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歌德,莫泊桑,都德,左拉,屠格涅夫,普希金.的作品都有什麽 ?

福楼拜,歌德,莫泊桑,都德,左拉,屠格涅夫,普希金.的作品都有什麽 ?,第1张

普希金,АС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 (1799~1837) 俄国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1799年6月6日诞生在莫斯科一个贵族地主家庭。父亲当过禁卫军军官,母亲是"彼得大帝的黑奴"汉尼拔的孙女。伯父瓦西里·普希金是诗人。当时著名作家如卡拉姆津、德米特里耶夫、茹科夫斯基、维亚泽姆斯基等和普希金一家常有交往。普希金童年时由法国家庭教师管教, 8岁时就开始用法文写诗;同时又从保姆那里学到丰富的俄罗斯人民语言,并热爱民间文学和诗歌。

1811年,普希金随伯父去彼得堡,进入为贵族子弟新办的皇村学校。1812年卫国战争激起他的爱国热情。他所结识的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特别是恰达耶夫,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他从拉季舍夫和法国启蒙主义者的著作中接受了进步的自由思想。普希金在学生时代就从事写作,流传下来的他最早的诗是情诗《赠娜塔利亚》(1813)。1814年他的《致诗友》一诗发表在《欧罗巴导报》上。1815年初学校举行公开考试,他当众朗诵《皇村回忆》(1814)一诗,老诗人杰尔查文极为赞赏,认为他"就是将来要接替杰尔查文的人"。1816年普希金加入代表文学新倾向的"阿尔扎马斯社",反对保守的"俄罗斯语言爱好者座谈会"。1817年从皇村学校毕业,以十品文官衔到外交部任职。1819年参加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幸福同盟"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1817至1820年根据民间故事和传说,用丰富的人民语言写成第一部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挑战,被看作是俄国诗歌转变的开始。这个时期普希金继承拉季舍夫的传统,写成《自由颂》(1817)和歌颂自由、抨击农奴制、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致恰达耶夫》(1818)、《乡村》(1819)等,还针对沙皇当局写了不少讽刺诗。这些诗章以手抄本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因此,他实际上已成为解放运动的代言人。亚历山大一世曾决定把他流放西伯利亚,后来以调动职务为名流放南俄。

1820年 5月,普希金在南下途中患病,遇见卫国战争英雄拉耶夫斯基将军一家,随同他们到高加索和克里米亚等地旅行和疗养,9月抵达比萨拉比亚的基什尼奥夫。这时欧洲革命运动和俄国农民起义都有新的发展。同时他又见到达维多夫、拉耶夫斯基、奥尔洛夫、彼斯捷利等十二月党人。所写《短剑》(1821)一诗,号召用革命行动杀死暴君。他的早期浪漫主义长篇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20~1821)、《强盗兄弟》(1821~1822)、《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1821~1823)等,均写于这个时期。1823年 5月在敖德萨开始写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第1、2两章。由于欧洲和俄国的反动势力逐渐加强,个人遭遇也有置身囹圄之感,他的思想和作品中一度出现过怀疑和悲观的情绪(如1823年写的《荒野里的播种自由的人》、《波浪,谁能阻挡你们》等诗)。

1823年普希金从基什尼奥夫调往敖德萨,受到敖德萨总督沃朗佐夫的监视和诬陷,次年 7月底被押解到普斯科夫省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交地方当局和教会监视,前后有两年之久,只有童年时的老保姆陪伴着他。他写成长诗《茨冈》(1824)、《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部分第3至6章、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和诗体小说《努林伯爵》(均1825)。

1825年12月,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次年 9月新沙皇尼古拉一世赦免了普希金,召他到莫斯科,表示将亲自审查他的作品。普希金在莫斯科仍受宪警监视。他曾对沙皇采取妥协态度,希望尼古拉一世致力于社会改革,重视国民教育,效法彼得大帝,成为"开明与宽容的君主",但他同时力求保持独立的见解。他和流放的十二月党人仍有密切的思想联系。这时期他写的关于十二月党人的诗篇,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阿里昂》(1827),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气氛和进步人士的情绪。由于当局追究他在南俄时写的嘲笑基督圣胎的反宗教的长诗《加甫利里亚德》(1821),他曾感到有被终身囚禁的危险(《预感》,1828)。1828年写成以彼得大帝的武功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波尔塔瓦》(1828)。同年12月他结识了公认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冈察罗娃。次年 5月求婚未成,他就动身前往高加索。这正是俄土战争时期,他在部队里见到不少老同学,后来写成《阿尔兹鲁姆旅行记》和一些描写高加索的抒情诗。

1830年回到莫斯科后,普希金参加了诗人杰利维格主编的《文学报》的工作。5月他和冈察罗娃订婚。9月去下诺夫哥罗德办理接受他父亲在波尔金诺村的领地的手续。正巧这时伏尔加流域瘟疫流行,交通封锁,他在波尔金诺村羁留达3个月之久。这是他的创作高潮时期,后来被文学史家称为"波尔金诺的秋天"。他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最后两章,写出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别尔金小说集》(包括《射击》、《暴风雪》、《棺材匠》、《驿站长》和《村姑**》等)和《吝啬的骑士》、《莫扎特和萨列里》、《石客》、《瘟疫流行时的宴会》等 4部小悲剧,童话诗《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以及抒情诗多首。

1831年2月普希金与冈察罗娃结婚,5月迁居彼得堡,仍在外交部供职。他的夫人经常出入上流社会和舞会。普希金奉命编辑有关彼得大帝的史料。当他在档案处研究文献时,被18世纪的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事迹所吸引,于1833年 8月前往奥伦堡一带,访问与起义有关的地点。同年10月重到波尔金诺村,写成《普加乔夫起义史》和以彼得大帝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黑桃皇后》。此外他还写了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死公主和七个勇士的故事》,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1832~1833)和关于普加乔夫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

1833年11月普希金回到彼得堡。尼古拉一世为了让冈察罗娃能出入宫廷舞会,赐给普希金一个"宫廷近侍"的职务。普希金年已35岁,被迫处在一群青年侍从当中,他感到屈辱,曾气愤地说:"我可以做一个臣民,甚至做一个奴隶,却永远不愿做个臣仆和弄臣,哪怕就是在上帝那里。"这时,俄国的命运仍是他注意的中心,他准备写彼得大帝时期的历史。但他在贵族中受到敌视,他的天才不为人所理解,不少人仍把他看成20年代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

1834年法国波旁王朝的亡命者乔治·丹特斯男爵来到彼得堡,在俄国禁卫军骑兵团供职。他很快就追求冈察罗娃。1836年 4月普希金创办《现代人》杂志。同年11月初他接到几封匿名信,对他进行侮辱和攻击。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他向丹特斯要求决斗。决斗于1837年2月8日举行。普希金身受重伤,10日逝世。报上刊出这个噩耗时说:"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殒落了。"彼得堡数万人到普希金的住宅吊唁。年轻诗人莱蒙托夫写的《诗人之死》一诗,立即以手抄本传遍彼得堡和俄罗斯,成为反对沙皇统治的檄文。当局害怕普希金的葬礼引起事端,在黑夜里把他的棺柩从举行葬礼的教堂运走,送到距离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不远的圣山修道院埋葬。

