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会虽然是一个个人庆祝和享受音乐的场合,但也是公共场合,因此求婚者应该慎重考虑是否通过这种方式求婚。首先,演唱会本身是一个很大的场合,有很多的人在现场观看演出,如果求婚者不经过演唱会的批准就擅自上台求婚,很容易扰乱整个演出的秩序,干扰其他观众的观赏体验。
其次,演唱会也是一个商业场合,演唱会组织方在赞助商和观众之间进行利益协调,因此求婚者擅自上台求婚也违反了组织方的规定,也会对演唱会对组织方带来负面影响。
当然,如果求婚者与演唱会组织方沟通并获得了许可,那么在安排好时间和地点之后,求婚行为就可以成为演唱会的一部分。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打扰其他观众的观赏体验,同时又能够通过演唱会的平台为求婚行为增添浪漫的气氛。
总的来说,演唱会的求婚现场虽然很浪漫,但是求婚者与组织方之间需要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以保证不会干扰到其他观众的观赏体验。最重要的是,求婚者需要尊重其他观众的利益和观点,不应该强加给别人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否则会给现场的气氛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破坏了演唱会的形式和品质,需要引起所有人的警惕。
包含人物[1]和物理单位[2]
[1]人物:
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Carl Friedrich Gauß,1777430~1855223),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
高斯学习非常勤奋,11岁时发现了二项式定理,17岁时发明了二次互反律,18岁时发明了用圆规和直尺作正17边形的方法,解决了两千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难题。21岁大学毕业,22岁时或博士学位。1804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从1807年到1855年逝世,一直担任格丁根大学教授兼格丁根天文台台长。他还是法国科学院和其他许多科学院的院士,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善于把数学成果有效地应用于天文学、物理学等科学领域,又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是与阿基米德、牛顿等同享盛名的科学家。
高斯出生于德国布伦兹维克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格尔恰尔德·迪德里赫先后当过护堤工、泥瓦匠和园丁,第一个妻子和他生活了10多年后因病去世,没有为他留下孩子。迪德里赫后来娶了罗捷雅,第二年他们的孩子高斯出生了,这是他们唯一的孩子。父亲对高斯要求极为严厉,甚至有些过分,常常喜欢凭自己的经验为年幼的高斯规划人生。高斯尊重他的父亲,并且秉承了其父诚实、谨慎的性格。1806年迪德里赫逝世,此时高斯已经做出了许多划时代的成就。
在成长过程中,幼年的高斯主要是力于母亲和舅舅。高斯的外祖父是一位石匠,30岁那年死于肺结核,留下了两个孩子:高斯的母亲罗捷雅、舅舅弗利德里希(Friederich)。弗利德里希富有智慧,为人热情而又聪明能干投身于纺织贸易颇有成就。他发现姐姐的儿子聪明伶利,因此他就把一部分精力花在这位小天才身上,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发高斯的智力。若干年后,已成年并成就显赫的高斯回想起舅舅为他所做的一切,深感对他成才之重要,他想到舅舅多产的思想,不无伤感地说,舅舅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天才”。正是由于弗利德里希慧眼识英才,经常劝导姐夫让孩子向学者方面发展,才使得高斯没有成为园丁或者泥瓦匠。
在数学史上,很少有人象高斯一样很幸运地有一位鼎力支持他成才的母亲。罗捷雅直到34岁才出嫁,生下高斯时已有35岁了。他性格坚强、聪明贤慧、富有幽默感。高斯一生下来,就对一切现象和事物十分好奇,而且决心弄个水落石出,这已经超出了一个孩子能被许可的范围。当丈夫为此训斥孩子时,他总是支持高斯,坚决反对顽固的丈夫想把儿子变得跟他一样无知。
罗捷雅真诚地希望儿子能干出一番伟大的事业,对高斯的才华极为珍视。然而,他也不敢轻易地让儿子投入当时尚不能养家糊口的数学研究中。在高斯19岁那年,尽管他已做出了许多伟大的数学成就,但她仍向数学界的朋友W波尔约(WBolyai,非欧几何创立者之一J波尔约之父)问道:高斯将来会有出息吗?W波尔约说她的儿子将是“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为此她激动得热泪盈眶。
7岁那年,高斯第一次上学了。头两年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1787年高斯10岁,他进入了学习数学的班次,这是一个首次创办的班,孩子们在这之前都没有听说过算术这么一门课程。数学教师是布特纳(Buttner),他对高斯的成长也起了一定作用。
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的一则故事说,高斯最出名的故事就是他十岁时,小学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难题:“计算1+2+3…+100=?” 。这可难为初学算术的学生,但是高斯却在几秒后将答案解了出来,他利用算术级数(等差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和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的凑在一起:1+100,2+ 99,3+98,……49+52,50+51 而这样的组合有50组,所以答案很快的就可以求出是: 101×50=5050。不过,这很可能是一个不真实的传说。据对高斯素有研究的著名数学史家E·T·贝尔(ETBell)考证,布特纳当时给孩子们出的是一道更难的加法题:81297+81495+81693+…+100899。
当然,这也是一个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公差为198,项数为100)。当布特纳刚一写完时,高斯也算完并把写有答案的小石板交了上去。E·T·贝尔写道,高斯晚年经常喜欢向人们谈论这件事,说当时只有他写的答案是正确的,而其他的孩子们都错了。高斯没有明确地讲过,他是用什么方法那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数学史家们倾向于认为,高斯当时已掌握了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一位年仅10岁的孩子,能独立发现这一数学方法实属很不平常。贝尔根据高斯本人晚年的说法而叙述的史实,应该是比较可信的。而且,这更能反映高斯从小就注意把握更本质的数学方法这一特点。
高斯的计算能力,更主要地是高斯独到的数学方法、非同一般的创造力,使布特纳对他刮目相看。他特意从汉堡买了最好的算术书送给高斯,说:“你已经超过了我,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你了。”接着,高斯与布特纳的助手巴特尔斯(JMBartels)建立了真诚的友谊,直到巴特尔斯逝世。他们一起学习,互相帮助,高斯由此开始了真正的数学研究。
1788年,11岁的高斯进入了文科学校,他在新的学校里,所有的功课都极好,特别是古典文学、数学尤为突出。经过巴特尔斯等人的引荐,布伦兹维克公爵召见了14岁的高斯。这位朴实、聪明但家境贫寒的孩子赢得了公爵的同情,公爵慷慨地提出愿意作高斯的资助人,让他继续学习。
布伦兹维克公爵在高斯的成才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如此,这种作用实际上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的一种模式,表明在科学研究社会化以前,私人的资助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高斯正处于私人资助科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社会化的转变时期。
1792年,高斯进入布伦兹维克的卡罗琳学院继续学习。1795年,公爵又为他支付各种费用,送他入德国著名的哥丁根大学,这样就使得高斯得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勤奋地学习和开始进行创造性的研究。1799年,高斯完成了博士论文,回到家乡布伦兹维克,正当他为自己的前途、生计担忧而病倒时----虽然他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了,已被授予博士学位,同时获得了讲师职位,但他没有能成功地吸引学生,因此只能回老家,又是公爵伸手救援他。公爵为高斯付诸了长篇博士论文的印刷费用,送给他一幢公寓,又为他印刷了《算术研究》,使该书得以在1801年问世;还负担了高斯的所有生活费用。所有这一切,令高斯十分感动。他在博士论文和《算术研究》中,写下了情真意切的献词:“献给大公”,“你的仁慈,将我从所有烦恼中解放出来,使我能从事这种独特的研究”。
1806年,公爵在抵抗拿破仑统帅的法军时不幸阵亡,这给高斯以沉重打击。他悲痛欲绝,长时间对法国人有一种深深的敌意。大公的去世给高斯带来了经济上的拮据,德国处于法军奴役下的不幸,以及第一个妻子的逝世,这一切使得高斯有些心灰意冷,但他是位刚强的汉子,从不向他人透露自己的窘况,也不让朋友安慰自己的不幸。人们只是在19世纪整理他的未公布于众的数学手稿时才得知他那时的心态。在一篇讨论椭圆函数的手搞中,突然插入了一段细微的铅笔字:“对我来说,死去也比这样的生活更好受些。”
慷慨、仁慈的资助人去世了,因此高斯必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由于高斯在天文学、数学方面的杰出工作,他的名声从1802年起就已开始传遍欧洲。彼得堡科学院不断暗示他,自从1783年欧拉去世后,欧拉在彼得堡科学院的位置一直在等待着象高斯这样的天才。公爵在世时坚决劝阻高斯去俄国,他甚至愿意给高斯增加薪金,为他建立天文台。现在,高斯又在他的生活中面临着新的选择。
为了不使德国失去最伟大的天才,德国著名学者洪堡(BAVon Humboldt)联合其他学者和政界人物,为高斯争取到了享有特权的哥丁根大学数学和天文学教授,以及哥丁根天文台台长的职位。1807年,高斯赴哥丁根就职,全家迁居于此。从这时起,除了一次到柏林去参加科学会议以外,他一直住在哥丁根。洪堡等人的努力,不仅使得高斯一家人有了舒适的生活环境,高斯本人可以充分发挥其天才,而且为哥丁根数学学派的创立、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数学中心创造了条件。同时,这也标志着科学研究社会化的一个良好开端。
高斯的学术地位,历来为人们推崇得很高。他有“数学王子”、“数学家之王”的美称、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三位(或四位)数学家之一”(阿基米德、牛顿、高斯或加上欧拉)。人们还称赞高斯是“人类的骄傲”。天才、早熟、高产、创造力不衰、……,人类智力领域的几乎所有褒奖之词,对于高斯都不过份。
高斯的研究领域,遍及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各个领域,并且开辟了许多新的数学领域,从最抽象的代数数论到内蕴几何学,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从研究风格、方法乃至所取得的具体成就方面,他都是18----19世纪之交的中坚人物。如果我们把18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系列的高山峻岭,那么最后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巅峰就是高斯;如果把19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条条江河,那么其源头就是高斯。
虽然数学研究、科学工作在18世纪末仍然没有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但高斯依然生逢其时,因为在他快步入而立之年之际,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各国政府都开始重视科学研究。随着拿破仑对法国科学家、科学研究的重视,俄国的沙皇以及欧洲的许多君主也开始对科学家、科学研究刮目相看,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科学的地位不断提高。作为当时最伟大的科学家,高斯获得了不少的荣誉,许多世界著名的科学泰斗都把高斯当作自己的老师。
1802年,高斯被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选为通讯院士、喀山大学教授;1877年,丹麦政府任命他为科学顾问,这一年,德国汉诺威政府也聘请他担任政府科学顾问。
高斯的一生,是典型的学者的一生。他始终保持着农家的俭朴,使人难以想象他是一位大教授,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他先后结过两次婚,几个孩子曾使他颇为恼火。不过,这些对他的科学创造影响不太大。在获得崇高声誉、德国数学开始主宰世界之时,一代天骄走完了生命旅程。
在处理相片的软件 photoshop 中,有一种菜单叫高斯模糊,这种功能对模糊一些不必要的地方很有作用。高斯(Gauss 1777~1855)生於Brunswick,位於现在德国中北部。他的祖父是农民,父亲是泥水匠,母亲是一个石匠的女儿,有一个很聪明的弟弟,高斯这位舅舅,对小高斯很照顾,偶尔会给他一些指导,而父亲可以说是一名「大老粗」,认为只有力气能挣钱,学问这种劳什子对穷人是没有用的。
