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祖先是否包括女性祖先?

历代祖先是否包括女性祖先?,第1张

俗话说,秤不离砣,公不离婆。人类的先祖也有公婆之分,男性祖先是公,女性祖先是婆,即先考与先妣,民间有的地方俗称为祖公和祖婆。中国民间的历代祖先中,由于长期处于男权 社会 ,男性祖先自然是主体,但任何人均无法否认女性先祖的存在。

祖先我国民间后代能识别自己祖先的途径有四个,一是民间族谱,二是宗祠牌位,三是祖坟,四是祖先祭祀。

(家谱)

族谱,又称家谱、家乘、祖谱、谱牒、宗谱等,是从史志表的格式借鉴而来,主要记录家族世系的繁衍。中国民间家谱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家规等等,是姓氏家族人物 历史 资料,包括家族姓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人物世系分支等,其中人物世系记载的是历代祖先的名、字、生卒年月、娶妻姓名(所葬地名山向)、所生男丁、所葬地名山向、有无墓碑等。

民间族谱虽然有大体的统一格式,但记载详略不一,有的族谱将生有男丁的女性记载上去,有的则略去不记,但大多的族谱都有记载,一部分只记载 历史 上有贡献的女性,或者比较有名的女性。由此可见,中国族谱对女性的记载虽然遮遮掩掩,但还是有存在的这一事实。

(宗祠)

宗祠敬奉的祖先牌位基本上与族谱同步,有的是族谱的照搬,有的则是族谱的一种简化形式,牌位一般亦书有女性先人的特称——先妣之姓名。宗祠由男性主事,但族人的女性配偶与男性一样可进宗祠祭拜先祖,我国一些地方祭拜先祖时还以女性为主。

祖坟

凡家族世居之地,必立家族的公共墓地,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祖坟地。如果说族谱和宗祠牌位以男性为主,女性只是附属,那么在祖坟地,男姓与女性的坟墓是平等的,没有男女别。这可能与民间笃信风水有关,认为只要哪位祖先,不管是男祖先还是女祖先,只要葬得好就是荫庇他们的好祖先。因此,后人在立碑或扫墓时皆平等对待。族谱、宗祠牌位是一种文字记载,祖坟则是自己祖先的实物见证。

(墓葬壁画中的伏羲和女娲)

中国民间对祖先的祭祀历来就有两位先祖,即伏羲和女娲,传说是一对夫妻,伏羲被称为牺皇、皇羲、太昊,又称青帝,为五天帝之一。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称又称娲皇、女阴娘娘,是福佑社稷之正神,被尊为华夏民族人文先始。受伏羲和女娲神话传说的影响,中国原始宗教傩文化中亦有两位被尊为祖先,即傩公和傩母,又称傩爹傩娘,是很多地方信仰的祖神。直到今天,我国民间一些地方的傩祭活动中依然以祭祀这两位祖先为主。

在南方沿海、台湾、琉球等东南亚地区将妈祖当作祖先敬奉,有的地方则把何仙姑作为祖先敬奉,中国西南部分地区则把祭祀祖先称为庆娘娘,娘娘自然是女性。我国还有一些地方,把对家族有特殊贡献的女性先祖立为神灵祭祀,如祖太婆、祖婆等。还有一些地方,把女性立庙作为祖先祭祀,陕西省临潼骊山有一座人祖庙,庙里面仍供奉着女娲,每年祭祀两次。祖先祭祀可以看到,把女性列入祖先祭祀,在中国民间长期存在。

(傩神庙)

中国从古代开始,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婚姻,即某家庭生的全是女孩,没有男丁时,可以让女婿入赘,俗称招郎,其后代随女姓。从古至今,入赘成为了中国民间常见的婚俗,几乎每个姓氏和家族都有这种现象。女婿入赘继承的是女方姓氏和血脉,可能在几代之内族人有正统和非正统的议论,但久而久之,族人就忘记了这码子事,自然而然地成为正统。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其实女儿继承父系姓氏更正宗,至少不怕“走火”,都是自己女儿身上掉下来的肉,无论如何均是自己血脉的延续。这样,女儿就成了其后代真正延续家族的实际祖先,这种情况在中国 社会 还为数不少,古往今来,每个姓氏之中,每个家族之中都存在。

(妈祖)

