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的世界很小,但绝对精致和深邃。下面是为您整理的消遣时光好去处——长沙十大文艺小清新咖啡馆推荐,希望您喜欢!
长沙十大文艺小清新咖啡馆 消遣时光好去处本文均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长沙十大咖啡馆推荐之一:弗里曼咖啡
地址:雨花区东塘劳动西路513号富联商厦3楼
环境优雅舒适,室内空间宽敞,桌子下有插座可以充电,书架上的书本可以随意阅读。蜂蜜面包很松软,口味不错,地理位置好,很适合墨迹墨迹悠闲下午时光。
长沙十大咖啡馆推荐之二:喜地咖啡馆
地址:人民西路118号
喜地在长沙算是独立品牌连锁主题模式先锋,在长沙就有六家之多,覆盖东、南、北等各个区域。人民西路的喜地四层的店面不大不小,服务态度挺不错。
长沙十大咖啡馆推荐之三:漫咖啡
地址:芙蓉区浏阳河大道二段300号浏阳河休闲风光带B2-201(近长房白沙湾)
推荐菜品:芝士松饼;火腿三明治套餐
loft装修风格,很可爱的点单方式,咖啡不功不过,最爱的是他们家松饼!从来没吃过这样Q弹又没有蛋腥味的松饼,所以只要说喝咖啡我就会想来这里,而且不管是三两好友聊天还是小型聚会都很不错。
长沙十大咖啡馆推荐之四:星巴克
地址:天心区太平街(近五一大道)
老街的民居特色及风情带进星巴克,小青瓦、坡屋顶、木门窗,整个门店是以中式为主,店内设计跟整个老街的文化相融合。比较安静,与都市中充满时尚现代感喧闹不已的星巴克截然相反,来到这里悠闲中品尝一杯咖啡,更加能够享受那种恬静舒适的感觉。
长沙十大咖啡馆推荐之五:猫屎咖啡
地址:天心区坡子街216号悦方ID MALL5楼510-511号
环境很不错,很安静,给人感觉很闲适!看看杂志,品品咖啡,咖啡不错,咖啡的忠实爱好者,不能错过它家的猫屎咖啡,也可以顺便去逛了下悦方ID Mall。
长沙十大咖啡馆推荐之六:caffebene咖啡陪你
地址:雨花区劳动西路408号雅第大厦1楼
caffebene咖啡陪你,韩国人气咖啡品牌,2008年崛起于韩国,2012年横跨太平洋成功登陆美国市场,在纽约时代广场百老汇49街开设caffebene美国1号店,同时在日本、越南、菲律宾、柬埔寨等国家分别开设店铺。2012年3月进入我国。
长沙十大咖啡馆推荐之七:ZOO COFFEE
地址:长沙市开福区五一大道与湘江中路交汇处开福万达广场金街B41-42商铺(4号出口)
推荐菜品:华夫饼
动物主题的咖啡馆,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动物摆件,吧台前一对儿老虎情侣正趴在地上打盹,神态慵懒;长颈鹿伸头观望。聆听咖啡馆里的谈笑风生;小松鼠仿佛在窃窃私语;置身咖啡厅里的大森林,脑子里不由得生出些童话漫想。
长沙十大咖啡馆推荐之八:纯时光咖啡
地址:湖南长沙岳麓区岳麓大道65号奥克斯广场国际公寓5楼
优质的服务和可口的味道,实惠的价格,目前在长沙吃过的性价比最高的咖啡馆,而且下午去的话不会到处是人,安静悠闲,可以肆意闲聊。到处可以充电,阅读,拍照,简直适合各路人群啊,分分钟秒杀小文青的心。
长沙十大咖啡馆推荐之九:MounGar423
地址:长沙芙蓉区东牌楼街62
推荐饮品:焦糖玛奇朵;焦糖拿铁
MounGar423咖啡馆专业于咖啡的质量和文化,是长沙唯一自家烘焙咖啡的咖啡馆,师出于有三十几年历史的台湾咖啡世家――Billie碧利咖啡,新鲜的咖啡豆与精湛的烘焙技术是不变的传承。
长沙十大咖啡馆推荐之十:雕刻时光
地址:长沙岳麓区阜埠河路109号潇湘大厦2楼(天马学生公寓旁)
混迹河西的人,说到咖啡馆必然是去雕刻时光,所以空间很大,完全不会有很多小咖啡馆的局促感。尤其因为是在大学城这边,很多湖大师大的小伙伴都会来这里自习看书或者聚(约)餐(会)。
土地兼并中国古代是个农业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同时也是最主要的财富来源。因而,土地就是那个时代的“资本”,同样有着快速自我增殖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加之以土地私有化和土地买卖合法化,就产生了古代农业社会无法避免、也无力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的问题土地兼并会带来哪些问题呢?
第一个问题是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假设我们有一百亩地,要分给一百个农民,每个农民最多可以耕种十亩地。那么,你会怎么分配土地呢?
一种方案是每个农民分配一亩土地,这样一百个农民全都能分到土地。这时,土地的产出=国家的税收+一百个农民的口粮+一百亩土地的种粮+土地所有者的地租。
另一种方案则是每个农民分配十亩土地,这样一百亩土地只需要十个农民就够了,另外九十个农民么,自谋出路吧。这时,土地的产出=国家的税收+十个农民的口粮+一百亩土地的种粮+土地所有者的地租。
显然,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说,第一种方案更好。第一个方案不仅能提高就业率,而且,由于在这个方案中,农民就是土地所有者,因而“土地所有者的地租”也会纳入他们的收入中,从而使他们的生活得到更好的保障。这样,“有恒产者有恒心”,能吃饱肚子的情况下,没几个人会愿意去闹事。相比之下,第二个方案会凭空多出来九十个失业人口,而且有地可种的那十个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会下降。保不齐哪天他们就揭竿而起了。
但是,对地主来说,第二个方案更好。克扣一点农民的口粮,再想办法少交一点税,地租收入不就蹭蹭蹭涨起来了么。在自己的利益面前,社会公平、社会稳定都得靠边站。
第二个问题是减少国家财政收入。
地主要多收地租,除了克扣农民口粮,必然还会想尽办法偷税漏税。
古代农业社会的税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人头税和土地税。
人头税又叫“丁税”。中国在秦代以前就有征收人头税的记录,一直到现代都还有部分农村地区征收过人头税。人头税容易收,但是也最不公平,所以历史上人头税一直在向财产税靠拢。即便如此,直到清朝雍正推行“摊丁入亩”后,人头税才算正式入土。后世偶有托梦,但终归不能还魂了。
土地税一般以土地价格、面积或收益为基准进行征收。春秋时期的鲁国从鲁宣公15年(公元前594年)开始“初税亩”,就是按土地面积来征收税赋的。西汉文景之治时的“什伍税一”、“三十税一”则是根据土地收益来收税的。针对土地收益来征税的税赋,直到2006年1月1日才被彻底废止。
当土地集中到地主手里之后,原本拥有土地的自耕农往往也会沦为依附农甚至仆人、奴隶。这样一来,原本由农民自己承担的人头税和土地税就都要转移到地主头上了。
地主肯定不干啊!
