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齐贤字师亮,山东菏泽人,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具有胆子大和食量大的特点。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张齐贤考中进士。经宰相赵普极力推荐,宋太宗对他破格任用。张齐贤入仕后,在北宋初期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限于篇幅,仅举一例。在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战略行动中,由于前期取得了胜利,使部分将领居功自傲、用兵懈怠,加之粮草供应不及时,在强敌面前逐步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被迫撤退(后来变成溃逃),导致宋军死伤惨重,名将杨业阵亡,不仅使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成为泡影,更使北宋东北方向的边关防御体系危如累卵。急得宋太宗束手无策,寝食不安。此时担任左谏大夫的张齐贤主动请缨去镇守边关。他用奇计打败了辽军,俘获了辽国北大王的儿子,取得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胜利,辽国逐步退回到了自己疆界。
向敏中字常之。开封人,北宋名臣,后汉符离县令向瑀独子。向瑀性情严肃刚毅,他对向敏中从小就亲自教育督促,不假脸色,曾对夫人说:“光大我们门庭的就是这个孩子。”向敏中后随父赴调京城开封,某日有书生从门前经过,看见向敏中就对邻居说:“这孩子风骨秀异,尊贵而且年寿高。”邻居把这件事告诉向敏中母亲,向母出来时,书生已远去。向敏中二十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他自立自强,不计较贫寒。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向敏中进士及第,历任工部郎中、给事中等职,政绩卓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升任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相。受任后,向敏中心如止水,谢绝宾客来贺,不搞大操大办,门庭寂静无声,受宋真宗称赞。
柴氏本是左领军卫大将军薛惟吉的老婆。薛惟吉的父亲薛居正是宋太祖朝的宰相,在任期间的最大功劳就是主编了二十四史中的《旧五代史》。
据《宋史》载,“居正妻妒悍,无子,婢妾皆不得侍侧,故养惟吉,爱之甚笃。”用现代语释意,薛居正是个“妻管严”,正妻非常厉害且不能生育,虽然家中婢妾不少,在悍妻的监管下,薛居正无法“种树栽花”,为了续接香火,收薛惟吉为养子。薛居正十分喜爱养子。
薛惟吉的原配妻子死得早,柴氏是续妻,前妻给薛惟吉留下了两个儿子薛安上、薛安民。柴氏嫁给薛惟吉后就成了后妈。薛惟吉像他的养父薛居正,也不善治家,家庭关系处理得不好。柴氏没能为薛惟吉生儿育女。薛惟吉意外去世后,如同现代某些富商家庭一样,后妈柴氏与薛惟吉前房留下的一双儿子为了家产,矛盾越来越激化,最终闹上了公堂。
矛盾越来越激化的根源始于柴氏打算携财产再嫁给右仆射(仆射相当于宰相)张齐贤。薛家儿子以柴氏想私吞薛家财产为名,将柴氏告到开封府。开封府不敢擅自受理,便直接上报宋真宗,宋真宗不愿把事情闹大,就派御史悄悄审问柴氏。
柴氏不是逆来顺受之人,她认为肯定是私买薛家宅院未遂的向敏中在背后捣鬼。柴氏向御史揭发向敏中曾向自己求婚,遭到拒绝后,心怀愤懑,这才唆使薛家二子诬告自己的。御史一听,这案又牵涉到另一个当朝宰相,更不敢擅自作主,又将案子推给宋真宗。宋真宗闻奏后亲自询问向敏中。向敏中说,他前不久才死了老婆,哪顾得上再娶之事呢?自己没有向柴氏求婚。
宋真宗下旨不再追究。
然而柴氏却不想就此息讼,据《宋史》载,柴氏“又伐鼓,讼益急”。柴氏此次的诉讼事由是,薛惟吉的两个儿子都是游手好闲之辈,为了让薛家后人能有正常的生活保障,宋真宗曾下诏,不许他们卖掉父祖的产业。作为左仆射的向敏中却违旨私购。
这事让宋真宗不爽,下旨由御史台认真查处。
一向跟向敏中不和的盐铁使王嗣宗也借机跑来揭发,说向敏中向皇帝说的妻丧不娶是假话,向敏中最近正准备要迎娶已故驸马都尉王承衍的妹妹为妻。为此,宋真宗专门找人询问王氏,得知确有此事,就把向敏中找来当面批评,说他不诚实,明明私下在安排再婚,居然骗皇帝说没有这种想法。估摸宋真宗想来,向敏中说他没有向柴氏求婚的说法,恐怕也靠不住。
案情还有进展,御史在调查中发现,柴氏之所以如此固执地一再上告,是张齐贤的儿子、时任太子中舍张宗诲唆使的。进一步审问柴氏的心腹仆人,还发现柴氏埋藏了金贝财宝约两万缗(一缗即一贯)。
