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比怎么跟麦克分第二次手的

菲比怎么跟麦克分第二次手的,第1张

在第九季16集俩人分了17集俩人就合好了但是到了22集菲比就在大街上碰到了从苏联回来的悲催的科学家大卫然后俩人就在一块了去了罗斯演讲的那个地方大卫要求婚莫妮卡就把麦克喊来了。

和好后就没再分开啊,分开一次的原因是因为Mike说不愿意结婚,Phoebe觉得这样无前途。

我们中国人过去一直有订婚仪式,可那都是男女双方家族的事,以此宣告天下,这对男女已经各有所属,别人就不用再惦记这两人了,媒婆也不用枉跑腿了。两个年轻人之间或有私订终身的,基本都可归于大逆不道的范围,定情物无非是把扇子、手绢之类随身携带的私人用品,这些男女最终往往难以如愿,饮恨终身。 后来破四旧将这一传统破去了,大陆人现在并没有个正式的关于订婚的仪式。 在西方文化里,订婚一定要本人亲自去“问”。男人正式地向心爱女子求婚,在她说了“我愿意”之后,给她带上钻戒,才可以进行下一个步骤――结婚。 求婚仪式讲究个浪漫、新奇、出乎意料,于是就衍生出了千奇百怪、花样频出的求婚场景。 我参加的“妈妈俱乐部”,刊物上有个“每月一题”栏目,这个月的问题是:“你老公是怎样向你求婚的?”一些妈妈写出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让我们看看普通的美国人是怎样“求”得佳人归的。 劳拉――那天,他领我到了好时宾馆(我们当地唯一的五星级宾馆,建在山上,历史悠久,风景优美),一辆马车停在门口等着我们。 马车拉着我们俩在宾馆的花园里漫步,他让马车夫将车停在宾馆后面鲜花环绕的喷泉及小亭子旁。他下车将我搀扶下来,拉着我的手来到小亭子里坐下,单膝跪下,问我是否愿意嫁给他――他是如此的浪漫! 舍丽――我老公计划在圣诞夜在“圣诞糖果花园”里向我求婚。这本是一个非常美妙的计划,可是,在圣诞夜,那“圣诞糖果园”不开门! 当我们到达那里的时候,四周空荡荡的,漆黑一片。他仍然想下车,但我是个胆小鬼,死也不肯下车。 所以,他不得将计划推迟到圣诞节的早晨。 那仍然是个美好的求婚,但是如果能在糖果园里应该更浪漫更美好。 噢,那已经是十四年前的事了……。 弗朗西丝――我老公请我下班后到他那里吃晚饭。我进门后发现他在火炉上方放了一个花瓶,花瓶里插着鲜花,一枚钻戒在花枝上闪着晶莹璀璨的光芒! 他跪下向我求婚,我回答:“我愿意。” 我们已恋爱了八年,他在求婚时仍然是那么甜蜜还带点紧张。更让我倍感欣慰的是那天早些时候,他特意给我父亲打去电话先取得了我父亲的首肯。 柏斯――实际上,我们是很低调的,当然大卫也是跪下了,并且还发表了一通演说――我真希望自己还能记住他当时都说了些什么。 之前的那个夏天,大卫在他爷爷奶奶家里帮助他爷爷进行化疗,当两位老人问他什么时候结婚时,他回答他还没买订婚和结婚戒指。他爷爷奶奶就把他们的戒指给了他(尽管当时我和他们都还没有见过面)。 订婚几周后,他戴着他祖父的结婚戒指,我带着他祖母的订婚戒指,一起参加家庭的感恩节聚会,当众宣布了我们订婚的消息。 哇!我爸当时那表情……。 简妮――他大学刚毕业时我们在佛罗里达,那天他问我要不要到海边去。走之前他往车上装了大包小卷的东西,举止怪怪的。 我们到了海滩,他从车上拿下来一大包东西。我们找到了一个好地角,他把毯子铺上,然后倒了两杯香槟。他变得非常浪漫而这不是他的风格,所以我知道有什么事情要发生。 有一个典雅的戒指静静地躺在酒杯底下! 