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
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竹林七贤”之一,世称嵇中散。相貌非凡,善于音律,创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合称“嵇氏四弄”,与东汉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本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先人因避仇迁家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临涣镇),因家居侧有嵇山,故改姓嵇。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其罪证之一便是《与山巨源绝交书》。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临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曲毕,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从容赴死,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于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这首绝唱而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爱好打铁。曾被孙登说:“保身之道不足”。 在人生哲学上,他的主张是: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个性凌厉傲岸,旷逸不羁。有趣的是,嵇康临刑前,对儿女最放心的安排是,叫他们投靠山涛(山巨源)。而在嵇康死后,山涛一直悉心照料并抚养着他的儿女。演绎出一段“君子和而不同”的佳话。
阮籍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征、寄托,借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另据史料记载,因为阮籍才华横溢,在当时名气很大,掌权的司马集团很想拉拢他,但阮籍和司马集团总是若即若离。阮籍曾经当过司马集团给他的一个官——东平太守。他骑驴上任,进了衙门便令人拆去隔墙,十几天后又骑驴离开了,好像开一个玩笑似的。后来他又主动要了一个官干,当了一名步兵校尉,其动机就是看上了步兵营中有一位厨师很会做酒,而且营中藏有美酒300斛。在两任官职期间,他也每日只是与刘伶饮酒吃肉,成天醉倒在酒乡里,从不发表任何政治见解。后来,晋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遂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其实,阮籍在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思想、态度是经历了很大的变化的。幼时的阮籍所接受的是很正统的儒家教育,并未接触过真实社会、只沉浸在书本中的阮籍一直到青年时期都还在受此影响。他的真实想法是,当今世道大乱,唯有依靠儒家的思想教育民众,方可实现救赎,而能做到这些的,又舍我其谁?他的这种思想在他的早期作品《乐论》中可见一斑,在这篇文章中,他认为,如今天下大乱,世风不古,可通过音乐来救赎人心,美乐至则民心顺。胸怀大志的阮籍走向社会后,通过与一干人等的接触、对社会的观察思考,渐渐认识到,儒家思想只不过是统治者的一个工具,要实现太平、实现自己心中那种美好的愿望已经不可能了。于是他不得不很悲痛的转投了老庄一派,原因是,在老庄的世界里,在竹林的世界里,虽然不可以“平天下”,却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心灵的自由美好,畅然物外,其亦乐哉。可是阮籍并没有完全的去适应,尤其在司马家发动“高平陵政变”篡夺政权之后,阮籍选择了彻底放纵自己,选择了逃避。他常常自己驱车,任意游走,行至路穷处便放声大哭。他很痛苦。这是一种最悲凉的痛苦。
山涛
