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或者正月十五晚上放的烟花 求婚蜡烛在大庆市哪里能买到??急用 谢谢大家了 !

过年或者正月十五晚上放的烟花 求婚蜡烛在大庆市哪里能买到??急用 谢谢大家了 !,第1张

中国的传统节日

法定节假日:元旦(1月1日),春节(农历新年)国际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劳动节(5月1日);中国青年日(5月4日),护士国际节(5月12日),儿童的日(6月1日)出生的中国***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陆军(8月1日),教师节( 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记者节(11月8日)。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的三皇五帝颛顼,距今超过3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第一个月$其实正朔元旦之春”,这首诗。南北朝时期,南朝诗的小紫云“介雅”也“四季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此外,少数还保留了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傣族泼水节,蒙古族,彝族火把节达努节,瑶族,白族的三月街,壮族歌圩,藏族藏历年望果节,苗族跳花节。

春节是一个传统节日,在中国的一年。过去,被称为“新年”,因为的农历一直在按照中国的历史,中国农历新年,这一天是新的一年开始的第一天。据记载,中国人民在新的一年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它于顺兴播放。公元前2,000年日日顺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祀天地。从那时起,人们花了年初的一天,被视为月份开始。有人说,这是中国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农历新年将其改名为“春节”(约一月下旬至二月中旬,在公历)。春节,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卧室。所谓“新年夏娃,在春节前的夜晚,一个重要的时刻与家人团聚的,家庭一起,吃一顿丰盛的晚餐”,很多人也没有睡一整夜,“庆祝除夕。第二天,我们的家人和朋友在家里“过年”问候对方,所有最美好的祝愿在新的一年开始,春节期间,传统文化及康乐活动,舞狮,舞龙,舞,旱船,踩高跷最常见的。

农历新年元宵节,也被称为元宵节元夜,灯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根据传说,汉文帝(179 - 157年前)的第十五天庆祝周勃勘平叛乱Zhulv的,必须驱逐发挥每到夜晚,与公众和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司马迁创建日历是在开始的时候,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灯节。隋,唐,宋,是非常受欢迎的。“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国家向数万数千英尺10 5建国门内端门,伸展巴厘岛,列戏剧院“,参加舞蹈,从黄昏到黎明黑暗和打击。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习俗已经取得显着的变化,但仍然是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元宵节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灯笼为皮肤糯米粉,糖馅的圆圈内裹果料,“团圆”的象征。元宵节花灯始于公元一世纪,仍然是各地的普遍一起到当代。每天晚上的元宵节,灯节,陈列着各种灯笼,造型新颖组合的许多城市举办康乐活动,在农村地区,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舞,摇摆等。

日,农历二月,俗称龙抬头。来来回回在惊蛰春归大地,恢复所有的东西,昆虫,蛇,蛰伏在泥土或洞穴兽的时候,会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从沉睡中醒来,故名的崛起龙。古龙是神圣的象征,由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天,人们希望新的一年牺牲剩下的面包,炒,熏床和炕被称为熏重耳。在农村地区,人与灰风在全国率先龙回圈周围的坦克包围了房子一圈,再入医院。有趣的是,每天的饮食也更多的龙的名字。水饺叫吃龙耳,龙鳞,吃春饼吃的吃面条叫吃龙须菜,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因此而得名。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一天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也有蜡烛的房子的墙壁,二月,根据束,蝎子,蜈蚣,你是“语言。但节日现在都忘了,但至今也有吃春饼的做法,如。

清明扫墓的祖先4月5日清明节。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公历4月5日之前和之后的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24个节气,节气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现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墓的活动,向烈士致敬。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经常去手手到郊外踏青,放风筝,享受春天,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为“春节”。

的端午纪念爱国祖先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本名“端午”。 “太平御览”卷11引“风土记”仲夏端五早“的句子。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在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公元前340 - 前278),他不能被实现,因为他的政治理想,是无法保存状态,楚国灭亡后,当秦破坏楚,第五天五月抱石投汨罗江,淹没了河边的群众,我们采取了一条船,打捞屈原的尸体。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这天的后裔。在这个节日里,民间香袋,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香袋表示屈原的道德的国庆阅兵,这样的花园永远持续下去的希望死后的艺术:饺子最初以防止鱼吃掉屈原的身体,放假后的食物,龙舟救屈原说。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七夕”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日子,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前夕的陈水果和儿子在球场上,女孩子结彩缕,穿七孔针。有人说,第一次穿完一样聪明。 “乞巧节”,因为很多女孩参加所谓的“女孩节”。

盂兰节,农历7月15日。是传说中的地方官员,即所谓的“鬼节”的生日。佛教徒这天要设置“盂兰盆施翟Gongseng,诵经法会举行,以及土地和水的庙宇,把灯笼和其他宗教活动。中国,当他们着手汉武帝的第六个世纪(下半年)”盂兰盆斋“的,现在的”盂兰盆节“,在民间少见,但放河灯的习俗仍流传下来的部分地区。

