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我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个省份,其中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人聚集地。彝族人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彝族姑娘美丽大方,彝族小伙身强体壮,因为彝族小伙要想娶到老婆必须凭体力抢。
在彝族有抢婚的习俗,男子要想娶到老婆光有车有房还不够,因为那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得到的,反倒是健壮的身体和灵活的头脑是对彝族男人的基本要求。在彝族结婚绝对是一个体力活,不亚于特种兵的训练营,因为你不光要自己体力过硬,还要培养出至少十人的迎亲队伍,一般以未婚青年男子为主要选拔对象,相当于我们的伴郎团,只是这个伴郎团不光要帮助新郎出谋划策,还要用自己结实的身体,协助新郎以最快的速度抢到自己的新娘。这就要考验新郎的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了。
有了强大的伴郎团还要有一副好嗓子,少数民族能歌善舞那是总人皆知的事实,平日里劳动都要唱上一段,何况结婚的大喜日子更得好好展现一下了。新娘起头新郎接,唱不上来就会失去抢亲的资格,五音不全在这基本没有机会娶媳妇。彝族结婚就好像过五关斩六将一样,除了会唱歌会跳舞,还要会摔跤。对,你没有看错,要会摔跤才行。因为阻止抢亲的人太多,其中就不乏体力好的摔跤手,不放倒这些人就别想娶媳妇。
歌也唱了,摔跤也摔了,接下来该领着媳妇回家了吧,别着急,还要经受最后一轮的泼水考验。彝族人喜欢水,认为水可以驱走一切邪恶的东西,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生活。一般新郎都会派一名体力好抗泼水的伴郎前去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赶上夏季还行,要是赶上初春或者深秋,那可就跟掉进冰窟窿一样了,寒风刺骨加上一盆盆的凉水,体力不支根本坚持不下来,军训都没有这个严格。
越过层层阻碍,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娶到的媳妇能不加倍珍惜吗?这也许就是彝族人抢婚习俗的真谛吧。来之不易的幸福才会加倍珍惜,为了娶媳妇培养了一个兄弟排也是值得的。这哪里是结婚啊,简直就是中国好声音外加中国达人秀的组合版啊,没点才艺连娶媳妇的资格都没有。
大凉山彝族的姑娘能娶,也可以嫁给汉族的男孩儿的。只要那个地方的人不反对,或者不父母不反对,都是可以的。有的地方的汉族人不太喜欢彝族嫁过来。不过现在社会都已经开放了。一般的话,这样的思想都不太存在。如果两个人在城里工作的话,基本都没有这方面的原因。
历史背景:
凉山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汉代称越嶲郡,隋唐称嶲州,南诏时改为建昌府,元朝置罗罗斯宣慰司,明朝定为四川行都司,清朝设宁远府,中华民国时称宁属。公元1952年10月1日,凉山彝族自治区(州级)成立,隶属当时的西康省。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
有自已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试行。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
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少女换裙带礼
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换裙礼仪式上,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还要把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
