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俄国的探监流程

十九世纪俄国的探监流程,第1张

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 在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的贵族,他原本具有善良的本性, 热情、积极向上、关心社会进步、具有牺牲精神。但是, 聂赫留朵夫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促使他向另一条道路上滑下去。自从他被提升为军官后, 军人的职务使他堕落、放荡。在这样的生活中,他感到空虚。糜烂的生活就像一张弹簧床,身心陷在其中,虽然知道对自己无益,却难以自拔。幸好,这时候他遇到了一件足以让他的灵魂惊醒的事件——法庭上的审判。

一、法庭上的审判——拨开罪状

十九世纪的俄国可以说是一个十分黑暗的时代,这里一切美的东西都遭到人们的嘲笑,而那些卑劣、丑恶反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当时的沙皇统治下的官僚系统十分腐败,同时教会也成为了束缚人们的工具。可以说整个社会都是黑暗的,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里没有人性,而人们也不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冥灭人性的。聂赫留朵夫就是生活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

他的复活,是从审判开始的。虽然法庭上审判的是马斯洛娃,但是,聂赫留朵夫却经历了一次更严峻的灵魂的审判。

在此之前,军旅生活以及世俗的评断使他陷于持续不断的利己主义疯魔状态里。然而这不是他的本性,他早年的真诚与自我牺牲精神毕竟在他的内心存留过,在他的人生道路上留下过痕迹而潜藏在他的灵魂深处。所以,当他听到庭长的问话和“柳波芙”、“卡吉琳娜”、“马斯洛娃”等字眼的时候,他的内心慌乱起来,他的灵魂受了莫大的震动。这位被告就是他当年诱奸的卡秋莎!此时,他的灵魂里在进行一种复杂而痛苦的活动。这次审判不仅审判的是马斯洛娃,更是对聂赫留朵夫心灵的拷问。这种惊人的巧遇使他想起了自己的过去,他一方面想到自己的罪恶,一方面又极力掩盖自己的心虚,他害怕这样的审判继续下去,因为越是往下发展,他的不伦行径越是在他的记忆里明晰起来。

当马斯洛娃把眼光转到陪审席,并且停留在涅赫留朵夫身上时,他的胆战心惊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他十分害怕被认出来。但是,这种害怕遭到了另一种心理的抵抗:“他想起那个可怕的夜晚,尤其是想起了将近早晨才升上来的弯弯的下弦月,照着一个乌黑而可怕的什么东西。目前这双虽然瞅着他却又没有看见他的黑眼睛,使他想起了那个乌黑而可怕的什么东西”①。那个夜晚,涅赫留朵夫诱奸了马斯洛娃,把他最后的一点纯洁也糟蹋了,是他该下地狱的时候。在那个夜晚结束时,他还在内心庄重地与卡秋莎告别,那是他在与少年时代的理想、纯洁、道德告别。

法庭上马斯洛娃的眼睛让他想到了夜晚的阴森可怕,实际上这是他的麻木不仁的情感受到了触动,他回忆起他原先不愿想到的事——他感到羞耻痛苦并且急于忘掉的事,想到这种事情令他有下地狱的感觉。较之于他在此之前的麻木的情感状态,这种撕开的面纱的回忆,虽然痛苦,但对于他灵魂的苏醒起到一个促进作用。当马斯洛娃被咬定独自一人犯下了这一切罪行时,聂赫留朵夫忽然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那是压抑的哭泣声。但他的灵魂一时无法承受这一痛苦,更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压抑他灵魂的苏醒。于是,他希望赶快结束这种局面。

但是,事情不仅没有结束,而且发展得更加荒唐:就在自己陪审的过程中,有罪的他错把马斯洛娃判成毒死人命罪,并且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他十分内疚地感到,他已经没有参与审判马斯洛娃的资格,现在他不是要去审判马斯洛娃,而是要接受审判。这种局面加深了涅赫留朵夫内心的焦虑,他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羞于见人的罪人,他心灵中本来就存在的羞愧、悔恨的因素终于重新萌发出来。“我一定要做一切能够做的事来减轻她的厄运,而且要赶快做,马上就动手”②。忏悔的灵魂在他的心里萌动,然而他并不愿意就此顺从,他跟律师谈了一番话,再加上他已经采取步骤为马斯洛娃辩护,就越发心安了。一天的审判结束了,不仅把马斯洛娃定为罪犯,更审出了他的过去——向肉欲屈服并且毁坏了马斯洛娃的一生的那个丑恶的夜晚。

在科尔恰金家的宴会上,看到种种丑恶、庸俗、自以为是的行为,他不由得生出了“可耻而又丑恶,丑恶而又可耻”的想法。这是他在意识到自己有罪的时候,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怎样充满罪恶的圈子里。他开始与自己的生活圈子拉开了距离,面对真实的自我:“当初他是生气蓬勃的、自由的人,生活在他面前展开无限的可能;如今他却感到已经被愚蠢的、空洞的、毫无目标的、渺小的生活罗网从四面八方围住,从中看不见任何出路,甚至大概也不想闯出去了”,“随他们(别人)爱怎样评断我就怎样评断我好了,我能够欺骗他们,可我欺骗不了我自己”③。是的,人可以逃避别人的眼睛,但无法逃避自己和上帝的眼睛。这样的解剖让他一步步认清自己,基督教的“原罪论”

