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民警单膝跪地求婚,女友双膝跪地,双向奔赴的爱情你羡慕吗?

云南一民警单膝跪地求婚,女友双膝跪地,双向奔赴的爱情你羡慕吗?,第1张

云南一民警单膝跪地求婚,女友双膝跪地,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双向奔赴的爱情,反正我是很羡慕双向奔向的爱情的,这肯定也是很多人想要的爱情的模样吧。

双向奔赴的爱情是用来描述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代表两个人相互喜欢,并且会不顾一切或者是愿意跨越距离和时间去跟对方见面。同时,会为了双方付出所有的努力,不是单相思。这样的爱情可能才被称之为双向奔赴的爱情。然而,我认为双向奔赴的爱情也是最有意义的爱情,也是能够走到最后的爱情。任何单相思的爱意,结果都不会如愿,都会有一些遗憾发生。比如:爱而不得,得而不爱,永难两全。双向奔赴的爱情,最明显,最现实的一个特征就是:两个人在这段感情当中都付出,并不是谁单方面的付出,没有谁亏欠谁。你会发现,有些人会要求自己的另一半单方面的付出,然后自己什么都不付出,这样的爱情真的太自私了,这样的爱情也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走着走着也就散了。说像奔赴的爱情,就是两个人在一起经历很多,然后不管经历什么,都能够做到互相信任,信守诺言。然后,双向奔赴的爱情就是会为对方互相着想,会心疼对方,会关心对方,会舍不得对方难过等等。在这个世界上,能遇到一个合适自己的人真的很不容易。所以,当你遇到了那个合适自己,并且是真的喜欢的人的时候,一定要珍惜。然后,两个人一起共同维持这段感情,这段感情才会开花结果,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爱情,就是需要双向奔赴的。两个人一起改变,一起付出,一起努力,一起拥抱明天。

我国相亲结婚一般是:双方见面、交往、见双方父母,双方父母见面商定聘礼、嫁妆、礼金等结婚时间、规格、主要程序等等

婚戒就是订婚时购买,结婚时戴的戒指。戒指一般是两个一起去挑选,只是个纪念,不要太贵重,因为结婚后要经常戴,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奉送:恋爱守则、聘礼、嫁妆及亲朋礼金的作用

我写的恋爱守则:来源:中国相亲制度的科学性仅供参考

1、相亲:先看双方喜欢对方不。不喜欢PASS(这一条就是双方见面感觉)最差是可以忍受

  爱情没有理由,爱情是愿意为对方付出,是相互包容,爱情是双方的,放手也是一种爱。

2、交往:再看TA的朋友你能容忍不。不能,PASS(这一条需要通过约会、共同游玩等了解)最差是可以容忍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可以从TA朋友身上及朋友言谈看出TA的性格、爱好等。

3、订亲:再看TA的亲戚你能容忍不。不能,PASS(这一条通过需要通过见家中亲戚等了解)最差是可以容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不如身教。

4、双方愿意不愿意给对方:花必要的钱和花必需的时间。只在对方身上花时间的是想被包,只在对方身上花金钱的想包;只想花对方时间的是想包,只想花对方金钱的是想被包。钱少多花时间,时间少多花钱,中间平衡自己摸索吧。

  如果爱,就会愿意为对方付出而不是索取、不是枷锁;如果爱,就会改变自己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爱,就会爱屋及乌。

5、不能独立生活,无从谈幸福。离开父母自己能活下来,至少肯干活

  连自己都不能养活,谈什么爱情,爱情需要生活基础。

聘礼、嫁妆及亲朋礼金的作用:仅供参考

给一对新人做生活基础用的。很多人不晓得这个作用。

男女双方家庭出的聘礼和嫁妆基本相同,为的是给儿女有个好的生活基础。

新婚夫妻应该把这些钱用在家庭再生产上,如果只知道享受或买些东西放在那里,只能说有些不明事理。

聘礼、嫁妆、礼金都不是义务,而是父母亲朋为了夫妻共同生活有个基础而赠与的。

父母抚养儿女就有了获得赡养的权利,父母出了聘礼、嫁妆,做婿媳的就应该更加孝敬父母

聘礼、嫁妆、礼金需要根据父母亲朋的能力而定,聘礼是女方父母提出男方父母付出的,嫁妆是男方父母提出女方父母付出的,礼金是亲朋根据自己能力赠与新婚夫妇的祝福。如果要求超出了对方的能力,那么这对夫妇能获得的祝福也就有限了,换句话说就是今后的生活会有不少挫折。

