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孤雁缘何飞—昭君出塞历史上确有其事?毛延寿真是这么坏?

汉宫孤雁缘何飞—昭君出塞历史上确有其事?毛延寿真是这么坏?,第1张

昭君出塞的故事是一出动人心弦的悲剧。已经2000多年了,但关于这个故事的传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因为文人的青睐被写成小说或编为戏剧而传颂不绝。 那时候,王昭君被选人宫,作为宫女待诏掖庭。昭君可谓国色天香,绝代佳人。按理她能很快地成为汉元帝的宠妃,但由于当时宫廷画工毛延寿向昭君索贿不成,便在她的画像上做了手脚,把一个绝代美女画得倒有几分丑陋,自然未被元帝看中。所以入宫几年,元帝还不知道宫中有这么一位艳冠群芳的佳人,昭君也只得在宫中默默虚掷着自己的青春。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元帝见到了昭君,她那光彩照人的形象强烈震撼着元帝。元帝与她一见钟情,将她封为后妃。两人情深意浓,恩爱异常。 自然,元帝要追查昭君被冷落几年的原因。这样,毛延寿的阴谋败露了。他料到自己难免一死,于是潜逃到西汉的敌国——匈奴那儿。为了破坏汉匈关系,同时报元帝欲杀他的仇恨,他精心画了一幅王昭君的画像,献给匈奴单于,挑唆匈奴单于兴兵南下,指名要娶昭君。 那时候,西汉国势早巳衰微,匈奴大军压境,朝中既无精兵,义无良将。元帝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献出爱妃,这样可保两国和平相处;要么举兵抵抗,到头来别说昭君保不住,自己的身家性命也难以保全。无可奈何之下,元帝只好被迫就范,交出自己的爱妃昭君。 昭君为着国家的利益怀着一腔哀怨出关了。昭君是个烈性女子,她不愿届节奴事敌酋,在行至番汉交界处的黑龙江边时,终于投江自尽。昭君的死,也震动了匈奴呼韩邪单于,他终于醒悟了。他认为这次兴兵南下,实在得不偿失,既未得到昭君,又与汉朝结下了仇隙。思前想后,之所以落得这般结局,全是毛延寿挑唆的结果。这等奸邪逆贼,留着他终是祸根,不如把毛延寿解送汉朝处置,与汉朝重修旧好。于是呼韩邪单于将毛延寿押解汉朝,元帝终于将他斩首,以慰九泉之下的昭君。 以上是戏曲中关于昭君出塞的故事。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种传说。昭君作为「 ”良家女”(身世清白的民间女子)被选人宫中后,由于无钱贿赂画工毛延寿,毛延寿便把王昭君的画像故意画丑,使其几年不能接近元帝。后来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婚,元帝决定以宫女五人赐之,王昭君也在其中。当呼韩邪临行辞别时,元帝才第一次见到王昭君,原来她竟是一个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元帝后悔不迭,但君无戏言,如果此时反悔,势必影响汉匈两国关系,只好忍痛放人。昭君走后,元帝立即将毛延寿杀了。在这个传说中,昭君自始至终也没有成为元帝的妃子。 关于昭君出塞后的结局,除了上述投江自尽外,还有几种传说。早期的传说,昭君并没有自杀全节,而是强忍悲怨,在匈奴默默地苟且偷生。后来的传说又改为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因不愿改嫁大阏氏之子而吞药自杀。唐朝时则传说昭君出塞后哀怨愁闷,郁郁而终。至于投江自尽的传说,则是宋朝以后才出现的。 历史上,王昭君确有其人。 但是她并非像传说或戏曲中所说的那样,出身于名门闺秀。从正史中看,王昭君,原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人。晋朝称她为明君,是因为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而改的。后来传说她是元帝的妃子,故也转称她为明妃。她的父亲姓名、身份传说不一,有的谓王穰,有的谓王襄,有的谓王忠,还有叫王长者的。至于其身份,传说纷纭,但都没有说他是朝中官员,正史也无记载。 正史上说王昭君只是一个在后宫待诏掖庭的「 ”良家子”,即身家清白者的子女,元杂剧汉宫秋>说王昭君的父亲平生以务农为业,应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汉朝有选送天下秀女人宫充当嫔妃的制度,王昭君可能就是因为貌美而被南郡献给宫廷。秀女们到了宫廷后一般暂住在掖庭,即皇帝的后宫里,等候皇帝召见,故称为待诏。在待诏的日子里,这些人的命运尚在未卜之中。汉宫中等级森严,除皇后外,妾皆称夫人,夫人中又依次分昭仪、婕妤、侄娥、熔华、充作……14个等级,而待诏的「 ”良家子”因还未受到皇帝的封诰,身份尚未确定,其地位当在十四等之下。 王昭君是在还未等到元帝召见的时候就出塞和亲了。所以说,她在出塞前在宫中的地位连最低等级的嫔妃也不如。 在关于昭君出塞的各种传说中,毛延寿始终是一个罪魁祸首。千百年来他一直遭到人们的唾骂,可谓永世不得翻身了。传说他是一名宫廷画工,论其画技,自然是高超的。他虽是一个画工,却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位置。