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第1张

  《战争与和平》

  如果说当我手捧《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时,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的话,那么,当我读完《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时,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在此之前,关于俄罗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已经听说不少,今天,当我完整地学习了《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后,对小说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认识。

  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上几乎无人能与之媲美的伟大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体裁丰富,被誉为19世纪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象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一切矛盾和巨大的社会变动。

  《战争与和平》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生动地展现了1805年至1820年间,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伟大胜利。场面壮观,结构清晰,具有强烈时代感。

  体会最深的是,这部小说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富有个性。如安得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定,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气质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我觉得,《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小说,对我来说,虽然有点深奥而新鲜,但通过这次学习,我对这样的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学习欲望。

  《复活》读后感

  写于19世纪末的长篇小说<<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一峰”。他没有<<战争与和平〉〉史诗般的恢弘气魄和明亮的诗意,也没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澜和不安的骚动<<复活>>完全是体现了一位诗人的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无畏的大气!

  <<复活>>是以一个农民的眼光描俄国社会地主资产阶级社会和国家,是托尔斯泰与当时社会彻底的决裂,对其完全的否定的宣言

  小说的男主人公是上流社会的聂赫留朵夫,他是一位有名望的法庭陪审员,在审理一件杀人案中,在法庭上见到一位被指控为"杀人犯"的女子,而这个女子正是曾经被他侮辱和践踏过后而又糟蹋她抛弃她为妓女的玛丝洛娃他的内心受到前者,开始忏悔自己,想方设法你拨自己的过去由于玛丝洛娃被陷害,聂赫留朵夫申冤,奔走,上述,甚至在判决后,聂赫留朵夫放弃了家庭和财产,个别岁她一起去了西伯利亚另一方面,通过妓院老鸨在法庭上的供词,对在法庭上的法官,院长,律师以及那些冠冕堂皇的大人物的会议,说明这些大人物才是逼良为娼的罪人,同时这个怨案虽然因证据不足一直到上述到皇上,大使却一一被驳回,仍判玛丝洛娃流放到西伯利亚,当聂赫留朵夫表示愿意和玛丝洛娃结婚时,被她拒绝了原因是为了不损害他的前程,后来她在流放中与一位革命者建立了爱情

  作为故事的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她的遭遇和不幸让人怜悯,更加让我们对俄国当时的社会风气掩护和痛恨玛丝洛娃是一个农民的女儿母亲在女地主索菲亚姐妹的牛场上工作父亲是流浪的吉卜赛人她3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女地主看他长得清秀,便把她收养下来因吃,她过着一半**,一半婢女的生活她做女工,收拾房间,还洗些不费力的东西,有时读书给女主人听16岁时爱上女地主的侄儿聂赫留朵夫那时,他是个大学生,到姑姑家来度暑假两年后,服兵役,因顺路经过姑姑家,索性就住了4天,在一个复活节的晚上,他和玛丝洛娃发生了肉体关系临别,他塞给她一百卢布,便到部队去了此后,聂赫留朵夫连封信也没有捎给她,可是玛丝洛娃却怀孕了

  她是那样爱着聂赫留朵夫,却被这位贵族青年一次又一次的欺骗她不再相信人,认为一切都是欺骗与谎言当聂赫留朵夫的姑姑发现她怀孕后,便把她从家里赶了出去她为了生活受尽了凌辱和调戏,声下的孩子也死了沦落到基达叶娃妓院,成了妓女

  读到这里,我从内心憎恨这位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但是<<复活>>中的"复活"却无处不在的冲击着我的心灵聂赫留朵夫为了赎罪,多次为玛丝洛娃奔走上诉,并打算和她结婚,于是他的精神"复活"进入到更深的阶段这时他认识到农民的贫困是由于地主的剥削和压迫于是他把自己大部分的土地给了当地的农民,后来玛丝洛娃去了西伯利亚,在那里的三个月,是聂赫留朵夫彻底醒悟的时刻他最终认清了阶级压迫的统治,无奈他无法改变它于是他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有罪,从此他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他的精神道德复活了

