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风俗有哪些 待客习俗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烤茶相亲习俗
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浓郁热茶的方法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烤茶种类多样,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
据说在当地,若学不到一手烤茶技术,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会认为你没本事,而不愿将姑娘嫁给你,因此,当地小伙十五六岁就要学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绝招。
彝族人还流传着百灵从无量山百丈高崖衔来茶种为人治百病的故事,为纪念灵鸟,客人饮茶时,少男少女总会模仿灵鸟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灵有关。[2]
婚俗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少女换裙带礼
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换裙礼仪式上,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还要把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换上新裙后,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参加社交活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
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迎娶归途上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
泼水接亲
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选派未婚伙子去接亲时,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彝族的迎亲是通过抢的方式完成的。在“抢亲”的头一天晚上,姑娘们向小伙子展开了猛烈的水战。姑娘们用泼、淋、灌、射等各种方式凶猛地攻击小伙子,使来“抢亲”的小伙子难以招架。于是,聪明的小伙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减轻“水灾”的袭击。
经过一晚上的水泼,当早晨来临时,“抢亲”便开始了。这时,姑娘们拥着新娘,小伙子们前去“争抢”,姑娘们防守严格,小伙子必须机灵多变,乘一瞬间出现的漏洞,抢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为行走。可见,把新娘“抢”到婆家是多么的>>
凉山彝族的风俗习惯 彝族是一夫一妻制。有很多自己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 定亲及娶亲 过去,黑彝以牛马金帛为聘;白彝以酒、布、银钱为聘;乾彝以酒、麻布、炒面为聘。解放后,聘礼从简。一般是青年男女定亲后,男方请人去和女方父母说亲,只需带一瓶酒去,只要女方父母接酒喝,就表示同意。然后男方就到女方家正式定亲,一般是带二三丈布,二三十元钱,布和钱都是给女方的。过了三个月,男方还要买三支青布或蓝布、一块肉、一瓶酒去女方家,这些东西都是给女方父母的,称为“递小礼”。男方请毕摩择日子,择出的日子要和女方父母商量。这次去,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给女方买点结婚用品,称为“压八字”。女方的父母为孩子准备嫁妆,一般是做一个橱柜、两个装面柜、两只箱子、小桌子三张,大桌子必配齐八个凳子,二号饭桌、小号饭桌只配备四个凳子;还要配制二套被褥、洗脸盆、口缸、毛巾等。男方在讨亲时,要做好女方穿的一套衣服,包括包头、鞋子、针线等,由作陪郎的娶亲人背到女方家。这些东西要到晚上女方的父母请个歌师来喝“娶亲歌”时,唱到一样才拿出一样。如果歌师唱错,娶亲人便将唱错的东西拿出来在歌师眼前绕三转,笑眯眯地装进自己的包包,不给新娘,也不还新郎,娶亲人自己得。如果歌师要的东西唱准确了。娶亲人拿不出来,歌师就用一个簸箕在娶亲人头上打三下,引得客人们哄堂大笑。娶亲人和女歌师对唱下去,女歌师要把娶亲人唱败,娶亲 人才乖乖地把背箩放在堂屋中间。然后,女歌师唱着裤子就拿出裤子,唱着衣褂就拿出农褂。 泼水迎亲 彝族姑娘出嫁时,姑娘的姊妹兄弟和同辈的青年男女可以用水浇波迎亲者。比较大的彝族寨子,在姑娘出嫁的前十天,寨子里的青年男女。就砍些木桩钉在路两旁,然后用野藤控成绊索。等迎亲者到来时,就用路边早就准备好的几十桶水。朝着迎亲者拨去。迎亲者无法逃脱,被水浇成落汤鸡,只有拼命奔跑,跑进新娘家,才能不挨泼。因此,聪明的娶亲者早有准备,如果探听好姑娘家有后门或者村寨里有另一条路通向新娘家,便趁泼水者不注意时钻入女方家,在女方家供桌上点三柱香,烧三份钱纸,磕三个头,这样就不挨泼水。但大多数娶亲者不容易办到这一点,都要被泼水。冷天挨泼,冷得上牙打下牙,往往引得男女青年大笑一场,女方父母才找衣服给迎亲者换掉。一般是泼清水,个别地方很早以前用牛粪水泼,如大小凉山。《西昌县志》卷十二中就有“以牛粪和水遍泼之”的记载。据说水要泼得风姑娘到丈夫家,才不会去老远的地方背水,天也不会早,有吃有穿等。 抢婚 据历史上的记载,过去四川的大小凉山和云南的部分地区,都有抢婚习俗。“抢婚”,按彝族人的说法:“这是老代传下来的,男方去抢是对女方家的一种尊敬,说明不是嫁不掉送去的。”男女的婚姻,虽由父母包办,并经过媒人说媒成亲,但他们娶妻时,男家在头一天除派媒人和新郎的弟弟到女家接亲外,还要请两个接亲人披上毡子,背着牛角酒同去。接亲人到女方村农,要先由两个背牛角酒的接亲人去女家,女方家的人有权本家门口用棍子击打接亲人。在晚上,女方的青年人可以抹黑接亲人的脸。第三天,新娘的舅舅、兄弟等送亲人将新娘送到男家后,要设法拿到男家的碗勺或其他东西,离开男方村寨时,要在寨外的广场上跑几圈马,同时把拿来的碗打碎,当地叫“打口舌”,然后场长而去。 在滇南地区,则存在着在男女互爱的基础上,由男方及其伙伴以假抢的形式先将女子领到男方家,再补行求婚仪式的习俗。男女青年一般在春节期间利用集体歌舞的机会结识相爱。二人如私定终身,男方便可邀约好友数人,在晚上到事先同女方约好的地点,用假抢的形式将女方领到男家。女子一旦被领到男家的堂屋,便意味着已经缔结成正式夫妻。在第二天,新娘要在男家>>
彝族民风民俗的资料 历史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
,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编辑本段]
文化艺术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
彝族的风俗 要图文并茂,就得去百科看了:
baikebaidu/view/2731fr=ala0_1_1
彝族有什么风俗? 30分 彝族的禁忌
凉山彝区禁忌十七岁以上的女子上楼,如违反,家中要举行“晓补”咒仪,驱除秽气和不吉;禁忌外人、哥哥、爸爸、叔叔、叔伯兄弟、媳妇到以右上侧锅庄石为界的主人位“尼木得”处。过去如有违反,媳妇退回娘家,娘家要退聘金并赔偿失礼金;父、兄、叔等则要打酒给主人赔礼。新房落成后迁入时,忌男主人走在前,否则不利家中人丁发展。云南巍山彝区则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说粗话;禁带棍棒、绳索、刀枪等器机械进堂屋和厨房。
