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止文言文

知足止文言文,第1张

1 表示知足的诗句

其实很多了,下面这些希望楼主满意哦!

《头陀赞》

宋 : 黄庭坚

号菩萨僧,志惟坚勇。

知足少欲,伏我受根。

《定风波·临醮诸公戒行清》

元 : 刘处玄

要报天恩崇道德,随缘知足莫相争。

《满江红·味道韬光》

宋 : 曹冠

外物随缘姑泛应,无心仕止常知足。喜圣时、协气屡丰年,西畴熟。

《风雪中作》

唐 : 白居易

我心既知足,我身自安止。

方寸语形骸,吾应不负尔。

2 梁书 陶季直传 译文

“止足”,或作“知止”、“知足”,出自《老子》所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功成身退,天之道”等语。

汉宣帝时,疏广本其意而自谓“仕宦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班固写他的传,称赞他“行止足之计,免辱殆之累”。

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子》这些话,成为士人常用的格言,疏广受到不少人的崇扬。《抱朴子·外篇》有《知止》篇,《颜氏家训》有《止足》篇。

记载当时历史的各家著作,又不乏有《止足传》的,《梁书》只是其中的一部。 《甘二史札记》云:“梁书有不必立传而立者。

‘处士’之外,另立‘知足’一门。其序谓鱼豢魏略有知足传,谢灵运晋书有知足传,宋书亦有知足传(赵氏原注:“今沈约书无此门,盖徐爰旧本也”),故梁书亦存此门。

然所谓知足者,不过宦成身退,稍异乎钟鸣漏尽,夜行不休者耳。传中如顾宪之政绩,自可立良吏传。

其馀陶季直、萧?素辈,传之不胜传也。”赵翼这段评语,未必正确。

叙述朝代兴衰存亡的史书,专辟知足传,实反映当时士人常见之心态,乃史学史上值得注意的重要迹象。然其他诸书均已亡佚,赖《梁书》独存,得以略窥此中消息。

而姚思廉之写此传,自有其取舍标准,并非只是效法前辈史家。他指责鱼豢“方田(畴)、徐(庶)于管(宁)、胡(昭),则其道本异”,谢灵运“先论晋世文人之避乱者,殆非其人”。

在他看来,“唯阮思旷(按指东晋“屡辞王命”的阮裕)遗荣好遁,远殆辱矣”;列于徐爱宋书《止足传》的羊欣、王微,咸其流亚;南齐名儒刘瓛“辞禄怀道,栖迟养志,不戚戚于贫贱,不躭躭于富贵,儒行之高者也”。他之所以将顾宪之、陶季直、萧?素列入《止足传》,无非是因为他们均淡于荣利,晚年辞官还乡,或“独居屏事”,甚至“家徒四壁”、“不免饥寒”。

与当时那些“怀禄耽宠,婆娑人世”之流显然不同。 《晋书·庾峻传》云:庾峻将士人分为“朝廷之士”与“山林之士”两大类,又将“山林之士”区分为三类。

“太上栖于丘园,高节出于众庶”;“其次,轻爵服,远耻辱以全名”;“最下,就列位,惟无功而能知止”。后两种人,虽非“隐逸”、“高士”,但能知止而远耻辱,亦属“清劭足以抑贪污,退让足以息鄙事”的“避宠之臣”。

其实,“知足”者的身份和情节,因人而异,颇有差别,今将见于《梁书》其他列传号称“怀止足”、“图止足”的齐、梁士人略予介绍如下: 《江淹传》:“天监元年,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临沮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淹乃谓子弟曰:吾本素宦,不求富贵。

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已备矣。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吾功名既立,正欲归身草莱耳。”这位诗人在《自序传》中说:“仕所望不过诸卿二千石,有耕织伏腊之资,则隐矣。

常愿幽居筑宇,绝弃人事。苑以丹林,池以绿水,左倚郊甸,右滞瀛泽。”

