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栖川帝统为什么叫太子

有栖川帝统为什么叫太子,第1张

催眠麦克风党首东方天乙统女 姓名考据资料

在TDD篇东方天乙统女登场之前,我对有栖川帝统的姓名猜想有很多种。

比如有栖谐音爱丽丝,他又老是到处找刺激,会不会跟爱丽丝梦游仙境有关;

帝统的发音dice指的是赌徒的骰子,就搜集了很多日本有名赌徒的史实或作品资料;

而dice又谐音代数,跟乱数、减(幻)数凑一起是个数学组合等等

由于我自己比较喜欢在日文维基里胡乱逛词条,知道平成初期有一个跟有栖川相关的打着皇族旗号诈骗的案子。但说到诈骗又似乎是幻太郎老师主场,跟赌徒没什么大的关系

多种可能性加在一起实在提不起精力一个个详细调查。

然而东方天乙统女名字中也出现了「统」,似乎是指明了一个方向。

如果不考虑误导的可能,那么有栖川帝统就真的有皇族背景。

此时「帝统」两个字就不仅仅是dice的谐音,更是帝王血统的明示了。

这篇主要讲一讲有栖川这个姓氏的历史和假皇族诈骗案,作为涩谷新宿篇阅读前的开胃小故事吧。

日本的天皇继承制度,在前一篇东方天乙统女的考据里稍微提到了一点,古时候是同母兄弟之间继承的,到了40代天皇开始,才学唐朝要往嫡长子继承的方向改革。

皇族的家谱也是非常复杂,通常看不懂天皇的老婆到底是他什么辈分的亲戚。

但是不管辈分如何,都是皇族之内的通婚,跟天皇有血缘关系的男性会被指定住所,封为亲王。

皇族是只有名字没有姓氏的,但直接称呼名字是不可能的,那么这些住所的名称就成为了指代某亲王的名号,基本都是XX宫,所以这群亲王们就被统称为宫家。

可能是先有住所名称才有的亲王名号,也可能是亲王先定了名号再同步更新到住的宫名。

拿目前的天皇家成员来举例,真子公主就只是叫真子,没有姓,嫁给平民后冠夫姓,不再是皇族。

目前的太子,下一任天皇,因为是皇太子,就直接称为皇太子XX亲王。

而第二皇子,不是继承人,自己独立了,给自己取了个秋篠宫的名号,就被称为秋篠宫XX亲王。

宫家内部可能是世袭的,但是亲王的称号需要天皇册封,江户时代起只有四家是世袭亲王:

伏见宫、桂宫、有栖川宫、闲院宫。

如果当时的天皇没有直系的男性后代,皇位的继承人就从这四家中搞出来,保证皇族血统对国家的统治。

当然了,这四家也不是能代代相传延续到今天的,如今的天皇是伏见宫一脉。其他三宫都已经断绝了。

有栖川宫诈骗案就是打着有栖川宫继承人的幌子骗钱的。

这种伎俩感觉全世界都有…比如群发邮件或者短信,说自己是中东某国的王子流落在外,需要路费回国,你资助他的话,等他继承了皇位就分你财产给你点领地和官职作为回报

但有栖川宫的这个诈骗倒不是撒网骗骗某一个贪心的普通人,而是大张旗鼓骗了一群人。

案子最终的结果也是又好气又好笑。

有栖川宫的断绝前后大概涉及到三四代人,这篇以本名「歓宫」的亲王为主视角讲故事。

为了避免满眼都是宫,我们就叫他阿欢吧。

(不要问我,我也不知道跟合歓妹妹有没有关系)

阿欢的老爸当然也是有栖川宫亲王,在跟正室结婚之前,就跟侧室生下了他,是老爸的长子。

考虑到名分上的处理,老爸在跟正室结婚后,让13岁的阿欢跟正室办理了养子手续。

接着下一个月,13岁的阿欢成为当时已经去世两年的上一代天皇的犹子。(相当于义子,但是没有继承权,主要出于氏族关系强化、正名分的目的)

到了下一年,14岁的阿欢被当时的天皇册封为亲王。

又过了一个月,刚满15周岁的阿欢举行了成人礼,以亲王的身份被任命为大宰帅(太宰府的一把手,惯例亲王挂名,实权在二把手身上)。

在阿欢17岁时,他跟当时天皇的妹妹定下了婚约。

这一套操作下来虽然具体的细节已经超出了我的信息检索能力,但这位阿欢毫无疑问有两把刷子。

我觉得照这个剧本走下去,他要么当上天皇,要么谋反被干掉。

就在阿欢有婚约但还没结婚的这段时间里,日本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江户幕府要跟美国签订《日美修好通商条约》。

这个条约是什么情况跟我们的故事没关系就不讲了。总之幕府想签,朝廷官员不想签,天皇也不想签。

幕府是军方武装力量属性,称为武家;朝廷的官员是公务员属性,称为公家。

这事儿相当于公武在天皇面前打了一架,从结果上看都是输家。

为了收拾这个烂摊子,公武两家的高层大佬搞起了公武合体运动。有种想要床头打架床尾合的意思。

合体运动搞出来的方案是,把天皇的妹妹嫁给幕府的将军。

这位妹妹就是阿欢的婚约对象。这一年阿欢25岁。

(军方跟公务员打架,皇族遭殃太惨了

公家的大佬亲自上门找到阿欢的老爸面谈,具体谈了什么没有人知道。但是第二天,宫家(不是公务员的公家,是皇族的宫家)一封暂缓结婚的申请信提交给了武家官方发言人,实际上就是解除阿欢跟皇妹的婚约了。

订婚8年婚事突然告吹,这段故事被民间八卦到飞起,一段悲恋story催生了各种各样的传说

那么接下来的走向我也不意外了,阿欢和他爸搞起了政变。

政变具体内容三言两语讲不清楚,总之阿欢和他爸被解除了朝廷的职务回家反省去了。

到这里为止本来是败犬剧本,但是!特别巧!天皇去世换人了!导致当时的政治势力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新继位的是明治天皇,他把阿欢父子俩赦免之后,阿欢老爸不想搞事退休养老去了,阿欢很受明治的信任,成了明治打幕府军队的最高总裁。

(可能是考虑到了阿欢和幕府之间的夺妻之恨吧

「江户开城」这四个字的知名度就算不了解历史的人也应该有耳闻,就是阿欢带着军队打江户幕府,逼幕府开城投降了。

从此以后阿欢就南征北战,深得明治信任,甚至代表明治出席了俄罗斯的皇帝即位仪式,还顺便去欧美访问了一圈。

在阿欢打仗的过程中有一件事我觉得需要提一句。

寂雷的TDD时期军装图出来后,我顺着军方的线挖到了新宿组的队标十字原型可能是红十字会勋章。

而日本的红十字会前身「博爱社」,就是阿欢在西南战争期间同意设立的,并且兼任了红十字会的初代总裁。

然而这位红十字会总裁最终因为感染沙门氏菌死在了前往日俄战争司令部的路途中。

61岁。

阿欢有一个名叫「稠宫」的异母的弟弟,是在阿欢退婚事件之后出生的,年龄相差27岁。

阿稠12岁时面见明治天皇,被天皇要求以海军军人为志向,于是进入了海军兵学校学习,娶妻成婚。

阿稠16岁时,哥哥阿欢还没有孩子,于是向明治天皇请愿,希望让阿稠以阿欢养子的身份继承有栖川宫这个名号。明治天皇同意了,把阿稠迎作犹子,给了他亲王的名号。

阿稠开始到处留学,并且在海军内的军衔也在逐步上升。

但是他没有经历过实战,更多在外交方面有所成就,明治依然很信任有栖川宫的人,把太子的教育交给阿稠负责。

阿稠25岁时,唯一的儿子小栽诞生了。

14岁的小栽跟着39岁的已经继承了有栖川宫称号的阿稠爸爸面见明治,也被明治要求跟老爸一样成为海军,也进入了海军军校。

看起来似乎是个圆满的子承父业的故事,但是20岁的小栽同学即将从军校毕业前,腹痛开刀手术后情况恶化死掉了。

45岁的阿稠生来体弱,儿子去世后他患上了肺结核,静养了几年也撒手人寰了。

有栖川宫家再也没有后继人,断在了阿稠这一代。

由于阿稠在大正天皇太子时期教过他,大正天皇念旧情,又考虑到前三代有栖川宫亲王的功劳,决定让自己的儿子接手这一脉的祭祀和财产,相当于是安排了一个处理后事的专员。这个专员皇子87年死亡,妃子04年死亡,也断绝了。

虽然把家谱过了一遍发现有栖川家的男性确实死完了,但是书面资料能查得到的都是有正式记载的婚生后代,这群亲王指不定就在哪藏着私生子。

如果有栖川帝统是这一脉的,原型有可能是阿稠的私生子,也有可能是没死的小栽同学,还有可能是专员皇子,或者专员皇子的私生子。

虽然这些人的年龄在史实层面差得很远,但是hypmic要搞原型的话想参考哪个就参考哪个,特定到具体的某个人还需要更多详细的情报。

当然,也不能排除dice就是比较正常的伏见宫天皇一脉,感觉家里不好玩出来找刺激,自己是皇族没有姓氏,干脆借用了刚断掉没多久的有栖川的姓。

最后讲讲有栖川宫诈骗案。

这个案子发生在03年,犯人一男一女,男的说自己是专员皇子的私生子,是有栖川宫的祭祀继承人,并且在皇位继承顺位列表上比较靠前。自己要办结婚酒席,骗来了很多包括娱乐界大佬在内的名流前来参加婚礼,收了很多份子钱。

被逮了后2006年下的判决,刑期两年两个月

而且这个案子后面的发展也很好笑。

04年犯人被拘押的时候,男犯人的给同拘留所的女同犯的写了封信,信件莫名消失了。随后信件的内容被周刊新潮登了出来。

于是这两个犯人在07年时起诉状告国家和新潮社,表示国家的疏忽导致信件泄露,新潮社刊登信件内容,使他们蒙受了精神上的痛苦

09年国家方面承认了信件丢失,对女方赔偿了150W,双方和解。

新潮社被法院命令赔偿精神损失费200W,2010年也跟犯人和解了。

跟有栖川宫相关的小故事还有挺多,比如陆军省提议给阿欢建个铜像,自己不出钱找军人和平民集资、铜像太重了为了搬运它专门定做的运货车。阿稠优秀地处理了俄罗斯皇子在日本遭到暗杀的外交事件;专员皇子对于儿童健康和自然环境的很关心,把继承来的有栖川宫领地的一部分赐给东京都,政府整治成了公园,取名有栖川宫记念公园,离涩谷不远,阿欢的铜像也从原址搬到了公园

