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大事年表?

唐朝大事年表?,第1张

是学校的作业吧?给你加长版的,哈哈哈~~~~~~~~~~~

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       三月,江都兵变,推宇文化及为首,杀炀帝,立秦王浩为帝,引众西返关中

五月,李渊废隋恭帝侑,称帝,国号唐,是为唐高祖李渊。隋朝亡。东都群臣立越王侗,改元皇泰,史称皇泰主。九月,李密为王世充所败,降唐。宇文化及杀杨浩,称帝于魏县,国号许。十一月,窦建德

定都乐寿,国号夏    

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      二月,初定租庸调法

四月,王世充废皇泰主,称帝,国号郑    

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      七月,窦建德被杀于长安,部将刘黑闼复起义于河北,年,起义失武德六败    

623年唐高祖武德 六年      三月,唐诏分天下户为上、中、下三等

八月,杜伏威余部在辅公祏率领下起义,国号宋,都丹阳    

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      四月,唐颁行《武德律》及均田、租庸调法    

626年唐高祖武德九年      六月,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八月,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李世民

东突厥深入,逼长安,唐太宗亲临渭水,与颉利可汗结便桥之盟,突厥退兵    

627年唐太宗贞观元年        分全国为十道    

628年唐太宗贞观二年      诏各地置义仓

薛延陀首领夷男受唐封为真珠毗伽可汗,建汗庭于漠北。    

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      松赞干布即吐蕃赞普位    

630年唐太宗贞观 四年      李靖俘颉利可汗,东突厥亡。日本遣唐使抵唐。    

635年唐太宗贞观 九年      各乡置乡长。诏天下户分为九等

李靖大破吐谷浑,其主慕容伏允及子先后为左右所杀,唐立伏允孙诺曷钵为可汗

景教僧侣阿罗本将景教传入唐

东突厥阿史那社尔附唐    

636年唐太宗贞观 十年      府兵军府改名折冲府,以折冲都尉为长,果毅都尉为副    

637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       颁贞观律令格式    

638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       高士廉等撰《氏族志》成,又称《贞观氏族志》    

640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       八月,侯君集克高昌,唐以其地置西州。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置庭州于可汗 浮图城    

641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       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和亲    

642年唐太宗贞观十六年       魏王李泰等撰《括地志》成    

645年唐太宗贞观十九年       玄奘取经还,抵长安

太宗征辽东,无功而还

铁勒九姓大首领率众降唐

《大唐西域记》成书    

647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        于铁勒诸部置羁縻州府    

648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        黠戛斯内附,唐置坚昆都督府

唐赴天竺使者王玄策俘摩揭陀国王阿罗那顺而归

契丹内附,唐置松漠都督府

奚内附,唐置饶乐都督府

阿史那社尔平龟兹,唐始置安西四镇    

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五月,太宗去世。六月,太子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李治

是岁,蒙舍诏首领细奴逻建大蒙国,自称奇嘉王,遣使入贡于唐    

651年唐高宗 永徽二年        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叛唐,统西突厥十姓之地

大食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遣使来唐,唐与大食的官方联系始此

唐颁《永徽律》    

653年唐高宗永徽四年       长孙无忌等撰修《律疏》成

睦州女子陈硕真起义,自称文佳皇帝,不久,失败    

655年唐高宗永徽 六年       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    

656年唐高宗 显庆元年        《五代史志》(即《隋书》诸志)修成    

657年唐高宗显庆二年       苏定方擒阿史那贺鲁,西突厥亡。唐以其地分置昆陵、濛池二都护府,并隶安西都护    

659年唐高宗显庆四年       诏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

颁《新修本草》,此为世界上第一部官修药典    

660唐高宗显庆五年      苏定方破百济,擒其王    

661年唐高宗龙朔元年        以萨珊朝波斯王子卑路斯为波斯都督府都督    

663年唐高宗龙朔 三年      吐谷浑为吐蕃所破,其可汗诺曷钵率众内附,居于凉州    

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        高丽内乱,唐遣李勣等攻灭之,俘其王高藏,以其地置安东都护府    

670年唐高宗咸亨元年        吐蕃陷龟兹拨换城,唐废安西四镇    

671年唐高宗咸亨 二年      义净自广州浮海赴天竺学佛学    

679年唐高宗调露元年          裴行俭平西突厥阿史那匐延都支,重建安西四镇,以碎叶代焉耆    

682年唐高宗永淳元年              后突厥骨咄禄崛起,回纥受其压迫,西徙甘、凉二州之间    

683年唐高宗弘道元年              高宗去世,太子显即位,是为中宗,武则天执政    

684年唐中宗嗣圣元年          二月,中宗被废,弟李旦立,是为睿宗,武则天执政。九月,徐敬业于扬州起兵反武则天,三个月后兵败被杀    

686年武则天垂拱二年          唐军为吐蕃所败,安西四镇再度失守    

687年武则天垂拱 三年      唐大将黑齿常之败后突厥骨咄禄于黄花堆    

690年周武则天天授元年            武则天废睿宗,称帝,改国号为周    

692年周武则天长寿元年           武则天遣王孝杰等大破吐蕃,夺回安西四镇    

694年周武则天延载元年            摩尼教由波斯人佛多诞传入唐    

696年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契丹李尽忠与孙万荣等叛唐,陷营州,攻略河北诸州。唐诏山东近边诸州置武骑团兵,以御契丹    

698年周武则天圣历元年          置武骑团兵于河南、河北,以抗突厥靺鞨首领大祚荣建震国于东牟山、奥娄河    

699年周武则天圣历二年      突骑施首领乌质勒遣子朝唐    

702年周武则天长安二年        始置武举

分安西都护府天山以北之地为北庭都护府,治庭州,辖西突厥十姓部落    

703年周武则天长安三年      遣使括户    

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        正月,张柬之、崔玄暐等人发动政变,杀张易之、张昌宗,逼武则天退位,复立中宗李显。二月,复国号唐    