(见《全梁文》)更清楚地表明:所谓止足之事已备,归身草莱,就是已登上了很高的官位,可以过神仙般的日子,恣意行乐了。 《何胤传》:“郁林嗣位,胤为后族。

胤虽贵显,常怀止足。”后来,何胤卖园宅隐居会稽若邪山。

萧衍致书云:“若邪擅美东区,山川相属;前世嘉赏,是为乐土”,“想恒清豫,纵情林壑,致足欢也。”何胤以贵显而退居山林,生活条件无疑比较优厚。

《沈约传》:“自负高才,昧于荣利,乘时藉势,颇累清淡;及居端揆,稍弘止足。每进一官,辄殷情请退,而终不能去。

论者方之山涛。用事十余年,未尝有所荐达。

政之得失,唯唯而已。”沈约热衷于追求荣利,却打着“止足”的幌子;在与徐勉的信中竟说任东阳太守时已“意在止足”了。

从上引诸例看来,所谓“怀止足”、“图止足”的士人,固然有终老山林者,也有辞官还乡者,更有如王僧孺在《詹事徐府君集序》中所说“入朝廷而靡异山林”(见《全梁文》)的在朝之士。他们之所以“止足”,具体动机又很不一样。

有的是年老辞退,不图仕进;有的是谋清闲,过舒适安逸的日子;有的是畏避权贵,怕卷入政治漩涡;有的是感觉危机四伏的朝廷不可依靠而持冷漠的态度,以示有一定的距离。 2 说《梁书·止足传》 政治上如何免祸?生活上如何过得好?是当时士人考虑最多的大问题。

萧绎《全德志论》:“或出或处,并以全身为贵,优之游之,咸以忘怀自逸。”(见《全梁文》)肖绎的身份当然比较特殊,但他这句话,确道出了一般士人全身行乐的共同意愿。

就全身与行乐两者关系而言,全身是前提。《颜氏家训·养生》:“夫养生者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

这种企求保全性命于乱世的呼声,在士人中颇具代表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长期统一、相对安定的汉代显然不同。

在这数百年内,战争连绵不断,朝代更替频繁,即使在一朝一代之内,统治集团间的互相残杀,也层出不穷,史不绝书。在此不必赘言。

险恶的政治风浪,正如《抱朴子·知止》所形容的那样,实为“矰缴纷纭”、“坑阱充蹊”。葛洪深感处身于其间的士人,无异“托巢于苇苕之末”、“偃寝乎崩山之崖”;认为智者当知避祸之道,。

3 足下在古文里是什么意思

1 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韩非子·难三》:“今足下虽强,未若 知氏 ; 韩 魏 虽弱,未至如其在 晋阳 之下也。”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昔称吾於 颖川 ,吾常谓之知言。” 唐 韩愈 《与孟东野书》:“与足下别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悬悬於吾也。”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三章:“余与足下俱系北大同学,而令戚又系余之同乡,彼此素无仇隙。”

2 脚底下。

《玉台新咏·古诗》:“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唐 冯贽 《云仙杂记·飞云履》:“ 乐天 着示山中道友曰:‘吾足下生云,计不久上升朱府矣。’”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谓真之进步,在于己之足下。”

3 指脚底板上。

《汉书·宣帝纪》:“﹝ 宣帝 ﹞身足下有毛,卧居数有光燿。” 颜师古 注:“遍身及足下皆有毛。”

4 足所立之处。

《老子》:“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5 喻指身边。

《宋书·夷蛮传·诃罗陀国》:“所遣二人,一名 毗纫 ,一名 婆田 ,令到天子足下。”

4 东食西宿 文言文 翻译

翻译:

齐国有户人家有个女儿,有两家人来求婚。东家的男子长得丑陋但是家境富裕,西家的男子容貌美但是家里很贫穷。

父母犹豫不能决定,就询问他们的女儿,要她自己决定想要嫁的人家(说):“(你)要是难于亲口指明,不用指明表白,就将一只胳膊袒露出来,让我们知道你的意思。” 女儿就袒露出两只胳膊。父母亲感到奇怪就问她原因。女儿说:“(我)想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

原文:

俗说:齐人有女,二人求见。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曰:“欲东家食,而西家宿。”此为两袒者也。

扩展资料:

这则寓言嘲讽了贪得无厌的人。世上没有东食西宿的好事,任何事情都不是两全其美的,想得到好的东西,要靠自己去努力,去奋斗才能达到自己的欲望。

读了东食西宿这个故事,我觉得人类的欲望是多么的无穷无尽啊,就像故事中的那位姑娘贪婪的想要同时吸收两家各自的优点。追求两全其美无可厚非,但是也要正确的认识自己、摆正心态。世上没有东食西宿的好事,任何事情都不是两全其美的。

这也是在讽刺那些什么便宜都想占、贪得无厌的人,告诉了我们:人不要总是那么贪婪,知足者常乐,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我们要对生活这道大餐下赌注时,也就只能在这其中去取其精髓了。人生就是一次次放弃与得到所换来的!

作者简介:

应劭(shào)(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瑗(按《刘宽碑阴故吏名》作仲援、仲远者皆误)。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

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灵帝时(168—188年)被举为孝廉。

中平六年(189)至兴平元年(194)任泰山郡太守,后依袁绍,卒于邺。应劭博学多识,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

《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东食西宿

5 懂简单古文来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文: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6 求这段古文的翻译

「译文」 孙绰作《遂初赋》,后来在畎川盖了几间房子隐居,表明自己不再追逐名利。孙绰在房前种了一棵松树,常常亲自培土修理。高世远当时是他的邻居,就对孙绰说:" 小松树虽然楚楚可怜,但永远也做不了栋梁呀!" 孙绰说道:" 枫柳虽然合抱粗,又有什么用处?"

「注释」 ①孙绰:字兴公,东晋文学家。 ②畎(quǎn )川:山谷间平地。或曰会嵇某地名,不详。 ③止足:《老子》:"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后用" 止足" 表示知止知足,不求名利。分:本分。 ④壅:培土。 ⑤高世远:高柔,字世远。 ⑥松树子:小松树。 ⑦枫柳:一种落叶乔木,木质疏松。

7 知足就是幸福的阅读答案

15

(本题3分)

知足就是幸福。

(或:知足就是幸福;不知足,不会幸福。)

16

(本题

4

分)

第③段列举云南小学生的例子,

从正面论述

“知足就是幸福”

(

2

分)

;

第④段列举某大学生例子,从反面论述“不知足,不会幸福”

(

2

分)

17

(本题

4

分)

首先提出观点“知足是一种生活智慧,知足就是幸福”

(

1

分)

接着

从反面论述有人“身在福中不知福”

(

1

分)

然后援引古人名言“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作为道理论证

(

1

分)

最后论述人应“知足”

“知止”的原因

(

1

分)

18

(本题

3

分)

不同意

(

1

分)

第⑦段补充论述“提倡知足,并不是让人不思进取”

(

1

分)

使全文关于“知足就是幸福”的论证更为辨证而全面

(

1

分)

(如果持“同意”

观点,并适度阐述理由,给

1

分)

1 东食西宿 文言文 翻译

翻译:

齐国有户人家有个女儿,有两家人来求婚。东家的男子长得丑陋但是家境富裕,西家的男子容貌美但是家里很贫穷。

父母犹豫不能决定,就询问他们的女儿,要她自己决定想要嫁的人家(说):“(你)要是难于亲口指明,不用指明表白,就将一只胳膊袒露出来,让我们知道你的意思。” 女儿就袒露出两只胳膊。父母亲感到奇怪就问她原因。女儿说:“(我)想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

原文:

俗说:齐人有女,二人求见。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曰:“欲东家食,而西家宿。”此为两袒者也。

扩展资料:

这则寓言嘲讽了贪得无厌的人。世上没有东食西宿的好事,任何事情都不是两全其美的,想得到好的东西,要靠自己去努力,去奋斗才能达到自己的欲望。

读了东食西宿这个故事,我觉得人类的欲望是多么的无穷无尽啊,就像故事中的那位姑娘贪婪的想要同时吸收两家各自的优点。追求两全其美无可厚非,但是也要正确的认识自己、摆正心态。世上没有东食西宿的好事,任何事情都不是两全其美的。

这也是在讽刺那些什么便宜都想占、贪得无厌的人,告诉了我们:人不要总是那么贪婪,知足者常乐,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我们要对生活这道大餐下赌注时,也就只能在这其中去取其精髓了。人生就是一次次放弃与得到所换来的!

作者简介:

应劭(shào)(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瑗(按《刘宽碑阴故吏名》作仲援、仲远者皆误)。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

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灵帝时(168—188年)被举为孝廉。

中平六年(189)至兴平元年(194)任泰山郡太守,后依袁绍,卒于邺。应劭博学多识,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

《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东食西宿

2 文言文翻译

早晨刚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几案上的灰尘,把水倒进砚台里面,研磨好墨和丹砂、铅粉,把笔蘸饱满做好准备。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读起来。一会儿读到自己有领悟的地方,就用笔在纸上尽情批注,书上的字迹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有时候唱起歌来,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有时候生气痛骂,有时候郁闷得要死;有时候大声叫嚷口称痛快,有时候是连连惊叹感到诧异;有时候躺着静静思考,有时候起身一阵乱跑。看见这些情景的仆人都害怕惊诧,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婢女送来酒和茶,都记不得端来喝。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生气地责骂,婢女后来也就不再端来了。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只有妻子有时隔着门帘观察我,找到间隙才走进来,说:“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可以吃饭了吗?”我答应了。妻子离去后,又忘掉了。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等到去吃饭仍然带着一本书一道前往,边吃边看,汤和肉即使凉了,或者味道都快变了,也不察觉。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妻子及婢女们没有不偷着笑的。晚上读书常常到午夜,回头看仆人,没有人在旁边,一会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们都散乱地睡在地上了。有客人前来看望我,名帖送进来后,碰上我正在校读书籍,没有立即出去见客人。客人等我了,就非常生气责骂起来,或者要回他的名帖,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我的性情急躁,家里的人禀告事情时间不恰当,就大声呵斥并把他赶出去,而事情的紧急舒缓不加过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能告诉我。家里的盐米等琐碎事务,都是妻子掌管,很有秩序,因此我没有什么顾忌和忧虑,读书的嗜好越来越怪僻。

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它,就同妻子商量。妻子笑着说:“你不会是仿效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酒肉,弥补五脏的辛劳吧?我也只能坐看你沉湎在书籍之中,而不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打算。”我很失望,不高兴了很久,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差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况且我嗜好的是文字,不依然靠女人来治愈吗?于是我笑着回答她说:“像你说的那样也是很好的,只是做李白和周太常的妻子不容易啊!”于是不再提戒掉嗜书,而是采用她的语意来为我的书斋起名,叫做“醉书斋”。

3 追女生中谁帮我写点东西呀

。。楼主,苊,这种东西搁下好几年了啊,拿我小学4年级的去改改吧 (苊,题材不太一样啊,我是写给瑶和凡的,汗,您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改一下就好)

忆瑶赋

旧时意,自难圆。

幽幽落红,与谁同痴?

君知否,伤别离。

心苦谁解?强乐亦无味!

试问与君,几回魂梦与君同?

漠漠清寒,身间心上,都来几许?

愁绪难释,望断天涯,不见离人。

井中摇摇倩影,痴心为谁?