因为后宫佳丽无数,元帝自然不能一一召见,只有凭借毛延寿所作的画像,按图召选。这样,宫女的命运实际上就掌握在毛延寿的手中。他的笔只要下一点功夫,就会给你增色几分,你就可能有机会被元帝选中。相反,即使你长得天仙般美丽,他的笔一歪,也会使你顿时变得几分丑陋,那你一辈子也别想见到皇帝了。因此,宫女们都争着向毛延寿行贿,希望他把自己的画像画得更美一些。而毛延寿偏偏又是个贪得无厌的家伙,他不但接受贿赂,而且还常常强索恶要。你要是不能满足他的欲望,那你一辈子也别想见到皇帝了。王昭君正是不愿行贿,乃至被冷落了好几年,一直无缘与元帝见面。毛延寿的卑劣伎俩后来终于暴露了,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如果毛延寿真是这么坏,自然是罪该万死,死有余辜。问题是关于毛延寿的事,正史中根本没有记载。有关毛延寿的传说,它的最原始的依据,原来是几百年后西晋人葛洪所写的一本笔记小说西京杂记》。按照葛洪的记载说,汉元帝后宫极盛,没有机会同所有宫女见面,就让画工画下每个宫女的姿容,元帝再根据画像的美丑来决定是否召幸。 诸位宫女为了取宠于元帝,纷纷用重金贿赂画工,多者10万,少者也不下5万。唯有王昭君不肯贿赂,于是画工有意将其肖像画丑,使得昭君始终不被元帝召幸。后来,匈奴入朝,求汉朝美人为阏氏(即匈奴单于的皇后),元帝按照画像点了王昭君,让她出塞。临行前,元帝照例召见,才发现昭君的美貌原来是后宫第一,而且善于应对,举止文雅。元帝非常后悔,想把她留下,但昭君名籍上已经被册封为阏氏,考虑到不能失信于匈奴,所以没有重新换人。昭君出塞后,元帝乃穷追此事。宫廷画工皆被弃市,家产被抄没时,家赀皆巨万。被杀的画工中有杜陵人毛延寿,他为人画像,丑好老少必得其真。还有安陵画工陈敞、新丰画工刘白、袭宽,他们两人善于画牛马飞鸟之势,但画人物图像却不及毛延寿。下杜阳望也善画,尤善于布色,樊育也善于布色。这几位画工同日皆弃市。从此以后,京师画工少了,技艺也不如以前了。 上面这段记载中并没有说就是毛延寿把王昭君画丑了。传说中之所以把毛延寿与昭君出塞联系在一起,恐怕就是因为毛延寿的画技最高的原因吧! (西京杂记》这笔记本是好事文人掇拾而成的杂记,况且葛洪离汉朝年代也已久远,很有可能他就是根据传闻而记的,内容是否真实,尚待考证。 其次,汉宫是否存在皇帝按图召幸宫女的制度,也大成问题。因为从情理上分析,这样做似无必要。宫女近在咫尺,是美是丑,只要将她们召来一看,岂不一目了然何必舍近求远,舍简就繁,非要先将她们画成肖像,然后再按图召选呢,这岂不是多此一举吗 总之,毛延寿其人及有关传说,缺乏史实根据。看来,他确实被后人冤枉了。 在传说中把昭君出塞说成是匈奴大兵压境,强索昭君,元帝被迫做出的无奈之举,这恰恰与事实相反。那时候,匈奴并不强大,而且汉匈关系也很好。 因为自汉武帝开始,就曾三次派卫青、霍去病率兵大规模反击匈奴,匈奴受到沉重打击,一蹶不振。匈奴主力逐渐西迁。后来,匈奴贵族内部又发生分裂,呼韩邪单于投降汉朝,自愿称臣,并率部徙居漠南光禄塞(今内蒙包头市西北)。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为了搞好与汉朝的关系,主动前来长安向元帝恳求和亲。元帝自然非常高兴,下诏改元「 ”竟宁”,意为庆贺边境安宁。王昭君就是在这次出塞的。在传说中昭君是元帝的妃子。 根据历史记载,王昭君是自愿请行的。当时汉元帝曾下诏以待诏宫女五人赐给匈奴单于,而王昭君因人宫数年,仍未见到元帝,青春虚掷,哀怨蓄积,乃自请掖庭令,请求出塞。因元帝根本未见过昭君,也就同意了。在呼韩邪辞行的宴会上,元帝才见到昭君,他万万没想到王昭君竟是如此艳丽动人的女子。元帝后悔不迭,但为了汉匈友好,只好忍痛割爱,赐王昭君为单于阏氏(即匈奴单于皇后),并赐给她「 ”宁胡阏氏”的封号。由此可知,王昭君并没有成为元帝的妃子。 昭君出塞以后的情况又如何呢是不是像传说中的那样,或郁郁而终,或吞药自杀,或投江自尽呢都不是。正史中关于昭君出塞后的情况记载得非常清楚:王昭君成为单于阏氏以后,曾与呼韩邪单于生一子名曰伊屠智牙师,后封为右日逐王。不幸结擒二载,呼韩邪单于就死·了。按照匈奴的习俗,夫死妻其子。也许王昭君不适应这种习俗,曾卜书汉朝,要求回归故乡。这时元帝已于两年前死去,成帝在位,他敕令昭君依从胡俗。 于是,昭君又成了呼韩邪大阏氏之子复株累单于的阏氏,并和他生育二个女儿,长女为须卜居次,次女为当于居次。又过了十年,复株累单于也死,昭君之子伊屠智牙师死于争位之中。长女须卜居次在王莽当政时曾回到汉朝人侍太后。绿林赤眉起义后,王莽被诛,须卜居次也受株连而死。至于昭君本人的活动,则不见于正史记载,亦不知卒于何年。 由于昭君出塞和亲,使得汉匈人民和平相处了五六十年。昭君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在今呼和浩特南九公里处,为她修建了一座高大的墓冢,这就是著名的昭君墓。每年来这里凭吊的人络绎不绝。 昭君为汉匈两族人民的友谊所做出的贡献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虽然有一些文人的诗词里有王昭君出塞的记录,一些戏剧里也将王昭君出塞表现为汉朝屈辱和亲,说昭君在匈奴的生活非常不好,最后因为思念家乡,愁绪难解而亡。但其实都是假的,在正史中并未这样记载。

