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

紧急!!!!!!!!!!!!!!!!!!!!!!!!!!!!!!!!!!!!!!!!!!!!!!!!!!!!!!!!!!!!!!,第1张

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1951—),北京人。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礼拜日·代后记》,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张抗抗

1950年7月3日出生于杭州。祖籍广东新会。1966年初中毕业于杭州第一中学。(现杭州高级中学)1969年赴北大荒上山下乡,在黑龙江省鹤立河农场劳动、工作8年。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学习编剧专业。1979年毕业后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至今。现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从事写作以来,已发表短、中、长篇小说、散文共计400余万字。出版各类专集40余种。代表作:《张抗抗自选集》5卷。曾出访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俄罗斯、南斯拉夫、马来西亚等国,从事文学交流活动。

作品翻译情况: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德文、法文(在德、法国出版);《夏》:日文、法文(在日本、法国出版);《牡丹园》:英文(发表于加拿大某刊);《白**》:德文(德国某刊);《空白》《睡神在太阳岛》《39——41——37》《我们需要两个世界》《北极光》节选等陆续刊于《中国文学》;中篇小说《北极光》:英文、德文、俄文(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英文版——北京外文局新世界出版社;散文集《花的节日》(英文,多人合集):《遗失的日记》《我的节日》《恐惧的平衡》《出售与投资》《鹦鹉流浪汉》《寻回自然》中国译林出版社;中篇小说集《残忍》:(法文)法国巴黎BLEU DE CHINE出版社;中篇小说《残忍》:(英文)香港大学《译丛》。短篇小说集:《夏》1981年11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红**》1986年10月北方文艺出版社;中篇小说集:《张抗抗中篇小说集》1982年7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塔》1985年5月四川文艺出版社;《陀罗厦》1992年7月华艺出版社;《永不忏悔》1994年10月香港天地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5月河北教育出版社;《银河》1996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散文集:《橄榄》1983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小说创作与艺术感觉》1985年6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地球人对话》1990年6月中国华侨出版公司,《野味》1992年3月百花文艺出版社,《你对命运说:不!》1994年1月上海知识出版社,《恐惧的平衡》1994年4月华艺出版社,《牡丹的拒绝》1995年3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张抗抗散文自选集》1995年5月天津百花出版社,《故乡在远方》1995年6月四川人民出版社,《柔弱与柔韧》1996年5月湖南文艺出版社,《沙之聚》1996年6月吉林人民出版社,《山野现代舞》1998年2月陕西人民出版社,《沧浪之水》1998年1月江苏文艺出版社,《女人的极地》1998年4月台湾业强出版社,《风过无痕》1998年9月江苏人民出版社;长篇小说单行本:《隐形伴侣》1986年12月作家出版社先后6次印刷,《隐形伴侣》1995年5月华艺出版社再版,《赤彤丹朱》1995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情爱画廊》1996年4月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情爱画廊》1999年台湾业强出版社即将出版;其它:《张抗抗代表作》1991年北方文艺出版社,《张抗抗儿童文学作品选》1991年6月,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张抗抗自选集》5卷1996年6月贵州人民出版社,《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张抗抗卷》1998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张抗抗影记》1998年10月河北教育出版社,《大荒冰河》(老三届著名作家回忆录丛书)1998年10月吉林人民出版社;改编情况:《隐形伴侣》已改编为8集电视连续剧,即将播映。《情爱画廊》正在改编为20集电视连续剧

《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夏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红**》获首届《上海文学》奖、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获黑龙江省文学大奖赛大奖、《赤彤丹朱》获东北文学奖长篇小说一等奖、《张抗抗散文自选集》获东北文学奖散文集一等奖、中篇小说《钟点人》获《东海》全国纯文学最高稿酬奖、1995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8年获中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其它各省市刊物奖数十次、各报副刊全国奖数十次……

张晓风

湖北蕲春人。民盟成员。高中毕业。1958年参加工作,历任北京铝试验厂工人,北京市良种场农业工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室胡风的秘书、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室研究馆员。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传记文学《九死未悔——胡风传》和《我的父亲胡风》(2001年,春风文艺出版社),主编《我与胡风——胡风事件三十七人回忆》,编注《胡风路翎文学书简》,撰写《胡风年表简编》,散文《神交五十年,相见在九泉》、《风雨故人情》、《胡风和路翎》等。

《胡风书信集》获1985年-1990年优秀图书奖。整理辑注的《胡风全集》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

