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一场自我博弈,一个女人的精神觉醒

《面纱》‖一场自我博弈,一个女人的精神觉醒,第1张

01

越来越发现毛姆的小说书名都很特别,且具有深邃的寓意。喜欢他的作品,只是觉得读一本就会少一本,心里莫名地有些难过。就如我读完了加缪的全部作品后,精神充实了,但心里却空落落。真是很奇怪的感觉!

毛姆这部小说《面纱》的命名出自雪莱的十四行诗:“别揭开这幅彩幕(就是彩色的面纱),它被活人称为生活;/虽然上面所绘的图景显得很不真实。/只不过是以随随便便涂刷的彩色,/来摹拟我们愿信以为真的一切东西;”

真是优美的讽刺啊!

《面纱》这部小说确实有些讽刺,但后来主人公的命运却使人既怜悯又感动。

美貌的英国女孩吉蒂,从小受母亲灌输,养成了骄傲自大、爱慕虚荣的性格。她本想如母亲期望的那样,嫁给一个显贵。但挑来挑去,却没有一个合适的。眼看着比自己丑很多的妹妹找了一个富商子弟,而且就快要结婚了,还邀请吉蒂做伴娘。吉蒂觉得被打脸,明明自己这么漂亮,却要落在妹妹后面,这对她而言简直就是一种莫大的侮辱。

那场舞会上,一个叫沃尔特的年轻男子爱上了光彩照人的吉蒂。而吉蒂觉得他只是个相貌平平的男人。没想到几次见面后,沃尔特竟向吉蒂表白并求婚。吉蒂迫于妹妹即将到来的婚礼对她的打击,也觉得自己已迈入大龄剩女的行列,于是,她答应了。

闪婚的两个人各方面都明显不合适,但又各取所需。婚后,吉蒂随丈夫沃尔特到当时的英国殖民地——香港定居。

高高在上的吉蒂被丈夫深爱,处处让着她,宠着她。但她总是看沃尔特不顺眼,觉得他闷,没有情趣,一个无聊至极的男人。

吉蒂生性活泼,很喜欢聊天。但沃尔特的缄默让她感觉很不适应。她想和他说话,可是他总是在忙,不是在看书,就是在思考。有时,她说的话,他根本不接茬。譬如那天,吉蒂说:“这雨下得跟瓢泼似的。”可她半天得不到回应。她大声地又重复了一遍:“这雨下得跟瓢泼似的。”沃尔特笑着说:“我听到了。”吉蒂需要的是一个能给她物质满足的同时,又会风花雪月的伴侣,可作为细菌学家的沃尔特只有沉默。这是一种差距,从学识到性格,这俩人还真是天壤之别。

毕竟是新婚,虽然吉蒂不爱沃尔特,但他对她无微不至的爱也能让日子温暖起来。这些温暖还没有长大,沃尔特就遭遇了生命中的极寒地带。吉蒂出轨了。她爱上了一个有家室的男人,他叫查理,是沃尔特的间接领导。他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他的野心似乎比他的能力大很多。他热情、富有、帅气、骄傲、自私又极度自负。吉蒂与他一见倾心,真是干柴遇烈火,熊熊燃烧。

套用我华夏民族古老又睿智的一句谚语:“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吉蒂和查理的奸情终被沃尔特无意中撞见了。他没有立即抓包,可能他太爱他妻子吉蒂,不想场面那么难堪。再加上他内敛的性格不允许他大吵大闹。忍字头上一把刀,沃尔特的心在流血,表面上却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这可吓坏了吉蒂,惴惴不安的她思想左右互搏着。一边的声音是沃尔特并没有发现她和查理的奸情,是她多心了。另一边的声音又说,即使他发现了也未必是件坏事。反正自己不爱他,刚好可以解套,和他离婚,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沃尔特考虑了几天,还是摊牌了。他给吉蒂两个选择:一个是离婚,前提是查理也必须离婚娶吉蒂。另一个选择是让吉蒂随他去霍乱横行的湄潭府,沃尔特已经申请了去湄潭府工作,因为他是细菌学家,也懂些医术,那里需要他。但让人感觉沃尔特的这一决定更像是去自杀。也是,他绝望了!他深爱的女人背叛了他,可他不想放弃她,又想和她一起毁灭。他还想用危险繁忙的工作来分散自己这份煎熬,为疫区的治理贡献一份力量。真是矛盾的纠结心理,腹黑又高尚。

愿望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当哭哭啼啼的吉蒂出现在查理面前,对他说明情况时,他一改往日的温情,自私的嘴脸显露出来。他宣称自己绝不会和妻子离婚,甚至建议吉蒂去湄潭府会使整件事情好起来。当爱情的面纱滑落的时候,吉蒂看到的是冷酷的绝情。

在爱中煎熬的吉蒂无奈地选择了与丈夫沃尔特去湄潭府。她知道,这无疑就是自杀,她接受也因为她没有退路。她有一个回不去的娘家,她怕母亲责骂,更怕妹妹嘲笑。她是一朵落花,只能随波逐流。她置气地对丈夫说她只带一套夏天的衣服和一身寿衣。她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02

去湄潭府的路上,轿子里的吉蒂一直在哭。她想用眼泪洗刷自己的耻辱,可她依然忘不了查理,忘不了他给的温存。轿帘外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宁静又浩瀚,她却无心观赏眼前这美景。沃尔特一路更加缄默,冷得像块冰。

在山上简陋的平房里安顿下来,这里是他们的新家。也就是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后,吉蒂的思想才慢慢地改变。起初的时候,每天无所事事的她会想念查理,想念和他一起热烈的过往。那天,她去修道院参观,修女们无怨无悔地帮助被霍乱肆虐的人们,收留并抚养被遗弃的女婴们。她们很穷,甚至过着朝不保夕日子,但她们却是快乐的,因为有坚定的信念在身。吉蒂无意中得知自己的丈夫很喜欢孩子,会时常去看她们,抱她们。她觉得他那么冰冷的一个人怎么会有如此温情的一面?

沃尔特很忙,有很多感染了霍乱的患者需要他医治。他不停地做实验研制疫苗,每天都很晚回家。他疲惫极了,一句话都不想说。空虚寂寞的吉蒂忽然觉得自己是个废人,整天什么都不做。此时,她的爱情在这场生死攸关的霍乱中变得如此渺小。她感觉自己很傻、很卑劣。她必须要做点什么,于是,她决定去修道院帮忙。

到修道院工作后的吉蒂仿佛迎来了新生。她每天朝气蓬勃,用心照顾着那些可怜的孩子,给姑娘们教刺绣,教孩子们唱歌。她感受博大的力量,知道了普度众生的真谛。她终于告别了她那见不得光的爱情。她后悔,后悔不应该伤害自己的丈夫沃尔特,他是多么善良无私的人啊!尽管这样想,但她还是不爱他,她只希望他能原谅她。

吉蒂怀孕了。沃尔特是开心的,吉蒂却开心不起来。因为她不确定孩子是不是沃尔特的。从这点看来,吉蒂是个诚实的女人,更能看出沃尔特的大度及宽容。

作为一个智者出场的人,韦尔顿受之无愧。他是吉蒂遇到的少有的知音。他像一把旁敲侧击的钥匙,为吉蒂解开了许多心结;他像一阵风,在吉蒂闷得透不过来气时,他会徐徐吹来;他更像一个心灵大师,在吉蒂迷茫时,为她指点迷津。韦尔顿虽然在本书中被提及的不多,但在整个故事中也占不小的份额。所以说,吉蒂的改变,韦尔顿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沃尔特是不幸的,他死在了对抗霍乱的战役中。他也是伟大的,一个远渡重洋的英国病毒学家,为了解救疫病中的人们,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被草草地埋葬在异国的土地上。多么让人泪目啊!而作为妻子的吉蒂却没有哭。其实她心里也很难过,只是她哭不出来。她在思考沃尔特临终时对她说的那句话:“死的却是狗。”她百思不得其解,就问韦尔顿什么意思?

