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婚嫁民俗

晋南婚嫁民俗,第1张

晋南婚嫁民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地处山西南部汾河两岸的晋南一带,其婚姻嫁娶基本上以古老的“六礼”为蓝本,历朝有所变更,至明清初步定型,延续至今。晋南各地婚俗虽略有差异,但基本上大同小异,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序,具有鲜明的区域民俗特征。

一、说媒定亲。传统婚俗要求格守封建礼教,依从父母之命,媒的之言,讲究门当户对。男女成亲必须请托媒人,双方不得私定终身。在曲沃、侯马一带,男女双方同意了,还要请媒人吃“允亲面”,先到女家吃,吃过喜面,即为女方肯定。再到男家吃,除面之外,有的男家还让吃双层蒸饼中间夹菜的“双合子”。

二、换帖、纳彩。龙凤喜帖是男女缔结姻缘的凭据。所以,双方交换庚帖之后,男方还必须下“求婚帖”,托媒人向女家求婚。如女家同意也要回“允婚帖”,贴上写明三代名讳及与婚姻有关的情况。到了民国初年,规定男女双方均需到当地县衙遵章纳税交款,领取定婚证书,俗称“龙凤宫帖”,上面同样写有双方姓名、年庚及家长、媒人情况,加盖官方印章,证明婚姻取得合法手续。

纳彩,俗称过礼,男方要给女方一定的财物,如银元、绸缎衣服、八副罗裙、鞋面、红绿手帕等,一般要凑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女方也回奉一些简单的礼物,如“莲生贵子”面人一个,面石榴十个,纸包麸、盐十包,其民俗象征意义是预祝婚后连生贵子,多子多福。食盐带回男方后,要撒在公婆和妯娌身上,表示婆媳、姑嫂之间有“严(盐)法。”,全家老少有“福(麸)气”,同时,盐与缘谐音,包含有缘份的意思,希冀婆媳、妯娌关系亲密。这些赠品礼轻意重,寄托着人民的善良愿望。

三、请期、亲迎。请期,民间俗称“看日子”。男家先根据《婚娶周堂图》选一个吉日,把婚期写在红贴上,请媒人送给女方征求意见。女方认为不犯忌讳,婚期即定。待嫁姑娘在结婚前一、二日要由“全福人”开脸,即用两条线反复绞合,把脸上及两鬓的汗毛拔除,新娘子愈加聪俊漂亮,表示处女生活已经结束,新生活即将开始。结婚那天,新郎带着乐队和娶亲人马到岳家迎娶新娘,谓之“亲迎”。其情形颇为壮观:前面是彩旗招展的仪仗队,旗上绘有“飞虎”、“青龙”图象,接着是一群吹鼓手鸣锣开道,有的挑着灯笼,有的举着”迎避”、“肃静”的大牌,紧跟着的是为新娘准备的“轿”和新郎乘坐的“官轿”,沿途鼓乐齐鸣,旗旗招展,浩浩荡荡,气势非凡。迎娶的队伍到了女家,新郎先叩拜神子,再叩拜岳父岳母和亲朋好友。然后起轿返回。返回的时间,洪洞、新绛都是傍晚,沿袭古代“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酉阳杂俎》)其根源可视为初民时代抢婚制的遗风。新娘上轿前坐过的凳子,母亲要赶快坐上,以防止把娘家的福气带走。新娘从家门到上轿都要在地上铺席,脚上穿着绣鞋,鞋底贴着红纸鞋样,上轿后才剥掉。新娘上轿时,照例都要号啕大哭,谓之“哭嫁”。这一方面是真情的表露,新娘自幼生长在父母身旁,骨肉情长,猛然分别,女儿将做人妻,出于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与恐惧,想到昔日父母的恩情,自然情意绵绵、难分难舍,不由得涕泪交流,痛哭一场。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心理上的迷信,当地人认为新娘上轿不哭,娘家就不兴旺,民谚有:“女儿哭一奖,娘家富一富。”临走哭嫁被认为是吉利的事情,有的新娘没哭,娘家人佯装要打的样子,让新娘哭出声来。哭,成了特定的民俗惯例。

