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花鼓子十杯酒歌词

旬阳花鼓子十杯酒歌词,第1张

《十里亭》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多少皇帝都无道,多少无道帝王君。

前朝后汉表不尽,听我唱本《十里亭》。

南京有个马公子,每日学堂攻书文。

七岁上学到十五,满篇文章记在心。

十月初一放了学,闲暇无事放风筝。

谁知一下断了线,一气飞到半天云。

公子撵到要去拾,对直落在花园门。

公子想把花园进,听见里面脚步声。

把在墙头去观看,一位**好爱人。

身材好似一颗柳,走路赛过观世音。

面如荷花初出水,脸蛋好比桃花红。

眉毛弯弯樱桃口,如同凤凰藏花荫。

上穿红绫大花袄,下穿拖地水罗裙。

三寸金莲缓缓移,好似仙女下凡尘。

扇子遮面微微笑,**必定风流人。

公子悄悄摸进去,假装看花不做声。

**正在往前走,抬头看见一书生。

书生连忙陪笑脸,倒叫**吃一惊。

忙用长袖掩了面,紧移莲步上楼亭。

公子害怕机会错,忙上前去打问询。

你的爹爹姓什么?你的母亲哪里人?

你有姐妹人几个?你的排行第几名?

**听问怒气生:

管我爹娘名和姓?管我姐妹几个人?

我的花园由我走,何必叫你谈操心。

你是谁家浪荡子,私进花园为何情?

还不给我走出去,我要来关花园门。

花鼓子歌词:

《十里亭》: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多少皇帝都无道,多少无道帝王君。前朝后汉表不尽,听我唱本《十里亭》。南京有个马公子,每日学堂攻书文。七岁上学到十五,满篇文章记在心。十月初一放了学,闲暇无事放风筝。谁知一下断了线,一气飞到半天云。公子撵到要去拾,对直落在花园门。

公子想把花园进,听见里面脚步声。把在墙头去观看,一位**好爱人。身材好似一颗柳,走路赛过观世音。面如荷花初出水,脸蛋好比桃花红。眉毛弯弯樱桃口,如同凤凰藏花荫。上穿红绫大花袄,下穿拖地水罗裙。三寸金莲缓缓移,好似仙女下凡尘。扇子遮面微微笑,**必定风流人。

公子悄悄摸进去,假装看花不做声。**正在往前走,抬头看见一书生。书生连忙陪笑脸,倒叫**吃一惊。忙用长袖掩了面,紧移莲步上楼亭。公子害怕机会错,忙上前去打问询。你的爹爹姓什么?你的母亲哪里人?你有姐妹人几个?你的排行第几名?

**听问怒气生:管我爹娘名和姓?管我姐妹几个人?我的花园由我走,何必叫你谈操心。你是谁家浪荡子,私进花园为何情?还不给我走出去,我要来关花园门。

花鼓子简介

花鼓子,又称安康花鼓子。是流传于安康地区的一种地方民间音乐流派。花鼓子主要分布在安康市汉滨区、宁陕、石泉、旬阳、汉阴、白河、紫阳、平利、岚皋、镇坪等县的广大农村地区,其中汉滨区、旬阳县区的花鼓子最具代表性。

花鼓子多在新人嫁娶、祝寿时表达祝福,营造当时的喜庆氛围。丧鼓子,多在丧白喜事时奏唱,以述说逝者生前故事,表达悲伤之情,营造当时的悲伤氛围。

安康本来就是一个有着古老文化遗传的地区,各地移民的大量定居,又给这个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冲击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方志有云:“错居多诸方之人,声音五方皆备”,就是说安康的人口构成为各种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安康文化受多方影响,南北融合,东西荟萃,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使得民间艺术百花园呈现出形式多样,品样繁多,风格殊异,色彩斑斓的景象。这里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安康花鼓戏,安康道情,安康曲子以及舞龙灯等四种民间文艺略加介绍给大家。

安康花鼓戏。安康花鼓戏包括“八岔戏”“小调戏”“大简子戏”三种地方小型歌舞。它最早来源于湖北郧襄一带(包括襄阳、樊城、枣阳、宜城、郧县、均县、房县等地),后来沿汉江传入安康,与各地山歌调子融合在一起,逐形成一个定型的地方剧种。安康尤以旬阳、汉阴、紫阳、平利花鼓最有代表性。

小调戏,除了本地原有的小调曲调和小调戏之外,大多是凤阳花鼓戏的回流。凤阳花鼓的吹腔名目与梆子腔联唱的形式,原系汉江流域的产物,后沿长江东去,在江南长期流传过程中,经与当地唱腔的碰撞与融合,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随着江南移民的迁入定居,富有江南韵味的小调很快在新的土壤中生长起来,大筒戏大量剧目主要来自鄂西,在汉水中下游发展兴盛起来。大筒戏在鄂豫陕边界流传较久。后与上述两种合流,清初,鄂西花鼓艺人随移民的迁入不断流入安康,更加促进了安康花鼓戏的发展和繁荣。随着安康花鼓戏的蓬勃发展,三种声腔同台分演,艺术风格逐浙趋于统一。但因各地演出形式不同,其称谓也有差异:安康称“二棚子”,“地蹦子”,“拉花儿戏”,“花鼓子”,“大筒子”,“风搅雪”等;并且还有“八岔”和“土岔”之分;表演形式及唱腔与陕南其它地区大同小异。