韦尔顿解释道:“那是戈德·史密斯《挽歌》中的最后一句。大意是:一个好心人把狗领回家,起先相处融洽,后来狗却发疯了,将人咬伤,但人活过来了,死的却是狗。”我想吉蒂听到这样的解释,心里肯定会万分难过与后悔,只是毛姆大叔在书中没有描述吉蒂当时的心情。或许,吉蒂更后悔沃尔特还没有等到她爱上他,就死了。这难道是时间的面纱?揭开之后,总有些令人后悔、令人惋惜的东西。

03

湄潭府的经历让吉蒂变得坚强,也让她重新审视人与人、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她要带着腹中的孩子回英国去,她需要家的温暖,她想她能接受母亲的责骂,也能接受妹妹的嘲讽。她什么都不怕了。可是,上天没有给她机会让她见她母亲最后一面,她母亲突然病逝了。

吉蒂的父亲一直都是家里的挣钱工具,他和自己的女儿之间除了有血缘关系,没有过多的情感。他妻子离世后,他却收到了那封迟来的任命信,可是她看不到了。他说话闪烁其词,为的是不想女儿拖累自己。吉蒂在掏心掏肺中还是唤醒了父女之情,他们在抱头痛哭中化解了多少年来说不清道不明的矛盾,也唤回了那些年失去的亲情。

吉蒂知道前路一片渺茫,但她怀揣着勇气和坚强。她会勇敢地面对将来的一切。她时常想起去湄潭府经过的那片稻田,想起那条路上的风景,她觉得很美。她的心从那条路上和那里的经历中找到了自己想要走的路,那会是一条平和宁静之路,它曾经在修女们的眼睛里出现过。

一个觉醒的女人格外美丽,就像吉蒂。

有时想想,人生寻求的并非一时的巅峰,而是辽阔的宁静。觉醒、救赎,对一个女人来说是多么重要。而自身存在的价值才是意义所在。在一段颠簸的路上,即使扭了脚,也要含笑面对,因为前路还长,我们都不知道路上会遇到些什么?而面纱,只是各种事物的遮挡物。它会让人迷惑,但它也是世间的存在。平常心吧!带着一双慧眼,带着善意前行。

1

《论自助》中说:我们能从伟大的作品中发现并重见被自己摒弃的思想。

毛姆的作品——《面纱》就有这样的作用。

我曾想,自己会不会因所谓的真爱做第三者,我曾想,会不会难以忍受伴侣的无趣而出轨。我曾迷途不知返,在一场梦里反反复复与无尽的妄念纠缠了6年。

幸运的是《面纱》解开我的心结,让我透彻,让我死心。有些书,你得先陷入相同的困境再读,才会顿悟。

人性的虚伪,矛盾的自尊,婚姻爱情、欲念冲动、救赎信念,毛姆一块块切开给你看。整部小说的色调都比较沉重,正因为现实且沉更容易警醒人。

由于篇幅较长,我分别从,瓦尔特、凯蒂、韦丁顿和修女们,这三个部分来写书评。

推荐给曾经在感情里深陷、出轨或被出轨的人读。一部女性精神觉醒之作,一场自我压迫的博弈。是陷入错误感情的警示灯,《包法利夫人》式心态女性的折射镜。(2006年,中外合拍**版本上映。建议先看小说再看**,剧版温情,小说残酷。)

剧情简介: 长相貌美但是爱慕虚荣的英国女好凯蒂和性情孤僻的细菌学家沃尔特是一对不甚了解却匆匆结合的夫妇。知晓凯蒂出轨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唐森后,瓦尔特没有当场揭发,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蝴蝶效应。为了报复,瓦尔特带着吉蒂深入中国大陆的疫区湄潭府,反丧了性命。远离上流社会诱惑,凯蒂清情人的冷暖、受到修女们感染,渐渐寻找到人生价值,同时认识到曾经自己的庸俗和丈夫的深情,希望得到原谅,却只得到沃尔特临终前说的一句“死的却是狗”。返回伦敦途中,凯蒂遭受母亲病逝,最终决心跟随父亲离开伦敦开始新生活。

2

第一部分:可爱的瓦尔特先生是如何跑向死亡的。

私心是喜欢瓦尔特的,简直理想伴侣。但是直到瓦尔特死去,凯蒂也没有爱上他。

博士学历的细菌学家,懂医学。俊秀的五官,中等偏瘦身材。性格冷峻内敛,寡言少语,羞于表达,固执且自制力极强。

凯蒂的父亲一向不爱和年轻人打交道,却夸赞他非常聪明。后期到瘟疫地湄潭府,救助病人,也显示出非凡的魄力和高尚的品质。

(可以说是神仙级别的优秀直男了,凯蒂竟然出轨!飓风哭泣。不要让给我好不好!)

整个剧情里,瓦尔特的出场和话语篇幅都很少,第一部分是爱上凯蒂并求婚。第二部分是凯蒂出轨后,他的那段惊世骇俗的告白。第三部分就是在湄潭府零碎的谈话。最后一次谈话是得知凯蒂怀孕,虽然不知孩子是谁的,还是要把凯蒂送回香港,离开霍乱地。并告知凯蒂,早就宽恕了她的出轨行为。

先从那段“名场面”开始,来解读瓦尔特的情感观。

1、“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

2、"为了欣赏你所热衷的那些玩意我竭尽全力,为了向你展示我并非不是无知、庸俗、闲言碎语、愚蠢至极,我煞费苦心。我知道智慧将会令你大惊失色,所以处处谨小慎微,务必表现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样像个傻瓜。我知道你仅仅为了一已之私跟我结婚。我爱你如此之深,这我毫不在意。据我所知,人们在爱上一个人却得不到回报时,往往感到伤心失望,继而变成愤怒尖刻。"我不是那样。"

3、"我从未奢望你来爱我,我从未设想你会有理由爱我,我也从未认为我自己惹人爱慕。对我来说能被赐予机会爱你就应心怀感激了。每当我想到你跟我在一起是愉悦的,每当我从你的眼睛里看到欢乐,我都狂喜不已。我尽力将我的爱维持在不让你厌烦的限度,否则我清楚那个后果我承受不了。我时刻关注你的神色,但凡你的厌烦显现出一点蛛丝马迹,我便改变方式。一个丈夫的权利,在我看来却是一种恩惠。"

第1小段,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名句。初读这段表白,并不喜欢。如果某人和我表白,一上来就把我说的一无是处,还说依然爱我,我一定给他几个大嘴巴子,让他清醒点。但是这段话连着2、3段和整本书来看,就会觉得瓦尔特是如此的深情又卑微。

瓦尔特告诉凯蒂当他第一眼看到她,就爱上了她。后来就一直默默制造机会靠近凯蒂,但是从不表达爱意。

在即将离开英国到香港工作时,怕错过遗憾终身,鼓起莫大勇气向凯蒂求婚,而凯蒂因虚荣心作祟,加之母亲不断逼婚,于是闪婚瓦尔特。

婚后不久,瓦尔特发现凯蒂出轨,没有立刻捅破,而是以陪他去霍乱的小城治病为理由,来提醒凯蒂,可惜她还沉醉在渣男爱她会娶她的梦里。

瓦尔特则直接让凯蒂去找唐森娶她,结果唐森断然拒绝,并要求凯蒂陪丈夫去瘟疫小城。

而这一切尽在瓦尔特的掌握中,他让凯蒂亲手撕下唐森的面纱。

个性聪明的医学博士,却不能免俗一见钟情凯蒂这美丽的躯壳,无趣的灵魂。所以瓦尔特在凯蒂出轨后告诉她,鄙视自己,因为爱过她。

我认为腼腆克制的瓦尔特之所以爱凯蒂,除了她的外在,还因为她活泼快乐,天真烂漫,善于社交的性格。而这些是瓦尔特本人缺失的部分。

一个人如果在某些方面不擅长,往往会渴望,会想要靠近。

接着从凯蒂的一段独白来看瓦尔特:

“难道他就不能像她一样恍然明悟,在恐怖与死亡阴影的笼罩下,与那些在修道院里令人敬畏的美丽心灵相比,他们之间的是非恩怨是多么微不足道啊!一个愚蠢的女人红杏出墙,真有那么重要吗?面对治病救人的崇高事业,他怎么能对这些凡尘琐事费心劳神、耿耿于怀呢?说来也真奇怪,聪明睿智的瓦尔特竟如此轻重不分!他给布娃娃穿上了华丽的礼服,把她摆进神龛,顶礼膜拜,结果却发现,布娃娃只不过是塞满木屑的玩偶而已。正因为如此,他无法原谅自己,也难以原谅凯蒂。他的身心备受摧残,一度活在自欺欺人的幻觉中,可是当幻觉在真相面前摔得粉碎,他以为现实也被摔碎了。没错,他不能原谅她,实际上是因为他无法原谅自己。”

其实凯蒂的理解是正确的,与死亡相比,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似乎不应该为了一个愚蠢的女人出轨而惩罚自己。

但是她忽略瓦尔特的不同。

他爱的纯粹,爱的卑微,甚至失去自我。为她隐忍无趣的社交和诡诈宴会,渴望在凯蒂身上守护自己的梦,可惜凯蒂打碎了梦,还不知悔改,振振有词,肆意挥霍他感情。

应了那句话,舔到最后一无所有。只能化悲痛为无畏,拿自己做救治实验,最终染上瘟疫而亡,永久的埋在了湄潭府。

3

再看最后一段独白,结束对瓦尔特的分析。

凯蒂说:“我觉得你这样对我不公平,” 你因为我愚昧、轻佻、粗俗,便责备我,这是不对的。我就是这样长大的。我认识的所有女孩子都像我这样。这就好似一个没有乐感的人因为讨厌听交响音乐会而受到责备一样。因为你自己赋予了我一些我并不具备的品质,你就责备我,这样做公平吗我从未试图装出一副什么样子来欺骗你。我就是我自己,有一个好看的脸蛋和快活的性情。你不能希冀在集市的小摊上买到珍珠项链和貂皮大衣;在这你只能买到锡制的小号和玩具气球。”

这句话**里凯蒂说了类似的总结:“我们寻找对方缺少的品质太傻了”。

不过瓦尔特并没有责备凯蒂,而是无法原谅为自己。

这个观点是惊艳到我的。也许不同频率和生长环境的两个人走在一起真的不容易。

我很喜欢毛姆笔下的瓦尔特,他个性善良,内敛沉稳,聪明自重。

纤尘不染的性格,不会轻易妥协,他们的内心深处,总想守住某些不可变的信念。以至于得知凯蒂出轨最初,他想要带着凯蒂一起赴死。好在这种想法很短暂。

我多希望瓦尔特明白书里的这句话,那样他的未来还会有更多可能。

“既然万物生命都如此短暂,万事皆为过眼云烟,那么,人们为了一些琐碎的事情而较真,争的面红耳赤,让彼此不高兴似乎显得太可悲。”  

4

第二部分:被洗礼过思想的凯蒂再次堕入深渊?

书从第6章开始,详尽的描写了凯蒂的家庭成员性格。其母亲,同样是个美丽精致,善于社交的女性,但控制欲强,贪图名利。

因为只能依附于丈夫的社会地位而跻身上级社交圈,所以不断榨取丈夫,不顾及其感受,费尽心机拉拢关系,谋算职权,填补虚荣心,后因为强忍病痛久不治愈而死。

凯蒂父亲则感到解脱,同时被任职为英国殖民地的首席法官,这也是凯蒂母亲生前所渴求。

身材瘦小,性格沉默隐忍的凯蒂父亲,任劳任怨,从不快乐,没有自我,但做为殖民地首席法官,可见有智慧和能力。这些外在描写和性格特征竟然和瓦尔特有着惊人的相似度。

书中提到:凯蒂到香港后,发现自己的地位是由丈夫决定的,而他细菌学家的身份在她们所处的社交圈并不吃香,她感到不满,渐渐对瓦尔嫌弃。

此处的凯蒂与她母亲对待其父亲的态度与想法竟然如出一辙。

不免让人沉思,如果凯蒂没有经历过出轨和湄潭府一劫,年老的凯蒂是否会重蹈覆辙其母亲的一切。而瓦尔特的个性和爱也终将被妻子的喋喋不休永和不满足消磨殆尽。

历史总是相似的,毛姆不设计没用的情节。

母亲从小就将凯蒂往:飞上枝头的“花魁”目标打造。她没有给予凯蒂足够的底气和爱意。更没有培养她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新女性,三观端正,不畏催婚。原生家庭的荼毒,是凯蒂的悲剧。

原以为聪明伶俐的凯蒂,嫁给优秀的瓦尔特能逃出母亲的思想桎梏,做个安分守己珍惜感恩的平常主妇。但竟她“饱暖思*欲”---出轨!

凯蒂外遇金玉其外政府高官唐森。事业有成,幽默风趣,实则爱慕虚荣,自私自利,风流成性,专挑家庭主妇下手。

在凯蒂自以为遇到真爱,要抛弃一切,和唐森双宿双飞时,却遭丈夫揭发。而唐森面对瓦尔特的官司威胁,原形毕露,对凯蒂只身赴死也毫不动容,凯蒂美梦幻灭,只剩绝望。

我想此刻木心的这句话,也非常的警醒。 “爱情本来就没有多大涵义,全靠智慧和道德生化出伟美的景观。如果因为爱情而丧失智慧和道德即可判断:这不是爱情,是性欲,性欲的恣唯。”-《素履之往》

既然自愿选择的嫁给他,就该承担选择后的责任。实在不幸福,要么理性离婚,要么转变思想态度,好好生活。

5

近来读面纱和《非暴力沟通》越发觉得,完全的伴侣太难,好的相处状态真的是彼此包容、忍耐,理解。做到发自内心的欣赏,去用强大的灵魂和自我调解能力去感染你能感染的,改变可以改变的,接纳不能改变的。

我只是建议伴侣结合以后,有矛盾要包容调和。因为凯蒂在故事的结尾也没爱上瓦尔特,虽然她为瓦尔特感到骄傲。

所以, 在最开始选择伴侣时,不要怀疑和忽略你内心的诉求,如果惧怕和这个人有未来,就不要结婚,不要压制自己,不要权衡利弊而去相处。 不要心软,不要听劝,遵循内心。喜欢一定是不怕的,不排斥肢体接触的。

要记着:“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约一)

另外:追求真爱请勿触犯道德和法律制约。别被花言巧语蒙骗,更不要被那个外表好看,攻势猛烈,强行肢体接触你的“霸道渣男”给迷失了抵御能力。

接着从看看凯蒂的“曲折的自救故事”。

在凯蒂离开梅潭府时,心中欢喜,她觉得已经自我救赎,摆脱了让她堕落的爱情,精神的羁绊,不幸婚姻,并且获得自由和不惧未来的勇气。

但是毛姆告诉你,故事要曲折离奇才有趣。人性难测,情感难断,心灵的自救不会一蹴而就。

前方核能预警!

当凯蒂离开霍乱地回到香港后,因为陪丈夫到霍乱地救助,丈夫牺牲,变成了“英雄”,自己也变大伟大而勇敢。因为已经怀孕,在好友韦丁顿的宣传和帮助下,被唐森的妻子(当时香港的名望人士)以万分的热情的强行接回了自己家修养。

在唐森的家里,不可避免的遇见。奈何天高地厚,没有唐森的脸皮厚。

他恬不知耻闯入凯蒂房间,开始强行忆往事,求原谅,并解释:他非常爱妻子,离婚娶凯蒂,会断送仕途。所以当初不管凯蒂的死活。

凯蒂不理会,他纠缠道:我就是个控制不了自己下半身的正常人,不是混蛋,难道因为我昏了头爱上你,我就错了吗?

