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何作用?

《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何作用?,第1张

《诗经》重章叠唱的表达艺术    

采用重章叠唱的复沓形式来抒情达意,是《诗经》在艺术表达上一个显著特点。

所谓重章叠唱,就是指诗的各章在结构和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有时甚至只换一两个字,通过每章的重复出现,反复咏唱。从而起到强化音乐节拍,深化主题、强化抒情、增加感染力的审美艺术效果。

一、借助特殊的音乐效果.创造诗的氛围和意境

《郑风·风雨》这是一首风雨怀人的名作。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诗篇三章叠咏,又通过易词写景,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的不同感受。

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见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冥,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全诗通过复沓的结构安排,使其诗在音韵上形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唤起人们的想象和情感,创造出诗的氛围和意境,这种做法成为后世诗歌,特别是民歌和现代歌曲常见的抒情手法。

二、反复咏唱,强化对主题的表达

《秦风·无衣》这首诗表现了战士们在战争中团结友爱和同仇敌忾的主题、诗里的袍、泽、裳是指衣着,戈矛、矛戟、甲兵是指兵器,同仇、偕作、偕行也是近义词,它们的相互调换并不改变诗意,而是以不同的闻汇及其韵调,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突出和强调了一个思想,使这种团结友爱和同仇敌忾的爱国主题得以加强。

三、层层递进,增加诗的抒情容量,强化生命感受

《召南·摽有梅》这篇诗写一位未婚女子企盼求婚的男子早点前来,别等到自己青春消逝、红颜已老,再来迎娶。诗的第一章说树上的梅子还有七分,第二章说树上的梅子还有三分,第三章说树上的梅子已落光。

只换几个在时间和数量上具有表现力的字眼,把梅子由多到少的零落过程与姑娘红颜渐老和焦急等待的心理对应起来,在这个层层深入的时问结构中更好地推进了诗情诗意的表达。

《王风·采葛》这篇诗在时间上的层递关系非常明显,恋人相思的感情,由“三月”到“三秋”再到“三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情愈来愈浓,意愈来愈深。在这种特定的时间层递结构中,更好地表达了恋人的思慕之情。

《秦风·蒹葭》这首诗通过对物候变化的描写,体现时间的顺序和层递关系。通过秋天的白露,由“为霜”到“未唏”再到“未已”的变化过程,表现了诗人长时间的上下求索、徘徊追索的生命轨迹,也表现了诗人深长持久、不能自已的思幕之情,深化了诗情诗意,增加了诗的抒情容量。

扩展资料:

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

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四月十二日:中国第一爱情诗是谁写的

说到《诗经》里第一首爱情诗的作者是孔子,或许有人根本不会相信这是事实。其实,对此,史学家司马迁早已告诉我们孔子写《关雎》这首爱情诗的背景了。 孔子的父亲是习武之人,在鲁国小有名气,但,晚年却很自悲,常常感叹没有儿子来继承香火。叔梁纥生了九个女儿。那个时代没有儿子,被认为是大逆不孝。《论语》就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司马迁说,一天,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田野里狩猎的时候,看上一个少女。这个少女长得漂亮,又文静贤淑。孔子的父亲心生爱慕,也许是缘分吧,那个在田野劳动的姑娘,竟答应叔梁纥的求婚,于是,叔梁纥就把这个姑娘娶回来了。 后来,这个姑娘就生了伟大的孔子。司马迁在《史记》里说的“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那个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 对于这桩奇特的婚恋,司马迁用“野合”一词概括。 “野合”中“野”字,我理解为野地,或郊外;“合”,有人理解为你“苟合”,这样理解多含有贬义。为什么用贬义?因为孔子的年岁很大,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看好一个黄花少女,这在孔子时代被是不合礼仪的,因此,司马迁说叔梁纥和那个河边的采薇少女的爱情结合,是“野合”。 我为什么说这些?因为这和孔子《关雎》有关。请看《关雎》中所写的内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孔子父亲叔梁纥的爱情故事《关雎》一诗所写的情节正好吻合。孔子的父亲在孔子三岁时就去世了。孔子父亲去世时,孔子母亲正直青春年少。一个年轻寡妇带着一个幼小的儿子过日子。很艰难的。而更艰难是,孔子是“野合”生的,这样这对孤儿寡母就失去身边的同情和支持,各种流言和污水都倒向这个弱势群体。 当孔子一天长大时,孔子的母亲一定经常讲他叔梁纥的爱情故事,沉湎在美好的回忆之中。母亲的回忆,给孔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一次次震撼,长久的酝酿和沉淀,最后就成了孔子竹简上的诗篇——《关雎》了………………………………;

