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orld is hard on ambitious girls
世界敌不过有梦想的女生
----《小妇人》
为什么说是第一版呢?因为这是我觉得值得反复看的**,它对女性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相信每一次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日后,我也会把这原著找来看的。
相信很多人都会被那段视频所吸引,就是劳里(男主)和乔(女主)表白,乔说自己配不上劳里,但是劳里一直在对乔说我爱你。
看得很多少女心的朋友们很是开心吧!但是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部**,你是带着他们俩会在一起的心情去看的话,我建议你还是不要看了。
因为,他们两个并没有在一起。
回到主题,这部**最主要讲的就是马奇一家的四个女儿的故事。马奇一家并不富裕,但是每个女儿都很漂亮,都有自己的爱好和优点,没有怨天尤人,个个都积极向上。我觉得这还得归功于马奇太太对他们的教育,我觉得很多妈妈可以找来原著看一下,特别是有女儿的妈妈。
大女儿美格,是哈利波特里面赫敏的扮演者,相信大家也都知道。她端庄美丽,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真爱。喜欢演戏,梦想是当一名演员。虽然她最后并没有当成演员,但是她很确定自己嫁的人是自己所爱的,这就够了;
二女儿乔,**的主线。向往自由独立,喜欢写作,梦想是出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实现自己的价值。她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这是我最欣赏的地方了,虽然过程中有些曲折 ;
三女儿贝丝,简单善良。喜欢弹钢琴,可是最后因为病情去世了;
四女儿艾米,活泼可爱,爱好画画。就是她,最后和甜茶也就是男主劳里在一起了。
看到还有三十分钟的时候,我的感受就是乔和劳里太可惜了,居然没有在一起。然后莫名其妙地和她的妹妹在一起了(他们什么时候擦出爱情的小火苗的,这将成为我下一次看的一个重点)。
当时贝丝刚刚去世,乔从纽约回到家里。这时的她已经不写小说了,把以前那些以卖钱为目的的小说都烧了。然后在和妈妈的谈话中得知劳里要回来,她说如果这一次劳里还和她求婚的话,她就答应。可是当妈妈问乔是否爱他的时候,乔并没有说,只是说她现在很孤单。我想这也是为后面的劳里和艾米在一起奠定了基础吧,也许大家都很看好乔和劳里,但是乔知道自己并不爱他。
但是就像出版社的那位先生说小说的女主最后一定要以结婚为结束一样。乔在最后也遇到了自己最爱的人。他就是令得乔把那些以卖钱为目的的小说都烧掉的人,在乔的人生中是非常这样的一部分。
他让乔做回了自己。最后乔也成功地出版了属于自己的书,名为《小妇人》。
整部**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女性一定要有自己热爱的事情,要勇敢地去追求,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不要为了婚姻放弃自己所热爱的事物,女性并不是婚姻的附属品。
还有就是爱情从来都不是可以用任何东西来衡量的,是很纯粹的,很干净的。虽然马奇一家并不富裕,但是他的女儿们也没有以这个为要求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遇到真心相爱的就在一起,遇不到就做一辈子的老处女吧。
原著里写到:
Women, they have minds, and they have souls, as well as just hearts And they’ve got ambition and they’ve got talents, as well as just beauty I’m so sick of people saying that love is all a woman is fit for
女人,她们有思想,她们有灵魂,还有心灵;她们有抱负,她们有才华,还有美丽。所以我厌倦听到大家说,爱情就是女人的全部。
我很喜欢这一句话。
共勉。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
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名作《小妇人》有许多经典的**版本,我看的是1994版,据说这版最贴合原著。看过**,忍不住找出原著的电子书,准备慢慢品读一番。这里先说说观影的感受。
