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为什么宝玉一定要娶宝钗而死也不肯娶黛玉

红楼梦中为什么宝玉一定要娶宝钗而死也不肯娶黛玉,第1张

这就是《红楼梦》之所以可以这么流传下来的原因了。曹雪芹就是借宝黛的爱情悲剧来鞭挞无情的封建社会。在《红》中,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薛宝钗,王熙凤,袭人等等这些人都是封建社会的代言人,而贾府就相当于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正如冷子兴所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贾宝玉,林黛玉,晴雯,芳官等则是试图反抗这种腐朽制度的一股新思想。贾母等人竭尽全力的要维护这个即将没落的封建统治,他们当然不容许林黛玉这种大逆不道的异类的存在,而宝钗却是毫不保留的展示了她装愚守拙的传统封建捍卫者的本质,所以宝玉娶不了黛玉,所以他们的爱情是一场封建制度下的悲剧。也正因为这样,红楼梦才能把封建社会的腐败无情残酷揭示的淋漓精致。

法国大革命的捍卫者拿破仑

一、靠军事起家

1、独特的性格

2、军事生涯的开始

3、杰出军事才能的展现

4、法国的最高军事统帅

二、巩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1、雾月政变和拿破仑称帝

2、《法国民法典》内容和历史作用

三、从帝国皇帝到孤岛囚徒

1、扫荡封建势力称霸欧洲大陆

2、拿破仑的两次退位

3、评价拿破仑

本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中成长为一位军事统帅;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巩固大革命成果;拿破仑从辉煌走向最终失败。

《法国民法典》及其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重点;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价拿破仑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从少尉到统帅

本目简要介绍了拿破仑从科西嘉岛孤僻的幼童成长为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的过程,谈了拿破仑性格特点、受到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介绍了他在土伦之战和镇压保王党叛乱中的军事表现,以及拿破仑最终成为法国最高军事统帅。

教材对于雾月政变之前的拿破仑的介绍,需要说明以下几点:

第一,拿破仑成长的背景和经历。拿破仑(荒野雄狮的意思)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岛的阿雅克修城,他的家族是一个意大利贵族世家,科西嘉岛刚刚被卖给法国后,法王承认其父亲为法国贵族。1779年,在父亲的安排下, 10岁的拿破仑到法国布里埃纳军校接受教育。178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选送到巴黎军官学校。其性格独特,孤僻、高傲、野心勃勃,这些性格特点给拿破仑日后的政治军事生涯打上了印记。

拿破仑一开始自认是一个外国人,一心希望有一天能够让科西嘉从法国独立出去,军校毕业后被授予炮兵少尉头衔。在随部队驻防各地期间,他阅读了许多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其中卢梭和伏尔泰的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回到科西嘉,希望推动科西嘉独立,但遭到另一个亲英反法的保利集团排挤,最后全家逃往法国。

第二,拿破仑亲眼见证了殖民统治的残酷,青年时期的拿破仑思想上深受伏尔泰和卢梭的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在法国大革命中的表现——坚定不移地捍卫大革命成果,打击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势力。

第三,正式步入军旅生涯的拿破仑很快展示了他超凡的胆识和智慧,他对当时的军事知识深有研究,善于将各种军事策略运用于实战之中,尤其是主张将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作用。在1793年7月,拿破仑带兵攻下了保王党的堡垒土伦,因此受到雅各宾派的赏识。1794年热月政变中拿破仑由于和罗伯斯比尔兄弟关系紧密而受到调查,后因拒绝到意大利军团的步兵部队服役而被免去准将军衔。1795年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托成功平定保王党武装叛乱,一夜之间荣升为陆军中将兼巴黎卫戍司令,在军界和政界中崭露头角。

第四,国内的战功为拿破仑奠定了飞黄腾达的基础,而海外的征服战争则为他登上最高统治地位铺好了道路。1796年3月2日,26岁的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3月9日与情人约瑟芬结婚,之后便匆匆奔赴前线。在意大利,拿破仑统帅的军队多次击退了奥地利与萨丁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联军,最后迫使对方签署了有利于法国的停战条约。虽然,1798年远征埃及失败,拿破仑的舰队被英国的海军上将纳尔逊完全摧毁,部队被困在埃及,1799年回国时,400艘的军舰只剩下2只小舰,原本侵略印度的计划受阻,人员损失惨重。但在此时欧洲反法联盟逐渐形成,法国国内保皇派势力则渐渐上升。1799年8月,拿破仑看准时机,决定赶回巴黎。1799年10月,回到法国的拿破仑被当作“救星”来欢迎。11月9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并获得成功,成为法国第一执政,实际为独裁者,法国大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 《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是本目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教材以《拿破仑法典》为中心,强调其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第一部民法典的地位,阐述了它确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和私有财产权的合法性,实际上是通过法律的形式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同时在法律史上,《拿破仑法典》也是资产阶级立法的重要蓝本,成为许多国家立法的典范。

由于教材对于1799年“雾月政变”和1804年拿破仑称帝只是简要叙述,如果直接讲授《拿破仑》法典及其影响,可能稍显突兀,因此教师有必要进行必要补充,让学生了解《拿破仑法典》出台的历史背景。

雾月政变之后,拿破仑大权独揽,在政治上建立了一整套效率较高的国家机器,对于势力单薄的民主派毫无忌惮地实施高压政策,严厉镇压国内叛乱,另一方面他采取措施,缓和与旧势力的矛盾,如1800年多次下令允许逃亡者回国,甚至任用某些回国的逃亡者,这些措施对于实现国内的政治稳定是有积极作用的。在经济政策方面,拿破仑在就任第一临时执政的第二天,就下令废除督政府的强制公债,稳定资产阶级的情绪,并恢复了国内金融业的秩序,因而使得经济逐渐好转。与此同时,拿破仑还采取措施应对旧势力反扑和外国干涉。他有条件地拉拢天主教会,并对其进行了初步改造,把天主教会当作控制意识形态的工具,这样既照顾了占法国人口多数的天主教徒的宗教感情,也降低了王党势力利用宗教从事反叛活动的可能性。拿破仑还指挥了与第二次反法同盟的战争,并取得了全面胜利,赢得了和平和荣誉。