中秋家庭成员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8月15日排名下降,故名“中秋”。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秋天节日的仪式。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自定义的满月。“中秋节”,“周”,第一次看到一本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在唐代,据传说的故事,形成了中国国家这个重要的节日,“唐皇帝梦游的月亮“,在古代,人与精致的糕点籍拨嗯月亮在中秋节,祭,家人分吃,表示与家人团聚的庆祝活动。这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BR />

重阳尊重重阳节是九月在中国的兴起,魏晋春节后的第九天。“重阳”,这个名字的时代,在重九,肇有五个主要的传统做法。先爬升秋天,风景优美,正是游历的好季节,既可以培养的味道,健康,插茱萸驱动器关闭秋天的蚊子害虫。饮酒赏菊。农历每月的菊花“三国演义”。盛开,观看状态秋菊千姿万,喝的冀中菊花酒,也重阳节的乐趣。吃重阳糕。食品制成的柔软的白色和美味的年糕,称为重阳糕“蛋糕”和“高”谐音,食物,可以步步高升。五,老年人活动,无尽的古代重阳尊重风。

农历正月(也被称为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这一天是一天的释迦牟尼路传说,寺院佛教节日粥,后来成了一个民俗,展现丰收。

公众这样一个庸俗的歌曲,“每年一个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他们把双方的陪同下菜糖放在桌子上。黑豆干草一碗水炉烧一柱香,在繁忙的愿望好评领导,我想称赞,灶王降吉祥。它反映了过去民间祭灶现场。这一天格外热闹,有些人甚至认为,这在农历新年的“彩排”,它也被称为过小年。虽然急噪,但关东糖的功能,每年售出约12个月,23日,仍然是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 (云港)

言及贵州小吃,花溪牛肉粉可谓声名远播;另外一种用山羊做的羊肉粉外地人知道的就不多了,即使贵州本地人,真正了解羊肉粉精妙之处的也少而又少。在省城贵阳,大街小巷号称正宗的“金沙羊肉粉”,“遵义羊肉粉”,“水城羊肉粉”,以本人的口味来看,没有一家可以勉强一吃。换句话说,在贵阳不可能品尝到正宗的羊肉粉。

主料:米粉、羊肉(用祖传秘方煮熟、切成薄片 

配料:香菜、葱花、花椒、油辣椒(或胡辣椒) 其中羊肉汤的做法很是保密

粉选用散放的本地矮脚山羊,越重越肥为好,这种山羊膻味适中,肉细味鲜。活羊拿来后,宰杀拨皮,清理内脏,精刀去骨。羊肉割成几大块,放朝天大铁锅秘制汤中大火去浮沫,小火慢慢熬制。羊肉煮过心后,掌握好软硬度,取出自然冷却隔上一夜,切成大小适中,薄如蝉翼的肉片备用。熬制的原汤应该清而不浊,鲜而不腥,避腥香料放多则有药味,放少则膻腥味熏人,各家味道是否正宗首先要看这一锅汤的功夫。羊肉粉油辣椒的制作水平可以分出味道高下,一般选用贵州本地香而不辣的干辣椒粉碎,用羊油炒制,正宗的遵义和金沙羊肉粉用细如盐粒的粉末辣椒,火候不到,辣椒生嫩;火候过了,辣椒糊臭。一般小店不懂其中奥妙,为图省事,干脆改用粗辣椒末制作,味道相去就远了。

怎样去羊肉膻味

方法一:烧羊肉时放一些胡萝卜,再加些葱、姜、酒等作料一同烧。羊肉与胡萝卜同烧,不但可以去掉膻味,还能弥补羊肉所缺乏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这样烧出来的羊肉,吃起来不仅不觉得油腻,而且能提高食用营养价值。

方法二:烧羊肉时放点桔皮,杏仁,红枣等,也可以消除膻味。

方法三:烧羊肉时,放少量绿豆,也可以去膻味。

将一只萝卜钻些孔放入锅里与羊肉同煮,或在锅中放几粒绿豆,都可除去膻味。

将羊肉用清水白煮,吃时加蒜及稀辣椒(辣椒油或者辣椒面和水搅拌成的稀糊)少许,膻味也可减少。

烧、煮羊肉时,向开水锅中倒一些米醋或者加一定量的咖喱粉,煮到开锅,膻气便可消除。爆羊肉

羊肉炒至半熟时加入米醋焙干,然后加葱、姜、酱油、白糖、料酒等调料,起锅时加青蒜或蒜泥,可除去羊肉的膻味。

原料及调料:

带皮羊肉、米粉、姜、芫荽、羊油、花椒、山奈、草果、沙仁、香叶、回香、陈皮、盐、干辣椒面、花椒面、盐、味精、芫荽、原汤等适量。

具体制作方法:

1,带皮山羊肉整块下大汤锅水烧开打去血沫,下姜块和用纱布包好花椒、山奈、草果、沙仁、香叶、回香、陈皮等香料一起改用小火慢炖,羊肉炖熟了,以筷子能穿透皮为好,捞出凉了后将肉骨分离,带皮的肉切成3厘米宽、5大厘米长片备用(尽量切薄一点),骨头再放在锅内火上炖着。

