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非川战役因何战败?

大非川战役因何战败?,第1张

大非川战役因何战败?

陈寅恪曾经说唐代武功为中国历史上之“空前盛业”,而《新唐书》卷216下《吐蕃传下》则云:“赞曰:唐兴,四夷有弗率者,皆利兵移之,蹷其牙,犁其廷而后已。”但就在这个巅峰时期,

唐军却遭受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军事失败——薛仁贵十余万大军在大非川遭到吐蕃军队毁灭性打击。唐朝军队从此再未曾涉足乌海(今托索湖)以西地区。

唐朝武功至高宗时期已臻极盛,此时东突厥已在贞观初年被击败;西突厥实力较弱,称不上是腹心之患,唐在西域设置四镇;北部代突厥而起的薛延陀在太宗晚年亦被击败;

从隋炀帝时期就屡攻不下的高丽于总章年间被消灭;稍前百济已经被唐水师泛海攻占,日本军队前来干涉亦被痛剿。唐军可谓傲视天下。

实际上,在大非川战役之前,唐与吐蕃已经干过一仗,只是影响不大。贞观十五年(641)松赞干布向唐求婚不得攻打松州,唐军予以反击。这是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的唐蕃战争。随后在龙朔二年(662)十二月,苏海政讨龟兹、疏勒时,

弓月部引吐蕃来援,“海政以师老,不敢战,遂以军资赂吐蕃,约和而还。”这是吐蕃与唐在西域发生军事对峙最早的记录。

大非川战役发生是为了救援属国。按照《旧唐书》的说法就是“(吐蕃)后与吐谷浑不和,龙朔、麟德中递相表奏,各论曲直,国家依违,未为与夺。吐蕃怨怒,遂率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大败,河源王慕容诺曷钵及弘化公主脱身走投凉州,遣使告急。

咸亨元年(670)四月,诏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右卫将军郭待封为副,率众十余万以讨之。”表面看来是为吐谷浑复国,薛仁贵实际上执行的是围魏救赵的战略,迫使吐蕃撤回了在西域的主力部队。

唐军“以逻娑为出师之名,或许有胜利后直捣黄龙之意”。 战前唐方踌躇满志,大胆深入。据《旧唐书》卷83《薛仁贵传》。唐军在大非川分兵,一路主力部队由薛仁贵率领,一路辎重部队由郭待封率领。原作战计划是辎重部队在大非岭上设栅固守,主力部队倍道疾进。

唐军的冒进给了吐蕃军队各个击破的机会。薛仁贵到达河口时击破吐蕃部分部队,然后回撤到乌海城,而郭待封在主力部队出发后并没有在大非岭建立阵地,而是继续前进,

刚到乌海地区就被突然出现的吐蕃军队击溃,辎重军粮全部损失,薛仁贵没有了补给也就只好撤退,在大非川遭到吐蕃军队毁灭性打击。此战虽然名为“大非川战役”,实际上胜败决于乌海。乌海(托索湖)自古就是青藏高原上交通要道,文成公主入藏就经过这里,这里海拔在4000米左右。

疾病也让疲惫不堪的唐军战斗力削弱。薛仁贵的部队经历了一个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急速前进的过程。青藏高原本身是一个地形复杂、间有起伏的高原。唐军出发地点当在鄯州(今青海省乐都县),这里位于河湟谷地,海拔在2300米左右,

这个高度上出现高山(原)反应的可能性很小。到了海拔4000米以上的乌海则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出现高山(原)反应,有发生急性肺水肿、心脏病的危险,而多数人则会眩晕、头痛、心慌、腹泻、疲乏。更何况薛仁贵指挥部队“轻锐倍道”,

也就是说快速由低海拔地带推进到海拔较高地带,缺乏适应高原环境的必要时间,而且体力消耗一定很大,这样造成的后果会更加严重。

大非川战役后高宗曾经对薛仁贵说:“有人云卿乌海城下自不击贼,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这说明薛仁贵当时有消极避战的嫌疑,与其战役初期大胆深入敌境的勇气形成强烈反差。大非川战败,“薛仁贵、郭待封覆我师徒,军人丧气,至今不振”。