在短短几年之内,拿破仑和执政府迅速扭转了法国的困境,其个人威望空前高涨,1802年8月2日,为表示“全国的谢意”,他被授予终身第一执政的称号,紧接着通过的宪法规定第一执政可以指定继承人,这就为拿破仑建立世袭君主制奠定了基础。

1804年《法国民法典》颁布之后,拿破仑终于达成了称帝的目的。关于拿破仑对《民法典》制定过程的参与和重视,教材有相关描述,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1800年8月,拿破仑就任命了民法典的起草委员会,1801年参政院开始认真草案,在107次讨论会中,拿破仑亲自出席了55次,并直接敲定了多项条款。1804年3月21日,《法国民法典》正式颁布,它共含2281条,分为3篇、35章,体现了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则,法典还严格规定了私有财产权的合法性,因此它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关于《拿破仑法典》的广义和狭义内容,应向学生讲明,同时对于民法典的历史作用和意义,不宜空谈结论,可以结合法典相关条款内容进行简要剖析,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 奥斯特里兹与滑铁卢

本目重点讲了一个问题——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从辉煌走向失败。如果上一目的内容侧重通过拿破仑执政的政治、经济举措来评价拿破仑的话,那么本目的内容则侧重通过拿破仑的对外战争的双重性质来评价他。二者构成对拿破仑的总体评价。

本目的主要内容:多次打败反法同盟及典型的战例;拿破仑战争性质的两重性;滑铁卢之战拿破仑政治军事生涯的终结。其中包含了一个隐性的知识,就是拿破仑战争失败的原因。对拿破仑战争两重性的分析也是本目的难点。

对拿破仑战争的分析评价应把握如下几点:

1. 法国大革命的国际环境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欧洲大陆正在进行一场长达30年的战争(1618—1648年),各大国都无暇干涉。而法国大革命却遭到大批君主国的干涉,即使不将1792年的普奥联军计算在内,从1793年到1815年,先后纠集的反法同盟也有七次之多。因此拿破仑战争在1807年以前,反干涉性质占主导地位,从主流上看是进步的、正义的。诚如列宁所说:“法国大革命的几次战争起初都是民族战争……这些战争是革命的,保卫伟大的革命,反对反革命君主联盟……”(列宁《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与第一、二、三次反法同盟的战争均属这类战争。

2.拿破仑战争性质的转变即主导因素的转变,发生于1807年与第四次反法同盟交战期间。拿破仑仅用了一个月的事件就打垮了普鲁士军队并占领了首都柏林。这时,除英国以外,欧洲主要国家都均败在法国手下,不可能对它形成任何威胁。但拿破仑继续征战,目的在于谋求霸权。事实上1807年签订的《提尔西特条约》是法俄背着普鲁士并以牺牲普鲁士为条件的。这个条约使普鲁士失去了半数以上的领土。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的、大的、有生命力的民族国家的时候,法国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列宁《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

3.拿破仑战争涤荡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向欧洲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了法国革命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关于拿破仑失败的原因,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探究分析:

1、拿破仑战争从捍卫革命成果的正义战争变成了侵略扩张的非正义战争,激起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反抗,这是导致拿破仑失败的重要原因。

2、拿破仑统治后期,极力恢复封建王朝传统,既得不到正统帝王们的支持,又失去昔日大力支持他上台的各阶层各派人物的支持。而连年的征战,国内人民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厌战情绪。

3、远征俄国的失败、滑铁卢战役的失败,以及欧洲反法势力的强大,也是拿破仑失败的重要因素。

教材最后引用了法国元帅贝尔纳多特的一段话,引导学生思考拿破仑的功与过以及失败的原因,并以课后练习的形式加以考查,因此教师可视条件的允许,组织相关课堂和课外活动,引导学生以此为开放性课题进行探究。

拿破仑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

拿破仑以其卓越的才干,领导法国多次打败反法同盟,挽救了法国的危机,稳定了社会经济,他所颁布的《拿破仑法典》,体现了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则,严格规定了私有财产权的合法性,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同时他通过征服战争,将民法典的精神带到各国,沉重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促进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的发展。但是拿破仑恢复帝制和独裁专制,不断发动征服战争,整个欧洲大陆陷入战争深渊,也破坏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健康发展。

《拿破仑法典》

又称《法国民法典》或《民法典》。1800年,法国执政府任命J•E•M•波塔利斯、F•D•特龙谢、F•J•J•比戈德普雷阿梅讷和J•马尔维尔四位法学家起草民法典。第二年,他们完成了全部民法典的初稿。

拿破仑非常关心法典,甚至亲自参与了法典的制定工作。法典草案经过法国枢密院的仔细审查,还送交各法院广泛征求意见,最后在议后获得通过。帝国成立以后,民法典在1804年3月21日通过,并予以颁布。这部法典的立法原则是自由和平等原则、所有权原则和契约原则。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拿破仑法典》的内容除总则以外,共有3编2281条。第一编是人法,是关于个人和亲属法的规定,实际上关于民事权利主体的规定;第2编是物法,规定了各种财产和所有权及其他物权;第3编是关于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这一编规定了继承、赠与、遗嘱和夫妻财产制,还规定了债法。这部法典至今仍在使用,但100多年来,随着法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化,法典也进行了一百多次的修改。

《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的第一部民法典,它对后来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产生了很大影响。例如,卢森堡和比利时至今仍然把它作为自己的法典使用,一些法国的前殖民地也在使用这部法典。同时,很多国家在制定本国的民法典时是以这部法典为蓝本或是作参考。如丹麦和希腊的民法典就是以它为蓝本制定的,而德国、瑞士、葡萄牙、巴西等国的民法典明显受到了《拿破仑法典》的影响。