你要来收土地税?“哎呀老王这个人看着老实,其实可奸诈了。说是卖给我十亩土地,其实有九亩都是种啥死啥的盐碱地,就一亩能种的地,一年才打十斤谷子,连口粮都不够。啧啧,要不是老王一家都没人了,我非找他算账不可。”实际上呢?老王一共卖了二十亩地。
你要来收人头税?“对不起,老王一家人在把地卖给我之后就全饿死了。是的,全家五口人都饿死了,好惨哦~不过他家人都没了,这个人头税自然也就不用交了吧!”实际上呢?老王一家五口都在地主家干活呢。
你还非跟我较真?“哥们你看,今天家里人都在外头,一时半会儿叫不齐。老王卖给我那块地更别提了,还在郊区五十里开外呢。这样吧,你改天再来,到时我把人叫齐了,再备好车马带你去看那块地,我够有诚意的吧?今天害你白跑一趟,这点车马费你收下……你放心你放心,你们王局跟我是把兄弟,不会为难你的……”
一来二去的,地主收的租越来越多,国家收的税越来越少。一旦闹个灾、打个仗什么的,国家拿不出钱来,这事儿可就严重了。远的不说,东汉末年汉灵帝为什么要卖官鬻爵?黄巾之乱时为什么要发动地方武装来平定?国家没钱就是一个原因。
西汉经历了汉武帝和成哀二帝两次土地兼并高潮后,到末年时,土地兼并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大量农民沦为流民或依附民,社会矛盾非常尖锐。虽然哀帝朝有过“限田限奴婢之议”,王莽篡汉后也推行过“王田制”,但是都没有成功。甚至可以说,王能够成功篡汉,很大程度上就跟土地高度兼并引发的社会不稳定、人心思变有关。
光武帝意识到了土地兼并的问题。所以当他统一中国、建立东汉以后,就慢慢地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他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建武十五年六月)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也就是“度田”。
可见,这时光武帝想做的,还只是核实各地开垦的田地数量,并清查户口人数和人口年龄。这就是“度田政策”的核心内容。
当然,查清楚这两个数据之后,拿地主豪强们开刀也就水到渠成了。即使不像此前那样“限田限奴”、或者土地收归国有,光是足额缴税,就足够他们割一大块肉了。
但是,就光是这么一件事,也遇到了重重阻力。
首先是官吏执行命令时从中渔利,侵扰百姓。如《后汉书·刘隆传》就有“十五年,诏下州郡检核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的记载,正可谓“歪嘴和尚念歪经”。
其次是官吏们搞区别对待。如著名的“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就是指对河南、南阳的近臣宗室们宽大处理,而对颍川、弘农的普通大户严肃对待,也就是所谓的“放过老虎打苍蝇”。
光武帝为了纠正这些问题、为了把度田进行到底,下了很大的决心和力气,罢免了一批人、处死了一批人,甚至逼得地主们不惜以造反来反对度田。《后汉书·光武帝纪》就记载:“(建武十六年九月)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攻劫在所,害杀长吏。郡县追讨,到则解散,去复屯结。青、徐、幽、冀四州尤甚”,可见反对力度之大。
当然,叛乱最后被平息了。但是度田的结果如何,学界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度田失败了。
从根子上来说,这件事就不可能成功。
东汉政权本身就是依靠着地主豪强才建立起来的。东汉的开国功勋云台二十八将里,基本上都是能在地方上呼风唤雨的人物。刘秀在河北被王郎逼得都快走投无路的时候,就是靠着当地土豪耿弇和寇恂等人的支持才扛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如今天下坐稳了,就要拿当年的老兄弟们开刀了?不说社会舆论如何,已经进入政权核心的耿弇寇恂们一定会想方设法护住自己的基本盘。何况刘秀与刘邦不同,他是优待功臣的。
所以度田这事儿,一定是打不到、或者说打不动这些大老虎的。度田最后的结果,最多也就拍死一片颍川弘农等地的小苍蝇们而已。
另一方面,即使是这些“小苍蝇”们,也同样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虽然东汉一直延续了度田政策,但是,土地和人口——尤其是人口——只是以更隐蔽的方式被地主们占有了而已。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我们熟系的那些人动不动就能拿出几百几千的“部曲”来,这些“部曲”是从哪儿来的?其实就是由地主豪强们控制的依附农所组成的私人武装。度田没有把这些人挖出来,能算是成功吗?
但另一种观点则恰恰相反,认为度田成功了。
《后汉书》中可以找到很多记载,证明东汉一直都在执行度田政策。如《后汉书·循吏列传》中就记载了建初元年(公元76年)山阳太守秦彭的度田事迹:“兴起稻田数千顷,每于农月,亲度顷亩,分别肥堉,差为三品,各立文簿,藏之乡县”。
不仅如此,史书和出土文物中还明确记载了田亩、人口或租税的数量,这都是度田的成果。如2004年出土于在长沙东牌楼7号古井(j7)的一批东汉灵帝时期的简牍上就记载了:“凡口五事/中 筭(算)三事訾 五十/甲卒一人/”,这就是灵帝时的一笔户口记录。
显然,这种观点认为,只有度田政策完全中断了、不再执行了,它才算是失败了。而只要度田政策还在执行、得到了结果,那么它就成功了。
但我个人认为这种成功标准站不住脚。
假如说,二十多年里我一直在学习数学;但是我在解xx=1这个方程时,计算出的结果是x=1。这种情况下,能说我数学学得很好吗?
度田事件也是一样。虽然东汉两百年里一直在度田,虽然度田也能得到一些数据,但是我们并不能证明这个数据是准确的。相反的,“数据不准确”这个推测还相当的合理、非常有说服力。那么,我们能言之凿凿的说度田政策取得了成功吗?
度田政策的初衷,恰恰就是要准确的知道全国的土地和户口数量。如果无法证明这个数字的准确性,或者至少洗清对其准确性的怀疑,那我们就无法断言这个政策成功了。
度田的本质与土地兼并一样,是国家政权和地方势力在争夺土地、人口的控制权,以及二者所带来的经济和军事资源。
但是,国家政权要依靠地方势力来行使权利,就不可能把地方势力逼上死路;地方势力从国家政权中分得一杯羹之后,也一定会“扛着红旗反红旗”,拼死保护既得利益。
所以,度田政策最后不可能完全成功,只能在国家政权和地方势力之间取得一个平衡。连度田这第一步都迈不出去,就更别想根治土地兼并了。
简牍因为在材质上有竹、木之分,故有竹简、木简及竹牍、木牍之别。这种差异又因地域及用途不同而更为明显。西北地区的屯戍遗简,绝大多数都是木简,材质以当地出产的红柳、松木及胡杨为主,竹简相当少见。比如,1979年敦煌马圈湾烽隧遗址出土的1200多枚简中,竹简只有16枚,仅占全部出土简牍的13%。吴_骧、李永良、马建华释校:敦煌汉简释文,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3~304页。西北地区以外的墓葬及古井出土的简牍,材质因用途不同而有差异:抄录古书、律令、遣册等内容的简牍多为竹简,如睡虎地秦简、银雀山汉简等;地方行政文书类的简牍则多用木质,如里耶秦简中绝大多数为木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龙山里耶战国秦代古城一号井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期。按:一号井出土的简牍中,有极少量的战国楚简,其材质为竹质;秦简全是木质。,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也全为木质。
这种不同或许是源于木简、竹简的用途,即竹简是编缀起来以书册的形式使用的书写材料,木简则作为单独简使用,便于进行简侧刻齿、简端修圆、简上开孔等细小刻工_谷至著、刘恒武译: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木简虽然可以作为单独简使用,但并非都出于简侧刻齿等细小刻工之考虑,书写内容可能也是决定材质的重要因素,尹湾汉墓简牍的精华为地方行政文书,似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内容是决定材质的因素之一。此外,秦律中规定取用木材为书写的载体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50页。,恐怕也是解释行政文书多为木质的原因。
竹简是截竹为筒,破筒为牒,且编联成册。木简是断木为椠,力加刮削而成,其形制与竹简相近。竹简用作书写须经杀青,即先刮去外表青皮,再用火烤去水分,以防虫蛀及腐朽,复加刮治后方用于书写。木简在书写之前,可能也有一道手续:用特殊液体涂染,或许是为了便利书写,或许是为了防止虫蠹。一般来说,竹简经修治,多为长条状,简端等齐,作平头;也有些简,简端作梯形或圆形,如郭店楚简等。竹简有竹青、竹黄两面,书写多在黄面,为简之正面,但青面有时也写字。特别是篇题,通常写在卷首第二简或卷尾第二简的简背。竹、木简编联多用丝纶,如银雀山汉简及睡虎地秦简就以丝纶为编绳;西北地区所见简册多用麻绳,如额济纳汉简所见简册,较好的保存着原有编绳。通常所说的韦编三绝,韦可能通纬,指编绳而非皮绳,是说编绳断了数次。
竹、木简的编联方式,主要有两种:三道编是分简端、简尾和上、下两段,两道编是分一简为上、中、下三段。有些大简甚至有四道或五道编,如武威汉简中的仪礼丙本为五道编绳,仪礼甲、乙本有四道编绳。有的简边侧刻有极小的契口,主要是为了固定编绳,使简不致脱落或上下移动。竹、木简编联成册,联起来的简长短可能不齐,编好后用刀切齐是谓之等。通常情况下,是先编简册再写,也有先写后编联。编联成册的竹简有书衣保护,有的还放置在筐箧中,如张家山汉简原本放置在竹笥中。木牍是断木为板,刮削而成。这种木板多半是长方形薄板,或称方,或称版,但通用之名为牍。牍通常为木质,偶尔也有竹制。与竹、木简多为编册不同的是,木牍常常单独使用,一般一事一牍,构成完整记述。