④在俄罗斯人心中是根深蒂的,加之他原本就对罪孽感格外敏锐,这种心理机制使得他不时地清洗自己,使之除去污垢,开始忏悔。忏悔,基于人在痛苦之后对自我的一种新的确信,是衡量一个知识分子心理成熟与否的尺度。同时它又是一副沉重的十字架。负着它,人在痛苦的自我折磨中煎熬,又在痛苦中获得灵魂的净化,重新获得自我。

二、马斯洛娃的审判——卸下虚荣与自尊

“马斯洛娃的受审及不公正判决换起了他心中被压抑了的道德追求。这种道德要求一经唤起,就成了难以改变的决心和果敢的行为”⑤。聂赫留朵夫决定为马斯洛娃的案子奔走,从他几次到监狱探望马斯洛娃时的内心活动,读者可以触摸到涅赫留朵夫复杂而又艰辛的灵与肉的交战过程。几次探监、悔罪完全是主动的,但是,每次探监时的心理是不一样的,正是在马斯洛娃的诘问与审判之中,他的灵魂才深入思索,才有了质的飞跃。

1、第一次写到探监,她媚笑

聂赫留朵夫第一次探监,是以陪审员和公爵的身份通过层层关系在监狱见到马斯洛娃,他来是请求马斯洛娃的宽恕,对她称呼“您”,甚至为了道德方面的圆满而不惜牺牲一切跟她结婚,虽然他没有说出来,但是这样的想法让他特别感动,虚荣心鼓励他去牺牲。可是马斯洛娃根本不理会他的赎罪,反而微微一笑,那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可怜样的媚笑。甚至还向他讨钱。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呢?

多年后的重逢让马斯洛娃猛然一惊,她心里有一种断然敌视他的东西,它保护着她的自尊,它使她虽然处在卑贱的地位而不觉得自己卑贱,造成这样痛苦生活的始作俑者,正是他——聂赫留朵夫!她心里掩抑着一种控诉:在那个漆黑的夜晚,他无情地糟踏了他们纯真的爱情,糟蹋了她少女的纯洁。他对她不伦的占有是拿一百卢布来补偿的,他在她最需要他的时候无情地抛弃了她,接下来无穷无尽的屈辱和苦难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他现在却来请求宽恕,马斯洛娃觉得毫无必要甚至十分可笑。如今,她想把曾经爱过的青年同眼前的老爷连在一起,实在让她太痛苦了。于是,她只能把他当作其他拿她寻欢作乐的老爷一样,既然他找到这里,她必须尽量利用他为自己谋利益,于是她才对他那样媚笑。她这样精神的堕落无疑给他当头一棒,他对她几乎没有办法了,人的内心总有一个平衡的支点,他认罪并且打算作出牺牲了,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仅仅是看到了马斯洛娃堕落的精神,内心的支点被眼前的事实撼动着。然而他又想到:“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的梁木呢”⑥。不正是自己造成了这样的她吗良心呼唤他从马斯洛娃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她的处境——她心里有一种断然拒绝他的东西,使她甘心作她这样的人,不准他去触碰她的心。这激起了他使她在精神上清醒过来的欲望。

从监狱回来,聂赫留朵夫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忏悔,但这种认识是不彻底的,忏悔也是不深刻的。这要从聂赫留朵夫的身份说起,他是“忏悔的贵族”,他有知识、有教养,曾经有一个纯洁而善良的灵魂,能意识到贵族阶级的罪恶,他现在想要通过忏悔来洗涤自己曾经犯下的罪,但是他毕竟是一个贵族,他有心要改变自己的外部生活,却又以“案子还没有解决”等种种理由为自己开脱。再者,他的忏悔一时也无法得到受害者的认同和体谅,马斯洛娃对他的第二次“审判”就是对他最好的试炼。

2、第二次写到探监,她大笑

写到第二次探监时,马斯洛娃为梅尼绍夫母子求情,这足以看出她的善良本性依然存在,这个天使般的姑娘,虽然她的生活堕落了,精神麻痹了,但那也只是在男权社会中备受压迫和奴役不得已做出的选择。而聂赫留朵夫正处在这个社会的顶层,并且是致使马斯洛娃沦落风尘的罪魁祸首,也是把她判为有罪的中心人物之一。然而当她沦为罪犯时,他却像一个圣徒一般来请求她的宽恕。在遭受如此深重而长久的灾难之后,马斯洛娃无法接受这个曾经深深伤害过她的高高在上的“老爷”赎罪,正是他和他那个阶层的“老爷”们,使她成了奴隶制度和“法律神坛”的祭品,现在他还要拿她做上天堂的祭品吗?所以当聂赫留朵夫再次请求宽恕时,遭到痛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聂赫留朵夫觉得自己在上帝面前应该这样做,“上帝”一词却激起了马斯洛娃心中的千层浪,他想起了她去火车站找他的那一幕:在怀孕后的那个漆黑的、下着雨的、冰冷的夜晚,她认出火车里不知为什么事情在发笑的聂赫留朵夫,就举起冻僵的手敲着窗户,把脸贴到窗户上大声喊他,可他拉下窗帘,随火车疾驰而去。她的心被深深地伤害了,从那一刻起,她已经不再相信善,不再相信上帝。于是就有了她对聂赫留朵夫这样的审问:“上帝?什么上帝?当初那个时候您才应该想起上帝呢”,“可是,我要说你做不到(再也不离开我)”⑦。她说完之后,就大笑起来。这是一种痛彻心扉的笑,她无法相信他的忏悔是真诚的。

