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时期的曾国藩为什么不造反慈溪?慈禧用了什么手段?

巅峰时期的曾国藩为什么不造反慈溪?慈禧用了什么手段?,第1张

清朝末年的时候,在南方爆发了农民起义,而此次农民起义在短短几年内,就势如破竹般的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甚至一度与和清廷分庭抗礼划江而治。但是这一场起义却又被曾国藩所平定,但是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手握几十万湘军,为什么不敢造反?为什么不敢去夺爱新觉罗的江山?我们今天看看慈禧为了防止曾国藩造反都用了什么手段。

1860年安庆战役过后,当曾国藩顺利的进驻到安庆城中的英王府,而北京就送来了加急公文,而公文的报告就是咸丰驾崩、六岁的载淳即皇帝位。这个消息无疑给曾国藩和湘军上层人物带以极大的震动,在现在军事这么敏感的时候,朝廷发生如此剧变,于是一些人就以清廷幼主即位、人心不定之时,请曾国藩取而代之。

当时的李元度送给他的贺联就是“王侯无种,帝王有真”,而曾国藩见后就撕毁了此联,并且怒斥李元度。然而野心家不止李元度一人,那个时候左宗棠也送来一纸书信只见上面写着: “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而曾国藩看到之后就把最后那一句改成了鼎之轻重,未可问焉!。而水师彭玉麟也劝他造反,还有王闿运劝他造反,结果被他怒斥狂妄。这么多人劝他造反,他都拒绝了,那到底是为什么他才会不造反哪?我们看看慈禧的布局。

首先就是当时的湘军虽然号称四十万,但是曾国藩实际控制的兵力也就只有十几万,甚至更少。而湘军其他的兵力大部分都在左宗棠和湖南巡抚手里,电视剧历说左宗棠率领的是楚军,其实也就是湘军里面的一部分。而左宗棠是慈禧太后破格提拔到闽浙总督,虽然左宗棠出世的机会是曾国藩给的,但是左宗棠却一向看不起曾国藩。而如果曾国藩造反,而左宗棠很有可能会群起而攻之,这就是瑜亮情结。

而除了左宗棠之外,慈禧还大力扶持李鸿章的淮军,虽然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但是一旦有了单飞的机会,那李鸿章定然不会放过,一定会借风扶摇直上,事实也已经证明了,李鸿章到上海两年之后就让淮军从6000变成了7万人,而也全部配备了洋枪火器,而此时的淮军也就是大清帝国装备最精良的一支军队。而如果曾国藩造反,李鸿章很有可能不顾及师生之情,对曾国藩给予沉重的打击。

除了李鸿章和左宗棠之外,慈禧还另派钦差大臣官文率领20万大军驻扎在武昌,并且让福明阿镇守镇江和扬州,让蒙王僧格林沁在安徽一带重兵布防。虽然此时的曾国藩手握百战之师,但是却已经陷入清王朝的包围圈里面,但有异动就会遭到群起而攻之。

不仅军队包围了曾国藩,而在军饷上面也一直在节制曾国藩。虽然曾国藩名义上是可以节制湖南、江西、江苏、浙江这几个省为自己提供粮饷,但是真正给不给你曾国藩还是要看各省的巡抚。而当时的江西巡抚沈葆桢三番五次的就向朝廷上奏,希望可以减少对湘军粮饷的供应,甚至时候两者闹崩了之后,沈葆桢还提议断了湘军的粮饷供应。

而此时的曾国藩不但在军事上被包围,而且粮饷也是时断时续的供应。而此时和他征战太平天国的湘军也已经疲惫了,而湘军也在攻破城池之后大肆的抢掠财货,甚至多出还有小的军队哗变,此时的湘军和以前保家卫国的湘军早已不一样,此时的湘军更像是土匪,打下城池之后就大肆的抢掠。而且晚晴已经病入膏肓,内外交困,如果谁当了皇帝那也只是成为洋鬼子的傀儡,充其量也就是从满清皇帝手中接过黑锅,继续当民族的罪人,所以曾国藩选择了急流勇退,裁剪湘军,让曾国荃去山西做官,老老实实的做清廷的柱石。

