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象征意义及寓意
孔雀象征意义及寓意,孔雀作为一种美丽的动物,自古以来就被人当作吉祥、幸福的象征,孔雀的美丽已经深深地印刻在大家的脑海里,接下来我就给大家分享关于孔雀象征意义及寓意。
孔雀象征意义及寓意1孔雀,被视为“百鸟之王”。孔雀,有绿孔雀和蓝孔雀两种。蓝孔雀还有两个突出的变种,即白孔雀与黑孔雀。雄鸟的羽毛非常美丽,尤其是孔雀开屏时极为艳丽,就像一把绚丽多彩的扇子。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孔雀被认为是吉祥、善良、美丽和华贵的象征。很久以前,人们便将孔雀视为珍禽异鸟而进行畜养。它们美丽的羽毛,被人们用来装点、美化生活。人们用孔雀的羽毛编织成扇子,称为“孔雀扇”,赏心悦目。
在古代,孔雀被称为“文禽”,因为它不仅邻羽光彩艳丽,而且很有德行。过去,人们把孔雀的纹图称为“天下文明”,用处极广。
在明代官服的补子纹饰中,文官三品即为孔雀。清代的官员,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里,以孔雀花翎为冠饰,有三眼、双眼、单眼之分。清代初期,孔雀花翎只赏给朝中的贵族大臣,后来逐渐普及,但仍然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佩饰单眼花翎。因而,孔雀花翎便成为权势的象征。
自古至今,孔雀在艺术、文学和宗教方面久负盛名。在我国民间常见的吉祥图案中,有在珊瑚瓶中插孔雀花翎的图案,称为“红顶花翎”,寓意“官运亨通”“加官晋爵”。而以雌雄孔雀组成的各种吉祥图案,又有“夫贵妻荣”“恩爱同心”的寓意。
传说孔雀开屏有特定的时间,因此,孔雀开屏被视作祥瑞之兆。在我国民间艺术作品当中,“孔雀开屏”是一个非常多见的题材,寓意“吉祥太平”。
在我国民间传统家具当中,就有一种彩绘孔雀的`屏风,被称为“孔雀屏”。在《唐书》里,记载了一件与“孔雀屏”有关的趣事。
传说唐高祖李渊的妻子年轻时才貌非凡,其父母为求得贤婿,便在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声称:谁能在百步之外射中孔雀的眼睛,就把女儿嫁给谁。然而,上百位求婚者中无一人中的,只有李渊两箭各中一目,最终抱得佳人归。因此,后世也常以“雀屏”来比喻择婿。至今,在人们经常使用的新婚喜联中,仍有“屏中金孔雀,枕上玉鸳鸯”的吉祥佳句。
在佛经中,孔雀被视为吉祥鸟。相传佛在550次修炼轮回中,曾轮回为孔雀身。据佛经故事《孔雀王》记载,孔雀是神鸟,它在沐浴时,总要抖落羽毛上的水珠。水珠落在人的身上,就能健康长寿;落在家禽的身上就能六畜兴旺;落在地上,就能五谷丰登。
在我国云南的傣族居住区,每当佛教节日和年节庆典来临时,人们祈求吉祥,都要表演民间传统的“孔雀舞”。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欢、最熟悉的舞蹈之一。
孔雀象征意义及寓意2一、孔雀的寓意
1、吉祥如意
孔雀十分美丽,是与凤凰最为相似的一种鸟类,因此也被叫做是“百鸟之王”。孔雀的美丽在于其开屏的瞬间,在古时人们便认为,孔雀开屏是一种吉祥如意的征兆,能够驱邪除煞,为我们带来好运。
2、前程似锦
古时人们的衣袍上都会绣上动物作为花纹,如皇上的龙袍以龙纹为主,而官员们的衣袍上则会绣上孔雀,并且其所带的官帽上的雀翎,也是孔雀的羽毛,因为孔雀也有着“前程似锦”的含义,会带来美好前途。
3、白头偕老
也有不少人认为,孔雀开屏是在求偶,如果能够看到孔雀开屏的美丽,就意味着会有满满的幸福,代表一种圆满。并且孔雀的头部是白色的,被人们看作是在寓意着“白头携老”,会使夫妻感情和睦,百年好合。
二、孔雀的象征
1、象征权利
因为孔雀美丽并且具有美好的品德,多被绣在人们的官袍之上,作为一种权利的象征。不少人在家中选择有孔雀花翎或者是孔雀图案的花瓶、画,都是在期望能够得到权利,官运畅通无阻。
2、美好爱情
孔雀除了象征权利以外,还象征着爱情。因为白孔雀的头部是白色的,正符合人们对于白头到老的美好期盼,因此孔雀在情人眼中,也就成为了美好爱情的一种象征,希望爱情能够圆满。
3、优美才华
孔雀自身十分美丽,带有一种高贵之感,在神话中也是一种美丽与才华兼具的象征。因此在我国,孔雀还象征着优美与才华,是对美丽女性的赞美,和对学富五车的才子的称赞。
《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迁皖县,均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历代传唱,成为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
扩展资料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孔雀东南飞》的创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作者不详,全诗340多句,1700多字,主要写刘兰芝嫁到焦家为焦母不容而被遣回娘家,兄逼其改嫁。
新婚之夜,兰芝投水自尽。从汉末到南朝,此诗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不断被加工,终成为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
在汉乐府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才貌双全的刘兰芝为何无辜被遣?焦仲卿、刘兰芝的美好爱情为何
以悲剧告终?究其原因,历来众说纷纭。
各家说法大同小异,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观点:余冠英先生说,“焦仲卿、刘兰芝以一死反抗了两家的家长
!
