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军抗倭路线,从成立到灭亡

戚家军抗倭路线,从成立到灭亡,第1张

戚家军抗倭路线:

1、岑港之战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进犯乐清、瑞安、临海等地,戚继光率军前往救援,但因为道路隔绝而没有来得及,朝廷也因此不治戚继光的罪。而后,汪直余党作乱于岑港,戚继光与俞大猷两军会合,前往围攻。

但很长时间都没有攻下来,于是朝廷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全部罢免,让其带罪杀敌。驻守在岑港的倭寇抵御不住戚继光与俞大猷的进攻,于是打算逃走。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造好了大船,准备驾船夜遁,俞大猷和戚继光趁机发动进攻,击沉倭寇大船,余党向闽南逃窜。从岑港逃走的倭寇又在台州烧杀抢掠,给事中罗嘉宾等人弹劾戚继光故意放走岑港的倭寇,有通倭的嫌疑。正要准备治罪,戚继光却因平定汪直的功劳而复官,让戚继光守卫守台、金、严三郡。

戚继光到浙江赴任后,发现卫所的将士作战能力一般,而金华、义乌的人比较彪悍,于是戚继光前往招募了三千人,在戚继光的指导训练下,将其练成一支精锐的部队,后称“戚家军”。戚继光根据南方多沼泽的地理特点制定阵法,又给他的部队配备火器、兵械、战舰等装备,戚家军因此名闻天下。

2、台州之战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举进攻桃渚、圻头等地,戚继光率军扼守桃渚,于龙山大破倭寇,戚继光一路追杀至雁门岭。倭寇遁走之后,趁虚袭击台州,戚继光一马当先手刃倭寇首领,余党走投无路,全部坠入瓜陵江淹死。而圻头倭寇竟又来侵犯台州,戚继光率军于仙居将其全歼。

台州大捷后,戚继光官升三等。而后,闽、广一带的倭寇流入江西一带作乱,总督胡宗宪无法平定,于是让戚继光来增援,戚继光率军于上坊巢将其击破,倭寇奔走建宁,戚继光引军回浙江。

3、福建之战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进犯福建,并联合福宁、连江等地的倭寇,先后攻陷寿宁、政和、宁德等地,从广东南澳方面侵略的倭寇联合福清、长乐的倭寇攻陷玄钟所,并进犯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等地。

倭寇声势浩大,当地官军不敢进攻,于是胡宗宪传令让戚继光带兵剿贼。戚继光领命后引兵先进攻横屿,横屿四面水路险隘不易通行,戚继光命将士们每人手持一束稻草,填壕而进,大破横屿倭寇,斩首两千二百余级。

而后,戚继光乘胜追击,杀至福清,捣毁牛田,端了倭寇巢穴。倭寇余党慌忙逃往兴化,戚继光也不停歇,一路狂追,又捣毁倭寇据点六十余营,斩首无数。

戚继光平定福建倭患后班师回浙江,行至福清,遇见少量倭寇从东营澳登入,戚继光率兵急攻,斩首两百人。经过几番战斗,闽广一带的倭寇几乎被戚继光杀光。

4、兴化之战

戚继光回到浙江后,从日本国本土而来的新的倭寇又伺机侵略,他们人数日益壮大以后,袭击兴化,但围攻了好几个月都没有攻下来。而此时刘显派了八个人带着书信到兴化传达信息,被倭寇拦杀,倭寇就换上刘显使者的服饰骗开城门,趁机攻陷了兴化城。

倭寇攻陷兴化后,刘显率兵逼近兴化,但因为兵少,刘显不敢擅自攻城,却因此被弹劾,背负罪名。而福建总兵俞大猷也表示需要有大军合围。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以谭纶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前来支援,而都指挥欧阳深却中了倭寇埋伏搏战而死,倭寇遂占据平海卫。 四月,戚继光率领浙江兵前来支援。

戚继光到后,谭纶立刻筹备对倭寇的总攻,先在各海道上环立栅栏阻断倭寇归路,而后谭纶以刘显为左军,俞大猷为右军,谭纶自领中军,以戚继光为先锋,围攻平海卫,一举告破,斩首两千余级,戚继光等率兵追击,倭寇道路不通,又被斩杀三千多人。

于是刘显等复兴兴化。朝廷以戚继光先前横屿大战,录前后战功,以戚继光为都督同知,世廕千户,代替俞大猷为总兵。 

5、仙游之战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倭寇余党纠合一万多人围攻仙游,打了三天,戚继光率兵前往解围,倭寇败走,戚继光率军追击,追至王仓坪,斩首百余级,不少人都坠于悬崖摔死。余党数千人逃走占据漳浦蔡丕岭。