娱乐 圈里故事多,之前被热议了好一阵的“赵丽颖与冯绍峰官宣离婚”沸沸扬扬闹了好一阵子。连续霸屏了好几天。这刚消停了点,就又爆出“孙俪和邓超官宣离婚。”哎呀,我的小心脏真的快受不了了!孙俪和邓超那可是 娱乐 圈里的模范夫妻了,结婚十多年来,俩人经常在个人社交APP上用独特的秀恩爱方式向观众撒狗粮。网友对于他们两人的感情也是非常羡慕的。他俩还经常合体出席各种 娱乐 节目,有一次孙俪做客“金星秀”节目,被问道:“听说你和邓超离婚了,是咋回事啊?”孙俪幽默地说:“我俩基本上三个月就“离婚”一次,这次有小半年没“离婚”了,算算时间又该离了。对这些谣言我们俩早就有免疫力了,只是我们的家人还不大习惯------”

且不论这些传闻是真是假,咱们这些吃瓜群众也就是凑个热闹,回过头来,照样还得面对自己生活里那一地鸡毛。前几天,我被十点读书的一篇题目为《好的婚姻,需要结两次:一次幻想,一次现实》的文章所吸引。忍不住点开阅读了起来——作者说:“结婚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生活的开始。”深以为然。

盘点一下,好的婚姻都有以下三点共性:

好的婚姻是彼此信任,更是互相尊重

朋友阿欢和子霖是大家眼中所谓的半路夫妻,可是他们俩人自从牵手那天起,就像连体婴一样,走到哪儿都是手牵着手,羡煞旁人了。大家都以为,他们的小日子肯定过得非常幸福,可是现实并非如此。

有一次他俩正手牵着手走在大街上,突然,阿欢的手机响了,阿欢随手接了起来,“喂,老同学,好久不见------”手机里传来的是一个男人的声音。“他是谁?”没等阿欢反应过来,子霖就劈手夺了阿欢的手机,对着话筒怒气冲冲地问道:“你是谁?找我老婆什么事?”“你太过分了!”阿欢气得头也不回地哭着跑了,那一刻,所有的路人都停下来看热闹,阿欢恨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去,太丢人了!

事后才知道,原来是阿欢初中的同学要聚会,老同学打电话来通知她,就这么一件小事,差点酿成大祸。尽管子霖一再道歉,并保证以后不再犯,但是这件事就像一颗钉子,紧紧地插在阿欢的心头上,令她久久不能释怀。从那以后他们再也找不回当初甜蜜的感觉了。

婚姻中,如果没有对彼此的信任和尊重,就像建房子没有打地基一样,只是一座危房,随时都有可能轰然倒塌。这样的婚姻注定是不会幸福和长久的。

好的婚姻是互相体贴, 彼此成就

孙俪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从小就在父母的争吵声中长大的她,12岁时父母离婚,父亲离开了家。长大后的她,对婚姻有一种莫名的抵触,是邓超用爱抚平了她的心灵创伤。邓超对她很好,虽然不会做饭,却常常亲自为她做早餐。他们结婚十几年,却甜蜜得像初恋情人。

每当孙俪拍戏时,邓超就会推掉工作,专心带孩子,有一次,孙俪打趣说:“要不,我当全职太太算了。”邓超却说:“我希望你可以自由自在,过孙俪自己的人生!”

有人说:最好的夫妻关系,是彼此成就,而最好的彼此成就,就是我让你身后无牵挂,奋力闯天涯。也是你懂我终日藩篱忙,还来就菊花。深以为然!

好的婚姻是“不完美才美”

海蓝博士写了一本书,叫做《不完美才美》。书中写道:“我们生而不完美,认识到这一点,一切的努力奋斗,其实都是为了使自己变得接近完美。”婚姻也是如此,当光环褪去,每个人都活得越来越真实,与我们的理想伴侣差距越来越大,所以我们注定会失望。 学会接纳,才能从现实中汲取能量,成就彼此。

朋友说:有一次他参加追悼会,竟然被女主人幽默的话,逗笑得肚子抽筋。据他描述,当那场追悼会接近尾声时,司仪请女主人致辞,只见女主人一上来就开始表演口技:她用滑稽的表情模仿着老公生前每晚打鼾的声音,还顺手拿出两个耳塞把自己的耳朵堵住。她说:“过去的那几十年,是这一副耳塞帮我度过了日复一日,难熬的夜晚,老公鼾声如雷,我实在是无法入睡。可是后来,老公生病了,我却格外怀念他的鼾声,只要能听到他此起彼伏的鼾声,就证明他还活着,我就可以安然入睡了。以前,那讨厌的鼾声,此刻却变成了我的安眠曲。

由此可见让我们难受的,不是现实的不完美,而是我们面对现实的心态。

海蓝博士说:“如果能在变幻无常的生活中,学会遇到苦难和不如意时,不对抗、不逃避,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那么,人生不管如何跌宕起伏,我们都能活得安心快乐。”

正如巴法利·尼克斯说: “婚姻是一本书,第一章写的是诗篇,其余则是平淡的散文。”好的婚姻, 真金不怕火炼!

愿每个人都能踏上通往婚姻的幸福之旅!

陆小曼与徐志摩

出生与世系

陆小曼于1903年农历9月19日出生于上海市孔家弄。名眉,别名小眉、小龙,笔名冷香人、蛮姑。江苏常州人。常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美誉。陆小曼的祖先原在常州樟村。清咸丰、同治年

间,陆小曼祖父陆荣昌因避“长毛”(即太平天国)之乱迁居上海。陆小曼父亲陆子福(1873-1930),字厚生,因他少时聪慧,每考必中,长辈因此替他改名为陆定。陆定,又字静安,号建三,晚清举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民国初年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曾下令逮捕了陆定和其他很多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陆定经同乡翰林汪洵之推荐入度支部(后为财政部)供职,历任司长、参事、赋税司长等二十余年,是国民党员,也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母亲吴曼华,小名梅寿,是常州白马三司徒中丞第吴耔禾之长女,上祖吴光悦,做过清代江西巡抚。她多才多艺,对古文有较深功底。清末,陆定一度担任贝子贝勒学校的教师,这些王子王孙写的文章作业,陆定带回家中,由吴曼华帮助批改,可见她具有相当的文字基础。她更擅长一手工笔画,陆小曼嗜画,受其母亲影响至深。“小曼”两字也来源于母亲。

校园“皇后”

陆小曼幼时是在上海幼稚园度过的。6岁随母赴京依父度日,7岁进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读书。9岁到14岁在北京女子中学读书。15岁那年,陆小曼转入北京圣心学堂,同年,陆定还专门为她请了一位英国女教师教授英文。陆小曼生性聪慧,又肯勤奋学习,十六七岁已通英、法两国语言,还能弹钢琴,长于绘油画。学生时代的陆小曼,不仅才能出众,美丽也含苞欲放,初露魅力。她有上海姑娘

的聪明活泼,又有北京姑娘的秀丽端庄。在学校里,大家都称她为“皇后”。她每次到剧院观戏或到中央公园游园时,外国和中国大学生往往前后数十人,或给她拎包,或为她持外衣,而她则高傲至极,对那些人不屑一顾。

三年外交翻译生涯 逐渐闻名北京社交界

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要圣心学堂推荐一名精通英语和法语、年轻美貌的姑娘去外交部参加接待外国使节的工作,陆小曼成为当然之选。陆定夫妇认为这是锻炼女儿才华的好机会,便答应了。于是,陆小曼经常被外交部邀请去接待外宾,参加外交部举办的舞会等,在其中担任中外人员的口语翻译。18岁时,陆小曼逐渐名闻北京社交界。她能诗善画,能写一手蝇头小楷,能唱歌能演戏,而且热情、大方、彬彬有礼,更能引人好感的是她那明艳的笑容、轻盈的体态和柔美的声音。陆小曼在三年的外交翻译生涯中,屡屡显出她机警、爱国的一面。因为当时翻译不仅仅把对方的话译出来就算了事,还须随机应变,以对付那些蔑视华人的外国人。她爱自己的祖国,看到外国人有蔑视华人的语言行为,就以牙还牙,巧妙地对付。

与王赓结婚

新婚不合

1922年,陆小曼19岁了,面目长得清秀可人,身材也越显婀娜娉婷,出落得更加漂亮了。就在这一年,她离开学校,奉父母之命与王赓结婚。但在这桩婚事中,陆小曼就像大海中的一叶小舟,被风浪颠来颠去,完全是被动的。当蜜月的激动渐趋平静后,她渐渐发觉自己并不快乐,她觉得自己和王赓之间在性情和爱好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结婚第三年,王赓被任命哈尔滨警察局局长,王赓要小曼随同前往,陆小曼就到哈尔滨住了一段时间。据说由于陆小曼当时是名满京城的社交界人士,因此她到哈尔滨后,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到处贴满了她的海报。但是陆小曼在哈尔滨住不习惯,不多时,就回北京娘家居住,与王赓两地分居,因此与丈夫在感情上更加淡漠了。由于性情不投,结婚半年后,两人失和成为无可否认的事实。但陆小曼心高气傲,绝不肯让人知道她是一个失意者,是一个不快乐的人。于是她过着隐瞒性情、忍泪假笑的生活。就在这种心态下,徐志摩似天外来客,闯进了陆小曼心扉。

结识徐志摩

徐志摩奉父母之命与张幼仪结婚后,深深感到和妻子之间缺乏感情。张幼仪确是个贤惠、能干、持家的女人,但不适合徐志摩这样的浪漫诗人。1922年3月,徐志摩在柏林与张幼仪离婚。