焦母和刘兄,这诗以同情的态度写出他俩,暴露了礼教吃人的罪恶,成为攻击传统伦理的有力作品。”
唐弢先生说,“作者通过焦仲卿刘兰芝夫妇的婚变,深刻而又细致地描写了兰芝和焦母中间的矛盾,描写
了兰芝和她哥哥中间的矛盾,从而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观念压迫下一个普通女子的地位,进一步对宗法社
"
会传统伦理展开了有力攻击。”
朱东润先生说,“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作了深刻的揭露和
#
鞭斥。”
$
游国恩等先生说,“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
傅如一先生说,“全诗按时间的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为线索,生动感人地
描绘了这一对美丽的‘孔雀’被封建礼教活活拆散、双双逼死的婚姻悲剧,强烈控诉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吃
%
人的罪恶”
综上所述,各家推断酿成焦刘爱情悲剧的原因无非有以下三点:一是封建制度;二是门阀观念;三是封建
礼教和家长制。但我们细读全诗,发现此类说法未免失之偏颇,也缺乏充分的说服力。
二
《孔雀东南飞》这首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产生于发展上升时期的封建社会里,这从诗前小序里可以看出
来。我们都知道,决定封建社会这种社会形态的本质因素是代表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而在封
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并为之服务的各种制度,是封建社会赖以存在的基本保证。如果在封建社会中
出现了反封建制度的言行,就会受到封建势力的迫害,这是必然的。否则,封建社会就难以继续存在下去。问题
成语 故事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 文化 的重要载体,成语又是汉语中的精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下面这些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关于孔雀东南飞男女主人公和相关资料。
孔雀东南飞男女主人公:
孔雀东南飞男主焦仲卿,《孔雀东南飞》中一个性格鲜明、内涵丰富、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庐江小吏,与刘兰芝一同殉情而死。
孔雀东南飞女主刘兰芝(东汉末年),庐江郡(今安徽省怀宁县小市镇)人,17岁时嫁给庐江郡的一个小官吏焦仲卿为妻。为焦母不容,而被遣回娘家,兄逼其改嫁。
新婚之夜,兰芝投水自尽,焦仲卿亦殉情而死。记叙其事的《孔雀东南飞》成为东汉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的 典故
少女刘兰芝自幼便习女红,善弹琴,能诵诗书。十七岁嫁给焦仲卿为妻,日夜辛劳,勤于家务,却不为婆婆所容,于是就去信给正在庐江郡府做小吏的丈夫,诉说不堪忍受之苦。仲卿回来为妻子求情,却遭母亲斥责,并令其休妻另娶。仲卿长跪,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母亲大怒。因仍要赶回郡府任上,仲卿只得先请妻子回娘家,暂避一时。兰芝自然明白,如此一别,类乎休弃,今后恐难再见,便将自己常用的香囊、妆奁等物留给仲卿以作纪念。
鸡鸣天亮,兰芝精心梳妆之后,上堂别过婆婆和小姑,流泪登车而去。此时仲卿已等候在大道旁,夫妻相见。两情依依,低头耳语道:“誓天不相负。”
刘兰芝被遣回家十余日,县令即派媒人来为其子求婚,被兰芝婉言回绝;又数日,太守也托郡丞登门提亲,明言太守的五公子尚未婚配,愿与刘家结为百年之好,又被谢绝。这下早惹恼了兰芝那位性情雷暴的大哥。兄命难违,兰芝被逼迫不过,只得一切任人安排。
那边媒人回报,说刘家已允婚事。恰好三天过后便是良辰吉日,太守马上四处派人备下金帛彩礼,人马舟车,以便早日完婚。仲卿在任上闻知此变,急忙乞假告归。
第二天,兰芝整日默默无语,只是和泪裁衣。忽听得一阵熟悉的马嘶声,出门遥相望,知是故人来。兰芝手抚马鞍,一一诉说原委。仲卿提及当日誓言,二人只好相约“黄泉下相见”。
各自回家去了。仲卿回家后对母亲说道:“今天大风吹折了树木,院子里的兰花上结满了严霜;孩儿的性命犹如西山的落日,母亲今后一人,要多多保重”,遂再拜长叹而去。
这一天,迎亲的车马格外热闹,新妇已进门。黄昏后人群渐渐散去,夜深沉,万籁无声,兰芝揽裙投水自尽。仲卿得知,徘徊树下,亦自缢殉情。后两人合葬于华山旁。
孔雀东南飞的创作背景
《孔雀东南飞》的写作年代,历来有所争论。根据此诗“小序”,应是汉末建安时代的作品,故属“汉乐府”范围。刘克庄《后村诗话》云:“《焦仲卿妻》诗,六朝人所作也。《木兰诗》唐人所作也。《乐府》惟此二篇作叙事体,有始有卒,虽词多质俚,然有古意。”
刘克庄指出此诗为六朝人作品,但也没有举出什么理由,所以刘说影响不大。1924年,梁启超为了欢迎印度诗人泰戈尔,在北京作了一次演讲,提到《孔雀东南飞》的写作年代问题,他说:“像《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一类的作品,都起于六朝,前此却无有。(《孔雀东南飞》向来都认为汉诗,但我疑心是六朝的,我别有考证。)《佛本行赞》现在译成四本,原来只是一首诗。
六朝人几于人人共读。那种热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输入我们诗人的心灵中当然不少,只恐《孔雀东南飞》一路的长篇叙事抒情诗,也间接受着影响吧”(见《印度与中国文化之亲属关系》讲稿,北京《晨报》)此说在文学界颇多影响。梁启超说的“别有考证”后来也未见发表,倒是发表了否定自己的看法。
他说:“刘克庄《后村诗话》疑这诗非汉人作品。他说汉人没有这种长篇叙事诗,应为六朝人拟作。我从前也觉此说新奇,颇表同意。但仔细研究,六朝人不会有此朴拙笔墨。原序说焦仲卿是建安时人,若此诗作于建安末年,便与魏的黄初紧相衔接。
那时候如蔡琰的《悲愤诗》,曹植的《赠白马王彪》,都是篇幅很长。然则《孔雀东南飞》也有在那时代写成的可能性,我们还是不翻旧案的好。(见《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后来仍有不少人主张《孔雀东南飞》作于六朝的。
