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啜可汗就是一门心思的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氏王朝,在突厥放回武延秀之前的长安三年(703年),默啜可汗派莫贺达干到了长安,请求把女儿嫁给皇太子李显的儿子,武则天只好遵命照办,让李显之子平恩王李重俊、义兴王李重明与莫贺达干见面,供莫贺达干挑选,武则天这次的表现总算满足了默啜可汗的虚荣心。不久,默啜可汗就派移力贪汗向唐“献马千匹及方物,以感谢许亲之意”。武则天在宿羽亭设宴招待他们,太子、相王及朝集使三品以上的官员都参加了宴会,可见宴会是相当隆重。 1唐中宗李显上台两个月就被废掉了,李氏王朝的政权仍然掌控在武氏手里。当初皇太子李显在高宗病逝后,奉遗诏让在父皇的灵柩前继承帝位,由升格为太后的武则天掌握朝政大权,临朝听政。中宗这时二十八岁,本该一展抱负,但没想到母亲的权利欲望和才干超过了他很多倍,他这个皇帝从即位起就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傀儡。中宗被废后,逐渐想明白了,原来母亲是如此厉害,如此残忍,他害怕自己和前边的哥哥一样也会命丧黄泉,最后,还是意志力比他强的韦皇后及时劝解,这才静下心来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到了景云二年(711年),默啜可汗又派人向唐提出和亲,唐睿宗答应把宋王李成器的女儿封为金山公主出嫁突厥。当时,内乱不断的大唐帝国也需要时间来重振雄风,恢复往日的强盛,所以唐睿宗还是很乐意地接受了默啜可汗的和亲请求。当时右散骑常侍魏知古进谏唐睿宗说:“突厥为患,其来自久,本无礼仪,焉有诚信。今虽遣使,来请结婚,豺狼之心,首鼠何定。弱则卑顺,强则骄逆。属草衰月满,弓劲马肥,乘中国饥虚,在和亲际会,倘或窥犯亭障,国家何以防之”也就是说:“突厥就是我朝的隐患,三番五次攻打我们,及其不按规则出牌,不讲究章法礼仪,也没有诚信。如今,又派使者来要求和亲,这次肯定没安好心,他这个人疑心还重,拿不定主意。在强弱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左右动摇不定。弱则归付与你,一旦强势一点,马上翻脸不认人。属于墙头草,随风倒,他们趁着强势的时候,看我朝政权空虚,趁着和亲的机会,探听虚实,观察我朝的防范措施,打我朝个措手不及,到时后悔都来不及了”。唐睿宗不听劝告,一意孤行,仍派御史中丞和逢尧出使突厥,转告和亲之意。其实,唐睿宗也有自己的打算,和亲对改善关系,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以及获取经济利益的方面都有好处,和逢尧到达突厥后,默啜可汗果然派人对他说:“敕书送金镂鞍,检乃银胎金涂,岂是天子意,为是使人换却。如此虚假,公主必应非实。请还信物,罢和亲之事。”也就是说:“你们皇帝给我们来信说送我们金马鞍,结果送来的和信中说的不一样,是镀金的银马鞍,这是你们天子的意思吗?还是你们使者半路给换掉了,如此说的一套做的一套,那么,你们的公主也并非是真的啊。把你们的信物拿回去,和亲之事就算了。”和逢尧回答:“汉法重女婿,今送鞍者,只取平安长久之意,何必以金银为升降耶若尔,乃是可汗贪金而轻银,岂是重人而贵信”意思是:“我们汉人这是对女婿的重视,派我来送这金马按,也是对这次和亲永保平安太平之意,可汗你又何必在乎是金是银呢。那么说,可汗你是贪慕我们汉朝的财富,而不是为了和亲和诚信啊!”默啜可汗听和逢尧这么说后,便派儿子杨俄支到长安。唐睿宗和金山公主亲自到安福门迎接。但是,由于唐睿宗很快就把皇位传给了唐玄宗,这次和亲也没有成功。(我想也许是金山公主根本就没有看上这个杨俄之?)唐玄宗即位的次年(713年)八月,默啜可汗还是不死心,又派儿子杨俄支赶到长安,“固求婚”,而且表示婚后留在长安永久居住,唐玄宗看到默啜可汗也是有诚意的,所以同意和亲,以蜀王女儿南和县主出嫁杨俄支。唐玄宗对杨俄支当面许婚后,又给默啜可汗去了一封信,信中说:“朕欲(与)可汗恩义稠叠,故与王子更重结亲,想可汗远闻,当喜慰也。”默啜可汗听说这次不是公主而只是一个县主,不但没有“喜慰”,相反,更加生气,于次年(714年)调发火拔(人名)颉利发右失毕等人的兵马攻打北庭。