宅址选择彝族宅址选择依山傍水、土肥草美处。择址后需卜宅,凉山彝族卜宅方法有滚蛋、立米和烧羊胛骨等。滚蛋,是取一蛋放在宅基地上滚动,然后立三石支一锅煮蛋,煮熟后剥去蛋壳看蛋窝是正或偏,正为吉,可建房,偏为凶,另择址。立米,用手握住五颗大米,然后把米逐粒按东南西北中方向竖立于土中,拿碗扣住,次日如发现米粒丢失、倾倒等现象为不吉,另择址。烧羊胛骨,需请巫师行此术,即把火草放在羊胛骨上燃烧毕,看胛骨上烧出的裂纹定吉凶,四方开纹为上吉,一字纹为中平,交叉纹为不吉。这些都带迷信色彩逐渐被淘汰。选址后门的朝向一般门朝东,朝坡下。忌门朝秃山开;禁房后有水,否则易发山洪,危及房屋。
村寨特点:凉山彝族生产是农牧兼营型,历史上由于彝族常受其他民族的侵扰和内部频繁的冤家械斗,于是居住村落大多选择在地势险要的高山或斜坡上,或接近河谷的向阳山坡,这样,有险可守,有路可走,并能高瞻远瞩,居前有梯田,居后有牧地,这是彝族理想的居住地。一般高山地区多散居,平坝河谷地区多聚居。
彝族的婚恋
1949年以前,由于彝族分布地区和支系不同,各地社会和经济形态的差异,反映在婚姻制度上的地域性也突出。具体有如下表现:
(一)一夫一妻制。
在彝族社会中,和父权制小家庭相适应的一夫一妻制是占主导地位的婚姻形态。过去凉山,除呷西和部分阿加子女外,一般男女在童年或幼年之时,就由父亲代为择配,求媒说合,卜算合婚,纳聘订婚。一定时间以后即行婚礼。婚后除幼子外,都与父母分居,另立门户,组成一夫一妻制小家庭。若婚后男方尚幼,新娘则返回娘家居住,待其丈夫成年后再行建立家庭。至于阿加与呷西,经主子配婚,或征得主子同意结婚,仍然采取一夫一妻制的形式。过去部分贵族统治者和富有者中也有一夫多妻的,一般所娶各妻都分居不同地点,诸妻中第一妻虽在家中有较高的地位,但无管理和支配其他各妻的权力。但再娶时,事先必须取得第一妻的同意,并泡酒打牛宴请娘家亲友,赔礼后始得行,否则有可能招致非难,引起冤家械斗。
川、滇大小凉山彝族实行“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转房制”、“姨表不婚”、“姑舅表优先婚”。“同族内婚”,是指配偶双方都必须是彝族,禁止与其他民族婚媾,如有违背,按习惯法规定要处死或开除家门。“等级内婚”,“即是黑彝必须和黑彝婚配,严禁黑彝男女和其他等级的男女发生婚媾,如黑彝女子和其他等级男子 ,双方都要处死;如黑彝男子和其他等级女子 ,男子则要开除家支或被处死,女子一律处死。“家支外婚”,即规定同一家支内部严格禁止通婚,配偶必须在外家支选择,同一家支内部若发生两性关系被视为 ,按习惯法双方都将被处死。“转房制”,即已婚妇女丈夫死后,尚在生育年龄,须转给夫家近亲中的另一男子。转房的顺序是,先尽平辈,如平辈中无适当人选,依次及于晚辈或长辈。除不能转给亲生儿子和姑表婚不转给公公外,其余均无限制。“姨表不婚”,即严禁姨表兄妹相婚,姨表兄妹似同亲兄妹,既不能联姻,也不能发生婚外性关系,否则将>>
彝族的过年习俗,意义 20分 我是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族过年很隆重,时间在每年的11月份为彝历新年,也称作彝族年。在彝族年到来的时候,会进行很多民俗庆祝活动,具体的内容很多,少许字很难解释清楚,请朋友你详见baikebaidu/view/619968 ,是关于彝族年的释义,有很全面的回答,有你想要的全部答案,希望可以帮到你。
至于“火把节”就不是“彝族年”了,火把节是每年的农历7月份,其所表达的民族意义和庆祝活动也和彝族年恭同,但是更加的热闹,号称东方的狂欢节。
彝族有哪些传统 彝族习俗 独特多姿的彝族民俗风情尽可让人返朴归真,体验古老文明之韵味。彝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的独特多姿的民族风情,体现在他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信仰崇拜多方面。 彝族饮食 彝族有偏爱吃粑粑的传统习惯,粑粑多以玉米、荞麦磨粉蒸烤而成。粑形扁圆,重约半斤,而以“略粑”为精美,“略粑”以玉米粗磨去壳后,再加水细磨而成粥,照粑粑做法蒸烤而成,细腻香甜,分外可口。一般只在年节或贵客临门时特意制作,被视为高级食品。 彝族饮酒,习惯喝“转转酒”,但凡宾客至或喜庆节日,有的节会议事皆饮酒。饮酒时,数人或者数十人团团围坐,一座用一酒器轮饮,一次喝一口,团团转,直喝到酒醉方休。兴来时则豪饮,不论一碗半樽可一气喝下,以显示豪爽气概。 彝族群众特别好客。不论走进谁家,不管是否亲友或是相识,只要说出姓名、家支,都会受到热情接待。按家境条件尽量做到酒肉粑粑款待,并留住宿,从不索取报酬,而且诚挚大方。对亲友贵客杀鸡、杀羊招待。对特别尊贵的客人,如条件许可,还要杀牛招待。杀鸡招待是最轻的,也要把全部鸡肉端上桌先请客人吃,并请客人吃鸡头,看财喜。杀猪杀羊除招待客人吃饱吃好外,还要送猪头半块,羊胛肉一块让客人带常,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热情。 彝族房舍 房屋的宅基地,多选择居高临下有险可据的小山头或山坡平地处。古时,彝族因生产生活因素,常迁徙。富裕之家,大多在高低山修筑两处住所,冬天居低山住房,夏天则迁往高山居住,有的夏天居大凉山美姑,冬天迁回峨边居住。 过去的彝族房屋多为一间,土墙瓦板四壁无窗,无天花板,屋内十分昏暗。进门为中房,设火塘,火塘以3个锅庄石安装而成,是全家做饭、用餐、烤火、议事、息宿、待客之所。中房左侧用竹笆隔开,内为主妇居室,也是存放粮食、衣物、银钱之处,右侧为磨房和堆放杂物、农具甚至拴猪的地方。 彝族婚俗 峨边彝族的婚姻嫁娶习俗,在民主改革以前,实行彝族内部通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转房、赘婚等婚姻制度,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也存在父母包办、媒妁之言、买卖婚姻的现象。从订婚到结婚过程中保留着具有民族特色的婚嫁礼仪和形式。 彝族葬俗 彝族对死者,普遍进行火葬,但对尚未长牙的死婴,则实行土葬。 彝族岁时节俗 凉山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两个:一是彝族年节,二是火把节。峨边彝族的年节:凉山彝族年是彝族的太阳历,一年为十个月,在年终的一个月相当于农历的十月,也是彝区秋收结束之际,彝族各个村寨选定一个吉日,一般在十月初一至十五之间的3天时间,就是彝族过年的日子。 在过年的前一天是除夕,家家户户大搞卫生,扫尽地面,清洗家具。过年的第一天凌晨,有条件的家家户户杀过年猪,按崇敬祖先和尊敬老人的传统习惯和规距,过年首先从村寨最受尊敬的长者之家杀猪起。然后各户依此宰杀。猪杀死后,取出胆、腰、脾、胸肉、煮熟切块与荞粑盛入高脚木盆,再用一块烧红的山石,投入一碗清水之中,产生蒸汽上绕三圈,意为除污去秽,然后斟上泡水酒并肉盆一道献于内室祭台上,举行迎祖仪式。 过年期间,人人穿戴一新。青年人举行赛马、摔跤、斗羊、斗鸡等活动,孩童们则到村外野外野炊,尽情地游玩;老人们则相邀到一起聊天、饮酒。 三天以后,开始走亲访友,到远处亲戚家拜年。已出嫁的姑娘带着酒、猪头肉等礼品回娘家,看望父母。约五六天后,过年才完毕。