706年唐中宗神龙二年      唐与吐蕃首次会盟    

707年唐中宗神龙三年      七月,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

失败被杀    

709年唐中宗景龙三年        金城公主和亲于吐蕃赞普弃隶缩赞    

710年唐中宗景龙四年      六月,中宗去世,韦后临朝,立子重茂为帝。睿宗子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杀韦后及安乐公主,逼重茂逊位,拥立睿宗

刘知几撰成《史通》    

712年唐玄宗开元元年        八月,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李隆基    

713年唐玄宗开元二年      以河北诸州刺史统领团结兵

以靺鞨大祚荣所部为忽汗州,大祚荣为都督,封渤海郡王,其地始专称渤海    

721年唐玄宗开元九年        令监察御史宇文融主持括户    

722年唐玄宗开元十年      吐蕃夺小勃律九城,小勃律首领没谨忙联合唐军大破吐蕃,唐封其为小勃律王    

723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       纳张说建议,募兵宿卫,号长从宿卫。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置堂后五房    

724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        僧一行制成铜黄道游仪    

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       长从宿卫改称彍骑

一行与梁令瓒制成铜铸水运浑仪。南宫说等人以一行之术实测子午线1°之长    

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        改全国十道为十五道,各置采访处置使    

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        以裴耀卿为江淮、河南都转运使,于运河沿线置仓,分段转运江淮仓米

唐蕃会盟于赤岭,各树界碑    

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        募诸色征行人及客户为长征健儿

定令一千五百四十六条,共二十七篇、三十卷,是为《开元二十五年令》    

738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封南诏皮罗阁为云南王,赐姓名为蒙归义

《唐六典》成书    

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        全国兵数为五十七万四千名,边兵占四十九万    

744年唐玄宗天宝 三载      葛逻禄、回纥两部败拔悉密部颉跌伊施可汗。回纥部骨力裴罗自称骨咄禄毗伽阙可汗    

745年唐玄宗天宝 四载      后突厥为回纥所灭

玄宗敕改波斯(景教)寺为大秦寺    

746年唐玄宗天宝 五载      敕天下度僧尼,并令祠部给牒

封回纥骨力裴罗为奉义王、怀仁可汗    

747年唐玄宗天宝六载      八月,安西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破小勃律    

749年唐玄宗天宝八载      诏停折冲府上下鱼书,府兵制废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攻拔吐蕃石堡城    

750年唐玄宗天宝九载      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

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袭破石国

南诏背唐,附吐蕃    

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十二月,鉴真抵日本    

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       唐相杨国忠征兵全国,令剑南节度留后李宓进攻南诏,大败于太和城

是岁,全国户九百零六万九千一百五十四,为唐朝之盛    

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       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唐诏令军事要冲置防御使。十二月,叛军陷洛阳。唐监军边令诚奉诏杀封常清、高仙芝于军中

吐蕃赞普弃松德赞即位    

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载       正月,安禄山称帝于洛阳,国号燕。六月,叛军陷潼关。玄宗奔蜀,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杀杨国忠,玄宗被迫缢杀杨贵妃。太子李亨走灵武。叛军陷长安。七月,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    

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        正月,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九月,唐军与回纥军克长安。十月,唐军克洛阳,安庆绪逃往邺郡

置左右神武军,至此北衙始有六军    

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        唐以鱼朝恩为观军容使,总监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大军数十万围安庆绪于相州(邺郡)

置度支、盐铁、都团练使;废采访使,更置观察使    

759年唐肃宗乾元 二年      三月,史思明增援安庆绪,败九节度使兵于邺城,旋杀庆绪,还范阳,四月,自称大燕皇帝,九月,攻占洛阳    

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        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    

762年唐肃宗宝应元年        四月,玄宗、肃宗相继去世,张皇后谋立越王系,宦官李辅国、程元振幽张皇后,杀越王系,拥立太子李豫,是为唐代宗李豫

八月,浙东袁晁起义    

763年唐肃宗二年

唐代宗广德元年      正月,史朝义自缢,余党降唐,安史之乱结束

十月,吐蕃攻占长安十余日,代宗奔陕州。十二月,代宗返长安,神策军扈从,入为禁军    

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        始税青苗地头钱。吐蕃取凉州    

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        吐蕃取甘州、肃州,唐河西节度使徙治凉州

南诏王阁罗凤立《南诏德化碑》于其都太和城    

776年唐代宗大历 十一年       吐蕃取瓜州    

779年唐代宗大历 十四年       五月,代宗去世,太子李适即位,是为唐德宗李适    

780年唐德宗 建中元年        正月,废租庸调制,行两税法,时全国土户一百八十万;客户一百三十万    

781年唐德宗建中 二年      正月,成德李惟岳、淄青李正己、魏博田悦三镇叛唐。二月,山南东道梁崇义亦叛。六月,唐以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讨梁崇义    

791年唐德宗建中 七年      吐蕃攻占西州    

794年唐德宗建中 十年      异牟寻与吐蕃绝,联合唐军败吐蕃,受唐封为南诏王    

796年唐德宗建中 十二年       六月,置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以宦官为之    

801年唐德宗建中 十七年       贾耽绘《海内华夷图》,撰《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成。杜佑撰《通典》成

骠国王子舒难陀率乐队及舞蹈家抵长安    

804年唐德宗建中 二十年       日本学问僧空海抵长安留学    

805年唐德宗建中 二十一年        正月,德宗去世,子李诵继立,是为顺宗。八月,宦官俱文珍、节度使韦皋等逼顺宗让位于太子纯,改元永贞,是为唐宪宗李纯,史称"永贞内禅"

二王八司马被贬,革新失败    

807年唐宪宗元和二年        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成,总计全国方镇四十八,州府二百九十五,县一千四百五十三,每岁国家财赋倚办止于东南八道四十四九州,一百十四万户,比天宝税户四分减三    

808年唐宪宗元和三年       牛僧孺、李宗闵等应直言极谏科,指陈时政,宰相李吉甫恶之,贬主考官,抑牛僧孺等人,启牛李党争之端

沙陀朱邪尽忠背吐蕃附唐,中途被执杀,子执宜率余众至灵州,唐置其于盐州,以执宜为阴山都督府兵马使    

812年唐宪宗元和七年       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卒,军中拥立田兴,田兴归命于朝    