由于花鼓戏用人不多,对舞台的要求也很随便,只要有八仙桌一张即可开台,客店的大炕上能凑合。如在庙会演出,只需用桌子拼一小舞台,三方围以芦席则成;春节闹花灯后走演出,多以二人抬一八仙桌随队行动,无条件的地方就在地下演出也可,因而又称“地蹦子”。因而,花鼓戏无论平川高山,大沟山岔均可随时演出,极为方便。安康花鼓戏的戏目十分丰富,传统剧本总计约一百多个,其中小调戏有《站花墙》、《卖翠花》、《吹鼓手招亲》、《嫁嫂》、《卖绒线》、《吴三宝游春》、《贾金莲回河南》、《石榴娃烧火》、《金果闹学》、《李狗看花园》、《黑宝打草鞋》、《十月小怀胎》等数十个剧目。基本上反映地方风土人情与日常生活,尤其是山区人民的劳动与情爱;八岔戏多系表现封建礼教束缚下,男女大胆恋爱,痴情不谕的故事,诸如《蔡鸣凤辞店》、《张德和进店》、《白扇记》、《山伯道友》、《坐西楼》、《大反情》、《小反情》、《胡彦昌辞店》、《王婆骂鸡》等;只有筒子戏剧目较多地涉及了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诸如《鞭打芦花》、《凤英卖酒》、《窦公送子》、《湘子化斋》、《山伯访友》、《铁板桥》、《蓝桥会》、《霹雷报》、《阴阳错》等。它们共同特点是歌颂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才智,讽刺剥削阶级的贪婪、狠毒、愚味。

另外又由于花鼓戏长期潜居劳动人民之中,替下层社会的群众说话,表演反抗封建礼教的“越轨行为”,加之它演出方便,不局限场合,演员与观念常常融为一体,演到高潮时,观众中也不时有人跳上台去参加演唱。因而历来被封建统治者视为“诲诲盗”、“有伤风化”的“词滥调”,予以压制和扼杀,从而大大限制了花鼓戏的成长和发展,不少的地方官都,曾经会禁止“花鼓戏”进城演出。如《洵阳县志》在记载本邑风俗时云:“春祈秋报,戏会梨园,亦观蜡之遗意。至多方装演,各诸渫亵,妇女杂观,名曰‘花鼓’。村民牧童曼声长歌,游手博徒托身溷迹。暗伤风化,莫此为甚。长吏严申禁约。”所以很多花鼓戏班社都只能活动在偏僻山乡。只有个别“风搅雪”的“二江湖”(即兼演二簧的班社)经过发展,方可进城演出。

安康道情。安康道情属陕西道情四大流派的陕南派,属于山西“晋北道情”(神池道情)的变异曲种,以演皮影为主,有地道风格。清咸丰、光绪年间兴盛时,五里、恒口方圆百里就有三十多个班社。道情以板腔体为主,间以当地小调和其他地方戏曲曲牌,是一种由说唱音乐过渡为“影戏”的戏种,其音乐悠扬细腻,宜于抒情,主弦牛皮弦音调柔婉,配以笛子渔鼓筒等,音色独特而动人。伴奏乐器多为兼司:鼓师一人兼渔鼓筒和非子(即碰铃),正调皮弦一人,反调中音板胡一人,竹笛一人(兼唢呐),梆子一人,其他乐器(锣、拔、小锣)分别由皮弦、板胡兼司。道情曲板多,板式有二六、安板、代板、兴板、紧板、摇子和滚白等。各种板式又有硬调与软调之分,硬调欢快,软调悲凉;剧目也很丰富,约有1200多个。

有造诣的艺人,十分讲究唱腔和乐器的配合,以唱腔刻画人物、表现剧情,非常丰富细腻,或高昂激越,或低旧缠绵,或愤怒,或悲切,或喜悦,或诙谐,峰俗跌宕,起落有致,惟妙惟肖,令人如痴如醉,乐器伴奏接腔送调,烘托气氛,准确贴切。或布阵列队,或鏖战撕杂,或情深意绵,或分恨万般,无不恰到好处,道情腔调更有特色的是“麻黄”,每种板式一段唱词结尾时,争台人合唱一句号子,其深厚委婉,气势磅礴,每遇静夜演唱,唱腔悠扬回荡街巷,萦绕村野,真可谓余音绕梁,情趣盎然。