山涛(205—283)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山涛虽在竹林七贤年龄最长,可是很晚才开始为官。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功曹,上计喙,举孝廉州辟部河南从事。《晋书·山涛传》他第一次做官大约在正始六年左右没当多久就逃走了。山涛初次入仕时间极短,到正始八年就开始同嵇康、阮籍同做竹林之游。短短的几年隐居生活後,山涛开始了第二次入仕。 山涛第二次入仕与婚姻有关,他的堂姑奶奶山夫人的女儿张春华就是司马懿的原配妻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的生母,后来被追封为晋宣穆皇后。他在此后的三十多年的官场生活,还是对当时社会有很大的作用,他为当时的晋朝选取了大量人才,在当官时选贤任人,对自己约束甚严,对于贿款而能一直坚守其节,在那时的政治风气下实属不易。
山涛是司马氏政权的骨干力量,所以历代文人从正统观念出发对他有所非议,甚至被后世视为“贰臣”,然而就如此判定山涛的评价,不免也失之公平,因为当他在为官期间并未有迫害曹氏成员的记载,更没有杀害过正直之士,而是对有才之人大力提拔,这对社会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拜赵国相,遣尚书吏部郎,文帝与涛书曰:足下在事清明,雅操迈时,念多所乏,今致钱二十万,榖二百斛。《晋书·山涛传》由上可知山涛在太子少傅加散骑常侍并没有像一些官僚那样大肆兼并,生活奢华,而是雅操清明。他为朝廷选拔人才,并不营私结党,而是选举任能。 山司徒前後选,殆周遍百官,举无失才;凡所提目,皆如其言。唯用陆亮,是诏所用,与公意异,争之不从。亮亦寻为贿败。 有此可知山涛与其他竹林七贤有其相当的差别在于任官方面,他的积极出仕跟其他人来比的确有一段差距,他曾三次举谏阮咸为吏部郎,虽然嵇康写了与他的“绝交书”,但嵇康的儿子嵇绍后来也是由山涛举谏而进入仕途的。 山涛一生的宦途生涯几近十年之久,从四十岁开始任郡主簿,功曹之职,因预见曹爽的被杀而隐居不仕,但是不久之後又即被召回,以后任官于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的三代政权,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得力助手,他与阮籍嵇康不同,他的一生鲜少有反司马氏思想,反而紧密的围绕在司马氏政权左右,并成为司马氏晋王朝的开国功臣。 在他的职历中最重要的是尚书吏部郎吏部尚书尚书仆射等职,这些都是属于吏部的官职,其职权是以派任官吏人事为主,属于中枢性的部门,这必须通晓官界里复杂的人事关系,同时还需有识人的气度,这对一向以自己的政治器识为豪的山涛来说,正是适得其所。 与其他六贤之差异 :山涛虽然年轻时崇尚老庄思想加入了竹林七贤之列,可是本质上他却不是一个浪漫的文学家或忘情的政治家,而是一个拘守世俗礼法的彬彬君子。山涛的性格基本上他可能并不是一个真能忘情逍遥世外的人,他还是身在红尘之中有野心想立身扬名于世,只不过因他政治上的远识,使他在政争最厉害的时候避世远遁,一旦机会来了他还是会出仕的,他与嵇康阮籍之交也可说是偶有交会迸出的火花罢。所以在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写到“足下傍通多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所谓“偶与足下相知耳”正道出了这其中的实情。 对《与山巨源绝交书》这一节略做补充。其实,嵇康写《与山巨源绝交书》在另一个层面上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好朋友,有了这封绝交书,就不会因为自己不配合政府的态度而连累到好朋友。后来嵇康被杀害,临死前把自己的儿女托付给山涛,留言:“巨源在,汝不孤矣。” 山涛为人磊落大度,生活节俭,做官不过多要求什么,对待朋友赤诚坦坦。后世者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牵强附会。
向秀
