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姓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容成氏,出自远古帝王容成氏世系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史籍《姓氏词典》中引《新纂氏族笺释》注释:“容姓出自大容氏。”大容氏部落后派生出容成氏族,即传说中的大容氏“生”容氏。在典籍《庄子·胠箧》中记载:“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女娲氏去世后,容成氏去世后,容成氏还曾为“王”,成为当时天下氏族“盟主”。 在典籍《集韵》中,则认为容成氏是高阳氏八恺之一的“仲容之后”。在史籍《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有“仲容之国”。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容成氏的传说已相当广泛。黄帝东迁涿鹿(中国河北巨鹿),容成氏为臣属,部落复迁回容城。关于大容氏,其踪迹已无法考据,但容成氏传至黄帝之臣的时代,则事迹较明。
其祖先容成氏时,还没有族属。在史籍《穆天子传》中,记载有“容氏国”。容氏国在河北容城县。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曾和炎帝榆罔联合,与蚩大战于阪泉(中国河北怀来)、涿鹿(中国河北巨鹿)之野。容成子既为黄帝之臣,那么就必然跟随,氏族部落自然是早已迁居于汉朝时期所置的容城县 (中国河北怀来、涿鹿之南)。容氏国约建立于夏王朝。直到夏末商初,容氏国才迁至今河南修武县。容、庸古音近通用,而庸是出自容,比容成氏要晚(商甲骨文中已有庸字),系商汤灭容氏国后,强将余民作修筑城的奴隶之义(同墉或鄘)。于省吾在《甲骨文字释林·释庸》中记载:“西周铜器《韵簋》的‘先虎臣后庸’,以庸为奴隶。《尔雅·释诂》训庸为劳。《史记·陈胜吴广世家》的‘尝与人佣耕’,《索隐》引《广雅》训佣(佣)为役,佣即庸的后起字。《楚辞·怀沙》的‘固庸态也’,王(逸)注训为‘厮贱之人’。庸训为劳为役为厮贱之人,均是被奴役之义。”这在典籍《诗·大雅·崧高》中也记载:“以作尔庸。庸,城也。”在史籍《路史·前纪五》中记载:“庸成氏,庸成者,垣墉城郭也。”后世所明确记载的容成氏,当以大禹为主要代表,是源出姒姓的一支族人,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名人辈出,其后裔子孙分衍多多,姓氏繁复,但最早的成姓、容姓、庸姓,当出此族源。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弟的封地郕,属于以国名为氏。
姬姓氏族以郕地之名为姓氏的,有两个几乎同时的分支,在姓氏形成上独一无二:
(1)起源于中国山东宁阳。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与《辞源》记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其弟、周文王第五子叔武于郕(中国山东宁阳),叔武在郕建立了郕国。周庄王姬佗十一年(公元前686年),这个郕国与纪国由于阻挡了齐国向南部发展的途径,因此被齐襄公姜诸儿所灭,其后代遂以国名为姓氏,后有的去邑为成氏,史称成氏正宗。(2)起源于中国河南范县西濮城北。几乎在与叔武封地的同时,周武王又将另一个王族季戴,也分封在另一个郕邑(今河南范县濮城)。季戴也在自己的郕邑建立了郕国。季戴郕国没有叔武的郕国命运好,早在叔武的郕国灭亡三十二年前的周桓王姬林二年(公元前718年),这个郕国即被卫宣公姬晋所灭,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其中就有人去邑为成姓,世代相传。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楚国君主若敖之子成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千家姓查源》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若敖有个儿子名叫熊成虎,是楚国大夫。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楚灵王芈围(熊围)领兵围攻徐都,他的三个弟弟熊平、熊晰、熊弃疾联合发动了宫廷政变。众人按年龄长幼推老三熊平为王,老四熊晰为令尹,老五熊弃疾为司马。但因楚灵王从徐国彻军后去向不明,楚国郢都人心不稳,熊弃疾从中得到启发,决定利用这个动荡时机,置两个哥哥死地,自己独掌朝纲。在农历5月己卯之夜,熊弃疾派人绕城大呼,说是楚灵王驾到了,满城为之骚动,然后派亲信蔓成然进宫,故作惊慌,对熊平、熊晰说:“灵王回来了,国人要来杀二位了,司马也快要进宫来了,二位要早作打算,以免受辱,众怒如同水火,可触犯不得呀!”蔓成然刚说罢,又有人受熊弃疾指使跑进宫来说:“不得了啦,外面大队人马就要冲进来了。”熊平、熊晰以为已到穷途末路,便都自杀了。次日,熊弃疾即王位,改名熊居,是为楚平王。楚平王一坐到王椅上,即下令屠杀楚灵王、熊平、熊晰的家族人等,特别说:“楚子谓成虎,若敖之余也,杀之!”因此史书记载:“楚杀其大夫成虎、怀宠也。”在这次楚国内乱的灾难中,熊成虎的子孙提前被家仆带走逃匿,得以保存,后其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成氏,世代相传至。