高斯很早就展现过人才华,三岁时就能指出父亲帐册上的错误。七岁时进了小学,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老师对学生并不好,常认为自己在穷乡僻壤教书是怀才不遇。高斯十岁时,老师考了那道著名的「从一加到一百」,终於发现了高斯的才华,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教高斯,就从汉堡买了一本较深的数学书给高斯读。同时,高斯和大他差不多十岁的助教Bartels变得很熟,而Bartels的能力也比老师高得多,后来成为大学教授,他教了高斯更多更深的数学。
老师和助教去拜访高斯的父亲,要他让高斯接受更高的教育,但高斯的父亲认为儿子应该像他一样,作个泥水匠,而且也没有钱让高斯继续读书,最后的结论是--去找有钱有势的人当高斯的赞助人,虽然他们不知道要到哪里找。经过这次的访问,高斯免除了每天晚上织布的工作,每天和Bartels讨论数学,但不久之后,Bartels也没有什麽东西可以教高斯了。
1788年高斯不顾父亲的反对进了高等学校。数学老师看了高斯的作业后就要他不必再上数学课,而他的拉丁文不久也凌驾全班之上。
1791年高斯终於找到了资助人--布伦斯维克公爵费迪南(Braunschweig),答应尽一切可能帮助他,高斯的父亲再也没有反对的理由。隔年,高斯进入Braunschweig学院。这年,高斯十五岁。在那里,高斯开始对高等数学作研究。并且独立发现了二项式定理的一般形式、数论上的「二次互逆定理」(Law of Quadratic Reciprocity)、质数分布定理(prime numer theorem)、及算术几何平均(arithmetic-geometric mean)。
1795年高斯进入哥廷根(Gttingen)大学,因为他在语言和数学上都极有天分,为了将来是要专攻古典语文或数学苦恼了一阵子。到了1796年,十七岁的高斯得到了一个数学史上极重要的结果。最为人所知,也使得他走上数学之路的,就是正十七边形尺规作图之理论与方法。
希腊时代的数学家已经知道如何用尺规作出正 2m×3n×5p 边形,其中 m 是正整数,而 n 和 p 只能是0或1。但是对於正七、九、十一边形的尺规作图法,两千年来都没有人知道。而高斯证明了:
一个正 n 边形可以尺规作图若且唯若 n 是以下两种形式之一:
1、n = 2k,k = 2, 3,…
2、n = 2k × (几个不同「费马质数」的乘积),k = 0,1,2,…
费马质数是形如 Fk = 22k 的质数。像 F0 = 3,F1 = 5,F2 = 17,F3 = 257, F4 = 65537,都是质数。高斯用代数的方法解决二千多年来的几何难题,他也视此为生平得意之作,还交待要把正十七边形刻在他的墓碑上,但后来他的墓碑上并没有刻上十七边形,而是十七角星,因为负责刻碑的雕刻家认为,正十七边形和圆太像了,大家一定分辨不出来。
1799年高斯提出了他的博士论文,这论文证明了代数一个重要的定理:
任一多项式都有(复数)根。这结果称为「代数学基本定理」(Fundamental Theorem of Algebra)。
事实上在高斯之前有许多数学家认为已给出了这个结果的证明,可是没有一个证明是严密的。高斯把前人证明的缺失一一指出来,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他一生中一共给出了四个不同的证明。
在1801年,高斯二十四岁时出版了《算学研究》(Disquesitiones Arithmeticae),这本书以拉丁文写成,原来有八章,由於钱不够,只好印七章。 这本书除了第七章介绍代数基本定理外,其余都是数论,可以说是数论第一本有系统的着作,高斯第一次介绍「同余」(Congruent)的概念。「二次互逆定理」也在其中。
二十四岁开始,高斯放弃在纯数学的研究,作了几年天文学的研究。
当时的天文界正在为火星和木星间庞大的间隙烦恼不已,认为火星和木星间应该还有行星未被发现。在1801年,意大利的天文学家Piazzi,发现在火星和木星间有一颗新星。它被命名为「谷神星」(Cere)。现在我们知道它是火星和木星的小行星带中的一个,但当时天文学界争论不休,有人说这是行星,有人说这是彗星。必须继续观察才能判决,但是Piazzi只能观察到它9度的轨道,再来,它便隐身到太阳后面去了。因此无法知道它的轨道,也无法判定它是行星或彗星。
高斯这时对这个问是产生兴趣,他决定解决这个捉摸不到的星体轨迹的问题。高斯自己独创了只要三次观察,就可以来计算星球轨道的方法。他可以极准确地预测行星的位置。果然,谷神星准确无误的在高斯预测的地方出现。这个方法--虽然他当时没有公布--就是「最小平方法」(Method of Least Square)。
1802年,他又准确预测了小行星二号--智神星(Pallas)的位置,这时他的声名远播,荣誉滚滚而来,俄国圣彼得堡科学院选他为会员,发现Pallas的天文学家Olbers请他当哥廷根天文台主任,他没有立刻答应,到了1807年才前往哥廷根就任。
1809年他写了《天体运动理论》二册,第一册包含了微分方程、圆椎截痕和椭圆轨道,第二册他展示了如何估计行星的轨道。高斯在天文学上的贡献大多在1817年以前,但他仍一直做着观察的工作到他七十岁为止。虽然做着天文台的工作,他仍抽空做其他研究。为了用积分解天体运动的微分力程,他考虑无穷级数,并研究级数的收敛问题,在1812年,他研究了超几何级数(Hypergeometric Series),并且把研究结果写成专题论文,呈给哥廷根皇家科学院。
1820到1830年间,高斯为了测绘汗诺华(Hanover)公国(高斯住的地方)的地图,开始做测地的工作,他写了关於测地学的书,由於测地上的需要,他发明了日观测仪(Heliotrope)。为了要对地球表面作研究,他开始对一些曲面的几何性质作研究。
1827年他发表了《曲面的一般研究》 (Disquisitiones generales circa superficies curva),涵盖一部分现在大学念的「微分几何」
在1830到1840年间,高斯和一个比他小廿七岁的年轻物理学家-韦伯(Withelm Weber) 一起从事磁的研究,他们的合作是很理想的:韦伯作实验,高斯研究理论,韦伯引起高斯对物理问题的兴趣,而高斯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影响韦伯的思考工作方法。
1833年高斯从他的天文台拉了一条长八千尺的电线,跨过许多人家的屋顶,一直到韦伯的实验室,以伏特电池为电源,构造了世界第一个电报机。
1835年高斯在天文台里设立磁观测站,并且组织「磁协会」发表研究结果,引起世界广大地区对地磁作研究和测量。
高斯已经得到了地磁的准确理,他为了要获得实验数据的证明,他的书《地磁的一般理论》拖到1839年才发表。
1840年他和韦伯画出了世界第一张地球磁场图,而且定出了地球磁南极和磁北极的位置。1841年美国科学家证实了高斯的理论,找到了磁南极和磁北极的确实位置。
高斯对自己的工作态度是精益求精,非常严格地要求自己的研究成果。他自己曾说:宁可发表少,但发表的东西是成熟的成果。」许多当代的数学家要求他,不要太认真,把结果写出来发表,这对数学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其中一个有名的例子是关於非欧几何的发展。非欧几何的的开山祖师有三人,高斯、 Lobatchevsky(罗巴切乌斯基,1793~1856), Bolyai(波埃伊,1802~1860)。其中Bolyai的父亲是高斯大学的同学,他曾想试着证明平行公理,虽然父亲反对他继续从事这种看起来毫无希望的研究,小Bolyai还是沉溺於平行公理。最后发展出了非欧几何,并且在1832~1833年发表了研究结果,老Bolyai把儿子的成果寄给老同学高斯,想不到高斯却回信道:
to preise it would mean to praise myself 我无法夸赞他,因为夸赞他就等於夸奖我自己。 早在几十年前,高斯就已经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只是怕不能为世人所接受而没有公布而已。美国的着名数学家贝尔(ETBell),在他着的《数学工作者》(Men of Mathematics)一书里曾经这样批评高斯:
在高斯死后,人们才知道他早就预见一些十九世的数学,而且在1800年之前已经期待它们的出现。如果他能把他所知道的一些东西泄漏,很可能现在数学早比目前还要先进半个世纪或更多的时间。阿贝尔(Abel)和雅可比(Jacobi)可以从高斯所停留的地方开始工作,而不是把他们最好的努力花在发现高斯早在他们出生时就知道的东西。而那些非欧几何学的创造者,可以把他们的天才用到其他力面去。
在1855年二月23日清晨,高斯在他的睡梦中安详的去世了
[2]物理单位
高斯(G),非国际通用的磁感应强度单位。为纪念德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高斯而命名。
一段导线,若放在磁感应强度均匀的磁场中,方向与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的长直导在线通有1电磁系单位(emu)的稳恒电流(等于10安培)时,在每厘米长度的导线受到电磁力为1达因,则该磁感应强度就定义为1高斯。
高斯是很小的单位,10000高斯等于1特斯拉。
补充
高斯是德国数学家 ,也是科学家,他和牛顿、阿基米德,被誉为有史以来的三大数学家。高斯是近代数学奠基者之一,在历史上影响之大, 可以和阿基米德、牛顿、欧拉并列,有“数学王子”之称。
他幼年时就表现出超人的数学天才。1795年进入格丁根大学学习。第二年他就发现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图法。并给出可用尺规作出的正多边形的条件,解决了欧几里得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
高斯的数学研究几乎遍及所有领域,在数论、代数学、非欧几何、复变函数和微分几何等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还把数学应用于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和磁学的研究,发明了最小二乘法原理。高理的数论研究 总结 在《算术研究》(1801)中,这本书奠定了近代数论的基础,它不仅是数论方面的划时代之作,也是数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着作之一。高斯对代数学的重要贡献是证明了代数基本定理,他的存在性证明开创了数学研究的新途径。高斯在1816年左右就得到非欧几何的原理。他还深入研究复变函数,建立了一些基本概念发现了着名的柯西积分定理。他还发现椭圆函数的双周期性,但这些工作在他生前都没发表出来。1828年高斯出版了《关于曲面的一般研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空间曲面的微分几何学,并提出内蕴曲面理论。高斯的曲面理论后来由黎曼发展。 高斯一生共发表155篇论文,他对待学问十分严谨,只是把他自己认为是十分成熟的作品发表出来。其著作还有《地磁概念》和《论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引力和斥力的普遍定律》等。
高斯最出名的故事就是他十岁时,小学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难题:“计算1+2+3…+100=?”。 这可难为初学算术的学生,但是高斯却在几秒后将答案解了出来,他利用算术级数(等差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和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的凑在一起:1+100,2+ 99,3+98,……49+52,50+51 而这样的组合有50组,所以答案很快的就可以求出是: 101×50=5050。
1801年高斯有机会戏剧性地施展他的优势的计算技巧。那年的元旦,有一个后来被证认为小行星并被命名为谷神星的天体被发现当时它好像在向太阳靠近,天文学家虽然有40天的时间可以观察它,但还不能计算出它的轨道。高斯只作了3次观测就提出了一种计算轨道参数的方法,而且达到的精确度使得天文学家在1801年末和1802年初能够毫无困难地再确定谷神星的位置。高斯在这一计算方法中用到了他大约在1794年创造的最小二乘法(一种可从特定计算得到最小的方差和中求出最佳估值的方法在天文学中这一成就立即得到公认。他在《天体运动理论》中叙述的方法今天仍在使用,只要稍作修改就能适应现代计算机的要求。高斯在小行星”智神星”方面也获得类似的成功。
由于高斯在数学、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和物理学中的杰出研究成果,他被选为许多科学院和学术团体的成员。“数学之王”的称号是对他一生恰如其分的赞颂。
以下是《欧叶妮葛朗台》的相关资料:
写作背景
19世纪上半叶是法国资本主义建立的初期,拿破仑在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中彻底败北,由此波旁王朝复辟,统治一直延续到1830年。由于查理十世的反动政策激怒了人民,七月革命仅仅三天便推倒了复辟王朝,开始了长达18年的七月王朝的统治,由金融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欧也妮·葛朗台》发表于1833年,也即七月王朝初期。刚过去的复辟王朝在人们的头脑中还记忆犹新。复辟时期,贵族虽然从国外返回了法国,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可是他们的实际地位与法国大革命以前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资产阶级已经强大起来。刚上台的路易十八不得不颁布新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向资产阶级做出让步,以维护摇摇欲坠的政权。资产阶级虽然失去了政治权力,却凭借经济上的实力与贵族相抗衡。到了复辟王朝后期,资产阶级不仅在城市,而且在贵族保持广泛影响的农村,都把贵族打得落花流水。复辟王朝实际上大势已去。巴尔扎克比同时代作家更敏锐,独具慧眼地观察到这个重大社会现象。