简牍是对古代中国遗存下来的竹、木简及竹、木牍的统称,基于简牍实物的不同形制、不同用途等考虑,学者多结合其本身自署名称而对之进行细致分类。除简、牍等外,比较常见的有椠、方、版、牒、札、两行、觚、檄、符、传、检、_等。椠,是加工版、牍的原材料,是已经截断但未片解的用于制牍的半成品。方、版,古书中两者多互训,大概属于同类,可替代使用,形制上或有差别。秦律规定毋方者乃用版,意思是说没有方这种书写素材,可以用版代替。版,是片解过的木材,或写作板。方或版多半是长方形薄板,它们最普通的名称是牍。牒、札,广义而言,与简同为一物,古书中三者多互训,称牒者多是已编联成册的简札。札,本指木札,是从版或椠木上片解而成的长狭条,是未经书写的素材或素简。两行,是较宽的简材,通常可写两行字,因此得名,其与札的区别在于宽窄。或认为两行是两面的觚,剖面呈三角形,左右两边书写文字。札与两行,是最常用的简材,也是构成编册的单位,使用量也比较大,居延、敦煌汉简中常见输送札、两行的记载。觚,是将木材加工成棱形多面体的材料,书写面一般在三面或三面以上。从出土汉简实物来看,多者为七棱形觚,少者为三棱形觚。檄,通常是文书的称谓,用于写檄文的素材也可称檄。居延汉简中有两行_、檄三、札百谢桂华、李均明、朱国_: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等记载,由此可知檄可为素材称谓而非专指成文文书。符、传,属于通行证之类,性质比较接近,但形制、使用对象不同:符长六寸而有刻齿,传长为一尺上下、无刻齿;符多专供某一机构所辖范围的内部人员及其在外的家属使用,传的使用者则来自全国各郡县,范围较广。
检、_需要特别注意。学界通常认为检、_为标识文书,一般直接系连在它们所封缄或标识的文书或器物上。检,或称封检,设有封泥槽,用于封缄各种物品及文书,大多署有文字以说明封缄目的;有些封检虽无书写文字,但由于封泥上有印文,故也具有标识功能。依封缄对象划分,简牍所见封检大体可分为物品检与书信检。最常见者为书信检或邮书检。它是覆盖在文书上的一块板,作用类似于今天的信封,也可保护文书不被窥阅;然后用绳捆扎,叫缄,相当于今天的粘贴信封;再次,在检的凹槽处加封泥,并在封泥上钤盖寄信人的玺印,叫封;最后写收信人地址、姓名,叫署。除收信人、发信人外,检上还有文书种类、传递信息等内容。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的出土,丰富了学界对检的认识。东牌楼简牍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形制多样的检。这批检有的类似缄缄或封缄,也是简牍的专有名称之一。缄是在木板上直接书写,并有传递路线、方式等内容。与检不同的是,缄上没有封泥槽。,有的则呈现组合关系:不同形制的封检可以相契合,其中一枚的凹槽处用于书写,另一枚则可覆盖在凹槽上,其功用即通常所说的封检。而且,这批检有的书写的是公文或私信,而非标识意义的物品检或书信检。公文检的内容或是司法争讼,或是下级呈送上级的公文,私信检主要是私人之间的通信。_,或称签牌,有实物_、文书_之分:实物_多直接系于器物之上,用来标注物品的数量、名称,文书_大多用作已归卷入档的案卷标题。一般来说,_首多有网格或涂黑,钻孔或两侧挖缺口以系绳。
关于简牍长短问题,最早且成系统的研究,是王国维的简牍检署考。他的主要观点,或称为分数、倍数说,或称为简六牍五说。简的长度以六为基数,长短皆为二尺四寸之分数:最长者为二尺四寸,抄录经典或律令、仪典;其次二分而取一,即中简一尺二寸,抄传记或簿籍;其次三分而取一,即短简八寸,用以抄录诸子百家之书;最短者四分取一,即最短简六寸,用作符、算。其中,二尺四寸简和一尺二寸简可能是最基本的长度。
牍的长度以五为基数,长短皆为五的倍数:最长者为椠,长三尺,用以书写律令;二尺为檄,用以征召、晓谕、申讨;一尺五寸为传信,是通知沿途驿站的介绍信;一尺为常见之牍;五寸为门关之传,即出入关口的通行证。此外,汉代还有尺一牍为天子诏书,魏晋以后又有尺二、尺三牍,以及二尺五寸牍。其中,一尺之牍可能是最基本的长度。比如,里耶秦简最多见的长度就是23厘米。牍的宽度,通常为长度的三分之一,如一尺之牍宽约合8厘米。
王国维所说的简牍制度,可能是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才确立的,战国、秦及西汉早期情况恐未必如此。
简牍的书写一般为竖左行,从上到下,从右到左。个别情况下,也有分栏书写,如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就分五栏书写;甚至有画图出现,如睡虎地秦简日书及尹湾汉简的神龟占等。简、牍所容纳的字数,似乎没有统一规定,而是与简、牍的长短、宽窄、字体大小、疏密程度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竹、木单简的书写,少者一、二字,多则数十字;简面如较一般简宽、可容字两行者,满行书写的字数通常是单行简的两倍。牍的容字量通常要较简多,书写面广大者容纳字数就多,反之则少。比如,尹湾汉墓出土的木牍长23厘米、宽约6厘米,其中一方木牍的正、反面竟书写有3000余字,字小如粟米,密密麻麻。
文字之外,还可见种种符号。其功用相当于今天的标点及编辑符号,对文字表达功能起辅助、强化作用。常见的简牍符号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篇、章号。篇号作_、等形,用来分篇,多在篇尾出现。章号作□、■、○、●、△、▲等形,用来分章时,或出现在章首,或章首、章尾都有;有时也用来提示标题及主题。第二,句读号。作、,用来断句或区分专名。多用于完整句子或过渡性句子末尾,其作用犹今之句号、逗号、分号或问号。第三,重、合文号。作=、_,表示文字重复或合两字为一字。第四,钩校符号。通常作_、、卩等,多用于核对账簿或文书,表示某账簿或文书已核对,是第二次书写上去的,这是它们与其他符号的主要区别。
帛书的形制,也需在此提及。帛书是一个比较宽泛的称谓,凡以丝织品为书写材料,大体上都可被称为帛书。迄今为止所见到的出土帛书实物,年代最早的是战国初期的楚帛书。汉代烽隧邮置遗址中也有少量帛书出土,如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中出土帛书10件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第5期。。就目前所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是帛书发现史上最主要的事件。成品帛有一定宽度,称为幅。马王堆帛书的幅宽,一种是48厘米,一种是24厘米。帛书长度是依书长短,随事截之,即书写内容的多少决定其长短。后汉书襄楷传记载:顺帝时,有人向朝廷进献太平清领书,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这似乎是典籍中对帛书形制比较具体的唯一记载。有学者结合马王堆帛书指出:所谓素,是指由生丝造成,是不经漂染的白帛的代称。
缥白是这种帛的颜色。
皆缥白素是指此书的质地。所谓朱介,即以朱为界道,相当于马王堆帛书所见的朱丝栏。所谓青首,大概是帛书每篇开始处的标识符号墨丁或墨块。所谓朱目,大概是以朱色圆点标示篇目的标志。
帛书无需编联,版式比较自由,且可以插附图表。有的帛书,如马王堆帛书,绘有乌丝栏或朱丝栏,是为抄写或阅读方便。帛书可随意折叠或卷起,出土帛书可分折叠式和卷轴式两种。折叠式帛书的折叠面总是正面对正面、背面对背面,这一点对帛书的整理及拼复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卷轴式帛书,是以木板为芯,把帛缠在上面,可以卷起来存放。帛书的收卷之所以加轴,是因为帛书质地较软,没有轴很难舒展自如。为了便于保存及保护帛书,有的帛书有盛具,如马王堆帛书出土时就放置在漆盒子中。
简牍帛书后来虽为纸张取代,其历史意义却是无法取代的。第一,中国文字的书写、排列,大体上都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这与竹木材料的文理以及狭窄的简策只能容单行书写等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第二,中国古代书籍制度的形成,如天头、地尾、界栏等,很大程度上是延续简牍帛书制度。第三,简牍时代用以区别文书重要程度和用途的皂囊颜色汉代重要文书多以书囊包裹,不同性质的文书使用不同色的书囊。例如,皇帝的玺书用青布囊,宫中机密用绿囊,边郡所发紧急文书用赤白囊。参见马怡:皂囊与汉简所见皂纬书,文史2004年第4期。,在纸张普遍使用的时代依旧延续且被赋予特殊含义,比如皇帝手诏称青书,皇帝诏书称黄纸,在_谷至看来是承继秦汉以来皂囊颜色而来的。然而,简牍作为一种独特的书写材料,其功能并非完全为纸所继承。比如,带有刻齿的契约符,特定形状的刻齿代表特定的数值:=五千或千,=百,=五十,=十,=一。_山明著,张海青译:刻齿简牍初探汉简形态论引绪,载张传玺著:契约史买地券研究附录一,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36页。比如,要表示五千四百这个数字,可表示为:1+4。由此可见作为书写材料使用的简牍,确实有着不同于纸张的独特之处。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村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11月
《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以造像记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0月;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法藏文库45,2001年8 月,再版 50《从朝宿之舍到商铺——汉代郡国邸与六朝邸店考论》,《中村圭尔教授退官纪念论文集》,大阪:大阪大学出版会,2011年,待刊