各种考证的理由,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一、根据《酉阳杂俎》和《北史·齐本纪》,指出诗里“新妇入青庐”的“青庐”,是北朝新婚时的习俗。
二、根据《宋书·臧质传》和《乐府诗集》,证明诗中“四角龙子幡”是南朝的风尚。三、诗中有“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的 句子 ,认为庐江的人绝不会葬到陕西华山去,华山在这里只是一个借喻,是袭用了宋少帝时“华山畿”的故事。根据这些理由,认为汉朝的诗里是不可能出现六朝的习俗、风尚和 事迹 的,《孔雀东南飞》的这些内证,就透露了自己问世的年代。
但是这些论证仍然比较牵强,不足以构成完整的理由。因为:一、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礼异》中虽记有“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妇。”
但这段话只能证明北朝有这种婚礼,却不能证明北朝以前没有这种婚礼。“青庐”汉代已有,《世说新语·假谲》中记曹操故事时已有“青庐”之名出现,也说明“青庐”已用于汉末,而非始于北朝,只是北朝袭用汉俗而已。
二、《宋书·臧质传》、《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中虽然有“龙子蟠”的记载,但“幡”在汉末已很流行,传喻信命,表题官号,用的就是这种四角旗。“龙幡”曾见于《三国志·吴志》。所以《孔雀东南飞》中出现“四角龙子幡”是很自然的事,不能说它是南朝独有的风尚。
三、“孔雀东南飞”与“华山畿”故事中的殉情情节,类型相同,都是民间 传说 中的典型。“孔雀东南飞”故事的地点在庐江,“华山畿”故事的地点南徐在今镇江。中国各地小山同名的很多,不一定“孔雀东南飞”就是袭用了“华山畿”的地名,借喻之说,也不确切。北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谓:“关于此诗的写作年代,历来有许多争论,或以为汉末人作。
今按,根据原序,此诗基本上当成于汉末;惟民间乐府本为集体创作,在流传中总会经过不断的丰富和修改,自然随时有增附润饰的可能,故诗中不免有汉以后的风俗习惯等描写羼入,不得因此即武断为六朝人之作。
至其被收入《玉台新咏》,则表示此诗最终写定的时间必在徐陵之前。”以上为此诗写作年代的争论情况,但通常仍根据《玉台新咏》所载“小序”,认为是汉末之作。
导语:教案中需要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以开拓性的创新性的题目为主,以便帮助学生理解消化。下面就由我为为大家带来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孔雀东南飞》,欢迎各位参考借鉴!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三、教学难点
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四、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以情感朗读贯穿课堂始终,进行“读中品,品中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的世界。
(二)、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教师引导学生在几处重要片段的分角色朗读中深入体验、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鉴赏、剖析人物形象(以刘兰芝为主要探究对象)
1、展示多媒体课件,在画面、文字、音乐背景中,教师范读““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一段。
2、指导学生朗读此段。(读出节奏、语调、重音;读出服饰之美、体态之美、风度之美)
3、在多媒体画面中,师生反复朗读。
4、设计问题,进入本节课中心环节:
(1)刘兰芝是在怎样的情景中“起严妆”的
探究讨论:被婆婆无理遣归之前。
(2)“被遣”是在贞洁至上的封建社会中是对女子极大的侮辱,而刘兰芝面对巨大的心理打击,却能精心打扮自己,体现了她怎样的独特个性
提示:品读兰芝个性化语言,是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挖掘其鲜明的性格魅力的最重要途径
5、师生共同勾画刘兰芝自述身世的语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读和品味。
(1)“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个别朗读,点评)
读后思考:刘兰芝不愿意离开焦仲卿,但为何自求遣归你看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2)“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两位学生分别读出兰芝与焦母告别时的不同语言,接着由同学品味前后语气上的差异。)
思考:从兰芝与焦母告别的话语中你读出了她怎样的性格
明确:人物自身的言行和思想是高度统一的。从品读中,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
(3)品读遣归之后兰芝与刘兄的对话。
A朗读评价:
①在这一部分内容,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学生诵读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确: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B思考: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你能再现画面,推断兰芝当时的心理吗
(4)品读兰芝与焦仲卿的三处精彩对话。
A被遣之前
B夫妇誓别
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C夫妇诀别
分组朗读,比一比哪一组最能读出人物的真实情感
(5)在以上方法指导下,学生自由品读。
(四)、小结
(五)、作业:
1、课后深入朗读,分析人物性格。
2、总结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为兰芝和仲卿设计人生。
教学过程:
(一)、从诗的小序切入,弄清作品主人公兰芝和仲卿走过了怎样的人生之路。