很多人以为父母亲朋给他们出聘礼、嫁妆、礼金是应该的,假如父母双亡,有人给聘礼、嫁妆、礼金吗?

很多父母把聘礼、嫁妆、礼金作为自己原来送出去礼金或养育儿女的补偿,那个父母的父母谁给补偿?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为后代,后代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怎么养老?

所以从这个原则出发,聘礼、嫁妆及亲朋礼金应该是父母亲朋赠与夫妻的,是夫妻共同财产的一部分。对父母不敬或离婚,父母有权收回赠与。

为什么中国人现在反对历史相传这么久的聘礼,没有人反对嫁妆?

因为写书的多是穷书生,穷书生因为付不出聘礼,所以极力反对聘礼;想对过婚姻改善生活,所以不反对嫁妆!这就是中国建国初期反对聘礼的原因

穷书生极力丑化聘礼,欲除之而后快。但是当他们踏上仕途,有家有业后,也一样会要求聘礼、却不愿意出嫁妆!这就是现代社会很多地方要聘礼很厉害的原因

利用聘礼、嫁妆、礼金导致对方致穷的,不配做人!

婚礼 迎亲流程 是婚礼当天必不可少的,对于新郎来说可以一门功课哦,这门功课做不好,新娘可就不是你的了。婚礼 迎亲流程 是个大学问,作为准新郎要是不清楚就说不过去了,至少也要在婚礼前好好学习一番,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了迎亲流程有哪些风俗以及接亲人数有什么讲究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迎亲流程有哪些风俗:

Step 1:出发

新郎在吉时出发,出发前要祭祖,还要给随车人员发红包。而且迎亲的路线需要提前规划好,因为迎亲有不走回头路的说法,而且还要避开行车高峰期,考虑路程的远近、路况等问题。

Step 2:堵门

堵门可是对新郎的一种考验,只有经得住考验的新郎,才能顺序拿到新娘房间门的钥匙。首先堵门要哄新娘,不仅要哄新娘,新娘的亲友也要哄,这样更容易通关成功,是在不行就只能用红包啦。而且新郎要能忍,不能红脸,玩堵门游戏可是要过五关斩六将的。

Step 3:求婚

进门之后记得用手上的手捧花向新娘求婚,新娘一定倍感幸福,这也是迎亲流程中的一项习俗哦。

Step 4:敬茶

求婚完毕之后就要向长辈敬茶啦,还要改口哦,敬茶的顺序是先敬父母,后敬爷爷奶奶。

Step 5:找鞋

准备出门了,可是新娘的鞋子不见了,这是就需要新郎上演找谢的戏码啦,不过这里我给新郎支个招,要是找不到婚鞋,可以用红包买通伴娘,让伴娘透露你鞋子的位置。

Step 6:出门

出门时,新郎需要公主抱新娘哦,直到把新娘抱到婚车上。新娘们还要注意,被抱下楼时要防止走光。

二、接亲人数有什么讲究:

按照接亲流程的风俗,新郎出门接亲为单数,到新娘家接亲结束后,返回夫家是需要双数的,也就是说接亲的人要单数,送亲的也要单数,这样就可以单数来双数回。中国有句古话说“夫妻双双把家还”, 中国人觉得双数都是吉利的数字,所有要成双成对。接亲人数安排也是如此。