彝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彝族的民族风俗有什么? “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有关这个古老节日的来源,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传说,其中较普遍的一种传说是:古时天上有个大力士斯热阿比,他听说人间有个大力士阿提拉八,就到人间与阿提拉八比赛摔跤。结果斯热阿比输了,回奏天神后,天神恼羞成怒,派蝗虫到人间糟踏庄稼,阿提拉八在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号召人们燃起松枝火把虫驱,结果驱走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为了纪念战胜天神,从此每年到这一天都要举火把欢庆。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人们在火把节的前几天就准备好了各种各样的火把。第一天是在家装饰火把,有多美就装饰多美;第二天则是去亲戚家、朋友家祝贺节日,并各自谈论着自家的火把;第三天就燃烧火把,高举着火把走进田野,走进万家,给人民带来幸福,祝愿农田五谷丰登。第三天夜幕降临时,就到火把节的 了。这时人们欢呼雀跃,分外热闹。街上到处张灯结彩,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人们身穿艳装,脸上都挂满了笑容。他们高举着火把,挤进人群,载歌载舞,好不热闹!他们融为了一体,高举的火把格外闪耀,把原来漆黑一片的夜晚一瞬间变成白昼。
。。。。多了吧
彝族人有什么传统风俗 彝族是云南省人口最多,支系较多,分布地区较广的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山区,部分居住在高寒山区,少数居住在平坝和河谷地带。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现有人口657万多,其中云南最多,有405万多人。全省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尤以楚雄、红河两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宁蒗、永胜、华坪等县)比较集中。
丽江地区现有彝族人口19万多,其中宁蒗彝族自治县有13万多人。因为宁蒗彝族主要是从四川大凉山迁徙而来,所以人们习惯上称这些彝族居住区域为“凉山”,而为了区别于四川大凉山,又称“云南小凉山”。
彝族历史悠久,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采。其《太阳历》和《十二兽历法》有其独特之处。自称他称不下一百余种,主要的有诺苏拨、纳苏拨、聂苏拨、改苏拨、撒尼拨、阿细拨等,解放后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彝族。彝是鼎彝的“彝”,既是彝族自称的音译,又具有庄重古老、丰衣足食之美意。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小凉山彝语属北部方言什扎土语。彝族人民在历史上曾用彝文写下了历史、文学、天文和医药书籍、宗教经典等,如凉山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
彝族的节日很多,有密枝节、彝历节、清明、端午、中秋和冬至、插花节、赛装节等,尤以火把节最为隆重。彝族人民擀制的羊毛披毡、刺绣优美图案的挎包、精制木漆器皿,是日常生活用品中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
彝族的风俗习惯是服饰、饮食、待客之礼。
彝族男子服饰一般为对襟、短衣、长裤,女子服饰既有长衫、中长衫、短装,还有外套坎肩,头饰以银泡、绒线做花,服饰图案以自然纹居多,几何纹次之。彝族的饮食主要以土豆、玉米、荞麦、大米为主,副食有肉食类、豆类、蔬菜类等。彝族的酒有坛坛酒、桶酒、水酒等,凉山彝族喜欢吸兰花烟,其他地区的彝族多喜吸叶子烟。彝族的待客之礼是打羊、打牛,只要有客人到,就会杀牲待客,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为牛、羊、猪、鸡等,杀之前还要把活牲牵到客人之前让客人过目再宰杀,以示对客人的敬重。
大凉山彝族的姑娘能娶,也可以嫁给汉族的男孩儿的。只要那个地方的人不反对,或者不父母不反对,都是可以的。有的地方的汉族人不太喜欢彝族嫁过来。不过现在社会都已经开放了。一般的话,这样的思想都不太存在。如果两个人在城里工作的话,基本都没有这方面的原因。
历史背景:
凉山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汉代称越嶲郡,隋唐称嶲州,南诏时改为建昌府,元朝置罗罗斯宣慰司,明朝定为四川行都司,清朝设宁远府,中华民国时称宁属。公元1952年10月1日,凉山彝族自治区(州级)成立,隶属当时的西康省。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
有自已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试行。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
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少女换裙带礼
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换裙礼仪式上,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还要把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
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换上新裙后,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参加社交活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
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迎娶归途上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
泼水接亲
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选派未婚伙子去接亲时,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彝族的迎亲是通过"抢"的方式完成的。在"抢亲"的头一天晚上,姑娘们向小伙子展开了猛烈的水战。姑娘们用泼、淋、灌、射等各种方式凶猛地攻击小伙子,使来"抢亲"的小伙子难以招架。于是,聪明的小伙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减轻"水灾"的袭击。
经过一晚上的水泼,当早晨来临时,"抢亲"便开始了。这时,姑娘们拥着新娘,小伙子们前去"争抢",姑娘们防守严格,小伙子必须机灵多变,乘一瞬间出现的漏洞,抢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为行走。可见,把新娘"抢"到婆家是多么的不容易!但彝族却认为,婚礼中的这一泼一抢才会驱除邪祟而保证日后生活不受侵扰。
洞房里的打斗
"按照彝族习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斗,将被人嘲笑:"这是不会反抗的女人!"据说,他们日后生下的孩子,祖先将不予承认,死后还进不了"阴间"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里的一对新人,还有一番打闹搏斗。他们摔摔打打,撕衣抓脸,从洞房里传出来的砰砰之声,震得四邻皆闻。
李亚鹏牵手彝族姑娘,二人互动十分亲密,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恋人之间的互动,就是爱的甜蜜。而且对于李亚鹏的感情,一直以来都是容易受到关注。李亚鹏是一个优秀的男人,所以对于他的感情生活,同样是会让人受到关注。而且李亚鹏本身就有着很好的能力,虽然这份感情来得比较晚,但是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幸福。
