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喝茶
“喝茶”在粤方言里称作“饮茶”,广州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据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到广州时,就曾与贴身侍卫上过茶楼饮早茶。
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诗句。在广州,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热情、友好和礼貌。
2、飘色
飘色艺术起源于是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其形式及原理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色板,色板上装饰着固定姿势的人物,人物只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着,在高可逾人的空中手舞足蹈,飘然欲飞故而叫飘色。属于社火表演艺术形式之一。
3、生菜会
生菜会,中国信仰风俗。一种祈拜观音以求子求财的集会。中国民间以夏历每年正月二十六日为观音菩萨诞辰。流行于广州、南海、顺德一带,起源于明末清初,式微于解放初期,有300多年的历史。生菜会吃生菜,起初是为了“迎生气”。
4、舞醒狮
舞醒狮是传统舞狮中的一种,至今仍然流传于广东以及广西两省的一些地方,舞狮在中国流传着很多不同的派系也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在中国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意义。
5、木鱼歌
木鱼歌简称木鱼,也叫摸鱼歌,是广东省的传统说唱艺术之一,属于弹词系统。流行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江和南路一带。起源于明末,清代以后兴盛。
广州城里习俗是:二十三谢灶,二十四开炸,二十五蒸糕,二十六扫屋,二十七洗野(东西),二十八包粽,二十九贴对,三十团年。
年廿三:入年关
广州这边年廿三就要“祭灶入年关”,北方称“过小年”。以前传统的祭灶仪式,连猪肉的斤两也要讲究,一定要三斤六两才叫做“一礼”。
西关一带就流传有一个灶君故事:“从前有个书生,没钱祭灶,问卖猪肉的赊了块猪肉,后来因没钱还,猪肉被卖肉的抢走了,只剩下一碗有炉灰的猪肉汤。但灶君见其诚心,还是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了好话。后来这名书生还中了状元。”
民间一致认为:每年的年廿三,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所在人家的善恶,让玉皇大帝决定赏罚,所以“送灶”就成了重要的仪式。礼数做足,灶君上天庭才会为自己多讲好话。
现在80后的人很少祭灶了。等过了年关,家里人陆陆续续就会办年货,商家也会到处宣传,慢慢地就开始感受到了过年的气氛了。
年廿四:开炸
广州年前特色小食:炸煎堆、油角、蛋散、糖环,家家必备。
以前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任广东学政的李调元在所着《粤东笔记》一书中记述:“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祀先及馈亲友,又以糯饭盘结诸花入油煎之,名曰米花;以粉杂白糖沙入猪油煎之,名沙壅。” 另外廿四这天还炸油角、茶素、芋虾等,以备春节之需。
这种民俗一直到文革前还盛行。春节临近,主妇们大忙,家家飘出油香满街。现在的广州再没有几户人家会开炸了。网店、商铺里有各式各样的年货特色小食,供应充足,买就是了,还省了自家的麻烦。
年廿五:蒸糕
蒸年糕、萝卜糕、伦教糕、马蹄糕、九层糕等等。“糕”、“高”同音,寓意是“新春步步高”。
以前蒸糕跟开炸一样,但没开炸那么麻烦家家户户都是自己做的,做好以后招呼过来拜年的亲朋好友。现在的人都注重健康,而且新零售又那么多,部分会做蒸糕的家庭,会通过朋友圈销售自己的蒸糕:纯天然、无添加,谁都会尝试的!年廿六扫屋、年廿七洗野、年廿八洗邋遢
廿六扫屋、廿七洗野(野,广州方言:东西,物品)、年廿八洗邋遢(邋遢:除指身体或衣物不洁净外,也可指环境的不洁净),说白了就是大搞清洁卫生。过年前广州人家基本上都要大搞清洁卫生;现在的年轻一代,因为农历十二月廿六、廿七日年轻人们还要上班,所以搞卫生得看时间安排,一般都是家里老人会遵循这习俗。