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       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成    

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       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卒,子元济自领军务。唐发诸道兵讨之    

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       裴度为相,继续讨伐淮西    

817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       十月,唐邓随节度使李愬雪夜袭蔡州,擒吴元济,淮

西平    

818年唐宪宗元和十三年       发五道兵讨淄青李师道    

819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       平定淄青,成德、卢龙两镇节度使自请入朝,藩镇割据局面暂时平定    

820年唐宪宗元和十五年       正月,宪宗为宦官陈弘志等所杀,子李恒即位,是为穆宗    

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        卢龙、成德二镇复叛    

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      魏博镇叛,河北三镇又恢复独立状态    

823年唐穆宗长庆三年      唐蕃会盟碑立    

824年穆宗长庆四年      正月,穆宗去世,子李湛立,是为敬宗    

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        十月,敬宗为宦官刘克明等所杀,弟李昂立,是为文    

829年唐文宗大和三年        南诏攻占成都,掠男女工匠数万而去    

835年唐文宗大和九年      十一月,文宗与李训、郑注等谋杀宦官,失败,宦官大杀朝臣,史称甘露之变    

837年唐文 宗开成二年        新罗在唐留学生达二百余人    

838年唐文 宗开成 三年      日僧圆仁来唐求法    

840年唐文 宗开成五年      正月,文宗去世,弟李炎立,是为唐武宗李炎

回鹘为黠戛斯所灭。回鹘族人被迫迁徙:其西迁葛逻禄者与邻近部落建哈剌汗国;西南迁西州、龟兹者称西州或高昌回鹘。西迁甘州者称甘州回鹘;亦有南迁附唐及迁入吐蕃者    

844年唐武宗会昌四年        平定泽潞刘稹之叛,史称会昌伐叛    

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      武宗下令废佛,同时罢萨宝府、禁毁祆教、景教、摩尼教祠寺,僧徒并令还俗。史称会昌废佛    

846年唐武宗会昌六年      三月,武宗去世,皇叔李忱立,是为宣宗

李德裕罢相,从此牛党当权,牛李党争结束    

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        张议潮率沙州人民起义,逐吐蕃守将,自摄州事,遣使上表唐朝廷    

851年唐宣宗大中五年      八月,张议潮兄议潭入朝,献沙、瓜等十一州图籍。宣宗以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    

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        八月,宣宗去世,子李漼即位,是为懿宗

十二月,浙东民裘甫起义,占领象山    

860年唐懿宗咸通元年        二月,裘甫攻占剡县,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改元罗平,铸印曰天平。八月,起义失败,裘甫被杀    

863年唐懿宗咸通四年      南诏攻占交趾    

868年唐懿宗咸通九年      七月,徐州戍卒庞勋起义于桂州,卷旗北归。十月,庞勋攻占徐州

王阶刻印《金刚经》,此为现存所标年代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869年唐懿宗咸通十年      九月,庞勋战败牺牲,起义失败    

873年唐懿宗咸通十四年         七月,懿宗去世,子李儇立,是为僖宗    

875年唐僖宗乾符二年          年初,王仙芝与尚让等起义于长垣,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五月,黄巢起义于冤句,以应仙芝    

876年唐僖宗乾符三年      王仙芝、黄巢分兵作战    

878年唐僖宗乾符五年      二月,王仙芝战死于黄梅,尚让引余众与黄巢汇合,推黄巢为黄王,号"冲天大将军"

是岁,义军受阻,遂挥师南下,由浙趋闽    

879年唐僖宗乾符六年      九月,黄巢攻占广州。冬,义军大举北伐    

880年唐僖宗广明元年        十一月,义军克东都。十二月,僖宗与宦官田令孜等奔蜀,义军入长安,黄巢称帝,国号大齐

沙陀李克用兵逼晋阳,后为唐军所败,与其父李国昌逃入鞑靼    

881年唐僖宗中和元年        唐赦李国昌、李克用罪,用以镇压义军。僖宗至成都,田令孜总领禁军,遂专制

朝政    

883年唐僖宗中和 三年      四月,黄巢放弃长安东撤

李克用任河东节度使,自此据太原。朱温任宣武节度使,自此据汴州    

884年唐僖宗中和 四年      六月,黄巢牺牲于狼虎谷,起义失败

秦宗权称帝于蔡州,遣军四出攻略    

885年唐僖宗光启元年        僖宗返京。冬,李克用、王重荣攻逼长安,僖宗奔凤翔    

887年唐僖宗光启 三年      李茂贞据凤翔    

888年唐僖宗文德元年        三月,僖宗去世,弟李晔立,是为昭宗    

891年唐昭宗大顺二年        王建攻占成都,据有西川    

892年唐昭宗 景福元年        唐以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    

893年唐昭宗景福 二年      唐以钱鏐为镇海军节度使

王潮攻占闽五州之地    

896年唐昭宗 乾宁三年        唐以马殷为湖南节度使

李茂贞攻长安,昭宗奔华州,依韩建    

898年唐昭宗 光化元年        昭宗还长安    

900年唐昭宗光化 三年      十一月,神策中尉刘季述、王仲先等废昭宗,立其子李裕    

901年唐昭宗 天复元年        正月,昭宗复位,杀刘季述等。二月,封朱温为梁王。冬,宰相崔胤召朱温入关,

谋诛宦官,宦官劫昭宗走凤翔,依李茂贞。朱温兵围凤翔    

902年唐昭宗天复 二年      唐封钱鏐为越王。封杨行密为吴王

南诏权臣郑买嗣杀其王舜化真,建大长和国,蒙氏所建的南诏亡    

903年唐昭宗天复 三年      李茂贞势蹙,被迫送昭宗出凤翔。朱温拥昭宗还京,废神策军中尉,以朝臣为枢密使。唐封王建为蜀王    

904年唐昭宗天复 四年      正月,朱温逼迁昭宗于洛阳。八月,朱温遣人杀昭宗,立其子李柷,是为哀帝    

905年唐哀帝天祐二年        唐以刘隐为清海军节度使

朱温贬逐朝臣,旋杀被贬朝官三十余人于白马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

杨行密卒,子杨渥立,军政大权旁落大将徐温、张颢之手    

907年后梁开平元年        四月,朱温逼哀帝禅让,自即帝位,改名朱晃,是为后梁太祖朱晃,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都开封。唐朝亡    