默啜可汗之所以要发动这次战争,就是因为他想娶个公主,而唐朝先说是送金而却是银,后又拿个“县主”来应付他,觉得受到唐朝的愚弄。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此时的唐朝已经是唐玄宗主政,政治清明,用人得当,战争刚一打响,火拔就被北庭都护郭虔壤击败,部队溃散。火拔无颜再见默啜可汗,带着妻子向唐投降,唐玄宗封其为燕山郡王。本来,唐睿宗执政时曾答应把宋王李成器的女儿金山公主嫁给突厥,但由于唐睿宗传位太快,和亲未遂。这时,火拔和妻子来降,唐玄宗便借花献佛,把火拔的妻子封为金山公主。这样一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唐与突厥的几次未成的和亲现已完成,火拔成了代替默啜可汗的首领,火拔妻子在名义上成了大唐宗室之女。果然,唐朝的这个举动使默啜可汗在各个方面及受影响,开元四年(716年),默啜可汗被九姓拔曳固杀死,结束了他动荡的但也不乏瑰丽的一生。性情温和的默啜可汗哥哥默棘连继位,是为毗伽可汗(716一734年)。毗伽可汗继位后,连年向唐进贡,请求和亲,也许唐朝是受默啜可汗的影响,始终没有答应和亲。,唐朝中书直省袁振出使突厥,毗伽可汗和他的妻子、阙特勤、暾欲谷等达官贵人在可汗牙帐中设宴招待他们。宴席上,毗伽可汗对袁振说:“吐蕃狗种(这是对吐蕃的侮称),唐国与之为婚,奚及契丹旧是突厥之奴,亦尚唐家公主;突厥前后请结和亲,独不蒙许,何也”袁振回答:“可汗既与皇帝为子,父子岂合为婚姻”看来,当时的毗伽可汗已经认唐玄宗为父了。毗伽可汗又说:“两蕃(指契丹和奚)亦蒙赐姓,犹得尚主,但依此例,有何不可且闻入蕃公主,皆非天子之女,今之所求,岂问真假,频请不得,实亦羞见诸蕃。”就是你给我弄来个假公主,我也认了。这话说的袁振无言以对,只好答应代他向唐玄宗奏请,毗伽可汗当即派阿史德颉利发到长安进贡。可以看出,毗伽可汗是急于和唐朝和亲的。当然,毗伽可汗是想借与唐朝和亲抬高自己在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中的地位,以便控制其他少数民族政权。更何况突厥的内部也是一直动荡不安,都及其需要于唐朝政权建立同盟和亲的关系,以便得到他们的支持,这样既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也能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后来唐玄宗因毗伽可汗“请婚既勤”,便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答应和亲。同年四月,毗伽可汗派哥解栗比向唐玄宗呈献《谢婚表》。表中说:“自遣使入朝已来,甚好和同,一无虚诳。蕃汉百姓,皆得一处养畜资生,种田力作。今许降公主,皇帝即是阿助,卑下是儿;一种受恩,更有何恐谨使哥解栗比谢婚,他建达干请(婚)期,献马四十匹充押函。”由于毗伽可汗不久就被梅录啜毒死,这次和亲也没成功。
所谓皇帝轮流做,两千多年来,北方草原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霸主,纵横四方,一度压得中原文明抬不起头,我们耳熟能详的有匈奴、鲜卑、突厥、蒙古,但其实还有一个名字非常好听,却鲜为人知,这个草原霸主出现在鲜卑之后,花木兰从军的敌人,后来强大的突厥人还曾是其炼铁奴。
公元91年,在东汉和南匈奴打击之下,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退出了东亚历史舞台,蒙古草原出现了势力真空,于是鲜卑趁机占据了蒙古草原,成为第二个草原霸主。
五胡乱华期间,中原混乱不堪,鲜卑部落趁势进入中原,变成了城里人。385年,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五十年后一统北方。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7年,鲜卑宇文氏取代西魏,建立了北周王朝,后来杨坚篡夺北周政权。
鲜卑进入中原,享受城里生活之后,不可避免的放松草原攻略,于是草原上又兴起了另一股势力——,这是蒙古草原上继匈奴、鲜卑等之后崛起的部落制汗国!