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他又与吕安同在山阳地方灌园以自给。山阳是嵇康住宅所在之地,可见他们三人交往甚密。但是种田、栽培蔬菜并不是他们的嗜好所在。以田园工作换取生活所需,一旦有了空闲,就相携出游于大自然间,逃脱政治的黑暗樊笼,得到精神上的自由。虽然他们三人的行止如此亲近,但向秀的性格却是与嵇、吕相异,嵇康傲世不羁,吕安放逸而超迈俗人,向秀则好读书,所以常被他们所嘲笑。三心灵的交流从向秀的《思旧赋》可看出:“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不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 据晋书本传的说法,向秀是喜好老庄之学的,但是从年轻时就喜欢读书的向秀,对儒家思想也是相当有研究的。他二十岁时,曾写过一篇《儒道论》,从他后来的《庄子注》一书中的思想满可以约略猜出,这篇文章大约是想将儒道两家的思想做一调和 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市)人。竹林七贤之一,擅长喝酒和品酒。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颂〉一篇。 他身高仅一公尺四十,不仅人矮小,而且容貌极其丑陋。但是他的性情豪迈,胸襟开阔,不拘小节。平常不滥与人交往,沉默寡言,对人情世事一点都不关心,只有和阮籍、嵇康很投机,遇上了便有说有笑,因此也加入了七贤的行列。 他在官职方面,做到建威参军。据说在泰始年间,他初上意见书,主张无为而化之说,却被斥为无益之策。当时同辈们都得到高第官位,只有他被罢了官。罢了官以后的刘伶,更是日日醉乡路稳宜频到,终于嗜酒寿终。反而在那文人动辄被杀的乱世得以苟全性命而寿终,也可谓不幸中之大幸了。 《晋书》本传记载说,他经常乘鹿车,手里抱着一壶酒,命仆人提著锄头跟在车子的后面跑,并说道:我若醉死,便就地把我埋葬了。”他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由此可见。 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跟镇上的人吵架,对方生气地卷起袖子,挥拳就要打他,刘伶却很镇定从容地说:我这像鸡肋般细瘦的身体,那有地方可以安放老兄的拳头。对方听了,笑了起来,终于把拳头放了下来。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醀然已醉矣。(有一次,他的酒病又发作得很厉害,要求妻子拿酒,他的妻子哭著把剩馀的酒洒在地上,又摔破了酒瓶子,涕泗纵横地劝他说:“你酒喝得太多了,这不是养生之道,请你一定要戒了吧!”刘伶回答说:“好呀!可是靠我自己的力量是没法戒酒的,必须在神明前发誓,才能戒得掉。就烦你准备酒肉祭神吧。”他的妻子信以为真,听从了他的吩咐。于是刘伶把酒肉供在神桌前,跪下来祝告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说完,取过酒肉,结果又喝得大醉了。) 从这骗取酒肉的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他滑稽多智、放荡不羁的一面。不但是人,就连鬼神也不放在眼中。关于喝酒,竹林七贤裏的每一个人都喜欢喝酒,但刘伶却独以酒而闻名,可见他的酒量之多。他的喝酒,或许同阮籍一样,是因为受逼于黑暗的政治,污浊的社会,但他确能沉醉在酒乡的混沌世界中,不像阮籍、嵇康是充满著愤懑之心的,阮籍甚至还在酒后吐了血。他喝酒的方式也是极其豪迈的。伴随著狂饮而来的,自然是行为上的放荡。 刘伶是个醉鬼,他的思想接近庄子。刘伶经常湎沉湎于酒中,无视礼仪,任性胡为。从嵇康、阮籍那裏学到一些皮毛,放荡荒唐、玩世不恭者有之,学识胆量皆无,终日醉醺醺。他好赤裸身体,时常在家裏脱光了衣服饮酒。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褌衣,诸君何为入我褌中?』”(客人进屋找他,假如有人来讥讽他,刘伶大言不惭,他就傲然地说道:“天地是我的房屋,室内是我的衣裤,你们为什么要钻进我的裤裆裏来?”)此外他更将这种境地,表现在他那篇著名的文章――《酒德颂》中。 作品《酒德颂》 酒德颂 “刘伶著酒德颂,意气所寄。”活在污浊的乱世,却又无力挽救当时的社会,刘伶只好放浪形骸,同时阮藉著酒醉的言辞行动,来表示他憎恨虚伪的道德礼教,以及自己内心对自然纯真的追求。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酒是务,焉知其馀。 