《小妇人》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一个普通家庭四个女孩的成长故事。
大女儿梅格,温柔大方,爱慕虚荣。她喜欢精心打扮自己,掩饰简朴的衣衫,去参加浮华的社交。被上流社会的女子刻薄地挖苦、恶意地捉弄后,开始反思自己这么做意义何在。马奇太太告诉她,外表的美丽只是短暂的,只有美好的品格才是持久的。
母亲的一番话让梅格如梦初醒。看透上流社会的肤浅与虚伪,梅格回归平淡。她接受了贫穷的家庭教师布鲁克,因为他真诚、正直、值得信任。两人婚后过上了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二女儿乔,热情泼辣,性烈如火。她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坚持不懈地写作。乔信奉独身主义,不愿被繁琐的家庭生活束缚。不惜拒绝英俊富有的邻家男孩劳里的求婚。在母亲的安排下远赴纽约给两个小女孩当家庭教师。结识了落魄潦倒的德国哲学教授,成为知交。
看到乔拒绝劳里时,我心里不免遗憾。那么完美的男孩,深情挚爱着她,却被她生生错过。直到教授出现,才明白,劳里虽然是女孩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却并不适合乔。两个人虽然表面上青梅竹马、亲密无间,却没有灵魂上的交集。劳里上大学前夕,乔让他带上狄更斯的小说,劳里不愿意。两人的一段对话,可知劳里并没有真正去了解乔的内心世界。乔清醒地知道,两个人一旦结合,必然互相厌弃。与其日后痛苦,不如及早抽身。
教授第一次见到乔,就从她磨损的中指看出她的作家梦。日后交谈,总是一语中的,点破她写作路上的迷障。他既是乔的导师,也是亲切的朋友,真正的灵魂伴侣。也只有这样的男子,才能打破乔的心防,真正走进她的内心。
两人之间有过一次争吵,乔误以为教授看不起她的作品,愤然离去。教授把乔的作品推荐给出版社,使作品得以付梓印刷。教授专程为乔送来新出的作品,却误以为乔和劳里结婚了,失望之下,准备只身远赴西部。还好乔追上教授,说服他留下,和她一起创办学校。
三女儿贝丝,美丽善良,为家人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照顾邻居家患病的男孩时不幸染上猩红热,青春早逝。贝丝是四姐妹里让令人心疼的一个。她永远都在为别人着想,却总是被忽略。
贝丝病重,劳伦斯先生送给她一架钢琴,众人听贝丝弹奏钢琴,一起庆祝圣诞节,是全剧最温馨的一段。这个总是在付出,不被重视的女孩儿,终于当了一次主角,拥有了自己的钢琴。这大概是贝丝唯一的心愿。
贝丝面对死亡时的坦然,令人敬佩。也许就因为她永远只想着别人,不为自己考虑,才无所期盼、无所畏惧。这样的灵魂只属于天堂。
小女儿艾美,小时候娇纵任性,我行我素。因为赌气烧了乔的书稿,把乔气得暴跳如雷。在家人的帮助下,她才知道自己犯了多大的错。
艾美从小立志嫁入豪门。她暗恋劳里,嫉妒劳里对乔的感情。劳里被乔拒绝后,颓废浪荡,游戏人间。在欧洲偶遇艾美,向她求爱,艾美拒绝了。她不要一个心里装着姐姐,拿音乐当幌子颓废不醒的劳里。一番话把劳里骂醒,决意为她改变。
梅格看淡浮华,享受平淡的爱情;乔坚持梦想,找到灵魂伴侣;艾美不做替身,收获属于自己的爱情。马奇姐妹都能有圆满的结局,与她们内心坚持爱与自由有很大的关系。女孩们,需有独立的内心世界,不受外在奢华的诱惑,不媚俗、不依附,听凭内心的指引,方得幸福自在。
乔。
乔是马奇家的二女儿,也是《小妇人》的女主,从小立志长大以后成为一名独立女性,为了实 现梦想,乔与亲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分道扬镳。
随着乔的年龄越来越大,家人都催着乔结婚,可乔是一个 不婚主义者,并且拒绝了劳里的求婚。乔的事业心很强,通过自己的努力创办了一所学校,这一点也体 现了独立女性的自强。
乔和劳里相识多年,在大家的眼里都以为劳里和乔会在一起,但结局并没有。其实乔和劳里只 是彼此的灵魂伴侣,由于两人各方面都太相似了,并不适合在一起,两人做朋友最好。
《小妇人》原著乔和谁在一起了
《小妇人》原著乔和巴尔先生在一起了,但是剧中乔没有结婚,而是保持单身,自己管理学校。
乔表现出的不舍打动巴尔先生,被巴尔先生表白。一年后,马奇叔婆去世,将生前居住的梅园留给乔。乔将梅园改建成学校,巴尔先生成为一群男孩的老师。又过了几年,巴尔先生和乔成为一对男孩的父母。
总有些去不了的地方,令人神往。
想去《盗墓笔记》云顶天宫青铜门后,探寻终极的秘密。
想去《红楼梦》里大观园芦雪庵,听他们联诗,在旁边吃烤鹿肉。
更想去100年多前,南北战争期间,美国乡村一户小楼中,马奇家的四姐妹正围坐在火炉前,她们一起排演戏剧,聊天打闹,再过一会,母亲马奇太太就要带着爸爸的信归家了,大家又能围在母亲身边,听妈妈念信。
作为一个女性,读过《小妇人》何其幸运。