对拿破仑的评价

拿破仑的戎马生涯矛盾重重,变化莫测。他在战术上的指挥天才令人拍手叫绝,如果仅从这方面来判断,也许可以把他看作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将军。但是从重大的战略上来看,他却易于犯下令人瞠目的盲动性错误,如对埃及和俄国的入侵。拿破仑的战略错误非常严重,因而他算不上第一流的将军。这一评价有失公允吗?我认为不是的。毫无疑问,评价一位将军是否伟大的一个标准要看他是否有能力避免造成重大伤亡。因此评价象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和帖木儿这样最伟大的将军就不会引起争论,因为他们的军队从未打过败仗。拿破仑最终被打败了,因而他在国外征服的领土也如漫天浮云,随风飘散。1815年他最终失败后,法国占据的领土比1789年革命爆发时还要少些。

毫无疑问,拿破仑是个极端利己主义者。人们常常把他同希特勒相提并论,但是两者之间有着极其重要的区别。希特勒在很大程度上是歇斯里底大发作,而拿破仑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机会主义者,他对悚人听闻的大屠杀没有特别的兴趣。拿破仑的统治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都不能和纳粹集中营相比。

拿破仑名声显赫,人们容易过高地估计他的影响。他在短期内的影响确实很大,比亚历山大大帝也许还要大,虽然远不如希特勒(据估计在拿破仑战争中死亡的法国土兵将近50万名,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的德国人有800万名)。无论如何,拿破仑的活动在数目上和对其同代人生活的影响都远不如希特勒。

从长期影响来看,拿破仑似乎比希特勒更重要,但不及亚历山大。拿破仑在法国进行了广泛的政治改革,但是法国人口还不到世界的七十分之一,因此一定要如实地看待这样的政治改革。从对法国个人生活的影响来看,他的改革远远不如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发生的规模空前的政治改革。

据说拿破仑时代为巩固法国革命时期的成果和确保法国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提供了时机。因此在1815年法国君主制度最终复辟时,这些变化已经如此深入人心,恢复旧制度的社会秩序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最重要的变化是发生在拿破仑之前,1799年拿破仑开始执政时要回到原来状态看来就已经为时过晚了。尽管拿破仑自己有建立君主制的野心,他还是为在全欧洲传播法国革命的理想起了作用。

后世影响

拿破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他一生亲自参加的战役达到60多个,而其指挥的多个战役,直到今天在军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义。但是他的征战打破了欧洲的权力均衡,导致其他欧洲强权7次组成反法同盟,最终彻底击败拿破仑。在拿破仑战败后的维也纳会议上,新的欧洲秩序与均衡被很快重新建立起来。

虽然拿破仑曾经叱咤风云数十载,但是他的功绩是短暂的,在他退位后,法兰西共和国的疆域很快又恢复到他执政前的样子,拿破仑的戎马生涯对之后的欧洲历史并没有重大影响。唯一能让他载入史册的,是由他本人下令编撰的《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是很多现代民主国家法律体系的原型。

除此之外,拿破仑也是最早提出欧罗巴合众国构想并试图通过武力来实现的人。虽然他本人并未成功实现这个梦想,今天的欧洲正在朝向一体化的目标迈进。

拿破仑出生地科西嘉岛阿雅克修的拿破仑像

拿破仑为法兰西共和国带来了荣耀,法兰西共和国人民始终爱戴这位法兰西战士(有趣的是,他在18岁以前始终认为法兰西共和国不是他的祖国),1840年12月他的遗体运抵巴黎后,90万巴黎市民冒着严寒迎接他。而在多年后,拿破仑也赢得了对手的尊敬。1855年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维多利亚女王携王储(即后来的爱德华七世)到老残军人院,女王让王子“在伟大的拿破仑墓前下跪”。

法国大革命的战争起初是民族战争,而且又确实是这样的战争。这些战争都是革命、保卫伟大的革命,反对反革命君主国的联盟。但是,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年早已形成有生命力的民族大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乔治六世(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全名艾伯特·弗雷德里克·亚瑟·乔治·温莎(英语:Albert Frederick Arthur George Windsor),英国国王,乔治五世次子,退位的爱德华八世之弟。1936年12月11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由于长期吸菸,乔治六世患有严重的肺癌。1952年2月6日,乔治六世因血栓形成在睡梦中去世,遗体安葬在温莎城堡。

他是最后一位印度皇帝(1936-1947)、最后一位爱尔兰国王(1936-1949),以及唯一一位印度自治领国王(1947-1949)。他的女儿伊丽莎白二世是现任英国女王,外孙是现任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王子。

对德宣战

"在这样一个严峻的时刻……大概是国家存亡的紧要关头……我向我的子民们……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传达……这个讯息……我们被迫卷入冲突……我们必须保护自个保护国家……我们必将胜利!"

--乔治六世在1939年发表的著名演说(节选)

As I speak to you today I would like to wish you, wherever you may be, a happy Christmas And though we live in hard and critical times, Christmas is and always will be a time when we can count our blessings I myself have every cause a deep thankfulness for not only by the grace of God, and through the faithful skill my doctors, surgeons and nurses have I e through my illness And I have learned once again that it is in bad times that we value most highly the support and sympathy of our friends

今天我发表讲话,诚心祝愿各位不论身在何处,都有一个快乐的圣诞节。尽管我们生活在一段艰难、危机的时代,圣诞节依旧是、也总是一个可以捎去祝福的日子。我自个也深怀感谢之情,不仅是因为上帝的福泽,也因为我的医生、外科医生和护士们拥有的人们精良医术使我的疾病得以痊愈。我再一次地认识到,艰难时刻更会珍惜朋友们的支援与同情。

严重口吃

乔治六世生于1895年12月14日。自幼因保姆疏忽,而患有胃病。

乔治六世有位严厉且强势的父亲。父亲热爱集邮,便不允许孩子有其他爱好。乔治六世之所以口吃,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父亲指示导师纠正他的左撇子所引起的间接后果。

与生来就是王位继承人的哥哥爱德华相比,他从小生活在哥哥的光环之下,童年充满了孤单和忧伤。因此,也有人以为恐惧心理也是导致其口吃的原因之一。

在即位之前,他过去代表父亲进行广播演讲。当红色的讯号灯闪过三次后,他艰难地张开嘴,双唇颤抖,喉头却难以发出任何声音。

德军轰炸

二战爆发后,乔治六世夫妻没有理会内阁"离开英国"的建议,赢得全国人民感动。1939年,他磕磕绊绊地发表的那次著名的"与民同在"的演讲,更是成为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演讲之一。 2009年,乔治六世的妻子在战时的一封书信被披露。书信中记录了战争中白金汉宫遭到德军轰炸的场景。这对王室夫妻先听到"一架德军飞机呼啸而过",然后听到"一枚炸弹的刺耳声响",慌忙躲避。

