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君子都是谁?他们的结局又是如何?

战国四君子都是谁?他们的结局又是如何?,第1张

简介

[编辑本段]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

孟尝君

[编辑本段]

孟尝君姓田名文,字孟,封于尝邑,故号孟尝君。他养士数千人,成为齐国的重要政治力量,担任了齐相,每年的工资就是薛地万户人家的租税。他的门客冯谖曾到薛地为他收债,免除了部分贫苦人的债务,取得了薛地人的拥护和爱戴。当他受齐王的猜疑而罢免职务后,得以在薛地安身。冯谖去魏国说动魏惠王,派车马来接孟尝君到魏国为相;回来后又借魏国要聘相为由,说动齐王恢复孟尝君的职务。

当时,齐、秦、楚是三个超级大国,与齐国相邻的宋国是第三世界中的一个弱小国家。宋国虽然国小力弱,国王却特别骄横,惹恼了齐国,齐王就灭掉宋国,然后强迫卫国、邹国和鲁国臣服,这三个弱国只好对齐称臣。这一来,齐王又骄横起来,扬言早晚有一天要问鼎周都,正号天子,以令天下。孟尝君就劝谏齐王,说是宋国被灭掉就是因为宋王骄横,让齐王以宋为戒。齐王一听生气了,就又罢免了孟尝君的职务。

孟尝君怕遭齐王杀害,就逃奔魏国,去依附他的朋友魏无忌。到了魏国,魏王任他为相。他又做媒,把魏无忌的姐姐嫁给了赵胜。然后把相位让给魏无忌,回到齐国的薛地,魏王和赵王、魏无忌和赵胜都与他交好。他能与魏王、赵王平起平坐,地位自然提高了。齐王却害怕了,就派使者迎接他复任国相,孟尝君不去,齐王只好与他建交。从此,孟尝君往来于齐、赵、魏三国之间。后来,因病而死,得以善终。但他的几个儿子争夺薛地,齐魏联军占领薛地,孟尝君绝后。

平原君

[编辑本段]

(?~前251)

赵胜是赵惠文王之弟,封于东武城,号平原君,养门客3000人。在秦军围困邯郸时,魏国惧秦,晋鄙只带兵在边境观望。平原君欲说服楚国出兵相救,门客无计可施,只有毛遂自荐,说服了楚王,楚王派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在赵、魏、楚三国军队夹击下,秦军大败而回。平原君是“战国四公子”中最平庸无能之人,受到秦国进攻时只会求救,国中有贤人而不知用。但他的侄儿继位为赵孝成王,他仍受重用,经历了两代国王。病死后,其位代代相传,直到赵国被秦灭掉。

信陵君

[编辑本段]

(?~前243)

魏安王之弟,即魏无忌,号信陵君。公元前257年,他设法窃得兵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取兵权,救赵胜秦。后十年,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将蒙骜的进攻。有食客三千,《汉书·艺文志》兵家有《魏公子》二十一篇,今佚。

孟尝君让相位给魏无忌,魏王封以信陵之地,是为信陵君。信陵君也以养士出名。公元前258年,秦军围困赵都邯郸,形势危急,魏国大将晋鄙率领魏国主力,在边境上按兵不动。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夫人,也就是信陵君的姐姐,致信信陵君请他发兵救赵。信陵君窃得兵符,杀了晋鄙,夺得兵权,解了邯郸之围。信陵君怕魏王治他窃符杀将之罪,就在赵国住了10年。秦国得知魏国君臣不和,就派兵攻魏,连败魏军。就在魏国面临灭亡时,信陵君借了10万赵军,组织了燕、韩、赵、魏、楚五国联军,大败秦军,把秦军赶到了函谷关以西。魏王论功行赏,任用信陵君为相,国中大小政事,全交给信陵君决定。

信陵君的威名震动天下,秦国就想方设法除掉信陵君。秦王拿出巨款,派特务到魏国,找到晋鄙的同党,送上厚礼,让他们散布流言,就说信陵君威名大盛,大家都想让他当王,以此挑拨魏王与信陵君的关系。又以让魏国人质太子增回国为条件,叫太子增给魏王写信,说秦国要立信陵君为魏王。

就在魏王越来越怀疑信陵君要篡位的时候,秦王又派人给信陵君送去黄金和一封信,信陵君拒收黄金和信的时候,魏王派人来把黄金和信要去了。魏王打开信一看,信上问魏王何时让位,秦国预先祝福信陵君为魏王。接着秦国又放太子增回魏,太子增再次对魏王提出对信陵君不能信任。

信陵君虽然于心无愧,但知道魏王疑心日增,就托病不再入宫,将印信兵符等都交还魏王,以美女醇酒为伴,日夜享乐,过了4年就郁郁而死。六国中唯一能与秦抗衡的政治家死后,秦统一全国就成为必然了。

