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是一个家族的核心所在,更是对祖先的一种崇敬和对后代的一种期许。在早期的中国,祠堂的分布十分广泛,数量也十分的多,在中国的许多地区都兴建有各式各样的祠堂。
其实祠堂的作用主要是供奉祖先,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彰显自己族人的团结。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祠堂文化开始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许多地区的祠堂也被改建成高楼大夏。幸存下来的祠堂都基本是那些被当成历史文化遗迹的,其中,就有一所“中国最强祠堂”的郑氏祠堂。
中国最强祠堂
在祠堂文化十分流行的年代,广东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在那曾经兴建了许多的祠堂。可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逐渐加速,许多地方的祠堂都被改建了。尤其是像深圳那样的经济的特区,几乎已经没有了祠堂的身影。郑氏祠堂是在深圳市内被完好地保留下来的祠堂之一,而这座祠堂也因它的价值和族人而被称为我国最强的祠堂。
众所周知,深圳自从被作为我国的经济特区之一后,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现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就从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发展成了我国的一线城市。
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让它的地价快速飞升,在市中心地段更是寸土寸金。然而,我国最强的祠堂——郑氏祠堂,就是位于寸土寸金的深圳南山区,四周都是腾讯、康佳、创维等世界500强企业。坐落在高楼大夏中的祠堂,无论怎么看,都显得特别的突兀,给人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或许很多人会问,难道就没有动过心思,购买这座祠堂用来修建现代化建筑吗?其实早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人动过这个想法,可保护这座祠堂的老人们并不答应,并且保护祠堂的人还声称“谁敢动直接收购你们”。如此霸气的言论,自然让很多对这个祠堂动心的人望而生畏了,慢慢的,也就没有人在打算购买这座祠堂用来修建现代化建筑了。
这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议论,坐落在深圳最繁华的街道,周围又都是世界500强企业,如果选择卖掉,那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对于保护这座祠堂的人而言,再多的钱也无法替代这座郑氏祠堂,替代他们心中的信仰。况且,他们也不缺钱,不需要通过卖掉这座郑氏祠堂来换取财富。毕竟能说出“谁敢动直接收购你们”的霸气言论,钱自然不会少到哪去。
据一位守护祠堂的老年人所述,郑氏家族以前所持有的土地的面积十分的广阔,按照现在的地价换算,能购买好几家上市公司。祠堂周围的土地在以前大都是稻田,只是后来逐渐被收购了,改建成了现在的高楼大厦。
范围被改造成TCL大厦,大王庙榕树坑的旁边被改造成万象天地……每一个在郑氏家族的土地上的建筑物,随便拎出一个说,都是赫赫有名的商圈标志物。正是因此,现在很多郑氏祠堂的后人根本不缺钱,这也是他们的底气所在。作为郑氏祠堂的后人,他们一直都秉承宗族观念,都尽心尽力地保护这座郑氏祠堂。
祠堂“故事”
郑氏祠堂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时候是郑氏祖先从北方跨越岭南,到达广州。他们在这里辛勤劳作,结婚生子,繁衍后代,并且在此定居,这才开始了郑氏祠堂。如今这座郑氏祠堂依然保存在我国深圳市南山区,由于经历了岁月的打磨,本来这座祠堂已经破败不堪,不过,经过后辈们的妥善修葺,如今这座祠堂的模样依旧如新。
值得一说的是,在修葺这座祠堂的时候,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这座祠堂的原貌,所以只是修葺了祠堂的外墙。祠堂的内部依然保留着明清时代的布局建设风格。祠堂的一块石碑刻着该祠堂修建开始到重修时的详细资料。
祠堂坐北朝南,布局是简单的三开间三进深。祠堂的屋顶上是五颜六色的的脊饰,上面的每一个人物的雕刻得栩栩如生,每一幅画都画的形象逼真,仿佛是在述说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宗祠两边的墙柱上是栩栩如生的砖雕,上面同样雕刻着许多的历史人物。最引人注目的是祠堂门口高挂的郑氏旗子,它让整个郑氏祠堂在高楼大夏中显得更加的突兀,更加的格格不入。
站在祠堂外,可以听到屋内传来的阵阵麻将声,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新奇的事,可对于郑氏人来说,这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探头进去,烟雾缭绕的房间里,几位身穿港式花衬衫、看起来还很年轻的老人正在打麻将。旁边的几位阿姨身穿旗袍,加上那被精心修饰过的指甲和发型,一颦一笑,给人一种“古代”的感觉。