2,用干辣椒面、菜油制成油辣椒、切好葱花、芫荽段。

3,烫粉:汤碗放进适量的米粉用切好的羊肉铺盖在米粉上(一般一碗的份量为米粉100-150克/羊肉25-30克),把连肉带碗一起扣在漏勺里下到开水锅里烫,粉烫透了,肉也烫嫩了,碗也烫热了,拿出来加上芫荽段、油辣椒、花椒面、羊油、味精浇上原汤,一碗滚烫、油红、鲜香、味美的羊肉粉就做成了(也可不加油辣椒改加糊辣椒面的,但这样好象就没有羊肉粉的特殊风味了,自己制作不妨可以两种都试一下)。食用时最好配上点泡酸萝卜、泡莲花白、会另有一番风味。

遵义羊肉粉 贵州各地均产羊肉粉,唯有遵义羊肉粉驰名。遵义市的大街小巷,羊肉粉馆栉比鳞次,食客之多,首屈一指。 遵义羊肉粉早在清代中叶就名扬遐迩。凡来遵义品尝过遵义羊肉粉的人,无不交口称赞。遵义人特别爱吃羊肉粉。尤其在冬季,吃一碗滚烫的羊肉粉,浑身暖和。去饭馆进餐的十分踊跃。当地有一种习惯:每逢冬至这天,全城老幼都要吃一碗羊肉粉。说这天吃羊肉粉,整个冬天都不冷。羊肉粉的主要原料是羊肉和米粉。其作法是:先将米粉在开水锅里烫三次,除去米粉本身的酸味,盛在瓷碗中。然后在米粉上放一层薄薄的羊肉片,这种羊肉片是煮熟后榨压切成的,最后浇上鲜红的辣椒油,撒一些花椒粉、蒜苗、香葱、芜荽等。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十分诱人。 吃羊肉粉最讲究的是吃原汤味。一般说,遵义居民喜欢选择思南县一带产的矮脚山羊,因为这一带山羊肉质细嫩,腥臊味少。当天宰杀剥皮,不用水洗就可放入锅。熬羊肉汤时先将鲜羊肉放入锅中,小火慢炖,羊肉汤清而不浊,鲜而不腥。除去肉和骨之外,再用一两只母鸡,佐以少许冰糖,这样的汤尤为鲜美。

原 料:米粉100克,带皮熟羊肉25克

调 料: 羊油、煳辣椒面、花椒粉、盐、味精、辣椒油、原汤、芜荽、葱花等适量。

制作方法:煮。羊肉洗净切成块放入锅中用大火煮沸,去浮沫后改用小火炖 ,捞出摆齐用重物压紧,冷却5小时后切成3厘米宽、5厘米长的簿片。米粉用凉水泡透去掉酸味,放入沸水锅中烫透,用漏勺捞出装入面碗内。将羊肉片铺在粉上、舀入调好盐味的原汁汤、羊油、放入煳辣椒粉或辣椒油、再放入味精、花椒粉、芜荽、葱花即成。

风味特色: 羊肉熟透而不烂,米粉雪白,汤汁鲜淳红亮,辣香味浓,油大不腻。为遵义地区的名小吃,获第二届“中华名小吃”称号。

技术要领:羊肉切得越薄越好,辣椒油要鲜红,用羊油来制。煮羊肉时要放干辣椒、冰糖、陈皮、料酒、老姜等,不能有腥臊味。

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的绥宁、通道两县旧属古苗疆,主体民族是苗族。自秦至唐宋,湘西南为“五溪蛮”地。明清以来,史称绥宁、城步为“苗疆”或“苗疆要区”,直至清朝中叶仍未划入“省地”。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和民族歧视,湘西南苗族大多逐渐接受中原文化而衍化成“熟苗”。“熟苗”和“生苗”同是苗族不可分割的两大组成部分,但就文化特征而言,“熟苗”文化既不是地道的纯苗文化,也不是汉文化,而是一种既保留苗文化的基本特征,又渗透着中原汉文化成分的一种“杂交文化”。因此,对“熟苗”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苗族文化的源流和发展演变规律的认识。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化则为语言的内涵,二者互为依存,密不可分。正如罗常培先生在《中国人与中国文》中所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这个民族的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因此,以湘西南苗族(熟苗)语言为视角,可以让我们透过语言现象了解湘西南熟苗文化独特、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

平话”是湘西南绥宁、城步青衣苗话的自称(城步青衣苗有自称“人话”的,但和“平话”同属一种方言)。现代苗族“平话”是一种已经基本汉化,但仍残留下一些苗语底层的少数民族汉语,它本身就是湘西南苗族汉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本文旨在通过对“平话”词汇的调查研究,从中窥探湘西南苗族社会的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民族心理,正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恩伯所说:“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本文的语料一是来自笔者亲自调查的绥宁关峡苗族乡“平话”词汇三千余条,二是来自李蓝(2004)所著《湖南城步青衣苗人话》一书的词汇部分。下面我们将从地理特征,生产、生活习俗,信仰及民族心理等几个方面谈谈苗族“平话”词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湘西苗族地理特征