年廿九:贴春联
以前廿九贴春联,包括贴门对、横额、单语等,单语多写“天官赐福”、“新春大吉”、“万事胜意”、“出入平安”、“恭喜发财”等。对联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宇宙乾坤大,江山日月长”,“人寿年丰家家乐,国泰民安处处春”等等。春节前贴春联在过去很盛行,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贴。现在不是太讲究了,但大户人家肯定会贴
年三十:团年饭、行花街
以前农历除夕又称大年夜,广州俗称“年卅晚”。团年的最主要内容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年饭,吃一顿最丰盛的晚餐。
现在这个习俗一直没变。每年各区政府都会组织为期三天的花街,市民都会上街转翻个新年好运。
这里介绍一下寓意好运的物品,在花街都能买到
风车:到花市就知道了,除了卖年花的,就数卖风车的最多了。买个转运风车吧,越大越好,寓意新年风生水起。
桃花:粤语"红桃"与"宏图"同音,买桃花本意是"大展宏图"。桃花不一定要买很大株那种,重点是花朵要够大、够红、够壮实。
年桔:常见品种有四季桔、朱砂桔、金桔、金蛋果等,树型有大有小。买一盆放在家里,除了寓意大吉大利,还特能营造节日气氛。
年花:这里所说的年花主要指应节的鲜花,有传统的菊花、芍药、水仙、鸡冠花、银柳等,也有近些年兴起的百合、牡丹、月季、比利时杜鹃、玫瑰等。有事找不怕骂、为您排忧解难
个人观点:个人选择是否接受男方不求婚就结婚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觉得婚姻不应该只是由男方提出,而应该是双方共同做出的决定,因此他们可能会接受男方不求婚直接结婚。但也有些人认为婚姻应该有预备期,而男方求婚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他们可能不愿意接受男方不求婚直接结婚。
七个角度分析:1 社会文化角度:在传统观念中,男方应该向女方求婚,因为男方要向女方传达自己的爱和承诺。但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有些人认为婚姻应该是双方共同做出的决定,因此不求婚直接结婚也是一种选择。
2 情感角度:在爱情中,有时候情感的需求是重要的,如果男方没有表现出想要与女方长期走下去的愿望,女方可能会觉得不被重视,因此会拒绝直接结婚。
3 家庭角度:有些家庭的传统观念认为男方应该向女方求婚,因此即使女方不主动提出要求,也会希望男方开口求婚。
4 经济角度:如果男方的经济条件并不好,不求婚直接结婚可能是一种选择,因为婚礼的花费可能会很高,如果男方无法承受这种经济负担,那么不求婚直接结婚就可以减少经济压力。
5 个人价值观角度:有些人的个人价值观认为男方应该向女方求婚,因为这是一种对女方的尊重和体贴,而不是简单地从管理上处理问题。
6 人生规划角度:如果男方与女方已经有过充分的沟通和了解,并已经对未来有了共同的规划,那么不求婚直接结婚也可以是一种选择。
7 社交角度:在一些场合下,如果两个人已经公开交往了一段时间,而男方还没有对女方进行求婚,那么周围的人可能会认为这个关系没有正式程度。因此,男方不求婚直接结婚可能会遭受一些社会压力。
个人总结:在是否接受男方不求婚直接结婚上,我们应该尊重个人意愿和观念,同时也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周围社会文化因素。婚姻不应该一味追求传统,而应该是双方共同做出的决定,关键是要开放心态,多沟通,慎重考虑。
北京人的祭灶
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是很有兴味的。 所谓春节,是指中国阴历正月初一。它预示着新的开始,天地万物复苏,春天降临,一年的农事也将着手进行。所以,向来为中国人所重视。后来,公历推行,国家以公历的一月一日为
“元旦”,阴历的“年喜”,只好在名义上退而求其次,改称“春节”。然而,对春节的庆祝,丝
广州民俗节日
广州是一个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民族风情的南粤名城。广州近年来在欢度春节、元旦、五一节、国庆节等传统民族节日的基础上,开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广州特色的八大节庆活动:春节期间的迎春花市和元宵节,农历二月的波
罗庙诞会,端午节(期间有盛大的节日庆典——龙舟节),番禺荷花节
当地特色: 茶馆