1920年至1921年间,徐志摩在伦敦认识了林徽因,这才是他想像中的理想女人———美丽、纯洁、天真、活泼。他们两人在英国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回国后,他仍忘不了这个清新脱俗的“林家女孩”。但林徽因回国后经过权衡,已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订有婚约。泰戈尔来华期间,徐志摩得以和林徽因再次接触,重燃旧情。但林徽因此时心意已决,不久便和“准丈夫”梁思成共赴美国求学。徐志摩因此灰心到了极点。就是在这样一个时候,徐志摩遇到了同样忍泪度日的陆小曼。他们的相遇,使他们的忍泪和灰心渐渐化成了愉悦和希望,这段万众瞩目的惊天爱情就此拉开了序幕。

舞会相识

至于陆小曼和徐志摩相识的场合,大致的提法是在舞会上。他们两个,一个是窈窕淑女,情意绵绵;一个是江南才子,风度翩翩;一个是朵含露玫瑰,一个是抒情的新诗,干柴碰上烈火,怎么会不迸发出爱情的火花?从此,徐志摩成了王家的常客。由于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小曼想去玩时,他就说:“我没空,叫志摩陪你玩吧。”当徐志摩来邀请他们夫妇出去的时候,他就说:“我今天很忙,叫小曼去陪你玩吧。”王赓根本就不会想到这样处理会产生婚姻危机。就这样,徐志摩与陆小曼在王赓首肯的大好形势下一起玩耍。他们游长城,逛天桥,到来今雨轩喝茶,去西山上看红叶,忙得不亦乐乎!小曼喜欢打牌,志摩就陪她打牌;小曼喜欢听戏,志摩就陪她听戏;小曼喜欢画画,志摩就给她介绍北京画画的名家。这样你陪我,我陪你,郎才女貌,心理断层,难免产生情感。那么,陆小曼与徐志摩相恋又是在什么时候呢?徐志摩这样描述当初他为陆小曼而受到心灵震动的事:“今晚在真光我问你记否去年第一次在

剧院觉得你发鬈擦着我的脸(我在海拉尔寄回一首诗来纪念那初度尖锐的官感,在我是不可忘的)。”徐志摩是个大诗人,在与陆小曼恋爱的过程中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句。如《花的快乐处》《春的投生》《一块晦色的路碑》《翡冷翠的一夜》等等。这个时候,陆小曼几乎成了徐志摩的诗源。徐志摩说:“我的诗魂的滋养全得靠你,你得抱着我的诗魂像母亲抱孩子似的,他冷了你得给他穿,他饿了你得喂他食———有你的爱他就不愁饿不怕冻,有你的爱他就有命!”小曼爱好文艺,对志摩这样一位才情横溢的诗人自然十分敬仰,因此常向他请教一些文艺上的事。两人意趣相投,共同语言渐多,谈话内容也丰富起来,渐渐产生情愫。王赓调任哈尔滨警察局长后,志摩与小曼接触机会更多了,使他们感情越陷越深。陆小曼原来沉静的心中掀起了波澜,丈夫虽然也受过高等教育,但总体来说还是一个武夫,不懂女人心理,不会讨其所好。亲切的志摩为她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一个能写浪漫爱情诗篇的诗人,一个风度翩翩的风流才子,更不容易的是他能读懂小曼内心痛苦而深沉的世界。小曼震惊了,她想:“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伴侣。可是,我们相识在不该相识的时候。”她陷入无限的伤感。

争执

不久,陆小曼和王赓又发生了一次大的争执。那一天,唐瑛(上海的名门闺秀。当年有“南唐北陆”之说,即指南方上海有唐瑛,北方北京有陆小曼,皆在两地以美艳出名。)请他们夫妇吃饭。王赓有事,吩咐小曼不要单独随他们外出跳舞。小曼听了这话,就有点情绪了。当同伴们约她外出跳舞时,她没有马上答应。有人开玩笑说:“我们总以为受庆(王赓的号)怕小曼,谁知小曼这样怕他,不敢单独跟我们走。”边边拉她往外走。刚要上车的时候,正巧王赓的车驶到家门口,看到小曼不听他的话,气得面孔绯红,大声责骂她:“你是不是人,说定了的话不算数。”周围宾客看到这个局面纷纷溜走,她则被王赓拉入家中去了。陆小曼在众人面前,受到王赓的辱骂,不禁又气又恨,第二天就找到母亲,吵着非回京不可,声称今后再不回王家,准备侍奉两老归天。在这种情况下,母女俩回到北京。陆小曼将在上海受王赓当众辱骂的事告知父亲,陆定听后非常气愤,表示支持女儿的行动。可是母亲坚决不同意女儿和王赓离婚,为这件事家庭中经常不和。

徐志摩回北京后找到了刘海粟。刘海粟深感此事棘手,那是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啊,而且三角中人都是风云人物,该如何处理?徐志摩看他犹豫,就说:“海粟,这样下去小曼是要愁坏的,她太苦了,身体也会垮的。”这句话打动了刘海粟,他也是在家里不满封建婚姻而逃出来的;再说刘海粟一向视反封建为己任,在中国画坛素以“叛逆”著称,年方廿九,血气方刚,而且,陆小曼也算是他的学生。他看到两人如此痛苦,便答应做做工作。

刘海粟去见刚回到北京的陆小曼母亲。他说:“老伯母休怪我轻狂雌黄,我学的虽是艺术,但我也很讲实际。目前这样,把小曼活活逼到上海,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她和王先生就能白首偕老吗?小曼心里也是苦,整日里跟你们两老闹的话,你们也得不到安宁啊!”陆母叹息道:“我们何尝不知道,可是因为我们夫妇都喜欢王赓,才把亲事定下来的。我们对志摩印象也不坏,只是人言可畏啊!”刘海粟讲了许多因婚姻不自愿而酿出的悲剧,但是吴曼华始终下不了决心。她说:“老实说,王赓对我们两老还算孝顺,对小曼也还算厚道,怎么开得了口要他和女儿离婚?”刘海粟就对陆母说:“如果晓之以理,让王赓自己有离婚的念头,这样便不难为二老了,你看怎样?”陆母说:“恐怕没那么容易吧?”

“功德林”宴会

刘海粟见陆母心神不定,就要陆母听他安排。最后他们商定,由刘海粟陪陆小曼母女去上海,再寻机找王赓商谈。

临行那天,除了胡适、徐志摩外,还有不少北京的学者教授以及闺阁名媛都来相送小曼母女。刘海粟看到有这么多的名流来送小曼,又看到小曼光彩照人的模样,就悄悄地对志摩说:“你能得到这样一位情人,实在是福分不浅啊!”

第二天,徐志摩追到上海。第三天,刘海粟便在上海有名的素菜馆“功德林”宴客,所请的客人中除徐志摩、王赓、陆小曼母女外,还有张歆海、唐瑛、唐瑛的哥哥腴庐和杨铨(杏佛)、李祖法等人。

王赓看到桌面上的这些人,就隐约感觉到今天的这场宴会有名堂,但他表面上显得很平和,知道该来的总是要来。他彬彬有礼地与大家打招呼,也没忘了跟徐志摩握手。倒是志摩总是有些心虚的样子,不敢正面接触王赓的目光。徐志摩虽是这次宴会的最初策划者,但在今天的场合上是不能太露脸的,他只是作为一般客人端正地坐在席上,等着刘海粟来唱主角。

陆小曼知道今天宴会的用意,但美慧聪颖的她非常沉得住气,显得落落大方。她不刻意地去看志摩,她不能让志摩太得意忘形;她对王赓虽然一直缺乏绵绵的情意,但在这种场合,她绝对不会让自己的丈夫有难堪的感觉。她只是优雅而略带腼腆地和大家打招呼,坐下后就跟母亲讲些悄悄话,仪态万方。一会儿上菜了,刘海粟只是招呼大家吃,倒是张歆海忍不住了,冲着刘海粟就问:“海粟,你这个‘艺术叛徒’到底请我们来干吗?你那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啊?”

刘海粟正愁不知怎样开口,张歆海的一句话正好引出了话题。他端起酒杯说:“今天我做东,把大家请来,是纪念我的一件私事。当年我拒绝封建包办婚姻,从家里逃了出来,后来终于得到了幸福婚姻。来,先请大家干了这一杯。”

大家举杯共饮。陆老夫人紧张了,偷偷看了女婿王赓一眼,却见王赓不露声色。刘海粟继续说:“大家都干了这杯酒,表示大家对我的举动很支持。大家知道,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变革的时期,新旧思想和观念正处于转换阶段,封建余孽正在逐渐地被驱除。但是,”刘海粟加重语气说,“封建思想在某些人的脑子里还存在,还冲不出来。我们都是年轻人,谁不追求幸福?谁不渴望幸福?谁愿意被封建观念束住手脚呢?”

他继续说:“所以我的婚姻观是:夫妻双方应该建立在人格平等、感情融洽、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妻子绝不是丈夫的点缀品,妻子应该是丈夫的知音,‘三从四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刘海粟越说越来劲儿,他又举起了杯子:“来,我们祝愿天下夫妻都拥有幸福美满的婚姻!干杯!”

大家为刘海粟充满激情的讲话所感染,纷纷站起来干杯。王赓迟疑了一下,似乎在思索着什么。看到大家都起来了,他才站起来,和大家一一干杯后,他给自己倒了一杯,对刘海粟说:“海粟,你讲的话很有道理,我很受启发。来,我敬你一杯。”和刘海粟干杯后,王赓又给自己倒了一杯,这次他举杯向众人祝愿,说:“愿我们都为自己创造幸福,并且为别人幸福干杯。”饮干之后,他不失风度地说:“我今天还有些事情,要先走一步了,请各位海涵。”转而对小曼说:“小曼,你陪大家坐坐,待会随老太太一起回去吧!”

王赓推托有事而走,说明他承受不了宴会的压力,心情也非常不好。徐志摩很开心,十分感激刘海粟为他所做的一切;陆小曼表面上一脸的沉静,但内心也很复杂,她当然希望能和志摩结合,但刚才看到丈夫一瞬间尴尬的表情,又有些慌乱;陆小曼的母亲吴曼华的心里却有些内疚,觉得今天的事情对不起王赓

“功德林”宴会后,志摩、小曼都在焦急地等消息。特别是小曼,每次见到丈夫都不敢看他。奇怪的是王赓也不跟她多讲话,至于宴会上的话题,在他们夫妻间也没有再展开讨论过。陆小曼看着丈夫毫无动静,又有些讨厌起他来,她感到似乎是太乐观了,世上绝没有这么省力的事,一时猜不透他在想着什么东西呢?