不可否认在封建男权 社会 ,女姓没有地位可言,而传统的姓氏观念来说,嫁入家族的女性因为是异姓,不能视为血脉正统,不可以是姓氏的传人,在人们的意识中不能算是姓氏的祖先。虽然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夫权 社会 中女性不是姓氏上的祖先,但在又为何在女性前加“祖”字辈呢?如祖母、曾祖母、高祖母、太祖母等等,实际上就是一种祖先地位的认可。可见古代人们只是肯定女性不是姓氏的传人,并没有否定女性作为人类祖先和家族的祖先的实际地位。

宗亲指的是是同宗的亲族,有血缘关系,但并非直系血亲。祖先指的是本人承自父系的直系祖先。

比如说你和你父亲和你儿子是一脉单传。你爷爷还有兄弟就是你二大爷,三大爷,四大爷等。你的父亲,你爷爷,你的太爷爷,都是你的直系祖先。对你儿子而言,你和你父亲,你祖父,太公都是他的祖先。你的二大爷,三大爷,四大爷和他们的子侄,你的堂兄弟们都可称作是你的宗亲。

宗亲:

同源于一个祖先的男系血亲。如高祖父、曾祖父、孙、玄孙等。旁系(男性)宗亲。如族曾祖父、族祖、族兄弟、从祖、从父、从祖兄弟、亲兄弟、伯父、叔父、兄子弟子、从子、族子、族孙等。本宗男系血亲的配偶,即嫁入本家的女性。如曾祖母、祖母、母、儿媳等。本宗未出嫁的女性。如未出嫁的三从姐妹、未出嫁的再从姐妹、未出嫁的堂姐妹、未出嫁的亲姐妹、未出嫁的女儿、未出嫁的侄女等。

区别:

1、宗亲包括同源于一个祖先的男系血亲。祖先指得是自己或家族的直系,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父亲、祖父等。

2、宗亲包括本宗男系血亲的配偶,即嫁入本家的女性。祖先不包括女

性。

3、本宗未出嫁的女性。祖先不包括女性。

虽然现实情况中人们也会有供奉逝去的母亲、祖母等母系一族的牌位。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终究是存在着的。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历代祖先是不包括女性祖先的。原因很简单,古代的中国 社会 是一个典型的根深蒂固的父系氏族 社会 。

首先呢,父系氏族 社会 并不是中国所独有,在全球各地普遍存在,时至今日也依旧是父系 社会 。从母系氏族 社会 过渡到父系氏族 社会 ,其原因主要是 社会 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生存方式逐渐由采集狩猎固定为种植与游牧。 这与生产方式对于男性的要求更高,男性的特点也更为有利。因此男子的地位逐渐提高。最终,转变的特点编是家庭中的核心成员由母亲、女儿转变为父亲、儿子,女性逐渐被排除在外,不再被视之为家庭的传承。

在中国父系 社会 发展的重要标志便是分封制。国家通过国家权力确认,并且巩固了父系 社会 的地位,并将之与家族传承、 社会 传承以及财产继承相挂钩。女子从法理上失去了家族继承人的地位,因此在伦理上也不再视之为家庭的核心成员。

后来儒家文化以及最后的宋明理学对于这一传统的增强,使得中国的父系 社会 更加的巩固和完善。最终这一特点在祖先崇拜方面表现便是家族祖先不包括女性祖先。

综合来说,生产力要求、国家政策影响、以及思想文化的禁锢是导致历代祖先中没有女性祖先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

①人类的繁衍离不开男女两性,因此,缅怀已故祖先就有祭祀先考和先妣。尽管在父系 社会 男尊女卑思想比较严重,也并没有排斥妇女在家庭的存在和作用。在民间编修的同一姓氏同一始祖的宗族谱蝶中,突出同出一脉的男性血统之亲必具名字号等,而作为男性配偶之妻妾的女性,是姻缘之亲,只注明娘家父姓(x氏),并没有名字号等。总之,我们在族谱中,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祖宗男性先考的名字,而对祖宗女性先妣只知道她的姓氏了。各世代的先考姓氏一成不变,而先妣来自不同的姓氏。族谱描述的男性姓氏一以贯之不可变,而男性的配偶之女性姓氏是经常变化的。

②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中的盘古,是中国人远古时代的男性祖先。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中的女娲,是中国人远古时代的女性祖先。如今 社会 家族中的已故先考先妣,都是我们生活中每个人具体祭祀的男性和女性并存的祖先。

历代祖先中是有女性祖先的。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以男性为主,父系 社会 ,但是已婚女子在过世后会以配偶身份列入夫家的族谱,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家谱,血脉传承后长久以来先辈就被奉为祖先