探究问题:
1、小序为什么称刘兰芝为刘氏
明确:兰芝处在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时代,其姓名可以淡化。但女性如果处在家长的地位上,便可对这个家庭的一切发号施令。所以兰芝是生活在一个歧视女性的以家长为核心的礼教社会中。
2、序言中有3个“之”,分别由“逼”“闻”“伤”引出,这里的3个“之”个指代什么3个动词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概括情节: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闻自缢—时人哀伤而想出浪漫结局。
“遣”“逼”是悲剧的起因。“闻”说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剧发生才以死抗争。“伤”点出了悲剧的社会意义。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二)、抓住诗歌所叙兰芝和仲卿人生命运的关键处进行设计,来理解“社会环境、人物性格、悲剧命运”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这一悲剧意义的理解。
探究问题:
1、刘兰芝是否可以屈从焦母,请求焦母留下自己
明确:焦母驱遣兰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尽管兰芝有“精妙世无双”的美丽,有“能织素,学裁衣”的本事,有“弹箜篌、诵诗书”的素养,有“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勤劳,但焦母就是看不惯她的“举动自专由”,她再美丽、再勤劳也是白搭。还应当明确:一则焦母已作决定,她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就不会顺从兰芝的意愿;二则若兰芝屈从焦母,她的刚强的性格便不复存在,便不再有文学作品中的“这一个”。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脱离焦母而带兰芝另立门户
明确:在当时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仲卿违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从而也就失去另立门户之根基;如果脱离焦母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而且可能会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钳制着他们的自由与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听从焦母直接赶走兰芝了事
明确:按照焦母为儿子设计的人生,休掉兰芝,自然是遂了母亲的愿,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仲卿就不复存在了。他的忠诚已经到了“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来顺受之人,他在那个时代作出的反抗与牺牲也是非常动人的。
4、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要求学生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
明确: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5、研习“高潮”部分
仲卿闻听兰芝再婚,赶来相见,要求学生集体朗诵“府吏闻此变……自挂东南枝”这一部分,体会两人的生死爱情,讨论: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明确: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6、研习“尾声”部分
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这一部分。
提问: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的结尾,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学们可讨论一下,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
明确: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分析总结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明确:
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她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也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友爱;她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是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焦仲卿的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四)、小结: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五)、研讨文章铺陈起兴的写法。
1、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2、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六)、课文小结:
《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的故事结构完整,开头结尾照应,中间情节起伏跌宕,表现了民歌作者在叙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众多鲜明的文学形象,语言具有个性特征,有的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典型,至于诗中多运用的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和精当的处理分寸,更是值得我们借鉴。