在此之前,他在心理上仍将自己置于她之上,他在“怜悯”她,他的地位高高在上,现在连精神也高出一般人,他以自己能认罪、敢说出自己的罪为傲,连自己的忏悔都是高高在上的。正是这种施与恩惠的心理再次遭到痛击:“你在尘世的生活里拿我取乐还不算,你还打算在死后的世界里用我来拯救你自己”⑧,马斯洛娃的愤怒发泄,正好证明了他的罪孽深重。这句话震颤了涅赫留朵夫的心灵,在这以前,他一直对自己和自己忏悔抱着欣赏的态度,现在他简直害怕了。他害怕自己曾经的所犯下的深重罪孽的得不到宽恕,更害怕自己刚从罪孽中拔出的右脚再次陷进灵魂的骄傲中去,而马斯洛娃的审判恰似一记耳光提醒了他。

他的忏悔为自己的自义开辟了道路,然而道阻且长,来自上层社会的甚至普通民众的重重的诘问、质疑、打击、甚至讥讽、嘲笑在等待着他。

3、第三次写到探监,她微笑

作者对聂赫留朵夫的心灵复活的描写是实事求是的,这是一个在外界的审判力量和自己的忏悔力量共同完成的心灵复活历程,外界的审判促使他反思与自省,忏悔的心呼他正直的灵魂,善与爱一步步占据他的心,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甚至人生的虚荣被一点点地排挤。现在,他的善良的品质和赎罪感远远超过其他的品质,如何才能让这样的品质保持下去而不被自己的“老我”所战胜呢?是爱,是能鼓舞自己为别人牺牲的爱,在托尔斯泰的作品里,“无论何处,结论永远是爱”⑨。这爱激发人去行动,聂赫留朵夫为马斯洛娃奔走,为梅尼绍夫母子的案子张罗,将自己的田产分给农民,从中体会到从未体味过的大爱的快乐,善与爱的荣光在他的心灵闪耀。

作者第三次写他探监的时候,正是这样的光景。他也遇到了完全不同的回应。她仍然没有原谅他,但是她的态度缓和了很多,听说他在为梅尼绍夫的案子张罗,她微微一笑,这微笑虽然没有冰释前嫌,但是发自内心的,她看出他不仅愿意为她奔走,也愿意去帮助与他无关的犯人,可见他的忏悔是来自灵魂深处,是真诚的。可是她仍然没有接受聂赫留朵夫的求婚,这一次的拒绝,一方面是她由于自己的高傲不好改口,另一方面,她不想连累他。爱与善在她的心灵里复活了,她重新爱上了他。她停止了恨他的审判,却开始了对他的爱的审判。聂赫留朵夫能否接受她爱的回暖呢?虽然他每次都口口声声说要跟她结婚,但是他的心里是有压力的。在他姨母家里,他和玛丽叶特谈天时,他就感觉到过这种压力,甚至怀疑自己放弃田产、到西伯利亚去的决定是否正确,他的私心偶尔会出来试探他。他能按照自己想的那样去做吗?

从莫斯科回来以后,聂赫留朵夫听到马斯洛娃与人调情的传言,他的纯洁的灵魂遭到严重的挑战,受了侮辱的自尊心和对这个受苦女人的怜悯心在交战,最终后者战胜了。

普希金,АС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 (1799~1837) 俄国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1799年6月6日诞生在莫斯科一个贵族地主家庭。父亲当过禁卫军军官,母亲是"彼得大帝的黑奴"汉尼拔的孙女。伯父瓦西里·普希金是诗人。当时著名作家如卡拉姆津、德米特里耶夫、茹科夫斯基、维亚泽姆斯基等和普希金一家常有交往。普希金童年时由法国家庭教师管教, 8岁时就开始用法文写诗;同时又从保姆那里学到丰富的俄罗斯人民语言,并热爱民间文学和诗歌。

1811年,普希金随伯父去彼得堡,进入为贵族子弟新办的皇村学校。1812年卫国战争激起他的爱国热情。他所结识的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特别是恰达耶夫,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他从拉季舍夫和法国启蒙主义者的著作中接受了进步的自由思想。普希金在学生时代就从事写作,流传下来的他最早的诗是情诗《赠娜塔利亚》(1813)。1814年他的《致诗友》一诗发表在《欧罗巴导报》上。1815年初学校举行公开考试,他当众朗诵《皇村回忆》(1814)一诗,老诗人杰尔查文极为赞赏,认为他"就是将来要接替杰尔查文的人"。1816年普希金加入代表文学新倾向的"阿尔扎马斯社",反对保守的"俄罗斯语言爱好者座谈会"。1817年从皇村学校毕业,以十品文官衔到外交部任职。1819年参加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幸福同盟"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1817至1820年根据民间故事和传说,用丰富的人民语言写成第一部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挑战,被看作是俄国诗歌转变的开始。这个时期普希金继承拉季舍夫的传统,写成《自由颂》(1817)和歌颂自由、抨击农奴制、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致恰达耶夫》(1818)、《乡村》(1819)等,还针对沙皇当局写了不少讽刺诗。这些诗章以手抄本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因此,他实际上已成为解放运动的代言人。亚历山大一世曾决定把他流放西伯利亚,后来以调动职务为名流放南俄。

