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前200~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权贵毁谤 被贬长沙
贾谊初到中央政权,短短的时间里就施展了自己的才能,被破格提拔,真可谓是一帆风顺,少年得志。汉文帝看到贾谊是一个很有见识、年轻有为的人,对他十分赏识。于是,就提出让贾谊担任更高的公卿职位,委以重任,并把这个意思交给大臣们讨论。哪曾想到,这样一来;却遇到了重重的阻力。
阻力首先来自功臣显贵们,如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周勃原是以织苇薄为生的小手工业者(还兼作吹鼓手),灌婴原是贩布的小商人,他们跟随刘邦东征西讨,战功显赫,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后来又除诸吕立文帝安刘氏再立新功。他们封侯拜相,位高权重;但他们又是一些没有文化的“大老粗”,尤其是周勃,更以“钝椎少文”出名。到了文帝朝,他们已经年老,自恃功高,思想守旧,胸襟狭隘。当贾谊这样学识渊博又有革新思想的年轻知识分子在汉王朝崭露头角时,这些老臣显贵们一方面因他年纪轻资历浅而看不起他;另一方面又因他才华出众而心怀妒忌。让贾谊当个博士、太中大夫之类只议论而无实权的官职,他们还能容忍,而一旦要让他升到公卿之位委以重任,和这些显贵们平起平坐,他们就难以忍受了。他们就众口一词地攻击贾谊:“这个洛阳人,小小年纪,学识浅薄,一心想专擅权力,要把国家的许多大事搞乱了!”当时文帝即位不久,而周勃、灌婴这些人是先帝的旧臣,权重势大,文帝虽爱贾谊的才能,但也不能违背权贵的意愿而进一步提拔他。
当时在贾谊面前还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这就是文帝的宠臣佞悻邓通,邓通本是一个没有任何本事的人,完全是由于一个极荒唐的原因而得宠于文帝。原来文帝这人挺迷信,有一次他做梦要上天,上不去,有一个“黄头郎”从后面推了他一把,就飘飘然地上天了。文帝一觉醒来,非常高兴,就到渐台这个地方,暗中寻找这个推他上天的“黄头郎”。碰巧见到一个正在使船的头戴黄帽的年轻人,穿着容貌很象梦中推他上天的人,文帝就把他叫来,问他叫什么名字,回答说叫邓通。文帝很高兴,就叫他随侍左右,经常同他一起玩耍,封他为上大夫,还赐给他巨额的金钱。当时贾谊恰好和邓通一起随侍文帝,地位也相当。但贾谊讨厌这个没有才能而受文帝宠爱的佞臣,常常在文帝面前讥讽他。邓通也在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使得文帝逐渐疏远贾谊。
就这样,外有大臣攻击,内有邓通进谗,内外夹攻,使贾谊不但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负,连在西汉朝廷中立足之地也没有了。其结果,是贾谊被贬出京师,到长沙国去当长沙王的太傅。长沙国地处南方,离京师长安有数千里之遥。当时交通不发达,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自不必说。更使贾谊难受的,是心中的悲愤。他有满肚子的学问,心中有远大的抱负,本想辅佐文帝干一番大事业。如今受谗被贬,受到这样的挫折,使他深感孤独和失望。他想到,绛、灌这些大臣们攻击他,还算不了什么,因为他们毕竟是功臣宿将,为汉王朝出过大力;最使他难以忍受的,是邓通这样的人,他有何德何能?只不过是一个善于阿谀媚上的小人,而自己恰恰是因为文帝听信了这样的佞悻的谗言而遭贬,贾谊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怨气。他想到了爱国诗人屈原,也是遭到佞臣权贵的谗毁而被贬出楚国都城,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他想自己的遭遇与屈原相似,就更加怀念屈原。当他南行途经湘江时,望着滔滔的江水,思绪联翩,就写了一首《吊屈原赋》,以表达对屈原的崇敬之心,并发抒自己的怨愤之情。
他写道:……多么不幸啊,遭逢时世不祥。鸾鸟凤凰躲藏奔窜啊,恶鸟高空翱翔。小人显贵啊,谗谀之徒得志猖狂。贤良正直之士处逆境啊,是非颠倒反常。过去有人诬伯夷贪赃啊,反说盗跖廉洁善良;还把利剑当作钝剑啊,却夸铅刀有锋芒!多么不得意啊,先生无故受中伤。国人不理解自己啊,向谁诉说衷肠?凤凰飘然而飞去啊。远离浊世而深藏。
长沙国是当时唯一的一个异姓(非刘氏)王国,从来是安分守法的王国。贾谊到长沙时,正是长沙靖王吴著(吴芮的后代)在位。贾谊当长沙王太傅,事情不多,就有足够的时间来研究学问。长沙虽远离长安,但贾谊以天下事为己任,对朝廷的政治和经济大事,给了极大的关注,遇有机会,就上疏文帝,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就在贾谊被贬到长沙的同一年(文帝三年,前177年),周勃到了自己的封地绛县(今山西省绛县)。绛县地属河东郡。绛侯周勃怕人害他,在郡守、郡尉巡视到绛县时,常常披甲带着亲兵持兵器出迎。第二年,有人就因此而诬告周勃想谋反。文帝一时糊涂,就把这个案子批给廷尉来办。廷尉把周勃逮捕到长安,关在监狱里,受尽了狱吏的凌辱。后来,因为文帝的母亲薄太后为周勃辩护,才得到赦免。贾谊在长沙得知此事,为周勃愤愤不平,就给文帝上疏,说了一番君主应该以廉耻礼义对待大臣的道理,实际上是对文帝提出了批评。文帝也很后悔,感到贾谊说得对,就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以后,凡是大臣有罪,都让他自杀,而不逮捕入狱受刑罚。
