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结婚的女孩可以用艾草泡脚吗?

没结婚的女孩可以用艾草泡脚吗?,第1张

没结婚的女孩是可以用艾草泡脚的。因为艾草泡脚只是对身体有益的一种疗法。而且同时艾草只是一种中药,对身体是没有害处的,多泡一泡脚或者是用艾草熏一下房间,对人体都是有益的。

即使你没有结婚,你到医院去,那些东西可能依然会给你开艾草的这一个。药方。如果说基本当地对艾草有说法的话,你也最好是不。这个的话你可以问一下你们当地的医生,或者是你们家里的老人,他们都会。如果有这方面的禁忌,就要是不要去做。

  满族的风俗

  满族的生育习俗与汉族的大体相同,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满族的生育习俗中又保留了一些本民族特有的风俗。

  满族信奉萨满教,因此,若三十而无子,则要请萨满求子。妇女怀孕时有诸多禁忌,不准坐锅台、窗台、磨台,不准参加他人婚礼,不准侍奉神祖等。孩子出生前,要请萨满向佛托妈妈祷告。产房不能设在西屋。孩子出生时,炕上要铺草,孩子生下来,叫“落草”。生的如果是男孩,则悬弧(树条作成弓形,中间插一羽毛作箭)于门左,如果是女孩,则挂红布于门右。孩子生下第二天,,要请儿女多、身体好的妇女给他喂第一次奶,称为“开奶”。然后,在第三天时为孩子行沐浴礼:用放了槐树枝、艾蒿叶的水给孩子沐浴,并说一些祝福的话。再用姜片和艾蒿给孩子擦身,用新布沾茶水擦婴儿的牙床,让婴儿大哭为大吉,称“响盆”。用一根大葱打婴儿三下,是“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的”之意。孩子生下第七天,要抱进摇车,称“上车日”。摇车,也叫悠车。“养活孩子吊起来”,是关东“三大怪之一”。悠车育儿方便工作而且安全,这是由于狩猎生活而遗留下来的育儿传统。孩子满一个月后,要做“满月”,挂上长命锁,下摇车,取名;满百日时,娘家送馒头一百,谓之“蒸(增)百岁”,送钱一百,谓之“百岁钱”。满族有睡“扁头”的习俗,即让婴儿仰卧,枕内装小米或高粱米,各为“睡头”,时间长了,后脑勺就变扁平了。孩子至一周岁时,有“抓周”之礼,以测试孩子将来的志向。往昔,满族自孩子降生时起,要给他挂上猪牙,以求孩子体健身强,可早立世。孩子五岁前,必须“跳喜神”(家祭)。在这一天,杀鸡做糕,祭祀祖先。

  满族还有一个习俗是“换锁”。孩子降生时,悬于门外的弓矢和红布条,待其满月后收回拴在子孙绳上,放在西墙的子孙袋中。向佛托妈妈祭祀求福时,将子孙绳拉到院中柳树上,萨满用柳枝给孩子洒水,驱除邪魔。然后,将子孙绳上的五彩线套在孩子身体上,三天后,收回放到子孙袋里,因五彩线俗称“锁线”,所以此俗称“换锁”。

  满族是一个重礼节的民族,俗称“满族礼大”。满族先世古风中有尊上、敬老、好客、守信等美德,又接受了儒家思想,恪守“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因而形成了一整套繁琐、严格的礼仪。

  尊上敬老是满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者必鞠躬垂手而问“赛音”(满语的“好”之意)。平日里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

  请大安又称“打千儿”,满语称“埃拉搭拉米”。动作是:先掸箭袖,袖头伏下,左膝前屈,右腿后弯,头与上身稍向前倾,左手贴身,右手下垂。

  请小安就是问安,即垂手站立问好。妇女请安时,双腿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俗称“半蹲儿”。往昔满族贵族之家,晚辈对长辈每天都要请安,谓之“定省”,分早安称“省晨”和晚安。

  抱腰礼是满族大礼,也称抱见礼。行礼时,行礼人右腿抢上一步,两手张开,左膝着地,双手抱住受礼者腰部,头轻轻顶于受礼者胸下,受礼者略弯腰,双手轻抚施礼人的头。

  擦肩礼是平辈相见时,“打千儿”后,互碰双肩表示亲近,俗称碰肩膀头。

  叩拜礼是满族大礼,也叫“叩头”,一般在重大庄严的场合时施此礼,有头掸袖、跪、叩头等动作。祭祖跳神烧香时叩三个头,见皇上则要三拜九叩。

  拉拉礼是满族妇女的常礼。一般两个平辈妇女相见时,互拉双手问好,称“拉拉礼”。

  抚鬓礼是满族妇女拜见公婆或宾客、长者时施的礼。行礼时,妇女以右手指从眉上额头至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满族有重小姑的习俗,满族未婚姑娘在家中地位很高。

  满族人大方好客,有客人来均热情招待,尽出所有,东北民间待客上菜仍以成双碗碟为习,且内眷不避。

  在满族聚居的地方,邻里之间和睦互助,恪守信义

翠珠花的花语是:祝你幸福、优雅的艾蒿以及无言的爱。

翠珠花的花语是“祝你幸福”、“优雅的艾蒿”以及“无言的爱”。它适合送给刚刚结婚的夫妻,以表达对它们的祝福之意。也适合送给刚刚交上男朋友或者女朋友的人,以祝福他们能有一段幸福美满的恋情。

翠珠鲜切花养护方法:

一、修剪

翠珠鲜切花在养护时需要进行修剪一下,将花茎上的枝叶修剪到只留2-3片叶子。然后将植株根部斜剪45度,这样能加大根系接触水面积,利于吸水性。注意修剪高度以花最低点距离瓶口8-10厘米最佳。