而另一间屋则是一幅完全不一样的景象,几位老人在安安静静地看电视,一旁是几位小孩在嬉笑打闹。桌子上摆满了奶茶和其他小零食。在传统的祠堂上能看到这样颇具风格的景象,也是让人感到新奇与可爱,不禁感叹,不愧是中国最强祠堂。
祠堂的正厅内挂着一张牌匾,上面写着“家和万事兴”五个大字,从这能看出来郑氏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家庭的和睦团结,也难怪他们会如此万众一心的守护这座祠堂。
每年的元宵节前后,郑氏人都会在郑氏祠堂举办一个传统节日——开灯节,以此来庆祝家族添丁。那天里,添丁的家庭会在祠堂里为孩子庆周岁,他们会在祠堂里焚香、点烛,挂上灯笼,祈福,最后还会邀请同宗族的长辈和亲朋好友到家中吃开丁宴。
民族文化的根
在这座被誉为“一夜建起来的”城市中,郑氏祠堂就是它民主文化的根本表现之一。700多年来,无论这座城市发生怎样的剧变,它都屹立在这片高耸入云的大厦里,安稳如常。它不仅见证了大涌村的历史进程,也见证了这个大城市的历史进程。
小冀相传,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新乡县西南一带土地荒芜,野草丛生,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村庄。有一天,从外地逃来了两兄弟,姓冀,以做银匠活为生。三兄弟找了块高坡地,搭草棚,生炉火,继续着银活的生计。邻近的人家唤老大叫大冀,老二叫小冀。大冀生性圆滑,待人刻薄;小冀忠厚老实,辛勤肯干。没过几年,兄弟俩挣了一些钱财,娶下了媳妇,各自有儿有女,生活也算幸福。然而,好景不长,兄弟俩从两条光棍到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人,逐渐开始磨牙吵嘴,磕磕碰碰,再加上兄弟俩脾气不合,一家人不断闹气。后来,兄弟俩只好分了家,大冀带上妻子老小,迁往了今天新乡县秦村营村东关帝庙附近,人们都习惯地叫那个地方为大冀(现已绝迹)。而小冀留在原来的高坡地,没日没夜的开荒种地,还刻苦钻研银活的手艺,附近居住的人家也多了起来,慢慢形成了一个小村庄,人们便叫这个村为小冀。
魏庄魏庄,在新乡市区西南16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18公里。据魏氏族谱记载:“明初,魏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出,先到温县魏沟,留下一支,又向东迁此建村。”名魏家庄。清末,村南也有一个魏庄,因此改为北魏庄,后易今名。
张青张青,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58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19公里。相传宋时,此处有人居住,遗留有大青石槽,旧水井,破房屋等。明永乐(1403-1408年)年间张姓由山西迁居“鄘邑之南”在此定居(清乾隆五十一年《张氏家谱》序),后以预祝张姓万年长青之意,名张青,至今。
苗庄苗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59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东21公里。据苗氏坟碑载:“明洪武间(1368-1378年),奉旨迁鄘之南而居,号苗家庄。”天顺间(1460-1465年),“尚姓从本邑尚村迁此“(清康熙三十八年《尚氏族谱》序),至今。
王屯王屯,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44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东3公里。明初,“王姓从山西阳城县谷垛村,奉旨迁鄘城之小屯”(清康熙二十年《王氏族谱》序),后名王小屯,亦称王家屯。明末,张姓迁此又另居一片名张王庄。清中期渐连成一块,1933年统称今名。
许庄许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42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东29公里。宋朝年间,许氏在今村东建村,名许堂,后又西迁今址定居。明时称许家庄,清末简易今名。
李庄李庄,在新乡市区西南135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东33公里。据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祠堂碑载:明初,“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名李家庄。后简称今名,至今。
阎庄阎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5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东2公里。据民国九年阎氏坟碑载:“明洪武八年(1375年)阎姓从山西洪洞县槐树下,先迁新邑赵堤,因地势低洼,涝碱灾害严重,永乐初年(1403-1408年)又转迁兴国寺东建村,后又移寺西(今村址),名巩村。”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兴福寺碑亦刻有“巩村”。后改名阎巩村。明末,张姓从张青迁此,又名阎张青,1949年改今名。