建议:

建议

  上古周文王的第十个儿子叫季载,成立沈国。沈国君主的后代都以沈为姓。又有古代春秋一贵族受封子爵,有沈子逞、沈子嘉两个人的姓名见于史书记载。他们的后代,也都姓沈。

  沈姓先人还有如〔沈约〕古代南朝时的文人,会做诗,并且注意到了念诗时候声调的变化,于是提出“四声八病”说,指出怎样运用声调变化能使诗歌动听,而怎样又会成病错,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重要发明。

  〔沈括〕宋代著名科学家,多才多艺,精于算术,是世界数学史上重要人物。更著有《梦溪笔谈》,记录各式科技发明,是世界科技史的权威著作之一。

  沈姓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间地。春秋时,沈国被蔡国灭掉后,季载的后代子逞逃奔楚国,其孙沈尹戌,初隐居于零山,后仕楚为左司马。

  姓氏何来:

  1、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是黄帝的后裔。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沈氏。

  2、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后裔。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公子贞被封在沈邑,其后遂以封邑名命姓,称沈姓。

  3、出自少昊金天氏,以国为氏。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后有人建立沈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子孙遂以沈为氏。

  近亲结婚 近亲(或称亲缘关系)是指 3-4 代以内有共同的祖先。

  只要不是当然可以结婚

清代的问题,满蒙近亲真的没大家想的那么严重

别的不说,你说光绪有问题吧?他兄弟载沣生了10几个儿女

你说宣统有问题吧,亲弟弟溥杰就生了两个女儿

再来具体分析,虽然顺治取了一堆的表姐妹外甥女,但没有一个生育的,康熙虽然后宫表姐表妹都有,但都没有生下儿子,继位的雍正生母为乌雅氏,祖上清寒,没根皇家有什么勾连,乾隆生母是钮钴禄氏,虽然这家是豪门,但起码她本人的直系没有什么联姻的迹象,嘉庆生母魏佳氏是汉人、道光生母喜塔腊氏也是满族小姓,咸丰生母钮钴禄氏虽然和皇太后沾亲带故,但此皇太后并非道光生母而是继母。至于同治的生母叶赫那拉氏压根和上一个生了皇太极的叶赫已经隔了10几代了,真正近亲结婚的其实是光绪,可他本人并不是近亲的产物。

所以真的说起来,光绪和宣统的生育能力是一个个人问题!既不代表清朝更不代表“中国多数王朝”

中国多数王朝末年的“成年皇帝”生育能力都没有问题的,例如汉献帝最少有3子2女、东晋的司马德宗和司马德文都有生育,元顺帝子女若干、崇祯子女若干。

王朝末年往往是幼主,所以还来不及生育

  穆

  一、寻根溯祖 出自子姓,以谥号命姓。"穆"是古代帝王诸侯死后的谥号,是"布德执义,中情见貌"的意思(贤良、和气之意)。春秋时,宋国有国君宋宣王,他死后由其弟和继位,执政九年,临死时遗诏传位给宋宣王的儿子与夷,而让自己的儿子离开宋国,到郑国去做事。和死后,与夷继位,即宋烈日殇公,因和为君主时贤良和气,所以给和加谥号"穆"字,史称宋穆公。后来,宋穆公的支庶子孙就以祖上的谥号命姓,称穆姓。

  二、郡望分布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三、历史名人 穆 修:宋朝人,大中祥符年间,赐进士出身。个性刚介,为了学术上的问题,常与朋友争论得面红耳赤。累官颖州文学参军。当时的学者都从事研究声律,只有他热心于古文,因他研究成绩卓著,很得当时得大文学家欧阳修赞赏。著有《穆参军文集》。 穆 宁:唐朝人,累官秘书监。他个性刚直,奉公守法。他中明经科后,调任盐山尉时,安禄山反,他联合各州县并力捍御。穆宁家教很严,让儿子从小熟读礼法,要求儿女一言一行不可失礼。他和韩休两人都以家教严格出名,所以有成语形容有家教得人家称"韩穆二门"。 穆 相:明代沂水令。正德年间进士。外书"六事"(指考察地方官吏政绩得六项内容:一曰田野辟,二曰启口增,三曰赋役平,四曰盗贼息,五曰军民和,六曰词讼简。)、内容"四知"(后汉杨震拒贿得典故:昌邑令王密夜晚怀十金贿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自勉,政绩著闻,升监察御史。抗言直谏,人称"真御史"。 汉代有大夫穆生,北魏有尚书令穆亮、司农卿穆子容,唐代有御史中丞穆赞、诗人穆寂、诗画家穆修己,明代有理学家穆孔晖,清代有将军穆占。 根据《戴氏家乘》记载:宋穆公是宋戴公之弟弟。故穆姓与戴姓同源。

  http://memnetorcom/wjx/frameaspid=344&name=穆%20%20%20%20%20%20%20%20

  杨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三点一。

  寻根溯源 杨姓来源有五:1、杨侯苗裔说。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晋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称杨侯,其子孙以国为姓。2、女吉姓杨国说。此说不见于传世文献,而见诸出土文物(据李学勤《中华姓氏谱》),女吉姓杨据说要早于姬姓杨。3、羊舌后嗣说。姬姓杨国灭于晋,杨地成为晋大夫羊舌氏的食邑,这样杨也成为羊舌氏的姓;另说羊舌氏为杨侯伯侨之子,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4、杨孙孑遗说。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有大夫名杨孙,因失职而奔于宋,其后裔孙姓杨。5、出自赐姓或他族他姓改杨姓而来。如三国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部分人姓杨;鲜卑莫胡卢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杨姓,福建宁化有林姓迁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另据《北史》记载,杨义臣本姓尉迟氏。