小时候看儿童版,它满足了豆蔻年华的全部幻想,四个相亲相爱、性格各异的姐妹,妈妈温和善良,爸爸正直勇敢,家虽不富裕但温馨幸福,隔壁有个帅气多金的小哥哥是姐妹们最好的朋友。在4个女孩中,找到和自己最像的,看她仿佛在看自己。
它告诉读者,女孩在成长中,如何面对自己内心的虚荣、胆怯、鲁莽、迷茫。坚持自己的梦想,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
成年后看到94**版,才发现小时候看到那个在草坪上一家人玩耍的画面并不是最终小说的结局,伤感贝丝逝去,无奈姐妹天各一方,遗憾乔和劳里成不了情侣。
她们从平原一路打闹嬉戏,走入成人的丛林世界挥手告别,各自寻路,选择不同的婚姻,选择不同的事业,选择不同的生活。人总会长大,青春终将散场。
2019年版撤档暂时无法看到,让人到中年的我,忍不住重读《小妇人》,有了更多体会。
对乔拒接劳里的求婚释然了,青梅竹马总会飘散。欣赏小时候讨厌的艾米。发现四个女孩如此多彩,源于母亲马奇太太的教育,她教育孩子们自尊自爱、善良正直,支持女儿的想法和爱好,但从不强行扭转女儿的个性。
四个姐妹,两人一组,分了两条大路径,有追求自我价值的“大女主”,也有追求家庭幸福的“小女人”。每组姐妹又互为AB面,让我们看到多样性、多面性,她们都幸福快乐,因为她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人生各自精彩。
正如杨绛先生说,
现在的影视作品,总在妖魔化对事业、对自我有追求的女性。“女强人”等同于灭绝师太,她们冰冷阴险,浑身是刺,不近人情,仇视男人,反婚姻反爱情反伦理反自然。
一百多年前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柯特笔下的乡村女孩,在那个女孩只能做女佣、女工、家庭教师、家庭妇女的年代,有无惧歧视和固有偏见的勇气,她们温暖美好,各不相同。
二姐乔和三姐贝丝的关系最好,她们三观更契合,追求自我价值,在意自己感受,不被世俗影响。尽管她们性格截然相反,追求的方式也一个向外扩展,一个呵护内心宁静。
老二乔是书中第一女主角,是作者的影子,她勇敢倔强,爱好写作,从小就励志当作家。在那个女孩都在家缝缝补补的年代,想像男人一样有一番作为,像极了贾探春。
她大气有担当,为了维持家庭开支,卖掉自己的长发,面对家人的震惊,她当时帅气、洒脱,但在夜里,也会偷偷流泪,哭着对妈妈说,后悔了。马奇夫人微笑着拥抱女儿乔入怀中,这眼泪中能看到十几岁女孩的可爱和真实。
她热爱好写作、读书,高度专注。壁炉烧破了裙子也毫不在意,要和姐姐共用一双手套去舞会也无所谓,裙子后面有破洞,在舞会只能背靠着墙,她完全没有尴尬难过,没有为贫穷自卑。但她也会为了姑妈不选她,而带妹妹艾米去欧洲伴游而失落难过。她淡薄物质世俗,却并不脱离人情尘世,有血有肉。
小时候,她和劳里感情最好。劳里家境优越且善良热情随和。他眼里心里只有一个乔,维护她,尊重她,鼓励她,欣赏她。长大后,乔却最终拒绝劳里的求婚,让无数人遗憾叹息。
乔不是林黛玉,她是贾探春,注定扬帆远航。劳里是贾宝玉,想姐妹们和他一直生活在大观园的青春王国。
他们在成长岁月里有情感相伴,但在精神层面,乔已经飞跃到更远的地方。所以多年后重看,乔爱上那个大20岁,贫穷的教授巴尔先生,是她幸福所选,因为丰盈的灵魂才能与独立超然的她匹配。
在女性追寻理想生活的路上,贝丝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多样性。
贝丝最温和、善良,在姐妹们吵架时调和。她平和,淡然,从不抱怨贫穷,珍惜亲情和自己拥有的一切。连破旧的洋娃娃都被她洗干净缝好,细心照料。她就喜欢在家里。
她爱好音乐,却没有功利心,她的琴艺打动劳里的爷爷,送她钢琴。她内向害羞,不愿与外人接触,但她也很勇敢,冒着被感染的风险逆行,照顾得了猩红热的邻居孩子。鼓起勇气和劳里都怕的“怪老头”爷爷一起弹琴。
虽然早早病逝,但她会被人记得。她有颗悲悯之心,用一丝微光照亮四周,热爱生活热爱音乐,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怡然自得。
独立、勇敢的女孩,不光像乔一样勇往直前,万丈光芒,要有作品,有成就,还有贝丝这样,一直按照自己的样子活着,内向不必强装外向,害羞不必以此为耻。
小时候女孩被问到,长大了,你的理想是什么?我们的答案有当女科学、女老师、女医生。如果有哪个女孩,说出她的理想,是找一个很相爱的老公,当一个幸福的妈妈,生很多宝宝,一家人快乐生活在一起。这样的理想是要被斥责,被要求改正,被训斥没出息。
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总是极端化,一边妖魔化女强人,一边又在羞辱鄙视回归家庭的女性。即便一个陌生老太,都可以指着抱着孩子拎着菜的全职妈妈说:“你不上班啊,你靠老公养啊,你老公不要你怎么办?”
