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语言首领怎么讲

拉祜族语言首领怎么讲,第1张

拉祜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约41万(1990年统计),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其中78%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此外,在澜沧江以东的景东、镇沅、景谷、金平、江城等县以及澜沧江以西的景洪和勐海等县也有少量拉祜族人民居住。 拉祜族主要分为两大支系,即拉祜纳支系和拉祜西支系,两个支系均有着共同信仰和习俗、共同的文化传统,大体同步的社会发展进程,只是在方言、服饰等方面有一些差异。云南省是拉祜族的故乡,省内拉祜族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县(市)共计22个,分别隶属云南省思茅地区、临沧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玉溪地区。拉祜族的服饰美观、宽松、大方,极富民族特色。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它是与彝语、僳僳语、纳西语、哈尼语并列的一种独立语言,分为拉祜西、拉祜纳两种方言。民族简介拉祜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族先民属于古代羌人系统,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拉祜族地区属于亚热带山区,以农业为主,1950年以前,拉祜族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地区已发展到地方经济;有的保存着土司制度的残余;澜沧西南部,孟连、沧源,耿马和西双版纳等地的拉祜族都是被傣族封建领主所统治,保留原始公社制的残余。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拉祜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同汉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过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历史拉祜族——历史拉祜族源于原分于甘、青地区的古羌人,后不断向南迁徒。至迟到战国时代已活动在云南境内。根据考古发现分析,战国时期的拉祜族先民已脱离原始时代,他们男女均头梳双辫、身着及膝长袍,从事迁徙农业和畜牧业。但狩猎和采集仍占有较大比重。自三国、两晋至唐,拉祜、彝等族先民共同组“乌蛮”集团。“乌蛮”集团是靠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形成的,拉祜族部落即以贡纳形式隶属于彝族主盟部落。社会性质处于奴隶制。政治制度是一种政教合一的“鬼主”制。即部落首领称“鬼王”,主盟部落首领为“大鬼主”,隶属的部落首领则为“小鬼主”。“鬼王”之间根据其势力大小强弱相互制约、统治。

从两晋到明、清,拉祜族部落先后以贡纳形式隶属于彝族主盟部落、南中大姓、南诏、大理国及傣族土司,在贡赋增重时往往进行军事反抗,并不惜举族迁徙。而拉祜族部落首领为满足扩张需要,也不断向外展开军事掠夺活动,当军事活动失败后,则举族迁离故地。自唐代起,拉祜族的迁徙活动一直没有中断过。宋末,拉祜族至少有三次大规模的迁徙活动。直到清代,拉祜族基本上定居于今分布地区,但仍有局部迁徙,部分甚至迁入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国。由于不断迁徙,拉祜族形成了以澜沧江为界的东、西这样两部分,同时也产生了东、西两个地区不同的历史发展状况。澜沧江以东的拉祜族自元、明以来隶属于傣族土司,经济体制亦实行封建领主经济。1724年,清政府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部分拉祜族逐步由领主经济过渡到地主经济。澜沧江以西的拉祜族,也以贡纳形式分别隶属于当地傣族土司,经明、清两代,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双系大家庭公社开始解体,个体生产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傣族领主经济的影响下,拉祜族社会也产生了封建主义萌芽。清代中叶,拉祜族封建势力日趋强盛,与傣族土司成对抗之势,清王朝为达到羁縻统治的目的,委任拉祜族首领为土都司。土司制度的推行进一步促进了拉祜族封建领主经济的发展。然而,在云南近代地主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影响下,拉祜族的封建领主经济还未发展成熟就逐步解体为地主经济。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地拉祜族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总体看来,可分为两类地区。云南澜沧县东北部、临沧县、双江县、景谷县、镇沅县、元江县、墨江县等地的拉祜族,已处于封建地主经济阶段,生产水平与当地汉、傣族大体相当,但生产技术落后。云南澜沧县西南部、孟连县、西盟县、耿马县、沧源县及西双版纳等地的拉祜族,由于历史原因被纳入傣族封建领主经济体制下,生产力水平低下,带有浓厚的原始经济残余。这类地区的拉祜族主要从事山地农业,兼营狩猎、采集和养蜂。另外,在云南金平县长约300公里,宽约30公里的森林中,还活动着拉祜族的一支“苦聪人”,其社会性质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拉祜族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1953年4月7日,成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954年6月16日成立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按不同地区社会发展的情况,于1952—1956年分别实行土地改革或和平协商土地改革。于1958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金平县组织工作组深入森林地区寻找居无常处的拉祜族的苦聪人,帮助他们在平坝定居下来。建国近半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拉祜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使拉祜族农村、城镇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拉祜族的社会历史已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礼仪拉祜族——礼仪一、婚姻拉祜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不同氏族的男女,只要年龄相近、双方情投意合都可通婚,不受辈份的限制。男女婚前社交极为自由,每到夜晚,或在田野或在村寨中的空屋内,围着火塘,吹着“巴乌”或口弦,彼此表达恋情。若是不同氏族的人聚会,双方都彬彬有礼。男女定情后,男方请媒人携2~4对松鼠干巴和1公斤酒到女方家求婚。如女方父母同意,男方再送聘礼并彼此商订婚期和成婚方式(从夫居或从妻居)。从夫居者,婚日由男方家宴请亲友并派人(新郎亦在内)去迎新娘,女方则请人陪送至男方家。从妻居者,由女方家备酒请客,新郎在媒人陪同下到女方家行婚礼后即在女方家居住,时间1年至三、五年不等,也有长期居住的,在女方家劳动生产,享受儿子待遇而不受歧视。按约定时间从妻居期满者,请亲友一餐酒筵,夫妇向老人表示一番谢意后,男方便可带领妻子回家或就在妻子家村寨内另立门户。无论哪种成婚方式,婚后第一个春节,杀猪时要砍下一条腿送给舅子,舅于则要连续3年将年猪或猎物的脖项和4块糯米粑粑送给妹子,妹子收礼后再回赠6公斤酒。离婚很少见。恋爱经父母同意后,无论哪方变卦,都要由媒人出面罚处33两银子给对方,现在普遍改以人民币为罚金、婚后感情不好而提出离婚者,提出的一方同样按前述规定交罚金。夫死,妻可改嫁,但原来家要索回6~8元半开的身价,由新夫支付;如有孩子,大的必须归原夫家,年幼的可随母去,但新夫须再付一笔身价费。