更让我吃惊的是,这枚戒指是他让我妈妈的朋友做的,而他从头到尾参与其中。 其实即使他在洗车行向我求婚我都会答应的。 在一起二十二年,结婚十七年,少了一些浪漫,但是增加了很多很多的爱!! 米切尔――瑟坎普和我在同一所学校当老师。暑假要结束的时候他一个劲地告诉我,他希望我开学第一天穿新衣服。几次之后,我就想他逼着我买新衣服是不是挺没有礼貌的?! 开学前的那个周末,他领我到餐馆吃饭,是我们第一次约会的那个餐馆,然后他当众求婚了! 凯特――我在英国求学期间,埃德姆飞过去看我,周末领我到巴黎玩。我们四处观光,他表现得很陌生和奇怪――我都有点恼火了。 后来,他坚持我们坐在一座桥上(后来我得知那是ponte neuf桥),然后他低头弯腰系鞋带,当他抬起头时,手里拿着戒指开始向我求婚! 我彻底呆住(之前我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一丁点儿),盯着埃德姆好几分钟没有任何反应。 埃德姆后来一再声称当时我根本就没有回答他。 那是我生命中最惊讶与最浪漫的一刻! 苏姗――我老公是在一个圣诞夜在他的大学寝室里向我求婚的。 当时他说他给我的圣诞礼物不想让家里人看到,所以在圣诞夜提前送给我。 那是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我打开来,里面是一个小一点的盒子,再打开,又是一个盒子,我就一直坐在那里开盒子,一共开了十多个盒子,最后是一个小小的首饰盒,里面是一个大钻戒,熠熠发光。 我以为那根本是个假的,整件事都是他在和我开玩笑,逗着我玩呢。 但是,当他单膝跪下拉住我的手问我是否愿意嫁给他时,我开始意识到那可能是个真钻戒,真的是! 琳达――我最喜欢的一个乐队来到我们城市开演唱会,杰瑞买了票请我去看。演出间隙,他向我求婚,我说好。因为演出太精彩,场中掌声、欢呼声不断,我很快又投入其中。 散场后,杰瑞有点闷闷不乐,送我回家时,欲言又止的样子。我也有几分奇怪,这人怎么光求婚不给我戴戒指。 我们俩在一个实验室工作。第二天上班,中间他几次走到我身边,神情不安,想说什么又吞回去了。 午休时间刚到,杰瑞就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关上门,神情郁闷地对我说:“你考虑好了没有,不管怎样给我个答复,我现在什么都干不下去!” 我问:“答复什么?” 他说:“答复我的求婚!” 我说昨天我说“Yes”了呀! “什么?!”他大叫:“你说了?我没听见!” 他赶紧从兜里掏出戒指,为我带上,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这漫长的求婚终于有了结果。 莫莉莎――我和几个女友一起去参加“女人之夜”的专场舞会,中途,DJ停止演奏音乐宣布他有一个特殊的客人进场。我当时正跳在兴头上,很恼火他停止了奏乐,扭头却看见全套西部牛仔装扮的提姆穿过舞厅向我走来,走到我的身前――舞池的中央,单膝跪下! 提姆不喜欢乡村音乐,所以我知道他一定是因为爱我才打扮成这个样子,才在众人面前展现浪漫。 那是如此特别的一个晚上――鲜花、钻戒、慢舞……,我是一个真正的幸运女孩! 那天是我们认识三周年纪念日。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小说家狄更斯的自传体小说,也是他本人最喜欢的一本小说,他在序言中一再宣称这是他“最钟爱的孩子”。

