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的日月山导游词

青海的日月山导游词,第1张

 作为一名乐于助人的导游,可能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那么优秀的导游词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青海的日月山导游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青海的日月山导游词1

 日月山,地处要塞,形势险峻,战略位置重要。很早以来,它就是祖国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交通要道,也是汉藏人民友好往来,互市贸易的纽带。早在汉代,日月山已成为我国“丝绸辅道”的一大驿站。唐代时,日月山更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

 公元620_年,唐朝建立后,与边疆各民族和睦相处,各族首领纷纷派遣使者向唐朝求婚,唐朝先后有15位公主嫁到兄弟民族当中。当时的吐蕃国王松赞干布开明治国,为引进文化、加深友谊、安定边境,在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后,派禄东赞到长安求婚,得到唐太宗应允。文成公主自幼被唐太宗和皇后收养,深得疼爱。公主远嫁,唐太宗准备了各种日用器皿、珠宝饰物、绫罗绸缎及书籍、药物、蚕种、谷种等作为嫁妆,还派乐队、工匠随同去吐蕃。公元641年正月,唐朝派李道宗护送公主从长安起程,经咸阳、陇西、临夏,渡过黄河,进入青海,沿湟水西行。过日月山后,先与嫁给吐谷浑王诺曷钵的唐朝弘化公主,在大河坝附近的馆驿中,举行盛大宴会,,唐、吐蕃、吐谷浑三方亲朋欢聚一堂。之后,公主一行继续南行。松赞于布亲自率兵在扎陵湖南岸,筑馆安营,迎接公主,李道宗主持了隆重的婚礼。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经玉树进入,4月15日抵达今拉萨,受到吐蕃人民隆重欢迎。文成公主远赴联姻,沿途留下了很多美好的传说和史迹,千古流传,至今藏族人民仍然称公主为“阿姐甲莎”,意思是汉族姐姐。

青海的日月山导游词2

 日月山,古今闻名,传说众多。其中流传最广,最为感人的莫过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相传,唐太宗为了汉藏人民世代和好,将自己的宗室女儿文成公主许配给了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一行由江夏王李道宗、藏相禄东赞陪同,从京都长安迤逦西行,来到了日月山。当公主登上山顶,举目环顾时,但见山麓两边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一边是雨打芳草萋萋,一边是雪压枯草惨惨;一边是烟雨飘摇枝新,一边是玉鳞纷飞草叶枯,甚至连这里的日月,也没有家乡那样明亮、温暖,不禁心潮起伏,愁思万缕,潸然泪下。唐太宗听说公主怀乡思亲,不肯西进,为了替女儿解愁,特意铸造了一面日月如意宝镜送上此山,说是如果公主想家,打开宝镜,可以从中看到家乡父母、故里山河。护送的吐蕃大相怕公主见到亲人,思故不进,便暗中将日月宝镜换成了石刻日月镜。公主拿起镜子来看,怎么也看不到长安城里的父母,以为是父皇薄情而在有意欺骗她。公主潸然泪下,泪水流成了倒淌河,由东向西汇人碧波万顷的青海湖。一气之下,将石刻日月镜抛在一边,毅然西进。后来人们便把赤岭改名为日月山。唐代开元年间,唐王朝和吐蕃王国还在日月山顶树立过汉藏和好碑,藏汉两族以日月山为界,和睦相处,并把日月山作为茶马互市之地。

 日月山虽然高不及昆仑,险不如积石,既无苍翠的森林,又无嶙峋的怪石,有的只是一派苍茫。然而,从古到今,许多过往行人都愿登上日月山去追寻当年文成公主路过日月山时留下的踪影。为此,人们早先在日月山顶修筑了庙宇。可惜被人破坏。近年,人们又在日月山口修建了两座造型美观、风格独特的日亭和月亭,供游人参观。

 倒淌河发源于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自西向东流经40多公里后注入青海湖的耳海。倒淌河是注入青海湖水量最小的一支,但河水清澈见底,常年不断。倒淌河由于河水向西流淌以及文成公主的传说而名扬四海。

 倒淌河镇是青藏公路和青康公路的交汇处,是西宁通往海西、西藏、玉树、果洛、海南等的必经之地。镇内建有纪念文成公主的雕塑公园,亦是旅行休息就餐的好地方。

青海的日月山导游词3

 日月山,历来是内地赴大道的咽喉。早在汉、魏、晋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辖区的前哨和屏障。故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北魏明帝神龟元年(公元420_年),僧人宋云自洛阳西行求经,便是取道日月山前往天竺。

 在历史上,日月山还是唐朝与吐蕃的分界。公元7世纪,以松赞干布为首的吐蕃雅隆部落,兼并了其他部落后,在一个叫逻些(拉萨)的地方建立了吐蕃王朝,与当时的唐王朝就以赤岭为界。

 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发生在农牧区交接地带的互市,赤岭互市就是较著名的一个。唐武德二年(620_年),在今青海东部地区设鄯州(治今乐都碾伯)、廓州(治今化隆群科),置刺史。次年,唐与吐谷浑讲和修好,并达成互市协议,互市于承风戍(今拉脊山口)。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与吐蕃定点在赤岭互市,以一缣易一马。