当时,文帝把蜀郡的严道铜山赐给邓通,允许他自铸钱,因此,“邓氏钱”遍布天下;又有吴王刘濞开豫章铜山铸钱,吴钱也遍布天下。这样,币制就混乱了。贾谊在长沙又向文帝上了《谏铸钱疏》,尖锐地指出,私人铸钱遍布天下,于国于民都很不利,建议文帝下令禁止。但邓通是文帝的宠臣,铜山又是文帝赐给他并允许他铸钱的,文帝怎会禁止呢?而吴王刘濞远在东方,天高皇帝远,又禁止不了。因此,贾谊的这个建议在当时是不可能被采纳的,只不过增加了邓通对他的忌恨而已。
贾谊在长沙第三年的一个黄昏,有一只鵩鸟飞进了他的住房里。鵩鸟就是猫头鹰,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一种不吉利的鸟。贾谊谪居长沙,本来心情就忧郁,加上长沙卑隰,自以为寿命不长,如今猫头鹰进宅,更使他伤感不已。于是就写了一篇《鵩鸟赋》,对世界万物的变化和人间世事的沦桑作了一番感叹,同时也借此来宽慰自己。此时此地,贾谊思想感情是十分复杂的。
1 文言文刘先生传翻译
《刘先生传》译文:
刘先生是河朔人,年纪有六十多岁,住在衡山紫盖峰下面。有时走到衡山县集市上,向人家讨到钱,就买盐、酪后就直接回去,用完了再出来讨钱。每天带一个竹篮,其中放着大笔小笔、棕帚、麻拂等物件,各个寺庙都走遍,拂拭神佛的塑像鼻子、耳洞里有尘土,就用笔把它弄出来,这样就成了常事,方圆百里的人都认识熟悉他。县城里的一个富人曾经赠送给他一件袍子,刘先生高兴地道谢后走了。过了几天见到他,还是像以前一样穿着旧衣服,便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差点被你拖累。我常常每天出去,庵有门不关,等回来了就睡,门也不上闩。自从得到袍子后, 他出去,就心里记挂着,于是就买了一把锁,出门就锁上。有时穿袍子出门,晚上回来就紧紧收好防止被盗。几天以来一直内心不安,不能作出决定。今天偶然穿它上街,忽然自己悟到因为一件袍子的缘故,使自己的心中竟然变得这样,这实在是非常可笑。恰巧碰到一个人从我的面前经过,就脱了袍子给他,我的心里才变得坦然,不再挂念着它。唉,我差点让你给拖累了。”
2 刘先生传翻译刘先生者①,河朔人,年六十余,居②衡岳紫盖峰下。
间出衡山县市,从人丐得钱,则市盐酪迳归,尽则更出。日携一竹篮,中③贮大小笔棕帚麻拂数事,遍游诸寺庙,拂拭神佛塑像,鼻耳窍有尘土,即以笔拈出之,率以为常,环百里人皆熟识之。
县市④一富人尝赠一衲袍,刘欣谢⑤而去。越数日见之,则故⑥褐如初。
问之,云:「吾几为子所累。吾常日出,庵有门不掩,既归就寝,门亦不扃。
自得袍之后,不衣而出,则心系念,因市一锁,出则锁之。或衣以出,夜归则牢关以备盗。
数日营营⑦,不能自决。今日偶衣至市,忽自悟以一袍故,使方寸⑧如此,是大可笑。
适⑨遇一人过前,即脱袍与之,吾心方坦然,无复系念。嘻,吾几为子所累矣。
①者:是…… ②居:居住 ③中:其中 ④市:遇到 ⑤谢:感谢 ⑥故:旧的 ⑦营营:指内心忧愁的样子 ⑧方寸:内心 ⑨适:刚好,恰恰翻译: 刘先生是河朔人,年纪有六十多岁,住在衡山紫盖峰下面。有时走到衡山县集市上,向人家讨到钱,就买盐、酪后就直接回去,用完了再出来讨钱。
每天带一个竹篮,其中放着大笔小笔、棕帚、麻拂等物件,各个寺庙都走遍,拂拭神佛的塑像鼻子、耳洞里有尘土,就用笔把它弄出来,这样就成了常事,方圆百里的人都认识熟悉他。县城里的一个富人曾经赠送给他一件袍子,刘先生高兴地道谢后走了。
过了几天见到他,还是像以前一样穿着旧衣服,便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差点被你拖累。我常常每天出去,庵有门不关,等回来了就睡,门也不上闩。
自从得到袍子后, 他出去,就心里记挂着,于是就买了一把锁,出门就锁上。有时穿袍子出门,晚上回来就紧紧收好防止被盗。
几天以来一直内心不安,不能作出决定。今天偶然穿它上街,忽然自己悟到因为一件袍子的缘故,使自己的心中竟然变得这样,这实在是非常可笑。
恰巧碰到一个人从我的面前经过,就脱了袍子给他,我的心里才变得坦然,不再挂念着它。唉,我差点让你给拖累了。”
启示 我们不能因小失大,人不能被外物所拖累。
3 文言文翻译:刘先生者,河朔人,年六十余,居衡岳紫盖峰下翻译:刘先生是河朔人,年纪有六十多岁,住在衡山紫盖峰下面。有时走到衡山县集市上,向人家讨到钱。
全文是:刘先生者,河朔人,年六十余,居衡岳紫盖峰下。间出衡山县市,从人乞得钱,则市盐酪径归,尽则更出。日携一竹篮,中贮大小笔、棕帚、麻拂数事,遍游诸寺庙,拂拭神佛塑像。县市一富人,尝赠一衲袍,刘欣谢而去。越数日见之,则故褐如初。问之,云:“吾几为子所累。吾常日出庵,有门不掩,既归就寝,门亦不扃。自得袍之后,不衣而出,则心系念,因市一锁,出则锁之。或衣以出,夜归则牢关以备盗。数日营营,不能自决。今日偶衣至市,忽自悟以一袍故,使方寸如此,是大可笑。适遇一人过前,即解袍与之,吾心方坦然,无复系念。嘻,吾几为子所累矣!”