公元3世纪中叶,中原处于三国时代,柔然部落酋长木骨闾被拓跋鲜卑掠获为奴隶,后来升级为骑卒。公元3世纪末期,拓跋鲜卑出征时,木骨闾误期,“坐后期当斩”,罪名与陈胜吴广当年差不多,于是木骨闾“亡匿广漠溪谷间”,并集合逃亡者百余人,依附游牧于阴山北意辛山一带的纥突邻部。
木骨闾死后,儿子车鹿会为人雄健,掌权之后不断兼并其它部落,拥有不少部众和财富,成为世袭贵族,以柔然自称,因此“柔然”名号始于车鹿会之自称。所谓柔然究竟什么含义,历史上众说纷纭,有认为是“聪明、贤明”之意,或认为含有“礼义、法则”之义,或认为源于阿尔泰语的“异国人”或“艾草”等,至今没有统一解释。
在车鹿会时代,柔然实力虽然慢慢变大,但总体还非常弱小,依附于拓跋鲜卑,所谓“岁贡马畜貂豽皮。冬则徙漠南,夏则还居漠北”。
数十年后,柔然势力越来越大,拓跋鲜卑决定灭掉柔然。公元391年,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率军向柔然发动进攻,车鹿会两个儿子匹候跋和率部投降。但缊提之子社仑却不愿投降,突然率军杀了伯父匹候跋,尽并其部,掠五原以西诸郡,远遁漠北。
当时,北魏建国初期,拓跋珪锐意进取中原,与后秦、后燕、西秦、南燕、南凉等政权争锋,根本无暇北顾,于是社仑率领的柔然逃过一劫,并迎来战略机遇期。
逃亡漠北之后,柔然社仑攻破敕勒诸部落,又袭破蒙古高原西北的匈奴余部,吞并了这些部族之人,于是势力日渐强大,整个蒙古高原和周围诸民族纷纷降附。
柔然统一漠北后势力所及:“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常所会庭则敦煌、张掖之北……尽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
可见,除了内蒙古的部分之外,柔然占据的区域,几乎与当年匈奴差不多,是标标准准的新一代草原霸主。
公元402年,社仑自称丘豆伐可汗,为了适应战争需要,社仑仿效北魏整顿军队,建立可汗王庭,使柔然迅速由部落联盟进入早期奴隶制阶段,后人亦称之为柔然汗国。史书云,柔然骑兵似“风驰鸟赴,来忽往”,成了一支威震草原的强大力量。
柔然崛起之后,让北魏如芒在背,成为北魏进取中原的后顾之忧;而北魏强大,又是柔然南进的阻碍,于是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一方面,柔然汗国采取远交近攻之策,,联合后秦、北燕、北凉,共同对付北魏,不断入侵骚扰北魏,此后八十年中入侵北魏达20次,平均四年一次;一方面,北魏则对柔然采取“讨伐”方针,以解除北边威胁,此后八十年中也北伐20次,平均四年一次。因此,北魏与柔然双方互攻之战,80年爆发40次,平均2年一次,战争之频繁触目惊心。
中学课本中的《木兰辞》,是南北朝时北魏的一首叙事诗,讲述的花木兰替父从军,最后得胜而归,尽管文中没有讲述敌人是谁,但结合北魏柔然战争史,答案一目了然,花木兰的对手只能是柔然汗国。公元429年的北魏破柔然之战,正史对于这场战役有一些行军记载符合了《木兰辞》提及的地名,比如“至黑山”、“北渡燕然山”、“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等,因此学者考证认为花木兰应该是参加429年这一战,而且还打赢了这一战。
所谓“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焉”,柔然汗国迅速强大,但衰落也非常快。
公元429年,北魏拓跋焘率军两路夹攻柔然,花木兰女扮男装参与此战,最终柔然大败,“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布野,无人收视……凡所俘虏及获畜产,弥漫山泽,盖数百万”,从此柔然大伤元气。
为取得北边安宁,此后北魏采取和亲政策,与柔然结为亲家。但双方和平没过多久,围绕争夺西域问题,双方又发生武装冲突。我们都知道,西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占据此地就能获得大量收益,北魏柔然自然谁都不愿放手。公元472,柔然又进攻敦煌,欲断北魏通向西域的商路,于是北魏先后连续9次出兵漠北,连续多次大败柔然,其中一次“斩首五万级,降者万余人,戎马器械不可称计”,柔然势力再度削弱。
此后,柔然再一次请求和亲,“求通婚娉”,北魏调整武力征讨的国策,双方再一次迎来和平。或许是被打怕了,柔然也改变方针,对北魏以媾和为主,互遣使者,“岁贡不绝”。
从五世纪中叶至六世纪中叶的这一百年,柔然虽然逐渐衰败,却败而不亡,一直非常坚挺,甚至老对手北魏都早于柔然灭亡。北魏灭亡之后,柔然一度以为迎来复兴,但让柔然没有想到的是,炼铁奴却掀翻了柔然汗国!
五世纪中叶,突厥部族归附了柔然,成了柔然的炼铁奴。当时,突厥阿史那氏部族最初只有数百户,实力不值一提,后来徙金山南麓(今阿尔泰山), 因金山形似战盔“兜鍪”,俗称突厥,就以此名其部落。突厥来到金山南麓之后,迎来发展机会,因为金山南麓附近有数万铁勒部落人,阿史那氏慢慢吞并整合铁勒部落人,逐渐形成了一个数万人的突厥部。此后,突厥部不断吞并其他部族,实力日益强大。
公元552年,突厥首领土门向柔然大汗求婚,却遭到拒绝,于是冲冠一怒,联合高车,发兵击柔然,柔然大汗阿那兵败自杀,柔然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柔然投降了北齐,被安置在山西朔县一带,因为此后背叛北齐返回漠北,结果被北齐大军追击灭亡。公元555年,突厥木杆可汗击败西部柔然。至此,纵横草原150余年的柔然灭国。
柔然人去哪了?除了融入中原之外,还有一支柔然人逃到了欧洲。欧洲历史著作中的“阿哇尔人”,其实为公元八世纪中叶由亚洲迁到欧洲的柔然人,并在今巴伐利亚东部建立阿瓦尔汗国。但可惜的是,阿瓦尔汗国与法兰克国打了八年战争,最终不敌而国家被灭,柔然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国家灭亡。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柔然、突厥,还是强大的匈奴蒙古,纵观他们发迹过程,不难看到一个事实,即其民族来源非常复杂,属于强人整合出来的民族。
史称“骁勇果毅,有出人之才略”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公元543-578年),字祢罗突,鲜卑族,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宇文邕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的第四子,“幼而孝敬,聪敏有器质”。
宇文泰曾说:“成吾志者,必此儿也。”对其抱有极大的期望。宇文邕在位期间,诛杀权臣宇文护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其父宇文泰建立的基础上,使原来弱于北齐的北周转弱为强。
公元577年,北周灭掉北齐,统一北方,结束了自东西魏分裂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为日后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什么样的女人能成为他的皇后呢?