聂庄聂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45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相传,宋时此处有聂姓居住,名聂家庄,“王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出,先到获嘉县南王井村,后又转迁此处”(《王氏家谱》序)。仍用原村名。后简称今名。
楼村娄村,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34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31公里。据坟碑载:宋时,此处有姬、袁、阎三姓。首户姬姓土地数十顷,是个神(巫)医,家有花园,楼院多处,故名楼村。明初,崔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出,先到新邑郝圪垱(今县畜牧场)、崔家井,永乐末期又迁此,仍沿用原村名,后简写成娄村。
秦村营秦村营,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66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28公里。据村南水塘内墓记载:宋时,秦姓居此,名秦村。元朝1286年村西八蜡庙石香炉刻:“东秦村”。明初“傅姓洪武时为千总,散兵屯田于新邑西南东秦村,曰秦村营”。
豆腐村豆腐村,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7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29公里。宋时,秦、桑、左、吴等姓在此居住,名秦村。元朝1286年,村东八蜡庙石香炉刻:“西秦村”。后秦姓犯罪外逃。“明初,刘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出,先到小冀镇,老二转迁此处”。后为祈祷富裕,改名为都富村,村民到县衙完粮时,管账老先生误写为豆腐村,至今。
西崔庄西崔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77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35公里。据清同治五年创修《崔氏族谱》序载:“崔姓在明洪武时,从山西洪洞县迁至鄘南,名崔家庄。”清末,简称崔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与朗公庙人民公社崔庄重名,经新乡地区行署批准,更名为西崔庄,至今。
冀庄冀庄,在新乡市区西南18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2公里。相传在唐朝时期,冀姓老二从小冀迁此,名冀家庄。明初,聂姓从山西洪洞县先迁辉县秀才庄,后因地势低洼,常遇水灾,又转迁至此。万历末年,贾姓从获嘉县后五佛村迁此。沿用原村名,清末,简称至今。
梁村梁村,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95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39公里。元朝时期,梁、赵、毕三姓在此居住,名梁村。“明嘉靖年间,白姓从小冀迁此”(民国十四年《白氏家谱》序)。清乾隆末年,“沈姓从获嘉县沈庄迁此”(民国二十八年《沈氏族谱》序)。都沿用原村名至今。
杏庄杏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0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39公里。宋朝时期,聂姓居住在古黄河堤(即汉堤)东侧,名为永兴堤。明朝初期,“张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清康熙九年《张氏族谱》序)。正德年间,以村边杏树林茂密,改名杏花村。清康熙九年(1670年)曾改称杏庄堡、杏庄铺。同治年间筑寨,又名杏庄寨。民国初,称今名。
西石碑西石碑,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1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据村关帝庙唐开元七年(公元716年)四月,大唐卫州新乡县临清驿长孙璧石像碑记载:“唐初孙姓在此居住。”明初,“魏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庙东”(《魏氏族谱》序),名魏营。后王姓迁庙西一奶奶堂附近居住,名王堂。明成华年间,以石碑改称石碑村,乾隆末年,改为今名。
东石碑东石碑,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03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37公里。据村关帝庙唐开元七年(公元716年)四月,大唐卫州新乡县临清驿长孙璧石像碑记载:“唐初孙姓在此居住。”后以石碑名石碑村。明弘治年间(1488-1495年),姬姓从杏庄,吕、茹等姓陆续迁此,都居住在石碑村东部,到清乾隆末年,改为今名。
侯庄侯庄,在新乡市区西南19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27公里。据侯氏族谱记载:明崇祯末年(1632-1638年),“侯姓从获嘉县望高楼村迁此建村,明侯家庄。”清末简称今名。