我小结:文中我为大家介绍了 迎亲流程 有哪些风俗以及接亲人数有什么讲究的相关内容,看完文章内容,想必大家对迎亲流程的内容有了更多了解,希望我为大家整理的知识能够帮助到大家。

云南一名男子向表姐求婚,而且求婚阵仗非常大。该男子三步一跪的举动引起了很多人关注,但是这种求婚方式确实让许多人都无法接受。两人其实并不是表姐弟的关系,表姐只是当事女子的网名。该女子对此次求婚也作出了回应,称自己早就拒绝过该男子并表示不会和他在一起。然而该男子一直不依不饶,现在还用这种方式来表白,该女子非常希望他不要再继续这种求婚方式。

两人都是小有名气的网红,而且属于一个网红团队,两人在此之前经常会合作拍视频。在长时间的合作和相处下,该男子深深的爱上了这名女子。在此之前多次向其表白,但是都遭到了拒绝,因为该女子经历过一段失败的婚姻,所以不愿意再走进爱情当中。而这名男子在自己的网络账号上称自己每走三步会跪下来叩拜,直到到达该女子家中。

从该男子发出的视频中可以看出他确实这么做了,为了能够表达自己的真心,该男子动作非常虔诚,回到对上之后,还整个人扑到地面上叩拜。该男子的动作引起当地很多路人的注视,但是他并没有因为别人异样的目光而停止这样的行为。这场自我感动式的表白求婚并没有成功,因为该男子连表姐的面都没有见到。表姐更是多次表达拒绝,在直播上更是向该男子表明自己不会接受他的爱意,并且劝该男子终止这种求婚行为。

这件事在网上走红之后,许多网友都猜测,该男子很有可能是为了博得网友关注而故意做出这种非常让人难以接受的求婚举动。近亲之间不能结婚,这是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一件事情,但是两人之间其实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了解,只是当事女子的一个网名而已。

基诺族婚礼风俗

举行婚礼这天,男方家要杀一两头猪,猪肉送给女方家一半。同时还要送些蔬菜、鱼、猎到的野味等给女方家,好让女方家招待亲戚朋友。下午太阳偏西后,新郎的父母陪着新郎来到女方家接亲。到女方家后,接亲者会受到热情的款待,男方要送给女方母亲奶母费,送给舅舅接人费。

女方家同时要杀猪祭,祭完后要把三根肋骨给族长,四根肋骨给父亲,猪腿和猪八戒头给寨长,其余剩下的由全寨人一起聚餐。全寨人聚在一起,喝酒吃肉,共同庆祝婚礼。晚上,在寨子里的空地上烧起火堆,人们擂响太阳鼓,唱起了古老的基诺调,跳起了热烈奔放的基诺舞,整个寨子沉浸在一片喜庆气氛中。

基诺族婚俗礼仪

新郎就拉着新娘的手走出竹楼,和迎亲者一道把新娘迎回家。到家的时候,新郎的母亲在门外给新娘一个鸡蛋,并在新娘的手上拴一根红线,同时在手腔上绕三圈,这时新郎要给新娘敬一杯酒,同时要唱一首歌,内容是今后新娘要尊敬母亲,虚心向母亲学做家务等。

当新娘进了男方家的竹楼后,新郎的父亲要给新娘一只鸡脚,同时给新娘手上拴红线。之后,宾客也纷纷给新娘拴红线,同时送礼物给新娘,在基诺族的观念中,拴红线不仅拴住了人,也拴住了人的魂,今后新娘就永远在男方家了。新娘到了夫家之后,新郎就开始盛宴款待亲朋好友和全寨的乡亲们。人们喝酒、唱歌、跳基诺舞、擂太阳鼓、尽情地欢娱,以庆贺这对新人完婚。

结婚的当晚,新娘不能走出男方家。第二天天刚亮,新娘要去背水回来烧洗脸水,烧好后抬给公婆洗脸,同时,正式称呼公婆为阿侈阿妈。之后,新娘的父母和媒人也来到男方家,把头天长伴送来的嫁妆清点给新娘。有趣的是,这些新赠的东西中,往往还有一块茶叶地、一蓬竹子、一头牛和几只鸡。

  

 在傣族的传统意识中,男人需要出家一段时间(哪怕只有几天)才算得上有文化的上等人,而奘房(即寺庙)不过是他们暂时的学校,奘房附近必有大青树,大青树下也不乏美丽动人的傣家小朴哨(姑娘):傣族小和尚是可以串朴哨(谈恋爱)的!