1820年 5月,普希金在南下途中患病,遇见卫国战争英雄拉耶夫斯基将军一家,随同他们到高加索和克里米亚等地旅行和疗养,9月抵达比萨拉比亚的基什尼奥夫。这时欧洲革命运动和俄国农民起义都有新的发展。同时他又见到达维多夫、拉耶夫斯基、奥尔洛夫、彼斯捷利等十二月党人。所写《短剑》(1821)一诗,号召用革命行动杀死暴君。他的早期浪漫主义长篇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20~1821)、《强盗兄弟》(1821~1822)、《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1821~1823)等,均写于这个时期。1823年 5月在敖德萨开始写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第1、2两章。由于欧洲和俄国的反动势力逐渐加强,个人遭遇也有置身囹圄之感,他的思想和作品中一度出现过怀疑和悲观的情绪(如1823年写的《荒野里的播种自由的人》、《波浪,谁能阻挡你们》等诗)。

1823年普希金从基什尼奥夫调往敖德萨,受到敖德萨总督沃朗佐夫的监视和诬陷,次年 7月底被押解到普斯科夫省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交地方当局和教会监视,前后有两年之久,只有童年时的老保姆陪伴着他。他写成长诗《茨冈》(1824)、《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部分第3至6章、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和诗体小说《努林伯爵》(均1825)。

1825年12月,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次年 9月新沙皇尼古拉一世赦免了普希金,召他到莫斯科,表示将亲自审查他的作品。普希金在莫斯科仍受宪警监视。他曾对沙皇采取妥协态度,希望尼古拉一世致力于社会改革,重视国民教育,效法彼得大帝,成为"开明与宽容的君主",但他同时力求保持独立的见解。他和流放的十二月党人仍有密切的思想联系。这时期他写的关于十二月党人的诗篇,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阿里昂》(1827),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气氛和进步人士的情绪。由于当局追究他在南俄时写的嘲笑基督圣胎的反宗教的长诗《加甫利里亚德》(1821),他曾感到有被终身囚禁的危险(《预感》,1828)。1828年写成以彼得大帝的武功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波尔塔瓦》(1828)。同年12月他结识了公认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冈察罗娃。次年 5月求婚未成,他就动身前往高加索。这正是俄土战争时期,他在部队里见到不少老同学,后来写成《阿尔兹鲁姆旅行记》和一些描写高加索的抒情诗。

1830年回到莫斯科后,普希金参加了诗人杰利维格主编的《文学报》的工作。5月他和冈察罗娃订婚。9月去下诺夫哥罗德办理接受他父亲在波尔金诺村的领地的手续。正巧这时伏尔加流域瘟疫流行,交通封锁,他在波尔金诺村羁留达3个月之久。这是他的创作高潮时期,后来被文学史家称为"波尔金诺的秋天"。他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最后两章,写出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别尔金小说集》(包括《射击》、《暴风雪》、《棺材匠》、《驿站长》和《村姑**》等)和《吝啬的骑士》、《莫扎特和萨列里》、《石客》、《瘟疫流行时的宴会》等 4部小悲剧,童话诗《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以及抒情诗多首。

1831年2月普希金与冈察罗娃结婚,5月迁居彼得堡,仍在外交部供职。他的夫人经常出入上流社会和舞会。普希金奉命编辑有关彼得大帝的史料。当他在档案处研究文献时,被18世纪的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事迹所吸引,于1833年 8月前往奥伦堡一带,访问与起义有关的地点。同年10月重到波尔金诺村,写成《普加乔夫起义史》和以彼得大帝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黑桃皇后》。此外他还写了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死公主和七个勇士的故事》,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1832~1833)和关于普加乔夫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

1833年11月普希金回到彼得堡。尼古拉一世为了让冈察罗娃能出入宫廷舞会,赐给普希金一个"宫廷近侍"的职务。普希金年已35岁,被迫处在一群青年侍从当中,他感到屈辱,曾气愤地说:"我可以做一个臣民,甚至做一个奴隶,却永远不愿做个臣仆和弄臣,哪怕就是在上帝那里。"这时,俄国的命运仍是他注意的中心,他准备写彼得大帝时期的历史。但他在贵族中受到敌视,他的天才不为人所理解,不少人仍把他看成20年代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

1834年法国波旁王朝的亡命者乔治·丹特斯男爵来到彼得堡,在俄国禁卫军骑兵团供职。他很快就追求冈察罗娃。1836年 4月普希金创办《现代人》杂志。同年11月初他接到几封匿名信,对他进行侮辱和攻击。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他向丹特斯要求决斗。决斗于1837年2月8日举行。普希金身受重伤,10日逝世。报上刊出这个噩耗时说:"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殒落了。"彼得堡数万人到普希金的住宅吊唁。年轻诗人莱蒙托夫写的《诗人之死》一诗,立即以手抄本传遍彼得堡和俄罗斯,成为反对沙皇统治的檄文。当局害怕普希金的葬礼引起事端,在黑夜里把他的棺柩从举行葬礼的教堂运走,送到距离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不远的圣山修道院埋葬。

