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最正缘的星宿关系,大家都知道,有人问灵伴侣的星宿关系是什么?,另外,还有人想问最好的星宿关系,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真爱28星宿配对那个是真爱什么星宿关系爱情最深,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灵伴侣的星宿关系是什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正缘的星宿关系1、最正缘的星宿关系:灵伴侣的星宿关系是什么?
2、最正缘的星宿关系:的星宿关系
的星座关系,你觉得还用想吗?肯定是双鱼座,因为有双子就是两个两个人关系能不好吗?
3、最正缘的星宿关系:真爱28星宿配对那个是真爱什么星宿关系爱情最深
4、最正缘的星宿关系:什么星宿关系是真爱
我觉得两个人之间如果是真爱跟星宿是没有关系的,应该和两个人的性格以及两个人的品味三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当然了颜值也是非常重要的。
真爱28星宿配对那个是真爱什么星宿关系爱情最深 5、最正缘的星宿关系:什么样的星宿关系是真正舒适的爱情关系如果说爱你的人,他不一定会等你;等你的人,一定很爱你!如果爱一个人只是简单地说说,就算在你最需要的时候陪着你,依然不见得他是真的爱你。因为真的爱你,他会等你,无论多久,只要有一丝希望都会等你。
6、最正缘的星宿关系:星宿关系哪种是正缘,性关系主导的星宿关系,最最出真爱的星宿关系。
7、最正缘的星宿关系:你最想找哪种星宿关系结婚你最想找哪种星宿关系结婚?用星宿关系来判断男女关系是不是会–我个人认为这是不靠谱的做法。远距离荣亲一定会分离吗。
星宿学家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我既不否认这些理论,也不赞同这些理论,但是我还会去看这些理论,看这些理论的原因不是我相信某两种星宿一定就会共处,而是从中学会如何与各种类型人相处的技巧。不是被星宿学家说某两种星宿不合就逃避与之交往,譬如在中国各地都有好人坏人,不是说坏人都集中于某个省份,于是这个省份的人都潜移默化地被人讨厌。
你的问题我认为是没有正确答案的,你的问题换个说法就是:你最想找几月份出生的人结婚?显然这个问题有点跑偏,把不具备因果关系的两种事物生拉硬扯到一起。
我觉得你应该这样问问题可能更贴近你想要问的问题:”你最想同哪种性格的人结婚“嫁得好的星宿女。
8、最正缘的星宿关系:结婚率的星宿关系结婚率的星宿关系?几十年前,洛依德的学生,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做了一个的婚配统计,在对夫妻中发现有20%的夫妻组合中,一方太阳星座和另外一方的月亮星座在同一个星座,并且统计出50%以上夫妻星盘中日月双方有明显的重大相位。而根据年的权威统计,抽样对夫妻星盘样本,得出以下结论,欢迎参考。白羊女:与巨蟹男、狮子男、摩羯男结婚几率。金牛女:与白羊男、巨蟹男、天秤男结婚几率。双子女:与金牛男、巨蟹男、天蝎男结婚几率。巨蟹女:与水瓶男、双鱼男结婚几率。狮子女:与巨蟹男、处女男、天秤男结婚几率。处:与双子男、天秤男、双鱼男结婚几率。天秤女:与巨蟹男、天秤男、天蝎男、水瓶男结婚几率。天蝎女:与白羊男、双子男、处女男结婚几率。射手女:与金牛男、巨蟹男、狮子男结婚几率。摩羯女:与处女男、射手男、摩羯男结婚几率。水瓶女:与天秤男、天蝎男、水瓶男结婚几率。双鱼女:与巨蟹男、狮子男、天蝎男和摩羯男结婚几率。友衰分开谁更放不下。
以上就是与灵伴侣的星宿关系是什么?相关内容,是关于灵伴侣的星宿关系是什么?的分享。看完最正缘的星宿关系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导语:历史上出现过很多人格类型学说,至今为止,百年前荣格提出的理论依然是活跃在我们心理测评和人才培养中的经典,下面的内容,带你了解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
荣格提出,人们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处理个人的经验。即,他们对生活持不同的态度,运用不同的心理过程或技能来理解其经验的意义。荣格在其心理类型理论中描述了这些基本态度与机能。
外倾性/内倾性
荣格的类型学中两个基本态度是外倾性与内倾性。外倾性是指“一种开朗、率真和适应性的性格,易于适应给定的情境,依恋形成快,不将任何疑惧放在心上,在面临未知的情境时常常自信而又欠考虑、草率”。内倾性则相反,指的是“一种犹豫不决、深思熟虑、害羞保守的性格,不善交际、退缩,总是有些防御,倾向于以不信任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荣格指出人不是完全内倾,也不是完全外倾的,而是同时具有内倾和外倾的方面。
四种机能
除内倾性与外倾性这两种基本态度外,荣格提出了四种机能,或者说人们与现实相连的四种方式:感觉(sensing)、思维(thinking)、情感(feeling)和直觉(intuiting)。感觉是关于现象的最初的、具体的经验,不涉及推理(思维)和评价(情感)。思维是在感觉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和逻辑的运用帮助我们理解事件,使我们获得被感觉的事件的意义。情感是对事件的评价——判断它们的好坏、可接受与不可接受。最后,当我们要应对我们不了解的陌生情境时,就依赖于预感,即直觉地行事。
