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简介

竹林七贤简介,第1张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1、嵇(jī)康(224年-263年 ,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  。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因得罪钟会,遭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主要成就: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开创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主要作品:《嵇中散集》。

2、阮籍(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3、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山涛早年孤贫,喜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四十岁时,才任郡主簿。大将军司马师执政时,山涛被举为秀才,累迁尚书吏部郎。西晋建立后,升任大鸿胪。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职。

他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意旨,且亲作评论,时人称之为“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太康三年(282年),升为司徒,以老病归家。次年去世,年七十九,谥号“康”。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4、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人。竹林七贤之一  。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昭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后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泰始八年(272年)去世。

向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被赞为“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惜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注》余绪,完成了对庄子的注释。另有作品《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

5、刘伶(生卒年不详,一说约221年-约300年),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人,魏晋时期名士,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 。

刘伶嗜酒不羁,被称为“醉侯” ,好老庄之学,追求自由逍遥、无为而治。曾在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任参军,因无所作为而罢官。 泰始二(266)年朝廷征召刘伶再次入朝为官,被刘伶拒绝,后卒。

刘伶现今存世的作品只有《酒德颂》 和《北芒客舍》  。其作品生动的反映了魏晋名士崇尚玄虚、消极颓废的心态,也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蔑视及对自然的向往, 后世以刘伶为蔑视礼法、纵酒避世的典型。 

6、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王戎出身琅玡王氏。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最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将军。后参与晋灭吴之战,吴国平定后,因功进封安丰县侯。在荆州拉拢士人,颇有成效。又被征召为侍中,迁任光禄勋。

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并领吏部事务。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王戎认为天下将乱,于是不理世事,以山水游玩为乐。司马伦杀张华等,王戎因是裴頠的岳丈而被免。又起用为尚书令,再迁司徒。

7、阮咸(约222~278年)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南)人。 魏晋时期名士。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又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并称为“竹林七贤”。卒年56岁

阮咸在仕途上并不得意,任散骑侍郎时,山涛推举阮咸主持选举,晋武帝认为阮咸好酒虚浮,于是不用他。因质疑荀勖的音律而遭到其记恨,贬为始平太守。后无疾而终。

阮咸精通音律,善弹琵琶,时号“妙达八音”,有“神解”之誉  。存世的作品有《律议》、《与姑书》。“阮咸”这一乐器也是因其得名。 

扩展资料: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文章中说,魏晋风度与服药关系很大。因为他们炼出的丹药是有毒的,所以吃了后浑身发热,需要吃冷食,洗冷水澡才能给自己降温。而且不能穿厚衣服,衣服需要宽松,因为吃药之后,皮肤瘙痒,很脆弱,如果衣服太紧太窄,会把皮肤磨破,至于鞋子,赤脚最好。

此外他们还要光着脚丫子从家里走出来“发散”(“散”是药的意思),“散步”一词就是这么来的。路上遇到同样出来散步的熟人,就一起找个阴凉地方(比如竹林)坐下来聊天。但政治斗争使他们对所谓熟人并不信任,害怕自己因为阐述政治观点而被对方告发,只好答非所问地胡扯一些玄之又玄的话题。

这时候,天色将晚,那些在田里制造粮草的老农扛着锄头回家,经过竹林,看到了他们,觉得他们真是很有“风度”,太让人羡慕了。

嵇康和阮籍算是这些名士里最有“风度”的人了。为了避免杀身之祸,阮籍酗酒,让自己长期处于醉酒状态,那样就没人对他当真了。他一喝多除了嘴中发出哨声之外,还经常带着仆人驱车而行,这是没有任何目的的游荡。

到了路的尽头,再也无路可走时,他就在道路的尽头痛哭。对于他所厌恶的人,他喜欢翻白眼,对于喜爱的人,则青眼有加。

参考资料:

-竹林七贤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籍容

1A 全:保全2B A项,参与/结交;B项,用或拿;C项,就,承接关系/地,修饰关系;D项,才/竟然3C “老百姓能自由出入相府”不对 4(1)(晋)文帝当初想为(儿子晋)武帝[向阮籍]请求联姻,阮籍醉了六十天,(晋文帝)没有说话的机会就作罢了。

(2)有关的官员谈到(说起)一件儿子杀害母亲的事情,阮籍说:“哎,杀死父亲还可以(还差不多),怎么可以(怎么至于)杀死母亲呢?” (3)(阮籍)时常随意驾车独行,不顺着道路走,直到车到了尽头(无法走了),就痛哭而回。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阮籍,字嗣宗,是陈留尉氏人。