内容精要
巴尔扎克的小说真正定型是从《欧也妮·葛朗台》开始的。小说情节曲折生动、布局严谨、语言个性化,这些特点都十分突出。全书在不长的篇幅里安排了葛朗台家、侄儿查理、欧也妮与求婚者三条线索,但作者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开始就把三者扭在一起描写,至家庭纠纷后立即推向高潮,又突然收尾,在多线索中显得条理清晰,主次分明,令人叫绝,至于葛朗台老头富于个性的语言,更令历来的理论家百谈不厌。
在巴尔扎克数量众多的作品中, 《欧也妮·葛朗台》和他的代表作《高老头》是姐妹篇,作者本人和评论者,都认为前者是他规模宏大的《人间喜剧》中“最出色的画卷之一”,比起《高老头》,这部作品又相对浅显易懂,多些幽默,更适合年轻人阅读。葛朗台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是作品最大的成就。这个人物最明显的特征是嗜钱如命和极端吝啬。然而,读者千万别以为他只是个老式地主和吝啬鬼,作者塑造的是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起家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形象。他比旧式地主精明,也更凶狠,聚财方式更充斥着血腥味。他靠投机革命发了财,当过行政委员、市长。他任职时期,利用职务,大捞油水,仅十几年就成为索漠城首富。他兼有大土地所有者和金融资产者的特征,他的得势反映了复辟王朝时期土地、金融资产阶级主宰一切的社会现实。然而,单纯地塑造这样一个被拜金主义所渗透的吝啬鬼形象,并不是巴尔扎克的最终目的。拜金主义只是一种现象,巴尔扎克更为关注的乃是这样一种现象背后的人生悲剧。葛朗台本身固然就是一个人的悲剧,这个人在金钱的异化下已经变成了一个非人,但更大的牺牲者却是他的女儿欧也妮。这或许就是小说以她的名字而不是以其父亲的名字作为标题的原因所在。欧也妮纯真善良,对人充满温情,对上帝心怀崇敬,这样一个美好形象的人生悲剧更能打动我们的心灵。而当我们追究其悲剧的根源时,我们便自然而然地透视到了拜金主义的罪恶,领悟到了巴尔扎克掩藏在其独具一格的现实主义手法之下的愤怒与同情。
地位影响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小说创作的一次飞跃。这部小说在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故事叙述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此外,作品结构紧凑,步步深入,一气呵成,各线索之间互相联系,显得跌宕有致。行文如滚滚洪流直泻而下,笔势酣畅,具有浓烈的抒情意味。埃尔·巴尔贝里在《法国大百科全书》巴尔扎克条中是这样评价的:巴尔扎克写作这部小说时事先并没有反复考虑,但小说一出来便受到大家的欢迎,成为现实主义新文学和刻画内心世界的一篇杰作。《欧也妮·葛朗台》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它震撼着每一位读者,在法兰西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阅读指导
巴尔扎克最出色的画稿之一
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馆的庭院内,默默地站立着一个巨人,这就是巴尔扎克塑像,著名雕塑家罗丹留下的传神杰作,常常令人想起这位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巨匠坎坷的命运,勤奋的一生,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
巴尔扎克经历了法国近代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无论是家庭或是社会,都没有给予他特别优厚的恩惠。不论在哪里,父母和教师都没有对巴尔扎克抱什么希望,更不要说发现他什么天才。这也难怪,他在一次只有35名学生参加的会考中,竟名列第32。这种成绩的学生,会有什么出息呢巴尔扎克大学毕业后便进了律师事务所,如他父母所希望的,这是“铁饭碗”。但年轻的巴尔扎克不再甘于平庸了。他不顾家庭反对,辞去职位专心写作。在一处贫民窟的阁楼上,巴尔扎克开始了作家生涯。迫于贫穷和饥饿,他为通俗小报写过一些光怪陆离的东西,开办过印刷厂。这些活动不但没有赢利,反而使巴尔扎克负债累累。巨额债务像噩梦一样缠绕着巴尔扎克,直至1850年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但他并未消沉,在他书房中布置了一座拿破仑的小像,并写下了激励自己一生的座右铭:“我要用笔完成他用剑所未能完成的事业。”
《欧也妮·葛朗台》是他最优秀的小说之一。据说是他与后来成为他妻子的俄国贵妇韩斯卡夫人热恋中的产物。初稿曾寄往遥远的俄罗斯,中途未曾遗失真是万幸。巴尔扎克称此篇为“最出色的画稿之一”。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他丰富的艺术实践和创作的特色。
《欧也妮·葛朗台》以欧也妮的故事贯穿全书,但是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既贪婪又吝啬的老葛朗台的形象,这是此书的最大成就。巴尔扎克用漫画式的夸张,真实的细节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爱财如命、毫无亲情的、吝啬的葛朗台。在金钱导演下,葛朗台时而忧,时而喜;时而如虎,时而如羊。他的一言一行,一嗔一怒,都离不开他的最高任务:占有金子,保住金子……
《欧也妮·葛朗台》对于巴尔扎克本人来讲,是他小说创作的一次飞跃。葛朗台的形象作为世界文学人物长廊中四大吝啬鬼之一而流传后世。这部书对于读者来说也是巴尔扎克小说中最具可读性的一部著作,它以讽刺的巧妙运用而吸引着人们。巴尔扎克其他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虽博大精深,却很难让人一气读下,原因在于他叙述的冗长,技巧的呆板,惟此部除外。总之,巴尔扎克仍以其《人间喜剧》成为当时法国社会出色的书记员。巴尔扎克不仅属于他的时代,也不仅属于法兰西民族,巴尔扎克是全人类的骄傲。 (《世界文学史》)
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
悭吝精明的百万富翁,有位天真美丽的独生女儿,她爱上了一个破产落魄的亲戚,为了资助他“闯天下”,不惜倾囊赠予全部私蓄,从而激怒了爱财如命的父亲,父女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吓得胆小而贤淑的慈母从此一病不起;可是在期待中丧失父亲、损耗青春的痴情姑娘,最终等到的却是发财归来的负心汉。
这类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我们并不少见,但是为什么巴尔扎克的这本小说会成为一部杰作呢除由于巴尔扎克为情节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行动背景外,更由于小说作者创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既然在这里“风俗研究”已经与“哲理研究”结合,那么这些人物形象就不仅是典型化了的个人,而且还是个性化了的典型。
据安德烈·莫洛亚考证,其实巴尔扎克只去过索漠一次,而且仅仅停留了几个小时;有人还找出小说中的破绽,证明故事更像发生在图尔。这些都无碍于作品的真实性。巴尔扎克对索漠的描写,无非是为了提供 一个人物活动所需的典型场所,它可以是索漠,也可以是别处,但必须是法国在那个时代的内地社会的缩影。同样,到索漠去寻访小说人物的原型也是徒劳的。他们是巴尔扎克心目中的一群内地人物的典型。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艺术真实的感染力来自他对观察所得的提炼和加工,来自他以此塑造的人物在读者心目中获得的认同。老葛朗台的性格显然与守财奴的传统形象大不相同。莫里哀的阿巴贡只知吝啬,虽然也爱财如命,但是仅仅热衷于守财,连放债都舍不得。而老葛朗台却不只是守财,更善于发财。为了赚钱,他不惜掏空自己积攒的金银。他精于计算,能审时度势,像老虎、像巨蟒,平时不动声色,看准时机会果断迅速地扑向猎物,万无一失地把大堆金银吞进血盆大口般的钱袋。有人发革命财,有人发复辟财,而他革命财也发,复辟财也发。索漠城里没有一个人不曾尝到过他的利爪的滋味,却没有人恨他,索漠的居民反而敬佩他,把他看成索漠的光荣。他实际上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上帝,因为他代表了在那个社会具有无边法力的金钱。对金钱的追逐是一种顽固的意念,而小说想证明的偏偏又是这种意念的破坏力量,它摧毁了一个家庭。
在这个家庭中光明和黑暗的对比十分强烈。与老葛朗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葛朗台太太的圣洁和葛朗台**的善良慷慨。圣洁的价值观在金钱统治的社会只有遭到无情的蹂躏。在这阴暗的小天地中,欧叶妮的形象显得特别美丽明亮,但是这颗明星注定要黯淡下去。
在他对欧也妮形象的描述中,我们也感到了巴尔扎克作品中少有的抒情气氛,它是那样浓郁,那样感人,所以我们读罢小说,掩卷遐思时,那垛长着野花的旧墙,那个狭小的花园以及树阴下那条曾聆听纯情恋人山盟海誓的长凳,仍使我们在浩叹之余感到一丝温馨。 (契诃夫)
以下则是《高老头》的相关资料:
《高老头》发表于1834年,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在展示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在反映作家世界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方面,在表现《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和不足之处方面,都具有代表意义。
小说以1819年底到1820年初的巴黎为背景,主要写两个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退休面条商高里奥老头被两个女儿冷落,悲惨地死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青年拉斯蒂涅在巴黎社会的腐蚀下走上堕落之路。同时还穿插了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的故事。通过寒酸的公寓和豪华的贵族沙龙这两个不断交替的主要舞台,作家描绘了一幅幅巴黎社会人欲横流、极端丑恶的图画,暴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揭示了在资产阶级的进攻下贵族阶级的必然灭亡,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特征。
1、思想意义与人物分析
首先,《高老头》着重揭露批判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大革命时期依靠大饥荒成为暴发户的高里奥老头,在妻子死后,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两个女儿身上,让她们从小就过着奢侈、挥霍的生活,满足她们的一切欲望。后来,他把财产平分成两份,给了每人80万法郎的嫁资。金钱换来了如意的婚事。大女儿阿娜斯塔齐嫁给雷斯多伯爵,进入了贵族社会,小女儿但斐那找了银行家纽沁根作丈夫,成了阔太太。结婚之初,高老头还是两个女儿家的座上客,他一周可以在女儿家吃一两次饭,后来改为一个月两次,最后竟永远被拒之于大门之外。这种感情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到了复辟时期,爵位重新成为地位的标志,高老头的面条商身份不能给女儿的家庭带来光彩,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钱越来越少了。他想见女儿时或者偷偷从厨房溜进去,或者站在她们马车经过的道路旁。两个女儿偶尔也光顾父亲居住的伏盖公寓,目的是为了不断榨取父亲仅有的赖以活命的钱财。两姐妹用尽心机,各不相让,几乎反目成仇。在她们的轮番搜刮下,高老头当尽卖绝,一文不值,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贫病交加、濒临死亡。
高老头之死是这幕家庭丑剧的高潮。高老头临死前想见女儿一面,尽管他哭天喊地,可是谁也没来,死前的高老头才悟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真理:“钱可以买到一切,买到女儿。”当拉斯蒂涅为筹款治丧在“纽沁根夫妇与雷斯多夫妇两处奔走”时,他们以“父亲死了,都悲痛得了不得”而拒绝会客。在送葬的行列里,出现的是这两家“有爵徽的空车”。巴尔扎克的揭露与批判真可谓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整个巴黎在金钱的魔力感召下,极端利己主义淹没了一切道德原则,无论是上流社会还是下层公寓,围绕金钱演出的丑剧层出不穷。阿瞿达侯爵为了20万法郎的陪嫁抛弃了交往多年的情妇;雷斯多伯爵抓住妻子的弱点侵吞了她的财产;银行家纽沁根则下流到答应妻子“自由”,但要以控制她的财产作为交换。由于觊觎高老头的财产,伏盖太太巧装打扮,故作媚态;为了3000法郎的收入,米旭诺和波阿莱成为官方的密探,对伏脱冷暗下毒手;伏脱冷为了20万法郎,巧设陷阱,杀害了泰伊番的独子;拉斯蒂涅在巴黎这个大染缸中,放弃了靠读书求功名的念头,决心要在这个“地狱”中去“拼一拼”。