荣格将思维和情感称为理性机能,因为它们涉及对经验做出判断。感觉和直觉为无理性机能,因为它们是被动地记录经验,没有评价或对之进行解释。尽管我们中许多人将思维与理性相连,情感与无理性相连,但荣格指出,思维与情感都涉及对经验的价值做出评价。思维主要涉及真假,而情感则反映我们对某一事物喜欢或不喜欢的程度。语义上的一个更进一步的困难是荣格认为无理性一词不包括过分或盲目的情绪性。相反,他用这一术语指称不涉及推理的处理经验的方式。可能,非理性的(non一rational)是一个更恰当的名称。
类型学
根据两种基本态度和四种机能,荣格提出了一个八种类型的分类——心理类型理论。事实上有16种可能的人格类型,如果我们考虑到辅助对中的任何一个在分化程度与意识程度上多少也有些差异的话。但是,在其对这一课题的经典论述中,荣格关注的是八种人格类型,即内向和外向的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型。
外向思维型
在荣格看来,外向思维型的人的特征是:
他有一种根据理性结论来确定其全部生活活动的需要,这种理性结论最终通常是基于客观资料而确定的······,这种人按照知性规则(inleltectuat formula)(生活)。好坏美丑都依此规则而被测量和确定。······如果这一规则足够宽泛,则这种类型的人可能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有用的作用,或许作为公众错误的改革者或提醒者······,或者作为重要发明的传播者。但是,他能严守这种规则,则越易成为一个满腹牢骚的人,一个狡诈的说理者和一个自以为是的吹毛求疵的人。
这种人在追求其想法和理想过程中会压制其情感,倾向于拒绝“审美活动、情趣、艺术感觉和交朋友等”。荣格进一步谈到,发展起这样一种消极的方式的人可能看起来关注他人的福利,但实际上只关心其个人目的的实现与否——如,自私的活动家会利用他人的友谊来帮助自己实现其目标。
内向思维型
内向思维型的人,"同相应的外向型的人一样,受观念的影响很大,只不过他的观念不是来自于客观资料,而是主观形成的,像外向型的人一样,内向思维型的人也按照其观念行事,只是以相反的方向:指向于内而非指向于外“。内向思维型的人的主观基础是集体无意识。创造性的想法来自于集体无意识,而非来自于外界,如传统的道德权威。因为关注内部力量,所以内向思维型的人看起来冷漠、和别人疏远、不善解人意。此外,他或她倾向于社会无能,不善于和他人进交流。
外向情感型
荣格对外向情感型的人的描述是:他们按照“客观的情境和一般的价值”行事。这种人的情感和行为受社会规范的控制——即,受他人的期望的影响。结果,他们的情感在不同的情境中、对不同的人,是不一的。荣格认为女性是这种类型的最好例子。一个最好的例子是一个女大学生因其父母不喜她的男友而解除了婚约。她对其男友的感情是基于其父母的判断的。如果她的父母喜欢他,则什么都好;如果其父母不喜欢他,她就得拒绝他。在这种人身上,思维机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压制了。
就这一类型的积极方面讲,荣格认为外向情感型的女人也能拥有满意的婚姻。“这种女人是很好的伴侣、出色的母亲,只要(她们的)丈夫和孩子能够幸运地具有传统的心理特征”。关于“传统的心理特征”,荣格意指他们认可与接受社会关于适应良好的家庭的规则和规章。
内向情感型
荣格认为女性也是内向情感型的好例子。“他们大多数时候都很安静、不易接近、难以让人理解:她们看起来通常有些孩子气或者很平凡,们的性格倾向于是抑郁的。她们不出众,也不善于表现自己”。尽她们看起来对他人毫无感情,但实际上她们有很强的感情——这来自于集体无意识。这情感会表现于宗教或诗歌上。
外向感觉型
荣格认为男人是外向感觉型的最好例子。这类型主要是现实定向的,通常避免思考和沉思。进行感知本身就是目标,每一感觉经验又会引向新的感觉。这种人通常好交往、很快乐,具有相当的享乐能力,包括享受可口的食物。此外,他们通常是优雅的审美学家,关注绘画、雕塑和文学及食物和身体外貌等的美。如果这种类型的人过于迷恋某一事物——如食物或身体外貌,则成为了一个“粗俗的享乐主义者或······寡廉鲜耻、颓废的审美学家。
内向感觉型
在荣格看来,内向感觉型是一种非理性类型,受“客观刺激激起的主观感觉的强烈程度”所引导。这种人对外界刺激会反应过度。他们可能会将别人的无伤大雅的评论按照他们的想象而对之做出奇怪的解释。他们看起来也很理性,能完全控制其行动,因为他们与环境中的事物,包括他人,都不发生关系。这种类型的人把客观世界(外部现实)只是当作就那么存在在那儿的东西,甚至认为客观世界是无足轻重的。来自于原始形象的力比多影响他们对事件的感知。力比多有积极的作用,比如使人具有创造性;也有消极作用,如使人表现出精神症状。
外向直觉型
外向直觉型的人主要关注探索外部机会。用荣格的话说,他们的“鼻子很敏锐,能嗅到任何新奇和正在发生的事情”。政客、商人、承包商和投机者等都是这一类型的例子。女人比男人更可能有这种倾向。
从积极的方面讲,这种人会是有发展前景的企业的开创者和促进者,通常激励他人使之获得更大的成就,但是具有这种倾向的人也会有很大的危险。尽管他们会使他人的生活更有生机,能激励他人,但是,他们自己受益很少。并且,因为他们不耐心,总是在寻求新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是不能将他们的任何行动实施或完成。
内向直觉型
内向直觉型的人有一种强烈的直觉,这通常使他与外部现实相疏远。即使亲密的朋友也可认为这种人神秘莫测。从积极的方面讲,他可能成为伟大的幻想家和神秘主义者。从消方面讲,他们可能会成为艺术怪人,赞成古怪的语言和视觉形象,这种人难以被理解,因为们的判断机能(思维和情感)相对被压抑,所以其有效地和人交流的能力更有限。
心理类型理论研究的证据
为考察荣格提出的类型学的正确性,研究者们做了很多验证。比如灰色的诸动机结构问卷,麦尔斯-勃雷格斯氏类型调查表(MBTI);研究显示,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很多与荣格的类型学相关。其它的研究为荣格的类型学提供了另外的证据。