抬轿的队伍,一路上不许轿子落地,以防不测。据说,这起源于“梁祝”传说:祝英台出嫁那天,路过梁山伯墓,请求下轿观看,结果跳入墓穴,梁祝化为双蝶。民间从反面理解,认为祝英台的死是停轿所致,所以形成了出嫁途中不停轿的习俗。俗话说:“抬轿的管抬轿,不管新娘尿不尿。”意思是新娘再有要紧的事,也不许中途下轿。

四、拜堂、坐帐。迎娶的轿回来,停放在大门口,新娘先把藏在长袖里的馒头投掷给众人,人们争相抢夺,以为吃了新娘的馒头牙不疼。有的小孩牙没出来,也趁机让新娘给摸一摸。下轿时,新娘由两位“全福人”搀扶着,身着凤冠霞帔,蒙着红盖头。新郎长袍马褂,披红插,用红绸牵着新娘。此时,有二人用红布袋铺地,前后传递,让新娘在上面走过。还有人手抓五谷杂粮,不时撒在新娘身上,口里吟诵:“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进大门大吉大利,进二门万事如意。”在大门口放置一盆火和一个马鞍,让新娘跳过去。跳火盆,这寓意婚后日子红红火火;跨马鞍,则是祈求夫妇白头偕老,日子平安,而且让新娘懂得规矩,做到“好马不备二鞍,为女不嫁二男”。等到吉时,举行结婚典礼,俗称:“拜天地”,由司仪主持,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最后夫妻交拜。

有趣的是,有的地方典礼完毕,要让新娘蹲尊子,俗称“蹲新”。办法是,用护裙把凳子包上,新娘由伴娘扶着一站一坐,这时调皮的青年在背后趁机把凳子抽掉,如伴娘照呼不周,新娘就会蹲在地上,引起哄堂大笑。民间流传着两句顺口溜:“今年蹲尊子,明年见孙子。”所以“蹲新”之后,有人赶快把凳子送给婆婆抱一会,期望早抱孙子。

拜堂完毕,新郎新娘进洞房饮过交杯酒,接着二人手拉手绕炕转一周,俗称“拜四角”,意在祷告送子娘娘早赐恩典。他俩边走边诵:“拜—一拜——拜四角,四角娘娘保护着,儿多着女少看,婆夫两个常好着。”然后,新郎退出,新娘上炕面对墙角端坐,称为“坐帐”。这时,新娘手里拿着秤杆,怀里抱着蔑筘,隐含今后办事像秤一样公平,不偏不倚,且心灵手巧,辛勤操劳。

五、闹洞房、回门。洞房烛之夜,各地都有闹洞房的习俗,晋南谓之“讨媳妇”。俗话说:“三日之内无大小”,意即在新婚三天之内,平辈、长辈、晚辈都可不拘礼节,前来凑热闹。不过,闹洞房以同辈份的人最多,长辈较少。结婚是人生大事,一定要“皆大欢喜”,参与闹洞房的亲友,即使有过分之处,也要忍耐,热情款待。例如,有的地方,让新郎新娘说出羞于出口的话,如新郎说:“脚蹬炕沿吃馄饨,先问亲人和谁亲。”女的必须对答:“呀呀依,憨呆子,不和你亲和谁亲?”有的是让新郎新娘做一些亲热的动作。闹房结束,淘气的青年还要“听洞房”,窃听新郎新娘的秘密,做为来日逗趣的笑料。如果没人听房,主家就有意在窗台下放把扫帚避邪。

新娘回门,一般为婚后第三天,新郎也同去岳家认亲。回门时有的仍坐轿子,有的改为骑马。进娘家门时,还要跳火避邪。

一、中国古代的形式婚姻制度

中国古代婚姻非常注重形式,婚姻必须符合形式要件,

(1)结婚的形式。按周礼之

其次,婚姻关系的缔结除必须符合以上

“六礼”的名称和仪式,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发展

(二)离婚的形式。在我国古代,解除

在古代,解除婚姻关系也有一

“七出三不去”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二、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