我以为上面够不要脸了。

接着又来一句:“既然你活着回来,为什么我们不能做朋友,不能继续拥抱亲吻! ”

叹为观止!叹为观止!叹为观止! 本人奉上,叼烟鼓掌双目失明口吐白沫jpg! 请自行脑补。 不行,大家不要拦着我,我要拔刀!

渣男语录之:难道我们就不能像当初那样做朋友吗就在你看透我虚伪和自私以后。

 不行,大家不要拦着我,我要给毛姆捶背!要不是听过同款渣男解释语录,毛姆这么写我都不信。

凯蒂此刻对他的态度当然是鄙夷的,甚至想一脚踹走他。由于唐森屁话说不通,强行攻势,又吻又抱,凯蒂最终因为压迫太久,缺乏安慰,又无力反抗,被欲念打败,嗯。他们两个又睡了彼此。

开始读这段,我气到差点扔手机。

事后凯蒂表示痛心疾首!自我唾弃了很久,表示自己被情欲操控。然后火速收拾行礼离开,唐森再次纠缠,凯蒂不予理会,坐船回到英国。

人性奇妙。如果曾经真心的、昏头的爱过他,并且他还长的好看,虽然你知他是渣男,你厌恶他的内在和做为,但他的一个拥抱,你可能还会被攻陷。所以为什么会有分手p这种事情。

我曾读不懂,《瓦尔登湖》里关于人的天性的解释。 “每个人的内心都潜伏着野性,只要崇高的天性酣睡了,这种野性就会苏醒。这种低俗的野性就像是我们身上的寄生虫,恐怕很难彻底地消除;即使我们身体强健,它们也还是会钻入我们身体,或许我们可以回避,但绝不会改变它的本性。我们的身体也许艰苦,但未必纯洁。天性很难克制,但是应该得到克制。 ”

结合凯蒂从霍乱地回香港,还是没能抵抗唐森同他肉体接触这段,我可以理解那段话了。

我觉得我在网易云里看到的一句热评非常好,虽然放在这本现实题材的书评里显得有些矫情,但是真的符合大众心里状态。

@执笔落花笺:说来惭愧,人只要有机会,就又沦陷。这歌词很真实了!真正爱过的人是不能做朋友的,一见面就会心软,一拥抱就会沦陷,哪怕多看一眼,就想重新拥有。---来自郁可唯的《路过人间》歌曲下的评论。

当然,凯蒂最终回到英国,与父亲敞开心扉,并且说了这样一段经典的结尾:

“我希望肚子里是个女孩,我她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爱她,养育她,不是为了让她将来和哪个男人睡觉,一辈子依附于他。”

“父亲,我以前是个愚蠢,邪恶、可憎的人。但我无能为力。我已经得到了严厉的惩罚。我一定不会让我的女儿重蹈覆辙。我希望她是个无畏坦荡、自立自强的人。我希望她过的比我幸福,忠实自己。”(这段我对应3个译本做了改动。)

多数情况下,人们爱做捡了芝麻丢西瓜的事。我们遇到更好的物品总想拥有,但不想自己配不配,自己该不该,自己能不能,这是悲剧的开始。

6

第三部分 : 智慧超然的韦丁顿,无畏奉献的修女 们让救赎的种子长出。

凯蒂看清唐森真面目后,绝望的陪丈夫到霍乱地,后失去丈夫,与修女们在小小教堂里做义工,结识睿智豁达的海官韦丁顿,在他们的启发下,渐渐觉醒。

韦丁顿是个海关专员,其貌不扬,在霍乱滋生的小城守坚守着。他热情幽默,睿智通透,凡事点到为止。他救下中国满族姑娘,并与其相爱厮守。是凯蒂自救的引路者。

凯蒂刚到湄潭府还对唐森抱有幻想,向韦丁顿打听唐森,韦丁顿不着声色的,全面评价了唐森,说其自大自私。表示讨厌此人,

其中一段颇有意思:“因为这个世上蠢人太多。如果有人占据高位,又平易近人,还对他们说,会尽力帮他们,人们自然觉得他很聪明。当然,这还要归功于他的太太。说起来,他的太太倒是很能干。她头脑清醒,思路敏捷,常给丈夫出谋划策。查理·唐森有她这个贤内助,自然高枕无忧,绝不会做出蠢事来。对政府公职人员来说,要想仕途畅达,这是必不可少的。官场上不需要聪明人,聪明人主意多,很容易招惹是非。官场上需要有魅力、懂世故,办事圆滑,不犯大错的人。”

这段话的重点是:其实唐森不优秀,很虚伪。唐森的妻子很棒,他需要她。他经常和二流女人调情,但都是玩玩。

我读完整篇再看这处,发现他这番话别有深意。一个聪明的下属官员,第一次和人谈论他的上级,就说缺点,还顺带强调他的风流史?好像在提醒凯蒂什么。

韦丁顿在第三次和凯蒂见面,则指出凯蒂不爱瓦尔特,还很怕他。随后客观的评价瓦尔特个性、聪明,并且引出修道院的修女们,以及她们对瓦尔特的崇拜。

如果说韦丁顿埋下第一颗让凯蒂放下唐森的种子,那修女们的不惧死亡圣洁充实的灵魂,则让凯蒂自救的种子发芽结果。

在死亡笼罩的霍乱地,没了灯红酒绿的社交,没有攀附比拼的名望,希望和绝望每天都在更迭,而修女们豁达和仁爱的精神支撑出一片乐土,给予孤独的灵魂,脆弱的生命莫大的安慰。

凯蒂在得知修道院修女死亡,而紧缺人手后,极力要求到修道院里帮忙。

苦闷无事的凯蒂几乎把我要做点事来解脱自己的意愿写在了脸上。高深莫测的修道院院长告诉凯蒂: “一个人不可能在工作中或是在愉悦中,或是尘世中,或是修道院,寻找到内心的安宁。”

7

凯蒂在修道院里的修女身上感受到精神洗礼。修女们有的投入工作信仰坚定,有的热情快乐不惧死亡,有的出生高贵却舍身救世。她都伟大而纯洁,神秘而不容亵渎。

随着凯蒂怀孕与修女感情的增进,也更加感受到修女们的热诚以及她们对永恒的追求,对世间的仁爱,内心的强大足以将任何的苦难化解。

与此同时,凯蒂发现自己修女们存在莫大的隔阂。自己走不进那样的境界,自己的心灵没有归宿。她和韦丁顿说,她在寻找那样的东西,一旦找到,人生也许就会改变。

韦丁顿则告诉她:“是道,有人在鸦片里得道看,有人在对上帝的信仰中得道,有人在酒里,有人在爱情里,万道归一,皆归于无。”显然,修女是在信仰里。

凯蒂寻找的,应该是未被熏染过的心吧。拥有正确的三观,自由选择的生活,理智的判断。这都是凯蒂从前的生长环境不具备的。

随着故事的解结束,瓦尔特死去,凯蒂临行发出疑问,修女们如此的执着永世的生活,而奉献一切,如果只是一个虚无的目标那多可悲。

而韦丁顿说:这并不重要,她们生活本身就是美好的。 “唯有一件事能使我们不断从这个世界的混沌无序中创造出来。就是美。美好事物中包涵:人们画的画,谱的曲,写的书,以及他们的生活,这本身就是艺术,极具意义。”

道教会了世界万物去自行其道,就是意义。(书本身对“道”有一段论述,留着你们读。)

在凯蒂离开之前,院长说了最后一句话给她: “尽责做分内事,这是应该的。对职责有份爱。当爱与职责合为一体时,才能有慈悲和恩泽在心,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我理解为:如果是妻子,那就带着爱去尽妻子责,这样做出的事情才会令彼此开心,而凯蒂是在最初可以说连妻子也没做好。

8

最后做个总结吧。

读了两遍,触动很大,所以下定决心的写了这篇较长的书评。很遗憾不能原滋原味的体会毛姆语言的妙处。

原生家庭教育很重要,自由的选择,思想的开拓,独立的生存能力,对于渣男的辨别,以及妻子的责任,婚姻的选择,人性肉体欲望等,此书给我的收获很大。

当然,我们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成为谁。 世界上有千万条道路,我们可以选择怎么走。--《动物管理局》