婚礼流程分合“猪头”祝婚举行婚礼当天,男女双方家里都要杀一头猪。男方首先将猪头送到女方家,将猪头砍成两半后,一半留在女方家,一半由男方又带回去。接着,女方家也按照同样的方法,杀一头,并将猪头送到男方家。切成两半后,留一半在男方家,另一半自己带回。之后,双方将各自的两半猪头合在一起,以表示骨肉之亲和新婚和睦之意。“背水、砍柴”示婚这天,新郎和新娘还要一同下山背水、砍柴,然后将新背的水和新砍的柴送到女方家,然后献饭给岳父岳母。接着,新郎新娘再回到男方家里献水献饭,再到寨庙里磕头并供奉礼肉。“鸡肉稀饭”设宴接着,由村寨老人主持祭寨神仪式。祭礼完结新郎新娘再到男女双方家里祭祖和敬拜父母亲戚。上述这些仪式完成后,新郎新娘便和宾客一起吃鸡肉稀饭,接着便进入婚礼的高潮——大规模的对歌活动。“新人洗脚”闹房婚礼当天晚上则要闹新房。届时宾客们,特别是年轻人会挤满新房,尽情地闹房。其传统的闹新房过程主要为:1)“火灰”泡脚新娘端来一盆热水,亲切而甜密地喊丈夫洗脚,丈夫把脚伸进盆里,妻子便帮他把脚洗干净。这时候,闹新房的人们故意用火塘灰把新郎的脚弄脏,让新娘重洗,或在热水里撒火塘灰,让新娘重去打洗脚水,如此反复多次,新娘机警麻利地把新郎的脚洗好,把从娘家带来的一双新鞋给新郎穿上。据说这样做是为了考验新娘的脾气是否温和,为人是否可亲,以及做事是否麻利、机灵等。2)新娘表演节目此外,宾客还会让新郎新娘表演节目,然后向新婚夫妇索要喜烟、喜糖、喜酒等。二、家庭家庭是构成村社的基本单位。各个独立家庭以二、三代父系血缘或外婚结成的婚姻集团组成。父亲是当然的一家之长,父死则以长兄为家长(“抽母”),长兄死,次兄接替。家长的主要职责是奉献祖先(“卧待”——祖先灵位),安排、调度全家的生产、生活,以独立家庭代表的身份参与村社活动。“卧待”是维系兄弟团结的纽带,以一块约长10厘米、宽4厘米的竹片挂在家长卧床头的墙上表示,一家人只祭一代。父辈去世后,兄弟各自建立新家庭和新的“卧待”,无弟兄的,女婿可以替代并享有家长职权。妇女地位不如男子,其职责只是生儿育女,采集野菜和操持家务;但在产前、产后可以得到照顾,坐月期间,丈夫天天要杀鸡或煮松鼠干巴添加草果给产妇补养身体。婴儿出生后,通常以出生时间的属相命名,或以最先来家的客人的身份、称谓命名。上学读书时,则由先生另起学名。

三、节日过年拉祜语叫“扣扎”或“扣木扎”,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腊月二十四全村打扫室内外环境,净身沐俗,据说不干净年神不来,年成也就不吉利。大年三十以前,家家户户忙着宰牛杀猪,舂粑粑。大年三十晚上,大摆酒筵献“卧待”和诸神,然后吃年饭、唱年歌、跳芦笙舞。初一鸡鸣,每家都要派人背着竹筒到水沟去背新水(据说是天神赐给人们的“吉祥水”)。有火药枪的要鸣枪。同时,用新水、米和酒敬献“火神”和祖宗。献毕,按男女姓别分开坐在火塘边,听家长致词庆祝和告诫青少年怎样做人。之后,全家人边吃边喝边唱歌,彻夜不眠。初二清晨,杀1只公鸡献祭秋千架,祭时还要用荆条、野姜点燃绕秋千二圈以示驱鬼,然后青少年男女荡秋千娱乐。秋千架过37天后,由无儿无女的人家砍倒。已成婚的青年男女、婚后3年,每年都要在过年时背4块饼(两大两小,约重30公斤)身向父母兄嫂拜年。新谷成熟时过“吃新米节”,欢庆丰收。四、丧葬人死后停尸于正屋右侧的火塘旁,头朝里脚朝外,灵前供米饭一碗、筷一双、熟鸡一只。妇女在旁哭泣守灵,并由1个领哭者领唱挽歌,赞颂死者一生的功德。停尸1日或数日,到选定的吉日良辰出殡,并鸣枪告知亲友前来吊唁。来吊唁的人都要带猪、鸡、酒来,作为丧礼。出殡前将丧礼中的猪、鸡用木棍打死,人葬后在坟前供祭。供品除老人外,任何人都不能吃。棺材有两种:一是用篾席卷裹,一是普通的木棺。坟地就在家的附近,只要滚1个鸡蛋于地,在蛋破处或停止处下葬。人葬时棺材的大头朝向西方,坟垒高堆但不立墓碑。墓前置放一两件死者生前用过的弓箭、背箩等物,成年人死后连续3年定期扫祭。若死者系成年男子,人葬后全家原住的房屋要烧毁,另迁新扯重建。五、禁忌日常生活中的禁忌有:儿媳不能同分公、弟媳不能同夫兄同桌吃饭,接递东西也不能直接过手,不能随便进人公公和夫兄的“阿泡”。无论已婚或未婚的女子,在长辈前不能取下头巾,更不能披头散发。有花斑的马被认为是“神马”,布谷鸟被认为是“天鸡”,秃尾巴的蛇被认为是“龙”,任何人不得打杀伤害。杀猪杀鸡时一定要看卦,鸡的眼睛明亮、猪的胆汁多为吉卦,意味一切大吉大利,于什么事都可放手,反之则为凶卦,行一切事均须小心谨慎。

生活方式(一)饮食 食物分生食和熟食两种。熟食主要是烤和煮。过去和现在均有吃烤肉的习惯,用两根竹棍把涂有盐和香料的肉夹在中间,放在火塘边慢慢烤黄、烤香、烤脆后吃。玉米和旱谷都用木杵臼舂捣。1949年前只是个别人家有锅和甑子,煮食物都用竹筒,把大米或玉米面加适量的水放人竹筒内,再用树叶塞紧筒口后放在火上烧,烧熟破开竹筒食用。现在只是出山用竹筒烧煮,在家都普遍用铁锅、铝锅和木甑子来做饭做菜。主食玉米还有特殊的吃法,即将玉米舂去表皮,浸泡半天左右,捞出晾干后再捣成面,然后蒸成糕。男女老少习贯饮酒。每个家庭每年都要用玉米和野果作原料酿酒。凡遇节庆或亲友相访,必开怀畅饮,大醉方休。无种植蔬菜的习惯,山野之中的植物,只要无毒无怪味,则随手采来佐餐。(二)服饰 拉祜族会纺织的人很少,在老林生活时,常用猎物向哈尼族换破旧衣服穿。出林定居后,向哈尼族、傣族学习纺线织布,缝制衣服、现时,男子穿哈尼族武蓝色或青色对襟短衫,下穿宽筒长裤。妇女衣饰有别,拉祜西是黑色右襟长袍,袖口、衣边均镶有各色布条花边,有的在衣襟上再镶饰贝壳;拉祜纳穿黑蓝色右襟短衫,裤脚镶二、三条色布花边。无论何支,均普遍将长发编成辫子后盘束于顶。已婚妇女用色布或染色编藤作发箍,箍上钉有银泡。未婚姑娘用各色毛线编成发箍勒在头上。比较富裕者也有戴耳环、项因、戒指、手镯等银器和彩色料珠的。男子留短发,中老年包黑布包头,年轻的普遍戴有沿的圆形帽。进人80年代以后,青壮年的穿着大多向市场购买成衣,因此逐渐趋向现代潮流。(三)居住 拉祜族的房屋建筑结构简单,低矮狭窄,阴暗潮湿。顺山坡开挖地基,以土筑墙,以茅草盖顶,4~6棵木头就盖1间房子。房子两边的屋檐,一面迎着土坡,一面向着坡脚。一间房子隔成若于个“阿泡”(小房间),父母住1间,每对已婚儿女各住1间。左侧的,“阿泡”父母住,右侧的“阿泡”子女住或接等客人。除正堂屋内有公共火塘外,每个“阿泡”中另有1个火塘,火塘上面吊挂有1块薄石板(个别为铁板)作烧烤食物之用。每个家庭还有一个专供烧全家饭食的“周度”(灶塘)。室内农具或其他用具的摆放,都有固定位置,不能乱置乱放。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拉祜族介绍

拉祜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约41万(1990年统计),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其中78%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此外,在澜沧江以东的景东、镇沅、景谷、金平、江城等县以及澜沧江以西的景洪和勐海等县也有少量拉祜族人民居住。 拉祜族主要分为两大支系,即拉祜纳支系和拉祜西支系,两个支系均有着共同信仰和习俗、共同的文化传统,大体同步的社会发展进程,只是在方言、服饰等方面有一些差异。云南省是拉祜族的故乡,省内拉祜族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县(市)共计22个,分别隶属云南省思茅地区、临沧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玉溪地区。拉祜族的服饰美观、宽松、大方,极富民族特色。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它是与彝语、僳僳语、纳西语、哈尼语并列的一种独立语言,分为拉祜西、拉祜纳两种方言。