春申君

[编辑本段]

(?~前238)

春申君名黄歇,因先祖受封于黄,其后乃以黄为姓。他为楚相20余年。“虽名相国,其实王也。”楚国的政事都由他说了算。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封于吴,号春申君。

楚考烈王没有生育能力,黄歇为他物色了很多美女,就是不生孩子。别看现在大街小巷都贴有“专治不孕不育症”的小广告,那时没有这样的“能人”,黄歇实在想不出好办法来了。

春申君府中有个门客叫李园,是赵国人,他有个妹妹叫李嫣,长得很漂亮。李园为了飞黄腾达,想把妹妹献给楚王,但又怕生不出孩子来会失宠,就施了个“移花接木”之计。他先请了5天假回赵国,过了10天才带着妹妹回来。春申君责备他超假,他说齐王派使者到他家求婚,他招待齐使才回来晚了。春申君一听,就要见李嫣。李园把妹妹盛妆打扮一番送去,春申君见果是美人,就把李嫣留下,当晚侍寝,不久怀孕。李园又教妹妹说服春申君把她献给楚王,生了双胞胎,长子立为太子。楚王死后,李园设下伏兵,然后才派人通知春申君。春申君一进宫门,即被杀死,然后灭族。从此,李园把持了楚国国政,楚国一天天衰落下去,被秦国灭掉了。

文:秋澄

战国时,魏安釐王有个宠妾叫如姬。如姬美且贤,深得魏安釐王的宠爱,但她略显英气的眉宇间,总是隐着些许忧虑之色,有时还会暗自垂泪。原来,她的父亲被人杀害了,杀父之仇久未得报。

如姬曾恳求魏安釐王为父亲报仇,且重金悬赏了三年,依然毫无头绪;自魏王以下,人人都想帮如姬报仇,却没人能够成功。

父仇不报,内心难安。如姬在痛苦、仇恨的煎熬中,度日如年。忽一日,她想到了一个人,若是连这个人也没有办法帮自己报杀父之仇,那这个世界上便再也无人能够帮到自己了。

如姬偷偷约见了魏王的弟弟,痛哭着将自己的仇恨诉说给这位公子听,恳求他帮自己报仇。

不久,如姬就收到了仇人的头颅。

这位能人所不能的公子就是信陵君魏无忌。

司马迁对信陵君推崇备至,他给战国四公子都写了列传,却独称信陵君为公子,别人都是某某君列传,唯有信陵君的列传是《魏公子列传》,全文写了147次“公子”。

这个“公子”可不是对年轻男子的尊称,在先秦的时候,只有诸侯的儿子才能被称为公子。公子是公之子,公孙便是公之孙。司马迁独称信陵君为公子,可见对他极其尊崇。

汉高祖刘邦更是对信陵君崇敬有加,起事之初便想要投奔他,可惜后来魏公子不在了。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每次经过大梁,都会去祭祀公子,后来,还专门给公子安置了五户守墓人,让他们世世代代、年年岁岁为公子守墓,按四季祭拜公子。

魏公子如何?世人赞曰:天下无双!

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昭王死后,魏安釐王即位,封魏无忌为信陵君。

其实,魏安釐王并不想封这个弟弟为信陵君,因为封君是要封地的,再说这个弟弟贤能过人,门客众多,给了他土地,他的势力定会越来越大,这些都不是魏安釐王所想见到的。但是他没有办法,他需要用信陵君来制衡齐国的孟尝君,也需要利用信陵君的贤名及能力来阻挡他国的入侵。

魏安釐王封了信陵君后,目的确实达到了。《史记》中这样写:

在战国前期,人们十分在乎名声,一个有贤名的人,是非常令人尊敬的。如果你去攻打一个有贤名的人,天下人的吐沫星子都会把你淹死。

战国四公子名满天下,信陵君的贤名居四人之首,被赞“公子天下无双”。

信陵君魏公子的贤名,令方圆千里的士都争往归之,一时间,门客多达三千人。这些士,多多少少都是有些本事的,有的更是天下奇才。有这样的信陵君坐镇魏国,其他诸侯国自是不敢来攻打,包括秦国,也不敢随便对魏国出兵。