《我与胡风》续集(约30万字)及本人所著有关胡风的文章合集(约20万字)寻求出版。

三毛 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这个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四川重庆。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确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刘墉,籍贯北京,生于台北,著名作家画家。曾任美国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纽约圣若望大学驻校艺术家、圣文森学院副教授。出版中英文著作70余种,在世界各地举办画展30余次。

作者年表:

1949 生于台北。

1958 丧父。

1962 家中失火,夷为平地。母子二人于废墟筑一草房以栖身。

1964 入台北成功高中,获全省学生美展教育厅长奖。

1968 入师大美术系。

1971 获中国新诗学会颁“优秀青年诗人奖”。

与师大同学毕薇薇结婚。

主演“红鼻子”(又名快乐的人)舞台剧获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颁“金鼎奖”。

1972 获师大美术系师生展国画第一名教育部长奖。

“听蜀僧浚弹琴图”由国立历史博物馆选送第八届中日美术交换展。(此后均应邀)

主演“武陵人”舞台剧。

应聘为成功高中美术教师。

育子刘轩。

1973 主持中视益智节目“分秒必争”。

应聘为中视新闻部记者。

出版萤窗小语第一集。

代表出席第二届世界诗人大会。

应国立历史博物馆邀请参加第二届当代名家画展。(此后数届均应邀)

1974 应邀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此后数届均应邀)

获中山学术文化基金峤敝�霭嬗┐靶∮锏诙��#ù

后每年或隔年出版一本,至82年共七集)

应国立历史博物馆邀请参加中国名家美国巡回。

1975 应邀参加中国名家日本巡回展。

举行首次个展。(此后在国内个展三次。国外至89年共30余次)

1976 制作中视“时事论坛”节目。获金钟奖。

“萤窗小语”由国防部选印为国军官兵优良读物。获国防部荣誉纪念奖。

与周澄、林千乘、李义弘、涂灿琳合组西窗雅集画会。

1977 出版诗画散文集“萤窗随笔”。

获综合电视周刊选为“最受欢迎电视记者”,旋即辞去中视记者工作。

1978 赴美。

应聘为维州丹维尔美术馆艺术家,并于全美各地展出。

应聘为中视驻美代表。

1979 入纽约圣若望大学东亚研究所。

出版译作“死后的世界”。

1980 出版与西冷教授合著之“牡丹芍药画谱”。

应聘为圣若望大学专任驻校艺术教授。

1982 离台4年后首次返国。

出版“春之烦”。

出版诗画、散文、小说集“真正的宁静”。

1983 出版“花卉写生画法”。(中英文版)

1984 出版“山水写生画法”。(中英文版)

幽默散文集“小生大盖”由皇冠杂志社出版。

1985 出版“翎毛花卉写生画法”。(中英方版)

入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班。

1986 出版“点一盏心灯”散文集。

出版“唐诗句典”。

出版小说散文集“姜花”。

应聘为全美水墨画协会年展主审。

1987 出版“白云堂画论画法”。(中英文版)

1988 出版“林玉山画论画法”。(中英文版)

1989 出版小说散文集“四情”。

出版散文集“超越自已”。

育女刘倚帆。

出版“刘墉画集”。

1990 再赴大陆黄山写生。移居纽约长岛。

应广电基金邀请返台,为制作“中国文明的精神专辑”进行评估。

应有熊氏艺术中心邀请举行“黄山归来”个展。

1991 向圣若望大学请假三年。

应财团法人广播电视发展基金邀请返台,“中国文明的精神专辑”脚本编撰工作。

成立水云斋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携子刘轩赴中国大陆考察研究。

1992 画作入藏纽约保华文化中心。三赴大陆考察研究。

“中国文明的精神”编撰工作完成。

1993 应邀参加中正纪念堂中正画廊开幕“当代名家国画油画大展”。

携子刘轩参加“永不遗忘的心情”活动,为台南瑞复益智中心募款。

当选中国美术协会理事。

简体字版《萤窗小语》一二三集。《点一盏心灯》、《四情》。

《爱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由北京友谊出版社出版。赴英法瑞德比写生。

1994 辞圣若望大学教职。

义卖与刘轩合作完成之《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飞扬》有

声书,为台南德兰启智中心募款。

与刘轩展开“从无声的爱到有声的爱”募款活动。

获台南市长施治明颁“台南市钥”。

赴挪威写生。

成立水云斋青少年免费谘商中心

简体字版《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及

《萤窗小语)四、五、六、七集由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

1995 应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邀请,前往吉隆坡、新

山、双溪大年为侨社义讲。

应邀(兔审查)参加全国美展。

简体字版《人生的真相》、《冷眼看人生》、《冲破人生的

冰河》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应统一企业邀请举行全省巡回演讲。

将《在生命中追寻的爱》版税及演讲收入72万元及画卡24万张捐赠

伊甸社会福利基金,并举行为残障人义卖募款活动。

赴意大利写生。

义卖有声书《这个叛逆的年代》(马来西亚董总出版。

收入作为董总推展侨教之用。)