宇文邕的皇后李娥姿家境贫寒,生活艰苦,但这并没有阻挡李娥姿成为江陵一带的盖世美女。公元554年,西魏攻破江陵,李氏全家被籍没于长安。魏军将士见18岁的李娥姿生得楚楚动人,便将她献给丞相宇文泰。
宇文泰遂将其赐于四子宇文邕为侍女,时年宇文邕12岁。此后,李娥姿就像一位大姐一样,尽心尽力地照看宇文邕。
宇文邕渐渐长大,对这位精心照料自己的姐姐的感情也有了变化,男女之间该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公元559年,李娥姿24岁时,为17岁的宇文邕生下儿子宇文赟,等于向世人公布了他们的同居关系。公元560年,宇文邕登上皇位,李娥姿被立为皇后。
宇文邕生活严谨,后宫御嫔不过十几人,最受宠爱的仍然是李娥姿,其皇后地位也无人可以撼动。不过,宇文邕还要册立一位皇后。
雄心勃勃的宇文邕志在称霸中原,必须消灭北齐。若想达此目的,要有一个得力的帮手,这就是在北方草原上崛起的突厥。
“突厥灭茹茹之后,尽有塞表之地,控弦数十万,志陵中夏。”
突厥在消灭柔然之后,占尽塞外之地,拥有数十万兵力,成为北方最为强大的国家,对中原虎视眈眈。其首领木杆可汗俟斤智勇兼备,能征善战。
与突厥结成联盟的最好方式就是联姻。文帝宇文泰在位时,就对突厥采取和亲政策。木杆可汗开始想将女儿嫁给宇文泰,不久又反悔。
宇文邕即位后,继续延用其父的和亲政策,多次派遣使者与突厥联系。经过不懈的努力,木杆可汗终于同意将女儿阿史那氏嫁给宇文邕。一桩出于政治目的的联姻就此拉开序幕。
突厥是一个“被发左衽,穹庐毡帐,随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务”的少数民族,史载其“贱老贵壮,寡廉耻,无礼义,犹古之匈奴也”。
这一点从其与文帝宇文泰和亲中的出尔反尔即可看出。对于武帝宇文邕的和亲,突厥人同样是朝三暮四,没有准数。木杆可汗于公元560年同意嫁女,到了公元565年,整整5年过去了,其女阿史那氏还在草原的毡帐里当她的公主,其中的主要缘由是北齐从中作梗。
因为北周与突厥联姻一旦成功,称霸中原的天平就会向北周倾斜,这是北齐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他们千方百计地阻挠此事,不断地挑拨北周和突厥的关系。于是,突厥人再次失信悔婚。
和亲的成功与否涉及武帝宇文邕的统一大业,他绝不会放弃。
对付木杆可汗这样一个摇摆不定的人,宇文邕除了不厌其烦地派人游说北周与突厥联姻的种种好处之外,还不断地向突厥进贡。利益的驱动终于使木杆可汗再度同意嫁女。
事不宜迟,已经23岁的宇文邕迅速组成庞大的迎亲队伍前往突厥。
这次迎亲,宇文邕做了充分的准备。前往迎亲的队伍中,不仅官员的级别高、人数多,还带上了皇后礼仪行宫以及六宫以下宫女120人。这固然是为了显示北周的诚意,还有不将突厥公主迎回誓不回还的意味。这支豪华而隆重的队伍逶迤行进在茫茫草原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不过,北周再大的诚意在反复无常的突厥人面前也毫无作用。当北周迎亲的队伍历尽千辛万苦到达突厥时,形势却急转直下。
由于北齐得知北周前来迎亲,如法炮制,也提出与突厥和亲,送上的礼品几乎晃瞎了木杆可汗的双眼。木杆可汗当即同意,把女儿嫁给北齐后主高纬。
北周和北齐都把与突厥和亲提高到关乎国家命运的战略高度,展开了长期的拉锯战。突厥人把一个姑娘许给两个婆家,两头得好处,不费分毫之力赚得钵满盆盈。
占尽便宜的木杆可汗感到女儿就是一棵摇钱树,更不可能轻易嫁女,反复悔婚成为儿戏。他从来没有想过,当年许婚时女儿刚十几岁出头,现在已经出落成十六七岁的大姑娘,还要把她养到什么时候?
