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巫术,纵谈分说,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统一的说法。因为青睐玄幻的事物,并且对中国古代用药使毒惑心之术有一定程度的莫名喜好,就从网上等搜索整理了一些有关资料,先列出一些巫术的相关资料吧,并不一定真实,大家权当知晓了解一下就行咩,不用太严肃认真看待的,不然会累死= =。
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古代施术者女称巫,男称觋。
从巫术的性质角度,可以把巫术分为黑巫术和白巫术。黑巫术是指嫁祸于别人时施用的巫术;白巫术则是祝吉祈福时施用的巫术,故又叫吉巫术。
从施行巫术的手段角度,巫术又可分为两类,一为摹仿巫术,另一种叫接触巫术。
摹仿巫术是一种以相似事物为代用品求吉或致灾的巫术手段。如恨某人,便做人形,写上该人的生辰八字,或火烧或投水,或针刺刀砍,以致那人于死地。从性质上讲,这属于黑巫术。再如小儿常常落井,为避灾,常做一偶人代替小儿投入井中,这种行为称作破灾破煞。在上古生产习俗中,稻花开始,男女相会于田,以促进稻谷结穗。人若生疮,画在植物叶或黄纸上,便可移走病患,也叫摹仿巫术。白云观里拴娃娃、民间的 “偷瓜”等
祈子习俗。
接触巫术:是一种利用事物的一部分或时事物相关联的物品求吉嫁祸的巫术手段。这种巫术只要是接触到某人的人体一部分或人的用具,都可以达到目的。如某人患病,在病人病痛处放一枚钱币或较贵重的东西,然后丢在路上任人拾去,于是任为病患便转移到了拾者身上。放碗、姜原履大人迹生周始祖弃都是接触巫术。过去害人的黑巫术常常搜集不和睦人的头发、胡须、指甲以及心爱之物,以备加害对方。小孩子的名字也不能随便告诉
别人,否则便要受制于人。
在凉山彝族,奴隶主发现奴隶逃走,除派人寻找外,还要请巫师施行巫术,方法是把奴隶丢下的破衣片招来,放在石磨内磨,由于布片不易磨下来,便认为奴隶也必然在山间转来转去,找不到逃生的路;奴隶为能逃出虎口,也以巫术对抗,一般在逃走时,背一小扇石磨,顶在头上,这样奴隶主磨的布片就会很快掉下来,自己也能逃跑成功。
详细的都在这个网址
http://blog163com/dickmn@126/blog/static/193807920085285725112/
今天的小编是如何给大家带来“巫术与巫术”的?希望能帮到你。
说起巫术,这是中国古代鬼神的产物。在科技医疗水平有限,无法有效解决生死问题的情况下,唯一的出路就是指向远古祖先所尊崇的神灵。还是心里的鬼。巫术是崇拜和恐惧的延伸。巫术是指人们喜欢女巫或他们掌握的巫术。巫术是指巫术的载体。巫术在历史上造成了巨大的政治悲剧,因此成为历朝历代严格限制的行为。
巫术的艺术是什么?