离婚前夕怀了孕

小曼在家里得不到丈夫给她所期望的结果,在外面又和志摩失去了联系。徐志摩在外等消息也等得心灰意冷,看着一时不会有什么希望,就带着深深的失落跑回北京去了。

就这样过了极其沉闷的两个月,这段时间里王赓看上去很忙,心情也很烦躁不安。有一次,他无缘无故地对小曼发起火来,小曼觉得十分的委屈。

就在陆小曼感到绝望的时候,有一个晚上,王赓终于打破了闷葫芦。他把正要去睡觉的妻子叫住,对她说:“小曼,我想了很久很久,既然你跟我一起生活感到没有乐趣,既然我不能给你所希冀的那种生活,那么,我们只有分开。宴会后的这两个月里,我一直在考虑,我感觉到我还是爱你的,同时我也在给你一段时间考虑,你觉得你和志摩是否真的相配?”隔了一会儿,他看陆小曼闭口不言,就说:“看来,你意已定,那么,我也不再阻拦。” 小曼哭了,她霎时想到了丈夫的种种好处,虽然他以往有时对她态度不好,但心底里还是爱她的。

王赓最后说:“你别哭,我是爱你的,但是我平时对你不够关心,这是我的性格所决定的。你和志摩都是艺术型的人物,一定能意气相投,我祝福你和志摩以后能得到幸福。”末了,他又补充说:“手续我会在几天后办好的。”陆小曼惟有哭,不知道是由于悲伤还是由于突如其来的幸福。但是幸福降临没有几天,陆小曼又陷入了重重的矛盾之中。事情是这样的。就在王赓答应和她离婚不久,她突然发现自己有了王赓的骨肉。这一发现使她痛苦万分:如果生下来,那她将很难和王赓离婚,也就无法和徐志摩结合,一年多的努力也将付之东流;如果打掉,又觉得对不起小孩,对不起王赓。当时,她母亲坚决要她把孩子生下来,但陆小曼心想,生下来就意味着离不了婚。王赓好不容易答应了,虽然还没在纸上签字,但事情已经有了希望,这是她和志摩盼望已久的。考虑再三,为了爱情和自由,陆小曼选择了流产。而且她决定既不告诉徐志摩,也不让王赓知道,苦果只由自己一个人品尝。她偷偷地带了个贴身丫头,找到一个德国医生做手术,对外则谎称身体不好去休养一段时间。没料到手术非常失败,从此身体一蹶不振,不仅不能生育,而且一过夫妻生活就会昏厥。婚后,徐志摩想生个孩子,陆小曼尽管心里痛苦万分,但她无法诉说隐情,只是回答:“你不是

有阿欢了吗?”也正是因为陆小曼一直不能生育,所以她后来特别喜欢认干女儿。

1925年底,陆小曼与王赓解除维持了4年的婚姻,离婚时陆小曼年仅23岁。

来自徐志摩家庭的压力

虽然陆小曼和王赓离婚了,但她和徐志摩的婚事还是好事多磨,她的再婚遭受到两方面的强大压力。一是陆小曼母亲的反对。陆母一直不同意女儿和徐志摩来往,与王赓签离婚协议也是陆小曼的父亲背着她办的。事后吴曼华十分生气。老夫妻因此大吵了一场,经亲友劝解后才平息。

徐志摩在陆小曼和王赓离婚后,经常去陆家走动,陆母还是有意排挤他,而徐志摩对陆母却始终十分恭敬。由于陆小曼有病,陆母也不能坚决不准徐志摩来探望自己的女儿,很明显,女儿的病情好坏和徐志摩的来访有很大的关系,也可以说,女儿是心病,而徐志摩是唯一的良方。吴曼华终究是疼女儿的,她也心软了。当徐志摩委托胡适向她提出与其女结婚的请求时,她向胡适提出两个要求:

一、要请梁启超证婚,因为梁启超在全国负有名望,又是徐志摩的老师;

二、要在北京北海公园图书馆的礼堂里举行婚礼。

当时要办成这两件事都有相当的难度,但胡适最终都办妥了。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的一个富绅,他认为儿子离婚已是大逆不道,再娶一个有夫之妇更是有辱门风。再则他不喜欢陆小曼,认为这样的女子肯定品行轻薄,不会给徐志摩带来安定的生活。从后来的情况看,胡适的这一次说服工作成效并不明显。过后不久,徐志摩只得亲自南下,跟父亲商量自己的第二次婚姻大事。从徐志摩致陆小曼的信中可以看出,他的说服工作异常艰难。

徐申如(徐志摩的父亲)说,徐志摩要再婚,必须征得张幼仪的同意

。原来,徐申如一直认为儿子和张幼仪在德国的离婚没有征得双方父母的同意,是不作数的,他是不承认的,他一定要亲自听到张幼仪的意见才行。于是,儿子要再婚,首先得听听张幼仪的意见。她要真同意与儿子离婚了,那么,就算过了“儿媳”这一关。1926年初,张幼仪取道西伯利亚回国。由于战争的原因,直到当年夏天才回到上海。到的第二天,张幼仪就到张园徐家拜望原来的公公徐申如。她看到徐志摩坐在一个沙发上,对着她微微点头。张幼仪还注意到徐志摩的手上戴着一个十分显眼的翡翠戒指。向徐申如行礼后,张幼仪被示意落座。"

徐申如随即和缓地问她:“幼仪,你和志摩离婚是真的吗?”

张幼仪是个聪明人,早已从哥哥张歆海处知道了志摩的恋爱进程。她不愿意拖志摩的后腿,看到志摩在旁边焦急地望着她,等她的表态。张幼仪说:“是真的。”徐申如显然有些失望,他继续问:“那你反对他和陆小曼结婚吗?”张幼仪迟疑了一会儿,她在思考,徐志摩和陆小曼是否真的合适。转而一想,唉,只要他们觉得合适,关我什么事啊,就说:“我不反对。”

徐申如对这个“儿媳妇”第一次感到失望,他不觉轻轻叹了口气。

这时,徐志摩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站起来向着他的前妻说:“谢谢你。”说完跑到窗口,伸出手臂,好像要拥抱整个世界似的。没想到他手上的戒指一下从开着的窗口飞了出去,志摩的表情霎时变得惊恐万分,因为那是陆小曼送给他的订婚戒指。徐志摩马上下楼去找,张幼仪从窗口看下去,只见志摩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戒指。张幼仪觉得在这个时候把戒指给丢了,似乎预示着志摩和小曼之间将来会发生些什么。

过了第一关,徐申如还是不肯痛快地答应。7月,徐志摩在硖石的西山上和父亲作了恳切的交谈,并不顺利。后来,经胡适、刘海粟等人出面周旋,徐申如最后勉强答应,但他也有三个条件:

一、结婚费用自理,家庭概不负担;

二、婚礼必须由胡适作介绍人,梁启超证婚,否则不予承认;

三、结婚后必须南归,安分守己过日子。

这三条徐志摩都予以答应。

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飏,飞飏,飞飏,——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飏,飞飏,飞飏,——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飏,飞飏,飞飏,——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翡冷翠的一夜

你真的走了,明天?那我,那我,……

你也不用管,迟早有那一天;

你愿意记着我,就记着我,

要不然趁早忘了这世界上

有我,省得想起时空着恼,

只当是一个梦,一个幻想;

只当是前天我们见的残红,

怯怜怜的在风前抖擞,一瓣,

两瓣,落地,叫人踩,变泥……

唉,叫人踩,变泥——变了泥倒干净,

这半死不活的才叫是受罪,

看着寒伧,累赘,叫人白眼——

天呀!你何苦来,你何苦来……

我可忘不了你,那一天你来,

就比如黑暗的前途见了光彩,

你是我的先生,我爱,我的恩人,

你教给我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爱,

你惊醒我的昏迷,偿还我的天真。

没有你我哪知道天是高,草是青?

你摸摸我的心,它这下跳得多快;

再摸我的脸,烧得多焦,亏这夜黑

看不见;爱,我气都喘不过来了,

别亲我了;我受不住这烈火似的活,

这阵子我的灵魂就象是火砖上的

熟铁,在爱的槌子下,砸,砸,火花

四散的飞洒……我晕了,抱着我,

爱,就让我在这儿清静的园内,

闭着眼,死在你的胸前,多美!

头顶白树上的风声,沙沙的,

算是我的丧歌,这一阵清风,

橄榄林里吹来的,带着石榴花香,

就带了我的灵魂走,还有那萤火,

多情的殷勤的萤火,有他们照路,

我到了那三环洞的桥上再停步,

听你在这儿抱着我半暖的身体,

悲声的叫我,亲我,摇我,咂我,……

我就微笑的再跟着清风走,

随他领着我,天堂,地狱,哪儿都成,

反正丢了这可厌的人生,实现这死

在爱里,这爱中心的死,不强如

五百次的投生?……自私,我知道,

可我也管不着……你伴着我死?

什么,不成双就不是完全的“爱死”,

要飞升也得两对翅膀儿打伙,

进了天堂还不一样的要照顾,

我少不了你,你也不能没有我;

要是地狱,我单身去你更不放心,

你说地狱不定比这世界文明

(虽则我不信,)象我这娇嫩的花朵,

难保不再遭风暴,不叫雨打,

那时候我喊你,你也听不分明,——

那不是求解脱反投进了泥坑,

倒叫冷眼的鬼串通了冷心的人,

笑我的命运,笑你懦怯的粗心?

这话也有理,那叫我怎么办呢?

活着难,太难就死也不得自由,

我又不愿你为我牺牲你的前程……

唉!你说还是活着等,等那一天!

有那一天吗?——你在,就是我的信心;

可是天亮你就得走,你真的忍心

丢了我走?我又不能留你,这是命;

但这花,没阳光晒,没甘露浸,

不死也不免瓣尖儿焦萎,多可怜!