第四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成公之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在史籍《姓纂》中记载:“宋微子之后有成氏。”春秋时期,宋国著名的“愚仁”君主宋襄公子兹父有个儿子,名王臣,史称公子王臣。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宋襄公逝世,公子王臣继位,是为宋成公。周襄王十九年(公元前633年),楚成王芈頵(熊恽)派令尹子玉率楚军讨伐宋国,宋军抵挡不住,宋成公紧急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姬重耳并没有直接与楚军冲突,而是以大军远攻当时楚国的盟友曹国、卫国,令尹子玉连忙从宋国撤兵去援救曹、卫两国,宋围遂解。宋成公在位十七年,于周襄王三十二年(公元前620年)逝世。继位的宋昭公子特(子德)给父亲上的谥号为“成”。在宋成公的庶支子孙中,多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成氏,世代相传至。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郤犨的封地,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春秋时期,晋国“三郤”之一的大夫郤犨的食邑于苦地(中国山西解县、安邑之间),号称苦成子、苦成叔、苦成叔子。周简王姬夷六年(晋厉公姬寿曼元年,公元前580年)春,郤犨出使鲁国,代表晋国与鲁结盟。这次出使,郤犨还有一个额外收获:并向鲁大臣公孙婴齐(声伯) 求婚,声伯为了联系霸主,强使自己已经出嫁的同母异父妹妹离婚(鲁晋文公之孙,宣公侄),嫁给了郤犨。郤犨与鲁国关系更为紧密。同年冬季,秦、晋议和,准备将在令狐结盟。但秦桓公国缺乏诚意,不肯过河,只派大夫过来与晋厉公在河东结盟。而晋厉公也派郤犨过去,在河西与秦桓公会盟。周简王九年(晋厉公四年,公元前577年),郤犨送孙林父回国复位(之前孙林父与卫定公姬藏不和,奔晋),在卫侯的招待宴会上,郤犨态度十分傲慢,卫国贤臣,当时担任宴会礼相的宁殖(宁惠子)评价:“苦成家其亡乎!古之为享食也,以观威仪、省祸福也。故《诗》曰: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傲,万福来求。今夫子傲,取祸之道也。”同年,郤犨将新军,并任公族大夫。晋国的公族与各国不同,不仅限于国君的子弟,各大家族(卿)的嫡子,都属于公族行列。而公族大夫主要负责公族子弟的管理、教育、筛选和提拔,实在是要害部门。周简王十一年(晋厉公六年,公元前575年),一个突发事件使晋厉公最终下定了除掉“三郤”的决心:晋厉公召集群臣们一起打猎,当时郤至射杀了一头野猪,准备拿来献给国君,不想,野猪被晋厉公的心腹寺人孟张手快检了去。郤至大怒,干脆顺手又一箭射杀了孟张。这下,惹得晋厉公气极了:“季子欺余!”遂决定除掉“三郤”。晋厉公及其亲信们的计划是严密的,但风声还是传到三郤的耳朵里,“三郤”马上召开紧急家庭会议,讨论对策。但由于关键时刻意见反而不能统一,最终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周简王十二年(晋厉公七年,公元前574年)农历12月19日,胥童、夷羊五帅甲士八百,准备攻打郤氏。当找到长鱼矫时,长鱼矫认为这样没有把握,因此三人决定用计谋来解决。之后,长鱼矫与清沸魋二人拿着戈,假作打斗之状,边闹边来到郤府,同声要求要打官司。而三郤丝毫不加防范,还在家里组成临时和议庭,就地讨论此“案件”。长鱼矫、清沸魋却出其不意,一起以戈出击,郤锜、郤犨登时身死。郤至一看不好,一边扭身奔走,一边嘴里还迂腐地喊着:“逃威也!”长鱼矫与清沸魋迅速追上,双戈一举杀之。随后,八百甲士掩杀郤氏家族——这就是晋国“三郤”被灭亡的历史。从此,晋国王族中势力最大的季氏家族毁灭,晋国王族开始凋零,这种自毁长城的做法,最终导致大权旁落于家臣势力,为后世的“三家分晋”之祸点燃了导火索。在郤犨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号为姓氏,称苦成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成姓、苦姓。
第六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北凉录》中的记载,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公元前140~前88年),南匈奴屠格部族多次被大将军卫青击败,俘虏被送入中原地区分散居住,其中即有按汉俗改汉姓为成氏者,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满族成佳氏,亦称程佳氏、承佳氏,满语为Ce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苏完(中国吉林双阳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成姓、程姓、承姓等。
(2)满族成尼氏,亦称承吉氏、瓜吉氏,满语为Cengni Hala,世居辽阳(中国辽宁辽阳),后多冠汉姓为成姓。第八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书记载,宋朝时期的南蛮中有成氏,明朝时期云南广通县回蹬关有巡检司土巡检名成青可,清朝时期岭夷盐井溪夷人姓成,当为中央王朝在推行改土归流的运动中,被改为成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