有贵介公子,搢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攘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先生于是方捧甖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麴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 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电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攘焉如江汉之载浮萍,二豪待侧焉,如踝赢之与螟蛉。 这篇文章的大意是说:“有所谓大人先生者,他将宇宙看做是自己的家,以为一万年不过是转瞬之间而已,他随著自己的意思到任何他想去的地方,行也好止也好,只有酒是他的乐趣,其他的乐趣他瞧都不瞧。贵公子、搢绅处士们,听到他的风评,没有一个人怒目相向的,拿礼法来非难他。但先生手中却不停地拿起酒杯,拂去落在髯上的浊酒,陶然醉倒。他不觉寒暑,也没有利欲之情,将这个世上的杂然万物,完全看做是漂流在大河上的浮萍。” 这样的人生观,也不外是“齐祸福、一死生”的老庄思想。《晋书》本传说他:“虽陶兀昏放,而机应不差。未尝厝意文翰,惟著《酒德颂》一篇。”在文章中,他藉著所谓的“大人先生”寄托了他求追精神自由的心境,并攻击那虚伪的世俗礼教中的贵公子、搢绅处士。全文充满了奔放自在的讽刺意味。 阮籍虽然厌恶那个社会,但他却不得不活在魏朝的官僚社会裏,尤其与专权的司马氏有著若断若离的关系,使得他满腔的苦闷,一旦发洩出来。便成为锐利痛快的怒骂(《大人先生传》)。而刘伶则与之相反,一开始便在官场上不得意,不被那个官僚社会所接受,因此他在《酒德颂》中对于礼法之士所表现的不屑,便尽是一片揶揄嘲笑的态度了。
阮咸
阮咸
阮咸,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之侄,与籍并称为“大小阮”。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直颈琵琶,直颈琵琶后改称阮咸,简称阮。 阮咸不仅擅长演奏,也精于作曲,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峡流泉》据说就是他所作,李季兰在同名诗中有“忆昔阮公为此曲,能使仲容听不足”的诗句。1950年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持阮弹奏的阮咸画像,神情专注。 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杆挂大布犊鼻褌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任诞篇 在七月七日这天有晒衣习俗,阮咸家贫,竟以长杆挂犊鼻裤(短裤、贫贱者之服,魏晋名士夏日喜欢穿犊鼻裤,表示洒脱)于院中,与北阮纱罗锦绮形成对照,自然地表现出阮咸任达不拘礼节,然而亦说明,阮咸虽家贫,而其士族之优越门第和身分并不减。阮咸虽未能免俗,但所作所为亦不同流俗。这时候的他其实还只是个少年,但作风却也与阮籍不相上下,而那位以“穷途之哭”而著称的阮籍,就是他的叔父,两人合称为“大小阮”。虽然叔侄间有辈分差距,但却不拘形迹,经常像朋友一样共同游息,那种放浪不羁的生活作风,也的确各有千秋。 阮咸和阮籍一样,生平也很鄙视礼法。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他们崇尚老庄之说,鄙视种种所谓的繁文缛节;而另一方面,这也是对当代权贵们的一种实际抗议。由于此时的政治主流乃是以礼法为主,主张“以孝治天下”,不同于曹操当时的“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把原本抛弃了的礼法,拿来当成为巩固权位的藉口。阮籍曾愤懑地说:“礼教岂为我辈而设。”而阮咸也在母丧期间,穿著孝服,骑驴去追自己私恋的一个鲜卑婢。 阮仲容先幸姑家鲜卑婢,及居母丧,姑当远移,初云当留婢;既发,定将去。仲容借客驴著重服自追之,累骑而返,曰:“人种不可失!”即遥集之母也。 任诞篇 这种超越自古的传统礼制,其实都是对礼法尊严的一大讽刺。因为当时的礼法已经失去它原先的意义。在当时礼法甚严,阮咸纵情越礼,放浪自适、饮酒享乐的行为,或多或少阻碍了他的仕途。 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桮斟酌,以大甕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 任诞篇 读完此文,其实猪也是天地万物所生,又何必区分地位的高低及卑贱。