一、好的感情,只要来得好不怕来得晚好的感情,只要来得好不怕来得晚。其实对于一份感情,是否真正的能够走在一起,还是要看对方是否可以陪自己走到最后。对于任何一段感情来说,如果不是自己最好的选择,这样的感情最好是不要去接触。本身感情这样的问题,不能够轻易的去付出。
二、恋人之间的举动,就是感情的流露恋人之间的举动,就是感情的流露。情侣之间的感情好,在双方的交流过程当中,是不会有任何的隐瞒。而且两个人在交往的过程当中,就会将自己的情感与对方在一起的时候表现出来。
三、明星的感情不遮掩,就已经是最好的官宣明星的感情不遮掩,就已经是最好的官宣。其实很多明星对于自己的恋情,都是没有公开。就算是有交往的对象,也会将对方不公布出来。但是李亚鹏没有将自己的恋情隐瞒起来,而是将自己的感情很大方的展现出来,就是一种官宣。
李亚鹏的感情是否好,都是值得粉丝关心。这么多年以来,李亚鹏一直都保持单身的形象,单身这次的表露,似乎是告诉所有人,他的感情生活,有了新的发展。而且明星的恋情,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对象。这次的公开,往往得到的都是祝福。
彝族是西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几个省。云南彝族占2/3,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极为丰富,以农业为基础的彝族多种植玉米、土豆、大麦、小麦和荞麦。蔬菜也较为丰富。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彝族喜欢养羊,尤以小凉山的彝族养羊最多。
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吃羊时有一些特殊的习俗:羊肝、羊胃先用来祭祀祖灵,然后烧食,也有的生食;羊脑给老人吃;处于生育期的妇女忌吃公羊;牧羊人不能食羊尾巴;羊血用萝卜丝拌后腌做咸菜,放在饭上蒸熟吃,味道特别鲜美。
彝族吃鸡也有一些讲究。一般吃清炖,用陶锅煮,不用刀切。煮熟后用手将鸡撕成条块,蘸辣椒、花椒汁食。鸡头由老人吃,并要看卦(鸡脑的形状)。
彝族喜欢喝酒,酒分甜、辣两种,过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酿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酿制。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敬意”的传统。
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椎牛打羊,宰猪宰鸡,而平时一般很少动牲,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杀年猪的食俗,一半留给自己吃,另一半送给岳父岳母。年猪多用来腌制,挂起来,阴干后成为腊肉或火腿。过年节时还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坛坛酒、泡水酒、酒茶。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时,家家户户宰羊杀鸡,煮新荞麦饭。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泼撒,表示祭祀,祈求庄稼好,无灾无病。晚上,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以驱散虫蛇和害虫。广西彝族在九月初一过打粑节时有"尝新"习俗,即吃新稻谷。这些都是节日喜庆的食俗。
彝族有一套社交礼仪食俗。彝家好客,凡家中来客皆先要以酒相待。宴客规格或大或小,以椎牛为大礼,打羊、杀猪、宰鸡渐次之。打牲时,要将牲口牵至客前以示尊敬。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称打牲,其手法极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剥。
宴客时的座次顺序有一定的惯制,一般围锅庄席地而食,客人一般让坐于锅庄之上首,彝称“呷尔果”处;评价陪坐于锅庄之右首,彝称“尼木”处;帮忙者、妇女和亲友则坐于锅庄下首,彝称“呷基果”处。客人多时,顺延至右侧。
行酒的次序依据彝谚“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先上座而后下座,“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端酒给贵宾后,要先老年人或长辈,次给年轻人,人人有份。
扩展资料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
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参考资料:
彝族:同床共枕过七关
欢迎网友投稿
住在滇西北永胜县、香格里拉边缘地带的他留人(彝族的一个支系),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有着一套神秘而奇异的风俗,这种风俗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他留人的青年男女成年之后,正式谈情说爱以前,要履行洗礼、换裙、叩拜祖宗、过“七关”等一整套严密而庄严的程序。特别是过“七关”,其隐喻的神圣性,过程的奇谲性,任务的艰巨性,令外人匪夷所思,这同时也是他留人婚恋习俗的精髓所在。了解了这些,就不难明白,他留人青年男女的那份“自由”,绝不像都市中某些标榜“现代观念”、“开放意识”的青年人那样,毫不顾忌社会影响,毫不珍惜自己和随心所欲。
一般来说,他留人家的姑娘,初潮来过之后,或从外形上看已经长成了大人,便要接受成人洗礼。母亲和别的女性长辈,择定良辰,焚起好香,挑来净水,将姑娘的全身洗得莹润洁白。之后,打扮齐整并久已等候的女伴们便为她换下孩童时穿着的白裙子,穿上标志成年女子的黑裙子(两种裙子都是齐膝的短裙),边为她换装边说些赞美她祝福她的话。与此同时,家里就在正房外的院门旁边为姑娘搭盖一间“青春棚”,让她单独住在里面,开始与“外人”的交往。此后“青春棚”中有何动静,父母都是不问不管的,棚中越热闹,来往的小伙子穿梭越紧,他们心里就越欣慰越舒坦,姑娘有本事有魅力有人缘呵!而他留人家的儿子,长得像个大人了,男性长辈便择日设礼,净屋焚香,让小伙子向祖宗灵位虔诚磕头,感谢祖宗传给血肉,祈求祖宗一路护佑。履行罢这道手续,小伙子就成了“正式”的大人,也便可以正式与姑娘们交往了。
虽说从理论上讲,经过成人洗礼的小伙姑娘,具备了“大人”的资格,可以名正言顺地谈情说爱了,但还不可冒冒失失地东串西逛,迎旧识新。为着心理成熟一些,见识宽广一些,言谈举止得体一些,他们还得先找一个领路人。小伙子拜一个亲哥之外的“阿哥”(师傅的性质),请他好好“修理”自己。阿哥除了向“徒弟”传授与姑娘们交往相处的知识和应遵守的规矩外,还带着他到这个那个青春棚去玩耍,去参观学习,广泛结识朋友,积累感性知识。同样,姑娘也得先找一个“阿姐”,向她请教有关知识,并跟着“阿姐”到一些老资格的青春棚去,看那些“棚主”如何动作如何言谈如何运用眉目,攒足心得,以便以后运作。 接下来才是过“七关”。
首先,“阿哥”为小伙子物色好一个顶尖儿的青春棚“棚主”,在暮色洇竹,月上房梢时,便领着小伙子到那里去。一阵寒喧过后,“阿哥”看时机成熟了,便假咳两声,对那姑娘说:“姐姐,你瞧,我这兄弟小公鸡一样地开叫了,该是谈情说爱的时候喽。我们都敬慕姐姐的好品行,好人材,来找姐姐,就是请姐姐费心帮忙,提拔提拔我这兄弟,教给他做人的道理,用姐姐月亮一样明洁的胸怀照亮他的前程,调理他真正成人。请姐姐千万不要推辞,多谢了!多谢了!”