普希金具有多方面的才华。作为诗人,他一生写了800 多首抒情诗和十几篇叙事诗,运用了各种形式和韵律。1813至1817年在皇村学校时,普希金写了 120多首诗,另有两篇长诗未能完稿。这些作品多半以爱情、自然、游乐为内容,带有模仿性质。但这时他已在吸收前人和当代诗歌的经验,逐步打破陈规,为他的诗歌创作建立了基础。1817至1820年在彼得堡任职时开始走上有独创性的道路,《自由颂》、《童话》(1818)和《致恰达耶夫》等诗,表明他对沙皇暴政的憎恶和对自由的渴望。1820至1824年,是普希金流放南俄的时期,也是他的浪漫主义诗歌的全盛时期。他本人也承认受到拜伦的影响:"因为拜伦而发了狂。"《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和《茨冈》等诗歌颂个性自由,对当时的社会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描绘了南俄的美丽景色和风土人情(如高加索的山民和比萨拉比亚一带茨冈人的生活),特别是反映出了人们的思想感情。《茨冈》是普希金最后一部浪漫主义叙事诗,但人物性格同社会的关系比较明确,环境的描写合乎实际,因此已带有现实主义成分。他被幽禁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的两年当中,写过一些优美的抒情诗,其中尤以《致凯恩》("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为最有名。

从1825年起,用普希金的话来说,他走上了"现实的诗人"的道路。30年代初期起,他的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酒神祭歌》(1825)、《先知》(1826)和《致诗人》(1830)等诗,都写出了他对诗歌的观点。他认为诗人应该象先知一样,"要走遍陆地和海洋,用语言去把人们的心灵烧亮"。婚后,他写诗渐少,偏重于散文和研究著作,但他逝世前半年写的《纪念碑》(1836),却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结和遗嘱。他预言"我的名声将传遍整个伟大的俄罗斯";"我将长远为人民敬爱,因为我曾用诗歌,唤起人民善良的感情,在这残酷的时代,我歌颂过自由,并且为那些倒下去了的人们,祈求过宽恕和同情"。普希金的后期长篇叙事诗多取材于历史,如以波尔塔瓦战役为背景的《波尔塔瓦》和以彼得堡水灾为背景的《青铜骑士》,都描写了彼得大帝的形象。在《青铜骑士》中,诗人指出,彼得大帝时代的专制制度在俄国的发展上虽然起过促进作用,后来却变成了反对人民、阻挠进步的障碍。普希金最重要的诗作是《叶甫盖尼·奥涅金》,这也是俄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全诗现存 8章,1823至1831年间陆续写成,采用的是普希金特有的"奥涅金体"十四行诗的形式。全诗以青年贵族奥涅金和女地主拉林娜的长女塔吉雅娜、诗人连斯基和拉林娜的次女奥尔加的恋爱故事为主线,其间穿插了奥涅金和连斯基的争吵、决斗和连斯基的被杀,一直写到奥涅金漫游归来再向已婚的塔吉雅娜求爱而遭到拒绝为止。奥涅金对上流社会感到不满,但又是这一社会的产物。他远离人民,精神空虚,生活缺乏目的。批评家们指出,奥涅金是"他所处的环境中的多余的人",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所谓"多余的人"的典型。作者认为奥涅金的怀疑和冷漠,连斯基的理想主义的热情,都无补于当时的实际。女主人公塔吉雅娜才是普希金塑造的一个最为动人的形象,具有俄国人民的精神丰富、道德纯洁和坚忍克制等特点。

普希金写了几部诗剧,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 主人公沙皇戈都诺夫由于篡夺王位的罪行,受到良心谴责,得不到人民支持,最后酿成悲剧。剧中描绘了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俄国各社会阶层和政治斗争,指出皇权与人民的关系问题,表现了人民在历史上的巨大作用。但写成后被沙皇禁止出版,并建议改写成"司各特式的历史小说"。

普希金从童年起就喜爱民间故事,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居住时曾收集并加以整理。他的童话诗如《沙皇萨尔丹的故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内容生动,语言优美;还有些童话诗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如《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讽刺神父的贪婪和愚昧,《金雄鸡的故事》抨击统治者的暴虐和好战。这些童话诗已成为俄国文学中的珍宝,至今仍为儿童和青少年所喜爱。

小说也是普希金的创作的重要部分。《别尔金小说集》是俄国短篇小说的典范,其中《驿站长》以深厚的同情描写了平民阶层的"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戈留兴诺村的历史》以讽刺笔法描绘了农奴制度的黑暗。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表现地主的专横和农民的不满,但主人公是进行孤独反抗的个别贵族。《黑桃皇后》描写彼得堡上流社会的赌徒生活,主要人物盖尔曼身上集中了坚强的意志和贪财的野心,表明资本主义时期行将到来。《上尉的女儿》则以广阔的图景描写俄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即普加乔夫起义,创造出了体现人民的力量和智慧的起义军领袖的形象。

普希金还留下许多政论、文论和书信等。

普希金的重大贡献,在于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屠格涅夫说:"毫无疑问,他创立了我们的诗的语言和我们的文学语言。"普希金的同时代人和好友果戈理也曾说:"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马上就会突然想起这是一位俄罗斯民族诗人……。他象一部辞书一样,包含着我们语言的全部宝藏、力量和灵活性。……在他身上,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灵魂、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性格反映得那样纯洁,那样美,就象在凸出的光学玻璃上反映出来的风景一样。"

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普希金享有很高的地位。别林斯基在著名的《亚历山大·普希金作品集》一文中指出:"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在他的诗歌里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脉搏。"赫尔岑则说,在尼古拉一世反动统治的"残酷的时代","只有普希金的响亮辽阔的歌声在奴役和苦难的山谷里鸣响着:这个歌声继承了过去的时代,用勇敢的声音充实了今天的日子,并且把它的声音送向那遥远的未来"。冈察洛夫称"普希金是俄罗斯艺术之父和始祖,正象罗蒙诺索夫是俄罗斯科学之父一样"。普列汉诺夫、卢纳察尔斯基、高尔基等人对普希金也有所论述。高尔基曾指出:"普希金的创作是一条诗歌与散文的辽阔的光辉夺目的洪流。""此外,他又是一个将浪漫主义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奠基人;这种结合……赋予俄罗斯文学以特有的色调和特有的面貌。"

普希金的作品被俄国著名的艺术家编成歌剧、舞剧,改编成话剧、儿童剧和摄成**。他的诗歌被谱成歌曲,流传至今。在苏联,普希金的研究形成为"普希金学"。苏联科学院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又名"普希金之家")是收藏普希金的私人藏书、手稿和研究普希金的中心。多年来,如魏列萨耶夫(编有《普希金在生活中》两卷)、莫扎列夫斯基(著有《普希金》)、齐亚甫洛夫斯基(编有《普希金生活与创作年谱》)、托马舍夫斯基(著有《普希金》两卷)、勃拉戈依(著有《普希金的创作道路》两卷)、梅拉赫(著有《普希金及其时代》)等著名的普希金学者,对普希金研究都作出了很多贡献。俄罗斯文学研究所编辑了17卷本《普希金全集》 (1937~1959) 、《普希金研究与资料》、《普希金委员会会刊》(多册)和《普希金语言辞典》( 4卷,1956~1961)等。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建有普希金博物馆,列宁格勒有普希金故居纪念馆。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和附近的三山村以及普希金安葬地圣山修道院,已改为普希金文物保护区。