翻译:刘先生是河朔人,年纪有六十多岁,住在衡山紫盖峰下面。有时走到衡山县集市上,向人家讨到钱,就买盐、酪后就直接回去,用完了再出来(讨)。每天带一个竹篮,其中放着大笔小笔、棕帚、麻拂等物件,各个寺庙都走遍,拂拭神佛的塑像鼻子、耳洞里有尘土,就用笔把它弄出来,这样就成了常事,方圆百里的人都认识熟悉他。县城里的一个富人曾经赠送给他一件袍子,刘先生高兴的道谢后走了。过了几天见到他,还是像以前一样穿着旧衣服,问他,他说:“我差点被你拖累。我常常每天出去,庵有门不关,等回来了就睡,门也不上闩。自从得到袍子后, 他出去,就心里记挂着,于是就买了一把锁,出门就锁上。有时穿袍子出门,晚上回来就紧紧收好防止被盗。几天以来内心不安,不能作出决定。今天偶然穿它上街,忽然自己悟到因为一件袍子的缘故,使自己的心中竟然这样,这实在是非常可笑。恰巧碰到一个人从面前经过,就脱了袍子给他,我的心里才坦然,不再挂念着它。
4 有什么文言文是刘先生者开头的····刘先生者①,河朔人,年六十余,居②衡岳紫盖峰下。
间出衡山县市,从人丐得钱,则市⒁盐酪③迳归,尽则更出。日携一竹篮,中④贮大小笔棕帚麻拂⑤数事,遍游诸寺庙,拂拭神佛塑像,鼻耳窍有尘土,即以笔拈出之,率以为常,环百里人皆熟识之。
县市⑥一富人尝赠一衲袍⑦,刘欣谢⑧而去。越数日见之,则故⑨褐如初。
问之,云:“吾几为子所累。吾常日出,庵有门不掩,既归就寝,门亦不扃⑩。
自得袍之后,不衣而出,则心系念,因市一锁,出则锁之。或衣以出,夜归则牢关以备盗。
数日营营⑾,不能自决。今日偶衣至市,忽自悟以一袍故,使方寸⑿如此,是大可笑。
适⒀遇一人过前,即脱袍与之,吾心方坦然,无复系念。嘻,吾几为子所累矣!”。
5 有什么文言文是刘先生者开头的····文言文····刘先生者①,河朔人,年六十余,居②衡岳紫盖峰下间出衡山县市,从人丐得钱,则市⒁盐酪③迳归,尽则更出日携一竹篮,中④贮大小笔棕帚麻拂⑤数事,遍游诸寺庙,拂拭神佛塑像,鼻耳窍有尘土,即以笔拈出之,率以为常,环百里人皆熟识之县市⑥一富人尝赠一衲袍⑦,刘欣谢⑧而去越数日见之,则故⑨褐如初问之,云:“吾几为子所累吾常日出,庵有门不掩,既归就寝,门亦不扃⑩自得袍之后,不衣而出,则心系念,因市一锁,出则锁之或衣以出,夜归则牢关以备盗数日营营⑾,不能自决今日偶衣至市,忽自悟以一袍故,使方寸⑿如此,是大可笑适⒀遇一人过前,即脱袍与之,吾心方坦然,无复系念嘻,吾几为子所累矣!”。
6 有什么文言文是刘先生者开头的····刘先生者①,河朔人,年六十余,居②衡岳紫盖峰下。
间出衡山县市,从人丐得钱,则市⒁盐酪③迳归,尽则更出。日携一竹篮,中④贮大小笔棕帚麻拂⑤数事,遍游诸寺庙,拂拭神佛塑像,鼻耳窍有尘土,即以笔拈出之,率以为常,环百里人皆熟识之。
县市⑥一富人尝赠一衲袍⑦,刘欣谢⑧而去。越数日见之,则故⑨褐如初。
问之,云:“吾几为子所累。吾常日出,庵有门不掩,既归就寝,门亦不扃⑩。
自得袍之后,不衣而出,则心系念,因市一锁,出则锁之。或衣以出,夜归则牢关以备盗。
数日营营⑾,不能自决。今日偶衣至市,忽自悟以一袍故,使方寸⑿如此,是大可笑。
适⒀遇一人过前,即脱袍与之,吾心方坦然,无复系念。嘻,吾几为子所累矣!”。
7刘先生是河朔人,年龄大约六十来岁,住在衡山紫岳峰下,偶尔到衡山城去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他是从别人那儿化缘得到的钱知,一般买了就直接回家了,用完了就再出来。
平常呢,就天天挎着一只竹篮,里面放着一些拂尘、扫帚之类的到各个寺庙去去给那些神佛塑像打扫打扫。有一次,刘先生到城里去化缘时,有一个富人送了一件比较高级的僧袍给他,当时,他道很高兴的拜谢了那位富人回去,然而,过了几天,那个富人再见到他时,发现他还是穿着以前的旧衣服,就问他是怎么回事,刘先生说,我差点被你给迷失了心智,我平常出门,连门都不关,回来睡觉,也不用锁门,可内是,自从得到你的僧袍之后, 的时候,心里就不踏实,怕被人偷,就去买了一把锁,出去的时候就把门给锁上,回来的时候呢,还要把门严严实实的给关好,整天担惊受怕,真是受罪死了,今天把衣服穿到集市上时,忽然领悟到因为得到了这一件僧袍而使我整天惴惴不安真是太可笑了,刚才正好碰到一个人,我容干脆把衣服给了他,这下,我心理到反而很轻松了,哎呀,我真的差点被你给迷失了心智。
8 文言文翻译[原文] 记旧本韩王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齐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帷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
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虽蔽于皙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遒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虚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
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问,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
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
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 我年青时家住汉东郡。汉东偏僻落后,没有学问渊博的人,我家又穷,没有藏书。
州城南部有一姓李的大户人家,他儿子尧辅相当好学,我少年时代经常左他家游玩。有次看见一只破竹筐装着旧书放在墙壁间,打开翻阅,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次序很乱。
我便求李家送给我,拿回家中。读时,发现它的言论深刻,扎实、宏伟、宽广。
但我还年轻,不能全部懂得它的含义,只觉得它浩大无边,非常可爱。当时,天下人都学习杨亿、刘筠的文章,号称“时文”。
能写时文的人,可以得到功名,获取名声,被世上的人夸耀称赞。从来没有人称道韩文。
我也正在努力于考取进士,重点钻研礼部所规定的诗赋程式。十七岁那年,在随州应试,被主考官除名。
于是取所藏的韩愈文集再读,长叹说:“求学的人应该达到这个境界才停止!”因而责怪当时人不称道韩文,但是自己也没有空暇钻研,只是时时独自在心里打算:我正致力于进士考试,想获取禄位,赡养老母,如果得到了禄位,一定努力钻研韩愈的文章,来满足我平日的志愿。 七年后,我中了进士,在洛阳做官,而且尹师鲁等人都在一起,于是共同写作古文,我便拿出所藏的《昌黎集》加以整理连贯,并寻找别人家所有的旧本进行校定。