其次,《高老头》对封建贵族权势的得而复失,盛而复衰的历史趋势,作了细致而深入的描写。王政复辟时期,爵位重新成为地位的标志,鲍赛昂夫人是“贵族社会的一个领袖”,其府邸是贵族住区“最有意思的地方”,能在这“金碧辉煌的客厅里露面,就等于一纸阀阅世家的证书”,拉斯蒂涅初到巴黎就凭着“鲍赛昂太太表弟”这一称呼在社交界通行无阻。圣日尔曼的沙龙是暴发的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圣地”,为了能够踏进“这个比任何社会都门禁森严的场所”,“一个银行家的太太作什么牺牲都肯”。资产阶级拼命想挤进贵族行列,但贵族社会却十分鄙薄满身铜臭的资产者,已经得到封爵的许多新贵族仍旧被拒于他们的大门之外。
但是贵族社会的表面繁华后面却潜藏着危机,隐伏着灾难。傲慢的贵族领袖最终却惨败在她所鄙夷不屑的资产阶级**面前。鲍赛昂夫人的情夫“葡萄牙一个最有名最有钱的贵族”竟为了20万法郎利息的陪嫁,抛弃了她而娶了资产阶级**洛希斐特。这沉重的打击,迫使鲍赛昂夫人流着眼泪,焚毁情书,退出社交界,隐居乡下。在告别舞会上,鲍赛昂夫人的强颜欢笑掩饰不住内心的悲怆,而先前被她奚落的但斐那却得意非凡。
如果说,鲍赛昂夫人是在资产阶级逼攻下走向灭亡的贵族的典型,那么,拉斯蒂涅则是暴发户所腐化的贵族子弟的典型。拉斯蒂涅在外省是破落贵族子弟,初到巴黎时是一个穷苦窘迫的大学生,只希望通过苦读去取得他渴求的功名利禄与美好前程。可是花花世界的巴黎与家道中落的故乡相比,刺激了他向上爬的欲望;伏盖公寓的恶俗丑陋与贵族沙龙 华丽高雅的鲜明对比更加刺激了他的野心。他遍寻家谱,找到了远亲鲍赛昂夫人作为他高攀上流社会的引进人。然而,世道变了,高贵的门第只能帮助他进入上流社会,却不能帮助他在上流社会扎根。痛心于自己失败的鲍赛昂夫人教给他的完全是资产阶级的教诲:“你越没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驿马骑,把它们骑得精疲力竭,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她让拉斯蒂涅去追求她一贯蔑视的银行家太太但斐那。她从个人遭遇中看透了:真正统治这个社会的是金钱。她给初出茅庐的拉斯蒂涅上了启蒙的第一课。
拉斯蒂涅的另一个启蒙“教师”是伏脱冷。这个在逃苦役犯对社会本质看得入木三分。他用赤裸裸的语言道破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准则:“要弄大钱,就该大刀阔斧地干,要不就完事大吉。……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跟厨房一样腥臭。要捞油水不能怕弄脏手,只要事后洗干净”,“在这个人堆里,不像炮弹一样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他唆使拉斯蒂涅去追求被银行家泰伊番赶出家门的女儿,他再派人杀死她的哥哥,这样拉斯蒂涅就能得到泰伊番**100万法郎的陪嫁,而伏脱冷从中抽取20万法郎的报酬。虽然拉斯蒂涅拒绝了这个计划,但使他深为震惊的是,伏脱冷赤裸裸说出的话竟然同鲍赛昂夫人文文雅雅说出的话是一个意思。拉斯蒂涅的经历和见闻,不断印证了他们的说教,特别是他们一个遭遗弃、一个被暗算的结局更证实了“有财便是德”这一资本主义法则。
高老头之死,给拉斯蒂涅上了最为关键的一课。他亲眼见到高老头是怎样被两个女儿榨干了财产后遭遗弃。高老头含恨而死之日,正是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蹁跹起舞之时。为了筹措医药费与丧葬费,拉斯蒂涅奔走于高老头两个女儿的府邸间。阿娜斯塔齐夫妇正为钱财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但斐那干脆以父死悲痛对他闭门不纳。从这里,拉斯蒂涅看到了上流社会的冷酷、自私、忘恩负义,父女、夫妻以及人与人间的金钱关系竟以如此赤裸裸的方式毫不遮掩地展示出来。高老头的惨死印证了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的教诲,终于完成了拉斯蒂涅的社会教育。他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炎炎的欲火,在埋葬高老头的同时,也“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决心踏进巴黎上流社会的罪恶深渊中去拼搏一番。
拉斯蒂涅是《人间喜剧》中的重要角色,是一个很有概括意义的艺术典型。整部《人间喜剧》写了他从善良到邪恶、从正直到无耻的变化经历。《高老头》通过他的思想发展,揭露了金钱对人的灵魂的巨大腐蚀力量,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累累罪恶,
伏脱冷在《人间喜剧》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这是个具有象征性的恶魔,又是活生生的典型。他在不同作品中以不同身份出现,但却起着同样的引诱青年堕落的作用。在《高老头》里,他是一个被通缉的再逃苦役犯,但他的思想和行动,却与资产者、银行家没有什么不同。他自愿充当拉斯蒂涅的导师,把人间罪恶向他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指出这个社会“遍地风行的腐化堕落”,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一个瓶里的许多蜘蛛”,你吞我,我吞你。因此,他教导拉斯蒂涅:“要追求百万家财,得用陷阱”,在巴黎社会的人堆里打天下,“不像炮弹一样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清白老实一无用处。”他本身就是一个资产阶级野心家与掠夺者。他梦寐以求的是“把日子过得像小皇帝一样”,他设计的发财途径是用20万法郎买200个黑奴,“有了这笔黑资本,十年之内我可以挣到三四百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引诱拉斯蒂涅去追求泰伊番的女儿,同时设计使泰伊番的独子在决斗中被杀死,企图猎取银行家泰伊番的财产。老于世故又深知黑暗社会底蕴的伏脱冷,用最赤裸裸的语言,把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在拉斯蒂涅面前全盘托出,开始使涉世不深的拉斯蒂涅感到惊讶、可怕,继而在他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拉斯蒂涅受多方面影响走上了野心家的道路,而伏脱冷的“道德教育”却具有提纲挈领的性质。
但伏脱冷又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反面人物。他的形象凝聚着巴尔扎克对法国社会长期的观察、体验与思考。他常常通过伏脱冷的口,对社会丑恶进行无情的剖析与鞭挞,从某种程度来说,他充当了巴尔扎克批判社会罪恶的代言人。作家赋予他以充沛的精力、雄健的体魄、犀利的目光与深刻的分析力。他信奉极端利己主义原则,不顾一切地为自己谋利,同时,他对这个原则又喜笑怒骂,对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弊端观察得入木三分。他头脑冷静,城府极深,一眼能看穿别人的心思,令人望而生畏;同时他又殷勤周到,坦白直率,和善亲热,让人捉摸不透。他集冷酷、凶残、刚毅、深沉、狡猾于一身;他决不低头屈服,却善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这是一个强而有力的人物,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但巴尔扎克却把他的人格精神提到诗意的高度,使之成为一个色彩十分丰富的多层次的艺术形象,成为“一首恶魔的诗”,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是巴尔扎克塑造得相当成功的艺术典型。
2、艺术成就
《高老头》集中表现了巴尔扎克现实主义创作艺术的主要特色。
(1)精细而富有特征的典型环境。巴尔扎克非常重视详细而逼真的环境描绘,一方面是为了再现生活,更重要的是为了刻画人物性格。作品围绕拉斯蒂涅的活动,描写了巴黎不同等级、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生活环境;拉丁区的伏盖公寓,形似牢狱的**屋子,到处散发着“闭塞的、霉烂的、酸腐的气味”,塞满了肮脏油腻、残破丑陋的器皿和家具,这是下层人物的寄居之地。唐打区内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家里,虽有金碧辉煌的房子、贵重的器物,但“毫无气派的回廊”,挂满意大利油画的客厅却“装饰得像咖啡馆”,这显示了作为新贵的资产阶级暴发户们俗不可耐的排场。圣日尔曼区古老的鲍赛昂府则显示出完全不同的气派,院中套着精壮马匹的华丽马车,穿着金镶边大红制服的门丁,两边供满鲜花的大楼梯以及只有灰和粉红色的小巧玲珑的客室,这些精雅绝伦的陈设、别出心裁的布置都衬托出上流社会贵族“领袖”的风雅超群。这些精细而富有特征的环境描写,有利于展示其对人间性格形成的影响。当拉斯蒂涅从雷斯多夫人和鲍赛昂夫人两处访问后回到栖身的伏盖公寓时,作品写道:“走入气味难闻的饭厅,十八个食客好似马槽前的牲口一般正在吃饭。他觉得这副穷酸相跟饭厅的景象丑恶已极。环境转变太突兀了,对比太强烈了,格外刺激他的野心……”已经享受过上流社会生活的拉斯蒂涅再也不肯自甘贫贱,最后,他决心弄脏双手,抹黑良心,不顾一切地向上扑。拉斯蒂涅的堕落是这种特定的典型环境所决定的。
(2)人物性格的典型化。巴尔扎克不仅塑造了高里奥、拉斯蒂涅、鲍赛昂夫人、伏脱冷等典型形象,而且在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也做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雷斯多伯爵夫妇和纽沁根男爵夫妇虽然有贵族的头衔,实际上都是资产者。他们既有追求个人私利的共同特性,又都是独具个性的典型。银行家纽沁根心目中只有金钱,他对待妻子寻求外遇的态度很明朗:“我允许你胡搅,你也得让我犯罪,教那些可怜虫倾家荡产。”雷斯多伯爵对妻子的美着了迷,虽听凭她和玛克勾搭,却有一定限度,这和他的贵族门第观念有关。他知道妻子偷卖祖传钻石后,想方设法赎回,让她戴着参加舞会,以维护门第的尊严。
阿娜斯塔齐和但斐那都是高老头的女儿,但两姊妹各有自己的个性。前者身材高大、结实、黑发,眼睛炯炯有神,进宫谒见过皇上,不把妹妹放在眼里。后者娇小、金发,极有风韵,自知社会地位不高,陪嫁被丈夫侵占,又遭情夫遗弃,性格忧郁善感,经常怀念童年时代的幸福生活。但她们俩都是虚荣心极强的利己主义者,为了满足欲望,不惜榨干父亲的积蓄。阿娜斯塔齐向父亲要钱,往往用勒索的方法,但斐那则用撒娇哄骗的办法。
(3)精致的结构。小说以高老头和拉斯蒂涅的故事为两条主要线索,又穿插了伏脱冷、鲍赛昂夫人的故事。几条线索错综交织,头绪看似纷繁而实际主次分明、脉络清楚、有条不紊。作品以叙述高老头被女儿榨干钱财遭抛弃为中心情节,以拉斯蒂涅为中心人物,通过他的活动穿针引线,将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联系起来,将贵族沙龙与资产者客厅连结起来。随着高老头之谜在拉斯蒂涅眼前展现、解开,情节步步推向高潮。伏脱冷被捕、鲍赛昂夫人被弃、高老头惨死,拉斯蒂涅都是目睹者、见证人。社会的丑恶证实了他接受的反面教育,高老头埋葬之日,也是拉斯蒂涅的青年时代结束之时。几条线索紧密交织、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起着互相深化、互为补充的作用,从而深刻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4)对比手法的广泛运用。艺术上的对比手法在《高老头》中运用得十分广泛。伏盖公寓与鲍赛昂府的强烈对比,不仅促使拉斯蒂涅个人野心的猛烈膨胀,而且表明不管是赫赫声威的豪门大户还是穷酸暗淡的陋室客栈,一样充斥着拜金主义,一样存在着卑劣无耻。高贵庄重的鲍赛昂夫人与粗俗强悍的伏脱冷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文质彬彬,一个直言不讳,但不同的语言却又揭示了同样的道理,而他们两人看透社会的理论又与自己生活中的惨败成为反衬,更加深了悲剧的意味。此外,还有高老头女儿的穷奢极欲与高老头的贫苦窘困的对比,鲍赛昂夫人退隐时热闹的场面与凄凉心情的对比等等。这种鲜明对比的手法,使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你好。以下是巴尔扎克的名作《欧叶妮葛朗台》和《高老头》的相关资料,希望这些资料能对你理解巴尔扎克的作品有所帮助。
以下是《欧叶妮葛朗台》的相关资料:
写作背景
19世纪上半叶是法国资本主义建立的初期,拿破仑在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中彻底败北,由此波旁王朝复辟,统治一直延续到1830年。由于查理十世的反动政策激怒了人民,七月革命仅仅三天便推倒了复辟王朝,开始了长达18年的七月王朝的统治,由金融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欧也妮·葛朗台》发表于1833年,也即七月王朝初期。刚过去的复辟王朝在人们的头脑中还记忆犹新。复辟时期,贵族虽然从国外返回了法国,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可是他们的实际地位与法国大革命以前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资产阶级已经强大起来。刚上台的路易十八不得不颁布新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向资产阶级做出让步,以维护摇摇欲坠的政权。资产阶级虽然失去了政治权力,却凭借经济上的实力与贵族相抗衡。到了复辟王朝后期,资产阶级不仅在城市,而且在贵族保持广泛影响的农村,都把贵族打得落花流水。复辟王朝实际上大势已去。巴尔扎克比同时代作家更敏锐,独具慧眼地观察到这个重大社会现象。
内容精要
巴尔扎克的小说真正定型是从《欧也妮·葛朗台》开始的。小说情节曲折生动、布局严谨、语言个性化,这些特点都十分突出。全书在不长的篇幅里安排了葛朗台家、侄儿查理、欧也妮与求婚者三条线索,但作者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开始就把三者扭在一起描写,至家庭纠纷后立即推向高潮,又突然收尾,在多线索中显得条理清晰,主次分明,令人叫绝,至于葛朗台老头富于个性的语言,更令历来的理论家百谈不厌。
