西藏求婚交往两年的女友,她说有一个八岁的儿子,问我介不介意

西藏求婚交往两年的女友,她说有一个八岁的儿子,问我介不介意,第1张

交往两年,策划好了一切向女友求婚,本以为会听到“我愿意”的三个字,结果却变成了“对不起,我骗了你!其实我离过一次婚,还有一个八岁的儿子。”

在去#西藏# 之前,大木已经当了十年的背包客,走了大半个中国。可他迟迟没有踏上那让人魂牵梦绕的西藏,总觉得差了那么一个冲动的决定。

终于,多年的驴友突然给他发了一个微信,“我和几个驴友约好去西藏,你去不去?”

就这么一句话,燃起了大木心中的那团西藏之火。计划那么久都没动身,那不如别计划了,生活嘛,就是要处处惊喜或惊吓才真实。

他们一行六人,从不同城市不同时间出发,约好了在丹巴美人谷碰头。

那是三月中旬,丹巴美人谷最美的春天,花如雪的梨花,悠荡在春风里。高大挺拔的梨树散发出的迷醉香气和洁白柔情,荡漾在山坡与河谷间,散落在嘉绒藏族民居和藏寨碉楼附近,烂漫了整个春天。

很多人都说,丹巴自古出美人,在这里很容易邂逅转角的爱。

32岁的大木,就在这里认识了34岁的林林。他永远忘不了那个阳光灿烂的清早,长发披肩的林林趴在木栅栏上眺望着远方,手里端着一杯冒着丝丝热气的咖啡,那岁月美好的画面,一下子就触动到了大木的心弦。他对林林一见钟情!

她是一起去西藏的驴友之一,他们聊起才知,他俩都是广东人,也都在深圳上班。他乡遇故知,有共同话题和梦想的人,很快就熟络了。

六人的旅途很愉悦,尤其是大木和林林,他们回到深圳后还常相约吃饭看**。在认识的第三个月,他们确定了恋爱关系。

大木是独生子,一直都被家人逼婚,当他第一次把林林带回清远老家时,家人欢喜不已。林林能言善道又勤快,左一口妈右一口爸,把二老喊得心花怒放,巴不得立马让他们结婚。

见完大木父母后,二人同居了。大木没有稳定工作,平时接设计珠宝的零散活,一动笔可能就是一天一夜。生活上的大木孤傲话少,但大男人主义很重。林林则快言快语,脾气比较急躁,常常把大木怼得哑口无言。大木不喜欢跟她争,每次都会选择离家冷静,他俩就这样相爱相杀,分分合合了两年。

就在林林生日即将到来之际,大木联系了我们四个玩得很好的朋友一起自驾去西藏,想在她生日那天,在美丽的纳木错湖旁,向林林求婚。

我们一行人揣着求婚的秘密,坐着大木的车如约出发了。我们的路线是广西-云南-四川-西藏,预计一个半月。

我们在云南停留了五天,去了大理和丽江,在香格里拉也停留了两天,再从香格里拉的214国道开到芒康县转入最美公路#318国道# 。

一切出行都在计划当中,也在林林生日当天,如期到了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湖,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的纳木错。

在念青唐古拉雪山之下,在微波荡漾的碧蓝纳木错旁,在大自然壮美的画卷里,大林打开了后备箱。

我们前一晚熬夜布置的惊喜车厢出现在了林林面前,一串气球随即飘出,下面吊着戒指盒。大林取出戒指,单膝跪地“林林,还记得这个地方吗?你两年前在这里说,很希望有那么一个人能陪着你去穷游,你负责笑,他负责看;你负责上车,他负责拦车;一起搭帐篷一起窝沙发,一起登山一起徒步。那天起,我就在心里下了一个决心,我一定要做那个陪你浪迹天涯的人。你愿意给我这个机会,让我陪你到老吗?”

大木还没说完时,林林就已泪流满面。我认识大木五年,第一次见他对女孩如此专情。他以前单身时,总是一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拽样,自从跟林林在一起后,他变得温和了很多,这是我们几个朋友一起见证的变化。

我在替他们开心的同时,心里也有一点酸,那点酸出自于他们的求婚仪式感。

很多女人都无数次幻想过自己的求婚仪式,婚礼现场,我也想过。想有一场亲自策划过,参与过,想要的婚礼。然而,事与愿违!

我们几人在旁边起哄“嫁给他!”林林看了我们一眼,抿了抿唇,从口袋里拿出了手机翻找,再竖在了大林前面,说:“对不起大林,其实我离过一次婚,这是我八岁的儿子,我妈在老家带他。你介意吗?”

介意吗?大林想了两个月还没想通!

林林辞了工作回了肇庆,两人一直没联系。大林没跟家人说,也不需要听取任何人的意见。

他还在想,他介不介意林林的过往,他能不能接受这个多出来的儿子?他跟林林,还能不能一如既往?他都快35了,还能不能重新遇到一个让他曾那么动心的女人?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还在想……

世上千千万万的人之间,两个陌生人相遇的概率是000487,相爱概率是0000049,在这样微乎其微的概率下,遇见的人,这该是多么有缘分的一件事,而在遇见的人之中,又恰好有相爱一生的人,这不失为人生幸事。

那么吉增·佩玛和她的王子吉格梅偶然间相识,而后相爱,最后厮守终身,对他们而言,这便是最美的遇见。

年少时一见钟情

吉增·佩玛一个普通的90后藏族女孩,出生在一个有一定地位的外戚家庭,母亲的家族在当地有一定的势力,母亲出生在当地很有名的世家家庭,父亲是前扎西冈总督的外孙,祖父是前王后同父异母的兄弟。

综合来说,吉增·佩玛家中有一定的财力和势力,但是要是比起王室还是有一定的地位悬殊的,但就是两个身份地位不相匹配的人,吉增·佩玛和吉格梅还是结婚了,在他们三十岁和二十岁的最好年纪,说起他们的相遇也是很美好的。

那是一场家宴,作为王室外戚,吉增·佩玛也跟随父亲参加了,当时的吉增·佩玛是七岁的小姑娘,正是最可爱活泼的年纪。

作为王子,吉格梅自然是这场家宴人们关注的对象,面对人们不断的问题,吉格梅一开始还很有耐心的一一回答,但到底还是个十七岁的孩子,他感到十分烦躁,为了摆脱这种让人郁闷的氛围,吉格梅躲进院子里透气,遇见了同样出来溜达的吉增·佩玛。

吉增·佩玛一点也不怕生,主动和吉格梅打招呼,看着面前仰着小脸冲自己笑的小女孩,吉格梅内心泛起波澜,小姑娘笑得过于美好,在两个人的交流中,吉格梅心中不知不觉涌上一个念头,他对面前的小女孩说:“等你长大后,若你未嫁,我未娶,你可愿意做我美丽的妻子?”