若女子未出嫁,因有亲密的血缘关系,所以也常被当成祖先。

在古时很多地位高受人尊敬的人都会被尊为祖先,其中就有女性。如何仙姑,妈祖等。在南方沿海、台湾、琉球等东南亚地区将妈祖当做祖先之一。

从遗传上说,祖先是包括女性祖先的,每代祖宗都记载有祖太婆,这就是女性祖先。

但是,谱系就另有一说了。从前有两个谱系:儿子的儿子的儿子(男系遗传)……称为龙脉传承,女儿的女儿的女儿(女系遗传)……称为凤脉传承。

后来发现:男系遗传(Y基因遗传)是永远不变的,而女系遗传(X基因遗传)在经过四五代后,因为X杂交,就面目全非了。于是,女系遗传(凤脉)就不了了之了。只有男系遗传(Y基因遗传,永不杂交)能够代表血脉遗传。

我国几千年的父系 社会 , 都是有男子祖宗传承,从没有说过女方祖宗,女子们 都是在结婚后随丈夫生活,当老奶奶,死后随丈夫安葬,从没有女子在娘家生根的,也就是很少有在娘家当老姑奶奶的!凡是死在娘家的女子死后连坟头都没有,哪有什么女子的祖宗??提此问题的确实不懂中国 历史 ,真乃可笑也!

一般的大家族都是有自己族谱,从最初代族长依次往下排,看你是嫡系还是旁系。只有一代人中对家族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可以排进族谱。题主的问题有疑问,大多数人都是认为只有男性才可以排进族谱,武则天怎么解释,相对而言,你问的是历代祖先,我个人而言(仅仅代表个人)女性可以作为祖先的。而祖先这个词就有点疑问了。没办法做出正确的回答。

一般的大家族都是有自己族谱,从最初代族长依次往下排,看你是嫡系还是旁系。只有一代人中对家族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可以排进族谱。题主的问题有疑问,大多数人都是认为只有男性才可以排进族谱,武则天怎么解释,相对而言,你问的是历代祖先,我个人而言(仅仅代表个人)女性可以作为祖先的。而祖先这个词就有点疑问了。没办法做出正确的回答。

子随父姓,女儿出嫁都是人类违反了老祖宗留下的规矩。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是子随母姓,儿子出嫁!

请为我的回答夸奖,谁辱骂我谁就去死!

巫傩活动在赣鄱大地可上溯到殷商。经三千年的沿袭、发展,江西傩文化形成了历史积淀丰厚、原始形态古朴、文化遗存众多、文化体系完整等鲜明的特点;江西傩事活动分布广泛,其中的许多民俗遗存和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据 1995 年调查统计,全省有 25 各县(市)有傩事活动,保留的傩舞傩戏节目 247 各;江西傩被学术界誉为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倍受瞩目,多次应邀远赴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及香港、台湾地区表演、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据《山海经》记载,夏朝帝泄十二年,在华北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件:商族首领亥,赶着牛群去有易国(地当今河北易水流域),有*秽不轨之事,被有易国王绵臣杀死。亥的儿子微,“假师千河伯,以伐有易”。最后消灭了有易国,杀了绵臣。

微,又叫上甲微或上甲。也说微是名,上甲是字。他与夏帝泄是同一时代人,约在公元前19世纪初叶。从商族始祖契到汤建立商朝前共14代,微是第8代,处在当中。他是商族历史上一位重要的领袖,消灭了有易国,替父报了仇,为商争了光。为祭祀亡父又创建了“五祀”之礼。

(禓,shang ),一是鬼名,指非正常死亡之鬼,称为“强死鬼”;二是礼名,禓礼;三是行祭,动词。五祀,有五种祭祀对象:门、窗、井、灶、中霤(屋檐或堂屋)。禓五祀,《说文解字》示部说:“禓,道上祭”,要将亥的尸体从有易国运回,当然也有一个“道上祭”的过程。而微创建的是“禓五祀”,还不是一般的“道上祭”。在当时,禓五祀很可能是一个完整的仪典,因为鬼死得冤,特别不安分,所以禓礼要将门、窗、井、灶、屋檐(堂屋)都搜索驱赶一遍,以免有强死鬼被遗漏。可见,禓礼比傩礼更细、更费力气。后代则把禓和五祀,分成两类仪典。