“姐姐”心中自是一番甜美滋味,嘴上却要说出十分的客气:“哥哥夸奖了,羞得我要命!我心笨嘴笨,相貌又丑,咋个挑得起这副担子哟!不过嘛,既然你们信得过我,我就试一试吧。丑话说在前头,要是闪了火,走了气,带不出来这位小哥哥,误了他的云彩前程,可不要咒骂我啊!”
“阿哥”的第一脚踢出去,心头踏实了几分,便说:“天时差不多了,我该走了,你们下细说一说吧。我这兄弟就交给姐姐喽,他要是哪里说错了、做拐 (差)了,姐姐得原谅他一下呵。”
引路的“阿哥”走了以后,姑娘就铺床解被,安排就寝。俩人合衣并排躺在床上(小伙躺在外侧),漫无边际而又有所侧重地摆谈闲话:你家兄弟姐妹有几个,田地有多宽,庄稼长得怎么样,牛羊猪鸡有多少,你是家头老几,平时在家干些什么活,童年有些什么趣事,最近去了哪些地方,街上有些什么好看好玩的,今天驿道上的赶马哥是老是嫩……姑娘通过种种话题,了解小伙的家境,推测小伙的性格,也“套”出小伙的见识与修养,掌握他的素质情况。自然,小伙也由此而“立体”地认识姑娘。讲着讲着,俩人犯困了,便关嘴闭目,进入梦乡。整夜里,小伙和姑娘虽然同被共枕,却是井水不犯河水,各人守稳自己的领地,不论青春的热潮怎样躁动,火焰如何炽烈,也得咬牙憋住、顶住,坚持还坚持,经受考验。即使腰酸腿麻,实在想翻个身了,也得小心又小心,轻巧再轻巧,以免惊动对方,引起误会。
次日一早,若是小伙神色安详,或者喜气洋洋地钻出青春棚,说明他夜里严守规矩,坐怀不乱,得到了姑娘的信任,顺顺利利地领到了“通关文牒”。
第二天晚上,或者稍后一些日子的晚上,“阿哥”又领着小伙子来到“姐姐”的青春棚。这回的情形却已不同:“姐姐”与他们一起,去另外的青春棚找另外一个姑娘。“阿哥”大体上重复一遍对“姐姐”说过的那番话,“姐姐”则在一旁帮腔、引荐。时候差不多了,“阿哥”借故走人,“姐姐”留下一些必要的言语,也返回自己的棚儿。自然,留在棚中的姑娘和小伙又是同眠、交谈的一套章程。如果小伙仍能谈吐有分寸,行为守规矩,则过了第二关。
如此这般,“姐姐”要负责给小伙找够六个姑娘,加上自己一共七个,让小伙子一一过关。可以想见,一字排开的这些关口是怎样地险峻奇崛,要过完这些关口是怎样地艰难辛苦!初入人世的热血男儿,需经受怎样严峻的考验!小伙子一旦过了七关,说明他素质好,品行佳,其美名便随轻风迅速拂遍远近的青春棚,被“棚主”们念于嘴,记于心。日后,小伙子单枪匹马驰骋于任何一个青春棚(当然包括那七个供他过关让他练兵的青春棚),都会受到热情款待。
由此可知,小伙子找好第一个姑娘是最重要的。如小伙子争气,中途不出故障,这第一个姑娘便要负责到底,成全小伙子的美名。假如本村寨没有七个姑娘,或者凑不足七个较好的姑娘,那么她就得凭自己的关系和亲戚朋友的帮助,带着小伙子翻山越岭到外地去找好姑娘,直到凑足“七仙女”为止。而作为平等回报,或者说“交换”的条件,小伙子的“阿哥”也要找足七个好小伙子(包括他的“徒弟”),领来给这个姑娘供她交往和挑选。
在过七关的过程中,如果小伙子把持不住自己,压抑不住烈火,以至心生异念,图谋越轨,则会立即被姑娘蹬下床铺,驱除门外,如瘟神一般去蹲火塘,钻草窝(他留人家是不给未婚男儿安排住房置办行李的)。而且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他都会受到远近乡亲特别是姑娘们的鄙夷,成为恋爱婚姻的困难主子。同样的道理,姑娘要是在与小伙的最初接触中便乱了春心,或小伙稍作佯攻她便放弃关隘,不作坚守,那么她免不了会被人另眼相看,打入另册。
过了七关,取得了与异性交往的“资格证书”,他留青年男女们便可自由交往,穿梭往还于“快活林”了,既不必讲究先来后到,也毋需理论资历深浅,一切全看姑娘愿意收留哪个小伙子为自己青春棚的男主人。只要两情相融,青春棚中发生些什么事情,就是可以想见的了。
七关难过,七关的意义也便非同寻常。它既使人在与异性交往方面经受了锻炼,积累了经验,并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又使人深切认识到与异性交往的自由来之不易,应珍惜,应珍重,切不可造次作福。更深一步的含义则是,经过半是甜蜜半是“受罪”的七座关隘,人的意志得到了砥砺和考验,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便能够承受硬的软的各方面的磨难与侵蚀。
彝族:同床共枕过七关
欢迎网友投稿
住在滇西北永胜县、香格里拉边缘地带的他留人(彝族的一个支系),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有着一套神秘而奇异的风俗,这种风俗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他留人的青年男女成年之后,正式谈情说爱以前,要履行洗礼、换裙、叩拜祖宗、过“七关”等一整套严密而庄严的程序。特别是过“七关”,其隐喻的神圣性,过程的奇谲性,任务的艰巨性,令外人匪夷所思,这同时也是他留人婚恋习俗的精髓所在。了解了这些,就不难明白,他留人青年男女的那份“自由”,绝不像都市中某些标榜“现代观念”、“开放意识”的青年人那样,毫不顾忌社会影响,毫不珍惜自己和随心所欲。
一般来说,他留人家的姑娘,初潮来过之后,或从外形上看已经长成了大人,便要接受成人洗礼。母亲和别的女性长辈,择定良辰,焚起好香,挑来净水,将姑娘的全身洗得莹润洁白。之后,打扮齐整并久已等候的女伴们便为她换下孩童时穿着的白裙子,穿上标志成年女子的黑裙子(两种裙子都是齐膝的短裙),边为她换装边说些赞美她祝福她的话。与此同时,家里就在正房外的院门旁边为姑娘搭盖一间“青春棚”,让她单独住在里面,开始与“外人”的交往。此后“青春棚”中有何动静,父母都是不问不管的,棚中越热闹,来往的小伙子穿梭越紧,他们心里就越欣慰越舒坦,姑娘有本事有魅力有人缘呵!而他留人家的儿子,长得像个大人了,男性长辈便择日设礼,净屋焚香,让小伙子向祖宗灵位虔诚磕头,感谢祖宗传给血肉,祈求祖宗一路护佑。履行罢这道手续,小伙子就成了“正式”的大人,也便可以正式与姑娘们交往了。
虽说从理论上讲,经过成人洗礼的小伙姑娘,具备了“大人”的资格,可以名正言顺地谈情说爱了,但还不可冒冒失失地东串西逛,迎旧识新。为着心理成熟一些,见识宽广一些,言谈举止得体一些,他们还得先找一个领路人。小伙子拜一个亲哥之外的“阿哥”(师傅的性质),请他好好“修理”自己。阿哥除了向“徒弟”传授与姑娘们交往相处的知识和应遵守的规矩外,还带着他到这个那个青春棚去玩耍,去参观学习,广泛结识朋友,积累感性知识。同样,姑娘也得先找一个“阿姐”,向她请教有关知识,并跟着“阿姐”到一些老资格的青春棚去,看那些“棚主”如何动作如何言谈如何运用眉目,攒足心得,以便以后运作。 接下来才是过“七关”。
首先,“阿哥”为小伙子物色好一个顶尖儿的青春棚“棚主”,在暮色洇竹,月上房梢时,便领着小伙子到那里去。一阵寒喧过后,“阿哥”看时机成熟了,便假咳两声,对那姑娘说:“姐姐,你瞧,我这兄弟小公鸡一样地开叫了,该是谈情说爱的时候喽。我们都敬慕姐姐的好品行,好人材,来找姐姐,就是请姐姐费心帮忙,提拔提拔我这兄弟,教给他做人的道理,用姐姐月亮一样明洁的胸怀照亮他的前程,调理他真正成人。请姐姐千万不要推辞,多谢了!多谢了!”