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换上新裙后,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参加社交活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
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迎娶归途上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
泼水接亲
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选派未婚伙子去接亲时,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彝族的迎亲是通过"抢"的方式完成的。在"抢亲"的头一天晚上,姑娘们向小伙子展开了猛烈的水战。姑娘们用泼、淋、灌、射等各种方式凶猛地攻击小伙子,使来"抢亲"的小伙子难以招架。于是,聪明的小伙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减轻"水灾"的袭击。
经过一晚上的水泼,当早晨来临时,"抢亲"便开始了。这时,姑娘们拥着新娘,小伙子们前去"争抢",姑娘们防守严格,小伙子必须机灵多变,乘一瞬间出现的漏洞,抢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为行走。可见,把新娘"抢"到婆家是多么的不容易!但彝族却认为,婚礼中的这一泼一抢才会驱除邪祟而保证日后生活不受侵扰。
洞房里的打斗
"按照彝族习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斗,将被人嘲笑:"这是不会反抗的女人!"据说,他们日后生下的孩子,祖先将不予承认,死后还进不了"阴间"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里的一对新人,还有一番打闹搏斗。他们摔摔打打,撕衣抓脸,从洞房里传出来的砰砰之声,震得四邻皆闻。
凉山彝族的家庭基本结构,旧时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并包括未成年或已成年未婚的子女在内的小家庭,丈夫是家长,统管家庭财产。儿女结婚后,除幼子外,都必须与父母分居,自立门户生活。双亲去世后,父母的财产按兄弟人数各分一份,大部分则由幼子继承。过去,在奴隶主和富足者中还有一夫多妻现象。小凉山彝族的世系按父系相传,每个男性成员除家支的姓氏外,还实行一种按父系相传的父子连名制,并将父子连名成自家家支的系谱。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持财产的父系继承权。
婚姻以前,小凉山彝族实行严格的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姑舅表优先婚〈姨表不婚及转房制等习俗。现在,彝族青年男女多自由婚配,但无论自由恋爱或父母作主,均有说媒、订婚、迎亲、回门四个程序。
小凉山彝族姑娘在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一般在15岁,就要举仔一种叫"陕拉尔"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女子已经长大成人,可以谈情说爱了。这时姑娘要穿红、蓝、白、黑等对比强烈的三接或四接拖地长裙,将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 还要将童年时期穿耳的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彝族男女青年主要通过火把节、婚嫁丧事和一些传统的聚会进行交际。每当一方看中了自己的情人,就会主动去接近,并站在离对方不远处,拿出口弦弹奏,通过含蓄而流畅的音乐旋律取悦对方。而对方一经接到求爱的暗语时,也会迅速取出自己的口弦对弹。如此经过多次秘密交往,双方就约定时间,回去告诉自己的双亲。待老人许可后,择定一个良辰吉日,由男方家请一位长者,背上一坛酒,前往女方家去说亲。
彝族少女长到十七八岁便要接受成人洗礼。母亲和女性长辈,择定吉日良辰,焚起好香,挑来净水,将姑娘的身子洗得干干净净之后,在一旁早已等候的女伴们,开始为她换下孩童时穿的白裙子,穿上标志成年女子的黑裙子,边换边说些赞美和祝福她的话。然后便将她送到专门为她搭建的姑娘房里居住,让她开始与小伙子们交往。