二、温度

翠珠鲜切花在温暖环境中枝叶长势会更好,所以一年四季保持最合适生长温度为20-26度。例如在春秋两季可进行正常养护,夏季时候做好降温措施,冬季低温时候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冻害现象发生。

三、光照

翠珠鲜切花喜欢生长在光照比较充足的环境中,所以在养殖时候多进行阳光照射。一般在春秋季节可进行6-8个小时光照,夏季的时候则适当进行遮阴,不可有暴晒现象发生。冬季的时候雨雪季节则移至光线明亮处。

四、换水

翠珠鲜切花要做好换水养护措施,例如在生长期每隔2-3天换水一次,在换水的时候适当修剪一下病根枯根,并用多菌灵溶液进行消毒处理。注意换水水温一定要和室内相差无几,水质一定要清洁干净。

在现实生活中,结婚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在婚礼的时间和仪式上都有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注意。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2019年中秋节能不能结婚。“节日快乐”的说法是什么?中秋节期间我们应该注意什么?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往下看看。

2019年中秋节结婚怎么样?

2019年中秋节是8月15日,结婚很好。在这一天,旧黄历说这是合适的结婚,洗澡等。也就是说2019年中秋节适合结婚。中秋节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很多地区都有中秋节前后祭祀祖先的习俗,以及燃放河灯、祭拜亡魂、焚烧纸锭等传统习俗。

鬼节有哪些喜事的说法?

中秋节是一个敏感的节日。虽然可以结婚,但还是要固定一些关节,以免发生意外。中秋节本身就是一个缅怀祖先、悼念死者的日子。即使新郎新娘自己对这些事情没有禁忌,也要顾及自己的亲朋好友和当地的风俗习惯。婚姻本身就是人生的一件喜事。我们必须选择一个非常适合结婚的吉日。不要急于选择在中秋节结婚。而且,在这期间,殷琦的情况非常沉重。儿童、孕妇、来月球的妇女等。都应该早点回家休息,远离偏僻水域。另外还要烧香烛,纸钱等冥界的钱,祭拜祖先和死者。

中秋节的禁忌

以追悼会为主,不打扰自己。

中秋节本来是专门祭奠祖先和故人的,所以朋友之间不应该偏离这个主要习俗。可以参考清明节的一些注意事项。我们不必在一些关于鬼的事情上大惊小怪,而应该把重点放在祭奠祖先上。

注意养生,谨防阴邪。

在这个季节,早晚温差逐渐加大,要注意防寒保暖,减少因生病导致的抵抗力下降。在这个时期,体弱多病的人更容易受到阴邪的侵蚀,所以要尽量避免在夜间、野外、雨雨中以及一些阴气凝结的地方外出,比如地下室、深山老林等。如果无法避免,可以佩戴一些桃树、艾蒿包等。之后尽量多晒晒太阳,在人多的地方呆一会儿,可以减少被阴邪侵袭的可能性。

要正直,要阳光。

越胆小的人越多疑,往往“疑神疑鬼”,“疑鬼滋生暗鬼”。有些运气不好,充满怨恨、烦恼或仇恨的人,也容易中邪。这种人只要正直,正直,无邪念,心胸开阔,心胸开阔,就没有邪灵的机会。

 达斡尔族简介

  

  达斡(wò)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达斡尔族也有分布于俄罗斯(石勒喀河与伯力一带),俄罗斯称相关地区为达斡里亚,即外贝加尔。

  

  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布特哈、齐齐哈尔和新疆三种方言,文字上清代使用满文,称为达呼尔文,现使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新达斡尔文。

  

  达斡尔族的节日

  

  阿涅节

  

  阿涅是达斡尔语,意为大年,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日举行,节期十五天。初一早晨,人们梳妆打扮,先向天神、娘娘神、灶神及祖神烧香叩拜。祈求庇佑和恩赐丰年,再向长辈行敬酒磕头礼并接受老人们的新年祝福。做第一顿年饭(饺子)时,或包进一根红线,认为吃到者会长命百岁;或包进一枚硬币,认为吃到者不缺钱花。内蒙古等地达斡尔族还俗以包进八个小面团或一摄面粉,分别象征八女满堂和心地善良。早饭毕,青年男女各由同辈兄长带领,逐户拜年。若某家长辈过世未满三年,晚辈拜年者要向设在南炕的灵位磕头敬烟。初二至初五外出拜年。阿涅期间,妇女聚在一起,喜跳民族舞蹈“鲁日给勒”,少女们则摆玩“哈聂卡”(纸人)或“萨克”(踝骨),成年男子举行赛马等活动,少年男子则要分成两队,举行“坡列”(曲棍球)比赛,晚上还要举行火球比赛。

  

  抹黑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是全国人民都开心热闹的日子。而对达斡尔族同胞来说,他们还有一个更加欢乐有趣的正月十六“抹黑节”——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据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按照达斡尔族的风俗,这一天族里的长者都要早早起来,给每个族人的额上抹上一个黑点。年轻人手涂抹油的锅底黑灰,争相涂抹在对方脸上,以此互相取笑逗乐。因此,这天早晨,少男少女们的面孔,常被抹得黑油油的。达斡尔人认为,这种抹黑娱乐,象征着吉祥、好事不断。

  

  敖包沃贝

  