在空袭中,三名仆人受伤,国王与妻子险些罹难。而国王夫妻随后亲去伦敦视察被轰炸得最严重的地段,使王室在公众中的威望得到了保证。

纳粹关系

有指责表示,事实上,在乔治六世发表那篇著名的鼓舞士气的演讲之前,接近3年的时间里,英国 一直在对纳粹德国让步,表现可以用"声名狼藉"来形容。时任首相张伯伦前往德国与希特勒会面归来后,随即得到了国王和王后的接见。

最令学界诟病的则是**《国王的演讲》中表现的王室对希特勒的反感。事实上,英国王室在上世纪整个30年代对纳粹德国的态度都非常暧昧,甚至曾表示出好感。众所周知的是爱德华八世,他一直亲近希特勒,甚至前往德国成为希特勒的私人访客。

还有历史学家表示,乔治六世曾委派一位弟弟与纳粹接触,希望与纳粹德国达成和平协议。

萨尔大学的历史学家约翰·罗西表示,在当时的英国上流社会,"反犹太主义"是非常普遍的倾向,国王也受到这种倾向的影响。这一时期,英国 对于德国迫害犹太人也表现得很妥协。

家庭成员

妻子

伊丽莎白·鲍斯-莱昂(Elizabeth Angela Marguerite Bowes-Lyon)

1923年,乔治六世与斯特拉思莫尔伯爵的一位女儿伊丽莎白·鲍斯·莱昂**结婚。

在乔治六世死于肺癌不久,伊丽莎白就被冠上"伊丽莎白王后,王太后"的称号,这个头衔采用的原因主要是国王的遗孀"伊丽莎白王后"(Queen Elizabeth)的称号跟她的大女儿,现在在任的伊丽莎白女王二世(Queen Elizabeth II),的头衔过于近似。另一个头衔「Dowager王后」,则是已被在世的乔治五世遗孀玛莉王后(Queen Mary)使用。一般来讲,她也被称为"王太后"(the Queen Mother)或简称为"女王的妈妈"(the Queen Mum)。为了让自个保持忙碌,她进行位在苏格兰的开斯纳斯海岸的Castle of Mey修复工作,丘吉尔关心伊丽莎白的心理状况,并极力劝说她停止她的退休计划。因此,王太后重拾她的公众事务,而且最后甚至变得跟她以前还是王后时一样的忙碌。

在这些和蔼迷人的魅力背后,她具有的是一个精明干练且坚毅的意志,她给乔治六世的坚强支援(部分史学家以为,乔治六世性格内向羞涩而且严重口吃,是王太后在背后给予他强大支援而挽救了英国王室),在作为温莎公爵伉俪时的抱负以及她在众多压力下的忍受度,都在显示出她的干练与坚毅。她和与她同时代的人一样,王太后具有"绝不抱怨,绝不推诿"的人生观,这个态度也帮助他度过非常多人生的困难。她以长寿而为人所周知,她的生日也成为皇家的庆典,而作为一个受欢迎的人物,王太后也使英国君主政治体系受欢迎的程度能得以维持。

乔治六世和他的妻子的关系颇为令人玩味,他数次追求其妻子,多次被拒绝,但是最终还是成功了。

其对妻子应当是非常好的,因为之前的英国国王都没有在邮票上体现其妻子的画像,乔治六世登基时的邮票(1937年)就是二人的画像,当初在大部分殖民地都发行了这套同图邮票,可看出其对妻子的重视。

1948年,二人结婚25年(银婚),在大部分殖民地也发行了一套邮票,图案是伊丽莎白背靠在乔治六世怀中,很精美,代表当时的最高设计和印刷水平。这套票是以一枚高值、一枚低值的形式发行的,其中高值的那枚基本上是所有当时殖民地邮票的最高面值,如香港是10元,福克兰群岛是1磅,北罗德西亚是20先令等。由于面值高,发行量非常少,所以这套票相当罕见,大全套更是难得一见。在拍卖网站上见到的英国殖民地邮票集,有许多都是以缺这枚高值票的形式出现的。

伊丽莎白皇后是著名的寿星,活到了102岁。

长女

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即:伊丽莎白二世(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全称为"承上帝洪恩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及其他领土和属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国教(圣公会)的捍卫者伊丽莎白二世"。1926年4月21日生于伦敦,原名为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是英国温莎王朝第四代君主、英王乔治六世的长女。1936年,她的伯父爱德华八世坚持同离婚两次的辛普森夫人结婚而被迫逊位。由她的父亲艾伯特继承王位,称为乔治六世,伊丽莎白则成为王储。1947年7月9日,因她的远房表兄、希腊和丹麦王子菲利普·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宗德堡·格吕克斯堡(现为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放弃希腊王位继承权,改东正教信仰为英国圣公会,加入国籍并取了个简短的名字菲利普·蒙巴顿。英王室才同意他们订婚,同年11月20日结婚。1952年2月乔治六世病逝。伊丽莎白接替父王正式即位,并于次年6月2日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加冕仪式。除了作为英国世袭国家元首,伊丽莎白二世有三子一女。长子查尔斯王子(威尔士亲王)、次子安德鲁、三子爱德华、女儿艾丽斯·路易丝公主。查尔斯王子和他的长子威廉王子、长孙乔治王子、孙女夏洛特公主分别是排名一、二、三、四位的王室继承人。

次女

玛格丽特·罗斯·温莎 即:玛格丽特公主(The Princess Margaret, Countess of Snowdon),1930年8月21日-2002年2月9日),是乔治六世和伊丽莎白·鲍斯-莱昂所生的小女儿,现任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之妹。玛格丽特公主过去外访多地,包括于1966年访问香港。玛格丽特公主于2002年2月9日6点30分在爱德华七世医院在睡梦中安然去世。