原始社会后期,由群婚制变为对偶婚制,

进入阶级社会后,男子居于绝对

周朝则吸取了夏商的教训,

一夫一妻制并不能限制周王与贵族占有妻以外的多

“一夫一妻多妾”制的核心在

三、中国古代的阶级婚姻制度

中国古代无论奴隶制社会还是封建制社会,其实都是

在夏商周三代即严格实行贵族内部婚姻,贵

唐太宗时为废除土族制度,曾下令将修

四、中国古代的政治婚姻制度

所谓政治婚者,即婚姻对国家、对家族的意义远远大于个

中国婚姻的政治色彩表现

五、中国古代的畸形婚姻制度

(一)掠夺婚。又称“抢婚”,

(二)包办婚姻。中国古代婚姻中最具本质特色的

(三)买卖婚姻。是男子以金钱或实物换取

(四)交换婚姻。也称“互易婚”,是双方父母

(五)赘婿婚姻。赘婿俗称“把女婿”,

(六)童养媳婚姻。童养媳乃

故事?

送子观音

作者: llx7531369

在山西省的汾阳市,冀村的降家街有座娘娘庙,人们也叫送子观音庙。说起降家街的娘娘庙,村里头烧香拜佛的老太太们都会说:娘娘庙的送子观音――灵验哩!

传说,冀村有个在外地做买卖的人,因为发了一笔大财,便在村里起房盖舍置办了铺面做起了大财主,由于他心地善良为人仁厚,村里人都叫他大善人

大善人的人缘好,对顾客对伙计从不仗势欺人,可尽管他财源如流水一般是进斗金,但他还是开心不起来,一桩让人无法启齿的心事,总是压得他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大善人唯一的遗憾,就是眼看着自己已经年愈五十,膝下依旧无子无女的,每天晚上他都不停地耕耘播种,指望着广种薄收,可是老婆大人的肚子始终却是平塌塌地不见任何动静。

有算命先生说他财旺人不旺,他不信这个邪,有人向他提起降家街娘娘庙的送子观音,大善人赶紧备了香烛供品,领着老婆烧香叩头去了。

那天晚上,大善人梦见送子观音来了,引着他一直走进娘娘庙,只听得大殿里吵吵嚷嚷的十分热闹,推开门看时,只见满地的小孩子,有男有女,或坐或卧,有哭的,有笑的,有跑的,有跳的,一个个都粉白细嫩的可爱极了。

送子观音说:“你本命里无子,但念你多年来积德行善,又念你一片诚心,我就送你一个儿子吧!只是这么多的孩子,不知你喜欢哪一个?”

孩子们笑着闹着躲闪着,就是不肯跟大善人走。大善人看上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男孩,刚想抱起就走,可那小男孩却双手一推,噘起个嘴哭道:“我不去!”

送子观音说:“看起来,还是你与他有缘,那你就跟他去吧!一定得跟他走!”

小男孩对大善人说:“你也别得太早了,我只跟你到你家三天,三天之后我就回来!”

大善人抱着男孩回到家里,进门的时候,门槛绊了他一下,一下子惊醒了,原来是南柯一梦。几个月后,果然老婆有喜了,想起小男孩说的那只呆三天的话,大善人实在不放心,每逢初一、十五的,他都要带䙽老婆到庙里烧香许愿,从不间断。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孩子出世了,是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子,就象梦里见到的一样,只是第二天晚上,孩子便开始发烧吃油丹(胎毒)。

大善人折腾了半晚上,很久才入睡。梦里他梦见送子观音对他说:明日午时,准备青葱两根,冷豆腐一块,黄米、白酒、开水各一碗,还要两个剥了皮染成红色的鸡蛋,莲花馍六盘十八个,桌上五盘,桌下一盘是给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的,准备停当朝着娘娘庙的方向拜祭,完后将青葱栽入花盆,叫扎根,豆腐由父母分着吃,叫缚住,桌下的那一盘花馍必须扔到大街上,以免娘娘庙其他的小孩子来捣乱,这一系列的程序就叫“三日起草”。

第二天,大善人照着送子观音的说法做了,果然灵验,小孩子的烧退了,身体也渐渐地好了起来。

小孩子满月的时候,大善人又梦见送子观音来了,告诉他准备一个面制的花篮,上面摆放九个石榴一个佛手果,中间一个莲花馍,满月后让孩子顶花篮,完后掏去中间的莲花馍,将花篮套在小孩子的脖子上,这叫“九石(实)榴(留),一佛手(守),守着父母不会走!

