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第1张

中国古代迎娶新娘都是在黄昏以后。“结婚与黄昏”中“婚、昏”同音,也是古代人在晚上结婚的例证,说明女人在黄昏结婚后改变了自己的姓氏。

1、据史料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也就是说,晚上举行婚礼才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婚礼习俗。读古书时,常见古人对婚礼的描述,虽说自西周以降,古人婚礼基本形成定式,如《仪礼》中专有“士昏礼”,《礼记》也专辟“昏义”一章,但由于中国社会的变迁,加之不同民族的不断融合,民间婚俗的差异其实一直存在。

2、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就有这样的记载:“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卢,于此交拜。迎妇,夫家领百余人,或十数人,随其奢俭,挟车俱呼新妇子,催出来,至新妇登车乃止。婿拜阁日,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婿为戏乐,至有大委顿者。”“青布幔”云云固与汉人传统的婚屋不同,其仪式也与汉人传统大异其趣。

3、《礼记昏义》载亲迎之礼云:“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婿授绥,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从《酉阳杂俎》的记载看,似乎北朝的婚礼中,交拜的仪式在女方家门外即告完成,其后的迎妇仪式,更多的是原始社会抢亲的遗迹。这一点从其后“婿拜阁日,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婿为戏乐”中可以得到印证。“拜阁”大概就是婚后婿携妇回门(回岳父母家)之义,此日,妇家亲朋杖打婿,义在泄愤。

4、《礼记》所载,婚姻之事,前已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等诸环节,结婚日,子承父命往迎妇,妇之父(主人)筵几于庙(祖庙)以告祖并拜迎准婿于门外,婿执雁(如今日鸡)入,“执雁”,王船山先生说是“摄大夫之盛礼也”,可见隆重,至于“再拜奠雁”,表示婚约受之父母,当然不会如原始时代之抢婚。迎新妇出门上车后,准婿需先亲驾车并“御轮三周”,即让车轮转三圈。据王船山先生说,“轮三周”的距离约为五丈六尺四寸。然后男方先行回家在门外迎候,然后便是行合卺(剖瓠而各用其一)之礼。

5、由上引材料可知,至迟至北朝时,野蛮时代的婚俗,至少在仪式上仍存,以至于有时,“杖打婿至有大委顿者”,听之骇然。

到了唐代,“当迎妇,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以覆井,三斤以塞窗,箭三只置户上。妇上车,婿骑而环车三匝。女嫁之明日,其家作黍霍。女将上车,以蔽膝覆面。妇入门,舅姑以下悉从便门出,更从门入,言当躏新妇迹。又妇入门,先拜猪霍枳及灶。娶妇。夫妇并拜,或共结镜纽。又娶妇之家,弄新妇,腊月娶妇,不见姑。”(见《酉阳杂俎》)于北朝时又不同,与《礼记》所规也大有差异。

6、古礼婚姻成礼要复杂些,《礼记·曾子问》说:“女未庙见而死,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诸侯嫁女,亦有致女之礼,于三月之后,遣大夫操礼而往,见《公羊》成公九年。何《注》说:“必三月者,取一时,足以别贞信。”然则古代的婚礼,是要在结婚三个月之后,才算真正成立的。若在三月之内分离,照礼意,还只算婚姻未完全成立,算不得离婚。由此可见,婚礼一直在变化。

其实,传说成书于西周的《仪礼》所载之“士昏礼”也还算不得太古老,在远古时,婚嫁简直就算不得喜事,这也是为什么直到后代一直将昏仪列阴礼的缘故。古时迎亲只能在夜里,车马服饰都必须是黑色。所以结婚的婚写作“昏”,必须在日头落下才可行礼。

7、昏时行礼,故谓之“婚”;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古人有“昏事不贺,人之序也”的说法,可见其来有自。到了周时,这种情况已有改变,“士昏礼”被列入“五礼”中的嘉礼,到了汉朝,皇帝竟要下诏书,禁止民间嫁娶备酒食相贺了。

8、到了唐代,“婚礼,纳采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九事皆有词:胶漆取其固;绵絮取其调柔;蒲苇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分福也;双石,义在两固也。”予婚礼以许多美好的象征,皆表现与远古时代的意趣已完全不一样了。

扩展内容:

古代婚礼的礼仪顺序:

1、议婚:男家请媒人向女家说明缔婚的请求,以雁作为礼物,叫做纳采。所派遣的执雁,向女家父母请问女子之名,叫做问名,这时女家要设酒进行款待。

2、纳吉:男家得知女子之名,即进行占卜,看婚姻是否吉利。获得吉兆,要告知女家,仍用雁作礼物,叫做纳吉。

3、订婚约:男家要送给女家束帛,鹿皮(两张)等礼物,叫做纳薇。最后,,男家再用雁向女家请问合婚日期,叫做请期。

4、迎亲:到了婚期,新郎亲往迎接新娘,乘黑漆的车,前面有人执烛前导,后面有两辆从车。到女家,新娘已打扮好,立在房中。新娘之父迎于门外,把新郎接进家中。这时男方仍有雁给女方,新郎行礼而出,新娘随行,她的父母不送出。新郎亲自驾车,请新娘上车,然后由专门的驾车人代替新郎赶车上路。新郎便乘上自己的车,先到自己家门外等候。

5、礼成:新娘到达,由新郎接进家门,设宴共食。宴后,新郎,新娘脱去礼服。新郎入室,亲手摘下新娘的缨饰,这时撤出室内的烛,婚礼遂告完成。

参考资料:

婚礼(人生仪礼之一)_

六礼_  

“礼贵夫妇,易叙乾坤,配阳成化,比月居尊,河洲降淑,天曜垂轩。”《史记》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婚礼是一种多么神圣的仪式,算是人生头等幸事,必须非常隆重和讲究礼仪。中国古代把婚礼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古称“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婚礼

古代嘉礼的一种。婚嫁之礼。即男女双方正式结为夫妇的礼仪形式。我国中原地区华夏民族,婚姻礼仪的出现,在原始社会晚期,对偶婚的末期与单偶婚(一夫一发制)的初期。其时,已逐步由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财产主要由男子掌握,实行男娶女嫁,妻子从夫居,子女从父姓,妻子与子女是丈夫的家庭成员。实行婚礼的程序和仪节,表明父权制为生育自己的嫡亲子女,以继承自己的财产,并世代相传的目的。史载,夏、商求婚以“俪皮”为礼,俪皮即兽皮,意味着女子的价值相当于男子拥有的俪皮,此即后世聘礼之始。除此之外,并须“告父母”得到同意,以及亲迎于家。至周代,婚礼日趋完善,由简而繁,逐渐形成“六礼”之制,除奴隶,天子至庶人皆实行之。后代繁简不一,往往有明文规定。一般,统治阶级的婚礼繁琐奢侈,平民较简;富者繁琐,贫者较简;中原地区较繁,边远地区较简。除“六礼”外,婚礼还包括正婚礼(拜堂、沃盥、对席、同牢合卺、馁馀设衽)、婚后礼(妇见舅姑、妇馈舅姑、舅姑飨妇、庙见)等。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阶段文明程度不一,亦各有礼、俗。《通典嘉礼三天子纳妃后》:“伏牺氏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五帝驭时,娶妻必告父母。夏亲迎于庭,殷于堂。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六礼之仪始备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共牢而食,合卺而酯,所以合体,同尊卑而亲之,成男女之别,立夫妇之义,而后父子亲、君臣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

六礼

古代汉族婚礼的六种仪节。形成于周代,自天子纳妃后、皇太子纳妃、公侯大夫士婚礼,皆实行之。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它对男女婚姻之事起有规范的作用,《唐律》与《明律》中皆有类似的规定,然以男方付给女方的身价为其主要特征,是旧礼教下变相买卖婚姻的具体表现。其程序历代略有变迁,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无亲迎一项,隋唐时恢复。宋初沿用六礼,后因程序主繁,平民无力应付者,往往逃奔他乡私自成婚,政和间,并问名于纳采,并请期于纳徵,减六礼为四。南宋,朱熹在《政和新礼》基础上,制定《家礼》,又将纳吉删去,仅存纳采、纳征、亲迎三礼,并将三月庙见改为三日庙见。元、明、清时,明令采用《朱子家礼》。清代虽有满、汉与士、庶之别,然大体不出《朱子家礼》范围。《通典嘉礼三天子纳妃后》:“六礼之仪始备。”杜佑注:“一曰纳采,用雁,谓始语言采择可否;二曰问名,用雁,谓问女名目,将卜之也;三曰纳吉,用雁,谓卜得吉,往告之也;四曰纳徵,用束帛,徵,成也,谓婚姻礼成也;五曰请期,用雁,娶妇日也;六曰亲迎,用雁。”

纳采

古代婚姻“六礼”之一。后代或称之为“合婚”、“说媒”等。即男家请使者(即媒人)去女家表示求亲之意,试探女家意向,女家答应议婚后,男家就用雁等为礼品再去正式求婚。纳,接纳;采,采择。后世帝王或富贵之家,纳采之礼每有增加。如北齐皇太子及王纳妃,皇帝遣使纳采,有司所备礼物为:羔羊一口,雁一只,酒、黍、稷、米、面各一斛。问名、纳吉、请期、亲迎同。民间贫穷之家,则以雉、鹅等代之。《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郑玄注:“达,通达也。将欲也彼合昏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许之,乃使人纳其采择之礼。”贾公彦疏:“纳采方纳者,以其始相采择,恐女家不许,故言纳。”胡培翬正义:“自纳采至请期五礼,皆遣使者行之。”《通典嘉礼三天子纳妃后》:“后汉桓帝立,明年悉依孝惠皇帝纳后故事:聘黄金二万斤。纳采,雁、璧、乘马、束帛,一如旧典。”

问名

古代婚姻“六礼”之二。即男家正式求婚,女家同意后,男家再请媒人执雁问议婚之女生母的姓名,本人的名字及出生年月日等,以回去占卜吉凶。后代问名扩大到门第、财产、职位、容貌、健康等诸方面。宋代以后,简化六礼,纳采与问名常合为一次完成。江南民间旧俗,男家至女家问名。女家将女子年庚八字,裹以红纸,副以红米、千年红、由媒人交付男家。媒人默然不语,持至男家厨房,供于灶神座下。如三日内家中平安,即请算命者合婚,或求签贞卜。若三日内有碎碗破钵等事,或八字相克,则借故将八字退还女家。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宋史礼志六八》:“古者问女之名,归卜夫庙,吉,以告女家,谓之问名、纳吉。”《明史礼志三一》:“朕惟夫妇之道,大伦之本。正位乎内,必资名家。特遣使持节以礼问名,尚伫来闻。”

