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个人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 。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 出生于贵族家庭。童年开始写诗,在沙皇政府专为培养贵族子弟而设立的皇村高等学校学习。学习期间受到当时进步的十二月党人及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影响。后来发表的不少诗作抨击农奴制度,歌颂自由与进步。普希金的作品除了诗歌以外,主要还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历史纪实语的创始人。《普加乔夫史》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别尔金小说集》等。普希金在创作活动上备受沙皇政府迫害。1837年在一次阴谋布置的决斗中遇害。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和影响很大,被誉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他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长大。童年时代,他由法国家庭教师管教,接受了贵族教育,8岁时已可以用法语写诗。家中藏书丰富,结交文学名流,他的农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给他讲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得他从小就领略了丰富的俄罗斯语言,对民间创作发生浓厚兴趣。
1811年,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年仅12岁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1815年,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回忆” ,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特别是他诗作韵文的优美和精巧得到了广泛的赞赏。在早期的诗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诗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学习17--18世纪法国诗人安德列谢尼埃的风格。在皇村中学学习期间,他还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并且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反对沙皇专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普希金毕业后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职,在此期间,他深深地被以后的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参与了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如《自 由 颂》(1817年);《致恰达耶夫》,(1818)年; 《乡村》,(1819年),1820年,普希金创作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故事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描写骑士鲁斯兰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终于找回了新娘 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古典主义诗歌,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挑战。
普希金的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国南部任职,这其实是一次变相的流放。在此期间,他与十二月党人的交往更加频繁,参加了一些十二月党的秘密会议。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确,更强烈了。普希金写下《短剑》(1821)、《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篇,还写了一组“南方诗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虏》(1822) 、《强盗兄弟》 (1822)、《巴赫切萨拉依的泪泉》(1824)、《茨冈》(1824)四篇浪漫主义叙事长诗。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太阳沉没了》(1820)、《囚徒》和《短剑》(1821)等,这些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憧憬。从这一时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824--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当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的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这里他度过了两年。幽禁期间,他创作了近百首诗歌,他搜集民歌、故事,钻研俄罗斯历史,思想更加成熟,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倾向也愈发明显。1825年他完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创作。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为了笼络人心,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仍处于沙皇警察的秘密监视之下。普希金没有改变对十二月党人的态度,他曾对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但幻想很快破灭,于是创作政治抒情诗《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表达自己对十二月党理想的忠贞不渝。
1830年秋,普希金在他父亲的领地度过了三个月,这是他一生创作的丰收时期,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波尔金诺的秋天”。他完成了自1823年开始动笔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这成为他最重要的作品。还写了《别尔金小说集》和四部诗体小说《吝啬的骑士》、《莫扎特与沙莱里》、《瘟疫流行的宴会》、《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诗。《别尔金小说集》中的《驿站长》一篇是俄罗斯短篇小说的典范,开启了塑造“小人物”的传统,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炉火纯青。
