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方没有求婚就领证好吗

男方没有求婚就领证好吗,第1张

一般的顺序是男生先求婚,才有订婚、领证结婚等一系列的后续,但是也有些新人的感情水到渠成,没有求婚的环节,就进入到筹备婚礼阶段了,那么男方没有求婚就领证,这样好吗?

 

▍男方没求婚就领证好吗

 

这个事情其实没有什么好不好的,主要是看你们的个人意愿,求婚本质上是征求女方同意步入婚姻的一个仪式,如果你们,两情相悦,达成共识,没有求婚仪式其实关系也不大,但是很多女生对求婚会有美好的憧憬,所以会希望有个美好的求婚仪式。

 

1、男方可以不求婚就领证

不求婚就领证这件事是可以的,如果你们已经达成了结婚的共识,求婚只是一个仪式,那么有或者没有全凭你们个人喜好,直接去领证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2、建议男方先求婚再领证

虽然可以跳过求婚环节,但是小编个人还是比较建议大家先求婚再领证的,不要错过求婚这个步骤,虽然流程上没有影响,但是这可以给女方带来被重视的感觉,会是你们结婚前最美好的一个回忆,毕竟对于很多女生来说,求婚本身是有很大意义的。

 

PS:男生为什么要求婚 求婚有必要吗

 

▍求婚和领证的顺序

 

1、先求婚再领证

这是正常的顺序,想要求得女方的同意,才可以一起步入婚姻生活,领证就代表着在法律意义上你们已经是夫妻了,所以正常的顺序就是先求婚再领证,当然你在领证当天安排求婚也不是不可以啦!

 

2、先领证再求婚

如果求婚对于你们而言更像是一个仪式,彼此已经心意相许,那么先领证再补上求婚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尤其是想要举办一个比较大的求婚仪式的新人,先领证再求婚的话,有比较多的时间可以慢慢筹备,能给女友一个难忘的求婚仪式。

 

“周有砥厄,宋有结缘,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玉璞,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历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便命名为和氏璧。[1]

后续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此事便为“完璧归赵”。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封建主义王朝,和氏璧也随即由赵国落到了秦皇手中,秦皇命人将和氏璧打造为镇国玉玺,上面刻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

自秦灭后数百余年,和氏璧一直为世人所争相抢夺之物,更有“得和氏璧者得天下”之说。各朝各代更是以和氏璧为镇国之物。但是,对于和氏璧的抢夺远没有结束,这种微妙的平衡一直延续着。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和北汉十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

为了这方传国玉玺,各国之间的争夺更加激烈。为了权利,这片大地又陷入了战争之中,注定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江湖上纷争亦甚,目的也是这和氏璧,江湖传言和氏璧中有一个大秘密:所传不同,有的是说秘密所指乃是始皇陵墓,有的说是皇脉所在,更有甚者乃言其中藏有独步天下的武功秘籍。顿时天下大乱,一时间草木皆兵,人人自危。

五代时期,战乱频仍,南平僚酋各自割据称雄,时降时叛,朝廷鞭长莫及。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南平僚又进铜鼓内附。英宗治平年间(公元1064年),溱州为僚酋李光吉、梁承秀、王兖三族所控制,“各有地客数千户”,与官府对抗,拒赋税,匿亡命,扰边民,掠财物。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72年),朝廷派夔州路转运使孙固荡平三族。其后不久,以木斗为首的南平僚再次反叛。熙宁七年(公元1078年),梓夔访察使熊本率兵讨伐,进驻铜佛坝(今綦江赶水),溯藻渡河而上,在铜鼓滩一带与僚人发生激战,“焚积聚,以破其党,木斗气索,举溱州五百里地来归”(《宋史·熊本列传》)。这一战非常惨烈,大多数男僚被杀,藻渡河血流漂杵。据传藻渡河有野鬼塘,及当年僚妇以漂河灯仪式祭祀丈夫之处。

经过宋军两次讨伐,南平僚被杀戮殆尽,藻渡河一带田土荒芜,人丁凋零,苗人、汉人大量迁入。据考证,劫余的南平僚,少部分融于苗、汉民族中,其余则迁徙至云贵高原,更远迁徙到了今云南西双版纳及泰国一带。1992年,云南民族学院一教授来渝考察,认为藻渡河南平僚乃傣族的先民。

唐代南平州(今贵州省独山县以西)的僚人共有4000多户,约2万人左右,分布在今川南以及川、黔、桂三省交界处一带。这里气候湿热,多瘴疠之疫,人们居住的是富有特色的干阑式建筑,即二层楼房,下养牛猪鸡鸭,搁置农具。楼上供人们煮饭、活动、住宿。男子着左衽衣,妇女用两幅横布,从中贯头而穿,“通裙”。以三四寸长的细竹筒,斜插耳孔以为装饰。据说该地女多男少,妇女多负担生产劳动,并由女方向男家求婚结亲。僚人有产翁坐褥的习俗,即“僚妇生子便起,其夫卧床褥。饮食皆如乳妇,稍不卫护,其孕妇疾皆生焉,其妻亦无所苦,炊爨樵苏自若”。贫苦之家没有嫁妆给女儿作陪嫁,所以只能卖给富裕之家作婢女。

南平僚首领朱姓,称“剑荔王”,629年(贞观三年)剑荔王遣使朝见唐王朝,以其地属渝州。传说僚人中有飞头、凿齿(乌武)、鼻饮、白衫、花面、赤褌等21种。其中有些因服饰(如白衫、赤褌),有些因文面鼻饮等习俗(如花面、鼻饮)而得名。其中有的如“乌武僚,地多瘴毒,中者不能饮药,故自凿齿”(称凿齿)而得名。都有一定的道理。而有的如“飞头僚者,头欲飞,周项有痕如缕,妻子共守之。及夜如病,头忽亡,比旦还”(称飞头)而得名,无疑是荒唐无稽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7913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