  得姓始祖 杨伯侨。周朝初年,周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继位,因有“桐叶封王”之金口玉言,其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唐。唐叔虞之子燮后来做了晋侯,又传了十代,至晋武公,武王之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次子伯侨则被分封于杨,称杨侯。这样,杨伯侨就成为杨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起源于山西境内的杨姓,为晋所灭后,便向西播迁,首先入陕西冯翊(今陕西大荔),后又有迁至今山西霍州,尔后繁衍至今河南境内。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姓人迁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向东南迁至今江西一带;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往江苏、安徽的杨姓,这样杨姓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秦汉之际,已有杨姓人迁居四川,尚书仆射杨璇,迁居浙江会稽。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著名的弘农杨姓世居陕西华阴,氐族杨姓世居甘肃仇池外,已有不少杨姓人因社会动荡之故而向江南播迁,也有不少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改姓杨,另弘农杨震十世孙杨惠嘏任太原郡守,其玄孙即为隋文帝杨坚。唐末为避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姓再次大批南迁,这一时期,杨姓有迁朝鲜半岛者。宋时,有杨无敌杨业居山西太原,杨贵迁居贵州播州,由此可见,到宋代时,杨姓已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其播迁的中心。元朝末年以后,以广东、福建、浙江沿海为移民海外的原居地,杨姓人便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海外移民,迁居地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明朝永乐年间,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至北婆罗州(今马来西亚河巴州),并与当地酋长的女儿结婚,公主后因杨云川遇难而投海殉节,在当地传为佳话。清代乾隆年间,福建沿海人杨阿秋去印度经商,并修建了一座中国城,近代以后,又有杨姓去欧美或澳大利亚定居。如今,杨姓在我国分布极广,尤其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分布最多,杨姓的分布规律,历史上最初由黄河中游、华山脚下向四周播迁,以及由北方向南方播迁,海外则以东南亚为主。

  郡望堂号 杨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1、弘农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2、天水郡,治所在平襄(在甘肃通渭西北);3、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堂号:“光裕”、“赐书”、“崇本”、“清白”、“务本”、“四知”、“绍兴”、“瑞 本”、“绍先”、“河东”、“栖霞”、“秦和”、“鸿仪”、“安阳”、“鸿山”、“新杨”、“道南”、“信海”、“北山”。

  宗族特征 1、辉煌显赫千余年,竞相贵显各争先。从秦汉魏晋时期的四世三公(杨款、杨震、杨彪)和西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到隋朝杨姓成为国姓,再到唐朝杨姓成为一个宰相辈出的姓氏(共有十一位宰相),再到宋朝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其杨姓风光不言而喻。2、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宋代诗人杨万里,自撰家训写道:“……片瓦条椽,皆非容易;寸田尺地,毋使抛荒。懒惰乃败家之源,勤劳是立身之本。大富由命,小富由勤。男子以血汗为营,女子以灯花为运。夜坐三更一点,尚不思眠;枕听晓鸡一声;全家早起……。”谆谆教诲,跃然纸上。

  名人精粹 杨震: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宰相,天下有名大儒,有“关西孔子”之美誉,他廉洁奉公,刚直不阿。杨坚: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公元五八一年建立隋朝,他励精图治,改革兵制,于公元五八九年灭陈,结束了东晋十六国以来二百七十余年的南北分裂局面。杨炯:华州华阴人,初唐四杰排名第二,其诗尤以描写军事题材的边塞诗影响最大,有《杨炯集》传世。杨玉环:唐朝蒲州永乐独头村(今山西永济)人,被誉为盛唐第一美人,为唐玄宗宠妃,安史之乱中,军队哗变,最后魂断马嵬驿(今陕西兴平)。杨业:北宋大将,杨家将奠基人。在北汉刘崇时就勇猛善战,所向克捷,号为“杨无敌”,后随刘崇降宋,公元九八六年,因潘美、王亻先见死不救,被辽精兵所俘,后绝食而死。杨延昭:民间俗称“杨六郎”,杨业之子,久经沙场,智勇兼备,防守边关二十余年,因操劳过度,五十七岁时死于军前。杨万里: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宋代诗人、学者,其诗作甚丰,有《江湖集》、《荆溪集》等九种专集,后并集为《诚斋诗集》,其他作品编为《诚斋集》,为宋朝四大家之一。杨士奇:江西泰和人,明朝宰相,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他为官清廉,爱惜人才。杨慎:四川新都人,生于北京,明朝状元,其文名满天下,才气超群伦,有著作《升庵集》和散曲《陶情乐府》传世。杨秀清: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领袖,封东王,节制其他诸王,后居功自傲,萌生野心,天京事变中被杀,太平天国从此由盛转衰。杨深秀:山西闻喜人,进士及第,戊戌六君子之一,其狱中诗为世人所传诵。杨锐:四川绵竹人,戊戌六君子之一。杨虎城:陕西蒲城人,国民党高级爱国将领,发动西安事变,促使国共统一抗日。杨振宁:祖籍安徽合肥,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定居,一九五七年,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http://wwwcnbjxcom/Baijia_showaspid=181

福建林氏公安户籍统计排名第二,其实其实应该是排名第一因为华侨和外迁其他省份的多所以公安系统的姓氏排名是不准确陈姓并不是第一应该第二,入闽第一人林禄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由下邳南渡衣冠八姓入闽林禄于东晋太宁三年奉命敕守晋安,沿南安江而居后改晋江,林禄招远将军,温陵太守,林禄开闽林始祖、后追封晋安郡王,墓葬于泉港九龙岗山龙马毓奇穴,福建另一支林氏于唐末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的河南光州固始林。

在集美,每年春节,从正月初六起到十五期间,很多地方都会有庙会,比如正月初六的孙厝庙会上,宋神宗御赐的“真异大师”宋代名医孙惠应的坐像会被抬出来巡游。还有初八霞梧李姓庙会、正月十五张姓二十四社庙会等。

