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4大冤案是哪4大?

清朝4大冤案是哪4大?,第1张

清朝四大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杨三姐告状、张文祥刺马案、淮安奇案

所谓“清宫四大奇案”是指“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被刺”和“狸猫换太子”。

一、太后下嫁

太后下嫁就是太后下嫁摄政王。太后是指清太宗皇太极之妃、世祖福临的生母,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被谥为孝庄文皇后;摄政王即指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孝庄文皇后系多尔衮之兄嫂,弟妻兄嫂,按照汉人道德观念来看,是一件太不光彩也太不文明的事。有清一代,对此讳莫如深,求其明文记载则无有也。 但清末才刊行的《苍水诗集》有句云“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即是指太后下嫁这件事说的。诗作者张煌言是清初人,与多尔衮同时,所说当有所本。另据《朝鲜李朝实录》仁祖二十七年(1649年,清顺治六年)二月壬寅,亦有“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这样去“叔”字改称“皇父”的记载,它间接地透露了多尔衮称皇父“已为太上”与太后相对称,正是太后下嫁的一个旁证。何况多尔衮之改称“皇父”不但明载于《清实录》与蒋良骥《东华录》等书中,即当时流传到今的许多档册和文告中,于抬写皇上处,一并抬写摄政王,而摄政王之上,或冠以“皇叔父”,或冠以“皇父”字样。 我们也不要忘了另一个事实:满洲入关以前的社会性质虽已由奴隶制迅速向封建制过渡,但很早很早以前女真人的落后习俗,如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制的残余,延续到入关初年,也是不足为怪的。那么,太后下嫁这件事是可以相信确有其事的。

二、顺治出家

史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贵妃董鄂氏薨。世祖福临哀悼殊甚,为之辍朝者五日。旋即下谕追封为皇后。董鄂氏仅仅是个贵妃,为什么要这样滥加谥号,并晋封她为皇后呢? 有的人于是以讹传讹,说这个妃子是明末人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当清军入关之初,被掠至京师,后入宫,赐姓董鄂氏,跟着又册立为贵妃。谁知董氏入宫之后,竟以不寿卒。然世祖之于董贵妃,宠冠六宫,莫与伦比,乃红颜薄命,惹得世祖终日闷闷不乐,不数月,遂弃皇帝不为,遁入山西五台山,削发披缁,皈依净土。上述就是顺治出家的由来,历来故老相传如此,是否真有其事呢?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清世祖福临好佛,宫中延有木陈 、玉琳王秀二禅师,尊礼备至。世祖钤章有“尘隐道人”、“懒翁”、“痴道人”等称号,又谕旨对木陈有“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旅庵相待”云云。世祖信佛是事实,谁也否认不了的。 其次要说,世祖死去前几个月,适值孝献皇后董鄂氏之丧,世祖哀痛过情,为世所叹异。因而就有人认为世祖是由悼亡而厌世,终于脱离尘网,遁入空门。从此传为“万古钟情天子”的一段佳话。这是与历史事实不符合的。不错,由于世祖好佛,他死前确实有过要求祝发为僧的念头。但事实上在他死去的前几天,只是叫他最宠任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今北京市广安门内法源寺)削发,他本人也曾亲自前往观看过。这里还说明世祖当时并无大病。那么,世祖是怎样死的呢?据当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谱》载:“奉召入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张宸《青王周集》亦称:“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两人所记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证。这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世祖既死于出痘,那么,遁入五台山祝发为僧的说法,就并不可信了。

三、雍正被刺

世传清世宗胤禛暴崩的原因,说法不一,有说是被刺而死的,振振有词。这一说法究竟可信吗? 说来话长,它起因于雍正七年(1729年)曾静、张熙一案。曾静慕明末人吕留良的为人,以排满复明为职志,因遣其徒张熙诡名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劝他为祖先(岳飞)举义,不成,狱兴、辞连吕留良。世宗严加处治,戮留良尸,留良子葆中,时为编修,亦论斩。传说吕留良有一个幸存的孙女,名叫吕四娘,她的剑术之精,冠绝侪辈,立志要为父祖报仇。后来她潜入宫内,终于刺死了世宗,并把世宗的脑袋割下,提着逃走了。 好事的人说是根据鄂尔泰传记的记载,说世宗暴崩的那一天,上午还“视朝如恒,并无所苦”,就在那天下午,忽召鄂尔泰入宫,而外间喧传世宗暴崩的消息已满城风雨了。鄂立刻“入朝,马不及被鞍,亟跨骣马行,髀骨被磨损,流血不止。既入宫,留宿三日夜,始出,尚未及一餐也”。人们认为,当时天下承平,长君继统(清高宗弘历二十五岁登位),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要搞得这般惊慌失措的。这就只能说明世宗被刺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这里需要将真人真事与野史传闻区别开来,曾静、张熙一案牵连的吕留良等人都是真人真事,是历史真实;但提到吕留良的一个孙女,是传说,不是历史事实。世宗死的年月日是事实,但说他是暴崩,并不见明文记载,也只是传说,目前尚不能证实其事。此其一。 上述鄂尔泰传记所描述的鄂仓皇上朝一段情节,写得惟妙惟肖,好像真有其事似的。但至少在正史记里,如《清实录》、《清史列传》、《清史稿》等书并没有这类的记载。当然,没有文字记载,不等于没有这件事;而且直到今天仍无法得到证实,也就不可能确认有这件事;即使鄂尔泰的仓皇上朝是事实,也不能证明世宗一定就是被刺,因为二者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此其二。 世宗本人好佛好道,“所交多剑客力士”,传说“结兄弟十三人”。皇帝与人结为兄弟之事,未必可信;但既好佛好道,多交剑客侠士,则炼丹求长生之术,容或有之。求长生吞丹药,以致暴崩,也有可能。秦皇、汉武之事,早有先例在。此其三。 有人建议发掘清西陵的泰陵(清世宗胤禛的陵墓),看看世宗到底有无头颅,以证实被刺与否。后因发掘工作过忙,未果,当然,清世宗死于1735年,尸骨早寒,一旦发掘,果能得其一二遗骸,固可定案,但要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也只好等待将来再说了。