戚继光分五哨(古代军事编制单位)将士攀岩而上,与倭寇短兵相接,连俘带杀一百多人。剩下的倭寇劫掠渔船逃到海上,而后侵扰福宁,戚继光率领李超等前往将其击败,又乘胜追至永宁,杀死三百多人。

同年,潮州倭寇聚众二万,与海盗吴平互为犄角之势劫掠潮州,俞大猷率兵杀败倭寇,并将吴平招降,让吴平驻扎在梅岭。但不久之后,吴平纠合被明军击败的流散倭寇一万多人,伙同林道乾、曾一本先后在走马溪、泊浦澳登陆,洗劫南村堡和港口村。

戚继光即刻率军前来围剿,吴平得知后放弃之前据守的梅岭,集合大船一百多艘,逃入南澳,并修筑大寨防御。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俞大猷率领水军,戚继光率领步兵,二人合力围剿吴平,吴平破败,孤身逃往凤凰山。

戚家军历史:

明初,中国本土的海盗和日本一些失意的土豪与浪人,在中国沿海地区,武装走私,抢掠商民,当时称为“倭寇”,以16世纪中叶最为猖撅,江、浙、闽为害最烈,受害的军民多达数十万人。倭患肆虐,举国震动,沿海人民奋起抵抗。

可是明朝官军素质差,缺乏战斗力,扰民有余,抗倭无能,致使沿海倭患日益严重。明嘉靖年间,参将戚继光奉命抗倭,为提高部队素质,先后几次来义乌招募数批农民人伍,组建一支新军。这支军队经过严格训练,成为战斗力很强的精锐部队,开赴抗倭前线。

由于这支队伍勇猛善战,威震敌胆,屡立战功,在平倭斗争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建立了伟大的功绩,被誉为“戚家军”,又称“义乌兵”。

公元14—15世纪,日本国内发生战争,一些失意的武士与贪婪商,在日本国内取得某种势力的支持,到中国沿海从事走私、抢掠。他们勾结中国海滨的土豪、奸商、流氓、海盗和山寇,乘东南沿海防务空虚之机,登陆肆虐。

明成祖时,日本将军足利义满遣使入贡,受封为“日本国王”,与中国友好,代为拘捕海盗,遣返被倭寇抓去的中国百姓。明世宗即位后,沿海海商宋素卿畏罪潜逃,在日本纠集昔日的海盗。此时足利义满去世,足利义植即位,王室暗弱,无力制止。

海盗就与宋素卿勾结,借入贡为名,大肆抢掠浙东沿海各县。不久,汪西峰、徐碧溪、毛海峰、彭老生等占据海岛,也联结倭寇劫掠沿海。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安徽人王直亡命海上,与徐海、陈东等会合倭寇进犯台州。

自此东南沿海倭患愈演愈烈,尤其浙、闽两省,由于官兵征剿不力,倭寇出没无常,如入无人之境,甚至出现“明兵数万之众,贼常以矛走之”的情况,引起百姓惊慌和朝廷担忧。

由于浙江一带倭寇猖狂,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七月,朝廷调戚继光任浙江都司佥事,管理屯政。因祖上戚详的战功,封其父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

戚继光的父亲死后,他就承袭了登州卫指挥佥事,后镇守蓟州。由于总督胡宗宪大力举荐,戚继光升任浙江分守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戚继光虽在驰援台州之战中打了胜仗,但他深感明军战斗力不强,一遇短兵相接,就怯懦不前,甚至临阵脱逃。因此戚继光想自己组建一支军队。这时,义乌乔亭人冯子明“投笔诣军门”,晋见胡宗宪,愿为朝廷抗倭出力,胡宗宪就把他介绍给戚继光。

戚继光打算招兵组建新军,冯子明就义乌有一批青年农民,曾为保护本地银矿,把处州(今浙江丽水)来抢矿的人打得落花流水。 

冯子明自己参加过护矿械斗,所以说起来十分生动。戚继光听后,知道了义乌农民勇猛、不怕死,心想若把这样的农民招来,经过正规严格训练,战斗力一定很强。当时在台州随戚继光打倭寇的义乌人楼楠、丁邦彦、楼大有也都知道此事,赞成去义乌招兵。

戚继光于是提出“简戎兵、制器具、明部伍、肃堂寨”的主张。胡宗宪同意他罢去所部旧兵,前往义乌招兵。正好此时,义乌县令赵大河也上书胡宗宪。

赵大河爱国心很强,他久闻官军素质太差,民间流传着“宁可遇倭贼,毋遇官军;遇倭可逃,遇兵难逃”的顺口溜,建议官府招募义乌民丁当兵,提高官兵素质。于是,胡宗宪又下令赵大河协助威继光共同办好这件事。

扩展资料

评论

总评

戚家军百战不败的原因在于戚继光的治军思想极为先进,以东亚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部队,后膛的神威将军炮、佛郎机炮、大口径的加农炮发熕,还有鸟铳、倭刀、铁甲,戚家军的装备绝对是东亚第一、世界前列。