“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你走进哪座茶馆,都会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老
虎灶、紫铜壶,还有那堂倌跑堂
节日
成都灯会正月十五成都灯会是在元宵赏灯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南宋诗人陆游在《丁酉上元》诗中描述成都灯会盛况是“突兀球场锦绣峰,游人仕女拥千重;鼓吹连天沸午门,灯山万炬动黄昏”。
居住
西双版纳的傣族,大多在平坝傍水而居,或在河谷依山傍水而居。住房为“干栏式”建筑竹楼。个人成分族称居住的楼房为“很”。 傣族对当地的地名、寨名的命名尤为考究。一般都是根据当地的自然风光、环境特点以及
历史传说来命名,有些地名和寨名又往往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允景洪,傣语意为“黎明之城”。相传,那是
服饰
傣族的传统服务,男子一般穿无领大襟、对襟小衫,袖窄,下身着长裤,用白布或兰布包头。妇女上装穿浅色紧身紧袖短衫,下装穿花筒裙。逢年过节或遇喜庆日子,傣族妇女都要绸缎、尼龙、灯蕊绒精制有衣裙,盛装打扮。小
卜小(小姑娘)外出时,均喜欢带上一把小花伞。 傣族妇女很讲究发饰。大多挽长发于头顶,也有的束发垂于脑
饮食
西双版纳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吃糯米,有不少家庭均以糯米为主食。副食大多爱吃酸味和水产。傣族还喜欢饮酒,甜米酒更是男女老幼都喜爱的饮料。米酒巴一般都是自己酿制。 傣族还是喜欢吃竹筒板。竹筒饭的做
法是:用一节午竹或甜竹,把一端挖通待装米。做竹筒把的米,大多用陆稻香米或紫米。米洗干净泡水后,既可直
婚姻
傣族青年男女寻找终身伴侣,完全是自由恋爱。变恋爱的方式既多而又独特。如小卜冒(小伙子)串小卜少(小姑娘),丢包等恋爱方式,充满着诗意。 小卜冒串小卜少。每当月明风清的夜晚,缅桂花发出幽香。这时,“等
待群蜂绕花枝”的恋爱活动就开始了。正录青春妙龄的小卜少,收拾打扮后,带着自己的小纺车,坐在竹楼阳台上
家庭
傣族的家庭生活,一般是在青年男女结婚有了孩子以后,就从家庭里分出来,另盖房子居住。夫妻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经济是独立的,双方都有自己的财产和收入,都可自由支配,不受对方约束。家庭开支共同协商,子女长大
以后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如饲养养猪、鸡、种植蔬菜,水果的收入,都归自己所有。 傣族的性格温柔,家庭和
取名
傣族有名无姓,一个人一生中有好几个名字。小孩时有乳名,男童进佛寺当和尚有僧名,还俗后取还俗名,结婚以后有了孩子双称“之父”。 傣族一般以“岩”、“玉”区分男女性别,男性以“岩”字当头,如“岩糯”。女
性以“玉”字当头,“玉罕”。 乳名有以下几种取名的方法: 安排行顺序取的“如”岩三“,即第三个儿
基诺族的婚礼
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居住在景洪县的基诺山(又称为攸乐山),约有1万多人,基诺族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基诺语系汉藏语藏缅族的一种语言,和彝语支相接近。由于没有文字,基诺族的文学全是口头文学,大体可以归为
神话传说、故事、诗歌三大类。 基诺族在解放前,一直保留着群婚制和对偶婚的残余。基诺族婚前的社交活动
丧葬
傣族的丧葬有三种:火葬、水葬、土葬。佛仰、贵族领主死后地火葬;靠澜沧江一带的行水葬,其他地方的一般傣族死后行土葬。 按照傣族的风俗,人死后,要把死者抬到房屋中央,由亲在或子女用温水洗尸,然后穿上新衣服
。洗脸时,要由下往上,上衣要反穿,即衣扣扣在背部,以示与活人区别。穿上衣服以后再用白布裹尸,并停放于
宗教信仰
西双版纳的傣放早期信奉原始宗教多神教,后来随着佛教的收入,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据考察,原始宗教虽然被佛教逐渐取代,但原始宗教的传入,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据考察,原始宗教虽然被佛教逐渐取代,但原始宗教的
痕迹不定期很突出,并与佛教掺杂在一起。以解说有到解放安装期的一段时间为例。原始宗教主要有:祭寨神、寨
基诺族的丧葬习俗
基诺人实行独木棺土葬,不留坟冢。死者生前的生产、生活用品,作为殉葬品,过去,富者还要埋入一铜罗锅银子。 寨子里人一死,乡亲们会帮忙放倒一棵大树,取其中一段,把中间挖空,将尸体殓进,挖地区1米深,把棺木