魏安釐王二十年,魏公子为了救援赵国,**兵符、假传魏王的命令、杀了魏将晋鄙,带兵帮助赵国攻打秦军,成功后,因害怕魏王恼恨,也因内心愧疚,留在了赵国十年。

秦国一看信陵君总也不回魏国,又来了精神——信陵君不在,魏国又可以打了。

魏安釐王被打得招架不住,别的国家也不愿意出兵支援,没办法,虽然对魏公子满腹怨言,也只能派人请他回国。

魏安釐王三十年,魏公子回国,接受了上将军的职务,然后从容的地给各位诸侯写了信,请求支援的话没说,只是告诉他们自己担任了魏国的上将军。

各国诸侯接到信以后,立刻派人带兵支援魏国,并且都交由魏公子统一指挥。

魏公子率领五国的军队,把秦军打得落花流水,秦将蒙骜只能带兵败走,待在函谷关内再也不敢出来。一时间,魏公子的名声威震天下。

《扬子法言》中说:“君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柔刚一体,方能合成真君子。魏公子仁而下士,谓之仁;能急人之难,谓之义。其之所以有此贤名,被赞为“天下无双”,皆因为人仁义也。

战国四公子名声都不错,都养了一大堆门客,但只有魏公子得到了司马迁“仁而下士”的称赞。

①仁

仁,从人从二,仁者,兼爱。孔子认为,能够做到“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这五条的,才是仁。言行庄重,不会遭受侮辱;待人宽厚,能得到众人的拥护;为人诚信,可以得到别人的任用;做事勤敏,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内心慈惠,则能够差遣别人。

仁的核心是“爱人”,也就是爱他人。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门客三千有余,素有贤名。有一次,孟尝君路过赵国,赵平原君以贵宾相待,赵国人很想看看齐国的孟尝君是什么样儿的人物。

这些人见到孟尝君以后,发现不是想象中魁梧奇伟的样子,于是称孟尝君是“渺小丈夫”,就是嘲笑他身材瘦小。

孟尝君听了大怒,竟带着门客杀了几百人,毁了一个县,才扬长而去。

百姓嘲笑孟尝君,大概是因为自家的平原君长得比较英雄魁梧,本以为齐名的孟尝君即便不如平原君,也应当是个慷慨英勇的模样。谁知孟尝君与其大名实不相称,瘦瘦小小、其貌不扬,当真是“见面不如闻名”!于是,各位百姓自豪感油然而生,再看孟尝君便愈觉可笑罢了,岂有他意。

但贤明远播的孟尝君,只因人家笑话自己的外貌,便要杀人屠县,实在称不得“仁”字。

魏公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东汉刘向在《烈士传》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魏公子正在吃饭,忽然一只小斑鸠“扑棱棱”地飞了进来,躲到了他的案几下面不肯出来。

魏公子礼貌地问小斑鸠:“此有何急,来归无忌耶?”小斑鸠叽叽喳喳地叫了几声,看起来颇为惊恐,依旧不肯出来。

魏公子虽然听不懂斑鸠的话,但猜到小斑鸠是来寻求庇护的,于是他派人到外面查看,果然发现一只鹞鹰在院子上空盘旋。

魏公子让人把小斑鸠护在屋内,等到不见了鹞鹰踪迹,才把斑鸠放出去。谁想到,斑鸠刚刚离开,就被躲在暗处的鹞鹰追上去杀掉了。

魏公子非常自责,到了晚上也吃不下饭。他对门客说:“斑鸠我魏无忌这儿来避难,竟然还是被鹞鹰给杀了,是我负了它呀。谁要是能帮我捉到这只鹞鹰,我没有什么舍不得的。”

第二天,魏公子看到了二百只鹞鹰(这个号召力也是没谁了)。身边的人建议把这二百只鹞鹰都杀掉,以防“真凶”漏网。但他不想伤害无辜,于是亲自拿着剑走到了笼子跟前,严肃地对这群嫌疑犯说:“昨天捕杀斑鸠的那只自己低头认罪,其他的可以展翅高飞。”

当下,果然有一只鹞鹰低着头,不敢抬头看魏公子。于是魏公子让人把这只鹞鹰捉出来杀掉,把其他的鹞鹰放飞了。

且不说鹞鹰是否真的能听得懂魏公子的话,只魏公子这份不乱杀无辜的心,绝对称得上“仁爱之心”了。

这两位君子的所作所为稍一对比,高低立现。

孟尝君也有贤名,贤者,德才兼备也。但他仅仅因为别人嘲笑自己,就杀了几百人,可见他的“仁”在表不在“里”,他的仁,是做给人看的,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天下人心目中“仁爱”的形象而装出来的。

而魏公子对鸟尚且如此有爱,何况对人呢。

“仁”是表里如一地爱他人。信陵君正是如此。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派兵攻打赵国,赵国抵挡不住,向魏王和信陵公子求救。

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公子的姐姐,自然也是魏安釐王的姐妹,于是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十万大军前去救援。

谁知秦昭王听说以后,立马派使者去恐吓魏王:我现在攻打赵国,朝夕便可拿下,如果谁敢来救援赵国,等拿下赵国,下一个目标就是他!