创禓五祀本来祭祀亡父,但其深层意图或许是为增强国力,以征服邻国,并夺取夏王政权。这是商族历史上的一大转折,从此商族不断壮大。甲,是天干之始,殷人将天干应用于天文、历法、农业生产、宗族谱系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使商族在科学、文化方面逐渐发达,乃至超过夏王朝的实力,这应当都是在上甲微手上加速发展起来的。

商禓,就是商傩。饶宗颐说:“按#91;即禓,与傩字同”。

东汉学者郑玄注《礼记·郊特牲·乡人禓》说:“禓,或为献,或为傩。”这样说来,实际上它是一礼三用。你看:第一,傩,驱赶一般的鬼疫,是定期的。第二,禓,不定期。因系驱赶强死鬼——非正常死亡之鬼,所以要比傩礼更激烈,更复杂,需要将门、窗、井、灶和屋檐(或堂屋)等处都要搜索驱赶干净。第三,献,上甲微祭祀亡父亥,必有献。 中国古代的礼,是一种基本政治制度,关系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礼从风俗中提炼而来。礼就是法,违礼就是违法。礼又是一种宗教,古代的礼也是由国家组织和管理的宗教活动。所以,中国宗教史常称其为“国家宗法制宗教”。

中国古代的礼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类,称为五礼。两千多年的古代历史,也是五礼的历史。汉族统治者用这个系统,掌管中央政权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也用这个系统。甚至民国时期也将当时的礼仪制度都纳入五礼分类中。

古代的傩礼,有两大任务:一、定期驱傩;二、为死去的帝王将相送葬。它至少与军礼和凶礼有关。所以,要了解和研究傩文化,也需要多少知道一点五礼的常识。简单的说:一吉礼,是对天神地祗和宗庙(祖先)的祭祀之礼。封禅就是历代最大的吉礼。二凶礼,是指伤亡灾变之礼,包括水旱、饥馑、兵败、寇乱等礼,以丧礼最为重要。三军礼,主要是指军武之礼,有亲征、遣将、受降、凯旋、大射等礼。傩礼,多数朝代都归于军礼。四宾礼,是指君臣、父子等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中央与地方、中国与外国之间关系的仪典。五嘉礼,则是指登基、册封、婚冠、宴乐、颁诏等“喜庆”之礼。

傩礼,在五礼中是军礼的一个项目,它本身就是一种带军事性质的行动,诚如唐代贾公颜疏所说,傩礼“亦是武事”。周代傩礼的主角方相氏,由掌管军政军赋的大臣夏官大司马领导。方相氏本人没有爵位,不在士大夫阶级之列,却是掌管驱鬼逐疫的下层专职军官。方相氏被称为“狂夫”,就是因为他们是个子高、力气大、本领强的军中能人。由此可见,周代傩礼的礼意是“军人战胜鬼疫”。 傩戏是一种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蜕变脱胎出来的戏剧形式,是宗教文化与戏剧文化相结合的孪生子,积淀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这种戏曲艺术形式,曾经一度遍布三湘四水,省内的苗、侗、瑶、土家族村寨都有其活跃的身影,是我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湘西称之为傩堂戏、傩神戏、土地戏、师公子戏,湘南称为师道戏、狮子戏、脸子戏,湘北一带则称为傩愿戏、姜女儿戏,湘中称为还傩愿、老君戏等。

傩是古代驱疫降福、祈福禳灾、消难纳吉的祭礼仪式。巫傩歌舞逐步溶入了杂技、巫术等内容,扮演因素、表演因素也增多了,并与其他地方戏剧种有所借鉴与交流,甚至出现了傩、戏杂陈的局面。随后,我省各地的巫傩活动出现了逐渐戏曲化的倾向,剧目日渐增多。到了清代的同治、光绪年间,傩戏已初步脱离了傩坛,登上了戏台,而且常年都可以演出。到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傩戏还进入到热闹的城镇演出。

新中国成立之后,傩戏的封建迷信色彩受到抑制。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傩戏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消失,但在我省的一些地方还保存着这种古老的戏曲形式,湘西、湘南、湘北以及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活动着一些业余的或半职业化的傩戏剧团。 宫廷特设的专职驱疫赶鬼的军官方相氏,是宫廷傩礼的主角。他头上顶着熊皮,再从肩部披下。熊皮的头部装着四只金黄的眼睛,穿着褐色的上衣和红色的裙子,左右手分别挥舞着盾和戈,率120名“罪隶”,狂呼狂叫地在宫中一个一个房间地搜索鬼疫,把它们驱赶出宫去。《周礼·夏官》是这样写的:“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索室驱疫”。这就是西周宫廷傩礼的基本式样,就是那么简单,那么粗犷。