阮籍容貌奇伟,与众不同;志向宏大,为人豁达;性格傲岸,任性不羁;心里感到高兴或恼怒时,从不在脸色上表现出来。 (他)有时闭门读书,几个月都不出家门;有时游山玩水,好几天都忘记了回家。

(他)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庄子》《老子》。(他)喜欢喝酒,能放声高歌,并且善于弹琴。

当他高兴的时候,得意忘形,飘飘然而忘记了自我形体的存在。当时多数人都认为他癫狂,只有他的堂兄阮文业常常赞赏佩服他,认为超过自己,因此大家才都称颂阮籍的奇特。

阮籍本来有济世救民的远大志向,但正值魏晋交替之时,时局动荡,天下多事,知名之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阮籍因此不参与世事,就时常开怀畅饮。晋文帝司马昭当初想为儿子晋武帝向阮籍请求联结姻亲,而阮籍大醉六十天,让晋文帝始终没有开口的机会而只好作罢。

钟会屡次拿时事问题询问阮籍,想借着阮籍回答的是还是不是给阮籍强加罪名,阮籍都因喝得酩酊大醉而免于获罪。等到文帝司马昭辅佐朝政时,阮籍曾经从容地对文帝说:“我平时曾游览过东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

文帝非常高兴,当即就让他担任东平相,阮籍骑着毛驴来到郡县,拆掉东平相府的围墙和影壁,让内外可以相望,并且精简了法令制度,十多天就回来了。 文帝又举荐阮籍担任大将军府的从事中郎。

有关的官员谈到一件儿子杀害母亲的事情,阮籍说:“唉,杀死父亲可以,怎么可以杀死母亲呢?”在座的人都怪他失言。文帝说:“杀死自己的父亲,是天下最大的罪恶,你怎么却认为可以呢?”阮籍说:“禽兽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父亲,杀死自己的父亲,是禽兽一类的人。

而杀死自己的母亲,就连禽兽都不如了。”于是,大家都心悦诚服。

阮籍虽然不拘泥于礼教,但是言语玄妙、悠远,说话不轻易褒贬别人。(他)非常孝顺,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正在与别人下围棋,和他下棋的人要求停止,阮籍却坚持留下来决出输赢。

结束后喝了两斗酒,放声大哭,吐了好几升血。等到母亲要下葬的时候,他又吃了一块熟猪腿,喝了两升酒,然后靠近棺木与母亲告别,连说话的气力都没有了,又放声大哭,为此又吐了很多血。

他因悲伤过度而消瘦,显得瘦骨嶙峋,以致差点死去。裴楷前往吊唁,阮籍披散着头发,张开着双腿,喝醉了酒直愣愣地看人,裴楷吊唁完了就离开了。

有人问裴楷:“凡是吊唁的人,主人都得先哭,客人才因礼俗而哭拜。阮籍既然不哭,您为什么要哭呢哭?”裴楷说:“阮籍既然是超乎世俗之人,自然不崇尚礼教法典,我是世俗中人,自然要顺着礼仪做事。”

当时的人都称赞他两人做得得体。阮籍又能用黑眼珠或白眼珠看人,看到拘泥于礼俗的人,他就用白眼对待。

嵇喜来吊唁的时候,阮籍用白眼来对待他,嵇喜非常不高兴的离开了,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后,就带着酒拿着琴来拜访,阮籍非常高兴,才露出黑眼珠来。因此尊崇礼法的人都像痛恨仇人一样痛恨他,可是文帝司马昭却常常保护他。

阮籍时常随意驾车独行,不顺着道路走,直到到了尽头无法走了,就痛哭而回。 阮籍曾经登临广武山,观看楚汉战场,感慨地说:“当时没有真正的英雄,才让刘邦这小子成了名!”登临登武牢山,观望洛阳都城而慨叹,于是又写了《豪杰诗》。