在巴尔扎克数量众多的作品中, 《欧也妮·葛朗台》和他的代表作《高老头》是姐妹篇,作者本人和评论者,都认为前者是他规模宏大的《人间喜剧》中“最出色的画卷之一”,比起《高老头》,这部作品又相对浅显易懂,多些幽默,更适合年轻人阅读。葛朗台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是作品最大的成就。这个人物最明显的特征是嗜钱如命和极端吝啬。然而,读者千万别以为他只是个老式地主和吝啬鬼,作者塑造的是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起家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形象。他比旧式地主精明,也更凶狠,聚财方式更充斥着血腥味。他靠投机革命发了财,当过行政委员、市长。他任职时期,利用职务,大捞油水,仅十几年就成为索漠城首富。他兼有大土地所有者和金融资产者的特征,他的得势反映了复辟王朝时期土地、金融资产阶级主宰一切的社会现实。然而,单纯地塑造这样一个被拜金主义所渗透的吝啬鬼形象,并不是巴尔扎克的最终目的。拜金主义只是一种现象,巴尔扎克更为关注的乃是这样一种现象背后的人生悲剧。葛朗台本身固然就是一个人的悲剧,这个人在金钱的异化下已经变成了一个非人,但更大的牺牲者却是他的女儿欧也妮。这或许就是小说以她的名字而不是以其父亲的名字作为标题的原因所在。欧也妮纯真善良,对人充满温情,对上帝心怀崇敬,这样一个美好形象的人生悲剧更能打动我们的心灵。而当我们追究其悲剧的根源时,我们便自然而然地透视到了拜金主义的罪恶,领悟到了巴尔扎克掩藏在其独具一格的现实主义手法之下的愤怒与同情。
地位影响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小说创作的一次飞跃。这部小说在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故事叙述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此外,作品结构紧凑,步步深入,一气呵成,各线索之间互相联系,显得跌宕有致。行文如滚滚洪流直泻而下,笔势酣畅,具有浓烈的抒情意味。埃尔·巴尔贝里在《法国大百科全书》巴尔扎克条中是这样评价的:巴尔扎克写作这部小说时事先并没有反复考虑,但小说一出来便受到大家的欢迎,成为现实主义新文学和刻画内心世界的一篇杰作。《欧也妮·葛朗台》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它震撼着每一位读者,在法兰西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阅读指导
巴尔扎克最出色的画稿之一
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馆的庭院内,默默地站立着一个巨人,这就是巴尔扎克塑像,著名雕塑家罗丹留下的传神杰作,常常令人想起这位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巨匠坎坷的命运,勤奋的一生,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
巴尔扎克经历了法国近代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无论是家庭或是社会,都没有给予他特别优厚的恩惠。不论在哪里,父母和教师都没有对巴尔扎克抱什么希望,更不要说发现他什么天才。这也难怪,他在一次只有35名学生参加的会考中,竟名列第32。这种成绩的学生,会有什么出息呢巴尔扎克大学毕业后便进了律师事务所,如他父母所希望的,这是“铁饭碗”。但年轻的巴尔扎克不再甘于平庸了。他不顾家庭反对,辞去职位专心写作。在一处贫民窟的阁楼上,巴尔扎克开始了作家生涯。迫于贫穷和饥饿,他为通俗小报写过一些光怪陆离的东西,开办过印刷厂。这些活动不但没有赢利,反而使巴尔扎克负债累累。巨额债务像噩梦一样缠绕着巴尔扎克,直至1850年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但他并未消沉,在他书房中布置了一座拿破仑的小像,并写下了激励自己一生的座右铭:“我要用笔完成他用剑所未能完成的事业。”
《欧也妮·葛朗台》是他最优秀的小说之一。据说是他与后来成为他妻子的俄国贵妇韩斯卡夫人热恋中的产物。初稿曾寄往遥远的俄罗斯,中途未曾遗失真是万幸。巴尔扎克称此篇为“最出色的画稿之一”。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他丰富的艺术实践和创作的特色。
《欧也妮·葛朗台》以欧也妮的故事贯穿全书,但是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既贪婪又吝啬的老葛朗台的形象,这是此书的最大成就。巴尔扎克用漫画式的夸张,真实的细节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爱财如命、毫无亲情的、吝啬的葛朗台。在金钱导演下,葛朗台时而忧,时而喜;时而如虎,时而如羊。他的一言一行,一嗔一怒,都离不开他的最高任务:占有金子,保住金子……
《欧也妮·葛朗台》对于巴尔扎克本人来讲,是他小说创作的一次飞跃。葛朗台的形象作为世界文学人物长廊中四大吝啬鬼之一而流传后世。这部书对于读者来说也是巴尔扎克小说中最具可读性的一部著作,它以讽刺的巧妙运用而吸引着人们。巴尔扎克其他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虽博大精深,却很难让人一气读下,原因在于他叙述的冗长,技巧的呆板,惟此部除外。总之,巴尔扎克仍以其《人间喜剧》成为当时法国社会出色的书记员。巴尔扎克不仅属于他的时代,也不仅属于法兰西民族,巴尔扎克是全人类的骄傲。 (《世界文学史》)
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
悭吝精明的百万富翁,有位天真美丽的独生女儿,她爱上了一个破产落魄的亲戚,为了资助他“闯天下”,不惜倾囊赠予全部私蓄,从而激怒了爱财如命的父亲,父女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吓得胆小而贤淑的慈母从此一病不起;可是在期待中丧失父亲、损耗青春的痴情姑娘,最终等到的却是发财归来的负心汉。
这类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我们并不少见,但是为什么巴尔扎克的这本小说会成为一部杰作呢除由于巴尔扎克为情节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行动背景外,更由于小说作者创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既然在这里“风俗研究”已经与“哲理研究”结合,那么这些人物形象就不仅是典型化了的个人,而且还是个性化了的典型。
据安德烈·莫洛亚考证,其实巴尔扎克只去过索漠一次,而且仅仅停留了几个小时;有人还找出小说中的破绽,证明故事更像发生在图尔。这些都无碍于作品的真实性。巴尔扎克对索漠的描写,无非是为了提供 一个人物活动所需的典型场所,它可以是索漠,也可以是别处,但必须是法国在那个时代的内地社会的缩影。同样,到索漠去寻访小说人物的原型也是徒劳的。他们是巴尔扎克心目中的一群内地人物的典型。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艺术真实的感染力来自他对观察所得的提炼和加工,来自他以此塑造的人物在读者心目中获得的认同。老葛朗台的性格显然与守财奴的传统形象大不相同。莫里哀的阿巴贡只知吝啬,虽然也爱财如命,但是仅仅热衷于守财,连放债都舍不得。而老葛朗台却不只是守财,更善于发财。为了赚钱,他不惜掏空自己积攒的金银。他精于计算,能审时度势,像老虎、像巨蟒,平时不动声色,看准时机会果断迅速地扑向猎物,万无一失地把大堆金银吞进血盆大口般的钱袋。有人发革命财,有人发复辟财,而他革命财也发,复辟财也发。索漠城里没有一个人不曾尝到过他的利爪的滋味,却没有人恨他,索漠的居民反而敬佩他,把他看成索漠的光荣。他实际上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上帝,因为他代表了在那个社会具有无边法力的金钱。对金钱的追逐是一种顽固的意念,而小说想证明的偏偏又是这种意念的破坏力量,它摧毁了一个家庭。
在这个家庭中光明和黑暗的对比十分强烈。与老葛朗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葛朗台太太的圣洁和葛朗台**的善良慷慨。圣洁的价值观在金钱统治的社会只有遭到无情的蹂躏。在这阴暗的小天地中,欧叶妮的形象显得特别美丽明亮,但是这颗明星注定要黯淡下去。
在他对欧也妮形象的描述中,我们也感到了巴尔扎克作品中少有的抒情气氛,它是那样浓郁,那样感人,所以我们读罢小说,掩卷遐思时,那垛长着野花的旧墙,那个狭小的花园以及树阴下那条曾聆听纯情恋人山盟海誓的长凳,仍使我们在浩叹之余感到一丝温馨。 (契诃夫)
以下则是《高老头》的相关资料:
《高老头》发表于1834年,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在展示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在反映作家世界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方面,在表现《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和不足之处方面,都具有代表意义。
小说以1819年底到1820年初的巴黎为背景,主要写两个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退休面条商高里奥老头被两个女儿冷落,悲惨地死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青年拉斯蒂涅在巴黎社会的腐蚀下走上堕落之路。同时还穿插了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的故事。通过寒酸的公寓和豪华的贵族沙龙这两个不断交替的主要舞台,作家描绘了一幅幅巴黎社会人欲横流、极端丑恶的图画,暴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揭示了在资产阶级的进攻下贵族阶级的必然灭亡,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特征。
1、思想意义与人物分析
首先,《高老头》着重揭露批判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大革命时期依靠大饥荒成为暴发户的高里奥老头,在妻子死后,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两个女儿身上,让她们从小就过着奢侈、挥霍的生活,满足她们的一切欲望。后来,他把财产平分成两份,给了每人80万法郎的嫁资。金钱换来了如意的婚事。大女儿阿娜斯塔齐嫁给雷斯多伯爵,进入了贵族社会,小女儿但斐那找了银行家纽沁根作丈夫,成了阔太太。结婚之初,高老头还是两个女儿家的座上客,他一周可以在女儿家吃一两次饭,后来改为一个月两次,最后竟永远被拒之于大门之外。这种感情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到了复辟时期,爵位重新成为地位的标志,高老头的面条商身份不能给女儿的家庭带来光彩,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钱越来越少了。他想见女儿时或者偷偷从厨房溜进去,或者站在她们马车经过的道路旁。两个女儿偶尔也光顾父亲居住的伏盖公寓,目的是为了不断榨取父亲仅有的赖以活命的钱财。两姐妹用尽心机,各不相让,几乎反目成仇。在她们的轮番搜刮下,高老头当尽卖绝,一文不值,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贫病交加、濒临死亡。
高老头之死是这幕家庭丑剧的高潮。高老头临死前想见女儿一面,尽管他哭天喊地,可是谁也没来,死前的高老头才悟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真理:“钱可以买到一切,买到女儿。”当拉斯蒂涅为筹款治丧在“纽沁根夫妇与雷斯多夫妇两处奔走”时,他们以“父亲死了,都悲痛得了不得”而拒绝会客。在送葬的行列里,出现的是这两家“有爵徽的空车”。巴尔扎克的揭露与批判真可谓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整个巴黎在金钱的魔力感召下,极端利己主义淹没了一切道德原则,无论是上流社会还是下层公寓,围绕金钱演出的丑剧层出不穷。阿瞿达侯爵为了20万法郎的陪嫁抛弃了交往多年的情妇;雷斯多伯爵抓住妻子的弱点侵吞了她的财产;银行家纽沁根则下流到答应妻子“自由”,但要以控制她的财产作为交换。由于觊觎高老头的财产,伏盖太太巧装打扮,故作媚态;为了3000法郎的收入,米旭诺和波阿莱成为官方的密探,对伏脱冷暗下毒手;伏脱冷为了20万法郎,巧设陷阱,杀害了泰伊番的独子;拉斯蒂涅在巴黎这个大染缸中,放弃了靠读书求功名的念头,决心要在这个“地狱”中去“拼一拼”。
其次,《高老头》对封建贵族权势的得而复失,盛而复衰的历史趋势,作了细致而深入的描写。王政复辟时期,爵位重新成为地位的标志,鲍赛昂夫人是“贵族社会的一个领袖”,其府邸是贵族住区“最有意思的地方”,能在这“金碧辉煌的客厅里露面,就等于一纸阀阅世家的证书”,拉斯蒂涅初到巴黎就凭着“鲍赛昂太太表弟”这一称呼在社交界通行无阻。圣日尔曼的沙龙是暴发的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圣地”,为了能够踏进“这个比任何社会都门禁森严的场所”,“一个银行家的太太作什么牺牲都肯”。资产阶级拼命想挤进贵族行列,但贵族社会却十分鄙薄满身铜臭的资产者,已经得到封爵的许多新贵族仍旧被拒于他们的大门之外。