魏安釐王立马怂了,他害怕秦国真的来打他,就让晋鄙带兵在那观看:若是秦国败了,就上去帮赵国的忙;若是秦国胜了,就退兵回来。

赵国的平原君也是个明白人,知道找魏王没用,就派人去找信陵君魏公子,因为他知道魏公子一定会帮忙。

魏王不下令救援,魏公子其实也没有办法,他只好带着门客乘着百余辆车,去和赵国共存亡。

好在临走前,侯嬴给他出了个主意,就是那个赫赫有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魏公子请求如姬盗来兵符,侯嬴又对他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你去见了晋鄙,即使合了兵符,如果晋鄙不相信的话,也一定会再向魏王求证,如果这下样事情就危急了。我的朋友朱亥是个大力士,让他跟你一块儿去,如果晋鄙听了倒还罢了,如果不听,就让朱亥杀了晋鄙。”

听到这里魏公子突然哭了。侯嬴问他:“公子是怕死吗?”魏公子说:“我哪里是怕死呀,晋鄙是魏国的老将,勇猛强悍、经验丰富,我估计他不会听从命令,那必定要杀死他。因而心中难过。”

魏公子自己去送命都没有哭,却因想到要杀晋鄙就哭了。 这种柔软的仁爱之心是装不出来的,魏公子是位表里如一的真正的仁者。

②下士

司马迁在《魏公子列传》的结尾这样说:

战国的公子们大都喜欢养门客,有的甚至以多客为荣,比如孟尝君。

养门客其实并不容易,你一旦收留了这些士,那么他们的吃喝拉撒全都得由你来负责(魏公子食客三千,常年的花销绝对是一笔庞大的数字)。

而你养门客所能得到的,就是在你有需要的时候,门客会竭尽全力地为你做事,甚至付出生命。当然,对门客恭敬有礼的,还能收获一个爱士的贤名。

只不过,这些公子们都是等着士来投奔,并不会主动去结交。就像现代的大老板,比如马云、张一鸣等等,当他们需要人才时,发个招聘,自会有人才蜂拥而来,他们不需要去主动结交人才。

这些公子们也是如此,他们既富且贵,只要对士恭敬有礼,再奉上丰厚的待遇,就会有欣赏他的士来投奔,这些士便是他的门客。

魏公子是这堆公子中的意外。他宽厚爱人,尊贤重士。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是: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

他从来不会因为自己富有、尊贵而轻视那些士人,对于士人无论是贤能的还是没本事的,他都会恭敬谦和地同他们交往。换句话说,就是不摆架子,发自内心地尊重有本事的人。

更难得的是,只要他听说有贤能的人,无论对方的身份地位多么低下,他都会亲自去结交。

魏公子的门客中,侯嬴是看城门的,朱亥是个屠夫,毛公是赌徒,薛公是卖酒的……这些都是有真本事的人,在他们眼中,功名利禄都是浮云,面对乱世,他们不愿归附任何人,选择隐藏自己的实力,做个“贫贱”的老百姓。

魏公子听说侯嬴是隐士,便亲自去请,想要厚待他,且魏公子前去结交时,并没有想让侯嬴为他效力,毕竟侯嬴那时已经七十岁了,魏公子只是认为贤能的人值得尊敬和优待罢了。

侯嬴有自己的操守,自然不愿接受。魏公子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专门挑了个好日子,大宴宾客,请了许多王侯将相,众人落座后,他带着车队,把车上尊贵的位子空出来,亲自去城东门侯嬴上班的地方去接侯嬴。

侯嬴听说过魏公子的为人,也接触过魏公子,他想知道魏公子是不是真的如他表现的那样礼贤下士。如果魏公子的尊贤重士是假的,那就不再理会,如果是真的,那他将送魏公子一份大礼。

于是侯嬴也不客气,见到魏公子驾着车来接他,就理了理身上破烂的衣衫,大摇大摆地走到马车的上坐坐下,任由这位魏公子亲自给他赶车。侯嬴看到魏公子的态度越来越恭敬,还过得去,决定深入试探,便对魏公子说,我有位好朋友是个屠户,劳烦您驾着马车带我去市场上拜访他吧。

市场是贫贱人才会去的地方,一般的富贵人士都不愿屈尊前往,太失身份。

魏公子恭恭敬敬地驾着车,带着侯嬴去见了朱亥。侯嬴故意和朱亥谈天说地,久久也不离开。换个公子过来,肯定早不耐烦了:我一个高高在上的公子,亲自驾车来接你一个看门的,你竟然还让我驾车带你拜访朋友,又没有什么重要的事,你啥时候不能拜访他?还把我晾在一边,你们俩侃大山,真当我是个赶马车的呐!

