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词语都是用来指代人生一定时期的,下面我就一一解读下这些词语的含义。
豆蔻
唐朝大诗人杜牧有一个相好的歌妓,当他要离开这个歌妓时因为依依不舍,所以便写了一首《赠别》赠送给这名歌妓,这首诗中有这么一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随着这首诗广为流传,豆蔻便成为了指代女子13、4岁的一个专用名词。
及笄
及笄就是贵族男女用笄将头发束起来,而古代规定只有成年的男女才能束发,所以及笄代表男女已经成年该婚嫁了。及笄也称笄礼,古代贵族对这个仪式非常重视,先秦时的各个诸侯国都专门为此设立了笄官,专门管理贵族男女的笄礼。现代的复姓丌 [qí]官就是从笄官演化而来。
《礼记·内则》里记载女子十五岁(虚岁)时及笄,因此及笄在后世一般被用来代指女子满了十五岁的虚岁。不过古代女子,尤其是贵族家的女子,一般等不到及笄之年就会出嫁,因此虚岁十五岁时在古代已经当妈的比比皆是。古代女子寿命普遍短,也跟她们身体未发育完成便早早成婚生子有很大的关系。
知天命
这个词出自孔子的《论语·为政第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天命,也就是知道了自己被上天派遣到这个世间是来做什么的了。按照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知道自己能为社会做出怎样的贡献了。
古代人普遍都短命,能活到50岁的人大多都是贵族,他们到了这般年纪,往往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资源和人脉,因此想要做一些事情也就比较容易办成了。孔子说这话并不仅仅是指他自己知天命,而是希望这些贵族们也知天命为天下出一份力,这也是孔子学说核心思想之一的出世引申出的重要意义。顾炎武对这一引申意义的总结十分到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花甲
花甲典出唐朝诗人有诗鬼之称的李贺,他一次对酒和歌唱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中国古代纪年除了帝王年号外,还使用干支名号纪年,由于天干地支名号交错复杂,故又称花甲子。花甲子也称一甲子,干支纪年从甲子开始,历经60年后便又是一个新的甲子开头,所以花甲代指六十年。花甲用于人的身上,就代表着这个人经历了一甲子的时光今年60岁了。
古稀
古稀又作古来稀,最早典出杜甫的诗作《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所以,古稀指的是年龄达到70岁,这在古代是一个很了不得的个人成就了。因为一直到了民国时期,中国的人均寿命才30多岁,因此年过70在当时社会上并不多见。尤其是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民们,由于经年辛苦劳作他们到了4、50岁腰都已经直不起来了,活到70岁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奢望。而由于医疗、保健知识有限,所以贵族老爷们能活到70岁的也不多。
不过从北宋以来,古代文人墨客们年过70者已经比之前代大为增多,从这其中也不难一窥到养生、医疗水平的进步。如今的中国人均寿命已经高达782岁,70岁已经是一个正常人都能达到的年纪了。
豆蔻是指年龄为13岁的女子。
豆蔻也指少女的青春年华,当然,古代时候的女子除了豆蔻年华,还有着别的称谓,一起来看一下。女子在幼年时被称为髫年,也可以叫做垂髫,因为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自然下垂。女子到了15岁便叫做及笄之年,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女子到16岁便叫做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寓意身体已经完全发育成熟,可以结婚为人妇。
豆蔻源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诗,他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芳龄十三的少女,这一千古妙喻一直流传至今。但对于现代人来说,有很多人都不理解古人在当时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去形容那些妙龄女子。
古语年龄段