1831年普希金迁居彼得堡,仍然在外交部供职。他继续创作了许多作品,主要有叙事长诗《青铜骑士》(1833)、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短篇小说《黑桃皇后》(1834)等。他还写了两部有关农民问题的小说《杜布洛夫斯基》(1832-1833)、《上尉的女儿》(1836)。
1836年普希金创办了文学杂志《现代人》。该刊物后来由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编辑,一直办到19世纪60年代,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而且成为俄罗斯进步人士的喉舌。
普希金的创作和活动令沙皇政府颇感头痛,他们用阴谋手段挑拨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普希金的妻子纳塔利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结果导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决斗。决斗中普希金身负重伤,1837年2月8日不治身亡,年仅38岁。他的早逝令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才的杰作,激发了多少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以普希金诗篇作脚本的歌剧《叶甫根尼�6�1奥涅金》 、《鲍里斯�6�1戈都诺夫》 、《黑桃皇后》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茨冈》 等等,无一不是伟大的音乐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诗被谱上曲,成了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还有的作品还被改编成芭蕾舞,成为舞台上不朽的经典。
为了纪念普希金,人们把他出生的皇村改名为普希金(1796年叶卡捷琳娜大帝就在这里去世)。现在这里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著名的波尔金诺村也在这附近。 [编辑本段]普希金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相关介绍 俄国诗人。出身于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811年进入皇村学校,接近未来的十二月党人,受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的影响。1816年加入文学团体“阿尔扎马斯社”。1817年皇村学校毕业后在外交部供职。
1819年成为革命外围组织“绿灯社”成员。这个时期他连续写了歌颂自由、反对暴政的著名诗篇《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乡村》。这些诗在进步青年中广为传诵,因此他被沙皇当局流放南俄。
流放期间,创作《短剑》、《高加索俘虏》、《强盗兄弟》和《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等诗篇。1824年被幽禁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写了表现20年代进步贵族青年寻求社会出路的长诗《茨冈》、探索人民命运和历史作用的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以及诗体小说《努林伯爵》。
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新沙皇尼古拉一世赦兔普希金,将他召回莫斯科。诗人对新沙皇一度抱有幻想,希望他成为彼得大帝式的开明国君,同时又无法忘怀旧日友好十二月党人,写成《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和《阿里昂》。
1830年在彼尔金诺村创作四部小悲剧和《别尔金小说集》,其中《驿站长》是俄国文学中第一篇反映 “小人物”命运的作品。
最终完成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23~1830),被别林斯基誉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1831年2月与莫斯科第一美人冈察洛娃结婚, 5月迁居彼得堡,仍在外交部任职。创作以彼得大帝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黑桃皇后》、童话诗《渔夫与金鱼的故事》、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以及反映布加乔大起义的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年创办《现代人》杂志。1837年2月在决斗中被法国流亡者丹特士杀害。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生于莫斯科。1805-1810年间,普希金每年夏天在外祖母玛丽亚·阿列克谢耶夫纳(娘家姓汉尼拔)所居住的扎哈罗夫村度过,扎哈罗夫村位于莫斯科郊外,离兹韦尼哥罗德不远。童年生活的印象在普希金早年创作的长诗《修士》(1813年)、《鲍瓦》(1814年)以及他在皇村中学创作的《致尤金的信》(1815年)和《梦境》(1816年)等诗作中有所反映。
普希金在皇村中学(建立于1811年10月19门)度过了6年时光。年轻的诗人在这里经历了1812年卫国战争。
1815年初,普希金当着著名诗人Г .P.杰尔查文的面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爱国主义诗歌《皇村回忆》(刊登于当年的《俄罗斯博物馆》杂志上)。在皇村中学,普希金还加入了文学社团“阿尔扎马斯”。该社团反对在文学创作中因循守旧、保守复古。普希金早期的诗作传递了一种生命转瞬即逝、不妨及时行乐的情绪。
1816年,普希金的诗作风格发生了重大改变。其创作开始以哀诗挽歌为主要体裁。1817年6月,普希金从皇村中学毕业,以12品文官衔到外交部任职。他成了剧院的常客,经常参加“阿尔扎马斯”的聚会,并于1819年加入了戏剧文学团体“绿灯社”。领导该社的是“幸福同盟”(十二月党人的秘密组织)。普希金并没有参与十二月党人的秘密组织的活动,但却与这些组织中的许多活跃分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写了一系列政治短诗以及《致恰达耶夫》(1818年)、《自由颂》(1817年)、《H.Я .普柳斯科沃伊》(1818年)、《乡村》(1819年)等诗篇。这几年间,他继续创作《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普希金早在皇村中学期间就已开始创作这部长篇叙事诗,此举也是为了响应“阿尔扎 马斯”社团提出的关于创作本民族英雄史诗的号召。作品于1820年5月完成,一经出版,立刻引起强烈反响。