“姐姐”心中自是一番甜美滋味,嘴上却要说出十分的客气:“哥哥夸奖了,羞得我要命!我心笨嘴笨,相貌又丑,咋个挑得起这副担子哟!不过嘛,既然你们信得过我,我就试一试吧。丑话说在前头,要是闪了火,走了气,带不出来这位小哥哥,误了他的云彩前程,可不要咒骂我啊!”
“阿哥”的第一脚踢出去,心头踏实了几分,便说:“天时差不多了,我该走了,你们下细说一说吧。我这兄弟就交给姐姐喽,他要是哪里说错了、做拐 (差)了,姐姐得原谅他一下呵。”
引路的“阿哥”走了以后,姑娘就铺床解被,安排就寝。俩人合衣并排躺在床上(小伙躺在外侧),漫无边际而又有所侧重地摆谈闲话:你家兄弟姐妹有几个,田地有多宽,庄稼长得怎么样,牛羊猪鸡有多少,你是家头老几,平时在家干些什么活,童年有些什么趣事,最近去了哪些地方,街上有些什么好看好玩的,今天驿道上的赶马哥是老是嫩……姑娘通过种种话题,了解小伙的家境,推测小伙的性格,也“套”出小伙的见识与修养,掌握他的素质情况。自然,小伙也由此而“立体”地认识姑娘。讲着讲着,俩人犯困了,便关嘴闭目,进入梦乡。整夜里,小伙和姑娘虽然同被共枕,却是井水不犯河水,各人守稳自己的领地,不论青春的热潮怎样躁动,火焰如何炽烈,也得咬牙憋住、顶住,坚持还坚持,经受考验。即使腰酸腿麻,实在想翻个身了,也得小心又小心,轻巧再轻巧,以免惊动对方,引起误会。
次日一早,若是小伙神色安详,或者喜气洋洋地钻出青春棚,说明他夜里严守规矩,坐怀不乱,得到了姑娘的信任,顺顺利利地领到了“通关文牒”。
第二天晚上,或者稍后一些日子的晚上,“阿哥”又领着小伙子来到“姐姐”的青春棚。这回的情形却已不同:“姐姐”与他们一起,去另外的青春棚找另外一个姑娘。“阿哥”大体上重复一遍对“姐姐”说过的那番话,“姐姐”则在一旁帮腔、引荐。时候差不多了,“阿哥”借故走人,“姐姐”留下一些必要的言语,也返回自己的棚儿。自然,留在棚中的姑娘和小伙又是同眠、交谈的一套章程。如果小伙仍能谈吐有分寸,行为守规矩,则过了第二关。
如此这般,“姐姐”要负责给小伙找够六个姑娘,加上自己一共七个,让小伙子一一过关。可以想见,一字排开的这些关口是怎样地险峻奇崛,要过完这些关口是怎样地艰难辛苦!初入人世的热血男儿,需经受怎样严峻的考验!小伙子一旦过了七关,说明他素质好,品行佳,其美名便随轻风迅速拂遍远近的青春棚,被“棚主”们念于嘴,记于心。日后,小伙子单枪匹马驰骋于任何一个青春棚(当然包括那七个供他过关让他练兵的青春棚),都会受到热情款待。
由此可知,小伙子找好第一个姑娘是最重要的。如小伙子争气,中途不出故障,这第一个姑娘便要负责到底,成全小伙子的美名。假如本村寨没有七个姑娘,或者凑不足七个较好的姑娘,那么她就得凭自己的关系和亲戚朋友的帮助,带着小伙子翻山越岭到外地去找好姑娘,直到凑足“七仙女”为止。而作为平等回报,或者说“交换”的条件,小伙子的“阿哥”也要找足七个好小伙子(包括他的“徒弟”),领来给这个姑娘供她交往和挑选。
在过七关的过程中,如果小伙子把持不住自己,压抑不住烈火,以至心生异念,图谋越轨,则会立即被姑娘蹬下床铺,驱除门外,如瘟神一般去蹲火塘,钻草窝(他留人家是不给未婚男儿安排住房置办行李的)。而且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他都会受到远近乡亲特别是姑娘们的鄙夷,成为恋爱婚姻的困难主子。同样的道理,姑娘要是在与小伙的最初接触中便乱了春心,或小伙稍作佯攻她便放弃关隘,不作坚守,那么她免不了会被人另眼相看,打入另册。
过了七关,取得了与异性交往的“资格证书”,他留青年男女们便可自由交往,穿梭往还于“快活林”了,既不必讲究先来后到,也毋需理论资历深浅,一切全看姑娘愿意收留哪个小伙子为自己青春棚的男主人。只要两情相融,青春棚中发生些什么事情,就是可以想见的了。
七关难过,七关的意义也便非同寻常。它既使人在与异性交往方面经受了锻炼,积累了经验,并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又使人深切认识到与异性交往的自由来之不易,应珍惜,应珍重,切不可造次作福。更深一步的含义则是,经过半是甜蜜半是“受罪”的七座关隘,人的意志得到了砥砺和考验,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便能够承受硬的软的各方面的磨难与侵蚀。
还有写其他的资料,请阅读!