1、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又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
3、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
4、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1、豆蔻是指年龄为13岁的女子,也指少女的青春年华。“豆蔻”也被称为“含胎花”,用“豆蔻”代指少女源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
2、在《赠别》中这样写道:“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3、这首诗是杜牧离开扬州时赠送给年龄只有13岁、名叫张好好的女子,这里面把这位13岁的女子比作成了“豆蔻”。
4、豆蔻含苞之时非常丰满,又有着“含胎花”的别称,在更早的诗文中也用豆蔻比作处女。
5、当然,古代时候的女子除了豆蔻年华,还有着别的称谓。
6、女子在幼年时被称为髫年,也可以叫做垂髫,因为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自然下垂。
7、女子到了15岁便叫做及笄之年,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
8、女子到16岁便叫做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寓意身体已经完全发育成熟,可以结婚为人妇。
9、女子到了20岁便叫做桃李年华,因为这个时候的女子像桃李盛开的时艳丽动人。
用豆蔻形容少女的原因如下:
在古代审美中,13岁是一个女孩子最美的年龄,这是她们青涩的如同2月初悬挂在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因为豆蔻在盛夏月份才会成熟,把13岁的女子比作豆蔻,也将盛夏成熟的豆蔻果实暗指不久后结婚嫁人的女子。
其次,在喜欢卖弄文采的文人中,用植物的花期与少女的年龄相挂钩,既清新脱俗又此显得佳句天成,何乐而不为。毕竟就是连鲁迅也不能免俗,在他的笔下也写过,看见美女谁也要讲一句“豆蔻年华玲珑可爱”。
豆蔻形容少女的出处:
这个典故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据说诗人杜牧在扬州偶遇了一位十三岁左右的风尘女子张好好,临别前写了这首诗赠与她。文中描写这位柔弱美丽的女子,像二月里刚发芽的豆蔻花,含苞待放。
这里形容少女像二月初刚发芽的豆蔻嫩芽,含苞待放。此后人们就开始使用“豆蔻”来形容十三岁的少女了。南方人把未大开的豆蔻花叫做含胎花,说它幼嫩如同女身。杜牧歌咏豆蔻也是在赞美少女。此后,豆蔻这个典故就流传开来。
豆蔻原是一种草本植物,又名草果,多产与岭南一带,可长到丈许高;古书曾有记载“豆蔻二月开花作穗房,生于茎下,嫩叶卷之而生,初如芙蓉花,微红,穗头深红色。”意思是说到了二月,豆蔻开得就像芙蓉花一般美丽,微红的颜色就如同少女羞红的笑靥一样令人心动。而古人用豆蔻来形容十三、四岁的少女的源头还必须要从我国著名诗人杜牧说起。
杜牧在他的《赠别》二首中就有写到“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一诗句是说杜牧在扬州时,偶遇了一位歌姬,当时歌姬正值十三岁的美好年龄,就把她的容貌比作二月初的豆蔻,就算是看遍十里扬州城也找不出像她一样的美人。而二月初的豆蔻其实并没有开花,而是在树上像葡萄一样结成一串花苞,似开不开、将红不红、待香不香的,充满了神秘和美好,于是人们便将豆蔻成为“含胎花”。杜牧就用这含苞待放的豆蔻来形容一位十三四岁的少女,代表着豆蔻年华的女子虽还未完全长开,但已出现曼妙身姿和美丽容颜的“雏形”,十分动人美好。后人便深受杜牧的影响,都纷纷用豆蔻来形容少女。
用豆蔻形容少女还有另一层深意----豆蔻完全开花时,并不是一朵完整的花,而是两个花瓣相接的形状,正如两人同心同意;所以豆蔻也代表着渴望爱情、渴望以后与丈夫同心同德。因为古代人普遍结婚较早,女子到了十五岁的及笄之年就意味着要嫁人了,所以十三、十四岁渴望爱情并没有什么,所以豆蔻也象征了少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渴望。
第32章的时候就结婚了
男女主恋爱过程甜宠有趣,两人对对方感情的变化也很有看点,两人相互扶持共相伴,有甜蜜有困境,最后认定对方。故事很有吸引力,语言轻松诙谐,文笔细腻流畅,风格独特,故事发展起伏不定,男女主很有cp感,两人人设刻画细腻,值得一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