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和诸葛亮之间有什么区别,为何韩信能出川诸葛亮却不行?

韩信和诸葛亮之间有什么区别,为何韩信能出川诸葛亮却不行?,第1张

韩信和诸葛亮都是被困在了蜀地,但是,两个人不同的是,韩信最终带领刘邦杀出了汉子,占领了关中,并且最终统一了天下。

诸葛亮并没有取得韩信那样的成就,那么,他们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呢?

个人能力方面:

我们都知道韩信是一个军事家,诸葛亮是一个政治家。

韩信是军事奇才,诸葛亮是顶尖军师!

两个人擅长的东西不一样,恰恰能不能杀出汉中,这是一个军事家可以做到的事情,政治家只可以出谋略,但是,带兵打仗就差了很多。

所以说韩信作为军事家能干成的事情,诸葛亮这个政治家干不成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了诸葛亮也是军事家,但是,他这个军事家在韩信面前就是一个弟弟。

外部环境方面

事实上韩信和诸葛亮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不一样。

韩信带领刘邦出汉中的时候,正逢天下大乱,那时候的项羽是西楚霸王,他才是天下最为有影响力的人。

若是有项羽在,韩信绝对是出不了汉中的。

既然韩信出了汉中,项羽肯定也就不在了。

那么,项羽是干什么去了,韩信又是如何出汉中的呢?

我们要从项羽分封诸侯王开始说起。

要知道项羽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他因为和齐国的田荣有隔阂,也就没有给田荣任何分封,但是,要知道田荣家在齐国是很有影响力的,可以说他在齐国能够一呼百应。

当项羽派的人到齐国当王的时候,都被田荣给杀了。这个还不算,田荣还让彭越,陈馀等人去骚扰项羽的彭城。

项羽忍无可忍,带着兵就去齐国攻打田荣去了。这一去就是几个月,也就是说项羽被困在了齐地。

正是在这期间,韩信带领刘邦的汉军杀了出来。

当时项羽是让章邯守着关中,最为主要的就是防止刘邦外出汉中。

章邯是秦末名将,连项羽都干不过他,最后章邯之所以投降项羽,最为主要的就是怕赵高要杀自己。

所以为了保命只有投降项羽了。

章邯还是很忠于项羽的,那个时候他根本不知道韩信是谁。韩信用了一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欺骗了章邯。

章邯本来就是秦国的人,他对秦国的地形是相当熟悉的,在他看来若是刘邦想要出汉中,也只有一条路,也就是韩信命令人修的这个栈道。

章邯看到韩信修栈道,就以为他们肯定是从这里出来,所以,他就带兵在栈道的另一头守着等待一战。

谁知道韩信挑选了一些精兵,带足上了少量的口粮,然后翻越秦岭,到达了陈仓拿下了关中的很多地方。

当章邯在栈道的另一头,得知韩信杀到关中之后,他知道自己上当了,然后在调兵到陈仓,这个时候为时已晚了。

最终韩信把章邯围在了废丘这个地方,章邯坚持到最后,没有吃的了,就自刎而亡了。章邯被杀的时候,项羽还在齐地呢。

这个时候整个关中就被韩信给占领了。这就是韩信能够出汉中的主要原因。

诸葛亮就不一样了,诸葛亮出汉中的时候,天下早就三分了,而且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是相当的安定的,魏国也是很和平稳定的。

这个时候魏国不用对付其它的敌人,他们只要把守好汉中通向关中的道路就行了。

诸葛亮打仗又是很谨慎的,稍微冒险一点他都不敢。若是让诸葛亮翻越秦岭,这个是打死他都不可能干的。

我们都知道魏延给诸葛亮提过子午奇谋,但是,诸葛亮觉得太过于冒险,最后给放弃了。

所以说诸葛亮的小心谨慎把他的路给封住了,他不可能取得太大的成果的。

最终他的几次北伐可以说都是以失败告终的。这样的诸葛亮当然也就出不了汉中了。

如果单纯比军事能力,韩信强于诸葛亮太多,如果比综合能力,诸葛亮完胜韩信,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因素,除了军事能力,还有政治原因、时势原因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原因。韩信是偏科生,军事能力超强,诸葛亮是全面生,综合能力超强,如果把韩信和诸葛亮的能力用数值来衡量的话,应该是这样的:

军事能力:韩信100分,诸葛亮90分政治能力:韩信10分,诸葛亮100分带兵治兵能力:韩信100分,诸葛亮100分谋略水平:韩信100分,诸葛亮90分内政能力:韩信50分,诸葛亮100分治国水平:韩信20分,诸葛亮100分当然了,一个能力强的将领带兵与一个能力弱的将领带兵交战,并不一定是能力强的就会赢,战争与历史是一样的,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曹操有赤壁之败,拿破仑有滑铁卢之败!

下面分别以井陉之战和卤城之战来分析一下,如果韩信与诸葛亮在战场上带兵作战的话,谁会赢谁会输?另外,战场上的胜负与时势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韩信在井陉之战的对手是诸葛亮,那么这仗韩信能赢吗?可以肯定的说,韩信赢不了。把井陉之战韩信的对手陈馀换成诸葛亮,我们来假设一下,这场仗会如何?井陉之战韩信大概有三万人,而且是远道,诸葛亮有10几万大军,并且是以逸待劳。

首先,诸葛亮不会像陈馀一样傻,直接把韩信放过狭窄的井陉口,而实施背水一战、拔旗易帜的谋略,韩信的谋略是因人而定,韩信能够实施背水一战,就是因为陈馀的愚蠢和大意,诸葛亮一生谨慎,韩信这仗基本上没有取胜的可能。韩信的每场战役取胜,靠的都是谋略,依据不同的对手,制定不同的谋略,可是终韩信一生,没有遇到一个谋略型的对手,韩信的对手是魏豹、夏说、陈馀、龙且,这些人要不就是庸才,比如陈馀,要不就是勇武有力,头脑欠缺,比如龙且。

井陉之战就连李左车都看出来了如何打败韩信了,就更说诸葛亮了,高手对决,一旦被识破谋略,或者看不透对方的战术,是很难取胜的。李左车在井陉之战前,建议陈馀由他率领3万军队从小路出动打击韩信的粮道,然后建议陈馀不要急着出战,只需要消耗韩信,不要硬拼,等到韩信的粮草出现危机,再一举出击就能完败韩信,可是陈馀不听,偏偏中了韩信的计。

如果是诸葛亮领军,肯定会听从李左车的建议,以逸待劳,断其粮道,韩信军就不攻自破,就算诸葛亮没有听从李左车的计谋,也不至于被韩信这么低级的计谋给诱到全军出击,也不至于被韩信埋伏的2000轻骑兵夺了城池。再不行,就在井陉口设埋伏,或者设置堡垒,阻止韩信进军,或者以消耗战对待韩信大军,韩信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如果打成消耗战,就是拼实力了,实力不用看肯定是诸葛亮那边赢了,就算是用计谋诸葛亮也差不到哪里去,只是时势不同而已。

我现在反过来说,如果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中,也就是卤城之战,遇到的是韩信,而不是司马懿,那么诸葛亮可能也赢不了,虽然诸葛亮能赢司马懿。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以弱势兵力引诱司马懿出战,不惜自断退路,将蜀军粮道暴露给魏军,引诱魏军决战,结果司马懿大败,魏军被砍了三千颗首级。如果是韩信是率领魏军对战诸葛亮,则韩信军的实力强于诸葛亮军,诸葛亮是长途跋涉,远道而来,韩信是以逸待劳,但是韩信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对于情报工作非常重视,而且很善于分析对手。

卤城之战,诸葛亮是远道而来,粮草供应是非常困难的,虽然抢了魏军在上邽的麦子,可是也管不了多久,韩信如果是司马懿,肯定首战也是不出战,而是消耗诸葛亮,诸葛亮必须速战速决才能有机会取胜,时间拖得越多,诸葛亮越没有机会,反而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如果韩信在卤城之战消耗诸葛亮,拒不出战的话,诸葛亮是一点办法也没有,或者韩信能识破诸葛亮的计谋,诸葛亮也是无法取胜的,只能迫不得及退兵,如果诸葛亮如果退兵,那韩信也是不敢追的,如果追,就是另一个张郃。