“黄金四目”是什么意思,学界还有很多争论。清代孙诒让认为:方相氏的面具,不是装在熊皮的头部,而是将黄金铸成的四只眼睛用索串连起来,然后两端挂在耳朵上,四只金眼布置在鼻子的两边。这种说法有合理的成分,现今江西乐安的“鸡嘴”和“猪嘴”面具,就类似此法。

西周有罪、蛮、闽、夷、貉五种奴隶,后四种都是外族俘虏。罪隶,则是周族内部因罪被贬为奴隶的人,其中挑选120 名,平时在百官官府做“家中小事”(轻微劳动),举行傩礼时,则由方相氏率领在宫中驱疫赶鬼。傩礼中的“百隶”是个概数,实际上是120名。

周代的礼制相当繁复,大多追求庄严隆重,配有乐舞。却也保存着像傩礼这样粗糙的礼典。这种宫廷傩礼后世称为“周之旧制”,当做傩礼的样板。它有三个特点:

第一,它是朝廷规定必须举行的礼典。宫廷每年定期在春、秋、冬各举行一次。冬季是在除夕进行,由于天气最为寒冷,要求全国上下全都要各自参加不同等级的傩礼,称为“大傩”,奴隶也得参加。

第二,它是原始傩仪意念的遗存。主角方相氏还是半人半兽的打扮。长期继承着驱赶“无形之鬼”的格式(傩传到日本则很快改用有形之鬼。中国和韩国有些地方后来也用有形之鬼)。整个傩礼不信神,更不求神。傩礼驱疫总是驱之必胜,凭的是方相氏的凶丑和力量。

第三,它保留了浓厚的原始群舞成分。整个仪式简单、粗犷,没有迎神送神等多余的程序。只是在傩礼前,有个“舍萌”仪式,是为天子求来年吉梦的,也是为傩礼开路。而傩礼本身宗教因素很淡。方相氏与百隶驱疫,也只表达一种疾恶如仇的情绪,没有其他情节。 上古的傩,简单而又粗犷,保持着浓厚的原始群舞特点。进入秦汉时期,由于信仰和艺术活动的新发展,要求傩礼也要有所提高。从秦和西汉的傩礼开始,逐渐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和程序。先是在方相氏和百隶的基础上加进了童男童女,东汉前期又将童男童女改成只有童男担任的“侲子”。到了汉末,更增添了“十二兽吃鬼歌”及其表演过程。

晋代司马彪《续汉书·礼仪志》记载的这种汉末傩制,其他所有后汉史书全都没有提及。其中,十二兽(又称“十二兽神”或“十二神”)的多数出典无从查考,被十二兽“吃”的十一疫大多也找不到来源。这很可能是这种傩制经历的时间极短,又逢兵荒马乱,使典故失传,终成千古之谜。“十二兽吃鬼歌”的内容是说:甲作、巯胃、雄伯、腾简、揽诸、伯奇、强梁、祖明、委随、错断、穷奇、腾根十二位神兽,分别要吃鬼虎、疫、魅、不祥、咎、梦、磔死、寄生、观、巨、蛊等十一种鬼疫;最后还要劝鬼疫赶快逃跑,不然就会被十二兽掏心、挖肺、抽筋、扒皮,以致被十二兽吃掉。十二兽中能找到明确出典的有四种:

①雄伯,传说中能吃“魅”的神。

②伯奇,即百劳鸟、鵙 。他本来是人,其父轻信后母谗言将他杀死,变成伯奇鸟,父亲发现错杀后,便射死了后母。伯奇变成了鸟,但心明如镜,故能知恶梦、吃恶梦;

③强梁,又叫疆良,虎首人身,四蹄长肘,能衔蛇操蛇的神。强梁与祖明一起共同吃磔死、寄生两类鬼疫;

④穷奇,像牛,一身长着坚硬的刺猬毛,其声如狗,吃人。又说像虎,长长的尾巴,爪如钩,手如锯。它专吃正直忠良的人,却细心侍候奸邪恶劣的人,是一个奇得不能再奇的“穷奇”。穷奇与腾根一起,能吃流传最广的鬼疫蛊。