或许在别人看来,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对一个七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有些好笑,那时候的吉格梅也不明白什么是爱,只是在那一刻,他的脑子里只有这个念头。

七岁的吉增·佩玛更是不明白,她也不知道面前这个帅气的大哥哥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也许就是命中注定的缘分,懵懵懂懂的她笑着点头,于是两个年幼的孩子就许下了一生的诺言。

努力变得优秀

从初次相遇之后,两个人的交集并未中断,只是没有频繁的见面,每年吉格梅会细心地为吉增·佩玛准备生日礼物。

身为王子,吉格梅自然是优秀的,他曾就读于美国波士顿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继位以后更是把子民放在首位,经常外出观察百姓的生活,与百姓之间没有身份的隔阂,有这样优秀的一个榜样,吉增·佩玛心中也有了动力。

吉增·佩玛的家庭条件是不错的,她从小就学习各种才艺,舞蹈、画画、摄影都很擅长,品学兼优的她考入了印度最好的学校,随后在英国伦敦的摄政大学开始了她的大学教育,主修国际关系心理学。

她对篮球也有很大的兴趣和天赋,在大学期间经常去打篮球,还曾担任篮球队的队长。因为喜欢绘画和舞蹈,也参加了很多学校举办的舞蹈比赛。

热爱摄影,热爱一切鲜活在生命里的事物,同时她也有着语言天赋,在印度的劳伦斯学院学习的时候就学习的英语,除了英语之外,她还能讲流利的印度语。

在校期间,她也主修过很多专业,历史、地理等科目每项都是很优秀,全部拿的A等,可以说吉增·佩玛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孩。

实现当初的约定

就这样两个人共同优秀的成长着,吉格梅三十岁的时候,王室中开始考虑他的婚事,不丹的王后一定要是一个能配得上王子的人,在大臣提出请吉格梅考虑婚事的时候,吉格梅脑海里浮现出的是吉增·佩玛的脸庞,他觉得自己的小姑娘也长大了,是时候履行当初的诺言了。

在吉格梅心系吉增·佩玛的日子里,吉增·佩玛也是一样。吉格梅优秀高大帅气,他也是人们心中的好国王,这样一个人,在吉增·佩玛情窦初开的年纪怎么能不为之心动。

虽然家庭地位不能和吉格梅相匹配,但是好在吉格梅从不是在意身份地位的人,他在意的只是他的姑娘对他的心意,况且吉增·佩玛也是这样优秀的一个人。

在别人询问的时候,吉格梅曾明确地表示:“未来王后的人选必定是要热情善良,愿意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人民与国家的人。”

在他心中,吉增·佩玛就是这样一个人,虽然年轻,但是早已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她配得上王后的位置。

当吉格梅表达自己的心意时,吉增·佩玛无措之余更多的是同样的爱意,于是在吉格梅三十岁的时候,他如愿兑现了当初的承诺,接他的小姑娘回家了。

2011年,在普纳卡堡三十岁的国王迎娶了二十岁的王后,婚礼举办的并不隆重,没有邀请外来媒体,也没有邀请国际外宾,一切流程按照不丹当地的传统习俗,没有豪华的酒店和房间,在当地的一个地方,邀请了双方的亲朋好友以及当地的百姓,婚礼上都是祝福的声音。

不丹虽然是国土面积很小的国家,发展也很落后,但却是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因为他们的心都是连在一起的。

国王和王后的大婚对百姓来说是大喜事,每个人都送去他们最平凡但又最珍贵的祝福,从此以后,他们的国王身边多了一个爱他的人,百姓也多了一个大爱的王后,以后的不丹的未来由他们两个共同肩负。

等待了十四年的遇见,在那一刻,这份遇见画上了完美的句号。现在他们已经结婚十年了,在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始终相敬如宾,时间没有冲淡他们的爱情,而是给这份爱添了一个又一个的惊喜,他们有一个四岁的孩子,并且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个小生命。

吉格梅也秉承着对妻子的忠心和爱,没有娶其他女子,只有吉增·佩玛一个王后。这是现实版的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灰姑娘的水晶鞋也没有跑丢,因为王子始终在她身边。

小结:

释迦摩尼说:“伸手需要一瞬间,牵手却要很多年,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绝非偶然。”

看到吉格梅和吉增·佩玛的爱情,我们是为之动容的,年少的诺言却从未被忘记,这是放在心底深处的在意,也是命中注定的缘分。我们的一生会遇见很多人。

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意义,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情,有爱情,有友情,有亲情。他们美好的爱情是可贵的,在感情面前,我们都是普通人,有着同样的追求,找寻着自己的幸福。

希望每个人都是如此,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遇见了就好好把握,握住满手星光

藏族的婚嫁习俗有旧婚俗和新婚俗之分,旧婚俗多数是包办,父母有养育和解决子女婚姻的责任,子女只有服从和孝敬父母的义务,过去找媳妇或赘女婿,子女是没有权利过问的。新婚俗是恋爱结婚基本上父母不包办代替,多为自由婚姻,男女恋爱,告知父母,再行习惯手续,最终成婚,但仍然基本遵循过去遗留下来的求婚、订婚和婚礼程序。