四、狸猫换太子

这里指的是清世宗胤禛与海宁陈氏换子的传说。浙江海宁陈氏,从明末起,累世簪缨。数传至陈之遴,清初降于清,位至极品。稍后,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等父子叔侄,都是高官厚禄,尊宠备至。康熙年间,世宗时为皇子,与陈世倌尤相亲善。恰巧碰着两家各生一子,年、月、日、时辰无一不同。世宗听说,十分高兴,命抱子入宫,过了许久,才送回去。陈氏发现,送还的已经不是自己的男孩,而且易男为女了。陈家万分震怖,但又不敢出来剖白,只得隐秘其事。高宗尝南巡至海宁,当

天即去陈家,升堂垂询家世甚详。将出,至中门,命即封闭,并告以后不是皇帝临幸,此门不得再开。所以此后陈氏家中永远关闭其门,从未再开过一次。也有人说,清高宗弘历对自己的身世怀有疑团,所以南巡到陈家,想亲自打听清楚。上述这些传说,盛行于前清末年。当时革命排满之风最盛,对清代诸帝极事丑诋。传闻异辞,其中真伪夹杂,有必要为之剖辨。 海宁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父子叔侄,位极人臣,皆是事实:就是清高宗南巡去过陈家,也是事实。按清制,皇帝到过的人家,经过的大门是必须封闭,禁止再开的。但不能由于有这些历史事实,就说清世宗与陈世倌有以女换子之事了。 清代旗人生子一定要报都统衙门,宗室生子一定要报宗人府,定制十分缜密。何况紫禁城内,门禁森严,怎么能随便抱子出入宫内?显而易见,这些都是清末汉人在排满的革命浪潮中,无中生有地编造出来的。

也有版本是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张汶祥刺马案最为震动,统称为清末四大奇案,我觉得两个版本标准不同,一个是宫廷政治方面的,一个是民间的,都有可信度。

回答者:李家思 - 大魔导师 十三级 7-18 18:27

所谓“清宫四大奇案”是指“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被刺”和“狸猫换太子”。

一、太后下嫁

太后下嫁就是太后下嫁摄政王。太后是指清太宗皇太极之妃、世祖福临的生母,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被谥为孝庄文皇后;摄政王即指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孝庄文皇后系多尔衮之兄嫂,弟妻兄嫂,按照汉人道德观念来看,是一件太不光彩也太不文明的事。有清一代,对此讳莫如深,求其明文记载则无有也。 但清末才刊行的《苍水诗集》有句云“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即是指太后下嫁这件事说的。诗作者张煌言是清初人,与多尔衮同时,所说当有所本。另据《朝鲜李朝实录》仁祖二十七年(1649年,清顺治六年)二月壬寅,亦有“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这样去“叔”字改称“皇父”的记载,它间接地透露了多尔衮称皇父“已为太上”与太后相对称,正是太后下嫁的一个旁证。何况多尔衮之改称“皇父”不但明载于《清实录》与蒋良骥《东华录》等书中,即当时流传到今的许多档册和文告中,于抬写皇上处,一并抬写摄政王,而摄政王之上,或冠以“皇叔父”,或冠以“皇父”字样。 我们也不要忘了另一个事实:满洲入关以前的社会性质虽已由奴隶制迅速向封建制过渡,但很早很早以前女真人的落后习俗,如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制的残余,延续到入关初年,也是不足为怪的。那么,太后下嫁这件事是可以相信确有其事的。

二、顺治出家

史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贵妃董鄂氏薨。世祖福临哀悼殊甚,为之辍朝者五日。旋即下谕追封为皇后。董鄂氏仅仅是个贵妃,为什么要这样滥加谥号,并晋封她为皇后呢? 有的人于是以讹传讹,说这个妃子是明末人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当清军入关之初,被掠至京师,后入宫,赐姓董鄂氏,跟着又册立为贵妃。谁知董氏入宫之后,竟以不寿卒。然世祖之于董贵妃,宠冠六宫,莫与伦比,乃红颜薄命,惹得世祖终日闷闷不乐,不数月,遂弃皇帝不为,遁入山西五台山,削发披缁,皈依净土。上述就是顺治出家的由来,历来故老相传如此,是否真有其事呢?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清世祖福临好佛,宫中延有木陈 、玉琳王秀二禅师,尊礼备至。世祖钤章有“尘隐道人”、“懒翁”、“痴道人”等称号,又谕旨对木陈有“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旅庵相待”云云。世祖信佛是事实,谁也否认不了的。 其次要说,世祖死去前几个月,适值孝献皇后董鄂氏之丧,世祖哀痛过情,为世所叹异。因而就有人认为世祖是由悼亡而厌世,终于脱离尘网,遁入空门。从此传为“万古钟情天子”的一段佳话。这是与历史事实不符合的。不错,由于世祖好佛,他死前确实有过要求祝发为僧的念头。但事实上在他死去的前几天,只是叫他最宠任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今北京市广安门内法源寺)削发,他本人也曾亲自前往观看过。这里还说明世祖当时并无大病。那么,世祖是怎样死的呢?据当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谱》载:“奉召入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张宸《青王周集》亦称:“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两人所记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证。这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世祖既死于出痘,那么,遁入五台山祝发为僧的说法,就并不可信了。