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分集简介:

第一集:卖树荫

热日当空,为生计疲于奔命的穷人在一棵大树下稍作歇息,贪财的财主 阿凡提

巴依看到,和老婆稍作合计,想出发财妙招:他称树荫属于他,穷人要想乘凉,必须拿钱来买。穷人纷纷摇头表示没有银子时,巴依和老婆动手欲将他们手中赖以活命的羊奶等物抢去占为己有。纷扰中,倒骑毛驴的阿凡提来到树荫下,巴依自然也要他快掏银子,阿凡提不慌不忙,表示欲买树荫,巴依和老婆以为阿凡提是傻瓜,狮子大张口要了他一袋钱。众人起初不解阿凡提意图,慢慢明白他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第二集:兔子送信

财主伯克忽叫阿凡提买油忽让他打水忽要他背柴,阿凡提被他呼之得一刻空闲功夫也没。某日伯克欲出门,临行吩咐阿凡提浇湿院子,但不许用水,也不能让太阳把湿地晒干,结果阿凡提以油代水浇湿院子,伯克气得干瞪眼。伯克和其他几个财主商议要惩罚阿凡提,他们告知世界末日即将到来,要阿凡提贡献出肥羊,阿凡提也利用世界末日将几人戏耍一番。众乡邻为阿凡提担心时,阿凡提将兔子送信的计划讲出,众人纷纷点头称赞,伯克又一次被狠狠耍弄。

第三集:神医

乐善好施的阿凡提手牵毛驴来到一个混有形形色色的人的热闹市集,正苦于拔不掉病人的坏牙的牙医看到他,犹如看到明灯,可是阿凡提却摆摆手说不懂如何行医,但自己的毛驴懂,牙医和周围的人都很好奇,结果毛驴拔牙的方式令他们十分佩服。紧接着,聪明的阿凡提假借毛驴神医之名声,治好了肥胖者、苦于找不到知音的歌者等人的病或心中的郁结,并捉弄了自称很有智慧的信口雌黄者、惩治了小偷。

第四集:比智慧

愚蠢的国王梦见自己被百姓嘲笑,醒后为证明自己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出了三道难题,并下诏书说能全部答对者,将得重赏,财主、贵族等挤破头要去答题,结果自诩为最有智慧的两个人被国王轰出了皇宫,没人敢再前去作答。国王又下令,每个城市和每个村庄都要派一名代表去答题,答不出者当场斩头,百姓恐慌。阿凡提代表百姓前去答题,以自己的智慧让国王无奈地点了头。然而国王并不甘心败给阿凡提,他又和大臣们商议出了诡异,但他没想到的是,阿凡提成了他的噩梦。

第五集:偷东西的驴

阿凡提和一帮靠骆驼代步的商人在沙漠里饮过酒后就地休息,深夜他们熟睡后,贼人悄悄偷走了商人的骆驼和阿凡提的毛驴。第二天早上,商人们见骆驼被偷都很着急,阿凡提却不慌不忙地就他的毛驴被偷一事开起玩笑来,原来他看到了贼人遗落在地上的斧头,而斧头上有该人的名字。众人看过斧头,议论说贼人是之前路过的县城的县官。阿凡提听到,觉得有意思,决定去会会这位既是贼又是官的人物。——可想,这位贼官被聪明的阿凡提找上后,会吃多少苦头。

第六集:吝啬鬼

财主巴依和老婆是一对一根骨头都要熬过汤之后再分成两截喂狗的吝啬鬼,长工库尔班将他们吩咐的事做得井井有条,可是一向他们开口借钱盖房子,他们就推说自己是穷鬼。一日,巴依出门办事遇到狼,幸得库尔班及时相救才保了命,不想他反过来责怪库尔班用枪打破了狼皮。阿凡提见状,决定好好惩罚一番巴依和他老婆,他先将巴依的毛发剃了个精光,又让巴依被迫借钱给库尔班盖房子,复让巴依两口子算计库尔班的新房子时吃尽苦头。

第七集:巧断案

国库大臣于深夜悄悄潜入他负责看管的国库偷了许多金币,不想第二日一大早于国库门口碰到了法官,愚蠢的法官本来心生疑惑,却被他三言两语骗了过去。国库丢失金币的消息传入百姓耳朵,街头巷尾一片议论声,国王责令法官速速捉到贼人。国库大臣怕事情败露,想出诡计,又暗中贿赂贪财的法官,于是两个一时贪心的乞丐被诬蔑为偷盗金币的贼人,他们性命难保之际,阿凡提出现。

第八集:驴说话

顶着大大的包头的跳梁小丑对穷人不屑一顾,对权贵财主拍马溜须,阿凡提嘲笑他一副软骨头像,包头倒是给自己的毛驴戴更合适,他反鄙夷地说包头是智慧的象征,毛驴不配戴,阿凡提笑笑,说能教毛驴读书识字,小丑将之报告了宰相。宰相命阿凡提限期一月教会他常骑的毛驴读书,否则问罪,阿凡提利用“条件反射”原理训练毛驴,没令宰相和小丑的阴谋得逞,宰相再令他一月之内教会毛驴说人话,他可没想到,到头来被戏耍的人是自己。

第九集:狩猎记

王子出城打猎的消息一号,全城百姓纷纷择路躲藏,慌乱中,阿凡提的毛驴不小心碰撞了王子的马,王子先是大怒,后和左右马屁随从商议,要阿凡提随他们去打猎,他们准备好好捉弄阿凡提一番。路上,阿凡提的毛驴不知为何停了下来,王子三人将阿凡提比作毛驴狠狠嘲笑,阿凡提不慌不恼想出好办法,结果三人累得气喘吁吁还是追不上。而到了打猎地点,三人又多次出诡计想惩治阿凡提时,都被阿凡提将计就计反惩治。

第十集:寻开心

残暴的国王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终日郁郁寡欢,见阿凡提快乐地做染坊生意时,他和左右大臣商议想出诡计,想将阿凡提也变成愁眉不展的人,没有得逞,于是下令百姓不准开染坊,违者当斩,阿凡提摇身变作鞋匠,依旧很开心,国王再次刁难,再次灰溜溜地走开,故伎重施再下禁令。阿凡提一琢磨,明白了事情原委,想出捉弄国王和左右大臣的好法子,三人果然中计。他们被捉弄得苦不堪言时,全城百姓乐开了花。

第十一集:宝驴

路上,税务官向钦差大臣的女儿求婚时,不但被这对贪财的父女嘲笑了一顿,还不小心落入了水中,可是众人向他伸手准备拉他上岸时,他却担心会花银子不肯接受,直到阿凡提将毛驴尾巴伸入水中他才舒口气。谁知上岸后还没缓过神,他就向周围的人征收看热闹等税,众人无可奈何交过钱币,他忙背起钱袋叩开了钦差大臣的大门,又被嘲笑了一番:钦差大臣要的是金币而不是钱币。一心想把钦差大臣的女儿变成自己老婆的税务官开始了更加离谱的征税,这次是面向全城百姓,阿凡提也巧将自己的毛驴变成“宝驴”,将他狠狠戏耍,顺便,也将钦差大臣愚弄。

第十二集:奇婚记

阿凡提骑着毛驴在树林中边哼歌边赶路时,两个持刀歹徒冒了出来,一番哄骗,阿凡提仍没从他们手上逃脱,性命危机关头,一名小伙出手相救,之后,阿凡提应邀来到小伙家做客。小伙是个穷小伙,他最珍视的财宝是一棵石榴树和一个冬不拉,阿凡提要小伙同他一起唱歌时,小伙叹气讲了自己的心事:他和财主巴依的女儿彼此相爱,可是因为他穷,上门求婚时被拒之门外。阿凡提听后,决定帮助这个善心的好小伙,一场奇婚记上演。