我们鼓励女性追求自我、追求事业,可有的女孩就是喜欢温馨的家庭生活,喜欢给家人烤蛋糕,给丈夫织毛衣,陪伴宝宝成长,追求生活中的小确幸。她们的梦想就该被歧视吗?不允许有不一样的声音,那我们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梦想有大有小,但没有高低之分。
大姐梅格和四妹艾米关系最好,她们都渴望圆满的爱情和婚姻。即便两人的婚姻从世俗层面上看,截然相反,一个嫁给穷人布鲁克,一个嫁给富人劳里,但都在各自的婚姻中体会着不同的甜蜜和压力。
梅格最漂亮,她和有钱人家的姐妹们一起玩,被隆重打扮一番,参加上流社会的舞会。但她见过世面后,没有心生向往,盲从追随,反而认清自己的虚荣荒唐可笑。少女时,她也有职业梦想,但成年后,她更留恋家庭,和爱人相守,成为好妈妈。
她有选择权,她选择自己喜欢的,而不是世俗概念里好的。
小时候最讨厌老四艾米,觉得她拜金物质,颇有心计,总和乔吵架,烧了乔的手稿,最后代替乔陪姑姑去欧洲,她和劳里在一起,简直是心里过不去的坎。
大概源于我们小时候,总是被教育女孩要乖巧听话,顺从恬静,安贫乐道。一个有野心,对财富对自我有规划有要求,直面自己欲望的女孩,都被当做“反面角色”。
新版**《小妇人》中,艾米从姐姐身后走了出来,成为和乔一样闪光的角色,不是艾米变了,而是我们的观念变了,我们懂得欣赏艾米了。
她对人生有规划,从小就励志当画家,并勤于练习。对自我有要求,睡觉都用夹子夹着鼻子。她有能力让古怪刻薄的姑妈喜欢她。当她发现自己的绘画天赋,不足以成为一个画家,及时停止面对现实,也是一种智慧。
对于劳里,我认为她在童年就心动了。劳里和乔去滑冰玩耍时,她会偷偷追随,还掉进了冰窟窿里。被独自送去姑妈家,劳里的陪伴温暖了她,她说担心死之前没人吻她,看似童言无忌,其实是这个早熟的少女在向劳里表白。劳里被乔拒绝,在欧洲开始颓废生活的时候,艾米点醒他,却不趁虚而入,而是等待劳里成熟、冷静后,发现她的光芒,他爱的是艾米,而不是乔的妹妹。
无论她们活着还是逝去,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无论追求事业还是回归家庭,是去大城市打拼还是留着家乡父母身边,她们都很快乐、幸福,因为她们遵从内心的选择,不和别人比较,没有不甘,没有遗憾 。
4个女孩的人生不同,各自精彩,源于背后有一个好妈妈——马奇太太,她教导孩子们对待学习、工作、贫富的态度,让孩子们拥有诚实、善良、正直、勤劳的品质。
但从不强行扭转孩子的性格,尊重孩子的不同个性,她从不会对乔说:“女孩就该有女孩的样子。”而是说我的乔最勇敢。更不会对贝丝说:“你就不能大方点,瞧你胆小懦弱的样子,瞧你没出息的样子。”而是把贝丝温柔拥入怀中。
她教育孩子,但不干涉孩子的生活方式, 她不会对梅格说:“嫁给布鲁克,你这辈子跟着受穷,他有房有车吗?”她说过宁愿女儿们不富裕,但是快乐幸福。
她不会对艾米说:“你小小年纪就如此拜金,你是反面女二号。” 她引导孩子明白,金钱财富并不肮脏,只要不做他们的奴隶,好的物质条件让我们生活更美好。欲望也不是野兽,不该被压抑和指责,正确对待,欲望是人奋斗的动力。
肖骁在《奇葩说》讲过这么一段话,大意是,
原来他们背后,都有同样这样开明、睿智、通达的母亲。
2019版**《小妇人》获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而非“最佳改编剧本”,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好的影视改编并非对于原著小说的全盘接受,而是在致敬经典与“观照现实和当下”中实现权衡,这一点19版各有得失(另文详谈)。
提到19版**的服装设计师杰奎琳·杜兰(Jacqueline Durran),她并非第一次为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设计服装。《小妇人》之前,还有2005版《傲慢与偏见》和2012版《安娜卡列尼娜》。
2019版《小妇人》的服装设计参考了19世纪的照片,19世纪美国著名风景画画家温斯洛·霍默(Winslow Homer,1836-1910)的作品,法国印象派以及拉斐尔前派的画作。代表过去的暖色调和代表现实的冷色调里,人物的服装有很大不同。
乔前期的服装以红色居多,与其火热的内心相连:热情,热心,性格急躁。红色的斗篷上衣多次出现在冬日的户外活动中,红裙子则出现在与劳里正式结识的舞会和看剧时。