西汉元帝时期,汉朝国力还很强大。是匈奴当时的呼韩邪单于主动向汉朝表示希望联姻。

而王昭君进入匈奴后也并未受到虐待,她将当时汉朝先进的织布、纺纱技术及一些有关农业生产的知识教给了当地的人们。她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为她修了一座青冢。现在昭君墓还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公元前33年出塞和亲,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号为宁胡阏氏。二人共同生活两年,育有一子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

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 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王昭君去世后,葬于呼和浩特市南郊,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她嫁了两次,呼韩邪单于以及他的长子复株累单于,我没有查到切实的资料说她嫁给了她孙子。

《后汉书》关于昭君的记载 (我只用了一小段):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无论如何,昭君和亲的作用对于当时和平的维持做出了极大的作用,尽管是封建和亲制度的牺牲品,但她本人的精神却值得后世人的称颂。

童话故事里,结局从来都是王子和公主幸福的在一起了。大家似乎都习以为常,然而王子和公主婚后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谁也不知道。不过大家心里倾向于幸福的。在西汉的时候,匈奴人屡屡侵犯我国边境,但是其中的一支匈奴兵首领呼韩邪单于因为实力不如其他的匈奴首领,便向汉朝示好。在汉朝的协助下,呼韩邪单于统一了匈奴族,为了表示自己永远效忠于汉朝,便向当时的汉元帝求婚。但是边境生活十分困苦,于是汉元帝就选了王昭君和亲。

在史书上,王昭君出塞的政治意义非常远大,维系了边境的安全,但是书上的记载也就是这么多了,那王昭君之后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和呼韩邪单于的在一起生活还是很幸福的,呼韩邪单于也十分敬重这个年轻的汉朝小姑娘。不过好日子并没有过多久。呼韩邪单于因病就去世了,这时候刚刚生了孩子的王昭君倍感无助,丈夫死了,自己孤单一个人特别思念自己的家乡。

但是汉朝的君主不允许王昭君回家乡。留在匈奴,只有一条路,就是嫁给下一代单于,虽然说复株纍单于跟自己年龄差不多,但是从小就接受儒家文化的王昭君又怎么能毫无心理负担的嫁给自己丈夫的儿子呢。不过事已至此,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王昭君的命运是波折的,和复株纍单于在一起没几年之后,在王昭君32岁的时候,复株纍单于也离她而去了。这回王昭君撑不过去了,第二年,就撒手离开了。从此,人世间就少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女子了。史书上从不关心一个女人是否幸福,从大局角度来看,她是可敬的,但是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来看,王昭君是不幸的。背井离乡,丈夫死了两个,最后到死也没能回到中原。这是令人叹息。

    王昭君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昭君出塞”的故事影响深远,成为各类文学艺术作品的永恒题材。