  敖包沃贝,达斡尔语即敖包祭。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每年春秋两季各择吉日举行一次,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一带达斡尔族则选定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节期一天。敖包,即高岗或山上用石块堆积而成的圆锥形祭坛,在达斡尔族心目中,它象征着民族保护神或山神。届时,人们身着礼服,抬着供品,聚集在敖包周围。先在敖包上插立带有青枝绿叶的柳树或桦树枝,象征五谷丰盛、六畜兴旺。祭祀时,以煮熟的牛、羊、猪肉为供品,并向敖包祭酒白酒、奶酪,张挂各色彩旗、布条。尔后,在敖包四面点火焚香,主祭者巴格其(萨满助手)朗读祭文,萨满围绕敖包唱求神歌,跳吉祥舞,参加祭祀者齐向敖包叩拜,祈祷风调雨顺、家畜平安。祭毕,大家共食祭品并进行摔跤、赛马、射箭、歌舞等娱乐活动。

  

  端午节

  

  达斡尔族端午节又称五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纷纷早起,前往江河沐浴,或以野外露水擦脸,并采艾蒿插于耳畔和衣冠上,以求一年身无疾病。此日中午,各家要吃馅饼、饺子或荞面饸饸。尔后,妇女们成群结伙,挎框提篮,到江河两岸采集喜食的“坤必乐”(一种美味野菜)。靑少年们则举行“坡列”(曲棍球)比赛。

  

  二月二

  

  达斡尔族二月二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吃猪头肉,有些地方吃馅饼,禁忌做针线活,以为此日碰针线会得骨节病。

  

  腊八节

  

  达斡尔族腊八节于每年农历腊月初八这天,人们停止劳动,以“尼基”(即荞麦米磨成粉,箩后留在箩上的粒状部分)做成酸奶粘粥,再拌奶汁(或奶油)食用。晚上,举行歌舞娱乐活动。

  

  千灯节

  

  千灯节是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一带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举行。届时,人们纷纷制作式样各异的灯盏,尔后上寺庙点燃。当地人认为此日灯点得越多越吉利。

  

  多布抬克

  

  多布抬克是达斡尔语,意为求雨祭,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或八月据旱情择日举行。节期一天。届时,各户妇女带一只鸡并一碗米,聚集在河畔一棵大柳树下,先由主祭的“巴格其”(萨满的助手)诵求雨祷词,然后前来协助的男人宰鸡设祭,将带毛的鸡皮挂在插好的三角木架上,妇女们则在数口吊锅里将鸡肉与米合煮为粥。肉粥熟后,“巴格其”再致祷词,妇女们为河神焚香叩拜。接着,家围树席地而坐,共食鸡肉粥。会毕,妇女们各以桦皮桶和盆瓢等轻便器皿,反复提取河水,互相追逐浇泼,直至彼此遍体淋湿,以为降雨之乐。据《辽史》载:“若旱,择吉日行瑟瑟仪以祈雨……又翼日,植柳天棚之东南,巫以酒醴、黍稗荐,植柳祝之……既三日雨,则赐敌烈麻都马冈匹、衣四袭,否则以水沃之;”“夏五月庚午,以旱,命左右以水相沃,顷之,果雨。”可见此节历史悠久。

  

  滚冰节

  

  滚冰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一带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落日后举行。这天,人们提早吃过晚饭,便纷纷邀约来到千里冰封的江面,一边歌舞娱乐,一边尽情地在冰上翻滚,取祛疾病之意。至晚方归。

  

  祭腾格里巴尔肯

  

  祭腾格里巴尔肯,达干尔浯,意即祭天神。达斡尔族祭祀节日,每年正月初一日举行。达斡尔族信仰萨满教,认为天神可以祛灾降福,故每年举行祭天神活动。届时,人们要杀牛宰猪作为祭品。事先,在大门外挂一双靴子,关紧大门,或者在大门上挂上鱼网、网绳等物,意为严禁人们进入。将一木杆,横放在正房的西南角,并用棉被将其盖上。随后念诵祭词:“为了遵守许过的愿,献祭你所需的牲。有象簸箕样的耳朵,有象黑果样的眼睛,有翻地的嘴巴,有绶子般的尾巴,有凳子般的腿子,有叉子般的蹄子,有黑呢绒般的毛,有腻人的肥脂,把可爱肥壮的牲物,供奉在你的面前”。念毕,将所供奉的牛或猪宰杀剥皮,将其内脏在院中设灶煮熟,将其骨肉在室内的灶中煮熟。然后在院中置香案,摆好煮熟的肉,焚香明烛,向天神叩拜,行祭祀之礼。祭毕,全家人共食牲礼之肉。食毕,将一节脊骨及四蹄插在木杆上,挂在门右侧的篱笆上。有一些地区祭祀腾格里巴尔肯时,只是关上大门,不挂靴子,要派一男子,手持弓箭站在屋顶。民间相传,古时初次祭祀天神者,苦于自己没有牲畜,则去偷别人家的小牛作为牲礼。为了不留下蹄印,就把靴子套在牛腿上,返家后才将靴子脱下,挂在大门上。又怕别人发现家中有牛则将大门关上。用棉被盖住横杆,是为了挡住“吉雅其”神的眼睛,不让其看到杀牲祭天,派人持弓箭立于屋顶,是为了防备外人发觉。因此而形成上述节日习俗。

  

  洁身祭

  

  洁身祭是达斡尔族的宗教节日。每年农历正月择日举行,节期一天。届时,主祭萨满通知请他跳过神的人参加,参加者带羊、酒、果食等礼物。仪式前,在大锅内放护心宝镜和各色卵石,倒满干净水烧开,即为祌水,然后宰羊设酒供献。仪式全过程中,主祭萨满不停地跳神,即将结束时,用锅刷点蘸祌水,洒拂本人全身,然后向参加者洒拂,象征洁身去灾。

  

  卡钦

  

  卡钦,达斡尔语意为正月十五。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达斡尔人认为此日是“腾格里”(天神)归界之日,故前一天晚上,要给“腾格里”供陈祭品然后焚香叩拜,送其上程。这一天,人们要着盛装,吃猪尻背肉,有些地方的达斡尔人,还吃肉汤水饺。这天节日气氛很浓。

