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在和慈禧斗争的过程中为何没有去拉拢李鸿章呢?

光绪在和慈禧斗争的过程中为何没有去拉拢李鸿章呢?,第1张

光绪皇帝是一个当家不做主的人,他做皇帝的时候,压根没有实权,权力都被慈禧太后把持着。但是后来他想要通过变法把这个权力给夺回来,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他势必要拉拢一些朝廷重臣。李鸿章在晚清的时候也算得上一个有权力的人,那么光绪为何没有拉拢李鸿章?

李鸿章早年的时候是不得志的,他曾经是曾国藩下面的一个幕僚。后来在机会来临的时候,他抓住了机会。曾国藩把他带进了官场,但是他那时候能爬到很高的位置,全靠慈禧太后对他的信任和扶持,他所建立的淮军和北洋水师,都是在慈禧的扶持下所壮大的。所以李鸿章应该是慈禧那边的人,光绪就算把他拉拢过来也没有用,他的心是在慈禧那边。

李鸿章不太可能为了他,而跟自己的恩人慈禧唱反调。而光绪如果想要变法,则必须要培养自己的亲信,而李鸿章那时候的地位已经到了顶峰,光绪又无实权,这注定无法拉拢李鸿章,更不要说将其培养成亲信了。

还有就是光绪皇帝在蓄意发动维新变法这件事上本就不够自信,至于胜算是多少?恐怕连他自己都不清楚,如果他皇帝本人都没有自信的话,那他怎么能够说服别人替他卖命?所以,光绪就算和李鸿章说大清迫切需要改革,而改革一旦成功,你李鸿章就会是大清第一功臣,恐怕李鸿章也是持着怀疑的状态。毕竟变法不是一件小事情,弄得不好的话是要掉脑袋的。

再加上李鸿章的嫡系军队是淮军和北洋水师,但是在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北洋水师全军覆灭了,淮军在那场战争之后,也没有了多少战斗力。李鸿章本人也和外国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的条约,他为此也遭受了很多骂名。所以那时候李鸿章的名声也是不太好听,光绪皇帝肯定不会拉拢这样一个人替他做事。因为光绪如果要变法,还需要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而一个在老百姓眼中已经是“卖国贼”形象的人,就算拉拢过来,也没有多少作用。

光绪当时没有拉拢李鸿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李鸿章当时在整个清朝廷的地位都是非常高的而光绪帝当时虽然是清朝的君主但是手中却没有实权所以他拉绒李鸿章的话,李鸿章也不一定会会跟光绪帝处在一个阵营当中。第1个原因就是李鸿章的实力。李鸿章其实在早年的时候并没有被君主发现他的才能,他当时只是曾国藩下面的一个幕僚而已。但是后来,曾国藩把他带进官场之后他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在朝中的地位非常高,全靠自己的能力获得了慈禧太后的信任。在慈禧太后的扶持之下,他建立了北洋水师,所以当时李鸿章是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当时李鸿章跟慈禧太后是同一个阵营当中的,所以光绪帝想要与慈禧太后对抗的话,根本就不可能找李鸿章。再者当时李鸿章在朝中的地位非常高,虽然光绪帝有心对抗慈禧太后,但是他手中并没有实际的权力,所以当时他即使拉拢李鸿章,李鸿章也并不一定会同意与光绪帝站在一个阵营当中。要知道只有光绪帝给予李鸿章好处,李鸿章才会心动。但是光绪帝当时并没有权力,所以李鸿章也并不可能支持光绪帝。第2个原因就是李鸿章当时的名声并不好。要知道李鸿章亲手创立了淮军和北洋水师,这两个军队当时的军事实力都是非常强的,但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时候北洋军队全军覆没。清政府军队与西方列强军队进行比拼的过程中多次获得败仗,也就导致了李鸿章被迫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当时他的名声并不好人们认为他背叛了国家,光绪帝要拉拢的人一定是名声比较好的人。而李鸿章明显不符合光绪帝的要求。

晚清人物

谭文卿以御史授浙江遗缺知府,赴辕谒李,谭跪拜而李不答礼,谭怒,起曰:“大人有足疾乎?”李曰无,又曰:“大人目盲乎?”李仍曰无,谭曰:“若然,卑府拜大人,大人胡不拜耶?卑府今日官可不做,大人礼则不能不答。”言已,拂衣而出。

清 李伯元《南亭笔记》卷十

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爱摆架子,人称“李大架子”。例如在清朝的官场,上级登门会见下级,上级端起茶要喝时,下级要马上快跑到仪门外候着。这仪门,就是府第的大门之内的门,也指官署的旁门,这样是表示对上级的尊重。

而作为上级呢,当然要谦虚点,不会大大咧咧地享受这种礼节,而是马上过去拉着下级的手,叫对方不要这么谦卑,免礼免礼。

李瀚章则不然,面对下属的谦恭,他是半点也不客气。他每次去下属府邸,当下属敬茶时,他不紧不慢地喝着茶,居然还让仆人上一根烟斗,慢条斯理地“吸半时之久”,然后才“蹒跚而出。”“李大架子”的名声就是这么来的。