择婚

过去西藏贵族家庭的子女,男孩到了16岁,女孩14岁至15岁时,父母们便开始考虑他们的婚姻,选定配婚对象。首先要为子女暗地选好几家与自己家族地位相当的姑娘或男子后,一般是先委派家族里的强佐(即管家)作为主人的代表,带上缎绸、藏银、食物及哈达等礼品前去已择定的某个家族提亲,并请求告知家府子女的属相和元素,如果其家族同意作候选亲事,便会很乐意地告知子女的属相和元素。如果不同意,他们就会以子女已经定好亲事或不愿过早让子女结婚等为理由来婉言谢绝。当强佐(管家)获得对方的属相和元素后,家族要请高僧占卜,看与谁结缘合适。

求婚和定婚

经高僧择定与谁结缘后,便由家族内品位最高的兄弟或舅舅带上丰盛的彩礼和清单,前往择定的家族求亲。送礼谈妥后,再请高僧占卜,择出订婚吉日。

订婚这天,男方要送给女方家中老少尊卑每人一条哈达和丰厚的礼物,女方要准备好茶酒饭等,盛情款待。双方代表进入正厅依次入座后,主人家端上"切玛"敬茶酒。求婚之家献上礼物,特别向家母送上一块"帮典",用来作为母亲养育女儿之"奶钱"。之后,便把一式两份婚约放在高脚盘内,由证人高声朗读,另一证人认真核对。念毕,证人把两家的家印当众盖在婚书上,然后郑重地由女方与男方代表分别交给对方父亲,接着两家父母向证人献哈达,表示谢意。举行订婚仪式时,青年男女都不参加,只是家人出席。仪式结束后,女方家宴请宾客,欢聚一天;傍晚男方家人离开时,女方家庭向每个来客献一条哈达。

举行婚礼

男方家请星相师卜算黄道吉日以确定婚期(藏语"念孜")。举行结婚仪式的头一天,男方派人把一套漂亮的服装和眼饰用绸缎包好,送到女方家中,让新娘穿戴。迎亲这天,男方家要找一位有身份的人,带上一队人马和彩箭,彩箭上有明镜、璁玉、珠饰等,并牵上一匹颜色与女方属相吻合且是怀孕的、打扮考究的母马以供新娘乘骑,前往女方家迎接新娘。女方在马队到达之前,要举行敬"切玛"茶酒等告别仪式。当男方迎亲队伍进门之后,先把彩箭插在新娘背上,接着又将璁玉放在新娘头顶,表示新娘已属于男方家人。女方送新娘出嫁,一般带去一位陪人,当姑娘出门时,女方家人一手拿彩箭、一手拿羊腿,站在楼上高喊:"不要把我家的福气带走呀!"反复多次,直到姑娘走远。

马队起程,领队的应是属相最好的(一般都请星相师),他穿着白袍,骑着白马,手中拿着九宫八卦图,接着便是迎亲代表,然后是娘家随侍新娘出嫁的随从。一路上,男方家人要侍候在路旁,向马队敬3次酒如果路上遇到抬病人、倒垃圾、背空筐子的人,便认为是不吉利,婚后要请僧人念经消灾。马队行进期间,随行人员高唱"谐青"(大歌),新娘则要边行边哭。

男方在新娘到达之前,必须装扮大门,专为新娘下马准备垫子。垫子是装着青稞、麦子的口袋,铺上五彩锦缎,面上用麦粒画成"卐"符号。家人手捧"切玛"和青稞酒在门口迎候。新娘到夫家门前,先喝3口酥油茶再下马,脚要踩在撒有青稞和茶叶的地上。新郎母亲提着一桶牛奶欢迎新娘。新娘用左手中指浸奶水,向天弹洒几点,表示感谢神灵后,由新郎给新娘献上哈达,方能迎新娘进门。

传统的进门仪式十分繁琐,从下马、进门、上楼到入厅,每次都得喝一次颂歌、献一条哈达。新娘进入男方家门后,首先要给家族护法神祈拜。尔后新娘要坐在新郎身旁和双方亲属围坐一起会餐、互送礼物。参加婚礼的亲友们也献哈达、送礼品,以表示祝福。然后把一对新人引上房屋顶层,由喇嘛诵经,祈求家神庇护新娘。当屋顶竖立起一杆经幡时,新娘家的代表即庄严地宣布:从此,新娘同新郎家族的其他成员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

婚礼一般都要举行5至15天,这要根据家族经济状况来决定。在举行婚礼的几天里,也有特别亲近的亲戚或朋友包下婚礼中某一天的全部支出。婚礼的几天里都请有专人跳藏戏唱歌助兴。

婚后

婚后的第1天,新娘与新郎要很早起床,在守护家神前拜神祈祷。婚后第1月,新娘不得入公婆的住房,1个月后,公婆正式召见新婚夫妇,从此新娘就随便出入公婆住房了。

新婚满3个月或6个月后,新娘(或新郎)得偕同配偶返回自己家族小住一段时间,时间必须经高僧择定吉日,并通知女方(或男方)家族作迎接准备。回门的当天,新婚夫妇与父母一同带上随仆及丰盛的礼品前往,女方(或男方)家族要在宅院门前也要画好"永仲"摆设各种谷物、茶叶等生活用品迎接。一般父母在家等候,派强佐在宅院外迎接入室内,两家父母互献哈达,敬酥油茶和"切玛",并相互祝贺。新娘和新郎要在家族护法神前祈拜祷告。至此,婚配的全部过程即告结束。

藏族旧婚俗

旧西藏,婚姻多数是包办,父母有养育和解决子女婚姻的责任,子女只有服从和孝敬父母的义务。过去,找媳妇或赘女婿,子女是没有权利过问的,尤其是女子,往往到夫家还不知夫婿的面容怎样。解放后,多为自主婚姻,男女恋爱,告知父母,再行习惯手续,最终成婚。旧式婚姻,有许多约束,也就有不合理的地方,列举如下。