  从他诱奸玛丝洛娃,后来的不期而遇,看到了一个被他欺骗的玛丝洛娃,看到了一个妓女玛丝洛娃,看到了一个沦为"杀人犯"的玛丝洛娃他的内心卷起狂澜,从次他尽最大的努力起解救她,这是聂赫留朵夫的良知,心灵以及人性的复活,而我们所同情的女主人公获释后,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嫁给一个地位不高的革命者这是她生命,心灵的复活,也是整个俄国社会的复活

  作为世界经典名著<<复活>>,它4结实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体现了一位伟大诗人暮年的心灵稳健,<<复活>>是托尔斯泰歌颂人类同情最美的诗 是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和德行,一切都一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和博爱的怜悯去观察他没有一点幻想的,虚构的,编造的东西,全部是生活的本身它把人心里肮脏的东西拿出来了,人内心很复杂,好人和坏人,善恶都很复杂,而<<复活>>权势了他们

  <<复活>>是作者整个文学生涯的总结性、作品,通过对玛丝洛娃的悲惨遭遇和聂赫留朵夫为她上诉请愿的过程,对沙皇专职制度的,反人民本质进行了有力而全面的揭露

  巴黎圣母院

  在十九世纪群星灿烂的法国文坛,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他是伟大的诗人,声名卓著的剧作家、小说家,又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这部伟大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是他的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它的文学价值和对社会深刻的意义,使它在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之后,还是在今天被一遍遍的翻印、重版,从而来到我的手中。

  在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始终围绕三个人展开:善良美丽的少女爱斯梅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和外表丑陋、内心崇高的敲钟人伽西莫多。

  波希米亚少女爱斯梅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她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因为不忍心看见一个无辜者被处死,她接受诗人甘果瓦做自己名义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见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会同情怜悯,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钟人的唇边。这样一个心地高贵的女孩,竟被教会、法庭诬蔑为“女巫”、“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作者把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

  至于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钟人伽西莫多,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形象。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自私、阴险、不择手段。而伽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受到世人的歧视与欺凌。在爱斯梅拉达那里,他第一次体验到人心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梅拉达的身上,可以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

  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们全部的思想情感。这也许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魅力所在。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却拥有远远胜过那个所谓有教养、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舍己为人的美德。小说中巴黎流浪人为救出爱斯梅拉达攻打圣母院的场面,悲壮、激烈、慷慨、惊心动魄,显然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显示的英勇精神和巴黎人民捣毁圣日尔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教府的事件。小说写到这里,还通过书中人物之口预言人民将起来捣毁巴士底狱,暗示了一七八九年大革命的爆发。

  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在强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但是没有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迎着这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他作过挣扎,仍然执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愿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在经过多次挫折以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任何企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辗得粉碎。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

  祥子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许多优良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也正是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表现。这是一种个体劳动者虽然卑微、却是正当的生活愿望。他的悲剧之所以能够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会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这些性格特点也起了无法磨灭的作用。象这样勤俭和要强的人最后也终于变成了头等的“刺儿头”,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会腐蚀人们心灵的罪恶。作品写道:“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又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老舍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这个悲剧的。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激愤的控诉力量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读者的心坎。

  全书充满了北京地区的生活风光,不少描写点染出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北京风俗画和世态画。老舍十分熟悉作品所描写的各种人物,他用一种朴素的叙述笔调,生动的北京口语,简洁有力地写出了富有地方色彩的生活画面和具有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在写实手法的运用和语言的凝炼上,都取得了成功。《骆驼祥子》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的小说。

  童年

  《童年》是俄国作家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第一部,被誉为俄国最优秀的自传小说之一。《童年》写于 1931年,它向读者们展现了高尔基童年时期在外祖父家的生活,记录了高尔基在沙皇统治下的 心路历程。书里十分成功地塑造了几个角色,尤其是外祖母这一角色,她被称为“俄罗斯文学史上最鲜明、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小说真实地描写了19世纪70—90年代俄国社会的面貌,展示了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阅读《童年》时,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和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这让大人么操心就足够了,还轮不到我们呢。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

20年前,所有的家长都想把孩子培养成刘亦婷,刘亦婷1999年被哈佛特招录取,她在去留学之前,曾表示将会用在哈佛学到的东西回报祖国,然而刘亦婷毕业之后,并没有回国,而是嫁给了一个白人律师,在美国扎根。