应马来西亚南洋商报邀请开辟专栏。

1996 当选金石堂“年度风云人物”。《迎向开阔的人生》获选

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书”。

义卖有声书《在生命中追寻的爱》(伊甸社会福利基金

出版。收入作为伊甸照顾残障人之用。)

授权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简体字版《我不是教你诈》、

《迎向开阔的人生》、《把握我们有限的今生》、《在生命中追寻的爱)。

应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邀请,前往上海、杭州、北京等地学校义讲。

应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总会邀请,前往巴生、槟城等地作募款义讲。

应新加坡世界书展邀请,前往新加坡演讲。

将《我不是教你诈②》版税50万元及绘画原作等捐赠伊甸社会福利基金,

并举行为残障娃娃家庭社区服务专案募款活动。

担任花旗银行“电话送爱心”为残障小朋友募款活动代言人。

获内政部颁发“特别志愿服务奖章”。

经金石堂统计为十年来台湾最畅销作家。

1997 应中国大陆全国性刊物《中学生月刊》邀请撰写专栏。

稿费捐赠希望工程。

《杀手正传》(摘录)于中国时报连载。

应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邀请,前往沈阳、长春、北京演讲及签名。

并决定将汉大出版诸书之今后全部版税捐赠希望工程。

为盲人制作《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飞扬》附点字有声书,交爱盲文教

基金会赠与有人。

《我不是教你诈①②》由国防部印供官兵阅读。

为马来西亚华校董事会在全马作五场巡回募款演讲。

义卖画卡为美国“美华防癌协会”募款。

录制《在灵魂居住的地方》附点字有声书,交爱盲赠与盲人。

3 部分作品

部分作品:

文艺理论:

《中国绘画的符号》(《幼狮文艺》·1972)

《诗朗诵团体的建立与演出》(联合报1981)

《花卉写生法The Manner of Chinese Flower Painting(中英文版)》(纽约水云斋·1983)

《山水写生法The Thousand Mountains(中英文版)》(纽约水云斋·1984)

《翎毛花卉写生书The Manner of Chinese Bird and Flower painting(中英文版)》(纽约水云斋·1985)

《唐诗句典(暨分析)》(纽约水云斋·1986)

《白云堂画论书法Inside The White Cloud studio(中英文版)》(纽约水云斋·1987)(太平洋文化基金会奖助)

《林玉山画论书法The Real Spirit of Nature(中英文版)(纽约水云斋·1988)

(太平洋文化基金会奖助)

《中国绘画的省思》(专栏系列)(中国时报·1990)

《艺林瑰宝(专栏系列)》(《财富人生杂志》·1990)

《内在的真实与感动》(联合报·1991)

《中国文明的精神(三十集二十七万字)》(广电基金·1992)

《属于这个大时代的丽水精舍》(太平洋文化基金专刊(1995)

画册及录影:

《欧洲艺术巡礼》(中国电视公司播出·1977)

《芍药画谱》(水云斋·1980)

《Th ReaI Tranquility(英文版录影带)》(纽约圣若望大学·1981)

《春之颁(印刷册页)》(纽约水云斋·1982)

《真正的宁静(印刷册页)》(纽约水云斋·1982)

《The Manner of Chinese Flower Painting(英文版录影带)》(纽约海外电视25台

播出·1987)

《刘墉画集(中英文版)》(纽约台北水云斋·1989)

《刘墉画卡(全套三十四张))(水云斋·1993·1994·1995·1996·1997)

有声书:

《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飞扬(刘墉·刘轩演讲专辑)》(台甫德兰启智中心·只供义

卖·1994)

《这个叛逆的年代(刘墉演讲专辑)》(马来西亚华侨董事会联合总会·只供义

卖·1995)

《在生命中追寻的爱(刘墉演讲专辑)》伊甸社会福利基金·只供义卖·1996)

译作:

《死后的世界(瑞蒙模第原着)》(水云斋·1979)