高村高村,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85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23公里。明朝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梁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择一高地居住,名高村,至今。
西贾城西贾城,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76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17公里。相传元朝有贾姓在此居住,名贾城。明末清初有侯、孙、熊、张、杜等十姓陆续迁此,居住在西边一片,陈、李、杨等居住在东边一片。到清末分为两村,此处改名为西贾城,至今。
东贾城东贾城,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73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15公里。相传元朝有贾姓在此居住,名贾城。明末,陈姓从东大阳堤迁此,居村东北角,名陈圪垱,后李姓从店后营亦迁此。清末,分为东西两村,此村在东故名东贾城,至今。
西寺西寺,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8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西2公里。据刘氏族谱记载,明初,“刘氏从山西洪洞县迁出,先居新乡县城里,崇祯年间,复迁小冀圣寿寺西边定居,名西寺庄”,清末简称西寺,至今。
郝村郝村,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58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公里。元代时,有郝氏在此居住,名郝村。因连年战争无力应付外迁。明永乐年间“大赵营姜姓迁此”(《姜氏族谱》),仍沿用原村名,至今。
致卿是纳妾了,但是是迫于朋友道义,那个女的是他朋友的遗孀,他朋友死了,而那女的怀着他朋友的孩子,因为他朋友是叛党,所以为了保护那女的身份,才对外人说是纳妾,不是真正的纳妾,不过后来秀云有想过让她们真正成为夫妻,致卿一直爱着秀云的,致成的媳妇是因为怀疑他老公和秀云有一腿,怀疑秀云的孩子是致成的,所以跳湖自杀的,两个孩子结婚?这我没什么印象了,不过秀云有一个儿子,致成有一个儿子,还有致相也有个儿子
一、四言对联
太丘德望;
颍水渊源。
全联典指东汉·陈寔,为太丘长,修德清静,百姓以安。世人称为“陈太丘”。
名高七彦;
才擅六奇。
上联典出东汉·陈琳,为“建安七子”之一。下联典出汉·陈平,六出奇计,助高祖得天下。
投辖留客;
悬榻待贤。
上联典自西汉·陈遵好客,常将客人车轴上的销钉投入井中,使客不得急返。下联典自东汉·陈蕃,不善客,惟徐穉至,特设一榻,穉去则将榻悬起。
昌期五世;
望重三君。
上联典出《左传·庄公二十五年》:“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五世其昌,并于正卿’。”下联典出东汉·陈寔,与其子陈纪、陈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
二、五言对联
张楚开纪元;
文佳第一人。
上联典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曾建国号张楚。下联典出唐朝农民起义女首领陈硕真,曾号文佳皇帝。
风雷驱大地;
浩气贯长虹。
陈毅撰,集自陈毅元帅句。知道的人一看便知是陈家的对联
三、六言对联
鼎甲绵绵接武;
春魁世世光宗。
上联典出宋代陈文忠、陈文肃兄弟,先后中状元。下联典指明代状元陈安、陈循、陈谨等。
四、七言对联
禁锢卅年名益著;
推敲七字户常扃。
上联典指东汉·陈寔。下联典指北宋·陈无己。
五、8对言对联
高隐献诗,唐祖称善;
少年博学,张华惜才。
上联典出五代南唐诗人陈贶,居庐山近四十年,授官固辞。下联典出魏、晋间史学家陈寿。
卧元龙之楼,耿耿济时伟略;
读孔璋之檄,岩岩经国文章。
上联典指三国·陈登。下联典指三国·陈琳。
结婚了。电视剧《大祠堂》以家族为基点,描绘出恋人、叔嫂、夫妻、父子、主仆、朋友和兄弟这样一张复杂的人物关系画卷,叙述了一个个感天动地的生命故事。剧中男性角色血肉丰满,他们或是国家栋梁,为朝廷百姓尽忠职守;或是开明商人,为谢氏兴旺励精图治;或是家族长辈,为家族声望铁面无情;甚至还有委曲求全者、慷慨赴义者、悲伤流放者,上演了一幕幕慷慨悲歌。
佛山祠堂博物馆是一个优秀的有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这里展示的物品都是精品,代表了岭南文化的核心,每一件都能带给游客无限美好的想象环境和视觉感受。这里分享一下祠堂博物馆门票价格和开放时间的信息。
佛山祖庙,今天的佛山祖庙博物馆,一座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可以说是佛山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也是当地重要的文化地标。它与肇庆的越城龙牧寺、广州的陈嘉寺并称为岭南古建筑三宝。如果没去过祠堂,就相当于没去过佛山。祠堂最大的亮点是里面的三雕两雕,分别是砖雕、木雕、石雕、陶塑和灰塑。在祠堂里走一圈,就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可谓一步一个惊喜。令人目不暇接,堪称岭南建筑艺术的精华,被称为“东方民间艺术的殿堂”最为贴切。