浓春烂漫残花,一任香消。

饶是倾城佳人,尘虑绕心,仍懒摇合欢之铃。

纵为魔教之女,情思所困,常伴只伤心奇花。

幽竹峰上,绿影扶疏,低诉心语。

死灵渊下,患难相共,情愫暗生。

只可叹,片言谁解诉清意?痴情怎抵流景逝!

飘摇自怜,谁舍谁分?

伤心彻骨,枉费痴咒轻盈!

空留缱绻。君可曾忆。

冷雨敲窗,今衾谁温?

满月古井,一轮皓月似玉,映得嫣然芳姿。

窗边残烛,点点烛泪为谁,照出离愁别恨。

帘外翩翩燕双飞,

林内恰恰莺并语。

佳人触景,盈盈粉泪尽满眶。

小凡伤魂,寸寸断肠为瑶痴!

彷徨前路,何为归途?

一生坎坷,风雨几时休?

悲欢无情,心意由天证!

合欢铃音,寂寞绕梁,苦自含情!

芳魂散去,六魄难寻,郁结愁肠!

几处香雪飘零!

谁人幽梦长醉?

追过往,忆河阳初见,

惊玉颜,花泪犹暗洒!

难忘死灵渊,长忆滴血洞。

流波相间,共担风雨。

东海一别,世事皆非!

遥望千里青云,我心系君身!

血染一腔痴情,魂散百层暮雪。

为情逆天,佳人何在?

香消青云,藏娇狐歧。

十年一觉,梦起梦落。

不语婷婷,缘生缘死。

相思长泪,难流青云却。

海枯石烂,难改意不负。

只愿花开独并蒂,与君香隔一梦遥。

山盟在耳,海誓不忘,只是终无据。

今生能与君相共,不羡鸳鸯不羡仙。

若是此世缘难定,待结三生情不悔。

今朝我为碧瑶赋,诗成余意尚凄凉。

4 赞美女孩子漂亮的文言文有哪些

《诗经 宋风》

白居易 《长恨歌》

《诗经·卫风·硕人》

曹植 《洛神赋》

白居易《长恨歌》

曹植《洛神赋》中的美人指的是:甄洛。字嫦娥(182或183 - 221),别称甄宓,庙号文昭甄皇后。

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东汉王朝宰相(太保)甄邯的后裔。上蔡令甄逸的女儿。生于汉灵帝光和五年十二月,卒于魏黄初二年六月。

是中国历史上极贤的美女之一,懂诗文,貌艳丽。原是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后袁绍为曹操所灭,被曹丕娶为妻。生魏明帝曹叡和女儿东乡公主。因幽怨作诗而被曹丕赐死,尸首被“被发覆面,以糠塞口”。后其子魏明帝即位,追谥其为“文昭皇后”。世称甄夫人或甄妃。

注释:

甄洛因曹植的《洛神赋》而被世人误认为“洛神”。洛神即宓妃,相传为伏羲氏的女儿,溺死洛水,遂成为洛水女神。“宓”字通“伏”(伏羲),故甄宓之名音fú

翻译:

齐国有户人家有个女儿,有两家人来求婚。东家的男子长得丑陋但是家境富裕,西家的男子容貌美但是家里很贫穷。

父母犹豫不能决定,就询问他们的女儿,要她自己决定想要嫁的人家(说):“(你)要是难于亲口指明,不用指明表白,就将一只胳膊袒露出来,让我们知道你的意思。” 女儿就袒露出两只胳膊。父母亲感到奇怪就问她原因。女儿说:“(我)想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

原文:

俗说:齐人有女,二人求见。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曰:“欲东家食,而西家宿。”此为两袒者也。

扩展资料:

这则寓言嘲讽了贪得无厌的人。世上没有东食西宿的好事,任何事情都不是两全其美的,想得到好的东西,要靠自己去努力,去奋斗才能达到自己的欲望。 

读了东食西宿这个故事,我觉得人类的欲望是多么的无穷无尽啊,就像故事中的那位姑娘贪婪的想要同时吸收两家各自的优点。追求两全其美无可厚非,但是也要正确的认识自己、摆正心态。世上没有东食西宿的好事,任何事情都不是两全其美的。

这也是在讽刺那些什么便宜都想占、贪得无厌的人,告诉了我们:人不要总是那么贪婪,知足者常乐,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我们要对生活这道大餐下赌注时,也就只能在这其中去取其精髓了。人生就是一次次放弃与得到所换来的!