一是贵贱不能联姻。以往,十分注意门当户对,不能随便娶你意中的人。考虑对象,第一是地位、财富,次之才考虑品行和仪貌。那时,贵族的子女可以互相通婚,富有的人与穷人是绝对不能相爱的,农奴的子女当然不可能和领主结婚。

二是迷信的约束。说亲之前,先要献哈达讨对方值年属相,再把属相带到活佛或专事历算的人那里卜算,看看相合还是相克,如有缘份,方能订婚。若是相克,男女双方再愿意,父母也是不能同意的。

三是作为普通农奴,恋爱结婚得受自家领主的约束,主人不同意,农奴便不能结婚。一般是同一领主的农奴结婚还容易,主人尚可同意;而不同领主的农奴结婚,就关系到农奴的增减,得征求双方头人同意后,才征求父母同意,确实难上加难。

四是西藏旧社会分八等九级,屠夫、铁匠、乞丐等是最下等,他们的婚姻,也只能“门当户对”,其他阶层的人家是不会与之联姻的。

藏族也禁止近亲结婚,父系亲属绝不能结婚,母系亲属要在四代以后才能结婚。当然,在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偏僻山区里,也有近亲结婚的,结果后代大多发育不全,不是傻瓜便是跛子。由于男女没有婚姻自由,带来的社会后果很不好,有的因为得不到自己恋爱结婚的权利,有的削发为僧,或逃奔远方,有些甚至自杀。

藏族新婚俗

现在恋爱结婚基本上父母不包办代替,多为自由婚姻。男女恋爱,告知父母,再行习惯手续,最终成婚,但仍然基本遵循过去遗留下来的求婚、订婚和婚礼程序。

1、求婚

这是必须经过的第一道手续。求婚之前先卜合属相,再送哈达给对方家庭正式提出求婚。

2、订婚

双方同意婚事,便派人选择黄道吉日,起草婚约证书。婚约证书一般请有才华能诗文的人起草,内容是写男女结合、互敬互爱、互相体谅、孝敬长辈,品德应当高尚,等等。也有的婚约书上写上今后财产继承事宜。这种婚约,是用诗歌形式写的,可以朗诵。

订婚这一天,男方要送给女方家中老少尊卑,每人一条哈达,并要送给对方父母养育女儿时"奶钱"。对方准备好茶酒招待来人。双方代表进入正厅依次入座以后,主人家端上"切玛",敬茶酒。

求婚的人家献上礼物,也送还这一天所花的费用,还要进一块"帮典"(围裙)。送这一天的费用是因为男家求婚,本来一切费用自当男家负担,如今女方代办、,应当用钱补偿为谢。送"帮典"的意思是:姑娘自小不知磨破母亲多少块"帮典",送来这一块赔偿损失。敬完茶酒以后,便把一式两份婚约书放在高脚盘内,由一家证人高声朗诵,另一家证人认真校对。念完订婚书,证人把两家的家印当众盖在书上,然后郑重地由女方与男方代表分别交给对方父亲。接着,两家父母对证人献哈达,表示谢意。订婚这一天,青年男女都不参加,只是家人出席。仪式结束后,尽情欢乐一天。离开时,女方家庭将哈达和回礼送给对方。

3、结婚

结婚仪式的头一天,男方得派人把一套漂亮的服装,以及巴珠、嘎乌、手镯等装饰品,用绸缎包好,送到女方家中,让新娘明天过门打扮用。迎亲的这一天,男方家要找一位有地位的人,带上一队人马,还得牵上一匹准备给新娘骑的打扮考究的马,这匹马的颜色,与女方属相吻合;这匹马必须是怀孕的母马。同时,还得带上彩箭,箭上有明镜、璁玉、珠饰等。马队到达之前,女方要举行敬"切玛"、喝酒等告别仪式;男方迎亲队伍进门之后,先把彩箭插在新娘背上,表示她已经属于男方家的人了。又把璁玉放在新娘的头顶上,这块璁玉藏族习惯称为灵魂玉,这样做,表示男方的灵魂已托付于女方了。

女家送新娘时,一般带去一位陪人。当姑娘要出门时,女方家有一人一手拿彩箭,一手拿羊腿,站在楼上高喊:"不要把我家的福气带走呀!"反复多次,直到姑娘走远。马队出门起程,领队是一个属相最好、穿着白袍、骑着白马、手中举着九宫八卦图的人;接着,便是迎亲代表;然后是新娘和伴女;最后是随同前来的人。一路上,男方家人要侍候在路旁向马队敬三次酒。如果路上遇到背水、背柴禾的,认为最吉利,应下马向过路者敬献哈达。要是碰到抬病人、倒垃圾、 或背空筐子的人,这是不吉利,结婚后再请僧人念经消灾。马队行进期间,随行人员高唱"谐音"(大歌),新娘则边行边哭。

男方在新娘到达之前,必须装扮大门,专为新娘下马准备垫子。垫子是装着青稞、麦子的口袋,铺上五彩锦缎,面上用麦粒画上吉祥的符号。男方家人手捧"切玛"和青稞酒在门口迎候。

传统的进门仪式是十分烦琐的,从下马、进门、上楼到入厅,每次都得唱一次颂歌,献一条哈达。新娘入厅后,坐在新郎下首,迎亲和送亲的队伍也入厅依次坐定,接着便献"切玛"、敬酒,给佛像、父母献哈达,在柱头上挂哈达。参加婚礼的人唱谐青,以示祝贺。主人献哈达,感谢众人。做完这些,新郎送新娘入洞房,其他人便尽情吃喝玩乐。这种活动一直延续三天。三天中,亲朋都可陆续来献哈达和礼物,主人款待酒茶,新娘不出房周旋。

结婚前,女方家人选择一个吉利日子,全家前来祝贺,并正式移交嫁妆。移交仪式由男女两方代表主办,一人高声朗诵嫁妆清单,每念一种,女方代表便当场把物品交给男方代表。嫁妆的多少,根据各人的经济地位不同而有所差别,但其中必有小铜菩萨一尊、经书一册、佛塔一个。据说是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时,就是带这三件物品,所以一直流传下来,成为婚仪嫁妆必备之物。嫁妆清点完毕,便把清单放在高脚盘上,置于新郎面前,意思是交给他收起。宴请宾客和交接仪式完了以后,新娘才出房门,与家人同乐。