1820年春,他受到彼得堡总督M.A.米洛拉多维奇伯爵传唤,后者要求其就广为流传的政治讽刺诗作出解释。普希金面临流放西伯利亚的惩罚。在好朋友卡拉姆津、恰达耶夫、格林卡的努力下,他被以职务调动为名流放叶卡捷琳诺斯拉夫。并于1820年5月底从那里前往高加索和克里米亚疗养。9月,他来到了新的工作地基什尼奥夫,在比萨拉比亚省省长И .H.因佐夫麾下工作。1820年11月—1821年1月,诗人到卡缅卡(十二月党人的活动中心地之一)、基辅等地游历,1821年底到摩尔达维亚旅行,后来又被调往敖德萨工作。所有这些经历开阔了诗人的视野,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
如果说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是普希金师承俄罗斯最优秀诗人的求学生涯的结晶,那么他的第一部“南方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则将他推上了俄罗斯文学的巅峰,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头号诗人。他的另一部“南方叙事诗”《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稍后问世。作品看上去残缺不全,前后不连贯,仿佛隐含未竟之言,作品也因此而具有独特的魅力,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诗人还试图涉足俄罗斯古代题材,创作了叙事诗《强盗兄弟》(创作于1822年,1827年单独出版)、讽刺诗《加甫利里亚德》,并计划创作《姆斯季斯拉夫》和《瓦季姆》(后者也曾计划写成剧本)。随着时间的流逝,普希金逐渐意识到,世界上存在着客观规律,无论你的想法多么勇敢,意念多么高尚,你都无法使之动摇。一开始,普希金为此而感到绝望。正是在这种情绪困扰下,他于1823年5月在基什尼奥夫开始创作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小说第一章结尾提到,主人公将游历他乡,这与拜伦的诗作《唐璜》有异曲同工之妙。
1823年7月,普希金调往敖德萨。正是在这一时期,普希金开始将自己视为一名职业文学家。他的作品在读者当中享有盛誉。但普希金在敖德萨的艰难境遇最终导致他无视自己流放犯的真实身份,递交了辞呈。结果在1824年7月,他被免去公职,押解到普斯科夫省他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交由他父母监护。
虽然历经磨难,但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度过的第一个秋天对诗人来说可谓硕果累累。他完成了早在敖德萨就开始创作的《书商与诗人的谈话》。普希金在这首诗作中表达了自己的职业信念。他创作了《到大海去》,以抒情的方式思考拿破仑和拜伦时代个人的命运,以及历史责任对个人命运的重大影响。他还完成了长篇叙事诗《茨冈》,同时继续创作《叶甫根尼·奥涅金》。1824年秋,他重新开始撰写自传体回忆录(在刚到基什尼奥夫时停笔),并开始构思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年11月7日完稿,1831年出版单行本)和诙谐叙事诗《努林伯爵》。
1825年底到1826年初,普希金写完了《叶甫根尼·奥涅金》第五、六章。小说的第一部分到此结束。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的最后几天,他创作了诗歌《先知》。
1826年9月3日夜,普斯科夫省省长 Б .A.阿杰尔卡斯的信使赶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下达指令:普希金需在机要信使的陪同下前往莫斯科,新任沙皇尼古拉一世要召见他。普希金于9月8日抵达莫斯科后立即受到沙皇的接见。此后,他受到了最高当局的庇护,其作品免受一般的新闻检查。也正是在这几年,普希金对力主改革的彼得大帝产生了兴趣。普希金此时已经开始创作关于他的曾祖父汉尼拔的作品,彼得大帝成为这部作品及其后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波尔塔瓦》的主人公。
普希金开始往返奔波于莫斯科和彼得堡,有时回趟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他曾亲临俄土战场(1828年俄土战争爆发),还常去中国使馆。1829年,他只身前往高加索。这一时期,诗人的创作发生了新的转变。一方面,他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对现实进行理性的剖析;另一方面,他也发现对周围世界往往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意识到现实的复杂性。这使得他的作品透露出一种不安的预感,充满了幻想和对过往岁月痛苦的、有时甚至是病态的回忆,以及对死亡的浓厚兴趣。
1827年,当局开始就《安德烈·申耶》一诗展开调查。该诗是普希金于1825年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创作的,诗中提到对1825年12月14日事件的反思。1828年,当局看到了他在基什尼奥夫写下的讽刺叙事诗《加甫利里亚德》。在普希金作出解释后,最高当局下令停止对这两部诗作的调查,但诗人从此开始受到宪警的秘密监视。
普希金意识到,他必须改变自己的生活。1830年,他第二次向18岁的莫斯科美女纳塔利娅·尼古拉耶夫娜·冈察洛娃求婚,得到对方的同意。当年秋天,他前往父亲在下诺夫哥罗德的领地波尔金诺村去办理接收附近的基斯捷涅沃村的手续,那是他父亲送给他的结婚礼物。结果因霍乱流行、交通封锁而在那里耽搁了三个月。这三个月被后人称为“波尔金诺之秋”,是普希金创作的高潮时期,他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其中包括《别尔金小说集》、“小悲剧”系列、《叶甫根尼·奥涅金》的最后两章、《科洛姆纳的小屋》、《戈留辛诺村的历史》、《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此外还有30多首短诗和一些评论文章的提纲。
普希金在波尔金诺创作的作品风格和韵律各不相同,这仿佛是他故意而为之。不过这些作品主要分为两种风格:一种跌宕起伏,一种平和朴实,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这是普希金创作的两个极。
《别尔金小说集》是普希金留给我们的第一部完整的散文作品。他此前也曾不止一次尝试散文创作。早在1821年,他就确定了自己的散文创作原则:“准确和简洁是散文语体的最主要的优点。它要求的除了思想还是思想。如果没有主题思想,再华丽的辞句也是无的放矢。”这部小说集同时也是一个碌碌无为的普通人的一部独特的回忆录,讲述的是主人公听到的一些在他看来不平凡的故事。
1831年2月18日,普希金在莫斯科与冈察洛娃成婚。同年春天携妻子移居彼得堡,在皇村租下一栋别墅。普希金在那里写下了《奥涅金的信》,彻底完成了《叶甫根尼·奥涅金》这部诗体长篇小说的创作。普希金称这部小说是他8年来的“忠实伴侣”。