放进墓穴,安埋妥当,在墓表搭盖小草房,或小竹房,内置竹桌,家属一日供奉米饭3次,连续1至3年。还有守
布朗族的丧葬习俗
布朗族实行土葬和火葬,以土葬为主。火葬多数是僧侣和高寿者,此外,一般都采用土葬。布朗族的每个寨子附近,亦有一块墓地,布朗语称墓地为“坝消”。布朗族的墓地,一般选择在山坡上,山坡最高的地方是埋葬老年人,
布朗语叫“坝朗木瓦”;中间一段是埋葬青壮年的,布朗语叫“坝格登”;最低一段是埋葬儿童和婴儿的,布朗语
爱尼族的丧葬习俗
报丧是爱尼族的一种子习俗。大凡一死人,都有要向亲戚朋友、本寨乡亲报丧,其方法宰杀一头肥猪,将其肉改作若干条手指般大的肉条子,用竹签穿好,分别送到亲戚朋友家里,插在自己屋檐上,把死讯通报给乡亲们,爱尼话
叫“西捏着”(意为:有死鬼在家)。当人们看到报丧肉条后,便会拿着砍刀,自动来到死者家里帮忙。爱尼人死
望海大会
望海大会俗称逛码头,于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在秦皇岛求仙入海处举行。这个古老的民俗活动起源于于何时呢? 据传,2200年前,秦始皇为了求得长生不老药,特命道士徐福携五百童男童女前往东海求得长生不老药
。这一去便再无音讯,不见归来了。据说是徐福求不到长生不老药,便偷偷的
社会:四川茶馆
四川茶馆除了休闲之外,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在旧社会,三教九流相聚在此,不同行业、各类社团在此了解行情、洽谈生意、看货交易;黑社会买卖枪支、鸦片也常在茶馆进行;袍哥组织的“码头”也常设在茶馆里。这些茶馆
大多还兼营饭馆、旅店。每逢寒暑假,茶馆又成为争聘教师
傣族的丧葬习俗
傣族的传统丧葬,分土葬、火葬和水葬三种,以土葬为主。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每个村寨的附近,都有一块或几块墓地,有的把这种墓地称作龙山,傣语叫作“坝消”,“坝消内的林木,是不许砍伐的,把它称为“龙林”。久
而久之,“龙林”苍劲挺拔,葱茏青翠,变成了一片风景林,使傣家村寨自然风景更加秀丽。 埋葬死人的墓地分
郎德上寨鼓藏节(招龙节)
2月22日农历二月初三,下午3时以后,家家户户的亲戚们,便陆陆续续的进了朗德。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前,不停的穿梭着肩扛手提着鸡鸭鱼肉来过节的乡亲。而来客们带的礼品,便是今天的晚餐。礼品中,一般都少不了
喜庆的爆竹,鸡鸭鱼肉,还有自家酿造的米酒。 招龙节又叫拉龙节,和苗家牯臧节一样13年过一次,连续三
基诺族婚礼风俗
举行婚礼这天,男方家要杀一两头猪,猪肉送给女方家一半。同时还要送些蔬菜、鱼、猎到的野味等给女方家,好让女方家招待亲戚朋友。下午太阳偏西后,新郎的父母陪着新郎来到女方家接亲。到女方家后,接亲者会受到热情的款待,男方要送给女方母亲奶母费,送给舅舅接人费。
女方家同时要杀猪祭,祭完后要把三根肋骨给族长,四根肋骨给父亲,猪腿和猪八戒头给寨长,其余剩下的由全寨人一起聚餐。全寨人聚在一起,喝酒吃肉,共同庆祝婚礼。晚上,在寨子里的空地上烧起火堆,人们擂响太阳鼓,唱起了古老的基诺调,跳起了热烈奔放的基诺舞,整个寨子沉浸在一片喜庆气氛中。
基诺族婚俗礼仪新郎就拉着新娘的手走出竹楼,和迎亲者一道把新娘迎回家。到家的时候,新郎的母亲在门外给新娘一个鸡蛋,并在新娘的手上拴一根红线,同时在手腔上绕三圈,这时新郎要给新娘敬一杯酒,同时要唱一首歌,内容是今后新娘要尊敬母亲,虚心向母亲学做家务等。
当新娘进了男方家的竹楼后,新郎的父亲要给新娘一只鸡脚,同时给新娘手上拴红线。之后,宾客也纷纷给新娘拴红线,同时送礼物给新娘,在基诺族的观念中,拴红线不仅拴住了人,也拴住了人的魂,今后新娘就永远在男方家了。新娘到了夫家之后,新郎就开始盛宴款待亲朋好友和全寨的乡亲们。人们喝酒、唱歌、跳基诺舞、擂太阳鼓、尽情地欢娱,以庆贺这对新人完婚。
结婚的当晚,新娘不能走出男方家。第二天天刚亮,新娘要去背水回来烧洗脸水,烧好后抬给公婆洗脸,同时,正式称呼公婆为阿侈阿妈。之后,新娘的父母和媒人也来到男方家,把头天长伴送来的嫁妆清点给新娘。有趣的是,这些新赠的东西中,往往还有一块茶叶地、一蓬竹子、一头牛和几只鸡。
中国各地民风民俗:
1、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奉伊斯兰教。
维吾尔人非常重视礼貌,接待见面,习惯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体前倾30度或握手,并连声说:“您好”。客人席地而坐,不要双腿直伸,脚底朝人;院落的大门禁忌朝西开,忌讳睡觉时头朝东脚朝西,所以在给他们分配房间、安放卧具和枕头时,特别要注意。忌随便走近灶台、水缸等。讲究卫生,经常在自来水龙头下直接冲洗手、脸。