史料表明,普希金读过不少有关中国的书籍,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兴趣和感情。1830年 1月他曾请求沙皇当局,允许他随同派往中国的使团访问中国,但遭到拒绝。普希金在20世纪初即已被介绍到中国来。中国翻译的第一部俄国文学作品是普希金的代表作《上尉的女儿》,中译书名为《俄国情史,斯密士玛利传,又名花心蝶梦录》(1903)。普希金的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大部分已有中译,有些作品甚至有几种译本。

 我为您整理《唐璜》读后感系列,欢迎阅读。

《唐璜》读后感(一)

 高中时,我们学历史文学史时,就学到,拜伦和雪莱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拜伦的《唐璜》和《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更是受到广泛的赞誉。不过,这本书,让人读起来会有一点吃力,毕竟,不是一般人可以欣赏的嘛!反正我是看的马马虎虎。

 《唐璜》是一首拟史诗性质的长篇叙事诗,叙述的是主人公唐璜的少年时代和冒险经历。简单的概括来说,唐璜,是出生在西班牙的一个贵族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个十分轻浮的人,做事草率,为人放纵,经常和妻子吵架。而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唐璜,也变成了一个小无赖,到处闯祸。后来,他的父亲死了,母亲便对孩子的事亲力亲为,誓要把唐璜教成一个品学兼优、德才出众的好孩子。当然,唐璜也并没有让家人失望。但是堂皇却被母亲的好朋友朱丽亚拉下水,偷吃了禁果。闹得满城风雨后,母亲便安排他出门避避。后面,便写了唐璜的几次游历生活,也一共写了唐璜的四次艳遇,加上之前的一次,一共五次。分别是,在东方海岛上,与少女海黛的两情相悦;在土耳其苏丹王宫与苏丹王妃的奇遇;受沙俄女皇的宠幸;出使英国时,与英国贵妇的邂逅。这几次艳遇中,在我看来,只有一次是唐璜的真实情感。那便是与少女海黛的故事,两个人两情相悦,是在海黛的海盗父亲的残忍分离下,两个人才被迫分开的,而海黛也绝食死去。这一段缠绵哀婉的感情,就这样被扼杀了。

 其实,看过英国史的人都知道,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正值多事之秋,大革命,名族、民主解放运动蓬勃开展。而作为英国上议院议员的拜伦,也曾多次抨击政府,可惜的是,没有什么效果,所以,拜伦便将这种郁结,抒发到写作中,从唐璜的形象塑造上来说,不难看出,里面加入了作者太多的主观想法。太有深度的理解,我就不知道了,这只是我水平之内能了解的。其实《唐璜》还不愧是浪漫主义文学,里面的很多句子真的很浪漫。连与爱情为敌的无情的“时间”,想到要擘开这样温柔的两颗心,也不免忧伤与怀。他们的容颜不是为皱纹而生的,他们那蓬勃的心和纯洁的血液,不容凝滞,头上也不容白发为灾。上帝爱的人早死。

 不知什么原因,当他们凝视着晚霞的那一刻,仿佛在他们心间,随着欢笑,突然袭来一阵颤栗,好似冷风拂过了火焰或琴弦。

  《唐璜》读后感(二)

 《唐璜》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长篇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 、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

 唐璜无疑是一篇具有讽刺意味的诗体小说,他天生有一副好皮囊,这个人物的原型来自于西班牙传说中的人物,他多次成为文学作品的题材。传统的唐璜形象是一个喜欢玩弄女性,没有道德观念的花花公子,他只想着用自己的男性魅力来征服女人,和各种女人发生性关系。“一夜情“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了。他享受那个过程,爱情对他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他只追求快感,征服的快感。

 但是,拜伦笔下的唐璜,在多数情况下是以被勾引的角色出现的。他的第一次被迫出走,或多或少的拜她她母亲好友所赐,成了这个贵族妇女的牺牲品。唐璜不同于拜伦其他作品中的男主人公,作者有意无意地将他的形象拔高,光辉化,成了“拜伦式”的英雄。比如,在海上遇到风浪,在大家都惊慌失措,几乎绝望时,唐璜用自己的冷静机智拯救了大家;但在面临饿死的危险时,他宁可跳进海中,也不愿意去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吃人。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他的道德信条:热情,勇敢,拒绝虚伪。他也是敢爱敢恨的,他不顾世俗的眼光,和海盗的女儿海迪恋爱,而且这可能是唐璜最用心的一次的恋爱了。他和海迪两情相悦,无奈,上天不愿意眷顾这个青年,他们的恋爱受到了海迪的海盗父亲的强烈反对,并最终拆散了他们,将他在土耳其大城市君士坦丁堡出售,这对这个年轻人是个巨大的打击。后来,因为他那不可忽视的相貌,他被买走,经乔装打扮送进了苏丹皇宫,供一位王后享用。

 后宫*乱的生活无法让唐璜停留,他想方设法地逃离了那里,来到了俄国的部队。在部队,他也是矛盾的,他明知道交战双方都不是善类,但是,他为了荣誉依然很卖力的战斗,立下了大功,得到了沙俄统帅苏沃洛夫的重视。不过,这些荣誉并不能减轻他内心的矛盾,他虽凶狠的杀死了不少土耳其人,但又从凶残的沙俄士兵屠刀下救了一个10岁的土耳其女孩。

 看至此,我不经在思考一个问题,拜伦究竟想通过唐璜向我们展示一个什么样的19世纪唐璜受沙皇女王的要求,带着土耳其少女前往英国进行谈判。唐璜原本对英国十分仇恨,说英国“曾经把自由奉献给全人类,现在却要他们戴上镣铐,甚至禁锢人们的心灵”,并且侵略到北美、印度等处。英国同西班牙为了争夺海上霸权和西欧地区的统治权,曾经在三四年间多次进行大战,最后西班牙大败,失去了在南、北美洲的殖民地,成为小国。作为西班牙贵族的唐璜,自然仇恨英国。他决心到了英国后,把英国的反动真相告诉英国民众。但是,当他登上英国国土后,见到的情况却改变了他的看法。一切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觉得这儿简直是自由乐土。

 正当他打心眼里赞叹英国社会时,突然一伙拦路抢劫的匪徒挡住了他,强迫他留下买路钱。他从衣袋里拔出手枪,打死了1个匪徒,另4个夹起尾巴逃走了。此后,他改变了看法,觉得在伦敦的街道上根本找不着一个老实人,最富丽堂皇的宾馆也只不过是外交界骗子的安乐窝。

  《唐璜》读后感(三)

 唐璜是一部以诗歌为载体的言情小说,其中句子字字精辟,押韵异常,有毁天灭地之嫌,鬼斧神工之实。加上拜伦丰富的历史知识,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历史内容用作比喻,简直是神来之笔。整部小说出现了巨量的比喻,是我生平见过最多,最好的,每一个比喻都恰到好处,却怎是一个恰好了得!