8、曾左针锋相对,完全决裂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没有来由的怨气,始终是一个难解的谜。

如果论恩情,曾国藩在左宗棠进身之路上的扶植提携,可以说尽心尽力。而对曾国藩,他从来没有表达过感激之意。相反,他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言的怨气。

原因就在于曾国藩在历史舞台上占据了本来应该属于他的“主角“位置吧。

想当初,创建湘军这个想法是曾国藩和他共同提出来的,曾国藩的得力助手塔齐布是他推荐给曾国藩的,曾国藩带兵打仗,他贡献了多少智慧,在大的战略方针上,又多少次结果证明他左宗棠比曾国藩更高明。

然而,平定捻军的不世之功,最后还是落到曾国藩头上。

天京城破之际了,普天同庆,只有左宗棠是感到失落的吧?当朝这一最大的不世之功,他左宗棠无疑是错过了。

所以,当曾国荃所率湘军攻破天京,捷报传到朝廷,朝廷封曾国藩一等侯,曾国荃一等伯的时候。

获悉数千人护着幼天王逃出天京城的消息的左宗棠,没有向曾国藩打招呼,就率先将此消息报告给了朝廷。

按常理,他应该及时把这个消息告诉曾国藩,让曾国藩决定如何处置整个事情。再退一步,即使是由他来向朝廷汇报,他无论如何也应该先与曾氏兄弟通报一下情况。这样于国家无损,而于私谊有益。

事实上,在以前的军务大端上,左宗棠一直是这么做的。

只有这次,在涉及曾氏兄弟根本利益的大事上,左宗棠没有这样做。在获得了幼天王下落后,他立刻于七月初六直接奏报朝廷,并且夸大了幼天王洪填福出逃后聚集余众的风声。其目的,也无非是贬损曾氏兄弟的战功。

果然,得知消息的朝廷勃然大怒。慈禧太后切责曾国藩,不仅指责曾国藩以前的奏折“茫无实据”、“全不可靠”,而且要严惩曾国藩的部下,“将防范不力之员弁从重参办”。

不要说慈禧主政以来,对曾国藩一直是客客气气,就是对曾国藩不太感冒的咸丰皇帝,也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重话。曾国藩的自尊心受到了空前打击,声誉也大大跌落。

如果仅止关乎个人名誉,曾国藩可能会坦承自己调查不周,引咎自责。但事情涉及到他的部下,特别是兄弟曾国荃,他无法让步。

特别是左宗棠奏折中的蓄意倾陷,让他更气愤难平。他固然知道左宗棠脸酸心硬,但想不到他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如此。

曾国藩为了应对左宗棠的奏折倾陷,在奏折中和左宗棠互揭老底、自相残杀,你来我往寸步不让。

虽然在当年九月,清军在江西擒获幼天王。但是自此,曾左二人彻底决裂,直到曾国藩去世,两人之间再也没有任何私下交往。

直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担心曾国藩在军饷上掣肘,但是曾国藩非但不掣肘、反而大力支持的时候,左宗棠才终于认识到,曾国藩的心胸远非自己能及。

水城生活汇将用10篇文章的篇幅,和大家聊一聊曾国藩和左宗棠的恩怨情仇,这是第8篇。

末学后进,请大家多多指教!

同样身为晚清四大名臣的左宗棠和曾国藩,这两人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是太过友好的。虽然早年之间曾国藩曾经对着曾国藩有着提携之恩,但是左宗棠后来却并没有和曾国藩的关系很近。不过也有很多人都认为,其实这是曾国藩和左宗棠演给慈禧看的,他们两人之间的决裂是为了防止慈禧猜忌他们。

左宗棠少年便是在家乡成名,但是却是因为不适合于科举,一直没有功名。而没有功名的左宗棠,只能在无奈之下去当一个军师。如果只是当一个军师的左宗棠最后十分可能会成为一个默默无名的人而泯然于众人,但是曾国藩却是发现了左宗棠的才能,并且对他提携,将他招募到了朝廷当中。