可见,十二兽出身都不好,连根基很正的伯奇,人们也嫌他的叫声会令人家死人。

不过,司马彪记载的这种傩仪的整体结构是清楚的。它有一个“先倡→后儛→再驱疫”的简单情节,整个仪式就是一出雏形傩戏。即:开始,由太监中的艺人中黄门带领120 名侲子倡(似唱非唱,似说非说)“十二兽吃鬼歌”;接着是“方相与十二兽儛”(请注意:这是带单人旁的舞字,强调的是其表演成分)。中国戏剧史专家任半塘《唐戏弄》一书说:“汉制大傩,以方相斗十二兽,以斗始,而以舞终。”斗,是镇服十二兽的过程,令其改恶从善;舞,是方相率领十二兽和120名侲子,在宫中一间一间房子地赶鬼出宫。120名侲子们各自手摇拨浪鼓(鼗鼓),鼓声和人的呼号声,惊天动地,声势十分浩大,鬼疫还能不被吓跑吗! “傩起源于原始狩猎活动”的假说,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同。这种假说认为,它有一个从驱兽到驱傩的发展过程。

狩猎,是人类延续了几百万年的生产项目,再驱赶中猎取动物是一种基本的技能。经历了旧石器时代长期的狩猎实践,人们不断观察和摹仿动物行为,在狩猎之余也会手舞足蹈,以表达狩猎成功的喜悦和对动物的喜爱,并力求摹仿得逼真。这便是原始驱赶式群舞,一种最接近自然状态的艺术。

稍晚,发明了面具狩猎法,人们靠着面具伪装,接近和袭击野兽变得比较容易,狩猎成功率大为提高。人们便以为面具本身具有某种力量,因而产生了崇敬甚至敬畏面具的心理,早期的狩猎面具是假形和假头。在原始假面驱赶式群舞与原始巫术结合之后,逐渐演变成原始假面式巫舞;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驱赶巫舞逐渐转向以农耕为主题,成为农业社会的驱赶式巫舞。

生活在不同地区的早期人类,本来就有相对不同的生活状况。私有财产的出现,促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在我国,就有定居的旱作农业、稻作农业、半定居农业、草原游牧业、高原农牧业等不同经济类型同时并存。最迟到青铜时代,便形成了中原史官文化、南方巫官文化、北方萨满文化等不同文化形态。至少在考古学上,它们之间有着质的区别。进而造就了许多不同形态的假面驱赶巫舞。在中原,则形成原始傩仪。

这种原始傩仪应当有这样一些特点:最初是随意、杂乱无章的,没有整齐的步伐,摹仿的是追捕动物时的速度和效率。没有程式,无需继承,每次的舞姿可以不同。但是,少不了“驱逐状“这个基本形态语言;要披兽皮(准假形)或戴兽皮假形面具,跟真狩猎时一样做动物打扮,并且力求摹仿得逼真。 我国各地有数不清的傩神,也有数不清的戏神。稍稍辨认就可以发现,傩神和戏神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民间普遍称唐明皇为戏神,但早在明代,湖北蕲州的傩队,就抬着唐明皇的神像四方游走,可见唐明皇也是傩神。同样,二郎神、老郎神、太子神,都兼有傩神和戏神的双重身份。

其次,戏神的偶像,往往为童子相。旧时戏班中的婴孩道具就是戏神的偶像,演员上台前要对着木偶道具作揖,祈求上台演出平安顺利。这个婴孩道具被称为唐明皇或老郎神。内蒙古、河北、天津和东北三省普遍流行“供彩娃子”习俗,“彩娃子”为一男一女两个木雕的小童,身着彩色衣裤。演员上台前要对“彩娃子”燃香扣拜。陕西、河南的戏神“庄王爷”也是木刻的童子,清康熙时甘肃某戏班直称戏神为“童子爷”。

傩神的偶像也往往是木雕的童子相。江西有不少傩班供奉傩神太子,把一个童子偶像摆在祭桌上,演出前后都要对着“太子”祭拜;傩班演员的衣服上,写着“傩神太子”几个字。南丰县石邮村的“傩神庙”中供奉的傩神就是少年童子相。安徽贵池傩戏的神像,是一个高二尺馀的农村小孩儿形象。福建邵武有“太子菩萨”信仰,其偶像为一木雕小孩。傩戏品种之一的福建龙岩师公戏,把一婴孩砌末称作“太子爹”,演出前后有迎送“太子爹”仪式。贵州傩仪也有“送太子”仪式,偶像是一个约一尺长的木雕男童偶像,其生殖器被刻意雕出。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傩神与戏神的相似,不仅反映出戏源于傩这一事实,而且反映出童婴崇拜、生殖崇拜在我国根深蒂固。