三、雍正被刺

世传清世宗胤禛暴崩的原因,说法不一,有说是被刺而死的,振振有词。这一说法究竟可信吗? 说来话长,它起因于雍正七年(1729年)曾静、张熙一案。曾静慕明末人吕留良的为人,以排满复明为职志,因遣其徒张熙诡名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劝他为祖先(岳飞)举义,不成,狱兴、辞连吕留良。世宗严加处治,戮留良尸,留良子葆中,时为编修,亦论斩。传说吕留良有一个幸存的孙女,名叫吕四娘,她的剑术之精,冠绝侪辈,立志要为父祖报仇。后来她潜入宫内,终于刺死了世宗,并把世宗的脑袋割下,提着逃走了。 好事的人说是根据鄂尔泰传记的记载,说世宗暴崩的那一天,上午还“视朝如恒,并无所苦”,就在那天下午,忽召鄂尔泰入宫,而外间喧传世宗暴崩的消息已满城风雨了。鄂立刻“入朝,马不及被鞍,亟跨骣马行,髀骨被磨损,流血不止。既入宫,留宿三日夜,始出,尚未及一餐也”。人们认为,当时天下承平,长君继统(清高宗弘历二十五岁登位),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要搞得这般惊慌失措的。这就只能说明世宗被刺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这里需要将真人真事与野史传闻区别开来,曾静、张熙一案牵连的吕留良等人都是真人真事,是历史真实;但提到吕留良的一个孙女,是传说,不是历史事实。世宗死的年月日是事实,但说他是暴崩,并不见明文记载,也只是传说,目前尚不能证实其事。此其一。 上述鄂尔泰传记所描述的鄂仓皇上朝一段情节,写得惟妙惟肖,好像真有其事似的。但至少在正史记里,如《清实录》、《清史列传》、《清史稿》等书并没有这类的记载。当然,没有文字记载,不等于没有这件事;而且直到今天仍无法得到证实,也就不可能确认有这件事;即使鄂尔泰的仓皇上朝是事实,也不能证明世宗一定就是被刺,因为二者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此其二。 世宗本人好佛好道,“所交多剑客力士”,传说“结兄弟十三人”。皇帝与人结为兄弟之事,未必可信;但既好佛好道,多交剑客侠士,则炼丹求长生之术,容或有之。求长生吞丹药,以致暴崩,也有可能。秦皇、汉武之事,早有先例在。此其三。 有人建议发掘清西陵的泰陵(清世宗胤禛的陵墓),看看世宗到底有无头颅,以证实被刺与否。后因发掘工作过忙,未果,当然,清世宗死于1735年,尸骨早寒,一旦发掘,果能得其一二遗骸,固可定案,但要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也只好等待将来再说了。

四、狸猫换太子

这里指的是清世宗胤禛与海宁陈氏换子的传说。浙江海宁陈氏,从明末起,累世簪缨。数传至陈之遴,清初降于清,位至极品。稍后,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等父子叔侄,都是高官厚禄,尊宠备至。康熙年间,世宗时为皇子,与陈世倌尤相亲善。恰巧碰着两家各生一子,年、月、日、时辰无一不同。世宗听说,十分高兴,命抱子入宫,过了许久,才送回去。陈氏发现,送还的已经不是自己的男孩,而且易男为女了。陈家万分震怖,但又不敢出来剖白,只得隐秘其事。高宗尝南巡至海宁,当

天即去陈家,升堂垂询家世甚详。将出,至中门,命即封闭,并告以后不是皇帝临幸,此门不得再开。所以此后陈氏家中永远关闭其门,从未再开过一次。也有人说,清高宗弘历对自己的身世怀有疑团,所以南巡到陈家,想亲自打听清楚。上述这些传说,盛行于前清末年。当时革命排满之风最盛,对清代诸帝极事丑诋。传闻异辞,其中真伪夹杂,有必要为之剖辨。 海宁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父子叔侄,位极人臣,皆是事实:就是清高宗南巡去过陈家,也是事实。按清制,皇帝到过的人家,经过的大门是必须封闭,禁止再开的。但不能由于有这些历史事实,就说清世宗与陈世倌有以女换子之事了。 清代旗人生子一定要报都统衙门,宗室生子一定要报宗人府,定制十分缜密。何况紫禁城内,门禁森严,怎么能随便抱子出入宫内?显而易见,这些都是清末汉人在排满的革命浪潮中,无中生有地编造出来的

全剧的框架,以几代叶赫那拉公主的命运相联缀,起伏跌宕,摇曳多姿。先是叶赫遭偷袭,仆其格为救丈夫(西城大阿哥布寨)捐躯沙场,临终生下东歌。继而,外嫁哈达的温姐纵横捭阖于部族和明朝之间,空怀中兴叶赫之志,“事随时变,时过境迁”,致使后辈公主重蹈自己的覆辙。年轻一代的叶赫那拉公主,有过一段明媚欢悦的日子,乌兰与养女东歌、阿珠的潋滟亲情,孟古与阿塔、东歌与孟文翰、阿珠与布场古的缠绵初恋,透露出她们的自由天性。可是,“扛起叶赫半壁江山”的公主们不配有好的命运,孟古怀着对阿塔投水殉情的极度痛苦远嫁;乌兰误中圈套被点“天灯”;苦命的阿珠几度易夫受尽凌辱,被逼与爱子生离死别;而东歌,文韬武略,无力回天,青春耗尽,客死他乡。

东哥全名叶赫那拉.布喜娅玛拉,是叶赫部的公主,有满蒙第一美女之称。东哥出生时,叶赫部的萨满(巫师)曾评论说:“此女可兴天下,可亡天下。”这个小女孩,长成后成为一代绝色美女,果然引无数位英雄竞折腰。

叶赫,是海西四部之一。叶赫先世姓土默特氏,本是蒙古族,后来灭掉扈伦那拉部,改姓那拉氏。那拉是太阳的意思。明朝时,叶赫部依险筑城,开始称雄于海西女真。

当时女真的众多部落之间经常互有争斗。而明朝对付女真的一般策略,是尽力维持各部落的均势,防止其中某个部落成为独霸东北的势力。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便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崛起。