 这是一部诗句很押韵,比喻很精辟,故事却很烂的书。这就是《唐璜》。

  《唐璜》读后感(四)

 拜伦说他要写一百章《唐璜》,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诗歌。然后,在写完第十七章时,他停下了,他越过英吉利海峡,来到欧洲大陆,来到雅典,最后战死在那里。和他曾经向往的亚里士多德们一起,永远留在这块神的土地。在英伦,细雨轻雾翻卷的窗帘中,那十七章的手稿,那些世上无双的隽丽文字,悄悄的留在了那里。就象很多年后,英伦之东一万公里,托尔斯泰从火中救出的那半本《死魂灵》。有一声叹息曾经在这里缠绵悱恻,悠转难去。那是上帝的叹息声。犹太人说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但我想很多时候,连上帝都会叹息一声。

 我站在细雨落下的长街,想到这段传说。那时我正听到那段洋溢的华彩。来自于明尼苏达爱乐团演奏的,施特劳斯所做,《JUAN》,《唐璜》。大植英次指挥。很多年以前,也是这样一个下雨的日子。施特劳斯的灵柩,被十万维也纳人拥护着走在奥地利的都城之中。这座曾经迎来送往海顿,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的巨城,向这个人致以最后的敬意。虽然他的死是那么一种非常不光彩的形式:梅毒。

 很多年后我阅读了施特劳斯的很多话语。《唐璜》,长达48分钟。是他引以为傲的作品。他说,唐璜是一个风流倜傥的子弟。在他的眼前,唐璜就是拜伦,就是施特劳斯自己。他还说,他始终爱着他的妻子。施特劳斯家族在奥地利,是音乐的代名词。每一年元旦,金色大厅的演奏,已然成为了保留节目。这个比奥地利王室更尊贵,更典雅的家族,并未因为施特劳斯的微瑕而失去其神采。尤其是,他说:我始终爱着我的妻子。

 拜伦在英国,与巴尔扎克在法国一样,他们的写作,引来了无数的女子。我在阅读《唐璜》之时,更多的相信,这个人是个专情的人。虽然他笔下的这个欧洲公子的典型是如此的风流多情。我坐在家里听这张CD时,窗外还在下着雨。我想到拜伦去希腊时,也是下着这样的雨。我想到施特劳斯在终于闭上眼睛之前,他是否会想到他的妻子。两个旷世才子,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与自己的主角,合为了一体。但是他们最终的灵魂,究竟是在哪里毛姆的一篇小说里写道,罗丹的第一个女人,是罗斯。然后他抛弃了她,拥有了无数女子。尤其是才华横溢的卡米尔。而在罗丹最终将死之时,他回到了罗斯身边,跟她结婚。婚礼9天后罗斯死去。两个月后,罗丹也一起逝世。我们现在谈论唐璜,依然伫立在施特劳斯48分钟的伟大音乐,和拜伦的残章中。但是我不知道历史上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人,那么他真正的爱情有多少人明白。就象施特劳斯的妻子,也许并不相信,他的丈夫,始终只爱她一个人。

 《唐璜》已经成为了历史,锁在抽屉里。施特劳斯的灵魂,每年元旦会在金色大厅盘旋。在我们无数的传奇中,真正细腻的爱情永远只是浮光掠影的过眼云烟,不曾被人真正重视。就象暗夜酒吧角落里的一台钢琴。弹出来的旋律,也许并没有人在那里真正聆听到爱情。

  《唐璜》读后感(五)

 首先,我觉得与我期待的“唐璜”有很大的出路。不过,还是通过阅读、思考并查阅资料,对唐璜有了更多的了解。此外对拜伦,及他与骚塞、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我认为《唐璜》中,对于唐璜奉凯瑟琳女皇的使命出使英国一部分占据了全诗的大部分篇幅。而且,诗人拜伦的议论也越渐增多,多得似乎令人厌倦。而全诗的对唐璜结局的处理也似乎很模糊。

 与其说诗人拜伦是在写唐璜,不如说他是借着西班牙历史上的这个传奇式的人物来完成诗人构思中的一个“穿线式的人物”。因为正是通过描写唐璜传奇式的经历——艳遇、冒险、参战、出使等等,来达到对当时整个欧洲社会环境的一次全面的出击。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以及英国。

 唐璜所游历过的国家:

 1)西班牙:唐璜是继堂吉诃德之后西班牙的又一位“名人”。

 可以联想到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情节。

 2)希 腊:海盗的小岛似乎倒是纯真爱情的世外桃源。

 在唐璜在海上遇难一段的描写真是一场精彩的海难**,特别让人能够身临其境。此外,当最后只剩下唐璜一个活着的生命时并最终昏倒在孤岛的岸边时,又可以让我联想到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可不同的是在这里唐璜峰回路转,被美女海黛所救。

 3)土耳其:一种独特东方风情的展示,这里对土耳其上层统治阶层豪奢画面大段不厌其烦的描绘,让我联想到王尔德笔下《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同样不厌其烦的描写。我想这些除了是为诗人的批判服务外,还有一层似乎应该是当时欧洲人眼中的东方情结吧

 4)俄 国:在到俄国面见女皇之前,有一场战争,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勾勒战争的场面,不可谓不精彩。看时脑中不断出**中的欧洲战场的场面。之后到了俄国,相遇了凯瑟琳大帝,即世界史上著名的叶卡捷琳娜女皇。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还是在读茨威格的人物传记式小说《断头艳后》时,总是把她与冷肃勾勒在一起,这里又有了新的认识。

 5)英 国:我认为这是诗人着重要写的国度,因为拜伦是英国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先锋人物。在他的诗篇里很容易看到他对消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骚塞、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谩骂(用谩骂我觉得一点也不过分)。似乎情况和我们现代作家中郭沫若创造派对徐志摩新月派的谩骂一样吧 对英国当时上流社会的刻画与鞭挞可谓已经达到了极致,不过我还是觉得这些都是通过诗人的议论与跳跃性联想的形式来展现的,而非通过主人公唐璜的经历与理解,是一大败笔,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唐璜》的缺点:

 1)大段的议论与跳跃性联想的诗句。

 2)语言比较平白。(当然这可能是与我看到版本的翻译有关。)

 3)对人物的塑造完全是采用一种外位式的视点,而没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造成了人物的设置只是为了展开议论而存在的感觉。

  《唐璜》读后感(六)

 《唐璜》是英国 19 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长篇诗体小说,通 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 、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 现了 19 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

 唐璜无疑是一篇具有讽刺意味的诗体小说,他天生有一副好皮囊,这个人物 的原型来自于西班牙传说中的人物,他多次成为文学作品的题材。传统的唐璜形 象是一个喜欢玩弄女性, 没有道德观念的花花公子,他只想着用自己的男性魅力 来征服女人,和各种女人发生性关系。“一夜情“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了。他享 受那个过程,爱情对他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他只追求快感,征服的快感。

 但是,拜伦笔下的唐璜,在多数情况下是以被勾引的角色出现的。他的第一 次被迫出走,或多或少的拜她她母亲好友所赐,成了这个贵族妇女的牺牲品。唐 璜不同于拜伦其他作品中的男主人公, 作者有意无意地将他的形象拔高, 光辉化, 成了“拜伦式”的英雄。比如,在海上遇到风浪,在大家都惊慌失措,几乎绝望 时,唐璜用自己的冷静机智拯救了大家;但在面临饿死的危险时,他宁可跳进海 中, 也不愿意去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吃人。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他的道德信条:

 热情, 勇敢,拒绝虚伪。

 他也是敢爱敢恨的,他不顾世俗的眼光,和海盗的女儿海迪恋爱,而且这可 能是唐璜最用心的一次的恋爱了。他和海迪两情相悦,无奈,上天不愿意眷顾这 个青年,他们的恋爱受到了海迪的海盗父亲的强烈反对,并最终拆散了他们,将 他在土耳其大城市君士坦丁堡出售,这对这个年轻人是个巨大的打击。后来,因为他那不可忽视的相貌,他被买走,经乔装打扮送进了苏丹皇宫, 供一位王后享用。后宫*乱的生活无法让唐璜停留,他想方设法地逃离了那里,来到了俄国的 部队。在部队,他也是矛盾的,他明知道交战双方都不是善类,但是,他为了荣誉 依然很卖力的战斗,立下了大功,得到了沙俄统帅苏沃洛夫的重视。不过,这些 荣誉并不能减轻他内心的矛盾,他虽凶狠的杀死了不少土耳其人,但又从凶残的 沙俄士兵屠刀下救了一个 10 岁的土耳其女孩。