当然,“李大架子”也是没碰上对手才敢这么嚣张,一旦碰上硬骨头,也有吃不了兜着走的时候。

清光绪朝御史谭钟麟,即谭文卿,某年下放到浙江地方当知府,李瀚章当时是浙江的最高长官,按常规,新到的知府是要去拜会李瀚章的。

谭钟麟这天去拜见李瀚章,谭先跪拜,李瀚章却还是那副做派,大大咧咧地坐着不回礼。

谭钟麟大怒,呼地一下站起来,很大胆地问:“大人您的脚有毛病吗?”李瀚章回答:“没有。”谭钟麟又问:“大人您眼睛瞎了吗?”李瀚章又回答:“没有。”谭钟麟老大不客气地说:“既然大人您腿脚也好,眼也不瞎,那么在下拜大人,大人有什么理由不回礼呢?今天我谭某人官可以不做,但你李大人不可不回礼。”然后,拂衣而出。

李瀚章还是有些反省精神的,他思来想去觉得自己有点过分,于是上门向谭钟麟道歉,还给了谭钟麟一个美差:杭州知府。

李瀚章和其弟弟李鸿章一样,也是跟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开始发家的。他曾在曾国藩办公室当幕僚,公文写得还不错,所写公牍“简洁得要”,据说曾国藩和胡林翼都很赏识他。

不过,对一个人的评价,也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当时也有人说李瀚章没什么本事,就领薪水吃饭而已,被戏称为“吃饭师爷”。

有一回,大清早,曾国藩有文件要写,李鸿章却不巧出去了,没奈何只好叫李瀚章写。李瀚章正写着,李鸿章回来了,拿起文件一看,大笑:“哥,你也会写这个吗?”然后挥手要李瀚章站一边去,自己坐下来三下五除二就写完了,“吮毫伸纸,顷刻而成”。李瀚章在旁边只能惊愕地看着弟弟大展才华,“李惟愕视”。

一、简介:

1、曾国藩:

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李鸿章:

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

其一生中参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3、左宗棠

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

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虽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

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推动新疆建省。

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

二、三人关系及结局

1、曾国藩和左宗棠

湖南老乡。曾国藩大一岁,28岁考中进士。左宗棠会试,三考三败后回乡教书去了。

到了中年之后,左宗棠只好巴结曾国藩。咸丰四年,曾国藩打算向朝廷保举左宗棠破格当个知府。可是左宗棠嫌官儿太小,不愿干。直到咸丰十年(1860年),在形势逼迫之下,曾国藩终于让左宗棠到自己帐下效力。

曾国藩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旦启用左宗棠就放手让他独当一面,左宗棠遂得以迅速崛起。

后来因为洪秀全的幼子洪天贵的下落两人起了嫌隙。(曾国藩向朝廷报告说洪幼主已死,左宗棠却报告说洪幼主逃跑了。)

曾国藩走在左宗棠前面,祭礼上左宗棠敬献一副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2、曾国藩和李鸿章

曾国藩只比李鸿章年长十来岁,但与李鸿章之父李文安是同年(同一年考中进士),自然是师长。后来李鸿章进京赶考时,又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

太平天国爆发后,李鸿章回安徽老家办团练,几年之后做失败了,便打算去拜到曾国潘门下做个幕僚。曾国藩为了杀杀李鸿章的傲气,拖了一个多月才点头。曾国藩对李鸿章很严厉,连懒觉都不许他睡。

李鸿章为人聪明,对一些事的见解在老师之上,也因为这伤了感情,后来因为弹劾李远度还分道扬镳了。

但是后来曾国藩还是采纳了李鸿章的意见。李鸿章也发现自己离不开曾国藩,又写信回去试探。曾国藩爽快地让李鸿章再回来。

3、左宗棠和李鸿章

两人都是从曾国藩的幕府中出道的,后来都成为封疆大吏,都是洋务派,都为慈禧太后所倚重。

左宗棠瞧不起李鸿章,认为他不会打仗,认为他对洋人太软弱。李鸿章也不喜欢左宗棠,觉得这个家伙太多事。

扩展资料: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书法:

1、曾国藩

曾国藩在家书和日记中,无数次提到自己写字的用功,并把写字作为日课。

比如,“每日早起,习寸大字一百,又作应酬字少许”;“每日笔不停挥,除写字及办公事外,尚习字一张,不甚间断”;即使在同太平军作战期间,也能“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甚间断”。

曾国藩有一套理论,他将乾坤之道寓于书法,认为作字应刚柔并济。有理论作指导,有勤奋作支撑。书法里有乾坤,却不止乾坤。因此曾国藩写得辛苦,写得漂亮。

2、李鸿章

李鸿章的字总能给人一种循规蹈矩、棱角内敛、运筹大度之感。

李鸿章以进士出仕,清廷取仕不仅看诗词文章,还看书法成绩,书法功底欠火候者难以进入殿试。李鸿章的书法功底便源自于早年争取功名时所下的苦功,后来又发展为自己的爱好,每日临池不辍。

晚年,李鸿章便把书法作为养生之道。

3、左宗棠

左宗棠虽为武将,但也通文,与曾国藩一样,擅书法,并给后人留下了大量楹联作品,其中他的一副楹联深得李嘉诚喜欢,并挂在了他的办公室。

近人评价他的书法称:“文襄公行书出清臣(颜真卿)、诚恳(柳公权),北碑亦时凑笔端,故肃然森立、劲中见厚。”足见造旨之深!

仔细观看左宗棠书法,你会发现他的大字雄浑有力,有武将之英姿,读者随即会被宏大的正气所震撼。

但再看他的行件随笔,会发现文字细腻雅致,爽朗劲健,有传统文人士大夫的修养,这两种气息能在一人身上得到体现,实为难得。

参考资料:

-曾国潘

参考资料:

-李鸿章

参考资料:

-左宗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410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1
下一篇2023-09-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