第十三集:真假阿凡提

国王一心要将眼中钉阿凡提铲除,无奈阿凡提久不露面他无法抓把柄,因为阿凡提常和贫苦百姓打成一片,国王派大臣向百姓打探消息,百姓不是傻子,一年过去无果。国王恼羞成怒,想出诡计,他让人装扮成阿凡提的模样,四处散发归降国王的谣言,百姓一时咂舌,而真的阿凡提出现时,百姓都投去鄙夷的目光。可是纸包不住火,真假阿凡提相遇时,谁是冒牌货一看便知,假阿凡提可不会帮百姓说话办事。

哈尼族的民风民俗 哈尼族风俗习惯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节叫“库扎扎”,时间为夏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哈尼人不知道一年要分几个月,后来,太阳和月亮传授给哈尼人分月的办法,在人间栽了一棵年月树,一枝树干算一个,哈尼人分得了第六枝,从此,就在六月过“库扎扎”。又说,过去有七个仙女到哈尼寨,做了一个磨伙,她们轮流玩耍,把站在权上的小鸟也逗笑了。鸟儿欢乐地唱起歌来,歌声感动了天神,天神把福降给了人间……人们怀念七仙女,每年过“库扎扎”时都要打秋千。喜喝新谷酒 在每年的秋收前夕,居住在哀牢山一带的哈尼族,都要举行一次“喝新谷酒”的仪式,哈尼语称“长奴抽扎”或“车收资八都”,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喝新谷酒,选定在一个吉祥的日子里。这天,各家割回一把即将成熟的谷穗,倒挂在堂屋右方后山墙上,采下百来颗谷粒,放进酒瓶里泡新谷酒。然备办美味可口的饭菜全家共饮,有的还请邻居长辈男子来喝新谷酒。席间,客人举杯唱起祝酒歌:

象黄牛寻找春天发出的青草,

我们爽快地喝着喷香的米酒。

红红的竹筷粘着黄鳝,

花花的杯子盛满美酒。

丰收的粮食堆积成山,

白生生的大米吃不完……

全家老少跟着端起酒杯,喝上几口新米酒,即使是婴儿也要在小嘴上抹上一点。据说,这样可使全家老少无病无害,幸福安宁。包头巾 云南藤条江南岸的哈尼山寨里,人人都有自己做的包头巾。女的方方的一块,团溜溜包在头上;男的宽约六寸,长挂挂一条,宽绰绰缠在头上。小姑娘还不懂事时,戴一顶灵巧的两角小帽。长大了,脱下小帽,包上一块包头巾,用一截丝线箍着,表示这“然咪”(姑娘)成熟了。这时,村上的一些人看上了,就会来提亲。小儿子一落地,就戴个拼缝的小团帽。(因它形状团团的,哈尼人叫它“包嘟”)。人长大了,团帽又缝大一点,一直戴到结婚。结婚时,舅母要从自家的织布机上剪下一块两丈多长的布,然后染得紫蓝紫蓝的,送给新婚的外甥。祝愿他们男耕女织,勤劳动,来日美好的生活象包头巾一样长。

朴素简易的包头巾,是哈尼人敦厚朴实,勤劳勇敢的象征。姑娘的小帽 哈尼族支系的碧约人,每个姑娘都戴用黑色土布缝制的小帽。小帽有六个角,四周镶着小银泡,帽顶正中又镶一颗大银泡,大银泡下缝有一束红线。

碧约姑娘未成年戴一顶小帽,是表示对家中老人的尊敬;成年以后要戴两顶小帽(一顶是为情人准备的)。按碧约人的习俗,姑娘一旦被小伙子看中,小伙子为了表示对姑娘的爱慕之情,就把姑娘的小帽抢去一顶。如果姑娘也爱上这个小伙子,就顺从地让他抢去;反之,姑娘就把小帽要回来。

姑娘的小帽一直戴到婚后,怀了孕不再戴了,这时改成打包头。尖顶白头巾 滇南红河一带的叶车(哈尼族支系)妇女,不论在纺织、做饭,或劳动、串亲、赶场、 ,总爱戴一顶洁白的尖顶白头巾。它不但能防尘、遮日和护发,而且还是一种美的装饰。

尖顶白头巾是用宽约一尺、长二尺的家织白布缝制的,呈尖角状,酷似刚出土的白竹笋。头巾后尾部宽布长,被风一吹,飘飘荡荡,别有风致。帽的侧后处,有股白线带,有的还用红绿丝线在后尾边沿,绣上别致、鲜艳的图案。

据说,古代的叶车人,原住在一个美丽的湖滨草原上,后来人口增加了,就南迁到水草丰美的“叶车朗灰”(昆明滇池西山一带)。不久,因和一强大部族发生冲突,只得四处流浪。若干年后,迁到“阿迷州”(现开远一带)居住。但那个强大的部族又追踪而来,善良朴实的叶车人忍无可忍,被迫应战。经过七十七天的浴血奋战,叶车人失败了,他们纷纷逃进红河一带的深山里。妇女们用自己纺织的白布缝成尖顶白帽罩在头上,并用头巾后摆住脸,使敌人无法辨认。后来,发现其他族的妇女戴尖顶白>>

哈尼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哈尼族:“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S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L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L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哈尼族性风俗习惯是什么? 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腰,依山势建立村寨。红河、元阳、绿春等地住的是土墙草顶楼房,以石垫基,以木为柱,土基砌墙,屋顶铺茅草,少数用瓦。楼房有上、中、下三层,下层关牲畜,中层住人和存放粮食,上层堆放瓜菜等杂物。墨江一带多是土基楼房,平面屋顶,间间相连。西双版纳住的是竹木结构的楼房,旁设凉台,别具一格。

哈尼族一般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黑布或白布裹头。西双版纳地区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片做装饰,以黑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穿长裤,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和裤脚镶上彩色花边。西双版纳及澜沧一带的妇女,下穿短裙,裹护腿;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头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墨江、元江一带的妇女,有的穿长筒裙或皱折长裙,有的穿稍过膝盖的长裤,系绣花腰带和围腰。妇女在服装和装饰上区别是否已经结婚,有的以单、双辫区分,有的以垂辫和盘辫区分,有的以围腰和腰带的花 分等等。

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这在西双版纳比较严格。一般认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习俗,如果婚后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则被允许。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恋爱,但结婚要征得父母同意,也有一些地区实行包办婚姻。墨江碧约人有“踩路”订婚的习惯,就是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后,由双方老人同走一段路,如果在路上没有遇到兔子等野兽,就算订婚了。

哈尼族仍然保留着古羌戎父子连名制的传统,即父亲名字后头的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儿子名字的起头字,世世代代连续下来。丧葬主要实行火葬。

哈尼族的人有什么风俗习惯吗? 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腰,依山势建立村寨。红河、元阳、绿春等地住的是土墙草顶楼房,以石垫基,以木为柱,土基砌墙,屋顶铺茅草,少数用瓦。楼房有上、中、下三层,下层关牲畜,中层住人和存放粮食,上层堆放瓜菜等杂物。墨江一带多是土基楼房,平面屋顶,间间相连。西双版纳住的是竹木结构的楼房,旁设凉台,别具一格。

哈尼族一般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黑布或白布裹头。西双版纳地区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片做装饰,以黑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穿长裤,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和裤脚镶上彩色花边。西双版纳及澜沧一带的妇女,下穿短裙,裹护腿;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头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墨江、元江一带的妇女,有的穿长筒裙或皱折长裙,有的穿稍过膝盖的长裤,系绣花腰带和围腰。妇女在服装和装饰上区别是否已经结婚,有的以单、双辫区分,有的以垂辫和盘辫区分,有的以围腰和腰带的花 分等等。