“卡尔森(Carlson,1980)的研究表明内向思维型的人和外向情感型的人在对其生活中的重要时刻的记忆类型上存在相当的差别。研究者要求内向思维型和外向情感型的成人描述其最为清晰的过去的经历,包括其感到开心、激动或惭愧的经历。
与荣格的理论相一致,外向情感型的人最经常讲到的记忆是涉及他人的经历(社会性的经历),而内向思维型的人最经常提到的是其独自经历的事情(个体经历)。内向思维型的人回忆的开心的经历包括:(1)从专科学校毕业;(2)在医院里醒来,看到自己新出生的孩子;(3)第一次打死兔子(10岁)。相反,外向思维型的人报告的是:(1)在参加玫瑰游行的人群中碰到我的女朋友;(2)我的男朋友提出结婚;(3)在一个教堂营地被选为最受欢迎的劝戒者。内向思维型的人的激动的经历包括:(1)期盼着去旧金山旅行;(2)开始在一个针对心理障碍的项目中承担新的工作。外向情感型的人的报告包括:(1)庆祝一个朋友在跨国田径比赛中的胜利;(2)和我的妻子(先生)一起开始一项小生意投资。内向思维型的人的惭愧的经历包括:(1)在一次聚会上喝得太多,然后变得“过于坦率”;(2)在一个聚会上喝得醉熏熏,呕吐。外向情感型的人报告的是:(1)和一个朋友偷商店的东西而被捕(12岁);(2)叫母亲“老女巫”而被父亲训斥。”
因此,荣格主义的一些复杂的概念可以转化为被实证检验和证实的术语。事实上,这些研究对荣格的心理类型划分提供了相当的支持。
术语解释:
外倾:荣格提出的两种基本态度之一。主要特征是外向的、相对自信的生活倾向。
内倾:荣格提出的两种基本态度之一。主要特征是持退缩、沉思的生活倾向。
非理性机能:对事物不进行评价就接受的方式。在荣格看来,感觉和直觉是非理性的功能。
个人无意识:荣格理论中,包含所有的个人经验但不为意识所察觉的领域。
集体无意识:超越个人经验的原型和本能的积淀。这些超越个人的经验是人类进化的残留物,在适当的条件下会被激发。
卡尔·荣格常会让人与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联系起来,包括他自己创立的“分析心理学”,他有几个概念,像无意识、象征、梦的分析,很容易就会让人认为这些是承袭了弗洛伊德的那套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于是,学院派们在介绍荣格心理学的时候,会习惯性地把荣格安置在精神分析的章节里,最多冠以“新精神分析”的名号。这是通常的做法,也是最普遍的思维习惯。
曾几何时,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以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就像是一片大湖,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只是这湖水里的一支溪流,尽管后来发展地也充盈丰实,汇集成湖,但最终源头的地方却还是那片大湖——从无意识的地方流淌——那里有狂风骤雨般的原始力量,操控着个体今后的一切。过去的经历,特别是婴幼儿时期的“养育”,成了注定人一生的关键。精神分析很强调因果关系,认为现今的“问题”都是可以从过去的经历中寻找到原因的,而这些证据通常都是被“掩藏”在深处,只有靠治疗师才能“挖掘”出来。
但是,当你多读了几本荣格的著作后,就会发现,荣格的治疗思想与弗洛伊德的那套学说迥异的很,大概是他有着牧师家庭背景的缘故,便会显得尤为地神秘一些,甚而会觉得很玄,不那么友善、好懂。读他的著作也跟着晦涩高深了起来。不过,在那时总还是会有一些感觉的,就是有那么一点“似曾相识”的味道,至于是什么,又不是那么能说得清楚。这便是我之前对荣格及其学派的浅显认识。
直到后来,因为在“直面”工作的缘故,便有幸相遇了在美国富勒大学研究文化心理学的杜艾文教授(Prof Alvin Dueck),他跟“直面”有着很深的情缘,跟“直面学派”的创始人王学富博士,也有着非凡的情谊,而基于这种关系最深邃的连接——是我后来才知道的——就是他们有着共同的思想渊源和人文情愫,那就是对荣格和他的心理学及其背后东西方文化的深切关照。杜艾文教授是研究“文化心理”的行家,在他看来,心理疗愈工作首先要尊重当事人所处的文化环境;而王学富博士也从他的“本土文化”着手,认为疗愈工作其实是当事人对自身旧的文化的一场“觉醒”和“更新”。二人所谓“不谋而合”,都强调“文化”在治疗中的作用,因而,“志趣相投”便能“惺惺相惜”,缔结深厚的友谊,这是难能而可贵的所在。
我有幸与杜艾文教授有过几次见面,缘因语言的问题,与他并没有贴己的交往,但是在他授课和陪同期间,通过观摩和体会,也是能深切地感受的到,作为一个文化长者的学识和谦和。就如同他那透露出来的,像一弯澄清湖水般的眼神,即深邃悠远又纯净无暇。还有他那浑身显现出的平静和安稳,这大约是他经年以来文化的沉积和经验的积累所致的缘故吧。当然,身为在美国文化背景下的他,偶尔也会不乏一点美式的幽默出来,让人觉得童真与可爱。遗憾的是,在国内杜艾文教授的名望,尤其是在普通的民众和心理学界,并不如他的学识和人品那么响亮,这是极不相称的地方。近来,国内才出版了一本他和另一位美国学者的合著《和平心理学》,尽管是从基督教心理着笔入手的,但是内容里也不时地融合了治疗过程中有关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的认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推荐者之一便是新晋为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的韩布新教授。
这次,杜艾文教授到国内参会,虽只有短短数日,仍不遗余力抽出闲余,辗转前来直面讲解荣格心理学,并借以阐述东西方文化在心理学上的联系。于是乎,我开始学着从文化的视角去看待荣格和他的分析心理学,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虽不深谙,但也愿就自己的一点想法,做一点赘述,理一点头绪。