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古文,韩文便在世上流行了。到现在,共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除了韩文外不学别的文章了,可说是兴旺极了。
唉,一种学说在远处流行却在近处不流行,在过去被忽视却在现在受尊重,这种情况本来就有。这不仅因为世俗的爱好或厌恶偶然使它这样,也还有必然的道理。
比如孔子和孟子便在当时匆忙奔走很不得志,但后来却成了千万代学习效法的榜样。韩愈的文章,埋没不见有两百年,却大大盛行于今天。
这又不只是世人的爱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而是时间越久它们越有光彩,不会磨灭,即使暂时被掩盖,最终也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因为他们所奉行的道使得他们这样。我开始对韩文爱好,是在它被埋没抛弃的时期。
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能够赶时髦并取得权势利益,却在这种时期接近和学习它,那么我的举动难道是为了急于取得名誉和权势利益吗?不过是志在久远罢了。所以,我出来作官,对升官不感到高兴,对贬斥不感到畏惧,就是因为志向早已决定,所得的学问也使得我这样。
黄杨 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植此宜生怜悯之心。
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使以他木处此,即不能高,亦将横生而至大矣;再不然,则以才不得展而至瘁,弗复自永其年矣。
困于天而能自全其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
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孰知之哉?黄杨木生长在千米高山云雾笼罩的岩壁上,以岩缝中的滴水和雨露为养分,可以说吸收了天地之精华而长。
9 文言文翻译与方正学书[1]·王叔英 仆于执事别十余年[2],其间情慕之浅深[3],书问之达否④,曰事之细者耳[5],姑置之不足道也。
惟执事之身,系天下之望[6]。士之进退、天下之幸不幸与焉[7]。
侧闻被召[8],计此时必已到京,获膺大任矣[9]。兹实天下之大幸也,故敢有说以进于左右焉。
凡人有措天下之才者固难,自用其才者尤难[10]。如子房之于高祖[11],能用其才者也;贾谊之于文帝[12],未能自用其才者也。
何则?子房之于高祖,察其可行而后言,言之未尝不中[13],高粗得以用之,而当时受其利。故亲如樊、郦[14],不可得而间[15];信如平、勃[16],不可得而非[17];任如萧、曹[18],不可得而夺[19]。
此子房所以能自用其才也。贾谊之于文帝,不察其未能而易言之[20],且又言之太过,故大臣绛、灌之属,得以短之[21]。
于是文帝不能用其言,此贾谊所以不获用其才也。方今圣天子求贤用才之意[22],上追尧、舜[23],固非高祖、文帝可比;而执事致君泽民之术,远方皋、夔[24],亦非子房、贾谊可伦[25]。
真所谓明良相逢[26],千载一时者也。将见吾君不问则已,问则执事必能尽言;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
致斯民于唐虞雍熙之盛者[27],在是矣。岂非天下之幸欤! 虽然,天下之事固有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亦有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
如夏时、周冕之类[28],此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也;如井田、封建之类[29],可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也。可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易;难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难。
从之易 乐其利,从之难 受其患,此君子之用世[30],贵乎得时措之宜也[31]。执事于此,研诸虑而藏话心者非一日矣[32],措之犹反掌耳[33],尚何待于愚言之赘哉!然仆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思者千虑,必有一得。
故不能无言于左右耳。 夫人情爱其人之深,而虑其患之至者,必救其失于未患之先[34]。
苟待其既失而后救之,是乃爱之浅而虑之疏也,其得为忠乎?天下知执事之深,爱执事之至,如仆者固多矣,窃谓忠于执事,未有能有过于仆者,伏惟稍垂察焉[35]。注释: [1]方正学——即方孝孺(1357—1402),明初著名学者,字希直一字希古,守海(今浙江省宁海县)人。
建文元年召为翰林侍讲,进侍讲学士,文学博士,深得惠帝信任,于国家大政,多所建议。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后,方孝孺被执不屈,遂被杀,并灭九族。
“正学”是他的书斋的名称,学者称他为“正学先生”。著作有《逊志斋集》。
[2]仆——自称谦词。 执事——对人的敬称。
[3]情慕——互相仰慕的感情。 [4]书问——书信。
达否——是否收到的意思。 [5]细——小。
[6]系——联系。 [7]与——参预,有关。
[8]侧闻——传闻。 [9]膺——接受。
[10]这两句意思是:大凡有治理天下的才学的人固然是难得的,但能善于正确地运用自己的才学的人尤其难得。 [11]子房——张良,字子房,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谋士。
在佐高祖定天下的过程中,屡出奇谋,深得信任,后被封为留侯。 [12]贾谊——汉文帝时人,善文学,文帝召为博士,深得信任,一年之中超迁至太中大夫,为文帝出谋划策改革制度,因躁进遭大臣疑忌,加以毁谤,被文帝疏远,先后出为长沙王、梁怀王太傅,死时年三十三岁。
[13]未尝不中——没有不符合实际的。意即正确合用。
中,中的。 [14]樊——樊哙,刘邦的猛将,吕后之妹女媭的丈夫,与刘邦为连襟。
郦——郦食其,刘邦的谋士。 [15]间——离间。
[16]平——陈平,刘邦的主要谋臣,常出奇计,建立大功,深受刘邦信任,封曲逆侯,后任丞相。 勃——周勃,刘邦的猛将,战功卓著,封绛侯,刘邦死前,曾委以“安刘”重任,后与陈平设谋诛诸吕,立汉文帝,任太尉、丞相。
[17]非——毁谤,指责。 [18]任——信任。