1、孙悟空

孙悟空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人物之一,出自四大名著之《西游记》。祖籍东胜神州,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而成为众猴之王,尊为 “美猴王”。后经千山万水拜须菩提祖师为师学艺,得名孙悟空,学会地煞数七十二变、筋斗云、长生不老等高超的法术。

2、铁拐李

铁拐李又称李铁拐,李凝阳,李洪水,李玄,是中国民间传说及道教中的八仙之首。相传名为李凝阳或李洪水,或名李玄,字拐儿,自号李孔目。生卒年约公元前418-326年。

3、九天玄女

九天玄女,简称玄女,俗称九天娘娘、九天玄女娘娘、九天玄母天尊、九天玄阳元女圣母大帝玄牝氏。原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传授过兵法的女神,后经道教奉为高阶女仙与术数神。 

4、观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梵文:,Avalokiteśvara),观世音来自于竺法护与其弟子译于长安敦煌寺的 《正法华经》。竺法护初译“光世音” 其弟子聂道真改为“观世音”。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

5、哪吒

哪吒( nézhā),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道教护法神。哪吒信仰兴盛于道教与民间信仰;在道教的头衔为中坛元帅、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三坛海会大神等;尊称太子爷、三太子、善胜童子。

-孙悟空

-铁拐李

-九天玄女

-观世音

-哪吒

英文读法:Psi(大写Ψ,小写ψ),是第二十三个希腊字母。

西里尔字母的 Ѱ (Psi) 是由 Psi 演变而成。

释义:根据古希腊人有看法,它代表标志所有有生命事物的那种活力气息的概念。

中文读法:普西

释义:Ψ 表示角速;介质电通量(静电力线)。

为了定量地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量子力学中引入了波函数,并用ψ表示。在量子力学中,ψ是波函数。

扩展资料

Ψ的其他用法:

1、在心理学中,ψ可以追溯到学科名称的源起;

2、在数学中,ψ是斐波纳契常数的倒数和;

3、在生物化学中,它是种核苷酸,假尿嘧啶的符号为ψ;

4、在计算机科学中,它是程序的返回值;

5、在天文学,ψ是海王星;

6、在神话中,ψ是波塞冬;

7、在果壳网中,ψ是认证的标志;

8、在网络用语中,ψ一般是“中指”的意思。

参考资料:

  东晋一朝政治,上承曹魏西晋余韵,下启宋齐梁陈世风,从中国历史全局来看,东晋政局与其后的南朝更为相似,与其前之魏及西晋不同点则较多,但其政治体系亦有不同于南朝者。可以说,东晋政体是一种介于曹魏西晋与南朝之间的过渡类型,而其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也就在于这里。

  个人认为,东晋政治是一种由文化高门与武力豪族共同建立起来的盟主政治。东晋时,司马氏名为帝王,实际上并不具备至高无上的权威,这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是,这一事实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对日后的南朝造成影响的呢?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简单解释。

  西晋王朝经过八王之乱,其统治网络已经残破不堪,五胡乘势而起,乃启南北分立三百年之局,从汉族立场上即称为“中原陆沉”。当其时,晋室西迁入关,中原诸州郡大小土豪势力犬牙交错,各立坞堡,强者割据一方,弱者依违其间,同时又都受到胡族军势的冲击。一些坞堡归附了胡族,而另一些豪族,或民族思想较浓,或功名心较重,就率族人部曲归向生存可能性较大且有一定实力的琅邪王(后来的元帝)司马睿。这些人或被安置在京口、晋陵,或如祖逖之受命北征、苏峻之屯兵历阳。他们多是中下等士族,不以文化见称,而武力雄绝,其中较强者如谯国桓氏、彭城刘氏、兰陵萧氏、高平檀氏、东海何氏等。谯国桓氏当时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社会地位,高平陵事件中被杀的魏大司农桓范就是出自这一家族,但从《晋书·桓彝传》的有关记载看,他们仍属于北方豪族。这些豪族在军事上是东晋王朝的重要支柱,但其传统政治地位不高,因而暂时仍服从晋王朝的统治,出身谯国桓氏的桓温曾谋求皇位,但被出身文化高门的谢安挫败。直到孙恩卢循之乱后,文化高门大衰,他们以实绩掌握大权,这才拥有了取代晋室的政治实力。大体说来,北方武力豪族是一支不甚驯顺的势力,在政治军事实力不足时,他们托庇于晋室宇下,一旦羽翼丰满,便筹划取晋室而代之。陈寅恪先生将其统称为“楚子”,又分为谯国龙亢楚子与京口楚子,谯国先盛,京口后兴。当谯国楚子之强也,桓温独秉晋政;及京口楚子之兴也,刘裕化家为国。