这里几次三番提及到“文化”一词,这就不免要对文化做一个定义,下一个判别。但是,当我们在谈论“文化”一词时,又常会有一些不一致的认为,每一个人似乎都会有一些看起来适合于己的描述。当然,误解最深的就是仅仅把“文化”等同于“知识”,显然“文化”的范畴被缩减和扭曲了。
要想真正了解“文化”的含义,我个人觉得需要从东西方的词源学上来入手,从中国古代来看,“文化”二字是分开来释义的,“文”本义指纹理,引申出装饰、文饰、文章和修养之意;而“化”原义有变易、生成、造化之说,其引申则为改造、教化、培育。二字连起来可以认为“文化”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是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相比较中国古代的文字,西方“文化”更侧重于“化”上,都强调“培养”和“教育”这方面。然而,对于社会或是一个群体来说,如果要想能教化他人,那么这个群体就必须要拥有群体所共有的属性,并且这个属性能对群体中的个体产生影响作用,而且还会借助于群体力量的强势,主动地把个体强行地卷入到这个属性当中,继续充当“文化”传播的“推手”。
然而,至于这些“共有的属性”指的是什么,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一书中给出了较为明确的描述,他对文化的表述为:“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姑且,在这里所有提到的“文化”一词,都蕴含着以上的观点好了。
集体无意识的提出是荣格作为在精神分析领域内最重要的贡献,这也是他区别或者说是超越弗洛伊德理论最为明显的地方。弗洛伊德是一个临床的精神科医生,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创立主要来源于他多年来的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他是从一个又一个的个体患者中,搜寻到了神经症或精神疾病的根源,即个体的本能冲突被压抑到无意识里,由于本能的力量过于强大,不甘心一直栖息下去,于是便采取病症的方式,通过某种象征,曲线地表达了出来。弗洛伊德始终关心的是人类的个体心理世界,尽管他也会涉及到一点社会文化的因素,譬如他研究图腾与禁忌、爱情与性学、文学与艺术等,但是,他最终的落脚点仍还是要回到个体身上,他是想证明人类个体无意识的存在以及性本能压抑后的转化。因为,弗洛伊德注重个体,所以他很容易把他的理论思想推向还原论和决定论的线性思维当中去。
荣格是在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便开始逐步形成他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他注意到,弗洛伊德的理论在本能之上会存在一个先验的一般基础,即这些本能都是非个人的、先天的、普遍的。似乎是人一生下来就自然而然就具有的,并且能控制着个体今后的发展。但是,弗洛伊德并没有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指明这些先验的部分是怎么得来的,关于这一点荣格就给出了更好地回答。他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也就是在“个体无意识”的深处还有更加一般的,属于整个人类共同部分的集体无意识。那集体无意识又是怎么来的呢?荣格这时就从人类文化的角度给予了一定的解释,他指出,从远古时代起,集体无意识就通过所处的文化来与意识产生联系,并在意识中表现出来。如古希腊民众在生活中拜祭各种神庙,以寄往获得所祭主神的能力,去克服内心的胆怯、犹疑和无知。
然而,当工业革命兴起之后,理性主义思潮逐渐占据上风,科学方法进而替代了心灵的自由表达,象征形式和仪式活动越来越少,人类就倾向于以集体的方式投射出来。也就是说,理性思维下的人类已经不再容易直接地与集体无意识进行沟通,仿若是越来越失去联系了。在荣格看来,这也就是现代人越来越多罹患神经症的缘由。
原型与象征似乎是最容易把荣格心理学与文化牵扯在一块的,因为,他们都承载了很深的人类文化在其中。先说起原型,荣格的原型理论是基于集体无意识的运作而提出的。集体无意识被看作是一个层次,一种状态,它需要有一个动能使其运转起来,于是,荣格就提出了原型概念。这类似于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本能”说,都是一种能量,驱使着人朝着某一个方向行动,并且是在无意识下的,不能被人所意识到。不过,二者也是有区别的,“本能”是个体内部产生的能量,更多的具有生物性特征;而原型是来自人类集体文化的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具有文化和社会属性,因此,它往往会有具体的形象或是事件,并且种类多样。
荣格曾描述过几类有关原型的范例:原型事件(如生、死、与父母分离、接受教育、结婚等)、原型形象(如母亲、孩子、父亲、上帝、小丑、英雄、智慧老人等)、原型象征(如太阳、月亮、水、曼陀罗、十字架、鱼、马、蛇等)以及原型母题(如天启、大洪水、创世、招魂之旅等)。
对照这些具体的原型范例,可以看出这些皆是出于人类最原始的共同经验的沉积。在我看来,这就像是铺陈开来的煤矿,从地表一层又一层地随着时间的流过慢慢地沉积了下来,最终埋藏在了地底的最深处,便也就成为了集体无意识的部分。而这些共同的经验,其实后来是形成了文化的部分,通过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延续下去。同时,又基于人类有着共同的物种起源,拥有共同的祖先,享有最原始的朴素文化,因此,在集体无意识的最底层里就必然存在着人类共同的、普遍的原型内容,比如生与死、日月与星辰、父母与小孩等等,这些范例在所有人类心底都能接触的到,并且显然已经超越了不同文化的隔阂。