当婚事说到一定程度,便由媒人领着小伙子或是其兄弟,带上礼物,在约定的日子去女方家看猪胆订婚。依照俗规,这天女方家要杀猪取出猪胆展示,以光泽饱满为吉利, 萎缩空瘪为凶。但多为形式,主要是见面说好而已。同时主人家把猪肝烧熟,盛在本盘里捧给男方来的客人。男方的客人将烧肝吃了一半,便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装在术盘里,由媒人举盘过头,恭敬地献给女方的主事人。其后女方到男家,进一步商定婚事,除不交彩礼外,其余活动和男方到女家大致相同。
迎娶之日,男家就请两个机智勇敢、行动敏捷的小伙子, 备马驮着礼物去迎新娘。女方寨里的姑娘为了不让自己的伙伴轻易地被接出村外,便使出浑身本事向迎亲者泼水,多数浇成落汤鸡,并被促住任其戏乐。当夜女方家亲朋齐聚,吟唱古歌,热闹通宵。第二天早上由新娘表兄弟或姐妹之夫将新娘背上马(也有一直背到婆家的),并由新娘兄弟、叔伯、舅舅等娘家人送亲。新娘出嫁前三天开始节食,送亲队伍皆为男子,以人多为荣。新娘至男方门前,要到太阳落山以后,方可进入大门。进门前,由一人托着装有羊肉、养粗粗和酒的木盘,在新娘头上绕一圈,以示婚后生活富裕。然后,新娘由背亲者背负进屋。主人家按先客后主的次序分发陀庇肉和莽袍,饭毕再敬酒,同时进行主客对歌。
过去,小凉山彝族男女结婚后女子即返回娘家暂居几年,再由婆家领回。而且领来婆家后,妻子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回避着丈夫,故意约女伴在隔壁邻居家去住宿,并常调换位置,不让丈夫知道自己的住处。当遇到丈夫的偷袭时,她又是抓又是掐,把丈夫赶出门去,如能让新郎身上,尤其是显眼的手上脸部留下血痕爪印,方显出新娘的贞操体面。而新郎则不会为新娘的不顺从而怨恨,相反更加认为自己的妻子贞洁无暇,爱之有加,于是采用各种手段来将新娘"制服"。
据研究,彝族这种种奇特的婚俗,是古代彝族畜牧业崇拜和抢婚习俗的遗风。牲畜是财富的象征,"看胆"实际上是观察对方的牲畜是否兴旺健壮,"看胆订婚"反映了对原始畜牧业崇拜的遗风。古时抢婚多在黄昏日暮进行,故有新娘须在日落才进男家的习俗;迎亲者在女家所遇到的水泼、捧打等,这是对抢婚者进行的反抗;迎送亲要背新娘而行,特别是过河涉水时绝不让新娘衣鞋沾水,也防范被抢女子轻生投水的措施。不落夫家婚俗,则是有意识地保护青少年及其后代健康的一种风俗,是解决旧时早婚早育弊端的有力措施。研究这些婚俗,可揭示人类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历史轨迹。
您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根据本民族的情况对结婚年龄进行灵活调整,如新疆、西藏、云南,以及您提到的彝族居住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区。
需要提示您,不是彝族就可以18岁领结婚证,而需要满足:
①该少数民族公民在特定的民族自治地区居住;
②本民族自治地区的人大对结婚年龄进行了下调。
所以,还需要结合当地是否有调整法定婚龄的规定综合判断,而且男性女性的法定婚龄一般不同,所以也要结合性别判断法定婚龄。
另外,一般调整后的法定婚龄只适用于在民族自治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而不适用于当地居住的汉族。
家与家专注婚姻家事,如果您有更多问题,欢迎私信联系。
关联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七十五条第二款:“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一、择山而居的习俗
古时凉山彝族选择居所,主要看是否方便防御、方便放牧。后演变为习俗,定居时首选山头,喜欢占山为王,喜欢独居。为方便经常迁徙,多数凉山彝人对住房不是那么在意,多住草房、土掌房、木垛房和闪片房等,相对定居,多为瓦房。
二、举行“成人礼”的习俗
姑娘长到13岁,请毕摩做法事,杀绵羊祭祖,给姑娘换筒裙,分辫子,以示她成年。男孩到15岁,请毕摩祭祖,举行摔跤活动,与伙伴比技巧,比英雄行为,15岁前头发留“天菩萨头”,行成年礼后则留成人发。
三、穿戴习俗