换句话说,如果卤城之战诸葛亮带兵迎战韩信的话,诸葛亮大概率就是无功而返,或者是被韩信消耗得后退,也就是诸葛亮会战败的意思。如果单纯的比较韩信与诸葛亮带兵谁胜谁负,是很难确定的,在不同的时势、背景、实力下,都对战争最后的结局会产生影响。不是说军事能力强,就不一会赢,也不是说综合能力强,就一定会赢,而是说输赢要看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这么说吧,如果把诸葛亮和韩信放在相同的环境,相同的背景,双方有相同的实力,也没有外部势力的干扰,如果这样的话,两人会打成平手。

很多人都说,就算是把诸葛亮换成韩信,蜀国北伐也不可能取得成功。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如果把诸葛亮换成韩信,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韩信带兵讲出奇制胜,诸葛亮带兵讲稳步推进。韩信一生作战,无论是“背水一战”,还是“四面楚歌”,都讲究出奇制胜。包括从汉中出发,袭取三秦之地,也是以奇谋求生。先是烧了出关栈道,让项羽放松警惕;接着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军队快速推进,出其不意地抵达章邯的城下。那时候,连章邯自己也不相信韩信打来了,毫无准备。诸葛亮北伐完全不是这样,简直可以说是大张旗鼓,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先是深入不毛,安定南方。

接着又全国性地调兵遣将,同时,为防备手下不听招呼,还对重点人物李严和魏延进行换防。再接着组织粮草,做后勤保障等等。诸葛亮这样做,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在于事无巨细,考虑得非常周到,滴水不漏。就算最后打败了,也不会是惨败,损失也不大,还可以东山再起。但坏处也是明显的,因为不愿意用险,用奇,他的一切行动,都在魏国的眼皮子底下,魏国了解得清清楚楚。最后两军基本上靠的是以力取胜。而蜀军在战力上又没有绝对的优势,因此,要想打败魏国,显然是困难的。

第二、韩信能够充分利用外交借力打力,诸葛亮利用外交只是求和平安宁。韩信在暗度陈仓,偷袭三秦之地前,是充分说动了别的诸侯国,让他们在后面袭扰项羽,从而使三秦之地成为孤军,最终才顺利拿下三秦之地的。诸葛亮在北伐前,也做了外交工作。他和东吴修好关系,弥补了夷陵之战造成的裂痕。但是,仅此而已。实际上,北伐的时候,基本上只有诸葛亮的蜀国在和魏国孤军奋战,没有其它国际力量加入。

有人可能会说,韩信能说动其它诸侯国,是因为诸侯国多,力量又分散,好做,诸葛亮没这个条件啊。其实不然,诸葛亮有很多事情可做。一是和东吴联合伐魏。实施上,东吴一直想攻打魏国,曹睿去世后,东吴就连发四路大军进攻魏国,就是证明。如果当时诸葛亮能想办法说动东吴一起来做这件事,成功的可能性肯定更大。

二是曹丕去世后,曹爽和司马懿一直在较量和斗争,诸葛亮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想办法让魏国内耗。只要魏国内耗起来了,诸葛亮把握就大得多。三是辽东一直不平,以至于在曹睿去世后发动叛乱。诸葛亮如果能够了解这一点,提前挑唆,唆使辽东叛乱,不是更好吗?如果诸葛亮把这些工作都做了。那么,魏国内有司马懿、曹爽争权夺利,外有蜀国、吴国、辽东三面夹攻。诸葛亮北伐成功的可能性,是不是会更大一点?