20年代末期,普希金在创作过程中试图对现实重新加以理解,这需要他更深入地去了解历史,因为通过追溯历史,可以找到当代许多根本性问题的源头。1831年,他获准到档案馆工作,重新获得公职,身份为“历史编纂员”,受命编辑《彼得大帝史》。当时可怕的霍乱流行以及将俄罗斯置于对欧战争边缘的波兰事件使诗人对国家命运忧心忡忡。在这种情况下,普希金认为强有力的政权是俄罗斯的救星。他的诗歌《在圣坛前……》、《致诬蔑俄罗斯的人》、《博罗金诺周年祭》等均反映了这一主题思想。后两首诗与B.B.茹科夫斯基的一首诗被单独编辑成一本名为《攻占华沙》的小册子。普希金因此而遭到指责,批评者称他此举为政治背叛行为。这使得他在西方的声望下降,他在俄罗斯国内的名誉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损。而与此同时,与第三厅(政治监视与侦察机关)有关联的俄罗斯作家Ф .B.布尔加林却指责他奉行自由主义主张。
从19世纪30年代起,在普希金的创作中,散文语体逐渐超过诗歌,占据上风。1831年出版的《别尔金小说集》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功。普希金开始构思一部有关普加乔大起义的规模宏大的史诗作品,其主人公是一个投奔起义者的贵族青年。后来由于对那个时代的历史不够了解,普希金暂时搁置了这部作品,转而创作小说《杜布罗夫斯基》(1832一1833年)。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为了给被夺去领地的父亲报仇,最后成了一名杀手。虽然故事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但普希金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了传统的惊险故事的写法,使小说情节跌宕,高潮迭起。或许是预感到小说在接受检查时肯定会遇到麻烦,普希金在这部作品即将结束时突然停笔,又开始构思关于普加乔夫起义的作品。为了还原历史真相,他甚至专门研究了彼得大帝时代的历史,收集了有关普加乔夫本人的公开报道和有关那次农民起义的史料文件(普加乔夫本人的档案材料当时属于绝密文件,禁止参阅)。1833年,他专程前往伏尔加河和乌拉尔地区,为的是能亲眼目睹当年的战场,亲耳聆听有关普加乔夫的传说故事。他途经下诺夫哥罗德、喀山、辛比尔斯克抵达奥伦堡,再从那里沿亚伊克河(农民起义后改名为乌拉尔河)到达乌拉尔斯克。
1833年秋,他返回波尔金诺。这个“波尔金诺之秋”比1830年那个“波尔金诺之秋”时间缩短了一半,但其分量却毫不逊色。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普希金写完了《普加乔夫起义史》、《西斯拉夫人之歌》,创作了长篇叙事诗《安杰罗》和《青铜骑士》、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及《死去的公主和七个勇士的故事》,八行体诗《秋》,并开始创作小说《黑桃皇后》。
1833年11月,普希金回到彼得堡。此时的他意识到,必须改变自己的生活,首先要摆脱当局对他的监视。
1834年前夕,尼古拉一世任命普希金为宫廷近侍。普希金陷于两难境地,唯一的出路是尽快辞职。但他的家庭开销越来越大,他最近一次出书早已是一年多以前的事情,而且那些出版物也没有给他带来多少收入。对历史的研究占去了他大部分时间,历史编纂员的薪水也少得可怜。只有出版新作才能改善他的境遇,但新作品的出版必须得到沙皇的允许。他的叙事诗《青铜骑士》此前已被禁止出版。
为了偿还短期债务,普希金于1834年初提前赶完另一部散文体小说《黑桃皇后》。小说在《读书文库》杂志上刊登。这本杂志给的稿酬最高,而且付款也很快。普希金是在波尔金诺村的时候开始创作《黑桃皇后》的,他当时本打算拿这部作品与B.Ф.奥多耶夫斯基和H.B.果戈理共司出一部三人选集。
1834年普希金提交辞呈,同时请求允许他继续进入档案馆,因为他写《彼得大帝史》必须要查阅有关资料。辞职请求获准,但继续在档案馆工作的要求被驳回。他不得不找茹科夫斯基帮忙调解。当局后来给了他5年的薪俸,以表彰他的奉公守法。但这5年的薪俸还抵不上普希金一半的债务。由于没有了工资收入,普希金只能靠写作谋生。但在俄罗斯,职业作家不同于普通人。他的收入取决于读者的需求。1834年底到1835年初,普希金出了几部合集,包括《叶甫根尼·奥涅金》(1825—1832年间这部诗体小说是分章节单独出版的)、诗歌集、中篇小说集、叙事诗集。但这些书籍都不好卖。评论界一致认为,普希金的才能退化了,说俄罗斯文学史上的普希金时代已经终结。1834年秋天(在波尔金诺村)和1835年的秋天(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普希金在文学创作方面都没有什么建树。
广大读者为普希金才思枯竭而痛心,但他们并不知道,普希金最好的作品没有获准出版。他这些年来一直在构思一部内容丰富的《彼得大帝史》,正在创作有关普加乔夫起义的长篇小说。诗人此时的创作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抒情诗人普希金正变成一个“自娱自乐的诗人”。他不断地尝试用 散文语体进行创作,但结果却不能让他完全满意,于是许多作品只停留在构思、提纲和草稿阶段。普希金在不断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在寻找一个可以一下子解决许多问题的出路。他创办了一本名为《现代人》的杂志,里面刊登了H.B.果戈理、A.И.屠格涅夫、B.A.茹科夫斯基、П .A.维亚泽姆斯基。不过这本杂志并没有受到读者的欢迎。当时的俄罗斯读者对这类影射现实、针砭时弊的严肃期刊还不大习惯。杂志只有600家订户,发行收入既抵不上印刷费用,也抵不上稿费,因而亏损严重。普希金生前的最后两期《现代人》杂志中,一半以上篇幅刊登的是普希金的作品,只不过大多数作品没有署名。第四期《现代人》刊登了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同样是为了感召后人,普希金写下了总结性的诗篇《我为自己树立了一座丰碑……》(1836年8月),其风格重新回归到起源于贺拉斯的古典主义传统。
1837年冬天,诗人与乔治·丹特士发生冲突。后者经其义父、荷兰公使格克伦的介绍在俄罗斯近卫军中供职。双方的争吵最终导致决斗。在1月27日(俄历)的决斗中,诗人身负重伤,于两天后辞世。死后葬于彼得堡。
普希金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他以杰出的作品赢得了"俄罗斯文学之父"的称誉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学风格继承发展了18世纪俄国文学成果,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欧文学的因素,将书面语与口语和谐结合并吸取大量民间语言精华,创造了新的朴素优美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他曾先后参加《文学报》《现代人》的创办工作,留下许多文艺批评著作、政论文及书信。普希金的文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面,为俄国19世纪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俄国政治家 、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只有从普希金起,才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在他的诗歌里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命脉.”