《颤抖的大地(刘轩原著)》(水云斋·1992)

诗、散文、小说:

《萤窗小语(第一集)》(水云斋·1973)

《萤窗小语(第二集)》(水云斋·1974)

《萤窗小语(第三集)》(水云斋·1975)

《萤窗小语(第四集)》(水云斋·1976)

《萤窗随笔(诗画散文集)》(水云斋·1977)

《萤窗小语(第五集)》(水云斋·1978)

《萤窗小语(第六集)》(水云斋·1979)

《萤窗小语(第七集)》

《真正的宁静(诗画散文小说集)》(水云斋·1982)

《小生大盖(幽默文集)》(皇冠·1984)

《点一盏心灯》《姜花》(水云斋·1986)

《超越自己》《四情》(水云斋·1989)

《创造自已》《纽约客谈》(水云斋·1990)

《肯定自己》〈爱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水云斋·1991)

《人生的真相》《生死爱恨一念间》(水云斋·1992)

《冷眼看人生》《属于那个叛逆的年代(改写·改写·刘轩原著)》《离合悲欢总是

缘》(水云斋·1993)

《冲破人生的冰河》《作个飞翔的美梦》《把握我们有限的今生》(水云斋·1994)

《我不是教你诈》《迎向开阔的人生》《在生命中追寻的爱》(水云斋·1995)

《生生世世未了缘》《抓住心灵的震颤》《我不是教你诈②》(水云斋·1996)

《寻找一个有苦难的天堂》《杀手正传》《在灵魂居住的地方》(水云斋·1997)

  延长梆子

  延长梆子是延长县张家滩镇下盘石村春节闹秧歌的一种特有艺术方式,也叫下盘古梆子。  

  相传,延长梆子起源于唐宋时期,那时村人用梆子来传递信息驱赶野兽,或者用梆子的击打节奏来传递信息。后来,下盘石村的青年男女每逢过年闹春都要打梆子,用来联络感情,庆贺新春。  

  延长梆子是黄土文化一部分,是陕北黄土文化积淀的结晶,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广场艺术。一般分单打、男女对打、群打等表演形式,表演时充分显示出男性的粗犷豪放,女性的温柔娆媚,泞蕴着陕北人民不屈的性格和耿直憨厚的秉性。

  安塞民间绘画的风格

  安塞民间绘画同陕北一脉相承,有着深刻的自然、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安塞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漫无边际的丘壑、山岗之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逼迫中经受着生存的磨砺,从而激扬了生命本体的精神张力,造就了浑朴宽厚、强悍而富于创造的品质。当你看着这些年龄层次不同的作者,聚精会神地描绘作品时,那粗犷凝炼的线条、浓烈的诙谐的色彩、雄壮浑厚的形象、崇高美妙的意境、随心所欲地行笔运色,无不承受着这种精神品质的遣使。安塞民间绘画既然根植于古老民间文化的沃土,它与新时代新文化观念的融合,必然移植了这块土地质朴纯真的品性,同时又洋溢着新文化的精神风采。民间艺术家们以他们特有的眼力和手法,多角度地观察表现丰富的生活和陕北黄土高原发生的变化。使我们油然品味到陕北人民对自己的土地的热恋之情,善良淳朴且根深蒂固的乡风民情,以及面对现代文明迅速的参与意识。从作品的形象神韵中,我们不仅品味到她们的精神品质,同时也觉察到苦涩的余韵。《牛头》是一幅象征性的作品,作者以饱满的构图、热烈的色彩、富有装饰趣味的手法,塑造出了亲切、温和、忠厚的老黄牛的形象,使人感到一种美的力量。《回娘家》表现了青年男女爱情幸福;新郎送新娘回娘家,行至高梁地中,新娘在毛驴上回眸妩媚,新朗前去多情,被毛驴一脚踢来,幽默生动,令人回味无穷。《猴吃烟》的妙趣,《养蚕》姑娘的纯真可爱,《伏虎》老汉的威武劲健,《大公鸡》的雄健有力,《猪头山》的乡间气息,都以真挚的情感传送着她们生活与精神的信息。  