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这在西双版纳比较严格。一般认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习俗,如果婚后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则被允许。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恋爱,但结婚要征得父母同意,也有一些地区实行包办婚姻。墨江碧约人有“踩路”订婚的习惯,就是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后,由双方老人同走一段路,如果在路上没有遇到兔子等野兽,就算订婚了。

哈尼族仍然保留着古羌戎父子连名制的传统,即父亲名字后头的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儿子名字的起头字,世世代代连续下来。丧葬主要实行火葬。

哈尼族的习俗 六月年(苦扎扎):是哈尼族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的节日,节日期间杀牛(黄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牛肉平均分配,集体安排生活。五月、六月村里容易发生疾病,田间容易遭受虫害,因而清扫水井,夜晚点燃松明火把,照亮屋内,驱赶邪恶,火把插到田间路旁,送走瘟神。苦扎扎节日期间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好收色: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口猪。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 十月年: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年,就是过新年。节期五、六天,多至半月。有条件的人家要杀猪、舂糯米粑粑。亲友互相拜访,有说亲的就趁这个节日请媒说亲,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探望。 嘎汤帕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主要节日,“嘎汤帕”是哈尼语,意为万物复苏或万象更新。过节的时间在每年的1月2日至4日,节日期间有展示哈尼族风情的文娱节目如长竹杆舞及荡秋千、射弩等比赛。 新米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卡多人的“新米节”。这天,卡多人要把收获的新谷舂成新米做成饭“尝新”,这被认为可以增强体质,同时,也表示庆祝“五谷”、“六豆”丰收。 母亲节:每逢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是云南哈尼族支系卡多人的“母亲节”。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卡多母亲含辛茹苦,将儿子养大成人。儿子长大后反而打骂母亲,致使母亲羞愤投河自杀。后来这个年轻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悔恨之情,使把母亲去世这天定为纪念母亲的“母亲节”,一直沿袭至今,成为一种传统性的节日。 老人节:为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五 ,在老人节这一天,哈尼族青年男女身着传统服饰,用独特的舞蹈和丰盛的酒宴为村寨中的老人庆祝节日。 古代哈尼族有名无姓,采用父子连名制,即父名的尾字为儿名首字。如父名是松山,子名为山达,孙名为达飘,以此类推,形成一代一代的家族连名谱系,认宗族、亲戚,就靠背诵家谱,女儿也行父子连名,但不能列入谱系,若某代出现非正常死亡、双胞胎和生理缺陷的人,不连父名,须逃过一代,重新取名列代。 吉维支系是以孩子出生的那天的属相取名,如生在牛日,取名牛xx,生在鸡日,取名鸡xx;吉坐支系一般是与“莫批”连名,如大儿子死了,下面的儿子名“批修”;孩子生在路途间,就以路连名,如嘎(路)南;妻子怀孕期间,丈夫在外非正常死亡,婴儿生下来就用“罗”连名。 现代哈尼族各支都有自己的姓氏,哈尼语称为“阿古”,但是这种姓氏不普遍使用,也不与名字连用。只是在需要证明自己宗族归属时才使用。姓氏的种类很多,如“当参阿古”、“鱼鸟阿古”、“当且阿古”,这些姓氏的名称一般是各支宗族祖先的名字。 哈尼族名字有乳名、小名和大号之分,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名字。大号只在背诵家谱、给小孩命名或比较隆重祭礼仪式上才使用,用得最普遍的是小名。如今哈尼族也取汉族名字。现在约定俗成的习惯是“当参阿古”用“杨”姓.“参先阿古”用“李”姓等等。但取啥尼族名字时,仍保持传统的“父子连名”习俗。 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支系叶车人的男女丰年往往以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一般在配对就宴前,男方在征得女方应诺后,由小伙子>>

哈尼族是个怎样的民族?这个民族又有哪些风俗习惯?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功“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v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

哈尼族过春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哈尼族有“卡多”、“尼”、“碧的”等自称,他称20多种,解放后统称为哈尼族。哈尼族的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又同被称为“乌蛮”。

哈尼族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哈尼族的恋爱,婚育风俗有哪些? 哈尼族男子和女子一般长到十五六岁就开始改变衣饰,表示已经长大成人,接着进入恋爱和结婚的阶段。哈尼族青年男女,婚前的社交活动是自由的,村寨中还设有专供青年男女进行娱乐和交往活动的场所。叫做公房。

姑娘和小伙子可以公房里尽情地娱乐游戏和谈情说爱。他们时而在公房里嬉戏,时而在山林间出没,时而在草地上跳舞,时而互相对歌,时而在一起促膝私语,时而又出双入对一旦情投意合,两厢情愿,就可以在公房订下终身。

青年男女一旦结婚成家,就不能再去公房,也不能再参加类似的交往活动,如果离了婚,就又享有同未婚青年一样的权利,可以在公房或其他场合继续进行男女社交活动。

有些地方的哈尼族未婚男女青年还成立了自己的社交活动,协调爱情纠纷,并协调不同村寨间男女青年的爱情关系。

哈尼族十分重视男女婚恋的喜庆活动。往往以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一般在配对就宴前,男方在征得女方应诺后,由小伙子凑钱,请烹调师傅主厨,杀公鸡、煮肥肉、炒菜、打酒、泡糯米进行准备。夜里10点钟左右开宴,参加者约10-30人,围观者熙熙攘攘。

届时灯火通明,桌上摆满各式菜肴。先将煮熟的大公鸡头朝上摆上餐桌,并把两个鸡睾丸和一只订螃蟹悬挂在鸡身上,由伙子头和姑娘头从首席坐起,其余男女依次配对入坐,随后举杯祝酒对歌,尽兴方散。

这时小伙子们用芭蕉叶包上糯米饭和菜送给姑娘们在回家的路上吃。如男女双方情意合,可相约下次会面时间。当地人称这种求爱方式为阿巴多,常为农闲时举行。

“抢婚”

过去哈尼人一直沿袭着古代遗留下来的抢婚的习俗。抢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男方亲属相中姑娘之后,不经媒约提亲,也不让男女双方认识交往,便组织一帮小伙子把姑娘偷抢回来,由男方家长或亲戚主持,让他们结为伉俪。

另一种情况的抢婚,是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进行的,双方相互爱慕,他们将自己的心愿告诉了家长。男方已备礼品请媒人多次到女方家登门求婚,但女方家长百般阻挠,不愿成全女儿的婚事。儿女们为反对长辈对婚烟自由的束缚,便合谋策划出抢婚的喜剧。

抢婚那天,男方邀约几个知心朋友,埋伏在事先选定的地点。女方按预约或借故背水,或借故上山砍柴,或下地劳动,以摆脱父母的控制,来到指定的地点让自己心爱的人抢去。 民俗节庆网

当姑娘出现在指定的地点时,小伙子们一拥而上,拉住她往男方家跑去。被抢的姑娘虽然满心欢喜,但这时要徉装挣扎,拼命大哭大叫,让寨里的人知道她被抢了。女方父母听到呼救声,虽然心中已明白是怎么回事,仍手持棍棒佯装追赶。

姑娘被抢走之后,被送到男方的亲友家藏上一二天。之后,男方父母再次请媒人到女方家求婚,把姑娘已被抢到男方家的事公开告诉女方父母。女方父母见木已成舟,只好同意婚事。

婚俗

生活在墨江一带的哈尼族,新郎在表兄弟和同龄伙伴的陪同下前去迎亲。到了新娘家后,要拜见岳父岳母,并经岳父岳母同意才能娶走新娘。新娘离家的时候痛哭不止,这就是哭婚的习俗。

新娘在出嫁前三天新要哭婚,表明她对父母和家人的感情越深。新娘在弟妹和亲友的陪同下,一路哭到新郎村寨门口才止信送亲的队伍则挑着背着嫁妆,一直送到男方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衣服、被褥、农具等,还有糯米饭、染成红、黄、白三色的几大摞糯米粑粑。嫁妆中还必须有舅舅送给新娘的一件蓑衣,一只巴箩,弟弟送给新娘的>>