其实像刘亦婷这样不回国的留学生还有很多,下面要说的“天才少女”田晓菲称得上是刘亦婷的校友,13岁考上北大,27岁成为哈佛博士,学成归来之后并没有回国,而是嫁给了53岁的白人老头。

田晓菲1971年出生,生于哈尔滨长于天津,父亲田师善是天津作家协会的副院长,一生都和文学离不开,田晓菲遗传了父亲的文学基因,抓周抓到的都是书本。

她从4岁就开始与文字打交道,这一年已经写了诗,7岁出版了诗集,天津都知道当地出了田晓菲这样一个神童,更让人没想到的诗,她13岁就从中学直接考上北大,在北大学习英美文学。

1988年北大90周年校庆,16岁的大三学生田晓菲为庆祝校庆写了一篇《十三岁的际遇》,这篇文章讲述了她在北大度过的两年快乐时光,后来被收入到苏教版中学语文课本。田晓菲写完这篇校庆文章没多久就去了美国读书,1998年6月手握文学博士学位从哈佛毕业,是哈佛最年轻的博士。

那时的中国大学生是人中龙凤,从哈佛毕业的更是比金疙瘩还宝贵,国家急需这样的人才来建设祖国,就在大家用殷切的目光盼望她回国时,28岁的田晓菲一个转身就嫁给了一个大他25岁的美国人,这个美国人是她的博士导师兼院长的斯蒂芬欧文,斯蒂芬因为热爱中国文学,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宇文所安”。

斯蒂芬被田晓菲的文学才华打动,田晓菲一毕业就直接求婚,田晓菲当时还有一个追求者,婉拒了斯蒂芬,可斯蒂芬一点也不动摇,写了一篇分析自己优缺点的诗,田晓菲在诗中看到了斯蒂芬的真诚,就答应了他的求婚。

面对53岁的斯蒂芬,田晓菲家人和朋友强烈反对她和斯蒂芬恋情,可是田晓菲执意要嫁给斯蒂芬,大有此生非君不可之势,一个劲地做家人的思想工作,家人只好同意。

1999年元旦,田晓菲就在纽约和斯蒂芬简单地举行了个婚礼,成为一对夫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田晓菲嫁给斯蒂芬后,拿到了别人梦寐以求的绿卡,国籍改成美国,留在美国工作生活。

2006年,她担任哈佛大学教授,教美国人学习中国诗词,斯蒂芬也是她的忠实听众,在田晓菲的帮助下获得过2008年的汉唐文学奖。

现在的田晓菲不再年轻,已经49岁,长出明显的白发,斯蒂芬就更加老态,是个74岁的老人,田晓菲父母看着他们还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也就没那么反对他们的恋情。田晓菲有空的时候,偶尔会回到中国进行新作签售活动。

自从成为了两个孩子的母亲,再读书就特别关注“母亲”这个角色了。最近重读英国小说家狄更斯写于19世纪中叶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除了再一次读英国当时的社会生活,读各色人物的不同性格。一个新的收获就是对克拉拉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觉得克拉拉是一个美丽、温柔、多情、可怜的女子,再读觉得她实在不是一位合格的母亲。她对孩子有爱, 但一个母亲,尤其是一个遗腹子的母亲,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

她缺乏智慧、坚韧、特别是不断成长的意识。 大卫·科波菲尔童年的悲剧多半因这位母亲而起,不是因为她再嫁,而是因为她的思想一直停留在少年时代——单纯、幼稚、有点小任性,遇到事情就躲起来,缺乏担当。

大卫的母亲叫克拉拉,她是孤儿,在一家人家做保育员。大卫的父亲常去那家,他们相识不久后,比克拉拉大一倍岁数的大卫的父亲向她求婚,于是他们结婚了。

大卫是在父亲去世六个月之后出生的,那时她的母亲还不到二十岁。大卫的父亲除了给克拉拉留下固定的房产、忠诚的仆人佩葛蒂,还买了保险年金,并且把其中的一部分年金划归给克拉拉继承。克拉拉每年差不多能领到一百零五镑的钱。

但克拉拉在丈夫去世后依然每天提心吊胆,悲苦重重,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渡过面前的难关,靠着仆人佩葛蒂的照料度日,对未来怎样抚养孩子没有想法和打算。