萧——萧何,跟随刘邦起义,守关中,供给军需,技刘邦评为功劳第一,封酂侯,任丞相、相国,地位为百官之最尊。 曹——曹参,随刘邦起义,攻城战野,功最多,封为平阳侯,继萧何任相国。
[19]夺——夺去信任。 [20]未能——未能用其才的意思。
易言——轻易上言的意思。 [21]绛灌之属——绛,即绛侯周勃。
灌,灌婴,刘邦的大将,因功封颍阴侯,文帝时继周勃任丞相。短之——说他坏话。
[22]圣天子——指惠帝。 [23]尧舜——均为传说中的上古圣王。
[24]皋——皋陶(姚yáo),传说中的舜的贤臣,狱官之长。 夔(葵kuí)——人名,传说中的舜的贤臣,乐官之长。
方——比。 [25]伦——相等。
[26]明良——明君良臣。 [27]致——导致。
斯民——人民的意思。 唐虞——即尧、舜,因尧又称陶唐氏,舜又称有虞氏。
雍熙——和乐光明的意思。 [28]夏时——夏历,即今俗称的“阴历”。
实际上是春秋战国时期,夏民族聚居地所用的历法,以正月为岁首,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后,历代相沿,以迄于清,民国后始改为“阳历”。 周冕——指周代的服饰。
[29]井田——一种奴隶主身族的土地制度。孟子曾描绘过这种制度:“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
封建——这里是指“封土地,建诸侯”,是奴隶制时代的分封制度,不是通常所说的“封建社会”的意思。 [30]用世——此处指治理国家。
[31]时措之宜——因时制宜的意思。 [32]研诸虑而藏。
1 跪求汉文帝的遗诏的白话文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驾崩于长安未央宫,景帝下诏为高皇帝建太祖庙,为孝文帝建太宗庙,供后世祭祀。
文帝驾崩前曾留下诏令,要天下共同遵守。诏令的大意是:天下万物有生有死,死是天地之理,自然现象,没有什么可以悲哀的。现今的世上,都喜欢生而厌恶死,所以就厚葬死者,致使家业残破并伤害到活着的人,我是不提倡的。文帝要求天下的百姓在接到诏令开始的三天后,都要脱掉孝服,也就是说只守孝三天即可。官府不要禁止百姓的嫁娶等活动,不要用孝布把兵器和兵车都盖上,孝服的垂带不要超过三寸,不要发动百姓到宫中哭,非来不可的,也只准许早晚各哭一次。建造霸陵墓园的时候,全部用瓦器,而不得使用金、银、铜、锡作装饰,依山为墓,不填土为坟。
二千一百六十年前的一代帝王——九五至尊汉文帝尚且如此,但看今朝之民如何?就从送葬说起,富贵人家大车小辆,缓缓而行,招摇过市,阻塞交通,哀乐不断,生人不悲。贫穷之家广招邻里,大摆宴席,哭天抢地,哀乐吹出流行歌曲。近年怪事频出,有人大兴土木,建造活人坟冢,想要死后安身,不知文帝有灵。如此劳民伤财,但个人情况不一,劳谁家民、伤谁家财、饱谁家囊,你我心知肚明。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他的宫室、苑囿、车骑、服饰都没有增加。有不方便的法令就去除掉以有利于人民。文帝曾经想建露台,工匠计算需耗费百斤黄金。文帝听后说,百金,等于中产人家十户的产业,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造露台呢?于是就不造了。他所宠幸的慎夫人的衣服也不拖于地,他们的帏帐也没有华丽的绣饰。我堂堂华夏的文帝如此简朴,那后于文帝一千八百余年的俄罗斯帝国的彼得大帝,富有天下,但他给别人喜得贵子送的礼也不过是一双便宜的鞋子。别人不解,彼得说,你们都说我富有一国,但那是百姓的国家,并不是我的,我的收入只是我在海军和陆军中任职的薪金所得,我买这个东西送人是量力而行的,我不觉得有什么不好。于是简朴之风在俄罗斯帝国盛行。
再看今朝,就有那么一批富起来的人和那些虽然不富,但却有花不完的钱的人,居必豪宅、衣必文采、坐必名车、食必珍馐,他们用无数的金钱无所顾忌地打发着自己的生命。那些并不富裕的人们也不甘落后,凡事大讲排场,请客,收送红包,有的甚至举债运转着那些婚丧嫁娶、升学、参军、就业、生子、祝寿等等一系列与红包有牵连的事情。不排除有人借此大发其财,但大多数人还是因此而生活拮据,他们在努力做这些事的同时也恨之切齿,办事者切齿,送红包者亦切齿。
效法文帝,从每个人做起,民风将日淳。
2 柳彧上疏谏文帝文言文原文
彧(音为或)见上勤于听受,百僚奏请,多有烦碎,上疏谏曰:“臣闻上古圣帝,莫过唐、虞,不为丛脞(音为瑳),是谓钦明。舜任五臣,尧咨四岳,垂拱无为(1),天下以治。所谓劳于求贤(2),逸于任使(3)。比见(4)陛下留心治道,无惮(5)疲劳,亦由群官惧罪,不能自决(6),取判天旨(7),闻奏过多。乃至营造(8)细小之事,出给(9)轻微之物,一日之内,酬答(10)百司(11)。至乃日旰(12)忘食,夜分(13)未寝,动以文簿(14)忧劳圣躬。伏愿察臣至言(15),少减(16)烦务,若经国大事,非臣下裁断者(17),伏愿详决,自余细务,责成所司(18);则圣体尽无疆之寿(19),臣下蒙覆育(20)之赐。”上览而嘉之,因曰:“柳彧直士,国之宝也!”
(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五•陈纪九》)
注释
(1) 垂拱(音为汞)无为:指的是拱手垂袖。
(2) 劳于求贤:指的是求贤才的过程非常劳累。
(3) 任使:指任用。
(4) 比见:近见。
(5) 无惮(音为但):不畏惧。
(6) 决:判决的意思。
(7) 取决天旨:指的是判决的决定在于天子。
(8) 营造:造出的意思。
(9) 出给:出纳给予。
(10) 酬答:应酬对答。
(11) 百司:百官。
(12) 日旰(音为干):白天。
(13) 夜分:晚上。
(14) 文簿:指的是一本一本的文书。
(15) 至言:诚恳的建议。
(16) 少减:稍减。
(17) 非臣下裁断者:指的是不是臣子所能裁断的。
(18) 责成所司:指的是交给百官们。
(19) 覆育:覆庇养育。
语意参考
柳彧看见隋帝勤奋于政事,以为是百官们奏请的事情大多都是烦琐的,于是便上书劝谏:“臣听说上古的圣贤皇帝,莫过于唐、虞,他们不管琐碎的事务,人们称为钦敬达明。舜任用五位贤臣,尧亲自访查四岳,他们拱手垂袖就是为了要治理天下。他们辛苦的广求贤才,是为了要任用他们。只是臣见着皇上留心政事,不怕辛劳,但也就因为百官们畏惧着犯罪,每个都不敢轻易的下判断,只敢听命于皇上的意见,于是便让皇上阅读无数的奏章。从这造出来的细小事情,到要给予细微的物品,还要皇上在一天之内一并答应百官们。以至让皇上白天忘记吃饭,到了晚上还没办法睡觉,诸多问题都要皇上亲自处理。臣希望皇上能够采纳以下的建议,为了要减少一些烦琐的事务,凡是要处理国家大事,而不是臣子能够做决定,便由皇上做决定,至于剩下的烦琐事务,便交给底下的百官们;而皇上的身体也可以享受无量之寿,臣便也会给与覆庇养育的指教。”隋帝看了柳彧的奏章后,便赞许的说:“柳彧是位耿直的人,也是国家的贵人啊!”