孩子三周岁了,大善人梦见送子观音又来了,让他照着孩子三周岁的礼仪去做,再准备九件小孩子的衣服,一定要舅舅买的裤,姑姑买的袄,意为“舅舅的裤,长裹住;姑姑的袄,裹到老!”

孩子十三岁的时候,大善人梦见送子观音又来了,让他准备一个面制的花篮,上面摆放两枝桂花,一把如意,一个八宝,一枝人参,中间为一朵莲花,生日午时,当地放一水桶,让孩子站在水桶上顶花篮套花篮,谓之:“莲花如意八宝参,一对桂花保成人!”意为从此无病无灾的一统成人了。

在送子观音的护佑下,大善人的儿子总算是坎坎坷坷地一天天长大了,而那送子观音教导的方法,也被冀村人一辈一辈地传了下来。

法华经》中说:“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这是民间“送子观音”的由来。

“送子观音”俗称“送子娘娘”,是抱着一个男孩的妇女形象。“送子观音”很受中国妇女喜爱,信徒们认为,妇女只要摸摸这尊塑像,或是口中诵念和心中默念观音,即可得子。

据说晋朝有个叫孙道德的益州人,年过五十,还没有儿女。他家距佛寺很近,景平年间,一位和他熟悉的和尚对他说:你如果真想要个儿子,一定要诚心念诵《观世音经》。孙道德接受了和尚的建议,每天念经烧香,供养观音。过了一段日子,他梦见观音,菩萨告诉他:“你不久就会有一个大胖儿子了。”果然不久夫人就生了个胖乎乎的男孩。

《异祥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南朝宋代有个名叫卞悦之的居士,济阴人。行年五十,没有儿女。娶妾几年,也没有怀孕。便向观音菩萨祈求继嗣,发愿颂《观音经》一千遍。从此每天念经,将满一千遍时,妾已怀孕,不久便生下一个儿子。

相传无代南京大宁坊有个叫王玉的人,年过四十无子。至无二年(1336),于友人马公酌家神前,见到一部《白衣观音经》,便专心致志地念起来。以后每天都念,从不懈怠。次年四月十四夜他的岳母刘氏梦见一个白衣人,头戴金冠,抱着一个婴儿,对她说:“我给你送圣奴来。”刘氏接过婴儿,抱在怀里。第二天,她女儿即生下一个儿子,模样和梦中白衣人送来的婴孩一样,于是就为这个孩子取名“圣僧奴”。