但魏公子不这样,他不仅没有不耐烦,而且越来越恭敬。只不过,魏公子的随从和周围的人,已经在心里把侯嬴骂了个千百回了。

看看时间差不多了,侯嬴也非常满意魏公子的表现,就上了车跟公子回去了。公子把侯嬴带到最尊贵的座位上,当着所有客人的面赞扬侯嬴。他希望所有人都能像他一样尊敬侯嬴。

魏公子身为信陵君,面对一个看门人的故意刁难还能做到心境平和,毫无怨气,那只能是因为他打心眼儿里敬重侯嬴。这侯嬴和朱亥可不是凡夫俗子,他俩就是李白在《侠客行》中提到的侠客,有诗为证: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侠客行》

而侯嬴送给魏公子的大礼,就是让天下人看到了魏公子为了求士,可以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大大提高了魏公子的贤名。

毛公、薛公,隐匿于市井之间,不愿与达官贵人结交,魏公子想要拜访,他们藏起来不见。魏公子于是隐瞒自己的身份,主动去结交。想想也知道,要想与这二人做朋友,只能扮成与他们身份地位相近的人,这一点是其他公子都不愿、也无法做到的。

比如,平原君听说魏公子和毛公薛公结伴而游,立刻认为魏公子是个胡作非为的人。在平原君的眼中,赌徒、买酒人都是身份低贱的,魏公子和他们一起哪里是公子所为。

魏公子的“下士”,使得他家门客的忠心程度要远远高于其他公子。

当魏公子想不到救赵的计策,打算与赵国共存亡的时候,他的门客没有一个抛弃他苟且偷生,侯嬴更是自刭以报知遇之恩。

侯嬴

而孟尝君在被齐王废掉宰相职务的时候,他的三千门客,除了一个冯驩,其他的都拍拍屁股走人了。

在孟尝君那里,他和门客是各取所需。当他这里没有门客想要得到的东西时,门客便弃他而去了。

魏公子不是,他去主动去结交贤能人士,是从内心认为贤能的人应该得到尊敬和爱戴,是不带任何目的的,不然,以侯嬴之智,如何看不出;若是他真是别有用心地去结交,相信侯嬴之类高洁之士必不肯与之为伍。

门客能从他的身上感受到真正的敬意,所以门客们愿意为他付出生命。

魏公子的下士,也使得他的门客的质量比其他公子高得多。且不说为公子谋划出“窃符救赵”的计策的侯嬴,也不说毛公薛公这类智者,单单那个可以探得赵王秘密的人,就让魏王心生忌惮,更何况这样的人不可能只有一个。

对比孟尝君那些鸡鸣狗盗的士,士的品质高低立现,公子们的等级也高低分明了。

魏公子之仁,温和柔韧,是他成就贤名的根本。真正的仁,已是了不起,仁还能下士,就更了不起了!魏公子“仁”和“下士”兼备,何等难得!

魏公子在的时候,其他诸侯不敢加兵于魏,包括秦国,也是在为公子死了以后才对魏国动手。

但对同样有三千多门客的孟尝君,秦昭王不仅敢囚禁他,还想要杀了他。但对同样有三千多门客的孟尝君,秦昭王不仅敢囚禁他,还想要杀了他。

其原因除了魏公子贤、仁而下士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魏公子是侠义之人。这种人,诸侯都愿意与其交好,而魏公子也因此拥有了无人能及的号召力。

同为战国公子,孟尝君鸡鸣狗盗以脱秦,信陵君窃符杀人为救赵。同为盗窃之事,孟尝君为己,信陵君为他;孟尝君求利,信陵君求义。

人们常把“侠”、“义”两字放到一起,二者紧密相连,很难剥离。古人是单字表意,侠是侠,义是义,二者有不同,却不可分。

侠义中的“侠”,指见义勇为、肯舍己助人的性格、气质或行为。也就是说,能够放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的人,称之为侠。

义者,宜也,指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义。义是基于德出发的朗朗正道!