  楚子集团主要作为武人存在,而驾驭他们的是中原文化高门亦即上层士族。提到东晋世家,我们习惯于说“王谢庾桓四族”,这是就其曾出宰辅而论,若以其家世高下论,身为楚子的桓氏根本不能与王谢庾三族并列。从王述、谢奕视桓温为兵这一点即可看出①。这不只是个人偏见问题,一个“兵”字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谯国桓氏并非文化高门,真正的中原文化高门应该是指王氏谢氏庾氏等以儒学起家的北方士族②。他们在江左本无根基,但是他们或有佐命之功,或为累世名族,更多的是两者兼备,因此他们在“居人国土,心常怀惭”的不利环境下仍控制了朝廷大权。

  当然,人事有兴替,执政之位不是永远由一姓控制的,但是在东晋时期,但凡执政家族均有一定潜在的政治能量,因此只要双方没有真正处于难以并存的境地,一般不会拼得你死我活,而是相当体面地进行交接。如王庾二族虽共戴晋室,内实不和,但王导殁后,庾冰代相,王氏子弟却未因此被排挤出朝廷,仍然世居要职;桓氏虽是楚子,谢安代桓温辅政,也以上游兵权付温弟冲,不以桓氏门卑及温曾欲害己见嫌。只有桓温代殷浩为政时,废殷浩、杀诸庾,将庾氏势力基本清除(殷浩与庾亮兄弟关系密切,可视为庾氏一党),但是这属于桓温谋求代晋的准备行动,不能以常情衡量。东晋诸帝也了解诸大族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因而常以扶植他族对抗执政的手法在朝中形成势力的平衡。实际东晋的百年帝祚就建立在各大族的平衡与默契上,东晋诸帝是过江诸高门共同拥戴的盟主而非专制君主,在政治上,执政的权力比皇帝大得多,甚至能决定其他重臣的命运③,而天子垂拱而治,小事或可作主,大事上并无决断之权。但是由于中原高门与帝室有千丝万缕的利益及姻亲关系,一般情况下,中原高门还是比较忠于晋王朝的。另一方面,吴地本已存在一批文化士族与武力豪族,他们的实力也不容忽视。士族方面有吴郡顾陆朱张四姓,都曾在东吴政权中占据高位;豪族方面,义兴周氏、吴兴沈氏都以武力见长,时人云“江东之豪,莫强周沈”。这些家族对晋王朝的感情非常复杂。

