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个重型装甲旅,10倍兵力于俄军,乌军为何有这么强大精锐力量?

16个重型装甲旅,10倍兵力于俄军,乌军为何有这么强大精锐力量?,第1张

乌克兰本身人口就不少,乌克兰出人,欧美出钱,人钱结合,就可以装备出很多士兵了。再加上国际上的雇佣兵,号称16个重型装甲旅就不足为奇了。

乌克兰当年也是有雄厚的重工业基础,苏联分家就分给乌克兰900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光老库存数量就很惊人,有的装备维修一下就能上战场了,有些装备虽然不够先进,但是数量还是很庞大的。

西方明面上除美国外看似支持的不多,实际援助乌克兰的装备很多,有的欧洲国家表面没宣称没有提供援助,实际上也偷偷摸摸给乌克兰送武器装备,这就使得乌军进攻时有大量的坦克,装甲车,也取得不错的战果。

俄罗斯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战前准备不足,应该大量采购别国的一些先进装备,不然,也不会现在前线捉襟见肘,如果战前多采购别国的无人机,精确制导导弹,一些更先进的坦克,装甲车,也不至于被动,俄罗斯的装备和乌克兰相比,除核武器外,没什么大的优势,使自己的很多装备也损失惨重。

再就是,俄罗斯没有对乌克兰军工厂进行毁灭式打击,使乌克兰的军工厂能够继续生产,俄军对乌克兰的运输线也没有大的破坏,使很多重装备源源不断的装备运往前线,才使得乌克兰短时间内能集结数量庞大的重装备进行反攻。

说白了现在的俄罗斯不是和乌克兰一个国家在战斗,而是一国抵北约。

现在的俄乌战争越来越有看点了,越来越激烈且复杂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一开始的时候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战斗,俄罗斯像捏小鸡子似的,就把乌克兰拿捏住了。随着战争时间的越拖越长。北约各国的人力物力的支持都已抵达了乌克兰。

当然人力的支持还是不会明目张胆的,而是穿上了乌克兰的军装。和俄罗斯战斗。毕竟俄罗斯还是北约各国资源的有力提供者。但是我认为这场战争最后应该会和谈的,毕竟乌克兰是干不过俄罗斯的这是事实,北约耗也耗不过俄罗斯。根据现在的形式俄罗斯更不会轻易的承认失败。如果逼急了普京的脾气大家都是知道的。

结论是不管有多少有多少精锐的部队,战争的结果都是不会变的。

12月1日,抗议者占领基辅市政府和独立广场,并开始在广场上扎营。

12月3日-6日,亚努科维奇访问中国和俄罗斯,争取经济支持。

12月8日,约有80万人参加了抗议示威。

12月14日,支持政府的群众也在基辅独立广场发起抗议。

12月17日,俄罗斯向乌克兰提供150亿美元贷款,并将出口乌克兰天然气价格下调三分之一。此后抗议活动并未停止。 2014年1月,亚努科维奇向反对派做出让步,接受了内阁的全体辞职,总理阿扎罗夫辞职下台。但反对派仍然坚持乌克兰必须与欧盟而不是与俄国加强关系的主张,并一再敦促亚努科维奇总统也辞职。

1月16日,乌克兰议会通过法案,对抗议活动加以限制。

1月22日,两名抗议者在与警方的冲突中丧生。

1月24日,抗议者开始冲击乌克兰西部的地区政府办公楼。

1月28日,乌克兰总理阿扎罗夫(Mykola Azarov)辞职,议会取消限制抗议的法律。

1月29日,乌克兰议会通过一项大赦法令,承诺只要抗议者离开政府大楼,将不起诉任何在抗议期间被捕的抗议者。抗议者对大赦条件表示怀疑。 反政府示威者 2月18日,乌克兰反政府示威骤然升级。几千名示威者前往议会大楼附近举行抗议,意图迫使议会通过决议,恢复2004年宪法。示威者与警方随即爆发激烈冲突。冲突已经造成26人死亡。乌内政部方面同日透露,冲突已造成近800人受伤,包括392名执法人员,其中83名受伤警官“遭受严重枪击”。乌克兰的暴乱已经从首都基辅扩展到了其他城市。

2月21日,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与3名反对派***签署了和解协议,旨在结束持续多日的街头流血冲突。

2月19日,政府和抗议者之间同意“休战”。

2月22日,乌克兰国会表决通过现任总统革职,并订定提前举行总统选举的日期为5月25日,之前亚努科维奇已离开首都基辅,辗转多地后到达俄罗斯,但拒绝辞职,并称自己之所以离开乌克兰是因为“自己和亲人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2月22日,抗议民众仍要求亚努科维奇下台。欧盟就乌克兰危机召开特别外长会议。亚努科维奇逃离总统府,前往东北部城市哈尔科夫(Kharkiv)。他此后发表电视讲话,将基辅事态描述为“政变”,坚持自己是合法选举的总统。此后议会投票决定弹劾亚努科维奇,因为他“无法履行自己的宪法职责”。已入狱三年的前总理季莫申科被释放出狱。季莫申科的副手图奇诺夫(Oleksander Turchinov)被选为议长。

乌克兰发生政权更迭。乌克兰议会罢黜了总统亚努科维奇,修改了宪法,将总统大选定于5月25日。

2月23日,议会批准图奇诺夫作为临时代总统。

2月24日,亚努科维奇被乌克兰警方通缉。

2月27日,数十名亲俄武装人员占据克里米亚自治议会和政府大楼,俄外交部则称将“坚决捍卫克里米亚同胞的权利”。乌克兰代总统图尔奇诺夫严词警告驻克里米亚俄黑海舰队好好待在基地里,“任何军事调动都将被视为入侵”。 3月1日,俄罗斯议会批准普京总统提出的在乌克兰克里米亚地区使用俄罗斯军队的要求,这令两个邻国之间的紧张关系进一步加剧。

乌克兰独立广场暴力冲突 3日,克里米亚一乌克兰空军基地宣布效忠亲俄罗斯的克里米亚政府,正式脱离乌克兰的领导。位于克里米亚首府塞瓦斯托波尔附近的乌克兰空军第240战术航空旅基地3日宣布效忠克里米亚当局。该基地有超过800人部队以及大约50架飞机。