纳言

亦称“文定”、“通书”。俗称“送定”、“过定”、“定聘”、“小聘”、“小定”等。古代婚姻“六礼”之三。是男家问名后将占卜得吉的消息通知女家的礼仪。也是定婚阶段的主要礼仪。男家如卜得吉兆,决定缔结婚姻,便以雁等为礼物,使媒人告知女家,然后双方交换婚书,分别开明男女正式所庚、生辰八字、两家三代及主婚人姓名、荣衔、里居等。其“门当户对”的意义十分明显。《唐律》等所称“报婚书”,即纳吉而女家男家答应定婚的书契。宋代民间称“过细帖”,“定亲”等,都是订定婚约之意,均属“纳吉”的内容。宋朱熹《家礼》将纳吉并入纳徵,此后两礼常一并进行。纳吉早期以雁为礼,后世随婚姻的买卖性质的发展,逐渐以首饰、彩绸、食品等为礼物。通常,男家长辈亲属与媒人一起至女家,相看家庭与人品,长辈并须给女子一定的钱,作为见面礼,称为“相亲”。《仪礼士昏礼》:“纳吉用雁,如纳采礼。”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昏姻之事,于是定。”贾公彦疏:“未卜时,恐有不吉,婚姻不定,故纳吉乃定也。”庙,祖庙;纳吉,指女家得到男家占卜得吉的喜讯。宋吴自牧《梦梁录嫁娶》:“男家以草帖问卜,或祷忏,得吉无克,方回草帖,亦卜吉媒氏通音。然后过细帖,又谓‘定帖’。帖中叙男家三代官品职位名讳,议亲第几位男,及官职年甲月日吉时生,父母或在堂,或不在堂,或书主婚何位尊长,女家回定帖,亦如前开写,及议亲第几位娘子,年甲月日吉时生,具列房奁、首饰、金银、珠翠、宝器、动用帐幔等物,及随嫁田土、财产、宅舍、房廊、山园等。其伐柯人两家通报,择日过帖,各以色彩衬盘、安定帖送过,方为定论。然后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男以酒四杯,女则添备双杯,此礼取男强女弱之意。如新人中意,则以金钗插于冠髻中,名曰插钗。若不如意,则磅彩缎两匹,谓之压惊,则婚事不谐矣。既已插钗,则伐柯人通好,议定礼,往女家报定。若丰富之家,以珠翠、首饰、金器、销金裙褶及段匹茶饼,加以双羊牵送,以金瓶酒四樽或八樽,装以大花银方胜,红绿销金酒衣簇盖酒上送往。女家接定礼合,于宅堂中备香烛酒果,告盟三界,然后请女亲家夫妇双全者开合,其女氏即于当日备回定礼物,以紫罗及颜色段匹,珠翠须掠,皂罗巾段,金玉帕环,七宝巾环,箧帕鞋袜女工答之。更以元(原)送茶饼果物,以四方回送,羊酒亦以一半回之一自送定之后,全凭媒氏往来,朔望传语

纳徵

亦称“纳币”、“纳成”、“文定”。后世俗称“纳财”、“送盘”、“大聘”、“过大礼”、“下财礼”等。古代婚姻“六礼”之四。此为纳吉之后,男家送聘礼给女家的仪式。女家受物复书,标志婚姻完全成立,从此男女双方作为亲家往来。纳徵礼品,周代,庶人用缁帛;士大夫用玄纁、束帛、俪皮;诸侯加谷圭;天子加大璋。后代皇室、高官,聘礼丰奢,唐代高宗时曾下诏,限定官宦之家聘财之数。然历代虽民间也多以金银器为聘礼故贫寒之士每有成年而无财以聘婚者。《春秋庄公二十二年》:“冬,公如齐纳币。”杜预注:“纳币即纳徵。”《仪礼士昏礼》:“纳徵”郑玄注:“徵,成,使者纳币以成昏礼用。”贾公彦疏:“纳此,则昏礼成,故云徵也。”《通典嘉礼三天子纳妃后》:“汉惠帝纳后聘黄金二万斤,马十二匹。”又:“大唐显庆四年十月诏:天下嫁女受财,三品以上之家,不得过绢三百匹;四品五品不得过二百匹;六品七品不得过一百匹;八品以下不得过五十匹,皆充所嫁女资装等用,其夫家不得受陪门之财。”宋吴自牧《梦梁录嫁娶》:“信纸聘礼,富贵之家当备三金送之,则金钏、金鋜、金帔坠者是也。若铺席宅舍,或无金器,以银镀代之。否则贫富不同,亦从其便,此无定法耳。更言士宦,亦送销金大袖,黄罗销金裙,段红长裙,或红素罗大袖段亦得;珠翠特髻,珠翠团冠,四时冠花,珠翠排环等首饰,及上细杂色彩段匹帛;加以花果物、团圆饼、羊酒等物,又送官会银铤,谓之‘下财礼’。”金鋜,金锁片也。宋司马光《温公书仪》:“世俗贪鄙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是乃驵侩鬻奴卖婢之法,岂得谓之士大夫婚姻哉!”

请期

古代婚姻“六礼”之五。为男家向女家请定婚期的礼仪。纳徵之后,男家卜取吉日,派使者(媒人)持雁和礼物,至女家求请结婚的日期,女家谦让,使者则将男家卜取的吉日告诉女家。如女家因故不能同意,则须改期。请即商请,由女方决定之意。民间,多由男女双方共同商定日期,由算卜者卜定为吉日后,送一期帖至女家,或由媒人口头通知。俗称为“提日子”、“送日子”等。宋代以后,多并请期与纳徵。《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徵礼。”郑玄注:“主人辞者,阳倡阴和,期日宜由夫家来也。夫家必先卜之,得吉日,乃使者往,辞,即告之。”胡培翬正义:“婿家得吉,乃不敢直以告女家,而必请之者,示听命于女家,尊之也。”《宋史礼志》:“士庶人婚礼,并向名于纳采,并请期于纳成(徵)。”徵,避仁宗讳“祯”,改称纳成。

亲迎

亦称“迎亲”。古代婚姻“六礼”之六。即举行成婚典礼之日,新郎奉主婚人之命亲自至女家迎娶新娘的礼仪。《仪礼士昏礼》规定:亲迎那一天,新郎穿黑色礼服,乘黑漆车子,前有人执烛前导,后有从车,前往女家。新娘之父亲自出门迎女婿与男家宾客入门。新郎将雁与礼品交给女家,行礼而出。梳妆整齐的新娘,头蒙盖巾,随至车前,新郎亲自把车上的索子授给她,引她上车。先由新郎亲自驾车,随后由驭者代替,女家派人随行。车至男家,新郎先乘车进门,待新娘及送行者到达后,由新郎接新娘进家门。然后入宅行拜堂、合卺等仪式。《公羊传》谓自天子至于庶人都有亲迎礼。西汉叔孙通制礼,从《左传》,认出天子无亲后,迎新娘多用轿,新郎骑马或乘轿,轿用红绿彩绸装饰,故称花轿,并以鼓乐前导。各地礼仪民俗繁简不一。《诗大雅文明》:“大邦有子,见天之妹。文定厥样,亲迎于谓。”《礼记哀公问》:“大昏既至,冕而亲迎,亲之也。”宋吴自牧《梦梁录嫁娶》:“至迎亲日,男家刻定时辰,预令行郎,各以执色如花瓶、花烛、香球、沙罗洗漱、妆合、照台、裙箱、衣匣授事街司等人,及顾(雇)借官私妓女乘马,及和倩乐官鼓吹,引迎药檐子或粽檐子藤轿,前往女家,迎取新人。”

拜堂

也称“拜天地”。古代婚礼仪式之一。始自唐代,自皇室至士庶,普遍行之。宋以后,风行全国,所拜为天地、祖宗、舅姑(公婆),并夫妻交拜,表示从此女子成为男家家族的一员,因而成为婚礼过程中最要的大礼。近化“拜堂”范围扩大,除天地祖先尊亲及交拜外,更须拜毕家族尊亲、友好宾朋。乡村于新婚次日拜宗祠(即古代“庙见”之礼)后,尚须拜揖乡党邻里,婚礼始告成立。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花烛》:“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及有卜地安帐并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婿于床前请新妇出至家庙前参拜毕。女复倒行,扶入房讲拜,男子各争先后,对拜毕就床次日五更用一卓(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拜堂。次拜尊长亲戚,各有采段巧作鞋枕等为献。”

交拜

古代婚礼仪式之一。指举行婚礼时,新婚夫妇互相对拜。始自唐代,后世因之。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宋司马光《温公书仪》:“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始相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水浒会传》第一0四回:“王庆与段三娘交拜合卺等项,也是草草完事。”《儒林外史》第二六回:“鲍廷玺插着花,披着红,身穿紬段衣服,脚下粉底皂靴,先拜了父亲,吹打着,迎过那边去,拜了丈人、丈母吃过三遍茶,请进洞房里和新娘交拜合卺,不必细说。”

合卺

古代婚礼仪式之一。即新夫妇在新房内共饮合欢酒。起于上古。本用匏(葫芦)一剖为二,以七将两器(瓢)之柄相连,以之盛酒,夫妇共饮,表示从此成为一体,名为“合卺”。后世改用杯盏,乃称“交杯酒”。宋代并有行“合卺”礼毕,掷盏于床下,使之一仰一覆,表示男俯女仰、阴阳和谐的习俗,带有明显的性象征的意味。后亦以“合卺”借指成婚。《礼记昏义》:“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孔颖达疏:“共牢而食者,同食一牲,不异牲也合卺,则不异爵,合卺有合体之义。共牢有同尊卑之义。体合则尊卑同,同尊卑,则相亲而不相离矣。”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饮讫,掷盏并花冠子于床下,盏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宋吴自牧《梦梁录嫁娶》:“礼官命妓女执双杯,以红绿同心结绾盏底,行交卺礼毕,以盏一仰一覆,安于床下,取大吉利意。”