关于中国古代巫术的研究,学者们一直争论不休。有学者指出,中原文明没有巫术。它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萨满信仰。此外,西南、福建、广东等地少数民族的毒药研究成果也被融入到中原的巫术中。
据《左传》说,早在春秋时期,郑庄公就下令军队“打狗打鸡”。
射杀英戈叔叔自己的间谍的诅咒是巫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巫术的起源应该是中原民族在当地形成的,而巫术则是西南民族对毒药研究的结合。
毒最初的目的不是害人,而是培养毒人的守护神,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信仰。这类似于今天泰国“养孩子”的做法。最常见的制毒记录是端午节,这一天被认为是古代毒气最丰富的日子。毒药放在罐子里,互相残杀。当大毒吞噬了小毒,就成了最后的毒。据史料记载,这里所说的毒药通常是指100多种毒虫,但洋人只需要12种毒虫就能制成,而且是在端午节的时候抓的。它们要么是爬行动物的“龙法”,如蛇和蜈蚣,要么是“独角兽法”,如蟾蜍和蜥蜴。
制作这种方法的周期通常是一年。大毒把小毒都吞了以后,主人就开始吃了。饲养过程称为饲养方法。一般来说,需要三到四年。当方法成熟后,你可以选择在一个好的日子把它拿出神坛。顾的养育目的是用自己的灵气为家人祈福,保护他们远离疾病和灾难。会做生意的可以赚大钱,那些高官可以升到高层。护理员每天虔诚祈祷,喂饭。每年夏至前后,都要宰杀猪和羊作为大祭品。所以抚养和照顾不是一般家庭能够承受的。
“苗族妇女会用巫术杀人,称为‘锄草鬼’。”赣州府志
我们所说的巫术,绝不是虫法。由于中医名著《本草纲目》中有关于昆虫的记载,这种形式的方法将被视为该方法的唯一代表。其实各种史料也记载了植物法和射花法,昆虫法也包括金蝉法和虱子法。不管这些形式是什么,都有祝福和伤人两个方面。有些方法侧重于慢性杀戮,有些则是无意识的。这种方法从古至今都没有被淘汰。因此,他们不得不依靠医学的发展来对抗它。这比女巫的驱魔方法更科学。
历史上的巫术控制
说到巫术,历史上最有名的邪术是汉武帝的巫术,影响了、宰相公孙贺和刘曲里、公主何,以及三个孙子。还涉及到很多大臣和重要人物,总共三万左右。第二阶段,顾武的不幸是因为他晚年身体不好,他的亲信大臣江充利用了这一点。他向汉武帝透露,太子顾武诅咒皇帝,引发了一系列的搜捕和种族灭绝,改变了西汉的政治格局和随后的历史走向。
纵观巫术灾难,汉代对巫术的克制是通过受害者的传记得知的,如“放巫者,教令弃城而逃;老婆是个女巫,一个氏族”。其实这些法律的限制也排除了皇权,也就是说《汉律》年并没有写这个条款,也没有哪个皇帝触犯了法律,犯了和普通人一样的罪。因此,巫术仍然是封建帝王祈求长寿的良药,也是他们控制和约束臣民的统治工具。
带毒生活的人,中毒的人的父母妻儿,不会制毒的人都不会坐。——唐律
隋朝以前,对巫术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防止民间巫术伤害当地民众和社会秩序,这是维护统治阶级稳定的必要手段。另一个是为了避免别有用心的官僚或皇族的威胁。唐代首次将对巫术的控制纳入法律,法律明确规定了对民间利用巫术等非正统手段争夺财物的惩罚措施。这说明古代民间巫术的邪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国家不得不忽视对巫术的控制。
记载了宋仁宗时期的一个民间巫术故事。由于民间巫术对人的伤害时有发生,福州一位名叫林世渊的地方官员发明了一种治疗巫术的药方。宋仁宗得知后,下令将林世渊的巫术处方呈送朝廷审查。这个方子,加上太医收集的巫术秘方,编成一本书,印成专册,分发给各地,传与当地人使用。这说明宋代民间巫术已经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的领域。
“任何制造或隐藏有毒动物的人,如果杀死它们并按指示制造它们,都可以被斩首。”-达鲁明
明清时期对巫术的控制更加严格,这也是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需要。从古代官员对行为的控制可以看出,这种巫术不能仅仅理解为封建迷信的产物。这种形式的巫术影响较大,主要是因为古代医学缺乏药理实验的条件,即不能对症下药。
古的栽培方法多种多样,使得古的药理作用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无论是慢性死亡还是控制人心,都是对社会稳定的挑战,是历代中央政府所不能接受的。汉武帝时期,巫术之恶甚至威胁到最高统治者的继承权。这是封建王朝从上到下控制巫术和巫术的两个主要原因。
古武的技术原本是古代祈求好运的技术,但在进化的过程中变成了损人利己的手段。这种方法对汉武帝的历史影响最大,也是历代加强对古武技术控制的主要原因。今天,据说这项技术仍在湘西和其他地区传播。随着科学的进步,巫术的危害越来越小。流传至今只能说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没有去其糟粕。只是希望往祝福的方向发展,不会伤人心。
相信大家都看过鬼吹灯等一些古装剧,那你们肯定对巫蛊术这种残忍的杀人方式不太能理解,因为施行这种死法往往会让人触目惊心。关于巫术在我国史书典籍上有少量记载,我们听过最多的是扎小人。在我国偏远的西北地区就有一种真实恐怖的邪术——痋术,在小说鬼吹灯中也有过描述,那么痋术是真的存在吗接下来就有本站我为大家讲解滇南三大邪法之一的痋术吧!