纯美的爱恋,在人与龙的故事间呈现出的是女性视角为先导爱的勇敢果决,《他是龙》以宛若画卷的景色,犹如史诗的配乐,制作精良的特效,映画出一场别开生面的俄罗斯童话,诚然剧情上的波澜不惊使**稍逊风骚,但爱的至诚足以瑕不掩瑜。
爱在《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中被赋予了史诗般的色彩,在长达三个小时的时长中,**透过大开大合的剧情,不仅有着对俄罗斯民族情结的深谙,那浓郁的的抒情,更将爱的伟大与身处时代洪流中的无奈,有着淋漓尽致的表现,使用命运奏响的这场爱情悲歌是如此迷人。
爱情与金钱的矛盾,在《赛末点》中的呈现犹如希区柯克惊悚片般出色,伍迪·艾伦的执导令人如此实态化的所见人性的野心和欲望,而那情理之中却意料之外的结局,更将无法预知的命运,渲染以嘲弄的诗意,形成了**独具匠心的悲情色彩。
根据普希金的经典作品改编,《上尉的女儿》虽然对原著有所改动,但仍旧在一段俄罗斯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为人见证了一段打动人心的爱恋,并由此透过爱情完成了一如原著的现实主义落足。
太阳所给人的并非只是温暖,它同样也会带来灼人的痛,《烈日灼人》在看似波澜不惊的故事下暗潮涌动,用温馨美好的基色中展露已血腥的残酷,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将黑暗的独裁政治暗度陈仓于“太阳”之下,完成了这部耐人寻味的惊世之作。 文/梦里诗书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主演:朱丽亚·奥蒙德
1885年,一个前往莫斯科的美国寡妇认识了俄罗斯军校学生安德烈·托尔斯泰,于是他们相恋了,但是他们最终没有结合,安德烈·托尔斯泰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当这个美国女人已经养大了一个他们的儿子,并且费劲周折前去西伯利亚找寻托尔斯泰想告诉他这个消息的时候,她最终和他擦肩而过。在这部**中,米哈尔科夫用镜头再次深情地描绘了如诗如画的俄罗斯大地,影片的幽默和活力是少见的,显示了作为俄罗斯当代大导演的米哈尔科夫的全部的美学理想和追求。
珍是作为一个企业家的冒牌女儿,来到俄罗斯充当交际花的角色,他们想获得俄罗斯皇家军校高级军官的支持,资助完成伐木机器“西伯利亚理发师”的制造。看似幽默的剧情设置,却可以带给观众俄罗斯人思想、俄罗斯皇家末期的深层背景、俄罗斯传统遭受工业社会冲击等等飞来头上的种种大帽子。
当军官领着安德列贸然来到珍的住处求婚时,也许一些印象又要发生变化。珍再一次意外的出现在安德列家中,这感情爆发的一刻,双方都有回避,安德列说那是不应该的,而珍也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还企图让安德列放弃。
《费加罗的婚礼》演出是一幕转折,安德列在演出时眼神几乎没有离开珍,幕间休息的时候安德列还是和珍发生了误会,珍对着门缝独自说除了发自肺腑的话。安德列在大雨滂沱中回到剧院上见到舞台下面的珍,画面中一直横着琴弓,安德列的唱着自己的未婚妻被伯爵抢走,眼里见到珍和大胡子窃窃私语,跑下台用琴弓打了他。接下来安德列被流放的一幕是煽情的高潮,流放西伯利亚在沙俄是一大传统,雾霭弥漫的车站,天真单纯的身影让我们感受俄罗斯大地的乡愁。安德列在拥挤的车厢里听到朋友们的歌声,唱起歌来,火车发动了,这一幕随着朋友们的身影隐没在雾霭中……
10年后“西伯利亚理发师”终于出现在草原上,但是当地民众看着这东西是都显出惊慌的神情,一个人还用手捂住小孩的眼睛。**用的是宏大的逃难场面来展现这一伐木机器的恐怖,“西伯利亚理发师”张牙舞爪,还有已经是珍丈夫的发明家的笑声,在西伯利亚丛林中大显神威。珍随着惊惶乱窜的人们,离开那里去寻找安德列,可是**没有让他们在10年后重逢,珍见到的是安德列10年间的一些照片。
然后画面依然切换到美国军营的新兵,他的教官终于被他执著的个性打动了,大家对莫扎特的看法达成了共识,教官在山顶见到已经比较苍老的珍,珍说出了他没有让安德列知道的秘密,那个固执的新兵是安德列的和她的孩子。 接下来回顾的片段里,其实当年珍来到西伯利亚虽然没有见到安德列,但是安德列却望着珍离开,在西伯利亚的荒凉原野上一个多情的眼神让绵长的心痛跨越了又一个十年。刹那动人的爱情火花没有熄灭,而且就像西伯利亚苍翠的森林一样历久弥新。
俄罗斯民族饮食习惯有以下几大特点:
酸:俄罗斯人喜欢吃酸的食品。面包、牛奶是酸的、菜、汤也多以酸为 冷:午餐多数是冷盘。以红黑鱼子、各种香肠、火腿、红鱼、咸鱼、酸蘑菇、酸黄瓜、凉拌菜、奶酪等为主。
汤:俄罗斯人午餐、晚餐喜欢喝汤。有各种肉汤、鱼汤、酸菜汤、红菜汤、白菜汤等。
酒:俄罗斯人喜欢喝烈性酒,而且一般酒量都大。
茶:俄罗斯人喜欢喝红茶,在茶中加柠檬片和糖。倒茶时,先从茶炊里倒出一些酽茶,然后用水冲淡。