绥宁、城步地处雪峰山脉南端,南岭山脉北麓。境内崇山峻岭,溪河纵横。境内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夏少酷暑,冬少严寒,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境内森林资源丰富,以绥宁为例:县内森林覆盖率高达683%,居全省之首。清同治版《绥宁县志》“物产”中载有林木和林下植物143种。苗族大多依山傍水而居,对自然环境有着直接的体察和认识。例如,作为全省17个重点产竹县之一!“平话”中对“竹”的命名尤其丰富,有:水竹、桂竹、苦竹、实心竹、方竹、箬竹、箭竹、凤尾竹、红竹、紫竹、桃竹等,还有观赏价值很高的金竹、花竹、佛肚竹等。俗话说“靠山吃山”,丰富的林木资源也成为老百姓日常起居中热量的来源,据李蓝提供的城步青衣苗人话中对烧火取暖的“柴”的命名就有上十种,如:枞柴、白油(白杨)柴、桑柴、杨柳柴、桐叶柴、桃柴、李柴、樱桃柴等等。

森林茂密,溪谷幽深,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出现在绥宁、城步苗族“平话”(人话)中关于野生动物的命名也比较丰富,例如哺乳动物有:野猪、老虫(老虎)、火辣婆(母老虎)、猴、熊、刺猪(刺猬)、豹狗、黄鼠狼等等,爬行动物中仅蛇的命名就有十余种:五步蛇、百步蛇、乌梢蛇、眼睛蛇、油麻蛇、大碗蛇、竹叶青、烙铁头、两头蛇、五锦蛇、秤砣蛇、枯烂蛇、赤链蛇、臭蛇、水蛇、鸡公蛇、猪崽蛇等等。可见,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已经渗透并丰富了苗族“平话”词汇。

二、湘西苗族生产、生活习俗

清雍乾时期实行改土归流政策,虽然具有明显的民族压迫性质,但对苗族地区的风俗改良仍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舅霸姑婚的风俗遭到禁止。咸丰、同治以后,清朝进一步实施对苗族的同化政策,一再申令无论生苗、熟苗,一律剃发,改变肤色。各地苗族的生活习俗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湘西南绥宁、通道、城步等地,苗族男子的服饰与当地汉人没有什么差别。民国以后,女子穿裙子的越来越少,穿衣裤的越来越多。苗族男子也不再留发椎髻,不再戴耳环。察今之湘西南苗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已与当地汉族无明显区别。

温端正先生(2003)指出:“旧的民俗消失了,总的趋势是反映这种民俗的方言词语也逐渐随之消失。事实上,一些方言词语有时并没有随着民俗的消失而完全消失,它们比形成它们的民俗更具有稳固性。”湘西南苗族“平话”也有一部分词汇保留并反映了当地苗族已经或正在消失中的一些生产、生活习俗。

例如,过去,城步、绥宁苗民在农闲时,常结伙上山打猎,称为“打山”、“赶山”。打猎时,先敬“梅山神”,围猎之中,一切联络均以梅筒为信号。打得猎物后,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第一枪打倒或第一刀刺中野兽者分兽头和兽皮。兽头的砍法是将兽耳向后压倒,于耳之所到之处砍断。补枪者可比一般猎手多分一斤兽肉,称“分枪口肉”。项圈肉也分头圈、二圈。先寻获猎物足迹者,可得四足。其余参加围猎和在场见到的人,按人数平均分配,即使妇女抱着小孩路过见之,也要分给两份。现在,由于国家环境保护法的贯彻实施,猎捕活动逐渐减少,上述保留了古代遗风的民俗词汇也渐渐从人们的日常用语中淡出了。

又如,清代和民国时期,湘西南苗族青年男女有“跳月求偶”、“跳鼓择对”、“对歌恋爱”、“草标幽会”等求婚形式,解放后,随着新婚姻法的实施和青年男女接触的形式日趋多样化,上述形式已经逐渐消失,那些与旧民俗联系的词语也只有少数上年纪的老人还依稀记得。

当然,活跃在今湘西南苗族“平话”中的相当一部分词汇仍旧反映了今天苗家独特浓郁的民族、民俗及地域风情。下面是笔者记录的绥宁(关峡)苗族部分民俗词汇:

米粉肉米粉肉是关峡苗寨喜庆宴席上最受欢迎的佳肴,客人来了,桌上的菜再丰盛,但如果没有米粉肉,那将被认为是很不体面的,米粉肉是用切成小块的猪肉拌上炒米粉、五香粉、食盐和味精等调料,调匀后,放到甑里蒸熟,即可食用。一席一笼,每笼五、六斤不等。很多村寨至今有夹菜的习惯,入席的人席上只吃配菜,而将米粉肉全部夹完,用一根竹签串上带走。如有缺席的客人。主人也要为其夹上一串,并亲自送到家中。因此当地流传一句俗语:吃不完一串米粉肉,算不上一个山里人。

乌饭 即黑饭。它是用一种树叶汁(苗家称其为黑饭叶胖合着泡透了的糯米蒸制,颜色蓝黑,其味芳香。农历四月初八,是关峡乃至全县苗族杨姓的“姑娘节”,这天无论是出嫁还是待字闺中的姑娘都是要吃乌饭的。