49《长沙东牌楼东汉简〈光和六年诤田自相和从书〉考释》,《汉帝国制度与社会秩序》,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1年,待刊
48《东汉洛阳南郊刑徒墓的性质与法律依据——从〈明钞本天圣令·狱官令〉所附一则唐令说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82本,2011年,待刊
47《渔采狩猎与秦汉北方民众生计——兼论以农立国传统的形成与农民的普遍化》,《历史研究》2010年第5期,待刊
46《汉代律令与传舍管理》,《简帛研究2007》,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页151-164
43《北京大葆台汉墓竹简释义——汉代聚落自名的新证据》,《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总第82期),页62-66
42《汉魏六朝的自然聚落——兼论“邨”“村”关系与“村”的通称化》,黄宽重主编:《中国史新论·基层社会》,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9年,页127-182
41《朝廷视野中的“民众”——北朝的观念与实践》,收入孙家洲、刘后滨主编:《汉唐盛世的历史解读——汉唐盛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页334-356
40《长沙走马楼吴简〈竹简〉[贰]“吏民人名年纪口食簿”复原的初步研究》,《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1期(总第93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3月,页57-93
38《北魏申洪之墓志考释》,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编:《“1-6世纪中国北方边疆·民族·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页207-223
37《西汉长安“孝文庙”位置考》,《简帛研究2006》,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页206-209
36《〈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所见史事考》,《纪念西安碑林九百二十周年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页262-278
35《北魏境内胡族政策初探——从〈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说起》,《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页168-182,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9年第1期,页3-15
34《西北汉简所见“传信”与“传”——兼论汉代君臣日常政务的分工与诏书、律令的作用》,《文史》2008年第3辑(总第84辑),页5-53
33《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4期,页4-28,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8年第11期,页57-77
32《传舍使用与汉帝国的日常统治》,《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1期,页61-82,收入陈苏镇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页40-71
31《长沙走马楼吴简“里”“丘”关系再研究》,武汉大学学报编辑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3辑,2006年12月,页14-26
30《魏晋南北朝时期礼乐教化述论》,张金龙主编:《黎虎教授古稀纪念中国古代史论丛》,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11月,页453-46
29《长沙三国吴简三州仓吏“入米簿”复原的初步研究》,长沙简牍博物馆、北京吴简研讨班编:《吴简研究》第二辑,武汉:崇文书局,2006年9月,页1-13
28《走马楼竹简的限米与田亩记录——从“田”的类型与纳“米”类型的关系说起》,同上,页157-175
27《吴简所见“折咸米”补释——兼论仓米的转运与吏的职务行为过失补偿》,同上,页176-191
26《长沙走马楼吴简“肿足”别解》,同上,页214-220
25《朝廷、州县与村里: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页213-247
24《中国古代人名的使用及其意义——尊卑、统属与责任》,《历史研究》2005年第5期,页3-21
23《北朝并州乐平郡石艾县安鹿交村的个案研究》,《史林》2005年第1 期,页10-20;亦见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页117-136
22《地方豪右与魏齐政治——从魏末启立州郡到北齐天保七年并省州郡县》,《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4期,页53-80
21《汉魏六朝父系意识的成长与“宗族”问题——从北朝百姓的聚居状况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页205-235
20《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所见“乡”与“乡吏”》,北京吴简研讨班编《吴简研究》第一辑,武汉:崇文书局,2004年,页87-113
19《三国吴简中的“鋘钱”》,同上,页230-235
18《长沙吴简所见盐米初探》,同上,页249-260
17《造像记所见民众的国家认同与国家观念——北朝村里社会研究之一》,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页10-41
16《北朝“三长制”四题》,《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4 期,页33-46
15《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以石刻为中心的考察》,《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页16-29;修订稿收入佐藤智水主持:《4~6世纪における华北石刻史料の调查·研究》(平成13年度~平成16年度科学研究费补助金·基盤研究(B)(1)研究成果报告书,课题番号 13571028),页37-53
14《北朝村落考》,《庆祝何兹全先生九十岁论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页161-182
13《长沙三国吴简所见“私学”考——兼论孙吴的占募与领客制》,《简帛研究2001》,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页514-522
12《北朝的“市”:制度、行为与观念--兼论研究中国古史的方法》,《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页282-306
11《三国吴简两文书初探》,《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页172-174
10《东晋南北朝佛教天堂地狱观念的传播与影响——以游冥间传闻为中心的考察》,《佛学研究》1999年刊,页247-255
9《当代中国史学如何规范?如何发展?》,《中华读书报》1999年4月21日,第9版
8《十六国北朝时期战乱与佛教发展关系新考》,《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页55-61
7《<如来在金棺嘱累清净庄严敬福经>的整理与考释》,《藏外佛教文献》第4辑,1998年11月,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页373-393
6《东晋南北朝“释氏辅教之书”性质及作用新探》,《何兹全先生八十五华诞纪念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页273-288
5《十六国北朝时期僧人游方及其作用述略》,《佳木斯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页28-34
4《论南北朝时期造像风气产生的原因》,《文史哲》1997年第5期,页60-64
3《<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北朝造像部分补正》,《北朝研究》1997年第2期,页38-41
2《东晋南朝小农经济补充形式初探》,《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1期,页18-27
1《东晋南朝江南地区封山占水再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页97-106 14《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从日中比较史的视角出发〉评介》,《中国中古史年刊》第二辑,中华书局,2011年,待刊