妇见舅姑

亦称“谒舅姑”。古代婚礼仪式之一。起自周代,据《仪礼士昏记》,妇见舅姑,妇馈舅在、舅姑餮妇与庙见,为成妇之礼的四个步骤。即在婚后第二天,天未明时,新娘就起床,沐浴,梳洗洁净,戴上笄簪,穿上平时的服装,至舅姑(公婆)的寝门外,等待拜见。到天明时,舅姑分别各就席次,舅在东席,姑在房外南席。新娘手捧竹器,由铺饰巾,盛以枣、栗,行进到舅前下拜,放置席上。起拜,退到原来处所,再拜。然后退到阶下,拿着盛有干肉、铺有饰巾的竹器,登阶而上,北面拜奠于席。姑坐席上,接受礼品,然后起身回答妇拜。新娘见舅姑之礼至此毕。枣、栗等食品象征女子要敬谨端正之义。妇馈舅姑,是新娘洗手后进肉食于尊长,表示对舅姑的孝养。舅姑饮酒用菜后,共同“飨妇以一献之礼”,向新娘敬酒两杯。回敬两杯后,舅姑飨妇之礼完毕。待庙见后,新娘即取得“妇”的身分。后世,妇见舅姑多行于成婚之夕,并依次拜见舅姑、亲长、宾朋,献上香茗。而新娘过门第三天,下厨烧菜,即古代妇馈舅姑礼之遗。唐王建《新嫁娘词》:“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羮汤。未谙姑食怀,先遣小姑尝。”唐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钟毓龙《说杭州婚姻拜堂》:“[公婆]四拜坐而受之,四拜立而回揖公婆见礼,毕,其余大伯、小叔、妯娌、小姑之尖,男左女右,以长幼为一序,一起同拜。”

庙见

古代婚礼仪式之一。即婚后至迟三个月,须择日率新娘至夫家宗庙祭告祖先,以表示婚姻已取得夫家祖先的同意。从此,才算加入夫宗,具有参加祭祀和被祭祀的资格。在封建宗法时代,“谒舅姑”与“庙见”为成妇之礼。如新妇未经庙见即死亡,则由男家盛殓,归葬女方祖茔,作“未成妇”看待。下葬时,其夫不能执杖及送葬,木主也不能进入男家宗祠。其仪起于周代,反映了父权制男性家长统治的特点。后世以三月时间太长,宋代《朱子家礼》改为三日庙见。明代,皇族婚嫁仍依古礼,民间婚礼,按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诏令,拜公婆与拜祖抚一并于亲迎之次日举行。庶子之妇及娶亲,则不须行庙见礼。《仪礼士昏礼》:“若舅姑既没,则妇入三月,乃奠菜。”《仪礼曾子问》:“三月而庙见,称来妇也。择日而祭于弥,成妇之义也。”郑玄注:“成妇义者,妇有供养之礼。”孔颖达疏:“若贾(贾逵)、服(服虔)之义,大夫以上,无问舅姑在否,皆三月见祖庙之后,乃始成昏。”按,庙见与新妇奠菜祭舅姑(公婆)为二事,奠菜相当于“谒舅姑”之礼。舅姑已亡,则可并为一事举行。钟毓龙《说杭州婚姻拜堂》:“最后见公婆矣。公婆俱存者,必双双先至家庙前,向祖宗八拜,然后再受儿媳之记。”

是电视剧《天下第一》第19集的剧情。

第19集剧情:招婿宴上,曹正淳在成是非的酒内加了清心直说散,要成是非大吐真言。但成是非称以交趾国礼仪,他要跟皇上换酒而喝,曹正淳大惊,暗发指芒射向太监,令酒翻倒了。成是非亦聪明地应付了曹对他有关交趾国的提问。

皇上领成是非到御花园,曹正淳提议让其属下醉无常跟成是非比试。醉无常大喝特喝,然后耍出醉剑,把成是非手上的剑也打断。醉无常直刺成是非,醉无常直刺进成是非,原来剑只透过衣服,挟在腋下,成是非还以大力金刚腿将醉无常踢了出去,曹正淳奸计又未能得逞,无奈。

皇上大喜,下旨成是非与云萝择吉日完婚,云萝大乐。皇上命孙公公带成是非去做准备。 孙公公与太监七八人带成是非来到浴德池,要为成是非洗刷干净。成是非每年只洗四次澡,如今孙公公说每天要洗三次,而且还用扫帚般大的猪毛大刷为他洗刷,成是非终于受不了,昏了过去。 

此外,成是非还要脱光衣服,身上插满了银针,七八名老御医为他详细检查。成是非叫苦连天。成是非很饿,想吃东西,但孙公公只给他桂花茶,因为他要排出体内的污物,所以一连三天只可喝清茶,成是非听后,昏了过去。成是非终于受不了,当晚,他越过城墙,逃走了。

扩展资料

后续剧情:

神侯向海棠道出每年要去冰山的原因,原来在天山之颠,有一个冰洞,神侯用一块千年寒冰,冷冻着他的一生至爱。此人叫素心,是神侯的爱人,也是古三通的表妹。 当年神侯欲找天池怪侠的坟墓,希望得到武功秘籍。

古三通愿意跟他一起找,一起分享。二人最终得了两本秘籍,一本写了童子身练,另一本是非童子身练。神侯当时已不是童子身,练不成天池怪侠最厉害的金刚不败神功,故只能练另一种绝顶武功:吸功大法!

古三通练功正到了重要关头,托神侯代他迎接指腹为婚的表妹素心,神侯对素心一见倾心。 古三通日夜顾着练功,神侯则天天陪着素心,并表示可以跟素心一起一个月,宁愿武功永远及不上古三通。素心明白神侯的心意,表现有点回避。 

往后三个月,古三通挑战武林各门派,得了个不败顽童的外号,也成为了武林公敌。而神侯,则陪伴着素心,跟着古三通走遍四方。 古三通雄心万丈,说七天后八大门派掌门约了他在太湖之畔决战。

神侯和素心都劝他别去,但第二天,古三通走了,墙上留下古三通的字迹:我走了!素心,我一定要和八大门派比个高下,你不要等我!我是不适合你的,你以后跟着铁胆吧。三通字。

素心伤心流泪,神侯安慰之,表示一生一世会尽他所能照顾素心,并坦白告之他的第十三王子,朱无视身份,要带素心回去,纳她为妃,可是后来先皇却大力反对。

-天下第一

被送入的将军们要么是新皇帝的忠实粉丝,例如沉家的顾氏家族,要么是倾向于新皇帝的中立派系,例如中京的郑氏家族。沉叔叔的邹姨娘太好了,以至于他换手后就放弃了正义的女孩。郑氏家族参与度更高,他们不想与家族分崩离析,但小郑将军刚刚结婚。新婚的母亲小沈如何接受甘氏家族的这个义女?大正将军害怕打乱沉太后,因此决定接受这个女人作为弟弟。现在郑太太辞职了!这位女士臭名昭著的端庄和严厉,她对这种迷人的女人最不自在。她说可以接受。但是不可能接受来历不明的。她举止得体,给丈夫一个好是郑氏一家人继续生活。嘈杂。生病的岳母郑太太将她当作郑老大人的a妃,而郑老大人已经睡了很多年了。差的郑老大人再也无法移动了,给出了顾廷烨凤仙姑娘,并且入口早于明兰。这名凤仙姑娘最初是一名刑事官员的家庭成员,

但没有加入交芳分庭。大约半年前,他被甘将军送往顾的宅邸,但有法律程序。但是在此人发送完之后,顾廷烨似乎忘记了它。因此,凤仙姑娘被称为各种钢琴,国际象棋,书法和绘画的大师,他在深夜里演奏了清水流歌,但阳春白雪遇到了一个花花公子,顾廷烨擅长街头搏斗。并在战斗前杀死敌人,他的文化素养还不够,那时他非常疲倦,以至于当他在睡梦中醒来时变得更加烦恼,立刻踢了两扇门,吼声传到一半一英里远。顾廷烨让某人将她转移到豪宅最西端的景飞阁。凤仙姑娘更改为可视路线。她来是用她的白色薄衣服和薄衣服送晚餐。她很幸运,但是没有见面顾廷烨,但碰巧在这里。在房间打扫的张妈妈。盐商的保姆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脾气暴躁,嘴巴也很卑鄙。从凤仙姑娘的祖先的第18代到第18代的子孙,

她都受到了问候,并实现了她和妓院粉丝的技术水平。生动的对比吸引了房子里的所有仆人欢笑和注视。张妈妈骂她吐唾沫和星星,她感到不高兴,并一路追赶她到景飞阁继续她的诅咒,凤仙姑娘完全停止做饭,差点尴尬地吊死了自己。明兰结婚后,我遇到了房子的仆人,凤仙姑娘派了一个女孩过去,并以一种委婉的方式说那位女士已经见过屋子里的所有仆人。轮到她了,于是,她请妻子见面并敬酒一杯茶。结果,华的妈妈田妈妈说:你女孩现在的身份是什么,你怎么称呼你的妻子见你?您看到什么礼貌?别说废话了,快点过来找我,等到主人说话为止!正如他所说,他把那个女孩赶了出去。华妈妈和田妈妈都是侯豪宅的老人。送给明兰来打发心的人打来的电话,他们全都带着使命。

在看到明兰的家庭管理方法后,得知这位新女士不应该被低估,并添加了一张黑脸,她决心要真诚,因此他们两个挺身而出打包凤仙姑娘,这被认为已投票给情妇明兰姓名证书。翻新了帝国大厦后,帝国大厦将照常举行。还邀请了家人。然后提到她的义女凤仙姑娘,并希望明兰多照顾她的脸有一阵子,如果奉贤错了,尽管上了课,你也不必给她脸他再次说明兰今天是如此忙碌,最好让奉贤出来帮忙,顺便让他们五个母女见面。甘太太是一个著名的棕色糖果,她习惯于纠缠,她的想法是明兰无法摆脱它,只能把凤凰号带出来,然后她将凤凰号带到前面所有人在仪式上,即使经过了整洁的道路,真可惜,习惯于处理民事纠纷的法院书记员是小菜一碟。明兰甜蜜地笑了笑,轻声说道:我听说凤仙姑娘是一个有才华的人