魏公子正是这样的侠义之人。

单从“窃符救赵”一事来说,魏公子没有非救不可的义务,他完全可以选择和魏王一样观望,但他没有。因为在他的认知中,赵国向他求救了,而且错确实在秦国,秦国能攻打赵国,也能攻打其他各国。所以,他就必须去救,哪怕毫无胜算,也要和赵国共存亡。

魏公子窃符救赵是损己利人的行为。他得罪了魏王、害得魏国损失了一员大将;但他救了赵国,打压了秦国,于赵国及天下形势都是有利的。

信陵君魏无忌“仁义”之至,柔刚一体,这类人,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故而,天下人赞他“天下无双”,司马迁尊称他“公子”。

主要是因为魏公子为了成就自己的事业,能够放低姿态去结交一些平平凡凡的人,而这些普通人中有一个叫侯嬴的,他本来是魏国的隐士,后来成为信陵君的门客。

侯生为了回报魏公子的知遇之恩,在魏公子前往虎牢山赴宴的时候,他想方设法让魏公子支开保卫,让他能够独自一人去见赵王。在关键时刻,侯嬴又让信陵君把符节拿出来,自己拿着符节去帮信陵君调兵,并让信陵君的宾客们驾车去接应魏公子。

最后,侯嬴选择了自杀来回报魏公子,他觉得魏公子能够不计较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去成就大事,自己作为门客必须要为主人着想。

魏无忌是魏国公子,魏国国君魏安釐王的弟弟,封地在信陵,所以被称为“信陵君”。信陵君魏无忌是个很有能力的人,而且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门客最多时达到三千人。因为信陵君的名声,诸侯国十多年不敢攻打魏国。

信陵君最有名的故事就是窃符救赵。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白起杀四十万赵军围攻赵都邯郸。赵国平原君的老婆是魏无忌的姐姐,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兵十万去救助。秦王威胁魏王敢派兵救助,灭了赵国就攻打魏国。魏王一听害怕了,命令领军大将晋鄙在邺城驻扎观望。

平原君派人去责备魏无忌不能急人所难,魏无忌也很着急,又劝说不了魏王出兵,就打算带着宾客去攻打秦军,同赵国一起死。魏无忌告诉了门客侯嬴自己的想法,侯嬴显然是不同意的,给魏无忌出了个对策就是替魏王的宠姬如姬报杀父之仇,然后让她帮忙**兵符。**兵符后,侯嬴有让魏无忌带上朱亥,晋鄙遵从兵符调遣一切好说,不服从直接让朱亥击杀他。魏无忌一听就哭了,晋鄙是老将不可能只认一个兵符的。果然晋鄙验证了兵符,还是认为魏无忌一个人来这件事太蹊跷,正要拒绝就被朱亥击杀了。

晋鄙死后,魏无忌接管了军队,让父子兄弟都在军中的回去一人,独生子的回去,带领八万大军进攻秦军。结果就是秦军撤退,赵国保住了。

魏无忌因为**兵符救赵,不敢回去魏国,一直待在赵国。魏无忌在赵国也非常礼贤下士,与混在赌徒、酒店中的毛公、薛公结交,却被平原君轻视。魏公子知道后说了一番话让平原君无地自容,平原君的门客一半都来投到魏公子门下。

十几年后,秦国攻打魏国,魏无忌在毛公、薛公的劝说下返回魏国。魏公子回去后被魏王任为统帅,魏无忌合纵抗秦,率五国兵力大败秦军。不过,随后秦王派人离间魏王和魏无忌的关系,魏王派人取代魏无忌的兵权,五国攻秦计划失败。

魏无忌失去兵权后,也意冷心灰,不再问朝事,沉迷酒色,不久去世。随着魏无忌去世,魏国也没有可依靠的人,最后被秦国攻灭。

信陵君救赵论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

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报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辨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

侯生笑曰:“臣故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

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

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栏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

译文:

魏国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昭王死后,安釐王登上王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公子为人,待人仁爱,又能谦逊地对待士人。凡是士人,不论德才高低,公子都谦逊地有礼貌地同他们结交,不敢凭仗自己的富贵对士人骄傲。因此,方圆几千里以内的士人都争着去归附他,他招来了食客三千人。

在这个时候,各国诸侯因为公子贤能,又有很多门客,有十多年不敢施加武力打魏国的主意。

魏国有位隐士,名叫侯赢,七十岁了,家里贫穷,做大梁夷门的守门人。公子听说这么个人,就去拜访他,想送他一份厚礼,侯赢不肯受,说:“我修养品德,保持操行的纯洁,已经几十年了,终竟不能因为看守城门穷困的缘故接受公子的财物。”

公子于是办了酒席,大会宾客。(宾客)坐好以后,公子带着车马,空出车上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夷门的侯生。侯生撩起破旧的衣服,径直走上车子,坐在公子的上座,毫不谦让,想借此观察公子的态度。

公子握着缰绳,(态度)更加恭敬。侯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肉市里,希望委屈你的车马去访问他。”

公子就驱车进入肉市。侯生下了车,会见他的朋友朱亥,斜着眼睛傲视着,故意久久地站着跟他的朋友谈话,(一面)暗暗地观察公子,公子的脸色更加温和。

在这个时候,魏国的将相和贵族以及其他宾客坐满堂上,等待公子开宴;市上的人都看着公子握着缰绳驾车,公子的随从都暗地骂侯生。侯生看见公子(温和的)脸色始终没有改变,才辞别朱亥登上车子。