  

  库木勒玛日拜

  

  库木勒玛日拜,达斡尔语意为采柳蒿芽,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每年公历五月中旬举行,节期三至五天不等。届时,达斡尔族男女老少,尤以女性居多,邀约聚集,头裹白毛巾,腰系花围裙,三五成群,在辽阔的草原上,一边放声对歌,一边欢快地采集柳蒿芽。采得的柳蒿芽,除当日食用外,可晒干以备冬季食用,并择其最鲜嫩者精心包裹,寄赠远方同胞。

  

  干米南

  

  干米南,达斡尔语,意为萨满的盛典,达斡尔族宗教节日。每隔三年的农历三、四月间举行,节期三天。“斡米南”的目的是向诸神献礼,并为族人消灾求福。届时,人们各带礼物,聚集到用车轮、车辕临时架支的大棚,达斡尔语谓“谢林格”。先在“谢林格”内竖起两根带有青枝绿叶的桦树,称为“格力托若”(室内神树),再于距“格力托若”六丈远的南方,竖一根同样带有青枝绿叶的桦树,称为“博迪托若”(室外神树),然后在三根“托若”上张挂神灵的铜制假面具。仪式开始,陪祭萨满敲鼓念咒,请诸位神灵降临,之后,引领主祭萨满围绕“托若”跳迎神舞。神灵“附体”后,主祭萨满忽然仰倒,在地打滚,并与神灵“对话”,请求降示。神灵离去,陪祭萨满与主祭萨满跳送神舞。仪式结束后,大家共餐祭食。第二天继续跳神。第三天举行“库热”仪式,即陪祭萨满和主祭萨满用一根皮绳(用整张牛皮割成,中间没有接结)将所有参加仪式的人围住,各执皮绳一端,用力拉一次,以丈量皮绳的长短,如是三次。每次量绳时,如绳长度增加,便象征民族人丁兴旺。当夜,举行吃血仪式。先将白天杀的三、四岁牛的血,掺上牛奶和奶酒,并加九小块香与九小块牛肺、盛于木碗备用。夜间,将所有的灯熄灭。黑暗中,陪祭萨满与主祭萨满跳请神舞,围观者唱曲敲鼓助兴。神灵降临吃血时,主祭萨满仿布谷鸟叫,意为神变作布谷鸟来吃血,并给“托若”上的神像涂抹牛血。到此,“斡米南”最后告终。

  

  武神祭

  

  武神祭又称关帝祭,黑龙江省瑷珲一带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节期一天。过去达斡尔族均有服兵役的义务,认为关羽是武神,可以保佑和帮助他们打胜仗。故要祭祀关帝。庙内正位是关帝画像,两侧系龙王、娘娘神等各种神位。届时,人们聚集关帝庙,杀猪供祭。

  

  药泉会

  

  药泉会是黑龙江省德都县一带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间举行,节期月余。届时,远近牧民备足酒肉,携家带口,赶着大轮车云集药泉山下,搭篷为宿。每日饮泉水以祛病,并歌舞娱乐,通宵达旦。民间传说,很早以前,有个叫嘎拉秦白音的青年牧民,无辜遭牧主毒打。牧主家奴阿美其格趁夜深骑马救出嘎拉桑白音。两人逃离魔掌,阿美其格却被牧主的毒箭射中倒于山脚下。这时,见一负伤小鹿跳入一个水坑清洗,又跑到一口泉中饮水,竟伤愈而去。嘎拉桑白音喜出望外,亦用坑水清洗阿美其格的箭伤和自己的鞭伤,竟也迅速痊愈。两人再到那口泉边喝水,只觉心胸敞亮,浑身有力,那泉水还有股药味。嘎拉桑白音和阿美其格将此事告诉给每一牧场的牧民。从此便传开了。因为阿美其格和嘎拉桑白音得救在五月,后来人们就定五月为药泉会。

  

  依尔登

  

  依尔登,达斡尔语,意为萨满的祭祀,达斡尔族宗教节日。每年或来年的农历三月择日举行,节期一天。届时,人们携带酒,香、哈达和布匹等礼物前往主祭萨满家里,仪式前,在屋内竖立一根带有绿叶的小柳树,称为“托若”(即神树)上挂各位神灵的铜制假面具仪式开始,由陪祭萨满敲鼓念咒,请神灵降临,然后引导主祭萨满围绕“托若”跳迎神舞。眺神分四段:第一段请主祭萨满的“温果子”(即本神)降临,第二段请萨满的主祭神降临,第三段请所有的神灵降临,第四段送诸神回归,当夜;举行吃血仪式。即杀一只三岁羊,取其血,拌以羊奶和酒,再加九小块香和九小块羊肺,盛于木碗,吃血时,将室内的灯媳灭。陪祭萨满和主祭萨满跳求神舞,其余的人唱曲助兴,一边跳,主祭萨满一边向“托若”上的神像涂抹羊血,象征诸神已经吃到了血。仪式完毕,将“托若”挪出埋葬,大家共餐祭品。

  

  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

  

  尊重长者

  

  达斡尔族非常注重礼仪,讲究道德,尊重老人和长者,暂别相逢,儿女别父母7日,儿媳别3日、村中年青人别长者15日、晚辈都要向老人、长者行屈膝请安礼(萨因哈索贝,同满族人的请安),前迈左腿、双手掌放膝盖上,曲右腿,目视对方,向前弯腰。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房门,青年人都要让路;儿女外出归来,要给老人请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给老人或给老人留下一份。

  

  热情好客

  