叶赫那拉氏族与爱新觉罗氏族之间的的矛盾由来已久。据说早在元末明初时,叶赫那拉氏族与爱新觉罗氏族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当时,爱新觉罗家族的头领为了使叶赫那拉氏臣服,指着大地说:“我们是大地上最尊贵的金子(爱新觉罗是金子的意思)!”而叶赫那拉的首领听了一阵大笑,他指着天上的太阳说道:“金子算什么,我们姓它(叶赫那拉就是太阳的意思)。”结果,在那场战争中,叶赫那拉氏最后打败了爱新觉罗氏,成为当时女真族最大的部落。

然而,历史的发展难以预见。叶赫那拉氏族和爱新觉罗氏族总是在敌人与朋友之间徘徊,是敌人的时候,难免要打上几仗;是朋友的时候,便开始联姻。是战是和,都是视当时的情况和利益而定。事实上,叶赫那拉氏和爱新觉罗氏世世代代都是血统之亲,努尔哈赤不但是叶赫那拉氏所生,还娶了叶赫那拉部落的女子。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便是叶赫那拉氏所生。

在部落间普遍靠联姻来改善关系的情况下,东哥是叶赫公主的身份,不可避免地要卷入政治漩涡。可以说,从她生下来的那一天开始,就不难预料,她必将成为部落联姻中的棋子。只是,谁也没有想到,竟然有那么多部落是因为她而灭亡。

东哥假如顺利地嫁给努尔哈赤的话,那就是要与姑姑孟古姐姐共侍一夫了。然而她坚决反对,向哥哥布扬古贝勒说:“努尔哈赤是杀父仇人,谁能够杀了他,我就嫁给谁。”于是,叶赫部毁掉了东哥与努尔哈赤的婚约,并以“杀努尔哈赤”的条件向诸部落公开为东哥征婚。事实上,这在东哥的婚姻史上,已经是第三度毁婚了。她九岁时许嫁哈达部歹商贝勒,然而这只是一条美人计:在迎亲的路上,歹商被“岳父”叶赫部伏兵所杀。随后,叶赫部又将东哥许配给乌拉部布占泰,以诱使他参与“九部之战”,布占泰随后便在这场战争中做了努尔哈赤的俘虏。当布占泰四年后被释放打算迎娶的时候,东哥却早又被许配给了努尔哈赤。

听说东哥征婚,哈达部酋长孟格布禄立即血气上涌,报名应征,订下婚约后遂于万历二十七年五月向努尔哈赤宣战。九月,孟格布禄兵败,向努尔哈赤投降。努尔哈赤找了个借口把他给杀了,又将富察氏所生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儿子武尔古代,万历二十九年以后,哈达部彻底被努尔哈赤吞并。

孟格布禄的结局并没有使得垂涎东哥美色的男人们停止前赴后继的脚步。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辉发部的首领拜音达理贝勒与东哥订婚,背弃了原来与努尔哈赤之女的婚约。九月,怒火中烧的建州女真出兵扈尔奇城,没费多大力气,就把辉发部给消灭了。

接着,东哥又再次与乌拉部贝勒布占泰订下了婚约。布占泰听说有机会抱得美人归,立即把自己与努尔哈赤六度联姻、七度盟誓的事情全丢到了脑后。当年,他就派重兵埋伏自己的岳父之一舒尔哈齐以及舅子禇英与代善,被击败后又以鸣镝射了舒尔哈齐嫁给他的女儿娥恩哲。忍无可忍的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年九月亲率大军攻打乌拉部。第二年正月,乌拉部灭亡,布占泰逃往叶赫部。然而眼光极高的东哥根本就没把败军之将布占泰看在眼里,她拒绝履行婚约。又气又羞的布占泰不久郁郁而终。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东哥已经三十三岁,东蒙古暖兔部首领之子吉赛看中了她,向她的哥哥布扬古求娶。然而东哥没看中吉赛,即使他以征讨叶赫相要胁,她也坚决拒绝出嫁。

正当吉赛与努尔哈赤为争夺东哥而准备大打出手的时候,东蒙古喀尔喀部达尔汗贝勒之子莽古尔岱也来向东哥求婚。已被妹妹弄得筋疲力尽的布扬古大约是想要把吉赛和努尔哈赤的两支队伍引开,让他们找莽古尔岱的麻烦而自己坐收渔利,终于不顾明朝边防将领的警告,下定决心在当年九月将东哥嫁到蒙古去了。东哥出嫁之时,年龄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普遍的婚龄(当时有些女人在她这年纪,恐怕已经是祖母级了),因此,她在史书上也被称为“叶赫老女”。

然而布扬古没想到的是,东哥出嫁后不到一年,就死了,努尔哈赤的怒火仍然要向叶赫部发作。努尔哈赤是在东哥去世的那一年正式称帝建立后金的。三年后,即后金天命三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十三日,后金汗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与明王朝决裂,其中“第四恨”即为明朝廷偏帮叶赫,使该部将本来许配给自己的东哥转嫁蒙古(原文为:“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此恨四也”)。

第二年八月,努尔哈赤用同样的理由灭掉了叶赫部。

叶赫那拉东哥,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奇异的人物之一。她似乎是专为给努尔哈赤制造统一女真、挑战中原王朝的借口而降生的。她的婚姻经历,即使最拙劣的言情剧编剧也甘拜下风。这匪夷所思的一切,验证了巫师关于她“可兴天下,可亡天下”的预言。当这个任务完成之后,她也就离开了人世。