在这本小说中,他细致刻画了当时的社会情景,展现了维多利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金融等方方面面,塑造了各个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

在这部小说中,狄更斯刻画了好几对恋人、夫妻,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爱情婚姻的了解和理解。

狄更斯描写到的爱情样式主要有这么几种:以爱为生;建立在利益之上的爱情;情投意合的爱情等。

下面我们分别来说。

一、以爱为生

在小说中,可以归为这一类的人物包括大卫的母亲克拉拉、大卫的第一任妻子朵拉等。

1大卫的母亲克拉拉(Clara)

同所有涉世不深的小女生一样,大卫的母亲心思单纯、品性善良、特别轻信、容易被人迷惑。

她向往美好的爱情,是一个没有爱就活不下去的**。

她是一个孤儿,当过家庭教师。当年在和大卫的父亲的交往中,她甚至还只是一个小女孩,在面对一个年长于自己两倍年龄的男人的爱情时,她习惯了被照顾,也习惯了被保护。幸运的是,她被保护的很好。因为大卫的父亲很善良。

大卫的父亲去世之后,克拉拉一下子失去了自己的保护者。

她被抛到这个凶险的世界上,很多事情需要自己独立面对。

这个时候默德斯通出现在他的生活中,默德斯通高大英俊,彬彬有礼,给了她错觉,她以为这是自己新的保护者。

默德斯通伪装的殷勤、体贴深深打动她,却不明白有些男人善于作假。

她迅速作出决定,和默德斯通进入婚姻,也由此一步步走入命运的深渊。

结婚之后,克拉拉发现,这个男人根本不爱她,也不爱她的儿子。甚至,还阻止她爱自己的儿子。

这个真相的发现让她痛不欲生。她不相信,不能相信,因为她是一个没有爱就活不下去的小女孩……

在被迫和儿子的分别中,克拉拉向大卫高举起婴儿无声地诉说着:妈妈爱你,会一直爱你。

对大卫来说,这是母亲留给他的最后的形象。这简直就是自由女神像啊,是爱的表达,也是自由的表达。

这个时候的妈妈比任何时候都美丽、温柔,像圣母一样圣洁。

是的,此后她只能活在大卫的记忆中了。这个丑恶的世界容不下她的爱。

她无法行尸走肉的活下去,只有死亡能让她解脱。

于是,她死了。

2大卫的第一任妻子:朵拉(Dora)

从某种程度上来,朵拉和克拉拉是相似的,大卫对朵拉的爱恋和钟情中,未必没有恋母的成分。

在大卫眼中,朵拉美得摄人魂魄,“她说起话来细声细气,优美动听,笑起来轻松愉快”。

大卫对朵拉一见钟情,这钟情里肯定有朵拉美貌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卫内心里对妈妈的回忆投射在朵拉身上。

大卫和朵拉的爱情是一见倾心,再见倾情,三见至死不渝。

在大卫看来,朵拉是世间的唯一;单纯的朵拉也被大卫的忠情打动。

他们的爱情美得就像一个童话。

大卫和朵拉就像误入伊甸园的童男童女,尽情享受着爱的甘霖。可惜的是,婚姻和爱情不是等同的。

很快,童话般的爱情进入柴米油盐的婚姻之后,迅速褪去玫瑰色,落入庸俗凡间。

两人婚后,朵拉什么都不会,不会做家务,不会记账,家里搞得一团糟。

大卫忙于工作,回到家后还要烦心一地鸡毛的家庭俗务琐事,精神上是极度疲惫的。

虽然大卫一直喜欢、欣赏朵拉身上像小太阳一般的热情,但是心里的失望隐隐浮现出来。

这种东西就像张爱玲所说的“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

婚姻生活的不协调迟早会毁了两人的爱情。对此,朵拉是有清醒的认知的。

所以,她才会有对大卫的关于自己只是“娃娃妻子”(child wife)的解释。

是的,朵拉是个美丽的花瓶,但她时一个有灵魂的花瓶。

对于婚姻她是过思考的:很多事她不会做,但并不代表她没有思想。

她很清楚,少男少女可以有爱饮水饱,但是成年大卫需要一个能干的、能帮他处理好家庭事务并且坚定地和她站在一起的妻子。

这个妻子要成为站在他背后的坚实的妻子和母亲。在他出去冲锋陷阵时照顾好家庭,为男人提供坚实的后盾,而不能像自己一样只知拽着他的衣服,成为他的累赘。

所以,最好的结局就是,朵拉要在大卫还爱着自己的时候,死掉。

所以,“小花朵”朵拉很快萎谢了。

这是最好的落幕,朵拉不能没有爱。最终她在爱的包围下,在全家人的包容中幸福地离去。

二、建立在利益之上的爱情

这种模式的爱情主要体现在默德斯通、艾米丽与斯蒂尔福思身上。

1默德斯通

从默德斯通(Murdstone)的名字也可以看出,这个人有一颗石头般冷酷的心。

他作为一个19世纪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代表,冷酷、一切以利益为出发点。他外表英俊潇洒,假装温柔体贴,因此很快迷住了一个小有资产的俏丽小寡妇——克拉拉,把她迷得忘乎所以,所以两人迅速步入婚姻。