13《读〈从平城到洛阳〉》,《南方周末》2007年3月1日第21版
12《评田余庆〈拓跋史探〉》,《中国学术》2005年第1辑,总第21辑,页248-251;英译本收入CASS Journal of Humanities(《中国人文学术》)Vol1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2008,pp321-325
11《别出心裁的断代经济史——评何德章著〈中国经济通史〉第三卷》,《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2期,页28-32
10.《〈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评介》,《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4 期,页162-167
9《一点遗憾》,《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9月10 日,第7版
8《评谷川道雄著〈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唐研究》第9卷,2003年,页534-542
7《阎步克著〈乐师与史官〉读后》(与许兆昌合著),《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 期,页149-168;收入沈志华主编《史学新书评2000-200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页28-52
6.《气贺泽保规教授〈复刻本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简介》,《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11期,页30-31
5《传统中国城市的多彩画面——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读后》,《书品》2001年第5期,页52-55
4《节日:社会的透镜——〈中国中世纪的鬼节〉评介》,《国际汉学》第六辑,页508-516
3《读汪桂海著〈汉代官文书制度〉》,《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年第8期,页27-29
2《误译丛生的一部书——〈佛教征服中国〉中译本琐议》,《中华读书报》1998年8月19日,第11版
1《一部成功的中国史学史教材——评〈中国史学史简明教程〉》,《社会科学家》1993年第6期,页90-92
札记、短论与综述
22《从方法角度看中国古代专制说的论争》,《中华读书报》2010年5月26日第9版
21“Recent Research in China on Wei-Jin Nanbeichao History”, Asia Major The third series Vol XXIII Part 1(2010), pp1-28
20《关于近年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观察与思考》,《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2期,页9-16,收入邴正、邵汉明主编《中国学术三十年:1978-2008》,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页517-535;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9年第3期,页45-52
19《卷首语》,《唐研究》第13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页1-13 21“Recent Research in China on Wei-Jin Nanbeichao History”, Asia Major The third series Vol XXIII Part 1(2010), pp1-28
19《卷首语》,《唐研究》第13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页1-13
18《喜撰史书与弃置档案:我国史学传统中历史意识的偏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5月10日第3版
17《三国魏(两)晋南北朝史研究》,陈高华、张彤主编:《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页69-74
16《西汉初律令中的母、妻——母方亲属地位的新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 月29日,第3 版
15《〈文馆词林〉载“隋文帝令山东卅四州刺史举人敕”考》,《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2期,页144
14《〈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勘误一则》,《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页88
13《美国中国史研究动向》,《学习时报》2003年3月3日第8版
12《〈魏书〉〈通鉴·梁纪〉勘误各一则》,《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4期,页10(署名东波)
11《〈隋书〉标点勘误及校勘补遗五则》,《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1期,页92
10《〈隋书〉标点勘误及校勘补遗四则》,《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页66
9《跨学科交流: 中国史学发展的战略构想》,《社会科学管理》2001年第3 期,页50-52
8《北朝民间佛事活动与民众佛教信仰》,《文史知识》2000年第8期,页15-22
7《魏晋南北朝研究50年成果斐然》,《中国教育报》1999年9月7日,第9版
6《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释文补正》,《中国文物报》1999年7月21日,第3版
5《造像记与北朝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1期,页2-8
4《20年历史研究的重大进展》,《中国教育报》1998年12月29日,第8版
3《八十年代以来魏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1期,页6-14
2《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四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2期,页20-25
1《利用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魏晋南北朝史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5期,页1-8
[秦汉简帛隶书习书门径](三)
秦汉简帛隶书,数量相当大,种类也极为丰富多彩,仅甘肃省简牍博物馆,就藏有7万多枚秦、汉、晋简,湖南省里耶小镇一次性出土秦简38000余枚,还有湖南、湖北、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江西、内蒙古山西、广东、青海等地,也均有大量秦、汉简帛隶书出土。估计全国范围内有近二十余万枚秦汉简帛隶书简。为我们学习秦汉简牍墨迹隶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珍稀宝贵资料。
初学秦汉简帛隶书以何简帛入手呢?书法界有很多不同意见,就我多年的研究经验。我觉得以武威汉简之《仪礼简》入手学习比较好。首先,该法古朴淳厚,用笔遒劲爽朗,结体俊逸豪放,气息高古静雅。再者,此简数量多,文字多,字迹清晰可辩。又是汉简成熟期的隶书风格,通过学习此简,很快便熟练掌握汉简隶书的用笔方法和结字规律。
一九五九年在甘肃武威磨嘴子一座王莽时期的土洞墓中,发现了《仪礼简》,是目前所见到的最古老的一部完整的包含九篇《仪礼》的手写本经书。《仪礼简》共469枚简,27298字。绝大部分是木简,单枚简有60字左右,现藏甘肃省简牍博物馆,简文昰汉代通用的隶书写成。字形扁方,行笔流畅,逆入平出,蚕头燕尾,方整俊逸。具备了汉代成熟隶书的气质。是汉简墨迹隶书的极品,非常适合初学者学习。
通过一段时间《仪礼简》的学习,我们很快的掌握了汉简隶书基本笔划的书写技巧,用笔规律,结字方法等后。便可以学习居延汉简之《相剑书简》,简高225厘米,宽12厘米,共6枚简。每枚简文40字左右,现藏甘肃省简牍博物馆。简文书法厚重舒放,用笔凝重疏朗,笔划逆入平出,气势宏大高古。是汉代成熟期的隶书上品墨迹。额济纳居延前汉简(居延新简)之《甲渠侯官文书简》,简文书法雅静端庄,用笔舒展俊逸,结体疏朗自然,气息高古秀雅,字里行间透出儒雅之书卷气。是汉代成熟期隶书之逸品。悬泉置《前汉帛书》,简文书法平和雅静,用笔收放自然,笔划俊峭飘逸;气息谆厚简洁。是当时的文人雅士所为之。是难得的习隶范本。马王堆汉简《遣策》,简文字多取纵势,属西汉早期隶书,字里行间隐约流露着小篆向西汉隶书演变的遗韵。用笔自然率真,行笔多重起轻收,突显由转笔向折笔的转变。“转以成圆,折以成方”。己初具西汉早期隶书的大形。行笔放纵随意,常常把竖划尾部拉长,张扬了舒放个性,也展现了古朴霸气用笔。同时也增加了文字书写的自然趣味和韵律感,生动鲜活。是学习隶书的最佳范本。长沙马王堆汉帛书,一九七三年在湖南长沙出土。大部分为前汉初期的书籍,共计28种。风格多样,有篆隶体、古隶体、汉隶体(西汉)。是研究汉代书法及书法演变、发展的珍贵资料。这批汉帛书书风古朴自然,笔墨饱满流畅,用笔己趋于规范,书体极富变化,章法布局气脉惯通。是我们学习、借鉴的优秀范本,也为我们今天一的书法艺术实践、创新。寻找到了崭新的创作思路。