  安塞民间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造形、技巧、色彩以及现代绘画意识掺揉变化的艺术形态。民间艺术家不拘泥於客观形象的摸拟,不受各种理论法度的约束,她们从广度、深度、精微度全方位认识自然和生活,以大胆的想象和虚构、直觉感性的恣意发挥、随意移植手法进行创作。她们把现实生活中极其复杂的内容、形象、色彩,极有韵味情致地表现在生动和谐、妙趣横生的意境之中,既有写意的挥洒,又富装饰的瑰丽。造形中所用的线条、图饰、纹样、破点,在寓意、示意、陪衬、夸张诸般手法的支配下,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真情实感和想象,运笔之於情,造型敷之於神,内容追求充实,意境追求崇高,作品随出现了刚柔虚实、苍劲厚润、粗犷细腻等等微妙的变化,古朴沉稳而不尚浮夸,清新浓艳而不失典雅。  

  安塞民间绘画已引起国内外美术家的瞩目,先后吸引了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德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美术家、学者前往考察研究、收藏作品。十多件作品参展于近两届法国独立沙龙美展。一百余件作品被国内外著名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在国内举办的全国农民画展览中不断有作品获奖,民间画家应邀登上了中央美术学院的讲台和出国讲学。  

  安塞民间绘画,以她特有的风格已成为陕北黄土高原的精神象征。

  斗鼓-壶口

  壶口斗鼓是陕北民间传统鼓舞艺术中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源于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旁,流传于陕西省宜川县黄河沿岸的壶口乡、高柏乡一带。“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这是对壶口瀑布的描写,也正是壶口斗鼓的写照。壶口斗鼓融舞蹈、武术、打击乐为一体,具有高亢昂扬,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威猛刚烈等特点。表现了黄河儿女征服困难的豪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乐观奔放、坚韧不拔的性格。

  四千多年前,黄河洪水泛滥。我国最古老的经书《尚书》中讲到大禹治水,《诗经》中也有大禹治水。在那场空前浩劫中,大禹怀抱济世拯物之心,以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坚韧不拔地治理黄河,以至三过家门而不入。传说他的妻子涂山氏是宜川县阁楼乡依锦人,故而当地人尊称大禹为姑父,至今依锦村还有为大禹修建的姑父庙,而一直守望大禹的涂山氏则化作大山躺在壶口瀑布的岸边。  

  《水经注》记载:“禹治水,壶口始”,传说,大禹在治理黄河时,黄河里有一条蛟龙兴风作浪,大禹奋力擒拿它,人们在黄河岸边摆起了鼓阵,成千面锣鼓争抢着涌向瀑布,他们用气势冲天的鼓声来压住黄河的怒吼声,以此来震住黄河的蛟龙,为禹王爷击鼓助威,所以形成了斗鼓。当大禹将蛟龙压在壶口的十里龙槽中之后,人们擂鼓庆祝胜利。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从此以后,斗鼓就成为壶口民间庆祝成功喜悦的一种形式,流传至今。  

  每到农闲季节,各乡都有自己的庙会,十里八乡的村民们抬出锣鼓,欢聚一场。在未见其形时,数十里外早闻斗鼓之声,如雷贯耳,山鸣谷应。及至近前,则如闻虎啸狮吼,地动天摇。鼓手头扎英雄结,胸挎尺六鼓、手持硬木椎;镲手身披战士袍,脚踏皂布鞋,手执青铜镲。双方列队相向,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演奏时从擂鼓开始,起伏相间,张弛结合,如同摆开一个接一个的战阵,前后进退,左右开合。分开时象八卦,云集阴阳双合,一忽而狂风卷残云,一忽而猛雨打枯叶;聚合时如神龙,凝聚天地威力,一忽而霹雳摧腐朽,一忽而巨浪击顽石,造成一种刀光剑影的战场意境。那场面让千军辟易、万马萧萧,实在惊人,也着实感人。

  击鼓会的高潮就是斗鼓。斗鼓不仅要比力气和耐力,还要比智慧与技巧。一队鼓手奋勇挑战,另一队鼓手立即作出回应,用惊天动地的鼓声应战。比赛中鼓动镲飞,脚下的黄土飞扬,也合着鼓的节奏上下翻飞。尘土漫处,只闻鼓声激,不见击鼓人,空气似乎也燃烧了起来,人影飘摇,惊心动魄。观众围在鼓手的周边,呼嚎呐喊,以至面红耳赤、声嘶力竭。斗鼓中曾经出现过一方镲划破对方鼓的事,可见其激烈。最后,斗鼓在一方取胜的欢快气氛里结束。  