藏族的婚嫁特色:

藏族婚嫁制度

藏族的婚姻制度从前是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制并行,现在则大多采用一夫一妻制,只有偏远的游牧地区由于生活艰辛,少一房妻子可以减少开支,而保留有几个兄弟共娶一房妻子的现象。藏族年轻男女或自由恋爱,或相亲认识,决定结婚之前必须先合八字,八字相合的话,男方向女方赠送哈达求婚,然后择吉日正式举行订婚仪式,订婚仪式之后便开始准备结婚典礼。

结婚典礼的前一天,男方须将新娘礼服与珠宝首饰先送到女方家,以备第二天使用。结婚当天,男方以一匹有孕的雌马作为新娘坐骑,让迎娶的代表牵去女方家,这匹马的颜色须与新娘的八字相合。迎娶的代表还须带一把装饰明镜、碧玉、珠宝的彩箭,一进女方家,便将彩箭往新娘背后一插,表示她已是新郎家的人,接着把箭上的碧玉取下别在新娘头上,表示新郎的灵魂已附在新娘身上。

当新娘要离开娘家时,家人便爬上楼顶,一手抓着刚才插在新娘背上的那把彩箭,一手抓着一只羊腿,反复地喊着:"不要把我们家的好运带走啊!", 直喊到新娘走远。接新娘回到新郎家的途中,迎娶的队伍由全身穿白袍、骑白马、手举八卦图的人前导,若是路上遇到背水或挑柴的过路人,表示吉祥之兆,须下马送哈达;若是撞见倒垃圾或是抬病人的,表示有灾,婚后必须请喇嘛念经解除灾厄。

男方在新娘尚未抵达之前,便已将装有青稞或小麦的袋子铺在门前布置妥当,新娘抵达后,踩着这些袋子进入新郎家,然后再献"切玛"、敬酒、挂哈达、长辈祝福等仪式之后,进入洞房。

“情卦”预卜婚姻

"情卦",藏语叫"日梦祷",流行於云南藏族地区。它是某些藏族地区男女青年表达爱慕之心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形式。但是,藏族青年的"情卦"却不是这麽回事,而是一种以爱情为内容的猜测心思游戏。

凡三加情卦游戏的男女青年,每人拿出一件最能代表自己心思的小物件集中於一人手中。掌管小物件的人将所有的小物件放在手里,轻轻摇晃后,暗中取出一件摆在手里,让人们猜测。于是,其它青年人便猜测物件属谁所有,并针对物主爱情上的处境唱出一串风趣的情歌。

如果物主已经选中了心上人,但却羞于开口,就要用含羞的歌词唱出来。如果物主虽然选中了意中人,但是,意中人却早已与别的青年私定了终身。对此,人们可能用含蓄的歌词唱出来取笑他(她),风趣的歌词五花八门。歌声结束之后,掌握物件的人把手松开,看小物件是谁的,刚才所唱的歌就算是谁的爱情上的预卜。当然,不管预卜结果如何,都会引来青年们一串串充满青春气息的欢乐笑声。

抢帽子中生情

藏族青年在恋爱时,往往采取唱山歌送珍品抢帽子的方式,以表达对另一方的爱慕追求之情。姑娘如看中了一个小伙子,就会把自己身上的一件装饰品,如项珠耳环一类赠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如果接受了姑娘赠送东西,那麽就表明他也爱上了这个姑娘。

如果是小伙子先看中了姑娘,他就会寻找机会和姑娘接近,并趁机抢走她的帽子。过了几天,小伙子则又去寻找这位姑娘,把抢来的帽子还给她。如果姑娘愉快地拿回了帽子,就说明姑娘也爱上了小伙子,并接受了他的爱。姑娘如果不肯接回自己的帽子,就表明她不爱这位小伙子。

“新娘”嫁青天

以前,青海甘肃地区藏族,姑娘长到十三四岁,便要举行隆重的"戴头"仪式,本是嫁姑娘娶女婿的泛称。 不过,举行"戴头"仪式的姑娘娶的女婿却不是英俊结实的小伙子,不是实实在在的男人,而是蓝蓝的青天,是姑娘们抬头能望得见却不可能与之同枕共眠的天。

因为娶的对象是蓝天,所以又称"戴天头"。实际上,娶青天为"婿"的"戴天头"仪式,是藏族姑娘们的成年礼仪式。 姑娘举行了"戴天头"仪式后,便表示已长大成人,从此有了社交的权力,不但可以自由地谈情说爱,而且可以把所爱的男子领回到家中同眠共宿。

生下孩子,对于"戴天头"后的姑娘来说,是正当的行为,决不会招致社会舆论的非难。"戴天头"后的姑娘日后可以嫁人,也可以终身住在娘家,靠情人不断上门过自由的性生活。虽然终生为姑娘,但却与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儿女组成一个母系家庭。

多妻与多夫

旧西藏在婚姻活中,一夫多妻与一妻多夫的现象还比较多。一些有女无子的人家,为了保证家庭完整和宗祧的延续,往往姊妹共娶一夫,入赘男子先后同几个姊妹结为夫妻。这种以男子入赘形式构成的一夫多妻制,除姊妹共夫外,还有母女共夫的现象。如果有着一个年幼女孩的年轻女人死了丈夫,她就会另招男子为夫,支持门庭。等到养女长大成人后,继父又同养女同居,形成夫妻关系。

旧西藏除了一夫多妻的现象外,还有另一种一妻多夫的婚姻习俗存在。有些藏胞因害怕灾害而导致家庭财产的分裂和社会地位的下降,于是会为几个儿子共娶一个妻子。

兄弟数人在妻子的意愿下轮流与其共居,解决性生活。谁与妻子同眠,便将自己的信物置於室外,他夫看见,即行回避。此外有的家庭,妻子半途去世,夫辈未老而子辈业已成年,在征得他家姑娘父母同意后,父子两代可以同娶一个妻子。不过,父子共妻的婚礼,要以独生子的名义举行。