2009年初,北京大学接收到3300多枚西汉竹简。内容涵盖了《汉书•艺文志》所划分的六大门类,包括二十多种文献。书体风格接近成熟期的汉隶书风,与马王堆、银雀山汉简大有相近之处。书法端庄凝重,结体峭健俊拔,用笔舒展雅逸,字形多以扁方为主,文字清晰,是最佳的学习范本。
通过以上各秦汉简帛隶书墨迹的临写,我们的书写水平就会大大提高。从此便可以选择更多适合自己口味的秦汉简帛隶书临习、研究、创作。
随着考古事业的快速发展,地下秦汉简帛隶书的大量出土,为我们学习秦汉简帛隶书,带来了空前的便利。我们可以放开胃口,去汲取、消化、吸收这些宝贵资料中的养分。萃取为我们所需的精随、骨血和元气。来弥补我们在汉碑隶书学习中的偏食、缺钙、胃溃疡等后遗症,以及营养不良等症状。
近年来,全国各大出版社出版了大量下真迹一等的大开本、彩色精印的秦汉简帛图书。如《睡虎地秦简》,八开,一册;《岳麓书院秦简》,八开,己出版五册,还有二册待出版;《天水放马滩秦简》,八开,一册;《里耶秦简》,八开,己出版二册,还有数册待出版;《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大八开,七册;《居延新简》(甲渠侯官),八开,一函二册;《额济纳汉简》,八开,一册;《武威汉简》,八开,一册;《银雀山汉简》,小八开,己出版二册,还有数册待出版;《敦煌汉简》,八开,一册;《河西汉简》,八开,一册;《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大八开,五函六册;《肩水金关汉简》,八开,五册;《甘肃秦汉简牍集释》,八开,十册;《地湾汉简》,八开,一册;《玉门关汉简》,八开,一册。《悬泉汉简》,八开,第一辑己出版,还有七辑待出版;还有《长沙尚德街东汉简牍》,八开,一册;《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八开,己出版二册;《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八开,一册;《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八开,一册;《随州孔家坡汉墓竹简》,八开,一册;《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八开,一册,《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墨迹选粹》字帖,八开,一册;《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书迹选粹》字帖,八开,一册;《肩水金关汉法》字帖,十二开,四册;《敦煌马圈湾汉法》字帖,十二开,三册;《武威汉法》字帖,十二开,数册,近期出版。……相信更多、更丰富的大型秦汉简牍图书和字帖,将会源源不断的出版发行。在不久的将来,书法家学习秦汉简帛墨迹书法,将成为一种时髦和主流。
我们在学习书法过程中,要时刻清楚我们临帖的最终目的和终极目标,为了最大限度的汲取优秀范本中对形成独我艺术风格所需的精髓、骨血和元气,为早日形成自家独我至上的风神骨貌,提供优质的原材料。再如蜜蜂采百花,最终达到“只酿蜂蜜不留花”的目的。也是在向古人学习的同时,还要超越古人,甩掉今人。最后达到“山登绝顶我为峰”的书法至境。
2020年5日23日
一
1长沙的历史
长沙(Changsha),别称星城,古称潭州,是湖南省省会,华中地区重要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大城市之一,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传媒和金融中心,中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航运和科教中心,是著名的山水洲城、快乐之都、娱乐之都,全球绿色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两型社会试验区,中南地区重要工商业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城市。长沙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 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缘,东邻江西省宜春、萍乡两市,南接株洲、湘潭两市,西连娄底、益阳两市,北抵岳阳、益阳两市。
长沙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约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始建城,属楚国。“长沙,楚之粟也。”
是著名的楚汉名城、屈贾之乡、伟人故里,楚文化和湖湘文化的重要始源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为楚国雄踞南方的附属地,历代为湖南及周边历代半中心城市,也曾为汉长沙国国都和南楚国都。约24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于长沙建城。
一直到今天,城址一直未变,2000多年前的道路甚至与今天所在位置的街巷依然重合,故此长沙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时间在同一地址建城的城市之一。2013年长沙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国内生产总值(GDP)715313亿元人民币(2013年),全国排名第16位,省会城市排名第7位。
2长沙的历史变迁长沙,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湖南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旅游中心。
长沙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近代以来人才辈出,堪称全国之冠。素有 “楚汉名城屈贾之乡、革命圣地”之称,名胜古迹众多,吸引着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
长沙,又可谓为“山水之城、文化之城、英雄之城”。也许您对以上还不太了解 但您一定听说过一个名字: ,长沙就是这位世界巨人成长的地方,他在此度过了不平凡的青少革时期。
悠悠湘江,巍巍麓山,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形成,湖湘文化功莫大矣。长沙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影响颇深,如果说把长沙的建设和发展比做一棵树,那文化就是这棵树的根;如果把城市比做一个人,那么文化就是这个人的灵魂,正是“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的湖湘文化之根影响着、支撑着长沙的全面发展。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驱动着星城奔向美好的未来。“露蒸干树熟,风撼一洲香”, 以南橘闻名的橘子洲,登洲一览,但见杂花生香,绿荫覆地,橘络含羞,在洲中放眼望去,只见西边岳麓山青翠葱茏,东边长沙城高楼耸立,山水与城市互动,城市与山水共生,好一幅天人合一的图画。
长沙,一个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这里节庆盛会丰富多彩,欢乐洋溢;这里许多文化与传统风俗独具特色,举世无比;这里悠久的湖湘文化, 神奇的伟人故里,秀美的山水洲城,浪漫的现代都市,令你目不暇接。
到此观光,必将给您留下一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距今约15—20万年以前, 长沙 有 人类 的活动,经过15—20万年的发展,长沙 历史 进入 新石器时代 ;约公元前5000年,长沙先民开始过定居生活,形成了村落,进入母系社会;约公元前3000年,长沙新石器时代进入屈家岭文化阶段;约公元公元前2500年,长沙新石器时代进入 龙山文化 阶段,这时有了原始农业,渔猎仍是人们谋生的重要手段,原始制陶业、石器加工技术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并产生原始的纺织和玉器加工技术。 夏商周以前 商 周 及商周以前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传说始祖 炎帝 和 黄帝 都曾来过长沙。
司马迁 的《 史记 ·五帝本纪》说,黄帝曾“披山通道,南至于江,登熊、湘”,后来就把长沙这片地土封给了他儿子少昊氏( 宋朝 罗泌的《路史》记载:少昊氏“始于云阳,胙土长沙”(胙即赏赐之意),据此,传说中的少昊氏是远古长沙的一个氏族首领,是开发长沙的第一人。 长沙, 夏代 属古 三苗 之地;到商、周时代,三苗国消失了,但三苗后裔仍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这时长沙属“扬越”(又叫“荆蛮”),史称“扬越之地”,作为古越人(古长沙越人为扬越的的一支)到这时创造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越文化,以拍印的几何纹饰硬陶即印纹硬陶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特征。
