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历史以为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就以为韩信兵法天下无敌了,诚然,韩信能取得这么耀眼的成绩跟他的才智谋略分不开,但是更重要的是韩信面对的对手档次太低了!韩信的对手都是一帮贵族领导的军队,像灭赵灭齐之战中可以看出齐国赵国的战斗力,统帅的能力来说简直垃圾到渣渣!这帮贵族统帅突然碰上韩信这个不讲规矩不按套路出牌的毛头小子一下子就没转过弯来就被汉军灭了,最强大的秦军也不是韩信灭的,所以韩信的功绩有点过了。
而诸葛亮呢?面对的是曹操,孙权等这样靠自己一点一滴打出来的政权,无论是军队战斗力还是领导者的谋略手段来说比韩信面对的那些贵族诸侯要强上一百倍不止!韩信如果想通过几个妙计想要一战打垮曹操或者孙权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搞不好随时都被曹操孙权等集团吞并了!而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整个蜀汉随时地盘最弱小但是都打得曹操差点要迁都,夷陵之战蜀军虽然大败而归诸葛亮去白帝城见驾了吓得孙权马上派使者求和。可以看出诸葛亮在曹操孙权眼中是神一样的存在,你韩信小儿怎么比得上诸葛孔明呢?
诸葛亮和韩信面对的天下大势不一样。
另外诸葛亮和韩信最大的区别就是彼此面对的天下大势不一样!诸葛亮面对的是三分天下,北边统一强大的曹魏,东南边历经三世,国险而民附的东吴,哪一个都比蜀汉要强大得多!特别是北方的曹魏占据天下十二州,人口土地税赋都是蜀汉的数倍之多,即使被你诸葛亮打败了几次又何妨呢?魏国境内又能源源不断的提供兵马钱粮税赋又重新组织军队跟你打,而你蜀汉就一个益州还有一个呗曹操搬空的汉中!所以家底来说蜀汉是最弱小的,但也把曹操孙权打到怕整个三国基本上要么蜀汉东征孙吴要么北伐曹魏,打得两个国家人心惶惶,换作你韩信有这个能卖吗?
而韩信呢?投奔刘邦的时候刘邦也是占据巴蜀汉中之地,但是天下大势跟三国决然不同!刘邦时期天下被项羽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天下还没有统一强大的政权,所以韩信能够带领汉军步步为营各个击破继而一统天下!而三国时期是没有像韩信这样的机会去各个击破的。
结语:韩信面对的无论是对手还是天下局势来说都比诸葛亮的条件要优越很多,秦末天下民力已经被秦国消耗得差不多了,人心思定,厌战的大环境下肯定更容易统一。而东汉末年经过大汉三百年的治理人口经济文化发展到鼎盛从而整个三国人才辈出!所以要统一起来肯定就没那么容易了,综合起来看诸葛亮比韩信起码要高一个数量级别!根本不是同一个层次的人。
诸葛亮是全才,人品高洁、志存高远,是儒家、法家、兵家、纵横家、墨家的集大成者,是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发明家、散文家、音乐家,更是伟大的战略家,既能修身齐家治国,又能筹划方略、统兵作战、平定天下。
韩信则是兵家的代表人物,善于统兵作战,用兵出神入化。
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兵攻城。
显然,如果不考虑政治能力与内政管理能力等,即使仅仅在军事上进行对比,诸葛亮战略谋划、外交能力都明显优于韩信,而韩信则可能在战术上优于诸葛亮。
如果在割据纷争的乱世,两人分属不同阵营进行对抗,并且双方实力基本等同,诸葛亮则可以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指挥方遒,纵横捭阖,使得韩信逐渐深陷各个敌对势力的包围之中,最后疲于奔命,死于非命。
如果两人同处一个阵营,诸葛亮将必然成为政治***,而韩信将是军方大佬之一,在诸葛亮的统领与监督下行事。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
诸葛亮,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每人的长处,每个人也有每人个的短处。