1 关于关雎的诗句是

关于关雎的诗句是 1 关雎 全诗是什么

《关雎》 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

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参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⑦。

悠哉悠哉⑧,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⑨。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⑩。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

雎鸠:一种水鸟。 ②洲:水中的陆地。

③窈窕: 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

④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逑:配偶。

⑤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⑦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服:思念。 ⑧悠:忧思的样子。

⑨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友:友好交往,亲近。

⑩芼:拔取。 赏析: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

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

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

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

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

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

“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

“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

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

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

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

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

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

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

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

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

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

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

2 诗经关雎的诗句

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jū) 鸠(jiū)⑴,在河之洲⑵。窈(yǎo) 窕(tiǎo)淑女⑶,君子好(hǎo)逑(qiú)⑷。 参差荇(xìng)菜(cài)⑸,左右流之⑹。窈窕淑女,寤(wù) 寐(mèi) 求之⑺。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⑻。悠哉悠哉⑼,辗转反侧⑽。 关雎-国画狄少英作品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⒁,左右芼(mào)之⑿。窈窕淑女,钟鼓乐(lè)⒀之。

注释 ⑴关关:拟声词,水鸟叫声。雎鸠:鱼鹰像鹘鸠那样的水鸟。关关雎鸠:雎鸠鸟不停地鸣叫。 ⑵在河之洲:(雌雄雎鸠)在河中陆地上居住着。洲:水中的陆地。 ⑶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善,好。 ⑷好逑(hǎoqiú):喜欢追求为对象。逑:配偶,此处用作动词,意为追求为对象,娶为妻子之意。 ⑸参差:长短不齐。荇(xìng杏)菜:多年生水草,夏天开**花, 嫩叶可食。 ⑹左右流之:一会向左,一会向右,顺水流采摘荇菜。流,顺水流采摘。 ⑺寤寐:这里的意思是日日夜夜。寤(wù务),睡醒;寐,睡着。 ⑻思:语助。服:思念、牵挂。思服:思念,想念。 ⑼悠:忧思的样子。 ⑽辗(zhǎn):半转。反侧:翻来覆去。 ⑾琴瑟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他快乐。友,交好。 ⑿芼(mào冒):选择,采摘。 ⒀乐:读“yue”,通假字,通"悦" 使……快乐。 这里指是淑女快乐。 关雎

⒁荇菜:浅水性植物,叶片形睡莲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殷切的追求。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结构全诗共分三章。 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章(第2、3节),描写小伙子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 第三章(第4、5节),描写小伙子结婚成梦,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3 《关雎》(诗经)

1、《关雎》这首诗大量用到兴。兴的本意是“起头”,比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一二三四五”就是兴,最基本的作用是起个“五”的韵脚。出于文学追求,兴产生了象征意义。比如《周易》中:“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就是用“明夷”疲惫垂翼的状态象征行人的旅途困顿。

《关雎》中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以象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是捕鱼的鸟,雎鸠在河之州表示雎鸠捕鱼。以“捕鱼”象征求偶是《诗经》通例,古人都懂的,我们不是那个时代所以不懂罢了。感兴趣的话可以看闻一多的《说鱼》,说得很透彻。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左右”就是左手和右手,流之、采之、芼之都是“采之”的意思。“采菜”也是象征求偶,比如《桑中》:“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所以《关雎》中与采荇菜对文的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3、至于“兴而有比”,这种说法不够准确,准确说都是兴,也就是象征。

4、“反复吟咏”是《诗经》的特点,因为诗经是歌词,往往重章叠唱。“以赋的手法铺陈开来”这种说法也通,全诗主要是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但是”左右采之”等是兴,并不是真的发生了采菜的事实;“钟鼓乐之”是主人公的想象,也不是现实。

5、《诗经》被经学家神圣化了,导致许多曲解。其实《诗经》就是先秦时代的歌谣,可以配合旋律唱出来的。《关雎》这首诗歌就是一首情歌,表现一个男子的单相思或暗恋。至于“社会风俗”云云,则是后人的理解了。

《诗经》是一本很美的诗集,关于它的讨论实在太多,这里仅表达我个人的观点,以供参考,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4 关雎古诗意思

关雎古诗意思: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原文:

《关雎》先秦:佚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扩展资料:

诗文解析: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零五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

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

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

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

参考资料:

--国风·周南·关雎

5 关雎全诗是什么

关雎 原文 诗经•关雎•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1]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鸣叫的水鸟, 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 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 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 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取。

善良美丽的姑娘, 敲钟击鼓取悦她。 简介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它是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是我国爱情诗之祖。

它不仅反映的是令人喜闻乐见的爱情题材,还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关雎:篇名它是从诗篇中第一句中摘取来的。

《诗经》的篇名都是这样产生的。 注释 雎鸠:水鸟名,即鱼鹰。

传说它们情意专一 逑:(雔)之借字,(雔),双鸟之意 荇菜:水草名 寤:睡醒,寐:睡眠 [1]:音帽,有选择之意 兴也。关关,雌雄相应之和声也。

关雎,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鹭,今江淮间有之,生有定偶尔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列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盖其性然也。河,北方流水之通名。

洲,水中可居之地也。窈窕,幽闲之意。

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未处子时而言也。

君子,则指文王也。好,亦善也。

逑,匹也。毛传云:挚字与至通,言其情意深至也。

――朱熹注 关关,毛传:“和声也:”雎鸠,鱼鹰:牛运震曰:“只‘关关’二字,分明写出两鸠来。先声后地,有情。

若作‘河洲雎鸠,其鸣关关’,意味便短。” 毛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九歌·山鬼》“子慕予兮善窈窕”,王逸注:“窈窕,好貌。”

君子,朱东润曰:“据毛诗序,君子之作凡六篇,君子或以为大夫之美称,或以为卿、大夫、士之总称,或以为有盛德之称,或以为妇人称其丈夫之词。”“就《诗》论《诗》,则君子二字,可以上赅天子、诸侯,下赅卿、大夫、士。”

“盛德之说,则为引申之义,大夫之称,自为妻举其夫社会地位而言。”逑,毛传:“匹也。”

按好逑,犹言嘉耦。 荇,毛传曰“接余”,其他异名尚有不少,李时珍云“俗呼荇丝菜,池人谓之莕公须,淮人谓之靥子菜,江东谓之金莲子”,等等。

龙胆科,多年生草本,并根连水底,叶浮水上。自古供食用。

陆玑曰:“其白茎以苦酒(按即醋)浸之,肥美可案酒。”近人陆文郁说:“河北安新近白洋淀一带旧有鬻者,称黄花儿菜,以茎及叶柄为小束,食时以水淘取其皮,醋油拌之,颇爽口。”

流,毛传:“求也。”用《尔雅·释言》文。

朱熹曰:“顺水之流而取之也。” 思,语助词。

服,毛传:“思之也。”《庄子·田子方》“吾服女也甚忘”,郭象注:“‘服’者,思存之谓也。”

朱熹曰:“悠,长也。”按悠哉悠哉,思念之深长也。

芼,毛传:“择也。” 钟鼓,金奏也,是盛礼用乐。

王国维曰:“金奏之乐,天子诸侯用钟鼓;大夫士,鼓而已。”按此诗言“钟鼓乐之”,乃作身分语。

由两周墓葬中乐器和礼器的组合情况来看,金石之乐的使用,的确等级分明,即便所谓“礼崩乐坏”的东周时期也不例外。中原地区虢、郑、三晋和周的墓葬,已发掘两千余座,出土编钟、编磬者,止限于个别葬制规格很高的墓,约占总数百分之一。

从青铜乐钟的制作要求来看,这也是必然——非“有力者”,实不能为。而这一切,与诗中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恰相一致。

结构 从古以来,《关雎》就有两种分章的方式。一种是每四句为一章,全诗共五章。

另一种是分为三章,第一章四句,第二、第三章各八句。从文义看,我倾向于第二种分法。

第一章是总述,态度比较客观;第二、三章则从男主人公方面落笔,先说他在未得淑女时思念之苦,连觉也睡不着;然后再说他求得淑女与之成婚以后,他将千方百计同她鱼水和谐,使她心情欢乐舒畅。如果说第二章近于现实主义的描写,那么第三章便带有浪漫主义情调,抒情主人公乃为爱情获得成功的美好前景而陶醉了。

艺术特点 此诗言切而意婉,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对所思女子真是设想得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第一章“窈窕淑女”二句,直往直来,连个小弯儿也不拐。