傩的根本目的是驱逐疫鬼,因为疫鬼使人生病、致人死亡。在先民们看来,童婴是最容易生病、夭折的,因而为童婴驱逐疫鬼早在上古已成为傩的基本目的之一。同时,妇女不能生育或不生男婴,也被看成是疫鬼作祟,所以傩中包含着生殖崇拜的旨义是不奇怪的。

早在汉代,宫中大傩便使用120个10岁到12岁的童子,而江苏南通一带流行的傩戏至今被称为“僮子戏”,反映出人们延续后代的强烈愿望。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文献的民族。有关巫风傩俗的记载泛见于经、史、子、集。经、史主要记载宫廷“大傩”的仪式程序;子、集大都记载民间“乡傩”的形态。记载固然丰富,却“述而不作”,缺乏条分缕析的研究。

继王国维之后,20世纪30年代,留学日本的学者岑家梧著《图腾艺术史》一书。书中主要介绍西方学者有关原始图腾艺术的研究视角以及成果,同时附录《中国图腾跳舞之遗制》一文,对中国古代文献中与图腾相关的巫风傩俗进行了归纳。作者认为,中国远古传说中的“百兽率舞”,就是原始人类拟兽舞蹈的遗绪。文中还梳理了经、史、子、集中的典型事例,以及各地民间习俗中的牛舞、祈年舞、贵州苗族的“跳月”、海南黎族的“盘瓠舞”等等,文中写道:

关于傩舞、傩的起源,传说皆运用模拟动物的跳舞以驱逐四方疫鬼。

春秋前后,傩舞习俗的用意已转为驱邪逐疫。百戏、角抵也演变为民间节令的娱乐形式之一。然跳舞中的动作、仪仗、身体装饰仍然有模仿动物的用意,所表现的图腾跳舞的痕迹至易找寻。

这一观点具有“发现”的价值,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不过,仅仅局限于“拟兽”的图腾因素,未及其它。

戏剧史学者也很快注意到了这一点。周贻白在40年代完成、1953年出版的《中国戏剧史》第一章“中国戏剧的胚胎”中这样写道:

最初祀神的乐舞本属巫觋。三代以下,乐舞虽渐用于娱乐,但……亦仅仪式的一部分。其歌者或舞者为优为巫,很难分别。

汉代……承接了周秦之制,……祀祭所用依然崇尚旧有的仪式,不过规模已较不同。如“驱傩”一项,虽为仪典,实以舞蹈方式出之。……这形式虽或来自民间,但其形式仍很庄重,由此,反衬出乐曲的发展完全依仗着民间的来源。

这里涉及了巫傩与戏剧的关系,强调了民间的创造。

由于巫傩涉及封建迷信,50年代以后,渐渐被视为学术禁区。1956年春、1957年夏,文化部中国舞蹈研究会、中国舞蹈家协会曾两次组织调查小组,对江西、广西遗存的傩舞进行过调查、记录,此后便不再进行。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巫风傩俗自然属于被扫荡的“牛鬼蛇神”之列,研究无从谈起。

无庸讳言,巫傩现象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然而它所负载的人文的、历史的、艺术的信息,却是难以取代的珍贵资料。80年代初,随着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相关的课题才被提到日程上来。随即,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当时的美术家协会主席华君武认为:巫傩面具是“民间艺术的宝库”;戏剧家协会主席曹禺惊叹:巫风傩俗所负载的文化现象是我们民族的又一道“文化艺术长城”,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戏剧史或许将因此而改写”。在各地一系列研讨活动的基础上,1988年11月,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有关巫风傩俗的研究进入了集团性研究的层面。该学会成立至今12年,团结、联络来自戏剧界、民俗界、舞蹈界、美术界、音乐界等领域的300余名学者,成果颇丰。据统计,会员们撰写的专著有20余部,论文1000余篇。又与台湾学者合作,出版巫风傩俗的调查报告及民间傩戏、地戏、目连戏剧本集80余种。还与有关单位合作,自1990年至2002年,在全国各地区举办国际性学术研讨会近10次之多,为弘扬我国的传统傩文化作出了极大努力。