值席 关峡苗家办酒宴时,会请邻里能干的妇女来值席,即类似于餐馆服务员的工作,负责传菜、招待一桌的客人,所不同的是值席也和正式的客人一样享有同等的待遇;肉菜是苗家酒席的主打菜,主人会根据自身经济状况的好坏决定一桌用几斤肉,一般情况是一桌五斤肉,一桌九人,主人会把肉分成九份,那么值席也是有一份的。

过十五端午节也是关峡苗家重视的节日,他们会走亲戚、迎朋友,为了避免你请、我也请的冲撞,于是当地苏、杨两大姓就约定俗成:杨家过五月初五、苏家过五月十五,避免了这种尴尬。

三、湘西苗族信仰习俗

湘西南苗民长住深山老林,对于地形山貌的奇形怪状、各种自然现象、天体的风云变幻、人世间的旦夕祸福等都以苗族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予以解释,以人之心,度物之本,于是产生了万物崇拜的虔诚心理。在绥宁、城步的苗族信仰习俗中有祖先崇拜、盘瓠崇拜、自然崇拜还有人造物崇拜等等。由于篇幅关系,这里只简单谈谈盘瓠崇拜。

湖南皋司彭而述的《饮绥宁城楼赠万使君》诗曰:“枫门樟岭丛虮虱,相传乃是盘瓠宅”枫门樟岭即今绥宁县关峡苗族乡一带,传说是盘瓠居住过的地方。绥宁苗族历来有敬狗爱狗的习俗,敬香时要求菩萨保佑自己的孩子像狗一样健康,小孩取小名爱带一个“狗”字,幼儿爱戴“狗儿帽”,小孩生日称“狗过桥”,小孩病了称“做狗”。吃饭时,锅里的第一碗饭必须喂狗,每年七月尝新节实际上是敬狗节。这完全是一种“犬图腾”崇拜,是盘瓠崇拜的具体表现,显示着苗族传统文化的民族特点。

四、湘西苗族民族心理

如前所述,湘西南苗族“平话”所负载的是一种熟苗文化,一方面它接受和传播着中原汉族先进的科技文化,另一方面又在深层次上固守苗文化的“基因”。就“平话”而言,它是湘西南苗族弃用母语而转用优势语言——汉语的产物,其本身就是苗汉两种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 我们从“平话”中保留的一些古语词可以推测湘西南苗族可能自中古时代就开始接触汉族文化了。例如:如:走(跑)、行(走)、面(脸)、窠(巢)、陋(丑)、中目(漂亮)、归(回)、瓯(茶杯)、帕(洗脸毛巾)、着衣(穿衣)、唱诺(作揖)、筛酒(斟酒)、牛栏、猪牢、食饭(还可食烟、食酒等)、箸(筷子)、眠(睡眠)、差官(衙役)、赶考、开蒙(也叫发蒙)。李蓝根据普通话的人称代词“我、你、他”在城步青衣苗人话中对应为“我,尔、伊”判断:在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中,“我”在《尚书》中就开始使用,“伊”主要见于魏晋时期的文献,“他”和“你”都是唐代才出现的,因此,青衣苗人话应该是从汉代、魏晋直到唐都受汉语的影响。

可见,湘西南苗族接触汉族文化的历史可谓漫长而深远,以至发生了语言转用的现象。但另一方面,就民族心理而言,操“平话”(人话)的湘西南苗族都认定自己祖祖辈辈都是苗而不是汉,这种民族认同感是非常强烈而明确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自己语言的认定上。笔者在绥宁、城步调查的时候都会碰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往往坚持认为自己所说的话才是真正的苗语。“平话”中有些词也非常具有民族感情色彩。例如:客人:汉族、汉人;客话:汉话、汉语;读洋书:读汉语的书等。另外,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些苗语的成分作为“平话”的底层词而保留下来。例如:城步苗族的“一”有文白异读,当它单用的时候是文读,与汉语一致,当它与量词搭配的时候,如“一粒”的“一”是白读,这个白读音正与其它地方的苗语对应,说明白读音是原苗语底层,文读音是从汉语进入苗语的读音。可见,湘西南苗族本说苗语,但受汉语的影响而转用了汉语,不过这种转化是漫长而渐变的,对于使用者自身而言是难以认识到的。

第二,对苗族文化的认同。应该说今天持“平话”的湘西南苗族在语言、服饰上都基本汉化了,大部分生产、生活习俗也与汉族无明显差别。但在某些传统习俗上还保留着苗族的文化特征。如城步的白毛坪、兰蓉、蓬洞、大阳等地苗族至今还有过“苗年”的习俗,“苗年”又称“十月节”、“庆鼓堂”,即在农历十月的戌日或亥日,苗家村寨都要举行祭祀祖先神灵、庆祝五谷丰登的活动。又如,所有“熟苗”对敬奉祖先都是十分虔诚的,“宁可杀其身,不可挖其坟”,“熟苗”往上追溯就是“生苗”,其念念不忘祖宗,实际上是念念不忘苗情。