东哥应该是个性极强的女人,她强烈地拒绝了做“礼物”的命运。就在她将婚姻一变再变的同时,她的又一个姑姑(孟古姐姐的妹妹)在明万历三十八年,姐姐去世七年后甘心接受了和亲的命运,代替她嫁给了努尔哈赤。然而即使如此,也不能改变东哥必置努尔哈赤于死地的主意。

努尔哈赤曾因为自己居然不能征服这位绝代美女而诅咒连声,说:“此女生不祥,哈达、辉发、乌喇三部以此女构怨,相继覆亡。今明助叶赫,不与我而与蒙古,殆天欲亡叶赫,以激其怒也。我知此女流祸将尽,死不远矣。”——努尔哈赤真是太不应该了。东哥给他带来的好处,仅亚于他的生身母亲。中国的男人,多数都喜欢把亡国的责任推到女人的头上,曰:“祸水”。若是照这种说法,东哥堪称是天下祸水第一人。

(打东哥这儿,我可算把绝代美女这词的意思弄明白了:凡是跟她扯上关系的男人和国家,都“绝代”了……)

皇太极之母--孟古哲哲

富察氏嫁给努尔哈赤的第三年,万历十六年九月,清王朝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女人出现在了富察氏早已危机四伏的婚姻里。这个女人就是叶赫那拉氏孟古哲哲,她将要生下努尔哈赤的第八子、清太宗皇太极——也就是终结本文女主角阿巴亥生命的人。

孟古哲哲是叶赫那拉部酋长扬吉砮的小女儿,她出嫁的时候十四岁,努尔哈赤三十岁。她的出身显赫,是努尔哈赤重要的政治联姻之一,而且品貌俱佳,因此很得努尔哈赤的宠爱。叶赫部,是女真部族在松花江流域逐渐发展起来的四个大部落之一(另三部为乌拉部、哈达部、辉发部)。四部合称“海西四部”,也称“扈伦四部”。海西女真四部中,哈达部与叶赫部之间虽然频频联姻,但是彼此杀戮不断。哈达部首领还曾经参与杀害过扬吉砮的祖父。于是,扬吉砮在迎娶哈达部首领王台之女并将亲妹妹也嫁给王台的同时,也努力地和其它部落维持关系,期待能够合力向哈达部寻仇。而他首先选中了努尔哈赤。为了表示自己联姻的诚意,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扬吉砮决定将自己的小女儿孟古哲哲许配给努尔哈赤。这个决定在一开始很让未来女婿犯嘀咕:“为什么不把已到婚龄的长女立刻出嫁,反倒要我去等待一个才八岁的小女孩成长呢?” 扬吉砮回答说:“我是一片好意。我的大女儿虽然年长,但是相貌平平人品庸俗,小女儿尽管还未长成,却是聪明貌美品德非凡,只有小女儿才能配得上你。”努尔哈赤听后心花怒放,立即同意了这桩婚事,并送了一份丰厚的聘礼给叶赫部。

当孟古哲哲在娘家慢慢长大的同时,努尔哈赤已经打出了一片新天地。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正月,基本摆平建州女真诸部的努尔哈赤在呼兰哈达南冈建“宫室”费阿拉城,四月正式称“女真国淑勒贝勒”,格外意气风发。

努尔哈赤的势力如此之大,使得海西女真诸部都不得不重新估量他。第二年四月,海西女真哈达部贝勒扈尔干便主动将自己的女儿哈达那拉氏阿敏格格嫁给了努尔哈赤。这时,叶赫部的首领已经是扬吉砮的儿子纳林布禄了。眼看哈达部抢了自己的先机,他决定在联姻事宜上格外加码,亲自将十四岁的妹妹送到费阿拉城去。九月,孟古哲哲的婚车来到了费阿拉城外。由于送嫁的是部落首领,努尔哈赤也给予了这位小新娘极高的待遇,亲自率领着诸贝勒大臣出城远迎,并举行了盛大的宴会。这非比寻常的迎亲仪式,使孟古哲哲从一开始就在努尔哈赤的后宫里后来居上,占据了首要的地位。而父亲当年对女儿的评价也确实实至名归,她以过人的品貌迅速得到了努尔哈赤的宠爱,在事实上掌管了努尔哈赤复杂的家庭,并培养出了一个才智过人的儿子皇太极。

皇太极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据说他的这个名字就代表着努尔哈赤传位于他的殷殷厚望。皇太极七岁之时,努尔哈赤对他的喜爱已经超过了七个年长的儿子,竟向众人宣布,家中所有的事务,都由皇太极全权决定。——虽然继妃富察氏衮代这时还活着,但是毫无疑问,她已经失宠了,自叶赫部送亲的那一天起,费阿拉城的女主人就已经是孟古哲哲了。

然而在夫妻之情的背后,联姻的真相只不过是诸部落之间的外交手段而已。随着努尔哈赤的权力及野心越来越来大,统一建州女真之后的他已经成为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乃至蒙古科尔沁的威胁。感觉苗头不对的叶赫部及哈达部在几次挑衅失败之后,干脆联络了其它诸部落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九月集结,对努尔哈赤发起了“九部之战”——包括两个联姻部落在内的扈伦四部;长白山二部:朱舍里与讷殷;蒙古科尔沁部、锡伯部、卦尔察部)。

可能由于孟古哲哲毕竟是叶赫部的女儿,对九部作战时,跟随在努尔哈赤身边的女人是富察氏衮代。在正式开战的前夕,富察氏曾经毫不避忌地唤醒努尔哈赤:“你究竟是乱了方寸,还是心里害怕呢?如今九国兵将要来攻,你怎么还能睡得着觉?”努尔哈赤答道:“我如果真是害怕的话,怎么可能睡得这么安稳?我早知道叶赫部要侵犯我,因为不知确切日期而时时掂念,现在它来了,我倒真是安心了。我如果有负于叶赫,老天就不会帮我,我才害怕;如今是我顺天命安疆土,叶赫部纠集九国来侵犯我,天不会佑它,我有什么好怕的。” 留在史书上的这一个晚上,恐怕是富察氏衮代与努尔哈赤和美夫妻关系最后的回光返照了。九部大战结束之后,富察氏的身影又淹没在努尔哈赤的妻妾群中,又恢复了不冷不热的生存状态。