彝族,哈尼族有哪些节日风俗? 哈尼族盛大的传统节日有苦扎扎节(即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十月年,还有喝新谷酒的习俗。届时,唱歌跳舞、摔跤、磨秋、射弩,热闹异常。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把宴席摆到街心,饭桌相连成长龙,进行长街宴,同喝街心酒,共庆新春佳节,表现了哈尼族人相亲相爱、团结互助的精神

  几内亚风俗习惯

  几内亚男少女多,城乡仍实行一夫多妻制。按伊斯兰教的教规和当地习俗,男性可蓄妻四房,最后一房可随意休换,故休妻多,离婚少,守寡多,正式再婚少。除习惯认为多妻是炫耀富裕的标志外,还有种田、做小生意和家务劳动的需要。妻妾一般能和睦相处,如有口角,其尊卑也以进门先后为序。第一个妻子为正室,习称“第一夫人”,可代表丈夫参与正式场合的活动,对家庭的经济财产拥有支配和管理权,对劳动分工、日常家务统筹安排。正室对各偏房极大度,甚至亲如姐妹母女。丈夫如果经常与最年轻的妻子在一起,正室或年长者也会理解为天经地义之事。每个妻子的个人财物均各自保管,互不干扰。丈夫按自己的意愿决定在那里过夜。如某个妻子长期失宠,正室会出面从中调解,劝说丈夫平衡关系,避免冷落旁人。一般而言,最年轻的妻子不仅能私下受宠,而且经常陪丈夫参加晚会等社交活动。

  多妻制使妇女的地位受到限制。相对男人而言,几内亚妇女更勤劳,她们的特点是劳作多,生育多,受教育多。

  几内亚自古以来就有氏族之间的传统规则,即部落氏族内部不通婚。凡要婚嫁的青年男女,必须到其他部落氏族去寻找配偶。而且,许多部落氏族还很愿意接纳来自外氏族的战俘、奴仆、逃难者和以身抵债的人。

  因此,几内亚早已不存在纯血统的部落氏族亲属集团,也不明显存在因为近亲结婚而造成的人种退化。 女性善于梳妆打扮,尤其是年轻人不惜时间和金钱,虽然头发短而曲卷,但可以蓄加各式假发辫,发型极复杂,以示其部族、地位、年龄、婚姻状况和个性。在高原地区,女性自幼擅头顶物品,步履徐徐,体态优美,婀娜窈窕,相貌也超过其他黑非洲人种。

  因婚嫁为妇女社会地位的象征,故对生疏的年轻女性可试称“夫人”,不必先尊称“**”,社交寒暄中,也不宜多细问家事。

  几内亚人,尤其是穆斯林之间礼数繁多,如见面打招呼时对答冗长,有时甚至逐一询及家人、牲畜和庄稼。熟人间可拥抱贴面;一般通行握手礼,晚辈或谦卑者握手时可屈膝躬身并以左手持右腕,右手不空或不洁时则请对方握右腕。如到访一单位等候接见时,不相识的后来者应向先来的侯见者致意,甚至一一握手。

  颇耳族人在拜见有身份者时,先将鞋脱在门外再入室问候;苏苏族人习惯在进内室时才脱鞋上前致意。称兄道弟是礼遇性的亲昵,勾肩搭背者极罕见。

  初到几内亚的人会发现,这里城乡居民习惯用头顶代替手持或肩背,搬运物品无论轻重均爱顶在头上,而且平衡能力极强。用头顶运送东西可以遮阳遮雨,解放双手,还有利于腰、背、肩、颈的骨骼发育。

  常见城乡居民平时口中含小木棍刷牙。小木棍的味道按颜色和作用分轻重两种。用这种含植物药性的“刷牙棍”可使黑肤色衬托下的牙齿尤为洁白健康,加之几内亚人眼睛大,眼白多,眼睛和牙齿在夜间就成了醒目的标志。在非洲黑色人种中,苏丹族系的几内亚人皮肤颜色接近纯黑,手脚掌心为淡咖啡色,头发黑色曲卷,眼裂大,眼珠黑,鼻翼宽,嘴唇厚,这些特征是早期人类在特定地域长期适应自然环境形成的。

  虽然饮食结构简单,卫生条件较差,体育不普及,但女性身材普遍较好,男性体格健壮,体力充沛,耐力和柔韧性很好。

  在农村尚存许多风俗,如:

  三拜“岳丈”:年轻人在恋爱初期可保秘,如欲公开关系,需征得父母同意。男方以柯拉果为求婚吉祥物,初次拜见岳丈时献10枚,如蒙收纳,即示“原则同意”;再拜时,女方家庭对柯拉果的态度则代表对男方品行调查的结果;三拜时的柯拉果即可被视为订婚礼物,经过这三关后方可细论婚嫁。

  男女割礼:男童按教规剪除包皮尚有积极的生理作用,而女性割礼(切除阴蒂以减少性欲)则不谛为蛮俗。据几内亚1999年10月21日“反对女性割礼日”活动报道,估计全世界现有1-132亿女性仍受到此类蛮俗摧残,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28个非洲国家。不洁割礼造成感染伤亡者甚众。

  先育后嫁:某些部族有试婚习俗。青年男女在征得双方家长同意后同居,怀孕或生育后再择吉日完婚。新娘携子女参加正式婚礼视为大喜,女性因不育而分手后前景堪忧。

  “尚方宝鞭”:在某些部族的婚礼上,岳父赠给新婿的礼物是鞭子,象征意义为:既然我将小女嫁与你,你便有权调教她,如她不服管教,请代我用此鞭抽打。女婿吻接礼品,表示尊旨,悬鞭于新房中央,象征夫权至高无上。

  换婚和继承婚:许多部族在兄弟姐妹妯娌之间实行换婚,即向某家求婚的男子必须保证将来把自己的妹妹或一个女性亲属嫁给该家。订过婚的男青年如在未婚前去世,则由其兄弟代替成婚;如未婚妻在婚前死亡,则由其姐妹顶替。继承婚指丧夫的女性及其子女均由夫家的叔伯无条件地继承抚养,并自然形成新的夫妻子女关系。

  过去,几内亚婴儿成活率不高,部分原因缘自丈夫为妻子接生和产妇蹲位分娩等传统习惯。

  衣:民族服装称为“布布”,以棉布料为主,偏爱大提花和仿蜡染布,色彩鲜艳,反差搭配,图案夸张,富于变化。男服以单色为主,制作方式简单,无领无袖,讲究宽松飘逸,靡下生威,穿着不随体却很随意,一衣多用,既可遮体、遮阳、遮雨,亦可御寒、睡觉铺垫、用内藏的大口袋携贮钱物等。有身份的男性在正式场合头戴穆斯林白毡帽,足蹬白色尖皮拖鞋。比较讲究的女装多用刺绣,翘肩,低胸,掐腰,并习惯将包头布、上衣和下身裹裙用同色布料制成。在庆典活动等公共集会上,同一团体的女性喜爱穿同一花色的服装。女装用料很长,平时可缠在腰间,有孩子时可将婴幼儿很安稳地裹在后背;衣角打结即可作为钱包。男女平时均习惯穿夹脚趾拖鞋,女性花样繁多的拖鞋可在任何场所登堂入室。当地人不耐寒,如气温在20度左右时则要穿泊来的保温服装。城市居民的服装趋向简化和西化。农村女性婚前半裸,城市中仅着胸罩和衬裙上街的女性不足为奇。