  吴亡之后,北人由于是胜利者、又地处中原,对南士从内心里表现轻蔑,陆机兄弟吴中俊彦,入洛诣刘道真,道真唯问吴中有长柄葫芦,卿得种来未;同时,他们因亡国失位,在晋初地位虽不至等同编户,也大不如前,直到晋室大乱,豪杰并起,才给了江东大姓崛起的机会。从这一点看,江东大族与晋帝室彼此间并无太多好感。但是时移世异,汉末大乱,武力豪门孙氏可以倚仗吴地各高门大族的支持割据江东;晋世政衰,却没有一个家族——无论文化高门或武力豪族——有能力领袖群伦共成霸业④。江东大族既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领袖,只好把目标转向北人,最终选中了时镇建邺的琅邪王司马睿,紧接着,江东大族(作为一种代价)允许北人寄居吴土,与北人达成“共奖王室”的默契,但如果从其内心而言,对北人实无亲近之感,甚至还有些著意疏远,因此陆玩严词拒绝王导为儿求婚,周玘遗命欲杀诸伧(即诸执政北人)。同时,尽管南士不乏为三公、令仆者,但历朝执政清一色北人,而且大概因为北人在江东已经站稳脚跟,南士在东晋后期权势犹不及前期,江东大族怨恨不已,因而孙恩卢循之乱的参与者中多有江东名门子弟。但是由于过江文化士族在政治和文化上压制住江东文化士族,南来武力豪族实力又强于吴地武力豪族,江东大族通常不涉入政权之争,仅保护自己的利益;执政者为笼络他们,通常也会对其不法甚或不敬行为给予一定的包容。于是,一个以晋帝室为盟主,北来文武大族与江东诸高门为成员的联盟在西晋末年形成了,并对东晋政权的建立与巩固起了决定作用。但是,联盟是松散的,没有一种绝对的权力存在,也没有哪一方绝对忠于帝室,帝室与其说是效忠对象,不如说是政权正统性的标志。

  在这样一个联盟中,帝室的盟主地位是很微妙又很尴尬的:政出私门,权不在己,无论哪一家掌权,都先著力把大藩重镇精兵强将抓在手里,⑤然后在朝中结成关系网,确保至少无及身之忧,这些功夫都下到了,再看能给帝室多少利益;同时,由于东晋王朝是各大族共同拥戴的产物,因而主要在大族而不在帝室控制下的外藩也具备半独立性,甚至接近于独立(如王敦桓温未掌握朝权时的荆江诸州),外藩可以凭借实力干预朝政,而朝廷各方(包括帝室与大族)也利用外藩对朝政的干预以达到目的,这就是东晋时的政治局势。东晋王朝时局对南四朝政治的影响,无论如何评价也不过分。

  首先,东晋王朝内则无法制抑大族、外则无力约束强藩的事实对南朝诸帝震动很大。自刘宋起,主威独运,生杀予夺莫不出于上,宋齐两朝名公宿将,鲜有善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君主对臣下加强了控制,同时大臣权力仍然相当可观。自东晋以来,大臣掌握实权已经是惯例,而宋齐两代在政治上基本继承了东晋制度,因而也不能遽然将大权收回,而是采用了在后世看来十分荒唐的手段:给大臣以巨大权力以制约其同僚,而又往往在并非绝对必要时将其诛灭以求皇权安泰,从徐羡之、傅亮、谢晦到王敬则、陈显达、崔慧景,基本都是君王玩弄这种手段的牺牲品。

  其次,东晋时期曾经权拟人主的大族都衰落了。刘宋尚有东晋遗风,王谢二族在朝中还拥有实际影响力;至宋末,王俭辅萧道成代宋,位望极隆,然禅代后每尝自叹:“我虽有大位,权寄岂如茹公?”至梁武代齐,满朝将相,多是豪族甚至寒门出身,王谢两族虽仍世居高位,却与立仗马无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首先,孙恩卢循之乱中,北方高门遭受沉重打击,重要人物多及于难,产业所在的太湖流域又损失惨重。其次,在桓玄之乱和刘裕代晋的过程中,又有一些不够驯服的高门人士死亡;最重要的一点,刘宋及其后三朝都是凭借特定武力创建的,出身武人的王朝新统治者不像东晋那样需要各势力的联合支持,他们有自己的强大支柱,在这种背景下,高门必然要释出相当一部分权力以免与新王朝发生冲突,而逐步释出权力的过程也就是失势的过程。第三,东晋以来,武力的转移代表着实权的转移。这一过程始自王敦,其总领荆江诸州,权倾天下;嗣后庾亮镇上游,势凌王导;接着是桓温受西夏之寄,西定益州,北伐秦燕,遥制朝局。这一时期荆江二州最强,史称东晋之兵十之八在荆江,然而北府兵就在这样的时势下崛起,至桓温时已是不可忽视的势力,到孝武帝太元年间,无论对外还是对内,北府兵的作用都远超过荆江二州兵,证据之一就是在建康与上游的对立中,北府兵的倾向可以决定胜负。