历史上的凉山彝族男子穿对襟衣装,外罩无袖领羊皮褂,黑包头,披百折羊毛毡,穿剪口布鞋;老年妇女戴黑布包裹高筒帽,穿对襟窄袖短衣和着花边宽大筒裤;青年妇女穿白色或粉红色衬衣和天蓝色长裤,外套色彩艳丽的对襟短衣,前胸和肩部镶嵌着马樱花图案,穿浅帮绣花鞋,喜戴耳环、手镯和戒指。
四、酒宴习俗
彝族传统和比较具有特色的酒宴习俗有“火塘酒”、“筛子酒”、“牛角酒”、“羊角酒”、“松毛席”、“猪膀宴”、“羊膀宴”、“鸡头宴”、“猪头宴”和“猪肚宴”等。这些酒宴习俗都因形式和内容而定,有严格的规则。换句话讲,在特定的日子和场合下举行特定的活动,才有特定的酒宴习俗。
五、婚嫁习俗
解放前,元谋凉山彝族,有一夫三妻的,也有一夫二妻的,但多数为一夫一妻,其婚姻主要由家族势力和家庭条件决定,解放后均为一夫一妻制。凉山彝族的传统婚俗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禁止姨表婚,包括堂姨表间通婚。但姑舅表亲优先婚配,儿女婚后与父母分居,另起炉灶,自立门户。二是基本上实行等级族内婚。若违反这一习俗规矩,则被视为“下等人”,必须与父母和亲戚朋友断绝往来。三是舅舅主事。舅舅的权力极大,姑娘婚姻大事必须征得舅舅的同意,并要行重礼,专门为舅舅缝一套衣服予以孝敬,出嫁时舅舅也给陪嫁。凉山彝姑娘出嫁那天必须要换穿三次服装:一是在家尚未出门时要换上自己亲手缝制的“出嫁装”;二是将要出门时要换穿从男方带来的“接嫁装”;三是快要到新郎家时必须换穿“新娘装”。这就是元谋凉山彝族妇女至今仍戴高筒帽、结婚要穿“三滴水”服饰的来历。
六、丧事习俗
凉山彝族一般实行火葬。他们认为,活着时一个人是一棵树,死了也要“栽”一棵树。人死后,要尽快为死者“净身”,穿上“寿衣”后装上“抬尸架”,盖上百折羊毛毡和亲戚朋友送的毛毡,置于堂屋正中,死者的家属及亲戚朋友要为死者唱《哭丧歌》,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凉山彝族奔丧特别讲究排场,死者的子女,要无条件都要想方设法拉一条黄牛,请一支由几十人或上百人组成的队伍前去奔丧,以此体现死者的家族势力。按照习俗规矩,凡是拉去奔丧的牛不论多少条一律宰杀,不能留生,因此浪费是可想而知的。焚尸要择日子,一般首选“猴日”和“虎日”焚尸,其他日子若不与死者及家属的属相相冲亦可。火葬是为了超度死者升入天堂,不让尸体被雨水冲埋和蚁虫所食。彝人一般在选定的山坡上挖一个长80公分,宽、深60公分的土坑,按男九节女七节的规格把一棵松树断成柴块,将柴块背到坟山上,以男九层女七层的规格交叉码于坟坑上,再将尸架放在柴块上,盖上折子披毡,由“毕摩”念“指路经”和“送魂经”,最后从家里点出三把火,从东、南、北三个方向插入尸架下点火焚烧。据说不从西面点火,是因为鬼魂在西方,给死者留出路,以便死者的灵魂走向西方极乐世界。对于死者骨灰的处理没有定制,有的撒于荒野,有的呈于山洞,但多数人的骨灰一般就地埋于坑内,不垒坟墓。尸骨处理完毕后,要立灵牌,彝族称之为“马都毕”。凉山彝族自认为人有两魂,即“阴魂”和“阳魂”,死者火化后,“阴魂”升入天堂,而“阳魂”还留在人间,若不请“毕摩”为死者招“阳魂”,死者的“阳魂”因受不了野外凄凉而万般痛苦,会给活人带来灾难。立灵牌时,要请“毕摩”念三天的经,最后把灵牌招到家中供奉于灵台之上,表示死者“阳魂”从此归宗还俗,不再痛苦,死者家属则从此得到保佑,吉祥如意。
七、节庆习俗
凉山彝族最具民族特点的节日是“彝族年”和 “火把节”。彝族年一般在每年旧历十月、冬月或腊月的第一个属兔日举行。过彝族年的头一天,要砍青枝打扫卫生,并在院心栽两棵天地树,在天地树脚码上一堆新柴。彝族年这一天,大家在同一天杀年猪,杀年猪要从村里最年长的那一家开始,依次杀到最小的那一家结束。全村人一边杀猪喝酒,一边铺松毛、烧猪肉祭祖,很是热闹,喜气盈门。白天开展跌脚、摔跤、篮球、赛马、斗牛、步枪射击、穿花衣比赛等活动;夜间燃起篝火,男女过年边唱边跳,通宵达旦,山山寨寨成了“不夜天”。“彝族年”的第二天是野外过小年,每到这一天,牧童们要自带米、肉赶羊上山,集中于一棵大树下,各自将所带食物煮好后拼合祭祀山神,集体聚餐,集体娱乐。“彝族年”的第三天凌晨要举行祭祖仪式,给祖先祭完饭后要唤狗、喂狗,然后开始吃饭,吃完饭家家要打枪、放鞭炮,枪声、鞭炮声此起彼伏、震天动地。“彝族年”的第七天,凉山彝族各家各户都要扫松毛送年,人们又开始恢复往日生活。
八、文娱体育风情