  达斡尔族素以热情好客著称,每当宾朋光临,让座西坑、敬烟、献茶,问寒问暖,酒菜款待,逢年过节,杀猪宰牛(羊),竞相邀请亲友村邻,欢聚一番。客人来访,主人要递烟、敬酒、端出奶制品热情招持,若是贵客临门,还要增加“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无论谁家宰杀牲畜,都要选出好的肉分赠给邻居和亲友,狩猎或捕鱼归来,甚至路人都可以分得一份。

  

  婚俗

  

  达斡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恪守氏族外婚制原则。

  

  过去达斡尔族社会婚姻关系的缔结讲究门当户对,门第、家境、声誉等都是考虑的重要因素。两家原来的友谊也在缔结婚姻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依照达斡尔族过去的风俗习惯,一般不与外族(民族)人通婚,特别是不把姑娘嫁去外民族。

  

  男女青年订婚后,男方要送女方家马、牛、羊和酒,称为“大礼”。这一天姑娘要躲起来,不见未婚夫。婚礼前一个月,男方还要送一次小礼,礼品主要是衣、物,这时未婚夫妇才可以见面,并在一起吃“拉里”和挂面。结婚要置办酒宴,食品和菜肴必须丰盛,特别是在迎亲时,如果沿途碰见行人,不论是否相识,都可分得一份酒肉和点心。结婚仪式后,主人要以炒犴鼻和手把肉等上等菜肴待客。

  

  在旧社会,达斡尔中封建的婚姻观念较强,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长辈做主包办,送亲乘车、骑马,新娘乘坐蓬车,由她的亲弟弟或近亲弟弟驾车,女婿先驰马回报。时至当代,那些封建道德观念早已为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婚事简办等新风俗所替代。

  

  服饰

  

  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冬戴皮帽。妇女穿长袍,不束腰带,不穿短衣。冬天男女皆穿寄卡米(皮靴),妇女穿以蓝色为主的长袍,夏日喜穿白袜、花鞋。

  

  丧葬传统

  

  人死后行土葬。长者葬礼隆重。

  

  达斡尔族的禁忌

  

  祭龙王时,不准妇女观看;渔场内不准背手走路;鼠日、火日忌开犁播种;忌砍伐祭祀树;忌用白桦、榆木盖房;女子不得在偶数年龄成婚;人临终前家人不得睡觉;双日不得入葬;外姓死者,忌从正门抬出;忌外人携武器人族人住所;女人忌上房顶;女人忌跨男人身体;孕期内不得往灶里看;忌外人横卧炕上;忌用尖状物指人。

  山东半岛东端的荣城在农历正月十五有捏生肖的风俗。民间称为“捏属儿”。传统的方法是用黄豆细面作捏生肖的材料。造型以小巧玲珑为上,生肖动物的姿态或立,或卧、或奔,或飞都靠即兴发挥随心所欲。但是,无论怎样造型都要设计安排配上一些蔬菜的种子和叶子,用以象征“五谷丰登”。每一个生肖的背上都背一个灯碗,碗中盛油,再插上一根缠着棉絮的小棍儿,俗称为“要捻”。灯碗的形状有区别;马和猪驮的是“元宝碗”,求“金驹银猪驮宝来”的彩头。其它生肖驮“十二花瓣”灯碗,象征一年四季十二个月。

  捏生肖的规矩是按家庭成员的属相,每人捏一个,到十五夜里盛在盘子里一齐点燃放在堂屋里,大家围着观看,希望爆出灯花,灯花越大越吉利,预示着新一年的大丰收。习俗相传,谁的生肖灯燃得时间最长,谁就会有好运气,又能高寿。

  吃“饺子”“守岁”威海过新年风俗

  全家人都从四面八方汇全了,也就赋予了年节团圆的意义。而过年自古以来讲究的就是一个团圆,也甭管远近,到年三十都要赶回老家团聚,实在不能回的,也要捎封信回去报个平安。此正是老人们所谓的“年齐日齐”。齐就是齐了、团圆的意思。团聚了,吃便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年饭”在年文化中占了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年饭”指大年三十除夕夜半夜时分的那一顿“饺子”。这顿饺子与平时的不同,有子夜新旧交替的“交子”之意。那时,无人入眠,都在等候着新一年的到来,是为“守岁”,俗称“熬年”。等到了时候,吃了饺子,便长了一岁。所以这顿饭也叫“增岁饭”,到了下饺子的时候要注意了,此时可不能像平时那样称“下饺子”,因为“下”字不吉利,会说话的称“清水煮金银”。煮饺子时,为了讨吉利,有时男人会向女人冷不丁的问一句:“挣不挣?”,反映快的说“挣了,挣了,挣老鼻子了”。挣就是碎了的意思。然而在这儿是挣钱的意思。为了图吉利,人们还在饺子里包上铜钱,也有包进红枣的,称为“大钱饺子”。大钱饺子只包十来个,吃着的中大奖,标志着今年一年大吉大利,大发横财。

  广义的年饭指正月十五以前人们的吃喝。除了蒸饽饽外,面食以发糕为主,取越发越多之意,也有做年糕的,区年年高之意。过年过年,处处都讲究个吉利,吃的,喝的,用的,在那时都有另一种名字。比如称“蒜”为“颐和菜”,称呼“醋”为“忌讳”。蒜通散,吃醋都不吉利。改之以求顺流、顺口、顺小性儿。

  二月二:俗称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用彩纸剪成龙凤,花贴在站上或窗上,称作“贴窗花”这一天人们用花布剪成方块穿成串,称作“小龙尾”挂在小孩子和牲口的头上。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此曰寒食禁火,扫墓祭奠,威海只有少数人(皂埠)过此节。