彝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众多,分布广的一个民族。彝族的结婚习俗形式众多,别具特色。下面就来领略一下彝族的结婚习俗到底是怎样的。
彝族结婚习俗有哪些
盘县彝族婚嫁习俗
结婚时,彝语男方叫“且克”,女方叫“阿谋且”。男方家要组织两个“措说”(新郎的姐夫或老表)、一个新郎的弟弟或侄儿(为新娘拉马),其余数青年作伴,背着礼物、酒、肉、米(数量不限)、新娘的衣物及供奉祖宗的祭祀品。起程前,由拉马人把马拉到堂屋内,新郎用一盘子端着粮食喂马绕火塘三圈再出门,出门后新郎亲自上马走出一程后,把马交与接亲队便转回(新郎不会去接亲)。
快到女方家门口时,姑娘伴(阿谋措)们站立两旁,用洁净的盆端着水,拿着青竹叶把水撒向接亲的队员们,表示为之接风洗尘(措说低)。两个“措说”进门坎时,新娘用自己的嫁装新盆端着的水迎面泼出,意是你们进门时我就是泼出去的水了。“措说”进门后得先给其祖宗磕三个头,期间任何人不准逗闹,否则就是对祖宗的不尊敬,届时,放好行旅赐座,听从主事人的安排。
饭后,由主事人安排,把各位长辈集于堂屋就座,“措说”提着带去的离娘酒“木呕之”敬以长辈们,同时按新娘对长辈的称呼,一一介绍,由拉马这个人向每位长辈磕头表示敬意,就在这时,屋外新娘和姑娘伴们已在外面唱起了酒令歌“措说诛”。其内容是诉说自己劳作耕织,将要离开这个家了,对家人依依不舍的情怀。姑娘伴们也会骂“措说”,意是我们从小一起长大,情深意长,今天你们就要把我们分开了,是多么狠心,对此表达各种不同的感受。然后安慰新娘,祝福今后的日子将会更美好,更幸福,同时共同跳起舞、唱起歌,尽情地歌唱娱乐至深夜。
第二天,按定好的时辰,请属命相合、寿缘好、福气好的老人为新娘梳妆打扮,准备起程,同伴由主事人安排。新郎的父亲在祖宗灵位前点上灯烛,供上酒、饭、菜等,完后再安排客人吃饭,然后就安排送客。新娘出门时,在祖宗灵位前磕头,向祖宗拜别,再向就座的各位长辈告别行礼,由哥哥背着出门,到门前扶上马,走上一程,交与接亲的搀扶(接亲的两个“措说”已在新郎出门前就在堂前磕头拜别后来到路上等候)。
新娘组织好的送亲队伍也随之护送,送亲的人员是新娘的舅舅一个“欧妮”、大爹或叔叔一个“欧抹”、兄或弟一个 “阿欧”、姑母一人“阿谋木”、伴娘“阿谋措”数人组成(姑母必须骑马)。到了男方家时,由主人和“毕摩”安排,在村寨门口退喜神“色娄”,意识是把路上凶气邪神退回去,具体做法是用两棵枝叶茂盛的竹子挽好一道门,上面挂些倒钩刺,不同色的布条,燃些香纸,奠上酒,用一只小鸡仔或一枚鸡蛋,“毕摩”念些咒语退之,青竹门内只许新娘的人、马钻过,其余人员绕道而行。
进门:行至门前,“措说”一个把新娘从马上抱下放在另一个人的背上扶着进门。第一步跨门坎,务必将放在门脚下的一个碗、一支木勺踩烂,此意是把碗、勺踩烂后,新娘会慢慢的忘了对家乡的思念,专心建立这个新的家庭,背入洞房,接着由伴娘(新郎的伯父、伯母或叔、婶担任)搀扶到屋外找一棵果树或常青树脚拜过天地,掀顶帕。具体做法:在树脚安放一张桌子,点上蜡烛香灯,摆上娘家备好带来的一半猪头和酒,新娘面向东方跪下,“毕摩”念词,然后用秤钩把头顶上的盖头掀起,此意是拜过天地后,一对新人的配合如日月相交,地久天长。做毕,伴娘带着新娘回到堂屋和伴郎陪同的新郎拜过祖宗,新郎新娘向各位长辈一一拜过后,送入洞房。礼节结束,主事人便安排开席。
回门:住上两夜,待第三天早上,主事人把父母和各位长辈请在堂屋坐定,新娘便把早已做好的鞋发给各位长辈,一是展现自己的针线本事,二是给长辈们的见面礼,同时长辈们也回赠些钱作见面礼,给予祝福。吃完早饭,送亲的队伍就要回程,新郎家要给一大块猪肉(必须是一半猪的前半截,头连着前脚),此意是款待感谢为此件婚事尽力帮忙的村邻们,新郎要和送亲人一道过去。第二天,新娘父母(其中一人)亲自送女儿和新郎一道回来,住上数天,把女儿托付给了这个家庭便回去了,整个婚嫁程序全部结束,这一对新人开始他(她)们新的生活。
彝族婚礼习俗
彝族群众很讲究礼节,特别是对待婚姻大事。因此,在举行婚礼的头一天,男方要请人把一定数额的食品送到女方家,若是路程远的则要提前送去。第二天,亲戚朋友、乡邻到男女双方家帮助清扫庭院,铺松毛,备办宴客的食物和用具。彝族群众婚礼要举行三天,第一天,新郎在吹鼓手和大号师傅吹奏庆婚乐声中,举行献天地、敬祖宗、拜父母、拜姑舅和本家亲戚仪式,并且在举行拜堂仪式时新郎要给亲友果品、食物,亲友们回赠给金银首饰、钱财、衣服等物,以示祝贺。第二天,即迎亲,新郎到女家娶新娘,根据路程远近来决定往返时间。
在出发前,都要举行献祖仪式,然后备6匹马,在鼓号声中去 迎亲。到女方家后,在一位上辈人的指点下,把带来的服饰摆在女方家祖堂前,然后请阿闭念经文,并由他领着新郎去敬天地、献祖宗、拜父母。然后由女方父母给新郎右手系上红绸丝带,而后设宴招待迎亲的人们,席散后新郎由媒人领着叩拜女方舅、叔等长辈,收拾嫁妆后,便接新娘。这时的新娘脸遮红绸子,胸佩明镜,由哥哥背出门上马,然后便鸣放爆竹欢送迎亲的队伍返程。有的地方彝族因迎亲路程远,娶亲人便把男方为女方准备的衣物用具背到女方家,到晚上女方父母请歌手来唱“娶亲歌”或“送亲歌”,唱到一样拿出一样,如果歌手唱错了,娶亲的人把东西拿出来踉歌手嬉戏一番,把东西不给新郎新娘,却笑着装进自己包里,归娶亲的人所得。而歌手唱准的东西娶亲人拿不出来,他同样受到歌手的嬉戏,用簸箕在娶亲人头上打三下,在这欢歌交接声中,由于唱与拿的差错,引得人们哄堂大笑,充满喜庆气氛。