大卫的姨婆特洛伍德·贝特西的到来曾经给她一些幻想,以为有了依靠。但贝特西喜欢女孩子,看到大卫的母亲克拉拉生下男孩子就离开了。

克拉拉生下大卫后,在佩葛蒂的帮忙下带着大卫·科波菲尔成长,不过曾经做过保育员的克拉拉当起母亲来却不太合格。

她给孩子讲拉撒路死而复活的故事,使孩子听了以后害怕极了,闹得不敢睡觉;再大一点,克拉拉出去约会,让佩葛蒂陪伴大卫,作为回报,允许大卫晚上不早睡……这些都是细枝末节,对于大卫最大的伤害是从克拉拉恋爱开始的,因为克拉拉的不成熟,母子俩的生活开始陷入绝境。

我们试着分析克拉拉从恋爱到结婚再到病逝这个过程中,因为她的不成熟一步步犯下的错误。

首先,克拉拉有了新恋情,并且差不多已经是结婚对象了,不是和已经五六岁的大卫商量,让孩子逐渐适应这个家庭中的新成员,而是选择了隐瞒和欺骗孩子。

克拉拉作为一名20岁出头的母亲,她完全可以再恋爱结婚。只是母亲恋爱的事情和儿子说不说,怎么和儿子说,克拉拉一直没好好想过,她沉浸在自己的恋爱中,可能觉得大卫是小孩子,可以瞒着他,哄他。

于是她去约会,对大卫说去邻居家宵夜。母亲回来时,大卫发现跟她在一起的还有一位长有好看的黑头发和黑胡子的男人,上个星期天,他就曾陪他们一起从教堂回来。

已经几次见到母亲的男朋友却不知道名字,显然母亲没有介绍给大卫。克拉拉一定是把大卫当作没有思想的小孩子了。

很多年前读过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书,书中刘亦婷的母亲也是要再嫁人,那时候刘亦婷才三岁。他们在回家的路上,母亲决定,把自己要再嫁的消息告诉自己的孩子,并且征求她的意见。那一段印象非常深刻,一个孩子也是需要受到尊重的。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经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写道:

大卫·科波菲尔还没有能力认知母亲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也应该再婚。他只看眼下的事实和当时的情境。

正是因为克拉拉的刻意隐瞒和缺乏引导,所以大卫·科波菲尔从一开始就把谋得斯通——克拉拉后来的丈夫,大卫噩梦的制造者当作敌人来看待的。

开始时谋得斯通是想要或者假装和大卫示好的。

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正常的事情,本来属于他的母亲,感觉像被别人分走了一样,产生敌意也是合理的。 这时候克拉拉应该正式把谋得斯通介绍给大卫,并且告诉他很快会多一个人来爱他。

可是克拉拉没有,她只是喝止了大卫。这让孩子在心理的天平上又失衡了一些,觉得母亲为了一个陌生人呵斥自己。从这时起就可以看出来, 他们重新组建家庭的和谐就没有构建起来。 大卫·科波菲尔认定谋得斯通是讨厌的目标。

因为克拉拉的处理方式失当,最初的缺乏沟通,为之后的悲剧埋下伏笔。

紧接着克拉拉把大卫·科波菲尔直接交给了谋得斯通带出去会朋友。小说中没交代他们一起带孩子出去过,直接就由谋得斯通带着见他的朋友,那些朋友嘲笑大卫,大卫并不太明白。但显然这一次大卫也没对谋得斯通有更好的印象。

也就是在克拉拉再婚前,谋得斯通和大卫始终买有过有效的沟通,谋得斯通也没有打算用行动讨这个孩子喜欢。对于孩子,一切都还是未知,克拉拉决定走入婚姻,并且要瞒着大卫。

接着,克拉拉瞒着大卫再婚了,两个月后,真相不是由她自己,而是由佩葛蒂来告诉大卫。她接着往错误的道路上走,没有表现出一个母亲应有的成熟。

克拉拉让佩格蒂带着大卫回他的哥哥家住了两个月。当大卫再回到家时,母亲没有出来迎接他。对于一个幼小的孩子,这个时候,他预感到要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他以为他的母亲死了。