想想仲容与群猪为甕共饮盛况,也能体会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那种放达不羁的豪气。且阮咸的“达”是任意而为之,随心所欲,较不同于阮籍的“达”是因对世俗礼法无奈而为之,这是他们两个不同之处。 然而这些行为,在名教社会,有冲击礼法和解放个性的积极作用。因为在当时,一些礼法之士卑鄙而无气节,名士们的不拘礼法恰好是对礼法虚伪的揭露及抗议。因此,不拘礼法仅只是其一方面的表现,而还有另一方面的表现。 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赏誉篇 (晋书阮咸传)说:“山涛举典选,曰:『阮咸贞素寡欲,深识清浊,万物不能移。若在官人之职,必绝于时。』”这对阮咸是很高的评价,阮咸虽不拘礼法,而能贞素寡欲,深识清浊,不为外物移心,这乃是老庄玄学之素养,越名教而任自然。这表明不拘礼法乃其表现形式,而贞素寡欲为其内心世界,此乃名士的精神本质。如果仅有不拘礼法,则不过是狂人,是不能成为真正的名士。只可惜,晋武帝仍以阮咸的沈溺于酒乡,不予以重用。 阮咸与荀勖 七贤之中,除了阮籍、嵇康对音乐有深厚的素养外,阮咸也是杰出的音乐天才。他虽然名列“竹林七贤”,但他的文学作品并没有流传下来,反而是因音乐上的成就而为世人所认识。颜延之说他:『达音何用深,识为在金奏』即是赞扬他在音乐上的造诣很高。 荀勖善解音声,时论为之闇解,遂调律吕,正雅乐,每至正会,殿庭作乐,自调宫商,无不谐韵。阮咸妙赏,时谓神解,每公会作乐,而心谓之不调;既,无一言直勖。意忌之,遂出阮为始平太守。後有一田夫耕于野,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试以校己所治钟鼓、金石、丝竹,皆觉短一黍。于是伏阮神识。 术解篇 阮咸的神解,当比荀勖闇解为高,阮咸是真正了解音韵的,他之所以批评荀勖,本来也是出于好意,希望他能够发现自己的缺点,有所改正。无奈荀勖本人,心高气傲,自以为音乐造诣旷世无敌,面对阮咸的指责,更视为是存心捣蛋,并在晋武帝前进谗言,贬除了阮咸的职位。但也由于这样,而使阮咸在中国音乐史上获得地位。由此可发现,『酒与音乐』正是阮咸生命中的两大精神支柱。 另一个阮咸 如果说,嵇康是当代的操琴名手,那麼阮咸就是当时的琵琶大家。武则天在位时曾有人在古墓中得一铜器,身正圆似琵琶与「竹林七贤图」中的阮咸所弹的那件乐器相似,当朝太常少卿元行冲认为乃晋朝时阮咸所作器也,于是命令属下,改用木头照著这个铜器的形状来制作,弹出来的声音高雅、清亮,再加上阮咸本人善弹此琴,所以这种一度被称为中国琵琶或汉琵琶的乐器,就有了自己专用名称-----『阮咸』。阮咸又分为大、中、小阮,其实都是同一种,只是大小不一样。
王戎
王戎(234—305),字濬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生于大富之家,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在七贤当中,王戎的年纪是最轻的,他比山涛小二十九岁,比阮籍小二十四岁,比嵇康小十一岁。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可以得知,在ji嵇康受刑而死的时候,王戎二十九岁,则王戎九岁的时候便认识嵇康,同时还交往甚密。王戎认识阮籍是在十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王浑,官任上书郎与阮籍是同事并有亲交。王戎也跟著父亲住在尚书郎的官舍中,阮籍每一次来拜访王浑,谈不到几句话,就转到王戎的房间,这对忘年之交,一谈就是大半天。阮籍这样对王浑说:“濬冲清俊绝伦,不是你比得上的。与阿戎说话,比与你说话来的有趣多了。”虽然这样,但王戎毕竟在气质上,抱负上与阮籍、嵇康有很大的不同。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
[color=Black]奈须蘑菇创立了如此复杂的世界观,里面每个英灵背后都有一个吸引人的神话故事[/color]
[color=Orange]
剑之骑士-Saber:被誉为最优秀的Servant,为人严肃古板,注重礼仪,很珍惜食物其前身是大名鼎鼎的"大不列颠永远的国王"亚瑟王,他一生极富神话色彩,以至于很多历史学家对于其是否真的在历史存在过而表示怀疑亚瑟王是私生子,一出生就被送去普通的贵族家庭寄养,少年时期无意之中拔出任何骑士也拔不出的"石中剑"而成为英国国王之后还得到湖之仙女赐予的"Excalibur"之剑(第12话Saber就是用这把剑把Rider打倒),之后天下无敌,战无不胜亚瑟王生前曾经多次派遣骑士寻找圣杯,这可能解释Saber为何可以多次参加圣杯战争(每次参加圣杯战争的英灵都不同,但Saber是例外)[/color]