你不能忘我,爱,除了在你的心里,

我再没有命;是,我听你的话,我等,

等铁树儿开花我也得耐心等;

爱,你永远是我头顶的一颗明星:

要是不幸死了,我就变一个萤火,

在这园里,挨着草根,暗沉沉的飞,

黄昏飞到半夜,半夜飞到天明,

只愿天空不生云,我望得见天

天上那颗不变的大星,那是你,

但愿你为我多放光明,隔着夜,

隔着天,通着恋爱的灵犀一点……

徐志摩和张幼仪生下的三个儿子叫什么名字

徐志摩的两个儿子都是张幼仪所生,长子徐积锴,小名阿欢,次子彼得(早夭)徐积锴,生于1918年,父亲是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母亲张幼仪。

徐志摩的两个儿子都是张幼仪所生,长子徐积锴,小名阿欢,次子彼得徐积锴,生于1918年,父亲是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母亲张幼仪。徐志摩,原名章_,字_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等。

徐志摩和张幼仪育有一子,名叫徐积锴,小名阿欢,1918年出生。就在徐积锴出生后不久,徐志摩就远渡重洋,离开了家乡,留下妻子张幼仪和幼子徐积锴两人在公婆家生活。

徐德生是徐志摩和张幼仪的二子,小名彼得出生于1922年,同年张幼仪与徐志摩签字离婚,1925年彼得两岁时病死於德国。

徐志摩有子嗣吗

1、徐志摩的两个儿子都是张幼仪所生,长子徐积锴,小名阿欢,次子彼得(早夭)徐积锴,生于1918年,父亲是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母亲张幼仪。

2、如今,徐志摩子嗣均远在异国他乡,徐志摩大概没有料到,在硖石西山,悲秋残阳下,凄风苦雨夜,是他只见过一次的幼子,日复一日地跟他那游荡的孤魂,紧相依,长相伴。

3、两个。徐志摩的两个儿子都是张幼仪所生,长子徐积锴,小名阿欢,次子彼得徐积锴,生于1918年,父亲是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母亲张幼仪。徐志摩,原名章_,字_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

4、徐志摩逝世于空难,徐善曾是徐志摩的孙子。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

5、就这样两人成婚了,同时张幼仪悲剧的生活也开始了,1918年,婚后的两人生下了长子徐积锴,但徐志摩并没有因喜得贵子而对张幼仪有所好感,反而不久之后直接离家留洋去了。

6、徐志摩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叫徐德生,只可惜在三岁时就夭折了;大儿子叫徐积锴,在他13岁时,父亲徐志摩便坠机身亡,他便由母亲张幼仪抚养长大,小名叫“阿欢”,从事土木工程。他生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

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儿子

1、张幼仪的苦心孤诣和自强不息不仅得到了徐家二老的支持和认同,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正在成长中的徐积。徐积体谅母亲的不易,尽力让母亲舒心顺意,他的性情和品格也越来越像母亲张幼仪。

2、徐德生是徐志摩和张幼仪的二子,小名彼得出生于1922年,同年张幼仪与徐志摩签字离婚,1925年彼得两岁时病死於德国。

3、天真的张幼仪以为只要自己生下丈夫的孩子,就能够守住这段婚姻。然而即使在自己怀孕的时候,徐志摩却去追求风花雪月的爱情,正与林徽因打得火热。不光如此得知张幼仪怀孕,徐志摩居然让她拿掉孩子。

4、徐积锴拒绝陆小曼和自己父亲合葬的理由听起来也相当充分,首先,徐积锴是徐志摩和原配张幼仪的儿子,出于私心,他不会让自己母亲以外的女人和自己的父亲合葬,而且因为徐家人并不认同陆小曼这个儿媳妇。

5、母亲敬到了抚养我的责任,母亲需要慰藉照顾,谁来照顾慰藉母亲,谁能陪伴母亲终老,母亲如果遇到可以这样的人,儿子愿意像侍奉夫妻那样侍奉他。

6、只可惜在三岁时就夭折了;大儿子叫徐积锴,在他13岁时,父亲徐志摩便坠机身亡,他便由母亲张幼仪抚养长大,小名叫“阿欢”,从事土木工程。他生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除了他的她女儿外,其他子女均不熟汉语。

张幼仪:15岁结婚,22岁离婚,离开徐志摩后,她谋生也谋爱

1、一向待人温和有礼的徐志摩,是所有人的谦谦君子,却唯独对待张幼仪,狠心绝情。在长久的分离过后,在张幼仪二哥的提议下,徐家父母决定送张幼仪到欧洲与徐志摩夫妻团聚。

2、尽管此时他们的长子已经3岁,张幼仪还怀着他们的次子,但是徐志摩还是很坚定的提出离婚。其实,张幼仪也很优秀,但是她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徐志摩了解她。因为当时的徐志摩简直就是熠熠闪光,他有着满脑子的文人梦想。

3、张幼仪从小所受的封建思想,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在徐志摩看来都是封建思想的糟粕,他讨厌封建思想,同样的他也瞧不起张幼仪。22岁在身怀有孕的情况下,与徐志摩离婚。

4、张幼仪,1900年出生于上海,家世显赫。1915年与徐志摩结婚。1918年生下长子徐积错,同年徐志摩前往国外留学。1920年张幼仪前往欧洲与丈夫团聚。此时的徐志摩与林徽因坠入情网,并于1921年要求与幼仪离婚。

5、被离婚的张幼仪当时只有22岁,带着刚出生的孩子,在德国孤立无援。

6、岁结婚后她一边忍受着丈夫的冷暴力,一边恪尽职守,把家中的一切打理的井井有条。然而徐志摩并不为这一切买账,他自予新时代人,早已把张幼仪连同他们的婚姻都划分为“旧时代产物”。

徐志摩飞机失事,死后不为人知的儿子陪他多年,他的父亲态度怎样呢

1、传言当时徐志摩父亲很喜欢张幼仪,但是徐志摩很喜欢林徽因,要是让父亲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只会插手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最后的结果不但是自己没有办法离婚,还有可能断了自己的财政。

2、爸爸我在心里有好多话想对您说。我为我有一个关心我的爸爸感到荣幸,为我有一个虽然没有宫殿般豪华的家,但却很温暖的家感到自豪。在小时候我总觉得爸爸是种严厉的象征,爸爸像是一把锋利的斧头把我的恶习统统砍掉。

3、我们应该在小时候多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不顶撞父母,多体谅父母的难处,长大后有时间多陪陪父母。

4、他的母亲生前一定很疼他,他也一定爱他的母亲。尽管妈妈已去世,而他仍然记得妈妈的忌日。

5、世间之大,最伟大的就是无私的、伟大的母爱,儿子无以回报、只有那好的成绩,这就是对母亲最好的礼物。

张幼仪的四个孙子现在怎样了

张幼仪四个孙女今天的现状是长孙女徐棋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在美国航空公司工作。二孙女徐放毕业于美国纽约普拉特学院,现在是新加坡支显宗基金会任董事长。三孙女徐行毕业于南加州大学,在各大高校任教。

张幼仪和四个孙子孙女周国平曾说:“同为失恋,有的人因此自暴自弃,委靡不振;有的人为之反目为仇,甚至行凶报复;有的人则怀着自尊和对他人感情的尊重,默默地忍受痛苦,其间便有人格上的巨大差异。

张幼仪如今能被大肆吹鼓,完全是她的孙女为她立书著作,创造了一个类似《回家的诱惑》这种从被抛弃的哀怨女人成长为女强人企业家的富含戏剧性的人设。而这种人设在现代社会又是极其被人们吹捧的。

张幼仪死后没有与人合葬。张幼仪没有选择与徐志摩合葬,也没有选择与跟自己生活了18年的苏纪之合葬在苏州,而是选择将自己安葬在纽约这个她人生最后居住的地方,墓碑上只写着四个字:苏张幼仪。

文/芨芨草

顾城曾说: 黑夜给了女人一双黑色的眼睛,女人注定要用它来征服男人。

聪明的女人不仅要自己活得精彩,还要能够“征服”男人,与男人共同组成幸福的家庭。因为拿破仑说过“不想征服男人的女人,不是好女人!”

女人,不仅要好,还要有聪明智慧,才能掌握男人,掌控家庭的幸福指数。通常,一个女人如果能有这四种“手段”,她的家庭也一定是幸福美满的。

一,对长辈懂得嘴甜。

都说,恋爱是两个人的事,而结婚,却是两家人的事。女人结婚之后,避免不了要和夫家的人一起生活。这个时候,和公婆的接触是少不了的。

自古以来,婆媳关系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婆媳之间,能够做到亲如母女的关系是少之又少的。因为没有血缘关系,所以婆婆对儿媳妇永远不可能像对自己的亲生女儿那样宠爱。而儿媳妇对于婆婆,也不可能像对自己的母亲一样亲热。

但是对于聪明的女人来说,会懂得运用一些策略,懂得运用自己的思想和智慧,来达到家庭和睦的目的。

巴尔扎克说: 一个能思想的女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所以,聪明的女人自然是能动用她的思想的。比如,在“对付”长辈的策略上,就会耍一些“小手段”,运用一些“花言巧语”来哄长辈的欢心。

像我的一位朋友阿欢,就把这“手段”用到淋漓尽致。阿欢的老公是独子,家里的房子还挺大,所以结婚的时候就和公婆住一起。阿欢的婆婆是个很能干的女人,把家务打理得条条有理。

阿欢自小在家却啥家务都不用干,所以她知道如果自己干家务的话肯定不如婆婆那样好。而且,婆婆是有洁癖的人,搞不好还会嫌弃自己。于是,阿欢决定用“手段”征服婆婆。

首先, 她对公婆使用“嘴甜”的策略,一回家就“爸、妈”地叫个不停。 对于婆婆做的饭,她无一不称赞,每次都说吃撑了。吃饱后,她也抢着洗碗,但动作很慢,让婆婆看不过去,抢着干了。阿欢就很“不好意思”地跟婆婆道歉,说了一大堆的好话,让婆婆直翻白眼,但又很受用。

其次,阿欢每天饭后,总要陪婆婆下楼去走一圈,或者到超市购买东西,当然,她更多是去付钱。在超市,阿欢还学会观颜察色,碰上婆婆喜欢又舍不得买的东西,阿欢会很痛快地买下送给婆婆。于是,婆婆欢心大悦,对于阿欢的宠爱也日渐增加。特别是当她听儿子说,阿欢给她买的东西都是自己花的钱,而不是从他那里拿时,婆婆更觉得这个儿媳妇懂事,不是只会靠着老公又想占着公婆便宜的人。