佛山祖庙虽然离广州不远,我只去过5、6次,但每次去都印象深刻。我很爱古建筑,每次去都觉得看不够,拍不够。这几年参加旅游体验活动,总会粗略的看一下祠堂。天气不好的时候,甚至觉得拍出来的照片不够细腻深刻。
祠堂的历史传说
祠堂供奉的是北方帝神,据说是北方的水神。他将掌管所有兴风作浪的龙虾和螃蟹。因为唐宋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水患多,禅城人请北帝坐镇禅城。说也奇怪,从那以后,禅城地区再也没有发生过洪水。广东人有以水生财的观念,所以北帝崇拜成为珠三角典型的民俗,蕴含着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禅城人视祠堂为福地。每逢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禅城和珠三角的人们都会聚集在祠堂。他们崇拜、祈祷并许下美好的愿望;他们反省悔改,净化心灵。每个人都觉得不到祠堂就不踏实,但是到了祠堂心里就有了平衡,有了希望,人生就有了目标和动力。
这座祠堂历经千年依然保存得如此完好。
祠堂的工作人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文革期间,全国掀起了破“四旧”的浪潮,许多寺庙和寺庙中的珍贵文物在这场浩劫中被毁。当时其他地方的红卫兵把禅城的祠堂定为破坏目标。一天早上,突然有一大群人拿着棍子冲向祠堂。禅城红卫兵和老百姓提前得到消息,早早来到祠堂门口,手挽手,万众一心,用身体组成人墙,誓守祠堂。当年参加过祠堂保卫战的人,提起这件事都忍不住泪流满面太感人了。很多人被打得头破血流,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当时有一种信仰,认为生命不是必须的,祠堂绝对不能丢。
这个故事对我触动很大。“南朝寺四百八十座,烟雨中塔多。”神州大地上有数不清的寺庙。但是,有多少寺庙能在人们心中占据这样的地位呢?这座祠堂无愧于“千庙之祖”的称号。
祠堂建筑风格
进入景区大门,栩栩如生的麒麟兽立于两旁,地上刻着一幅古地图,上面标明了当时祠堂的位置。在它前面是一幅大型陶瓷壁画“双龙墙”,最初是由石湾陶工制作的
既然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祠堂里肯定不缺戏台,其中万福台就是老戏台。以前每年都要重新组织戏班,戏班组织后的第一场演出都要在祠堂的戏台上举行。舞台上还保留着唱戏的传统,来看戏的人络绎不绝,看得津津有味。
穿过凌影牌坊,前方有一池清水,名为金香池,池上有两棵九里香,长得十分茂盛,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池中有蛇龟雕像,已列入文物。
所谓祠堂三门,是指崇正社、凌影庙、忠义刘放庙的正门合建,中间三个牌坊是凌影庙的大门。在三门的屋顶上,有一个被称为“花脊之王”的瓷砖脊,长317米,高178米。它是祠堂现存的六块瓦片中最大的一块。正反面雕刻人物300个,题材以人物故事为主,如“姜子牙拜神”等。每一件都精雕细琢,形神兼备。不难发现,这些陶瓷人物大多身体前倾,便于人们欣赏。
走进前厅,你会发现两边有很多漆雕,看起来很重,其实是空心的。厅内有一面镂空木雕大屏风,由三棵大樟树雕成,线条流畅,工艺精湛。是佛山木雕艺术的典型作品。
主殿供奉着一尊北帝铜像。由于唐宋时期珠三角水患较多,而北帝是北方的水神,佛山人就邀请北帝到庙里祭拜。从那以后,佛山再也没有发生过洪水。
祠堂建于北宋元丰年间。
祠堂是因为据祠堂工作人员介绍,佛山祠堂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当时叫祖堂,其实就是北帝庙。当时的珠三角地区多为水城,洪水众多,而北帝是传说中的治水之神,所以北帝被奉为禅城人的守护神。
但是到了明朝,祠堂被破坏了。吴明五年,祠堂重建。正统十四年,朝廷封祖堂为凌影寺,建凌影牌坊。从此,祠堂从民间祭祀的地方变成了官方祭祀的地方。
1451年,祠堂成为官方的礼拜场所,得到了朝廷的支持和扩建,雕刻了北帝的铜像。自此,祠堂初具规模。光绪二十五年,富裕的禅城人捐款捐物,第一次大修祠堂。
祠堂依然保持着百年前的艺术建筑风格。当时社会各界人士都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捐给了祠堂,禅城当时最有名的手工制作的石湾瓦也放在了祠堂的屋顶上。
20世纪70年代初,凌影寺大堂后的清镇楼砖木结构改为混凝土结构。据当时参加修缮工作的梁老师介绍,一百多人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完成修缮工作。
禅城人的生活轨迹与祠堂紧密相连。
有一次逛祠堂,赶上一对情侣在祠堂里结婚。新娘坐在大红的轿子里,新郎手牵着手跟在后面。八音锣鼓喧天,大佛开道,尹达大姐随行。在大家的簇拥下,他们喜气洋洋地走进祠堂,婚礼开始了。先去万福台拜天地和殿。然后,新娘和新郎手牵着手在凌影庙许愿,在金香池扔石龟和蛇一起祈求祝福,并在黄飞鸿纪念馆观看舞狮表演。最后,主持人赠送新郎新娘一块万福的结婚纪念牌匾。在此期间,大量的观众,这种仪式是常见的祠堂,许多新的
结婚祠堂拜堂成亲我们也是,族人是不会管你结婚前有没有那个,也无从考证,但是未婚先孕的我们这边,族人是不允许在家族祠堂拜堂成亲的,还有二婚也不允许哦,一直这样传承下来,个人觉得还是很合理,我们家族谁家办喜事都一样祠堂热热闹闹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