  陈寅恪先生曾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针对北府兵和东晋的关系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东晋政权依靠北府兵而生存,因而也易于被其代替。这个论断是正确的,刘宋代晋就是北府兵代晋的过程。然而刘宋之衰,萧道成虽是楚子,其能完成禅代大业,却颇多借助三齐南奔流民之武力;萧齐之衰,萧衍之作为也大抵如此,唯一不同,是三齐流民变成了雍州豪族;至于陈朝之兴,上承梁之末世,以前之一切武力均不足用,因而立国之本成了南方土豪洞主。虽然所依靠的势力不同,却有同一特点,就是武力所在即权力所在。

  最后,西晋以来九品中正的选举制度并未随高门失势而废除,东晋以来,士族中正品都是二品,二品以下“遂成卑庶”,这几乎是一条铁的分界线,而且这种分界一直沿用到南朝。刘宋建立后,士庶之隔虽然在大多数人心中已经不重要,但是由于部分士族要以此维系往日的光荣,朝廷也要以此笼络高门和维系传统观念,故而仍有较明确的分界,待遇也有区别,寒门为抬高身份或享受更高待遇,竟想出冒籍的办法。当然,为适应豪族和寒门政治地位在提高的现实,朝廷也想出了随官迁品和设立“二品才堪”的办法,他们可以通过“二品才堪”进入士族行列。

  总之,东晋虽并非中国史上的盛世,却是一个对于后代有重要影响的时代。东晋的混乱为南朝提供了教训,历代南朝君主吸取前代教训,却又往往矫枉过正,于是一部南朝史几乎包含了中国历史上所有曾经出现过的事件和人物类型,同时也成了给后人带来最多争议的历史。

  ①王述子坦之欲以女妻桓温子,述闻而怒曰:“汝竟痴邪?讵可畏温之面而以女妻兵邪?”

  谢奕每因酒无朝廷礼,尝逼桓温饮,温走入南康主门避之,奕乃引温一兵帅共饮,曰:“失一老兵,得一老兵,亦何所怪!”

  ②王氏有二:王导之族为琅邪王氏,祖王祥王览皆以孝悌闻;王述之族为太原王氏,曾祖王昶以来世有高名。

  陈郡谢氏兴于谢鲲,其父衡以儒素名世。

  庾氏为颖川名门,累世以博学高风见许。

  有趣的是,过江后的名门在西晋时期基本都不是一等高门。谢庾两家起家都在两晋交替之际;琅邪太原两王氏或许是个例外,但琅邪王氏过江的不是煊赫的王祥后裔,而是地位较低的王览一族,能不能算西晋高门还不好说。

  ③蔡谟以不愿就拜司徒招愆,殷浩欲立威于朝,将诛之,赖荀羡救护得免;殷浩北伐失利,为桓温所劾,放废终身。

  ④江东与中原大族虽均有文化高门与武力豪族之分,但是其社会地位仍有不同之处。中原重高门,对豪族看得较轻,尤其是过江后,上举王述谢奕视桓温为兵事可为佐证;江东对两者并无太大歧见,最有力的证据即孙氏以武力豪族身份占有江东几近百年而未引起大族反感。因而,江表人士对究竟是豪族还是文化士族入主本地并不关心,只要该家族具备一定家世且有实力即可。当时的扬州刺史陈敏看准了这一点,准备割据扬土,而且也有“江东首望四十余人”相从,但其家世过微、又无霸才,终为顾荣诸人所背。

  ⑤王导执政,王敦为江州、都督六州军事;庾亮执政,温峤为江州;庾冰执政,庾翼为荆州、都督六州军事;殷浩执政,荀羡为徐州、都督二州军事、镇京口;桓温执政,其诸弟先后都督上游诸州,同时从郗愔手中获取了北府兵权:谢安执政,谢玄为徐兖二州。此皆实例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2170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5
下一篇2023-07-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