以红色代表早期的乔,在1949和1994版**中便已体现,与劳里正式相识的舞会上,乔都是穿着一件红色裙子。
其中1949版**中带领的裙子更符合小说中乔的服装:“Jo in maroon, with a stiff, gentlemanly linen collar”这个男性化的领子使乔的服装有别于传统女性的着装,也体现她不甘于传统家庭领域对于女性的束缚,渴望自由和有一番作为。
回到2019版**,冬日过后,乔的衣服也以浅色,暖色调居多。 较之其他姐妹服装的颜色和花式,乔的衣服更加简单和随性,符合其不拘小节、自由的天性。较之蕾丝和花边,乔更多的装饰来自于花朵和男性化的领结。
影版中乔的服装也受到温斯洛·霍默的作品影响(后文继续谈其对**风格的影响)。除了19世纪美国风景画画家这一熟知定义外,温斯洛霍默同样来自波士顿,“其画风常与梭罗、梅尔维尔和惠特曼等文学大师相提并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提到的文学大师也与《小妇人》的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一家有着密切联系,都属于19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重要作家,特别是梭罗更是奥尔科特一家在康科德的著名邻居,曾经做过路易莎的老师。
“劳伦斯营地”中乔的这套衣服便受到霍默作品的影响。
马奇太太去华盛顿医院照顾马奇先生前,不愿向马奇婶婆借钱的乔卖掉了自己的头发,影版中乔的帽子的灵感来源便是霍默的《野地的花》(“The Flowers of the Field”)。
劳里向乔表白时,乔穿的这个**外套则受到霍默的《穿过牧草地》(“Crossing the Pasture”)
虽然小说中没有明确提到服装改革,但从乔的着装中可见一斑,无论前文中后背有烧痕的裙子,还是“劳伦斯营地”中的划船服(boating suit)和一顶随意的大草帽,乔并不在意外界的眼光,而是更看重实用性和自身舒适。在我们的阅读体验中,伊丽莎白班纳特会束腰,简爱会束腰,但乔马奇不会。事实上作者奥尔科特多次反对束腰等对女性身体的束缚,积极推动女性服装改革。影版中,乔与姐妹走在一起,她是唯一没有束腰的。
乔后期的衣服(以去纽约的寄宿公寓当家庭老师为分界线)则以深蓝、黑为主,多是衬衫和西服之类。
深色调和外套突显乔愈发成熟、干练的气质,她走出家庭和康科德的小圈子,面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尽管她当时能从事的也不过是在寄宿公寓当家庭教师和通过写迎合当时读者市场的煽情小说赚取远低于男性作者的稿酬。
但于乔而言,这些稿酬使其承担家庭的开支,分担家庭的责任,享受作为bread-winner的成就感。同时,小说中这段被其誉为“杰克与豆茎”式的煽情小说创作,也使乔告别昔日单纯的认知和经历,经历了道德与金钱的挣扎。
同时服饰颜色也与人物的心境有很大关系,特别是经历贝思去世,艾米与劳里订婚后,悲伤与孤独使乔逐渐放弃曾经old maid writer的理想,开始憧憬家人、朋友之外的感情与温暖。
乔就女主人公的结局与编辑产生争执,这段改编基于作者奥尔科特的经历。奥尔科特希望乔像自己一样保持单身,出版商则认为“女性不结婚,在当时没有市场。”但奥尔科特不愿屈从于读者意愿,“让乔与劳里结婚”,于是便做出了妥协,“给乔安排了一个有趣的配对”——即小说后期出现的巴尔教授。
19版乔早期与劳里的马甲像是情侣款式,值得注意的是,乔开玩笑向劳里求婚时,劳里穿的**马甲,与之后劳里向乔求婚时,乔外套里面穿的马甲一样。杜兰表示通过这一细节体现乔与劳里之间的默契。
后期乔则与巴尔教授在服装上呈现相似的喜好,即衬衫,黑色马甲以及黑色外套。从劳里到巴尔教授,从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灵魂伴侣的最后契合。
小说中乔最后继承了婶婆留给她的桃园,与巴尔教授结了婚,办了一所家庭式学校,并生了两个儿子罗布(Rob)和特迪(Teddy),他们的故事一直延续到《小男人》和《乔的男孩们》中。但在19版中,乔与巴尔教授的关系则改为开放式,“雨中定情”变为乔受编辑要求写的大团圆结局。