爱弥尔·左拉

爱弥尔·左拉(法语:_mileZola,1840年4月12日-1902年9月28日),法国自然主义小说家和理论家,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创始人与领袖。

1840年,左拉诞生于法国巴黎,主要创作作品为《卢贡-玛卡一家人的自然史和社会史》,该作包括20部长篇小说,登场人物达1000多人,其中代表作有《小酒店》、《萌芽》、《娜娜》、《金钱》等。

左拉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被视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遗产的组成部分。

中文名:爱弥尔·左拉

外文名:_mileZola

国籍:法国

出生地:法国巴黎

出生日期:1840年4月2日

逝世日期:1902年9月28日

职业:小说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成就:创建自然主义文学流派

代表作品:《萌芽》、《娜娜》、《小酒店》、《金钱》

人物经历

1840年4月12日,左拉诞生于巴黎圣约瑟夫大街十号。他的父亲弗朗索瓦·左拉,原籍意大利,是一位工程师,普罗旺斯地区埃克斯的一条运河就是由他设计建造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母亲是勃艮第人。左拉在埃克斯自由自在地度过了童年的六个年头。

7岁时他父亲去世,7岁到12岁他在圣母院当寄宿生,接着在埃克斯中学就读,当时已在试写一本有关十字军东征的小说。父亲去世以后,左拉家里生活顿见拮据,家境日趋贫困,童年的左拉亲身体验了被债主不断威逼的痛苦。左拉夫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得在1858年带着儿子离开埃克斯去巴黎谋生。同年,已经18岁的埃米尔进了巴黎圣路易中学,可惜在次年的中学毕业会考中名落孙山。

1858-1860,年轻的左拉备尝失业的辛酸,因此体验了劳苦大众的生活,为日后的文学创作准备了条件。他靠朋友的帮助,好不容易在海关找到了一个低微的差事,月薪六十法郎。但是,他在坚持写作的同时,实在无法长期忍受与周围那些“愚笨的海关职员”为伍的痛苦,于是在两个月以后辞去了海关的职业,重又过上了一段极为贫困的生活。他住在一间顶楼里不断地写作,饿了就用抹蒜泥的面包蘸点植物油来充饥。尽管前途渺茫,但勤奋的左拉从来也没有自暴自弃,他相信他自身具有“非同寻常的东西”,并且“迟早总会显示出来的”。经过不懈的努力,写出了包括三首长诗的诗集《恋爱的喜剧》。

从1861年起,左拉认识到必须超越浪漫主义,独创一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文学。

1862年2月,一来为了生计,二来为了接近文学界,左拉进了阿歇特出版社当雇工。开始时干的工作是捆包,由于其文学才能和工作勤奋,很快被提升为广告部主任。从此,左拉不仅每月能挣上二百法郎,而且在想方设法为别人推销作品的同时,获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他利用自己所担任的职务,同作家和学者取得了联系,如拉马丁、圣勃夫、阿布、基佐、米什莱、利特雷、泰纳等。左拉发现,文学创作既是一种职业,也是一宗买卖,如果没有广告的作用,作品本身的价值往往不足以维持作者的生计。左拉认真地听这些作家和学者的谈话,为他们效劳,自己也得益匪浅。

1864年,左拉出版了第一部中篇小说《给妮侬的故事》,次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克洛德的忏悔》,后一部被官方批评界斥为“有伤风化”,他的办公室遭到了搜查,阿歇特出版社也受到了连累。于是,左拉于1866年1月8日决定辞职,离开出版社,完全投身于文学创作。此后,他又发表了《一个女人的遗愿》(1866年)、《马赛的秘密》(1867年)、《泰蕾丝·拉甘》(1868年)和《玛德莱娜·费拉》(1868年)等作品。

1865年左右,左拉在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时认为,一件艺术作品乃是通过艺术家的眼睛移植过来的现实,这种移植应当建立在理智和真实上,尤其应当来自一种强大的创造气质。翌年,他在《小说的两种定义》一文中,把小说家的方法和学者的方法进行了对照,指出小说家的职责是寻找真实,探索激情,叙述逼真的事件,而不是叙述复杂的史实。

文学创作时,从一部小说转入另一部小说,中间没有任何关联,每一次都要为构思一个新的故事花费大量的精力,1868年,时年28岁,具有强烈创作欲望的左拉对此也感到很累。在这种情况下,巴尔扎克成了他最钦佩的作家,巴尔扎克的榜样对他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他也想创作出自己的《人间喜剧》,但又不知从何入手。正值此时,自然科学给了他启示,克洛德·贝尔纳的《实验医学导论》激发了他的灵感,对他作品的最终发展方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左拉日后的目标是要以科学的哲学观点去全面解释人生,从纯物质的角度去看待人的行为与表现,是要把科学的精确性引到小说中去。他认为,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文学将成为实验小说的文学。他要写一部“第二帝国时代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这就是《卢贡-马卡尔家族》。自此,左拉在接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泰纳的文艺理论、吕卡斯医生的《自然遗传导论》和贝尔纳的实验医学影响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自然主义文学创作理论。

1871-1893年,左拉创作发表了《卢贡-马卡尔家族》,该系列作品共包括二十部小说。

1868年以后,左拉在文艺理论和创作理论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在原来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基础上,引入自然科学的成分,形成了他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想体系。《实验小说》一文便是他这种自然主义文艺理论的集中表现。继《卢贡-马卡尔家族》之后,左拉又写了三部曲《三名城》,包括《卢尔德》(1894年)、《罗马》(1896年)和《巴黎》(1898年)。

1894年,犹太血统的法国军官德雷福斯被诬控向德国出卖军事机密而犯了叛国罪。这场审判所根据的罪证极不可靠,而且审判程序也很成问题,引起了一些人,特别是一些作家学者的愤怒。左拉挺身而出,要求为德雷福斯冤案平反的斗争,于1898年1月13日以“我控诉”为第一句,在《震旦报》上发表了《致共和国总统费利克斯·富尔的信》,揭露国防部和军事法庭陷害德雷福斯的阴谋,结果自己也遭到反动势力的迫害。经过几次审判,1898年7月18日,左拉以诽谤罪被判处监禁一年,罚金三千法郎。左拉为了抵制法庭对他的不公正判决,听从朋友的劝告,在宣判的当天流亡国外,到了伦敦,直到第二年七月才回国。流亡期间,左拉开始写作《四福音书》:第一部《繁殖》(1899年),歌颂家庭和天伦之爱;第二部《劳动》(1901年),根据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通过劳动社会化达到人类的和谐;第三部《真理》(1903年),是用小说的形式反映德雷福斯事件,说明谬误最终必然要失败;第四部《正义》(未完成)。