滇南痋术(téngshù)痋术是滇南地区一种控制虫类的邪术,其中痋术、蛊毒和降头并列称为滇南三大邪法。 曾盛行于东南亚一带。
痋古同“疼”:“寒热酸痋。”在我国云南似乎还有人使用。三者皆是利用自然界的某些虫类将人置于死地的法术。“痋术”,是用死者地亡灵为媒介,而且冤魂的数量越多,这种”痋术“的威力也相应越大,用死者制痋的过程和手段非常繁多。
痋术的效果
所谓“痋引”,是施行某一种“痋术”,必须的药丸,被活人吞下后,就会寄生于体内产卵,只需要大约三到五天的时间,卵越产越多,人体中的血肉内脏全成了蚴虫的养分,取而代之填充了进去。由于是在短时间内快速失去水分,人皮则会迅速干枯,硬如树皮石壳。
在人尸形成的外壳中,当虫卵吸呋尽人体中所有的汁液和骨髓后,就会形成一个真空的环境,虫卵不见空气就不会变成蚴虫,始终保持着冬眠状态。在阴凉的环境中,可以维持千年以上,所以直到今日,切破人皮,里面仍然会有可能立刻出现无数象肥蛆一样的活的“痋引”幼虫,但是根据保存程度的不同,也有可能里面都是早已干枯的虫卵。
“痋术”由于在各种典籍,包括野史中的记载都比较少。至于将活人当做虫蛹是为了什么,人皮中象肥蛆一样的虫子有什么用途,这一切都无从得知。
痋术现今还存在吗
人们说,如果是看到这样的石化蛹,将人的外壳切开,仍能看到里面千万只涌动的活幼虫,整个场面都是让人触目惊心的。
不过现在这种巫术的流传正在消亡,但是我们也不否认是不是真的就没有了,不过人们一直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要给人服用这种痋引,又为什么要将人变成石化蛹呢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巫术的确存在过,而且在一些偏远又原始的还生活过人的村庄里,能发现这种专门制作痋引的人,他们居然还是靠做这种药引而生存。
鬼吹灯中的痋(chóng)人
指一种身体特征酷似于人类的大虫,这种身体肥硕的大虫依靠蠕动爬行。出自小说《鬼吹灯》。古时滇国人崇尚巫术迷信妖法,研究出一套利用“痋术”将怨念附到生物上的巫术。怨念的力量很强大,人和生物被其控制后就会发狂疯癫,凶残成性。山海经曾记载过古代滇国的邪恶贵族为统治周边小国,利用“痋术”将奴隶异化成魔物,杀的周边小国俯首称臣的传说,想来“痋人”与这些魔物有所关联。
S杨曾研究过有关“古滇国”的史料,各种史册中对神秘古老的“痋术”的描写都是一带而过,没有什么详细的记述。但是野史中,曾经提到过利用“痋引”使妇女感孕产虫卵之事,一定要等到十月怀胎生产时,将女子折磨至死,这样她临死时的恐惧与憎恨,会通过她的身体,传进她死时产下的虫卵里,这样才有毒性,这是“痋毒”中很厉害的一种。
再把这些夷女或者奴隶,在子宫里种下“痋引”,等到她们生产虫卵之时,先将女奴折断四肢,反抱住刚产下来还没有完全脱离母体的“痋卵”,立刻有一种类似于烧化了的热松脂,或是滚沸的树熯,那一类的东西,活活浇在女奴身上,连同她背后的“痋卵”一起,做成透明的“活人琥珀”,等冷却后,在表壳面上刻满“辵魂符”,这就等于把女奴死亡时的恐惧,哀伤,憎恨,诅咒,都一起封在了“琥珀”之中,至于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古怪的姿势,非要把女奴的四肢折断,我们对“痋术”所知有限,就难以凭空推测了,有可能是为了增加死者的痛苦,或是根据信仰崇拜有关。