 在傣家山寨,你常会看到披红挂绿的小男孩在喜气洋洋的家人和一大帮花枝招展的小朴哨簇拥下,敲锣打鼓地去奘房剃度——既可以抬高身份又不需要崭断情丝,这样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美事,在云南这片旖旎的风光和轻松愉悦的民风中成了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

 

 “小和尚谈恋爱”的风俗

 在傣族,每年农历的三、四月分,便是傣族姑娘选郎、傣族小伙子求婚的季节。这个时候,傣族姑娘会把自己亲自做好的黄焖鸡摆到寨子的街头,之后,她们就坐下来静静地等候爱情的降临了。奇怪的是,这时的傣族姑娘在自己长长的裙子下面还藏着一只袖珍小木凳,这便是傣族姑娘为什么穿长裙的一个原因了。

 山寨里若有小伙子看上了某一个卖黄焖鸡的姑娘,他就会前来真诚地蹲在姑娘的面前,竭尽全力来赞美姑娘的黄焖鸡,并试探着询问这黄焖鸡是否已经有人预定了。若姑娘看不上眼前的小伙子,便会借口说已经有人预定了,但还是可以卖给小伙子,意思是要小伙子出钱把黄焖鸡买走,而实际上此时的小伙子便会知趣地离开。若姑娘看上了眼前的小伙子,姑娘便会微笑着说:我的黄焖鸡做的并不好,但却是我自己亲手做的,要把它送给我最喜欢的人。惟有这个时候,姑娘才会从自己的长裙里把那个藏掖着的小木凳拿出来,让小伙子坐下来继续交谈。待到了一定的程度,姑娘会说:这里人多,咱们到后面的竹林里去吧。这时,姑娘和小伙子便会双双进入竹林开始了自己的恋爱过程。

 在傣族,是男嫁女。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是要嫁出去的,而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则会把女婿娶回家门。但是,在傣族,又是很重视男孩教育的。傣族是一个信封佛教的民族,男孩子很小就被送进佛寺当和尚,在这里学文化,但他们学习写的文字却是傣文,而女孩子是进学校,学汉语。这就有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经过这样的教育方式的傣族青年,男孩子会写傣文而不会写汉字;而女孩子会写汉字却不会写傣文。

 傣族是个崇尚知识的民族,特别是傣族少女非常仰慕有文化的男孩。若谁家的男孩子没有进过佛寺,学不到文化,是不会赢得姑娘的青睐的。

 在傣族,少男少女从很小就开始了谈恋爱,这便有了“小和尚谈恋爱”的风俗习惯。在我们去打洛的路上,在有些乡镇的街头,就看到有好些很小的男孩子,身着和尚服饰,骑着自行车,后面带着如花似玉的傣族少女在街头穿行。这是一个清青春醇的爱的故事,它带着浓浓的民族风俗,在这地处群山深处的傣家山寨,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和尚学生的生活

 地点:西双版纳勐海县,勐遮镇,勐遮街。

 历史:缅寺和学校面对面地站了近半个世纪

 在校门口一眼就能望见缅寺。下午放学了。橘红色的袈裟顺着自行车流从学校飘了出来,四散开去,一眨眼就飘进了缅寺。傣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村村寨寨代代建缅寺。出生、结婚、死亡等各个人生阶段,都离不开缅寺。傣族文化传男不传女,按老规矩,每个傣族小男孩在一生中最少要当和尚3个月,脱离家庭,正式在佛寺内出家修行。随年龄增长,从小和尚成为大和尚。到了20周岁还不还俗就当佛爷,或者还俗后蓄发娶妻。没有当过和尚的男子被认为是“生人”,没有取得做人的资格,被人看不起,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