九部大战的挑起者,正是孟古哲哲的哥哥布斋与纳林布禄,布斋死于战乱,乌拉部贝勒满泰的弟弟布占泰也被俘虏——他的这一场被虏,也使得本文的女主角阿巴亥在八年后登上了历史舞台。

布占泰被俘后,在费阿拉城过起了软禁生涯。三年后,他的哥哥满泰去世,叔父兴尼牙想要接任部落首领贝勒之位。努尔哈赤闻讯,立刻将布占泰送回乌拉部,并支持他与兴尼牙搞了一场内斗,使他成为新一任贝勒。随后,乌拉部与建州女真之间为了巩固利益,开始了频繁的联姻。努尔哈赤的女儿穆库什、侄女额实泰与娥恩哲(舒尔哈齐之女)都嫁给了布占泰;布占泰则把哥哥满泰的女儿阿巴亥嫁给努尔哈赤;布占泰还将妹妹嫁给了岳父舒尔哈齐(岳父?妹夫?)。

万历二十九年十一月,乌拉部年仅十二岁天真可爱的小姑娘乌拉那拉氏阿巴亥被送进了费阿拉城,成为四十二岁的努尔哈赤第十位妻子。努尔哈赤对这个姿容不俗又机灵聪明有些小性子的小妻子非常喜爱。当阿巴亥的地位扶摇而上之时,孟古哲哲的人生也在丈夫与娘家的尔虞我诈中逐渐走向了尽头。

大妃阿巴亥

作为大妃的孟古哲哲青年早逝,后金国的宫院内不可无主,谁能继承她的大妃之位?这个空缺很快就被补上了。几乎令所有人都意外的,是补缺的居然是一个刚刚脱去童稚之气的女子,她就是努尔哈赤的最后一位大妃:乌拉那拉氏阿巴亥。孟古哲哲死时,她仅有十四岁,甚至还没有为丈夫生下一男半女。

阿巴亥是什么时候正式称大妃的,似乎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是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她一定非常得宠,即使不是在前任死后立即“转正”,后宫中的其它女人也没有谁能够抢得了她的风头。阿巴亥为努尔哈赤生下了三个儿子,他们分别是:第十二子阿济格、第十四子多尔衮、第十五子多铎。阿济格出生于1605年,那已经是孟古哲哲去世两年,阿巴亥已经当上大妃后的事了。作为敌对部族的“换亲礼物”(换到乌拉那拉部的女人甚至还被杀了),这个十四岁的女子不但保住了性命,游走于复杂的后宫、面对着一个比自己大三十一岁、阅历甚广且狠辣多疑的男人、一群家世复杂的争宠对手,又没有儿子撑腰,能够达到这样的成效,这就已经足够证明她拥有绝顶的手段和聪明才智了。

总而言之,阿巴亥终于后来居上,当上了努尔哈赤的大妃。这个位份既给她带来了显赫,也给她带来了诡谲多变的下半生。

册立阿巴亥为大妃之时的努尔哈赤,正处在即将登上自己人生巅峰的前夕。这时的费阿拉城里城外,都堪称风云变幻之中。1608年,努尔哈赤携胞弟舒尔哈齐去往北京,向明王朝进贡,当时兄弟之间还维持着表面的手足之情,岂料第二年的二月,事情就完全变了。有一天,他借新营落成饮宴,又装出一副亲密无间的模样,将舒尔哈齐召入新营的寝室,然后就地翻脸,舒尔哈齐就这样被哥哥幽禁了起来:这间寝室的门被铁汁灌注,仅留两孔:一通饮食一出便溺。除了待遇极其恶劣,他的儿子阿布什和两名亲信武将也惨死,所有的财产与“阿哈”也都归努尔哈赤所有。两年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八月十九日,舒尔哈齐暴毙。随后遭殃的是努尔哈赤的长子禇英。

在努尔哈赤的亲信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四大贝勒五大臣。四大贝勒是:次子代善、侄儿阿敏、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五大臣是:费英东、额亦都、扈尔汉、何和礼、安费扬古。这九个人都不愿意让禇英成为努尔哈赤的继承人——禇英做人确实有问题。在他们共同的努力下,禇英很快就失去了父宠,最终在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三月二十六日,被父亲幽禁了起来。和叔父一样,禇英再没有活着走出那扇门。两年后,当努尔哈赤打算正式称后金大汗之际,他处死了三十六岁的长子,为自己心仪的继承者扫清了又一个障碍物。

努尔哈赤这时候所选择的继承人,是次子代善、禇英的同胞弟弟。

有了哥哥的前车之鉴,代善在处理与重臣皇亲的关系时格外小心谨慎,为人宽厚,众人都非常拥护他。看起来,代善似乎是无懈可击的。然而有心人若要挑刺,即使你没刺,他也要给你硬栽上一根。公事上找不出岔,私事上就来找岔。于是意外发生了。而这桩“意外”更将大妃阿巴亥也扯了进去。

后金天命五年(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三月二十五日这天,努尔哈赤的小福晋(即小妾)德因泽向努尔哈赤告状:大福晋行为不检点,几次亲制佳肴送给代善和皇太极食用,代善受而食之,还频频夸奖;皇太极则受而不食,不但不受拉拢而且非常正派。大福晋跟代善拉上了关系,时常派人去跟代善联络,而且还几次深夜出宫,行踪诡秘。