可是这时候克拉拉正和她的新丈夫坐在客厅里。她的新丈夫谋得斯通先生,是一个控制欲特别强的人。但是克拉拉能够听任他的摆布,不去迎接自己的孩子, 还在于她不够成熟。 刚刚结婚的时候,克拉拉有亡夫留下的遗产,她的新丈夫是住在克拉拉家里的,她完全可以做自己的主。

克拉拉的单纯、幼稚和善良,一次次被谋得斯通先生利用,她自己都没有觉察。于是也就一步步的被新丈夫控制,把自己和儿子推向深渊。

克拉拉让佩葛蒂告诉大卫她已经再婚真相,最不应该的是在大卫离开的这两个月,克拉拉和她的新丈夫给大卫换了房子,院子里多了一条谋得斯通带来的大狗。

大卫经历了大狗狂吠的惊吓,母亲离开自己的悲痛,躺在自己的新房子里,裹上被单的一角,哭着睡着了。

晚上克拉拉和佩葛蒂来看大卫,当克拉拉发现大卫伤心地哭泣时,她认为是佩葛蒂教唆了大卫,不同意她再婚。

母亲可以再婚,但请妥善安排好你的孩子,首先结婚前要和他沟通,结婚后要尽可能保留他原来生活的环境,不要做太大改动,更不要不经过他允许改动。

可惜克拉拉不明白,她还幼稚地把责任推给了佩葛蒂。这种幼稚将是他们这个新家庭以后无法和谐相处的苗头。

克拉拉犯得最大的错误是,婚后没有有效沟通的前提下,把大卫交给自己的新丈夫来教育。

谋得斯通听到动静上来以后,先是一把抓住了大卫,然后继续迷惑克拉拉。克拉拉就在自己孩子面前与新丈夫秀起了恩爱。

一个孩子都可以看出来的套路,克拉拉却完全不清楚,这就是她性格中最不成熟的一面。只要有人愿意,她就可以把自己的责任托付给他。就如同后来她把家里的财政大权交给谋得斯通的姐姐管理一样,此刻,她把大卫交给谋得斯通去教育。

不是说再婚家庭中,继父或者继母不可以参与孩子的教育,但教育要在充分了解和沟通好的前提下进行。 谋得斯通和大卫显然缺少有效沟通,他们彼此都不了解对方,可是克拉拉把大卫交给了谋得斯通。

男人的专断,孩子的倔强,此刻空气凝结,大卫说那段遭遇终身难忘,确实是,童年的阴影是伴随终身的。

如果我们问一个儿童他为什么懒惰,那么就别期望他能够意识到我们想知道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同样,我们也不要期望一个儿童会告诉我们他为什么撒谎。

谋得斯通显然准备用恐吓对付这个不听话的小孩,他告诉大卫如果他有一批不听话的马或者不听话的狗,他就会揍它,哪怕把它打死,也要让它听话。

面对一个成人的威胁,大卫显然是害怕了。他在他的要挟下,洗干净了脸上的泪水。

这个时候克拉拉恐怕也以为自己的孩子被她的新丈夫教育好了吧?作为一个母亲,和孩子相处了好几年,她应该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那么善良的小孩子,突然有了这样的变化难道不找背后的原因吗?

“当一个孩子的行为开始变坏,或出现了新的令人不快的现象时,我们不仅应当注意这种行为开始出现的时间,还应当注意它产生的原因。”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

小说中有大卫的一段心理描写

一个孩子的要求多么简单,可是母亲却不能觉察,不肯成长起来做一个真正的母亲,最终才导致了后面的悲剧 ——大卫的成绩一天天下滑;在大卫和谋得斯通的矛盾冲突中,谋得斯通几乎把大卫打死,大卫咬了他的继父;8岁的大卫被送出去独自求学;克拉拉在抑郁中死去;大卫成为孤儿经历了种种苦难。

很多悲剧的发生有坏运气在作祟,更多时候是个人的能力缺乏导致的。读了这一段感觉,做别人的母亲,一定要强大,一定要成长!

读了很多遍的一本书,读后感会接着写下去,大家有兴趣可以关注这个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3058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4
下一篇2023-07-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