宋真宗颇为恼怒,诏令:张齐贤贬为太常卿、分司西京,其子张宗诲贬为海州别驾。罢向敏中为户部侍郎,出知永兴军。
柴氏不仅没如愿嫁给张齐贤。还被罚款铜八斤,可谓“赔了老公又折金”。抗旨出售薛家老宅、诬告母亲的薛家兄弟二人,也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全案六个当事人可谓“六败俱伤”。
在北宋历史上有这么一位传奇寡妇,据说在当时有两位宰相被她迷得神魂颠倒,也因为她两个权倾朝野的宰相为了她而争风吃醋甚至大打出手,这个寡妇就是柴氏,而提到的两位宰相在当时也算是北宋名臣:
张齐贤和向敏中。
那么他们之间的恩怨纠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事还得慢慢说起:
话说柴氏原本是左领军卫大将军薛惟吉的夫人,而薛惟吉的爹是赵匡胤时的宰相,《旧五代史》的主编薛居正。
薛惟吉原本也是有夫人的,但原配妻子很早就去世了,并给他留下了两个儿子,原配去世之后,柴氏就做了薛惟吉的继室,并做了两个儿子的后妈。
然而俗话说得好“后妈难当”,柴氏和薛惟吉两个儿子的关系并不好,更狗血的剧情在这之后不久也出现了,薛惟吉去世了,留下了后妈和两个儿子彼此之间互不顺眼,至此就引发出了柴氏和上述两个宰相的故事。
丧夫后的柴氏由于和两个儿子的关系并不好,所以就产生了改嫁的念头,而她当时相中的对象就是当朝宰相张齐贤,原本张齐贤也答应了这桩婚事。可是事情的发展并未如同柴氏所预想的那样顺利。
薛惟吉的两个儿子因为后妈的这个举动担心后妈是以退为进,借改嫁为名,趁机私吞薛家的家产,故而一怒之下就将张齐贤和柴氏告上了开封府。然而事情毕竟牵涉到了当朝宰相,开封府尹不敢做主,把这个“皮球”踢给了皇帝本人。
当时的皇帝宋真宗不想让这个事情继续扩大,便悄悄地问柴氏究竟是怎么回事?
然而这不问还好,一问又牵扯出了另一个宰相:向敏中。柴氏觉得此事肯定是私买薛家宅院未遂的向敏中在背后捣的鬼。于是柴氏向御史揭发向敏中曾向自己求婚,遭到拒绝后,心怀愤懑,这才唆使薛家公子诬告自己的。
事情到了这,皇帝不出面也不行了,毕竟牵涉到了两个当朝宰相,经过调查后发现,向敏中的确曾经有过买薛家宅子的行为,可是对于向柴氏求婚他却矢口否认,原因是他刚刚遭遇丧妻,没有再婚的想法,更没有向柴氏求婚。
按照当时大宋的律法规定,向敏中此举明显是已经违规了大宋的律法,然而宋真宗本身并不想因为这件事而处罚向敏中。
“狗血”的剧情尚未结束,此时在这桩闹剧之中又横插了一个人进来:盐铁使王嗣宗。他平常就看向敏中不爽,趁机上疏宋真宗说:向敏中最近正准备要迎娶已故驸马都尉王承衍的妹妹为妻,“密约已定而未纳采”。
而这件事一经曝光,宋真宗坐不住了,当面质问向敏中:他不诚实,明明私下里紧锣密鼓地安排再婚的事,居然骗皇帝说没有这种想法。由此来看,向敏中的确向柴氏求过婚。
而另一方面,宋真宗经过持续调查发现柴氏的背后也不简单,因为柴氏本身的确有嫁人卷钱的嫌疑,她私下里偷偷藏了两万贯,也就是说的确有卷铺盖走人的想法。
真相大白之后,宋真宗龙颜大怒,对涉世六个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处罚:向敏中和张齐贤被免去宰相职务,向敏中被罢为户部侍郎,出知永兴军;张齐贤责授太常卿;薛家的两个儿子因为私卖宅院被判笞刑,而柴氏最终也没能顺利的改嫁,不单如此还被宋真宗罚了钱,真可谓是“赔了老公又折财”,真可谓是得不偿失,而这场闹剧也到此了事。
可以说柴氏因为此事的确风光了一把,因为一桩闹剧一下子绊倒了两位宰相,不过自己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北宋时期两个大佬级的人物,前相爷张齐贤以及副宰相向敏中,都因为要娶太宗朝宰相薛居正的儿媳妇柴氏,闹出了一场风化案。最后张齐贤被贬为太常卿,向敏中则被贬为户部侍郎,寡妇柴氏也没改嫁成功,这档子风化以及财产争夺案才得以落幕。
柴氏寡妇柴氏原本就是出身名门,她老公是左领军卫大将军薛惟吉,而她公公就是大名鼎鼎的薛居正,太宗朝的宰相,也就是说寡妇柴氏是嫁到了豪门。可惜柴氏嫁给薛惟吉并没有生育子嗣,但薛惟吉有两个庶子,且是出了名的败家子,柴氏就动了改嫁的心思。因为薛居正颇受北宋帝王的宠信,宋太宗担心薛家不肖子孙会败光家产,于是下了一道圣旨,不让薛家子孙出售祖宅,并且不许任何人购买,就是为了给薛氏子孙一个勉强生存的依靠。
按理说北宋时期寡妇改嫁是不被限制的,所以柴氏改嫁,也没有多大问题。不过北宋时期对婚姻财产有着很明确的分割。改嫁女子不可以带走夫家财产,只能带走自己的奁产,也就是出嫁时的嫁妆。柴氏要改嫁,她不能带走薛家的财产。但事实上柴氏的嫁妆与夫家财产早就分割不清楚了,所以柴氏要带走的嫁妆到底有没有夫家的财产就不好说了。
二相争一女于是当柴氏的庶子得知柴氏要改嫁给前任宰相张齐贤的时候,立刻就去状告柴氏,说她要卷走薛家财产。其实也不怪薛家子孙会疑心柴氏,柴氏与张齐贤的婚事不仅快,而且速度非常快,当薛氏子孙状告柴氏的时候,张齐贤接柴氏的香车宝马就已经快到柴家了,也就是说再迟一步,柴氏就得改姓张了,薛氏子孙就彻底没有了经济来源。