到维吾尔族家里做客,进门前和用餐前女主人要用水壶给客人冲洗双手,一般洗3次。习惯一人专用茶杯,住宿期间也不换。当第一次给茶杯的时候,要当着本人的面,把茶杯消毒后再用。在屋里就坐的时候,要跪坐,忌双腿直伸、脚朝人。吃完饭有长者领着做“都瓦”的时候,忌东张西望或站起。
在饮食方面,喜欢喝奶茶、吃馕,喜欢吃拉面和包子以及“炖整羊”、“涮羊肉”、“烤羊肉串”、“羊、牛肉的锅贴”。烤羊肉串是这个民族最出名的风味小吃。每餐必喝葡萄酒,酒量大。忌讳吃猪肉、狗肉、骡肉、鸽子。衣忌短小,上衣一般过膝,裤脚到脚面,最忌户外穿着短裤。
肉孜节、古尔帮节是传统的盛大节日,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着四楞小花帽。他们最喜欢的体育技艺是高空走大绳。
2、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信仰喇嘛教,牧民爱穿滚边长袍,头上戴帽或缠布,腰带上挂着鼻烟壶,脚穿皮靴,多住蒙古包。
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当然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献哈达的礼节和藏族一样。蒙古族牧民十分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敬献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
当接过主人的奶酒,最得体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弹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弹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如果客人不会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招待来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如果你是贵客,主人会设全羊席来款待你,表示主人对你的尊敬。蒙古人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送客的时候,主人送客人到蒙包外面或本地边界。
路过蒙古包的时候,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进蒙古包前,要把马鞭子放在门外,否则,会被视为对主人的不敬。进门要从左边进,入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边;离包的时候要走原来的路线。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马上车,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后,再上马上车。
3、 壮族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广东,贵州三省。壮族信仰多神教,崇拜巨石、老树、高山、土地。祖先崇拜占有主要地位。每家正屋都供奉着“天地亲师”的神位。有的还信奉佛教。
壮歌久负盛名,定期举办对歌赛歌的“歌圩”盛会;壮族刺绣、竹芒编以及“干栏”建筑艺术等名扬远近。如果有客人来访,他们都会热情招待。由主人出面让座递烟,双手奉上茶。有客人在家,不可以大声讲话,进出要从客人身后绕行。和客人共餐,要两腿落地,和肩同宽,不能跷二郎腿。
饮食以大米、玉米、薯类等为主食。认为狗肉、野味是美味佳肴、珍品。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普遍喜欢喝酒。招待客人的餐桌上有酒才显得隆重。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4、傣族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5、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
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
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