商周时期,北方中原王朝对南方“荆蛮”、“扬越”的战事频繁,虽未能在这里建立起他们直接的统治,但“扬越之地”一度成为商周的“南服”,迫使“荆蛮”臣服纳贡。《逸周书·王会》记载,周初营建雒邑告成,各方 诸侯 来贺,贡物中有“长沙鳖”一种,这是“长沙”一名见于史籍的最早记载。
古越文化与中原文化 商周时期中原文化的传人,长沙进入 青铜器时代 。长沙古越人仍然是居住在茅草覆盖的半地穴式房屋,过着氏族生活,主要以 石器 作为工具,生产上依靠刀耕火种。
商代中期,中原的青铜铸造技术传入,开始使用和制造青铜工具铜斧,到 西周 后期出现了铜制大锄(一种重要的松土工具)、铜插(即耙,用于松土和起土的农具);而且还制造出了形制考究、纹饰精美的青铜容器、乐器。长沙出土的大批商周青铜器,大多具很高的工艺水平,富有鲜明的越族风格; 1938年 宁乡 出士的著名的四羊方尊,是商周青铜器中珍品; 1959年 以来宁乡、长沙县 出士的十几件铜镜,一般重70—80公斤,最大的2215公斤,为 中国 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商代铜镜。
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 东周 以后,进入 春秋时代 ,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乱年代,春秋末期, 楚国 (荆楚)的势力进入长沙。 战国 初期,越国灭 吴 ,楚越对峙开始,长沙成为楚国东南边睡的要塞。
战国中期,楚国实行变法,国力强盛,对南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湖南全境纳入了楚国版图,长沙成为楚国南部的军事重镇,包括湖南湘北、湘中、湘南广阔地域的政治军事中心,楚国在长沙建立了城邑。楚人对长沙的进入,加上经过数百年的战争,古越人消失了,长沙古越文化被楚文化替代。
楚人的南侵,带来了中原和江汉地区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使长沙地区进入了 铁器时代 ,长沙结束了商周以来延续了1000多年的原始状态,直接进入封建社会。 楚国至楚怀王时国势日弱,诸侯各国特别是 秦国 对楚国多次发起战争,前222年,秦国大将 王翦 帅军南下,打败楚军在江南的余部,楚国以长沙为政治军事中心的江南之地被秦国所征服,楚国灭亡。
长沙(湖南)作为楚地和楚国军事重镇的时间长达800多年。 秦汉时期 秦代的长沙郡 秦国 灭掉 楚国 ,在原楚 江南 之地设立“ 长沙郡 ”,之后就是 秦王朝 的诞生,长沙为 秦代36郡 之一。
3长沙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啊长沙历史 长沙历史距今约15—20万年以前,长沙有人类的活动。
约公元公元前2500年,长沙新石器时代进入龙山文化阶段。传说始祖炎帝和黄帝都曾来过长沙。
长沙,夏代属古三苗之地;到商、周时代,三苗国消失了,但三苗后裔仍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这时长沙属“扬越”(又叫“荆蛮”),史称“扬越之地”。《逸周书?王会》记载,周初营建雒邑告成,各方诸侯来贺,贡物中有“长沙鳖”一种,这是“长沙”一名见于史籍的最早记载。
春秋末期,楚国(荆楚)的势力进入长沙。战国中期,楚国实行变法,国力强盛,对南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湖南全境纳入了楚国版图,长沙成为楚国南部的军事重镇,楚国在长沙建立了城邑。
秦国灭掉楚国,在原楚江南之地设立“长沙郡”,长沙为秦代36郡之一。从秦代开始,长沙开始纳入中国统一的政治版图。
公元前202年封西汉王朝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朝的长沙郡建长沙国,将湘县改名临湘县,临湘县驻所作为国都,也标志着湖南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诸侯国,长沙成为王国都城。公元8年,王莽篡位自立为帝建“新朝”,长沙国改名“填蛮郡”,国都临湘改名“抚睦县”。
公元26年(建武二年),刘秀遥封西汉末代长沙王刘舜之子刘兴为长沙王,复建长沙国,以控制洞庭以南的局势。三国时期,219年孙权夺取长沙至279年西晋灭吴,长沙属于孙吴之地。
257年,长沙东部为衡东郡(治所翻县,今衡阳市)。265年,长沙郡的安成县(今属江西省)和豫章、庐陵两郡几县设立安成郡,长沙郡瞎地进一步缩小。
280年(太康十年),晋武帝封其第六子司马乂为长沙王,以郡为国。西晋初期,长沙郡仍隶属荆州。
589年(陈祯明三年|隋开皇九年正月),隋军渡过长江,攻克建康。隋炀帝时,潭州又改为长沙郡。
621年,唐王朝在长沙设立潭州总管府,624年总管府改为都督府。五代十国时期,此时的湖湘地区出现了一个由马殷建立的楚国。
963年宋朝占领长沙。南宋初建炎四年正月,金兵攻陷长沙,屠城而去。
南宋中后期,长沙时局相对稳定,有重臣名将刘镐、张孝祥、辛弃疾、周必大、真德秀、魏了翁、向士壁、汪立信、文天祥、李芾等任职长沙。清军入关后,明将何腾蛟总督湖广、四川、云贵军务,驻节长沙。
云集湖南并肩抗击南下清兵。后何腾蛟兵败被俘,严词拒降,绝食七日后被杀。
直至清顺治四年,长沙才归入清朝。李锦、李来亨等率部转入四川继续抗清。
4收集长沙的历史文化略举几个长沙颇具画画特色的地方--- 湖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是马王堆汉墓的辛追娭毑。
(^__^) 嘻嘻…… 长沙市博物馆,以前 和杨开慧在长沙租住的房子旧址,在清水塘 太平街,古长沙的缩影,长沙仅存不多的几条麻石街之一,仿明清风格 潮宗街:“百年长沙”之起源。潮宗街曾经是长沙最有名的麻石街。
潮宗街:“百年长沙”之起源。潮宗街曾经是长沙最有名的麻石街。
呵呵,好像有很多,一下子也说不全,我大致说一下几个很重要的地方,然后拷贝一些资料给你看一下,希望可以帮到你。 历史文化街: 太平街——“古老长沙”一缩影。
自战国时期长沙有城池开始,太平街就是古城的核心地带,历经2000多年没有改变。长沙目前能见到最早的志书——明嘉靖《长沙府志》和最早的城区地图——清嘉庆《善化县城图》记述和描绘的太平街地段的街巷名和走向,与今日太平街毫无二致。
在今日长沙城区,能像太平街一样完整窥视古代街巷格局的地段已经凤毛麟角,太平街可谓是长沙古城的一个缩影。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湘江东岸的解放路口至五一大道路口一带,以太平街为轴线,西侧的街巷有金线街、孚嘉巷、马家巷等;东侧的街巷有太傅里、江宁里和西牌楼等。
太平街一带自古为人文荟萃和商业繁华之区。清代地方 为方便货物和居民出入城,在小西门和大西门之间新开一太平门,太平街由此得名。
街区内,小青瓦、坡屋顶、白瓦脊、封火墙、木门窗,是这一带民居和店铺的共同特色。老式公馆则保留了较为原始的石库门、青砖墙、天井四合院、回楼护栏等传统格局。
太平街地区较好体现了长沙历史文脉和特色,街区内历史文化遗存也有很多亮点:贾谊故居、李富春故居坐落当地;辛亥革命时的共进会、四区社、湖南体育会和体育学堂旧址分布太平街两厢;明吉王府西牌楼旧址有迹可寻,王府大石础、琉璃瓦等构件已获妥善保存;清代至民国众多长沙老字号遗址尚存,其中有名的包括:朱昌琳开设的乾益升粮栈、长沙四大茶馆中的洞庭春茶馆、利生盐号、杨泰隆钉子铺、老通义油漆铺等。 潮宗街:“百年长沙”之起源。
潮宗街曾经是长沙最有名的麻石街。清雍正年间始铺麻石路,历史上曾进行过路面改造。
清长沙县署位于此地,1914年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在这条街上创办,1920年 等人创办的文化书社也设立于此。可以说,这条街折射了长沙近现代的发展历史,较典型地反映了长沙百年来的历史文化。
潮宗街曾直通原潮宗门,为旧时长沙米厂、粮行集中地。历史上,当地居民多以挑脚、卖河水为生,是旧时长沙有名的贫民区。
该历史文化街区北起北站路、南至中山路、东毗蔡锷路、西临湘江大道。区内现存 湖南省工委旧址、李觉公馆、长沙天主教堂、基督教永恒堂、基督教圣公会礼拜堂、中山亭、乐诚堂、文化书社、三座亭等文物和近现代建筑。
坡子街:传统民居正在消逝。正在融入现代都市的百年老街坡子街,现在已经变成了美食一条街了,在黄兴路步行街附近。
化龙池: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化龙池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芙蓉区中南部,南起都正街、晏家塘,北至东牌楼、藩后街,东起建湘路,西止于黄兴南路。
一俟人民西路拉通,化龙池街区将封存于史册。该街区现存有程潜公馆、修业学校旧址、浏城桥楚墓旧址、聚福井、福建会馆等历史遗存。
其中程潜公馆、南阳街基督教堂保存较好,福建会馆有较大改变,聚福井已废除。清光绪《善化县志》载:化龙池所在地原名玉带街,曾为长沙旧城八大公沟之一。
万历四十年(1612年)善化知县唐源在学宫屏墙外横开一渠,桥曰三元,街曰鳌背,池曰化龙。民间传说此处有口井,井中有条孽龙托梦给此街一铁匠:不日将重现龙身东归大海,届时长沙汪洋一片。
铁匠决心舍己为公,成功将烧熔的一大桶滚烫铁水倒向井里。结果,井边受热下陷,铁匠随铁水落入井下,孽龙被铁水浇铸丧命,铁匠也英勇献身。
后来井塌处衍生一口小塘,人们为怀念铁匠,将该塘取名化龙池。旧时,化龙池为油鞋店集中地,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曾寓居此地。
5古代时,长沙是什么国2 长沙历史