而柴氏这边为了可以尽快带着财产嫁给张齐贤,她也状告薛氏子孙,说他们不顾皇命,将张家祖宅给卖了,而且卖给的还是当朝的副宰相向敏宗。巧的是,按照柴氏的说法,向敏宗也曾经对她求婚,只不过柴氏没有看上他,结果这货就因爱生恨,鼓捣薛氏子孙污蔑自己,才会有了她庶子状告她卷薛家财产改嫁之事。
剪不断理还乱的荒唐案这事一下牵扯到三位宰相家事,而且还都跟一个寡妇有关,没办法这事一般官员断不了,只能上达天听。当时北宋的帝王是宋真宗,宋真宗知道后差点没气得背过去。这二个宰相都是他倚重之臣,结果为了个寡妇,他们都快成为民间的笑谈了。宋真宗也许是为了给爱臣证明清白,也许是他也想知道柴氏这个寡妇到底有什么魅力,于是宋真宗居然非常认真地调查起来。
首先让他痛心疾首的就是向敏宗,向敏宗刚刚丧偶,他跟宋真宗说,他自己没有打算续弦,所以柴氏说他求婚被拒,纯属扯淡,不过他的确违抗皇命,购买了薛家祖宅这事,他是赖不掉的,也不知道他怎么向宋真宗解释的,反正宋真宗的调查结果是向敏宗妻子才刚刚去世,他就打算迎娶驸马都尉王承衍的妹妹为妻。也就是说向敏宗义正言辞地反驳柴氏的话,就是在欺君,宋真宗想不相信柴氏的话都很难。
然后张齐贤也没好到哪去,柴氏一个妇道人家,居然会反过来状告当朝副宰相,而且有理有据,这是一个寡妇能做出来的事吗?宋真宗一查,发现居然是张齐贤的儿子教唆柴氏这么做的,而且宋真宗也顺便查了查柴氏,居然发现柴氏偷埋了金贝财宝约几万缗。 很显然柴氏急不可耐地改嫁行为,就是她与张齐贤在侵吞薛家的财产。
想想宋真宗也不容易,能做到宰相的大臣没有几个,柴氏一个寡妇就祸祸了他两个宰府,这让他情何以堪这用人不贤的罪名,他是担定了。于是乎宋真宗也不跟这两个宰相客气,反正宋真宗的脸都被这两货给丢尽了,张齐贤就一贬再贬,贬成了闲官,而且贬到了西京,而向敏宗也从中央二把手,直接贬成了户部二把手,柴氏也别谈改嫁了,还被罚铜八斤,薛家子孙也因为违抗皇命出售祖宅,受到了相应的处罚。所有人都被重责后,宋真宗也勉强将这个案子了结。
有很多啊,1、孟母教子
孟母仉氏(或为李氏),是鲁国大夫党氏的女儿,很有贤德,是一位颇有见地,善于教子的女性,居我国历史上三位伟大的母亲(孟母、徐母、岳母)之首。
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这样一位母亲的教育。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名句,孟母的“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
孟子的父亲孟激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为了光耀门楣,他抛妻别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但是,三年以后,一心盼望丈夫出人头地的孟母听到的是晴天霹雳的噩耗。失去了丈夫的孟母,并没有气馁,她从悲伤中昂起头来,下定决心依靠自己的双手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完成丈夫的未竟之业。
孟母的伟大之处在于她能够在儿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按照阶段给予儿子不同程度的教育。
孟子名孟柯,出生于现在山东省邹城市北25华里的凫村(今属于曲阜市)。《列女传》记载,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游戏、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决定搬家,毅然带孟轲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孟母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认真读书。
在这个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决定再一次搬迁自己的住处。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是孔子之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后来子思的学生在此授徒讲学。孟母想,孩子在学宫的附近居住,必然会受到学宫气氛的影响,长大以后读书也方便。母子搬迁到这儿后,天资聪颖的孟轲果然被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常到书院里跟着学习诗书,演习礼仪。孟母很高兴自己终于找到了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从此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后来孟母把孟轲送入学宫,随子思的弟子学习,使孟子从此走上学业之路。