婚后,克拉拉的温柔多情让他厌烦,她对儿子的爱也让他骨鲠在喉。

他十分看不惯,所以,他叫来妹妹——女版的默德斯通,两人联合,霸占了克拉拉原先温馨充满爱的家:把大卫赶出家门,把克拉拉逼上死路。

默德斯通是没有爱的,也不会爱。而且他一贯如此。

小说中还讲到他后来的一次婚姻,女方也是小有资产的温柔多情的女孩子,只是嫁给她之后,他对她的态度是一贯的, 所以这个妻子也是很快萎靡下去。

在默德斯通这里,只有利益,没有爱,他也不需要爱。

2 艾米丽与斯蒂尔福思

之前专门写过一篇艾米丽的文章,感兴趣的童鞋可以看④。

此处简单概括一下。在遇到斯蒂尔福思之前,艾米丽已经和汉姆订婚了。在遇到富家公子斯蒂尔福思后,她认为这个男人是帮助自己脱离目前卑贱生活的唯一希望。于是她义无反顾跟他私奔出逃。

当然结局十分悲惨,艾米丽在这场情事中,失去贞节、名声,还有汉姆这么好的男人……

而斯蒂尔福思追求的是艾米丽年轻美好的身体,他短暂选择艾米丽的原因不外是满足自己的情欲。当情欲被满足之后,面对母亲的威胁,他根本不需要挣扎轻轻松松就放弃了艾米丽,并且把艾米丽大方地赐给了自己的仆人。

这两人的爱情不过是一场各取所需的交易,对艾米丽来说,还是一场落空的交易。她付出的代价惨重,收获的只有屈辱和泪水。

最终,在斯蒂尔福思和汉姆葬身大海之后,艾米丽立下终生不嫁的誓言,选择在陌生人中生活,用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来平复自己躁动羞耻的心灵。

三、再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个爱情的样式主要体现在大卫和艾格尼斯。

这是作者盛赞的一对佳偶。

艾格尼斯是一个懂事的女女孩儿,母亲早逝,她小小年纪就负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也是因为这个历练,这个女孩为人处世方面很成熟。她会看人,能识人,因此她能敏锐地发现大卫崇拜的朋友斯蒂尔福思品性卑劣,提醒他远离坏朋友。

艾格尼斯一直看着大卫,守护着大卫。

艾格尼斯能欣赏朵拉的美丽、善良,和朵拉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这个女孩子很厉害。她能做到不嫉妒,全心全意为大卫着想。)

大卫在求学阶段就认识了艾格尼斯,两人之间无话不谈。艾格尼斯那时就爱着大卫,只是大卫不知道。

(那个年代的女孩子很悲催,如果男人不主动求婚,女孩子是不能主动的,否则被人笑掉大牙……)

大卫青少年时期的几次恋爱,艾格尼斯都是知道的,因为两人无话不谈。而且艾格尼斯让大卫做了保证,所有的爱情都会告诉她。

大卫结婚后,艾格尼斯选择以朋友、妹妹的身份继续留在大卫身边。

后来,朵拉去世后,大卫远游他国,反省自己的人生,然后发现了自己对艾格尼斯的感情。当然,他高兴的是,原来艾格尼斯一直爱着自己。(真是个超级好运气的家伙……)

我是一条美丽的分割线。我是一条美丽的分割线。

综上,这些爱情模式中也隐藏着一些美好。

大卫和朵拉的爱情中,虽有龃龉,但仍有甜蜜温馨;

克拉拉和艾米丽虽备受男人的折磨,但她们个人品性上的美好仍时时闪光,给我们警醒:不要软弱,不要贪心,不要轻信。

大卫和艾格尼斯的爱情体现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你最喜欢哪一种呢,大家觉得这些爱情模式和我们今天的爱情有没有相似之处?欢迎讨论呀~

自从成为了两个孩子的母亲,再读书就特别关注“母亲”这个角色了。最近重读英国小说家狄更斯写于19世纪中叶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除了再一次读英国当时的社会生活,读各色人物的不同性格。一个新的收获就是对克拉拉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觉得克拉拉是一个美丽、温柔、多情、可怜的女子,再读觉得她实在不是一位合格的母亲。她对孩子有爱, 但一个母亲,尤其是一个遗腹子的母亲,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

她缺乏智慧、坚韧、特别是不断成长的意识。 大卫·科波菲尔童年的悲剧多半因这位母亲而起,不是因为她再嫁,而是因为她的思想一直停留在少年时代——单纯、幼稚、有点小任性,遇到事情就躲起来,缺乏担当。