除了乔之外,其他三个姐妹的服装也与自身性格相关。梅格是贤妻良母型的女孩,其服装以结婚前后为界,多是温柔色调的。
**中省略,但小说中梅格十分看重的,便是手套,“a tender point with her”(Alcott 28)。特别是在社交场合,“手套比什么都重要,没有它你无法跳舞”(27)。
梅格作为家中长姐,美丽优雅得体,最先出席社交,最先目睹了成人世界的诱惑和虚伪。未去莫法特家前,梅格厌恶和渴望摆脱贫穷,艳羡上流社会的奢靡享受;而这番名利场的经历,则为梅格的转变和之后的婚姻选择打下重要基础。
出席莫法特家舞会的梅格被莫法特家的**Belle打扮成华丽,但失去自我的洋娃娃Daisy。
劳伦斯营地,是小说中梅格和约翰布鲁克感情发展的重要阶段,影版给予二人交谈甚欢的镜头。
梅格婚礼上,梅格及其妹妹们头戴花环的造型让人想到拉斐尔前派的绘画作品。这场美术改革运动兴起于1848年,以英国画家亨特、罗塞蒂和米莱斯为代表。
梅格与约翰的婚事曾遭到马奇婶婆(小说中改为马奇姑姑)的反对,梅格没有像婶婆期望的那样,嫁个有钱人,帮助改善全家人的经济状况,而是认清真心,在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下,选择了贫穷但正直善良的约翰。
梅格婚后的日常服装中,依然可见拉斐尔前派的影响,如亨特的《范妮的画像》。盘起的头发,披肩,以及服饰上的花纹、刺绣增添了梅格作为成熟妇人的韵味。
婚后的梅格依然摆脱不了贫困的苦恼,也会出于虚荣心和在有钱朋友面前的自尊心,而买下家里难以负担的昂贵衣料。
但她最终认清和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责任,体恤丈夫和家庭。小说中梅格买布料发生在婚后不久,影版则改为有孩子之后,对丈夫的感情,家庭责任和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身份使其克服了虚荣心,明白了什么最为珍贵。
**时长的限制未过多展开梅格与约翰的婚后生活,小说中则有几章描述梅格如何变为合格的妻子和母亲,她和约翰在金钱,家庭职责和育儿上亦产生矛盾与冲突,但他们最终依旧相濡以沫,幸福生活在一起。
贝思的前期服装以棕色和紫色为主,且多娃娃领,偏甜美和家居,与其温柔恬静,善良童真,内向害羞的性格特征相连。较之其他姐妹外出工作学习,贝思在家自学和承担家务。她最具有母性精神,即便对于残破不缺的娃娃,养的鹦鹉和猫,都付出极大的爱与耐心。
与乔一样,影版中贝思早期的服装也受到霍默的影响,特别是《正餐号角》(“The Dinner Horn”)。
贝思后期的衣服则以暗色调为主,暗示着即将到来的死亡。她因帮助贫穷的德国移民赫梅尔一家而不幸染猩红热,几年后去世。
小说中贝思对乔的临终嘱托是:“替代我的位置,乔,当我走后成为父母的一切。他们将依靠你,不要让他们失望。如果独自承担很难的话,记住我不会忘记你。你这样做,将比写了许多很棒的书或是环游世界更幸福;因为爱是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唯一可以带走的,也使得我们的离开更容易。”(327)小说中,乔回归家庭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到贝思的影响。像有研究中提到的:“贝思死后,原来的乔也死了,剩下的只有约瑟芬。”
**中贝思则希望于乔不要放弃写作理想,可以成为伟大的作家。
艾米的服装则以去欧洲前后为分界。具有艺术才能的她从小讲究穿着举止,小说中12岁的她便对颜色搭配十分敏感,不愿穿亲戚给她的,质量好但颜色不搭配的衣服:“艾米的艺术眼光受到了很大折磨,特别是这个冬天,她上学穿的裙子是沉闷的紫色,上面有**的点,没有装饰。”(Alcott 40)
影版中艾米上学时穿的衣服颜色沉闷,象征当时女校压抑的环境对其天性的束缚。而离开体罚自己的学校后,艾米的衣服光鲜了许多,多是象征着青春活力和少女气息的粉色和天蓝色。
值得注意的是,艾米在马奇婶婆(**中为姑姑)家的衣服则与其在家很不相同。中规中矩的格子连衣裙,做着婶婆眼中规矩得体的女孩。马奇婶婆后期青睐艾米,胜于之前工作多年的乔,在于艾米对其的顺从。艾米与乔最大的不同在于乔追求自由,自诩为“改革派”,艾米则十分看重规则,认为“必须迎合现世规则,否则便会受到惩罚。”最终马奇婶婆选择了艾米陪同自己去欧洲。