秦朝 灭亡, 汉王朝 建立。 刘邦 称帝之后,公元 前202年 封 西汉王朝 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朝的长沙郡建长沙国,将湘县改名临湘县,临湘县驻所作为国都,也标志着 湖南 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 诸侯 国,长沙成为王国都城。长沙王是长沙国的最高统治者(最高官员),其王位世袭,但自 东汉 汉朝对诸侯王国改变体制之后即公元前144年,实际成为有名无实的番王了。长沙国从公元 前202年 始封至公元 7年 废除,存在200多年,长沙国先后分为“吴氏长沙国”和“刘氏长沙国”两个时期。
吴氏长沙国
古长沙城作为汉王番都,临湘古城位于长沙国的中心地带,为历代长沙王的驻所和长沙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古书《 水经注 》记载,临湘城(即古长沙城,史称临湘故城)系吴芮始封长沙王建筑。公元前157年,吴氏长沙国废除。
吴氏长沙国时期,为古代长沙历史上辉煌时期,政治上始终不渝维护国家统一,是西汉王朝的忠实诸侯王国。刘邦所封八个异姓诸侯王臧荼、韩信、英布等七个诸侯王全部消灭,唯独吴氏长沙国自始自终效忠朝廷,就是淮阴王英布(即长沙王吴芮之女婿)反叛,长沙王吴臣(吴芮之子)还大义灭亲。吴氏长沙国自吴芮始封,到前156年其五世孙吴著死,因无子被撤除,共传5代,历时46年。王国的官吏制度与西汉朝廷相同,设有丞相(汉高祖初曾称柱国),由朝廷直接委任,名为辅佐诸王,实际上是派来掌握本国实权以控制地方的。
刘氏长沙国
前158年 文帝 之子文帝继位,重置长沙国,史称“刘氏长沙国”,公元前155年,景帝庶子刘发封为长沙王。刘发之长沙国正值西汉王朝大削诸侯王国势力的时候,至此,疆域广阔的长沙国分离出南部另立桂阳郡和零陵郡。自前155年封地,到 前145年 ,随着朝廷对诸侯番国管理体制的改变,这时的长沙国瞎地大为缩小,已析出桂阳郡和零陵郡,仅有临湘、罗、下集、益阳、连道、湘南、安城、丞阳、茶陵、攸、昭陵等13县;长沙国的番王至此也削除了实际权力,不得干预自己所辖诸侯国的政务,成为名义上的王,上至相(管理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改制以前称为“臣相”),下至县令全部由朝廷任免。
“刘氏长沙国”从刘发始封到刘舜被废,共传7代8王,历时164年,随西汉王朝灭亡而拆除。公元 8年 , 王莽 篡位自立为帝建“新朝”,长沙国改名“填蛮郡”,国都临湘改名“抚睦县”。
东汉长沙王、长沙国与临湘侯
王莽政权很快就被西汉末农民大起义所淹没。公元25年,原 西汉 皇室宗族、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 刘秀 (即光武帝)拥兵称帝,又建立起一个汉朝,因以 洛阳 为都,史称 东汉 。由于全国各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队伍和各色武装割据,刘秀又展开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公元 26年 (建武二年),刘秀遥封西汉末代长沙王刘舜之子刘兴为长沙王,复建长沙国,以控制 洞庭以南 的局势。到 29年 ,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长沙相韩福、桂阳太守张隆、零陵太守田翕、苍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锡光等,相率遣使贡献,悉封为列侯。至此,包括长沙在内的 湖南 全境正式归于东汉,长沙的归汉,对刘秀统一天下的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刘秀于 40年 (建武十六年)统一 中国 。长沙已早在 37年 ,刘秀以长沙王刘兴等“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将其改封为临湘侯,又将长沙国废除,改为长沙郡。
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
湘州改制为湖南和长沙建制史上的标志。由于长沙地理位置的重要,长沙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中心,其地位与作用更加巩固。三国的长沙郡,行政范围基本局限于湘江以东地带,隋朝的长沙郡跨越湘江至整个湘中地区,从而基本上奠定了从此直到清代长沙建置的规模。隋朝的统一,湖南重归统一的中央政权之下,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往来与联系不断加强,获得了一个广阔和相对安定的空间。
东吴长沙郡
三国 时期, 219年 孙权 夺取长沙至 279年 西晋 灭 吴 ,长沙属于孙吴之地。孙权称帝后湖南政区发生变化,今湖南的大部大致属当时的南郡、武陵、零陵、桂阳、长沙、临贺、天门、衡阳、湘东、昭陵10郡,隶属 荆州 。
6历史上长沙做过首都吗历史上 长沙 没有成为过 中国的首都。
但是作为诸侯国的首都就不止一次。
秦设长沙郡
秦设长沙郡秦灭楚后,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以原楚国黔中郡的东南部分置长沙郡。为秦全国三十六郡之一。从此,长沙作为一个独立行政区划的名称出现,郡治在今长沙市区。?
汉封长沙国
汉封长沙国汉高祖五年(前202),封吴芮为长沙王,建立长沙国,并改秦置湘县,作为长沙国的都城,始筑城垣。自此,有史可查的长沙古城,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吴芮后,五传无嗣,汉景帝后元二年(前155)封庶子刘发为长沙王(谥定王),七传之后,王莽篡汉,国除。?
7收集长沙的历史文化略举几个长沙颇具画画特色的地方---
湖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是马王堆汉墓的辛追娭毑。。。(^__^) 嘻嘻……
长沙市博物馆,以前 和杨开慧在长沙租住的房子旧址,在清水塘
太平街,古长沙的缩影,长沙仅存不多的几条麻石街之一,仿明清风格
潮宗街:“百年长沙”之起源。潮宗街曾经是长沙最有名的麻石街。
潮宗街:“百年长沙”之起源。潮宗街曾经是长沙最有名的麻石街。
呵呵,好像有很多,一下子也说不全,我大致说一下几个很重要的地方,然后拷贝一些资料给你看一下,希望可以帮到你。
历史文化街:
太平街——“古老长沙”一缩影。自战国时期长沙有城池开始,太平街就是古城的核心地带,历经2000多年没有改变。长沙目前能见到最早的志书——明嘉靖《长沙府志》和最早的城区地图——清嘉庆《善化县城图》记述和描绘的太平街地段的街巷名和走向,与今日太平街毫无二致。在今日长沙城区,能像太平街一样完整窥视古代街巷格局的地段已经凤毛麟角,太平街可谓是长沙古城的一个缩影。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湘江东岸的解放路口至五一大道路口一带,以太平街为轴线,西侧的街巷有金线街、孚嘉巷、马家巷等;东侧的街巷有太傅里、江宁里和西牌楼等。太平街一带自古为人文荟萃和商业繁华之区。清代地方 为方便货物和居民出入城,在小西门和大西门之间新开一太平门,太平街由此得名。街区内,小青瓦、坡屋顶、白瓦脊、封火墙、木门窗,是这一带民居和店铺的共同特色。老式公馆则保留了较为原始的石库门、青砖墙、天井四合院、回楼护栏等传统格局。太平街地区较好体现了长沙历史文脉和特色,街区内历史文化遗存也有很多亮点:贾谊故居、李富春故居坐落当地;辛亥革命时的共进会、四区社、湖南体育会和体育学堂旧址分布太平街两厢;明吉王府西牌楼旧址有迹可寻,王府大石础、琉璃瓦等构件已获妥善保存;清代至民国众多长沙老字号遗址尚存,其中有名的包括:朱昌琳开设的乾益升粮栈、长沙四大茶馆中的洞庭春茶馆、利生盐号、杨泰隆钉子铺、老通义油漆铺等。
潮宗街:“百年长沙”之起源。潮宗街曾经是长沙最有名的麻石街。清雍正年间始铺麻石路,历史上曾进行过路面改造。清长沙县署位于此地,1914年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在这条街上创办,1920年 等人创办的文化书社也设立于此。可以说,这条街折射了长沙近现代的发展历史,较典型地反映了长沙百年来的历史文化。潮宗街曾直通原潮宗门,为旧时长沙米厂、粮行集中地。历史上,当地居民多以挑脚、卖河水为生,是旧时长沙有名的贫民区。该历史文化街区北起北站路、南至中山路、东毗蔡锷路、西临湘江大道。区内现存 湖南省工委旧址、李觉公馆、长沙天主教堂、基督教永恒堂、基督教圣公会礼拜堂、中山亭、乐诚堂、文化书社、三座亭等文物和近现代建筑。
坡子街:传统民居正在消逝。正在融入现代都市的百年老街坡子街,现在已经变成了美食一条街了,在黄兴路步行街附近。
化龙池: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化龙池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芙蓉区中南部,南起都正街、晏家塘,北至东牌楼、藩后街,东起建湘路,西止于黄兴南路。一俟人民西路拉通,化龙池街区将封存于史册。该街区现存有程潜公馆、修业学校旧址、浏城桥楚墓旧址、聚福井、福建会馆等历史遗存。其中程潜公馆、南阳街基督教堂保存较好,福建会馆有较大改变,聚福井已废除。清光绪《善化县志》载:化龙池所在地原名玉带街,曾为长沙旧城八大公沟之一。万历四十年(1612年)善化知县唐源在学宫屏墙外横开一渠,桥曰三元,街曰鳌背,池曰化龙。民间传说此处有口井,井中有条孽龙托梦给此街一铁匠:不日将重现龙身东归大海,届时长沙汪洋一片。铁匠决心舍己为公,成功将烧熔的一大桶滚烫铁水倒向井里。结果,井边受热下陷,铁匠随铁水落入井下,孽龙被铁水浇铸丧命,铁匠也英勇献身。后来井塌处衍生一口小塘,人们为怀念铁匠,将该塘取名化龙池。旧时,化龙池为油鞋店集中地,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曾寓居此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