这些在所有人类精神世界里都是会被深深触及到的最基本的原型范例,尽管后来人类的发展历史不断扩宽,生活区域不断延伸,个体所经历到的文化出现了明显的差别,但是,人类精神领域最底层的保留,却一直跟随着人类进化的基因传承到了现在。这就是荣格所谈的集体无意识的部分,它是非理性的部分,充溢着是无秩序的混乱与躁动。这部分在人类很长的一段历史进程中是活跃的、自在的,直到近代历史时期,理性主义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之后,要求科学性、实验性、逻辑性的学术精神统领了人类进程和发展,非理性层面的部分被强势地打压,不得不退缩回去,隐匿下来。因此,近代以后,人类普遍地在丧失与人类最原始、最本初、最根源的,甚至是在秘洞里的那部分,这本应也是要与人类个体意识相通的。在荣格看来,因为个体与自身原型的部分失去了联系,以至于与集体无意识不能相通,所以便会形成神经症或是精神病的症状。
目前,我所知晓的是弗洛伊德好像并没有提及过原型的概念,或者说没有更多地予以阐释。但是他会经常使用“象征”,特别是在他梦的工作里,他把象征当作是一把解开无意识大门的钥匙,通过对象征事物的再认与解释,以便达致个体的意识化。这样看来,弗洛伊德更多的是从功能性的角度看待象征的,他期望每个象征都能有所特指,如同英文单词都能对应着有一个中文的解释,这是已经预设好的,譬如蛇通常被看作是男性的生殖器官,而空旷的房屋又被认为是具有女性的特征。这在弗洛伊德当时所处的维多利亚文化里,这种指代符合了一定数量人的心理需求,然而到了“二战”后,人的内心需求的转变,文化的变更,使得弗洛伊德过去的有关“性压抑””的学说观念越发地站不住脚了。这也是他的得意门生一再出离他的院墙,另立门户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像阿德勒、荣格一样的。
大概荣格是承接了弗洛伊德有关“象征”的说法,而他也是特别看重象征的,因为,他认为:自性(Self)必然通过象征表现出来,因为它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让其表现。但是荣格的象征又与弗洛伊德的有所不同,荣格所言及的象征是从文化的角度去看待的,更具独特性和差异性。比如,同样是解梦,梦里出现了蛇这个意象,弗洛伊德就会单纯地往“性”方面去考量,这是一种由此及彼的线性思维;而荣格的解梦会打破这种线性思维,会就一些文化向提供梦的人做一些询问,他想知道的是,同样是蛇这个意象,在他的文化语境里,是代表着什么含义。这其实是多样性、发散性的。在西方《圣经》里关于蛇,大体是充满诱惑和邪恶的象征。在希腊神话里,蛇也是被当作丑陋、恐怖,不受人欢迎的角色出现的。东方的故事里,对蛇的感情却是复杂的,“抟土造人”的女娲下半身就是蛇的造型,这似乎包含着原始人类对神秘力量的尊崇;而刘邦“斩蛇起义”,蛇被化作为帝身,借此宣示了“君权神授”,而蛇又被当作天上龙的替身,意味着权力和隐藏的力量;当然,最为中国百姓熟知的就是“白蛇传”的故事,尤其是影视作品的再加工后的演绎,蛇又被有了报恩和凄美爱情的美丽意境。因此,文化的不同决定了其象征物的内涵的不同,荣格就会针对提供梦的人对做梦内容的描述,给出适合于他的特定的象征内涵,然后便能找出他的原型内容,并让自我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的部分相通,进而治愈人的症状。
另外要说的是“象征”的英文单词symbol,也有“符号”的意思,也就是说,荣格所说的原型象征并不仅是指具体的事物,它也包括更多的具有文化的符号和图案。如他最令人啧啧称道的“曼陀罗”,就是包容着许多符号特征的图形。后来,荣格接受了卫礼贤带去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对中国的汉字有过一定的研究,而且在他的一些重要场所的石碑上,就刻有了中国汉字或是他自创的一些文字图案,这些其实也是一种符号。在每一个中国汉字的背后,都寓含着一定的文化深意,这正是荣格感兴趣的地方,也是他对中国文化深深吸引的缘故。
杜艾文教授从他文化心理学的领域讲解荣格心理学,他是喜爱着荣格的,言谈举止中无不在透露着对荣格灵性的部分和非理性思想的推崇。如他曾跟王学富博士说起,他想要删除掉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研读博士的经历,这自然不是说斯坦福大学不好,也不是他出于自身的傲慢,他的意思是更希望自己科学思维的部分能够减弱些,而非理性、直觉的部分能够更充盈些。可见,这种观念很符合荣格的理念,荣格曾经就《易经》卦象联想起苏格拉底,说其内在精灵曾劝他说:“你应该多些音乐。”于是,苏格拉底开始演习长笛。同样,杜艾文教授也谈起,他在年事已高之际,又重新拾起年少时拉奏过的小提琴,尽管拉起来的声音“吱吱呀呀”非常难听,但他还是很享受这个过程,认为这可以与他过去的经验相接通。
学习心理学的人,常会孜孜不倦地追逐着国外的思想和理论,就像我们在苦苦地钻研荣格的学派,熟不知荣格心理学的理念却深深地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这正是“临渊”而“羡鱼”了。杜艾文教授在讲解荣格心理学时,曾几次三番地提醒大家要注意到这一点。的确也是这样的,荣格相识了德国的汉学大师、儒家信仰者卫礼贤(Richard Wilhelm),荣格从卫礼贤那里接触到了中国文化,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毕其一生沉醉于其中。我们可以从他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中窥出端倪来:
荣格的“对立组合”概念暗合着儒家“中正”、“中庸”的思想;其“自性”和“完整性”又隐约着对儒家之“仁”做了更好的诠释;而“共时性”的提出缘于对《易经》的深刻感悟;《金花的秘密》里的“炼金之术”又取自道家的炼丹之法;阴阳调和、物极必反深谙《老子》的观念;还有他最为著名的“曼陀罗”图形,更是亲受自中国藏传佛教的启迪。由此可见,荣格的心理学其核心理念,与其说是西方的学术理论的推导,不如说是东方的文化思想的延续。
正所谓,荣格心理学为东西方文化架起了一座桥梁,或许有朝一日,人类的文化可以达成“自性”般的“整合”,这又是未尝可知的事情了……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 - Carl Jung's Collective Unconscious
荣格突出心理结构的整体性,提出“集体潜意识”等概念。他也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其中的集体潜意识,是指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
你问这个集体的潜意识是不是大家共同的目标,答案显然不是的。那是不是经验的累积呢?这么说有点意思了。正确的理解其实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有那么点相似:我们人类从古到今,适合生存和发展的行为与特征,帮助大家不断在这个世界上累积经验,成为所有人的集体智慧。这种行为和特征是会刻到大家的基因里去、代代相传的。换句话说,现在的你和我以及我们的祖先都是集体潜意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我们也在塑造着这份潜意识的未来。
集体潜意识和个人潜意识的区别在于:它不是被遗忘的部分,而是我们一直都意识不到的东西。就像你总可能自己已经使用了基因里祖辈们给你的经验来过生活,但是你却没有意思到。荣格曾用岛屿打过一个比方: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岛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识;由于潮来潮去而显露出来的水面下的地面部分,就是个人潜意识;而岛的最底层是作为基地的海床,就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
我给你找了个图示,并标注了中文标签,供你参考:
阴影,来自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 Shadow, from Carl Jung's Analytical Psychology
根据容格分析心理学,阴影是人无意识或梦中与自我(ego)相反的人物。容格认为人性是矛盾的,如果表现于外的意识中的性格是东,在无意识中补偿性的性格往往是西。阴影也有正负之分。正面的自我的阴影是负面的。负面的自我的阴影是正面的。所以首先这就告诉你了:阴影并不是简单的好事坏事之说。
说到ego,你肯定马上想起了弗洛伊德的“三我”。弗洛伊德提及过三个术语: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我们先来说说弗洛伊德的这三个术语,这对你理解荣格的理论是有帮助的。
在弗洛伊德看来,我们表现在世人面前的往往是ego。这个ego是来自内心深处id的渴望以及来自superego道德约束的两者中和产物。比如课堂上我们非常想玩手机游戏,这是来自id的欲望,而superego告诉我们这是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不可为,所以ego的表现是:虽然假装很认真听课,没有玩手机,但是脑子里可能还是开了小差。不难看出,id里一般都是比较见不得人的东西,当然也包括弗洛伊德最经常提及的“性”。
回到荣格。荣格的shadow听起来很黑暗,但是完全和id是两码事。事实上,荣格就是为了和弗洛伊德唱反调才创立了自己的分析心理学,这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虽然有关联,但是两者的区别也就在此体现出来了。
刚才我说过,shadow是ego的对立面,两者像是硬币的两面,互相对立存在,也因为彼此的存在才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缺少任何一面就不成一枚硬币了对吧)。这里头首先没有superego,其次,它讲的东西很简单,无非就是:
-- ego:认真听课
-- shadow:玩手机
这两者互相对立,但是你要注意,就像硬币一样,无论如何硬币落地肯定只有一面朝上,非此即彼,所以结果就是:要么认真听课,要么索性开始偷偷在课桌下玩手机了。(仔细和我刚才举的弗洛伊德的例子比比,发现什么不同了么?)
好莱坞**作品中就可以看到shadow的踪迹。在《蝙蝠侠:开战时刻》中,想要成为正义悍卫者的布鲁斯心中存在杀人复仇与恐惧的阴影。这两种阴影分别由魔头与稻草人代表。经高人引导,布鲁斯终于战胜自己心中杀人复仇与恐惧的阴影,成为正义的悍卫者。也就是说,布鲁斯成功打败了自己的shadow,让硬币转过来,抵制住了shadow的力量。
简单地说:shadow不一定是做坏事的冲动,而是和自己当即正在做事情的ego对立存在的另一种心理想法和力量。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情况下,到底是你的ego还是shadow胜过另一方可以主宰你的身体来展开相应的行动,那要看你的内心挣扎和环境、周围其他人对你的影响而分析决定了。分析心理学的“分析心理”正是此意。
我的回答是不是都很长啊?看起来虽然可能有点啰嗦,不过我希望这样讲得详细点可以给你多一点理解的空间。希望对你有帮助,祝你学习进步、更上层楼 :-)
一:梦到结婚,按照周公解梦来说,就是有喜事!