到了公子家中,公子领侯生坐在上座上,向侯生一个一个地介绍宾客,宾客都很吃惊。酒喝得正痛快的时候,公子站起来,到侯生面前向他敬酒。侯生于是对公子说:“今天我难为您也算够了。我不过是夷门的看门人,公子却亲自委屈自己的车马,亲自迎接我。

在大庭广众之中,不应该有逾越常礼之处,但今天公子特意逾越常礼。然而我想要成就公子爱士的美名,(所以)故意让公子的车马久久地站在市场中,借访问朋友来观察公子,公子却更加恭敬。街上的人都认为我是小人,认为公子是有德性的人,能够谦虚地对待士人。”

于是结束宴会。侯生就成了公子的上客。侯生对公子说:“我访问的屠夫朱亥,这个人是有才德的人,世上没有哪个人了解他,因此隐居在屠户中间。”公子就前往朱亥家,屡次向他问候。朱亥故意不答谢。公子对此感到奇怪。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打败了赵国长平的驻军,又进兵围攻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惠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送信给魏王和公子,向魏王请求救兵,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军队援救赵国。

秦昭王派使臣告诉魏王说:“我进攻赵国(都城),早晚之间就要攻下来;如果诸侯有敢援救赵国的,我在攻克赵国后,一定调遣军队首先攻打它!”魏王害怕了,派人叫晋鄙停止前进,把军队驻扎在邺,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两面讨好,以观望局势的变化。

平原君的使臣连续不断地来到魏国,责备魏公子道:“我之所以自愿高攀您结为姻亲,是因为公子义气高尚,是能够关心和解救别人困难的。

现在邯郸早晚就要投降秦国了,魏国的救兵却还没有来,公子能关心和解救别人的困难这一点又表现在哪里呢!况且公子即使看不起我,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

公子为此事发愁,屡次请求魏王发兵,同时让自己的门客和辩士用各种理由劝说魏王,魏王害怕秦国,始终不肯听从公子。

公子自己估计,终究不能从魏王那里得到救兵,决计不独自活着而使赵国灭亡,于是邀请门客,准备了一百多量车,想率领门客去同秦军拼命,与赵国人死在一起。走过夷门时,会见侯生,把打算去同秦军拼命的情况和原因全告诉侯生。

告别出发,侯生说:“公子努力吧!我不能跟您一道去。”公子走了几里路,心理不愉快,说:“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周到了,天下没有谁不知道;现在我即将去死,可是侯生连一言半语送我的话都没有,我(对他)难道有礼节不周到的地方吗?”便又调转车子回来问侯生。

侯生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公子公子会回来的。”接着说:“公子喜爱士人,名称传遍天下。现在有危难,没有别的办法,却想赶去同秦军拼命,这就像拿肉投给饿虎,有什么用处呢?公子还用门客干什么!然而公子待我恩情深厚,公子前去(拼命)而我不送行,因此知道公子对此感到遗憾,一定会再回来的。”

公子拜了两拜,说道:“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里,如姬最受宠爱,经常出入魏王的卧室,她有办法能够偷到它。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了,如姬悬赏请人报仇有三年了,从魏王以下,都想办法替她报杀父之仇,但没有人能够做到。

如姬对公子哭诉,公子派门客斩下她仇人的头,恭敬地献给如姬。如姬愿意为公子(出力,即使)献出生命,也不会推辞,只是没有机会罢了。

公子果真开口请求如姬,如姬一定答应,那就可以得到兵符,夺取晋鄙的军队,北边救援赵国,西边打退秦国,这是五霸那样的功业啊。”公子依从他的计策,去请求如姬。如姬果然偷出兵符交给公子。

公子出发时,侯生说:“将在外,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对国家有利。公子即使合了兵符,如果晋鄙不把军队交给公子,再向魏王请求,事情就一定危险了。我的门客朱亥是个屠夫可和您一同前往,这人是个大力士。晋鄙听从,那很好;不听从,就可以让朱亥杀他。”

于是公子哭起来。侯生说:“公子怕死吗?为什么哭泣呢?”公子说:“晋鄙是位叱咤风云的老将,我去(接他的兵权),恐怕他不会听从,必定要杀死他,因此哭泣,哪里是怕死呢!”于是公子去邀请朱亥。

朱亥笑着说:“我本是市场上一个操刀宰杀牲畜的人,可是公子多次亲自来慰问我,我之所以不回谢,是因为我认为小的礼节没有用处。现在公子有急难,这就是我替您贡献生命的时候了。”

于是他就跟公子一同前去。公子又去向侯生辞别,侯生说:“我应当跟您去,年老了,不能去了,请让我计算公子走路的日程,在您到达晋鄙军营的那天,我面向北方自杀,以此来送公子!”