3月4日,俄罗斯议会上院联邦委员会通过支持普京对乌克兰动武的决议之后,乌克兰克里米亚地区部分军队出现倒戈现象。

3月4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宣布,乌克兰尚拖欠逾15亿美元天然气费,自2014年4月起,该公司将停止向乌克兰供应优惠天然气。对此,美国宣布援助乌克兰10亿美元,帮助乌克兰应对“俄罗斯出于政治动机而采取的贸易行动”。美国准备提供援助和资金,帮助乌克兰减轻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美国还准备为乌克兰政府提供技术建议,明确对俄贸易乌克兰应享有的世贸组织权利。

3月4日,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副议长布什明表示,克里米亚政府请求俄罗斯提供60亿美元经济援助,俄财政部已制定相关方案,将马上提交政府审议。

3月6日,在这盘乱局中,克里米亚俄罗斯统一党***谢尔盖·瓦列里耶维奇·阿克肖诺夫凭借一贯的亲俄立场脱颖而出,在俄罗斯力挺下当选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总理。

3月6日,乌克兰克里米亚地区局势紧张,美国海军驱逐舰“特鲁斯顿号”已开入黑海,准备与盟国演习;同时美军也派战机至立陶宛和波兰。

3月8日,乌克兰一架军机在克里米亚边境处遭到炮火袭击,同一天有近百辆俄罗斯军车进入这一地区。

俄罗斯再增兵,200辆军车开入克里米亚 3月9日,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副总理捷米尔加利耶夫称,基辅临时政府封锁了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财政部的电子系统,并冻结了其资产。

2014年3月11日,错综复杂的克里米亚局势有了新的进展,当天克里米亚议会以81票中78票赞同的结果,通过了克里米亚独立宣言。

2014年3月11日,乌克兰最高拉达(议会)经表决通过一份呼吁书,请求美国和英国等国保障乌领土完整。

3月17日,对公投全部选票的统计结果表明,966%的选民赞成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反对加入俄罗斯的仅占251% 。俄罗斯同意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

乌克兰外交部17日宣布,鉴于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有关局势,乌克兰将召回驻俄罗斯联邦大使弗拉基米尔·伊利琴科。

3月20日,乌克兰卫生部称,上个月导致该国政权更迭骚乱造成的死亡人数,上升到了103人。

3月24日,乌克兰临时总统图尔奇诺夫说,他已经下令该国武装部队撤出克里米亚。

3月27日,前不久刚获释的乌克兰前总理季莫申科表示决定参加5月举行的乌克兰总统竞选。 乌克兰冲突核心 4月2日,乌克兰总统办公厅代理主任帕申斯基表示,乌克兰已向俄罗斯起草了要求返还的财产明细,其中包括70艘船舰。这些舰船主要部署在已加入俄罗斯的克里米亚。

4月3日,乌克兰代理内政部长亚瓦科夫(Arsen Avakov )指责被罢黜的前总统亚努科维奇,在2月基辅骚乱时发布了向示威者开枪的“罪恶命令”。亚瓦科夫说,亚努科维奇于2月18日到20日,发布了“罪恶的命令”,下令对示威者开枪。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对这一说法予以否认。

4月7日,乌克兰东南部顿涅茨克州爆发民众集会,部分议员成立“顿涅茨克人民委员会”并宣布组建“顿涅茨克独立共和国”,要求从俄罗斯引入维和部队并拟于5月11日前就加入俄联邦举行公投。

4月13日,克里米亚独立在乌克兰造成的连锁反应已经让基辅当局坐立不安,亲俄武装势力在乌克兰东部城市斯拉维扬斯克再度行动,促使乌克兰政府开始调动全国安全力量启动“反恐怖主义行动”。

4月15日,乌克兰政府军出动坦克、装甲运兵车和直升机,在东部顿涅茨克州发起军事行动,清剿亲俄武装人员。

4月25日,顿涅茨克州的克拉马托尔斯克民用机场一架乌克兰米—8直升机遭到当地民兵榴弹射击后发生爆炸,并引爆了相邻的一架安—2飞机。

4月27日,北约军事总部危机管理中心主任迪肯公布消息说,俄罗斯的40000名士兵集结在乌克兰边境,超过100个地方部署了坦克,直升机,炮兵,特种部队,作战飞机和后勤部队。他们已经在那里待命数周,有些部队距离乌克兰边境仅40公里。

4月28日,奥巴马总统谋求向俄罗斯总统普京施加更大压力,美国白宫宣布,由于俄罗斯继续“干预”乌克兰局势,美国对7名俄罗斯官员及17家公司实施制裁。

4月30日,代行乌克兰总统职责的乌议长图尔奇诺夫宣布,乌武装力量进入全面战备状态。他承认,基辅当局已经无法掌控东部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两地局势。乌克兰临时政府总理亚采纽克在会见欧洲委员会部长委员会主席、奥地利外长库尔茨和欧洲委员会秘书长亚格兰时表示,当前乌克兰局势非常复杂,乌方已采取一切政治手段以调解当前危机。 5月2日,乌克兰政府军对斯拉维扬斯克的全面战斗已经打响。驻乌克兰边境俄军也已开始行动。2架乌军直升机系被导弹击落,一名飞行员被俘,一人死亡。乌克兰政府军在斯拉维扬斯克的军事行动进展迅速:夺取了一个路障,控制了电视台广播电台,市区内冒起滚滚浓烟,亲俄武装面临着被全面剿灭的境地,已经没有逃脱的可能。至此,斯拉维扬斯克亲俄武装手里扣着7名欧安观察员,包括一名德军上校和30余名乌克兰政治家和记者,他们成为人盾。同日,乌克兰南部黑海沿岸城市敖德萨发生亲政府与反政府两派民众冲突,导致43人死亡,伤214人,其中25人伤势非常严重。

5月5日,乌克兰东部俄语区的城市斯拉维扬斯克再次爆发武装冲突,已致4名政府军士兵死亡,另有大约30人受伤。该市的平民也有死伤。

5月6日,导致数十名亲俄示威者死亡的敖德萨冲突过后,有48人失踪。乌克兰敖德萨州苏维埃议员瓦季姆·萨文科表示,在敖德萨事件中死亡的人数为116人。

5月11日,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举行全民公投,决定是否独立。投票于当地时间8时开始,将持续到当天22时。此次公投的问题只有一个,即是否支持成立“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卢甘斯克州公投的问题相同,即是否支持成立“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

5月12日,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的全民公投结果出炉,支持独立的选票分别高达89%和96%。随后,两州宣布成立独立“主权国家”。

5月13日,乌克兰军队的一支装甲车队在东部顿涅茨克州克拉马托尔斯克市附近遭到伏击,战斗中乌军有7人死亡、7人受伤。这是自乌克兰4月中旬在东部地区开展“反恐行动”以来,乌军方在一次战斗中死伤人数最多的一次。