甘太太在愤怒中发抖,她很[愧地像明兰这样的新妻子讲话,所以她只能忍受这种语气。嘲笑声和嘲笑声从四面八方传来。甘将军和他的太太像这样向周围派conc妃,而不是为了与各省的男性主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但目的是堵住他们的眼睛。他们认为自己很聪明,但他们并不愚蠢,无论男人多么好色和好色,他们都不愿意在枕头上的几个人的眼线笔上睡觉。更重要的是,这仍然是大皇帝新皇帝的最爱,更不用说这个举动极大地惹恼了各个宫位的女士们。更深入地讲,新皇帝并不晕倒,而像这样的甘氏家族打中他所爱的部长的想法不是正确的立场?如果他不站在自己的新地队,那么甘氏家族打算站在哪支球队?该国没有两天,没有两个大师。即使甘氏家族无意当部长,但他们的家人可以当部长的日子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孔六喜,男,现年54岁,系高平市石末乡侯庄村人。1986年加入中国***,1982年至1995年先后担任本村村委主任和党支部书记。1993年至1998年高平市第一届政协企业联合会会员。

孔六喜自幼家境贫寒,过早辍学务农。七十年代初,自己瞒着家人和村干部,偷偷地外出搞副业,被当作所谓的“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并住进了学习班劳动改造。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孔六喜凭着一股犟劲和一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带着家里仅有的30多元钱,重新踏上了外出劳务的征程。万事开头难,他先后走了莒山、北岩、潞安等8处煤矿寻求生计,都被一一拒绝置之门外。找一份活干,挣一份辛苦钱,就这样难吗?面对坎坷而又艰辛的谋生之路,他带着一线希望,再一次来到了伯方煤矿,向矿领导苦苦哀求道:“我们虽然都是庄稼汉,但我们舍得出力流汗,什么苦活累活我们都能干,并保证干好。”矿领导看到这位朴实憨厚的庄稼汉,被他诚恳的态度所感动,答应给他承包一条巷,让他进行井下掘进开采,随后,他带着20多名民工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在刚刚创业的头几年里,他吃不好,睡不好,夜以继日地坚持在井下第一线开采,不懂技术他就主动请教,有了困难他就主动克服,在创业的这几年里,他所承包的开采煤产量,都超额完成了任务,矿上的效益得到了提高,他的工作成绩得到了矿领导的肯定和表彰。

他常说,自己富不算富,带领家乡人民共同富裕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1982年起到1986年他的创业之路虽然坎坷,但也有回报,由原来的一个包工队发展到12个包工队,先后在晋城、高平等10多个煤矿承包了井下开采,从业人员由原来的20多人增加到320多人,效益一年比一年好,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1987年,在全村广大群众的强烈要求下,孔六喜同志出任村委会主任,1989年又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在担任村干部期间,孔六喜常常说:“作为一名***员、农民企业家、农村党支部书记,搞企业,干工作不能仅仅为了个人发财,心中必须时刻装着国家的利益和群众的利益。因为党和国家给了我们致富政策,各级各部门给了我们支持和鼓励,群众又给了我们各方面的帮助,我们必须造福一方,回报家乡,回报社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尽快改变家乡交通差、吃水难、学校旧、街道泥的落后状况,他一不靠上级资助,二不向农民摊派,用自己多年来所攒下的辛苦钱和各包工队的一部分收入,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了几件有影响的实事。一是投资12万元,自己雇铲车、挖掘机,在沟岩徒壁上新建了一条 35公里的村级公路;二是多方筹措资金,投资18万元新打了一眼深度为320米的深水机井,彻底解决了群众祖祖辈辈吃水难的问题;三是投资15万元,新建了本村标准化小学和村级中学两座教学楼;四是投资6万元,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硬化、绿化;五是投资12万元,新建了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大楼和商贸大楼。同时还为村上200多人找到了致富门路,仅劳务输出收入一项,全村人均达到800多元。从而使昔日贫穷落后的村庄成为晋城市、 高平市的先进村,自己也连续多年被晋城市、 高平市授予“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员”、“小康建设带头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996年,他主动从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退了下来,扶持年轻有为的同志接替他的职务。此后,他又大刀阔斧地开始了外出劳务承包煤矿的二次创业之路。他先后跑市场,求技术,找项目,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从更大范围、更广阔领域发展劳务输出,为家乡更多的剩余劳力提供就业门路,组织带领更多的农民尽快致富奔小康。孔六喜常说:“***之所以得民心、得天下,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如果经济不发展,人民不富裕,***就会逐步失去凝聚力。我作为一名改革开放时期入党的党员,就是要带领广大群众共同致富,让家乡人民过上好日子。”从1997年至现在,他先后组织本村及邻村对煤矿生产懂经营、有技术、会管理的各类人才,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买断等多种形式,先后承包经营了晋城、高平等范围内的10多座煤矿,为切实抓好煤矿安全生产,他跨省、跨地区聘请各类技术人才80多人,并详细制定了企业技改、块块经营、目标管理、科技兴企、安全生产等各项规章制度,从1997年至2002年,每年为全乡安排剩余劳动力800多人。

富裕之后的孔六喜,始终实践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他没有忘记回报社会,更没有忘记他的家乡和人民。下面一串串的数字,真实地验证了一个普通***员致富不忘国家、致富不忘家乡的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

1999年,孔六喜所在的侯庄村被乡里列为全乡首批通油路示范村,在集体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自己雇用大型机械进行了路基改造,同时主动拿出5万元并组织发动其它包工队承包人,先后捐资54万元。完成了全乡第一家村级通油路工程。

侯庄至陵川附城是高平市东南部的一条重要出境公路,也是全乡乃至全市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通道。2001年,孔六喜主动提出要重新扩修改造并通油路。他个人首先捐资22万元,再加上其它捐款共48万元,当年完成了铺油路工程。

2002年,石末乡政府决定新建一座六轨制乡办中学教学楼,总投资需要80多万元,资金缺口较大,孔六喜同志得知后,主动捐款5万元并带动其它7名包工头共捐款31万元,解决了缺口资金的燃眉之急 。

无偿带动救济困难家庭也是孔六喜心系百姓常有的事,凡本村考上中学、大学的孩子,他都要伸出援助之手;村上生老病死、经济困难户,他也都一一给予帮助;村上有的生病住院、修房盖屋,只要有求于他,不是5000元,就是2000元。几年来,孔六喜无偿帮助村上群众累计金额达20多万元。

在今年的抗击非典战斗中,他积极响应高平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主动捐款10万元,为战斗在防治非典一线的医务人员和急救病人献上了一份爱心。

今年四月份以来,他又主动和干部商量,自己投资200多万元,给全村人民办四件大事:一是新建一座双层34间教学大楼,全部配套现代化教学设备;二是对本村至市乡公路、本村至陵川附城公路重新进行水泥路面补修和改造;三是拆迁开通南大街,修建15间文化娱乐大楼;四是重新整修大街小巷,硬化、美化农村环境。

孔六喜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决心继续艰苦创业,开拓富裕之路,让家乡人民更加富裕,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用一个***员的铮铮誓言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去拼搏奋斗。

“12·9”特大银行劫案一号主犯张书海,是如何由一个农民变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的呢?昨天记者来到张书海出生、成长的老家——平顶山叶县夏李乡侯庄村,找到张书海的邻居、哥哥和共事多年的朋友,进行了深入采访,发现张书海是个表面忠厚、隐藏极深的人。

张书海其人其事

“他太善于伪装了”——乡邻眼中的张书海

张书海,一个穷乡僻壤的普通农民,何以携家人和同伙制造了一系列惊天大案?为了弄清张书海的真实面目,记者来到了张书海的家乡——叶县夏李乡侯庄村。

“他太会伪装了。怎么会干出那样的事儿呢?真让人不敢相信。”在村中,记者与村民提起张书海,他们均感到十分吃惊。在村东头的地里,村会计张自省等人对记者说,要不是公安局昨天来这么多人,真想不到他抢了银行那么多钱。

张自省接着说,真看不出张书海有钱。1995年他去郑州做生意,一家4口都去了。他每次回家不是坐辆小三轮,就是步行十几里回来。他穿的衣服也总是旧兮兮不咋样,抽的烟是两元一盒的“许昌”。

村民们说,最了解张书海的,当数侯庄村原党支部书记刘长富了。

刘长富说:“我太熟悉张书海了,他给我打下手十几年了。郑州发生抢银行案时我没看电视,如果看了即使看到他的背影,我也一眼就能认出他来。”刘长富介绍,张书海1973年当兵,当时初中还没毕业。退伍后当了几年民兵营长。那些年,他带领民兵进行过射击训练。据说,他枪法很准。村主任张太山说,张书海1983年至1993年当了10年村干部,也给村里办了一些实事。

张书海同母异父的哥哥张书义得知张书海被抓的消息,没有特别反应。他对记者说,他从小就跟张书海没感情,分家后也不来往,张书海当上村干部后,家庭经济状况在村里算上等,但从来不接济他们一分钱。张书海的嫂子则说,张书海实际上是个自私的人。他当村主任时,村上财务从不公开,村上的钱到底花在了什么地方,有谁能说清楚?而他最先在村里盖起了5间青砖平房。

张书海的嫂子说,她最先在叶县电视台上得知张书海抢了银行,于是就问有没有孩子的事(指张书海的两个儿子),当得知张书海两个儿子都是犯罪嫌疑人时,她当时就愣了。半晌才说出一句话:“害人呀,把娃们毁了!”据记者了解,张书海的大儿子张洪超曾劝说张书海不要把二儿子张洪绍拉进犯罪团伙,可张书海并不“心软”,一家人全参与进去了。

破败的张宅有手榴弹

张书海的老家侯庄村是个十分偏僻、只有几百人的小村庄,距离最近的公路也有10公里左右,从村庄往外走,只有一条蜿蜒曲折的石子路通行。

上午10:35,记者好不容易来到侯庄村。经村民指引,很快找到了张书海位于村东头的老宅。

走进院子,记者正赶上夏李乡派出所几名干警查封张书海家的房产。张家是典型的豫中农家小院结构:北堂屋瓦房3间,东配屋平房两间,院子中间有一个手动压水井。

由于经历了公安干警的仔细搜查,屋子里比较凌乱。据城市早报消息,堂屋里仅有一张老式的八仙桌、一把老式太师椅和一个小饭桌,均已十分破旧。配屋里有张木床,一堆破衣服,乱七八糟地堆在上面,家里没一件家电,显得比普通的农家还要贫困些。惟一显得有点儿气派的是大门,用瓷片贴着,门楹上书“吉星高照”4个字。