 唐肃宗以后开展了“茶马互市”,青海大批的马牛被交换到内地;内地的茶、丝绢等同时也交换到了牧区。

 明后期至清初,互市地点增多,增有镇海堡、多巴、白塔儿(今大通老池)等。清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对互市严格控制,规定只准每年2、8月在日月山进行互市交易,并派弹压。后因这种规定不能满足各族群众之间的交换需要,清廷便数次放宽政策,并将日月山互市地点移至丹噶尔(今湟源县),日期也予以放宽。丹噶尔互市是日月山互市的继续,很快成为“汉土回民远近番人及蒙古人往来交易之所”,在嘉庆、道光之际,商业尤其繁盛。清《丹噶尔厅志》记载丹地市场“青海、番货云集,内地各省商客辐辏,每年进口货价至百二十万两之多”,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显赫的民族贸易的重镇。

青海的日月山导游词4

 欢迎大家来到青海,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今天小x为大家介绍中国境内一些著名好玩的景点日月山。

 日月山是青海东部农业区和西部牧业区的分水岭,山的东西两侧自然人文景观差异极为明显。山麓两边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边抒袤苍茫,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山麓东边是村落点点,梯田阡陌,麦浪滚滚的农区。

 日月山南北朝至唐代时叫做赤岭,是北魏和吐谷浑、唐和吐蕃的界山,因山顶砂土赤红而得名。它属于拉脊山脉西端,北起青海湖东部的耳海,南接湟中群加,绵延数十里。日月山是青海东部外流河与内陆河的分水岭,也是青海东部农业区和牧业区的自然分界线。这里山峦起伏,峰岭高耸,气候寒冷,雨水充沛,水草丰美。山麓两边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边抒袤苍茫,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山麓东边是村落点点,梯田阡陌,麦浪滚滚的农区。每年六至九月,山坡之上绿草如茵,野花灿烂,帐篷点点,景色十分壮观。日月山口的南北各有1个乳峰,其形状似太阳和月亮。

青海的日月山导游词5

 日月山是青海东部农业区和西部牧业区的分水岭,山的货色两侧做作人文景观差别极为显明。山麓两边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边是广袤苍茫,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山麓东边是村落点点,梯田阡陌,麦浪滚滚的农区。

 日月山南北朝至唐代时叫做赤岭,是北魏和吐谷浑、唐和吐蕃的界山,因山顶砂土赤红而得名。它属于拉脊山脉西端,北起青海湖东部的耳海,南接湟中群加,连绵数十里。日月山是青海东部外流河与内陆河的分水岭,也是青海东部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天然分界限。这里山峦起伏,峰岭巍峨,气象严寒,雨水充分,水草丰美。山麓两边景色大同小异:山麓西边是广袤苍莽,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山麓东边是村落点点,梯田阡陌,麦浪滚滚的`农区。每年六至玄月,山坡之上绿草如茵,野花残暴,帐篷点点,风景非常壮观。日月山口的南北各有1个乳峰,其外形似太阳和月亮。藏语叫日月山为“尼玛达哇”,蒙古语称“纳喇萨喇”,都是太阳和月亮的意思。

 日月山,地处要塞,局势峭拔,策略地位主要。很早以来,它就是祖海内地通往西南边境的交通要道,也是汉藏人民友好往来,通商商业的纽带。早在汉代,日月山已成为我国“丝绸辅道”的一大驿站。唐代时,日月山更是唐蕃旧道的必经之路。

 公元618年,唐朝建破后,与边境各民族和气相处,各族领袖纷纭差遣使者向唐朝求婚,唐朝先后有15位公主嫁到兄弟民族当中。当时的吐蕃国王松赞干布开明治国,为引进文明、加深友情、安宁边疆,在与唐朝树立友爱关联后,派禄东赞到长安求婚,得到唐太宗应允。文成公主自幼被唐太宗和皇后收养,深得心疼。公主远嫁,唐太宗筹备了各种日用器皿、珠宝饰物、绫罗绸缎及书籍、药物、蚕种、谷种等作为嫁奁,还派乐队、工匠伴随去吐蕃。公元641年正月,唐朝派李道宗护送公主从长安出发,经咸阳、陇西、临夏,度过黄河,进入青海,沿湟水西行。过日月山后,先与嫁给吐谷浑王诺曷钵的唐朝弘化公主,在大河坝邻近的馆驿中,举办隆重宴会,唐、吐蕃、吐谷浑三方亲朋欢聚一堂。之后,公主一行持续南行。松赞于布亲身率兵在扎陵湖南岸,筑馆安营,迎接公主,李道宗主持了隆重的婚礼。松赞干布跟文成公主经玉树进入西藏,4月15日到达今拉萨,受到吐蕃人民盛大欢送。文成公主远赴西藏联姻,沿途留下了良多美妙的传说和史迹,千古传播,至今藏族国民依然称公主为“阿姐甲莎”,意思是汉族姐姐。