乌克兰定于5月25日举行总统选举。这被认为是乌克兰独立23年以来最重要的一届选举,可能成为化解乌克兰危机的关键一步。而此次大选最关键、也是最有胜算的候选人是有“巧克力大王”之称的彼得·波罗申科。乌克兰代理总统职务的议长亚历山大·图尔奇诺夫呼吁选民25日前去投票,避免乌克兰分裂。本届总统选举共有21名候选人,约有3500万人具有投票资格。多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糖果业大亨彼得罗·波罗申科以较大优势领先。新一项调查显示,波罗申科的支持率接近45%,而他的最强劲对手、前总理尤利娅·季莫申科支持率约为75%。

5月27日,乌克兰政府宣布,已经恢复在东部地区的“特别行动”,完全控制前一天被亲俄罗斯民兵武装占据的顿涅茨克国际机场。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市长亚历山大·卢基扬琴科27日称,在顿涅茨克机场的激战造成40人死亡、另有31人受伤,死者中有2名平民,而伤者包括4名平民。 14日,反对派武装击落一架乌克兰运输机,导致机上49人遇难。

27日,波罗申科签署欧盟联系国协定,标志着乌克兰正式启动准备加入欧盟。 5~6日,反对派失守斯拉夫扬斯克,政府军收回该地区。

17日,马来西亚航空MH17航班在东部反对派控制地区被导弹击落,机上297人全部遇难,政府与反对派相互指责对方击落了该飞机。(7·17马航客机坠毁事件)。

29日欧盟和美国指责俄罗斯破坏乌克兰东部稳定,宣布对俄罗斯采取经济制裁。 7日,俄罗斯决定对美国和欧盟实施反制裁,禁止大部分从欧盟和美国进口的食品。

22日,俄罗斯争议车队越境进入卢甘斯克,乌克兰政府指责俄罗斯“直接侵略”。

25日,反对派在乌克兰南部展开反攻。

26日,波罗申科和普京在明斯克的欧盟峰会上进行会谈,但没有取得任何结果。

28日,乌克兰政府称反对派占领了边境小镇诺沃阿佐夫斯克,指责俄罗斯直接入侵。北约称俄罗斯进入乌克兰的军队人数超过1000人,并表示有大量重型武器进入乌克兰,俄方予以否认。

29日,乌克兰总理亚采纽克称,乌克兰将启动加入北约计划。

31日,普京首次以“国家地位”来形容乌克兰东部地区,但随后俄方否认,称遭误读。 1日,乌克兰政府军从卢甘斯克机场撤出,随后从其他一些反对派控制区域撤离。政府方指责俄罗斯“发动了一场巨大的战争”,导致数万人死亡。

3日,法国宣布暂停交付西北风级直升机航母给俄罗斯,同一天,普京在同波罗申科电话会谈后推出“七点和平计划”。

4日,北约峰会开幕,乌克兰危机成为主要议题,波罗申科表示将于次日命令军队实行有条件停火,获得反对派的积极回应。

5日,乌克兰冲突双方在明斯克签署12点停火协议,从北京时间当晚23点正式生效。东南部港口马里乌波尔,东部城市顿涅兹克陆续恢复宁静。同一天北约峰会,拉斯穆森宣布将成立一直快速反应先锋部队,旨在针对俄罗斯。同一天,欧盟宣布对俄制裁措施,并将于8日正式实施。

6日,乌克兰东部大部分地区依然平静,有零星摩擦发生。政府军与反对派相互指责对方违反停火协议。俄罗斯外交部警告称,如果欧盟制裁执行,俄方将对制裁予以回应。同一天,普京与波罗申科通电话,表示停火得到了较好的执行,并希望该地区长期停火。 11日,俄罗斯、乌克兰、法国、德国四国***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举行“诺曼底四方”会谈。

1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明斯克宣布,乌克兰危机各方同意从2月15日开始停火。

21日,乌克兰民间武装与政府军互换战俘。

有分析认为,真正“让和平照进乌克兰的现实”还需要过无数道坎。比如,波罗申科对国内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平衡能力如何?奥巴马对本国强硬派与和解派的协调能力如何?普京对乌克兰东部势力的影响能力如何?欧盟劝和的斡旋能力如何?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无法一下子找到精准的答案。 美国国务卿克里说,为了履行旨在结束乌克兰东部暴力的和平协议,现在对俄罗斯和亲俄分离分子而言是一个“关键时刻”。

克里在俄罗斯度假城市索契会见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外长拉夫罗夫。克里在俄罗斯说,对于乌克兰和叙利亚武装冲突等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必须由关键的决策者们进行直接会谈,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

对于乌东战场,现在连一贯强硬的泽连斯基都承认,俄军在乌东取得重大进展,乌克兰士兵每天都有60-100人阵亡,不过泽连斯基声称,乌克兰不打算让出任何领土,乌军在部份战场取得进展,并成功牵制了俄军。

而据俄罗斯方面的报道,乌军每天至少阵亡300-600人,如果照俄罗斯这个数字,如果激战一个月,乌军的伤亡数字在一万多人左右,这对仅有25正规军的乌克兰来说,着实撑不了多久。

乌东战场上俄乌双方公布的伤亡数字都不可靠,双方为了提升士气一个会往大里说一个会往小里讲,不过从俄罗斯改变战术后,俄罗斯的伤亡数字确实不大,在俄罗斯对乌克兰阵地的猛烈轰炸下,乌军的伤亡肯定不小。

前不久乌克兰方面公布了俄军阵亡30000人的巨大数字,有专家就这个数字同俄罗斯统计了一下如果是包含受伤的被俘损失数字至少在十几万人左右,从俄罗斯派往乌克兰军队的总人数来看,乌克兰公布的这个数字显然包含水份。

有专家也为乌克兰统计了一下开战一百多天乌克兰光阵亡的人数就超过三万接近四万,加上被俘和受伤的也就接近了十几万,差不多是乌克兰现役军人的一半,乌克兰打到现在几乎是损失了一半兵力,不过泽连斯基声称他有至少七十万军队,这只不过是向西方讨要援助的砝码而已。

俄乌这场战争真正消耗的是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一点大家都非常清楚,处于弱势的乌克兰消耗更大,俄乌战争即使最后通过和平解决,乌克兰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恢复元气,指望哪些只会掠夺别人财富的国家帮助,只会让乌克兰变得更弱更小。