1902年9月28日,左拉在巴黎的寓所因煤气中毒逝世。10月5日星期天,蒙马特公墓举行了左拉葬礼。六年以后,1908年6月6日,左拉的骨灰移放先贤祠。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左拉的祖先是意大利人,父亲名弗朗瓦索·左拉,生于意大利威尼斯城,是一个由部队退役的建筑工程师。母亲名埃米莉,奥尔里,是希腊人。

婚恋

1870年5月31日,左拉和亚历山德琳·佳碧叶·梅莉结婚,他们是1865年认识的,她比左拉小一岁。但二人婚后一直没有孩子,左拉感到生活寂寞单调。1888年,左拉认识了20岁的漂亮姑娘让娜·罗泽罗,让娜向他表达了热烈的爱情,二人成为情人关系。让娜在1889年给左拉生了大女儿德尼兹,1890年又生下儿子雅克。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作品主题

左拉通过交易所、世界银行、股份公司的真实描绘,展示了帝国主义时代的开端。左拉不仅表现了财团大亨之间的相互厮杀,交易所里的殊死搏斗,而且还正面地展示了劳资之间的矛盾冲突,以最广大的镜头视角摄下了产业工人大罢工的全景。作者以从种族、遗传、环境三要素出发,洞察人类社会,审视人类档案,详尽地剖析了资本主义文明纱幕掩饰下的社会罪恶。

艺术特色

真实客观

左拉是自然主义文学的领袖,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创作上都是自然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致力于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研究,为自然主义文学鸣锣开鼓,提出了“实验小说论”等自然主义理论主张。他强调文学的科学性、客观性,注重表现遗传和环境对人的影响,把真实感作为小说家的首要品格,把客观性作为作家应该追求的创作特色。

左拉这样定义自然主义文学:“文学自然主义就是返回自然,返回生活,返回人本身,即在对现实的接受中,经由直接的观察和精确的剖析达成对人世真相的描写。”他不但在理论上独树一帜,而且在小说创作上也收获颇丰。左拉的自然主义文学里现出一种不同于前自然主义文学的独特的品格与风貌,这独特之处可能源自其作品内容与创作手法上的一系列革新。

叙事场景化

在左拉的作品中,情节性的叙述减少了,场景化的描述增多了,这种倾向可简单称之为叙事场景化。在他的作品中,主题意义不是从人物的行动连贯而成的因果性情节中表达出来的,而是在共时性的场景描述中展现出来的。他以场景描述直接呈现某一领域的生活真实,而不侧重以离奇的情节编排来说明某个人生道理;不采用因果相继的线性逻辑,而是重视对断面生活的空间性地展现,叙述由传统的历时性(持续的、反复的、点状的)向共时性(把事件化为场景,抽取断面的生活)过渡,叙事场景化从而成为左拉作品叙事的客观性的突出表现。

注重场景的描述给左拉自然主义文学的客观叙事定下了基本的框架,而客观的叙事视角则体现了作者在组织材料、建构客观场景上的客观中立的立场,为其客观叙事提供了完美的外观。左拉作品中叙事视角的客观化,可以体现在其减少使用以往作品中无所不知的叙事者叙事,即全知视角,而多采用限知视角,这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左拉作品叙事的客观性。

左拉并不是以真正冷漠的姿态来参与文本创作的,他在文本中显示出的冷漠,只是力求客观的一种叙事策略。在客观性的文本表层结构之下,在客观的场景描写中,在“非个人化”的叙事姿态的背后,作家还以独有的生命体验、浓重的情感温度、鲜明的个性气质无所不在地影响着文本,使左拉的叙述又带有极强的感受性。作家强烈的感受性可以体现在场景的描绘中,可以体现在作家运用观察者和人物限知视角对人物感受的传达中。作家主体的感受、情感体验与客观的现实相融合,还进一步体现为弥漫于文本的众多意象,象征化的叙述成为左拉叙述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限知视角

左拉的自然主义文学的叙事手法,就体现出一系列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叙事特征。一方面他追求叙述的客观性,放弃离奇的情节的建构,在搜集真实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场景的展现显现自然,再现日常生活。他打破叙事上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统摄,采用限知视角进行场景描述,体现了其叙述上的“非个人化”的主张,实现作家主体的隐匿,避免观念的统摄、道德的说教。另一方面,在文本客观化叙述特征之下,还显现出极强的感受性,在瓦解观念统摄的叙事模式的同时,作者建构的是情感体验与客观现实相融通的叙事模式,在运用限知视角进行场景的描述上,在文本中存在的大量象征化叙述中都可以看到这种主客相融的叙事特征。

从对左拉作品叙事特征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其描述逼真的生活场景,主张再现真实的文学观,既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客观真实的文学理念的继承,又是对现实主义的创作技巧的超越。他注重对生活的空间性展现,赋予场景以对话性质和“狂欢”的精神;他采用限知视角,突破理念制约的叙事逻辑,使生活得以自然本真的展现。在限知视角运用中,也形成了作者、读者、人物的多元平等的关系。这些改变中,可以看出一些现代主义文学的技巧特征,这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萌芽。另外,左拉的自然主义文学注重叙事的感受性、象征化、意象性,也直接茁含着象征主义、意象派的文学因子。自然主义是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中介,他继承现实主义文学摹写现实的文学观,又以众多现代主义文学因子开启了现代主义文学。