 1949年以后,政府推行学校教育。男女都可以入学校读书了。曼勐养村的嘎拱学校在1949年后才有。背靠着曼广寨的缅寺有500年历史了。文革期间,缅寺被毁,和尚还俗。1979年以后又恢复了。

 勐遮全镇有87座缅寺。根据最新统计结果,有和尚621名(受不定期还俗影响,和尚的数目不固定),在学校里读书的小和尚有347个。他们既是和尚又是学生,学校称他们为“和尚生”。嘎拱学校有13个初中班669人,其中有和尚生84人。

 近几年普及义务教育,州教育部门出台了规定,小孩读完小学才有资格升和尚(傣族称当和尚为“升”)。七八岁披着袈裟的小和尚生,以前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现在少有了。

 和尚生们过着缅寺和学校的双重生活。每天除了在学校上课,还要服侍佛爷,随佛爷诵经、清扫佛寺,轮流到寨子里去化缘。学校活动和佛事活动经常产生冲突,“缅寺一有活动,小和尚就要请假,期间落下的课等还俗后也很难补回来了。”这时候只能由校领导和缅寺的佛爷商量解决,在学校复习考试期间向学校这边靠拢。重要的佛事活动期间小和尚回缅寺。“有的人为了不耽误学习,就在暑假期间去当和尚,正好过关门节(关门节从每年的7月到9月),开学不久就可以还俗啦。”

 

 升和尚升佛爷仪式

 播帕即升和尚。虔诚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傣语称为“播帕”的佛事活动,将适龄出家修行的男童送入佛寺,在佛主像前诵经受戒,正式出家修行。

 俗人出家升为和尚,要举行隆重的出家仪式。准备出家当和尚的男童,要预先到佛寺内当一段时间“科永”(预备和尚),学习佛教礼仪,接受修行前的教育。在正式出家前夕,聘请一位傣语称为“波卧”的教父,由教父为其置办一套黄布袈裟,一顶小圆帽和出家修行必需的用具。至全寨举行播帕佛事活动之日,“波卧”便把“鲁皎”(意为宝贝儿子,即准备出家的男童)接到家中,举行家宴,对其表示祝贺,将所置的袈裟,圆帽等礼品送给“鲁皎”,将“鲁皎”打扮一新。让“鲁皎”骑上高头大马,或背上“鲁皎”(近代有坐拖拉机或摩托车者),由亲戚、长辈簇拥着送进佛寺,集体在佛祖像前诵经受戒,升为小和尚,正式出家修行。

 小和尚在佛寺内一边学习傣文,一边接受教规、教义教育。当学会傣文,能熟练诵念《爹特》经时,由寺内佛爷为其诵经晋升为大和尚。大和尚除自己钻研、抄写佛经外,还要教小和尚傣文,指导小和尚诵经。年满二十岁以后,如果不违犯教规、戒律,对佛教佛经钻研较有成效,经本寺大佛爷认可,可晋升为小佛爷。小佛爷要认真学习有关佛爷的修养、戒律和佛经,熟读佛教理论,按佛教理论认真修行,等待晋升机遇,至本寺大佛爷空缺时,经中心佛寺主持祜巴认可,可升为大佛爷。大佛爷年过四十岁,德行高、精通佛教经典者,经信徒推荐,当地召勐(土司)认可后,可以晋升为祜巴。祜巴之上还有沙弥、桑卡拉扎、松溜、阿嘎牟尼、帕召祜等可逐级晋升。

 从大和尚晋升佛爷,必须在中心佛寺的“波苏”内诵经,举行晋升仪式,将黄布袈裟更换成长方七块,横方九块拼缝的袈裟,这种袈裟,傣语称为“帕拉纳”。每次晋升都要举行晋升仪式,更换不同规格的袈裟,食具、用具,信徒还要向晋升者朝拜,从佛爷晋升为祜巴,袈裟应更换为长十一块,宽九块的大袈裟,晋升的等级越高,仪式越隆重。