 地道战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战争形式,从冷兵器时代一直延续到现代战争。地道战战法注重隐蔽自己,突然袭击,猝不及防间给予对手致命一击,因此,每场地道战几乎都与奇谋相连,直到战争停息多年之后仍能穿越尘封,令人不寒而栗。

 法国阿拉斯地道战英国矿工掘出的地下城

 1917年发生在法国北部的阿拉斯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地道作战,对阵双方是协约国英法联军与德国军队。战役打响前,英法联军在阿拉斯地下开掘出庞大的地道网络,埋伏下整整25万名士兵。1917年4月9日清晨,这些士兵从地道中冲出,出其不意地攻入德军阵地,以微小伤亡取得了整场战役的胜利,阿拉斯战役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经典一战,而阿拉斯地道也从此名载史册。

 当年的阿拉斯是同盟国与协约国军队争夺的焦点——一旦夺占阿拉斯就等于洞开了巴黎的门户,整个法国便岌岌可危。从1914年到1916年,阿拉斯几易其手,1916年战事日趋紧张,阿拉斯已是满目疮痍,英法守军在一片废墟上加紧修建防御工事。

 与此同时,攻势凌厉的德军在小镇东部虎视眈眈,他们正在向这里集结重兵,最高统帅路德维希甚至已让人铸好了纪念碑,准备在破城之日将它安放于小镇的最中心。然而,这些德军并不知道,就在此刻,一项地下工程正在他们眼皮底下悄悄进行。

 在经历了1916年索姆河战役的惨重伤亡后,英法联军得出了一条血的教训:跟装备精良、战术多变的德国步兵师硬碰硬,无异于大规模自杀!他们变更了作战策略,仅用3个月时间便在阿拉斯地下挖出了庞大的地道网络。

 整个地道网络由两个“大迷宫”组成,每个都长约20公里,能够容纳25万名士兵。地道并非如人们想象一般狭窄,相反,它能够让两支部队自由穿行,最宽的地方甚至可以铺设一条供应补给的铁路。挖掘工程结束后,人们又立即在其中建立起餐厅、教堂、加油站、轻型铁轨等附属设施,以及一座设备齐全的战地医院。

 阿拉斯地道于1917年全线竣工,英法联军司令部决定在1917年复活节发起反攻,25万名士兵开始在英国陆军元帅道格拉斯·黑格的指挥下,秘密进驻这座巨大的“地下城”,准备伺机而动。在他们头顶上方数十米处,就驻扎着如狗一般机警、却对地下情况毫无察觉的德军。

 士兵们在等待了一个多星期后,战事终于爆发。1917年4月9日清晨5点30分,英军第三突击师发起进攻信号,随后,多支联军小分队有序地从指定出口冲出地面,奇迹般地出现在敌人眼皮底下,向驻扎在阿拉斯的德军第二和第六步兵师发起突袭。当日,大雨滂沱,寒风刺骨,在猛烈的迫击炮火掩护下,联军顺利进入德军阵营。狼狈不堪的德国人没有想到英法联军会在距离自己不到一英里的地方突然出现,他们连靴子都没来得及换,有的甚至还穿着睡衣就成了俘虏。

 此役,英法联军大获全胜,以1000多人的微小伤亡击溃了整个德军师团,成功将战线向前推进了10多公里,身后的巴黎从此安枕无忧,阿拉斯地道战也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重建了阿拉斯小镇。新的居民希望能够忘却战争留下的所有创伤,于是市政当局草草封闭了“地下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镇上一部分知道“地下城”存在的居民将其重新起用,作为地下掩体保护人们免遭空袭。但是一到战争结束,战后地道又被重新封闭,从此不见天日。

 光阴荏苒。直至1990年,当地一个名叫阿兰·雅克的男子决心对神秘的阿拉斯“地下城”展开调查。起先,雅克发现了“布伦海姆”区域,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多片未知隧洞区逐渐浮现。1994年,借由一次天然气管道维修工程,他又发现了“汤姆森”区。随着调查工作的深入,当时的英法联军部队如何进驻地道,以及发起进攻的过程细节也被阿雅克一一理清。

 “士兵们可以从城中每家每户的地道入口进去,然后走向指定的区域,在那里等待数天后便可集结完毕。为免迷失方向,部队进驻都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小镇里四处可见的‘TOC’标记就表示‘从此进入地洞’,为混淆敌军视线,这些入口都设计成不同的形式……进入地道后,每个洞穴都由石灰岩柱隔开,每间都标上了号码,战士们通过事先派发的数字陆续进入指定的洞穴。这些洞穴也有明确的分工,有些用于居住,有些是厨房,距离汤姆森区不远还建了一座700个床位的大型医院,甚至配备了手术室和停尸房。”1999年,阿拉斯地道的部分区域在修复后改建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阿兰·雅克也成了这里的首席讲解员。

 乌克兰地道战3000公里的地下奇迹

 敖德萨位于乌克兰南部,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因为濒临黑海,又有着“黑海明珠”的美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入侵苏联,乌克兰便成为德军东线的主战场,敖德萨当然不能幸免,它于1941年沦陷,被德军占领长达3年之久。

 然而奇怪的是,尽管经受了战火摧残,但敖德萨容颜未改,市内无数的古迹名胜几乎毫发未损,而与它相隔不远的乌克兰首都基辅,却在战争中满目疮痍,这就是所谓的“敖德萨奇迹”。

 铸造奇迹的正是敖德萨地下纵横交错的地道。1944年4月10日深夜,一次精彩的地道偷袭彻底瓦解了德军的斗志,他们最终向兵临城下的苏军投降,城市光复,而敖德萨地道战的光辉也从此彪炳史册。

 1944年3月26日,敖德萨外海的海战接近尾声。战斗已打了5天,激战的双方是苏联黑海舰队和纳粹德国的罗马尼亚舰队,在大量陆基航空兵以及海岸火炮的配合下,苏军共击沉德军护卫舰4艘、鱼雷艇12艘、快速登陆驳船16艘,也就在当天下午,德军旗舰“格明登”号被鱼雷击沉,这场旷日持久的海战终于尘埃落定。