但在侨乡集美大社,正月十五一整天的元宵宗教民俗庙会规模最为宏大,游街队伍经过集美的大街小巷时鞭炮声震天,浓重的烟雾让人窒息,而其场面之壮观、集结人数之多实属罕见。海内外乡亲及当地群众纷纷祀奉先人“船灵公”——“开闽王”王审知,以及“进士祖”陈文瑞,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历史由来

王审知:据史载,王审知原是一位封疆大吏,唐景福元年,奉其兄王潮之命,率军攻打福州,平定全闽。王审知执掌福建军政大权29年,他以史为鉴,以民为本,采取保境息民的政策,轻徭薄赋、劝农兴学;他招抚流亡、选贤任能、扩大开放,特别是十八姓随王入闽,安置了大批中原流民,这是继“永嘉之乱”后,中原入迁入闽南的又一个高潮,这些南下的中原人带来北方的新文化、新技术,促进了福建经济文化发展,使八闽大地在五代十国纷争局面中,不但避免了战乱之苦,政治、经济、文化还得以飞速发展,保持了长达三十年的持续安定繁荣,为两宋之后福建成为富庶之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审知从而成为八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政绩卓著、影响深远的君王,享有“开闽王”之美誉。宋太祖御赐“八闽人祖”横匾。

王审知治理福建,特别注重开发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一带沿海。在开发同安府时,他下榻同安,亲往浔尾(今集美)嘉禾岛(今厦门),后染病逝于同安北辰山。唐末宋初,闽南当地民众在北辰山建广利寺,并为其塑金身,供奉这位“开闽之王”。到了明末,厦门、漳州、泉州一带不少民众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带去了王审知的神像,也带去了大陆的香火。还有许多人漂洋过海移居他乡,其中以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居多,他们也一直供奉着“开闽王”王审知。一千多年过去了,王审知的子孙虽散居各地,但大家对祖宗的德望功勋无不感念在心。

集美当时隶属同安府,陈氏乡亲在祖厝建了王审知庙,并从北辰山引来香火,尊其为“船灵公”,成为北辰山“分炉”。几百年来侨乡集美大社一直祀奉这位先人。到了1913年陈嘉庚先生从南洋回集美大社故乡办学时,陈嘉庚怀念这里“开闽王”,又兴土木扩建陈氏祖厝供奉“开闽王”。 如今东南亚各地和港澳台以及闽南一带供奉“开闽王”的庙宇不下数千座,王审知成为闽台文化重要渊源之一,也成为福建和厦门宗教旅游的一道风景线。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一方面答谢闽王王审知开发福建的功绩,一方面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陈文瑞:集美大社二房角人,乳名九官号应萃字文瑞,晚年别号同凡。生于公元1573年明神宗万历年间,家清寒,父早故,公幼年就很聪敏,沉着,极少言笑,每当与哥哥农耕休息时,总是手不释卷,慈母感到公好学有壮志,便送他进塾堂读书。明朝万历戊午科(公元1618年)戴国章榜公考中举人;明天启乙丑科(公元1625年)余煌榜,进士及第,钦点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令。大器晚成,时年五十有一。成为集美大社高中进士第一人,被称为“进士祖”。

他在任期间,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不畏权贵,执法公正,刚直不阿;“五载戴星按狱”,“豪贵莫敢挠”。他为民请命、伸张正义的做法,招致当地既得利益阶层的忌恨,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意欲除之而后快。

据载,陈文瑞任期5年届满后,告假还乡探亲,在归途中带了几十个大箱子。吴县土豪劣绅以为里面装的都是金银珠宝,聚众强行阻遏,并联名告以搜刮民脂民膏。上级只得先将箱笼贴上封条飞报朝廷派人前来查办。待开箱检查,没想到里头除了旧衣布鞋、陶盘瓦罐外,还有“冒充”金银的砖块碎石。原来,陈文瑞在任期间,廉洁自律,不贪分文,因而没能衣锦还乡,怕里人见笑,只好“以假乱真”。为嘉奖陈文瑞的廉洁,熹宗皇帝御赐“尊亲堂”匾,下旨十六差役横抬出城,若逢民宅坟墓挡道,恩准拆除通行。陈文瑞为不惊扰沿途百姓,不走陆路,而是乘船从海上返回故乡,留下了一段佳话。

由于陈文瑞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阿权贵,得罪阉党。阉党正面找碴无懈可击,他们就面奏请崇祯,将他调京任用。日后想找机会施以暗箭。后陈文瑞以身体不适,不适宜继续留任,得皇帝准奏。这样,陈文瑞才得以避祸还乡,安度晚年。

陈文瑞荣归社里时,因囊中羞涩,只建了一处简陋栖身之所。抗战时期,大社遭日寇飞机轰炸,该故居夷为平地。后来,陈嘉庚先生为纪念乡贤,按原貌修建后供里人居住。

如今,显示着最高荣耀的“进士” 匾和“尊亲堂”匾,是大社人文鼎盛的明证。但在文革中被烧毁,今祖庙悬挂之匾乃是仿制。集美大社乡亲为纪念并鼓励宗亲子弟能多出人头地、学有所成,将他的神像也在正月十五这天抬出来供奉,大加膜拜,为族人祈福。①②③

庙会过程简介

元宵节前一天,集美沿街商户和住家就纷纷准备贡品,临街摆设桌案,富裕人家准备了整猪整羊,普通人家也会准备鸡、猪肉、新鲜瓜果等丰盛的贡品,贡品不论多少,那份虔诚的心意却是一样的。同时,还在门前屋檐下放上水桶,内置黄豆、地瓜、稻草等物,据老人介绍,这不仅是为“‘开闽王’的兵马”准备食物,也象征了群众对来年丰收年景的美好祈愿。

(当日大社祖厝广场的祭奉场景)