现场执行公务的夏李乡派出所所长告诉记者,由于张书海一家已迁居郑州多年,其父母又相继于去世,这院子已长期闲置,和空宅没什么两样。公安机关从他家搜出数枚弹壳底火和一枚被拆开的手榴弹。

貌似老实的外表

张书海在村子里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抱着这个疑问,记者敲开了张书海家西面邻居的大门。30多岁的农妇关荣枝说,她是1990年嫁到侯庄村与张书海一家做邻居的,以前的事她不大清楚,但就这十年来的了解,张书海面相很老实,他母亲去世前一直半身不遂。

张书海东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妇也说:“张书海人挺内向,这几年也没看出他有啥变化。猛听说他一家抢银行,还打死了人,俺全村人都很吃惊……”

在村东麦地里,记者找到了正在浇地的现任侯庄村村主任张太山。他说自己任村主任时间不长,与张书海共事不多,对张的事略知一点儿。只知道张书海从小当兵,回村后做民兵营长……后来去做生意,不当干部了。据他所知,张书海做生意一直赔钱,但不知为何自1997年左右,带着他父母全家迁到郑州居住,很少回家。村民对他们一家也渐渐地淡忘了。

做啥生意都赔 喜欢掂枪打鸟

在村西,记者采访了与张书海共事多年的侯庄村老支部书记刘长富。刘今年60多岁,他说他是看着张书海长大的,后来又和他一起当过村干部,对他的情况相当了解。

据刘长富讲,张书海从小就不好说话,文化程度也不高,初中没毕业就下学了。16岁时通过虚报年龄当了兵,3年后回到村里开始任民兵营长,后来也干过村干部,但他自己想做生意,主动不当干部了。张书海的妻子王雨当过民办教师,后来也走了。

张书海从80年代末开始对做生意产生兴趣,但一直没挣到钱。先是到南方去贩卖麝香,结果弄了个血本无归。又弄了个照相机,倒腾着想办照相馆,可也没弄成。张书海不服,开始在叶县县城卖粉皮,不成,就摆鞋摊卖鞋,可夫妻两人都不是做生意的料,人家去问价钱,爱搭不理,也不会还价,十个顾客能走九个,没弄多长时间,就又不干了。张书海就又跑到郑州做生意,没本钱,他妹妹给他出主意,好像是在哪个市场弄个柜台,又赔了。

张书海有两个儿子,学习成绩都不好。大儿子张洪超是托关系才上的初中,可一届学生200多名,张洪超老是考倒数第一,又托了关系才上了旧县乡高中。张书海不知用什么办法把他送到郑州一个学校上了几年,毕业了也没分配,就跟着他爹在郑州,也不知道干啥。二儿子更差,高中都没上完就上郑州去了。

张书海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大说话,不抽烟,喝酒也不多,惟一的爱好就是掂个汽枪打个鸟什么的,枪法挺准。自从他到郑州后,回来的机会就少了,开始只是收庄稼或逢节气回,到家不显山露水,不串门走亲戚,逢人也不多说话。从1999年开始,张书海一家承包的土地也不种了,转包给别人,回家就更少了。这样他家与大多数村民都失去了联系,村民都不知道张书海在郑州干啥,他也不给大家说他住哪儿,村里也没人到他郑州的家串过门。现在想起来,他们回老家时,让人羡慕的是父子腰里都多了个手机。 2001年6月12日晚9点,张书海给余慧明等民警打开门的瞬间,余慧明的心“怦——”地动了一下:“像,真像啊。”——近1米80的身高,稍胖的形体。张书海的体貌特征怎么就那么像银行劫案的一号嫌犯呢?还有,屋子里的陈设及布置没有任何“温馨港湾”的感觉。余慧明认为这个家根本不像个家,倒更像是临时凑合的。此外,三个房门上“灵贵牌”榉木球形门锁咋就那么熟悉呢?怎么跟“3·3”交通路银行劫案现场遗留的那个“灵贵牌”门锁盒一样呢?这些一连串的“?”促使余慧明等想“知道”得更多更多……

“是他!就是他!”

2001年6月13日凌晨2时30分,郑州公安刑侦史上注定要记下这个雪耻的时刻。这一刻,让技侦民警吴国涛真正感到自己仍然还是个警察。张书海的指纹竟与案发现场提取的指纹一模一样。他激动得有些颤抖。“会吗?不会有错吧?”一向自信的警校高材生此时连电脑和自己娴熟的专业也不敢相信了。专案组给他调来了郑州市公安刑侦支队副支队长张国民——指纹专家。

“是他!就是他!”曾在9年前巩义一起抢劫杀人案中,拿着放大镜把几枚嫌疑指纹“看”了三天三夜(那时还没有电脑可以比对分析),以至于眼睛竟肿了很多日子的张副支队长,看着186天来苦苦寻觅的“纹路”,眼睛禁不住湿润了。据在场民警称,他盯着指纹的那双视线,半天没见移动。

把副局长的胳膊“撑”出了血

2001年6月13日上午9点。平顶山市园丁路煤炭联销公司家属院门口。郑州刑警与张书海几乎同时发现对方。“哎呀!”张书海面如土色扭头便跑。“追——”众刑警直扑张书海,100米外,张书海被按倒在地。但负隅顽抗的张书海不愿束手就擒,他不顾一切,拼命挣扎,蛮牛般死撑,以至于把郑州公安局副局长张战军推倒在地,胳膊肘皮肉被撕裂,血顿时往外浸。死拽着张书海的郑州刑侦支队政委李奎业也差点被带倒。

“我‘想’你‘想’了三年哪!”

2001年6月13日中午12时。平顶山就地突审张书海。“哈哈哈!”三声大笑传来,张书海魂飞魄散——郑州市公安局局长李民庆进了门,他要亲自撬开张书海的钢牙。他挥手让给张书海松绑,解开手铐,并亲自给他倒了一杯水,自己拿了一块儿馍。他微微地把身子探向张书海,手拍着张书海的肩膀一字一句地说:“我‘想’死你了,我‘想’你‘想’了三年哪……”闻听此言,在场民警的泪水“哗”地夺眶而出——186天的辛苦终有回报,208万元被劫款的耻辱今日雪清,隐匿了多日的杀人魔头最终被擒。 ———郑州特大系列抢劫银行案的“绝对内幕”

郑州特大系列抢劫银行案胜利告破,经过一个多月的审讯,以张书海为首的犯罪团伙成员均对自己犯下的滔天罪行供认不讳。现在终于能够回答人们心中这样的问题:张书海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原因使得他疯狂犯罪?为什么这个犯罪团伙多是家族成员?张书海等人是如何抢银行的?抢银行时是如何分工、如何逃跑的?他们是如何躲避公安机关长达半年的追踪的?大河报记者再一次对“12·9”案进行深入采访,捕捉到了鲜为人知的内幕新闻。

犯罪嫌疑人一览表

被告人张书海,男,46岁,1955年5月24日出生于河南省叶县,系农民,初中毕业。

被告人张宏超,曾用名张洪超,男,23岁,1978年7月14日出生于河南省叶县,高中毕业,系农民。

被告人张世镜,曾用名张伟,男,24岁,1977年1月29日出生于河南省叶县,高中毕业,系农民。

被告人乔红军,男,25岁,1976年4月15日出生于河南省叶县,高中毕业,系农民。

被告人张玉萍,曾用名张玉平,女,32岁,1968年11月23日出生于河南省叶县,中专毕业,无业。

被告人张小马,曾用名张小满、张满仓,男,29岁,1972年8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叶县,小学毕业,系农民。

被告人王雨,曾用名王宇,女,46岁,1955年5月28日出生于河南省叶县,初中毕业,系农民。

被告人王志昆,男,34岁,1967年4月18日出生于河南省叶县,大学毕业,系平顶山市湛河区法院副院长,涉嫌非法买卖枪支。于2001年6月29日被郑州市公安局逮捕。

被告人张云志,男,34岁,1967年2月16日出生于河南省叶县,小学毕业,系农民。

被告人张大国,又名张国富,男,53岁,1948年2月29日出生于河南省叶县,小学毕业,系农民。涉嫌窝藏赃物。

被告人李进才,男,61岁,1940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叶县,高中毕业,退休教师,涉嫌窝藏赃物。

在家人及乡邻面前,担任过12年村主任的张书海是个“能人”

在乡邻眼里,张书海是个能干的村委会主任,他曾经两次担任该职,时间长达12年,在此期间,由于为乡邻做出了一些好事,村民们都以看“能人”的眼光来看待他。

张书海是叶县夏李乡侯庄村人,1955年生,1970年从叶县岳楼初中毕业后,于1971年应征入伍,到辽宁省某部警卫连当兵,1976年转业。转业后,张书海当过侯庄村的民兵营长、教导员。1981年,张书海当上了侯庄村的村委会主任,直到1990年。

张书海一直想过人上人的生活,他自认为高人一筹,就因生活在农村而不能发达。1991年,伴随着全国又一轮的经济热潮,张书海决定“下海”,他辞掉了村主任的职务,开始做生意,开了小照相馆。但生意赔了,张书海只好又回去当了几年村主任。

1995年,张书海终因耐不住寂寞,第二次辞去了村委会主任职务,来到郑州小商品批发市场卖麻将。

这里需要交代的是:张书海之所以来到郑州,和他的妹妹有着直接关系。

今年38岁的张玉萍是张书海的亲妹妹,她对张书海最为言听计从。由于张书海的鼓励与支持,张玉萍才上了卫生学校,她对哥哥便有种感恩的心理。后来,张玉萍认识了一个郑州的有妇之夫,这个男人在骗取了她的感情后一走了之,无奈,张玉萍只好带着女儿一个人在郑州过日子,并开了个门诊部,于1995年在京金花苑买了套房子,将户口迁到了郑州。

钱!为了抢钱,张书海心生恶念

为投奔张玉萍,张书海来到了郑州。实际上,不管是开照相馆还是卖麻将,张书海都没有赚到钱。这给他的自尊心以极大打击。而与此同时,张书海被检查出得了糖尿病和高血压,这着实把张书海吓了一跳,因为他的母亲等家族成员都是得了这些病而度过痛苦晚年的。

怎么办?张书海一下子感到了生命的短促。此时,他没有想过走正道使有限的人生活得有价值,而是在一种阴暗心理驱使下走上歧路。当时,几个村主任都为竞争一个副乡长的位置而拼搏,结果花钱多的当上了,而他同样也花钱了,但最终落选,他知道是钱少造成的。

张书海血往上涌,一下子想到了钱。钱!钱!钱!张书海脑子里只剩下这一个字。

但冷静下来一想,钱从何来?