但是让人未曾想到的是,在左宗棠成为曾国藩的幕僚之后,左宗棠他却是因为自己军事才能而在仕途上面一帆风顺,后来两个人更是平起平坐。但就是到了这一刻,两个人却是分道扬镳。而其原因便是因为两人出生的不同,左宗棠是一个十分骄傲的人,他看不起曾国藩那样的儒生风格,因此他在和曾国藩相处的过程当中也多次反对曾国藩的想法。之后因为太平天国事件,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关系更是降到了冰点。

但是让人未曾想到的是,在曾国藩去世之后,左宗棠却是十分的伤心,他亲自为曾国藩写了28个字的挽联,而从这一幅挽联当中也可以看出左宗棠对曾国藩是十分敬重的。因此这就更加让人确信,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人之间的间隙完全是演给慈禧太后看的。但时间已经过去了百余年,我们如今也不晓得这两人到底是演给慈禧看的,还是这两人之间真的有互相不舒服的地方。但不论如何,他们没有把个人的事情放到国家大事来上面,这是十分让人敬重的。

慈禧太后经常收拾恭亲王。在1865年,翰林院编修蔡寿祺一纸奏折直指恭亲王奕欣“贪墨”“骄盈”“揽权”“徇私”,慈禧太后便以恭亲王目无君上为由,免去包括议政王在内的所有职务。在慈禧太后的屡次收拾后,恭亲王从一个精明能干的贤王,变成一个碌碌无为的庸王,令人感叹万千。

令人不解的是,慈禧太后在晚清时期掌握实权,基本到了想收拾谁就收拾谁的地步,连权倾朝野的恭亲王都不能逃脱她的掌心,为何她不敢动曾国藩一根汗毛呢?1864年,曾国藩兄弟攻陷天京后,朝廷命曾国藩将太平天国的金库查明,报部备拨。可是,太平天国留下的金银珠宝,早就被曾国藩兄弟的部队洗劫一空,不留分毫。为了给朝廷一个交代,曾国藩打了一封报告,称:“克复老巢,而全无财货,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闻之事。”慈禧太后虽然很生气,但并没将曾国藩怎么着。

1870年,走马上任才两年的两江总督马新贻,意外被刺客张汶祥所杀,因伤重不治身亡。当时,朝野议论纷纷,许多说法都将幕后指使者指向曾国藩和湘军。慈禧太后故意对曾国藩说:“马新贻此事岂不甚奇?”曾国藩诚惶诚恐地回答:“这事很奇。”慈禧太后默然不语,派曾国藩前去审理此案。显然,慈禧太后有意将此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慈禧太后不敢动曾国藩一根汗毛,原因当然是因为他有一支湘军。

曾国藩创建湘军以来,与太平军作战了10多年,成为大清王朝最有力的保卫者。清朝曾经寄以厚望的八旗军队、绿营和蒙古马队,都在太平军面前败下阵来。慈禧太后只能依靠曾国藩的湘军来维系统治。如果慈禧太后要收拾曾国藩,唯一的结果就是清朝提前覆灭。两害相权取其轻,慈禧太后自然不愿意轻易招惹曾国藩。所以,慈禧太后宁愿对曾国藩忍让三分,也不会去找他的麻烦。

刺这是阳谋,杀给慈禧看的。意思是你别搞我们湘军了,否则就跟你翻脸。慈禧让曾来审,就是回复曾,你们别闹事就行,大家不用翻脸。曾国藩当时在天津处理棘手的教会案积劳成疾,身体已经很差了,那么折腾干嘛,天津教会案处理后大家都把他当卖国贼了,他的很多朋友都和他反目了,号召力也大不如前了,刺什么马。

灭掉太平天国之后,你以为老曾不想顺势而起啊,只是除了湘军,还有左宗棠的势力,李鸿章的淮军,李鸿章是老曾的学生,可能跟随,也可能阴老师一把,老左一向看不起老曾,和老曾其实不太对付,却是大概率在背后搞老曾一把,而且湘军内部分裂(李续宾),如果老左和李鸿章支持,老曾绝对会干的,反正湘军已经成为朝廷的眼中钉了。主要是没把握左李,才犹豫不绝,面对心腹彭玉麟等人的一再催促,最后写下了,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当时局面,八旗军,绿营军不堪任用,战力很弱,湘军,淮军等民团战力强,兵力多,剿灭太平军,基本控制了江南一带,大有化江而治的局面,包括当时的陕甘地区,也在湘军之手,所以这案子只能是不了了之。而曾国藩不敢反清是有原因的,一是湘军缺粮饷,打战费钱,江南经过了太平天国战争,民穷经济凋敞粮饷枯竭,没有经济支撑无力长时间反清。二是李鸿章的淮军势力也大并且首鼠两端,不一定支持曾国藩反清,曾国藩没有致胜把握。所以才导致曾国藩裁军服从清朝统治,不过这时满清已经无满人可用,对江南失去控制。