然而那刚被女奴产出的“痋卵”,生命力很强,不会轻易被滚沸的树熯烫死。茧状物被打上细孔扣,就都被沉入这洞穴的深潭之中,“痋卵”通过那些蜂巢状的地方,吸引水中的蜉蝣来吃,就在那无究的怨念中生存。与其说是某种虫,也许用有神经反射的植物来形容,会更恰当一些,它们根本就没有任何意识,这些大肉蛹,只会凭神经反射行动。所有的进食、繁衍等等行为,都在茧状卵中完成,为了保持死者怨念不会减退。从不会破卵而出,它们排出体内的排泄物,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象是鱼卵,又象是肉菌类植物,从蜂巢处被排出后,都附着在“死漂”的外壳上,逐渐会长成象透明蛆虫的样子。而女奴体内的“痋毒”,也都保存在了这些蛆形的物体之中。
痋人的古代传说故事
越往献王宝殿深处探索,“痋人”就越多。善于偷袭的它们隐藏在洞穴暗处,趁着侵入者不注意将其拖入黑暗中。“痋人”口中的酸液腐蚀性强,玩家一旦蘸上攻击与防御属性即刻减半,加上“痋人”的偷袭,探险的旅程将会非常艰难。想要灭掉这些该死的虫子,装备和药水是关键,玩家需要携带中和酸性的药水,搭配火属性装备,对付“痋人”就能事半功倍。
痋术制成的石人俑
石人俑主要发现于亚洲草原,它与中原俑的含义明显不一样,主要是起到保护神的作用。所以,随葬石人不能称作“石人俑”。石人俑 用“痋术”制成的人俑,被头下脚上、倒吊在遮龙山下通向虫谷的山洞中的河道两岸。河道是为王陵的修建运送材料的水路。人俑有百余具,全部倒背着双手,摆出一个被捆绑的姿态,被用大铜链悬吊在距离水面不到一尺的地方。
人俑外皮虽然坚韧,但是只有一层薄薄的壳,里面全是腐烂了的死蛆和虫卵。当年修造王陵的奴隶和工匠,在工程完毕或者是“献王”的尸体入殓后,便被“献王”忠心的手下,按照“痋术”给他们全身捆绑结实,强迫吞服一种痋引,并用泥来封死人体七窍,再用大链悬吊在洞中,活活憋死。
一来可以保守王陵内的秘密,二来可以利用他们,在这秘密水路中吓退误入其中的外来者。来人只要撞上埋伏在河道中的机关,人俑就会全部被铜链放进水中,从人俑中出来的虫卵会孵化成水彘蜂攻击人类。
宋代石人俑
福州新店的崇福寺内发现了两座宋代古墓,挖出了好几个“小石人”,这些所谓的“小石人”实际上是寿山石人俑,因为基本上从宋朝才开始有陪葬寿山石人俑的风俗。据悉,1995年出土于福州新店胭脂山的元代石俑,有按剑甲士、托靴侍者、奉馔差役、说唱艺人等,造型不一,以表现不同的身份和地位,高度不足10厘米。这组石人俑曾在北京参加全国重大考古成就展。该专家还说,寿山石人俑真正精雕细琢是在清朝。
明代石人俑
明代的一对雌雄石马俑和两个石人俑(一个已遭毁坏),在碧山镇一古墓前被发现。据悉,这是我县首次发现石俑文物。在碧山镇清平村8组看到,石人俑高约165米,石马俑保存较为完整,每只长约16米,雕刻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据业内人士初步考证,石人俑和石马俑均是明代的雕刻杰作,迄今有700多年历史,对研究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工艺水平有效大的参考价值。据当地村民介绍,民间流传说,明朝的一位武举人死后葬于此,后人为其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坟墓,并在墓前雕刻了石人俑和石马俑。
滇南三大邪法的区别
降、蛊、痋”三术,并称南洋三大邪术,痋术是用各种匪夷所思的法门制成的奇毒;蛊术的原理离不开一个“惑”字,是通过养毒虫放蛊,来使人迷失心智邪法;而降头术,则是以符咒、尸体、鬼魂作为媒介害人的妖术,其中衍生出来的尸降、鬼降,能像传染病一样迅速导致大量人畜死亡,比瘟疫更甚,最是难以捉摸。