北周的迎亲队伍碰了一鼻子灰,空手而归吗?绝对不行。皇帝下诏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也要把公主迎回,怎能抗旨不遵?他们决定,就在突厥人那里等,一直等到突厥人回心转意。
“纯等在彼累载,不得反命。虽谕之以信义,俟斤不从。”(《周书》
不知道北齐人给木杆可汗吃了什么定心丸,迎亲的人费尽口舌晓以诚信大义,木杆可汗就是不为所动。寒来暑往,一晃又是3年过去。
从突厥人许婚至今已经8年了,如果突厥公主当年就嫁到北周,恐怕皇子都到了上学的年龄。更让人忧心忡忡的是,和亲迟迟不成,宇文邕的统一大业进展迟缓。木杆可汗不吐口,拿他也毫无办法。让人稍稍心安的是,好歹公主还生活在自己的毡帐里,也没有嫁到北齐去。
什么力量的介人才能打破目前的状态?北周、北齐、突厥都在等待。
这一天终于等来了。
这股力量不是来自人力,而是来自大自然。“会大雷风起,飘坏其穹庐等,旬日不止。”天气突变,雷风大作,吹毁了突厥的篷帐,十多天都不停止。草原上有恶劣天气司空见惯,但这一次有所不同。一支豪华的迎亲队伍已经在突厥等了3年多,就算是考验人家的诚意也不过如此吧?破坏力极大的狂风骤起,多日不停,这意味着什么?
受影响最大的是木杆可汗。连日的恶劣天气造成极大的破坏,让木杆可汗有些心虚。8年之内连续三次悔婚,哪朝哪代有过这种事?是不是老天爷都看不下去,才降下灾难惩罚自己?他越想越怕,便决心嫁女。一场突如其来的风灾就这样结束了和亲的拉锯战。
“俟斤大惧,以为天谴,乃备礼送后。(及)纯等设行殿,列羽仪,奉之以归。”
准皇后突厥公主阿史那氏已经19岁,差点成为那个时代的“剩女”。
“天和三年三月,后至,高祖行亲迎之礼。”天和三年(568年)三月初八日,阿史那氏抵达北周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宇文邕亲自出宫迎接,并立她为皇后。
如果认为喜新厌旧是所有帝王的特点,宇文邕一定会对新皇后宠幸有加,那就大错特错了。
史载:“后有姿貌,善容止,高祖深敬焉。”
这个“敬”字大大值得玩味。是敬佩、敬重还是敬爱,或者是敬畏?不管是哪一种,似乎都和男女之爱关系不大,因为“和亲”的重点在“和”不在“亲”。
北周与突厥联姻完全是出于政治目的,婚前宇文邕和阿史那氏毫无感情可言不说,还受够了突厥人的刁难,自然怨恨有加。
有人会说,感情也可以在婚后培养,帝王和后妃也不乏这种情况。只是宇文邕对不得不娶的新皇后心存芥蒂,鉴于以往的教训,头脑中还时时紧绷着警惕之弦。
宇文邕曾于公元563年联合突厥出征北齐,屡屡获胜,攻占北齐20余城。后因突厥背信弃义,北周军队孤军奋战,最后失败。现在,突厥人把公主送到自己的皇宫里来了,宇文邕深知木杆可汗的伎俩,谁知他把阿史那氏嫁过来,有没有别的企图?
突厥人嫁女之后,北周对其进贡并没有停止,“朝廷既与和亲,岁给缯絮锦彩十万段”。不仅如此,突厥人还把自己当成北周的亲家,一点都不见外。
“突厥在京师者,又待以优礼,衣锦食肉者,常以千数。”这些人只是混饭吃的吗?基于这些考虑,他对新皇后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很少光顾她的寝宫。
19岁的大龄女也许蒙受了不白之冤,寂寞地独守深宫。她在知道自己许婚给宇文邕时,不会想到嫁人中原成为皇后会过这样的生活,只能靠着怀念草原的肥羊骏马、蓝天白云打发时光。
皇宫里的人都知道皇帝对新皇后的疏远,但都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来自异域的公主除了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都没有人多看一眼她的寝宫。皇帝的家事嘛,岂容他人置喙?