  壶口斗鼓使用的乐器不多,只有鼓、锣、镲三件,却能打出大自然的风雨雷电,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打击技巧的变化有正击、轻击、边击、邦击;镲有擦击、抛击、闷击、平击;每种击法还可细分,共打法技巧不下几十种。传统配置比例是一鼓对一镲。演奏方法是主鼓指挥,锣主奏,群镲齐鸣,众鼓争威,上百面鼓,成百付镲,共鸣齐奏时,如天地轰鸣,使人感受到当年大禹征服蛟龙的威风。  

  表演时,表演者结合鼓点节奏场面变化,作出种种舞姿身段。鼓手有“左右开弓”、“马步冲击”、“穿插对打”、“开合斗打”;锣手有“反扣前冲”、“回扣后弓”;镲手有“双人对镲”、“大镲高翻”、“胸前空翻”,还有“单翻”、“双翻”、“斜叉”、“正叉”等,鼓锣镲在这里变成刀枪剑,演奏者则成为将校卒,威武雄壮,“舞”成了“武”。演奏中巧妙自如地运用了“鼓花”、“锣花”、“镲花”,加之棰腕上的彩带装饰,整个场面显得五彩缤纷,给予人以酣畅淋漓之感,“武”又成了“舞”。 

  二00五年,壶口斗鼓全面推出,在延安、西安等多次演出,引起轰动。八月,中组部长贺国强、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功国、延安市委书记王侠在壶口瀑布旁边观看了壶口斗鼓,非常高兴。  

  壶口斗鼓具有黄土高原质朴俊美的风情和黄河壶口豪迈奔放的风骨。既有陕北文化的醇厚,又有关中文化的酣美;它结合了陕北花鼓文化的博大和晋南威风风锣鼓文化的的精细,是秦文化和晋文化的精妙结合,它特有的艺术形式使它以全新的面貌成为陕北鼓林的姣姣者。黄河雄风天下扬,壶口斗鼓的雄壮气概将给世人带来的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和扬眉吐气的感觉盛宴。

  欢天喜地闹洞房

  古人云:人生两大喜事莫过于“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结婚自然是人生的头等大喜事,父母亲戚喜,近邻朋友喜,当然最欢喜的要数新郎新娘。迎娶、拜亲、入帐等各项礼仪完毕后,便有一项最为热闹、最不能简化的习俗——闹洞房。黄龙的闹洞房同其它地方基本相似:它把整个婚礼推向了高潮。  

  洞房的称谓十分古老,据说源于原始社会的洞穴时代。后又叫帐房,现多称新房,但黄龙城乡人民仍沿袭洞房之说。  

  闹洞房全过程包括“闹房”、“熏房”、“听房”三部曲。闹房当然是重头戏。  

  陕北有个古老的土俗,即新婚人洞房后才算正式夫妻。既成夫妻,合当庆贺、戏逗一番。新婚当天晚上,掌灯时分,新娘坐帐,新郎备茶、酒、烟、糖、瓜子少许,邀请姐夫辈、姐嫂辈、表弟妹辈、户族中能诳能要的爷爷、奶奶辈以及同事、同学、朋友、战友等人帐坐席,新郎举行简单的敬酒、敬烟礼仪后,闹房正式开始。闹房又叫耍房,其形式多样,说、唱、做、学,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彩,文、武、酸、辣,包罗万象。众多闹房者一般有一人主持,他人附和,新郎新娘任从安排指挥,一一应付,不得拒绝,更不能发脾气、冷场。传统的闹房节目大都很文明、高雅,诸如新人握握手、唱支歌、喝交杯酒、说说对口词、点燃过桥烟、空中吃苹果等。这些说起简单,可做起来不容易,总要花很大力气,劳不少口舌,方能完成一个节目。原因是过去结婚年龄小,羞羞答答,加之结婚前双方大多未曾见面,更没说过话,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为。因而,即使十分平常的几句话,新媳妇却难以启齿;即使很普通的一个动作,新郎也没有勇气在广众面前准确地完成。随着时代进步,结婚青年已十分成熟老练,又加之自由恋爱,感情交流十分深入,因而,现代闹洞房比过去要激烈,节目内容复杂,完成难度大。  

  闹洞房突出一个“闹”字,不但要闹,而且要闹好。原因有三:其一,不闹不安宁。俗传鬼中好色者乘隙入帐作祟,大闹则吓跑。其二,不闹不亲爱。小两口不言不语,拘拘束束,难以打破僵局。其三,不闹不热闹。日里炮乐齐鸣,晚间却冷冷清清,气氛不和谐。闹房多在夜里十二点以后结束。  