 日月山,古今驰名,传说众多。其中流传最广,最为感人的莫过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相传,唐太宗为了汉藏人民世代和好,将本人的宗室女儿文成公主许配给了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一行由江夏王李道宗、藏相禄东赞陪伴,从京都长安迤逦西行,来到了日月山。当公主登上山顶,举目环视时,但见山麓两边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一边是雨打芳草萋萋,一边是雪压枯草惨惨;一边是烟雨飘摇枝新,一边是玉鳞纷飞草叶枯,甚至连这里的日月,也不家乡那样晶莹、暖和,不禁心潮起伏,愁思万缕,潸然泪下。唐太宗据说公主怀乡思亲,不肯西进,为了替女儿解愁,特地锻造了一面日月如意宝镜送上此山,说是假如公主想家,翻开宝镜,能够从中看到故乡父母、故里江山。护送的吐蕃大相怕公主意到亲人,思故不进,便暗中将日月宝镜换成了石刻日月镜。公主拿起镜子来看,怎么也看不到长安城里的父母,认为是父皇薄情而在有意诈骗她。公主潸然泪下,泪水流成了倒淌河,由东向西汇人碧波万顷的青海湖。一气之下,将石刻日月镜抛在一边,断然西进。后来人们便把赤岭改名为日月山。唐代开元年间,唐王朝和吐蕃王国还在日月山顶树立过汉藏和好碑,藏汉两族以日月山为界,和睦相处,并把日月山作为茶马互市之地。

 日月山固然高不迭昆仑,险不如积石,既无苍翠的森林,又无嶙峋的怪石,有的只是一派苍茫。然而,从古到今,很多过往行人都愿登上日月山去追寻当年文成公主途经日月山时留下的踪迹。为此,人们早先在日月山顶修筑了庙宇。惋惜被人损坏。近年,人们又在日月山口修建了两座造型雅观、作风奇特的日亭和月亭,供游人参观。

 倒淌河发祥于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自西向东流经40多公里后注入青海湖的耳海。倒淌河是注入青海湖水量最小的一支,但河水明澈见底,长年一直。倒淌河因为河水向西流淌以及文成公主的传说而名扬四海。

 倒淌河镇是青藏公路和青康公路的交汇处,是西宁通往海西、西藏、玉树、果洛、海南等的必经之地。镇内建有留念文成公主的雕塑公园,亦是旅行休息就餐的好处所。

 日月山双亭 在日月山口,有为纪念唐代文成公主进藏联姻而建的日月二亭。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宗室女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由长安去拉萨在这里停留,留下许多历史佳话和神奇的传说,给日月山增加了一层神秘颜色。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断定唐朝和吐蕃以赤岭分界,并立界碑,成为民族友好的象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筑的日月二亭,成分立垭口两侧,建造精致、光辉。日亭内有青海省人民政府撰文刻制的“文成公主进藏纪念碑”,记述了文成公主和亲始未及历史功劳。亭内还绘有壁画,再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面孔;月亭有可贵的“唐蕃赤岭分界碑”和文成公主在西藏传布中原文化,增进西藏文化艺术与出产成绩等方面的壁画。山口中立有1950年10月1日由青海省军区司令员贺炳炎、政委廖汉生建立的“日月山修路纪念碑”,记录了人民解放军营建青藏公路的事迹。

青海的日月山导游词6

 日月山,历来是内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早在汉、魏、晋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辖区的前哨和屏障。故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北魏明帝神龟元年(公元420年),僧人宋云自洛阳西行求经,便是取道日月山前往天竺。

 在历史上,日月山还是唐朝与吐蕃的分界。 公元7世纪,以松赞干布为首的吐蕃雅隆部落,兼并了其他部落后,在一个叫逻些(拉萨)的地方建立了吐蕃王朝,与当时的唐王朝就以赤岭为界。

 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发生在农牧区交接地带的互市,赤岭互市就是较著名的一个。唐武德二年(619年),在今青海东部地区设鄯州(治今乐都碾伯)、廓州(治今化隆群科),置刺史。次年,唐与吐谷浑讲和修好,并达成互市协议,互市于承风戍(今拉脊山口)。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与吐蕃定点在赤岭互市,以一缣易一马。

 唐肃宗以后开展了“茶马互市”,青海大批的马牛被交换到内地;内地的茶、丝绢等同时也交换到了牧区。

 明后期至清初,互市地点增多,增有镇海堡、多巴、白塔儿(今大通老城关)等。清平定罗卜藏丹津后,对互市严格控制,规定只准每年2、8月在日月山进行互市交易,并派军队弹压。后因这种规定不能满足各族群众之间的交换需要,清廷便数次放宽政策,并将日月山互市地点移至丹噶尔(今湟源县),日期也予以放宽。丹噶尔互市是日月山互市的继续,很快成为“汉土回民远近番人及蒙古人往来交易之所”,在嘉庆、道光之际,商业尤其繁盛。清《丹噶尔厅志》记载丹地市场“青海、西藏番货云集,内地各省商客辐辏,每年进口货价至百二十万两之多”,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显赫的民族贸易的重镇。

青海的日月山导游词7

 大家好,我是_旅行社的导游溧阳,今天我要让大家领会一下青海日月山的美丽吧!