具体来讲,可能你会走运!比如工作很顺利,生活很开心等等。
愿你喜事连连。
二:你梦到隆重的“结婚典礼”的场面,则表示你对恋爱所需具备的责任感到非常不安。你正为了自己的想法
否正确或找不到解决的答案,而苦恼不堪
三:婚礼和葬礼常被人相提并论,中国人把它们称为“红白喜事”。当梦中出现了婚礼,它常常意味着葬礼。梦见参加婚礼,亲友要去世。男女青年梦见结婚,身体会有病。梦见和老头(老太太)结婚,会得到遗产。梦见自己结婚,要生病或离开人世。梦见自己成了主婚人会官运亨通。梦见自己的恋人嫁给别人,则意味着婚事会因亲友的去世而耽搁。
在梦的研究中,另一位大师级的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荣格释过数以万计的梦,对梦有极为深刻的理解,但他的观点与弗洛伊德的观点不同,他不认为梦仅仅是为了满足愿望,也不认为梦进行了什么伪装。荣格认为“梦是无意识为灵自发的和没有扭曲的产物……,梦给我们展示的是未加修饰的自然的真理”在弗洛伊德看来,梦好像一个狡猾的流氓,拐弯抹角他说下流话。而在荣格看来,梦好像是一个诗人,他用生动形象般诗的语言讲述关于心灵的真理。这种梦所用的类似于诗的语言就是象征。
象征不是为了伪装,而是为了更清楚地表达。这正如我们在给别人描述一个新奇的东西时,为了说清楚,需要利用比喻来加以说明。
梦的基本目的不是经过伪装满足欲望,而是恢复心理平衡。荣格称为梦的补偿。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不平衡,当他过分地发展自己的一个方面,而压抑自己的另外一些方面时,梦就会提醒他注意到这被压抑的一面。例如,当一个人过分珍重自己的强悍、勇敢的气质,而不承认自己也有温情,甚至也有软弱的一面时,他也许就会梦见自己是个胆怯的小女孩。
他还认为,梦展示出做梦者自己内心的被忽视被压抑的一面,因此往往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荣格提到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女士,平时刚愎自用、固执偏激、喜欢争论。她做了一个梦:“我参加社交聚会。女主人欢迎她说:‘真高兴您来了,您的所有朋友都在这儿等您呐’。然后,女主人领我到门口,帮我开门。我走进去一看,是牛栏。”
由这个梦可以看出,做梦者内心的另一面是谦虚的,它提醒这位女士,你平时的表现就像一只犟牛。
荣格还有一种观点,他认为人类世世代代经历的事件和情感,最终会在心灵上留下痕迹,这痕迹可以通过遗传传递。例如,当一个人想到太阳,他就会想到伟大、善良、光彩照人,如同一个英俊的男子。想到月亮,就会想到温柔,美好,如同一个少女。这是因为一代代的人都看到太阳和月亮,一代代人对太阳和月亮的情感通过遗传传到了每一个人心里。一个现代人想到智者时,很容易在心里浮现出一个白发长须的老者形象,而不太可能浮现出一个活泼的少女形象来,这就是因为在过去的世世代代,最聪明的人是那些饱经沧桑的老人。
荣格把这种遗传的原始痕迹称为原型。他说原型本身不是具体的形象,而只是一种倾向,但是原型却可以通过一种形象出现。在梦里,有时会出现一些奇异的情节和形象,这些东西用做梦者自身生活的经历解释不了,那么,这就是表现原形的形象。
1875年 7月26日荣格出生于瑞士图尔高州的凯斯维尔。他的父亲名叫约翰·保尔·亚希莱斯·荣格(1842~1896),职业为牧师。母亲名叫艾米丽·荣格——普拉伊斯贝尔(1848~1923)。
1876年 移居到谢夫豪采因的落芬。
1879年 移居到巴塞尔近郊的克莱因·胡宁更。
1884年 他的妹妹凯尔托尔特出生(1935年去世)。
1886年 进入巴塞尔的一所高级中学学习。
1887~1888年 患精神分裂症。
1895~1899年 参加并观看了他的表妹海勒·内普拉伊斯贝尔的招魂演示会。
1895~1900年 在巴塞尔大学学医。
1900年 决定专攻精神医学。在苏黎世大学的波尔兹利精神病医院担任尤金·布乐雷教授的助手。
1902年 发表学位论文《关于所谓神秘现象的心理学和病理学》。
1902~1903年 去法国巴黎萨尔培特里尔医院,跟从彼尔·雅内先生学习。
1903年 与家住谢夫好采因的艾玛·莱森巴赫结婚,生有一男四女。
1903~1905年 在伯果尔兹利精神病医院做实习医生,进行了语言联想实验,提出情结概念。
1905~1909年 成为伯果尔兹利精神病医院的主任医师。
1905~1913年 受聘为苏黎世大学民间讲师。
1906年 阅读了弗洛伊德的论文并开始与其通信。
1907年 3月初次在维也纳会见弗洛伊德,发表论文《早年性痴呆(分裂病)的心理》。
1909年 离开伯果尔兹利精神病医院,在苏黎世近郊的库斯那赫特开办个人诊所。同年9月和弗洛伊德、弗莱恩茨一起受聘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克拉克大学举办客座演讲,获得名誉博士称号。当选为弗洛伊德的卜勒雷主编的《精神分析 · 精神病理学研究年报》的编辑委员(至1913年)。
1910年 参加在纽伦堡举行的第二届国际际精神分析学会仪,担任新设立的“国际精神分析学协会”会长。
1912年 出版《里比多的变形与象征》,1952年改名为《变形的象征》出版。
1913年 将自己的心理学命名为“分析心理学”,辞去苏黎世大学民间讲师一职。
1913~1919年 陷入与精神危机和无意识的苦斗中。
1914年 辞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会长一职、同时离开了协会和苏黎世小组。
1916年 发表《死者七话》。在论文《超越的机能》中首次谈到能动的想像。发表文章《无意识的构造》,
后加工修改为《自我和无意识的关系》,其中首次用了集体无意识、阿尼玛、阿尼姆斯、自我、个性化等概念。在苏黎世成立心理学俱乐部。
1917年 发表《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后修改、加工、于1943年出版题为《无意识的心理学》。
1918年 开始对诺斯替文献展开研究。
1919年 在《本能与无意识》一文中首次次使用“原型”概念。
1920年 去非洲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旅行。
1921年 出版《心理类型论》。
1923年 荣格母亲去世。
1923年 开始在苏黎世湖南端的柏林根展建“塔”。
1924~1926年 访问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普韦布洛·印第安人居住地。
1925~1926年 去非然乌干达、肯尼亚做研究旅行。
1928年 出版《自我和无意识的关系》,发表论文《论心灵能》接触炼金术。
1929年 为理查德·贝尔海姆翻泽的《金花的秘密》作注解。
1930年 担任“心理疗法一般医师协会”的副会长。
1930~1934年 在苏黎世的心理学俱乐部开设题为“幻想解释”的英语讲座。
1933年 担任“心理疗法一般医师协会”代理会长。开始在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讲学。首次在艾拉诺斯会议上进行题为“个性化过程的经验”的演讲。
1934年 担任《心理疗法及其境界领域中央杂志》编辑(至1939年)。在艾拉诺斯会议上做题为“关于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的演讲。