孟母断机教子的故事同孟母三迁一样是母亲教子故事的典范。
孟子虽然天性聪颖,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顽皮。到学宫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开始的新鲜劲头过去了,贪玩的本性难移,有时就逃学,对母亲谎称是找丢失的东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织布,知道他又逃学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孟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回答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教育孟轲,学习就像织布,靠一丝一线长期的积累。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废。逃学就如同断机,线断了,布就织不成了,常常逃学,必然学无所成。
孟轲幡然大悟,从此勤学苦读,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孟母对于孩子品格的成长同样十分看重,她的“杀豚不欺子”的故事至今让后人赞叹。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一只小猪。孟子非常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笑了笑,随口说道:“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本来不是为孩子杀的猪,我为什么欺骗他呢?这不是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以此教育孩子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
孟子娶妻以后,对自己的妻子不喜欢,认为她太过倨傲。有一天,天气十分炎热,妻子从田间劳作回家,进了房间就脱衣纳凉,正巧孟子突然推门近来。看到妻子光着身子在房间里凉快,孟子异常生气,认为妻子行为放荡,不守礼节,当即就有了休妻的念头。孟母知道以后严厉斥责孟子说:你进门之前应该先敲门问屋里是否有人,才能进去,你没有敲门就推门而入,是你先失礼节,并不是你妻子的过错啊。听了母亲的话,孟子深感自己过于鲁莽,也惭愧于自己没有把所学应用于生活当中,自此对妻子芥蒂尽除,与妻子和好如初。孟母用家庭小事教育孟子“万事礼为先”的做人道理,其识见令人敬仰。
孟母对于家庭一生操劳,尽管孟子已经长大成人,但对孟子的教育和督促从来没有放松过。在齐国,孟子多次向齐宣王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齐宣王虽然以年禄十万钟酬谢孟子,但是却不肯积极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非常想去愿意采纳他政治主张的宋国,可是又担心母亲年事已高无人照料。
孟母知道了儿子的心事,对儿子说:“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孟母的一席话把孟子的担忧和犹豫一扫而空,孟子随离家周游列国,受到了各国的空前欢迎,他的政治主张在许多诸侯国得到顺利推行。
就在这个时候,为儿子倾尽毕生心血的孟母,在亲眼看着儿子成功的时刻,满怀着一个母亲成功的欢欣,一病不起。在归葬故乡的途中,沿途经过的地方,无论民众官员,无不争向在路旁祭奠,表达对这位伟大母亲的尊敬和哀思。
在山东邹城市北20里的马鞍山麓,古柏森森的孟母林静穆庄严,时刻吸引着一代代景仰这位伟大母亲的人们。
2、孔母授学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商朝灭亡后,大哥微子被周封为宋国的国君,微子启死后,微仲继位,到孔子父亲一代,已是十五世,孔父在鲁国只是一名武士。孔子母亲的家族先祖伯禽,是鲁国的始祖,周公旦的长子,周朝先王周文王的孙子。周文王姬姓,伯禽分封他的后代在颜邑做邑首,以封地为姓,世代相传,成为颜氏,孔子的母亲就是鲁国颜氏之女。
晚年再娶年轻女子颜氏,生孔子,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有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从司马迁记载当中,印证了三个史实:颜氏女、野合和圩顶。