综上所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任何民族的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熟苗”是“生苗”不可违抗的发展趋向,因此,“平话”作为负载湘西南“熟苗”文化的载体,以它为视角继续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是一项既具学术价值又有社会价值的工作。

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的绥宁、通道两县旧属古苗疆,主体民族是苗族。自秦至唐宋,湘西南为“五溪蛮”地。明清以来,史称绥宁、城步为“苗疆”或“苗疆要区”,直至清朝中叶仍未划入“省地”。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和民族歧视,湘西南苗族大多逐渐接受中原文化而衍化成“熟苗”。“熟苗”和“生苗”同是苗族不可分割的两大组成部分,但就文化特征而言,“熟苗”文化既不是地道的纯苗文化,也不是汉文化,而是一种既保留苗文化的基本特征,又渗透着中原汉文化成分的一种“杂交文化”。因此,对“熟苗”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苗族文化的源流和发展演变规律的认识。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化则为语言的内涵,二者互为依存,密不可分。正如罗常培先生在《中国人与中国文》中所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这个民族的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因此,以湘西南苗族(熟苗)语言为视角,可以让我们透过语言现象了解湘西南熟苗文化独特、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

“平话”是湘西南绥宁、城步青衣苗话的自称(城步青衣苗有自称“人话”的,但和“平话”同属一种方言)。现代苗族“平话”是一种已经基本汉化,但仍残留下一些苗语底层的少数民族汉语,它本身就是湘西南苗族汉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本文旨在通过对“平话”词汇的调查研究,从中窥探湘西南苗族社会的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民族心理,正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恩伯所说:“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本文的语料一是来自笔者亲自调查的绥宁关峡苗族乡“平话”词汇三千余条,二是来自李蓝(2004)所著《湖南城步青衣苗人话》一书的词汇部分。下面我们将从地理特征,生产、生活习俗,信仰及民族心理等几个方面谈谈苗族“平话”词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湘西苗族地理特征

绥宁、城步地处雪峰山脉南端,南岭山脉北麓。境内崇山峻岭,溪河纵横。境内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夏少酷暑,冬少严寒,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境内森林资源丰富,以绥宁为例:县内森林覆盖率高达683%,居全省之首。清同治版《绥宁县志》“物产”中载有林木和林下植物143种。苗族大多依山傍水而居,对自然环境有着直接的体察和认识。例如,作为全省17个重点产竹县之一!“平话”中对“竹”的命名尤其丰富,有:水竹、桂竹、苦竹、实心竹、方竹、箬竹、箭竹、凤尾竹、红竹、紫竹、桃竹等,还有观赏价值很高的金竹、花竹、佛肚竹等。俗话说“靠山吃山”,丰富的林木资源也成为老百姓日常起居中热量的来源,据李蓝提供的城步青衣苗人话中对烧火取暖的“柴”的命名就有上十种,如:枞柴、白油(白杨)柴、桑柴、杨柳柴、桐叶柴、桃柴、李柴、樱桃柴等等。

森林茂密,溪谷幽深,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出现在绥宁、城步苗族“平话”(人话)中关于野生动物的命名也比较丰富,例如哺乳动物有:野猪、老虫(老虎)、火辣婆(母老虎)、猴、熊、刺猪(刺猬)、豹狗、黄鼠狼等等,爬行动物中仅蛇的命名就有十余种:五步蛇、百步蛇、乌梢蛇、眼睛蛇、油麻蛇、大碗蛇、竹叶青、烙铁头、两头蛇、五锦蛇、秤砣蛇、枯烂蛇、赤链蛇、臭蛇、水蛇、鸡公蛇、猪崽蛇等等。可见,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已经渗透并丰富了苗族“平话”词汇。

二、湘西苗族生产、生活习俗

清雍乾时期实行改土归流政策,虽然具有明显的民族压迫性质,但对苗族地区的风俗改良仍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舅霸姑婚的风俗遭到禁止。咸丰、同治以后,清朝进一步实施对苗族的同化政策,一再申令无论生苗、熟苗,一律剃发,改变肤色。各地苗族的生活习俗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湘西南绥宁、通道、城步等地,苗族男子的服饰与当地汉人没有什么差别。民国以后,女子穿裙子的越来越少,穿衣裤的越来越多。苗族男子也不再留发椎髻,不再戴耳环。察今之湘西南苗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已与当地汉族无明显区别。

温端正先生(2003)指出:“旧的民俗消失了,总的趋势是反映这种民俗的方言词语也逐渐随之消失。事实上,一些方言词语有时并没有随着民俗的消失而完全消失,它们比形成它们的民俗更具有稳固性。”湘西南苗族“平话”也有一部分词汇保留并反映了当地苗族已经或正在消失中的一些生产、生活习俗。