一个刚刚五六岁的小姑娘却不这样想,对宇文邕说了一番话,出语惊人。她就是宇文邕的外甥女窦氏。
窦氏是宇文邕姐姐襄阳长公主的女儿,史载其“生而发垂过颈,三岁与身齐”。宇文邕非常喜欢她,就留在身边抚养。窦氏见阿史那氏无宠:“窃言于帝日:‘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
这番话点出了问题的要害:北周还需要借助突厥的力量统一中原,对阿史那皇后不能太冷落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小姑娘真是了得!她就是长大后嫁给唐高祖李渊、生下李世民兄弟的太穆皇后。
宇文邕采纳了窦氏的谏言,对阿史那氏的态度有所改变。
强扭的瓜不甜,彻底扭转这种局面是不可能的。宇文邕的改变只是韬晦之计,不会超过“敬之”的范围。宇文邕为数不多的妃嫔一共为他生下七位皇子、两位公主,而阿史那氏跟他过了9年的夫妻生活,却没能生下一儿半女。
这9年里,宇文邕的统一大业凯歌高奏。公元577年,宇文邕攻下北齐都城邺城,俘获齐主,灭掉北齐,统一北方。
第二年(公元578年),他又马不停蹄,开始实现其“平突厥,定江南”的宏伟构想,于六月初一日,率军分五道征伐突厥,誓在必得。
不幸的是,宇文邕刚一出发就病倒了,回到洛阳当天就因病去世,年仅36岁。六月初二日,宇文邕的儿子皇太子宇文 赟 即位,是为北周宣帝,尊奉嫡母阿史那氏为皇太后。此时,阿史那氏刚刚28岁。
一桩与政治紧密捆绑的婚姻结束了,阿史那氏获得解脱了吗?她经过长达8年的坎坷,嫁给了统一中原的英雄,却始终未能得到英雄的垂怜。
帝王抛弃旧爱另寻新欢的事情比比皆是,正如汉成帝刘骜妃子班婕好在《团扇歌》中所说:
班婕好毕竟和刘骜有过一段恩爱时光,秋扇之抛的感受也非常深刻。而阿史那氏连这个也没有,在她未成为秋扇时就已经被抛弃。
独守深宫,清冷度日,丈夫的荣耀对于她来说没有一点儿实际意义。更何况,皇帝丈夫是在准备荡平自己娘家前夕病亡的,她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宇文邕虽然去世,但北周对阿史那氏的“敬之”还在延续,表现就是不断提升阿史那氏的封号。
20岁的宣帝宇文 赟 对其封号从来没有满意过,于大象元年(公元579年)二月,改为天元皇太后;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二月,又尊为天元上皇太后。看看册诏上的话,似能对北周人“敬之”的理由有所了解:
“天元皇帝臣赞,奉玺绶册,谨上天元皇太后尊号日天元上皇太后。伏唯穷神尽智,含弘载物,道洽万邦,仪刑四海。圣慈训诱,恩深明德,虽册徽号,未极尊严。是用增奉鸿名,光缛常礼。俾诚敬有展,欢慰在兹,福祉无疆,亿兆斯赖。”
穷尽神智,包容万物,道德周遍万国,礼仪规范四海的圣母恩情深似明德,虽然册封美好的封号,但仍未表达出至高的尊严。因此,增奉崇高的名号,使得诚心敬意有所表达,使万民仰赖于此福。
这等于说,阿史那氏嫁到北周,只有一个作用,就是接受上上下下、世世代代的“敬之”。只要阿史那氏生命不息,北周人就“敬之”不止。
殊不知,就是“敬之”毁了她的一生。她是活生生的人,最需要的是感情的投人和回报,而不是在活的时候就成为被顶礼膜拜的牌位。
“和亲”是冠冕堂皇的外交辞令,对于阿史那氏来说却是一个不得不跳的陷阱。敬得越重,越是往伤口上撒盐,心里也就越痛。
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被关闭在高墙深院中的阿史那氏,还要被迫聆听册诏上类乎墓志铭的溢美之词,可怜,可叹,亦复可悲!
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五月二十五日,宣帝宇文 赟 因病去世。五月二十六日,继位的静帝宇文阐尊阿史那氏为太皇太后。阿史那氏去世的时候年方32岁,北周已经灭亡。
“隋开皇二年殂,年三十二。隋文帝诏有司备礼册,衬葬于孝陵。”隋文帝给予她应有的尊重,将她与宇文邕合葬在孝陵。
写到最后不禁一声叹息,在阿史那短暂的一生当中,我们没有看到一丝人性的温暖,看到的全部是政治权术,是冷冰冰的利益往来。阿史那的面目于我们是模糊的,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留在史书上的仅仅是“有姿貌,善容止,高祖深敬焉。” 我们虽然有幸能认识这位女子,完全是有赖于政治的结果。阿史那,曾经有血有肉,一位美丽鲜活的女子,不过是男人们政治利益的棋子罢了,何苦悲哀!