 看至此, 我不经在思考一个问题,拜伦究竟想通过唐璜向我们展示一个什么 样的 19 世纪 唐璜受沙皇女王的要求, 带着土耳其少女前往英国进行谈判。唐璜原本对英 国十分仇恨,说英国“曾经把自由奉献给全人类,现在却要他们戴上镣铐,甚至 禁锢人们的心灵”,并且侵略到北美、印度等处。英国同西班牙为了争夺海上霸 权和西欧地区的统治权,曾经在三四年间多次进行大战,最后西班牙大败,失去 了在南、北美洲的殖民地,成为小国。作为西班牙贵族的唐璜,自然仇恨英国。他决心到了英国后,把英国的反动真相告诉英国民众。但是,当他登上英国 国土后,见到的情况却改变了他的看法。一切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觉得这 儿简直是自由乐土。正当他打心眼里赞叹英国社会时,突然一伙拦路抢劫的匪徒挡住了他,强迫 他留下买路钱。他从衣袋里拔出手枪,打死了 1 个匪徒,另 4 个夹起尾巴逃走 了。此后,他改变了看法,觉得在伦敦的街道上根本找不着一个老实人,最富丽 堂皇的宾馆也只不过是外交界骗子的安乐窝。 被引见英国国王后,他发现大臣们完全是“没有丝毫人气味的畜生”,议会是 一个专搞捐税的机构, 财阀们才是英国和欧洲各国的真正主子,而大不列颠王国 不过是“一所超等动物园”。唐璜被英国上流社会接纳,天天进出贵族、富豪居住的伦敦西区。他说这区 域是英国最罪恶的地方,这儿的人“把爱情一半当荣耀,一半当买卖”。他的行为 又恰恰同他的认识相违背,他在这儿同不少的贵族妇女勾勾搭搭,打得火热。

 看到这些,我想我找到答案了。

 所有的叙事都是为了拜伦讽刺英国和欧洲贵族社会、贵族政治而做铺垫的。诗歌中一个场景接着一个场景呈现在我眼前。情节虽发生在 18 世纪末,但是, 描绘的却是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拜伦是用过去的革命经 验和当时的现实相比,鞭挞了 “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号召人民争取自 由、打倒暴君。诗歌对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讽刺。英国统 治阶级夸耀“自由”和“权利” ,但是唐璜初次来到伦敦,就遭到了强盗的袭击。诗歌痛斥英国贵族卡斯尔累爵士为“恶棍”和“奴隶制造商” ,谴责当时备受统 治阶级称赞的惠灵顿为“第一流的刽子手” 。英国上流社会外表华丽,内部却糜 烂透顶,丑陋不堪。

 看完后, 我陷入了沉思, 拜伦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章的讽刺英国贵族进行讽 刺呢找到拜伦生活的背景后,我想我有点懂了。

 拜伦 1788 年 1 月 22 日出生于伦敦,父母皆出自没落贵族家庭。学生时代 即深受启蒙思想影响。1809-1811 年游历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国,受各国人 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鼓舞。

 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 敢地投身革命, 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 并成为***之一。1811-1816 年, 拜伦一直在生活在不断的感情旋涡中。在他到处受欢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场作戏 的爱情俯拾即是, 一个年青的贵族诗人的风流韵事自然更为人津津乐道。拜伦在 1813 年向一位安娜· 密尔班克**求婚,于 1815 年 1 月和她结了婚。这是拜伦 一生中所铸的最大的错误。拜伦夫人是一个见解褊狭的、深为其阶级的伪善所囿 的人,完全不能理解拜伦的事业和观点。婚后一年,便带着初生一个多月的女儿 回到自己家中,拒绝与拜伦同居,从而使流言纷起。以此为契机,英国统治阶级 对它的叛逆者拜伦进行了最疯狂的报复, 以图毁灭这个胆敢在政治上与它为敌的 诗人。后来,拜伦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们孤傲、狂热、浪漫, 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恰尔德· 哈罗 德是拜伦诗歌中第一个“拜伦式英雄”。拜伦诗中最具有代表性、战斗性,也是最 辉煌的作品是他的长诗《唐璜》 ,诗中描绘了西班牙贵族子弟唐璜的游历、恋爱 及冒险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为自由、幸 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

 或许,唐璜身上多少有点拜伦的影子,不管是他对女人的态度,还是对英国 贵族的讽刺, 拜伦通过唐璜及一系列他的拜伦式英雄,给 18 世纪末至19 世纪初的欧洲社会贯入一泓使世人认清事实的清泉。

目录

1.海子《九月》2.顾城《门前》3.北岛《回答》4.张枣《镜中》5.韩东《重新做人》6.张执浩《高原上的野花》7.张执浩《与父亲同眠》8.王单单《堆父亲》9.余秀华《我爱你》10.西娃《冬吟:爱上科恩(节选)》11.[智利]聂鲁达《我喜欢你是寂静的》12.[阿根廷]里尔克《秋日》13.[阿根廷]博尔赫斯《我的一生》14.[英]伊丽莎白·勃朗宁《如果你一心要爱我》15.[波兰]辛波斯卡《种种可能》16.[美]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之路》17.[德]保罗·策兰《死亡赋格》18.[美]艾米莉·迪金森《为美而死》19.海子《给母亲》  20.[英国] 菲利普·拉金 舒丹丹译 《在那青涩的日子里你昂着头》  21.[智利] 聂鲁达《今夜,我可以写》  22.[英国] 拜伦 《我从未爱过这世界》  23.[美国] 克里斯·安德森 唐小栗译《我的灵魂,是大海》  24.[葡] 佩索阿 《有些疾病》

1海子《九月》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小评:海子的经典。充满了悲壮色彩,理想美丽而遥远,诗人只是义无反顾。周云蓬唱出了这首歌,很好听。以前在我们大学的诗社,大家会趁着夜色聚在一起喝酒,聊天,读诗,喝醉了酒仰着脖子就齐唱这首《九月》。那多像一个诗性的梦。

2顾城《门前》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

扶着自己的门扇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有门,不用开开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早晨,黑夜还要流浪

我们把六弦琴交给他

我们不走了

我们需要土地

需要永不毁灭的土地

我们要乘着它

度过一生

土地是粗糙的,有时狭隘

然而,它有历史

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

一份露水和早晨

我们爱土地

我们站着

用木鞋挖着泥土

门也晒热了

我们轻轻靠着,十分美好

墙后的草

不会再长大了

它只用指尖,触了触阳光

小评:“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这几句柔软的诗曾打动过多少人呢。这是我们想往的世界,我们永恒的土地。

3北岛《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小评:北岛在诗中发出铿锵有力的呐喊:“我--不--相--信!”有着冲决一切重建秩序的魄力。而我们,何尝不需要这样鲜活的生命和独立的思想呢?