到欧洲后的艾米在婶婆的资助下,服装有了很大的提升,既有着自身的艺术品位,又颇具名媛风范。不同于乔没有束腰的服装,艾米在欧洲的服饰都有束腰。
艾米在欧洲从事的绘画亦是印象派艺术,影版中艾米的着装则受到莫奈的作品,诸如《草地上的午餐》、《花园里的女人们》的影响。
艾米到欧洲后很快放弃了绘画理想,转而希望嫁一个有钱人,发挥自己的社交才能,并以此为目标。久别重逢的新印象,异国他乡的互相取暖使得艾米与劳里逐渐走在一起。影版改为艾米从小暗恋劳里,最终劳里选择了爱自己的艾米而不是乔。
艾米也如愿实现了自己的爱情和贵妇人理想,实现了经济地位的提升。在欧洲以及婚后艾米的服装以蓝色为主,无论是日常还是外出。艾米戴的帽子,则让人想起《追忆似水年华》中马赛尔回忆的“那些低得就像花环的小巧女帽”。
除了服装设计参考和借鉴了19世纪大量绘画作品外,导演格雷塔葛韦格(Greta Gerwig)拍摄亦如此。霍默有许多女性人物与窗户的作品,影版拍摄人物时,亦常以窗户取景。窗户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象征,局限于家庭中的女性渴望自由和摆脱束缚。
除此之外,霍默的“海景”系列对**产生重要影响,体现在对小说中“劳伦斯营地”(“Camp Laurence”)和“贝思的心事”(“Beth's Secret”)这两章的处理上。
小说中《劳伦斯营地》一章是在劳里家对岸的长草地(Longmeadow)中:“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绿地,中间有三棵枝叶繁茂的橡树,和一片可用作球场的草坪。”(Alcott 104)**则将其改至海滩。
原小说中提到的划船、少男少女们一起打槌球等场景虽在影版中被省略,但与奥尔科特同时期霍默的作品中有许多这种主题的画,便于我们了解小说中的场景。
19版**里暖色调的回忆和冷色调的现实交叉进行,打破原小说的叙事顺序,进行重新的编排。“劳伦斯营地”之后,**衔接的是“贝思的心事”这一章(小说中这两章分别是第十二章和第三十六章)。乔带病重的贝思去海边疗养,此时贝思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死亡:“乔,这就像潮水一样,当它来的时候,它慢慢地,但却无法被阻止。”(Alcott 294)
影片结尾,马奇太太生日,一大家人集聚乔创办的梅园学校,画面再次变为暖色调。像原小说中虽不乏“阴影”与“必然落下的雨”,终落幕于对爱的歌颂,对于美好生活的感恩与希望。已经嫁作人妇(**里将其改为迎合编辑的结局)的乔的服装颜色变得柔和起来,不再是少女时期的火红,也不再是深蓝与黑色的成熟,而增添了几分女人和母亲的温柔,实现了从假小子—乔到巴尔妈妈—约瑟芬的转变。乔的服饰依旧不是传统女性的束腰和裙摆,而更加简单轻便,带有自身特色。
**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将内容庞杂的小说浓缩在2个小时的时间里,是一次筛选,也是一次再创作。
如果说小说用文字勾勒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则通过人物服装,镜头语言(光线、色彩、构图,镜头运用等)为我们勾勒了一个视觉化的呈现——那个美国19世纪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小镇平凡但温馨的一家,那四个个性鲜明,沿着各自的“天路历程”寻找人生价值和爱与温暖的女孩。
影视改编永远无法替代对原小说的阅读和分析,不同时期的改编在遵循原文主旨的前提下,也融入不同时期,不同个体的审美和价值标准。试图还原小说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也试图接近当下,引起更多的共鸣。
因为乔拒绝了劳里的求婚,后来劳里跟艾米在一起感觉很自信。
《小妇人》中女主乔和劳里是青梅竹马,两人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并且两人非常有默契,对彼此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知己。但是乔从来没把劳里当成爱情人来对待,她对婚姻并不看重。劳里向乔求婚被拒后也逐渐想开,最终选择了更加适合自己的艾米结婚。