就如题目而言,我曾问自己会不会出轨,读完书我想,既然有正确的路摆在眼前,为何要离经叛道选择深渊。

无道德的真爱是贪欲的土壤,不负责撩拨是渣男惯用的伎俩,爱到没有自我是自毁导火索,被偏爱的有恃无恐是自纵。

唯有自己内心足够 藐 视欲念和世俗的枷锁,才能无畏面对生活的任何可能。

—END—

常说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女孩子的富养大概首当其冲的是要富精神,二是在完成富精神的前提下富物质。

富精神,最重要的莫过于树立女孩子独立的品格,能够独立的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今天的《面纱》,就是关于一个女性的成长故事。

《面纱》的作者毛姆算得上是一位多产的作家。

在最初接触他的时候,曾经读到这样一句话:

毛姆从整个文学史上来看,一直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作家,有一部分人认为他是一个被低估的文学大师,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他是比较成功的通俗作家。

当然,单纯的正面评价也不少,比如翻译家黄昱宁评价毛姆:

毛姆有一种把复杂的事情说得简单的能力。 对毛姆作品的翻译非常愉快,首先他的作品生词不多,至少我译的那篇是这样,不需要你花很大的精力去查,而且故事情节整个地非常顺着你的阅读感受,一波三折。

木心对毛姆一见钟情,一看就狂喜:

童年的朋友,像童年的衣服,长大就穿不上了。写得多好。一句话,头脑、心肠、才能,全都有了。

在毛姆作品的扉页中,是这样评价他的:

他被公认为20世纪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最广、最受欢迎的英国作家之一, 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他的小说机智、幽默,常在讥讽中潜藏对人性的怜悯与同情。 1952年,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1954年,英王授予他“荣誉侍从”的称号。

毛姆也许是个“通俗”作家,也许做不到人见人爱。

但是评价一个作家到底好不好,到底还是得要亲自去读读他的作品。

比如,读《月亮与六便士》,你会想,竟真有人把梦想当做一个神圣的信念、一个使命去践行。那种决绝不亚于任何一个武士上战场,不亚于任何一个运动员代表祖国为国争光。读《面纱》,你会想,这样轻佻的女子不是随处可见,活该她自作自受,怎奈最后结局反转。

读他的作品,不用像读侦探、悬疑小说那样动脑筋思考,需要做的无非就是顺着故事读下去,去感受他塑造的故事情节。你也许会带入自己的判断,判断人物的选择和故事走向。如果最后你的判断跟作者设计的不一样,你大概就会始终记得故事情节。读完了也免不了要去时长回味。

毛姆的作品多以小说和戏剧为主,说白了,就是说故事。说故事,那就说的“俗点”又何妨。“文学是可爱的”!作家本就承担着替人类发声的职责,写的过于复杂晦涩,读来令人不知所云,又所为何?这位“俗”作家的作品能够做到引人入胜,能够让人读完去思考、回味、把玩,于我读书的心思切合,也就足够算得上一位好作家了。

故事开始之前,先分享两段文字。

“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

《挽歌》的大意为,一个好心人在城里领养了一只狗。 起初人和狗相处融洽,但是有一天二者结下怨仇,狗发了疯将人咬伤。大家都预料被咬的人将会死去,但是人活了过来,最终死去的却是狗。

第一段是男主人公Walter对女主人公Kitty说的话。乍看之下,像是甜蜜无间的告白。在知乎上,也有人把这段话作为表白的话来分享。然而,这段话出现的场景却是:Walter在发现妻子出轨后说的话。

第二段是关于一个故事的解说。“死去的却是狗”是Walter死前,Kitty乞求Walter原谅她曾经的愚蠢行为(出轨)时,Walter的回答。

《面纱》主要是讲述了在香港殖民地任职的细菌学家Walter和一位二流律师的女儿Kitty的故事。

Kitty为逃离妹妹即将结婚、而自己却仍旧大龄未嫁的困窘,匆忙之下接受Walter的求婚,即便她知道她一点都不喜欢Walter。而在随Walter来到香港工作和生活后,Kitty不久便与在聚会上结识的Charlie开始了婚外情。

这场纸包不住火的婚外情很快被Walter发现。为了报复,Walter提出要带Kitty去发生霍乱的“湄潭府”进行援(song)助(si)。因为Walter料定了Charlie不会为了Kitty选择跟自己的妻子离婚,所以Kitty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接受Walter的决定。

至此, Kitty和Walter分别成了开头《挽歌》故事里的人和狗。

Walter想置Kitty于死地,但不曾想到,Kitty在发生霍乱的危险境地中开始一段关于人生或者生命意义的探索。这样的探索抹去了她对旧情人Charlie的爱慕,也抹去了她曾经对Walter的恨意。而Walter在“湄潭府”的日子里,始终不能原谅Kitty,直到最后感染霍乱,在怨愤中死去。

Walter“咬了”Kitty,但最终死去的却是Walter自己。

小说围绕着Kitty的生活展开,她从婚前的轻佻女子到婚后为了追逐所谓的“爱情”而成为别人的情妇,只到最后在危险的瘟疫地区主动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完成了一段“蜕变”。

Kitty在蜕变前,是一个依赖别人而生活的人。所以,在她出轨被Walter发现后,她无法独立作出选择。她只能寄希望于Charlie的解救,如果Charlie拒绝,那她只能接受丈夫Walter的任何决定,哪怕是胁迫她去发生了霍乱的地方。

好在,她在发生霍乱的地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她帮助修女照顾孤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起初是为了打发时间,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跟修女的接触越发多起来,她逐渐开始思考,到底修女们为何愿意背井离乡来到遥远的国度进行援助?工作和思考让她逐渐忘了Charlie,也原谅了Walter。

Kitty的成长是缓慢的,但值得庆幸的是她有思考、有成长。否则,她只能沉湎于失去Charlie的悲痛,任由Walter摆布和报复。

如果是你遇到类似的问题,你怎么解决?

人生是为了什么?或者究竟是为了自己还是他人?

疫区的修女们改变了Kitty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让Kitty开始寻找:

“我在寻找某种东西,但是到底找的是什么我也不能确定。但我知道这对我很重要,如果我最终找到了,我的生活将会变得大不一样。”

在Walter死后,Waddinton解释说,Kitty在寻找的东西是“道”:

道也就是路,和行路的人。道是一条世间万物都行走于上的永恒的路。但它不是被万物创造出来的,因为道本身也是万物之一。道中充盈着万物,同时又虚无一物。万物由道而生,循着道成长,而后又回归于道。可以说它是方形但却没有棱角,是声音却不为耳朵能够听见,是张画像却看不见线条和色彩。道是一张巨大的网,网眼大如海洋,却恢恢不漏。它是万物寄居的避难之所。它不在任何地方,可是你一探窗口就能发现它的踪迹……

依照着道,卑下会变成英武,驼背也可以变为挺拔。失败可能带来成功,而成功则附藏着失败。但是谁能辨别两者何时交替?

这也许是作者想借书中人之口表达自己的价值观。

什么是道,什么是生存,什么才是意义?

跟这些比起来,情仇爱恨似乎根本不值一提。

故事的主题之一是——爱情。

究竟什么是爱情?

Kitty与Charlie之间有爱情吗?Walter与Kitty之间有爱情吗?

或许应该换个说法,喜欢或者爱。

那这三个人之间,谁爱谁。如果爱了,那怎样才是正确的做法。

说到这,又联想到《延禧攻略》里的富恒和魏璎珞。他们彼此相爱,但最后还是没能在一起。但是他们没有选择互相伤害,没有因爱生恨!

又联想到咪蒙的离婚。婚后的两个人不爱了,选择离开。没有出轨,也没有背叛一说,只是坦然面对,理性解决。

如果你爱的人不爱你,你要怎么办?如果你碰巧和你爱的人在一起,但是他不爱你,你要怎么办?再如果,你们彼此相爱,但是最后又不爱了,你又要怎么办?