我经历过:昔阳一般需要给女方3种钱,订亲钱、看家钱和采购新娘衣物首饰钱,订亲一般6000---10000不等,看家比订亲少点,衣物首饰钱一般2万左右,现在也有一次性全包给3--5万不等,不过这些钱都用来采购新娘衣服、首饰和其他嫁妆,其他人听起来体面,女孩子找了个殷实的婆家

订亲就是订婚,男孩子到女方家,和女方家亲戚一块吃顿饭,认认亲

看家是女孩子和她家一个长辈到男方家认亲,以前的意思是看男方家庭经济状况如何,(要给来的长辈准备个红包,一般168、268元)

其他就是娶亲时需要的红包,每个6或者8元

娶亲还有包袱钱,新娘衣服里娘家包的红包,里面有多少,婆婆再放进去多少(这钱是留给小夫妻的,一般提前问好多少钱) 。

其实:

自古以来,山西和全国各地一样,婚姻礼仪都遵循着周代即已确立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种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仪式和礼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六礼”的程序不断得到简化。尽管山西各地区之间的婚俗不尽相同,但其总的演进趋势都是由繁到简。近、现代以来,山西各地的婚姻礼仪大致为以下几个阶段:

---议婚---

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定婚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

---定婚---

经过议婚阶段,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便可正式定婚,即“许亲”、“定亲”了。男方往女方家中郑重地送去聘礼,数量多少,一般因时因地,视家境贫富而定。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后一部分内容和“纳征”,雁北一带称之为“下茶”,晋南一带则称之为“过大礼”。

男女双方订婚,一般选择夏历三、六、九等吉日,双方家长要在选定的这一天分别设筵款待亲友,名为“定亲饭”。主食一般是面条,表示男女两家已经成为情深谊长的儿女亲家,所以又称为“吃面”。晋南襄汾等地,男家筵席上必备饺子,意取“捏嘴”,表示希望不要再讨财礼了;女家设筵则以“臊子面”回敬,取其长,表示财礼少了可不行。在翼城一带,“吃面”则仅限于女家,称为“吃许口面”。

定亲这一天,晋东南陵川等地,男家要送面粉给女家。女家用所送的面粉夹上小米煎成油饼,再送给男家。男方以之分送亲友、乡邻,称为“通知”。在晋南的闻喜,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除各色衣料、金银首饰、酒肉糖果外,还有90个花馍。女方的回礼,除衣装鞋帽,各种文具外,也有几十个花馍。男女双方把花馍切成薄片,分送亲友、乡邻,称为“散喜馍”。

晋南襄汾一带,男方送给女方的的东西要凑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女方“回奉”给男方的东西中,还要有十包掺有盐末的麦麸。这十包麸盐要分别撒在未来的公婆和妯娌头上,表示大家都有福(麸)、有缘(盐)分。晋中祁县等地,男女双方还要互送“四色礼”。男方送给女方“定亲衣”、戒指、耳环、手镯等物,女方回送男方文房四宝、扇子、荷包、裤带一类。其中裤带尤不可少,隐喻“从今以后我把你拴住了”,或者“我将为你侍奉巾栉,脱衣解带”。

山西的许多地区,在定婚时还讲究互换“龙凤帖”,即一种印有龙、凤的大红纸贴。男方给女方的“龙帖”上写有“求吉”字样,又叫“恳帖”,大致书写内容为:“愧乏玉田,仰祈舍诺。XXX鞠躬”。女方给男方的“凤帖”广写有“允吉”字样,又叫“允帖”,大致书写内容为:“德愧比凤,愿切乘龙。姻愚弟(兄)鞠躬”。“龙凤帖”一般以大红销金全柬制成,太原、大同等地要叠成九折,以表示婚姻天长地久(九)。祁县、平遥一带则为对折式,男女的生年、月、日、时“八字”写在中缝左右,折起来正好合在一起。