普希金具有多方面的才华。作为诗人,他一生写了800 多首抒情诗和十几篇叙事诗,运用了各种形式和韵律。1813至1817年在皇村学校时,普希金写了 120多首诗,另有两篇长诗未能完稿。这些作品多半以爱情、自然、游乐为内容,带有模仿性质。但这时他已在吸收前人和当代诗歌的经验,逐步打破陈规,为他的诗歌创作建立了基础。1817至1820年在彼得堡任职时开始走上有独创性的道路,《自由颂》、《童话》(1818)和《致恰达耶夫》等诗,表明他对沙皇暴政的憎恶和对自由的渴望。1820至1824年,是普希金流放南俄的时期,也是他的浪漫主义诗歌的全盛时期。他本人也承认受到拜伦的影响:"因为拜伦而发了狂。"《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和《茨冈》等诗歌颂个性自由,对当时的社会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描绘了南俄的美丽景色和风土人情(如高加索的山民和比萨拉比亚一带茨冈人的生活),特别是反映出了人们的思想感情。《茨冈》是普希金最后一部浪漫主义叙事诗,但人物性格同社会的关系比较明确,环境的描写合乎实际,因此已带有现实主义成分。他被幽禁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的两年当中,写过一些优美的抒情诗,其中尤以《致凯恩》("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为最有名。

从1825年起,用普希金的话来说,他走上了"现实的诗人"的道路。30年代初期起,他的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酒神祭歌》(1825)、《先知》(1826)和《致诗人》(1830)等诗,都写出了他对诗歌的观点。他认为诗人应该象先知一样,"要走遍陆地和海洋,用语言去把人们的心灵烧亮"。婚后,他写诗渐少,偏重于散文和研究著作,但他逝世前半年写的《纪念碑》(1836),却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结和遗嘱。他预言"我的名声将传遍整个伟大的俄罗斯";"我将长远为人民敬爱,因为我曾用诗歌,唤起人民善良的感情,在这残酷的时代,我歌颂过自由,并且为那些倒下去了的人们,祈求过宽恕和同情"。普希金的后期长篇叙事诗多取材于历史,如以波尔塔瓦战役为背景的《波尔塔瓦》和以彼得堡水灾为背景的《青铜骑士》,都描写了彼得大帝的形象。在《青铜骑士》中,诗人指出,彼得大帝时代的专制制度在俄国的发展上虽然起过促进作用,后来却变成了反对人民、阻挠进步的障碍。普希金最重要的诗作是《叶甫盖尼·奥涅金》,这也是俄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全诗现存 8章,1823至1831年间陆续写成,采用的是普希金特有的"奥涅金体"十四行诗的形式。全诗以青年贵族奥涅金和女地主拉林娜的长女塔吉雅娜、诗人连斯基和拉林娜的次女奥尔加的恋爱故事为主线,其间穿插了奥涅金和连斯基的争吵、决斗和连斯基的被杀,一直写到奥涅金漫游归来再向已婚的塔吉雅娜求爱而遭到拒绝为止。奥涅金对上流社会感到不满,但又是这一社会的产物。他远离人民,精神空虚,生活缺乏目的。批评家们指出,奥涅金是"他所处的环境中的多余的人",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所谓"多余的人"的典型。作者认为奥涅金的怀疑和冷漠,连斯基的理想主义的热情,都无补于当时的实际。女主人公塔吉雅娜才是普希金塑造的一个最为动人的形象,具有俄国人民的精神丰富、道德纯洁和坚忍克制等特点。

普希金写了几部诗剧,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 主人公沙皇戈都诺夫由于篡夺王位的罪行,受到良心谴责,得不到人民支持,最后酿成悲剧。剧中描绘了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俄国各社会阶层和政治斗争,指出皇权与人民的关系问题,表现了人民在历史上的巨大作用。但写成后被沙皇禁止出版,并建议改写成"司各特式的历史小说"。

普希金从童年起就喜爱民间故事,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居住时曾收集并加以整理。他的童话诗如《沙皇萨尔丹的故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内容生动,语言优美;还有些童话诗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如《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讽刺神父的贪婪和愚昧,《金雄鸡的故事》抨击统治者的暴虐和好战。这些童话诗已成为俄国文学中的珍宝,至今仍为儿童和青少年所喜爱。

小说也是普希金的创作的重要部分。《别尔金小说集》是俄国短篇小说的典范,其中《驿站长》以深厚的同情描写了平民阶层的"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戈留兴诺村的历史》以讽刺笔法描绘了农奴制度的黑暗。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表现地主的专横和农民的不满,但主人公是进行孤独反抗的个别贵族。《黑桃皇后》描写彼得堡上流社会的赌徒生活,主要人物盖尔曼身上集中了坚强的意志和贪财的野心,表明资本主义时期行将到来。《上尉的女儿》则以广阔的图景描写俄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即普加乔夫起义,创造出了体现人民的力量和智慧的起义军领袖的形象。

普希金还留下许多政论、文论和书信等。

普希金的重大贡献,在于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屠格涅夫说:"毫无疑问,他创立了我们的诗的语言和我们的文学语言。"普希金的同时代人和好友果戈理也曾说:"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马上就会突然想起这是一位俄罗斯民族诗人……。他象一部辞书一样,包含着我们语言的全部宝藏、力量和灵活性。……在他身上,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灵魂、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性格反映得那样纯洁,那样美,就象在凸出的光学玻璃上反映出来的风景一样。"