例如,过去,城步、绥宁苗民在农闲时,常结伙上山打猎,称为“打山”、“赶山”。打猎时,先敬“梅山神”,围猎之中,一切联络均以梅筒为信号。打得猎物后,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第一枪打倒或第一刀刺中野兽者分兽头和兽皮。兽头的砍法是将兽耳向后压倒,于耳之所到之处砍断。补枪者可比一般猎手多分一斤兽肉,称“分枪口肉”。项圈肉也分头圈、二圈。先寻获猎物足迹者,可得四足。其余参加围猎和在场见到的人,按人数平均分配,即使妇女抱着小孩路过见之,也要分给两份。现在,由于国家环境保护法的贯彻实施,猎捕活动逐渐减少,上述保留了古代遗风的民俗词汇也渐渐从人们的日常用语中淡出了。

又如,清代和民国时期,湘西南苗族青年男女有“跳月求偶”、“跳鼓择对”、“对歌恋爱”、“草标幽会”等求婚形式,解放后,随着新婚姻法的实施和青年男女接触的形式日趋多样化,上述形式已经逐渐消失,那些与旧民俗联系的词语也只有少数上年纪的老人还依稀记得。

当然,活跃在今湘西南苗族“平话”中的相当一部分词汇仍旧反映了今天苗家独特浓郁的民族、民俗及地域风情。下面是笔者记录的绥宁(关峡)苗族部分民俗词汇:

米粉肉米粉肉是关峡苗寨喜庆宴席上最受欢迎的佳肴,客人来了,桌上的菜再丰盛,但如果没有米粉肉,那将被认为是很不体面的,米粉肉是用切成小块的猪肉拌上炒米粉、五香粉、食盐和味精等调料,调匀后,放到甑里蒸熟,即可食用。一席一笼,每笼五、六斤不等。很多村寨至今有夹菜的习惯,入席的人席上只吃配菜,而将米粉肉全部夹完,用一根竹签串上带走。如有缺席的客人。主人也要为其夹上一串,并亲自送到家中。因此当地流传一句俗语:吃不完一串米粉肉,算不上一个山里人。

乌饭 即黑饭。它是用一种树叶汁(苗家称其为黑饭叶胖合着泡透了的糯米蒸制,颜色蓝黑,其味芳香。农历四月初八,是关峡乃至全县苗族杨姓的“姑娘节”,这天无论是出嫁还是待字闺中的姑娘都是要吃乌饭的。

值席 关峡苗家办酒宴时,会请邻里能干的妇女来值席,即类似于餐馆服务员的工作,负责传菜、招待一桌的客人,所不同的是值席也和正式的客人一样享有同等的待遇;肉菜是苗家酒席的主打菜,主人会根据自身经济状况的好坏决定一桌用几斤肉,一般情况是一桌五斤肉,一桌九人,主人会把肉分成九份,那么值席也是有一份的。

过十五端午节也是关峡苗家重视的节日,他们会走亲戚、迎朋友,为了避免你请、我也请的冲撞,于是当地苏、杨两大姓就约定俗成:杨家过五月初五、苏家过五月十五,避免了这种尴尬。

三、湘西苗族信仰习俗

湘西南苗民长住深山老林,对于地形山貌的奇形怪状、各种自然现象、天体的风云变幻、人世间的旦夕祸福等都以苗族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予以解释,以人之心,度物之本,于是产生了万物崇拜的虔诚心理。在绥宁、城步的苗族信仰习俗中有祖先崇拜、盘瓠崇拜、自然崇拜还有人造物崇拜等等。由于篇幅关系,这里只简单谈谈盘瓠崇拜。

湖南皋司彭而述的《饮绥宁城楼赠万使君》诗曰:“枫门樟岭丛虮虱,相传乃是盘瓠宅”枫门樟岭即今绥宁县关峡苗族乡一带,传说是盘瓠居住过的地方。绥宁苗族历来有敬狗爱狗的习俗,敬香时要求菩萨保佑自己的孩子像狗一样健康,小孩取小名爱带一个“狗”字,幼儿爱戴“狗儿帽”,小孩生日称“狗过桥”,小孩病了称“做狗”。吃饭时,锅里的第一碗饭必须喂狗,每年七月尝新节实际上是敬狗节。这完全是一种“犬图腾”崇拜,是盘瓠崇拜的具体表现,显示着苗族传统文化的民族特点。

四、湘西苗族民族心理

如前所述,湘西南苗族“平话”所负载的是一种熟苗文化,一方面它接受和传播着中原汉族先进的科技文化,另一方面又在深层次上固守苗文化的“基因”。就“平话”而言,它是湘西南苗族弃用母语而转用优势语言——汉语的产物,其本身就是苗汉两种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 我们从“平话”中保留的一些古语词可以推测湘西南苗族可能自中古时代就开始接触汉族文化了。例如:如:走(跑)、行(走)、面(脸)、窠(巢)、陋(丑)、中目(漂亮)、归(回)、瓯(茶杯)、帕(洗脸毛巾)、着衣(穿衣)、唱诺(作揖)、筛酒(斟酒)、牛栏、猪牢、食饭(还可食烟、食酒等)、箸(筷子)、眠(睡眠)、差官(衙役)、赶考、开蒙(也叫发蒙)。李蓝根据普通话的人称代词“我、你、他”在城步青衣苗人话中对应为“我,尔、伊”判断:在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中,“我”在《尚书》中就开始使用,“伊”主要见于魏晋时期的文献,“他”和“你”都是唐代才出现的,因此,青衣苗人话应该是从汉代、魏晋直到唐都受汉语的影响。