描写是自然主义小说的一大特点,因为每部自然主义小说都是储存资料的仓库,都要介绍关于世界的某种知识。描写使作品和世界联系起来,同时在作品中起到协调的作用。但作者不能中断叙述来插入描写,因此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的人物,如《娜娜》第六章中对娇娃屋的描写,由从一个房间跑到另一个房间的娜娜来作出,第十章中旺德弗尔带娜娜参观了赛马场的体重过磅处和赌注登记者所在的圆亭,从而描写了这两个地方,第五章中娜娜的化装则通过其他人物的观察被描写出来。这样,描写就同叙述融合在一起。

作为自然主义作家,左拉向科学借鉴的不仅是一个目的——以尽可能详尽的方式来研究现实和自然,和一种方法——以丰富和深入的资料为依据,而且还有某种风格,即尽量客观,不带个人的主观性。小说的故事由作者来讲,但作者应该尽可能少地在其中出现。

人物影响

左拉用来叙述法兰西第二帝国时代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的小说《卢贡-马卡尔家族》,使左拉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法国本土,在不少国家里掀起了自然主义文学浪潮,为这一时期的法国小说赢得了世界性的荣誉。

左拉的作品从20世纪20~30年代起陆续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一些中国作家的创作曾受其影响。

左拉直接或者间接地对五四运动之后的一批现代作家,像郁达夫、张资平的写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五四之后中国新文学尤其是问题小说,都有左拉影响的烙印。在自然主义文学被视为新文学的标本的示范作用下,新文学作家在题材的选择、人物的描绘方面都有刻意模仿左拉小说的痕迹。受左拉影响最深的,后来又陆续地走上小说创作道路的三位现代作家是巴金、茅盾和李_人。巴金不仅读完了左拉《卢贡一马卡尔家族》20部小说,后来还强调因为要学左拉,他才致力于写小说。他的三部曲《家》、《春》、《秋》的构思和写作都受左拉的启发。李_人在法留学期间阅读、翻译和研究了左拉的自然主义小说。他在小说创作中借鉴左拉的自然主义写作手法,重视“真实观察”和“赤裸裸的、无讳饰的描写”。茅盾在1921年接任《小说月报》主编时就积极倡导自然主义文学。他在小说创作中贯穿对于真实性的追求,强调实地的观察和描写。

人物评价

在法国,没有一个人比左拉更加热爱人的同情心。(法国作家法朗士《在左拉葬礼上的演说》)

左拉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表现了一种社会力量把人打翻在地上,而且将他压得粉碎。按照左拉的说法,巴尔扎克的伟大独特性在于在文学上给金钱以现代的可怕作用,可是在敢于有意识地表现人如何被一种社会的必要性所控制和消灭这点上,左拉是唯一的现代作家。(法国活动家拉法格)

左拉冒尽风险,不顾自身的安危、名誉,甚至生命,运用自己的天分,执笔为真理服务。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坛健将,伦理道德的捍卫者,明白自己有责任明辩事理;当别人保持缄默时,他表达己见。一如伏尔泰,他是最佳知识分子传统的化身。(法国总统希拉克)

“左拉的思想、他的原则和他的创作方法,都深深地沾染了他的本阶级的思想意识,尽管他对社会的批判的自觉的尖锐从来都没有钝化过,相反,这种批判还要比天主教的保王主义者巴尔扎克的批判有力和进步得多。”(匈牙利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哲学家卢卡契)

后世纪念

1924年6月15日,在巴黎西部第十五区米拉波桥畔的爱弥尔·左拉大街上,塑起了由两位塑雕家合作雕成的左拉塑象,供后人瞻仰。

一部电视剧,让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之妻——文献皇后独孤伽罗,一夜之间家喻户晓。这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奇女子”,好学多识,才能过人,仁孝俭朴,特别是在爱情上,她和丈夫相守相爱,是一夫一妻制的坚定捍卫者、先行者,在中国封建帝王后妃史上,演绎了一曲绝无仅有的传奇爱情佳话。

本文仅围绕这位传奇独孤皇后的爱情和家庭生活,择取几个片断,与读者朋友他分享交流。

一:矢志不渝,一夫一妻捍卫者

封建社会盛行一夫多妻,皇帝三宫六院,后宫佳丽往往成千上万。不过,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可没这个“艳福”,这位雄材大略、一统天下、开创“开皇盛世”、文治武功极为了得的一代开国帝王, 40岁登基称帝,除了发妻独孤伽罗,身边没有一个姬妾。这在历代封建帝王中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吗?非也!当时的藩国吐谷浑为向隋朝示好,进献美女填充后宫,被文帝一口拒绝,还诏告所有藩邦,一律禁止进献后宫美女。开皇盛世年间,国富民安,已经50多岁的隋文帝曾在群臣面前宣称自己 “旁无姬侍,五子同母”,五个孩子都是他和发妻独孤皇后所生,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直到发妻去世,隋文帝和爱妻独孤伽罗都是两情相悦,恩恩爱爱,之间没有一个姬妾,后宫也一直是“六宫虚设”,只要面子,不要里子。

杨坚、独孤夫妇的感情源自至性至纯的真爱。独孤嫁给杨坚时只有14岁,当时年轻有为的杨坚已经承袭父爵,封随国公、柱国大将军。虽然丈夫位高权重,但夫妻二人却两情相悦。刚结婚时,杨坚就主动许下了“誓无异生之子”的爱情承诺。自此以后,二人相爱相得,恩爱有加。杨坚位高权重,经常受到猜忌。独孤伽罗才识过人,一次次帮助丈夫化险为夷,杨坚登基即位,独孤伽罗功不可没。

在共同的生活经历中,夫妻感情历久弥坚,愈加深厚。史书记载,隋文帝与独孤皇后每天都像平常夫妇一样,相顾欣然、同起同居、形影不离,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封建帝王、皇后一夫一妻、矢志不渝的纯洁爱情佳话。

二:母仪天下,一代贤后英名传

做皇后后,面对丈夫一如既往的宠爱,独孤皇后并没有恃宠而骄。他知书达礼,识古达今,谦卑自守,一直在幕后默默地辅佐丈夫治理朝政。 文帝每次上朝处理政务,独孤皇后都陪着一起,到了阁厅,自己就停在一边,让宦官进去伺侯皇上,如果听到皇上某件事处理失当,随时指正,“候上退朝而同反燕寝,相顾欣然。”“凡言事皆与上意合,宫中称为二圣。”参政而有礼有矩,不失分寸;情投意合,相顾欣然,这是何等的神仙伴侣啊!