揭秘义成公主:被和亲连嫁四个突厥老公的隋朝公主
开皇十三年的一天,隋文帝正在听刚出使完突厥的使者汇报工作,不久前,隋文帝给突厥的可贺敦(相当于皇后)大义公主送了一件华丽的屏风,他很想知道大义公主看了以后是什么反应。也许你会觉得奇怪了,不就是一件外表光鲜的屏风嘛,这有什么。其实,此屏风的来历可不一般,它来自江南,是隋朝军队从陈朝的皇宫里缴获的,就在四年前,50多万隋军分三路,齐头并进,灭了南陈。
为什么给大义公主呢,因为大义公主也是个亡了国的公主,她不是大隋的人,而是前朝北周的公主,可惜刚出嫁没多久,身为外戚的杨坚就篡了位。于是大义公主就天天吹枕头风,希望可汗为北周报仇。开皇二年,文帝皇帝宝座都没坐热,40万突厥铁骑就向长城压过来了,把武威、天水、上郡等地洗劫一空。要不是离间了突厥部落,没准事态更严重。
近几年,突厥虽然听话了很多,但又有做大的趋势。使者对文帝说,大义公主看了屏风非常伤感,想起了故国,并在上面题诗表达此意。而且态度也很桀骜不驯,看起来很拽的样子。文帝感到很头疼,这个女人是大隋的威胁,必须除掉她,可怎么样才能做到呢正巧,突厥另一个实力不济但野心很大的突利可汗渴望壮大实力,便来抱隋朝大腿,请求与大隋和亲。文帝同意了,但条件是帮助除掉大义公主。
突利可汗见事情有门,便积极向大义公主的丈夫都蓝可汗揭发公主包养情夫等事,都蓝可汗一听,自己的丑事连亲戚都知道啦!一怒之下亲手杀了大义。见目的达到,隋文帝把安义公主嫁给了突利。都蓝闻讯大怒,你突利竟然敢私通隋朝,与我作对,要嫁公主也应该嫁给我,哪轮的到你!于是联合其他可汗围攻突利,突利打一个都是被秒的节奏,何况这么多,一下子就被虐了,在隋朝官员长孙晟的忽悠下,投奔了大隋。不幸的是安义公主死于乱兵之中。
突利可汗彻底跪了,穷困潦倒、举目无亲,觉得隋文帝要无情的抛弃他了,想到这里,不禁痛恨自己的无能。出乎意料的是,隋文帝就喜欢他这个没用的样子,因为其中涉及到一个惊天大计划。突利可汗到达大兴城后,隋文帝给他好吃好喝,还把前来归附的突厥难民、流民都给了突利。另一方面,前线的隋军在杨素、史万岁、高G等人率领下,连连击败都蓝的军队。终于,仁寿年间,最终扫除了敌对的突厥势力。
荡平突厥,隋文帝下令封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由他来统治原突厥故地,为隋朝镇守北疆。原来的安义公主不是死了嘛,不要紧,皇恩浩荡,再给一个,把一个宗室女封为义成公主,下嫁启民可汗。启民感动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自己什么功劳都没有,领土、人民、金钱、老婆、地位……所拥有的一切全都是隋文帝赏赐的,大恩大德,几辈子都报答不了。于是他称文帝为“圣人可汗”,发誓永远替大隋做牛做马。
义成公主乃宗室杨谐之女,虽然不是皇帝的金枝玉叶,但也衣食无忧,可以享受富足的生活。日后嫁人,虽然不一定可以嫁到情投意合的如意郎君,男方肯定也差不到哪里去,至少有前途的社会精英吧。然而,皇帝的一纸命令却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不得 上嫁衣,远赴草原,丈夫还是个年龄大、文化差异大的异族人。可以想象,这个十几岁的花季少女肯定已经向家人抱怨过、哀求过很多次了,但这点力量相对于皇权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大业三年,新皇帝杨广带领50万大军,十万匹战马北巡突厥。听说天子亲自前来,启民可汗激动不已,不敢怠慢,便和义成公主以及依附部落的酋长南下迎接。看到大隋兵马众多,军容整齐,旌旗连绵不断,启民可汗非常震撼,朝见时,他更加惊呆了――隋炀帝竟然命人造了可以容纳几千人的大帐篷,在它面前,自己平时住的牙帐就很low。宴席间,隋朝的艺人为各位首领表演了喷火、背山等绝技,首领们都看傻了,大隋可真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们这些蛮夷比不上,启民可汗带头割下手臂上的肌肉献给隋炀帝,表示臣服。另一边,萧皇后来到义成公主的帐篷,对她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义成公主为有这样一个给力的娘家而骄傲。
两年后,启民可汗前往洛阳朝见炀帝,同年去世。其子始毕可汗上表请求按照突厥风俗,娶先父的可敦义成公主,炀帝倒是挺通情达理,批准了。就这样,结婚十年、二十多岁的义成公主就有了第二任丈夫。只是这个可汗并不像他父亲那样对隋朝唯唯诺诺,而是有野心、有抱负的,在他的治理下,突厥渐强,而南方的隋朝,却在走下坡路,隋炀帝祭出建东都、开运河、征高丽、通西域、游江都等一连串杀招自虐,王朝走向了绝境。