景元四年冬,阮籍去世,终年五十四岁。

2 文言文阅读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

(1)B “郡”为名词,作“到”的宾语,且“到郡”为“到任”的意思,作“籍”的谓语,后面的“坏”为动词,拆毁的意思,因此,“到郡”后断句,排除A、D;“帝”为名词,作“引”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C句子翻译为:阮籍骑着毛驴到任,拆毁了原来的府宅屏障,以便内外相望法令清平简约,十来天便回京司马昭推荐他做大将军从事中郎(2)C 两句中“臧否”的含义不同本文中意为“褒贬人物”“评论人物的好坏”;“陟罚臧否”中意为“善恶,得失”(3)D “因此害苦了自己甚至获罪”错,原文为“皆以酣醉获免”,意思是“阮籍都因大醉而幸免”(4)①惟:只;族兄:堂兄;每:常常;以为:认为句子翻译为:只有他的堂兄阮文业常常称赞佩服他,认为他超过了自己,因此大家也都一齐称赞他的奇异才能②及:等到;吊:吊唁;赍:带;造:拜访;说:通“悦”,高兴句子翻译为:等到嵇喜前来吊唁,阮籍用白眼瞪他,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了这件事,就带着好酒和古琴来拜访他,阮籍非常高兴,就现出青眼(接待他)答案:(1)B(2)C(3)D(4)①只有他的堂兄阮文业常常称赞佩服他,认为他超过了自己,因此大家也都一齐称赞他的奇异才能②等到嵇喜前来吊唁,阮籍用白眼瞪他,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了这件事,就带着好酒和古琴来拜访他,阮籍非常高兴,就现出青眼(接待他)参考译文: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父亲阮瑀,是魏国的丞相掾,在当世知名阮籍容貌奇美俊伟,志气开阔奔放,傲然独立,任性不受羁绊,喜怒不显露在表情上他博览群书,尤其喜好《老子》《庄子》嗜酒并能够长啸,又很会弹琴当他得意时,竟会忘记自己的形体当时很多人说他痴呆,只有他的同族兄长阮文业常常赞扬佩服他,认为他超过自己,因此大家都说他奇异 阮籍本有济世之志,正当魏晋之际,天下多有变故,名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阮籍为此不参与世事,便经常畅快地饮酒文帝司马昭一开始想替武帝司马炎向阮籍家求婚,阮籍醉了六十天,文帝没有说话的机会才中止钟会多次问他一些时事问题,想趁机找出差错来治他的罪,阮籍都因大醉而幸免在文帝辅政时,阮籍曾随口对他说:“我平时曾经游历过东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司马昭很高兴,便授予他东平相的职位阮籍骑着毛驴到任,拆毁了原来的府宅屏障,以便内外相望法令清平简约,十来天便回京司马昭推荐他做大将军从事中郎 到了司马昭辞让九赐之封的时候,公卿要辅助他登帝位,让阮籍起草劝进书阮籍喝得大醉忘记了起草,公卿们临到公府时,让人来取,见阮籍正伏案醉眠使者把这事告诉他,阮籍就在案上书写让人抄下来,没什么改动言辞十分清新豪健,被当时的人所推崇阮籍虽然不拘于礼教,但是讲话言辞深远,不评论别人的好坏天性特别孝顺,母亲死时,他正和别人下围棋,对弈者要求中止,阮籍留对方一定下完这一局事后饮酒二斗,大哭一声,吐血好几升母亲下葬时,他吃了一只蒸猪腿,喝了两斗酒,然后与灵柩诀别话说罢了,又一声恸哭,于是又吐血几升阮籍形容消瘦,只剩下一副骨架,几乎丧失了性命裴楷前往凭吊,阮籍披头散发,箕踞而坐,醉眼直视,裴楷吊唁完毕就离去了阮籍又会做青白眼,见到礼俗之士,就用白眼相对嵇喜前来吊唁时,阮籍便用白眼看他,嵇喜很不高兴地退了出去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之后,便带着酒,挟着琴造访,阮籍很高兴,便现出青眼因此礼俗之士嫉恨他如仇人,但文帝司马昭总是保护他。

3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23 (1) 睡觉(2) 阻塞不通24 D( D 对,是。

其他三项都用于词尾,表示状态,解释为“……的样子”)25 (1) 有用酒请他的人,无论身份高低贵贱,(他) 都前 往,去了必定喝醉。(2) 所以,故作糊涂,是圣人的行 事态度。

26 示例:都喜欢喝酒,少言寡语。参考译文有位五斗先生,因为喜欢喝酒而游历于人 间。

有用酒请他的人,无论身份高低贵贱,(他) 都前往, 去了必定喝醉,喝醉了,就不选择地方倒地便睡,酒醒后 又起来继续喝酒。(他) 经常一喝就是五斗,因此把“五 斗”作为自己的别号。

五斗先生无思无虑,很少说话,不 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他) 忽而离开,忽而回来。

他 的行为动静自然,符合天地法则,所以万事万物不能缠绕 住他的心。(他) 曾经说:“天下事物大概能够看得清楚。

人生如何能够保养?嵇康便撰写了《养生论》;道路为什 么会阻塞不通?阮籍于是悲恸哭泣。所以,故作糊涂,是 圣人的行事态度。”