 在海战进行的同时,苏军装甲部队强渡敖德萨北面的德涅斯特河成功,随后便发起了对敖德萨市区的进攻。海上、陆地的对外联系都被切断,驻守敖德萨的德军第三集团军顿时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敖德萨驻军司令、德第三集团军统帅西格蒙德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固守待援——此刻他手下还有9000多精锐部队,弹药供给也很充足,两个军火库的囤积足以让德军再坚持一年。况且西格蒙德手中还有一张王牌——在敖德萨战役打响前,他已命人在城内四处埋设炸药,而沃伦佐夫宫、波托茨基宫、敖德萨大歌剧院这些沙皇时代的建筑瑰宝更是早就被炸药包围。

 果然,苏军在攻克了敖德萨外围后便不再推进,只派出小股部队展开试探性攻击,一方面是担心大举进攻会破坏城中的文物古迹,另一方面,与德军巷战不仅会蒙受巨大伤亡,也会推迟整个战役的进度。敖德萨战役下一步将如何进行,这是摆在苏军统帅面前的棘手问题。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一个人的到访为整个战局带来了转机,他就是敖德萨地区游击队长帕夫里科·莫罗佐夫。他向苏军统帅部建议:暂停敖德萨正面攻势,派遣游击队员经地道潜入德军军火库将其引爆,这个“釜底抽薪”之计定能使德军军心大乱,光复敖德萨就会变得易如反掌。莫罗佐夫的主动请缨很快得到了批准,苏军统帅部还派出两支工兵小队,配合莫罗佐夫的行动。4月10日晚,敖德萨城中发生了两次惊天爆炸,熊熊大火映红了整片夜空,德军军火库被成功炸毁。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就在撤退途中,莫罗佐夫和他的游击队员与德军遭遇,一番激战后全部壮烈牺牲。

 由于军火库被炸,困守在敖德萨城内的德军部队,直接面临着弹药物资短缺的威胁。4月27日,穷途末路的德军发生哗变,在拘禁了统帅西格蒙德后弃城投降。苏军兵不血刃进入敖德萨城。莫罗佐夫的游击队以及那些神秘地道,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

 敖德萨地道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地下蕴藏着丰富石材,从1794年敖德萨建市至今,敖德萨的城市建设一直依赖于地下石材,因此就在敖德萨地底留下了长达数千公里的地道。这些地道互相交错,上下分列,有的多达3层,深入地下20多米,蔚为壮观,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而这也成了现在敖德萨不能修建地铁的主要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敖德萨地道的总长有2500——3000公里,二战中,当地游击队曾绘制出一份精确的地道分布图——建筑工程师出身的莫罗佐夫功不可没,而他率领游击队炸毁德军军火库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1996年,乌克兰 特地在敖德萨建立纪念碑,缅怀他们的英勇事迹。

 与纪念碑一同落成的还有敖德萨地道战纪念馆,纪念馆位于城市西北郊,入口在一个约3米深、近百平方米的露天空地上,参观者需拿一支蜡烛走入光线昏暗的地道。无数的空隙、坑道、竖井岔道组成了错综复杂、蜿蜒曲折的地道迷宫,这里的温度常年维持在8~10℃,地下水不断渗出,阴冷潮湿,游击队员在地道内生活、战斗了3年多,他们需要克服的困难是后人难以想象的。

 走进地道不到100米,就能看到墙上用黑灰涂写的俄文“血债血偿”字样,再往前走不远,一个10平方米大小的方厅豁然出现,这是当年敖德萨游击队的作战室。正面墙壁挂着两块印有列宁和斯大林像的宣传板,对面则钉着两块褪色红布,一块写着莫斯科保卫战已进入反攻阶段等内容,另一块是敖德萨战区的军事地图,当中的石桌上摆放着锈迹斑斑的打字机和一部黑色电话机。在作战室另一面墙上还挂着块旧蓝布,上面写着游击队员的誓词:“我,苏联公民,英雄的苏维埃人民的忠诚儿子和红色游击队员在此郑重宣誓……”

 作战室周围的地道里还分布着“男宿舍”、“女宿舍”和“厨房”,最多时这里曾住过380多人,其中就有不少女战士和儿童。宿舍和厨房设施都非常简陋,所谓的宿舍,其实只是依地形开凿的宽约6米、深不到2米的石床,上面铺了一条破毛毯,而厨房也只有两只水桶和三、四个碗。

 目前敖德萨地道只开放了1公里左右,从地道口钻出,赫然入目的便是沃伦佐夫宫正门,宫殿被无数精美的雕塑簇拥着,金碧辉煌,与地道内的逼仄阴森形成了鲜明对比。将出口开在此处也许有特殊的含义,因为没有地道和英勇战斗的人们,这些建筑古迹也许早就化作了灰烬,的确,“在敖德萨的每处,都印刻着烈士的英灵”。(摘自《环球人文地理》2011年第7期)

娶乌克兰女孩吧,

“美女成灾”的乌克兰女孩,比起俄罗斯美女,乌克兰姑娘更加娇巧、精致。

她们不仅身材窈窕、面容秀美,肤色也多白皙、细嫩。

她们拥有斯拉夫民族的血统,也得益于秀美的湖光山色和温暖适宜的气候。

都说外国女孩奔放热情,但是乌克兰女孩受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她们大部分会把生育子女当做最大的幸福和人生的理想。所以可以说她们是纯真与性感、热情与优雅、温柔与独立并存的美丽天使。

她们是女人中的女人,也很认可自己的女性地位。

1914年,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夺取了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的夫妇的生命,“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彻底撕下了“和平的面具”,迅速的启动了战争机器。当奥匈帝国高举“复仇”的旗号向塞尔维亚人发出最后通牒后,以“斯拉夫人保护者”自居的沙皇俄国就迫不及待的就向奥匈帝国宣战。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数百万俄罗斯军人为了“拯救”自己的斯拉夫兄弟向奥匈帝国发起攻击时,与他们对阵厮杀的奥匈帝国军队中不仅有奥地利人、匈牙利人、克罗地亚人和捷克人,还有鲁塞尼亚人。而所谓的鲁塞尼亚人(也称为罗辛人、卢森尼亚人),正是奥匈帝国对其境内乌克兰人的称呼。为什么乌克兰人会加入奥匈帝国的军队同根同源的东斯拉夫兄弟为什么会兵戎相见

奥匈帝国统治下的乌克兰人

公元1054年,基辅罗斯的一代雄主雅罗斯拉夫与世长辞。在他死后,这个差点一统的俄罗斯的基辅大公国就因为内讧而四分五裂。被第聂伯河滋润的乌克兰从此开始上演“城头变幻大王旗”的闹剧,在近千年的时间里蒙古人、土耳其人、波兰人轮流征服和统治这片土地。