  清明:人们此日到墓地祭扫祖坟,妇女蒸面燕,以示春暖燕来。

  端午:这天人们吃鸡蛋、鸭蛋、棕子,并在门上挂艾蒿、大蒜、桃枝和布别猴子,儿童手指和足趾五色彩线,以驱除灾魔和不祥,钟馗是端午节之神。

  六月六:这天,人们多吃包子,民间有“六月六看谷秀,碗大的包子一包肉”的歌谣,富贵之家多在此日晒衣服,读书之人则多在此日晒书。

  七月七:古代神话,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的日子,这天人们烙面果,妇女设香案于中厅,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名曰“乞巧”。

  中元:阴历七月十五,又称鬼节,多摆祭水果、点心、祭念亡故之人,海上渔民,此夜点放海灯,以招亡魂,商户以此日为“财神节”,祭财神,求发财。

  仲秋:此日人们食月饼,求团圆,晚饭后,人们边吃月饼边赏月。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又称九重阳,古人此日蒸面糕,酿菊花酒,登高野游,以旷心怀而得高寿。

  十月半日:阴历十月初一,此日同姓后代多到祖墓祭祀。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寒冷的冬季来临,称过多,此月有祭祖于家中。

  腊八日:阴历十二月初八,是和尚的一个节日,传到民间,在这天们食米、豆、枣等多种粮食合煮的粥,称“腊八粥”。

  小年: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各户以麦芽糖、大枣祭灶神,名曰辞灶。祝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除夕:腊日最后一天为除日,除夕是阴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半夜天祭天地,鬼神,祖先。晚上到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等。除夕的零点是两年的分水岭,除日的活动很多,有三大特点:一是响鞭炮;二是红(贴春联);三是火(点灯安岁)。除日祭祖仪式最为隆重,下午把家谱中无者的姓名及挂上,备好香炉、灯花、长绒、纸表、鞭炮等物。到黄昏时开始请祖,到了晚上,人们开始动手包饺子,这天的饺子不同于我们平时所吃的,在饺子馅里,人们故意把硬币或大枣和在饺子馅里边,如果吃的时候有谁吃到其中的任何一个,就说明这个人很有福气,而且预示这一年的运气也是很不错的。

  这一天,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吃饺子,燃放鞭炮;通夜不眠,名曰“守岁”,家长也会分守岁钱给儿孙辈。

  立春:山东各地有“咬春”“尝春”的习俗,在威海,我们一般称“打春”在农村人们认为立春时咬一口生萝卜,可以消除春困,据说谁在立春那一瞬间咬住了萝卜,谁就青春永驻、长生不老,“尝春”类似“咬春”只是吃的是春饼和春盘,这种习俗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杜甫“春日春盘细生菜”讲的就是“尝春”。不过,现代人已用面条、饺子代替了春饼,春盘,谓之“迎春饺子打春面”。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吃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立秋:立秋这一天,胶东地区的妇女、儿童竟相采集楸叶或桐叶,剪作各种花样,或插于鬓边,或佩于胸前,以在立秋之后,天气仍很热,但一些地方的人们却忌讳在立秋日洗澡 ,认为立秋日洗澡不吉利,会长痱子或拉肚子。

端午节 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简短的 故事 传说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简短的故事传说

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起源传说相关人物:屈原与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禁忌有什么

一、躲午习俗

农历五月五端午节,民间认为这一天不吉利,有“躲午”的习俗。周岁以内的婴儿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家家都在门旁插艾蒿以驱避邪秽,小孩身上要佩戴棉布缝制的狗、小人等,这些东西要小心保护,忌讳丢失,否则年内将有灾难。躲过端午之后,要将所佩戴的东西扔到水里,以祛除灾祸。

二、阳刃之日,毒气攻身。

此日为五月初五,从农历气象上看,正是 夏至 左右,故也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日子;也是实际上的羊刃日,这个农历的五月,阳刃为凶,本来就是所谓的“毒月”,共有“九毒日”,而端午又是“九毒”之首,故称为“毒日”。而从五行上看,任何一种五行过旺或过衰,都会形成邪气,都会对自然气候或人身健康,构成威胁与伤害;何况这个时节,也是毒虫坏虫肆虐猖獗的时候;故这一天需要在房门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或在 儿童 身上洒雄黄酒,以驱虫避邪,保障健康。

三、祭祀之日,阴气伤身。

端午节的一个最重要最普遍的内容,就是祭祀先人。不但祭祀投江自尽的诗人屈原,有的地方还祭祀忠臣伍子婿,祭祀孝女曹娥等,这天要包很多粽子,然后把粽子投入江中,就象给死人上坟一样,而剩下的则自己享用,所以粽子实际上也是一种祭祀供品。而祭祀时难免产生悲伤,故此日也象 清明 节一样,人为制造出很强的阴气,而这些阴气,与阳气一样,也会伤害心理与身体比较弱质的人;如抑郁寡欢,心情不好,身体痛苦等等。故端午节这天,是诸事不宜的,更不适合上任、搬家、动工、开业、结婚、庆典等喜庆活动;也不适合参加娱乐活动等,而归宁父母,与家人团聚才是正确的选择。

端午节习俗活动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节简短的故事传说相关 文章 :

★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简短

★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简短的

★ 端午节的传说介绍简短

★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简短200字

★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

★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大全

★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简短200字(2)

★ 端午节的简短故事事例

★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经典故事大全

★ 最新端午节简短小故事

编辑本段基本介绍

蜡制的固体照明用品,通常做成圆柱形,中有棉纱芯,称为烛芯,燃点纱芯以发光。普通蜡烛的外观为圆柱形、固体、乳白色。不管何种蜡烛都是手感滑腻,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蜡烛常与烛台搭配用以起到装饰的作用,另外有些容器同样能够起到烛台的作用,比如像放飘蜡的玻璃器皿,点蜡熏精油的小香炉,经过处理的竹筒等等。目前烛台除了为蜡烛服务以外,更多的也作为家装摆设的一部分。