作者简介:

应劭(shào)(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瑗(按《刘宽碑阴故吏名》作仲援、仲远者皆误)。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

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灵帝时(168—188年)被举为孝廉。

中平六年(189)至兴平元年(194)任泰山郡太守,后依袁绍,卒于邺。应劭博学多识,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

《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参考资料:

------东食西宿

1 东食西宿 文言文 翻译

翻译:齐国有户人家有个女儿,有两家人来求婚。

东家的男子长得丑陋但是家境富裕,西家的男子容貌美但是家里很贫穷。父母犹豫不能决定,就询问他们的女儿,要她自己决定想要嫁的人家(说):“(你)要是难于亲口指明,不用指明表白,就将一只胳膊袒露出来,让我们知道你的意思。”

女儿就袒露出两只胳膊。父母亲感到奇怪就问她原因。

女儿说:“(我)想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原文:俗说:齐人有女,二人求见。

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

女便两袒。怪问其故。

曰:“欲东家食,而西家宿。”此为两袒者也。

扩展资料:

这则寓言嘲讽了贪得无厌的人。世上没有东食西宿的好事,任何事情都不是两全其美的,想得到好的东西,要靠自己去努力,去奋斗才能达到自己的欲望。

读了东食西宿这个故事,我觉得人类的欲望是多么的无穷无尽啊,就像故事中的那位姑娘贪婪的想要同时吸收两家各自的优点。追求两全其美无可厚非,但是也要正确的认识自己、摆正心态。

世上没有东食西宿的好事,任何事情都不是两全其美的。这也是在讽刺那些什么便宜都想占、贪得无厌的人,告诉了我们:人不要总是那么贪婪,知足者常乐,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我们要对生活这道大餐下赌注时,也就只能在这其中去取其精髓了。

人生就是一次次放弃与得到所换来的!作者简介:应劭(shào)(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瑗(按《刘宽碑阴故吏名》作仲援、仲远者皆误)。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

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

灵帝时(168—188年)被举为孝廉。中平六年(189)至兴平元年(194)任泰山郡太守,后依袁绍,卒于邺。

应劭博学多识,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参考资料:

------东食西宿。

2 东食西宿文言文告诉你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嘲讽了贪得无厌的人。世上没有东食西宿的好事,任何事情都不是两全其美的,想得到好的东西,要靠自己去努力,去奋斗才能达到自己的欲望。

感想

读了东食西宿这个故事,我觉得人类的欲望是多么的无穷无尽啊,就像故事中的那位姑娘贪婪的想要同时吸收两家各自的优点。追求两全其美无可厚非,但是也要正确的认识自己、摆正心态。世上没有东食西宿的好事,任何事情都不是两全其美的。

这也是在讽刺那些什么便宜都想占、贪得无厌的人,告诉了我们:人不要总是那么贪婪,知足者常乐,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我们要对生活这道大餐下赌注时,也就只能在这其中去取其精髓了。人生就是一次次放弃与得到所换来的!