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奥地利对乌克兰虽然也怀有觊觎之心,但是这个在欧洲纵横阖闾的帝国却没有像那些所谓的“蛮族”和沙俄一样,采用武力去抢夺这块沃土。先是利用联姻和继承权,将匈牙利王国统治的外喀尔巴阡地区变成自己的“财产”;接着伙同沙俄、普鲁士瓜分波兰,成功的攫取了以利沃夫为主要城市的加利西亚;然后面对早已衰败的奥斯曼土耳其,利用《君士坦丁堡协议》将布科维纳割划入自己的版图;最后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成功的让欧洲其他列强承认了奥地利对加利西亚的“所有权”。通过一系列的利益交换和威逼利诱,奥地利获得了乌克兰西部七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这块土地上的200多万乌克兰人。而奥地利这种温和的吞并方式,对于西乌克兰人似乎种“幸运”,没有在被征服过程中遭到杀戮,家园也没有在战火中损毁。其实,号称实行“开明君主”制的奥地利选择这种温和的征服方式,也许是一种无奈。为了统治拥有众多民族而且内部缺乏协调的脆弱帝国,哈布斯堡家族不得不采取温和的民族的政策。但是奥地利帝国的“友善”,却在西部乌克兰人的心中已埋下了麻木不仁的“种子”,即便作为奥地利帝国统治下最贫穷的民族之一,他们也甘心接受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

当然相对于温和的征服,乌克兰人最大的“好运”则是在被纳入奥地利统治之后,经历了特蕾西亚女皇和约瑟夫二世的改革的成果。在19世纪80年代,奥地利开始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首先在1782年宣布废除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给予农民最基本的公民权;接着又在1786年规定农民为地州服劳役的时间,每周只需给地主工作三天;到了1787年将农民使用的土地和地主的土地,又禁止地主随意支配农民的土地;最后在1789年宣布用地租取代废除劳役制度,农民可以保留70%以上的收成。在奥地利境内的乌克兰人,90%生活在在农村,而且在改革之前他们遭受着来自波兰地主“奴隶”般的对待。所以,这次改革不仅帮他们摆脱了波兰地主的盘剥,更让他们比自己在俄罗斯境内的乌克兰兄弟们提早了近50年获得了“人身自由”。因为,与此同时叶卡捷琳娜女皇正在强化把奴隶般的统治强加给的俄罗斯统治下的乌克兰人,而他们的“解放还需要等到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

奥地利的改革,让西部乌克兰人在经济上受益匪浅。哈布斯堡家族的“开明君主”制度,又让乌克兰人在宗教和文化上获得很大的独立性。奥地利的皇帝在罗马天主教和希腊天主教之间实行对等原则,让希腊的天主教士与罗马天主教士获得了平等地位,这一政策让信仰天主教的乌克兰人感激涕零。同时,为了让奥地利统治下的乌克兰人摆脱波兰文化的主导地位。奥地利人就开始对乌克兰大众进行文化改良,虽然他们的目的只是希望培养出一个听命与奥地利的精英阶层。但是,在奥地利人的默许下,乌克兰人成功的推广了乌克兰语言。在1893年已经成为奥匈帝国认可在乌克兰人居住的地区的学校使用乌克兰语,到了1914年加利西亚已经有了超过2500所使用乌克兰语的小学和16所高校。虽然奥地利统治下的乌克兰人事从俄罗斯文化中寻求来源,但是,与奥地利的统治相反,俄罗斯不仅禁止存在希腊天主教会,甚至在1900年的基辅还不允许出版乌克兰语言的书籍。在宗教和文化政策上的差异,无疑让奥地利统治下的乌克兰人对于哈勃斯堡家族感恩戴德,忠心不二,为此他们得到一个新的称为“东方的蒂罗尔人”(奥地利人)。

正是因为这种对奥地利的忠心,所以在19世纪中期席卷欧洲民族觉醒的运动中,乌克兰人的表现出少有的“反动”。在1848年加利西亚的波兰人想要谋取自治时,却因为乌克兰人领导的“总罗斯拉达”的反对而未获成功。在看到“总罗斯拉达”的作用后,奥地利人吝啬的“赐予”了乌克兰人选举权,他们可以选举加利西亚100名代表中的25个席位。但是,乌克兰人在奥地利统治下的政治权利似乎也就仅此而已,且不论匈牙利在1867年就迫使奥地利帝国改为“二元的奥地利匈牙利帝国”,甚至波兰等民族也获得了巨大的政治自治权。或许是为了争取更多权益,或许是被奥地利的恩赐冲昏了头脑,“总罗斯拉达”试图组织武装力量去帮助奥地利政府镇压匈牙利的革命。这不是乌克兰人第一次提出组建武装力量(1846年就有乌克兰人提出在城市建立民族军,在农村建立自卫队),却是第一次提出为哈布斯堡家族作战。不知道什么原因,奥地利并没有同意这一建议,建立一支单独由乌克兰人组成的整建制武装力量的破灭了。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已改名为奥匈帝国的奥地利才出现了第一支由乌克兰人单独组建的部队,此时已距离他们要求单独组建武装力量已经过去了近70年。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对于哈布斯堡家族忠心耿耿的乌克兰人,长时间无法实现组建武装力量的愿望,而其他民族却早已实现了。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其实就是奥地利人对乌克兰人的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在后来的一战中将给乌克兰人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

加入奥匈帝国军队的乌克兰人

斐迪南大公的遇刺,以及德皇威廉二世的承诺,激发了原本谨小慎微而且已经年迈苍苍的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罕见的雄心,决心要“打一场大仗”,虽然他很清楚“俄国不会接受”。但是“奥匈帝国拥有的辎重的各野战师的动员于第六至第八天完成,奥国后备师和匈牙利师的动员于第九至第十天完成”,短时间内,奥匈帝国军队就从1912年的18万多人扩编到1914的230万人。

在奥匈帝国秣兵历马,但是奥匈帝国统治下的乌克兰人内部却出现了分裂,逃离加利西亚的乌克兰人希望自己的同胞把沙俄的军队当成“解放者”来欢迎;号称“乌克兰解放者同盟”的乌克兰人却希望依附于德国来实现乌克兰独立建国的梦想。而乌克兰总拉达则号召乌克兰人加入奥匈帝国军队,准备为“最伟大的朋友”奥地利反对自己“最凶恶的敌人”俄国而战。所以,在奥匈帝国人口中占据8%的乌克兰人,有25万人加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人数在奥匈帝国的军队中占达到了10%左右。