  食:粮食以根茎类作物(木薯、白薯、马铃薯)、玉米、大米和福尼奥米(FONIO)为主,有时芒果、香蕉或柑橘等热带水果亦可果腹;食肉以牛、羊、禽类和水产品为主,但不吃无鳞鱼和外型丑陋的虾蟹等水产品。福尼奥米是一种类似草籽的耐旱作物,食前将米粒捣成粉末,倒入有许多细孔的葫芦瓢内,将瓢架在盛水的锅上蒸,熟后做成团晾晒备用,或与肉、菜(如番茄,辣椒)搅拌后即食。科纳克里的油炸香蕉片和木薯片如同中国津京地区的煎饼油条,是物美价廉的大众食品。许多农民种白薯是为食其叶。饮料一般不含酒精,常饮用自制酸奶,较有特色的饮料是能解暑驱蚊的香茅草(CITRONNE)热茶和玫瑰茄冰汁。做饭的燃料用木炭,吃饭主要用手抓。在城乡各地,几内亚人一般保持着“不吃独食” 的淳朴古风。如吃饭时间遇有来客,则不分生熟共同用餐。远方来的亲戚可无限期食宿,有时甚至直到将主人吃穷为止。

  住:农村住房以土坯草屋为主,有些铁皮瓦顶的房屋虽然白天不隔热,但晚上散热效果好,普通房子有门无窗,席地无床,遮阳遮雨即可。边远地带的农民草屋在建筑形式、内外结构等方面酷似中国西安半坡村。房屋分布以家长居中,妻妾子女各住四周,室内基本无家具陈设,室外散养畜禽,造饭、如厕和待客均在室外。城镇的传统建筑采用大屋檐或回廊形式,以利于通风采光,客厅宽大,厨卫齐全,自成一统。室外极少有公共厕所。城市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经常拥有多处住房,或交由妻女分住,或出租牟利。

  行:城市内自行车很少,摩托车不多,虽然近年开始出现了一些大型公共汽车,但市内居民交通仍以“小巴”和出租车为主要代步工具。“小巴”很不美观却很廉价,约5公里的车程仅付100几郎,一辆车往往能挤进30多人,车窗常无玻璃,车身无灯无镜,不怕碰撞,高速行驶,随处停靠。要打出租车时,使用的手势很多,不同的手势分别表示要前行、要调头、要转向左右、要包车等。汽车均为左舵右行。在几内亚驾车与中国不同的习惯是路口左转要转大弯(绕过岗台),鸣笛少,闪灯多,闪大灯时的礼让多于警告。

  汽车牌照分6种颜色:

  绿色:政府车,以“VA”为字头,越野车多属高级官员。

  红色:普通车,以私家车、企业车为主。

  黑色:出租、小巴等城市交通车。

  **:外交和国际组织用车,如中国使馆为黄牌黑字的“5-CD- ”。

  兰色:临时免税项目用车,以“IT”为字头。

  白色:军、警、宪等专用车。

  几内亚有国际连锁汽车租赁业务,但收费较高。

  主要汽车租赁公司有: ——AVIS GUINEE,

  电话:41 50 21; ——EUROPCAR GUINEE,

  电话:44 50 22; ——LOCADEM,电话:45 19 80。

  以上3家公司均在独立饭店办公。

  娱乐:人民能歌善舞,周末或节庆日常闹通宵。观众对表演者的鼓励是将钞票抛上舞台,甚者则可自行上台将钞票贴到男演员淌汗的身上,或塞进女演员的胸衣内。主要民族打击乐器有象脚型的“达姆(TAM-TAM)”鼓,亦称象脚鼓,“巴拉风(BALAFON)”木琴;弹拨乐器有4、6、8、10、12弦的“科拉(CORA)”琴。几内亚著名的民乐队常年在欧洲巡回演出。

  男性喜欢下棋,经常在工作时间忘乎所以。主要有双方各执16子的非洲象棋(棋盘似国际象棋);24子的“凹里(WARI)”棋的棋盘是可对扣在一起的长型木盒,内有12个穴槽,能先在同一槽连续填满4子后赢得余子最多者为胜。

  儿童喜好的跳皮筋和跳房游戏几乎同中国一样。

  在球场、电视机旁甚至在路边狭小空地观看足球比赛是市民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风物

  名列联合国世界遗产的宁巴山自然保护区, 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极为丰沛的降雨,造成不同海拔高度的动植物各具特色,为非洲独一无二的景观。几内亚的特殊物种很多,主要有:

  胎生蛙:宁巴山区有一种胎生蟾蜍,与各地的卵生蛙类大相径庭,几内亚特为此发行了纪念邮票。

  淹死鱼:当地有一种浮鱼,只能躺在水面上浮动,入水便会淹死,虽属鱼类,但呼吸器官近似陆栖动物。

  蜡烛蛇:在几内亚海湾的洛俾岛上,居民夜晚常用一种名叫“库加沙”的蛇照明。这种蛇全身赤红似火,体内含大量脂肪。人们捕蛇后去除内脏,穿入棉芯,晒干备用。干蛇点燃后如蜡烛燃烧,亮度超过煤油灯,一条蜡烛蛇通常可用数夜。

  凉席树:有一种树形状如芭蕉,四季常绿,高约10公尺,叶长可达6公尺,阔3公尺,叶面光滑无刺,且散异香,躺在上面凉爽舒适,堪称妙趣天成的凉席。

  怪香蕉:几内亚的大香蕉一般每支重达半公斤以上,个头大,肉质厚,不甜腻,常为居民的主食。收获季节,一日三餐以蕉代食。平时可晒干磨粉,掺入少许面粉,烤成面包,香气四溢;如切片油炸,则外焦里嫩,色香味俱全。

  另有一种香蕉树高达七八公尺,蕉小质优,清滑香甜,入口即化。

  “金丝雀香蕉”长期存放后仍然色泽鲜活,味道纯正。

  民风

  几内亚人无论受过何种教育,一般均能言善辩,用语时而含蓄,时而直率,感情丰富,溢于言表,常伴有夸张的手势。对外国人,尤其对中国人热情,大方,愿意主动帮忙且期望值较高,敢于提出要求也不羞于被拒绝。索要礼品和小费的现象在全社会普遍存在,殖民地心态尚未根除。

  全民的商业意识强,但家庭理财能力弱。

  接人待物不乏短期行为和实用主义,时间观念不强,如造访时未事先预约,则更需要耐心。

  几内亚人“动口不动手”的说法至少有4点含义:

  1、 平时说的多,做的少或在工作中推委;

  2、 索要物品时应该首先示意,直接伸手会引起不快;

  3、 行吻面礼时,嘴可出声,手位不能低于腰背;

  4、在发生争执时,吵架多,动手打架少。

  虽然伊斯兰教明确规定对偷盗者可砍断手臂,但因为几内亚人生活贫困,小偷小摸的行为很多,加之报案手续烦琐,办案费用高,破案率低,当局对偷盗案犯惩罚不严厉等,受害者经常不了了之。

  禁忌

  同其他伊斯兰国家一样,应尽量避免谈论猪及其制品;不主动敬烟酒;应特别尊重穆斯林的清真饮食和工间祈祷习惯;不向正在祈祷的人问话;不得擅自进入清真寺。在穆斯林的念、礼、斋、课、朝“五功”中,“礼”指每天黎明、中午、下午、黄昏和夜晚的五次礼拜,每次约20分钟;“斋”指在每年回历太阴第九个月要白天戒斋一个月。

  初次见面握手时,一般由主人先向客人伸手,身份高的先向身份低的伸手,女方先向客人伸手;如女方未先向来客伸手,男方则不必伸手,可点头致意;与女宾握手时应轻而快;不能四人交叉握手;更不能一脚在门外一脚在门里握手。不便握手时可先轻拍对方左肩;如嫌脏嫌烦拒绝握手则属大忌。