安康曲子。安康曲子属民间座唱戏曲,亦称念曲子。据考清代中叶安康已盛行此曲,浪迹江湖的民间艺人,把当地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歌小调编纂加工成套曲的形式,使其成为能演唱且具有故事情节的词文说唱音乐。多为的单自唱,或一人唱众人合,伴奏以三弦为主,辅以月琴、琵琶、扬琴、二胡、笛子等,还有牙子板,碰铃等打击乐,气氛热烈。多在茶馆、酒肆的书场上演出,颇受文人墨客和一些官绅名流的青睐,逐渐进入文人雅士及上流社会的文化娱乐圈,唱词多出自举人、进士、秀才之家,后流传广泛,遍及城乡,平民百姓也竟相仿效,日久相沿,推而广之,便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到民国年间盛极一时,“曲子”不再只是流浪艺人们糊口度日的技艺,而成为广大城乡普遍盛行的文化娱乐形式,在安康、旬阳一带尤为盛行,如旬阳、城关、蜀河、小河等地,每当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乃至饭后茶余,或厅堂,或场院,三四人合作,弹三弦,打小碟,或念白,或唱曲,别有一番情趣。

安康曲子演唱分曲牌联唱体和民间歌谣体,据传有108调,不仅每个单独的曲牌有完整性,而且组合联结的曲牌也有头有尾,层次分明。演唱题材广泛,讲究文辞,着力追求诗情画意,流行于旬阳的曲子唱腔,分月背调和正弓调两类,月背调又称“大调”,是曲牌过缀体,有曲牌70多支,唱段多以“月头”起唱,“月尾”结束,中间插用“背弓”“背尾”“慢诉”“紧诉”“三朵花”“银纽丝”“雪花飘”等曲牌,而正弓调是以一曲叠唱多段歌词来演唱叙事或抒情小段,故又称为“小调”,多是借用民歌中的小调,曲牌名称也是小调歌词的内容标题,如“小四景”“放风筝”“忙我郎”“长夜欢”等。以旬阳曲子坐唱的主要剧目有《挡曹》《拷红》《闺怨》《秦琼观阵》《贤士叹汉》等。

龙灯舞。龙灯舞是夜晚玩灯的主要形式,灯队每到一家,视场地太小,将仪仗灯排到在主家大门两旁或均匀分布在玩场四周,由珠灯引导龙灯左右来回游动一圈(称金刚折),再由下而上盘旋一个反复(称螺丝盘顶),而后进行喝彩,彩词由一人领唱,众人和“好”。一阵过后,再换成滚龙耍法,玩够四个方向(称耍四门),便玩螺丝盘顶,待演员集中时再唱谢彩词转场。灯笼的形式花样繁多,主要有金刚折、螺丝盘顶、单龙出洞、双龙出洞、巨龙翻身等。玩灯笼的高潮是龙灯的翻身舞,大有翻江倒海之势,但技艺较为简单,演员可以按龙头绕圈的幅度逐节扩大并要照顾到尾节持把人力所能及。单独玩龙灯时也可站在板凳上,珠灯在地上活动,因离地面较高使观者对龙产生腾空飞跃的感觉。

“站龙”是龙灯舞中的佼佼者,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旬阳的“蜀河站龙”。蜀河给龙来源于湖北麻城宋阜镇,为麻城利民(老艺人)肖柏古移植。“站龙”是夜间观赏的龙灯,以竹木为骨架,粉纸糊面,彩笔描绘,内点蜡烛,龙头高丈余,重百斤,具传,仅龙头内就要点蜡烛83支,连头带尾长10余丈,平年12节,闰年13节,每节缀三个吊灯。龙头的木架上置有铁环,行走起来,自由活动,犹如真龙一般,其造型逼真,气势壮观。耍龙的人腰缠老布数围,置龙头灯竿于肚上,双手握竿,左右摆动。整架灯规模宏大,担当此任者必须力气过人的膘壮汉子,几人替换,方可胜任。“龙灯”前还有火红的“海珠灯”上下左右逶迤前导,燃放硫磺硝烟,以壮声势,渲染气氛。节日的夜晚,锣鼓轰鸣,硝烟弥漫,一条通体明亮的的彩龙腾云驾雾,走街穿巷,给夜空带来神秘而壮观的景象。  “滚龙”是安康春节社火中白天表演,以表现龙形象的民间舞蹈,以竹木为骨架,用布、纸绑扎而成。其头用皮纸裱糊,饰以彩绘,龙身以整匹布绘成,覆盖于若干节竹木架上,长三五丈不等,很多地方多以青白二龙或红黄二龙对舞,欢快激昂的锣鼓唢呐吹打伴奏,硝烟弥漫中,两条巨龙犹如腾空飞跃,追扑着前导的珠灯,忽上忽下,亦似波涛起伏中二龙戏珠。其表演套路有各种名目,如“单龙戏珠”、“二龙抢宝”、“蛟龙盘柱”、“苍龙游海”等;其动作的变化又有“龙摆尾”、“蛇蜕壳”、“漫游”、“翻腾”等。表演者热情奔放,技艺娴熟,彼此配合默契,动作干净利落;观众则意往神驰,尾随相跟,百看不厌,乐此不疲。一项表现民族精神,充满乡土气息,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统艺术,就这样年复一年,世代相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9176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30
下一篇2023-09-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