人生似乎总是由很多问题组成的,作为一个成年人,除了面对,还是面对。

《面纱》的同名**豆瓣评分82分,也跟小说一样好看。不想看小说的可以看**了解故事情节。

只是,**的最后,Walter让Kitty原谅自己,与小说中完全相反。可以的话,还是建议读小说,去体会主人公内心的声音和作者真正想表达的。

“这华丽的面纱:啊,人们就管这

叫做生活,虽然它画的没有真象……”

        雪莱:《揭开这华丽的面纱》

00 序言

据说毛姆就是从雪莱的这句诗里收获写作《面纱》的灵感的。

1814年毛姆出生于巴黎,十岁时母亲去世,失去母爱的他绝少体会来自家庭的温暖。父亲曾是英国驻法使馆律师顾问,他由一个生性冷漠的叔父领养,被送进寄宿学校住读。

看看毛姆的生平,再看看《面纱》中毛姆对女主角凯蒂的描述,发现凯蒂身上有毛姆自己的影子。

上一篇讲到凯蒂的丈夫瓦尔特,瓦尔特身上也有毛姆的影子,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毛姆自己的矛盾所在了。

还记得福楼拜说的那句话吗:我就是包法利夫人!

那么这句话也可以用在毛姆这里:我就是瓦尔特!我就是凯蒂!

换言之, 他恨自己所爱的,他爱自己所恨的。

生活中很多东西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存在很多中间地带。人性也是如此。

这可能也是毛姆给这部小说取名《面纱》的深意。

01 凯蒂的原生家庭

凯蒂出生在一个鄙俗寒酸的中产阶级家庭。

母亲贾斯汀太太是个尖酸刻薄的功利主义者,在自己的夫妻关系中“扮演着赶车人的角色,驱赶着自己的丈夫在她想走的路上朝前走。”她一心培养两个女儿通过婚姻爬上上流社会。

在这样的原生家庭里,凯蒂最终长成一个外貌漂亮、内心粗俗、头脑简单的姑娘。

正如她后来对瓦尔特所说的那样:“我就是这样被教养大的,我身边所有的女孩都是如此……”

母亲对于女儿的期望是一桩耀眼的婚姻,可以改换门庭,扬眉吐气。

于是长大成年的凯蒂每天的任务就是社交打扮,在这个过程中,她的理想就是期望在“社交季”中将自己嫁出去。但是运气不佳,一直到了25岁,她还没有找到如意郎君。

02无爱、仓促的婚姻

凯蒂已经25岁,还没有找到富且贵的对象,而17岁外貌蠢笨的妹妹却和一位身价不菲的男爵订了婚。无奈之下,细菌学家瓦尔特仓促羞涩的求婚成了她解救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为了安慰自己虚荣的自尊心以及空虚的自我,她只能匆忙选择自己不爱的瓦尔特,只求“远走高飞”,离开势利母亲的白眼和唠叨。

瓦尔特·费恩是一个典型的英国绅士。他是一个埋头苦干的细菌学家,具有浓厚的理性色彩。他不善表达,也缺乏一般的生活情趣,对他来说“说比做难得多。”

两人是仓促成婚的,凯蒂幻想着能在婚姻中寻找爱情,找到生活的价值,可没想到迎接她的却是希望的幻灭。

瓦尔特性情怪异、敏感、拘谨,和女人说话总是害羞不已;而凯蒂肤浅、愚昧说起话来没完没了,这和寡言羞涩的丈夫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段无爱情铺垫的仓促婚姻从诞生之初便意味着婚姻基石的脆弱,生性轻浮与虚荣的凯蒂难以抵挡诱惑。

出轨,在凯蒂来说,似乎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就如《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选择木讷忠厚只知一心纵容他的包法利先生。出轨成为包法利夫人的生活常态。

婚后两人的生活索然无味。所以当凯蒂遇到风流倜傥、风度翩翩的殖民地大臣助理查理时,丈夫显得更卑微和无趣,所以,凯蒂很快投入查理的怀抱。

纸是包不住火的。两人的偷情很快被瓦尔特发现。

瓦尔特却不比包法利先生,他聪慧睿智,看透查理自私、善变、玩弄女性的本性。这个男人除了爱自己根本不会爱别人,为了保全自己,他会毫无怜惜牺牲凯蒂。

而对于自己的妻子凯蒂,他给了她两个选择:要么让查理离婚娶她;要么跟自己去瘟疫横行地湄潭府。

正如瓦尔特所料,查理告诉凯蒂他爱她,但无意和她厮守终生。 爱情和婚姻从来就不能划等号。

哈哈,这就应了那句名言 :不以结婚为目的的爱情都是耍流氓。 对,查理就是一个老流氓。

在这场凯蒂以为的爱情风暴中,查理只不过是贪图她年轻美丽的身体,目的只是为寻欢作乐。

所以,事情暴露之后,查理很自然就将凯蒂弃置一旁,然后劝说她跟丈夫去湄潭府。

至此,凯蒂27岁的空虚人生得不到精神上的提升,爱情的幻想也随之破灭,婚姻也因此岌岌可危。

03湄潭府的历练和成长

凯蒂跟着瓦尔特来到湄潭府,她见到的第一个异域的风情就是一座拱门,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熟知的女子的贞节牌坊。

“这一座有些不同,它在逐渐西沉的太阳前面形成了一道美丽的剪影。”

凯蒂觉得它很美丽,但是面对它,她心里有一种隐隐的不安。

为什么不安?因为这是中国女人的贞节牌坊,而凯蒂恰恰是那个在婚姻中出轨的不忠的女人。

来到湄潭府后,为控制疫情蔓延,瓦尔特格外忙碌。凯蒂在经历了了最初的空虚和无所事事之后,参加了修道院的救护工作。

凯蒂承担了看护照顾小孩以及其他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这份工作让她的精神焕然一新。

忙碌的工作,让凯蒂感到自己在不断地成长,接触到新的人、新的生活、新的观念,启发了新的思维,。

她的活力回来了,比以前更健康,身体更结实,时常能够开怀大笑。

在修道院,凯蒂有机会审视自己的内心,她也开始审视自己和瓦尔特的关系。

凯蒂认识了为宗教献身的修道院院长。她出身法国贵族,举止庄重、仪态优雅。

也正是从院长的口中,凯蒂听到瓦尔特为阻止疫情扩散所做的一切,大家对瓦尔特的高度赞誉,他们把瓦尔特的到来称作是“天堂派来的使者”。

修道院院长这么说:“只有一种办法能赢得众人的心,那就是让人们认为你是应该被爱的。”瓦尔特正是以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他是值得爱的,也是应该被爱的。

凯蒂在外人的描述下,重新认识自己的丈夫。原来,瓦尔特是温厚与善良的,他正在进行的工作就是一个明证:他全身心的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来挽救瘟疫中的陌生人。这是一种大爱。

凯蒂仔细体会着瓦尔特人格的高尚,并静悄悄反观自身的贪欲与愚蠢,她感到羞愧。

虽然如此,凯蒂却始终不能爱上瓦尔特,“虽然他医术高明,大公无私,广受称赞,同时又聪明睿智,体贴周到,她却始终不能爱他。”

然后凯蒂发现自己怀孕了,但她不能确定这个孩是谁的。在面对瓦尔特的疑问时,凯蒂只能如实回答“不知道”。

瓦尔特在经过慎重的思考后劝凯蒂离开,而凯蒂坚定地选择留下,但是并不意味着两人和解的到来。

人心是多么复杂啊!不管怎样,凯蒂敬仰瓦尔特,但是这种敬仰却不能转化为爱恋。这也为后来凯蒂重返香港后重投查理怀抱的行为埋下伏笔。

后来,瓦尔特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感染了霍乱病菌,痛苦地死去。临死之前,凯蒂请求他的原谅,他不予回应。只留给凯蒂一句话:死的却是狗。