主食:主食大多数是以黑麦、小麦面粉制成的面包。黑面包是俄罗斯人爱吃之物,并常用来作为待客的食品。
副食:主要是鱼、虾、羊肉、青菜和水果。如羊肉串、羊肉汤、烤羊肉、炸羊排、炸羊肠等。蔬菜有黄瓜、西红柿、土豆、萝卜、生菜和圆葱。但俄罗斯人不吃某些海物(乌贼、海蜇、海参)和木耳。
吃的规矩
在服务性场所,一般给小费,也叫茶钱。付帐的时候酌情多付一点儿,然后说"不用找",就行了。
应邀做客时,进屋应先脱衣帽,向主人及其他人间好。在主人家里,应先向女主人鞠躬问好,然后坐在主人让给的位置上。
吃西餐时,应左手持叉,右手持刀,面包通常用手拿。饮酒时用右手拿杯;嚼东西时应把嘴闭上,不能嚼出声来。吃水果一般削皮。在宴会上须"绅士"一些,照顾好身旁的妇女。
卫生习惯
俄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不许随地吐痰。在街上,即使你离人群很远吸烟,也会有人走过来"关照你"。俄罗斯人这方面公德意识很强。
俄罗斯人有"泡澡堂"的习惯。他们的澡堂很独特一蒸汽澡堂。澡堂里有炉子、上面放有烧热的石头,把水泼到石头上,立即出现蒸气,然后用白桦树条编成的"小扫帚"拍打身子。
打招呼
俄罗斯人对称呼相当有讲究。在大街、商店、公共汽车等场所,你可称对方"您"或"同志"。如果进一步交谈,你可以按对方性别、年龄,分别称先生、**、女士、朋友、小伙子。
假如你与俄罗斯人在一个较正式的场合互相认识和交谈,应该努力记住对方的全名,既要称呼他的名字还要加上
父姓,以示尊敬和客气。而且千万要记住:称"您"不能称"你"。
交际禁忌
让烟时,一般要递上烟盒让其自取,不能只合一支。特别应注意不要用一根火柴替三个人点烟。男人吸烟时,应先问问身边的妇女介不介意。出门进门,男子应帮助同行妇女穿大衣、开门。
谈话时应看着对方,不插话,以示尊敬。上厕所的代语是"对不起,请等一下",或说"对不起,我去打个电话,请等一等"。握手时要摘下手套,不能摇对方的手。如果关系一般,轻轻地握;关系很好时可以用力。对年长者的妇女,不应先伸手;对初次见面的妇女,可先鞠躬。假如你是女子,切忌用裙子当扇子扇风,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对他人不得用手指指点点,交谈时不要大声嚷嚷。俄罗斯人在公共场合要么不说话,要么低声交谈,很文明。 (夜鹰)
俄罗斯社会风尚之女士优先(远东经贸导报2003-29-1)
俄罗斯人一向把尊重妇女当作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修养好的标志。虽然"女土优先"并不挂在口上,但男士们却很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否文明,在妇女面前,他们不仅注意仪表,而且还谈吐文雅、礼貌谦恭。
俄罗斯人尊重妇女反映在日常琐事的一举一动之中,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社会所特有的公德和风尚,这种风尚几乎随处可见。比如,在公共场所的出入口常常见到男人们主动为妇女拉门,公共汽车上为妇女让座位,街道拥挤的路边让妇女先行等等,体现出整个社会对妇女的关心、爱护和体贴。
俄罗斯妇女在这种环境中,自然享有不少的好处,进而也形成了一些不大不小的习惯,如习惯了坐小汽车不自己开门,习惯了出门时别人给披上外衣,习惯了下公交车有人搀扶,总之,习惯了一切文明礼貌性的服务。就连七八岁的小男孩都不乏绅士举动,每当公共汽车停站时,他们会首先跳下车,然后转身递去一只手给自己的母亲或长辈,帮助她们下车,全然一副大男子的风度。
如果说平时这些点滴行动还不足以体现出社会对妇女的关爱的话,那么,俄罗斯妇女在外旅行时受到的周到服务则更为明显。坐飞机、乘火车途中,女性有时要手提沉重的行李,行走困难,这时,素不相识的人会走过来,热情地伸出双手为她帮忙。帮助妇女在俄罗斯似乎已成为极其自然而普通的事情。同宿一个包厢的男女旅客彼此非常照顾,列车起动后,男旅客自动离位,腾出地方和时间给女旅客,这时妇女们便能更换旅行时所穿的舒适的衣服。夜晚入睡前,男人们也让出包厢,等妇女合衣而卧后自己才归来。这些过程大家不用任何语言,仿佛成为一种惯例。
俄罗斯有不少吸烟者,当妇女在场时,他们吸烟首先要征得她们同意,获得同意后,才抽烟。当然,也有对妇女视而不见在公共场合"喷云吐雾"的人,对这种旁若无人的不自觉表现,妇女们,则敢于提出抗议,直至其收敛自己的行为。事情虽小,但尊重妇女的确成为俄罗斯男人一种优雅的风范。
尊重妇女不是一朝一夕人们心血来潮的表现,它是俄罗斯民族长期形成的传统美德。在中小学生的课本中,有专门讲如何尊重妇女的课文供学生阅读。从小的正规教育、家长的正面传授以及社会的耳濡目染,培养了俄罗斯人文明、礼貌、懂得尊重别人的良好习惯。 (珊珊)