3 汉文帝刘恒《遗诏》的中心意思天下万物有生有死,死是天地之理,自然现象,没有什么可以悲哀的。现今的世上,都喜欢生而厌恶死,所以就厚葬死者,致使家业残破并伤害到活着的人,我是不提倡的。文帝要求天下的百姓在接到诏令开始的三天后,都要脱掉孝服,也就是说只守孝三天即可。官府不要禁止百姓的嫁娶等活动,不要用孝布把兵器和兵车都盖上,孝服的垂带不要超过三寸,不要发动百姓到宫中哭,非来不可的,也只准许早晚各哭一次。建造霸陵墓园的时候,全部用瓦器,而不得使用金、银、铜、锡作装饰,依山为墓,不填土为坟。
4 汉文帝劳军文言文的译文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
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胡人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
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旋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兵器锐利,开弓搭箭,弓拉满月。
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即将驾到。”
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过不多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
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凭证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
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上也只好放松了缰绳,让马慢慢行走。
到了大营,将军亚夫手持兵器,长揖到地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为之动容,马上神情严肃地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
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
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了。刚才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的,至於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的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过了一个多月,三支军队都撤防了,文帝就任命周亚夫做中尉。
5 翻译文言文《孝文帝节俭爱民》孝文帝在位二十三年期间,皇宫别苑,车马及装饰车马的器用都没有增加,如果有不方便的人,就会驱车用以帮助百姓。
孝文帝曾经想建造露台,召集匠人计划了下预算,要值百金。皇上道,:“百金之资财,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
我继承先帝的宫室,常恐自己无德,玷辱了先帝,为何还要修“露台”?文帝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汉与匈奴相约和亲,匈奴却背约入侵劫掠,而文帝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乐意给百姓带来烦扰和劳苦。
群臣中如袁盎(àng,去声昂)等人进言说事,虽然直率尖锐,而文帝总是宽容采纳。大臣中如张武等人接受别人贿赂的金钱,事情被发觉,文帝就从皇宫仓库中取出金钱赐给他们,用这种办法使他们内心羞愧,而不下交给执法官吏处理。
文帝一心致力于用恩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
6 诸葛亮集 先主敕后主遗诏 译文臣亮说:先帝开创事业不到一半,就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已分成三国,我们益州地方困苦穷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紧急时刻。然而侍从警卫的臣子在内俭懈怠,忠诚坚贞的将士在外舍生忘死,这都是追思先帝的深恩厚遇,想对陛下报答这种恩情。陛下实在应当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来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志士的气节,不应当随便自轻自贱,言谈之中称引、比喻推失去大义,以致堵塞忠臣进谏的道路。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提升和处罚、表扬和批评不应该有所差异。如果有为非作歹、触犯法令和尽忠言、做好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官吏评定赏罚,来显示陛下公平明察的治理,不应当有偏袒私心,使宫廷和相府法制有所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所以先帝选 留给陛下。我认为宫廷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先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施行,一定能够补救欠缺遗漏的地方,获得很大的好处。将军向宠,品性善良,做事公正,通晓军事,在过去试用过,先帝称赞他能干,都征求他的意见,一定能使军队和睦,能力大小不同的将士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灭亡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和我谈论这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叹息痛心。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坚贞可行、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未汉室的兴旺,就指日可待了。
臣本是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只想在乱世保全性命,不想在诸侯间谋求显达。先帝不因为我低微鄙陋,不惜降低身分,三次屈尊到草庐中来看我,拿当时的国家大事征询我的意见,因此我非常感激,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遭到失败。我就在连带失利的时候受委托,在危难的时刻接受使命,到现存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谨慎,所以在临终的时候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愁叹息,深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事没有成效,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一月里渡过了泸水,深入到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鼓励和率领全军,向北去平定中原,希望竭尽低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回到旧都去。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考虑国家政事的利害兴革,尽力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的责任。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以千先帝在天之英灵。如果发扬美德的建议,就责备攸之、祎、允等人的过错,公布他们的过错。陛下也应当自己思念时局的艰难,去征询治国的好方法,明察并采纳人们的言论,深切地记住先帝的遗诏。那我就受到陛下的深恩,感激不尽了。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对着表章流泪,不知道说什么好。