瓦尔特带着彻骨的痛恨和遗憾死去。但是不否认,瓦尔特死后,凯蒂获得了自由。

瓦尔特死后,凯蒂离开了湄潭府。

分别时,修道院院长告诉她:“分内之事、举手之劳并不值得夸耀,那是赋予你的责任,就像手脏时要洗一样理所当然。唯一弥足珍贵的是对责任的爱,当爱与责任合二为一,你将是崇高的。你将享受一种无法言表的幸福。”

履行责任不值得夸耀,最珍贵的应该是对责任的爱。在生活中,只有把责任和爱合二为一,人才能获得幸福。

在湄潭府,凯蒂还得到了瓦丁顿的指点。

瓦丁顿是海关副关长,他生性率直、言辞幽默、敏于观察、精于世故,为困顿中的凯蒂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使凯蒂能够重新审视和思考他人和自我。

首先来看韦丁顿对查理的圆滑、世故、贪婪、自私的本性精彩评价:“他深谙笼络人心之道。他有种天赋,让每个遇到他的人都觉得跟他情投意合。对他来说不在话下的事,他总是乐得为你效劳;要是你之所愿稍微难为了他,他也会让你觉得换了谁也是做不来的。在这个世界上他不会向任何人付出什么东西,除了他自己。”

再如查理夫人对丈夫的出轨行为心知肚明,不屑地声称“她愿意和查理那些可怜的小情人们交个朋友。不过她们都是些泛泛之流。她说爱上她丈夫的女人永远都是些二流货色,这简直也令她脸上无光。”在这种看似包容大度的表象后,隐藏着她对查理的轻蔑和那些自轻自贱的女性的尖刻嘲讽。

直白的语言,透彻的分析却不失中肯。

老于世故的瓦丁顿当然也敏感地察觉到瓦尔特夫妻的隔膜,甚至直言不讳地质疑:“你们到这是不是双双自杀来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瓦丁顿对瓦尔特的高度评价:“他既有头脑又有个性,这两者能能够结合到一个人的身上很不寻常。……如果说谁能够单枪匹马扑灭这场可怕的瘟疫,他就将是这个人。他每天医治病人,清理城市,竭尽全力把人们喝的水弄干净。他根本不在乎他去的地方、做的事是不是危险,一天之内有二十回跟死神打交道。”

正是因为有了和瓦丁顿的交流,凯蒂更加看清楚了瓦尔特和查理的为人、理清了过去的前因后果,以及自己将来所要走的路。

04 忏悔和新生

凯蒂返回香港,因推却不过查理太太多萝西的好意,住进查理的家中。

当查理再次去引诱她时,尽管她开始表现得十分克制,最终还是屈服于自己的情欲,“他的胳膊搂得那样坚实,让她觉得自己像一个走失的孩子,现在终于安全回了家。”

凯蒂知道查理是无耻而虚伪的小人,那么当自己迷醉在他的怀里,变成欲望本身,便也不过是二流货色,一样无耻无知而愚蠢。这实在是令人绝望,却又如此真实。

想起了瓦尔特对凯蒂的指认,也难怪他那么绝望最终心碎而死。

我们懂很多道理,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面对诱惑时,我们一次又一次选择听从情绪的召唤。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重新沦陷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凯蒂陷入更深的悔悟和思考。

探寻自我好比爬山,我们 要翻越重重山峦,其间也会伴随反复犯错的无助和迷失, 最终才有可能突破迷障,实现自我的突破。

最终在经历了爱情、背叛与死亡后,凯蒂毅然决然离开查理,返回英国开始新的生活。她选择与父亲远赴异乡,抚养女儿,她发出的心愿是让“希望她是个无畏、坦率的人,是个自制的人,不会依赖别人。”

凯蒂希望,有朝一日,女儿能够成为一个自由自立的人,“我要把女儿养大,爱她,养育她,不是为了让她将来和哪个男人睡觉,从此把这辈子依附于他。”

时至今日,爱和不爱,已不再重要。凯蒂终于明白,她首先是自己,是凯蒂,而不是瓦尔特的风流妻子,更不是查理的愚蠢情人。

能给予女性真正安宁与自由的从来不是罗曼蒂克的爱情,也不是某种宗教,更不是某个人,而是生活本身。

母亲、瓦尔特、查理都只是她成长路上的匆匆过客,挫折和灾难反而成了前行的明灯。

真正能让内心得到救赎的,只有自我。

就像修道院院长所言,“无论在工作还是在娱乐中,也无论在尘世还是修道院,一个人都无法找到安宁,安宁只存在于人的灵魂中。”至此,凯蒂的成长与觉醒彻底完成。

05多余的话: 凯蒂比瓦尔特强

凯蒂:你为何要鄙视自己?

瓦尔特:因为我爱你。

瓦尔特非常可怜,爱错了人也不回头,而且至死不原谅,不原谅自己,也不原谅凯蒂。最终心如死灰、一蹶不振,选择用死亡惩罚自己,到死都活在自己的心魔中。

而这正是凯蒂强于瓦尔特的地方,同样是爱了不值得爱的人,凯蒂选择自救,于暗夜中重生。

面纱到底是什么, 面纱就是生活本身 。这不是秘密。正如雪莱所说“这华丽的面纱:啊,人们就管这叫做生活,虽然它画的没有真象……”

真相在哪里,在你我的心里,在前行的路上。

        自从读过《月亮与六便士》,就对毛姆的作品尤为期待。《面纱》是毛姆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以一段婚外情展开叙述,揭开婚姻与爱情的面纱,挖掘人性深处的秘密。它是一部女性精神觉醒之作,一场自我和压迫的博弈。

        这本小说我读了两遍,也看了小说改编的同名**。即便我尽可能的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但我想我对它的理解远远没有企及作者想要剖析之深、之广。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对一部作品的解读也不尽相同。每个读者都曾路过作者的灵魂,汲取智慧与知识,再去点亮自己的灵魂,这就是我所理解的阅读的意义所在。

        读懂一本书,先读读写它的人。毛姆生于1874年的英国,父母早年逝世,他10岁便被送往法国由伯父抚养。毛姆年幼时身材瘦弱矮小,而且口吃,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这使他形成了内向、孤僻、敏感的性格。这样的性格特点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窥见。成年后,毛姆弃医从文,与同伴哈克斯顿四处游历。在游历中积累素材,写出优秀的作品。有人说,毛姆是同性恋者。可我认为soulmate 与性别无关。与自己灵魂相通的人,可以是知己,却不一定是爱情。毛姆41岁那年与有夫之妇茜瑞生下女儿,并于次年结婚。不幸的是,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了10年。在毛姆的作品中,爱情难有圆满的结局,大概也正是对自己婚姻失望的写照。

        《面纱》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香港。当时中国正经受外国侵略,“湄潭府”地区瘟疫肆虐。在外国人眼里,中国落后、贫穷,中国人愚蠢、庸俗。而中国人对外国侵略者有着强烈的愤恨。在这一背景下,来自英国的细菌学家沃尔特带着不甚了解、匆匆结合的妻子吉蒂来到中国香港。在得知妻子吉蒂与香港布政司助理唐森·查理发生婚外情后,为了惩罚妻子,沃尔特带着吉蒂深入湄潭府,帮助当地求助伤员。面对疾病与死亡,吉蒂认清查理虚伪、自私的真面目,意识到更为崇高的人生意义,从而走上了灵魂救赎之路。在磨难中,沃尔特和吉蒂发现了彼此的可贵之处。吉蒂发现自己怀孕后不久,沃尔特却死于瘟疫。精神的重生是一条艰难的路,在香港落脚的吉蒂在查理的引诱下屈从于他。吉蒂分解了自我,与过去告别,回到父亲的身边,以此作为自省、自归的终点。