元宵节早上八点,五位先贤的神像(“开闽王”王审知、王审知夫人、王审知妹妹、“进士祖”陈文瑞、黑面祖师)被八抬大轿请出来,由舞龙队和腰鼓队、各角头的旗子领队,持续一整天的巡游由此正式拉开帷幕。一时间鼓乐震天,炮仗齐鸣,在鼓乐和鞭炮声中,沿街转巷,顺着固定的路线巡游,信徒们一路跟随,焚香祈福,队伍越来越长,绵延数里。沿街商户家家兴高采烈,开门迎神。

每年的巡游路线以每个角头的宗祠为连接线,途中路线几乎会把集美文教区这边的主要大街小巷连接起来,具体路线大致是:早上8点从大社祖厝起香开始,途径大社路—集岑路—岑头香点(停香点:集美百货)—岑西路—嘉庚路(经学村大门)—郭厝香点(停香点:郭厝)—嘉庚路—石鼓路—绕过龙舟路—渡头香点(停香点:鳌园停车场)—后尾香点(停香点:归来堂)—尚南路—美西巷—回大社祖厝香点。下午1点从大社祖厝起香开始,途径大社路—渡南路—纪念碑南大门—上厅香点(停香点:上厅角)—环城路—集岑路口—塘青香点(停香点:塘墘榕树)—环城路—塘埔路—盛光路(新区香点)—盛光路—银亭路口—内头香点(停香点:内头)—石鼓路绕集源路—盛光路绕大社路—回大社祖厝香点。各香点停留30分钟,让附近的人们有时间膜拜、祈福。

(“开闽王”王审知、王审知夫人和王审知妹妹坐像)

抬佛像的人要求是陈氏大社里身强体壮的男后生即可。而那些大旗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去举的。旗手必须是上一年刚结婚或者上一年刚生男孩的青年后生。

巡游途中,每到一个祭拜点,还要抬着神像奔走数圈,左右摇摆,所到之处,人山人海,鞭炮声更是振耳欲聋,场面热闹非凡。据说,这是因为这些神们一年365天都要待在庙里,一年难得出来一次,因此兴奋到手足舞蹈,以致于抬轿者们都压不住。

一天的巡游结束后,“开闽王”王审知等众神像回到集美大社陈氏宗祠前的广场,接受集美的陈氏族亲,以及来自海内外的乡亲、当地群众的祭拜。期间还会穿插舞龙舞狮、歌仔戏、木偶戏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成为集美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正月十六还要在祖祠广场举行“攻炮城”活动,其热闹程度不及正月十五。

据老人们说,此元宵宗教习俗从古就有,但文革期间停了,有些宗祠牌匾还遭到毁坏。改革开放后又得以恢复。大约几年前,被政府认定为迷信活动而被禁止。据当地人讲,有一年元宵节在要出来巡游的当天,出动警察阻止佛像被抬出来,同时抬佛像的长棍也被居委会没收。当日上午的巡游没有实现。但是,还是无法阻挡当地群众虔诚的信仰,他们派老人家去居委会拿回了长棍,下午不顾阻力,还是把佛像抬了出来。大概到去年春节,此项活动又重新被允许,而当年的活动尤为隆重热闹。

如今,集美大社的男女老少对此项活动十分热衷。因为,在被禁止的那几年,当地有发生过不祥之事,比如车祸等,导致当地百姓对此项活动深信不移。于是,造就了现在一年一度的集美闹元宵热闹非常的习俗。

人物详细链接1:

“开闽王”王审知④

(“开闽王”王审知(公元862-925))

(厦门北辰山开闽王王审知雕像)

“开闽王”王审知(公元862至925),因其在闽期间建树颇多,受到后人的好评,被闽王氏子孙尊为骄傲,是闽王氏祖先。2007年2月4日,海峡两岸合办的首个文化研究机构——闽台王审知研究会在福州成立。世人多知山西太原王氏,有关开闽王的情况,列示以下文献,以备日后整理之用,同时借此平台,宣传闽王氏祖先,寄托对祖先之思。闽王氏后裔多为开闽王王审知第4子王延政所传。

相关文献(1)

“开闽王”其人

王审知(862-925),字信通、祥卿,号白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人。自光启元年(885年)入闽直到去世,在闽39年,其中在福州32年,先后任福州观察副使、威武军留后、检校刑部尚书、威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右仆射、检校司空、特进检校司徒、检校太保、琅琊王、中书令、福建大都督长史、闽王等。

王审知重视社会的安全、稳定工作。光启二年(886)八月,王审知兄弟带兵攻打泉州,杀了贪赃枉法、无恶不作的泉州刺使廖彦若。在福州的福建观察使陈岩迫于形势,承认王氏兄弟,并疏请唐朝廷委任其为泉州刺史,泉州面貌很快好转。大顺二年(891),陈岩病卒,内弟范晖在福州自称留后。景福元年(892),王审知兄弟为了统一福建作了周密准备,经过一年三个月的苦战,终于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福州城。王氏兄弟入城后,亲自“素服葬陈岩”、“厚抚其家属”,取得安定局面。随后,王氏兄弟还立刘行全庙祀之,大得人心军威大震,传檄四方,建州徐归范、汀州钟全慕,以及山区、沿海等处游散的武装力量都相继归顺,全闽得到统一。王审知采取种种措施,使福建境内的社会秩序得到安定、稳定,为福建的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王审知很重视经济开发,主要表现:第一、发展水陆交通。天复元年(901)他在筑罗城的同时,挖护城濠,建有去思桥、津通门等。天佑三年(906),王审知又在福州正街(今东街口北)毛应桥南筑还珠门,建南关桥(今称安泰桥),还开河通沃桥浦,引潮贯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建沙合桥(又名九仙桥)等。第二、扩大内外贸易。他执政时,取消闽江流域的关卡,以便货物畅通,以保山区、沿海城市的物资交流。同时,他在黄岐半岛开辟对外贸易港,史称“甘棠港”。随后福州与朝鲜、印度、苏门答腊的三佛齐等国家,都经常有使者和商旅往来,在福州等地进行经济、文化等贸易活动。舶来品有象牙、犀角、珍珠、香药等应有尽有。第三、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委派有生产经验的颜仁郁管理农业,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县,劝课农桑”,把因战乱而流亡各地的农民尽数招抚回乡,给予合理安排,鼓励他们开荒造田,发展生产;他为了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决定凡耕种“公田”,其税“什一”,“敛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来减轻农民负担,他还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大量生产出口茶叶等,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他重视兴修水利,如修浚福州西湖,把原来周围20里的西湖,扩展到40里,灌溉闽县、侯官两县民田;他在福清筑海堤,防潮护田,灌溉民田数千亩。第四、发展手工业发展。如闽北山区,办有很多茶厂,官焙有38处,民焙有1336处。在福州西南,王审知建炉治13所,供铸造用。在建阳,陶瓷业也较发达。在汀州置铅场,铸铅钱和铜钱。后来又铸大铁钱,以五百文为贯。当时手工业生产发展很快。王审知任职期间,福建经济建设有很大发展,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现象。