第三、韩信个人功名心很重,打仗不管不顾;诸葛亮太注重自己的贤臣形象,做事畏首畏尾。韩信出汉中帮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功名心非常重。比如郦食其说动齐国投降他还要进攻,比如在攻下齐国后让刘邦封他为假王等等,都是他功名心很重的表现。但是因为功名心重,因此他做事不管不顾,不留后路。不留后路,所以就能打胜仗。可是诸葛亮的几次北伐,撤军都非常奇怪。

比如李严因为粮草无法及时送达,谎报说粮草不够,让他撤军。他明知道李严撒谎,他依然撤退了。再比如刘禅受黄皓蛊惑,让诸葛亮撤军。诸葛亮明知是被奸臣所害,他依然要撤军。他这样做,无非就是不让别人说他有贰臣之心,不让别人说他独断专行。诸葛亮的贤臣形象倒是维护得非常好,至今依然千古传名。但是靠这样北伐,又如何能胜呢?(

参考资料:

《三国志》)

主要原因是韩信没有碰到曹操,两人所处历史环境及身份完全不同,诸葛亮是军事政治外交一把抓,整个国家的军政都系于他一人身上。

刘邦、韩信面对的是中原地被项王分封为十八国的乱局,诸侯各自为战,项王到灭火,仅关中就分为三秦,三秦王丧失人心;而汉王入关后的的“约法三章”及后来项羽的倒行逆施,又使汉王大得人心,所以韩信能出其不意,扫灭三秦夺得关中。

如果刘、韩遇到好是一个稳定的、统一的北方政权,韩信暗渡陈仓恐怕就没那么好使了。韩信自然是千古名将,但其实孔明也不差,主要是局势不同,如果韩信遇到曹魏遇到司马义,兵仙也会很难的。

何况三国的形式是已经是三分天下。曹魏已经是气候,而项羽只是名义上的统帅,人心都没有归顺。北伐效果肯定不行。 诸葛亮权力欲望太强,不肯放权给下属,又不愿意吸取手下的良好建议,打仗只喜欢卖弄排兵布阵,对于奇袭与间谍运用和敌后扰乱工作基本没有发挥作用。 

军事才能与前苏联朱可夫元帅差不多,只要人够,粮食到位就冲,一但粮草不足,前期失利,一个字先撤,然后再准备。 周而复始,一无所成。国内不敢用年轻人来用,来培养,更不愿意招纳天下奇才,深怕别人超过他。

自从关羽失荆州、刘备兵败东吴,蜀汉实际上已经面临灭国的危险了,若无诸葛蜀汉可能已经瓦解了,所以后来即便他北伐,首先考虑的一定还是整个国家的安危,兵贵在出奇制胜难道诸葛不知道吗?

只是当时诸葛带的十万兵马是蜀汉仅剩的命根子了,倘若听信魏延子午谷之计万一兵败后果可就不仅仅是一场败仗了,很可能会动摇国家政权,诸葛不可能去赌,这是有他特定的历史原因的!反观韩信他只是一个将军,只需要带兵打仗,至于其它政治上的事还有刘邦,张良,萧何,陈平等一帮能人来处理,及时打败了,也不会动摇刘邦根基。

试想一下,赵云若是牵制了更多的曹魏关中主力,马谡若是有足够兵力顶住张郃的攻打,诸葛亮便有充裕的时间肃清陇右残余的曹魏抵抗势力,那么北伐的形式可就大不相同了。

所以,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在战略上没问题,只是蜀汉的军力撑不起他如此庞大的计划,导致最具突袭性的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往后的出兵,可就没那么有突然性了。蜀军还未出川,魏军早就严阵以待,诸葛亮接下去的数次北伐,以及继任者姜维的“九伐中原”,都没有取巧讨便宜的地方,全是实打实的苦战。

韩信面对的是散乱的天下,各个诸侯勾心斗角,项羽主力当时在齐地平乱,章邯带领的秦军毫无战斗欲望,诸葛亮面对的是三分天下已得其二的强魏,实力不可同日而语,当然了,诸葛亮不如韩信打仗厉害那也是正常的。放眼上下五千年,能比韩信强的,我真想不起来。

第一点,韩信的老板是刘邦,诸葛亮的老板是刘禅,这能比?

第二,刘邦手下能人异士多,张良,萧何,韩信……诸葛亮既要当爹又要当妈。

第三,国内矛盾,韩信的能跟诸葛亮的比?荆州派益州派没矛盾?环境不一样。

第四,诸葛亮面对的是统一已久的魏国,韩信呢?