  用左手接递物品是不洁不敬。亲近儿童时不摸头顶。

  对人拍照时应征得对方允许,乱拍或偷拍可能会被认为动机不良;有些地方的人甚至认为照相能摄取灵魂。愿意照相者大多希望能得到照片,许愿应兑现。在一些机要或军用与民用设施区分标志不清处不能照相。

  购物询价时不宜随便杀价,如卖方同意最后出价后再拒绝购买,则可能引起麻烦。

  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目无他人;有外人时不宜总用母语交谈,冷落旁人。

  与其他西非国家相比,几内亚对“黄、赌、毒”查禁较严。

  几内亚人无数字和颜色方面的重要禁忌。但是,由于伊斯兰的传统观念,几内亚人对数字偏爱奇数,即在一位数中尊崇“7”和“9”,在两位数中尊崇“13”。在颜色中偏爱白色。如剪彩必用白绸,婚礼着白衣,出世用白布接生,辞世用白布送葬等。此外,许多官员在正式场合不屑用带有原殖民色彩的蓝、白、红组合配色。

白族很善于脆制火腿、香肠、弓鱼、猪肝炸、油鸡嫩、螺蛔酱等品种众多的食品。妇女们多会制作蜜饯、雕梅、苍山雪婉甜拇的手艺。白族人民是一个好客的民族,每逢客至首先邀请上座,即奉献烤茶、果品,再用八大碗、三酪水等精致丰盛的莱君款待客人。  白族人民的基本口味嗜酸、辣、甜、微麻。其烹调技法受汉族菜和佛教寺院菜影响较深。著名菜点很多,如:炒锅鱼、洗沙乳扇、大理饵�、喜洲破酥糖招、活水煮活鱼、柳条蒸肉等。烤茶是白族敬客食俗之一。茶水色浓味醉,别具一格。烤茶一般斟三道,俗称“三道茶”。有“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说法。婉梅、雕梅是白族妇女的传统食品。风花雪月的白族佳肴“五朵金花”的故乡——大理,是白族的聚居地,素以“风、花、雪、月”四景著称。苍山洱海,南诏古迹,佛教名山,丝绸古道……都是令人心驰神往的游览胜地。作为历史悠久的“文献名邦”,大理还奉献了风花雪月般的白族美食种种,甚有几绝独树一帜。首推“大理砂锅鱼”,选用祥云出产的好砂锅,洱海中捕来的弓鱼、黄壳鱼、或鲤鱼加丰富多采的配料炖制而成。上席时以菜叶铺垫的大盘衬垫,锅中沸滚,飘红映绿,色彩绚丽,清香扑鼻。趁热食用,鱼肉滋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二推“弥渡卷蹄”。弥渡卷蹄像弥渡山歌一样闻名三迤,成为白族人民的传统美食,素以色鲜味美、食法多样、易于贮存深受各族人民喜爱。它以新鲜猪腿为主料,胡椒粉、草果粉、八角粉、茴香粉、红米、白酒、食盐等为配料,先腌后煮,精制而成,可用绵纸严密包裹好,悬挂起来,随吃随取,一次吃不完,可将其余部分重新包好悬挂,十月余色味不变。弥渡卷蹄食法多样,或蒸吃、或煮吃、或煮后凉吃,或单食,或配菜烹制,皆醇香可口,佐餐下酒均直。更令人悦目的是那胭脂红的色彩,比之金钱时花,别有一番南疆浓情的意蕴,令人想到朵朵金花俏丽的小脸蛋,不禁赞叹大理山美、水美、人美、情更美了。三推“木瓜鸡”。木瓜酸而可口,从仲春花落结实开始,到中秋瓜熟蒂落,木瓜都可以蘸糖、盐、酱生吃。最大量的是制成甘草盐木瓜或蜜汁木瓜,生津止咳,开胃健脾,极受老、中、青欢迎。木瓜也用来泡酒,具有舒筋、祛湿、除筋脉拘挛的药用功效。因此,大理州云龙县一带,用其盛产的酸香可口的木瓜烧鸡来防病治病补身,也用来招待远方来客,为客人消疲解乏,强筋健胃。木瓜鸡所用之鸡,必以1500克左右的仔鸡为主料,宰杀腿毛清洗干净后,斩为小块,放入烧热的香油锅里翻炒后,加盐放水煮至七成熟时,加入削皮切丝的木瓜继续烧至鸡肉酥嫩,再加入胡椒粉、草果粉即成。木瓜鸡,汤、肉酸香,味清纯,毫无油腻之感,食后令你胃口大开,通体舒坦。四推“邓川乳扇”。邓川水草丰茂,白族、汉族,家家户户几乎都养奶牛,故有“乳牛之乡”的称誉。以牛乳制成的“邓川奶粉”,是云南省最优质的奶粉,而身着白族衣服的大嫂卖的邓川乳扇,是家喻户晓的名特食品。它携带方便,造型特殊,食用也方便,烤、炸、凉吃均可,甜、咸都适宜。乳香沁脾,酥脆泡松,是下酒好菜,也是名特小吃。 五推“喜洲粑粑”。它是洱海边历史名城喜洲的一种小吃。用麦面做成。无论甜、咸,制时皆用上下两层炭火,将锅内油炕着的粑粑慢慢烤黄,烤香直至烤酥。因此,喜洲粑粑的香酥而又软和受人喜爱,且层次分明,宛若苍山十九峰十八洞,美色可餐。六推“鹤庆猪肝炸”。这是一道佐餐的荤腌咸菜。用猪肝。猪肚、猪肠子等内脏切碎加粗磨的辣椒面、花椒、八角、草果、浓盐等佐料潮腌而成,汁液成辣,鲜味香浓,摄一小碟蒸熟,一层红油飘然而出,一阵肉香扑鼻而来,引得人口水滴,用筷子挑一点尝尝,咸、辣、香,好一碟开胃的咸菜!烈日般的红色,真如白族人豪放、开朗的性格。敢吃鹤庆猪肝,才真爱白族“金花”、“阿鹏”、大爹、大妈。 好客的白族人招待贵宾有独特的礼节

“三道茶”。头道茶。主人热情地迎客入门,边交谈边架火煨水,待

水开,把专作烤茶用的小砂罐放在火盆上烘热,然后放入一小撮茶叶

,并执罐不停地抖动,待茶叶颜色微黄,散发出诱人的清香时,才冲

入开水,只听“哧嚓”一声,罐内茶叶翻腾,涌起一些泡沫溢出罐外

,像一朵盛开的绣球花。白族人认为,这是吉祥的象征。等泡沫落下

,又冲入沸水,茶便煨好。这就是第一道茶,人们也叫它“雷响茶”

。这头道茶,色如琥珀,晶莹透亮,主人往盅里斟上两三滴,兑入少

许开水,便双手举杯齐眉递给客人;白族人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的尊客例规,所以那盅内的茶水只够品一两口。头道茶水不多,可

是那味道苦中带香醇,别有一番韵味。

  二道茶。品完头道茶,主人便往砂罐内重新注满开水,接着拿出

一个小碗,碗里盛有切成薄片的核桃仁和红糖,沏入热茶时,那碗里

茶水翻腾,薄仁片抖动似蝉翼。品尝之时,茶香扑鼻,味道甘甜。这

就是第二道茶,又叫“甜茶”或“糖茶”。

  三道茶。先舀半匙蜂蜜,再加上三两粒红色花椒放入盅内,沏上

茶水后,客人边晃动茶盅边饮,其味甜而微辣又略苦。接着主人把用

牛奶加工的乳制品乳扇取一张,放在火上烤烤,待乳扇发泡呈**后

,揉碎放进茶碗里同时加入一些红糖冲入热茶水,稍用筷子搅拌后再

敬客。这样既可以饮到香茶,又能品到白族特产乳扇,故而有的地方

把第三道茶叫“扇茶”。

  据说,“头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原来是白族人家接

待女婿的一种礼节,后来演变成了白族人招待贵宾的独特礼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8607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