努尔哈赤立即严命调查。结果回报更火上浇油,说是大福晋与代善之间早有暧昧,每当有聚会时,大福晋都会刻意打扮,与代善眉来眼去,找各种借口来回走动,众人早就看不顺眼了。努尔哈赤调查“属实”,顿时勃然大怒,然而假如拿这样见不得人的理由公开处罚儿子和妻子,那真是“骂了亲家丑了自家”,大汗的脸面何存!于是他另找了一个借口,说大福晋“窃藏金帛”,而且查有实据——从阿济格的住处抄了出来。她德行太差,本该处死,但是幼年的子女需要生母照料,因此勒令离婚。小老婆德因泽告发有功,给予与大汗同桌吃饭的奖赏。

这桩蹊跷的“绯闻”,不但搞倒了大福晋,更重要的是把代善原本一片光明的前途毁得不成模样,代善从此失去了父亲的欢心,手中所掌握的兵力也被削去一旗,再也没有问津汗位的机会了。因此,很多人都认为,这整个事件,都是故大妃之子皇太极的精心策划:不但将风头正劲的对手打倒,更能让自己在父亲心目中加深好印象。至于选中大福晋更是一石三鸟,这将使她所生的儿子再也进不了父亲选择继承人的考虑范畴之内,减少了潜在对手。

不过,史书上对这位“大福晋”语焉不详,很多人认为她并非阿巴亥,而是那位早已被人们淡忘的“继妃”富察氏衮代。一个重要的间接证据,就是她不但“获罪死”,而且正好死于天命五年三月。

在皇太极还没登上皇位的时候,他有一个竞争对手叫莽古尔泰,甚至在皇太极已经登上皇位以后,莽古尔泰还是非常的不服,而莽古济是皇太极是同父异母的姐姐,她之所以被皇太极处死了,是因为有人告密,莽古济曾经和莽古尔泰他们密谋想要害死皇太极。

被皇太极处死的姐姐叫做莽古济,她是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姐姐,一开始皇太极还没有登位的时候。有一个竞争对手叫做莽古尔泰。而皇太极是庶出的,按照长幼次序,这个皇帝之位是轮不到皇太极的。所以后来皇太极登位以后,莽古尔泰非常的不服气,而且他的性格本来就很莽撞,后来因为御前露刃的事件,两个人的矛盾也越来越厉害。

莽古尔泰被皇太极处罚了,姐姐莽古济和姐夫赶来安慰他,一起吃饭的时候,莽古尔泰喝醉了,借着酒意,莽古尔泰说,反正自己已经和皇太极彻底的反目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了皇太极,夺取帝位。如果失败了的话就去开原城自立为王。一开始姐姐莽古济还有姐夫都劝他不要冲动,可是后来莽古尔泰很坚决,于是他们就商量,打算用鸿门宴下毒,杀死皇太极。

后来皇太极和姐姐莽古济因为一些事情两个人闹了矛盾,皇太极对他姐姐莽古济心里有很大的怒火,后来又有莽古济的身边人去皇太极那里密报,说莽古济之前和莽古尔泰他们曾经一起密谋造反,想要设鸿门宴,毒死皇太极。就这样皇太极最后凌迟处死了姐姐莽古济。

这个人就是历史上的叶赫老女,在《清史稿》中被称作布扬古女弟,明人称其为叶赫老女,姓叶赫纳喇氏,是海西女真叶赫西城贝勒布寨之女,贝勒布扬古的胞妹,又称东哥格格。

作为叶赫部西城贝勒布寨的掌上明珠,叶赫纳喇氏自9岁就引来群雄逐鹿、竞相下聘,相继与各部贝勒订立婚约。他们依次是:歹商(女真哈达部)、布占泰(女真乌拉部)、努尔哈赤(女真建州部)、孟格布禄(女真哈达部)、拜音达里(女真辉发部)和莽古尔岱(蒙古喀尔喀部),所谓“一生六嫁”。此外,也有老女七嫁之说,实际上是七次婚约,因她曾经先后两次许配给布占泰。被誉为“女真第一美女”的叶赫纳喇氏,为了父兄和部族的利益,深陷于政治婚姻的旋涡之中,直到三十三岁方才出阁远嫁蒙古,以致于在史籍中留下了“叶赫老女”称谓。

明朝后期,女真人分为三大部,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建州女真,以努尔哈赤为首领;海西女真,又称扈伦四部,先以哈达、后以叶赫为其中坚;野人女真,“不入贡,亦不寇边”。

努尔哈赤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起兵,讨伐尼堪外兰,名义上是洗雪父祖被杀之仇,实际上则是为了统一女真各部。万历十六年(1588年)九月统一了建州女真本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又先后灭掉长白山三部。这样,经过十年的浴血苦斗后,努尔哈赤使建州女真归于一统。之后,努尔哈赤将目光投向了海西女真四部。吞并海西女真哈达、叶赫、辉发、乌拉四部是努尔哈赤走出建州、向明“复仇”的关键步骤。

但是海西女真的叶赫部对崛起的努尔哈赤也是虎视眈眈,公元十六世纪前期,叶赫部在叶赫河两岸修建了东、西两座城寨。其中西城兴建较早,被称为“叶赫老城”或“夜黑寨”,城主被称西城贝勒;而东城由首领褚孔革长子台柱兴修,故称“台柱寨”,城主为东城贝勒。故此形成了在扈伦四部中绝无仅有的“叶赫两贝勒”体制。万历十九年(1591 年),叶赫贝勒布寨、纳林布禄堂兄弟二人取代哈达部成为海西女真盟主。