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再次带领十几万人北巡,要求突厥可汗迎驾。听说了此事后,始毕可汗牙都快笑掉了,我正愁找不到机会打你呢,你自己倒是送上门来了,这几年杨广看到突厥强大了就小动作不断,扶植隔壁的西突厥、妄图制造内部分裂、还蓄意谋杀自己的重要谋臣,是时候做个了断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于是亲自率领几十万铁骑南下,希望一举擒杀杨广。
义成公主连忙派人把此事告诉杨广,杨广吓得双腿发软,连忙躲进附近的雁门郡城,刚进城没多久,突厥铁骑就里三重、外三重,把雁门围的像铁桶一般。喊杀声日夜不绝,箭如雨下,最近的落到了离隋炀帝只有三步远的地方。生死难料,杨广低下了高傲的头颅,抱着爱子痛哭流涕,城内粮食也只够维持二十多天。十万火急,义成公主骗始毕可汗说,北方的外族人乘我们主力南下去抄我们老家了。可汗一听,那还了得!又有哨骑来报,各路增援隋军将达雁门,数量众多,始毕可汗服软了,下令撤退。
经历此次劫难,杨广算是心里崩溃了,对这个国家他已绝望,老臣苏威劝他回两京,杨广没有听从,而是放弃了首都南下江都,天天用醇酒妇人麻痹自己,逃避现实,只等一死,一了百了。大业十四年,隋炀帝被杀于江都。义成公主听说后,便派人把无依无靠的萧皇后接到了突厥。
因为实力不强,各路反王纷纷孝敬突厥,争当小弟。突厥倒是来者不拒,收好几家的钱,其中就有李渊集团的。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没多久,就派刘文静来称臣求援,附带大量礼物,始毕可汗笑纳了。之后的十年左右,突厥经常袭扰边境,抢掠财物,李唐王朝在消灭各个割据势力同时也不敢不花钱消灾。随着全国逐渐统一,唐与突厥的矛盾也逐渐尖锐起来。征战连年,户口锐减,社会混乱,大唐羸弱的国力让李渊在强大的突厥面前抬不起头来。一次有人建议李渊迁都,他说突厥之所以老惹事,是因为长安城里的钱太多了,让他们看着心痒痒,如果拆毁长安,另找一个好地方,就行了。李渊以为然,马上派人去选定新首都地点,要不是李世民反对,没准就真做了傻事了。
隋亡后,义成公主不禁想起了前辈大义公主,两人的遭遇是多么像啊,这时他的丈夫是颉利可汗,第四任丈夫了。公主千方百计请求可汗南下,为大隋报仇,消灭反隋的李唐王朝。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发生,颉利可汗带领数十万骑兵南下,很快就打到离长安不远的渭水便桥,太宗自知国力不强、难以应对,只好把府库里所有钱财拿出来,送给突厥各部落首领,自己亲自到便桥上,摆出一副不得已抵抗的样子,历数突厥背信弃义的事件,颉利可汗也有些被说动了――好像是做的有点那个。眼见得了好处,部队无心恋战,又理亏,就撤退了。
唐太宗哪里咽得下这口气,便天天练兵,积蓄实力。贞观三年,义成公主感觉这一年的冬天特别冷,比去年的还冷,草原上的牛羊冻死的不计其数,北方的薛延陀、回纥等部又反叛了,颉利可汗率军镇压,回来的时候就剩下几个人。加之任人唯亲,内部已经不稳。次年正月,前线传来战报,李靖攻占了恶阳岭。颉利乱了阵脚,又在定襄、白道被连续打败。为了喘口气,恢复实力再战,颉利可汗派出使者,请求议和,太宗同意,也派出了使者,颉利见使者来了,就放心了,觉得李世民真好骗,正陶醉时,没想到就遇到唐军突袭。保命要紧,颉利拔腿就跑,什么都不管了。
打扫战场时,士兵在人堆里找到了义成公主的尸体,半年后,颉利被带上囚车,向长安驶去,囚车渐行渐远,消失在了草原的尽头,一起消失的,还有那个曾经强大的东突厥汗国。
和亲是一条不归路,不是郁郁而终就是人头落地,大多没有什么幸福可言,还要夹在丈夫与娘家之间,其实,她们本就是牺牲品。又过了一百多年,一位叫杜甫的诗人来到了昭君的故乡,有感而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是的,公主名叫阿史那公主,阿史那公主是突厥可汗的三公主。
参考资料:
阿史那公主是突厥可汗的三公主,阿史那也许并不能算是个真正完美无瑕的女人,但谁也不能否认她是个美人,她的脸 太苍白,身子太单薄,她的眼睛虽明亮,也嫌太冷漠了些,可是她的风韵,她的气质,却是无可比拟的。 她是当时西域诸国君主们争逐的对象。(她是突厥可汗的三公主,她是精通音乐的美人,她的风韵气质无可比拟;她嫁到了中原,带来了西域优秀的音乐舞蹈艺术,也带来了一个个出色的艺术家……)北周武帝宇文邕便其中的仰慕者,忍不住相思之苦,便派使臣携带重礼,西出阳关,向突厥可汗求婚,请求娶精通音乐的阿史那公主为皇后。
周武帝是一个有远见卓识、勤政爱民的君主,他十分倾慕西域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提倡歌舞,主张以礼乐治国。当时突厥族居住在准噶尔盆地一带,是西域一个强大的部落。因突厥可汗也正想与强大的北周结好,所以应允了亲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