但是贵族社会的表面繁华后面却潜藏着危机,隐伏着灾难。傲慢的贵族领袖最终却惨败在她所鄙夷不屑的资产阶级**面前。鲍赛昂夫人的情夫“葡萄牙一个最有名最有钱的贵族”竟为了20万法郎利息的陪嫁,抛弃了她而娶了资产阶级**洛希斐特。这沉重的打击,迫使鲍赛昂夫人流着眼泪,焚毁情书,退出社交界,隐居乡下。在告别舞会上,鲍赛昂夫人的强颜欢笑掩饰不住内心的悲怆,而先前被她奚落的但斐那却得意非凡。
如果说,鲍赛昂夫人是在资产阶级逼攻下走向灭亡的贵族的典型,那么,拉斯蒂涅则是暴发户所腐化的贵族子弟的典型。拉斯蒂涅在外省是破落贵族子弟,初到巴黎时是一个穷苦窘迫的大学生,只希望通过苦读去取得他渴求的功名利禄与美好前程。可是花花世界的巴黎与家道中落的故乡相比,刺激了他向上爬的欲望;伏盖公寓的恶俗丑陋与贵族沙龙 华丽高雅的鲜明对比更加刺激了他的野心。他遍寻家谱,找到了远亲鲍赛昂夫人作为他高攀上流社会的引进人。然而,世道变了,高贵的门第只能帮助他进入上流社会,却不能帮助他在上流社会扎根。痛心于自己失败的鲍赛昂夫人教给他的完全是资产阶级的教诲:“你越没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驿马骑,把它们骑得精疲力竭,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她让拉斯蒂涅去追求她一贯蔑视的银行家太太但斐那。她从个人遭遇中看透了:真正统治这个社会的是金钱。她给初出茅庐的拉斯蒂涅上了启蒙的第一课。
拉斯蒂涅的另一个启蒙“教师”是伏脱冷。这个在逃苦役犯对社会本质看得入木三分。他用赤裸裸的语言道破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准则:“要弄大钱,就该大刀阔斧地干,要不就完事大吉。……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跟厨房一样腥臭。要捞油水不能怕弄脏手,只要事后洗干净”,“在这个人堆里,不像炮弹一样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他唆使拉斯蒂涅去追求被银行家泰伊番赶出家门的女儿,他再派人杀死她的哥哥,这样拉斯蒂涅就能得到泰伊番**100万法郎的陪嫁,而伏脱冷从中抽取20万法郎的报酬。虽然拉斯蒂涅拒绝了这个计划,但使他深为震惊的是,伏脱冷赤裸裸说出的话竟然同鲍赛昂夫人文文雅雅说出的话是一个意思。拉斯蒂涅的经历和见闻,不断印证了他们的说教,特别是他们一个遭遗弃、一个被暗算的结局更证实了“有财便是德”这一资本主义法则。
高老头之死,给拉斯蒂涅上了最为关键的一课。他亲眼见到高老头是怎样被两个女儿榨干了财产后遭遗弃。高老头含恨而死之日,正是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蹁跹起舞之时。为了筹措医药费与丧葬费,拉斯蒂涅奔走于高老头两个女儿的府邸间。阿娜斯塔齐夫妇正为钱财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但斐那干脆以父死悲痛对他闭门不纳。从这里,拉斯蒂涅看到了上流社会的冷酷、自私、忘恩负义,父女、夫妻以及人与人间的金钱关系竟以如此赤裸裸的方式毫不遮掩地展示出来。高老头的惨死印证了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的教诲,终于完成了拉斯蒂涅的社会教育。他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炎炎的欲火,在埋葬高老头的同时,也“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决心踏进巴黎上流社会的罪恶深渊中去拼搏一番。
拉斯蒂涅是《人间喜剧》中的重要角色,是一个很有概括意义的艺术典型。整部《人间喜剧》写了他从善良到邪恶、从正直到无耻的变化经历。《高老头》通过他的思想发展,揭露了金钱对人的灵魂的巨大腐蚀力量,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累累罪恶,
伏脱冷在《人间喜剧》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这是个具有象征性的恶魔,又是活生生的典型。他在不同作品中以不同身份出现,但却起着同样的引诱青年堕落的作用。在《高老头》里,他是一个被通缉的再逃苦役犯,但他的思想和行动,却与资产者、银行家没有什么不同。他自愿充当拉斯蒂涅的导师,把人间罪恶向他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指出这个社会“遍地风行的腐化堕落”,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一个瓶里的许多蜘蛛”,你吞我,我吞你。因此,他教导拉斯蒂涅:“要追求百万家财,得用陷阱”,在巴黎社会的人堆里打天下,“不像炮弹一样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清白老实一无用处。”他本身就是一个资产阶级野心家与掠夺者。他梦寐以求的是“把日子过得像小皇帝一样”,他设计的发财途径是用20万法郎买200个黑奴,“有了这笔黑资本,十年之内我可以挣到三四百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引诱拉斯蒂涅去追求泰伊番的女儿,同时设计使泰伊番的独子在决斗中被杀死,企图猎取银行家泰伊番的财产。老于世故又深知黑暗社会底蕴的伏脱冷,用最赤裸裸的语言,把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在拉斯蒂涅面前全盘托出,开始使涉世不深的拉斯蒂涅感到惊讶、可怕,继而在他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拉斯蒂涅受多方面影响走上了野心家的道路,而伏脱冷的“道德教育”却具有提纲挈领的性质。
但伏脱冷又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反面人物。他的形象凝聚着巴尔扎克对法国社会长期的观察、体验与思考。他常常通过伏脱冷的口,对社会丑恶进行无情的剖析与鞭挞,从某种程度来说,他充当了巴尔扎克批判社会罪恶的代言人。作家赋予他以充沛的精力、雄健的体魄、犀利的目光与深刻的分析力。他信奉极端利己主义原则,不顾一切地为自己谋利,同时,他对这个原则又喜笑怒骂,对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弊端观察得入木三分。他头脑冷静,城府极深,一眼能看穿别人的心思,令人望而生畏;同时他又殷勤周到,坦白直率,和善亲热,让人捉摸不透。他集冷酷、凶残、刚毅、深沉、狡猾于一身;他决不低头屈服,却善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这是一个强而有力的人物,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但巴尔扎克却把他的人格精神提到诗意的高度,使之成为一个色彩十分丰富的多层次的艺术形象,成为“一首恶魔的诗”,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是巴尔扎克塑造得相当成功的艺术典型。
2、艺术成就
《高老头》集中表现了巴尔扎克现实主义创作艺术的主要特色。
(1)精细而富有特征的典型环境。巴尔扎克非常重视详细而逼真的环境描绘,一方面是为了再现生活,更重要的是为了刻画人物性格。作品围绕拉斯蒂涅的活动,描写了巴黎不同等级、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生活环境;拉丁区的伏盖公寓,形似牢狱的**屋子,到处散发着“闭塞的、霉烂的、酸腐的气味”,塞满了肮脏油腻、残破丑陋的器皿和家具,这是下层人物的寄居之地。唐打区内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家里,虽有金碧辉煌的房子、贵重的器物,但“毫无气派的回廊”,挂满意大利油画的客厅却“装饰得像咖啡馆”,这显示了作为新贵的资产阶级暴发户们俗不可耐的排场。圣日尔曼区古老的鲍赛昂府则显示出完全不同的气派,院中套着精壮马匹的华丽马车,穿着金镶边大红制服的门丁,两边供满鲜花的大楼梯以及只有灰和粉红色的小巧玲珑的客室,这些精雅绝伦的陈设、别出心裁的布置都衬托出上流社会贵族“领袖”的风雅超群。这些精细而富有特征的环境描写,有利于展示其对人间性格形成的影响。当拉斯蒂涅从雷斯多夫人和鲍赛昂夫人两处访问后回到栖身的伏盖公寓时,作品写道:“走入气味难闻的饭厅,十八个食客好似马槽前的牲口一般正在吃饭。他觉得这副穷酸相跟饭厅的景象丑恶已极。环境转变太突兀了,对比太强烈了,格外刺激他的野心……”已经享受过上流社会生活的拉斯蒂涅再也不肯自甘贫贱,最后,他决心弄脏双手,抹黑良心,不顾一切地向上扑。拉斯蒂涅的堕落是这种特定的典型环境所决定的。
(2)人物性格的典型化。巴尔扎克不仅塑造了高里奥、拉斯蒂涅、鲍赛昂夫人、伏脱冷等典型形象,而且在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也做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雷斯多伯爵夫妇和纽沁根男爵夫妇虽然有贵族的头衔,实际上都是资产者。他们既有追求个人私利的共同特性,又都是独具个性的典型。银行家纽沁根心目中只有金钱,他对待妻子寻求外遇的态度很明朗:“我允许你胡搅,你也得让我犯罪,教那些可怜虫倾家荡产。”雷斯多伯爵对妻子的美着了迷,虽听凭她和玛克勾搭,却有一定限度,这和他的贵族门第观念有关。他知道妻子偷卖祖传钻石后,想方设法赎回,让她戴着参加舞会,以维护门第的尊严。
阿娜斯塔齐和但斐那都是高老头的女儿,但两姊妹各有自己的个性。前者身材高大、结实、黑发,眼睛炯炯有神,进宫谒见过皇上,不把妹妹放在眼里。后者娇小、金发,极有风韵,自知社会地位不高,陪嫁被丈夫侵占,又遭情夫遗弃,性格忧郁善感,经常怀念童年时代的幸福生活。但她们俩都是虚荣心极强的利己主义者,为了满足欲望,不惜榨干父亲的积蓄。阿娜斯塔齐向父亲要钱,往往用勒索的方法,但斐那则用撒娇哄骗的办法。
(3)精致的结构。小说以高老头和拉斯蒂涅的故事为两条主要线索,又穿插了伏脱冷、鲍赛昂夫人的故事。几条线索错综交织,头绪看似纷繁而实际主次分明、脉络清楚、有条不紊。作品以叙述高老头被女儿榨干钱财遭抛弃为中心情节,以拉斯蒂涅为中心人物,通过他的活动穿针引线,将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联系起来,将贵族沙龙与资产者客厅连结起来。随着高老头之谜在拉斯蒂涅眼前展现、解开,情节步步推向高潮。伏脱冷被捕、鲍赛昂夫人被弃、高老头惨死,拉斯蒂涅都是目睹者、见证人。社会的丑恶证实了他接受的反面教育,高老头埋葬之日,也是拉斯蒂涅的青年时代结束之时。几条线索紧密交织、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起着互相深化、互为补充的作用,从而深刻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4)对比手法的广泛运用。艺术上的对比手法在《高老头》中运用得十分广泛。伏盖公寓与鲍赛昂府的强烈对比,不仅促使拉斯蒂涅个人野心的猛烈膨胀,而且表明不管是赫赫声威的豪门大户还是穷酸暗淡的陋室客栈,一样充斥着拜金主义,一样存在着卑劣无耻。高贵庄重的鲍赛昂夫人与粗俗强悍的伏脱冷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文质彬彬,一个直言不讳,但不同的语言却又揭示了同样的道理,而他们两人看透社会的理论又与自己生活中的惨败成为反衬,更加深了悲剧的意味。此外,还有高老头女儿的穷奢极欲与高老头的贫苦窘困的对比,鲍赛昂夫人退隐时热闹的场面与凄凉心情的对比等等。这种鲜明对比的手法,使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演唱会现场作为一个充满热情和浪漫氛围的场所,近年来愈发流行起了求婚行为。一些人认为演唱会现场求婚是一种浪漫的方式,而另一些人则对此表示反感,认为这样的行为打扰了其他观众的体验。本文旨在探讨演唱会现场求婚行为的反感程度以及是否存在不打扰他人的求婚方式。
主体:一、演唱会现场求婚的反感程度
演唱会是一个集体娱乐的场合,人们来到这里是为了享受音乐和艺术的表演。因此,当演唱会变成了求婚的舞台,一些观众可能会觉得被打断了他们的欣赏体验。此外,求婚行为可能导致喧闹、情感激动等情绪在现场传播,这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观众的情绪和集中力。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演唱会现场求婚行为确实可能引起一些观众的反感。
二、不打扰他人的演唱会求婚方式
虽然演唱会现场求婚行为可能会引起一些观众的不满,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求婚行为都会打扰到他人。有许多方式可以在演唱会中进行求婚,同时不打扰其他观众的体验。以下是一些建议的不打扰他人的演唱会求婚方式:
预先沟通:提前与演唱会组织者进行联系,告知求婚计划,并获得他们的支持和指导。这样可以确保求婚过程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
音乐切换:如果求婚者是演唱会的观众,可以提前与演唱者或乐队进行联系,请求在特定歌曲或演出间隙时进行求婚。这样可以保证求婚不会打断演出的连贯性。
隐蔽行动:如果求婚者并非演唱会的观众,可以选择在观众区域以外的地方进行求婚。这样可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和干扰。
简短而隐私的求婚:选择一个较为安静的时刻,例如演唱会中的休息时间或演出结束后,在一个较为隐蔽的地方向对方表达求婚的意愿。这样可以保护个人隐私,同时避免在演唱会现场引起不必要的干扰。
利用科技手段:利用现代科技,例如在演唱会期间通过视频通话向对方表达求婚的意愿。这样可以在不打扰其他观众的情况下完成求婚,并且给予对方足够的专注和关注。
结论:
演唱会现场求婚行为引发了人们对于是否打扰他人的讨论。尽管有些观众反感这种行为,但并非所有的求婚行为都会打扰到他人。通过预先沟通、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保持简短和隐私等方式,可以在演唱会中进行求婚,同时不打扰其他观众的体验。在选择进行演唱会现场求婚时,求婚者应该尊重其他观众的权益,保持合适的行为方式,以确保所有人都能够在演唱会中享受音乐和浪漫氛围。
需要注意的是,个人观点和情感因素会对对演唱会现场求婚行为的态度产生影响,因此应该尊重不同观点,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决策。最终,演唱会求婚行为应该是一种既浪漫又尊重他人的平衡方式,以确保演唱会仍然是一个愉快和难忘的体验。
19世纪上半叶是法国资本主义建立的初期,拿破仑在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中彻底败北,由此波旁王朝复辟,统治一直延续到1830年。由于查理十世的反动政策激怒了人民,七月革命仅仅三天便推倒了复辟王朝,开始了长达18年的七月王朝的统治,由金融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欧也妮·葛朗台》发表于1833 年,也即七月王朝初期。刚过去的复辟王朝在人们的头脑中还记忆犹新。复辟时期,贵族虽然从国外返回了法国,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可是他们的实际地位与法国大革命以前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资产阶级已经强大起来。刚上台的路易十八不得不颁布新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向资产阶级做出让步,以维护摇摇欲坠的政权。资产阶级虽然失去了政治权力,却凭借经济上的实力与贵族相抗衡。到了复辟王朝后期,资产阶级不仅在城市,而且在贵族保持广泛影响的农村,都把贵族打得落花流水。复辟王朝实际上大势已去。巴尔扎克比同时代作家更敏锐,独具慧眼地观察到这个重大社会现象。
内容精要
巴尔扎克的小说真正定型是从《欧也妮·葛朗台》开始的。小说情节曲折生动、布局严谨、语言个性化,这些特点都十分突出。全书在不长的篇幅里安排了葛朗台家、侄儿查理、欧也妮与求婚者三条线索,但作者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开始就把三者扭在一起描写,至家庭纠纷后立即推向高潮,又突然收尾,在多线索中显得条理清晰,主次分明,令人叫绝,至于葛朗台老头富于个性的语言,更令历来的理论家百谈不厌。
在巴尔扎克数量众多的作品中,《欧也妮·葛朗台》和他的代表作《高老头》是姐妹篇,作者本人和评论者,都认为前者是他规模宏大的《人间喜剧》中“最出色的画卷之一”,比起《高老头》,这部作品又相对浅显易懂,多些幽默,更适合年轻人阅读。葛朗台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是作品最大的成就。这个人物最明显的特征是嗜钱如命和极端吝啬。然而,读者千万别以为他只是个老式地主和吝啬鬼,作者塑造的是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起家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形象。他比旧式地主精明,也更凶狠,聚财方式更充斥着血腥味。他靠投机革命发了财,当过行政委员、市长。他任职时期,利用职务,大捞油水,仅十几年就成为索漠城首富。他兼有大土地所有者和金融资产者的特征,他的得势反映了复辟王朝时期土地、金融资产阶级主宰一切的社会现实。然而,单纯地塑造这样一个被拜金主义所渗透的吝啬鬼形象,并不是巴尔扎克的最终目的。拜金主义只是一种现象,巴尔扎克更为关注的乃是这样一种现象背后的人生悲剧。葛朗台本身固然就是一个人的悲剧,这个人在金钱的异化下已经变成了一个非人,但更大的牺牲者却是他的女儿欧也妮。这或许就是小说以她的名字而不是以其父亲的名字作为标题的原因所在。欧也妮纯真善良,对人充满温情,对上帝心怀崇敬,这样一个美好形象的人生悲剧更能打动我们的心灵。而当我们追究其悲剧的根源时,我们便自然而然地透视到了拜金主义的罪恶,领悟到了巴尔扎克掩藏在其独具一格的现实主义手法之下的愤怒与同情。
地位影响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小说创作的一次飞跃。这部小说在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故事叙述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此外,作品结构紧凑,步步深入,一气呵成,各线索之间互相联系,显得跌宕有致。行文如滚滚洪流直泻而下,笔势酣畅,具有浓烈的抒情意味。埃尔·巴尔贝里在《法国大百科全书》巴尔扎克条中是这样评价的:巴尔扎克写作这部小说时事先并没有反复考虑,但小说一出来便受到大家的欢迎,成为现实主义新文学和刻画内心世界的一篇杰作。《欧也妮· 葛朗台》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它震撼着每一位读者,在法兰西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阅读指导
巴尔扎克最出色的画稿之一
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馆的庭院内,默默地站立着一个巨人,这就是巴尔扎克塑像,著名雕塑家罗丹留下的传神杰作,常常令人想起这位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巨匠坎坷的命运,勤奋的一生,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
巴尔扎克经历了法国近代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无论是家庭或是社会,都没有给予他特别优厚的恩惠。不论在哪里,父母和教师都没有对巴尔扎克抱什么希望,更不要说发现他什么天才。这也难怪,他在一次只有35名学生参加的会考中,竟名列第32。这种成绩的学生,会有什么出息呢巴尔扎克大学毕业后便进了律师事务所,如他父母所希望的,这是“铁饭碗”。但年轻的巴尔扎克不再甘于平庸了。他不顾家庭反对,辞去职位专心写作。在一处贫民窟的阁楼上,巴尔扎克开始了作家生涯。迫于贫穷和饥饿,他为通俗小报写过一些光怪陆离的东西,开办过印刷厂。这些活动不但没有赢利,反而使巴尔扎克负债累累。巨额债务像噩梦一样缠绕着巴尔扎克,直至1850年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但他并未消沉,在他书房中布置了一座拿破仑的小像,并写下了激励自己一生的座右铭:“我要用笔完成他用剑所未能完成的事业。”
《欧也妮·葛朗台》是他最优秀的小说之一。据说是他与后来成为他妻子的俄国贵妇韩斯卡夫人热恋中的产物。初稿曾寄往遥远的俄罗斯,中途未曾遗失真是万幸。巴尔扎克称此篇为“最出色的画稿之一”。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他丰富的艺术实践和创作的特色。
《欧也妮·葛朗台》以欧也妮的故事贯穿全书,但是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既贪婪又吝啬的老葛朗台的形象,这是此书的最大成就。巴尔扎克用漫画式的夸张,真实的细节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爱财如命、毫无亲情的、吝啬的葛朗台。在金钱导演下,葛朗台时而忧,时而喜;时而如虎,时而如羊。他的一言一行,一嗔一怒,都离不开他的最高任务:占有金子,保住金子……
《欧也妮·葛朗台》对于巴尔扎克本人来讲,是他小说创作的一次飞跃。葛朗台的形象作为世界文学人物长廊中四大吝啬鬼之一而流传后世。这部书对于读者来说也是巴尔扎克小说中最具可读性的一部著作,它以讽刺的巧妙运用而吸引着人们。巴尔扎克其他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虽博大精深,却很难让人一气读下,原因在于他叙述的冗长,技巧的呆板,惟此部除外。总之,巴尔扎克仍以其《人间喜剧》成为当时法国社会出色的书记员。巴尔扎克不仅属于他的时代,也不仅属于法兰西民族,巴尔扎克是全人类的骄傲。 (《世界文学史》)
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
悭吝精明的百万富翁,有位天真美丽的独生女儿,她爱上了一个破产落魄的亲戚,为了资助他“闯天下”,不惜倾囊赠予全部私蓄,从而激怒了爱财如命的父亲,父女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吓得胆小而贤淑的慈母从此一病不起;可是在期待中丧失父亲、损耗青春的痴情姑娘,最终等到的却是发财归来的负心汉。
这类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我们并不少见,但是为什么巴尔扎克的这本小说会成为一部杰作呢除由于巴尔扎克为情节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行动背景外,更由于小说作者创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既然在这里“风俗研究”已经与“哲理研究”结合,那么这些人物形象就不仅是典型化了的个人,而且还是个性化了的典型。
据安德烈·莫洛亚考证,其实巴尔扎克只去过索漠一次,而且仅仅停留了几个小时;有人还找出小说中的破绽,证明故事更像发生在图尔。这些都无碍于作品的真实性。巴尔扎克对索漠的描写,无非是为了提供一个人物活动所需的典型场所,它可以是索漠,也可以是别处,但必须是法国在那个时代的内地社会的缩影。同样,到索漠去寻访小说人物的原型也是徒劳的。他们是巴尔扎克心目中的一群内地人物的典型。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艺术真实的感染力来自他对观察所得的提炼和加工,来自他以此塑造的人物在读者心目中获得的认同。老葛朗台的性格显然与守财奴的传统形象大不相同。莫里哀的阿巴贡只知吝啬,虽然也爱财如命,但是仅仅热衷于守财,连放债都舍不得。而老葛朗台却不只是守财,更善于发财。为了赚钱,他不惜掏空自己积攒的金银。他精于计算,能审时度势,像老虎、像巨蟒,平时不动声色,看准时机会果断迅速地扑向猎物,万无一失地把大堆金银吞进血盆大口般的钱袋。有人发革命财,有人发复辟财,而他革命财也发,复辟财也发。索漠城里没有一个人不曾尝到过他的利爪的滋味,却没有人恨他,索漠的居民反而敬佩他,把他看成索漠的光荣。他实际上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上帝,因为他代表了在那个社会具有无边法力的金钱。对金钱的追逐是一种顽固的意念,而小说想证明的偏偏又是这种意念的破坏力量,它摧毁了一个家庭。
在这个家庭中光明和黑暗的对比十分强烈。与老葛朗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葛朗台太太的圣洁和葛朗台**的善良慷慨。圣洁的价值观在金钱统治的社会只有遭到无情的蹂躏。在这阴暗的小天地中,欧叶妮的形象显得特别美丽明亮,但是这颗明星注定要黯淡下去。
在他对欧也妮形象的描述中,我们也感到了巴尔扎克作品中少有的抒情气氛,它是那样浓郁,那样感人,所以我们读罢小说,掩卷遐思时,那垛长着野花的旧墙,那个狭小的花园以及树阴下那条曾聆听纯情恋人山盟海誓的长凳,仍使我们在浩叹之余感到一丝温馨。 (契诃夫)
以下则是《高老头》的相关资料:
《高老头》发表于1834年,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在展示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在反映作家世界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方面,在表现《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和不足之处方面,都具有代表意义。
小说以1819年底到1820年初的巴黎为背景,主要写两个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退休面条商高里奥老头被两个女儿冷落,悲惨地死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青年拉斯蒂涅在巴黎社会的腐蚀下走上堕落之路。同时还穿插了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的故事。通过寒酸的公寓和豪华的贵族沙龙这两个不断交替的主要舞台,作家描绘了一幅幅巴黎社会人欲横流、极端丑恶的图画,暴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揭示了在资产阶级的进攻下贵族阶级的必然灭亡,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特征。
1、思想意义与人物分析
首先,《高老头》着重揭露批判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大革命时期依靠大饥荒成为暴发户的高里奥老头,在妻子死后,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两个女儿身上,让她们从小就过着奢侈、挥霍的生活,满足她们的一切欲望。后来,他把财产平分成两份,给了每人80万法郎的嫁资。金钱换来了如意的婚事。大女儿阿娜斯塔齐嫁给雷斯多伯爵,进入了贵族社会,小女儿但斐那找了银行家纽沁根作丈夫,成了阔太太。结婚之初,高老头还是两个女儿家的座上客,他一周可以在女儿家吃一两次饭,后来改为一个月两次,最后竟永远被拒之于大门之外。这种感情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到了复辟时期,爵位重新成为地位的标志,高老头的面条商身份不能给女儿的家庭带来光彩,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钱越来越少了。他想见女儿时或者偷偷从厨房溜进去,或者站在她们马车经过的道路旁。两个女儿偶尔也光顾父亲居住的伏盖公寓,目的是为了不断榨取父亲仅有的赖以活命的钱财。两姐妹用尽心机,各不相让,几乎反目成仇。在她们的轮番搜刮下,高老头当尽卖绝,一文不值,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贫病交加、濒临死亡。