曾国藩不知道狡兔死,良狗烹的道理吗?曾国藩和袁世凯比,差的不是一点点,是差很远,曾国藩不是阴谋家,不具有野心,是个务实的思想家,他只有家的思想,没有国的概念,所以他没有想过这场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争究竟要把国家带到什么方向,他并不知道西方世界已经有了新的政治制度,所以曾国藩只有最低级别的封妻荫子的目标,没有改天换地的理想,同时也说明闭关锁国的政策是非常成功的,读这么多书的思想家都不知道欧美已经完成革命和民主的建设,袁世凯就不同了,高举民主和革命的大旗,占领了道德和政治的制高点,所以曾国藩在思想上比袁世凯差的多。

第二,曾国藩就是有心反清,也缺乏天时地利人和,这点曾国藩应该看的很清楚,天时差,民主之风还没有吹进中国,曾国藩提不出新的政治制度,刚平定反清,自己立马又接着反清,自己接受不了这个思想大转弯,军民也接受不了,失去了剿灭太平天国的正当性,两头不讨好,人民会质疑你。

地利差,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南方,导致曾国藩的势力范围被限制在了非政治中心,对中央的把控基本为零,除了独立分裂,曾国藩想不出其它路可走,事实上后来的南方地方政府相对独立和孙中山在广州的革命运动就是曾国藩留下的政治遗产,他做不到但把机会留给了后人。袁世凯则不同了,他的军队和势力一直没离开政治中心,把中央的要员玩弄在股掌之间,可以和中央讨价还价,最后做到内阁总理,这和曾国藩被调虎离山真是天壤之别。

人和差,相对袁世凯的野心家,50岁前在朝廷做官的曾国藩只能算默默无闻的儒官而已,借着太平天国运动才达到人生的巅峰,可惜已经60多岁了,体弱多病也不支持他有野心,而他手下的湘军也是有贪心没野心,杀光南京城的老百姓差点没把曾国藩气死,反观袁世凯,年富力强有思想有抱负有手段,在被贬职期间依然保持大批追随者。

没他的话,南昌起义就扑不灭,他一当上内阁总理,南昌起义说扑灭轻轻松松扑灭,这就离不开袁世凯创立的新军杰出贡献,袁世凯死后这些新军将领不是军阀就是总统就是总理,可以说袁世凯创立了一个新时代,再看曾国藩的湘军,就是一支民间旧地主武装,除了曾国辁稍微有点名气以外,其它的将领还有谁知道?和袁世凯的新军将领相比差的太多。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优的曾国藩能封妻荫子历史留名就已经达到他的人生最大能力了。

其实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人才最多,能人最多,忠臣最多的朝代。逢千古之大变革无数能人志士为了救民族,救国家,救朝廷抛头颅洒热血,忠于国家的,忠于朝廷的,忠于民族的都在这一刻踏上历史的舞台。可能他们动机不尽相同,目的不尽相似,但归根结底都是想摆脱列强束缚,富国强军,可惜造化弄人啊。

我们或许都很知道。中国的文化拥有着五千年历史悠久。同时里面富含了很多东西,都是我们现在所无法去理解的。都是经过长时间沉淀下来的。比如说近代清朝的这段历史。其中的复杂是我们现在所无法了解的。因为他是最接近现代的一个朝代,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可以说在这个时代中记载的东西有着很多很多。其中发生了很多事情和很多的历史事件得到保存。

在1840年,中国闭关锁国封禁的大门终于被别人打开了。之后换来的却是接近100多年的封建侵略,但是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说在20世纪的时候。这是中国最屈辱的一个时间段。慈禧当政,这就是中国20世纪开头最黑暗的时候。