独孤伽罗身为皇后,却生活俭朴,注重家风,公私分明。584年,镇守边疆的幽州总秋阴寿私下送信给独孤皇后,说突厥与中国做生意,有一箱子明珠,值八百万钱,想买来送给皇帝和皇后。独孤见信大怒,让信使回话:“我不稀罕这玩意儿!国家尚未统一,将士连年征战,阴总管如果有钱,就把这八百万赏给前线征战的将士吧!”

皇后的中表兄弟崔长仁,在一次出战中临阵脱逃,按律当斩。杨坚碍于妻子情面,想放他一马。独孤皇后得知后,主动找到文帝,感谢皇上的法外开恩,然后话锋一转说道:“崔长仁未战先退,不斩何以谢天下?请陛下不要顾私情而失人心!”在独孤皇后的一再坚持下,崔长仁被依法惩处。

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共有五子三女,独孤十分注重教育管束。三子杨俊生活奢侈,私建宫室,独孤皇后以“皇子犯法,与民同罪”为由,奏请杨坚下令,将其禁闭自醒,以儆效尤。大臣杨素几次求情,皇后都不答应。

她的三个女儿都是公主,出嫁前,独孤皇后屡屡告诫女儿:“前朝北周的公主们,自恃皇室身份,个个骄纵无礼,尔等当诫之!”在她的谆谆教导下,她的女儿出嫁后,都能礼敬公婆,和婆家人和睦相处。

一代名相魏徵评价独孤皇后:“贵戚之盛,莫与为比,而后每谦卑自守,世以为贤”。一代贤后,名不虚传。

三:捍卫爱情,是非争议任人评

独孤皇后贤慧达礼,有才有识,参政辅政,进退有矩,颇受世人称道。特别是她和丈夫相爱相依,一生同居共寝,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封建帝王皇后一夫一妻的旷古奇迹。她唯一被后人诟病的几件事,都与她终生追求并捍卫的纯洁感情生活有关。

隋文帝晚年,有过一次 “吃腥”。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尚衣局见到了一位貌姿艳丽的美女(曾起兵讨伐过他的北周大将尉迟迥的孙女),一时把控不住,将其临幸。纸包不住火,这事被独孤皇后知道了。时隔不久的一次朝会结束后,独孤皇后来到养心殿,送给杨坚一份“礼物”——一个盒子,杨坚打开一看,大惊失色,里面竟是宫女尉迟氏的人头。

杨坚这次有点恼怒,一气之下,一个人离宫出走去了终南山。经大臣杨素和高颍反复劝说才回来,独孤皇后也自知过分,痛哭流涕自责请罪,夫妻二人这才和好。“函首以进”事件也给追求一夫一妻爱情生活的独孤皇后留下了争议,后人称其“性尤妒忌,后宫莫敢进御”“性忌妾媵”,尤其是妒杀尉迟氏更使独孤皇后背上了“千古第一奇妒”之名。

高颍是朝廷重臣,很宠爱自己的几个小妾,偏偏独孤皇后最恨一夫多妻。高颍正妻去世不久,小妾就产下一子。坊间流传是小妾害死正妻,独孤皇后闻听大怒,从此对高颍“益不善之,渐加诋毁。”对皇后一向言听计从的杨坚,以“表里不一,不堪信任”之名将其罢免回乡。

太子杨勇也吃了妃妾多的亏。杨勇其人,“率性任情,无所矫饰”,平时不喜欢出身北魏皇族的正妻元氏,却宠爱小妾云氏。巧合的是,和高颍一样,不久杨勇正妻元氏突然病亡,而小妾云氏偏偏也在此时产下一子。独孤皇后自然而然怀疑到元氏是被谋害,对杨勇开始渐生不满。

她的次子杨广就狡猾的多,知道太子哥失宠的原因后,就主动遣散姬妾,只留下正妻萧氏一人。平时注意节俭朴素,并笼络父皇、母后身边的大臣、宦官、侍俾,借机帮他做宣传,逐渐受到文帝和独孤皇后的好感。感觉时机成熟,杨广就唆使人上书,诬告杨勇私养马匹、制造火器,图谋不轨。在独孤皇后的建言下,文帝废掉了杨勇的太子封号,以杨广代之。

公元602年,58岁的独孤皇后病逝于长安永安宫,一代贤后、纯洁爱情生活的追求者、捍卫者给后人留下了数说不尽的话题。

补点题外话:两年后,她极力扶持的太子杨勇将老爹杨坚残杀于仁寿宫,史称“血溅屏风,冤痛之声闻于外”。而此前一年,失去爱妻的杨坚开始沉溺享乐,重新有了自己的新宠:宣华夫人陈氏和容华夫人蔡氏,杨坚身患重疾后,曾追悔莫及地说“使皇后在,吾不及此。”

倘使地下有知,独孤皇后会怎么想呢?

欢迎读者朋友留下您的看法和评论。

一部中国**经典之作,《霸王别姬》之所以好,其中的因素很多,以下是几点:1 深刻的主题**所呈现的主题是“爱、离别和追求”,它深刻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师道、友道等,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理想追求的渴望。2 精妙的剧情**通过两位京剧艺人的故事,以小见大地表现人类情感的复杂和深刻,让观众产生共鸣。**的故事情节巧妙并延续性强,情节层次丰富,故事也十分具有戏剧性。3 精良的演员演出张丰毅、巩俐、张艺谋、李雪健等演员,以及许多知名京剧演员的演出,都非常出色,将角色塑造得自然真实、刻骨铭记。4 精美的画面和音乐张艺谋对于画面构图,配色设计等方面都有极高要求,影片的视觉效果非常出色。同时,影片中的京剧唱腔和音乐也让人难以忘怀,成为了影片的精华之一。综上所述,《霸王别姬》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它不仅剧情精妙、演员演出出色,而且在文化、视觉效果等方面都优秀,极大的满足了观众多方面的需求,体现了中国**艺术的高度和能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3476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0
下一篇2023-10-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