大卫的母亲叫克拉拉,她是孤儿,在一家人家做保育员。大卫的父亲常去那家,他们相识不久后,比克拉拉大一倍岁数的大卫的父亲向她求婚,于是他们结婚了。

大卫是在父亲去世六个月之后出生的,那时她的母亲还不到二十岁。大卫的父亲除了给克拉拉留下固定的房产、忠诚的仆人佩葛蒂,还买了保险年金,并且把其中的一部分年金划归给克拉拉继承。克拉拉每年差不多能领到一百零五镑的钱。

但克拉拉在丈夫去世后依然每天提心吊胆,悲苦重重,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渡过面前的难关,靠着仆人佩葛蒂的照料度日,对未来怎样抚养孩子没有想法和打算。

大卫的姨婆特洛伍德·贝特西的到来曾经给她一些幻想,以为有了依靠。但贝特西喜欢女孩子,看到大卫的母亲克拉拉生下男孩子就离开了。

克拉拉生下大卫后,在佩葛蒂的帮忙下带着大卫·科波菲尔成长,不过曾经做过保育员的克拉拉当起母亲来却不太合格。

她给孩子讲拉撒路死而复活的故事,使孩子听了以后害怕极了,闹得不敢睡觉;再大一点,克拉拉出去约会,让佩葛蒂陪伴大卫,作为回报,允许大卫晚上不早睡……这些都是细枝末节,对于大卫最大的伤害是从克拉拉恋爱开始的,因为克拉拉的不成熟,母子俩的生活开始陷入绝境。

我们试着分析克拉拉从恋爱到结婚再到病逝这个过程中,因为她的不成熟一步步犯下的错误。

首先,克拉拉有了新恋情,并且差不多已经是结婚对象了,不是和已经五六岁的大卫商量,让孩子逐渐适应这个家庭中的新成员,而是选择了隐瞒和欺骗孩子。

克拉拉作为一名20岁出头的母亲,她完全可以再恋爱结婚。只是母亲恋爱的事情和儿子说不说,怎么和儿子说,克拉拉一直没好好想过,她沉浸在自己的恋爱中,可能觉得大卫是小孩子,可以瞒着他,哄他。

于是她去约会,对大卫说去邻居家宵夜。母亲回来时,大卫发现跟她在一起的还有一位长有好看的黑头发和黑胡子的男人,上个星期天,他就曾陪他们一起从教堂回来。

已经几次见到母亲的男朋友却不知道名字,显然母亲没有介绍给大卫。克拉拉一定是把大卫当作没有思想的小孩子了。

很多年前读过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书,书中刘亦婷的母亲也是要再嫁人,那时候刘亦婷才三岁。他们在回家的路上,母亲决定,把自己要再嫁的消息告诉自己的孩子,并且征求她的意见。那一段印象非常深刻,一个孩子也是需要受到尊重的。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经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写道:

大卫·科波菲尔还没有能力认知母亲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也应该再婚。他只看眼下的事实和当时的情境。

正是因为克拉拉的刻意隐瞒和缺乏引导,所以大卫·科波菲尔从一开始就把谋得斯通——克拉拉后来的丈夫,大卫噩梦的制造者当作敌人来看待的。

开始时谋得斯通是想要或者假装和大卫示好的。

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正常的事情,本来属于他的母亲,感觉像被别人分走了一样,产生敌意也是合理的。 这时候克拉拉应该正式把谋得斯通介绍给大卫,并且告诉他很快会多一个人来爱他。

可是克拉拉没有,她只是喝止了大卫。这让孩子在心理的天平上又失衡了一些,觉得母亲为了一个陌生人呵斥自己。从这时起就可以看出来, 他们重新组建家庭的和谐就没有构建起来。 大卫·科波菲尔认定谋得斯通是讨厌的目标。

因为克拉拉的处理方式失当,最初的缺乏沟通,为之后的悲剧埋下伏笔。

紧接着克拉拉把大卫·科波菲尔直接交给了谋得斯通带出去会朋友。小说中没交代他们一起带孩子出去过,直接就由谋得斯通带着见他的朋友,那些朋友嘲笑大卫,大卫并不太明白。但显然这一次大卫也没对谋得斯通有更好的印象。

也就是在克拉拉再婚前,谋得斯通和大卫始终买有过有效的沟通,谋得斯通也没有打算用行动讨这个孩子喜欢。对于孩子,一切都还是未知,克拉拉决定走入婚姻,并且要瞒着大卫。

接着,克拉拉瞒着大卫再婚了,两个月后,真相不是由她自己,而是由佩葛蒂来告诉大卫。她接着往错误的道路上走,没有表现出一个母亲应有的成熟。

克拉拉让佩格蒂带着大卫回他的哥哥家住了两个月。当大卫再回到家时,母亲没有出来迎接他。对于一个幼小的孩子,这个时候,他预感到要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他以为他的母亲死了。