藏族人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藏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础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地毯等。   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藏族有哪些风俗 一 藏族招待客人的习俗

藏族人民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时,先在酒杯中倒满酒,端到客人面前,这时,客人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后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以拇指和中指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这种传统习惯是提醒人们酒的来历与天、地、佛的慷慨恩赐分不开,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灵。在迎接客人时主人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

在喝酒时,其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满,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往后,就得把满杯酒一口喝干了。这样做,主人才觉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主人的酒酿得好。 族敬酒时,对男客一般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则用小杯或小碗。

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以示吉祥。

二藏族饮食礼仪与禁忌

藏族是一个十分讲究礼仪的民族。民风纯朴,礼让谦恭、尊老爱幼、诚信无欺是自古传下来的纯良礼俗。敦煌古藏文文南中,在记述吐蕃历史上第一代赞普从天而降作天下之主时这样描绘了藏地和民风:“在天之中央,大地之中心,世界之心脏,雪山一切河流之源头,山高土洁,地域美好,人知为善,心生英勇,风俗纯良……以弯腰表致敬,以顶足为礼,对上等人用敬语说话……”。敦煌古藏文文献中,有一份专门论述待上接物、处事修养的长篇伦理学文献《礼仪问答写卷》,提出了为人之道、为政之道、为友之道、为子之道的广泛伦理关系。如在阐述为人之道时,《写卷》云:

“弟问:何为做人之道?何为非做人之道?

兄云:做人之道为公证、孝敬、和蔼、温顺、怜悯、不怒报恩 、知耻、谨慎勤奋。

虽不聪慧机智,如有这些,一切人皆能中意,亲属亦安泰。非做人之道是偏袒、暴戾、轻浮、 、忘恩、无同情心、易怒、骄傲、懒惰。身上若有这些毛病,一切人皆不会中意。”

松赞干布制定的《十六净法》中,把孝敬父母、恭敬有德、尊长敬老、诚爱亲友、正直无欺等作为重要内容,对藏族的伦理礼仪习俗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藏族的饮食礼仪深刻地反映着藏族的伦理精神。平时,家人和邻里和睦相处,尊老爱幼,诚信待人。家中酿了好酒,头道酒“羌批”(酒新chang--phud)敬献神灵后,首先由老人品尝。每年收割新粮食,尝新也是老人们的“专利”。日常家庭就餐,由主妇掌勺分发食物时,首先是为长者盛,然后全家围聚火塘旁进餐,其乐融融。藏族人十分好客,待客热情周道,若有宾朋登门,定会倾其所有,拿出好酒好茶好菜盛情款待。

藏族饮茶和饮酒礼俗很多。平时在家喝茶各自用自己的茶碗,不能随便用他人的碗。喝茶时,碗中的茶不能随便喝干,而是喝一半或一大半,斟满后再喝,最后结束喝茶时也不能全部喝干,而要留下少许,表示茶永远喝不完,财富充足,寓意颇深。若客人到来,女主人会取出珍藏的擦拭得光亮照人的瓷碗摆放于客人面前,端起茶壶轻轻摇晃数次(壶底须低于桌面),斟满酥油茶后双手端碗躬身献给客人。客人接茶后不能急匆匆张口就饮,而是缓缓吹开浮油,饮啜数次后碗内留下约一半,将茶碗放于桌上,女主人会续满,客人不能立刻端起就饮,而是在主人一次次敦请下边同主人拉话边慢慢啜饮。客人每次饮茶后主人会很快添满,使茶碗保持盈满状态。客人至,一般需饮茶3碗,只喝1碗就不吉利,藏谚道:“一碗成仇!”喝茶时不>>

藏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藏族的婚嫁藏族的婚姻制度从前是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制并行,现在则大多采用一夫一妻制,只有偏远的游牧地区由于生活艰辛,少一房妻子可以减少开支,而保留有几个兄弟共娶一房妻子的现象。藏族年轻男女或自由恋爱,或相亲认识,决定结婚之前必须先合八字,八字相合的话,男方向女方赠送哈达求婚,然后择吉日正式举行订婚仪式,订婚仪式之后便开始准备结婚典礼。结婚典礼的前一天,男方须将新娘礼服与珠宝首饰先送到女方家,以备第二天使用。结婚当天,男方以一匹有孕的雌马作为新娘坐骑,让迎娶的代表牵去女方家,这匹马的颜色须与新娘的八字相合。迎娶的代表还须带一把装饰明镜、碧玉、珠宝的彩箭,一进女方家,便将彩箭往新娘背后一插,表示她已是新郎家的人,接着把箭上的碧玉取下别在新娘头上,表示新郎的灵魂已附在新娘身上。当新娘要离开娘家时,家人便爬上楼顶,一手抓着刚才插在新娘背上的那把彩箭,一手抓着一只羊腿,反复地喊着:不要把我们家的好运带走啊!, 直喊到新娘走远。接新娘回到新郎家的途中,迎娶的队伍由全身穿白袍、骑白马、手举八卦图的人前导,若是路上遇到背水或挑柴的过路人,表示吉祥之兆,须下马送哈达;若是撞见倒垃圾或是抬病人的,表示有灾,婚后必须请喇嘛念经解除灾厄。男方在新娘尚未抵达之前,便已将装有青稞或小麦的袋子铺在门前布置妥当,新娘抵达后,转载自百分网 oh100,请保留此标记踩着这些袋子进入新郎家,然后再献切玛、敬酒、挂哈达、长辈祝福等仪式之后,进入洞房。“情卦”预卜婚姻情卦,藏语叫日梦祷,流行於云南藏族地区。它是某些藏族地区男女青年表达爱慕之心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形式。但是,藏族青年的情卦却不是这麽回事,而是一种以爱情为内容的猜测心思游戏。凡三加情卦游戏的男女青年,每人拿出一件最能代表自己心思的小物件集中於一人手中。掌管小物件的人将所有的小物件放在手里,轻轻摇晃后,暗中取出一件摆在手里,让人们猜测。于是,其它青年人便猜测物件属谁所有,并针对物主爱情上的处境唱出一串风趣的情歌。如果物主已经选中了心上人,但却羞于开口,就要用含羞的歌词唱出来。如果物主虽然选中了意中人,但是,意中人却早已与别的青年私定了终身。对此,人们可能用含蓄的歌词唱出来取笑他(她),风趣的歌词五花八门。歌声结束之后,掌握物件的人把手松开,看小物件是谁的,刚才所唱的歌就算是谁的爱情上的预卜。当然,不管预卜结果如何,都会引来青年们一串串充满青春气息的欢乐笑声。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 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