第五,关羽,把荆州给整没了,失去了战略要地。蝴蝶效应起来了,张飞也挂了,刘备伐吴,家底也赔光了。夷陵之战后的季汉能跟夷陵之战之前的相比?

就算失去荆州,没有夷陵之战的打败,那都好很多。子午谷,五千人,就算魏没做准备,五千人来到长安城下,长安守军就会像刘禅一样立马投降?然后魏帝也怕了,然后直接举国投降?奉魏延为帝?五千人,就算长安投降,那魏得到消息派大军前来围城,五千人能守得住?诸葛亮大军能这么快来集合?如果长安不投降,五千人能打得下来?

完全不一样的人才,综合诸葛亮比韩信强的不止一点,诸葛亮出来辅助刘备,刘备还在寄人篱下,韩信跟随刘邦的时候,刘邦已经是第二大势力,并且秦国没有了皇家,刘邦是当时秦百姓最支持的人,况且出川有韩信毛线关系,整个还定三秦有韩信什么事?

刘备和刘邦也还是有距离,你看电视**以为韩信有多牛,实际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主战场就是刘邦自己打的。你以为刘邦老输?事实是刘邦领导汉军一直在推进,最后逼到楚军连饭都吃不饱,韩信才敢出来。韩信换成诸葛亮,刘邦一样赢下楚汉之争,诸葛亮换成韩信,历史书上将不会有刘备的记载,无为一生。刘备的成就,诸葛亮的功劳绝对前三,刘邦的成就,韩信前十也排不进。

诸葛丞相的千钧重担不是韩信可以比的!再说韩信面对的敌人虽然多,但都是禄禄之辈,乌合之众,蜀汉面对的敌人不多,只有两个,但都是精兵强将组成的!

曹魏一方虽然曹操已死,但是谋臣司马懿也是当世无双,西线战将很多。东吴孙权收下也是能人辈出,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等也绝非泛泛!所谓时也命也!孔明虽得其主,未得其时!也是经典评语!

当然是韩信最强!

首先和张良比,刘邦已经做出了做好的评价!

当年刘邦在评汉初三杰的时候,将张良和韩信各自的优点说得很清楚,张良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而韩信是“战必胜,攻必取”。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所以张良是制定战略方向的谋士,给刘邦规划下一步的整体行动,是一个政治谋略家。而韩信是攻城掠地的将帅,单纯的打仗,在军事方面,刘邦更多的是依仗韩信。

在历史上,二人的表现也确实是照着这样的方向。

比如张良,其主要贡献是告诉刘邦接下来的路改怎么走,从佐策入关,帮助刘邦一路厂区直入,先于项羽入关中,拿下咸阳城,灭亡秦朝。到后来鸿门宴进取有度,帮助刘邦脱险,还有后来的入关中、烧栈道;以及最终的下邑奇谋,成功联合韩信、英布、彭越,取得了对项羽的绝对优势。

他其实都是在玩儿战略、玩儿政治!

而韩信则不一样,他就是实打实的打,出汉中后,一路高歌猛进,魏国、代国、赵国、燕国、齐国,以至于后来的西楚,韩信可以说是为刘邦打下了大半天下。

军事能力强不强,第一点,战绩说话,毕竟战场上瞬息变幻,不确定因素太多,临场的指挥能力非常重要。而韩信的战绩,无人能敌,背水一战更是军事史上的经典。

此外,韩信还著有《韩信兵法》三篇,可谓是理论与实践并重,能打又能吹。而张良更多的是偏理论,在实践上要差不少,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战绩。

所以单论军事才能,张良不如韩信。

至于,诸葛亮!

同样还是一个战绩问题,同样是居巴蜀,出汉中,韩信不仅仅能打出来,还能所向披靡,打出来大半个大汉王朝。

而诸葛亮,一生北伐无果,始终没能踏出汉中!