抢!

思路一定,张书海平静了。但抢钱,需要人手,人从何来?张书海由于觉得自己“能”而不愿和更多的人打交道,没几个朋友。思来想去,张书海没有想到合适的外人。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了家人。

大儿子张红超,与自己的性格和为人处世挺像,好面子,好逞能,有勇无谋,应该会铤而走险的。

妹妹张玉萍,向来遵从自己,且一个人带着一个孩子,有点苦,抢钱让她也参与吧。

张小马,侄子,可用之才。张红超不是有几个好同学吗?有合适的也用一个。想到这里,张书海决定先给张红超挑明。一天,张书海对在某公安学校侦查系上学的儿子张红超说:人无外快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说得张红超频频点头。最后,张书海干脆挑明:咱抢银行吧。张洪超连想都没想,立即答应:好吧!但到晚上,张红超睡不着了:莫非父亲是说着玩?但张红超转念一想:不会吧,这么大的人了,还会开玩笑吗?

张红超一夜无眠。第二天一早就问父亲:不是真的吧?张书海说:真的,你不愿意干吗?张红超对父亲很佩服,立即回答:干。张书海又告诉他:物色一到两个人手,行吗?

张红超一下子想到了张世镜。

一碗盒饭的诱惑,使得张世镜泥潭深陷

张红超、乔红军和张世镜三人1997年高中毕业后一块来到郑州上学,张红超自费上的是某公安专科学校,还当了学生会副主席。一天,张世镜去找乔红军玩,乔红军就带着他结识了张红超。到中午吃饭的时候,张红超掏钱请乔红军和张世镜吃了一碗盒饭。这一碗盒饭彻底将张世镜打“晕”了,因为他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盒饭。张世镜来郑州上学时,只带了为数不多的钱,学费一交,所剩无几,因此常饥一顿饱一顿。

吃了这一碗盒饭后,张世镜对张红超十分佩服,认为张红超见多识广,出手阔绰,觉得自己找了个靠山,从此很听张红超的话。

张红超找到了张世镜,把他带到父亲面前。看到张书海由一个农民起家,把自己一家都带到了郑州这座省会城市,而且还买了一套160平方米的大房子,还有自己的店铺,张世镜觉得张书海简直伟大得像神仙。

但张书海仍然对张世镜持有戒心,开始以做生意为名,小心翼翼地给张世镜做思想工作,仍然是那一套“人无外财不富”。在对张世镜连续两次“洗脑”之后,话锋一转:抢银行吧!

张世镜想了一夜,但对张书海的崇拜还是占了上风,决定入伙。

最终,张书海、张小马、张红超、张世镜和张玉萍成了1997年11月19日抢劫郑州电信局淮河路收费大厅的主犯。当时,他们共抢得37万元左右的现金。

在抢得现金后,张书海耍了一个花招,他用事先换好的20捆10元票面的人民币,与抢劫来的同等数量的100元票面人民币“掉包”,目的是为了多占。次日,张书海谎称只抢了9万元,分给了张小马1.6万元,事后张小马用2000元买了一辆摩托车,其余结婚花了;给了张世镜1.6万元;以“张玉萍”的名字给张玉萍存了5万元;剩余钱款归张书海父子两人。张书海用其中的16万元钱在1998年春天又到郑州市绿城花园购买房屋一套。

随后,张书海、张红超、张世镜和张玉萍4人又实施了1999年3月3日对交通路建设银行储蓄所的抢劫,此次共抢得4万元现金。

这里有个很有趣的细节:张书海十分狡猾,每次抢银行都留一手,在实施抢劫过程中,他和儿子张红超都在外面,绝不到里面去拾钱,表面上说是外围危险,还可掩护里面的人,而实际上是为了万一失手时逃跑方便。

时至今日,“12·9”抢劫案的真相真正大白于世

连续犯下两起大案后,张书海的胆量、胃口越来越大,对自己越来越自信。2000年11月份,张书海准备再大干一次,并到金博大工商银行、郑州市中原农村信用社郑上路分社、银基商贸城广发银行几个地方踩点,因为他知道这些银行有探头,就没有进去而是在外面看。张书海发现银基商贸城广发银行存款量大,营业厅面积较小,很适合抢劫。

之后,张书海一伙定下方案:张红超、张世镜、张玉萍骑自行车到三德里胡同,把三辆自行车放在三德里胡同厕所旁,自行车不上锁,由张玉萍负责看管自行车,然后张书海、乔红军、张红超、张世镜在郑州银基商贸城正门集合。4人从银基正门进入广发银行,由张书海炸开银行防弹玻璃,乔红军、张世镜负责进去拿钱,张红超在外望风,如果抢劫成功后从后门出来,到达事先放自行车的地方,用自行车把抢来的钱带走。

2000年11月的一天,张书海一伙决定实施抢劫,但一出门,张书海的腿软了下来,挺迷信的他,觉得这是个“凶兆”,决定这天不抢了。11月26日,张书海等5人带着作案工具到银基,看见门口有警车,人比较多,没敢进去,在那里转个圈回家了。12月3日,张书海一伙又到银基商贸城准备抢劫,但银基广发银行通向商场的门已经关了,不便于逃离,没有作案。

2000年12月9日下午4时40分,按照原先约定,张书海、张红超、张世镜和乔红军在银基商贸城中门口带着各自的作案工具碰头,在中门口戴上“马虎帽”,从银基商贸城中门的北边门陆续进入银基广发银行。张书海走在最前边,把事先准备好的炸药包挂在防弹玻璃上,分两次拉响了导火索,爆炸后防弹玻璃没有被炸掉,只是炸了个洞,张书海用事先准备的铁锤连砸了二十几下,把玻璃砸掉,然后乔红军、张世镜从砸掉的玻璃处翻过柜台跳入营业室内拿钱(张世镜在跳入柜台时,手指被玻璃划伤),张书海在砸完玻璃后先往门外扔了一个点燃的炸药包,然后拿上五连发猎枪向门外连开几枪。之后,张书海又回到屋内,这时,张书海又看到门外的人特别多,门前站了好几个保安,就朝银行大门口玻璃开了一枪,然后就喊他们几个人“走”。张书海首先跑到银行外边连开两枪,就顺着银基商贸城中门进入银基商贸城大厅,朝银基商贸城的后门逃跑,其他人跟在后面。张书海到后门时,看到银基商贸城后门外面有很多人,就朝天上开了一枪,驱散人群,从西三马路顺青云里拐到三德里胡同厕所南,张世镜、张红超在事先放自行车的地方,用准备的大黑塑料袋,把抢银行装钱用的编织袋套上,张书海让张玉萍、张红超、张世镜骑自行车把钱带走,让乔红军坐38路公交车走。张书海将那支五连发猎枪用黑塑料袋装好,顺三德里胡同到陇海路上坐一残疾人开的“摩的”到郑州市永安街菜市场西边下车,看到开车的人对他很注意,张书海就向东走了二三十米,然后又拐回来,在永安街上走了有六七分钟,然后坐“面的”回到绿城花园他自己家中。

一个星期后,张书海和张世镜、乔红军、张红超4个人在平顶山河东路工商局家属院张世镜租房子的地方商量如何分赃,具体为张书海分70万元,张世镜和张红超各分40万元,乔红军分28万元。乔红军之所以分钱少,是因为他在抢劫过程中把钱丢了一些。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是张书海恪守的信条

在张书海犯罪团伙中,今年33岁的王志昆是一个很独特的人:作为公职人员,他是平顶山市湛河区法院副院长;从社会关系上来说,他又是张书海妻子王雨的亲侄子,他叫张书海为姑父。

王志昆从小家里很穷,哥哥为了供养他上学而很早就辍学了。不负重望,王志昆考上了武汉中南政法学院。在上大学期间,张书海夫妇给了他很大的帮助,每学期开学,张书海都要拿出50元钱来帮助他,4年如一日,这让王志昆感激不尽。

1990年大学毕业后,王志昆努力工作,没几年就当上了郏县法院副院长,去年2月被调任湛河区法院副院长,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年轻干部。

有一次,张书海找到王志昆,让他想办法给自己弄一条猎枪,说是要看家护院。看着有恩于自己的姑父张书海,王志昆并没有拒绝。一天,他碰上了宝丰县公安局民警张志强,说自己的亲戚想弄一支猎枪。没过多久,张志强就弄来了一支,王志昆亲手交给了张书海。

后来“12·9”案发后,专案组人员找到了张志强,问猎枪的去处。张志强找到了王志昆说:专案组在找这支枪,咱不能说这枪给你亲戚了。王志昆绝对想不到“12·9”案会是张书海干的,就说:“那当然。”

6月13日,当王志昆获悉“12·9”银行抢劫案正是张书海一伙所为,而打死保卫人员的那把抢正是自己给张书海的后,他一下子绝望了。他想去自首,但看到身边怀孕才几个月的妻子,他不忍心,他想多陪陪妻子。几天后的一个早晨,王志昆去上班,走到法院门口时,被警方拘捕。

在看守所,王志昆写下了厚达几十页的悔过书。在张书海犯罪团伙中,张玉萍也是一个很独特的人。她是张书海的亲妹妹,从小对张书海十分佩服,同时,参与了全部三起银行抢劫案,而且角色都一样:望风,掩护撤退。

张玉萍对法律不懂,尽管她参与了张书海团伙的全部抢劫过程,但她总认为自己只是在外围做做工作,望望风,掩护一下而已,即使被逮住了也不会有多大的事。但当她在看守所里知道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多么严重后,她嚎啕大哭。