公子于是就出发了,到了邺城,假传魏王的命令代替晋鄙。晋鄙合了兵符,对此感到怀疑,举起手来注视着公子,说:“现在我统率十万大军,驻扎在边境上,这是国家交给的重任。如今你单车匹马来接替我,这是怎么回事呢?”

想要不听从(命令)。朱亥拿出袖子里藏着的四十斤重的铁锤,用锤子打死了晋鄙。

公子于是统率了晋鄙的军队。整顿队伍,给军中下了命令,说:“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去。

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回去。独子没有兄弟的,回家奉养父母。”(这样,)得到经过挑选的精兵八万人,进兵攻打秦军,秦军解围而去,于是救下了邯郸,保存了赵国。赵王和平原君亲自到城外迎接公子,平原君背着箭筒和弓箭给公子引路。

赵王拜了两拜,说道:“自古以来的贤人,没有比得上公子的啊!”(在)这时,平原君不敢拿自己和信陵君相比。

公子与侯生分别,到达晋鄙军中那天,侯生果然面向北方自杀了。

魏王恼恨公子偷了兵符,假传命令杀了晋鄙,公子自己也知道这些情况。已经击退了秦军保存了赵国之后,公子派部将率领军队回归魏国,他独自和门客留在赵国。

侯嬴在“窃符救赵”的整个活动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司马迁以丰富的感情,娴熟的技艺,把侯嬴的形象刻划得十分完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侯嬴为什么要自杀呢这却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窃符救赵的计谋是侯嬴提出的,魏公子兵符已得,朱亥也已经答应实施夺军救赵的计划,可以说形势是非常好的可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侯生竟对信陵君说:“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他为什么要自杀他的死有什么意义信陵君听了侯嬴要自刭的诺言后,不加劝阻,这又是为什么

我们知道,侯嬴是一个头脑冷静却又热血满腔的人他在信陵君辞行赴军时提出将以自刭送公子,不是毫无意义的一时的“侠义”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抉择这主要是激励朱亥,同时也为了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以抗秦救赵的决心显然,他的这一决定,是基于对晋鄙、魏公子、朱亥的为人有所认识,对夺晋鄙军权的危险性也作了深刻的分析而作出的

晋鄙是“嚄嚄宿将”,是十万大军的统帅,又是魏王“名为救赵,实为持两端以观望”的方针的忠实执行者,因此他对魏公子“单车”来接管军权肯定是会怀疑的虽有虎符,但决不会轻易交出兵权,这样救赵存魏的第一步夺取军权的斗争将是十分激烈而危险的,这一点侯嬴是知道得十分清楚的对于信陵君,侯嬴也了解得很清楚:既有宁死救赵的决心,又有“仁”而不忍杀晋鄙的一面,因此,用“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的道理来开导他,以“公子畏死邪何泣也”来反激他,喻之以理,激之以情,是可以坚定信陵君的决心的对于朱亥,侯嬴对他的认识更为深刻了他既认识到朱亥的为人是勇力、鲠直过人而细致、谋略不足,又意识到在这场严重的斗争中,朱亥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他大椎在握,即使信陵君有所动摇,但只要朱亥坚定,椎死晋鄙,大功仍然可成倘若朱亥稍有犹豫、疏忽,那只能落得个前功尽弃当然这样的一切,勇迈而少谋略的朱亥是难以洞察的,也不能靠讲大道理所能解决的这一点正是深谋远虑的侯嬴所最为担忧的,为使自己的计划能完满地实现,只有一种抉择:以死激励朱亥因为对于朱亥,以死报知己的行动,比之千言万语的说理更有说明力,更能坚定其决心,激励他小心在意,务必成功

信陵君对侯嬴的以死相报为什么不加劝阻呢这就要从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风尚、道理观念来看在当时,尽管社会处在大变动中,但守信用,践诺言还是人们行动的规范这样士为知己者死,忠于知己,不失信、不背约,以死报知遇是他们坚守不渝的信条如果对他提出的以死报知己的行动加以劝阻,这就将会被认为是不知己的表现,是对人格的蔑视,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作为“仁而下士”,有三千余宾客的信陵君,对“士”的这些特点是一清二楚的,他决不能劝阻,轻生死、重信诺的侯嬴以死报知己的行动相反,他还认为侯嬴的以死相报将会激励和坚定自己在夺军救赵的斗争中必须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侯嬴显然,这样的处理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4126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2
下一篇2023-10-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