(七)、布置作业
1、依据课文,改编剧本。
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 并序
一、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二、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三、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四、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五、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1、少女刘兰芝自幼便习女红,善弹琴,能诵诗书。十七岁嫁给焦仲卿为妻,日夜辛劳,勤于家务,却不为婆婆所容,于是就去信给正在庐江郡府做小吏的丈夫,诉说不堪忍受之苦。仲卿回来为妻子求情,却遭母亲斥责,并令其休妻另娶。仲卿长跪,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母亲大怒。因仍要赶回郡府任上,仲卿只得先请妻子回娘家,暂避一时。兰芝自然明白,如此一别,类乎休弃,今后恐难再见,便将自己常用的香囊、妆奁等物留给仲卿以作纪念。
2、鸡鸣天亮,兰芝精心梳妆之后,上堂别过婆婆和小姑,流泪登车而去。此时仲卿已等候在大道旁,夫妻相见。两情依依,低头耳语道:“誓天不相负。”
3、刘兰芝被遣回家十余日,县令即派媒人来为其子求婚,被兰芝婉言回绝;又数日,太守也托郡丞登门提亲,明言太守的五公子尚未婚配,愿与刘家结为百年之好,又被谢绝。这下早惹恼了兰芝那位性情雷暴的大哥。兄命难违,兰芝被逼迫不过,只得一切任人安排。那边媒人回报,说刘家已允婚事。恰好三天过后便是良辰吉日,太守马上四处派人备下金帛彩礼,人马舟车,以便早日完婚。仲卿在任上闻知此变,急忙乞假告归。
4、第二天,兰芝整日默默无语,只是和泪裁衣。忽听得一阵熟悉的马嘶声,出门遥相望,知是故人来。兰芝手抚马鞍,一一诉说原委。仲卿提及当日誓言,二人只好相约“黄泉下相见”。各自回家去了。仲卿回家后对母亲说道:“今天大风吹折了树木,院子里的兰花上结满了严霜;孩儿的性命犹如西山的落日,母亲今后一人,要多多保重”,遂再拜长叹而去。
5、这一天,迎亲的车马格外热闹,新妇已进门。黄昏后人群渐渐散去,夜深沉,万籁无声,兰芝揽裙投水自尽。仲卿得知,徘徊树下,亦自缢殉情。后两人合葬于华山旁。
《孔雀东南飞》读书笔记
第一项:
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注意,遣的意思,古时指丈夫休弃妻子 [cast off one's wife and send her
home]。如:遣行(谓妻子被丈夫休弃离去)。(形声。从辵( chuò)。本义:释放)。
两个为字,第一个是被动句的被,第二个是动词写,write。
小序介绍了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结果以及成书原因。
第二项:第一部分,遭“遣”。
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运用起兴的手法。用鸿鹄徘徊表示夫妻依依惜别。
2、“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运用了“铺排“、”铺陈“、赋的手法,写出刘兰芝的勤劳聪明,知书达礼。
3、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关于说话的词:白、启、谓、道、言、曰、答、谢(道歉)……
结发 jiéfà
(1) [knot the hair upon reaching adulthood in former
time]∶束发
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2) [marry]∶指结为夫妻
而我在万里,结发不相见。——江淹《杂体·李都尉从军》
结发同枕席。——《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区区古今异义
区区 qūqū
(1) [trivial;trifling;small]∶小;少。形容微不足道
区区之薛。——《战国策·齐策四》
区区之地。——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何乃太区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区区百人。——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区区之数。区区五毛钱。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2) [heart]∶犹方寸。形容人的心。区区之心
(3) [I]∶旧时谦辞,我。区区向往之至。——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4) (语气不庄重)。此人非他,就是区区
(5) [sincere;cordial]∶诚挚。感君区区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通假,娶。
伏惟 fúwéi [lie prostrate on the ground]
表示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
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槌,缒相似。如双胞胎。
第三项:第二部分,夫妻惜别。
7、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8、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纷纭 fēnyún
(1) [diverse and confused]
(2) [言论、事情等] 众多而杂乱。众说纷纭。彼此错杂,纷纭拿斗,敌枪终不能发。——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众多的样子,引申为罗唆,找麻烦。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chū yánɡ