1934~1939年 在苏黎的心理学俱乐部开设“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的心理学侧面”英语讲座。
1935年 成为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的名誉教授。在艾拉诺斯会议上做题为“个性化过程的梦象征”(后成为《心理学与炼金术》第二章内容)的报告。在伦敦塔为斯托克做关于“分析心理学”的讲座。
1936年 在艾拉诺斯会议做题为“炼金术中的救赎表象”演讲,发表论文《保塔恩》。
1937年 在艾尔大学做关于“心理学与宗教”的讲座(德里讲座),1940年汇编为著作《心理学与宗教》出版,在在艾拉诺斯会议上发表“藏希毛斯的幻觉”演讲。
1938年 去印度旅行。在艾拉诺斯会议上发表“母亲原型的心理学侧面”讲演。
1939年 在上述会议做题为“关于再生”的报告。
1940年 在上述会议做“三位一体教义的心理学解释之尝试”的报告。
1941年 和卡尔·凯勒尼共著作《神话本质入门》。在艾拉诺斯会议上发表“关于弥撒中的转换象征”的报告。
1942年 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一职,在艾拉诺斯会议上做“精灵墨丘利”的演讲。
1944年 因病辞去前一年担任的巴塞尔大学心理学教一职,出版《心理学与炼金术》。
1945年 在艾拉诺斯会议上做题为“(灵魂Geist)的心理学”讲演,后编入《荣格全集第9卷》,题为“古老传说中的心理的现象”。
1946年 出版《移情心理学》。在艾拉诺斯会议上发表“心理学的精神”讲演。
1948年 在苏黎世开设荣格研究所,出版《精神的象征性》。在艾拉诺斯做演讲,题目是“关于自己”。
1950年 出版《无意识的形成》。
1951年在艾拉诺斯会议上做题为“关于共时性”的报告。
1952年 出版《变形象征》,出版《答约伯》。
1953年 开始出版英文版《全集》,柏林根系列。
1954年 出版《关于意识的起源》。
1955年 出版《结合的神秘》全二卷,同年11月27日妻子艾玛去世。
1958年 出版《关于在现代的神话,空中可见的东西》。
1960年 德文版《全集》(GW)从第十六卷《心理疗法的实践》开始出版。
1961年 英立发表最后的文章《接近无意识》6月6日在库斯那赫特自己的家中去世。
最近,一个离婚后又复婚的女性朋友突然在微信上给我发来一篇文章。她说,她已经经历过一次婚姻,现在正处于一段新的婚姻中,她想跟我聊聊她的生活。
我有些吃惊,因为这位朋友离婚后不久就和前夫复婚了,如今已经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但这次复婚,并不是因为她想跟前夫复婚。相反,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和前夫在一起过得很糟糕。
这位朋友告诉我,他们是通过相亲认识的。在一次聚会中,她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两个人一见钟情,很快就结婚了。
然而结婚没多久后,他们就发现彼此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最重要的是,他们发现自己对另一半有很多要求。两个人经常为这件事而争吵,最终导致他们离婚了。
看到这位朋友的遭遇后,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都是怎么走进婚姻的?
对很多人来说,结婚是一个决定。然而,真正决定结婚后能走多远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1一见钟情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过:“爱情产生于对一个人的意识中。”
真正的爱情,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你我都有可能遇到的最好的伴侣。
当我们第一次遇到对方时,我们会本能地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我们大脑中储存的一个记忆。
它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爱上对方。即使我们没有确定关系,这种感觉也会使我们对对方产生强烈的依恋和爱意。
如果你遇到了那个让你第一次就有感觉的人,那就是命中注定,你会和他/她一起度过余生。
2为了结婚而结婚
对于这类人来说,结婚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为了结婚而结婚。他们通常都是因为年龄到了,家人催促,或者是看着身边的人都结婚了。于是,他们会选择结婚。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忽略对方的真实想法。当他们遇到矛盾时,他们很难解决问题。因此,他们的婚姻生活通常不太幸福。
这样的婚姻模式很难走远,因为这些人往往是为了结婚而结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婚姻很难长久下去。因为一旦发生矛盾,他们就会选择离婚来解决问题。
3没多久就离婚了
婚姻其实是一种契约,而契约最怕的就是不走心。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不知道婚姻是不是我们的最终归宿,也不知道我们是否会一直走下去。
如果你真的爱对方,你应该用心对待。但如果你觉得自己需要一个“正确”的伴侣来拯救你,那么你会发现这种想法是如此天真,因为一旦你开始思考这种事情,你们的关系就会陷入一种无法控制的危险中。
如果你们两个人在婚姻中都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么你们俩的婚姻最终都会以失败告终。
有些人可能会说:“我结婚只是为了寻找一个爱我的人,而不是为了找一个照顾我的人。”
然而,婚姻不是这样的。婚姻意味着你要为家庭负责。如果你想要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就必须学会在生活中平衡这两个方面。
4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很多人在谈恋爱的时候,都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然而,一旦结婚,很多人就会发现自己对伴侣的要求并不多。
这是因为,婚姻不是恋爱,婚姻更像是一种合作关系。结婚后,两个人必须共同努力实现这段婚姻的目标。如果他们想要离婚,他们必须做出妥协和让步。
这是婚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5性格不合
在你考虑要不要结婚之前,你需要想清楚以下几点:
你是否想和一个人在一起很长时间?如果不是,那就不要考虑结婚。
你是否喜欢有不同的想法和观点?你是否能够接受对方的缺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