可是,奥匈帝国从加利西亚等地征召了25万人的“炮灰”之后,还是拒绝了建立一支整建制由乌克兰人组成的“乌克兰军团”的请求,虽然为了建立这支军团乌克兰总拉达已经动员了3万乌克兰青年人。而且,奥匈帝国将征召入伍的25万乌克兰人全部被分散的编入了正规军的部队。虽然其中的加利西亚第15步兵团、加利西亚-布科文纳第24步兵团和加利西亚第30步兵团这三个步兵团的中的绝大多数士兵也是由乌克兰人组成的,但是乌克兰总拉达来说,这与希望建立一支独立的乌克兰人组成的部队还是有着极大的差距的。

其实,奥匈帝国拒绝组建“乌克兰军团”,一则是担心拥有自己武装力量的乌克兰人会走上武装独立建国的道路,另外就是长期压迫乌克兰人的波兰贵族从中作梗不希望乌克兰人拥有独立的武装力量。不过,为了安抚一下乌克兰人近百年的忠诚,奥匈帝国还是准许乌克兰人组建了一支小规模的武装力量。虽然这支部队仅仅只有2500人,但是在乌克兰现代史上却是第一支由乌克兰人组建的武装力量。这支这支在编制上仅相当于奥匈帝国国防军一个团的部队,被称为“乌克兰塞契射击兵”。从这支部队名称上看,这很可能是奥匈帝国组建的一支要塞防御部队。因为,“塞契”在乌克兰语中的意思是“用伐倒的圆木构筑的营垒”。

也许,正是因为奥匈帝国原本赋予这支乌克兰部队的“使命”只不过是防守要塞,所以在武器装备上对这支部队也是极为“吝啬”。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到1914年9月,戍守喀尔巴阡山各隘口的部队,只能配给单发填装的步枪”。很不幸,“乌克兰塞契射击兵”在1914年9月25正好被派遣到喀尔巴阡山部防。或许,是因为奥匈帝国只把乌克兰人当成“炮灰”,或许是因为奥匈国羸弱的工业生产能力,其武器生产能力完全无法适应帝国的兵力扩张速度。当奥匈帝国的军队已扩充到230万人时,“M1895斯太尔-曼利夏步枪”已经成为奥匈帝国军队的“奢侈品”,三分之二的部队装备只能使用装备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老式步枪。

不过,对于“乌克兰塞契射击兵”来说,步枪的先进与否似乎无关紧要。因为,作为防御部队,奥匈帝国的军官们一直认为,近距离的机枪火力才是最为重要的。所以,训练水平原本就不如其他国家的奥匈帝国,在射击方面的训练就更不被重视。更何况,奥匈帝国的总参谋长康拉德元帅编写的训练教材、制定的训练科目,都是纯粹以进攻为目地的。而在当时,各国军队都认为,“白刃突击才能迫使敌人放弃所占领的阵地”。对于装备低劣、射击训练低下的“乌克兰塞契射击兵”而言,他们在战场上似乎只有一种选择——在进攻的战斗中坚决执行只能用刺刀彻底歼灭敌人战术。

为奥匈帝国而战的乌克兰人

战争机器一旦开动,就会变成一架吞噬生命的“绞肉机”,所有进入战场的年轻生命在经过血腥厮杀之后,只不过成为作证战争残酷的悲剧注脚。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乌克兰塞契射击兵和其他25万加入奥匈帝国的军队乌克兰人的命运或许更为悲惨。

战争爆发后,在加利西亚战役损失了近40万军队的奥匈帝国,不得不将武器装备低劣、训练水平不佳的乌克兰塞契射击兵调到了喀尔巴阡山前线。这支2500人的武装力量,与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以及其他新组建的部队一同担负着守卫喀尔巴阡山脉隘口的任务。但是,奥匈帝国的前线指挥部并没派遣乌克兰塞契射击兵进行阵地防御战,反而将他们全部化整整为零,以20人为一个小组,执行渗透俄军后方的任务。或许,奥匈帝国的前线指挥官们认为,乌克兰塞契射击兵的乌克兰族人的身份是最好的掩护,可以在沙俄统治区内获得大量的情报。只可惜,执行渗透任务的乌克兰塞契射击兵所面对的对手,正是沙俄精锐的库班哥萨克旅。结果,在这次作战奥匈帝国虽然在喀尔巴阡山脉成功的阻击了沙俄军队,但是乌克兰塞契射击兵也损失了数百人。初次作战,乌克兰塞契射击兵虽然完成了战略任务,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或许对于这些乌克兰族的战士来说来说,经受战争洗礼的只不过是他们悲剧命运的开始。在日后的战斗中,他们不仅与沙俄军队中的乌克兰人在阵前厮杀,上演着乌克兰人自相残杀的悲剧。更是因为得不到奥匈帝国的信任,所以他们一直在最危险的前线搏杀。

根据史料记载,这支乌克兰人组成的部队曾经在1914年10月至11月、1915年4至5月和1916年8至9月的战斗中奋勇作战。而我们梳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发现,在这三个时间阶段内分别进行的三次著名战役:1914年的普米热尔要塞解围战、1915年与奥匈帝国与德国联合发起的果尔利策战役和1916年的“布鲁希洛夫突破”。在这三场动辄以百万人计的大会战中,2500人的乌克兰契塞射击兵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他们在战争中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他们先是在普米热尔解围战中同匈牙利人、克罗地亚人一起用刺刀突破沙俄军队防线;然后,在果尔利策战役中与自己的盟友德国人一同歼灭了50余万俄军,收复了被沙俄占领的加利西亚;最后;在1916年的作战堵住了如潮水般进攻的沙俄军队,并将突出部直抵肃清。正是因为,这一次次战斗中英勇的表现,让奥匈帝国的统治者们不得不承认他们是“奥匈全军中一支最好的部队”。但是,这支被承认是“最好部队”的乌克兰契塞射击兵,在经过了1916年秋季与俄国军队的鏖战后,被彻底的打垮了,从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当然,奥匈帝国的军队中除了这支2500人的乌克兰契塞射击兵之外,还有多达25万人的乌克兰族士兵。虽然,他们在加利西亚战役中有过弃械逃跑的不良记录,也曾在普米热尔要塞围困战中消极避战。但是,在1915年春季看到侵占加利西亚的沙俄军队的暴行后,他们和波兰族士兵一起在守卫喀尔巴阡山隘口的战役中迸发出罕见的血性。他们利用喀尔巴阡山脉的天险,用步枪、刺刀甚至工兵铲与数倍于己的俄军鏖战5日,不仅大量杀伤了俄军的有生力量,并且为奥匈帝国和德国军队对俄军的反击争取到了足够时间。