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普希金享有很高的地位。别林斯基在著名的《亚历山大·普希金作品集》一文中指出:"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在他的诗歌里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脉搏。"赫尔岑则说,在尼古拉一世反动统治的"残酷的时代","只有普希金的响亮辽阔的歌声在奴役和苦难的山谷里鸣响着:这个歌声继承了过去的时代,用勇敢的声音充实了今天的日子,并且把它的声音送向那遥远的未来"。冈察洛夫称"普希金是俄罗斯艺术之父和始祖,正象罗蒙诺索夫是俄罗斯科学之父一样"。普列汉诺夫、卢纳察尔斯基、高尔基等人对普希金也有所论述。高尔基曾指出:"普希金的创作是一条诗歌与散文的辽阔的光辉夺目的洪流。""此外,他又是一个将浪漫主义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奠基人;这种结合……赋予俄罗斯文学以特有的色调和特有的面貌。"

普希金的作品被俄国著名的艺术家编成歌剧、舞剧,改编成话剧、儿童剧和摄成**。他的诗歌被谱成歌曲,流传至今。在苏联,普希金的研究形成为"普希金学"。苏联科学院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又名"普希金之家")是收藏普希金的私人藏书、手稿和研究普希金的中心。多年来,如魏列萨耶夫(编有《普希金在生活中》两卷)、莫扎列夫斯基(著有《普希金》)、齐亚甫洛夫斯基(编有《普希金生活与创作年谱》)、托马舍夫斯基(著有《普希金》两卷)、勃拉戈依(著有《普希金的创作道路》两卷)、梅拉赫(著有《普希金及其时代》)等著名的普希金学者,对普希金研究都作出了很多贡献。俄罗斯文学研究所编辑了17卷本《普希金全集》 (1937~1959) 、《普希金研究与资料》、《普希金委员会会刊》(多册)和《普希金语言辞典》( 4卷,1956~1961)等。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建有普希金博物馆,列宁格勒有普希金故居纪念馆。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和附近的三山村以及普希金安葬地圣山修道院,已改为普希金文物保护区。

史料表明,普希金读过不少有关中国的书籍,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兴趣和感情。1830年 1月他曾请求沙皇当局,允许他随同派往中国的使团访问中国,但遭到拒绝。普希金在20世纪初即已被介绍到中国来。中国翻译的第一部俄国文学作品是普希金的代表作《上尉的女儿》,中译书名为《俄国情史,斯密士玛利传,又名花心蝶梦录》(1903)。普希金的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大部分已有中译,有些作品甚至有几种译本。

参考书:

ВВВересаев,Пушкин □ жиэни,□,1936~1937

□ А Цявловский, Лето□E(ись жизни и творчества АСПушкина, □,1951

ДДБлагой, Творческий путь Пушкина,□,1950~1967

在中国东北长白山区,有很多非法越境的朝鲜女子隐藏了下来,她们因为生活所迫去国别乡,国际上对她们通常的把她们看作“朝鲜新娘”。

2003年10月,中国的国庆长假期间,记者深入长白山区,对一位先后三次进入中国、两次被遣返朝鲜的女子进行了采访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金顺姬说,在她的家乡,十分之一的女人为了生计到过中国。而在十分之一的朝鲜女人中,有很多是像她一样受过朝鲜政府的高等教育的人。“没有文化的人自然没有冒险到中国的胆量和能耐。”

在长白山区的一个小镇上的朝鲜族教堂里,朝鲜籍女子金顺姬讲述了她7年来的经历。

1、向西,沿着冰冻的鸭绿江面向西

她在嫁给现在这个丈夫之后,文了眉毛,这是当地中国女人的一种爱好,或许,文眉之后,她走在小镇街道上的人群之中,已经和当地女人没什么两样了,或许,这是掩饰她的身份的方法。

36 岁的金顺姬已经先后三次进入到中国境内,两次被中国边防部门遣返回朝鲜。而这一次是在6个月前,也就是2003年的春天,在她第三次进入中国之后,在吉林省长白山地区一个小镇上的教堂的帮助下,嫁给了大她两岁的一个矿工。而这个矿工已经是她在中国的第二任丈夫。“我现在已经有了中国吉林省的户口和身份证。 ”

金顺姬的普通话已经能够和中国人交谈而不至于被人怀疑是从鸭绿江那边过来的女人。她说,7年的中国生活磨难已经把她锻炼成了一个东北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7 年前的冬天,在朝鲜中部一个城市的铁路医院做护士的金顺姬“下岗”了,她和3个并不相识的朝鲜女人做伴,从朝鲜中部的家乡一路讨饭来到鸭绿江边,又沿着冰冻的江面进入到了中国。“我们开始并不知道到了中国,但是听当地人说话发现听不懂了。”金顺姬说,边境上的一个小镇上的朝鲜族居民告诉她们,如果被边防武警抓到,就要被遣返回朝鲜。而金顺姬她们知道,如果被遣返面临的可能是极刑。

于是,她们躲到了长白山里面,冬天长白山的气温常常零下几十度。晚上,她们为了躲避野兽的袭击,藏身在荒草之下,把雪盖在身上。后来,她们中间的两个冻死在了山上,而另一个的手和脚也被冻成了残疾。金顺姬伸出手,“你看,还有那时留下的伤疤。”她的手被严重的冻伤折磨得有些畸形。

金顺姬和侥幸活下来的另一个同伴,顺着长白山中的小路继续往中国内地前进,她们知道,越往里走,可以吃饱饭的机会也越大。可是,长白山区的居民是很少的,往往是走上一天的路程也很难遇到一个村庄,所以,饥饿仍然是无法排解的难题。是长白山林区的护林工人救了她们,在她们饿得无法支撑的时候,一个个在山中的护林点上的工人拿出不多的口粮,把她们救活了。