    那么,所谓《王昭君》的诗句,也就是通过诗歌这种文学手段来吟咏王昭君的诗歌,也就是以“王昭君”这个历史人物作为题材的诗歌创作。而以《王昭君》为题的诗歌很多,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隐、王安石等著名诗人,都有以“王昭君”为题的诗作。

    下面对王昭君、昭君出塞以及歌咏王昭君的诗,分别进行介绍。

一、关于王昭君

    王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名嫱,字昭君,晋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晋朝为了避司马昭的讳,改称她为“明君”,唐人因为她嫁给了单于,算是妃子,又称“明妃”。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她自请嫁匈奴。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

二、关于昭君出塞

    汉朝初年,由于国力虚弱,一直推行和亲政策。王昭君就是为和亲而出塞。

    “塞”就是边塞,又称作塞北、塞外,泛指内蒙古、甘肃、宁夏、山西、河北等地的南北连接处,也是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政权的交界,自古以来就有着相互的经济文化交流,又有着频繁的相互征战。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李牧大破匈奴;中原建立大一统政权之后,秦始皇就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两汉时期时而和亲、时而大规模征战。

    所谓和亲,就是将贵族女子嫁给少数民族的君长,利用婚姻作为纽带,以加强民族之间的关系。这是汉、唐时代汉族统治阶级常用的手段。

    昭君出塞是真人真事,最早见于《汉书》的《元帝纪》和《匈奴传》。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来朝,愿意当汉朝的女婿,元帝就把王昭君嫁给了他。单于立她为阏氏(皇后),生了一个儿子。后来呼韩邪死了。昭君上书成帝,请求归国。成帝命令她按照匈奴的风俗,再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又生了两个女儿。

    王昭君因为长得极美而被选入官。当时,元帝因为宫女太多,就要画工毛延寿画像给他看,然后确定人选。许多宫女为此都去贿赂画师毛延寿,而只有王昭君不肯去贿赂。毛延寿就陷害她,将她画得极丑,所以一直没有接近皇帝的机会。后来呼韩邪求婚,王昭君就自己请求去和亲,汉元帝也答应了。等到辞行的时候,汉元帝才发现,王昭君是后宫中第一美人,大为后悔,但已答应匈奴,无法改口,只好让她去了,后来查出原因,追究责任,就将毛延寿处死。这一内容见于《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诸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求美人为阏氏,于是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

    历朝历代的记载和文学作品中,反映出了王昭君是一个怀才不遇的人、具有正直品德而被陷害的人、具有反抗性格的人,也是一个热爱祖国并做出了贡献的人,是一个为广大人民所同情和怀念的人。

三、关于咏王昭君的诗

    咏王昭君的诗,有的带有“王昭君”“明妃”之类的标识,有的不带。

    历代咏王昭君的作品很多,始于汉代,而歌词无传。《乐府诗集》收自晋至唐咏王昭君的歌词四十多首,其中的《王明君词并序》是现在可见的最早的作品,作者是石崇。原诗有序:“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触文帝讳,故改之。”全诗如下: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决未及终,前驱已抗旌。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杀身良未易,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引。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在唐代后,以王昭君为题材的古典作品中,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王安石的《明妃曲》两首、欧阳修的《明妃曲和王介甫作》等都是杰出的。

    比如王安石的《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最后再举几例,供欣赏——                                            

1白居易的《王昭君》: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2李商隐的《王昭君》

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为人。

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

王昭君(约公元前54年9月1日—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

公元前54年九月一日王昭君出生于南郡秭归县的一户平民之家。王襄之女。(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其父王襄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

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峨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

建昭元年,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根据民间传说和记载,王昭君入宫以后,由于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毛延寿将王昭君画得并不是十分美丽,因此没有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之中。昭君进宫多年,得不到皇帝临幸,心生悲怨。

竟宁元年正月,汉朝的属国南匈奴首领呼韩邪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并自请为婿。元帝遂将宫女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 ,并改元为竟宁。单于上书表示愿意永保塞上边境。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

建始二年,呼韩邪单于去世, 王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鸿嘉元年,复株累单于去世,且糜胥继任为搜谐若鞮单于。两年不到,王昭君病逝。

这中间还闹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由于当时的匈奴单于对和亲大感兴趣,汉高祖刘邦死后,冒顿单于居然向吕后求婚,说什么“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城,数至边境,愿游中国。孤偾独居,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这尽管亵渎得不成体统,可由于汉政权的力量还赶不上匈奴,吕后无奈,只好以宗室女乔装成公主嫁给冒顿,正式走上和亲之路。

以后,西汉对匈奴和西域各国多汉和亲,都以宗室郡主冒充公主下嫁番王,而王昭君却是以民女的身份担任和亲的任务,事情便显得非常突出,格外引起一般民众的同情与关切,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件大事,文人墨客也便多对她进行描述、吟咏、赞叹,使王昭君的事迹广为流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295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