藏族藏族主要分布在 ,其余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 藏族风情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

藏族的习俗 藏族的风俗习惯是指中国藏族人民的一系列风俗习惯,包括婚丧、饮食等习惯。

作为印度佛教传入 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贯穿于 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转山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藏族的民族风俗 藏族风俗习惯的源头编辑

作为印度佛教传入 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贯穿于 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转山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1]

我们现代藏族同胞许许多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比如藏族同胞的婚丧嫁娶、天文历算、医学文学、歌舞绘画、出行选宅、则选吉日、驱灾除邪、卜算占卦等等 在某种程度上也仍沿袭雍仲本教的传统。藏族同胞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本教传统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萨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等等,这些都是雍仲本教的遗俗。[2]

婚丧习俗编辑

西 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才能享受塔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天葬寄托于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 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因为这不太好。

饮食习惯编辑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民族禁忌编辑

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拉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得逆转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服饰特色编辑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广布 、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做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袍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

藏族的习俗 藏族:

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这是第一,要详细说,就要说一说饮食:

藏族: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服 饰

藏族穿宽大、右开襟的布袍或长皮袍,男斜长领,女小领。男女均系红、蓝、绿等长腰带。男装上身前后有囊状褶皱,可揣随身物品,劳作时袒露右臂,右袖空垂于后。皮袄分加面和白板两种,加面羔皮皮袄藏族称“查日”,面料为条绒、绸缎、毛料等,衣领、衣襟、袖口一般用氆氇、锦缎、水獭皮等镶边。

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节庆、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音讯往来、送别远行等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优良的、用丝绸做料的哈达。哈达长短不一,长者一二丈,短者三五尺。

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当然也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隆重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时候用。

说一下丧葬习俗:

西 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才能享受塔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天葬寄托于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 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因为这不太好。

藏族有哪些民族风俗? 是以 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区。 族有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进藏游客应尊重。

献哈达是 族最普遍也是最隆重的一种礼节。当好客的藏族主人向客人敬献哈达时,客人应躬腰接受;走进普通 的家,切记不可用脚踩门槛;要称呼人名时,一般在名字后面加“啦”字,以示对对方的敬重、亲切。主人如请就坐,可盘腿而坐,切勿伸直双腿,脚底向人。此外,不能随便用手去抚摸藏族人的头顶。

三口一杯是 族在会客时最主要的一种礼节。三口一杯的程序大概为这样:客人先用右手无名指沾点酒,向空中、半空、地上弹三下,以示敬天、地和祖先(或者敬佛法僧三宝),然后小喝一口,主人会把杯子倒满,再喝一口,主人又会把杯子倒满,这样喝完三次,最后把杯子中的酒喝完。

在 ,马肉、驴肉和狗肉是从来不吃的。有些地方的 连鱼肉都不吃。因为藏族人认为狗和马是通人性的,是不能吃的;而驴被视为一种很不干净的东西,也不会食用。所以,在 千万不能提起吃驴肉、狗肉等事情。

主要的旅游景点是寺庙。目前, 对游客开放的很多寺庙都是藏传佛教寺庙, 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所以,在转经时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行走,切不可逆时针方向行走。很多藏族老者在转经的时候,身后会跟着一些挂着红绸子的羊,这种羊被称做“放生羊”,不可对这些羊进行骚扰。同时,在寺庙佛殿之内,不可大声喧哗和随意触摸佛像,在没有允许的情况下,更不能在佛殿内录像、照相等。