不知走了多少天之后,她们来到一个小镇上,这里距离中朝边境的直线距离只有数十公里,而如果顺着公路,绕开座座大山,却有近300公里的路程。

这是长白山边缘地带惟一一个盛产煤炭的地区,大大小小的煤矿遍布在一个个山上,而每一个煤矿周围都形成了一个小镇,来自全国各地的矿工和这里的土著居民混杂在一起,组成了这里的人文特色。金顺姬和同伴决定留在这里,最初的希望是找份工做。

金顺姬第一次的中国婚姻就发生在了这个小镇。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2、第一次被遣返,她用10元人民币买通了朝鲜士兵

第一个中国丈夫也是一个矿工,婚姻的介绍人是小镇旁边一个朝鲜族村庄教堂里的年迈的阿妈尼。“这些姐妹的命苦啊,我们能帮姐妹一些的就要帮一下。”老阿妈尼在记者采访金顺姬的时候,用手抚摩着金顺姬,满眼的爱意把小小的礼拜堂都温暖了。“这些年有很多朝鲜的姐妹跑过来讨饭吃,我们也帮不了太多,都是送她们一些路费,给点干粮,让她们往更里面走。”阿妈尼说,有时,也会帮姐妹们找个人家。

金顺姬的第一个矿工丈夫是一个赌徒,只要从井下上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找人赌,家里的日子因为丈夫的好赌而异常艰难。生活了将近1年之后,金顺姬离开了这个丈夫,之后,她来到长白山腹地一个由林业工人的聚集形成的城镇上。和金顺姬一起过来的那个被冻伤的姐妹,却一直留在了这里。

1997年春天,为了谋生,金顺姬依靠离开那个矿工时留下的一点点钱,做起了卖朝鲜小菜的生意。林区有大量的朝鲜族人生活,于是,金顺姬的生意靠着朝鲜族同胞的照顾做得还算可以,除了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钱存下来。

她计划着赚些钱给朝鲜那边的家里邮寄过去。在朝鲜的家里,金顺姬有一个在工厂里开车的丈夫,一个男孩。“现在,孩子应该有9岁了。”提起孩子,她哭了起来,离开家以后,她再也没有见到过孩子,关于孩子的消息只是在后来两次被遣返回朝鲜时,从认识的人的话语中多少知道一些。

卖朝鲜小菜的生意并没有给金顺姬带来太长的吃饱饭的安稳时光。一年以后,那个矿工不知道从何处得到了她的消息,得知她做了生意还赚了钱,就跑来找她要钱去赌。金顺姬拒绝了这个矿工的要求。于是,没有要到钱的矿工向长白山区的边防武警告发了金顺姬。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中国边防部门很快对金顺姬采取了措施,她先是被送到吉林省的一个边境城市,那里有专门关押朝鲜人的看守所。几天后,金顺姬被遣返到朝鲜边防。在离开中国看守所之前,她将5张10元的人民币卷成卷,用塑料口袋缠上,吞进了肚子里。“这是很多朝鲜人的做法,这样才能把人民币带到朝鲜而不被查出。”她说,有了人民币就可以打通关节。

在朝鲜的监狱里,朝鲜边防花了三天的时间核对金顺姬的身份,并将她的情况向她的家乡和原来所在医院的领导进行了通报。之后,审讯人员对金顺姬每天都要提审一次,每次都是相同的问题,每次她都要交代了在中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审讯人员告诉她,按照朝鲜的法律,第一次从中国遣返回朝鲜后要判劳动改造1年,第二次则是3年,第三次5年

从审讯人员的嘴里,金顺姬得知,丈夫开车去俄罗斯运输物资,在一次车祸中死了,孩子跟着奶奶生活。在被审讯了不知多少天之后,金顺姬和其他从中国遣返的人一起被押送上了一辆卡车,他们都因为偷渡到中国而被判刑,他们将被送到朝鲜北部的一个劳改农场。半途上,金顺姬拿出在中国境内吞进肚子里,又在朝鲜监狱里排便出来的50元人民币,从中取出一张,给了她身边一个持枪的人民军士兵。

金顺姬随即被放下了车。她没有继续向前走,她知道,往前走是家所在的地方,有孩子和家人,但是没有粮食。她看押送她的汽车走远了,转身又朝鸭绿江的方向走去。

3、第二次遣返,曾经是法官的父亲说,我养活不了你

1999年初,金顺姬再一次越境进入中国,有了第一次偷渡中国的经验,第二次的偷渡就非常顺利,这一次,她选择了在中国朝鲜族聚集更多的吉林省延边自治州的一个边境村庄上岸。从这里沿着铁路一直向西是人口稠密的地方,而不再像第一次经过人烟稀少的林区,讨饭都很困难。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因为有了在中国境内生活近两年的经历,金顺姬此时对中国东北的生活习惯和语言都比较熟悉了,即使在不是朝鲜族人多的地方,她已经基本上可以和汉族人交谈。所以,在向西行走的过程中,没有人怀疑她是从朝鲜偷渡来的人。

她没有回到那个林区小镇,虽然在那里生活不成问题,但是因为当地人知道了她的朝鲜人身份,对她来说,安全是最大的问题。还是第一次收留她的那位阿妈尼帮了她的忙。有一天她打电话给阿妈尼,善良的老阿妈尼给她说可以去哈尔滨找一个养鸡场的老板