 记得有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青海的日月山不高,它是属于祁连山的一个分支,这个地方的高度才三千六百米,但是这儿的名气不小,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它是属于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分界,又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所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站在日月山举目而望,山的两边是截然不同的景观。东边隐约可见纵横阡陌和点点农庄;向西而望,纤草悠悠牛养成群。日月山在唐代叫做赤岭,是因为山顶的砂土为赤红色而得名。后人为了纪念文成公主而改为日月山。

 这里面还有一段传说呢!在唐朝时,有一个使者向唐王求婚。唐王决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所以让女儿去。他给了女儿一个日月镜,说:“只要你想我了,就看看镜子吧!”女儿在路上口渴,她就去找水喝,在一条小河旁,她要打水,可她打不到,只好让日月镜在前面堵一座山,把水引过来。三番五次地通话后,她生气了,一下子把日月镜打碎了。顿时,一座大山出现了,所以人们叫它日月山。

 在日月山口,有为纪念唐代文成公主进藏联姻而建的日月二亭。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宗室女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由长安去拉萨在这里停留,留下很多历史佳话和神奇的传说,给日月山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确定唐朝和吐蕃以赤岭分界,并立界碑,成为民族友好的象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修建的日月二亭,成分立垭口两侧,建筑精巧、辉煌。日亭内有青海省人民政府撰文刻制的“文成公主进藏纪念碑”,记述了文成公主和亲始未及历史功绩。亭内还绘有壁画,再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面貌;月亭有珍贵的“唐蕃赤岭分界碑”和文成公主在西藏传播中原文化,促进西藏文化艺术与生产成就等方面的壁画。山口中立有1950年10月1日由青海省军区司令员贺炳炎、政委廖汉生树立的“日月山修路纪念碑”,记载了人民解放军修建青藏公路的业绩。

 今天,我们看到了日月山的美,更希望人们把这次旅游告诉家人,也希望你们有时间再来青海玩!

青海的日月山导游词8

 大家好,我是xx旅行社的导游溧阳,今天我要让大家领会一下青海日月山的美丽吧!

 记得有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青海的日月山不高,它是属于祁连山的一个分支,这个地方的高度才三千六百米,但是这儿的名气不小,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它是属于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分界,又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所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站在日月山举目而望,山的两边是截然不同的景观。东边隐约可见纵横阡陌和点点农庄;向西而望,纤草悠悠牛养成群。日月山在唐代叫做赤岭,是因为山顶的砂土为赤红色而得名。后人为了纪念文成公主而改为日月山。

 这里面还有一段传说呢!在唐朝时,有一个西藏使者向唐王求婚。唐王决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所以让女儿去西藏。他给了女儿一个日月镜,说:“只要你想我了,就看看镜子吧!”女儿在路上口渴,她就去找水喝,在一条小河旁,她要打水,可她打不到,只好让日月镜在前面堵一座山,把水引过来。三番五次地通话后,她生气了,一下子把日月镜打碎了。顿时,一座大山出现了,所以人们叫它日月山。

 今天,我们看到了日月山的美,更希望人们把这次旅游告诉家人,也希望你们有时间再来青海玩!

人口:约6万人

人口密度:6人/km2

阿坝县位于自治州西北部之之川、青三省交汇处。介于北纬 32°18'~33°37'、东经 101°18'~102°35'之间。东邻若尔盖县、红原县;南与马尔康县毗连;北面和西面分别与甘肃省玛曲县、青海省久治县、班玛县和四川省壤塘县为界。

面积县境东西最长146公里,南北最宽 145公里,面积10352.4平方公里。总

人口与民族人口 50199人,其中城镇人7738人,农牧业人 42461人,人口出生率 20.9‰,自然增长率 11.4‰。县内是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藏族45400人,占总人口的90 4%,羌族252人,回族1856人,汉族2657人,壮、苗、满、撒拉等族34人。羌、回、汉及其他民族主要分布在县城。

政区1990年底,全县行政建置为1镇、5 区、18乡、2场、83个行政村。阿坝县2004年辖: 1个镇:阿坝镇。 18个乡:各莫、甲尔多、求吉玛、安斗、德格、四洼 、河支、龙藏、哇尔玛、麦昆、洛尔达、茸安、安羌、麦尔玛、查理、贾洛、柯河、垮沙。

地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年波也则山平均海拔4900米以上,境内最高峰5154米,终年积雪;北以鹅持下仍山为天然屏障;东南部查理乡境内有阿依拉山;北部和东部是广阔的高原浅丘草地;西部和中部为深丘状草地,逐渐向南部高山峡谷林区过渡;高度由海拔5141朱递减到2936米。