元谋凉山最具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有斗牛、赛马、摔跤、耍刀、磨担秋和打陀螺。凉山独具特色的山歌小调丰富多彩,如“敬酒歌”、“哭嫁歌”、“哭丧歌”、“放牧歌”、“夸赞歌”、“送亲调”、“迎亲调”、“对唱调”、“过年调”、“跳脚调”等;别具风格的舞有“耍刀舞”、“火把舞”、“毕摩舞”、“苏尼舞”、 “送亲舞”等。由此还不断产生出一些民间“小艺人”、“小调王子”、“山歌王子”、“民歌王子”、“小舞王”、“摔跤能手”、“笛子手”、“三弦手”、“二胡手”、“唢呐手”、“响鸣手”等,为传承凉山彝族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九、崇拜习俗
凉山彝族的原始宗教主要以自然崇拜为主,对“毕摩”、“苏尼”、“马都”和“龙树”十分崇拜,相信“毕摩”、“苏尼”能占卜治病,驱鬼祛灾,相信“马都”能永远代表祖先保佑全家人幸福安康;认为“龙树”是大自然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神灵,每年都要举行祭祀活动,若遇久旱不雨之年,则更要宰牛进行大祭,以求降雨。
十、禁忌习俗
凉山彝族的禁忌习俗比较多,如遇母鸡叫、母猪下独崽和母牛下仨崽等现象被视为不吉利,必须把这样的禽畜崽丢弃到十字路口,以示送走灾难。又如遇鸟屎落身要乞讨免灾,蒸饭甄子发响声,乌鸦飞上房顶,看见大蝴蝶,夜间猫头鹰哀叫,狗哭,女人在别人家哭等都认为不吉利,都是大忌。如有发生这样忌讳现象,凉山彝族必须通过请“毕摩”念“诅咒经”和“平安经”驱除凶兆,永保家人平安。
彝族人的习俗
1、婚俗
彝族婚姻的特点是同族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姑舅表优先婚和姨表禁婚。新中国成立后,同族内婚和等级内婚的限制已被打破,彝族青年男女以感情为基础自由恋爱,但结婚必须得到父母同意,出现了跨族别婚、跨等级婚、跨国界婚。
2、节庆
清晨,同姓家族聚于长者家祭祀祖宗,晚上共同在平坦的地方燃起篝火欢歌欢舞。把炒过的枯松木香面撒在火把上,发出爆鸣声并散发清香味,以“灭灾驱鬼”。除夕晚上要“吃黑饭”,初一至初三不做农活,春节期间,青年喜欢进行丢包、打陀螺、荡秋千、打磨担秋等娱乐活动。
3、丧葬
大部分地区彝族实行土葬,凉山彝族实行火葬,葬后,就地挖土、石盖严,或将骨灰装入袋,用马驮藏于岩穴。
4、建筑
彝族村寨多为彝族聚居的大村寨。解放前,房屋多为土木结构的茅草房或闪片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逐步建起有楼有厦的土木结构的瓦房,有部分建了砖木结构的瓦房。
5、服饰
男子头缠青布包头,内衬白衣,外套青色对襟领褂,下着宽腰大裤脚裤。
中青年妇女皆穿深蓝色土布包头,上衣为蓝色短面襟,背襟比面襟长,圆领上镶有五种颜色的条形花纹,手袖有三色花纹的镶边。
青年妇女青布包头配有头箍,佩带有众多银泡的银制项链,上衣为各色姊妹装,圆领上镶不同颜色的花边,系围腰并镶蓝色花纹。
6、礼仪
彝族是一个文武并重,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还依据父家谱蝶或母系谱蝶的长晚来定,不许喊错。坐排位要以辈数大小排列,长辈在场时发言不准抢先。
彝族有“客人长主三百岁”之俗话,凡有客人来,必须让位于最上方,至少也要烟茶相待。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酒是敬客的见面礼,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
吃饭时,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夹菜、泡汤。
扩展资料
彝族把过年称为“库史”,“库”是年或岁之意;“史”即是“新”;“库史”就是过新年。每当深山初雪,秋山红叶,太阳回归时,谷黄米熟,庄稼收进粮仓,便到了彝族过年的时候。“库史”是彝族民间传统节日中最受重视的一个节日。
在祖灵下面铺松针,松树青幽幽,象征永远常青,寒冬腊月里大雪压青松,青松照样青;青松坚忍不拔,象征子孙个个勇敢坚强。青松表粗皮厚,树心里有芳香的松脂,象征着人要象青松样要有善良心。
-彝族
-彝族风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