而婆婆一开心,公公自然也开心。于是乎,家庭和美,其乐融融。

二,对丈夫懂得睁一眼闭一眼。

丁玲说: 女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结婚之后,成为夫妻,慢慢就成了熟悉的人。因为爱,所以嫁给了婚姻,这是大多数女人的归宿。而女人也是感情动物,因为爱,就可以忍受一切。

男人婚后,却大多就放松了对感情的经营,以为老婆娶到手,就是自家的,不用再那么紧张兮兮了。

女人因此会生气,然后会吵架,埋怨男人不再爱自己。但其实,男人不是不爱了,而是把女人看作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那样自然。但如果女人吵闹得多了,男人也会烦,也会厌,于是婚姻就开始出现裂缝。

聪明的女人对于男人,却有一套“手段”:懂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如同她的手里拉着一只风筝的线,时松时紧,线头却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这样,男人会觉得轻松,有时又会警惕,因为当女人把线放得太松的时候,他反而会更紧张自己的女人。

所以,对于男人耍些“手段”还是很有必要的。

三,对孩子懂得适当“示弱”。

这个理念,是我的朋友告诉我的。她有一个儿子,今年15岁。她说从孩子10岁开始,她就经常对儿子撒娇示弱。比如说,儿子,妈妈今天感觉好累,能帮我干点活不?又比如说,儿子,这个东西太沉了,妈妈提不动,等爸爸这个大男子汉回来再弄吧。

每当这个时候,她的儿子就会很自告奋勇: 妈,我来,你歇着吧。

对孩子示弱,是一个女人最最聪明的地方。不要总是以为孩子小,其实他们的心里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大人的信任,能够表现他们已经有能力做保护妈妈,或者为妈妈分担责任这样的事情。

朋友的儿子今年上高一,住校。每次周日晚上回学校前,总要交代爸爸照顾好妈妈。有一次,她老公要送儿子去学校。朋友问:你们走后我干嘛呢?她儿子说:关好门,谁来了都不许开,等我爸回来再说。

朋友说,她因为这个乐了好久。在儿子眼中,她就是一个需要保护的母亲。这种感觉真好!

四,对自己懂得“狠一点”。

宋丹丹曾经在一个小品里说: 女人,就该对自己狠一点。 所谓“狠一点”就是要舍得花钱打造自己。

很多女人一旦结婚,就会放松对于自己的管理,以致于不久就成为“黄脸婆”。男人虽然不会说什么,但是他每天在外面看到别的女人光鲜亮丽,心里还是会对自己的老婆失望。

所以,女人再怎么样,也不能放弃对自己的打理:该买的衣服要买,该买的化妆品也要买,该做的保养还是得去做。再重要的,是对于自己素质的提升不能停止。因为,你只是男人的妻子,而不是他的佣人。

懂得对自己“狠一点”的女人,其实更能赢得男人的爱。因为,他需要的是一个出得厅堂,又入得厨房的女人,而不是一个只会围着厨房转,却忘记自己长什么样的女人。

当女人能够平衡好自己与家庭的关系,活出自己的风采时,男人才不会轻看自己的老婆,才不会觉得“ 家花不如野花香 ”。

所以,聪明的女人,适当运用一些“手段”,来营造家庭的幸福,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1931年11月19日,中国发生一起空难。两名飞机师,和唯一的乘客,全部遇难。

这名乘客,是诗人徐志摩。

他的妻子陆小曼,得到噩耗,说自己感到“天垮了,地陷了,世界进入一片黑暗”。

他的前妻张幼仪后来回忆说,空难次日凌晨一两点,她在半睡半梦中被惊醒。

来人给了她一封紧急电报,并告诉她,他刚去过徐志摩家,可是陆小曼不收这电报,只一直说“徐志摩的死讯不是真的”。

“我想到陆小曼关上前门,消失在鸦片烟雾里的情形。她出了什么毛病?她怎么可以拒绝为徐志摩的遗体负责?打从那时候起,我再也不相信徐志摩和陆小曼之间共有的那种爱情了。”张幼仪如是说。

张幼仪决定让弟弟带着徐积锴(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儿子),一起到济南料理后事。她对13岁的徐积锴说:“你爸爸上天了,快随你舅舅去接灵吧。”

梁思成当时正好在山东考察,闻讯赶到空难现场,捡回一块飞机残骸(有说是现场烧焦的枯木),带给妻子林徽因。

林徽因把那块残骸放在卧室里,保留了一辈子。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托人带话给凌叔华,希望她给徐志摩的墓碑题字。

凌叔华强抑悲痛,写下“冷月照诗魂”五个字。

1

1915年,15岁的张幼仪,嫁给了18岁的徐志摩。

据说是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做的媒。当时,年仅20多岁的张嘉璈已是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看到徐志摩的文章,对他的才情很欣赏。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很快同意婚事,在允婚短笺上写道:“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璈之妹为媳。”

两家门当户对。徐家是浙江海宁县硖石镇的首富。徐申如继承祖业,经营有酱园、绸布号、钱庄等产业。

张家是上海宝山县的巨富,张父是名医,投资了不少房地产。最了得的是张幼仪的两个哥哥:二哥张君劢,后来是中国民主 社会 党的领袖,被誉为“中华民国宪法之父”;四哥张嘉璈,江浙财团的核心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银行之父”。

但徐志摩对这门指定的婚事不满意,声称自己只是在完成任务。

年幼时,张幼仪的母亲尝试给她缠足。二哥张君劢劝阻了母亲,承诺将来妹妹因为没有缠足而嫁不出去,就养她一辈子。

这双天足,并未给她带来婚姻幸福。张幼仪不无伤感地说,对于我丈夫来说,我两只脚可以说是缠过的,因为他认为我思想守旧,又没有读过什么书。

婚后第三年,他们的儿子阿欢(徐积锴)出生。同年,徐志摩抛下妻儿,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

1920年夏,徐志摩又跑到英国去了,说是要投到偶像罗素门下。

徐申如很疼爱那个被冷落在家的儿媳,希望她出国伴读。于是由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写信给独自逍遥的徐志摩。

徐志摩很尊重张君劢,接信后,同意张幼仪来英,尽管内心极不情愿。

这年秋天,张幼仪的邮轮抵达英国。

张幼仪从未见过徐志摩穿西装的样子,但她在人群中一眼认出他来。她说,接船的所有人中,只有他摆着一张臭脸,很好认。

夫妻久未见面,张幼仪为了讨好丈夫,专门穿了一双漂亮但不合脚的鞋子。徐志摩留意到了,轻轻说了句:“真是土包子。”

两人未结婚前,徐志摩就这样嫌弃过她。人家给他看张幼仪的照片。徐志摩瞅了瞅,说:“十足乡下土包子。”

这个评价,给张幼仪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她无法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徐志摩,她一开口,他必说她:“你懂什么?你能说什么?”他的鄙视,让她极度自卑。

除了怀上第二个孩子,这段伴读生涯堪称张幼仪的噩梦。甚至这第二个孩子本身也是她的噩梦。

2

恰好在张幼仪抵英前后,徐志摩认识了林徽因。

那年,林徽因才16岁,比徐志摩小了七八岁。当年曾同徐志摩一起去过林寓的张奚若,多年后对林徽因的子女说:“你们的妈妈当时梳着两条小辫子,差一点把我和徐志摩叫作叔叔。”

在恋上林徽因之前,徐志摩先为她的父亲林长民心折。

林长民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在段祺瑞执政时期当过司法总长。当了三个月,就因为拒绝收受贿赂,挂冠而去。

1919年,他担任总统府外交委员会事务长,主张不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但总理却密电和会首席代表陆徵祥签字。

林长民知道后,愤而在报上公开发文,呼吁:“国亡无日,愿合四万万民众誓死图之。”

五四运动随后爆发。

1920年初,林长民被政府派往欧洲考察。临行前,他决定带爱女林徽因同行,说是要女儿增长见识,领悟为父的胸怀。

在英国,林长民和徐志摩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徐志摩称赞林长民相貌清奇,谈吐清奇,“满缀警句与谐趣”,“豪爽、倜傥又幽默”。

这期间,两人玩起了互通“情书”的 游戏 。通信时,徐志摩扮有夫之妇,林长民扮有妇之夫。双方假设有私情,在不自由的境况中互相爱恋,在书信中互诉衷肠。

与此同时,徐志摩发现自己爱上了林长民的女儿,无法自拔。

林徽因是否也爱上徐志摩呢?这迄今是一段无解的公案。不过,多年后,林徽因曾向沈从文回忆她的英伦生活,说当年她老希望生活有点浪漫的事发生,“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

徐志摩于是千方百计想和张幼仪离婚。

据罗家伦回忆,有一次,徐志摩和朋友在中餐馆吃饭,朋友劝他说,你单是吵着要离婚,而不想办法让太太有所安顿,这样肯定离不成。

徐志摩很认真地问,那怎么办?朋友说,你最好为你太太找一个“替人”。

徐志摩真的一脸严肃地追问,找谁做替人好呢?朋友们纷纷建议,找徐志摩的好朋友金岳霖。

正聊着,哪知道隔桌的屏风被推开,金岳霖站到他们饭桌前,叫了声“嘿”。

原来金岳霖也在那家饭馆吃饭呢。

为了离婚,徐志摩冷冰冰地要求张幼仪“把孩子打掉”。

那时打胎的风险很大,张幼仪委屈至极:“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而死掉。”

徐志摩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之后便是长时间的冷战。张幼仪把自己比作秋天的扇子,被遗忘在密封的匣子里。

3

1922年2月,张幼仪在德国生下次子彼得。

几天之后,徐志摩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写信给张幼仪,正式提出离婚:

“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彼此前途无限……彼此有改良 社会 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做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痛苦,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在张幼仪的回忆中,她问徐志摩:“如果可以的话,让我先等我的父母批准这件事。”徐志摩急切地打断她的话:“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

而在徐志摩的笔下,这次离婚被写成了反抗旧道德和旧伦理,他自己则是一个为了信念,不惜离经叛道、敢作敢为的真勇士。他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

3月,两人终于在柏林离婚。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起协议离婚案。

金岳霖不但没有成为“替人”,还和吴经熊一起成了徐、张离婚的证人。

此时,林徽因已经回国,在北京和梁思成确立了恋爱关系。

林徽因后来说,徐志摩也是一个会欢喜穿粉红绣花鞋女子的那种人。估计她已看透了徐志摩风流背后不负责任的本质。

徐志摩要求林徽因“许他一个未来”。林徽因说:“你能帮我扛心里的重担吗?它会像千斤重担压我一辈子。”

徐志摩追问:“就为了成就那虚无飘渺的道德?”林徽因答道:“道德,不是枷锁,而是对生命负责的态度。”

“我不是没有来,只是无缘留下。”林徽因最后说。

这个小姑娘,比“大叔”徐志摩成熟太多了。

离婚一身轻的徐志摩,仍未死心,追回了国内。

根据梁实秋的说法,梁思成面对徐志摩的如影随形,在图书馆门口贴了一张情人(lovers)希望私下相处,不愿受到干扰的告示。

徐志摩看见后,怏然而返。

1923年,梁思成骑摩托车发生车祸,腿骨受伤。林徽因每天到医院看他。

天气太热,梁思成有时只穿一件背心,林徽因毫不回避,去了就坐在床边,还为梁思成拧手巾擦汗。一举一动,让梁思成的母亲李蕙仙感到震惊。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整个中国的文化圈和名流圈都轰动了。徐志摩和林徽因联袂担任泰戈尔的翻译,并精心安排行程。

徐志摩知道自己追林徽因已经凉凉了,竟然请泰戈尔做中间人说服林徽因。64岁的老诗人竟然照做了!