但从第二章起,细节描写增多了,小伙子由于“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这确是真情流露。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恋爱时总是好往乐观处想,于是他想到将来结婚时场面多么热闹,婚后感情多么融洽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

这一切遐想,都是从“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失眠中幻化出来的。虽说是主观的一厢情愿,却并非可望而不可即。

后来的剧作家代剧中人立言,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反嫌说得太露;而《关雎》的作者却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眼前无可排遣的相思,这真是“乐而不*,哀而不伤”了。难得的是这。

6 《关雎》 的千古名句

《关雎》 的千古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原诗:

《关雎》先秦:佚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释义: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扩展资料: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

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

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搜狗百科——国风·周南·关雎

7 《关雎》全诗是什么

诗经•关雎•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1]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它是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是我国爱情诗之祖。它不仅反映的是令人喜闻乐见的爱情题材,还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关雎:篇名它是从诗篇中第一句中摘取来的。《诗经》的篇名都是这样产生的。

“关雎” 是一首古老的情歌, 写一位贵族男子爱上采菜姑娘,思慕她,追求她,想和她结婚情景。 每读《诗经》,“好逑”之句最为动人。我想,每个读诗之人,无不喜欢这首情歌,心存感念,爱心荡漾,不得不叹服古人“关雎”诗句的魅力。 “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四字一句,四句一段,共二十句,是四言诗的代表之作。为了解《诗经》“关雎”诗的艺术,先对此诗作一些字面了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诗句,以关雎(ju)命名,取意鸣叫的雎鸠。《诗经》大多诗的题目都是取其句中关键词或首句的词而作标题。 雎鸠它是一种水鸟名,相传这种鸟,雌雄终生相守,形影不离,相鸣示爱,非常动人。关关,是关雎的叫声。窈窕(yao tiao)淑女,指美丽而贤惠的女子;君子,这里指正直而有帅气的男子。好逑(qiu),好的配偶。 这样理解第一段诗: 两只雎鸠关关地相对鸣唱,双双栖息在那绿树成荫小岛上,只要是美丽善良的姑娘呵,都是男人追求相爱的理想对象。 这一段,是《诗经》普遍用的比兴表现手法。对《诗经》的表现手法,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有详尽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陈直叙;“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引譬设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也就是触景生情,托物兴感,启发联想和想象。这里的“关雎”诗句是用兴作比,借物咏物。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对雎鸠之鸟的表现,形象鲜明生动,神态色采与声音,活生生地表达出来,不得不让人叹服。 这一段的兴比理解,历来颇受争议。好逑,是理想的配偶之意。“好”作动词时,意思大为不同,就有喜欢追求的意思。因为是兴的写法,是借物咏物,从男人的心理角度理解,道出了帅男喜欢美女的普遍心理倾向。几千年来,这一心理倾向从未变过。 理解了第一段后,对下面的求爱过程,也就不难理解了。可是,《诗经》的美妙之句,反复咏唱,写出爱之切,爱之悦的过程。 第二至三段,写男子爱上一个采荇菜的姑娘,于是思慕她,追求她;第三至四段,写这个男子相爱她,迎娶她的情景。 从作法上看,除了上面讲的比兴法外,还有一个特点是男女相爱的动作对应:淑女流(摆之意)之、采(作之意)之、芼(摘之意)之,君子求之、友之、乐之,男女相爱的过程与神色跃然纸上。 读“关雎”诗句,从内容上看,感到有三个深味深长的地方: 一是有相爱就有曲折。爱情是美好的,但不是相爱就一帆风顺的。“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反映相爱受到曲折,男人相思之苦。从古到今,爱情从来就有曲折,男人当有心理准备。 二是相爱中有艺术。爱情是两颗心相碰撞的结果,但这其中要凭自已的本试才可赢得姑娘的芳心。“钟鼓乐之”的结果,是那位男子娶到了淑女。从反复思念到钟鼓乐之,看到这位男子的求爱水平很好,真是男人求婚迎娶的榜样。 三是爱情从来就是平等的。一个贵族男子,看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于是就相思突起,辗转反侧。她不是用强行的手段得到她,而是用“琴瑟友之”来赢得芳心。体现中国人在几千年前的爱情观,爱是平等的,也是非常纯洁的。 “关雎” 作为一首古老的情歌,也是中国第一首情歌,蕴涵着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多种元素,越读越感到意味深长。难怪先贤们把这首情歌放到《诗经》之首,说明真正的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以此文纪念29届中国北京奥运会到计时一周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4102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8
下一篇2023-06-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