此外,各地区举办的调查考察、学术研讨、展览、表演、中外互访等活动不计其数。毫无疑义,80年代以来,巫风傩俗以及傩戏的研究业已成为学术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萍乡地处江西省西部湘赣边界、罗霄山脉北端。位于东经 113°34至 114°16、北纬 26°57至 28°00之间。东靠宜春、安福,南邻永新和湖南茶陵,西接湖南醴陵和攸县,北连湖南浏阳。下辖三县两区(上栗县、芦溪县、莲花县,安源区、湘东区)。 全境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67公里,状如火炬。土地总面积 382699 平方公里。山地、丘陵、河谷平原错落分布。其中山地占 271、丘陵占 617 、河谷平原占 112。主要山脉有武功山 ( 最高峰白鹤峰海拔 19183米)和杨歧山(主峰千拉岭海拔 944 米)。主要河流有萍水、栗水、袁水、草水、莲江等,南部的莲江、东南部的袁水入赣江水系,中部的萍水、西部的草水和北部的栗水入湘江水系。人口构成以汉族为主,有回族、维吾尔族等18个少数民族。

  萍乡建傩庙的历史,分别有唐、宋及元代插标为界始建之说。替傩神建庙是萍乡傩的一大特点。萍乡傩庙不但数量多,分布广,而且规模大、布局严谨、功能齐全、地方特色浓厚。历来有“五里一将军(庙)、十里一傩神(庙)”的说法。有傩神的地方,必建庙,有傩舞表演队的地方,必建大庙。二十纪五十年代初全市有庙52座,至今保存二十余座。

  为什么萍乡人为傩神建庙?传说古时候,从岐山飞来一幅傩面具,人们因这幅面具神显灵而造傩神庙。但庙建在荒山上,庙主嘀咕;庙好造,水难挑。傩神听了也不高兴就飞到东源小枧去了。现存建于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东源乡的小枧傩庙,以其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而列入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图1]。

  萍乡各地建庙,一般都由大姓独立或十小姓联合建立。庙的冠名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称庙,如将军庙、傩神庙、仙帝庙等;一类称祠,如遵宣一祠、古傩祠等;一类称庵,如德化庵、福崇庵等。

  萍乡的傩庙,极富江西地方特色。一般建有前堂、天心、后殿三部分,面阔三间,墙为五岳朝天式。规模大的侧在两则加建偏屋,用作厨房、储藏室和居室,并在庙前增建雨亭、空屋场、戏台、酒楼,与庙连成一体。内殿正中设拜坛、香案、傩坛(俗称“洞”),坛上供奉傩面具。

赣傩,又名江西傩,是中国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历史久远,形态原始,品类丰富,且自成文化体系而饮誉海内外,被称为研究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活化石”。江西传傩,丰富厚实,始于汉初,两千多年来,傩风不绝。娱神娱人的傩舞,脱胎于古代傩祭,在许多农村较为普遍,尤以南丰、上栗两县为盛,堪称中国傩文化的活化石。据统计,清末至今,南丰县有傩班150多个,不仅留存明代傩神庙,保留古老的傩祭仪式,而且流传80余个传统节目和傩面具百余种2000余只,现有傩艺人2000余名。上栗县自古素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称,现保存明清时期古傩庙二十多座,承袭古典傩舞50余折,有古傩面具400余种,面具雕刻艺人20余名。

中国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

先坐车到吉首,在坐汽车就可以到辰州辰州古为中国的西南重镇,辰州傩的历史非常悠久,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小说散文之所以能受到国内外的广泛欢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辰州傩的神秘色彩。我在《中国巫傩史》一书中曾经写道:“在中国巫教‘辰州符’的发源地——湖南辰州府(今沅陵,古为湘西、黔东、鄂西南重镇)自古就是一个苗蛮夹杂‘巫文化’盛行的‘神秘王国’。”经过我的深入研究,又进一步发现,中国的傩文化就发源于沅水流域。

古辰州地区距今8000年至7000的高庙文化(包括辰州地区的高庙、松溪口、征溪口、火麻冲以及长沙地区的大塘遗址、湘潭市的堆子岭遗址等等文化遗址群),就已出现了很典型的傩文化,其中包括了傩神像、傩神庙、跳傩图、祭坛、祭塔、祭亭、双帆祭祀船(端午龙舟赛的前身)等。这样齐全的傩文化,在全中国的考古发现中,至今还找不到能与高庙文化比美的其它遗址。可以这样说:这里,就是中国傩文化的发源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227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1
下一篇2023-09-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