编辑本段主要分类

蜡烛生产的种类有很多,按照使用目的一般可以分为日用照明蜡烛(普通蜡烛)和工艺品蜡烛(特殊用途蜡烛)两大类。照明蜡烛比较简单,一般就是白色的竿状蜡烛。工艺蜡烛又可细分很多种,首先又可分为果冻工艺蜡烛和薰香工艺蜡烛两类。一般因加入配料而显各种颜色(如生日蜡烛),形状也因需要做成各种形式(如螺旋状、数字形等),可融新颖性、装饰性、观赏性、功能性于一体。

另外,蜡烛也可分为粗面蜡和光面蜡两种,一般粗面蜡带有味道,上面有一层白霜,不同的粗面蜡会带来不同的气味,比如在卧室就可以放一些熏衣草味的蜡烛,起到催眠、镇静的作用,在卫生间可以放海洋气味的蜡烛,夏天还可以放一些松味的蜡烛驱赶蚊虫;而光面蜡没有味道,蜡体表面很光滑,容易做出很美的造型。

蜡烛按照形状一般可以分为挤压圆柱蜡、尖竹蜡、火炬蜡、飘蜡、圆头蜡、平头蜡等,颜色也有很多种。这些蜡烛在使用时有些比较讲究,比如尖竹蜡,适合在吃饭的时候插在烛台上,摆在饭桌中间,特别在西餐中常用,如果家里装修是欧式风格,也可以摆放在客厅当作装饰品。飘蜡常见于酒吧,在一个容器器皿里倒上水,把飘蜡放在水面上,它就浮在水面上,暗暗的烛光下别有一番情调。飘蜡在年轻人的家中使用的比较多,特别是情侣间,烛光晚餐不仅可以用尖竹蜡,飘蜡也会带来不错的效果。

另外,同种蜡烛也分很多尺寸,比如挤压圆柱蜡就有四个尺寸:8×25厘米,8×20厘米,7×15厘米,7×10厘米。

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现在一般认为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传说在先秦上古时期,有人把艾蒿和芦苇扎成一束,然后蘸上一些油脂点燃作照明用,后来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芦苇用布缠上,里面灌上蜜蜡点燃。

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蜜蜡可能是今日所见蜡烛的雏形,在西方,有一段时期,寺院中都养蜂,用来自制蜜蜡,这主要是因为天主教认为蜜蜡是处女受胎的象征,所以便把蜜蜡视为纯洁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坛上。从现存文献看,蜜蜡在我国产生的时间大致与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时代(公元710~784年)从我国传入这种蜡烛的。

蜡烛的普及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朝时南越向高帝进贡的贡品当中有蜡烛,有说法认为当时在寒食节禁火的时候君王赏赐给侯爵以上的官员、上品官员以蜡烛,说明当时的蜡烛极为稀少。到了南北朝时期蜡烛稍微应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层社会,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唐朝时也记载了在晋州上贡时的贡品当中有蜡烛,另外唐朝的官员还专门设置一个官员来管宫廷蜡烛。宋朝记载有当时和西夏的边境贸易中,交易的用品就有蜡烛。蜡烛作为外贸、对外交换的一种东西,说明虽然当时用的比较普遍,但还是比较珍贵的。到了明清以后,蜡烛才渐渐地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比较多了,但是一般的灯具,像油灯、火把依然不能和蜡烛同日而语。

和现代蜡烛相比,古代蜡烛有许多不足之处。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句。诗人为什么要剪烛呢?当时蜡烛烛芯是用棉线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于无法烧尽而炭化,所以必须不时地用剪刀将残留的烛心末端剪掉。这无疑是一件麻烦的事,1820年,法国人强巴歇列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烛芯,使烛芯燃烧时自然松开,末端正好翘到火焰外侧,因而可以完全燃烧。

但蜡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它的材料一般是有许多缺点的动物油脂,解决这一难题的是米歇尔·欧仁·舍夫勒尔(MicheI Eugene Chevreul)等人。1809年6月至7月间,法国化学家米歇尔·欧仁·舍夫勒尔收到一家纺织厂的来信,请他分析、确定他们寄来的一个软皂样品的成份。他拿着这封信思索了很长时间,心想:要研究肥皂,看来还得从原料油脂入手。在仪器设备非常简单、朴素的学校实验,他研究了皂化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各种油脂。经过大量实验,他第一次发现了这样的事实:在一切油脂中,不论其来源如何,脂肪酸的含量均占95%,其余的5%则是皂化过程中生成的甘油。通过研究他搞清了皂化过程的本质,同时他还有一项重大的发现:当时用油脂做成的蜡烛,由于里面有甘油,燃烧时火焰带烟,气味难闻。若改用硬脂酸做成蜡烛,燃烧时不仅火焰明亮,而且几乎没有黑烟, 不污染空气。舍夫勒尔把他的发现告诉盖·吕萨克(Joseph LouisGay-Lussac),并建议两人共同研究如何具体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用强碱把油脂皂化,再把得到的肥皂用盐酸分解,担取出硬脂酸。这是一种白色物质,手摸着有油腻感,用它制成的蜡烛质地很软,价钱更加便宜。1825年,舍夫勒尔和盖·吕萨克获得了生产石蜡硬脂蜡烛的专利。石蜡硬脂蜡烛的出现,在人类照明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后来,有人在北美洲发现了大油田,于是可从石油中提炼出大量的石蜡,较理想的蜡烛因此在全球得到了普及、推广。