从延边州到黑龙江省会哈尔滨,金顺姬一路讨饭过去,从年初走到北方的天气渐渐有了暖意的时候,才找到了这家养鸡场。老板果然是一个好人,将金顺姬安顿下来帮她养鸡,包吃包住之外,老板每个月还要给她500元人民币的薪水。“我现在还得要感谢那个老板。”金顺姬说,那是她在中国遇到的和阿妈尼一样的好人。

就这样,金顺姬在哈尔滨的养鸡场一直工作到了2001年秋天,她说这是很难得的一段生活安稳的时光,不再有挨饿的感觉,但是在一个人的时候,她还是要想起孩子,家乡,父母,死去的丈夫。在此期间,通过几个中国人的帮助,金顺姬获得了吉林省一个地方的户口和合法的居民身份证。但是,在公开场合,她仍然不能暴露自己原来的身份。

就在金顺姬拿到中国居民身份证之后一个月的一天,为养鸡场运货的卡车司机将她告发给了黑龙江边防部门,随后,她再次被遣返回了朝鲜。这次,她用塑料袋包着吞下了250元人民币。

金顺姬被朝鲜法院判决在朝鲜北部的一个监狱农场做3年苦力,并且被通知,在她家乡的那个城市,她已经被官方注销了户口。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我们每天的工作是搬运外国支援朝鲜的粮食。”金顺姬说,监狱里的犯人有的是像她一样从中国被遣返的人,有的是政治犯。“每天要干很重的活,但我们吃的只是很小的一个玉米面窝头。”金顺姬用拳头比划了窝头的大小,“还有一大碗盐水。”

每天都有人因为严重的饥饿而死去,还有很多人被看守的警察打死。“我们含着泪,就在劳动的地方,挖一个坑,把死去的人埋掉。”金顺姬说到这里哭了起来,常常是刚刚埋葬过一个人,就又有人倒了下来

在金顺姬被送进监狱之后,她的家人在外面托人找关系,想把她从监狱里弄出去。她的父亲是退休的法官,在朝鲜政府方面还有些朋友。金顺姬委托刑满出狱的同乡把她的250人民币带了出去,父亲用这些钱贿赂了朝鲜政府的人,2002年10月,她走出了监狱。

金顺姬随后回到了父母身边,因为她被告知,不能到其他地方去,包括她丈夫和孩子的家,而且,孩子和公婆也已经宣布与她脱离了亲属关系。此时,她没有了户口,没有了工作,没有朝鲜政府按照人头分配的口粮。

父亲72岁了,从地方法院退休多年,虽然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在当地人看来不错的退休津贴,但是不足以养活一家人。父亲流着泪对她说:“孩子,我没有办法养活你啊。”金顺姬于是到曾经供职的铁路医院找领导恢复工作,但医院的领导告诉她,凡是偷渡到中国被遣返的一律开除。

4、第三次偷渡中国,好心的老板向人民军贿赂了500元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2003 年2月,鸭绿江还没有解冻的时候,金顺姬的心又开始活动了,总不能在家里被饿死,她想,与其这样等死不如再冒一次险。从家乡的城市到鸭绿江边最快的路程是坐火车,但是没有政府的介绍信,她是得不到火车票的。曾经在铁路医院做护士的经历帮了金顺姬。她找到一个认识的火车司机,给了这位司机1000朝鲜币。两天后,她被火车带到了鸭绿江边朝鲜的会宁。

但此时,鸭绿江被朝鲜人民军封锁得更加严密了,偷渡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情。金顺姬在会宁停留了数天,她每天都在街上转,希望能够碰到机会。一天,她遇到了几个中国人,她马上拦住几个中国人,希望借用一下他们的手机往中国境内打一个电话。其中的一位同意了,她将电话打给了哈尔滨养鸡场的老板

金顺姬至今非常感谢好心的哈尔滨老板。那位老板在接到电话后的第二天就赶到了与会宁接壤的中国一方的吉林省龙井市,并很快办理了赴朝手续。金顺姬和老板找到了会宁的人民军,向两位军官分别贿赂了200元,并向一个哨所里的人民军战士贿赂了100元人民币,他们得到了朝鲜边防的许可,金顺姬得以第三次到了中国。

这次,她再次来到第一次帮助她的老阿妈尼的教堂里。“我想,最安全的办法还是给她找个合适的人家。”阿妈尼说,2003年4月,金顺姬找了第二个中国丈夫,也是一个矿工。在金顺姬看来,这个丈夫并不比第一个好多少,但是命运的折磨已经让她无从选择。“他总是喝醉酒,然后就骂我是从朝鲜逃出来的。”金顺姬提起丈夫哭声更大了,“我也有心离开他,但是他们家人对我都很好,求我留下来。”

其实,更重要的是,金顺姬不知道该往哪里去,祖国和家乡都已经渐行渐远,而前途更没有目标。“只要能活下来。”阿妈尼说,“孩子,只要保住命,将来会好的。”金顺姬满眼泪花,她终于匍倒在礼拜堂的土坑上,小小的教堂,充满了她不知所措的哭声。

对“朝鲜新娘”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广泛存在,非官方的说法是有很多种,究竟有多少朝鲜女子冒着生命危险越过了鸭绿江,融入到无数个中国家庭,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在中国,“朝鲜新娘”的现实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当数以万计的朝鲜女子被遣返回国后,她们遗留在中国的儿童亦将成为一个问题存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12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5
下一篇2023-06-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