关于颜氏女,史料记载甚少,出现很晚的《孔子家语本姓解》是这样说的:“孔子之先,宋之后也。……伯夏生叔梁纥,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征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征在既往庙见,以夫之年大,惧不时有男,而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当时,孔子的父亲年纪约在六十多岁,而颜氏女不满二十岁,让她心动的原因,除了孔父的“圣王后裔”、“武力绝伦”之外,另外的原因,恐怕就是前面提到的“门当户对”。
因为年龄相差悬殊,在当时不合礼仪,故有《史记》中记载“野合”之说;有说在野外合欢,按此说法,孔子为私生子。但历来儒家都避讳此说,认为有失“圣人”体面,才有《孔子家语》粉饰之说。其实,对“野合”之事,倾向于他们两人未婚同居。
至于“圩顶”的说法,那是孔子父母的共同愿望,有一个传宗接代、传承宗庙的儿子。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因孔母曾在尼山祈祷才怀了孕,父母给孔子起名为丘,字仲尼。“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尼”指尼山,“丘”则暗示出人头地的意思。孔子约三岁时,叔梁纥病故,葬于防山,后颜氏带他离开鄹邑,到国都曲阜的阙里居住,当时家境相当贫苦。
征在的父亲是饱学之士,在那个时代,同样能够让女儿识字识礼,可以见其开明。父亲的直接传授,使征在不仅仅积累了丰厚的识见和学养,在教育和礼上也有很高的修养。她把父亲家的全部书籍,都搬运到自己的新家,选三间房子的一间作书房,准备在孔丘满五岁的时候教他念书。她先收了五个小孩子,在自己家教发蒙的书,得到每位学生家的学资,五斗小米和一担干柴,足以养活母子两人。
征在教孩子们习字、算数和唱歌三门功课,同时也教孩子们学习礼节和仪式。孔丘不到六岁开始跟班学习,后来,征在又收了几个小学生,小孔丘成为他母亲的小帮手,以尽辅导微薄之力。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细心教育,不到十岁的小孔丘,已经学完全部发蒙功课,因他爱琢磨,肯用脑子想问题,记忆力出众,喜欢帮助别人,成为同窗学习的佼佼者。有了孔母的这一段家教生涯,自己帮助别人学习的经历,对孔子以后办私学、兴教育,起到直接的影响。
按照当时的规矩,童子十岁就要外傅(跟别的老师去念书)。孔母关闭了她的学堂,把小孔丘送到城内最好的学堂,学习诗歌、典籍、历史等功课,即被后世称为《诗》、《书》、《礼》、《乐》的内容。当时学堂称为“庠”,属于官办学府,集中了鲁国最优秀的老师,实施非常严格的教育。因颜氏家族与鲁国国君是同宗关系,孔子仍以一个贵族子弟的身份,在学堂里受到贵族式教育。孔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除了在家得到了母亲的严传身教外,不仅得到了颜氏宗亲的支持,也得到鲁国姬氏大族的照顾。
孔子贵族的身份,不仅得到颜氏家族的承认,也得到当时鲁国国君鲁昭公的认可。昭公十年,孔子二十岁得子,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所以取名鲤,字伯鱼。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三十五岁时,昭公兵败奔齐,孔子也亦奔齐避乱。
孔子与颜氏家族,因为母亲的缘故,也保持相当亲密的关系。孔子早期弟子中,颜路作为颜氏家族的一员,亲属关系不会走远,后来的仲由,也是娶颜家之女作为妻子。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选择在卫国,是因为卫灵公接受颜雠由的推荐,给孔子发出邀请,请孔子到卫国做官。仲由是颜雠由的妹夫,颜雠由是孔子母亲的同族人,彼此来往密切,消息灵通。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中,还有颜回、颜幸、颜祖、颜高、颜之仆、颜哙、颜何等。
正是有着这种母子情深的依存关系,才有了《礼记·檀弓》里故事的发生:孔子在其十七岁时,其母颜征在仙逝,孔子坚持父母合葬,因母耻于野合之事,未曾告诉父墓所在,孔子为了打听父墓所在,就想了个殡母于五父之衢的办法。按常礼,殡当在寝而不在外,今孔子故意殡母于外,意在引起人们的注意,使人们怪而问之,孔子便可借机打听父墓之所在。后来问于邹人曼父之母,才知道父亲葬于防,然后使父母得以合葬。
与孟母教子相比,孔母虽然少了些经典的范例,但是作为一个年轻守寡的女人,能够择良定居、亲临授教、外傅佳堂,成就了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代圣人的身后,我们依然可以说,是因为站着一位伟大的母亲。