[color=Red] 弓之骑士-Archer:凛的Servant十分相信凛的能力,嘴巴恶毒的现实主义者,身为弓之骑士却喜欢用双刀跟敌人打近身战,而Archer的前世是……卫宫士郎!没错,Archer的前世的确就是这个红毛小强,我们充满正义感的红毛小强死后与阿赖耶识订立契约成为英灵所以Archer与红毛小强都会使用"魔术之最大奥义----无限之剑制"而他就是日后最强的"英雄王"[/color]
[color=Purple] 暗杀者-Assassin:Assassin的前世就是在严流岛与宫本武藏决斗的著名剑客佐佐木小次郎,他出身名们,自幼便从名师中学会一手好武艺据<击剑业谈>所记,誓源之弟治郎左卫门景政与他较量,原本想对顽劣子弟惩戒一二,没曾想数招之间,小次郎就以"虎切"的招数,击败了景政,由此一战成名,自创严流一派,可见小次郎的厉害但是小次郎只是个伪物,Assassin的真身其实是"山中老人"Hasan Sabbah,他利用众多热情的无知教徒,把他们训练为刺客,借此威胁各国国王这就是英文Assassin(刺客、暗杀者)一词的由来[/color]
[color=Brown] 骑兵-Rider:Rider是慎二的Servant,Rider生前是希腊神话里的大魔女美杜莎,当美杜莎还是一个年轻眉毛的少女时,她自信地与雅典娜比美,遂被雅典娜一怒之下变成了一个头发布满毒蛇,眼睛可以将人石化的妖怪后来神话英雄珀尔修斯在雅典娜的指使下,把美杜莎的头给砍了下来[/color]
[color=Green] 魔术师-Caster:Caster是希腊神话大英雄伊阿宋的妻子美狄亚,伊阿宋被同母异父的兄弟谋取了王位,他答应如果伊阿宋取得金羊毛他就退位让贤,之后伊阿宋在美狄亚的帮助下成功地在黑龙那偷走了金羊毛回到祖国后,国王并没有履行他跟伊阿宋的承诺(PS:看到前面我就猜到会有这么回事!)伊阿宋不得已只好与美狄亚逃到科任托斯去,在那里美狄亚为他生了三个儿子后来伊阿宋又移情别恋,美狄亚悲恨交加杀死了自己的儿子,独自乘坐龙车飞去雅典度过余生[/color]
[color=Black] 狂战士-Berserker:Berserker拥有7位英灵中最强大的力量,其生前是希腊人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海格力斯,是主神宙斯的私生子(PS:私生子怪多)半人半神的他力大无穷,在十二年中完成了12件英勇事迹,成为了举世无双的大英雄,不过后来河神涅索利用他妻子对他的爱,把他给毒死,结果一代英雄就此含恨而终[/color]
[color=Blue] 枪之骑士-Lancer: Lancer是爱尔兰神话的英雄库夫林(PS:Servant看来大多都是英雄来的),他是光之神Lugh的儿子,他7岁徒手杀死猛犬,一上战场头发会变的火红,眼光慑人,失去理性,是一个无感情的杀人机器后来为了维护自己的誓约陷入两难的境地,被敌人的JIAN计害死临死之际他把自己绑在石柱上,眼望自己的祖国站着死去[/color]
[color=Red]并非生前是纯英雄的人才可以成为英灵,想美狄亚,美杜莎之类的生前具有强烈怨念的恶灵也可以成为Servant,这样可以认识到就算是Servant也有邪恶的但在圣杯战争中决定他们性格的是他们的Master[/color]
1、 若曦和老十
这是一段最纯净的情感,没有半分的杂质,没有功利、没有权衡。
老十无论是在以为自己爱若曦的时候,还是明白了自己爱的是明玉之后,都是对若曦没有计较的好,虽然他的好看起来那么浅,比如被泼了茶也不介意,比如送个灯笼讨若曦一笑,但是这是心思单纯的人最真挚的付出。哪怕若曦在与十四说话的时候,一次次让他回避,他也从未介意。若曦对于他而言是个美好而难以琢磨的女子,他不懂若曦,他只知道应该对她好,这是顺应自己的心!
“非关风月,只为真心”好像更适合描述若曦与十三的感情,但是实际上这是若曦对自己与老十之间关系的剖白。她没有看不起老十的鲁莽、笨拙,而是觉得与这样的人相处是那么单纯而愉快。她回护老十的心,并不比回护任何一个人的少。
2、若曦和老八
如果说若曦和八之间没有爱情,似乎难以解释草原上一幕幕的浪漫和恩爱,难以解释老八下朝若曦偷看他背影时,两人的灵犀;但是如果说他们是相爱的,那这份爱情实在有太多的功利和计较。 八一开始就没有充分地尊重若曦,不由分说地牵着她的手在雪地漫步,充分显示了一个男人在感情上的强势,不由分说地将镯子套在她的腕上,像是给她烙上了“你是我的女人”的印记。
八从未真正信任若曦,否则不会说“你心里是有我的”,不是始终怀疑,何来刻意的认定呢?