但是,不论是奋勇作战的乌克兰契塞射击兵,还是知耻而后勇的其他乌克兰族士兵,都无法用战场上的汗马功劳换来奥匈帝国对乌克兰族群的信任。在加利亚西战役之后,惨败的奥匈帝国未经审判就逮捕和处决了数百名乌克兰人,理由是这些人向沙俄出卖了奥匈帝国的军事情报导致他们的惨败。除了处决所谓的亲俄分子外,还将数以千计的乌克兰人迁往了西部,以防止他们向沙俄提供情报,还将3万多乌克兰关进了设在奥地利境内的集中营,奥匈帝国的总参谋长康拉德元帅更是将乌克兰族群称为“不可信懒的人员”。或许,奥匈帝国之所以在战争中招募大量乌克兰族士兵,只不过是为了弥补兵源的不足,另外更是希望在战争中用沙俄军队的刺刀去消耗乌克兰人的精英。

或许,奥匈帝国的“阴谋”得逞了,无数的乌克兰族士兵在战场上流干了他们的鲜血,而乌克兰族群的居住区由于是奥、德、俄三国的主要战场,也被战火无情的摧残。

奥匈帝国中乌克兰士兵的终结

乌克兰契塞射击兵的消亡,并不是奥匈帝国乌克兰族士兵的消失。在此后两年的时间里,乌克兰士兵一直存在与奥匈帝国的军队中,并最终在为自己的祖国“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而战的过程中消失殆尽。

1917年,沙俄帝国在革命的洪流中崩溃,乌克兰中央拉达希望借机促使乌克兰彻底脱离俄罗斯独立建国。但是,乌克兰中央拉达面临了来自各方的威胁,不仅彼得格勒俄罗斯临时政府以及后来的苏维埃政权不予承认,甚至乌克兰工人苏维埃也发出如果自治将得到“刺刀作出”的回答威胁。由于无法独自对抗强大俄罗斯苏维埃,乌克兰中央拉达彻底倒向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同盟国集团,而德奥联军在1918年2月翻越喀尔巴阡山脉对苏维埃俄国发动进攻,乌克兰中央拉达建立的武装也协助德奥联军向自己的同胞再次发起了进攻。

刚刚成立的俄罗斯苏维埃,无法阻挡德奥联军的进攻,联军很快占领乌克兰。乌克兰刚刚从沙皇俄国的统治下得到解脱,就成为德意志帝国羽翼下的“傀儡政权”,不过具有讽刺地位的是,向德奥两国“借师助剿”的乌克兰中央拉达被占领军罢黜,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也随之垮台。在德奥联军刺刀的保护下,成立了新的乌克兰傀儡政权。虽然这个政权也曾雄心勃勃的希望建立一直庞大的乌克兰人武装,但是得到的结果不仅是没有获得足够的武器和资金支持,反而是德国人将乌克兰拉达原有的三个步兵师和一个契塞射击兵团的武装给彻底解除。

但是,德奥联军在乌克兰的横征暴敛太不得人心,或者乌克兰的傀儡政权让乌克兰人深感耻辱,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者们成立了执政内阁并决定发动起义。社会民主党人彼得留拉从联络了契塞步兵射手师,并在基辅的集中营中挑选出曾在奥匈帝国军队服役的乌克兰人,在短时间内组成了大约6万多人的武装力量。依靠这支队伍,乌克兰执政内阁击溃傀儡政权的部队。虽然,这次依然是乌克兰人之间的厮杀,相对于与当年为了奥匈帝国和沙俄帝国作战,这次他们是为了寻求乌克兰的独立而战。而且,由于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垮台,乌克兰依靠这股武装推翻了傀儡政权,重新建立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

或许由于胜利来得太快,或许恢复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之后乌克兰士兵认为“革命获得成功”,执政内阁的军队很快就分崩离析,从最高峰的10万人锐减到了2万多人作用。但此时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依然危机四伏。政权已经得到稳固的苏维埃俄国不愿意放弃乌克兰,刚刚独立的波兰也对乌克兰肥沃的土地怀有鲸吞之心。战火再度燃起,苏维埃俄国的军队很快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夺取了基辅以及乌克兰东部的大片土地。被赶出基辅的执政内阁希望利用协约国的实力来对抗苏维埃俄国,但是经历了太多异族统治和盘剥的乌克兰人对这种行径极为反感,在重建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过程中立下战功的契塞步兵,不仅没有继续支持执政内阁,反而加入了红军开始为苏维埃俄国作战。倒向协约国的失败,不仅没有使乌克兰执政内阁清醒的认识形势,反而提出了反抗“波兰贵族地主”和“俄国共产主义布尔什维克部队”的主张,如此两面树敌的举措,结果就死招致波兰军队的进攻。

在苏维埃红军和波兰军队的持续打击下,乌克兰执政内阁败退到了西乌克兰加利西亚。在这里,乌克兰执政内阁和西乌克兰人民共国的军队联合起来约有8万多人,而加利西亚的部队则有45万人左右,这是继帮助乌克兰执政内阁重新夺取基辅的奥匈帝国下属的乌克兰士兵后第二支为自己的乌克兰祖国二战的乌克兰军队。只可惜,合并后的乌克兰军队图有纸面上的强大,在1919年9月与邓尼金一战之后,5万加利西亚乌克兰军队就剩下4000多人还能作战。

这次作战之后,残存的乌克兰军队走向分裂,也走向了最后的消亡。一部分,加入了苏维埃红军,开始为保卫乌克兰苏维埃而战。而另一部分则投靠了自己的敌人——波兰人,他们甚至招募了15万人加入军队,协同波兰军队向基辅发动攻击。只不过,波兰人在获得足够的利益后就像丢垃圾一样抛弃了这支乌克兰军队,把他们丢给了从高加索地区赶来的布琼尼的骑兵。孤军作战的乌克兰军队,无法抵挡布琼尼骑兵的冲击一路溃逃入波兰。最后一支乌克兰人自己的军队,从此成为波兰人的阶下囚。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民族觉醒,也促进了各民族独立。只可惜,乌克兰人在自相残杀4年之后,虽然也曾为自己的民族独立进行了血战,只可惜由于执政者在同盟国、协约国、苏俄和波兰之间摇摆不低,最终落得再次被“瓜分”的下场,让人不禁唏嘘不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30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