诸葛亮才干,长于训练军队,善于治国理政,短于出奇制胜。他治理百姓的才干,优于指挥作战的方略。
韩信的能力,善于领兵作战,特别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刘邦曾经问过他:像我这的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十万。刘邦又问他:像你能带多少兵?韩信答到:越多越好。
韩信是我国有历史上有名的战神。
综合上所述,论治国治民,诸葛亮胜。
论行军打战,奇计诡谋,韩信胜。
一、韩信出其不意,诸葛亮意图明显。
韩信之所以能够出川,完全是出其不意。
当刘邦被项羽封在偏远的汉中的时候,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烧掉栈道,一开始就做出了不想再返回中原,而只是在汉中当一个藩王的样子。
这件事,属于提前谋划。而这个提前谋划,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让项羽不再把刘邦放在眼里,认为刘邦再也不会出来闹事。同时,负责镇守三秦的章邯等人也麻痹大意,没有着力去准备。
所有这些,都为后来韩信出其不意进攻三秦之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诸葛亮北伐的做法完全不是这样的。诸葛亮在第一次见到刘备,给刘备做出“隆中对”的时候,就已经把以四川为根据地,从汉中出发北上的策略给说出来了。应该说,这个策略后来肯定传遍了全国各地。
后来,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了北伐,更是做了长达一年的准备,先是统一政权军权,接着又平定南方,同时再征集队伍,准备粮草。当所有这些事完成,诸葛亮在北伐之前,还给刘禅上了一篇《出师表》。诸葛亮的文章文辞优美,情真意切,相信迅速就传递到了北方曹魏那里。
可以说,诸葛亮的整个北伐行动,轰轰烈烈、浩浩荡荡,都是在阳光下操作的,毫无隐蔽性可言。
二、韩信用兵凭险,诸葛亮四平八稳。
韩信是一个真正的军事家。而真正的军事家,都是要讲究战争谋略的。韩信之所以能够打到关中,是在明修栈道的掩护下,暗度陈仓的结果。以至于当韩信兵临城下的时候,雍王章邯还不相信,认为报告的士兵说谎。
而诸葛亮的做法完全不一样。他的整个进攻,都显得四平八稳,哪些部队当前锋,哪些部队负责粮草押运,哪些部队负责策应,都分配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当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的时候,虽然魏延只要求给他五千兵马,少之又少,但是诸葛亮却并没有同意。他之所以不同意魏延这样做,所考虑的因素非常多。一是他认为魏延这是在冒险,冒险很可怕。二是认为魏延因为没有当成前锋,在闹情绪。三是认为魏延不够忠诚,担心他这是去投奔魏国。
诸葛亮实在是因为想得太多,考虑得太周全,所以不肯做出哪怕一步小小的冒险行动。
后来,当马谡丢掉街亭的时候,诸葛亮立刻就准备撤军。事实上,丢掉街亭,并不是世界末日。好的军事家,正好利用这一点,寻找新的战机。但因为诸葛亮不肯冒险。认为丢掉街亭以后,大军将“进退无据”,所以赶紧撤军,大张旗鼓干起来的第一次北伐行动,就匆匆结束了。
三、韩信为胜利不讲人事,诸葛亮为人事丢掉胜利。
韩信在打仗的时候,为了胜利,他不会考虑人事上问题。比如韩信的背水一战,把士兵放在一个绝境,希望“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韩信考虑人事,他就会想到,一旦打败了,那些被放到绝境的人,一定会在刘邦面前说他的坏话。
还有,韩信进攻齐国的时候,当时郦食其已经劝得齐国投降了,而韩信却不管郦食其的安危,依然继续进攻。事实上,韩信的这个做法,是帮助了刘邦。如果齐国不是打下来的,是投降过来的。虽然一时投降了,但最终依然是个强大的威胁。燕王臧荼就是投降过来的,但最后带头造反的,正是他。而“五百壮士”,以及田横宁死也不愿去跪在刘邦面前的故事,从反面证明,齐地的人,有着一颗怎样不屈的心!