3 古文《东食西宿》的译文是什么

《艺文类聚》卷四十引《风俗通》:“俗说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

译文: 传说:“齐国有个女儿,有两家男子同时来求婚。东家的男子长得丑但是很有钱,西家的男子长得俊美但是很穷。

父母犹豫不决,便征询女儿,“要她自己决定愿意嫁给谁要是难于启齿,不便明说,就袒露一只胳膊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你的意思。”

女儿便袒露出两只胳膊。

父母亲感到奇怪就问其原因。女儿说:“想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

这就是所谓两袒的传说啊! 。。。

这则寓言它辛辣地嘲讽了贪得无厌的人

4 东食西宿译文

释 义 比喻贪婪的人各方面的好处都要。东:在东(家);西:在西家。

出 处 《艺文类聚》卷四十引《风俗通》:“俗说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

出处释义: 传说:“齐国有个女儿,有两家男子同时来求婚。东家的男子长得丑但是很有钱,西家的男子长得俊美但是很穷。

父母犹豫不决,便征询女儿,“要她自己决定愿意嫁给谁要是难于启齿,不便明说,就袒露一只胳膊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你的意思。”

女儿便袒露出两只胳膊。

父母亲感到奇怪就问其原因。女儿说:“想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

这就是所谓两袒的传说啊! 。。。

这则寓言它辛辣地嘲讽了贪得无厌的人

5 东食西宿的译文

《东食西宿》译注 陆建民

[原文]

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艺文类聚》)

[注释]

好:漂亮、美丽。

疑:犹豫不决。

适:去、到。

指斥:指名直呼。

偏袒;袒露( )两臂。

[译文]

齐国一户人家有个女儿,村里两家人向她求婚。东面那家的儿子长相难看,但家里有钱;西头那户的儿子倒是一表人才,可家里却是贫苦。父母亲左思右想不能决断,就同女儿说:“你自己决定想去哪家,要是不好意思说出口,就袒露手臂表示一下,(喜欢东家就袒露右臂,喜欢西家就袒露左臂),也好让我们知道你的意思。”姑娘就把两只手臂都 出来。父母惊奇了,问她什么意思。她说:“我想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

6 怪哉 文言文答案

这一传说见《太平广记》卷四七三引《东方朔传》。据说汉武帝在路上遇见这种虫,不认识是什么,就问东方朔。东方朔说,这种虫是秦朝冤死在牢狱里的老百姓的化身,是忧愁化成的,放在酒里就会溶解。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怪哉”的意思是“稀奇啊”。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悉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凡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中,须臾糜散。

译文

汉武帝有一次到甘泉宫去,在路上看到一种虫子,是红色的,头、眼睛、牙齿、耳朵、鼻子都有,(但)随从都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于是)汉武帝就把东方朔叫来,叫他辨认,东方朔回答:“这虫名叫‘怪哉’。(因为)从前秦朝时关押无辜,平民百姓都愁怨不已,仰首叹息道:‘怪哉!怪哉!’百姓的叹息感动了上天,上天愤怒了,就生出了这种虫子,它名叫‘怪哉’。此地必定是秦朝的监狱所在地方。”武帝就叫人查对地图,果然(是这样)。武帝又问;“那怎么除去这种虫子呢?”东方朔回答:“凡是忧愁得酒就解,所以酒灌这种虫子,它就会消亡。”武帝叫人把虫放在酒中,一会儿,虫子果然靡散了。

7 东食西宿的译文

《东食西宿》译注 陆建民[原文] 齐人有女,二人求之。

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

女便两袒。怪问其故。

云:“欲东家食,西家宿。”(《艺文类聚》)[注释] 好:漂亮、美丽。

疑:犹豫不决。适:去、到。

指斥:指名直呼。偏袒;袒露( )两臂。

[译文]齐国一户人家有个女儿,村里两家人向她求婚。东面那家的儿子长相难看,但家里有钱;西头那户的儿子倒是一表人才,可家里却是贫苦。

父母亲左思右想不能决断,就同女儿说:“你自己决定想去哪家,要是不好意思说出口,就袒露手臂表示一下,(喜欢东家就袒露右臂,喜欢西家就袒露左臂),也好让我们知道你的意思。”姑娘就把两只手臂都 出来。