这句话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十三·汉纪五·太宗孝文皇帝上》
“上感谊言”:指文帝被贾谊的话感动。
“诏开藉田”:指通过颁布诏令(即皇帝或者官员下达的命令)开辟荒地,分配土地给百姓耕种,提供物质保障和资源支持,从而增加国家的农业产出和财富积累。
“亲耕以率天下之民”:指君主亲自参与农业生产,与百姓一起耕种农田,展示君主的高尚品德和爱民情怀,同时也可以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劳动热情,提高国家的农业产能和生产效率。
整句话的意思:文帝被贾谊的话所打动,下诏举行『藉田』仪式,皇帝亲自耕作,为天下臣民做出表率。
综合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发展国家。
汉文帝刘恒,作为我国历史上封建帝王中的一员,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切最高统治者与剥削者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共同本质。但是,他又有区别于其他封建帝王的一面,这便是他有生活节俭、胜残去杀、与民休息和励精图治的品格特征,这就是他的个性。如果只看到前者而忽视后者,或者只看到后者而忽视前者,甚至无限夸大、拔高后者,都不能准确反映出汉文帝的形象来。
评价汉文帝,还有一个不为表面现象所蒙蔽的问题。因为从表面上看,汉文帝只是继承了惠帝、高后时期的黄老思想,推进了清静无为的黄老政治,实行了轻徭薄赋的传统政策,采取了一些重视农业与工商业的措施而已。以致于在他整个政治生涯中,既没有大兴土木的建设措施,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兴革举措,还没有兴师动众的壮烈行为,在他统治的二十余年中,好像一切都很平静,连《史记·孝文本纪》与《汉书·文帝纪》载其事迹也十分简略,有的年份,甚至无事可记,给史书留下了空白年代,从而给汉文帝造成了无所作为的印象。然而,这并不是汉文帝的真实形象。他提倡的清静无为政策,为的是防止官吏扰民,藉以保证劳动人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与条件,并不是真正无所作为,更不是毫无兴革与建树。实际上,他的一生都在切切实实地为铲除亡秦暴政而努力为之;也在不声不响地为清除诸吕造成的消极影响而不懈奋斗;还在为维护与巩固刘邦开创的政治基业而煞费苦心,更在为不断实行旨在减轻劳动人民的租税徭役负担和恢复与发展社会经济而采取各种措施。正是通过他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才踏踏实实地奠定了西汉前期长期稳定的政治基础,开创了社会经济迅速恢复与蓬勃发展的良好基地,实现了儒家所倡导的“仁政”局面,为景、武二帝时期准备了丰厚的物质条件,也为后世帝王树立了勤政爱民的典范。正如司马迁所云:“汉兴,至孝文四十余哉,德至盛也”[1];也如司马贞所说:“孝文南面而让,天下归诚。务农先籍,布德偃兵。除帑削谤,政简刑清。绨衣率俗,露台罢营。法宽张武,狱恤缇萦。霸陵如故,千年颂声。”[1]时人晁错说他“绝秦之迹,除其乱法;躬亲本事,废去*末;除苛解娆,宽大爱人;肉刑不用,罪人亡帑;非谤不治,铸钱者除;通关去塞,不孽诸侯;宾礼长老,爱恤少孤;罪人有期,后宫出嫁;尊赐孝悌,农民不租……亲耕节用,视民不奢。所为天下兴利除害,变法易故,以安海内者,大功数十,皆上世之所难及”[2]。后世史家,也称颂开创于文帝和继续于景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局面为“文景之治”时期。因此,汉文帝虽无雄心勃勃的改革家形象,也无气势汹汹的张扬表现,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改革者,正是他寓改革兴建于清静无为口号下的实干作风,开创了西汉王朝的新局面。故文帝决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皇帝,更不是一个无所作为的皇帝,而是一个脚踏实地的改革家,一个西汉王朝的忠实维护者。这就是他的个性特征的集中表现。
二
汉文帝的上述个性特征,既不是先天赋予的,也不是他个人的爱憎好恶决定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质言之,是西汉初期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铸造了他的品格特征,决定了他的所作所为。
汉文帝即位前和即位之初,亡秦的苛法暴政仍然严重地困扰着当时的劳动人民,对此如不彻底予以改变,就有蹈亡秦覆辙的危险。这是汉文帝所面临的第一大社会问题,也是铸造他以行仁政的形象出现的关键性因素。
我们知道,秦的苛法与暴政,是导致秦王朝速亡的重要原因。秦末农民起义,就以“诛暴秦,伐无道”[3]相号召,可见秦法与暴政是当时劳动人民所反对的核心问题。刘邦入关后之所以立即与关中父老相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正是顺应当时关中“父老苦秦苛法久矣”[4]的心态而采取的措施。然而,事实证明,刘邦的这一作法只是临时性措施,他并没有来得及“悉除去秦法”,同时也无条件在推行这一措施,故秦的苛法如故,以致于到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正月,她还在说:“前日孝惠帝言欲除三族罪、妖言令,议未决而崩,今除之。”[5]新近出土的江陵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所载,更明显地证明从汉高祖初年到其十二年中所使用的法律基本上仍是秦律。因为这个《奏谳书》所收十多个案例所依据的法律,在刑罚名称、罪犯类别、量刑标准和计赃数量等方面,都同云梦出土的秦律相同,却不同于萧何制定的汉律九章,则刘邦确未曾“悉除秦法”。正因为如此,故惠帝时才有“欲除三族罪、妖言令”之议,高后才有除此苛法之诏[6][7]。
吕后虽有除秦苛法之诏,却并未实行,或者说实行不久,又恢复了诽谤妖言之法,唐人颜师古即持此看法,故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五月,依然存在“诽谤妖言之罪”[8]。由此可见,文帝即位之初,仍然面临一个必须彻底废除秦的苛法这一重大社会问题,不如此,就无以求得社会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事实证明,正是这样的客观历史条件,决定了汉文帝采取了彻底清除亡秦的苛法与暴政的一系列措施:
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十二月,即文帝即位后第三个月,便发布了“尽除收帑相坐律令”的诏书。
前元二年五月,又颁“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其除之”之诏,并规定“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前元七年冬十月,“令列侯太夫人、夫人、诸侯王子及吏二千石无得擅征捕”。即除去擅征捕之苛法。