初阳(初阳)1古谓冬至一阳始生,因以冬至至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为初阳。2指初春。3朝阳晨辉。4喻盛世。
伶俜 língpīng [alone and friendless;lonely,alone]
孤单;孤独。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葳蕤 wēiruí (1) [hanging down in
clusters]∶草木茂盛,枝叶下垂的样子。上葳蕤而防露兮。——《楚辞·七谏·初放》。羽盖葳蕤。——张衡《东京赋》。葳蕤自生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weary]∶委顿;委靡不振。
9、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兰芝严妆。
纨 (纨)wán ㄨㄢˊ[pure white and fine silk]
◎ 细绢,细的丝织品:~素。~绔(旧指富家子弟的华美衣着;泛指富家子弟,如“~~子弟”)。
◎ 纨绔 wánkù(1) [silk trousers] 用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家子弟穿的华美衣着。出与王、
许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袴之间,非其好也。——《汉书·叙传》(2) [sons of the
rich]∶后世称富家子弟。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纨袴子弟 wánkù-zǐdì[popinjay;fopling;coxcomb;dandy;play
boy;curled darlings;fine gentlemen] 只知享受,什么事也不能干的富贵人家子弟
10、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下九 xiàjiǔ
[the nineteenth of every month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农历每月十九日(上九为二十九,中九为初九)
初七及下九。——《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1、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diàn diàn甸甸。拟声词。形容车马声: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互文。
hù
wén互文1谓上下文义互相阐发互相补足。2指错综使用同义词以避免字面重复的修辞手法。3指互有歧义的条文。
简单的说互文也称互参,它的手法是把本应该合起来的话分做两句说,使两者互相补充、渗透。
1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其实明月不并只是秦时的,
边关也不并只是汉代的。文中明月和边关在秦汉就存在
2如: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在这个句子里其实主客双方都是下马再上船的,
互文使文章有情趣
3如:烟笼寒水月笼沙 楼主一定会知道, 烟也笼了寒水和沙, 月也笼了寒水和沙。
12、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
区区 qūqū
(1) [trivial;trifling;small]∶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区区之薛。——《战国策·齐策四》。区区之地。——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何乃太区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区区百人。——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区区之数。区区五毛钱。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2) [heart]∶犹方寸。形容人的心。区区之心。
(3) [I]∶旧时谦辞,我。区区向往之至。——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4) (语气不庄重)此人非他,就是区区。
(5) [sincere;cordial]∶诚挚。感君区区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见,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劳劳 láoláo [disconsolate; melancholy]
怅惘若失的样子。一说惆怅忧伤的样子。举手长劳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依依 yīyī
(1) [supple twigs and tender leaves]∶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杨柳依依。
(2) [be reluclant to part;feel regret at
parting]∶恋恋不舍的样子。依依不舍。二情同依依。——《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尚依依旁汝。——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dimly]∶依稀;隐约。依依墟里烟。
第三部分:逼嫁。这是对爱情坚贞的考验。
13、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
拊 fǔ ㄈㄨˇ◎ 拍:~掌大笑。◎ 古同“抚”,安抚,抚慰。◎ 器物的柄。
悲摧 bēicuī [distress;grief;sad;sorrowful]
悲痛。阿母大悲摧。——《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4、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县令家的三公子,如果是你,你愿意嫁给达官的公子哥,还是愿意与小职员焦仲卿厮守?