诸葛亮不一样,他要特别考虑人事,确保整个蜀国集团的安定团结。
第一次北伐,街亭失守以后,为什么诸葛亮不肯继续进军?就是害怕再有失败,会陷入人事纠纷中。而如果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马谡身上,他自己也进行自贬。这样一来,大家就会同情而拥护诸葛亮,内部就会很团结。
第二次北伐,当时负责押运粮草的李严,因为粮草无法到位,就谎称无粮。诸葛亮知道李严在撒谎。按照一般的做法,他应该撤换一个人,让别人来押运。但是,因为李严曾经是和诸葛亮一起被刘备托孤的两人之一,诸葛亮害怕他这样做,会引起别人猜疑他,因此,干脆就把军队撤回来了。
诸葛亮这样做,最后的结果是蜀国上下都很服气他。就算是李严,在被刘禅拿下后,也一直相信诸葛亮能够重新用他。后来听说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失声痛哭,觉得自己没希望了。但是,考虑人事太多,却实在无法取得战争的胜利。
四、韩信是捧心西子,诸葛亮是东施效颦。
韩信是历史上第一次从汉中出发,往中原打的。之前这样的事从来没有发生过。正因为如此,所以项羽政权才没有准备。
诸葛亮不一样。诸葛亮从汉中北伐的时候,已经有韩信成功的经验了。而魏国政权,也相应地做好了准备。因此,诸葛亮要想再采用这个办法,就有点东施效颦,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单从军事上讲,毫无疑问是韩信更胜一筹,但这并没有比较的意义,诸葛亮在正史里干了萧何的活,在演义里干了张良的活,在头条里还得干韩信的活,汉初三杰难道是三个臭皮匠?但且从军事方面解析一下此二人吧。
军事思想
韩信最为出名的话就是“韩信掌兵,多多益善”了,被历史定义为“兵权谋家”。而韩信的军事思想里以大兵团合战为主导,也就是指挥大型战役的能力非常突出,这一点可以参考战国白起。指挥起十万以上的大兵团是一件非常考验主帅能力的事,从军事路线、后勤补给、协同作战、军队部署分工、据点牵制、分兵主将任用、战俘管理、伤员管理、粮草管理上,都是主帅要考虑和合理安排的事情。从其率军征服魏国、代国、赵国、燕国的攻城掠地来看,韩信名副其实的战争天才。当项羽大将龙且率军20万援齐之时,韩信其实是被刘邦削弱了兵权的,但韩信依旧于潍水全歼龙且大军。
诸葛亮见于正史中的作战经历为入蜀与刘备汇合之时平定沿途诸郡县,刘备去世之后平定南中地区少数民族叛乱,以及最为著名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北伐。其实从全局看,诸葛亮的军事思想较为保守,且由于蜀国国力有限,诸葛亮北伐期间每次掌兵都不达五万,这个规模的指挥与韩信是没法放一起比的,而后世多以魏延子午谷奇谋被否定来评定诸葛亮一生不敢用险计,事实也确实如此,因为诸葛亮深知蜀汉的实力不足以与魏国抗衡,所谓“兴复汉室,北伐中原”只不过是个口号,就其出兵规模来看,真实目的就只是意图扩大蜀国势力范围,控制陇右以及关中地区,但就其北伐成绩来看,国力衰弱,人才凋零的蜀国也确实成不了大气候,尚且为一城一郡做争夺,如何比的了韩信对诸侯国的吞并之势。
战术运用
韩信用兵不仅是喜多,而且比较灵活。“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取三秦的计策就不需过多赘述,从韩信掌兵以后,攻伐魏国之时,以渡蒲坂口为幌子,声东击西的攻打魏国国都安邑,与取三秦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灭齐一战中,韩信引诱龙且援军渡潍河,再决堤溃其大军,也是将地里地貌运用的惟妙惟肖;而垓下一战,韩信命士兵夜唱楚歌展现了韩信的攻心战术,这一点体现了一个儒将的多谋。
攻心在于诸葛亮身上也有体现,那就是平定南中地区之时,采纳马谡建议,以安抚民心为上策,武力镇压为辅助,从而达到了南中地区短暂的稳定局面;而在北伐战场上,引诱魏国大将张颌入围从而斩杀,也代表诸葛亮对于地里地貌的运用之成熟;但最后一次北伐,由于魏明帝的干预,司马懿实际上与诸葛亮没有发生大规模战役,两军出于对峙状态,“上方谷”之说均由演义杜撰,不可为考。但从第一次北伐街亭用人的失误看来,诸葛亮在战术选择上稍微逊色一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