可见,湘西南苗族接触汉族文化的历史可谓漫长而深远,以至发生了语言转用的现象。但另一方面,就民族心理而言,操“平话”(人话)的湘西南苗族都认定自己祖祖辈辈都是苗而不是汉,这种民族认同感是非常强烈而明确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自己语言的认定上。笔者在绥宁、城步调查的时候都会碰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往往坚持认为自己所说的话才是真正的苗语。“平话”中有些词也非常具有民族感情色彩。例如:客人:汉族、汉人;客话:汉话、汉语;读洋书:读汉语的书等。另外,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些苗语的成分作为“平话”的底层词而保留下来。例如:城步苗族的“一”有文白异读,当它单用的时候是文读,与汉语一致,当它与量词搭配的时候,如“一粒”的“一”是白读,这个白读音正与其它地方的苗语对应,说明白读音是原苗语底层,文读音是从汉语进入苗语的读音。可见,湘西南苗族本说苗语,但受汉语的影响而转用了汉语,不过这种转化是漫长而渐变的,对于使用者自身而言是难以认识到的。

第二,对苗族文化的认同。应该说今天持“平话”的湘西南苗族在语言、服饰上都基本汉化了,大部分生产、生活习俗也与汉族无明显差别。但在某些传统习俗上还保留着苗族的文化特征。如城步的白毛坪、兰蓉、蓬洞、大阳等地苗族至今还有过“苗年”的习俗,“苗年”又称“十月节”、“庆鼓堂”,即在农历十月的戌日或亥日,苗家村寨都要举行祭祀祖先神灵、庆祝五谷丰登的活动。又如,所有“熟苗”对敬奉祖先都是十分虔诚的,“宁可杀其身,不可挖其坟”,“熟苗”往上追溯就是“生苗”,其念念不忘祖宗,实际上是念念不忘苗情。

综上所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任何民族的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熟苗”是“生苗”不可违抗的发展趋向,因此,“平话”作为负载湘西南“熟苗”文化的载体,以它为视角继续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是一项既具学术价值又有社会价值的工作。

1、梦见帮别人带米粉的预兆

青年期甚劳苦,因勤奋求上进而在中年末,虽可很顺利成功并发展隆昌长久。但人、地格,有凶数者:在晚年或许会再产生艰难、困苦、劳心,甚至遭致失败之忧。此三才局,若数理无凶,即无病,有病吃药便可速愈。大吉昌

吉凶指数:84(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2、梦见帮别人带米粉的宜忌

「宜」宜搭顺风车,宜驾驶汽车,宜主动埋单。

「忌」忌还信用卡,忌不吃晚饭,忌争论。

3、梦见帮别人带米粉是什么意思

怀孕的人梦见帮别人带米粉,生男,秋占生女,动土损胎小心。

本命年的人梦见帮别人带米粉,经过一段波折之后贵人扶助,顺利如意得财利。

出行的人梦见帮别人带米粉,延期外出为佳。

恋爱中的人梦见帮别人带米粉,互相诚实对待,婚姻可成。

做生意的人梦见帮别人带米粉,初期有利,后来有亏损。阴人不利。

上学的人梦见帮别人带米粉,文科较差,在录取边缘。

梦见帮别人带米粉,今天让你表现的机会相当多。有跳舞、绘画、音乐等艺术特长,甚至是做菜很棒的有点,也可以在今天找到发挥之地。个人魅力指数也会因此大大提高喔!不要错过机会!

梦见帮别人带米粉,按周易五行分析,吉祥色彩是绿色,幸运数字是8,桃花位在东南方向,财位在正南方向,开运食物是榛子

恋爱中的人梦见帮别人带婴儿,说明掌握时机求婚必有结果,婚姻可成。

做生意的人梦见自己吃米粉还帮别人带,波折阻碍多,未能顺利营业。

恋爱中的人梦见磨米粉,说明只要互相信任,婚姻可成。秋季有喜庆。

做生意的人梦见帮别人带男孩,代表虽然有谣言,不理它自然平息,有钱赚。

本命年的人梦见帮别人带小孩,凡事先筹划周全,则动而无悔,谨慎为要。

做生意的人梦见帮别人带饺子,代表未能获利,尚有亏损,除旧布新再经营。

梦见帮别人带男孩,按周易五行分析,财位在正东方向,桃花位在西北方向,幸运数字是9,吉祥色彩是黑色,开运食物是番茄

本命年的人梦见自己吃米粉还帮别人带,春夏之季如愿顺利,秋冬损失财物多小心。

恋爱中的人梦见帮别人带肉夹馍,将近成婚、把握良缘。

恋爱中的人梦见桂林米粉,初恋波折多,而后成夫妇,婚姻平顺。

做生意的人梦见米粉,少变动为佳,南方有利,可得财利。

怀孕的人梦见米粉,生女,冬占生男,食物小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8997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0
下一篇2023-07-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