父母惊奇了,问她什么意思。她说:“我想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

1 讫的古文意思

◎ 讫

讫 qì

〈动〉

(1) (形声。从言,乞声。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本义:绝止;完毕)

(2) 同本义 [plete;settled;be over]

讫,止也。——《说文》

毋讫籴。——《谷梁传·僖公九年》

天既讫我殷命。——《书·西伯戡黎》。传:“天既毕讫殷之王命。”

典狱非讫于威,惟讫于富。——《书·吕刑》。传:“非绝于威,惟绝于富。”

讫不肯拜使者。——《汉书·西域传上》

言讫。——唐· 李朝威《柳毅传》

用讫。——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言讫不见。——清· 魏禧《大铁椎传》

讫籴(终止籴粮);讫毕(完毕);讫竟(终止;了结);讫成(完成);讫工(讫功。竣工);讫情尽意(尽量满足自己的情感和心意);讫尽(一点不剩,穷尽)

(3) 通“迄”。到,至 [till;up to;up until]

声教讫于四海。——《书·禹贡》

讫今(至今);讫至(到,至)

2 文言文翻译

金华城有一豪民李甲,损人肥私,近居佛寺。

有二个僧人颇受村人钦仰,经常向人们乞讨钱物、饭食,人们大都会给,还时时受到甲妻暗中施舍。甲知道了,深深地怀恨在心。

一日,二僧因为有事到他家,甲故意做出殷勤的态,但私下命令仆人做四个饼,在其中放毒,用来出门时劝二僧带上。僧刚吃饱饭,食不下咽,于是怀着就回寺里了。

第二天,二个小孩儿彩衣垂发,入寺参观游玩,问们是谁,就说是甲之两子。二僧惊曰:“这是李公爱子,应该拿果饵宴请之。”

命令其徒遍搜寺庙,没有找到什么,只有饼在几上,于是取来喂之。二儿各食其中之一,还怀着其一还家。

一入门就大呼腹痛,并扑地打滚而死。甲不知道原因,询问其仆,搜索其身,还有饼在,于是知到他们是中毒而亡,只能忍气吞声独自哭泣而已。

3 东食西宿 文言文 翻译

翻译:齐国有户人家有个女儿,有两家人来求婚。

东家的男子长得丑陋但是家境富裕,西家的男子容貌美但是家里很贫穷。父母犹豫不能决定,就询问他们的女儿,要她自己决定想要嫁的人家(说):“(你)要是难于亲口指明,不用指明表白,就将一只胳膊袒露出来,让我们知道你的意思。”

女儿就袒露出两只胳膊。父母亲感到奇怪就问她原因。

女儿说:“(我)想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原文:俗说:齐人有女,二人求见。

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

女便两袒。怪问其故。

曰:“欲东家食,而西家宿。”此为两袒者也。

扩展资料:

这则寓言嘲讽了贪得无厌的人。世上没有东食西宿的好事,任何事情都不是两全其美的,想得到好的东西,要靠自己去努力,去奋斗才能达到自己的欲望。

读了东食西宿这个故事,我觉得人类的欲望是多么的无穷无尽啊,就像故事中的那位姑娘贪婪的想要同时吸收两家各自的优点。追求两全其美无可厚非,但是也要正确的认识自己、摆正心态。

世上没有东食西宿的好事,任何事情都不是两全其美的。这也是在讽刺那些什么便宜都想占、贪得无厌的人,告诉了我们:人不要总是那么贪婪,知足者常乐,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我们要对生活这道大餐下赌注时,也就只能在这其中去取其精髓了。

人生就是一次次放弃与得到所换来的!作者简介:应劭(shào)(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瑗(按《刘宽碑阴故吏名》作仲援、仲远者皆误)。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

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

灵帝时(168—188年)被举为孝廉。中平六年(189)至兴平元年(194)任泰山郡太守,后依袁绍,卒于邺。

应劭博学多识,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715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