剧情简介
乔(西尔莎·罗南饰)要跟出版社老板商讨她的初稿作品,嘴边挂着“我要主宰自己人生”的她,经常回想起这个吵闹而温暖的家:端庄美丽渴望爱情的梅格(艾玛·沃森饰)、性格内敛细心善良的贝丝(伊莱扎·斯坎伦饰)、活泼开朗热爱艺术的艾米(佛罗伦斯·珀饰)和看似反叛却很有主见的自己是迥然不同的四姊妹。
她们在南北战争期间经历战乱、家庭、爱情的剧变,仍能在互相理解和支持下,勇于想像独自的人生。对她们来说,成长也许就是努力活得有想法、有灵魂,成为最令自己骄傲的样子。
物换星移,转眼四年过去。梅格和约翰两情相悦,结为夫妇。
已大学毕业的劳里向乔倾诉了爱慕之情,但遭到了回绝。劳里忧愤地离家远赴欧洲,在法国尼斯,他偶遇被婶婆送到欧洲学习绘画的艾米,俩人谈得十分投机,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
此时乔已在纽约做了家庭女教师,并结识了一位和蔼可亲的德国家庭教师巴尔先生。在接到妹妹贝恩病危的消息后,乔没来得及与巴尔辞别就匆忙返爱。可爱的小贝恩死了。乔怀着巨大的悲痛,以她和姊妹们的真实生活为素材创作了一部小说。
内容简介:
美国内战期间,马奇先生远赴战场做了随军牧师,四个女儿和母亲在家里过着清苦却坚强乐观的生活。她们虽贫穷却乐意帮助比她们更需要帮助的邻居赫梅尔一家。
她们一直在凭借自己的努力来解决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困苦。大女儿梅格生性爱美,对恋爱充满憧憬。
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开始读了小妇人,那时候很羡慕马奇家四姐妹一起玩一起打闹的日子,觉得生活的美好大概就是温馨舒适的氛围吧,经济并不需要作为太大的考虑因素。那个时候读完整本书,印象深刻的就是乔和贝丝了。
乔的洒脱特立独行还有坚强勇敢,在我看来是那么的富有魅力。乔在书中是独树一帜的新女性,她能够通过稿费自给自足,那时候也给了正在看书的我一个美好的憧憬。贝丝是一个善良的小天使,柔弱内向,可内心深处有着他人难以企及的美好和善良,这也是贝丝最让人心疼的地方。为什么她无法长时间享受到美好的人生呢?或者作者想告诉读者,这就是人生。
如今**上映,又获得奖,当然这篇文章只是想写写书。于是我对着已经模糊的人物性格又进行了重读。这次重温,却发现了小妇人的四姐妹真的各有特色。
梅格是漂亮的,柔弱的,需要照顾的,就像当今千千万万的女性一样,是认为自己需要回归家庭的,对于家庭是需要付出需要努力维系的。追溯到那个时代背景,觉得很正常,梅格有着爱漂亮爱装饰的小心思,也有着被爱被呵护的情感。她和丈夫的分工十分明确。布鲁克先生是个明事理的男人,他享受家庭生活,享受着妻子儿女环绕的美好氛围,乐于对自己的家庭牺牲贡献。
最让我惊喜的居然是艾美。我的潜意识里她一直是个不懂事的小姑娘,可这次我居然觉得她是个活得有目标的人。从一开始觉得自己能成为艺术家,经过现实的打击之后,迅速地转换目标。她的成长过程,依然是为自己着想的,可她由自私转变成了自律,逐渐开始走向了优雅大方得体高贵的形象。就是这样,可以吸引除了劳里以外的年轻人,她能达到通过婚姻改变家庭环境。自己内心的目标是嫁一个资产丰厚的年轻人,成为马奇家坚强的经济基础。最后意识到自己的内心,在现实和内心中找到了一种平衡点,她很幸福,沉溺于这样的生活,适合于这样的生活。
乔应该是书中最具备独立女性的特质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给自足。坚韧善良为家庭付出,又有着自我的魅力。这样的她拒绝了儿时的玩伴,劳里的求婚,也在合家团圆的时候担心自己的未来是否孤独终老。想到马奇婶婶的那句话,金钱才是让自己生活自在的根本。乔的人物性格充斥在当前形势下,很合适,也很无奈。现在并不是一定要结婚得时代,面对突如其来的万家灯火,孤身在外的人是否会羡慕会担忧呢。享受孤独又害怕孤独,真的矛盾至极。
看完这本书,并不是想说哪一种女性更适合生活,生活会幸福。而是生而为人,必定会有各种幸福和烦恼,我们的选择,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既然选择了,就按照预设好的目标努力就好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