王审知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重视使用人才,到福建以后,安置了大批的中原流民,特别对文人业士很爱惜,专门设招贤院等机构来接待他们。他采纳了翁承赞的建议,在福州“建四门学(高等学府),以教闽中之秀者”,选知名人士黄滔等担任“四门博士”。在王审知的倡导下,当时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僻村间设有私塾,“幼已佩于师训,长者置国庠”,使文化教育事业大大发展。

王审知重视搜求书籍。天佑元年(904),王审知组织了大批知识分子,搜集缮写各家遗书,奉献给唐政府,充实编史资料,又为徐寅刊印《钓矶文集》等,为抢救和保存祖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王审知还修复和创建许多寺和塔,他在主政时,兴建和修复了260座寺和6座塔,这些寺塔有的为后代留下了价值的文物,也就是旅游资源之一。

王审知为唐末五代时期福建的社会安定、稳定、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受到后人的好评。

相关文献(2)

闽台联合成立研究会纪念“开闽王”王审知

2007-02-03

新华网福州2月3日电 (记者 孟昭丽)海峡两岸合办的首个文化研究机构——闽台王审知研究会于近日成立。此举标志着闽台两地百姓从合作办厂,拓展到联合开办文化研究机构。

台湾著名企业家王建堃出任第一常务副会长,台湾桃园县王氏宗亲会北区分会会长王金荣和台湾成功大学教授王大琛分别出任永远名誉会长和名誉会长。

闽台王审知研究会会长王大盛表示,研究会将弘扬祖德,亲睦宗谊,加强闽台两地民间文化交流,完成“闽王金身”巡安金门、台湾,祈求两岸民众太平安康,并将团结闽台两地和海内外200多万子孙,共同宣传王审知“德政惠民”的历史功绩。

王审知是五代时闽王,河南固始人。五代动乱时期,他在福建采取保境安民政策,努力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被誉为“开闽王”。

为避免卷入战争漩涡,王审知坚持“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其维护国家统一的功绩,至今仍为两岸百姓所称道,其子孙也为之引以为豪。

王审知与兄王潮、王审邽的后代后来从福建迁徙到台湾,再从闽台转向全球,现有200多万,其中台湾有50多万。

王大盛告诉记者,研究会还将完成闽王陵、闽王纪念馆配套工程建设,塑造王审知巨型塑像,重建莲花永兴寺等工作。

相关文献(3)

连江县档案馆 珍藏一本百年历史的王氏族谱 “开闽王”王审知的画像里面都有

2007年09月21日 东南快报

昨日,首届海峡百姓论坛暨闽台族谱展在福州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近千部“百家姓族谱”汇聚一堂,公开展出。

展览上,来自福州和台湾等地的王审知后人有些遗憾,因为他们没看到属于自己的族谱。不过,省档案馆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提供了一份连江县档案馆珍藏的王氏族谱,这本有百年历史的族谱可让王氏后人们大开了眼界。

连江县档案馆郑馆长说,这本族谱成书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了,记载了从“开闽王”王审知到清末民初王氏后人的传承谱系。翻开封面,还可以看见王审知的画像,王审知慈眉善目、气度不凡。“我还是第一次看见王审知画像。”一位来自温州的王先生说。

“这本族谱的珍贵之处,一个是详细介绍了王审知族裔代代相传的情况,内容比较丰富,还有一点是在族谱前有不少古人为王审知及其后裔所写的传、序。”郑馆长说。一位台湾老人说这些传、序大部分在台湾的王氏族谱中看不到。

王审知族谱里还记载了王氏后裔的简要生平、功绩。如果哪位后裔有做过造福一方的好官,或做了其他好事,他们最精彩的事迹都会在族谱中被记录下来。可惜的是,受封建思想影响,女子都不能上族谱。

这本族谱在“文革”时期差点被当作“四旧”烧掉,幸亏县委领导发现了它的价值,当时让档案馆将其收藏保护起来,事后还对族谱进行了修复。“它可以说是我们馆里最珍贵的族谱之一,我也很喜欢它1郑馆长兴奋地说。

“台湾流传下的王氏族谱可都没有这么古老。“台胞王义辉先生说,“现在台湾王氏宗亲基本上是20年翻修一本族谱,最近几年修族谱的工作也渐渐慢下来了。”如今看见了这本族谱,王义辉先生连说了好几遍“真是宝贝”。

省档案馆工作人员小张又带领这些王氏族人参观了另外一套五本王氏族谱。“这套族谱也十分难得,里面有古人题写的王审知传记。”小张说,“包括这套王氏族谱在内,我们展出的尚干林氏、雁门萨氏族谱、北宋名臣李纲等人的族谱,全是族谱里的珍品。”

王氏族人很想现场翻阅这些族谱,但展出条件不允许这样做。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表示,如果这些台湾客人愿意将族谱带回台湾,可以去档案馆复制一份。

王审知后裔王丽华女士说,目前在福州的王氏后人都有个共同心愿,将福州的王氏族谱尽可能地修复、保护起来,“大量王氏族谱已经在历史劫难中散失,我们现在正在尽力抢救剩下的王氏族谱,并加以翻修。” (本报记者 王进 文/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3666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1
下一篇2023-10-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