3、欧母画荻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于1030年中进士,童年5月任西京国守推官,掌管文书,此后历任知县、知州、馆阁校勘、知谏院、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务,是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带着刚4岁的欧阳修从庐陵到随州,以便孤儿寡妇能得到在随州的欧阳修叔父的照顾。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母亲。她不断给年幼的欧阳修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欧阳修稍大些以后,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却增强了读书的兴趣。
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她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每天写读,积累越来越多,很小时就已能过目成诵。10岁的时候,母亲就带他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因为自己没有,她就让他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
一天,他从李家旧纸筐里,发现一本六卷本《韩昌黎文集》,经主人允许,带回家里。打开一看,大开眼界,便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阅读。宋朝初年,社会上多流行华丽浮躁、内容空洞的文风,而韩愈的文风与之完全不一样。欧阳修被韩愈清新自然的文章所打动。他高兴地对母亲说,世上竟有这么好的文章啊。
尽管欧阳修年纪尚小,对韩愈文学思想未必能全部吃透,但却为他以后革除华而不实的文风打下了基础。而正是在这种思想启迪下,一个学习韩愈、革除当时文坛上坏风气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里油然升起。
欧阳修长大以后,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到第一名。当欧阳修20岁的时候,已是当时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母亲为欧阳修的出众才学而高兴,但她希望儿子不仅文学成就出众,为人做事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欧阳修的父亲生前曾在道州、泰州做过管理行政事务和司法的小官。他关心民间疾苦,正直廉洁,为百姓所爱戴。欧阳修长大做了官以后,母亲还经常不断地将他父亲为官的事绩讲给他听。她对儿子说:你父亲做司法官的时候,常在夜间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来覆去地看。凡是能够从轻的,都从轻判处;而对于那些实在不能从轻的,往往深表同情,叹息不止。她还说: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而且经常以财物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他的官俸虽然不多,却常常不让有剩余。他常常说不要把金钱变成累赘。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没有留下一垄地。
她告诫儿子,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
母亲的这些语重心长的教诲,深深地印在欧阳修脑海里。其时欧阳修官职并不高,但是十分关心朝政,正直敢谏。当范仲淹得罪吕夷简,被贬谪到南方去的时候,许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有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该被贬。欧阳修十分气愤,写信责备高若讷不知道人间有羞耻二字。为了这件事,他被降职到外地,过了四年,才回到京城。欧阳修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来说话,使朝廷一些权贵大为恼火。他们捕风捉影,强加给欧阳修一些罪名,朝廷又把欧阳修贬谪到滁州(今安徽滁县)。