藏族人伸舌头是一种谦逊和尊重对方的行为,而不是对他人不敬。双手合十表示对客人的祝福

藏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藏族的婚嫁藏族的婚姻制度从前是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制并行,现在则大多采用一夫一妻制,只有偏远的游牧地区由于生活艰辛,少一房妻子可以减少开支,而保留有几个兄弟共娶一房妻子的现象。藏族年轻男女或自由恋爱,或相亲认识,决定结婚之前必须先合八字,八字相合的话,男方向女方赠送哈达求婚,然后择吉日正式举行订婚仪式,订婚仪式之后便开始准备结婚典礼。结婚典礼的前一天,男方须将新娘礼服与珠宝首饰先送到女方家,以备第二天使用。结婚当天,男方以一匹有孕的雌马作为新娘坐骑,让迎娶的代表牵去女方家,这匹马的颜色须与新娘的八字相合。迎娶的代表还须带一把装饰明镜、碧玉、珠宝的彩箭,一进女方家,便将彩箭往新娘背后一插,表示她已是新郎家的人,接着把箭上的碧玉取下别在新娘头上,表示新郎的灵魂已附在新娘身上。当新娘要离开娘家时,家人便爬上楼顶,一手抓着刚才插在新娘背上的那把彩箭,一手抓着一只羊腿,反复地喊着:不要把我们家的好运带走啊!, 直喊到新娘走远。接新娘回到新郎家的途中,迎娶的队伍由全身穿白袍、骑白马、手举八卦图的人前导,若是路上遇到背水或挑柴的过路人,表示吉祥之兆,须下马送哈达;若是撞见倒垃圾或是抬病人的,表示有灾,婚后必须请喇嘛念经解除灾厄。男方在新娘尚未抵达之前,便已将装有青稞或小麦的袋子铺在门前布置妥当,新娘抵达后,踩着这些袋子进入新郎家,然后再献切玛、敬酒、挂哈达、长辈祝福等仪式之后,进入洞房。“情卦”预卜婚姻情卦,藏语叫日梦祷,流行於云南藏族地区。它是某些藏族地区男女青年表达爱慕之心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形式。但是,藏族青年的情卦却不是这麽回事,而是一种以爱情为内容的猜测心思游戏。凡三加情卦游戏的男女青年,每人拿出一件最能代表自己心思的小物件集中於一人手中。掌管小物件的人将所有的小物件放在手里,轻轻摇晃后,暗中取出一件摆在手里,让人们猜测。于是,其它青年人便猜测物件属谁所有,并针对物主爱情上的处境唱出一串风趣的情歌。如果物主已经选中了心上人,但却羞于开口,就要用含羞的歌词唱出来。如果物主虽然选中了意中人,但是,意中人却早已与别的青年私定了终身。对此,人们可能用含蓄的歌词唱出来取笑他(她),风趣的歌词五花八门。歌声结束之后,掌握物件的人把手松开,看小物件是谁的,刚才所唱的歌就算是谁的爱情上的预卜。当然,不管预卜结果如何,都会引来青年们一串串充满青春气息的欢乐笑声。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 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风俗习惯 (fēng sú xí guàn)解释: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出处: 《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例如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 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示例:1我们到一个地方就要尊重当地的~。2由“成丁礼”到“冠礼”断发文身或凿齿拔牙、以及血缘复九、父仇不共戴天、女子结婚不落夫家等等,都是由氏族公社遗传下来的风俗习惯。(黄现[《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编辑本段基本意义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我人虽离去,但我的心还留在这里。

  "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用丝绸为料的。上品"哈达"织有莲花、宝瓶、伞盖、海螺等表示吉祥如意的各种隐花图案。哈达的质料,因经济条件不同而异,但人们并不计较质料的优劣,只要能表达主人的一片良好祝愿就行了。哈达的长短不一,长者1至2丈,短者3至5尺。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

  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这表示对对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对方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献哈达在西藏十分普遍,甚至人们互相通信时,也在信封内附上一条小哈达,以示祝福和问候。特别有趣的是,藏民出门时也随身带上几条哈达,以备在途中遇到久别的亲戚、朋友时使用。

  "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促示祝贺节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大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奉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关于哈达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说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路过西藏时,向当地的部落首领献帛,古代汉族以帛为贽,象征纯洁无瑕的友谊。这样一来,藏族部落就以为这是一种表示友好、祝福的礼节,而且是从中原兴盛之大邦传来的大礼节,所以就一直沿用至今。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古代西藏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带回西藏的,当时帛上有万里长城图案和"吉祥如意"字样。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在旧西藏,拉萨聚居了众多的贵族,他们的婚姻带有浓重的门第观念,因此,婚俗显得格外繁褥。从择偶、求婚、定婚到举行婚礼以及婚礼后的规矩,各种礼仪、禁忌颇多,这为传统婚俗留下了典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的婚俗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如今在拉萨,青年男女基本上自由恋爱,自主婚姻,因而免去了求亲等各种仪式。只要两情相悦,做父母的一般都不会为难自己的子女。但一般来说,藏族家庭很重视婚礼,婚礼举行前,首先要备齐几样东西:挂有吉祥如意藏文幕布和幔帐的藏式帐篷、青稞酒、酥油茶以及牛羊肉,因为,这些是传统的象征,也是藏式婚礼的特征。婚礼这一天,不管是新郎新娘,还是来宾,只要是藏族,大都会穿上自己华丽的民族服装。在约定的时间,新人的亲朋好友会等候在帐篷旁接待来宾。待来宾到齐入座后,新娘新郎以及双方父母再入座。之后,是正式的结婚仪式:主持人宣布仪式开始—僧人或有威望的人诵经祝福—客人给新人及其父母献哈达、献歌舞—娱乐—新人给客人敬酒—煨桑—新人给客人献哈达。整个婚礼可短可长,短则一天,长则好几天。如果是好几天,则在最后一天才由新人给客人敬酒、煨桑、回献哈达等。

 虽然是传统的婚礼,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传统与现代如何在婚礼上结合。首先,举行婚礼的地点,有可能不是在新郎或新娘家,帐篷有可能是租来的,甚至以舞厅、酒店来代替其次,来宾的服饰也越来越随意,不一定非要穿藏装;第三,婚礼上的饮料,除了青稞酒、酥油茶,啤酒和白酒也充当了重要角色,自助餐的吃饭形式成为时尚;第四,婚礼上的娱乐方式也越来越现代化。除了传统歌舞也有现代歌舞,还有扑克、麻将,特别是麻将占去了婚礼的绝大部分时间,甚至于简化了传统的仪式。

 总之,西藏的婚俗异彩纷呈。从姑娘小伙恋爱到成亲虽说过程大体相同,但各个地方都各具特色。比如在一个名叫毛工村的地方,当冬天来临,年轻人就会聚集一起踢毽子。名义上这是在娱乐,实际上是互相挑选自己的意中人。选中了意中人,就会把毽子踢给他。于是,小小的`毽子作了媒,撮合成一桩桩姻缘。在扎囊县,新娘得骑上怀驹的母马嫁到新郎家,新娘到达新郎家,全家人不是起身迎接,而是端坐不动,否则,他们认为身下压着的福运就会跑掉。

 西藏经历了民主改革后的几十年,婚姻方式也逐渐移风移俗,婚礼在保持传统礼仪的同时,其中的陈规陋习也越来越少,并且逐渐与现代方式结合,诸如以坐车代替骑马等,以现代歌舞代替传统歌舞等,使得这里的婚礼既简便又隆重,让我们通过婚姻这个小小的镜头,感受到西藏各民族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2817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4
下一篇2023-07-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