八从未真正懂得若曦,否则不会给出“许你做皇后”这样可笑的承诺,若曦要什么他根本不知道,自然不会为了若曦放弃他的野心。
八从未真正全心全意地为若曦着想,否则不会警告若曦“不要是老四”,当他敲碎了镯子,说“她到底跟了老四”时,是不是已经不再顾念若曦了?
最后他竟跑去跟胤禛抖出了自己和若曦的往事,并不讳言“我是有私心的”,你让我失去了我最爱的女人,我也要让你失去你最爱的女人,何况这个女人是因为你才放弃了我的!作者自己都说,只有若曦会相信,八是为了成全她才这么做。
而若曦对八呢?是爱多一点,还是迷恋、感恩和怜悯多一点?因为迷恋于他的风姿,感动于他的呵护,怜悯他悲惨的结局,才使得若曦想用自己的爱做砝码,消解他的野心,换来他的平安。
可是若曦啊,你为什么不计较他设计陷害四,并导致十三落难?在那个雨夜,你还想替他挽起长袍,你为什么不责问他的狠毒?为什么到了胤禛罚他跪的时候,你却要质问胤禛呢?你是否太不公平?
作为一个四爷党,我实在嫉妒作者给予八和若曦那么多的美好,为什么不能分一点给四呢?……
3、若曦和十三
十三和若曦惺惺相惜的知遇之情已有太多描述,太多向往,这里不再赘述。
到后面,开始有些恨十三,恨他的磊落和对若曦的理解与尊重,如果他对若曦能像他对胤禛一样,首先把若曦看作是皇兄最忠爱、最想呵护的女人,其次才是自己的知己,会不会有不同呢?如果他把不违逆皇兄放在首位,不顺从和帮助若曦一次次地想保护八爷党的冲动,不告诉若曦那些所谓的真相,而是用善意的谎言来安抚若曦,就像若曦对他做的一样,是不是更是对若曦的爱,更能体现两人的知己之情呢?
十三,你以为你懂若曦,其实你还是以理解的名义纵容了她对自己和胤禛的伤害!为什么你不能把亏欠和不安留给自己,义无反顾地为若曦挡住腥风血雨护她周全呢?
十三,在你临去的时候,胤禛或巧慧有没有告诉你绿芜的真相,你若知晓了若曦曾为了救你而欺骗你,你是会怨恨她,还是会突然醒悟到自己负了若曦啊!
4、若曦和十四
这是一段最难分辨的纠葛,这是一段亏欠最多的感情。
很多帖子讨论十四是不是爱若曦,或许有那么一点爱吧,但是这份爱却不能抗衡他的原则、他的野心、他的仇恨。
起初,十四认为既然若曦是八爷府上的人,自然要站在八爷党的一边,所以看到若曦与十三在一起,便押她回去兴师问罪。
后来,十四知道若曦是八哥中意的女人,便不能容忍她对四的上心,不能容忍她对八的犹豫不决,所以有了一次次质问和嘲讽;当他在草原上欣喜地叫若曦“好嫂子”的时候,一定是他最认同若曦的时刻吧?
赛马事件给他的震撼不小,他开始想像十三一样对待这个让他刮目相看的女子了。然而他不是十三,他心中也觊觎着那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他逐渐从一个飞扬跳脱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心思缜密的夺嫡者,只要需要,若曦一样是可以拿来利用的工具。所以他会在还镯子的事情上作文章,他可以在背后故意怀疑若曦祭奠良妃的心意,甚至不惜把若曦要给太后送红梅的心意堂而皇之地抢过来为自己邀功,手段实在有些不堪了。
至于为十三求情罚跪都是为了他自己的野心,(人是他们害的,回过头再去求情和照顾,实在难脱猫哭耗子的嫌疑),而雨夜的芙蓉糕不过是顺道带来的吧,惠而不费。
所以,除了浣衣局时的照顾和后来的三次求婚,他还真正为若曦做过什么呢?