在张书海犯罪团伙中,张大国是被儿子张世镜拖下水的。张书海制造炸弹需要炸药和雷管,叫张世镜去找,张世镜想到自己有一个亲戚正好是保管这些东西的,就去要,但是没有得到,就央求自己的父亲去要,张大国不忍心看着独生子受难为,就死缠硬磨,弄了些雷管和炸药给了张世镜,张世镜又给了张书海。张大国对儿子十分信任,在“12·9”之后,有一次他看到张世镜在自家的院子里埋钱,就问钱从哪里来的?张世镜哄骗父亲说:是做古董生意赚来的。张大国没过多追问,就信以为真。

张书海抢劫银行,一夜暴富,但他绝对不乱花钱,而且善于装穷,显得十分狡猾。张书海每次回老家叶县农村,故意穿件破衣服,给村上人留下一个“穷打工仔”的形象。回家时或步行几十里路,或花一两元钱坐个三轮车,并买一盒很普通的烟来抽。

抢银行时,为什么不使用外人,而使用自己最亲近的人?一是张书海认为: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最亲的人才是最可靠的人。再者,由于张书海不善与人交往,并没有多少朋友。三是他自信公安人员抓不住他的把柄,他不会落入法网,更不会得到法律的制裁,用自己的亲人可以让他们多挣点钱,“肥水不流外人田”。结果正是张书海的自作聪明、盲目自信,不仅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自己的家庭,还有亲戚朋友。

掩卷沉思,一个人,如果有了犯罪恶念,如果步入人生歧路危途,则不仅危及社会,更祸及亲朋,由此造成的危害该是多么巨大,留下的阴影该是多么沉重。所以啊,每个人,如果当你向犯罪泥沼迈步时,你应该料到毁灭离你已经为时不远了,这正是:作恶多端终有尽,疯狂到头是灭亡。

小时候听人说书或者讲戏文,说是水泊梁山上的一百单八条好汉,天当房子地当床,呼啸而来,大笑而去,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不禁浮想联翩,世上竟然也有这样的世外桃源。

呵呵,当然,虽然不敢奢望大秤分金,大布袋盛银的黄梁好事,但却也曾经梦想过,什么时间也能在这样一个方圆百里的水面上游戏,应当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这一梦想曾经一度淡化了。

前些日子,在村子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攀谈,才了解到,侯庄街原来也曾是水泊一片,村子东北角的王桥还曾经有一个航前码头。

遍阅修武县志,史书中确实记载说修武县城北有一水泊名叫吴泽。而航前码头却并不见经传。

虽有些许失落,却激起了好奇之心,决定探一究竟。

沿着运河古道,从村子西边出发,过铁路,一路向北,再折而向东,到达与京里村地界的交界处。

站在村子东北角王桥地块上,放眼望去,都是绿油油的庄稼。

在小时候的记忆中,原来既深又宽的运河,现在已经面目全非,已经变成了小沟小壑,甚至已经被填平后种上了庄稼。

航前码头今不在,大运河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不禁在心头平添了几分悲伤和酸楚。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宁邑昨夜又东风,运河不堪回首风雨中。

茶楼酒肆云消去,荒草惊孤鸿。问君知否兴衰事?不见河堤古道荒草冢。

说到底,到处是水泊梁山,梁山好汉遍天下。

水泊到处有,可梁山这里指的是山东的梁山却只有一个。关键是是否敢把居住的地方当作梁山,敢不敢把自己当作梁山好汉。

侯庄航前码头是修武县古运河上一个重要的码头。

航前码头从东北向西南方向蜿蜒,长度大约1500米,王桥由南岸伸往运河之中,形成一个天然的圆形长堤。所以,从形式上说,航前码头是突堤式专用码头。

听人讲,侯庄航前码头从结构上讲属于直立式码头。这种结构,不仅方便于船舶停靠河岸,而且利于货物直接运到码头停船的前沿,更可以提高装卸效率。

从作用上说,侯庄航前码头作为内河货运码头,主要是用作装卸货物。主要物资是修武县北部太行山区丰富的矿产资源铁、铝、煤炭、镁、锌等。但是,也兼做客运业务。

而与之应当属于同一时期的修武县东关码头则是重要的客运码头。

两者相比较,侯庄航前码头的规模却要稍逊一些。

隔河相望,东边不远处是京里村,北面是大堤屯。

航前码头位于运河的南岸,占据着侯庄东北角的王桥地块。

关于王桥及这一地块的由来,有两个传说。

第一个传说。说的是几百年前,有一位王爷被分封在修武县,居住在县城。(另有一种说法是天律卫。无法考证。)

作为皇家血亲,一方诸侯,自然是家有良田千倾,广厦万间。吃的是山珍海味,天上飞的地上跑的不在话下;穿的是绫罗绸缎,珍珠玉器都不屑一顾。出则有家奴前呼后拥,鸣锣开道;入则是妻妾成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这位王爷啥都不缺少,唯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没有子嗣,就是没有儿子可以继承衣钵。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时间长久了,眼看着自己年纪一天天变老,即使是生在皇家,王爷传宗接代的思想比普通的老百姓意识更浓郁,这竟然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由于心情郁闷,为此生下一场大病,最后竟然卧床不起。

有道是有病乱投医。王妃开始张榜悬赏,重金求医。

无奈何,庸医误人。吃了几十副汤药,王爷竟然病情加重起来。

王妃和一家人眼看着王爷水米不打牙,陷入膏肓之境,急的团团直转。

忽然外面传来一声吆喝,“阿弥托佛。佛门虽慈悲,只度有缘人。”却是一个苦行僧人。

王妃正在着急之时,听得有人在外面吵闹,心情烦躁,就让管家去看看情况。

管家一溜烟走出去,回话禀报说,是一个苦行僧人,口中在念叨“佛门只度有缘人”。

王妃听了,却是心头一震。就在心里面寻思,不知道咱家王爷是不是就是那个有缘的人呢?就派人把僧人请进来。

僧人听了王爷家人的介绍以后,手捋长须,朗声一笑,竟自走到王爷病榻之前观看一番。沉吟片刻,对王爷耳语一番。

王爷竟然呼地坐起身,嘴里直嘟囔,“饿了饿了,快传膳食!”

王妃在一旁吃惊得不得了,赶紧吩咐人上饭上菜。王爷吃了一碗饭,再饮了大半碗热汤,额头上已经沁出许多汗水,竟然大病初愈了。

王妃对僧人感恩戴德,表示谢意外加奖赏暂且不表。

单说王爷病好了以后,就开始带人到县城周围四处查看。选来选去,就选择了侯庄王桥这个地方。

这里是运河的拐弯处,水流平缓,河道最狭窄,两岸因为舟船之苦往来十分不方便。

王爷派人请匠人,选原料,忙了个不亦乐乎。

几个月下来,一座漂漂亮亮的石礅木桥架了起来。木桥通车的那天,两岸老百姓前呼后拥,前来观看,都拍手称快。

这座桥梁建成以后,附近京里村、大堤屯等村的老百姓到修武县城,可以减少绕行四五里地,大大方便了出行。

出于对王爷的感激之情,老百姓把这座桥叫王桥,以示永世纪念。河南岸与桥紧密相连的那块地,也叫王桥。

而在建桥的同时,王妃的肚子一天天也鼓起来。

王桥建成的几个月以后,王妃顺利分娩,诞生一个足足八斤重的男婴。

王爷心里喜欢,在王府摆了一个月的喜面酒席。

酒筵之上,王爷多喝了几杯酒。有好事者趁机询问他苦行僧人为他治病的事。

王爷乘着酒兴,告诉大家,说那僧人当时告诉他“佛度有缘人,富度穷苦人。富贵不为仁,一切皆成烟云。”

最后告诉众人,修桥补路当下功,为他人修路也是为自己修路。别人的路宽了,自家的路也就宽了。

在他的影响下,侯庄街附近村庄都流传着“修桥梁补路当下功”的民谚,附近老百姓积德行善的越来越多,人心日趋善良,民风更加淳朴。

   关于王桥的第二个传说。说的是为了纪念一位千里寻夫的王姓女子而修建的。

话说南方一位名叫李善财的商人,在结婚后不久就离开家乡到豫北一带做生意,之后流落到修武县。

许多年以后,李善财虽然挣了一些钱财,但是由于交通不便,始终没能与家里联系。

而在家里,自小与他青梅竹马的结发妻子王氏一人领着孩子,精心伺候公婆。

由于经济没有来源,坐吃山空,又由于公爹大病后去世,家中经济上入不敷出,债台高筑。

王氏变卖了家里的房产和田地,清还了大部分债务,把孩子托咐给族里宗亲,就到豫北寻丈夫去了。

经过一两年颠沛流离,四处打听,王氏终于在一年的秋天辗转到了修武县侯庄航前码头。

在古代,由于客流量大,码头、饭店、旅馆成为打探消息的重要场所。

那千里寻夫的王氏刚在航前码头落下脚,就开始四处打听丈夫的音讯。

打听来打听去,就在一家小饭店问着了丈夫的信儿。

可是,少不经事、毛头毛脚的店小二给她说,“大嫂,你来迟啦。前几日,官府刚杀了几个抢夺财物的流窜犯,听说领头的就是南方人,就叫个李啥善财的,说是做生意做赔了,就做起了杀人越货的买卖。”

年轻的店小二的一番话却让王氏如五雷轰顶。她再听不进店小二说的其他话,踉踉跄跄蹒跚而去。

回到临时落脚的地方,王氏五内俱焚。不吃不喝,独自空坐到临晨。

好你个死鬼!奴家在家吃糠咽菜,你却在外面杀人越货,不顾爹娘妻儿死活。王氏千万相思,早已经化为满腔的悲愤。

五更天时,趁人不备,王氏投身运河,了却了性命。

等到被人发现时,她就已经香消玉殒,命赴黄泉去了。

话说那李善财,早上与人到码头上运送货物。见码头上人头攒动,有官府的衙役们在办案。

听人议论说是一南方女子千里寻夫,听闻丈夫的噩耗以后伤心至极,殉情而死。

听到此处,那李善财心里“疙噔”一下,似乎感觉到不妙。

前去察看,正是自己思念多年的结发妻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没成想,朝思夜盼的妻子,相见时却已经阴阳两隔。