15、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这时天下父母心的万全之策的安排,我们也不当去指责什么。
16、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丁宁 dīngníng [give careful instructions repeatedly]
叮咛,反复地嘱咐。
奇乃宜字。非奇,是不适宜的意思。
17、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适:◎ 旧称女子出嫁:~人。
18、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寻 寻 xún 。〈副〉(1) 经常,时常
[often]。如:寻常外(不寻常);寻尝(平时);寻俗(寻常,平时)
(2) 顷刻,不久 [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未果,寻病终。——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寻移刑部。——清· 张廷玉《明史》。帝寻被执。——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寻遣丞请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娇逸 jiāoyì [be unconventionle and handsome]
潇洒俊美。娇逸未有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zhǔ
bù主簿,官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之。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至魏晋时渐为将帅重臣的主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此后各中央官署及州县虽仍置主簿但任职渐轻。唐宋时皆以主簿为初事之官。明清时各寺卿也有设主簿的或称典簿。外官则设于知县以下为佐官之一。后省并。《南史.儒林传.伏曼容》:"﹝伏曼容﹞父胤之宋司空主簿。"
语言:说话;交谈;谈吐。《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 昆莫 年老,语言不通,公主悲愁。” 晋 皇甫谧 《高士传·严光》:“司徒 霸 与 光 素旧,欲屈
光 到 霸 所语言。”《三国志平话》卷上:“﹝ 刘备 ﹞语言喜怒不形於色。” 清 程麟
《此中人语·各处有忌语》:“圣朝天下一统,义礼制度到处皆然。而语言称呼,各有所忌。”
20、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否泰 pǐtài [rise and fall;good and bad]
指世道盛衰,人世通塞或运气好坏
否泰如天地。——《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1、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处分 chǔfèn
(1) [take disciplinary action against;punish;punishment]
(2) 对违反法律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处罚。免予处分。
(3) 处理;处置。处分适兄意,那得吾自专!——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处分封疆大事。
22、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nuò nuò诺诺(诺诺)连声应诺。表示顺从﹐不加违逆。
尔尔 ěr’ěr (1) [yes;yes](2)
表示应答的词,相当于“是是”,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3) 如此,不过尔尔。
六合 liùhé
(1) [universe;the world]
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齐物论》。成玄英疏:“六合,天地四方。”
(2)
;又指一年十二个月中季节相应的变化,如仲春和仲秋为合,仲夏和仲冬为合。古时候迷信的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甲、乙、丙、丁…;支,地支,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这叫“六合”。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
络绎,亦作“ 络驿 ”。连续不断;往来不绝。《文选·马融<长笛赋>》:“繁缛络绎, 范蔡之说也。” 李善 注:“辞旨繁缛,又相连续也。” 张铣
注:“笛声繁多,相连不绝,如 范雎 、 蔡泽
之说辞也。”《后汉书·乌桓传》:“是时四夷朝贺,络驿而至。”《明史·聊让传》:“迩岁土木繁兴,异端盛起,番僧络驿,污吏纵横。” 沉从文
《泥涂》:“妇人们记起家中出痘疹的儿子,上年纪的想起自己的腰脊骨风痛,络绎走来,又陆续的回去了。”
幡 fān ㄈㄢˉ◎ 〔~然〕同“翻然”。◎ 用竹竿等挑起来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
赍 (賫)jī ㄐㄧˉ◎
怀抱着,带着:~恨。~持(拿着)。~志而没(mò)(志未遂而死去)。◎ 把东西送给别人:~发(资助)。~赏。~盗粮(把粮食送给盗贼,喻帮助敌人做坏事)。◎
旅行的人携带衣食等物:“行者~,居者送”。
鲑 (鲑)guī ㄍㄨㄟˉ◎
鱼类的一科,身体大,略呈纺锤形,肉味美,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大马哈鱼,是重要的经济鱼类。●
鲑(鲑)xié ㄒㄧㄝˊ◎ 古书上鱼类菜肴的总称。
郁郁 yùyù 。(1) [literary talent]∶文采兴盛。文笔郁郁。
(2) [heavy perfume]∶香气浓盛。郁郁登郡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致郁郁死。——清· 周容《芋老人传》
◎ 郁郁 yùyù(1) [luxuriant;lush]∶生长茂盛
郁郁葱葱(2) [gloomy;depressed]∶形容忧伤苦闷。郁郁不乐。