在订婚之日,晋南一些地方,女方还要由亲戚陪同去一次男家。返回时,男家除送给姑娘一定数量的钱外,还要送一捆棉花,称为“沾亲棉”,又叫“粘亲花”,表示从此沾亲带故,情谊绵绵不断。

---出嫁---

定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筵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寿阳一带称为“会择”,大同等地则称为“择期”。早先一般要事先请阴阳先生看黄道吉日。由于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列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双方家长往来磋商,往往从定亲到成婚要迁延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

迎娶的日子最后选定以后,男方要正式写帖通知女方。雁北一带称为“通书”,晋南等地则称为“送好日”、“下知帖”。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请期”。吕梁一些地方,到此时才正式送财礼给女方。以前定婚行聘,为“小送”;现在临娶“纳币”,为“大送”。

山西大多数地区在迎娶前几天或头一天,也有的在迎娶当天早上,男方要打发人往女方送钗钏首饰、衣装、酒肉等礼物。这一仪式叫做“催妆”,意为催促女方做好出嫁准备。太谷等地把“催妆”称为“饷飧(sun孙);寿阳一带称为“送嫁妆”,同时把女方陪送的妆奁叫做“陪随”。在迎娶之前,大同一带,男方要送面粉和肉给女家,面粉叫做“离娘面”,肉叫做“离娘肉”。

出嫁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女儿的妆奁送往男家,称为“送嫁妆”。嫁妆旧时一般为桌椅箱柜、衣服被褥及梳妆用具,都要贴上大红喜字或扎上红布。忻州、雁北等地讲究在嫁妆中的面盆里放核桃和枣,然后用大红剪纸盖上;晋南襄汾一带则讲究在枕头里装上筷子、核桃,鞋里放上麸子,被子四角缝上枣和花生。这些习俗都是表示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贵子,儿女双全及夫妻感情和美、有福有缘。

收到妆奁后,男方要回送女方一些礼物。太原一带,男方回送女方的是清酒、猪头和蒸卷,称为“上头盒”。

出嫁前夕,女家还要给女儿“上头”和“开脸”。“上头”,即改变头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开脸”又叫“开面”,其实是新娘进行美容修面,并以此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一般是请一个“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儿女双全的年长妇女,由她用细丝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上头”,“开脸”之后,女方要宴请本族尊长和邻里乡亲,同时款待即将出嫁的女儿。民间认为,女儿一上头,就是人家的人了,娘家须以客相待,所以筵席非常丰盛,女儿也被安顿在筵席的首位。尊长、邻里除对待嫁的姑娘表示祝贺外,还要嘱咐她一些尊敬公婆、侍候丈夫以及处理好妯娌、姑嫂关系的道理。

---迎娶---

迎娶,又叫“迎亲”、“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吕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

迎亲的队伍,旧时讲究要用各种仪仗,从前到后,有炮手、开道锣、开道旗、“肃静”、“回避”朱牌、宫灯、金瓜、斧钺、朝天镫、龙虎旗、团扇、日罩……吹打鼓乐更是不能少的。花轿一般为两乘,新郎、新娘一人一乘。去的时候,新娘之轿例不空行,晋南一带要放花糕,青馍作为镇物;晋中有的地方则由一个与新娘属相相同、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坐着压轿,称为“压轿喜倌”。

山西各地的迎亲队伍中,都要有陪伴新郎的人。左权一带,是从年长亲友中找两个人,称为“冰人”;再从新郎的子侄辈中找一个年龄与新郎差不多的,称为“引婿”。雁北平鲁等地讲究“女一男二”,要新郎的妗子和两个兄长随花轿同去同回;回来时,女方自然也以“一女二男”相陪送亲。大同一带娶亲、送亲则专要双方女眷中娴熟礼仪的相陪。对陪伴新郎的人,太谷一带称为“伴客”;对女方陪伴新娘的人,则称为“送客”。“送客”之外,女方再去人,便是“吃客”了。