林徽因断然拒绝。她后来曾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用他的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老诗人无比惋惜地说,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4

泰戈尔此时有点忘了自己到底来中国干嘛,彷佛就是为了做媒而来的。

面对“失恋”的徐志摩,老诗人又开始撮合他和凌叔华。

凌叔华的家庭背景同样了得。她的父亲做过顺天府尹,相当于首都市长。

她自小学画,请的老师是慈禧的御用画师。学文化,请的是辜鸿铭。学书法,请了康有为。

当时,凌叔华是燕京大学的学生,活跃分子。燕京大学要接待泰戈尔,找不到体面的地方,结果找到了凌叔华家。

作为女主人,凌叔华落落大方,举止自如,成功引起了泰戈尔和徐志摩的注意。

泰戈尔怂恿徐志摩追求凌叔华,称赞凌叔华比起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

徐志摩显然心动了,对凌叔华一通猛夸:“眉目口鼻子之清秀,之明净,我其实不能传神于万一,仿佛你对着自然界的杰作,不论是秋水洗净的湖山,霞彩纷披的夕照,或是南洋莹彻的星空,你只觉得它们整体的美,纯粹的美,完全的美,不能分析的美,可感不可说的美。”

这一切,当晚泰戈尔的另一个翻译陈西滢,或许都看在眼里。

徐志摩在1924年的秋冬之际,开始给凌叔华写信,言语热烈而暧昧。此时,遵照梁启超的指示,梁思成和林徽因携手去了美国留学,徐志摩的感情出现了“空档期”。

但凌叔华与徐志摩的感情没有发展下去,一方面是陈西滢对她的追求,另一方面是陆小曼的出现。徐志摩一度同时跟凌叔华、陆小曼通信,出游时还采两枝梅花,分别寄给陆、凌二人。

陆小曼的父亲陆建三曾留学日本,官至民国财政部赋税司司长,后来弃政从商,出任一家银行的总经理。

陆小曼多才多艺,是有名的交际花。18岁时,曾在顾维钧手下任兼职翻译。顾维钧说,陆建三的面孔,一点也不聪明,可是他女儿陆小曼**却那么漂亮、聪明。

19岁时,陆小曼与王赓结婚。结婚时,他们只接触了一个月。

王赓是第三位考入美国西点军校的中国学生,毕业时,全校排名第十二。巴黎和会期间,他曾作为顾维钧的助手赴法国,担任武官兼翻译。期间,王赓结识了赴欧考察的梁启超。或许是通过梁启超的关系,王赓与徐志摩订交,关系很好。

陆小曼曾这样提起王赓:“他是美国西点陆军大学毕业的,对军事学识有一定的修养,据说对于打炮尤特有研究。但是他的个性怪癖,身为武夫而又带着浓厚的文人脾气,所以和当时军界要人的人事关系相处得很不好,因此始终郁郁不得志。”

婚后第三年,1924年,王赓出任哈尔滨警厅厅长。赴任前,托徐志摩代为照料陆小曼。

这一照料,就照料到了爱河里。郁达夫说:“忠厚柔艳如小曼,热情诚挚若志摩,遇合在一道,自然要发放火花,烧成一片,哪里顾得到纲常伦教,哪里顾得到宗法家风?”

同年八九月间,徐志摩从印度回国,下榻上海某旅馆,同时收到凌叔华、陆小曼的两封信。

恰好父亲徐申如来,王赓也在。

徐志摩知道父亲喜欢凌叔华,有意让凌做儿媳,便将凌的信交给父亲。王赓也凑过去同看,结果脸色大变。

原来徐志摩误将陆小曼的信拿了出来。

这件事当时圈内议论纷纷。

在新月社的聚餐上,凌叔华听到别人八卦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恋情,感到震惊,立即为两人辩护说,这都是谣言,徐、陆两人“绝无背友背夫的事”。

为避是非,1925年3月,徐志摩赴欧洲游历。

3月14日,即徐志摩离开没几天,凌叔华专程去拜访陆小曼,下午去的,晚上十一点才走。因为两人之前就是朋友,所以这次谈得十分深入,陆小曼把什么都说了。

估计是这次长谈之后,凌叔华决定退出这段集合不伦、三角以及奇葩的恋情,选择与陈西滢确定恋爱关系。此后,徐志摩在欧洲给她写信,她也没回。

5

游欧期间,徐志摩收到一个噩耗。他与张幼仪生的小儿子彼得,死于腹膜炎,只有3岁。

一周后,徐志摩赶到德国。

这是徐、张离婚后第一次见面,相对无言,泪眼婆娑。张幼仪领他看彼得的遗物。

离婚后,张幼仪一个人带着彼得,在德国生活,学习德文,并进了当地一所学院攻读幼儿教育,开始全新的人生。

徐志摩给陆小曼的信里,忍不住赞美自己的前妻:“C(张幼仪)是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

张幼仪后来总结自己的人生也说,离婚事件把她的人生划成了两个阶段,“去德国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以后,我一无所惧”。

陆小曼表现出另一种形式的无所畏惧。

据说陆小曼当时已经怀孕,偷偷跑到德国人开的医院,将自己同王赓的骨肉打掉。由于手术做得不好,导致以后终身不能怀孕。

1925年7月底,徐志摩回国,追着陆小曼去了上海。

此前,他在信中对陆小曼承诺:“只要你一句话出口,什么事我都干。为你,我抛弃一切只是本分;为你,我还顾得什么性命与名誉。”

这次回来,徐志摩请刘海粟替他张罗了个饭局。饭局中,王赓很大度地表示愿意与陆小曼离婚。

王赓举杯向徐志摩,向陆小曼,以及席间的所有人说:“愿我们都为自已创造幸福,并且为别人幸福干杯!”

不久,凌叔华与陈西滢之间也有感情进展,并于1926年初举办了订婚仪式。

1926年2月,徐志摩在老家硖石,征得家里同意后,给陆小曼写信说:“订婚手续他(指徐申如)主张从简,我说这回通伯(陈西滢)、叔华(凌叔华)是怎样的,他说照办好了。”

在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礼上,证婚人梁启超对新郎、新娘进行了训斥,当众说:“徐志摩,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梁启超声色俱厉,毫不留情,宾客大窘。

徐志摩只好向老师服罪,恳请他不要再讲下去,顾全弟子一点面子。

梁启超这才收尾,说:“你们都是离过婚重又结婚的,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白头偕老!”

同一年,张幼仪从德国回来。她早已不是徐志摩的太太,但仍是徐家的媳妇,一度带着大儿子徐积锴,和公婆住在一起。

两年后,192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完婚,并在修完硕士学位后回到中国,成为新成立的东北大学建筑系最早上任的两位教授。

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答道:“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6

每个人似乎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其实,感情的波澜从未平息。

徐志摩有一个私密的小箱子,里面藏着他的日记、书信等重要手稿。他曾把这个“八宝箱”交给凌叔华代为保管。

箱子里有两部较为敏感的日记,分别是徐志摩写于初识林徽因时的《康桥日记》,以及1922年回国后继续追求林徽因的《雪池时代日记》。

1926年,凌叔华、徐志摩各自结婚后,徐志摩曾短暂取回箱子。

陆小曼看到里面的《雪池时代日记》,心生怒火,直接把日记烧了。

终其一生,陆小曼对林徽因全无好感,曾在日记里说,林徽因“真太坏了”,“让我知道知道她的真人”等等。

1931年2月起的半年内,因为肺病,林徽因在北京养病,梁思成仍在东北大学执教。徐志摩经常去探望林徽因,谈艺术,谈文学,谈人生。

为了两头避嫌,他不会一个人,而总会约上金岳霖等人一起去看林徽因。

不过,林、徐之间的感情波动,还是在他们的诗中流露了出来。林徽因当时写过一首诗: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形,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林徽因《那一晚》(节选)

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前夕,曾给林徽因写过一首诗: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偶然》(节选)

林徽因以诗回应,暴露了两人的亲密关系。这引起了当时文坛的一些流言蜚语。冰心曾写诗隐晦地规劝林徽因,不要和一个男诗人保持不合适的友谊。

后来,冰心还写了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讽刺林徽因和徐志摩。林徽因恰好在山西调查古建筑回到北平,于是给冰心送了一坛山西醋。

林徽因极有男人缘,但在知识女性中,她几乎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

梁思成的外甥女吴荔明毫不避讳地说,林徽因和亲戚里众多女性相处不谐,只与吴荔明的母亲梁思庄(梁思成胞妹)没有芥蒂。

与林徽因交往密切的作家李健吾也说:“绝顶聪明,又是一副赤热的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作仇敌。”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坐飞机出事,是为了赶到北平听林徽因的一场演讲。