滁州四面环山,风景优美。欧阳修到滁州后,在处理政事之余,常常在山水间寄托幽情。当地有个和尚在滁州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游人休息。欧阳修登山游览的时候,常在这座亭上喝酒。他自称"醉翁",给亭子起个名字叫醉翁亭。他著名的作品《醉翁亭记》,就是这个时候写成的。"醉翁之意不在醉,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他在文中以精练的语言,描述了自己与宾客在醉翁亭中开怀畅饮的欢快情景以及亭外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怀。
正如李白所言:天才我材必有用。身怀八斗之才的欧阳修当了十多年地方官后,终于被宋仁宗想起。宋仁宗为欧阳修的才气所打动,把他调回了京城,担任翰林学士。上任伊始,他便积极提倡改革文风。有一年,京城举行进士考试,恰好由他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他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会,便要求阅卷者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考生,如发现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概不录取。欧阳修的录榜标准,开了一代文风,招纳了大批人才,自然也得罪了那些华而不实的考生。颁榜的那天,有不少考生见自己落选了,对欧阳修十分不满,吵吵嚷嚷地辱骂他。有些人甚至把骑马出门的欧阳修拦住,向他讨说法。经过这场风波,欧阳修虽然受到了一些压力,但是考场的文风从此发生了变化,大家开始摒弃那些不痛不痒、哗众取庞的文章,继而形成了朴素而自由、严谨而高雅的文风。
欧阳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风,还十分注意发现和提拔人才。许多原来并不那么出名的人才,经过他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最出名的是曾巩、王安石、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在文学史上,人们把欧阳修等六个人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合起来,称为"唐宋八大家"。
欧阳修为官秉正,但也不忘孝敬为自己备尝艰辛的母亲。皇祜五年,欧阳修的母亲以73岁的高龄病逝于南京,欧阳修将母亲遗体运送故乡安葬。母亲慈祥的面容,劳碌奔波的身影,时时出现在眼前,母亲的谆谆教导激励他成就了一生的功业。
为追悼母亲,他写下《先妣事略》,字里行间无不透出母子的绵绵深情。
欧阳修的母亲一身正气,她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欧阳修的一生,使欧阳修一生光明磊落,敢说敢为,受到后人的尊敬。
传说中收到这条短信的人就莫名其妙的被诅咒了在每天的凌晨十二点十分他就会奇怪的醒来,同时会隐约看到头上放有黑乎乎的如头发一样的东西滴着水那黑乎乎的东西中有个球体它会掉在你脑袋旁边然后会渐渐地转向你朝你笑
嫁入豪门的我却过上寡妇般的日子
网友来信:
小龙女你好,感谢你在百忙中浏览我给您的信,谢谢。写信给你,真的万不得已,因为我快得抑郁症,不知道这样鸡肋般的婚姻该如何继续下去
几年前,我在世纪佳缘注册了用户,当年我24岁,体型微胖,长相也算可爱。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但是自己体型较胖所以缺乏自信,也因为老妈一直在急着把我嫁出去,一直没有谈过恋爱的我忽然急着想找男朋友,结束剩女的生活。我16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所以我比同龄人更听话懂事,孝顺母亲。而母亲也比较势利,希望我找个有房有车的男人,故之前有男生追求我但也因为户口不在深圳没房没车而没有结果。
而在2009年的一天,我现任的老公出现了。他也是佳缘的用户,我看了他的照片感觉挺英俊的而且有房有车。他比我大10岁,稳重老实。但比较内向。当时聊没几句他就约我见面,我怕他是骗子就没答应。我们就这样断断续续的聊了一些日子。后来也没怎么联系。但某一天他忽然找我见面,我当时刚好也无聊就见面了,第一次见面感觉还不错,就是很斯文秀气的男生,工作也不错。
他再见面第二天就约我去玩,那天他开了车过来还带我去喝早茶。说实在我长那么大第一次有男人开车来接我。可能是虚荣心作祟,我感觉自己有点喜欢他了。
他在资料上写着急着结婚,但是他着急的程度有点夸张,见面第三次就找我说结婚的事情,还带我到了他的房子那里去。他也算小成功,房子出乎意料的大,在深圳也算豪宅了。说实在我真的心动了,之前一直觉得自己在深圳这个女孩子多的城市很不出众,现在一个有房有车的人向自己求婚觉得很意外。一个月左右我们双方家长见了面,他爸妈对我也很满意,希望我们快点结婚。但是我妈担心时间太快了解不够,就这样我们还是保持着交往。