女儿在出嫁前,山西各地大多有“哭嫁”的习俗,人称“媳妇哭,娘家富”。据民俗学专家研究,这一习俗的起源与远古时代的“抢婚”有关,后来女子被掠夺时的哭诉才逐渐演化为婚俗中的“哭嫁”。这不是乐极而悲,往往有其真实的内容。一般是感叹无忧无虑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与女友的友好相处之情,同时对为人妻、媳的人生转折甚感惶惑不安。如果对婚事不太满意,感到委屈,更要借机发挥,大哭而特哭一场。新娘的母亲、女友与家族中的女眷,一般都要陪哭。

迎娶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吕梁柳林一带,迎娶队伍到女家门口时,要把一只羊赶在前头进门,俗称“撞门”。

迎娶队伍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晋中榆次等地,招待女婿时,除一应酒菜外,还有薄饼一样主食,当新女婿的一定要“偷”十几张饼、几双筷子和一些酒器,当地人称为“得富贵”。晋南襄汾一带讲究新郎、新娘同吃“合婚饼”。晋东南沁县等地,女儿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

撤席后,新郎再次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晋中祁县一带,岳父此时要为女婿披红、簪花。然后乐声大作,迎娶队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员,以更为盛大的气势起程了。“婚”、“昏”同音,晋南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新娘晚上出嫁的古老习俗,娘家筵请新郎,一直要到初更才打发闺女出门。

女儿出嫁离家时,山西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毡或红布铺地,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不管怎样出门,反正是脚不沾地。

女儿临行时,晋东南沁县一带,母亲要含着眼泪绕轿二圈,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吉祥;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其舅、叔、兄、弟等四人伴行送亲。

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晋中祁县一带依据村落位置,有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龙(东)出的说法。迎娶队伍要随带红毡或红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轿踩踏外,路经寺庙、井台或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掩轿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崇邪怪相扰。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针线”,即新娘的女红消灾。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即此遗风。

迎娶旧时多用轿或轿车,除此而外,吕梁山区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骑驴;长治、屯留等地,新娘、新郎都要骑马。雁北平鲁一带还有“骡驮轿”的特殊交通工具,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乘长轿。娶亲这天,“骡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装束得精精干干。据说他们既能把“骡驮轿”赶得稳稳当当,又能使人饱受颠簸之苦,所以喜钱是不能少给的。

迎娶这一天,新郎、新娘的妆束因时因地而异。新郎旧时头戴宽边黑色硬礼帽,身穿马褂长袍,后来改为制服,现在则大都是西装革履了。晋中、晋南等地,新娘着装比较特殊,要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腰扶玉带,宛似戏台上皇后娘娘的形象。后来不穿蟒饱了,改套红棉袄;不戴凤冠了,改戴茶色眼镜,一律改穿时装。

---婚礼---

迎娶队伍回到男家以后,鼓乐大作,鞭炮连声,男方亲友、邻里一拥而出,迎接新娘。晋东南沁县一带,新娘花轿讲究落在一床红被上,新娘索取“下轿钱”后,由一“全福人”相搀,踩着红毡进门。婆婆随后用笤帚在轿内象征性地扫三下,并取土一把,拿回家放在新房炕角席子下。这叫“扫轿土”,大约是和“不带娘家土”的习俗针锋相对,你怕带来娘家的土,影响娘家种庄稼;我偏要想方设法扫一些,以有利于自家的农事。

山西有些地方在新娘出轿后,要把谷草秆、麸皮、瓜子、花生、核桃、栗子等物大把大把地往新娘身上撒,同时念诵赞辞。这一习俗叫“撒草”或“撒喜果”,起源甚为古老,相传早在汉代即已流行。早先叫做“撒谷豆”,意在压避青羊、乌鸡、青牛三煞神。后来逐渐演化,从赶煞神转为求吉利,晋南一带尚保留古意,翼城叫做“打五鬼”,浮山则叫做“摔新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6078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