气候县境属高原寒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春秋相连,于雨季分明。年均降水量712毫米,湿季(5~10月)降水集中,占全年的89.6%。年平均气温3.3℃,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全年无绝对无霜期,相对无霜期33天。阿曲、麻尔曲及交流向西南密布县境大部地区,系大渡河上游源流;贾曲、夏客曲向北注入黄河。县城阿坝镇位于县境中部阿曲河畔,海拔3290米。面积75平方公里,西距省会成都509公里,南距州府马尔康 246公里

自然地理

阿坝县位于自治州西北部之之川、青三省交汇处。介于北纬 32°18'~33°37'、东经 101°18'~102°35'之间。东邻若尔盖县、红原县;南与马尔康县毗连;北面和西面分别与甘肃省玛曲县、青海省久治县、班玛县和四川省壤塘县为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年波也则山平均海拔4900米以上,境内最高峰5154米,终年积雪;北以鹅持下仍山为天然屏障;东南部查理乡境内有阿依拉山;北部和东部是广阔的高原浅丘草地;西部和中部为深丘状草地,逐渐向南部高山峡谷林区过渡;高度由海拔5141朱递减到2936米。

县境属高原寒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春秋相连,于雨季分明。年均降水量712毫米,湿季(5~10月)降水集中,占全年的89.6%。年平均气温3.3℃,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全年无绝对无霜期,相对无霜期33天。阿曲、麻尔曲及交流向西南密布县境大部地区,系大渡河上游源流;贾曲、夏客曲向北注入黄河。

县城阿坝镇位于县境中部阿曲河畔,海拔3290米。面积75平方公里,西距省会成都509公里,南距州府马尔康 246公里。县境东西最长146公里,南北最宽 145公里,面积1035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440亩,草场561.25万亩,林地51477764公顷,森林覆盖率10.l%。有褐煤、泥炭、铁、铜、银、砷、铅、锌、锡、金等丰富的矿产资源,褐煤储量达20亿吨。

建置沿革

阿坝地区历史悠久,远古时代,即有人类生息。唐初在剑南道设羁鹰州168个,阿坝属权州都督府所辖。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率大军征松州迎娶文成公主,占领松州以西地区后,曾从吐蕃腹地阿里一带移民驻军于此,居住繁衍,游牧耕作。《安多政教史》载:“吐善以武力撵走唐军后;(藏族)百姓次第定居下来,所以阿坝当有古代守边的吐警士卒血统,宗喀巴时代也有藏族部落(来阿坝)安家”。“多麦南北人民好多都是吐蕃法王派来驻防唐蕃边境的部队之后裔”。元朝创设土官制,世袭其职。明太祖洪武初年属潘州卫,明成祖永乐年间,上中下阿坝属松潘卫所辖,称为三阿坝。

清康熙年间,阿坝亦纳入松潘厅建制。雍正元年(1723年)授甲尔多、麦桑、安羌官寨为土千户;麻休、恰窝、阿尔根、学玉贡、浪洛为土百户,受松潘厅漳腊营管辖。民国时属松潘县管辖并形成11个大部落、37个小部落,逐步称为阿坝。

1951年8月和平解放。12月建立相当于县的阿坝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954年1月,西南行政委员会批准设县, 1956年 3月正式完成建县。 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废除了统治人民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农奴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990年底,全县行政建置为1镇、5 区、18乡、2场、83个行政村。

县名来历

阿坝县为藏名的译音,走音甚大,对“阿坝”名的由来和含义说法多样,但执以下解释者居多。在藏族知识界、宗教界和原上层人士中认为:“阿坝”一名形成于1200年以上的时间。唐太宗贞观年间,吐蕃王松赞干布以武力进攻松潘向唐求婚,占领松州以西地区后,从土蕃腹地阿里一带迁民至本地并居住下来繁衍生息。他们自称“阿里娃”。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里娃”的简称“阿娃”(喻指阿里人开发的地区)被作为本地地名使用,汉译即为“阿坝”。这种解释符合史实,比较合理,但阿坝人作为阿里人的后裔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阿坝县唐虞时间属“三危”之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北朝为谷浑国浸大征服管辖,唐属松州都督府,明属松州卫,清朝属松潘厅,民国时期隶属松潘县,并置“阿坝设置局”。解放后属茂县专区松潘县管辖,1954年西南行政委员会办公厅批准阿坝设县。1956年3月完成建县工作。