4张枣《镜中》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小评:一首很美很动人的诗。这首诗融入了传统诗歌的意象,描摹出非常古典美丽的意境。而诗中反复出现的“后悔”更是人类永恒而普遍的心理。

5韩东《重新做人》

无数次经过一个地方

那地方就变小了

街边的墙变成了家里的墙

树木像巨大的盆景

第一次是一个例外

曾目睹生活的洪流

在回忆中它变轻变薄

如一张飘飞的纸片

所以你要走遍世界

在景物变得陈旧以前

所以你要及时离开

学习重新做人

小评:这首诗通过意象的变幻,带来时间与空间的错乱感,诗歌的张力由此而生。诗中所写也直达人心:我们总要去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风景。

6张执浩《高原上的野花》

我愿意为任何人生养如此众多的小美女

我愿意将我的祖国搬迁到

这里,在这里,我愿意

做一个永不愤世嫉俗的人

像那条来历不明的小溪

我愿意终日涕泪横流,以此表达

我真的愿意

做一个披头散发的老父亲

小评:第一次读它是在大一,这是一首一眼就让人过目不忘的诗。“一个披头散发的老父亲”令人感动,他对这世界是多么深情。

7张执浩《与父亲同眠》

夜晚如此漆黑。我们守在这口铁锅中

像还没有来得及被母亲洗干净的两支筷子

再也夹不起任何食物

一个人走了,究竟能带走多少?

我细算着黏附在胃壁里的粉末

大的叫痛苦,小的依旧是

中午时分,我们埋葬了世上最大的那颗土豆

从此,再也不会有人来唠叨了

她说过的话已变成了叶芽,她用过的锄头

已经生锈,还有她生过的火

灭了,当我哆嗦着再次点燃,火

已经从灶膛里转移到了香案上

再也不会有人挨着你这么近睡觉

在漆黑而广阔的乡村夜色中,再也不会

睡得那么沉。我们坚持到了凌晨

我说父亲,让我再陪你一觉吧

话音刚落,就倒在了母亲腾给我的

空白中

我小心地触摸着你瘦骨嶙峋的大脚

从你的脚趾上移,依次触摸你的脚踝和膝盖

最后又返回到自己的胸口

那里,一颗心越跳越快,我听见

狗在窗外狂叫,接着好象认出了来人

悻悻地,哀鸣着,嗅着她

无力拔出人世的脚窝

我又一次颤抖着将手伸向你,却发现

你已经披衣坐在床头。多少漆黑的斑块

从蒙着塑料薄膜的窗口一晃而过

再也没有你熟悉的,再也没有我陌生的

刮锅底的声音

小评:这首诗与上一首太难以取舍,便两首都保留了。《与父亲同眠》是我大学“文学文本解读”课的期末考试鉴赏题。我写了一千多字,试卷都被泪水打湿。那是我第一次在考场上哭。几年后我还记得那与母亲的告别,与父亲的相依。

8王单单《堆父亲》

流水的骨骼,雨的肉身

整个冬天,我都在

照着父亲生前的样子

堆一个雪人

堆他的心,堆他的肝

堆他融化之前苦不堪言的一生

如果,我能堆出他的

卑贱、胆怯,以及命中的劫数

我的父亲,他就能复活

并会伸出残损的手

归还我淌过的泪水

但是,我已经没有力气

再痛一回。我怕看见

大风吹散他时

天空中飘着红色的雪

小评:我曾听过王单单朗读这首诗,他的语气质朴、苍凉。诗人对父亲的复杂感情让人心碎。他妄想使父亲复活,又不害怕面对父亲苦不堪言的一生,害怕“再痛一回”。

9余秀华《我爱你》

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这人间情事

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而光阴皎洁。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

春天

小评:诗人的爱情就是“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是每天琐碎而美好的事物,是皎洁的光阴。而爱情也像突然飞过的麻雀儿,如此缥缈虚无。

10西娃《冬吟:爱上科恩(节选)》

——献给Leonard Cohen,也献给所有还可能爱的人们

我行走在你的嗓音里,一如上帝行在水上

没有负面和正面,只有比宁静更宁静的对爱的冥想——

你告诉我,我可以颓废,可以放荡,可以沉浮,可以永远在路上

但是,不能停止爱

在爱面前,可以放弃一切姿态,甚至匍匐着身子

爱是一种自发的能力,甚至没有指向

而只有爱

是整个世界的秘密。它有奇怪的能力,超越光速

进入任何物体,第一时间让物体感到

事物一旦失去爱的能力,就失去存在的凭据

我在你的声音里突然衰老,无数苍老的灵魂

都用了你的声音,他们反复说着相同的话语

我能感到,却无法证实

我也爱过,一次次地

我开着玫瑰而去,怀揣残荷而回

你带着我,企图以失败者的心境

渡过生与死,记忆与遗忘,情欲与召唤的交集

你带着我,企图以失败者的姿态

跨越政治,强权,贪欲,宗教的边界

我们跌进更多的迷局。你把自己置身于死地

回来的那天,你看到,天上全是黑色的飞禽

你一度成为黑色代名词,黑衣,黑礼帽,黑表情

嘴旁挂着刀刻般的隐忍纹。但你从不抱怨

你嗑药。迷酒。醉情:成为别人情人中的一个

也让别人成为你的情人之一。这不证明你没认真地活着

面对苦难,人性布置给世界的阴暗与病变

你也像面对一千个深吻那么认真

小评:最初喜欢这首诗,因诗中对爱的理想化叙述。“你告诉我,我可以颓废,可以放荡,可以沉浮,可以永远在路上/但是,不能停止爱”“而只有爱/是整个世界的秘密。它有奇怪的能力,超越光速/进入任何物体,第一时间让物体感到/事物一旦失去爱的能力,就失去存在的凭据”

后来我喜欢上科恩的歌,无意间再读这首诗,发现哇这竟然是一首献给科恩的诗!科恩是一位游吟诗人、一位歌手,他的嗓音是让人沉溺的声音,使灵魂颤动的声音。西娃的诗充满了对科恩的致敬。

11[智利]聂鲁达《我喜欢你是寂静的》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

你从远处聆听我,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

好像你的双眼已经飞离去,如同一个吻,封缄了你的嘴。

如同所有的事物充满了我的灵魂,

你从所有的事物中浮现,充满了我的灵魂。

你像我的灵魂,一只梦的蝴蝶。你如同忧郁这个词。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好像你已远去。

你听起来像在悲叹,,一只如鸽悲鸣的蝴蝶。

你从远处听见我,我的声音无法触及你:

让我在你的沉默中安静无声。

并且让我借你的沉默与你说话,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你就像黑夜,拥有寂寞与群星。

你的沉默就是星星的沉默,遥远而明亮。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

遥远而且哀伤,仿佛你已经死了。

彼时,一个字,一个微笑,已经足够。

而我会觉得幸福,因那不是真的而觉得幸福

12[阿根廷]里尔克《秋日》

主啊,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13[阿根廷]博尔赫斯《我的一生》

这里又一次 饱含记忆的嘴唇 独特而又与你们的相似。

我就是这迟缓的强度 一个灵魂。

我总是靠近欢乐也珍惜痛苦的爱抚。

我已渡过了海洋。

我已经认识了许多土地;我见过一个女人和两三个男人。

我爱过一个高傲的白人姑娘 她拥有西班牙的宁静。

我见过一望无际的郊野 西方永无止境的不朽在那里完成。

我品尝过众多的词语。

我深信这就是一切。而我,也再见不到再做不出新的事情。

我相信我日日夜夜的贫穷与富足 与上帝和所有人的相等。

14[英]伊丽莎白·勃朗宁《如果你一心要爱我》

如果你一心要爱我,那就别为了什么,

只是为了爱才爱我。别这么讲:

“我爱她,为了她的一笑,她的模样,

她柔语的声气,为了她这感触

正好合我的心意,那天里,的确

给我带来满怀的喜悦和舒畅。

亲爱的,这些好处都不能持长,

会因你而变,而这样唱出的爱曲

也将这样哑寂。也别爱我因为你

又怜又惜地给我揩干了泪腮,

一个人会忘了哭泣,当她久受你

温柔的慰安,却因此失了你的爱

爱我,请只是为了那爱的意念,

那你就能继续地爱,爱我如深海。

15[波兰]辛波斯卡《种种可能》

我偏爱**。

我偏爱猫。

我偏爱华尔塔河沿岸的橡树。

我偏爱狄更斯胜过陀思妥耶夫斯基。

我偏爱我对人群的喜欢。

胜过我对人类的爱。

我偏爱在手边摆放针线,以备不时之需。

我偏爱绿色。

我偏爱不抱持把一切

都归咎于理性的想法。

我偏爱例外。

我偏爱及早离去。

我偏爱和医生聊些别的话题。

我偏爱线条细致的老式插画。

我偏爱写诗的荒谬

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我偏爱,就爱情而言,可以天天庆祝的

不特定纪念日。

我偏爱不向我做任何

承诺的道德家。

我偏爱狡猾的仁慈胜过过度可信的那种。

我偏爱穿便服的地球。

我偏爱被征服的国家胜过征服者,

我偏爱有些保留。

我偏爱混乱的地狱胜过秩序井然的地狱。

我偏爱格林童话胜过报纸头版。

我偏爱不开花的叶子胜过不长叶子的花。

我偏爱尾巴没被截短的狗。

我偏爱淡色的眼睛,因为我是黑眼珠。

我偏爱书桌的抽屉。

我偏爱许多此处未提及的事物

胜过许多我也没有说到的事物。

我偏爱自由无拘的零

胜过排列在阿拉伯数字后面的零。

我偏爱昆虫的时间胜过星星的时间。

我偏爱敲击木头。

我偏爱不去问还要多久或什么时候。

我偏爱牢记此一可能——

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

16[德]保罗·策兰《死亡赋格》

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傍晚喝

我们中午早上喝我们夜里喝

我们喝呀喝

我们在空中掘墓躺着挺宽敞

那房子里的人他玩蛇他写信

他写信当暮色降临德国你金发的马格丽特

他写信走出屋星光闪烁他吹口哨召回猎犬

他吹口哨召来他的犹太人掘墓

他命令我们奏舞曲

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夜里喝

我们早上中午喝我们傍晚喝

我们喝呀喝

那屋子里的人他玩蛇他写信

他写信当暮色降临德国你金发的马格丽特

你灰发的舒拉密兹我们在空中掘墓躺着挺宽敞

他高叫把地挖深些你们这伙你们那帮演唱

他抓住腰中手枪他挥舞他眼睛是蓝的

挖得深些你们这伙用锹你们那帮继续奏舞曲

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夜里喝

我们中午早上喝我们傍晚喝

我们喝呀喝

那房子里的人你金发的马格丽特

你灰发的舒拉密兹他玩蛇

他高叫你们把死亡奏得美妙些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

他高叫你们把琴拉得更暗些你们就像烟升向天空

你们在云中有个坟墓躺着挺宽敞

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夜里喝

我们中午喝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

我们傍晚早上喝我们喝呀喝

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他眼睛是蓝的

他用铅弹射你他瞄得很准

那房子里的人你金发的马格丽特

他放出猎犬扑向我们许给我们空中的坟墓

他玩蛇做梦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

你金发的马格丽特

你灰发的舒拉密兹

17[美]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之路》

**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8[美]艾米莉·迪金森《为美而死》

我为美而死,对坟墓

几乎还不适应

一个殉真理的烈士

成了我的近邻——

他轻声问我“为什么倒下?”

我回答他: “为了美”——

他说: “我为真理,真与美——

是一体,我们是兄弟”——

于是,如同亲人相见在一个夜晚

我们隔墙交谈

直到青苔爬到我们唇上,

且将我们的名字淹没。

19.海子《给母亲》

一、风

风很美,果实也美

小小的风很美

自然界的乳房也美

水很美 水啊

无人和你

说话的时刻很美

你家中破旧的门

遮住的贫穷很美

风 吹遍草原

马的骨头 绿了

二、泉水

泉水 泉水

生物的嘴唇

蓝色的母亲

用肉体

用野花的琴

盖住岩石

盖住骨头和酒杯

三、云

母亲

老了,垂下白发

母亲你去休息吧

山坡上伏着安静的儿子

就像山腰安静的水

流着天空

我歌唱云朵

雨水的姐妹

美丽的求婚

我知道自己颂扬情侣的诗歌没有了用场

我歌唱云朵

我知道自己终究会幸福

和一切圣洁的人

相聚在天堂

四、雪

妈妈又坐在家乡的矮凳子上想我

那一只凳子仿佛是我积雪的屋顶

妈妈的屋顶

明天早上

霞光万丈

我要看到你

妈妈,妈妈

你面朝谷仓

脚踩黄昏

我知道你日见衰老

五、语言和井

语言的本身

像母亲

总有话说,在河畔

在经验之河的两岸

在现象之河的两岸

花朵像柔美的妻子

倾听的耳朵和诗歌

长满一地

倾听受难的水

水落在远方

20.[英国] 菲利普·拉金 舒丹丹译 《在那青涩的日子里你昂着头》

在那青涩的日子里你昂着头,

摘下日子,品尝到苦涩,

仿佛树叶间依旧寒冷。相反,

变得更甜蜜的是你割裂的形象,

浮现着,翅膀绷紧,在阳光中聚焦,

伴着模糊不清的事物和在我入睡前停息的

羞愧的大风。现在我不敢想象

你曾经存在:只是一个

偶尔鸣响的名字,像一种信仰

久已嵌入停滞的过去。

夏天渐渐耗尽。现在我们平安无事。

失去信心的日子,如今在屋里

就能面对。这是你最后的、小心翼翼的时刻,

割断,粘合:一个乡野冬天的消遣。

21.[智利] 聂鲁达《今夜,我可以写》

今夜我可以写下最哀伤的诗句

写,譬如“夜镶满群星,而星星遥远地发出蓝光并且颤抖”

夜风在天空中回旋并歌唱

今夜我可以写下最哀伤的诗句

我爱她,而且有时她也爱我

如同今晚的夜,我曾拥握她在怀中

在无尽的天空下一遍又一遍的吻她

她爱我,有时我也爱她

怎么会不爱上她那一双沉静的眼睛呢

今夜我可以写下最哀伤的诗句

去想我并不拥有她,感觉我已失去她

去聆听广阔的夜,因没有她而更加广阔

而诗句?在灵魂上,如同露水坠在牧草上

我的爱若不能拥有她又有什么关系

夜镶满群星而她没有与我在一起

这就是一切了

远处有人唱着歌

远处,我的灵魂因失去了她而失落

我的视线试着要发现她

好像要把她拉近一样

我的心灵找她,而她并没有与我在一起

相同的夜让相同的树林泛白

彼时,我们也不再相似如初

我不再爱她,这是确定的,但我曾多爱她!