  个别调皮后生将事先备好的辣椒、花椒、烟叶等呛味十足的东西点燃从烟囱投下,盖住洞口;或从炕洞塞进,使洞房中充满呛味,人们把这种恶作剧称之为“熏房”。  

  折腾半宿,新人在房中门外,各处观察一番,确信无疑之后,放心入睡。其实角落隐蔽的、**越人的,早巳潜伏门外听房内动静。此乃“听房”。  

  随着时代的发展,闹洞房的习俗将日趋文明。

  布贴画

  布贴画,又叫布堆画、布贴花、布摞花,还叫拨花。它以粗布为原料,用袋装染料直接高温染制成各种颜色,由巧手妇女剪贴而成。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现代民间美术画乡”的延川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位于延安以东的黄河岸边,受鄂尔多斯草原的影响和蒙汉民间艺术相互渗透,其民间传统艺术具有独特魅力。延川人在当地传统民间剪纸、刺绣、壁画、布贴工艺的基础上,从生活出发,就地取材,采用不同色彩、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布块,通过布缝和补花布饰手工艺,创造出画面具有浮雕感的布贴画。所谓布缝,就是大面积的拼贴,包括贴块、缝合、镶花和拼接;所谓补花,就是小面积的花饰纹样点缀,即在一块底布上贴、缝、镶上有布纹样的布片。  

  延川布贴画所表现的内容,有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民俗生活、动物、花卉和各种吉祥图案,追求沉着和浓烈的色彩,在大胆夸张的画面之中开拓新意,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延川人着装戴饰,喜欢红、黄、蓝、绿,布贴画充分反映了当地民众的共同心理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心灵手巧的延川人,把一块块不同形状的布块,便成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布贴画,使之折射出当地固有的民族社会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和审美观所赋予的光彩。  

  布贴画与当地群众的生活关系密切,如:农家妇女用各种颜色的碎布头剪贴虎头、花卉和各种吉祥图案,缀纳在儿童衣帽和鞋子上;有的剪贴成“鱼戏莲”装饰在新婚男女的枕头上。

  子长剪纸

  在陕北黄土高原,无论是延安地区,还是榆林地区,几乎每户人家窑洞的窗棂、门上、窑顶、炕围、米囤、面缸上,都贴有剪纸的装饰。  

  心灵手巧的陕北人用一把剪刀,一沓红纸,剪成各式各样的纸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剪纸艺术。剪纸各地都有,而陕北的剪纸最著名,艺术成就最高。陕北剪纸分延安、三边、绥米、黄河沿线的神府佳。陕北剪纸是剪纸艺术的一个地方流派,既有浓厚的装饰趣味、欣赏魅力,又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剪纸艺人多为巧妇,既有年逾花甲的老大娘,也有年轻媳妇,还有七八岁的女娃娃。剪纸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凡是看到的、听到的都可剪成。传统剪纸有喜庆丰收的“连年有余”,盼望吉利的大红公鸡、威风老虎,望子成龙的龙生贵子、麒麟送子,有祝愿延年益寿的鹤鹿同春,有期望幸福的富贵不断头、勾连万字、蛇盘兔等,还有表现爱情和生命繁衍的鱼闹莲、石榴牡丹、鹰抓兔、葫芦生子、抓髻娃娃、莲生子、鱼生子等,总之,飞禽走兽,应有尽有。此外,还有图案花纹、自然风貌、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等。在表现手法上,大胆取舍,变形夸张,既纤细秀美,剜空透亮,又粗犷大方,浑厚古朴,达到洒脱中见细腻的艺术效果。  

  新剪纸内容多和生产活动与民俗活动有关。当地农民习惯于用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这十二属相来纪年,并根据农历季节安排农事生产活动。所以,陕北农村妇女爱剪十二属相纸花。每年春节前夕,除旧布新,家家户户都在雪白的窗纸上,贴上红红绿绿的窗花。除逢年过节外,婚姻嫁娶也贴剪纸,结婚时洞房贴双喜窗花,甚至定亲喝酒的酒瓶上也贴纸花有的地方,媳妇临盆生娃娃之前,婆婆先在房门上贴老虎,说是有了老虎把门,妖魔不敢进屋摄走娃娃。在麦收时节,如遇阴雨天气,农妇就剪几张手持扫帚的人儿纸花,悬挂门前,或贴于树干上,其目的是祈求纸人扫掉天上的阴云,好让太阳出来晒麦子。  