从前,在福建与江西的界山上有座小道观,道观里住着一个道士。这个道士炼了一粒不死丹,吃了以后可以长生不老。但是还缺一百颗小儿心做药引。道士接连几夜下山,施展飞檐走壁的本领,搜遍方圆百里的所有村庄,盗来了一百个男孩,统统关在暗房里,准备剖膛取心做药引。 这天夜里,刚在泉州造好洛阳桥的观音菩萨回普陀山,路过那座道观,忽然听见众多小儿的哭喊声,不觉心头一沉,急忙按下莲花云,舒展慧眼一看,不好!道观里烛光惨淡,踊桌上放着一粒丹丸,一个道士正磨刀霍霍,百来个小儿哭成一团。观音心里明白了,悄悄伸出手指一弹,将不死丹弹到地上,骨碌碌从道士面前滚了过去。道士一愣,慌忙爬一地上去捡。不料,不死丹一触即滚,弄得他手忙脚乱。这样滚滚爬爬,爬爬滚滚,一直滚爬到室外,眼看就要到手,突然一阵清风,将不死丹吹得无影无踪。道士悔悔恼恼,回到暗室一看,一百个小孩也不见了。 原来,观音将道士引出暗室后,趁机救走了小孩。她想,丢失儿子的父母一定十分焦急,得赶紧把儿子给他们送去。可是,小儿不知道家住哪里,说不清父母是谁,这可怎么办呢?观音想呀,想呀,突然眼睛一亮,有了!她听说这时原州官年过四十,膝下尚无子女,老百姓背地里骂他“贪赃枉法,断子绝孙”,无疑是个贪官。观音正想治治他,便悄悄地将一百个小儿安放在州府衙门。此时,州官夫妇正为没有儿子而斗嘴,忽见衙役匆 匆来报,说大堂上有一百个小儿,不知从何处来的。夫妻俩一惊,急急忙忙赶到大堂一看,果然有一百个小儿挨个儿恬然入睡,个头齐刷刷,面孔红彤彤,煞是讨人欢喜。州官捋着山羊胡子笑了,说:“养起来,统统养起来!周文王有一百个儿子,我也养他一百个!”官太太嘴一撇,说:“你养得起呀?我看还贴出布告,叫百姓们前来认领,每个小儿交十两雪花银!”州官一听急了,吼道:“那也得留下二三个!”衙役马上迎合道:“老爷夫人,有了儿子,又有银子,真是双喜临门!”夫妻俩听了这才开心起来。于是州官连夜写了布告,叫衙役到四城门张贴。 第二天清晨,衙役又匆匆来报:“老爷,不好了,布告给人改了!”州官一骨碌从被窝里坐起,愣着眼睛问道: “谁改的?怎么改的?”衙役回答说:“改成这么四句:‘救来百个小儿,养在州府衙门,传言失儿父母,赶快前去认领。’却不知是谁改和。”州官发火了:“蠢货,你不会将布告揭回来的呀!”衙役嗫嚅道:“揭了,就是揭不下来!官太太急了,一个劲催州官快起床。这时,又有一个衙役来报:“老爷不好了,有个青年女子,领着许许多多男女,将一百个小儿全都认领走了!”州官猛地跳下床来,跺脚喝道:“快将她抓起来!”衙役哭丧着脸说:“那女子说了,老爷若要抓她,可上南海普陀!”州官夫妇一听,大吃一惊,心里想道:这个青年女子,莫非是观音菩萨变的?夫妻俩越想越怕,一个躺着,一个立着,身子像筛糠一样抖了起来,一直抖个不停,直到。 观音送子的消息不胫而走,渐渐在民间传开了。七传八传,把意思传倒了,有人就塑了送子观音的佛像。于是,没有儿子的夫妇便双双去“求子”,求送子观音给他们送个白白胖胖的独生子来。

《卫风》

简介

卫国,地域在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此诗以女主人公自叙的形式,描写了被丈夫遗弃后回忆恋爱经过和婚后遭遇,诉说了自己的痛苦心情和决绝态度。

氓(meng2)之蚩(chi1)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qian1)期,子无良媒。将(qiang1)子无怒,秋以为期。

段意氓伪装忠实求婚,我则诚意相送。

写法用“赋”。

乘彼垝(gui3)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shi4),体无咎(jiu4)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段意别后我之眷恋情深,经卜蓍吉利成婚。

写法用“赋”。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xu1)嗟鸠兮!无食桑葚(shen4)。于嗟女兮!无与士耽(dan1)。士之耽兮,犹可说(tuo1)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段意总结痛苦经验,年轻女子不要迷恋爱情。

写法“比而兴”。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yun3)。自我徂(cu2)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shang1),渐(jian1)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hang2)。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段意我被遗弃回娘家,我没过错,而男方变了心。

写作用”比”。

三岁为妇,靡(mi3)室劳矣。夙(su4)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xi4)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段意辛勤为家,却遭遗弃,兄弟讥笑,只有自己伤悼。

写法用“赋”。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xi2)则有泮(pan4)。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段意我和你偕老的愿望破灭,怨恨无穷;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我也就算了!表明了女主人公的决绝态度和自我振作精神。

写法“赋而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8709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