都说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

李善财两眼饱含热泪,悲戚地喊了一声,“我的妻啊。”当场昏厥过去。

后经官府证实,原来,此李善财非彼李善财,只是重名重姓罢了。

但是,这件事却让痴情的王氏白白丢掉了卿卿性命。

为了纪念痴情的妻子,李善财多方找人,在妻子王氏殉情处建筑了一座桥,取妻的姓氏命名为“王桥”。

在桥的南岸,李善财购买那块地,为妻子立碑封坟。后人也称这块地为“王桥”。

约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或者六十年代初期,侯庄街在王桥地块打机井,生产队的男女老少白天黑夜三班连轴转。

半夜三更休息的时候,一个女子嘤嘤的哭声从附近传过来,划破了寂静的夜空,让人们头皮直发麻。

一连三个夜晚都是如此,弄得人心惶惶。

人们开始议论,莫不是打机井时打着了那个王氏的坟墓?就有人悄悄给王氏烧纸钱愿语(愿予?)。

事情也真的很蹊跷,烧过纸钱之后,就再没有过哭声。

现如今,王桥连同王氏的坟墓,虽然已经如历史一般灰飞烟灭。但是,他们悲欢离合的凄惨故事却一直口碑相传。

蜿蜒曲曲大运河,喧嚣沉寂大码头,经历了人世间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

虽然,侯庄航前码头位于修武县城附近,地处焦作地区的泻洪区域,上游多处河流多次暴发山洪,引发全县河水泛滥,运河也曾经多次改道,但是侯庄北边的那段运河却始终保留未变。原因就是王桥地段的胶泥土质。而这正是古代选定码头的首选条件之一。

选择码头的第二个重要条件就是水流量、水位和水流速度。而运河在侯庄西北角蒋家坟地段有一段几乎为九十的拐弯处。向东约九百米就是航前码头的正中心。

据村中知情人叙述,解放初期,侯庄王桥此处河段的河堤高出地面约一点五米,堤宽可同时行走八辆马车,约十几米宽。水深有三人高,约五米,水量大,水位深,河水平缓。

所有这些,都占据了建设码头所必需的天然条件。

随着邮轮,渡轮,仓库,浮桥,饭店,旅馆,货摊等,如雨后春笋一样的兴起,侯庄航前码头也崭露出勃勃表象的生机。

纵观历史,航前码头在古运河的漕运历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南来北往商贾云集,侯庄航前码头也逐渐成为修武县城周边地区的繁华地段之一。

当年的一处妓院,两家赌场,三家客栈,若干个商铺,

造就了人流与物流,投机与商机。

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古训,对财富的贪婪,吸引了三教九流,舞狼混鬼,各色人等云集到侯庄航前码头,求钱求财求势求运,演绎出来一幕幕血与泪的悲喜剧。

英国殖民者沿着海河、卫河和运河,由渤海湾向中国内地蚕食,将魔爪伸向修武、伸向焦作。对修武对焦作对中华民族犯下了的滔天大罪。

主权被侵犯,资源被掠夺,民众遣践踏。

大大小小的货轮,喷着浓烟,将修武将焦作大量的矿产运到了遥远的英吉利帝国。

官府收了税,官员收了贿,肥了码头的小混混,苦哈哈的苦力们流血又流泪。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后,英帝国主义更是欲壑难填,变本加厉,于1902—1903年修筑道清铁路,更加猖獗地掠夺我国的大量矿产资源,航前码头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航前码头,一段短暂的喧嚣,一段虚假的繁华,一段屈辱的历史。

国耻难忘,警钟长鸣。

想当年,河运之畔,宁邑佳地,古县绝景。拨运河之柔腕,抚吴泽之纤腰。王桥之下,舟轲云集竞发,纤夫如蚁凝气。河边茶肆,雕楼玉砌,宛如彩带;河畔杨柳,凝碧重烟,若施粉黛。千年古县,倡儒重道话千年,一处码头,凝财聚气迎四方。东望渤海帆影,绰约多姿而来;西瞻洛镐舟车,车彀马啸翩出;南观黄河滔浪,百尺惊滔拍岸;北顾太行峻岭,翠叠千崖。

现如今,百家岩苍松翠绿,竹林七贤旧居;胜果寺塔熠熠生辉,彰显佛祖禅心;献帝陵虽遗乡野,仍存惜民心意;关帝庙庄严肃穆,大扬忠勇武德。泱泱自然,鬼斧神工,洒洒人文,亦盛亦颂。文化传承,何其盛哉!

至若夜晚,云高风轻。乡野百花,喷香吐蕊;河上叶舟,渔歌唱晚。潭中汀渚,白鸥缓翔,欢鸣鹜集;廊前木檐,紫燕归巢,呢喃轻语。篱边青竹,摇曳弄影,孤芳自赏;陋巷小屋,白发翁妪,琴瑟融融。渔樵耕读,何其乐也!

宁城公园,文化广场,青竹摇曳生姿,鲜花烂漫泛香,丝竹之音燎绕,白发垂笤悠然。

宁邑日新月异,道路四通八达,中原养生之生,全国长寿之乡,四季鸳飞鸟鸣,婉音笑迎八方客。

大美修武,何其璀粲也!

航前码头虽不在,宁邑今天换新彩。一失一得,当无憾矣。

2018年6月20—7月4日

���e����m�

原诗:

鹊巢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笔者注释: 

(1)维:发语词,没有实义。

(2)鹊:喜鹊。

(3)鸠:布谷鸟。传说布谷鸟不筑巢。但是现实中布谷鸟不占喜鹊的巢。鸤鸠不筑巢,占喜鹊的巢,所以推测诗中的鸠指鸤鸠,斑鸠就是鸤鸠。

(4)两:辆的假借字。百两:很多车辆。

(5)御(yù):迎接。

(6)方:占有,占据。

(7)将:护送。

(8)盈:满,充满。

(9)成:完成了结婚的仪式。

译文:

喜鹊在树上筑巢, 斑鸠就占了喜鹊的巢。 姑娘就要出嫁了, 百辆大车来迎接她。

喜鹊在树上筑巢, 斑鸠就占了喜鹊的巢。 姑娘就要出嫁了, 百辆大车来护送她。

喜鹊在树上筑巢, 斑鸠就占了喜鹊的巢。 姑娘就要出嫁了, 百辆大车来成全她。

关于诗旨:

《毛诗序》说:“《鹊巢》夫人之德也。国君积行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有之,德如鸤鸠乃可以配焉。”《毛诗序》认为此诗为国君之婚礼。

朱熹《诗集传》说:“南国诸侯被文王之化,其女子亦被后妃之化,故嫁于诸侯,而其家人美之。”所以朱熹认为此诗为诸侯之婚礼。

我认为:从诗中描写的送迎车辆之多之盛可以知道,这是一首描写西周贵族的婚礼迎亲队伍场面的诗,而不是一般民间的迎亲场面的婚礼。因为古代婚礼非常讲究门当户对。普通的老百姓是没有能力举办这么奢华的婚礼的,也动用不起这么大的排场。

历代名家诗意赏析:

喜鹊筑好了巢,鸤鸠住了进去,这是二鸟的天性。《齐诗》曰:“鹊以夏至之月始作室家,鳲鸠因成事,天性然也。”

那么姑娘出嫁住进夫家,这种男娶女嫁在当时被认为是人的天性,如鸠居鹊巢一般。所以才会有如此的比兴,鸠占鹊巢这个成语在现在意思发生了变化,现在多包涵贬义,就是指强行占了别人的住屋或者占据了别人的位置。

清代方玉润说:“鹊巢自喻他人成室耳,鸠乃取譬新昏人也,鸠则性慈而多子。”

《诗经·曹风·鸤鸠》也说:“鸤鸠在桑,其子七兮。”。“凡娶妇者,未有不祝其多男,而又冀其肯堂肯构也。当时之人,必有依人大厦以成昏者,故诗人咏之,后竟以为典要耳。”

《诗经原始》诗中还点明成婚的季节。郑笺云:“鹊之作巢,冬至架之,至春乃成。”

这也说明当时婚嫁的季节在冬末春初这个时候。

陈奂《诗毛氏传疏》中说:“古人嫁娶在霜降后,冰泮前。故诗人以鹊巢设喻”。各章二句写鳲住鹊巢分别用了‚居,方,盈,三字。有一种数量上的递进的关系。方是比并而住;盈是住满为止。因此诗三章不是简单的重章叠唱。

我自作赏析:

全诗共三章,都以鸠居鹊巢起兴。诗名“雀巢”,简言之,就是喜鹊的窝,比兴为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婚姻制度,这首诗就是对当时婚礼现场描写的一首诗。

第一章:“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从“百两御之”可以看出这是婚礼过程的第一个场面——迎亲。

迎亲车辆的多,场面的豪华,说明新郎家的富有,侧面说出新娘的高贵。也算当时的门当户对了吧。

第二章:“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和第三章:“”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还是这场婚礼的进行曲。第二章也就是这场豪华婚礼的第二个场面,写的是迎亲的队伍将新娘迎回了新郎的家里,第三章也就是这场豪华婚礼的第三个场面,新郎和新娘举行庄重的婚姻仪式的场面。

“居”、“方”、“盈”三个变化的字总结了这位新郎要迎娶她的妻子了。“御”、“将”、“成”三字就概述了成婚的整个过程。点明女子出嫁主题的是反复咏唱三次的“子之于归”四字。因此三章是选取了三个典型的场面加以概括,真实地传达出新婚喜庆的热闹。仅使用车辆之多就可以渲染出婚事的隆重。

这首诗以平浅的语言写成婚的过程,不像《桃夭》里以桃花来衬托新娘的艳丽。更没有直接去描写新娘的容貌。如果说“之子于归”一句还点出新娘这一主角,让人在迎亲的车队之中找出新娘来,那么另一位主角新郎则完全隐在诗中场景的幕后,他是否来迎亲,就留给读者去想像了。细味诗中所写,往返的迎亲车队之多确实反映书这场婚礼的豪华,甚至能看出男女主人公的身份与地位,反复咏唱的三章婚礼画面非常具有感染力,读者可以想象一下西周时期那支车水马龙的迎亲队伍,锣鼓喧天的娶亲场面,,笙歌燕舞的婚礼现场,以及宾客如云的婚礼仪式。三章复沓,三重唱的咏诵方式将这场婚礼的仪式感完美的体现了出来。这首诗也反映出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贵族们奢华的生活和对仪式的讲究。短短三章却让人回思良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4300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2
下一篇2023-10-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