迎亲的队伍刚进村,男方家门口早已有人在迎候。油阿闭 或长辈念“两朵彩云相结合,新郎新娘下马来”的退喜辞之类 的词句,有的地方还要请歌手唱“迎亲歌”。新郎新娘进门后进行拜天、敬地、敬诸神后,新郎新娘争相进屋开堂门,据说 谁先开门,今后就让谁当家。然后在洞房内还要献祖拜床,喝 交杯蜂蜜甜茶,并向双方父母献敬糖或茶。
彝族婚礼上的宴席,除用猪、羊肉及 其它 食品加工的菜饭外,在南涧地区彝族群众婚礼上宴请宾客时还有一道独特的菜,当地群众称之为“跳菜”。这“跳菜”就是当人们八席坐齐后,在一声“上菜”声中,随着大号、吹呐、锣鼓齐鸣声中,只见一对对上菜的人,有的手持摆满菜肴的托盘,有的把盛满菜肴的托盘须在头上,从厨房里一步一步地跳着欢快的舞步把菜肴敬献上。上某人不时地变换着舞姿,有的用头顶,有的徒手端十来个大碗茶,有的用手臂抬,脚踏舞步,边舞边敬献莱饭,菜点滴不拨,使人赞叹不已,无不钦佩这种杂技与舞蹈集于一身的“跳莱”。 宴请宾客完毕,男女双方亲友按辈份就坐进晚餐,新郎新 娘和陪郎、表兄妹们坐一席,席上的莱用红线串连着,新娘新 郎须备刀带剪使用,否则处处受难,逗人笑闹。晚上,要举行闹房庆贺。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东山寨彝族群众中,新婚晚上有由叫花子闹新房的习俗,即由三位男青年一人装者五,一装**;一人装未婚姑娘,相互取笑说闹,然后即由芦笙顿路,带着男女青年连同亲友们打歌到通宵。因此,新婚之夜新 娘和陪女同睡。第三天内新娘酬客,首先向宾朋端送洗脸水, 送糖果,然后又酬谢陪郎、陪娘和相帮的亲朋好友,以及歌手,并向他们赠礼品送糖果。早饭后双双回门,回门要当天返 回若路途远的,则绕房一圈,可在娘家过夜,三天过后夫妻 方可同房。有的地方结婚后,新娘不落夫家,待新娘有“喜” 之后,经男方多次请求,才落夫家开始夫妻生活。
独特的南涧彝族婚恋习俗
求亲 当男方相中某女后(含男女暗中相好者),男方即请媒人到女家公开求亲。一般需要去三次,首次去主要是向女方家长表明求婚,并讨取被求之女的生肖(俗称“八字”),以备“合婚”;二次去是奉告此对配偶的“合婚”情况,并要求女方家给予成全;三次去,主要是商讨“定婚”事宜。男方每次去女方家去求亲,拜求婚事都必须带有一份礼品(一般是带酒、糖、面条、茶叶等四色礼,并且每件皆需为双数)。在求亲中,女方是否同意为门婚事,往往有一定的暗示:如首次去后,女方用鸡蛋腌菜汤招待男方并将礼品全都退回,即表示此婚事没有希望了;如二次去后,女方用青菜汤招待南方并退还一半礼品(或近半数礼品),则此婚事已基本允诺。
献酒 彝族婚俗中献酒是很庄重的。献酒当日,男方必须到女方家祭拜女方先祖;女方则请族中长者及重要亲戚请到家中宴席。男方在女方家祖宗神案前在女方家长的带领下对女方家族亲戚中的长者按女方的称呼一一拜认。献过酒后,即向社会公开表明此婚事已成定局,女方家长公开认求婚之男为“女婿”。意在行过此礼,婚事已定,当事人不得再有他念,别人更不得插足。
通信 主要是向女方通报结婚日期和送给女方一定的彩礼钱以资筹办婚事。
迎亲 男方必须准备马匹以供新郎、新娘乘坐及运输女方嫁妆(如今多已改为车辆)。 迎亲队伍出发前新郎必须祭拜“宓戏”(南涧彝族各家各户都供奉有一枝三杈并生的松枝作为象征的“宓戏”神,按古书“宓戏”多写为“虙虥”,据考解,“宓戏”二字均有“虍”,故俗称的“宓戏”,实乃是彝族“虎”图腾的一种形式,婚俗中视“宓戏为“保婚之神”)。迎亲时,必须打旗,敲锣,吹奏喇叭、唢呐,迎亲来回途中必由吹鼓手引导。迎亲时,男女双方迎亲送亲队伍均安排单数,合为成双成对。新娘到达男家门前时,要举行"退喜神"之仪,即在大门口摆一张高桌子,上面放一个大托盘,盘里装有一个猪头、一根猪尾和一些糕点、五谷、盐、茶等物,再放一个装满粮食的升或斗,再放上小秤、红色毯子之类的东西,由“阿闭”诵一些祷告语并领着新郎、新娘,面对桌子磕三次头(第一次磕3个,第二次磕6个,第三次磕3个)。然后,新郎、新娘才能进门。当天晚上,大多在新郎家院子里举行"打歌"活动,来自四面八方的歌手和客人一起尽情欢歌,通宵达旦,以表示对婚礼的祝贺。
婚宴 南涧彝族的婚宴,往往以“跳菜”助兴。彝家人办喜事,桌子迎厨房两面摆开,中间留路,宾客三方围坐。“跳菜”开始,只听数声锣响,大号,唢呐齐鸣,主持办事的“”一声令下,两位跳菜大师从厨房相继而出,他们头顶托盘,口含饭勺,勺中摆有三至五手里还撑着托盘,托盘里装满了菜碗,在忽高忽低,忽急忽缓的音乐声中,一前一后,踏着音乐,缓缓入场,把菜摆放在桌子上。盘碟的摆放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结婚当晚,摆成圆形,第二天早上则摆成梅花形。婚宴中,吹鼓手不得与客人同席,必须单独进食。
拜堂 拜堂认亲礼仪在婚礼第二天早上举行。即由“”主持,在正房祖宗神案前,在吹鼓手演奏的喜乐的伴奏下进行。新郎、新娘双双向男方家族长者及主要亲戚行拜认亲之礼,跪拜时,新郎、新娘必须向受拜者敬双杯喜酒及奉送一份糖果,受拜者也必须给新郎、新娘馈赠一定的磕头钱。
回门 “回门”必须选择最近的双日。新郎、新娘带着喜糖、喜酒等礼品同送亲的人回到新娘家。并再拜父母及本家长者亲戚。晚餐后,新娘、新郎要在当天落日前返回男方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