虽然两者面临的形势有所不同,颇有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但是韩信可是打过不少的绝境翻盘,即使面临劣势,他依然能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反败为胜。

这是诸葛亮所不具备的,虽然偶有妙计,但却无法做到处处周到。所以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其实还是要比韩信差一些的。

至于张良和诸葛亮比的话,其实我个人还是觉得张良比较厉害。

我们可以发现,刘邦在他的辅助下,一直都能走在一条顺当的道路上。即使是偶有危险,也能处处凭奇计,化险为夷。

但诸葛亮辅助刘备,失误比较多。无论是对于荆州的规划,还是对于后来伐吴的阻止上都没有做到完美。

而且在前期,即刘备死之前,诸葛亮多是主内政,管后勤,真正打仗这些事儿,他出力不多,至少不是决定性作用。比如《三国演义》里面的火烧博望坡,其实和诸葛亮没关系,那是刘备打的,诸葛亮根本没出山。赤壁之战周瑜干的,夺荆南四郡,刘备带着张飞赵云做的,当时诸葛亮还只是后勤大队长。

后来拜了军师中郎将,刘备西进益州开始也没带他,汉中之战更是刘备主导。诸葛亮正真意义上统军作战,是在刘备死后,比如平定南中、北伐曹魏。

所以,他在军事上的成就其实相对较弱。

当然,这个也不能全怪诸葛亮,所有的好计策,好规划,也得主公听从采取才可以。

所以,诸葛亮算是吃了刘备的亏,如果他是去到了刘邦帐下,其成就也可能不会低于张良。

不过,这就是命吧!

一个人的历史评价,本来就得要就事论事,光联想是不行的!

所以我的最终排选是军事才能韩信强于张良强于诸葛亮!

韩信和诸葛亮之所以会做出不同的举动,皆因二人战略目的不同。

刘邦不愿被困在蜀中,所以趁项羽征讨齐国的时机奇袭章邯,最终成功占据关中,然后从关中发力争霸天下。这一节大家都很熟悉,简单带过。

着重说说诸葛亮为什么不许魏延奇袭长安。

并不是因为“子午谷奇谋”好或是不好,而是因为“子午谷奇谋”与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严重冲突,所以“子午谷奇谋”是绝对不会被诸葛亮采纳的。因为从诸葛亮北伐的情形来看,他根本就没打算北复中原,而是为了维持三足鼎立的格局。

以前的曹魏是双拳齐出打东吴,而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结束以后,曹魏开始一只手打东吴,另一只手应付蜀汉。这样一来,孙权的压力减轻不少,很快就称帝了。三足鼎立的格局才算正式稳定。

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曹魏太强大。

当曹魏双拳齐出打东吴的时候,孙权只是捉襟见肘地勉强应付。如果蜀汉不承担一部分来自曹魏的压力,东吴随时有可能因为意外而被曹魏灭掉。按照当时的天下格局来看,如果曹魏灭掉东吴,蜀汉还有偏安的可能吗?

从东吴的角度来看,诸葛亮南征意味着东吴的西线暂时安全。等诸葛亮平定南中以后,东吴就需要考虑蜀汉接下来的行动了。如果蜀汉迟迟不表态,东吴肯定要分散部分精力用于防备蜀汉。届时,面对曹魏的双拳齐出,东吴岂不是更危险了吗?

所以诸葛亮立刻表态:我们绝不会趁火打劫东吴,而是要联合东吴攻抗曹魏。可这种许诺毫无作用,必须用实际行动来证明。

诸葛亮不但祭出《隆中对》,说出联吴抗曹的话,还亲自率军北伐。曹魏的部分军事力量开始西移,至此,孙权总算放下心来。因为,此时的诸葛亮就算想要出尔反尔偷袭孙权,也没有什么机会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诸葛亮的北伐是为了减轻东吴的压力,这也是我说,诸葛亮从来都没想过北复中原的原因。

诸葛亮的北伐是为政治服务的。也许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对于北复中原还有些想法。但是第一次北伐结束之后,诸葛亮就再也没想过这种事了。因为除了第一次北伐,其余时间的诸葛亮都是在玩大型军事演习。

比如说诸葛亮第二次北伐,魏明帝曹叡让张郃率军救援。张郃说:等我率军赶到的时候,诸葛亮肯定早就撤军了。因为就他那点后勤能力,又不敢大肆进攻,担什么心呢?结果正如张郃所料,等张郃率军感到的时候,诸葛亮已经撤军了。