第一次闹僵是有一天我看了他手机的短信,当然也只是随便翻了下。他居然一个月不理我。开始我也不理他,后来因为寂寞,因为身边找不到比他条件好的人,我又犯贱的去找他了。现在想起来真的很卑微。
他和我在一起的时候,基本没有打电话都是短信联系的,虽然他有房有车但是对我也很抠门,吃西餐都是吃团购的。但是我也不介意,觉得赚钱不容易。我们因为短信的事情冷战了3个多月,期间我去找了别的会员,但差点被骗了钱。后来我又反复的联系上他了。
到了2010年6月,他邀请我爸妈一起去他的房子坐坐,其实就是让他们放心。后来我妈也支持我嫁给他,毕竟在深圳买这么大的房子不容易。但是他们家人请客吃饭居然是去了一般的茶餐厅而不是酒店。按我们老家风俗,娶媳妇那么大的事情应该好好的招待我们。这次我们又闹僵了,他也有道歉解释,但是我真的很生气,我是单亲家庭,感觉他这样对我妈很不尊重。我们再次分手了。
分手后我还是很挂念他,又忍不住犯贱的找回他,后来又复合了,之后他就一直提结婚的事情,但是我又不甘心这样嫁给他,因为和他一起一年,他从来没有送给我任何贵重的东西,生日礼物也是在女人世界买的一个娃娃,虽然是我自己挑选的,但是周围的人都觉得他很抠门。
当时我就纠结着嫁还是不嫁。后来我想了很久,觉得深圳女孩子多,自己年龄也不小了,加上深圳有房有车的男人不多等这些幼稚的想法下嫁了给他。
婚后他就急着要孩子,不管我愿不愿意,他就不做安全措施。但是因为例假不准一直没怀孕,就因为结婚半年要不上孩子,他就冷落我。其实想想之前我们同房也是为了要孩子。因为房子大,他不和我同房的时候就分开睡。
而婚后的生活真是噩梦,他从来不给我家用,也不把存折给我保管。虽然供房的钱等大头都是他出,但是买菜的钱都是我出。虽然夫妻之间不能分那么清,但是身边很多好姐妹的老公都是把存折给老婆保管的。
在经济上没有保障就算了,在家务上他从来不分担,每次都是买菜做菜洗碗我一个人全包。我觉得嫁给他后完全后悔了。之前我在家从来不用做家务,现在每天上班那么累还有一堆家务,他还抱怨我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其实我也不想这样,但是下班后我真的太累了。而且我那个好事的婆婆几乎每个星期都问我有孩子没有,一听我例假不准,就有点埋怨的意思。他说其他妯娌例假都很准,所以都生了儿子。但是其他妯娌都有老公养着,无职场女性的压力,内分泌自然比我好。我从小心理素质很差,一有压力就会月经不调,没想到这个也是我被嫌弃的原因
小龙女,我真的很后悔嫁给他。嫁给他之前我是身边人公认的才女,画画的很好。乖女和好女孩,不吸烟不喝酒婚前还是处女。但是他觉得能生儿子和把家务搞得整整齐齐的才是好女人,我被他贬低的一文不值。我的才华,我的善良和我对他的好在他眼里一文不值。
其实在嫁他之前,我姐姐已经劝了我很久,甚至要和我断绝关系,她知道他对我不是很好,只是急着找生育工具而已,不是真的爱我。现在想起姐姐的用心良苦,真的很后悔。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没什么希望了,我们每天说话不超过十句,一到晚上他就去别的房间睡,哪里像新婚燕尔的夫妻。
他从来不关心我,两天不见也没有短信,我觉得自己嫁给这样的人真的绝望了,每天过的像寡妇一样。小龙女,我该怎么办,是离婚还是忍声吞气?
世纪佳缘小龙女回复:
孔子老先生说过:“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同样,你求的是大房子,现在如愿以偿住进了大房子,又有何怨呢?
自始至终,你们双方都没有什么爱情可言。他急着找一个爱情工具,你考虑的则是他的房和车。你们的婚姻是一桩赤__的交易。
但你的可悲可怜之处在于,其实你是不能满足于房子和车的,你还想要感情。但是,从交易中求感情,和缘木求鱼有什么两样?你抱怨第一次见面他在茶餐厅招待你母亲,你抱怨一年下来他没有给你买过任何贵重的礼物。问题是,你是冲着他的房子和车死皮赖脸贴上他的,几次冷遇都主动找他复合。明知他不爱你,甚至你姐姐以断绝关系来劝你回头,你都一意孤行要嫁。你自己都没有自重自爱的底线,他怎么会觉得有尊重你的必要?
把婚姻当成交易是不道德的,这苦果是你自作自受。
当然,对方也没有安什么好心。他跟你见面第三次就提出结婚,婚后同房只是为了要孩子,不同房的时候就分房睡,对你没有任何感情和关怀有可能他另有所爱,但对方不能同他结婚也不能为他生孩子;有可能他习惯于寻花问柳,只是年纪不小了,迫于长辈压力,需要娶个“体面”的妻子放在家里;甚至他可能是一位同性恋者,找个“合适”的女人结个婚作为同性恋者身份掩护,顺便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如果事实真是如此,你目前没有怀孕反而是件好事。
不管怎样,我都劝你速速离婚。你为自己的幼稚付出的代价已足够惨痛,没有人应该一生受苦。你要赶紧自救,在没有感情的婚姻中多呆一天,寻找真正幸福的希望就延后了一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