  近几年,好些陕北大娘作为民间剪纸艺人走出陕北,走向全国,乃至走向国外,作剪纸艺术表演,搞剪纸艺术展览,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欢迎,有的不惜耗巨资购买收藏。

  陕北道情

  陕北道情源于唐代。其曲以《承天》、《九真》等道曲为基准,唱词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随着道教的衰落,道教故事渐为民间故事、神话、传奇、小说所取代,扩大了道情的题材。陕北道情的表演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形式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它有音乐声腔,既吸收了陕北民歌、小调的音乐旋律,又吸收了陕北说书的音乐节奏,至今仍保留着陕北说书"平调"的调式。它的唱腔分老调与新调。旧社会百姓受欺压,唱出的调低沉、忧伤、委婉、缓慢、无限悲痛与思念,这些调多为C调。边区政府成立后,穷人翻身当家作主,唱出的调变得热烈、激昂、明朗、欢快,这些调多为G调。同时,它也受晋剧、秦腔影响,在行头、叫板、道白的腔调上基本一样。道情曲牌可分丝弦曲牌和唢呐曲牌两大类共百余首。前者与板鼓、小镲、小锣等配合使用,后者与堂鼓、大镲、大锣配合使用。陕北道情在延安及延安以北几个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子长、延川两县老百姓最为喜爱。近年,一些作者对道情大胆进行改革尝试,收到良好效果。

  安塞农民画

  安塞农民画,故名思义,是农民自己画的画。安塞有民间画家千余人,他们都以农家妇女为主。在劳动之余,用画笔描绘新生活反映新生活,取得了巨大成就。安塞农民画构图奇美,想象力丰富,手法大胆,色彩效果十分明显,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被誉为“东方的毕加索”。  

  安塞农民画参加过法国独立沙龙美展和世界各地以及在中国各地的展出,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其中《牛头》获得全国评比一等奖。中国美术馆收藏了部分作品。《美术》、《人民画报》、《人民日报》等数十种报刊杂志进行过介绍。安塞农民画家到过法国、美国、日本、德国、奥地利、菲律宾等国进行表演交流。

  延川木刻

  木刻,中国木刻版画,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党中央在延安时期,以古元等为代表的老一代版画家,充分发挥木刻短小精悍,易于掌握,便于战斗的特点,配合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斗争,立下不朽的功绩。  

  延安一代青年木刻工作继承老一辈版画家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和借鉴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遗产,创作了一批具有强烈地方特色和浓郁生活气息的版画作品,延川县文联秘书长、青年版画家刘宏祥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刘宏祥,男,生于1970年7月29日,陕西省延川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陕西省版画艺委会委员,延安市美协理事,延川美协秘书长。刘宏祥同志作品的最大特点是抓住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中的典型加以提炼,然后进入创作。每幅作品都充满了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亲切感人,同时吸收民间剪纸、布堆画、石刻等姐妹艺术中的营养,刀法大胆,黑白强烈,粗犷有力,得到美术界的广泛注意,被誉"延安青年木刻"的继承人。作品多次在全国大型展览中获金、银、铜奖,有三十多幅作品被法国友人及国内外知名人士收藏。一百余幅作品发表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名字及业绩收入《世界优秀人才大典》、《国际文化艺术人才典》等多部辞典中。

书名:《快穿团宠:她又美又飒》

作者:蓝手

简介:

又名:《快穿:病娇男主他又吃醋了》

一、

曲嫣是快穿执行者里出了名的又美又撩,娇纵恣意。

但凡她出任务,就没失败过。

再高傲不羁的男人,后来都会变成——

冷酷的霸总:“乖乖宝贝,我错了。”

风流的公子哥:“嫣嫣,我保证再也不看别的女人一眼。”

狠戾的反派大佬:“谁敢欺负你,老子弄死他!”

坐拥后宫的皇帝:“江山为聘,朕愿为你废除六宫。”

嗜血魔尊:“做我的妻,六界任你驰骋。”

苏爽,甜宠。女主又美又飒,虐渣不手软

男主灵魂是同一个人,1V1

二、

二十一世纪的曲嫣,是快穿执行者中的璀璨新星,她凭借着异于常人的禀赋,成为了众多豪门子弟的心尖宠,一次她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成为了傅廷川名义上的妻子,联姻结婚整整一年,他们见面的次数,却屈指可数,以至于最终原主患上了抑郁症,郁郁而终,由于原主的执念和怨念,过于强烈,所以被快穿主神抓取到,如今,曲嫣来帮助她弥补前一世的遗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0168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2
下一篇2023-10-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