经济环境

经济资源 经济以牧业为主,牧农林结合。解放前缺少疫病防治措施。畜群结构不合理,管理粗放;农业生产工具简陋,停留在原始农业阶段。牲畜成活率低,主要农作物青棵平均亩产假40~50公斤。解放后,先后数次从内地引进大批铁锄、铁镰、新式犁等先进生产工具进行无偿发放、推广使用,取代了木锄、木犁、“二个抬杠”等原始农具,改革耕作制度,深耕、轮作、施肥、选种、锄草,加强病虫害防治;迅速建立兽防站,培养兽医,诊治牲畜疫病,降低牲畜死亡率,提倡科学饲养、畜种改良,有计划地调整畜群结构,畜牧农业生产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60·~70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耕、耙、播、脱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并建立了全机械化作业的大型国营农场。奶油分离器深入农牧民家庭,使阿坝县农牧业机械化生产作业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1976年引进青稞优良品种“肚里黄”,对提高粮食产量起了很大作用。 1970年建立查理寺林场,开展森林采伐和管理。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乱砍滥伐造成严重损失。1982年实行了农村经营承包责任制。 1985年实行牲畜折价归户私有私养,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农牧业生产水平连年提高。1990年底,全县农牧业生产总产值达 2650元,比 1958年增长 49倍,其中牧业2022万元,增长5倍,农业315万元,增长0.64倍。林业收入达19万元。牲畜总数430955头,比1958年增长1.95倍,粮食总产量939万公斤,增长0.56倍,畜群结构渐趋合理,农业生产从单一的青棵、胡豆种植发展到种植蔬菜、采药、农村工副业和乡镇企业等多种行业。农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纯收入 711元。

1959年 1月,最早建成的草原电站级产。随后建立乡村水中站 31座,以明亮的电灯取代了农牧区数千年来的酥油灯照明。1982年10月全县最大的安羌电站竣工投产。

解放前交通十分闭塞,仅有羊肠小道、独木桥,以牛马为交通工具与周边部落联系,物资运输全赖人背畜驮,信息靠捎口信传递。“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泥没足;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腊,学狗爬”的民谚是当时交通情况的真实写照。1955年11月,第一条公路成(都)阿(坝)公路竣工通车。1990年底,全县有省道公路2条,县道公路3条,乡村道6条,林区公路3条,公路总长6423公里,乡乡通公路,构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县汽车队1个,省汽车运输公司所辖车站1个。有客货车158辆,运输拖拉机204辆,自行车750余辆,1987年摩托车达295辆。1952年建立阿坝(县)邮电局,先后开通阿坝至久治、马尔康的邮路。1988年10月安装自动电话。设有县邮电局和区邮电所5个,6条载波线路,2条电传线路,5条长话线路,电话359门。

工业是阿坝县新兴产业。解放前仅有几家缝纫、皮毛加工、木器制作小手工作坊。民主改革后,先后建成33座大小水力发电站。“文化大革命”时期,盲目上马一些工业企业,因造成损失而停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相继建成安羌电厂、肉联厂、牛毛绒分梳厂等骨干企业。现有牧机厂、煤炭厂、综合林场、木材加工厂、粮食加工厂5个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地毯厂、建筑公司、肉联厂、奶粉厂等集体所有制企业,19个乡镇企业。全民集体所有制职工 659人,固定资产 1460万元。 1990年工业总产值694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07%。初步形成了农吉林产品加工和电力工业生产体系。

县境是川甘青三省历史悠久的物资集散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阿坝藏族传统扎崇节的形成,各路商贾纷纷前往阿坝经商。麦桑土官华尔功臣烈亦鼓励经商,阿坝地区商业贸易迅速发展,甘肃、青海及省内松潘、马尔康等地商人云集阿坝,形成了“天兴隆”等历史上著名的“八大商家”和繁华的崇拉(商贸)市场。解放前夕,有个体户300余户。1951年,人民政府建立了阿坝民贸公司。1958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县各区乡建立了供销商业网站,满足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需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增添了商贸活力,个体商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涌现出许多善于经商、勤劳致富的藏、回各族商业大户。他们致富不忘家乡,积极投资兴办教育,义务扶贫。1990年底,全县有国营、集体供销商业网点24个,从业人员270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470万元。有农牧民个体商户1362户,1517人。县城建起了全州最大的综合农牧市场,贸易兴隆,被赋予“高原商城”之美誉。

解放前,仅有土官、寺院和大商进行民间借贷,无专门金融机构和私人钱庄。1952年 10月建立阿坝(县)人民银行,1980年建立阿坝县建设银行。1990年全县有银行两所,区乡镇信用社、储蓄所24个。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县财政不断增长,1990年,财政收入 563.3万元,比1955年增长15.23倍;财政支出也相应增长为987万元,增长22.91倍。

2020年6月,阿坝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二方面军))。

2019年3月15日,阿坝县上榜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8年9月,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阿坝县在列。

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阿坝县

阿坝县位于自治州西北部之之川、青三省交汇处。介于北纬 32°18'~33°37'、东经 101°18'~102°35'之间。东邻若尔盖县、红原县;南与马尔康县毗连;北面和西面分别与甘肃省玛曲县、青海省久治县、班玛县和四川省壤塘县为界。

面积县境东西最长146公里,南北最宽 145公里,面积10352.4平方公里。总

人口与民族人口 50199人,其中城镇人7738人,农牧业人 42461人,人口出生率 20.9‰,自然增长率 11.4‰。县内是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藏族45400人,占总人口的90 4%,羌族252人,回族1856人,汉族2657人,壮、苗、满、撒拉等族34人。羌、回、汉及其他民族主要分布在县城。