要知道三十年之后的日本最强悍的领先世界同列的萨摩兵团,全军有两万只火枪,却只有两门轻炮,全日本到了江户时代才开始有大型的火炮出现。而戚家军作为一支地方军队,其火器的先进程度甚至直逼京都神机营。

戚家军的纪律严明也是闻名天下,但凡出征时有扰民行为的一律斩首示众,作战骁勇、善待百姓,所以戚家军无论在哪里作战都能够获得当地百姓的支持,苗瑶等少数民族都为之誓死效命。

历史评价

戚继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诚得浙士三千,亲行训练,比及三年,足堪御敌!

胡宗宪:身经百战,勇冠三军,持廉秉公而士心咸服,令行禁止而军容整齐。执锐披坚,见贼则轻身先进;绝甘同苦,遇士则推腹不疑。白水能以寡而敌多,黎庶免荼毒之苦;花街乃以全而取胜,城隅获安堵之休。随旌麾之所指,即捷报之连闻。台民共倚为长城,东浙实资其保障。

王宗圣:用兵以来,全捷甚稀,惟我(义)乌兵一月之内,凡水陆十战十捷,我兵损折仅七人。至如花街、白水、长洋之役,以寡临众,全捷尤奇,衣冠被擒者二千余,一旦尽返。

柳成龙:所谓南兵者,乃浙江地方之兵也。其兵勇锐无比,不骑马,皆步斗,善用火箭、大炮、刀枪之技,皆胜于倭……头戴白幍巾,身以赤、白、青、黄为衣,而皆作半臂,略与本国罗将之衣相近,真皆敢死之兵!

李好闵:复破此贼(倭寇),非得浙兵不可!

《明史》: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戚)继光一军特精。……戚家军名闻天下。

《义乌县志》:①民朴且勇,克偕成功。②(义)乌武勇之名甲于天下,而南御倭、北御虏,尽召乌兵矣。

《大参戎南塘戚公表功记》:其视师也有忠信仁义之怀……心在国家而身先士卒,勇不畏难而谋善断敌。 

统帅简介

戚继光(嘉靖七年1528年—万历十五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初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往浙江,招募新军进行训练,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在浙江、福建取得台州、横屿、平海卫、仙游等战役的胜利,基本荡除东南沿海倭患。

隆庆二年(1568年)调往蓟州,加高加厚长城,修建空心敌台,创立步、骑、车、辎 重诸营,边境得以安宁。万历十一年(1583年)调往广东,后罢归登州,不久病卒。

戚继光以捍卫边疆为己任,屡克强敌,战功卓著, 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书传世。

-戚继光

-戚家军

明末戚继光为了消灭东南倭寇而创立了戚家军,在明朝卫所兵堕落之际,显示了募兵在良好训练和军纪下的强大战斗力。因为后台张居正死了,戚继光也被调离戚家军。万历二十三年,蓟镇总兵官王保将戚家军以兵变为名进行屠杀,其余人员尽皆遣散。

如果明朝末年能保留戚家军,北方则有关宁军、宣大军、戚家军,大明也不至于输的这么惨。戚继光给戚家军发的工资不高,一年十两白银,也就是一个农民的收入,大明的兵部尚书一年也才152两。但戚继光发的奖金高,按倭寇的首级算。以小队12人,奖金按小队分。杀一个倭寇赏银30两,杀12个倭寇360两,杀120个倭寇,3600两。一个小队一年杀12个倭寇,平均每人每年工资加奖金是40两白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所以,戚家军的战斗力很强。至于后来戚家军为什么被残酷剿杀?

表面上是戚家军闹饷,但是有很复杂的深层次原因。我们知道明朝实行的是卫所制,卫所军人有自己的耕田,平时耕田,战时出兵,亦兵亦农。到了明中期之后,农的色彩逐渐大于兵,军队的战斗力锐减。在对倭寇的战争中江南的卫所军人畏敌如虎,朝廷不得已允许戚继光俞大猷募兵,高薪征召职业军人,这两只军队成为日后平定倭寇的主力。

之后戚继光被调任蓟镇(天津蓟县)担任总兵,戚家军随行。戚家军军纪森严,战力不俗,一下子把原有卫所制北军给比下去了,双方的矛盾就产生了。戚继光死后戚家军没有了靠山,在对后金的作战中朝廷财政拮据,军饷往往不能按时发放。而南北军军饷差异巨大,引起了北军士兵的更强烈不满,迁怒于戚家军,最后导致戚家军闹响发生哗变,朝廷镇压。1621年,最后一只戚家军余部在援救沈阳过程中被八旗兵歼灭,全部英勇就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0389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3
下一篇2023-07-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