万历二十一年,叶赫两贝勒纠集哈达、乌拉、辉发以及蒙古科尔沁等九部联军共三万兵马征讨建州,与努尔哈赤在古勒山爆发“癸巳大战”。是役,西城贝勒布寨落马身死,东城贝勒纳林布禄侥幸逃回。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纠集乌拉部参战,叶赫贝勒布寨派遣使者去乌拉,缔结了自己的女儿东哥格格与乌拉贝勒满泰之弟布占泰的婚约,这便是《满文老档》所记载“乃为亡国而生”的“叶赫老女”。

万历二十七年(1599 年)春,为了弥合与建州部的关系,布寨之子布扬古使出“联姻”手段,将其妹许配给努尔哈赤。事实却是:努尔哈赤早就听说,叶赫的东哥格格美丽无双,必欲得之而后快。于是指名道姓地要求叶赫部以此女和亲,方可息去争端。布扬古不敢不从,只得将妹妹许婚于努尔哈赤。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努尔哈赤派人往叶赫迎娶东哥,不料东哥格格却声称,誓死不嫁杀父的仇人,并立下誓言说:谁要是能够杀死努尔哈赤为父报仇雪恨,我就嫁给谁。但是对此,双方却就此僵持,既不强求也不退婚,耐心地等待着可资利用的时机。双方在东哥格格的问题上形成了僵持的局面。布扬古收受努尔哈赤的聘礼的时候,东哥格格为十五岁,但在双方的搪塞推拖中,光音荏苒,岁月流去,二十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努尔哈赤既娶不到东哥,东哥也报不了杀死之仇,东哥格格到三十三岁的时候,还没有嫁出,在女真女子十三、四岁即普遍结婚的那个时代,成了地地道道的老姑娘,因此时人呼之为“叶赫老女”。东哥格格从此成为努尔哈赤的未婚妻,变成了此后努尔哈赤、皇太极进攻海西四部和明廷的必不可少的借口。

围绕着东哥格格的错综复杂的明争暗斗便随着她的抗婚的暴烈事件的发生而开始了。悲剧首先在哈达发生。

东哥格格不足十岁的时候,就以其绝顶美丽的容貌闻名于女真各部了。哈达贝勒歹商慕其名向叶赫求婚。叶赫两贝勒经过周密的谋划之后,通知歹商亲往叶赫迎娶。却在半道上被布寨、纳林布录设计杀害,而且嫁祸于人,把执行他们命令的凶手摆思哈缚献明廷摆脱了干系。这一年是万历十九年,即布寨死前两年。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海西女真内部的纷争又起。叶赫进攻哈达,哈达贝勒、歹商的叔叔孟格布录投靠建州,为瓦解哈达与建州同盟,布扬古又将东哥许婚孟格布录。努尔哈赤大怒,起兵进攻哈达部,经过六昼夜的激战,至初七日,建州兵攻破哈达石城,大将杨古利生擒孟格布录,哈达部灭亡。

一个东哥格格消灭了两个哈达贝勒。

辉发贝勒拜音达里首鼠两端、不守信约、为娶得努尔哈赤的未婚妻东哥而背叛与建州的婚约,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九月十四日,努尔哈赤发兵围攻辉发城,建州很快便攻克城寨,斩杀了拜音达里父子,携其人口而还,辉发灭亡。

东哥的乌拉部未婚夫是乌拉贝勒满泰的胞弟布占泰,在万历二十一年的“癸巳大战”中,布占泰失败被俘,却幽囚三年未杀,万历二十四年,乌拉内乱,布占泰在建州兵马的严密保护下,在以叔父博克多为首的宗族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平定了叛乱,继立为乌拉贝勒。布占泰对努尔哈赤感恩戴德,先后将妹妹、侄女送到建州,其侄女阿巴亥后来更成为努尔哈赤的大妃。而布占泰也连娶建州三女。

但是叶赫部为了拉拢乌拉部,第二次将东哥许婚给布占泰,万历四十年(1612年)九月二十二日,努尔哈赤亲率大军进攻乌拉,连克乌拉六城,强娶东哥成为布占泰的四大罪状之一。但是布占泰并未向努尔哈赤示好,反而准备强娶东哥格格并打算幽囚建州二女,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正月十七日,努尔哈赤再次率军亲伐乌拉,布占泰逃亡叶赫,乌拉灭亡。但从此之后,“老女逋婿”就成为努尔哈赤讨伐叶赫的两大罪状。

可是,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叶赫贝勒布扬古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将叶已三十三岁真正成为老女的东哥格格许婚于漠南蒙古喀尔喀部的重要首领之一暖兔(巴哈达尔汉)的儿子莽古尔代。于同年七月,把东哥嫁给了暖兔(巴哈达尔汉)之子莽古尔代。结婚未久,东哥格格即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后金天命元年)含恨而亡,结束了仅仅三十四岁的年华。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天命三年)是后金发展史上至为重要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这年的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誓师攻明。其第四恨说:“遣兵出边为夜黑防御,致使我已聘之女转嫁蒙古,此其四也。”可见努尔哈赤对叶赫的深仇大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天命四年)八月,在后金于三月取得萨尔浒大捷、继又相继陷没开原、铁岭之后,努尔哈赤决定与叶赫决一死战。二十二日,后金军进抵叶赫城下,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等四大贝勒亲率大军转攻布扬古所住的叶赫西城,努尔哈赤亲率另一支大军围攻防御坚固的金台失贝勒所居的叶赫东城。在后金军的强大攻势的压力下,叶赫灭亡。

至此,海西女真四部全被建州灭亡,努尔哈赤却把这一切全归咎于东哥格格一个人,认为是她导致了四部的灭亡,“盖天生此女非无意也,因则坏哈达、辉发、兀喇,使各国不睦,干戈扰攘至此。……今尽力争之,虽得其女,谅不久而亡,反成灾患。无论与何人,亦不能久,启衅坏国已极,死期将至矣。”而谈迁也认为说:“事始于女子之间,而祸流于中国之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9965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1
下一篇2023-08-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