传统婚俗:古罗斯和封建时代,俄罗斯人的婚姻严格受社会等级门第的限制,主张门当户对,贵族不与平民、农奴通婚。男女婚姻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没有婚姻自由。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发展后,婚姻自主的风气逐渐流传,但传统的婚俗影响仍长期存在,尤其是在农村。
古老的俄罗斯婚俗很具民族特色,但结婚仪式十分复杂隆重,其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是说媒。十月革命前,每个村庄和城镇都有职业媒婆,以说媒为生,多是能说会道的中老年妇女。她们对周围各家未婚男女的情况及其家庭财产情况了如指掌,专为男方出主意,举荐未婚妻,并受男方的委托,到女方家庭去提亲。媒婆去的时间一般是逢单的日子(决不能在每月13号或星期三)的晚上。媒人进房后不能说出自己的身份和来访目的,而是称自己是猎人、朝圣者或商人等等,过一会才花言巧语地说明来意:"你家有个小鸽,我家有只小鹰,你家有只小貂,我家有个猎人,你家有个姑娘,我家有个小伙,咱们来结个亲。姑娘是支花,为何耽误在家。"一番说服后,若女方父母同意考虑这门亲事,他们便与媒人绕桌三圈,然后商定相亲日期。相亲之日,未婚夫与父母、媒人来到女方中,与女方见面。男方父母出面提出婚姻要求。女方父母在相看了未婚夫之后,如初步同意,就把男方带来的面包切成相等的两块或四块与男方家人吃掉。随后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边喝酒一边商谈双方各自应该付的聘礼和嫁妆及婚期等问题。俄罗斯人很看重聘礼,也看重嫁妆。聘礼少或者嫁妆不够就难以缔结良缘。
接下来就是订婚。男方父母和未婚夫在媒人的陪同下择日再次来到女方家中,正式向女方求婚。女方表示正式同意,并接过男方父母献上的面包和盐。双手接过后要吻一下面包,表示感谢,然后把它放在摆满佳肴的宴席上。双方父母祝福未婚夫妇,未婚夫妇交换礼物。一般未婚夫送给心上人订婚戒指或珠宝首饰,有的还在礼盒里装一根短鞭以示丈夫的权利。未婚妻回赠情郎的则是她亲手绣制的围巾、手套等女红。仪式之后,宴会开始,未婚妻给客人们敬酒并回赠每人一块丝绸手帕。
婚礼前夕或当天早晨,待嫁的准新娘把闺中好友请来举行"哭嫁"仪式,向少女时代告别。她解开发辫,把发带分赠给女友,跟她们一起唱有关出嫁后悲惨命运的歌曲,这些歌曲都是描写新娘婚后的不幸生活: 啊呀,水是那么凉,又是那么黄/ 他们打发我这姑娘去挑水/ 我光着两只脚,没有鞋穿/ 我赤身露体,没有衣衫……。
接着是洗澡和与家神告别。未婚夫妇在婚礼前都要进行沐浴净身,在传统的浴室里洗个蒸汽浴。结婚时新婚夫妇还要交换桦树枝制成的浴帚。
婚前的一项重要活动是送嫁妆。送嫁妆的车队通常由五辆马车组成,第一辆上装着神像和茶炊,载着一个捧着茶叶和方糖的男孩;第二辆坐着新娘的教母,捧着瓷器和银盐碟;第三辆马车上放着厚薄被各2床,大小枕头各2对,床单床罩各6条,床帏2条,鹅毛褥子1个,还有新娘的衣服什物;第四辆载家具地毯;第五辆上坐着新娘的姨母和抱着一只母火鸡的媒人。新娘家如果富裕,嫁妆多,车队就更长。
高潮是结婚的日子。当天早晨,新娘换上白纱做的结婚礼服,梳上已婚妇女的发型,戴上基奇加帽(已婚妇女才戴的帽子),坐在神像下等待迎亲车队。这时,新郎、伴郎、媒人及亲朋好友分坐四辆马车而来,马车都用彩带、鲜花、树枝装饰得格外华丽。迎亲队伍要经过一番周折(用钱买路、寻新娘等)和逗趣哄闹之后方能进入新娘房内。伴郎向女方家人敬酒三杯,然后把一条手帕塞到新郎手里,把他领到新娘跟前,让新娘握住手帕的另一端。然后,新郎新娘坐在一起接受新娘父母的祝福。此后,新娘与伴娘及女方媒人随迎亲队伍去教堂。动身之前新娘及其家属照例要痛哭一场,这时为整个婚礼的转折点。按照风俗,新娘离家后不应再哭泣。
宗教结婚仪式由神甫主持。神甫给新婚夫妇戴上婚冠,询问双方是否愿意与对方结合,为新人祈福。然后,新郎新娘交换结婚戒指。按照习俗,只有在教堂举行过婚礼仪式、接受过上帝祝福的婚姻才是幸福的、牢固的。
教堂婚礼后,新婚夫妇到新郎家。宾客们在门前用面包和盐迎接新人,往他们身上撒麦粒、啤酒花、花瓣等,祝福新人婚后生活富裕、幸福。随后,盛大的婚宴开始了。婚宴上除了各种美味佳肴以外,特制的大圆面包是必备食品。上面饰有太阳、月亮、星星、鸽子,表示新人如日月相随,相亲相爱。按照传统习俗,婚宴中有一位扮作农家厨娘的妇女端上一瓦罐麦粥,请新人将粥喝尽,并且口中念念有词:"要是树林里的树墩多,你们就多生几个儿子,要是草地上的树墩多,你们就多生几个闺女"。席间,宾客频频举杯向新人祝福,并高喊"苦哇,苦哇",让新人接吻。在这喜庆的宴会上,坐在最显著位置的新人却不能走动,也不能随意吃喝。
狂欢至深夜,新人入洞房。洞房的墙角或床上一定悬挂着箭,箭象征爱情。在俄罗斯的传说中,婚姻是由铁匠锤定的,而铁匠和箭都代表雷神。有雷才能下雨,有雨才能丰收,因而箭也象征多子多福。箭还象征威力,守护新人的幸福。洞房花烛夜,新娘必须为新郎脱鞋,以示顺从。