在古代尚未使用电力的情况下,蜡烛的照明作用尤为重要。但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一般不再使用蜡烛了,蜡烛则更多的被赋予了感情色彩,例如情侣相约、生日晚餐、对亡灵的悼念、对未来的祈祷等等,特别是在纪念日和喜庆的日子里,人们便会点起蜡烛。另外,蜡烛也常会作为一种物理或化学实验的用品。

编辑本段原料成分

现在蜡烛的主要原料是石蜡,石蜡是从石油的含蜡馏分经冷榨或溶剂脱蜡而制得的,是几种高级烷烃的混合物,主要是正二十二烷(C22H46)和正二十八烷(C28H58),含碳元素约85%,含氢元素约14%。添加的辅料有白油,硬脂酸,聚乙烯,香精等,其中的硬脂酸(C17H35COOH)主要用以提高软度,具体添加要视生产什么种类的蜡烛而定。

蜡烛燃烧时,正二十二烷和硬脂酸燃烧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22H46 + 67O2→44CO2 + 46H2O和C17H35COOH + 26O2→18CO2 + 18H2O。蜡烛被点燃时最初燃烧的火焰较小,逐渐变大,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焰心主要为蜡烛蒸气,温度最低,内焰石蜡燃烧不充分,温度比焰心高,因有部分碳粒,火焰最明亮,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充分,温度最高,因此,当把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火柴梗接触外焰部分首先变黑。

编辑本段相关习俗

过生日为什么要吹蜡烛?有说法认为这一习俗最早开始于古希腊。在古希腊,人们对月亮女神阿尔特弥斯十分崇拜,每年都要为她举行生日庆典,在祭坛上,供放用面粉和蜂蜜做成的蛋糕,上面还插着很多点亮的蜡烛。他们将蜡烛发出的光亮,比喻成月亮的清辉,以表示对月亮女神特殊的崇拜之情。后来,古希腊人在庆贺自己孩子的生日时,也喜欢在桌子上摆上蛋糕,蛋糕上插入许多点亮的小蜡烛,而且还增加了吹灭蜡烛的内容。他们相信,燃烧着的蜡烛具有某种神奇隐秘的力量,当过生日的人在心中默默许下一个心愿时,一口气吹灭所有的蜡烛,便可如愿以偿。这一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并且在许多国家流行开来了。

编辑本段文章《蜡烛》

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生于1915年11月28日,逝于1979年8月28日。生于一个沙俄军官家庭,曾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背景

《蜡烛》的背景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曰,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原文

1944年9月19日,贝尔格莱德实际上已经拿下来了,只有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和那个小小的桥头堡还在德国人手里。 那个早晨,5个红军战士决定要偷袭这座桥。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很大的方场。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5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那第5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也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几次间歇。 连长接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他说,因此这时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也夫的尸首,等明天攻下了桥再埋葬他吧。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方场的另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谁也不会想到,这里头还有人住着。

然而在这堆瓦砾下边的地窖里,居住着一个叫玛利·育乞西的老妇人。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

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进地窖去的第4天。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见5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方场和她之间只隔着一道扭曲了的铁栏杆。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5个红军战士,炮弹纷纷在他们周围爆炸。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5个红军战士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就失去了知觉。

她醒来的时候再朝那边看,5个红军战士只有1个留在方场上。这个红军战士侧着身子躺着,一只手臂张开,另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好像想躺得舒服一点儿。老妇人叫了他几次都没有回答,才知道他已经死了。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弹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士兵,看了许多时候,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4天的那只猫也被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包里摸出些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落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这样,她静静地坐在那里,约有1小时,也许两小时。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没有任何声音。

她终于站了起来,离开了那死者。走了不多几步,她马上找到她需要的东西了:一个大的炮弹坑。这是几天之前炸出来的,现在,那坑里已经积了些水。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往外舀水。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她总算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于是又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路并不远,一共不到10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3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炮弹坑里。她已经筋疲力尽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

休息够了,老妇人跑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然后,她双手捧起炮弹坑四周的浮土,一捧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老妇人还没有满意,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土来继续盖上去。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地竟然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做好了坟堆以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一支大蜡烛。这是45年前 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些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天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天快要亮了,蜡烛也快要燃尽了。老妇人在地上到处找,终于找到了一片带锈的洋铁。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劲把这片洋铁弯成了半圆,插在蜡烛旁边的泥土中,作为挡风的屏障。布置好了,她站起身来,仍旧慢慢地穿过方场,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拂晓前,契柯拉也夫所属的那一连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方场,占领了这座桥。

隔了一两个小时,天色已经大亮了。红军的步兵紧跟着坦克过了桥,战斗在河的对岸进行着,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

这时候,连长派了几个士兵去找契柯拉也夫的尸体,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战死的战士一同埋葬。那几个士兵到处找也找不着。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起来:“看呀!”大家都朝他指的方向看。

在被毁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坟堆上的一支蜡烛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被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堆旁边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这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慢慢走来。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战士的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了,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但是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后,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接着,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了战斗。

在炮火焦灼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位苏联年轻士兵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主旨

本文讲述了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向母亲一样埋葬一位红军战士,并把自己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点在战士的坟头的故事,歌颂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他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字词

1 拂晓(fúxiǎo)

1:天快亮的时候

2:紧连黎明前的时间

2 瓦砾(wǎ lì)破碎的砖瓦,遭到了破坏,使一个物品四分五裂了

3 地窖(dìjiào)贮藏用的地坑或地下室

4 鞠躬 (jū gōng )对人表示恭敬的礼仪。

5 颤巍巍(chàn wēi wēi)颤抖的样子

习题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1.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3.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是结婚的花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蜡烛燃烧]

点燃蜡烛,在蜡烛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5分后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震荡,观察

1烧杯内壁变模糊有水珠生成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3178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0
下一篇2023-10-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