        2006版的**,对情节进行了改编。在湄潭府,沃尔特和吉蒂发现彼此可贵之处,认识到更为重要的意义,最终放下了曾经,真情相拥。沃尔特死后,吉蒂在伦敦偶遇查理,面对查理的引诱,她坚定地拒绝了。吉蒂牵起小沃尔特的手,幸福地走向了远方。小说中,吉蒂觉醒后,开始了灵魂的救赎,她认可、同情沃尔特,却也明白自己此生都无法爱上他。沃尔特临终前的那句“死的却是那狗”,也表明了直到最后沃尔特也没能从仇恨中解救出自己。回到香港,面对查理的引诱,吉蒂再一次屈从于对方。但在那一刻她彻底撕碎了自己,如烈火燃尽。我认为这一次对吉蒂来说是涅槃重生的节点,也是由此,她彻底分解、粉碎了自我人格,与曾经的自己永远告别。相比于**美好的结局,我认为小说的结局更为深刻。灵魂的救赎、精神的重生,必然是一条艰难曲折的路。而沃尔特和吉蒂最终无法相爱,也是爱情的无奈。

        毛姆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刻画,一笔一画,细腻、顺畅。像一首舒缓的民谣,快乐悲伤、痛彻重生都被揉进旋律,轻轻吟唱,令人着迷。故事情节以插叙的方式进行前后衔接,交代清楚故事来龙去脉的同时,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因此更立体、丰富。

        书中对吉蒂的描绘尤为细腻深刻,特别是她丰富的内心活动的展示。吉蒂是一个有几分姿色的年轻女子,她活泼开朗,爱慕虚荣,也妄自尊大。在强势、势利的母亲的影响下,吉蒂一心想要嫁给如意郎君。随着年龄渐长,吉蒂容颜消逝,而且她的妹妹多丽丝即将结婚。面对如此尴尬境遇,吉蒂答应了对她一见钟情的沃尔特的求婚。婚后,吉蒂很快发现沃尔特与自己是那么不同,她厌恶他的内向、克制、毫无魅力。吉蒂是愚蠢肤浅的,她无可救药的爱上查理,天真的以为查理对她的爱也如她爱他那般炙热深刻。直到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她才认清查理的真实面目。她决定和沃尔特一起前往湄潭府,带着一身寿衣和绝望的心。在目睹死亡和生命的脆弱后,她终于意识到爱情和肉欲的浅薄。经过修道院的洗礼,她内心干净、崇高的那部分被激发了。她进入修道院参与到救治中,在此过程中赎罪,净化自己的灵魂。在这里她看到了美好、付出、仁爱、依赖和感恩,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幸福。她终于看到了沃尔特的聪明、绅士、责任以及种种她不曾在意的好,也发现了沃尔特的深情和痛苦,她希望他原谅她,不是她需要他的原谅,而是她不希望他深陷痛苦的困境。那一刻,我终于看到了吉蒂的成长、成熟。她以更智慧、更健康的精神来感知世界。我从中释然了。那个愚蠢、虚荣、浅薄的吉蒂,觉醒了。她不愿撒谎,不对未来抱有期待,但仍以一颗向往宁静的心爱着这个世界。她渴求自由自在地过一种干净、健康的精神生活。

        相对吉蒂,沃尔特在书中的形象显得单薄,却更深邃。他内向、腼腆、不善表达。他对实验室中的微生物兴趣盎然,却不懂妻子想要的浪漫。他害羞、克制,但他真的很爱她。所谓一见钟情,不过见色起意。可沃尔特的一见钟情,不止如此。“我对你没有抱有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浮、头脑空虚,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的想法都很粗俗、平庸,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只是个二流货色,但是我爱你。回想起来真是可笑,以前的我多么极力地让自己喜欢你所喜欢的东西,多么急切地对你掩盖我并非无知和粗俗、并非愚蠢和爱嚼舌根的事实。我知道,真正的智慧会把你吓跑,因此我处处表现得让你认为我像你认识的那些男人们一样愚蠢。”他爱她,深入灵魂的爱着。这样的爱太珍贵,以至于,发现吉蒂背叛了他,他萌发了强烈的报复心理,他要让她付出生命代价。他从不正眼看她,以绝对的冷漠、嘲讽姿态对待吉蒂。即使他知道吉蒂已经走上了救赎和觉醒之路,他依然冷漠。读第一遍、第二遍的时候,我读不懂沃尔特的种种行为和语言。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沃尔特是聪明的男人,也并不小气。也许不再像当初无法原谅吉蒂,而是更为复杂的感情。他内心痛苦,柔情又冷洌,爱和恨都深切,他经受着爱的深情和恨的折磨,以及一开始想要吉蒂葬送性命的黑暗。生命的最后,听到吉蒂一句“亲爱的”,他干涸的脸上流出眼泪。死的却是那狗。读懂沃尔特后,我深深地喜欢,又心疼。沃尔特把高尚的东西注入灵魂,不允许玷污,可是复仇的黑暗把灵魂搅得不得安宁。他品质高尚,工作出色,仁爱绅士。以前,她不懂他,所以不爱他。后来,她懂他,却只有同情,没有爱。我一直在想,如果沃尔特没有死去,瘟疫结束,他们能否在经历生死和救赎后给彼此一个真情的拥抱,守护彼此干净的灵魂,直到老去。

        查理在沃尔特的形象之下,就是一个卑鄙无耻的男人。他英俊潇洒,多才多艺,谦卑和善,乐于助人,工作出色,富有人格魅力,几乎是完美人设。但这一切都只是他维持形象、掩盖内心的伪装。查理虚伪,自私,毫无担当和真情。对于吉蒂,他只是垂涎美色,满足肉欲,以及享受吉蒂对他的崇拜和着迷。一旦牵扯利益,他果断选择牺牲吉蒂。对于妻子,他因为她的家世,她的聪明可以协助自己,为了他的前程,他会和她相伴一生,却无耻的说出“人的心不会为看不到的东西难过”为自己的不忠开脱。他爱的只是他自己。他厚颜无耻,毫无底线。在吉蒂回到香港后,他毫无廉耻之心的夸赞吉蒂“你穿着丧服的样子更美了”。他引诱吉蒂不仅是为了肉欲,也为了报复他受损的自尊心,他要让吉蒂和他一样灵魂肮脏。

        真正的爱从来都是珍贵,深入灵魂的。高尚的灵魂才有高贵的爱。和谐的婚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爱和责任合二为一才可能促成最完美的婚姻。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努力保持一个干净的灵魂对人生多么重要。爱情珍贵又稀有,如果遇到,一定好好珍惜。如果没有,也要用心找寻高贵的品质和责任。

       

湄潭英雄妹妹帮家乡销售100万元茶叶,她是电商带货,不断提高茶园管理水平,打开各种营销策略和思路,然后让家乡发达致富很好的提高了企业销售策略以及带来经济效益。

湘潭英雄妹妹在家乡已经销售了100万元茶叶,这一消息引起广大网络广泛关注,通过九龄后代会书记帮助,家乡不断的销售茶叶,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对于其如何进行销售策略,主要是通过电商的形式,首先他选择了解整个村庄的产业结构,知道关于村庄的主要基地和经济效益源头。想要通过各种招商引资,但无法进行长远合作,于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处在于建立园区的基地,通过各种新型农户公司合作,在一起解决产业销售问题也帮助农民能够更好地进行产业管理,首先进行一个电商带,货通过加强对各种管理水平提高,打开营销思路在抖音或者是短视频读作的形式介绍有关湘潭茶叶短视频中,通过对茶叶的种植过程介绍,让很多人愿意去购买一次来带来更多经济效益。

不仅如此,在进行直播间的空余时间,他也会选择扩充品类,推荐各种山村的好物,因为获得了很多忠实粉丝,认为他们的产品比较单调,就选择加大对直播间的各种产品类别的拓展,也加大让各种农产品走出大山,带来更多经济效益,为当地人民发家致富,正是这样才让他能够为家乡销售的100万元茶叶。

因此要学会对各种新型思路的改变,通过网络等多种形式能够加强销售,这样才会带来更多经济效益,要拓宽思维,选择不一样的销售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快速解决相关问题,但最重要就是保证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合法权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7562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8
下一篇2023-07-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