婚礼的最后一步是回娘家。婚后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到女方家中去。岳母请女婿吃的头道菜是煎蛋,吃后女婿要把一枚硬币投入盛着葡萄酒的高脚杯里,并递给岳母,表示承认新娘的贞洁。
这是传统的结婚礼仪,礼节繁琐,以前通常只有富裕家庭才能做到。
苏维埃时候婚俗:十月革命后,城市居民的订婚仪式很简单。通常是由女方在家中设茶点款待客人,时间一般选在婚前三个月内的某一天。这天未婚夫妇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首先由女方父亲宣布为女儿订婚,然后未婚夫向未婚妻赠送订婚戒指。未来的女主人给客人们斟上香茶,端出覆盆子果酱,请客人们品尝自己亲手烤制的甜点。而客人们照例一边品尝,一边对未婚妻的手艺给予评价。
城市里婚礼也很简单:未婚夫妇先到市、区的民政机关登记,然后在亲友的陪同下分乘两辆汽车来到专为新婚夫妇举行婚礼而设的"幸福宫"。,新郎携新娘在门德尔松的结婚进行曲中走进大厅。新郎一般身着深色礼服,白色衬衫,站在新娘的右侧。新娘则一般穿白色婚纱,头带花环,手持花束。传统的花环由香橙花编成,或为蓓蕾,或半开。花束通常用玫瑰、郁金香、康乃馨和牡丹编成,或是白色,或是玫瑰色。白色象征纯洁、温柔;玫瑰色象征青春。
婚礼主持人先询问未婚夫妇是否自愿结合,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请新郎新娘和证婚人在结婚证书上签字。接着新人交换戒指,接受双方父母的祝福。婚礼仪式结束后,新人会去一些有意义的地方,如初次见面的地方、经常同游的地方,或者去烈士墓、纪念碑等地方献花,或在结婚林中植树。然后再回家或到餐厅举行婚宴和晚会与来宾欢庆。整个过程一般一天就结束了。农村婚礼保留了较多的传统礼节形式。
当代东正教婚礼:苏联解体后,宗教的地位在俄国逐渐上升,教堂婚礼也增多了。正教会禁止与不同信仰的人结婚,因此来教堂举行婚礼的人必须是经洗礼入教者,而且必须持有公民证和在官方民政部门办理的结婚证件。
未婚夫妇在婚礼前须斋戒7-10天。新娘须穿着白色婚纱,也可着兰色、玫瑰红或淡褐**婚纱,但忌穿紫色或深色服装。头上要有帽、盖头等物。新郎穿深色西装,不能戴帽。
新郎新娘由男女傧相陪同走进教堂。进入教堂后,新郎立于右侧,新娘立于左侧。神父问明他们确实同意结合之后,向新郎新娘各祝福三次,祈祷上帝赐福,把点燃的蜡烛递到他们手中,把置于圣坛上的戒指戴在他们手上,之后新人相互三次交换戒指,各喝三小口红酒。然后新人亲吻耶酥和圣母像,接受在场者的祝福。仪式结束后,新人男右女左携手走出教堂。
按照东正教的习俗,在斋戒期间、某些宗教节日、星期二、星期四、星期六不举行婚礼。
左右方位观: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有右吉左凶的观念。受这些文化的影响,俄罗斯民族中形成了右为尊、为贵、为吉,左为卑、为贱、为凶这一观念,并将右与男、左与女联系起来。在俄语中,"右"这个词同时又是"正确的,正义的"意思;而"左"则有"反面的"意思。心情不好可能是起床时左脚先着地的原因;穿衣时,俄罗斯人必定先穿右袖,先穿左袖是不吉利的;右颊长痣是吉痣,左颊长痣是凶痣。俄罗斯人至今还有向左肩后吐三次唾沫消灾的习俗。
吉凶观念:征兆观念是传统文化的遗留下来的,世界上各民族都有,俄罗斯民族也不例外。
在俄罗斯下列现象被视为吉兆:小孩出生时被羊膜包着全身,预兆终生幸福;儿子像母亲,女儿像父亲,也预兆孩子会终生幸福;两人交谈时,突然同时说出一个词,预兆未来两人的某一个愿望定能实现;坐在两个同名的人之间时,心中想一个愿望,此愿望定能实现;乔迁时先放一只猫进屋,日后生活必定顺意;在俄式澡堂洗澡时,用白桦枝条抽打上身,身体会健康;姑娘试穿新衣时被针刺,预示她穿这件衣服时定会有人,特别是小伙子的喜欢;蜘蛛落到人手上,预示此人将收到信或好消息;杯中茶叶垂直浮在水中,预示喝茶的人将会获得好消息。
下列征兆被视为凶兆:用毒眼看人,对方不吉;乌鸦在屋顶叫,预示死亡;途中遇到猫(尤其是黑猫),或看到兔子穿过道路,或遇到提空桶的人,预示此行不吉;出门时,忘记带某种物品而又回家取,不吉。避凶的办法是返回后照照镜子;看到衣着与自己完全相同的人,不吉;盐倒洒出来,不吉,预示会与人吵架;杯中茶水突然泼掉,不吉,预示有突发事件。
禁 忌:俄罗斯传统习俗中还有一些禁忌,如:不能送他人尖利的东西,如刀、别针等物,如一定要送,则应讨回一枚硬币,或用要送的尖东西扎对方一下;不能送别人手帕,因为送手帕预示着分离;两个用同一手帕擦汗,预示终会分离;忌在家里和公共场所吹口哨,口哨声会招鬼魂;忌让姑娘对着桌角坐,坐在这地方预示姑娘三年嫁不出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