政区1990年底,全县行政建置为1镇、5 区、18乡、2场、83个行政村。阿坝县2004年辖: 1个镇:阿坝镇。 18个乡:各莫、甲尔多、求吉玛、安斗、德格、四洼 、河支、龙藏、哇尔玛、麦昆、洛尔达、茸安、安羌、麦尔玛、查理、贾洛、柯河、垮沙。

地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年波也则山平均海拔4900米以上,境内最高峰5154米,终年积雪;北以鹅持下仍山为天然屏障;东南部查理乡境内有阿依拉山;北部和东部是广阔的高原浅丘草地;西部和中部为深丘状草地,逐渐向南部高山峡谷林区过渡;高度由海拔5141朱递减到2936米。

气候县境属高原寒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春秋相连,于雨季分明。年均降水量712毫米,湿季(5~10月)降水集中,占全年的89.6%。年平均气温3.3℃,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全年无绝对无霜期,相对无霜期33天。阿曲、麻尔曲及交流向西南密布县境大部地区,系大渡河上游源流;贾曲、夏客曲向北注入黄河。县城阿坝镇位于县境中部阿曲河畔,海拔3290米。面积75平方公里,西距省会成都509公里,南距州府马尔康 246公里

自然地理

阿坝县位于自治州西北部之之川、青三省交汇处。介于北纬 32°18'~33°37'、东经 101°18'~102°35'之间。东邻若尔盖县、红原县;南与马尔康县毗连;北面和西面分别与甘肃省玛曲县、青海省久治县、班玛县和四川省壤塘县为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年波也则山平均海拔4900米以上,境内最高峰5154米,终年积雪;北以鹅持下仍山为天然屏障;东南部查理乡境内有阿依拉山;北部和东部是广阔的高原浅丘草地;西部和中部为深丘状草地,逐渐向南部高山峡谷林区过渡;高度由海拔5141朱递减到2936米。

县境属高原寒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春秋相连,于雨季分明。年均降水量712毫米,湿季(5~10月)降水集中,占全年的89.6%。年平均气温3.3℃,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全年无绝对无霜期,相对无霜期33天。阿曲、麻尔曲及交流向西南密布县境大部地区,系大渡河上游源流;贾曲、夏客曲向北注入黄河。

县城阿坝镇位于县境中部阿曲河畔,海拔3290米。面积75平方公里,西距省会成都509公里,南距州府马尔康 246公里。县境东西最长146公里,南北最宽 145公里,面积1035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440亩,草场561.25万亩,林地51477764公顷,森林覆盖率10.l%。有褐煤、泥炭、铁、铜、银、砷、铅、锌、锡、金等丰富的矿产资源,褐煤储量达20亿吨。

建置沿革

阿坝地区历史悠久,远古时代,即有人类生息。唐初在剑南道设羁鹰州168个,阿坝属权州都督府所辖。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率大军征松州迎娶文成公主,占领松州以西地区后,曾从吐蕃腹地阿里一带移民驻军于此,居住繁衍,游牧耕作。《安多政教史》载:“吐善以武力撵走唐军后;(藏族)百姓次第定居下来,所以阿坝当有古代守边的吐警士卒血统,宗喀巴时代也有藏族部落(来阿坝)安家”。“多麦南北人民好多都是吐蕃法王派来驻防唐蕃边境的部队之后裔”。元朝创设土官制,世袭其职。明太祖洪武初年属潘州卫,明成祖永乐年间,上中下阿坝属松潘卫所辖,称为三阿坝。

清康熙年间,阿坝亦纳入松潘厅建制。雍正元年(1723年)授甲尔多、麦桑、安羌官寨为土千户;麻休、恰窝、阿尔根、学玉贡、浪洛为土百户,受松潘厅漳腊营管辖。民国时属松潘县管辖并形成11个大部落、37个小部落,逐步称为阿坝。

1951年8月和平解放。12月建立相当于县的阿坝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954年1月,西南行政委员会批准设县, 1956年 3月正式完成建县。 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废除了统治人民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农奴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990年底,全县行政建置为1镇、5 区、18乡、2场、83个行政村。

县名来历

阿坝县为藏名的译音,走音甚大,对“阿坝”名的由来和含义说法多样,但执以下解释者居多。在藏族知识界、宗教界和原上层人士中认为:“阿坝”一名形成于1200年以上的时间。唐太宗贞观年间,吐蕃王松赞干布以武力进攻松潘向唐求婚,占领松州以西地区后,从土蕃腹地阿里一带迁民至本地并居住下来繁衍生息。他们自称“阿里娃”。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里娃”的简称“阿娃”(喻指阿里人开发的地区)被作为本地地名使用,汉译即为“阿坝”。这种解释符合史实,比较合理,但阿坝人作为阿里人的后裔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阿坝县唐虞时间属“三危”之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北朝为谷浑国浸大征服管辖,唐属松州都督府,明属松州卫,清朝属松潘厅,民国时期隶属松潘县,并置“阿坝设置局”。解放后属茂县专区松潘县管辖,1954年西南行政委员会办公厅批准阿坝设县。1956年3月完成建县工作。