最后拿出圣旨让若曦出宫,与其说是想给若曦一条路,不如说让胤禛痛失爱侣是他最佳的泄愤途径,也许他还很想问问若曦,老四是不是夺了自己皇位。
故意引若曦为自己擦汗,故意留宿若曦的房中,他一定知道这是比歪诗更能触怒老四的方法!他与若曦卧谈的欢愉中,有多少是来自复仇的快感?若曦只盼望着最后见胤禛一面了,他却还在意自己侧福晋的字迹像御笔会被人耻笑,可见,直至此刻,若曦的分量仍然重不过他的面子。再狠心些猜度,是不是他潜意识里并不想让胤禛看到这封信?最后,他看到胤禛面对骨灰的痛苦时,是自责多一点还是快意多一点?
当胤禛要带走若曦时,他还在说这是胤禛欺他太甚,皇阿玛死他没有见到最后一面,额娘死他也没有见到最后一面,现在他的侧福晋还要被带走。其实,他是不是在想,因果报应毫厘不爽,现在你也尝到了不能相见的痛苦和遗憾?他想留下若曦,是不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让胤禛感受痛苦?
实在恨十四,枉费了若曦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藏匿你、拼了性命去为你赛马,她带着遗憾走后,你还敢面对那支金钗吗?你知道她不是因为八哥才这么护着你,然而你可曾不计其他的对待过她吗?
十四是最不懂若曦的人,从开始到最后,十四始终不曾懂得若曦,也不曾真正的尊重若曦。最对不起若曦的就是十四!
那么若曦对十四呢?他没有十三那么知心,他没有老十那么单纯,他没有老八那么温柔,他没有老四那么摄人心魄,但是从小一块长大的情谊,已经足够让若曦全心全意地对他好了。他一次次的嘲讽、质问,哪怕是伤害,若曦从未计较。
若曦唯一对不起十四的地方就是关于皇位的谎言吧,但是如同骗十三一样,这种谎言到底是善意的,已经于事无补了,知道真相岂不是更痛苦?(何况,若曦不是没有提醒过十四,不要再回西北了。)那么如果有歉疚,就让若曦独自承受吧。
5、若曦和老四
如果说若曦和八的爱情,就像那铺满屋子的茉莉花;那么若曦和四的爱情,就像那支破空而来的白羽箭。茉莉花美不胜收,有了确会惊喜万分,没有也不会太过伤感;而白羽箭却已钉在心上,如果拔出,就会心痛而死。
这段感情终于让我相信,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是因为爱上爱情,还有这样的两个人,他们是逐渐爱上彼此,并深入骨髓,如同爱上生命。
他们之间没有奢侈的浪漫,只有相濡以沫的温暖和心意相通的理解,但是那些点点滴滴汇聚起来便是爱的汪洋,可以将心淹没。细节太多,上篇长文里已历数不少,这里不再赘言。最感动的是胤禛为若曦唱《离骚》的一幕,那是怎样的懂得,会带来怎样的惊喜啊!让胤禛如何能不刻骨铭心地爱这个女子!他的残忍是因为他在乎,太想保护她。
而最后他会那么伤痛,不是因为若曦与八曾经有一段过往,而是因为她违背了他们之间坦诚相待的诺言。
他最后看到了白羽箭,以为不会再痛的心又一次被刺痛,可他知道吗,她除了模仿他的字,还喜欢喝他爱喝的茶,像他一样喜欢微雨,讨厌大太阳,他的一切已经浸入她的生命?他知道吗,若曦走的时候穿得是他第一次要她时穿的那件绣着木兰的衣裳,带着他送链子和簪子?这个可怜的人,他可以广有天下,却无法留住心爱的女人!痛何如哉!悲何如哉!
若曦谁都不欠,却欠胤禛太多,是若曦负了胤禛对她的深情。她能够容忍原谅八爷党构陷四和十三,为何不能原谅胤禛呢?因为他最疼你最宠你,与你最亲近,因为他是成功者,你就要苛责他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