一般是将多种带有剧毒的毒虫如蛇蝎、晰蝎等放进同一器物内,使其互相啮食、残杀,最后剩下的唯一存活的毒虫便是蛊。蛊的种类极多,影响较大的有蛇蛊、犬蛊、猫鬼蛊、蝎蛊、蛤蟆蛊、虫蛊、飞蛊等。
看完上述我为大家讲解的滇南痋术,相信大家对这种真实恐怖的滇南痋术有所了解了吧!这种痋术现今还存不存在尚未得知,不过对孕妇来说这种邪术可真的是厉害至极!
流传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傩戏,可追溯到殷商时期,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
傩戏,又叫“傩愿戏”、“傩堂戏”,它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是土家先民为驱鬼逐疫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主要特点是角色都戴木制假面,扮做鬼神歌舞。
傩戏面具一般用柳木、白杨木制作,在面具造型上,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依此可将傩面具分为几大类:正神、凶神、世俗面具、丑角面具、牛头马面。正神都是正直善良、图中开山面具威武、凶悍、怪异,而容黝黑发亮,眼球突出,呲牙咧嘴,眉毛上扬。雕刻粗放概括,奇特骠悍的面目,使人感到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粗犷的美。
傩舞贯穿于傩堂戏的整个开坛法事和傩戏中,掌坛师头戴观音玉佛冠,身穿法衣,下围罗裙,左肩搭排带,右背插神鞭;左手拿牛角,右手执师刀迎神作法。掌坛师的舞蹈最为优美。有“踩九洲”、“踩八卦”、傩戏,伴生于中国远古人类的祭祀、驱役逐鬼等活动,被世人誉为“戏剧活化石”。道真的傩戏,自元代由仡佬族人从中原引入境内,是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酬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原始戏曲形式。凡正戏剧目,都戴上各种不同角色的面具,锣、鼓、唢呐伴奏,亦歌亦舞,有唱有白,庄重诙谐,文、武、美、丑相戏其间。道真傩戏常见的人物脸谱有40余种。而戏班通常必备的面具有山王、将军、判官、唐氏太婆等25种,道具主要有印、牌带、师刀、令牌等20余种;服装有蟒袍、罗裙、龙凤花鞋等近20种。道真傩戏服饰向为讲究,冠、衣、裙、裤多合古式,多用蜀饰加民族刺绣作成,色彩鲜明,工艺精湛,神韵独特。傩戏的内容丰富精深,凡寿祝、婚嫁、立房、还愿,有请必演。“将军打马”等舞蹈。时而腾跃蹦跳、翻滚旋转;时而轻踏慢搓,抑扬跪拜。
阳戏是地道的土家族剧种。早先叫扬花柳,为民间艺人行乞或风尘女子卖唱糊口的表演艺术,后经艺人的加工改造,才形成生旦净丑末行当齐全的地方剧种。阳戏表演重做工少武打,多演文戏、家庭戏、悲剧,生活气息浓。旦角在阳戏中居各行之首。阳戏唱腔由正调和小调两部分组成,共17个曲牌。
在酉水河流域的酉阳县,“阳戏”之“阳”,说酉阳位于酉水之北谓之阳,二说戏是因为面具朝上,三说“扬花柳”与“阳”谐音,而“扬花柳”又有色之嫌,故定名为“阳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