大家再看看魏吴战场的表现:陆逊在东线大败曹休,曹休因此气闷而亡。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在我看来,诸葛亮之后的几次北伐和刘备东征时的做法如出一辙:双手牢牢地扒住自家门框,然后轻轻地抬起一条腿,试探性地朝前踢。一旦有个风吹草动,立刻转身钻进家门。

面对诸葛亮这种玩法,曹魏不敢掉以轻心,却也不太害怕受到夹攻了。因为想要应付诸葛亮,只要稳住不上当,慢慢地耗,诸葛亮自然就会无功而返。

后世很多人吹嘘诸葛亮,说他一生都在努力匡扶汉室,这就叫扯淡!匡扶汉室应该是大举进攻才对,可除了第一次北伐以外,诸葛亮何时大举进攻过?蹲在两国边境交界处屯兵,对面一来立刻撤退,这是哪门子的进攻玩法?人类历史上有过这种进攻手段吗?说起来,都怪曹魏当缩头乌龟,所以诸葛亮才没能北伐成功。你是不是在逗我?曹魏防守还有错啊?你要真想匡扶汉室,你去进攻啊!然而诸葛亮从来都不敢深入魏境。

诸葛亮的北伐明明是为了三国保持均势,为了减轻吴国的压力,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吹嘘他的这种做法呢?

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诸葛亮本人的光环太多,其次还在于吴国的力捧。因为诸葛亮北伐完全符合孙权的利益,所以当孙权看到蜀国没事就去挑衅曹魏,曹魏烦不胜烦却也不敢不管。在这种背景下,孙权自然要对着蜀汉高喊“666”了。而有了盟国的支持,诸葛亮在国内就比较好交差。否则诸葛亮连年北伐居然只是为了替东吴分忧,蜀汉还不炸锅?

在曹魏这边,就算他们明知诸葛亮的北伐只是为孙权起到牵制作用,但他们也不敢不防。当曹魏派兵布防的时候,诸葛亮当然只能在外围嚷嚷半天然后撤军。可如果曹魏不派兵布防,诸葛亮敢不敢大开大合地进入西北呢?谁都说不准。

其实我特别佩服诸葛亮,他绝对是个军事天才。因为他这种玩法,玩得不好就容易引火烧身,也很难全身而退。但诸葛亮就是可以每次都全身而退。

再看看诸葛亮的幕僚和部将都是什么水平?马谡自作聪明不听安排,魏延更是叫嚣用五千兵马就能拿下长安。这只能说明:马谡和魏延根本就没有大局观,只是激进派而已。

马谡敢不听安排,是因为他瞧不上诸葛亮的保守,却不明白这种保守才能保住蜀汉的军队;魏延嚣张,是因为他根本不懂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如果真把长安打下来了,曹魏大军围攻蜀汉,届时怎么全身而退呢?真以为蜀汉那副小身板能和曹魏过招?不自量力!诸葛亮为什么下定决心杀马谡?不是因为马谡有多大的战术失误,而是因为马谡在战略上公然与诸葛亮唱对台戏。这种事情如果不严厉打击,以后的北伐还怎么玩?

诸葛亮北伐的目标,就是在战略上让曹魏陷入东西受制的格局中而无法自拔。所以诸葛亮的所有军事行动,都必须以全身而退为底线。如果有人想在北伐时冒险追求军事胜利,就相当于破坏了诸葛亮的战略部署。

有一句话我说过很多次:人们崇拜诸葛亮,却没有崇拜到点子上。诸葛亮最让人崇拜的,就是他那种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

诸葛亮为什么是军事天才?首先,诸葛亮每次都能全身而退;其次,曹魏每次率军追击诸葛亮,都以惨败而告终。第二次北伐,王双追击诸葛亮,被诸葛亮打死了;第四次北伐,张郃追击诸葛亮,也被诸葛亮打死了;诸葛亮死于前线的时候,司马懿都不敢率军追击。

诸葛亮就是老老实实做事,不去做什么千秋大梦,所以诸葛亮总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事情做到最好,这样的人才叫了不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1829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4
下一篇2023-07-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