高老头之死是这幕家庭丑剧的高潮。高老头临死前想见女儿一面,尽管他哭天喊地,可是谁也没来,死前的高老头才悟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真理:“钱可以买到一切,买到女儿。”当拉斯蒂涅为筹款治丧在“纽沁根夫妇与雷斯多夫妇两处奔走”时,他们以“父亲死了,都悲痛得了不得”而拒绝会客。在送葬的行列里,出现的是这两家“有爵徽的空车”。巴尔扎克的揭露与批判真可谓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整个巴黎在金钱的魔力感召下,极端利己主义淹没了一切道德原则,无论是上流社会还是下层公寓,围绕金钱演出的丑剧层出不穷。阿瞿达侯爵为了20万法郎的陪嫁抛弃了交往多年的情妇;雷斯多伯爵抓住妻子的弱点侵吞了她的财产;银行家纽沁根则下流到答应妻子“自由”,但要以控制她的财产作为交换。由于觊觎高老头的财产,伏盖太太巧装打扮,故作媚态;为了3000法郎的收入,米旭诺和波阿莱成为官方的密探,对伏脱冷暗下毒手;伏脱冷为了20万法郎,巧设陷阱,杀害了泰伊番的独子;拉斯蒂涅在巴黎这个大染缸中,放弃了靠读书求功名的念头,决心要在这个“地狱”中去“拼一拼”。
其次,《高老头》对封建贵族权势的得而复失,盛而复衰的历史趋势,作了细致而深入的描写。王政复辟时期,爵位重新成为地位的标志,鲍赛昂夫人是 “贵族社会的一个领袖”,其府邸是贵族住区“最有意思的地方”,能在这“金碧辉煌的客厅里露面,就等于一纸阀阅世家的证书”,拉斯蒂涅初到巴黎就凭着“鲍赛昂太太表弟”这一称呼在社交界通行无阻。圣日尔曼的沙龙是暴发的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圣地”,为了能够踏进“这个比任何社会都门禁森严的场所”,“一个银行家的太太作什么牺牲都肯”。资产阶级拼命想挤进贵族行列,但贵族社会却十分鄙薄满身铜臭的资产者,已经得到封爵的许多新贵族仍旧被拒于他们的大门之外。
但是贵族社会的表面繁华后面却潜藏着危机,隐伏着灾难。傲慢的贵族领袖最终却惨败在她所鄙夷不屑的资产阶级**面前。鲍赛昂夫人的情夫“葡萄牙一个最有名最有钱的贵族”竟为了20万法郎利息的陪嫁,抛弃了她而娶了资产阶级**洛希斐特。这沉重的打击,迫使鲍赛昂夫人流着眼泪,焚毁情书,退出社交界,隐居乡下。在告别舞会上,鲍赛昂夫人的强颜欢笑掩饰不住内心的悲怆,而先前被她奚落的但斐那却得意非凡。
如果说,鲍赛昂夫人是在资产阶级逼攻下走向灭亡的贵族的典型,那么,拉斯蒂涅则是暴发户所腐化的贵族子弟的典型。拉斯蒂涅在外省是破落贵族子弟,初到巴黎时是一个穷苦窘迫的大学生,只希望通过苦读去取得他渴求的功名利禄与美好前程。可是花花世界的巴黎与家道中落的故乡相比,刺激了他向上爬的欲望;伏盖公寓的恶俗丑陋与贵族沙龙华丽高雅的鲜明对比更加刺激了他的野心。他遍寻家谱,找到了远亲鲍赛昂夫人作为他高攀上流社会的引进人。然而,世道变了,高贵的门第只能帮助他进入上流社会,却不能帮助他在上流社会扎根。痛心于自己失败的鲍赛昂夫人教给他的完全是资产阶级的教诲:“你越没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驿马骑,把它们骑得精疲力竭,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她让拉斯蒂涅去追求她一贯蔑视的银行家太太但斐那。她从个人遭遇中看透了:真正统治这个社会的是金钱。她给初出茅庐的拉斯蒂涅上了启蒙的第一课。
拉斯蒂涅的另一个启蒙“教师”是伏脱冷。这个在逃苦役犯对社会本质看得入木三分。他用赤裸裸的语言道破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准则:“要弄大钱,就该大刀阔斧地干,要不就完事大吉。……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跟厨房一样腥臭。要捞油水不能怕弄脏手,只要事后洗干净”,“在这个人堆里,不像炮弹一样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他唆使拉斯蒂涅去追求被银行家泰伊番赶出家门的女儿,他再派人杀死她的哥哥,这样拉斯蒂涅就能得到泰伊番**100万法郎的陪嫁,而伏脱冷从中抽取20万法郎的报酬。虽然拉斯蒂涅拒绝了这个计划,但使他深为震惊的是,伏脱冷赤裸裸说出的话竟然同鲍赛昂夫人文文雅雅说出的话是一个意思。拉斯蒂涅的经历和见闻,不断印证了他们的说教,特别是他们一个遭遗弃、一个被暗算的结局更证实了“有财便是德”这一资本主义法则。
高老头之死,给拉斯蒂涅上了最为关键的一课。他亲眼见到高老头是怎样被两个女儿榨干了财产后遭遗弃。高老头含恨而死之日,正是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蹁跹起舞之时。为了筹措医药费与丧葬费,拉斯蒂涅奔走于高老头两个女儿的府邸间。阿娜斯塔齐夫妇正为钱财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但斐那干脆以父死悲痛对他闭门不纳。从这里,拉斯蒂涅看到了上流社会的冷酷、自私、忘恩负义,父女、夫妻以及人与人间的金钱关系竟以如此赤裸裸的方式毫不遮掩地展示出来。高老头的惨死印证了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的教诲,终于完成了拉斯蒂涅的社会教育。他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炎炎的欲火,在埋葬高老头的同时,也“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决心踏进巴黎上流社会的罪恶深渊中去拼搏一番。
拉斯蒂涅是《人间喜剧》中的重要角色,是一个很有概括意义的艺术典型。整部《人间喜剧》写了他从善良到邪恶、从正直到无耻的变化经历。《高老头》通过他的思想发展,揭露了金钱对人的灵魂的巨大腐蚀力量,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累累罪恶,
伏脱冷在《人间喜剧》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这是个具有象征性的恶魔,又是活生生的典型。他在不同作品中以不同身份出现,但却起着同样的引诱青年堕落的作用。在《高老头》里,他是一个被通缉的再逃苦役犯,但他的思想和行动,却与资产者、银行家没有什么不同。他自愿充当拉斯蒂涅的导师,把人间罪恶向他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指出这个社会“遍地风行的腐化堕落”,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一个瓶里的许多蜘蛛”,你吞我,我吞你。因此,他教导拉斯蒂涅:“要追求百万家财,得用陷阱”,在巴黎社会的人堆里打天下,“不像炮弹一样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清白老实一无用处。”他本身就是一个资产阶级野心家与掠夺者。他梦寐以求的是“把日子过得像小皇帝一样”,他设计的发财途径是用20万法郎买200个黑奴,“有了这笔黑资本,十年之内我可以挣到三四百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引诱拉斯蒂涅去追求泰伊番的女儿,同时设计使泰伊番的独子在决斗中被杀死,企图猎取银行家泰伊番的财产。老于世故又深知黑暗社会底蕴的伏脱冷,用最赤裸裸的语言,把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在拉斯蒂涅面前全盘托出,开始使涉世不深的拉斯蒂涅感到惊讶、可怕,继而在他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拉斯蒂涅受多方面影响走上了野心家的道路,而伏脱冷的“道德教育”却具有提纲挈领的性质。
但伏脱冷又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反面人物。他的形象凝聚着巴尔扎克对法国社会长期的观察、体验与思考。他常常通过伏脱冷的口,对社会丑恶进行无情的剖析与鞭挞,从某种程度来说,他充当了巴尔扎克批判社会罪恶的代言人。作家赋予他以充沛的精力、雄健的体魄、犀利的目光与深刻的分析力。他信奉极端利己主义原则,不顾一切地为自己谋利,同时,他对这个原则又喜笑怒骂,对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弊端观察得入木三分。他头脑冷静,城府极深,一眼能看穿别人的心思,令人望而生畏;同时他又殷勤周到,坦白直率,和善亲热,让人捉摸不透。他集冷酷、凶残、刚毅、深沉、狡猾于一身;他决不低头屈服,却善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这是一个强而有力的人物,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但巴尔扎克却把他的人格精神提到诗意的高度,使之成为一个色彩十分丰富的多层次的艺术形象,成为“一首恶魔的诗”,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是巴尔扎克塑造得相当成功的艺术典型。
2、艺术成就
《高老头》集中表现了巴尔扎克现实主义创作艺术的主要特色。
(1)精细而富有特征的典型环境。巴尔扎克非常重视详细而逼真的环境描绘,一方面是为了再现生活,更重要的是为了刻画人物性格。作品围绕拉斯蒂涅的活动,描写了巴黎不同等级、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生活环境;拉丁区的伏盖公寓,形似牢狱的**屋子,到处散发着“闭塞的、霉烂的、酸腐的气味”,塞满了肮脏油腻、残破丑陋的器皿和家具,这是下层人物的寄居之地。唐打区内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家里,虽有金碧辉煌的房子、贵重的器物,但“毫无气派的回廊”,挂满意大利油画的客厅却“装饰得像咖啡馆”,这显示了作为新贵的资产阶级暴发户们俗不可耐的排场。圣日尔曼区古老的鲍赛昂府则显示出完全不同的气派,院中套着精壮马匹的华丽马车,穿着金镶边大红制服的门丁,两边供满鲜花的大楼梯以及只有灰和粉红色的小巧玲珑的客室,这些精雅绝伦的陈设、别出心裁的布置都衬托出上流社会贵族“领袖”的风雅超群。这些精细而富有特征的环境描写,有利于展示其对人间性格形成的影响。当拉斯蒂涅从雷斯多夫人和鲍赛昂夫人两处访问后回到栖身的伏盖公寓时,作品写道:“走入气味难闻的饭厅,十八个食客好似马槽前的牲口一般正在吃饭。他觉得这副穷酸相跟饭厅的景象丑恶已极。环境转变太突兀了,对比太强烈了,格外刺激他的野心……”已经享受过上流社会生活的拉斯蒂涅再也不肯自甘贫贱,最后,他决心弄脏双手,抹黑良心,不顾一切地向上扑。拉斯蒂涅的堕落是这种特定的典型环境所决定的。
(2)人物性格的典型化。巴尔扎克不仅塑造了高里奥、拉斯蒂涅、鲍赛昂夫人、伏脱冷等典型形象,而且在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也做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雷斯多伯爵夫妇和纽沁根男爵夫妇虽然有贵族的头衔,实际上都是资产者。他们既有追求个人私利的共同特性,又都是独具个性的典型。银行家纽沁根心目中只有金钱,他对待妻子寻求外遇的态度很明朗:“我允许你胡搅,你也得让我犯罪,教那些可怜虫倾家荡产。”雷斯多伯爵对妻子的美着了迷,虽听凭她和玛克勾搭,却有一定限度,这和他的贵族门第观念有关。他知道妻子偷卖祖传钻石后,想方设法赎回,让她戴着参加舞会,以维护门第的尊严。
阿娜斯塔齐和但斐那都是高老头的女儿,但两姊妹各有自己的个性。前者身材高大、结实、黑发,眼睛炯炯有神,进宫谒见过皇上,不把妹妹放在眼里。后者娇小、金发,极有风韵,自知社会地位不高,陪嫁被丈夫侵占,又遭情夫遗弃,性格忧郁善感,经常怀念童年时代的幸福生活。但她们俩都是虚荣心极强的利己主义者,为了满足欲望,不惜榨干父亲的积蓄。阿娜斯塔齐向父亲要钱,往往用勒索的方法,但斐那则用撒娇哄骗的办法。
(3)精致的结构。小说以高老头和拉斯蒂涅的故事为两条主要线索,又穿插了伏脱冷、鲍赛昂夫人的故事。几条线索错综交织,头绪看似纷繁而实际主次分明、脉络清楚、有条不紊。作品以叙述高老头被女儿榨干钱财遭抛弃为中心情节,以拉斯蒂涅为中心人物,通过他的活动穿针引线,将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联系起来,将贵族沙龙与资产者客厅连结起来。随着高老头之谜在拉斯蒂涅眼前展现、解开,情节步步推向高潮。伏脱冷被捕、鲍赛昂夫人被弃、高老头惨死,拉斯蒂涅都是目睹者、见证人。社会的丑恶证实了他接受的反面教育,高老头埋葬之日,也是拉斯蒂涅的青年时代结束之时。几条线索紧密交织、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起着互相深化、互为补充的作用,从而深刻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4)对比手法的广泛运用。艺术上的对比手法在《高老头》中运用得十分广泛。伏盖公寓与鲍赛昂府的强烈对比,不仅促使拉斯蒂涅个人野心的猛烈膨胀,而且表明不管是赫赫声威的豪门大户还是穷酸暗淡的陋室客栈,一样充斥着拜金主义,一样存在着卑劣无耻。高贵庄重的鲍赛昂夫人与粗俗强悍的伏脱冷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文质彬彬,一个直言不讳,但不同的语言却又揭示了同样的道理,而他们两人看透社会的理论又与自己生活中的惨败成为反衬,更加深了悲剧的意味。此外,还有高老头女儿的穷奢极欲与高老头的贫苦窘困的对比,鲍赛昂夫人退隐时热闹的场面与凄凉心情的对比等等。这种鲜明对比的手法,使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