经济环境

经济资源 经济以牧业为主,牧农林结合。解放前缺少疫病防治措施。畜群结构不合理,管理粗放;农业生产工具简陋,停留在原始农业阶段。牲畜成活率低,主要农作物青棵平均亩产假40~50公斤。解放后,先后数次从内地引进大批铁锄、铁镰、新式犁等先进生产工具进行无偿发放、推广使用,取代了木锄、木犁、“二个抬杠”等原始农具,改革耕作制度,深耕、轮作、施肥、选种、锄草,加强病虫害防治;迅速建立兽防站,培养兽医,诊治牲畜疫病,降低牲畜死亡率,提倡科学饲养、畜种改良,有计划地调整畜群结构,畜牧农业生产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60·~70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耕、耙、播、脱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并建立了全机械化作业的大型国营农场。奶油分离器深入农牧民家庭,使阿坝县农牧业机械化生产作业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1976年引进青稞优良品种“肚里黄”,对提高粮食产量起了很大作用。 1970年建立查理寺林场,开展森林采伐和管理。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乱砍滥伐造成严重损失。1982年实行了农村经营承包责任制。 1985年实行牲畜折价归户私有私养,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农牧业生产水平连年提高。1990年底,全县农牧业生产总产值达 2650元,比 1958年增长 49倍,其中牧业2022万元,增长5倍,农业315万元,增长0.64倍。林业收入达19万元。牲畜总数430955头,比1958年增长1.95倍,粮食总产量939万公斤,增长0.56倍,畜群结构渐趋合理,农业生产从单一的青棵、胡豆种植发展到种植蔬菜、采药、农村工副业和乡镇企业等多种行业。农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纯收入 711元。

1959年 1月,最早建成的草原电站级产。随后建立乡村水中站 31座,以明亮的电灯取代了农牧区数千年来的酥油灯照明。1982年10月全县最大的安羌电站竣工投产。

解放前交通十分闭塞,仅有羊肠小道、独木桥,以牛马为交通工具与周边部落联系,物资运输全赖人背畜驮,信息靠捎口信传递。“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泥没足;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腊,学狗爬”的民谚是当时交通情况的真实写照。1955年11月,第一条公路成(都)阿(坝)公路竣工通车。1990年底,全县有省道公路2条,县道公路3条,乡村道6条,林区公路3条,公路总长6423公里,乡乡通公路,构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县汽车队1个,省汽车运输公司所辖车站1个。有客货车158辆,运输拖拉机204辆,自行车750余辆,1987年摩托车达295辆。1952年建立阿坝(县)邮电局,先后开通阿坝至久治、马尔康的邮路。1988年10月安装自动电话。设有县邮电局和区邮电所5个,6条载波线路,2条电传线路,5条长话线路,电话359门。

工业是阿坝县新兴产业。解放前仅有几家缝纫、皮毛加工、木器制作小手工作坊。民主改革后,先后建成33座大小水力发电站。“文化大革命”时期,盲目上马一些工业企业,因造成损失而停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相继建成安羌电厂、肉联厂、牛毛绒分梳厂等骨干企业。现有牧机厂、煤炭厂、综合林场、木材加工厂、粮食加工厂5个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地毯厂、建筑公司、肉联厂、奶粉厂等集体所有制企业,19个乡镇企业。全民集体所有制职工 659人,固定资产 1460万元。 1990年工业总产值694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07%。初步形成了农吉林产品加工和电力工业生产体系。

县境是川甘青三省历史悠久的物资集散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阿坝藏族传统扎崇节的形成,各路商贾纷纷前往阿坝经商。麦桑土官华尔功臣烈亦鼓励经商,阿坝地区商业贸易迅速发展,甘肃、青海及省内松潘、马尔康等地商人云集阿坝,形成了“天兴隆”等历史上著名的“八大商家”和繁华的崇拉(商贸)市场。解放前夕,有个体户300余户。1951年,人民政府建立了阿坝民贸公司。1958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县各区乡建立了供销商业网站,满足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需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增添了商贸活力,个体商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涌现出许多善于经商、勤劳致富的藏、回各族商业大户。他们致富不忘家乡,积极投资兴办教育,义务扶贫。1990年底,全县有国营、集体供销商业网点24个,从业人员270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470万元。有农牧民个体商户1362户,1517人。县城建起了全州最大的综合农牧市场,贸易兴隆,被赋予“高原商城”之美誉。

解放前,仅有土官、寺院和大商进行民间借贷,无专门金融机构和私人钱庄。1952年 10月建立阿坝(县)人民银行,1980年建立阿坝县建设银行。1990年全县有银行两所,区乡镇信用社、储蓄所24个。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县财政不断增长,1990年,财政收入 563.3万元,比1955年增长15.23倍;财政支出也相应增长为987万元,增长22.91倍。

2020年6月,阿坝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二方面军))。

2019年3月15日,阿坝县上榜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8年9月,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阿坝县在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669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