我的声音试着找寻风来碰触她的听觉

别人的,如同她曾接受我的亲吻一样,它将会是别人的了

她的声音,她的洁白的身体,她的无止境的双眼

我不再爱她,这是确定的,但也许我爱她

爱情如此短暂,而遗忘太长

借着如同今晚的夜

我曾拥她入怀

我的灵魂因失去了她而失落

这是她最后一次让我承受的伤痛

而这些,便是我为她而写的最后的诗句

22.[英国] 拜伦 《我从未爱过这世界》

我从未爱过这世界,它对我也一样;

我没有阿谀过它腐臭的气息,也不曾

忍从地屈膝,膜拜它的各种偶像;

我没有在脸上堆着笑,更没有高声

叫嚷着,崇拜一种回音;纷纭的世人

不能把我看作他们一伙;我站在人群中

却不属于他们;也没有把头脑放进

那并非而又算作他们的思想的尸衣中,

一齐列队行进,因此才被压抑而至温顺。

我没有爱过这世界,它对我也一样——

但是,尽管彼此敌视,让我们方方便便

分手吧;虽然我自己不曾看到,在这世上

我相信或许会有不骗人的希望,真实的语言,

也许还有些美德,它们的确怀有仁心,

并不给失败的人安排陷阱;我还这样想:

当人们伤心的时候,有些人真的在伤心,

有那么一两个,几乎就是所表现的那样——

我还认为:善不只是空话,幸福并不只是梦想。

23.[美国] 克里斯·安德森 唐小栗译《我的灵魂,是大海》

我正在和一个朋友谈论上帝,谈论人生,

我刚说完,就像推开一扇开着的门

某种东西交出自身,这时一个女人推开咖啡店

沉重的玻璃门,清晨的阳光穿过

她的发丝,有那么一瞬间我爱上了她,

爱上她柔软的脸庞,撅起的双唇。

我总在坠入爱河。每一天我都要

坠入爱河一百次。世上有那么多漂亮女人啊!

她们纤手如鸽。思绪常常

不知所踪。她们戴着长长的淡紫色围巾,

我假装没注意到,但我当然注意到了。我正站在门口,

耶稣说,敲门,他敲了。我对我的面具

很有信心。我的面具都很棒,像糖一样坚硬,

也一样易碎,在面具下面,是实实在在的

现实。也许是一个深渊。也许是一个巨大的洞穴。也许是一片天空

布满星辰。我正在推开一扇开着的门

我就是门。我的自我是一艘船。我的灵魂,是大海。

24.[葡] 佩索阿 《有些疾病》

还有一些疾病,比疾病更坏,

那没有痛在灵魂深处的疼痛

比别的疼痛更加疼痛。

有些梦幻的苦闷比生活带给我们的苦闷

更加真实,有些感受

只在想像中才能触及,

比我们的生活更加属于我们。

有一种事物如此频繁地不存在,

又存在,迟疑地存在

迟疑地 属于我们,成为我们……

在大河混浊的碧绿上边

是鸥鸟们白色的长长的音调……

而在灵魂上方是无用的振翼——

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时又真的是万事万物。

多拿些酒来,因为生命只是乌有。

#诗词鉴赏# 导语苏曼殊,中国近代一大奇才,作为对社会改良充满希望的热血青年,他时而激昂,西装革履,慷慨陈辞,为革命而振臂高呼;时而颓唐,身披僧衣,逃身禅坛,在青灯黄卷中寻找精神的安慰。这两首《本事诗》充分表现出了苏曼殊的浪漫才情和内心矛盾。下面就和 考 网一起来了解下这首诗词,欢迎阅读!

 《本事诗》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赏析

 柳无忌曾指出苏曼殊的《本事诗》十首都是他为其所钟爱的日本歌伎百助枫子所写,但苏曼殊的身世特别,又投身佛门,自知生死无常,不能给百助以家庭的安顿和幸福的保障,故始终未能与百助结婚。此处所选的第一首诗就道出他内心的这种矛盾。“乌舍凌波肌似雪”是以印度传说中的神女乌舍来比喻百助,说她步履轻盈如凌波仙子,其肌肤又如雪似玉;“亲持红叶索题诗”是指百助对他诗才的爱戴和一片深情,此处用“红叶题诗”的典故也暗示了百助有向他求婚的经历。然而,诗人已经出家为僧了,心中苦衷不能尽道,虽然钟情百助,也只好对这美妙动人的少女加以婉拒了。诗的最后两句正透露出诗人的矛盾:泪本是有情之物,诗人偏把泪说成是无情;相逢是爱的开始,但却留下了恨的遗憾。诗人模仿唐人诗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改“未嫁”为“未剃”,一方面说明他内心深处真爱百助,另一方面又蕴含了无限的无奈与哀婉。

 第二首诗则寄寓了诗人的凄凉身世以及对前程充满彷徨迷惘的孤独感。“春雨楼头尺八箫”首先创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雨中境界:迷蒙细雨中诗人倚靠在日本民居的小楼上,正听着百助用尺八箫吹奏着《春雨》曲,竟引出诗人无尽的乡思。“春雨”既指现实中的春景又指箫声所吹曲名,一语双关。“何时归看浙江潮?”既指箫声引起他对故国的思念,亦可指他挂念着当时国内的革命思潮。“芒鞋破钵无人识”则点出诗人自身的僧家身份,又暗含有诗人的凄楚身世。“踏过樱花第几桥!”则道出了生命的伤感和人生似梦的感谓。日本的樱花绚丽而短暂,诗人在漫天的樱花飘洒中孤独前行,亦是一断鸿飘零,不知归往何处。苏曼殊以一种梦幻般的诗境表达了他于乡愁的惆怅和对生命的理解。

扩展阅读:苏曼殊的简介

 苏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汉文、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苏曼殊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诗、文、小说、绘画无不精通。尤其以诗的影响,故有“诗僧”之称。他写过《无题诗三百首》,可惜已经失传。今存者一百零一首,绝大部分是七言绝句。

扩展阅读:苏曼殊的才艺

 苏曼殊的小说也很闻名。他一生共写小说七种,其中《人鬼记》已散佚,流传下来的有《断鸿零雁记》、《天涯红泪记》(未完)、《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非梦记》等六种。另有《惨世界》一种,名为翻译法国雨果的《悲惨世界》,实则三分之二的篇幅出自苏曼殊的创作,所以也应算作苏曼殊的作品。苏曼殊又是我国近代较早的翻译家之一。他精通日文、梵文、英文、法文,除节译过雨果的《悲惨世界》外,还译过《拜伦诗选》和印度小说《娑罗海滨遁迹记》。他还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编撰过《梵文典》、《初步梵文典》、《梵书摩多体文》、《埃及古教考》、《汉英辞典》、《英汉辞典》、《粤英辞典》等多种专著,不幸均已失传。据有人统计,苏曼殊在短短的十五年时间里,著述共达三十种以上,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了。

 苏曼殊作品所表现的基本思想,是同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息息相通的,是为反帝反封建服务的。譬如,当1903年全国人民掀起声势浩大的拒俄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展开大论战的时候,苏曼殊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作者用战国时鲁仲连力主抗秦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悲愤心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他又发表了杂文《呜呼广东人》,对那些数典忘祖、认贼作父的洋奴买办之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同年发表的《惨世界》,则不但批判了清政府统治下的“悲惨世界”和数千年来的封建观念,而且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并主张用暴力手段专制统治,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公道的新世界”。因而曾经受到了青年鲁迅的称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6729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8
下一篇2023-07-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