前元十三年五月,又颁“除肉刑法”之诏。
汉文帝所采取的上述一系列措施,就给他塑造了一个“除帑削谤,政简刑清”的仁者形象。实则他并不是什么与生俱来的“仁者”,而是在当时的客观历史条件下不得不顺应民心而为之,否则,既无以树立西汉政权不同于亡秦的形象,也无以巩固他自己的统治,故曰是时代铸造了他的品格特征。
孝文帝即位之后,摆在他面前的另一个重大政治、经济问题,就是经过秦末汉初动乱造成的人口大量死亡、社会生产严重破坏、粮食奇缺、粮价飞涨等状况,使早已疲于亡秦徭役、兵役和赋税的劳动人民,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就迫使汉文帝必须缓解这一矛盾,否则随时有可能引发社会动乱。
我们知道,在秦末汉初遭到严重破坏的社会生产,汉高祖时期由于此起彼伏的异姓诸侯的反叛,仍然缺乏恢复与发展的条件。是以“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9]。惠帝、高后时期,因鉴于社会经济状况的严峻形势,采取了“俱欲休息乎无为”[10][5]的政策,虽然一度出现了“衣食滋殖”[10][5]的局面,但是,由于时间短和基础不牢,以致直到汉文帝时期,仍然是“岁一不登,民有饥色”[8]。因此,继续实行无为而治的政治原则,进一步减轻劳动人民租税徭役负担,这又是时代赋予汉文帝的历史使命。
事实又证明,汉文帝果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采取一系列旨在减轻劳动人民的赋、役负担和促进社会生产迅速恢复与发展的改革措施:
文帝前元元年六月,“令郡国无来献”(注:见《汉书》卷4《文帝纪》;《史记》卷10《孝文本纪》缺载。),即取消各郡国的岁贡,等于间接减轻劳动人民的经济负担。
前元二年九月,再下重农之诏,并以“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的办法以劝农(注:见《汉书》卷4《文帝纪》;《史记》卷10《孝文本纪》缺载。)。此前田租率为十五税一,今收其半,实开三十税一之先河。
前元五年四月,“除盗铸令。更造四铢钱”(注:见《汉书》卷4《文帝纪》;《史记》卷10《孝文本纪》缺载。)。即开放钱币铸造权,同时由国家铸造新币,以促进商业的发展。
前元十二年三月,“除关无用传”(注:见《汉书》卷4《文帝纪》;《史记》卷10《孝文本纪》缺载。)。即取消关卡检查制度,以促进各地区之间的交通和货物流通。
前元十三年六月,又下重农之诏,并颁“除田之租税”的诏令[8],即全部取消田租的征收。
前元十三年,颁布“除戍卒令”[11],等于取消劳动人民的戍边之役。
后元六年四月,“令诸侯无入贡。弛山泽。减诸服御。损郎吏员。发仓庚以振民。民得卖爵。”所谓“民得卖爵”,即文帝允许百姓将官府奖励他们从事农耕所赐给的“民爵”出卖给无爵者。
此外,《汉书》卷64《贾捐之传》论文帝时,“丁男三年而一事”,即把丁男每年应服的一月“更役”,减少为每三年服一月更役。《汉书》卷51《贾山传》在其《至言》中,用汉文帝的改革措施同秦的暴政作对比时说:“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损食膳,不听乐,减外徭、卫卒,止岁贡;省厩马以赋县传,去诸苑以赋农夫,出帛十万余匹以振贫民;礼高年,九十者一子不事,八十者二算不事;赐天下男子爵……亡不被泽者;赦罪人,怜其亡发,赐之巾,怜其衣赭书其背,父子兄弟相见也而赐之衣。平狱缓刑,天下莫不悦喜。”除贾山所反对的“除铸钱令”等措施外,他几乎对文帝的改革措施作了一个总结。
文帝时,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表现在农业方面,除了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个体小农经济获得了发展之外,还出现了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而致富的单一经济经营户,正如司马迁在其《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说:在武帝之前,早已出现了许多拥有“千树枣”、“千树栗”、“千树楸”、“千亩漆”、“千亩巵茜”和“千畦姜韮”的单一经济作物经营者,其中无疑包括文帝时期。随着单一经济作物经营者的出现,全国各地的农副产品也形成了地区分布的特征,如齐地“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鲁地“颇有桑麻之业”;越、楚之地,也“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贾”;燕代之地,善“田畜而事蚕”;渤海与碣石这些地区,也有“鱼盐枣栗之饶”;巴蜀地区,“亦沃野,地饶巵、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12]。这些不同地区产品特色的形成,必萌始于文帝时期。由于各地区桑麻种植与养蚕业的盛行,就为纺织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仅以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前期的纺织品来说,就有绢、纱、绮、锦、刺绣与麻布等多种丝麻织品;在这些丝麻织品之上,还饰以各种动物、云纹、卷草及人物等花纹,其色彩之鲜艳,织、绣之精美,达到了巧夺天工的程度[13],这难道不说明包括文帝时期在内的西汉前期的纺织手工业的高度发展状况吗?
至于“千亩漆”的经营者的兴起,无疑是漆器制造业兴起后的产物。反过来,它又会推动漆器制造的发展。上述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五百余件包括食器、沐器、酒器和装饰性器皿的漆器,就是以反映出包括文帝时期在内的西汉前期漆器制造业的发达水平。
西汉前期新产生的大冶铁业主,则更是文帝实行弛山泽之禁、除关津检查制度和允许自由冶铸政策的直接产物。如吴王刘濞,就是在文帝时期“即山铸钱,富埒天子”的人物;大夫邓通,亦于文帝时“铸钱财过王者”,出现了“吴、邓氏钱布天下”状况[9]。故文帝的改革措施,直接导致了西汉前期冶铁与铸币业的发展,从而出现了“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12]的工商业兴盛发达的局面。
在《星汉灿烂》中有凌不疑求亲时程少商震惊,皇上特别高兴,只有程氏夫妇满面愁容觉得这事儿不妥,可以说这次的当众求亲真的是震惊了在座的所有人,毕竟谁也没想到程少商竟然这么抢手。具体如下细说:
一,凌不疑求亲的时候最高兴的就是皇上了,作为长辈他是真的希望凌不疑赶紧安定下来。
其实在凌不疑求亲的时候最开心的就是皇上,因为他本来就清楚凌不疑对程少商的感情,但是碍于程少商刚被退亲,所以觉得这事儿可以往后缓几个月,没想到凌不疑却这么着急,甚至直接在家宴上就直接求亲想将这事儿定下来,完全超出了皇上的预料,因为在他的思想中觉得凌不疑可能会几个月,没想到这次这么痛快,看到凌不疑要安定下来了皇上高兴的嘴都快合不上了,甚至恨不得想让俩人赶紧拜堂成亲。
二,一脸懵的程少商和面露难色的程氏夫妇,根本不清楚凌不疑这是闹哪班。
凌不疑在求亲的时候程少商是有点儿懵的,她没想到凌不疑会把这事儿当真了,也没想到他会直接当着皇上的面儿说了,而程氏夫妇也是一样的惊讶,因为凌不疑这个人他们虽然认识但都觉得这个人戾气太重,不适合程少商,所以看到凌不疑当众求亲的时候其实是很为难的,因为想拒绝害怕皇上会生气导致一家人遭殃,不答应又觉得凌不疑实在是不妥,所以当时僵持在原地真的是进退两难,不过好在后期程少商直接答应了亲事,这事儿才算是了结了。
最后:
凌不疑当众求亲估计也是遭到了刺激,毕竟就参加一个家宴还被皇子看中了,要是再不赶紧求亲估计又被别人捷足先登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