23、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24、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琉璃 liúlí [coloured glaze] 巴利语
veluriya或梵文俗语verulia的译音。用铝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釉料,常见的有绿色和金**两种,多加在粘土的外层,烧制成缸、盆、砖瓦等。亦指琉璃灯座。一盏琉璃。
晻晻 yǎnyǎn [with no sunlight]
日光渐暗,阴沉的样子。晻晻日欲暝。——《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5、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26、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27、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28、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29、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30、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31、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32、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33、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附录:
其动人的魅力主要表现在:
一、情节波澜曲折,跌宕起伏。作者在故事的开头设置了尖锐的矛盾冲突:聪明能干、心灵手巧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感情深厚,但为婆婆不容,一定要赶其回家。在这种矛盾冲突中,仲卿希望能够缓解矛盾,于是百般求告,但矛盾不仅未得到丝毫缓解,反遭母亲搥床痛骂。仲卿迫于无奈,只得让兰芝暂回家门。话别之时,两人相约誓不相负。兰芝回家后,母亲见到不请自归的女儿,十分震惊,后经兰芝解释,这才谅解。但不久,县令、太守相继为儿子求婚,兰芝不为所动,一一回绝。但其兄为了攀结权贵,步步相逼,这样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兰芝被迫之下选择允婚,其实已作了以死抗争的打算。仲卿闻讯,责问兰芝,兰芝道出真情,许下诺言,并约定黄泉相见。结婚当晚兰芝投河自尽,仲卿听后也吊死树下。他们以死抗争的方式将矛盾推向了最高峰。最后两家求得合葬,葬后两人双双化鸟,告诫世人。
二、叙事双线交替,缜密紧凑。采用双线交替推进的方式。
第一条线索围绕刘焦两家的家庭矛盾冲突展开。仲卿求母,是焦母的专横和仲卿的软弱的第一次冲突;兰芝辞婆,是焦母的无情和兰芝的斗争的第二次冲突;兰芝拒婚,是兰芝的忠贞与其兄的虚荣的第三次冲突;仲卿别母,是焦母的顽固与仲卿守约的第四次冲突。这四次冲突,实际是一场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且演绎得一次比一次激烈,直至双双殉情。
第二条线索是围绕兰芝与仲卿矢志不渝的爱情铺展的。这条线索建立在上述矛盾冲突的基础上。第一次是仲卿求母失败后,与兰芝的临别,反映了两人浓厚深切的恋情;第二次是兰芝辞婆后,与仲卿的话别,抒写了他们真挚坚定的感情;第三次是兰芝拒婚后,与仲卿的诀别,刻画了他们生死相依的爱情。这两条线索,交替发展,完整紧凑地完成了故事的叙述及人物命运的交代。另外,结构上呼应映衬。如不同场合中两次出现的蒲苇磐石的比喻,加深了读者对刘焦夫妇爱情坚贞的认识。又如兰芝分别时对其兄“性行暴如雷”的担忧,焦母“东家美女”的引诱,在诗中也暗伏、照应,显示了结构的缜密。
三、主题钩深致远,蕴藉宽广。从兰芝和仲卿两人的角度看,这是性格的悲剧。兰芝不仅美丽善良,而且外柔内刚,所以当她面对独断专行的婆婆,性行暴戾的哥哥也决不屈服。仲卿官宦世家,从小生活在母亲的*威之中,养成了懦弱无能的性格,所以当他面对母亲的威逼,就决定了他不可能主动争取婚姻的幸福。从焦母和刘兄两人的角度看,这是社会的悲剧。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东汉,儒家经义中的“孝”充当着捍卫封建礼教,维护封建家长权威的坚实堤坝。所以焦母能用高压政策对待儿媳,刘兄能用威逼手段胁迫兰芝,将他们双双推向了婚姻的坟墓。从这个角度看,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实质充当了杀害他们的刽子手,它们不仅摧残了美满幸福的婚姻,更是扼杀了善良纯朴的天性。从兰芝和仲卿死后双双化鸟的这一角度看,故事带有神话色彩,它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美好的强烈愿望。
19、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孔雀东南飞》作品鉴赏
《孔雀东南飞》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其中,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这从刘、焦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后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尽管这是他们对刘兰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爱情的晚到的认可与祝福。
他们主观上的出发点虽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维护自己亲人的终身幸福与自己的利益统一起来的愿望。焦母刘兄是要在自己与焦仲卿、刘兰芝的利益之间找到一块平衡的绿地而共处。然而,他们没有成功。这里,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刘兰芝、焦仲卿毕竟是直接通过他们的手被害死了。焦母、刘兄同时又成了封建礼教的帮凶。这种不以个别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力量,正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必然反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