于是,他一直践行着自己的志向,最后 不知去向。

对,司马炎是司马昭大儿子。

司马炎,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五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司马炎继承昭的相国、晋王。十二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晋武帝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以补曹魏由于过度压抑宗室,导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权臣所篡的前车之鉴;同时于268年颁布泰始律令,并于279年命贾充、杨济、杜预、王浚等伐吴,280年三月,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自从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势暂时获得统一。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1、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

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其散文锋利简洁,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2、陈琳

字孔璋,广陵射阳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陈琳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载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3、王粲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著《英雄记》,《三国志》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十一卷。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

4、徐干

字伟长,汉末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辞赋、政论著称。代表作:《中论》《答刘桢》《玄猿赋》。其著作《中论》,对历代统治者和文学者影响深远。

5、阮瑀

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市尉氏县)人,汉魏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

6、应玚 [yáng]

字德琏,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应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应玚为将军府文学。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应玚卒于疫疾。

7、刘桢

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其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建安二十二年 (217),刘桢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4卷,《毛诗义问》10卷,皆已佚。明代张溥辑有《刘公干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1、嵇(jī)康

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他注重养生,曾著《养生论》。有《嵇康集》传世。他的作品反映出时代思想,并且给后世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

2、阮籍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3、山涛

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太康三年(282年),升为司徒,以老病归家。次年去世,年七十九,谥号“康”。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袁宏在《名士传》中称山涛等七人为“竹林名士”。

4、向秀

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人。竹林七贤之一。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昭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后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泰始八年(272年)去世。

5、刘伶

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人,魏晋时期名士,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刘伶现今存世的作品只有《酒德颂》 和《北芒客舍》。其作品生动的反映了魏晋名士崇尚玄虚、消极颓废的心态,也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蔑视及对自然的向往, 后世以刘伶为蔑视礼法、纵酒避世的典型。

6、王戎

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王戎出身琅玡王氏。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最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将军。后参与晋灭吴之战,吴国平定后,因功进封安丰县侯。在荆州拉拢士人,颇有成效。

7、阮咸

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南)人。 魏晋时期名士。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又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并称为“竹林七贤”。阮咸精通音律,善弹琵琶,时号“妙达八音”,有“神解”之誉 。存世的作品有《律议》、《与姑书》。“阮咸”这一乐器也是因其得名。

参考资料:

:建安七子

参考资料:

:竹林七贤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其实是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司马昭想顶替魏帝;第二是司马昭想为父亲复仇;第三是扫荡吴国和蜀国让司马家族一统天下。由此不难看出这是一句十分有野心的话。

就在司马昭父亲和哥哥相继去世后,魏国的军政掌控权就被司马昭所得到的。让然因为司马昭的父亲和哥哥的去世自己所得到的权利并没有多少。魏帝也知道正因如此自己说不定那天就会被司马昭刺死。所以他想亲自杀了司马昭,并说了这句话。

这次事件不足以表明司马昭的野心之大。我们就来说说此心所只第二点。在三国时代,北部是魏国、南部是东吴、南部是蜀国。哪个国家都有想要灭掉其他两个国家的意图。因此,第二就是指司马昭想要扫荡蜀吴一统天下。

因此,在魏帝死后魏国的权利变得更加稳定,他开始了蜀的攻击策略。以及为什么我们应该攻击蜀而不是吴国,司马昭甚至在诸葛亮和司马懿时间内也重复报告蜀,反复攻击魏国并还发送了司马昭父亲[ 司马懿被要求在一个空旷的城市报仇,并计为他父亲的报仇司马懿。

蜀国灭亡以后,司马昭也准备顺势攻下吴国。可不幸的是,此时司马昭病重,很早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司马炎废除了魏元帝,之后也建立起了晋朝自己也顺势当上了皇帝。

司马炎跟司马昭是父子关系,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儿子,不是叔侄关系,而司马炎才是司马师的侄子。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次子、晋景帝司马师之弟。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即晋武帝(265年-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

扩展资料

司马炎的生平经历:

司马炎为曹魏权臣司马昭的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咸熙二年(265年)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司马炎继承父亲的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 。

司马炎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司马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

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刻,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矫以仁俭”,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贾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 。

灭吴后,司马炎逐渐怠惰政事,荒*无度。他为了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然而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参考资料:

-司马昭

-司马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0828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3
下一篇2023-07-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