但外界都传言,是陆小曼害死了徐志摩。理由是,两人婚后,陆小曼吸食鸦片,挥霍无度,徐志摩养不起老婆,只能急搭飞机赶到北京开课挣钱。

陆小曼百口莫辩,只得给胡适写信倾诉:“上帝好像只给我知道世上有痛苦,从没有给我一些乐趣,可怜我十年来所受的刺激未免太残酷了。这一下我可真成了半死的人了……看起来我的罪尚未了清,我只得为着他再摇一摇头与世奋斗一下,现在只有死是件最容易的事了,我还是往满是荆棘的道去走吧。”

林徽因也在找胡适帮忙。

徐志摩死后,他的朋友们都想为他出版文集纪念。林徽因担心涉及她的《康桥日记》公开,又引来满城风雨,因此请求胡适出面,去跟凌叔华交涉,要她交回徐志摩的“八宝箱”。

凌叔华以“八宝箱”中有两本陆小曼的日记,里面骂林徽因的话最多,怕引起是非为由,多次拒绝交出箱子。

林徽因、凌叔华因此交恶。

最终,林徽因还是拿到了箱子,但《康桥日记》的关键几页纸,被人撕掉了。

再后来,连《康桥日记》也下落不明,据说是林徽因死后,她的亲人出面人为销毁掉了。

7

林徽因的是非至此结束,但陆小曼的是非才刚开始。

作为徐志摩的遗孀,29岁的陆小曼,很快就被世家子弟翁瑞午包养了。

翁瑞午家有收藏,常以名画相赠,博取陆小曼欢心。他还学得一手推拿绝技,常为陆小曼推拿,手到病除。

于是,陆小曼常和翁瑞午一榻横陈,隔灯并枕,吞云吐雾。

此举引起徐志摩生前一帮好友的强烈不满。大家认为,徐志摩已故,不能让他在地下难堪。遂公推胡适出面,与陆小曼长谈。

当时,陆小曼与翁瑞午住在上海,房子还是徐志摩生前租下的。

胡适在那里坐了半天,最后才说:“翁瑞午有妻有子,又是个花花公子,你何苦这样呢?”

陆小曼说:“只要他对我好,我不在乎名分,反正这么多年,我也没有名分。和志摩在一起,我有名分吗?他们徐家的婚丧嫁娶,我一概不能参加,你说我有什么名分?现在和翁瑞午在一起,不也还是这样?我陆小曼就是这个命。”

胡适说:“那你就打算这辈子这样,和翁瑞午在大烟榻上过完此生?”

陆小曼说:“那你大博士给我指一条路?我是个女人,我要吃饭。”

胡适说:“只要你离开翁瑞午,与他断绝关系,你的一切我包了。”

陆小曼摇摇头,笑着说:“我的事,你包不了,你没法包。”

胡适说:“你才29岁,你的一切才刚刚开始。”

陆小曼根本不听胡适这些话。胡适只得怅然离去。

半个月后,胡适在南京给陆小曼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出三点:1、希望你戒除嗜好。2、远离翁瑞午。3、速来南京,由我安排你新的生活。

陆小曼根本不理,连信也不回。

陆小曼一直觉得问心无愧。她说:“我的所作所为,志摩都看到了,志摩会了解我,不会怪罪我。”还说:“情爱真不真,不在脸上、嘴上,而在心中。冥冥间,睡梦里,仿佛我看见、听见了志摩的认可。”

1933年清明,陆小曼独自一人去了硖石,给徐志摩上坟, 归来写了首诗:

肠断从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

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

她的卧室里,悬挂着徐志摩的大幅遗像。每隔几天,总要买一束鲜花,并曾对王映霞说:“艳美的鲜花是志摩的,他是永远不会凋谢的,所以我不让鲜花有枯萎的一天。”

她对外界的指责与唾骂,不做任何的辩解。“不死,就要好好地活下去。”她说。

1964年起,陆小曼因病住进上海华东医院。她对来看望她的赵家璧说:

“如果不解放,我肯定活不到今天;如果志摩生前知道,我们的***是这样好,他也会和我一样

相信的,可惜他死得太早了。如果不死,我相信他不会跟着走胡适的道路,他可能会走闻一多的道路。”

8

1965年暮春,陆小曼病重,对人说:“我最近常常梦见志摩,我们快……快重逢了。”

她留下遗嘱,希望死后能与徐志摩合葬。

事实上,在那个特殊年代,她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死后骨灰无人接管,遗愿落空。

林徽因比陆小曼早走十年。她的后半生被肺病折磨,但表现出了一名女知识分子的风骨,让人敬佩。

1944年,林徽因12岁的儿子梁从诫问她:“如果日本人真打进四川,你们打算怎么办?”

林徽因答道:“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1953年,北京开始大规模拆除古建筑。她和丈夫梁思成为保护古城而奔走呼吁,然而,无济于事。

一次聚餐会上,林徽因恰与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同桌。她当众指责吴晗:“你身为 历史 学家和政府官员,却保护古城墙不力!你们把古董给拆了,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50年后, 历史 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走完51年的人生路。

追悼会上,两位挚友金岳霖和邓以蛰联名写了一幅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张幼仪和凌叔华,这两个同龄人却都相当长寿,一个活到了88岁,一个90岁。

凌叔华长期生活在欧美,晚年她再次强调:“说真话,我对志摩向来没有动过感情。我的原因很简单,我已经计划同陈西滢结婚,小曼又是我的知己朋友。”

1990年,90岁的她硬是要回国,死在了北京。在她的畅销书《古韵》的最后,她说,“这是春天的画卷。我多想拥有四季。能回到北京,是多么幸运啊!”

活得最潇洒的,反而是被抛弃的张幼仪。自从1926年回国后,她先在上海的大学做德文老师,后又经营服装公司,担任总经理,最后还涉足金融界,成为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总裁。

梁实秋评价说:“她是极有风度的一位**,朴实而干练,给人极好的印象。凡认识她的人没有不敬重她的,没有不祝福她的。她没写过文章,她没做过宣传,她没有说过怨怼的话,她沉默地坚强地度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

1949年,她离开大陆,先后在香港和美国生活。

53岁那年,她遇到了属于自己的另一半,忐忑地写信给儿子徐积锴,征求儿子的意见。徐积锴回复:“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幸福对她而言,如此简单。

当然,她晚年也躲不开别人对于民国往事的追问。她没有回避,像是对 历史 做出总结般地回答道:

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时间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一段错综复杂的民国婚恋往事,从此轻轻翻过一页。

文/端木家达

《小脚与西服》创作者张邦梅是张幼仪血脉相连的侄孙女,这本书就是她根据张幼仪的口述整理而成的。

提到徐志摩的情史,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与他有缘无份的林徽因,或者是与他相爱相杀的陆小曼,反倒是那个与他结婚生子、为他牺牲一切的张幼仪,成了最可有可无的存在。

张幼仪,1900年岀生在江苏仪征的一个名门之家,她自幼受过良好教育,15岁与徐志摩结婚,22岁又离婚,在经受了被弃婚、被人讥讽、丧子之痛等系列重大打击后,她克服重重困难,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完成了人生的逆袭,成为了大上海商业帝国的杰出的银行家,这个过程中张幼仪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1,大家闺秀的张幼仪却被丈夫徐志摩称作“乡下来的土包子”。张幼仪十五岁嫁入徐家,徐志摩对张幼仪态度一直是冷冰冰的,开始她不知何故,直到有一天徐志摩家的一个佣人跟张幼仪说,徐志摩从看到她照片的第一眼就撇着嘴说道:“乡下来的土包子”,这时她才知道,她所深爱着的这个男人,根本瞧不起她。

张幼仪想,我读书识字,出生在大上海,又没有裹小脚,怎么会是乡下来的土包子呢?原来啊,在徐志摩看来,张幼仪受的是传统教育,只会相夫教子、侍奉公婆,思想保守,在婚姻上张幼仪又不懂得自由恋爱,只会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便张幼仪没有裹小脚,在徐志摩先入为主的印象中,她就是个“乡下来的土包子”。

尽管如此,徐志摩却又不敢抗婚,他极不情愿地与张幼仪结婚,婚后第三年,他们有了一个男孩子取名“阿欢”,在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后,徐志摩寻机离开了张幼仪,兜兜转转,他先到美国学习,一段时间后又转到了英国学习。

2 张幼仪是如何挺过离异丧子的至暗时刻的?

徐志摩家人怕他在英国学习时孤单,为了照顾他的生活,徐志摩的家人设法安排张幼仪去英国与他团聚,而张幼仪也对去英国充满了希望。她想通过在英国的学习,努力改变自己在丈夫心目中土包子形象。

到了英国,张幼仪与徐志摩之间的关系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两人矛盾激化了。张幼仪怀孕在身正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徐志摩不辞而别离开了她,待孩子出生后时间不长,徐志摩又找到张幼仪提出要与她离婚,张幼仪考虑再三后决定同意离婚。就这样,在英国结束了他们之间长达七年无爱痛苦的婚姻。

离婚后,张幼仪成了弃妇,于是讽刺、嘲笑接踵而至。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到了德国,她想学习语言门槛较低的幼师专业,准备当一名自食其力的幼儿教师。那段时间她边带孩子边学习,可人有旦夕祸福,由于生活艰难,没钱治病,她的儿子“彼得”在三岁时不幸夭折。失去了婚姻、家庭、儿子的张幼仪想要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时,她想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她的父母都健在,不能让白发人送黑发人。张幼仪突然之间想明白了一件事,以前她总是小心翼翼地怕失去婚姻、爱情、名誉等等,结果所有的东西都离她而去,现在她要把握住命运,为自己而好好活一次,她终于鼓起勇气毅然回到了上海。

3、张幼仪的人生逆袭之路。在上海凭着一口流利的德语,张幼仪被东吴大学聘请为德语教师,不久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又邀请她出任该银行的副总裁,面对挑战,张幼仪边干边学,为了拯救濒临倒闭的银行,她大胆创新,例如,为了扩大业务,投资开办了一家高档的服装店,天道酬勤,在她的不懈努力下,银行终于扭亏为盈,即使在战争年代,别的银行倒闭关门情况下,而张幼仪的银行却赚得盆满钵满。由此她成为了上海的商业大享,几年前还是徐志摩眼里的“乡下来的土包子”,现在已成为上海的女子商业银行的总裁,到达了她人生的顶峰。

《小脚与西服》这本书中关于张幼仪人生逆袭的成功故事告诉我们:一开始人生的这副牌好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把它打好,并打下去。

①参考(十点读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3781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1
下一篇2023-10-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