不过在这个时候,中国却出现一个特别善于打胜仗的将军,就是曾国藩。回顾现在这个人物在现在的时候是充满着争议的一个人。他维护着封建王朝,一步一枪地打在改革者的身上,是改革军们最大的阻力。首先,他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第二,他具有传播正能量的特殊能力,一种精神力量影响着每个人。 第三,他应该有积极和一面,人可以更深入,这的确是一个普通百姓不是不可理解的神灵。

他是世界上一个慷慨大方的人。 他是一个平凡的人,贴近生活,每个人都能看到; 他是一位出色的***,并培养出一批精英。慈禧需要他,所以说不敢动他,因为他有着他可以利用的价值。

1864年太平天国被平定,这个内忧刚刚被消灭,朝廷体系之内又冒起一个巨大隐患,那便是如日中天的曾国藩。

在咸丰年间开始的九省四十二个地方团练中,曾国藩以地方团练起家,不只是将其他地方团练远远甩在身后,还平定了太平天国,一时功高震主。

彼时曾国藩身兼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协办大学士等要职并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政大权,自巡抚、提督等以下文武百官皆归其节制。

出自湘军一系的李续宜、沈葆桢、左宗棠、李鸿章四人也分别担任安徽、江西、浙江、江苏四省巡抚,这四人又将自己的门生故吏充任于各地的布政使和按察使。

全国封疆大吏中,在总督中湘系占三名,分别是两江总督曾国藩、直隶总督刘长佑、闽浙总督左宗棠,四川总督骆秉章和两广总督毛鸿宾也与湘军关系密切。在十五名巡抚中也有七名出自湘军或与湘军关系密切,至于担任各地官员的湘军将领就更多了。

曾国藩的湘军一系已成为大清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更重要的是曾国藩麾下的湘军,多达三十余万,刚刚平定太平天国立下不世之功,正是兵强马壮一鼓作气之时。

曾国藩的湘军集团不只是拥有巨大的势力,更要命的在于,曾国藩是汉人。在满人建立的清朝,汉人在有清二百多年来一直是被压制的对象,像曾国藩拥有这么大兵权的汉人官员,是清朝自平定三藩之乱以后的第一人。

曾国藩手头也有现成的旗号,那就是围绕“反清复明”做文章。像荒唐的洪秀全都知道攻下南京以后,前往明孝陵祭拜明太祖朱元璋,说要恢复汉人江山,来拉拢人心。同样的曾国藩也可以借题发挥,趁机再拉拢广大的汉人士绅来支持他。

而且不同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国藩能平定太平天国,能力还是有的。并且还能在朝廷体制中崛起,对于朝廷的家底还是很清楚的,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曾国藩如此之实力,清庭哪怕是平定了太平天国,依然是上至两宫太后,下至满洲贵族不高兴,乃至寝食难安。

不过还好曾国藩清楚当时局势,知道看似强大湘军,实则已经四分五裂,诸如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等人已被清庭重用,借此来分化瓦解湘军集团,而这些人的确与他也是渐行渐远。

同时,湘军西面有钦差大臣官文所率领的20万大军扼守武昌,控制长江上游。东面有富明阿等占据镇江、扬州,堵住长江下游。北面还有悍将僧格林沁在安徽、湖北一带屯集重兵驻防,虎视南京。湘军稍有异动,各路大军是分分钟便可以对其形成合围之势。

同时晚清的局势复杂,不只是国内,国外的西方列强势力也足以影响乃至决定大清的命运。清庭甘于割地赔款当西方列强的鹰犬,曾国藩想要造反,不说西方列强同意不同意。便是造反成功,又该如何面对西方列强呢,这恐怕也是个两难选择。

不过清庭统治阶层并没有寝食难安多久,1864年8月曾国藩自裁湘军25000人,同年11月,又奏准停征作为军饷的厘金和亩捐,还让弟弟曾国茎抱病离职,回乡调养。如此一来,曾国藩通过自废武功,缓和了同朝廷的矛盾,使自己全身而退,清庭统治阶层也终于松了口气,又可以继续安枕无忧的割地赔款以应付西方列强,来维护自己天朝上国的统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1683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0
下一篇2023-09-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