可是这时候克拉拉正和她的新丈夫坐在客厅里。她的新丈夫谋得斯通先生,是一个控制欲特别强的人。但是克拉拉能够听任他的摆布,不去迎接自己的孩子, 还在于她不够成熟。 刚刚结婚的时候,克拉拉有亡夫留下的遗产,她的新丈夫是住在克拉拉家里的,她完全可以做自己的主。

克拉拉的单纯、幼稚和善良,一次次被谋得斯通先生利用,她自己都没有觉察。于是也就一步步的被新丈夫控制,把自己和儿子推向深渊。

克拉拉让佩葛蒂告诉大卫她已经再婚真相,最不应该的是在大卫离开的这两个月,克拉拉和她的新丈夫给大卫换了房子,院子里多了一条谋得斯通带来的大狗。

大卫经历了大狗狂吠的惊吓,母亲离开自己的悲痛,躺在自己的新房子里,裹上被单的一角,哭着睡着了。

晚上克拉拉和佩葛蒂来看大卫,当克拉拉发现大卫伤心地哭泣时,她认为是佩葛蒂教唆了大卫,不同意她再婚。

母亲可以再婚,但请妥善安排好你的孩子,首先结婚前要和他沟通,结婚后要尽可能保留他原来生活的环境,不要做太大改动,更不要不经过他允许改动。

可惜克拉拉不明白,她还幼稚地把责任推给了佩葛蒂。这种幼稚将是他们这个新家庭以后无法和谐相处的苗头。

克拉拉犯得最大的错误是,婚后没有有效沟通的前提下,把大卫交给自己的新丈夫来教育。

谋得斯通听到动静上来以后,先是一把抓住了大卫,然后继续迷惑克拉拉。克拉拉就在自己孩子面前与新丈夫秀起了恩爱。

一个孩子都可以看出来的套路,克拉拉却完全不清楚,这就是她性格中最不成熟的一面。只要有人愿意,她就可以把自己的责任托付给他。就如同后来她把家里的财政大权交给谋得斯通的姐姐管理一样,此刻,她把大卫交给谋得斯通去教育。

不是说再婚家庭中,继父或者继母不可以参与孩子的教育,但教育要在充分了解和沟通好的前提下进行。 谋得斯通和大卫显然缺少有效沟通,他们彼此都不了解对方,可是克拉拉把大卫交给了谋得斯通。

男人的专断,孩子的倔强,此刻空气凝结,大卫说那段遭遇终身难忘,确实是,童年的阴影是伴随终身的。

如果我们问一个儿童他为什么懒惰,那么就别期望他能够意识到我们想知道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同样,我们也不要期望一个儿童会告诉我们他为什么撒谎。

谋得斯通显然准备用恐吓对付这个不听话的小孩,他告诉大卫如果他有一批不听话的马或者不听话的狗,他就会揍它,哪怕把它打死,也要让它听话。

面对一个成人的威胁,大卫显然是害怕了。他在他的要挟下,洗干净了脸上的泪水。

这个时候克拉拉恐怕也以为自己的孩子被她的新丈夫教育好了吧?作为一个母亲,和孩子相处了好几年,她应该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那么善良的小孩子,突然有了这样的变化难道不找背后的原因吗?

“当一个孩子的行为开始变坏,或出现了新的令人不快的现象时,我们不仅应当注意这种行为开始出现的时间,还应当注意它产生的原因。”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

小说中有大卫的一段心理描写

一个孩子的要求多么简单,可是母亲却不能觉察,不肯成长起来做一个真正的母亲,最终才导致了后面的悲剧 ——大卫的成绩一天天下滑;在大卫和谋得斯通的矛盾冲突中,谋得斯通几乎把大卫打死,大卫咬了他的继父;8岁的大卫被送出去独自求学;克拉拉在抑郁中死去;大卫成为孤儿经历了种种苦难。

很多悲剧的发生有坏运气在作祟,更多时候是个人的能力缺乏导致的。读了这一段感觉,做别人的母亲,一定要强大,一定要成长!

读了很多遍的一本书,读后感会接着写下去,大家有兴趣可以关注这个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3523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5
下一篇2023-07-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